首页 中国隐士之文化批评

中国隐士之文化批评

举报
开通vip

中国隐士之文化批评 “中国隐士之文化批评”有感 4月13日晚,我有幸在中山报告厅聆听了于教授关于“中国隐士之文化批评”的讲座,于教授通过对不同隐士的深入剖析后指出,独立人格和自我尊严是隐士人格中最富光彩的部分。但她也不否认中国隐士命运多舛且自身存在着消极避世的思想及行为,令我受益良多,更加了解中国古代隐士的历史及其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 《南史•隐逸》有云:“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夫遇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天下事,能努力的,当然应该努力,但有时是努力而无济于...

中国隐士之文化批评
“中国隐士之文化批评”有感 4月13日晚,我有幸在中山报告厅聆听了于教授关于“中国隐士之文化批评”的讲座,于教授通过对不同隐士的深入剖析后指出,独立人格和自我尊严是隐士人格中最富光彩的部分。但她也不否认中国隐士命运多舛且自身存在着消极避世的思想及行为,令我受益良多,更加了解中国古代隐士的历史及其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 《南史•隐逸》有云:“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夫遇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天下事,能努力的,当然应该努力,但有时是努力而无济于事的。苏东坡《大臣论》有云:“天下之势,在于小人,君子之欲击之,不亡其身,则亡其君。”结论曰:“非才有不同,所居之势然也。”如武则天、慈禧,只一妇人,然天下势在其手,千军万马都不能奈其何,又何况一手无缚鸡之力的士人呢?当然强者可以反抗,虽失败也不要紧。弱者呢?只好退隐,总比同流合污要好。 隐士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上超脱,在意识形态上也表现出超脱,实则内心都有无穷的痛苦。 隐士的本意是什么?核心内涵就是指宁肯隐居也不做官的人,怎么在朝为官,反而成了“大隐”了呢?以隐士本意而论,隐于野可也,隐于市可也,隐于朝,则实属荒唐也,不成立也。陶渊明在朝为官时,无论如何坚持原则办公,都不足以称其为“隐士”,只有“归园田居”之后,以感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为乐的时候,才可称其为隐士。事实上,我们所熟悉的一些中国历代隐士,都是一些“小隐”,真正的“大隐”,是隐到连姓名都不曾留给世人的,根本就不屑于让任何人知道自己。所谓“隐士”,首先是隐藏自己的人,名人,官人,招摇的人,处处卖弄推销自己的人,都不是隐藏的人,所以肯定不是 “隐士”。其次,“隐士”是个名词,偏正式结构,落点在 “士”。 什么样的“士”?隐藏的“士”。“士”是谁?知识分子,是学者,是有学问、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不是“士”的人,你再隐藏,也肯定不能称其为“隐士”。第三,《辞海》解释 “隐士”时,认为“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可见,能做官而不做官的人隐居,或者做过官的人懒怠做了隐居,才有资格当 “隐士”,当朝为官的人,是断然不能称其为“隐士”的。但《辞海》这个解释,既没有强调“士”,也没有解释“士”,是不精确的。《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这表明,隐士是素质很高的,多为文人,否则,跟深山砍柴的就没区别了。《易》曰: “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 ”又曰:“高尚其事。”可见,“隐士”是指贤人隐,能人隐,才子隐,而不是一般人隐。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不屑于做官,不为此做出努力的人,才叫 “隐士”。 《南史 ·隐逸》谓其 “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 ”。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当为世之隐匿之高人也。 中国历代隐士,大抵可分为十种: 其一,真隐、全隐。 如晋宋间的宋炳,元代的吴镇等,从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其二,先官后隐。这种一般都是社会太黑暗,官场太腐败,士人不堪,辞官隐居,如陶渊明,《晋书》、《宋书》、《南史》三史中均称之为“隐逸”。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当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隐居至死。 其三,半官半隐。 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但如果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虽做官,却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这类人从名义上不能算做隐士,但却大有隐逸思想。 其四,忽官忽隐。 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其五,假隐。 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 “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 其六,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人身为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其七,以隐求官。 如唐代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 “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 其八,无奈而隐。 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 “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他们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其九,真隐而仕。 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殷商时的伊尹,商周时的姜尚,元末的刘基,名气最大的当属诸葛亮。 其十,所谓“隐于朝”。 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 “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 ”,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实际上对国家危害最大。名为“大隐”,实为大患。 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隐士之风”最为盛行的时代。魏晋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谈尚玄远的清谈风气的形成,既和当时道家崇高自然的思想影响有关,也和当时战乱频仍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知识分子一旦卷入门阀氏族斗争的旋涡,就很难自拔。魏晋以迄南北朝,因卷入这种政治风波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大名士就有:何晏、嵇康、张华、潘岳、陆机、陆云、郭璞、谢灵运、鲍照等。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远离政治,避实就虚,探究玄理,乃至隐逸高蹈,就是其表现。这种情况不但赋予魏晋文化以特有的色彩,而且给整个六朝的精神生活打上了深深的印记。 中国士人隐居,多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动乱,如魏晋之际出现了“竹林七贤”、“浔阳三隐”,均是因为当时官场的黑暗。他们的个人才能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可,遭受排挤,个人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便愤然远离世俗,归隐山林。但却因此成就了中国隐士文化,使中国历史更具韵味。 不过在我看来,凡是因躲避动乱、因求取安全、因官场失意、因不满现状等原因而归隐的,都算不得真正的隐士,实际上是对社会放弃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寻求自我安逸的自私人生态度,是企图为自己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自我陶醉境界。在我的视野里,老子、庄子、鬼谷子、陈抟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隐士,上述所谓隐士等辈,都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大境界。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摒弃隐士的缺点,积极入世,为建设祖国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文档为【中国隐士之文化批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130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2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8-13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