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都平原之大石文化遗迹》文字版

《成都平原之大石文化遗迹》文字版

举报
开通vip

《成都平原之大石文化遗迹》文字版《成都平原之大石文化遗迹》文字版 若水编校 成都平原之大石文化遗迹-冯汉骥 成都平原之大石文化遗迹 成都平原之大石遗迹,在地方志及繁多著作中,屡见记载。然迄今为止,尚未对其进行系统之研究。毫无疑问,此乃四川最重要的考古遗迹之一。大石遗迹之起源虽久已被人们遗忘,但却成为无知者迷信崇拜之对象,故得以保存至今,否则不少之大石想必已被毀或被移作他用。其数目虽不甚多?,但吾等应知成都为冲积平原,无可供开采之石层。而今所见之大石,乃古代蜀人千辛万苦,在几十以至几百公里外之山麓开釆,而后移运至竖立之处者。再则,在漫长的历史...

《成都平原之大石文化遗迹》文字版
《成都平原之大石文化遗迹》文字版 若水编校 成都平原之大石文化遗迹-冯汉骥 成都平原之大石文化遗迹 成都平原之大石遗迹,在地方志及繁多著作中,屡见记载。然迄今为止,尚未对其进行系统之研究。毫无疑问,此乃四川最重要的考古遗迹之一。大石遗迹之起源虽久已被人们遗忘,但却成为无知者迷信崇拜之对象,故得以保存至今,否则不少之大石想必已被毀或被移作他用。其数目虽不甚多?,但吾等应知成都为冲积平原,无可供开采之石层。而今所见之大石,乃古代蜀人千辛万苦,在几十以至几百公里外之山麓开釆,而后移运至竖立之处者。再则,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之中,被毀大石必定不少。盖平原地区石块乃稀罕之物,移作其它 用的事时有发生,直至数年前仍然如比。今仅存之大石,盖因建筑之 迷信而禁毀、禁移之故。吾等实应庆幸此间尚有少数实物作研究古代文化之用,下简述几处大石遗迹之情况。 支机石 支机石在成都西城城墙内侧,面对支机石街西端。石呈灰色,乃粗沙岩石,高约2米,围于一小庙院内。支机石之来源及名称,民间传说颇多。所有传说均涉及西汉探险家张骞及神秘星相家严君平。严氏乃四川人,常在成都为他人占卜。某次张骞乘木筏探索黄河源头,竞至银河,因当时人们相信此两者是相连的。在回来时他带了一块大石,并询严君平此石之由来。严告诉他此乃织女星织机下垫石也。骞乃告严他如何航至银河,遇织女,织女送他一石并嘱他回来时可向严君平询问其端详。严曰:去岁某夜客星犯织女星座,此必君矣。遂相与诧异。 ————————————————————————————— ?例如,??迪勒1901年统计,法国有大石六千一百九十二块。成都辖区内今仅存大石块,它们相距不足1.6公里,以此推之,古之大石比今为多。 若水编校 成都平原之大石文化遗迹-冯汉骥 民间迷信,如果有人欲移动或损坏此石,将会有雷雨骤起。? 天涯石 天涯石位于成都东北天涯街,此乃长而平之尖石,为灰色砂岩,高逾2米。或称天牙石,此或因其外形之故?。今此石供于一小寺之祭坛上,人们常趋至膜拜。此石之来源无考,然传说甚多。一说,倘人践履之或坐其上,则触处必肿?。地方志又称,天涯石不远处,另有一石,其形与之略似而较小,称为地角石?。天涯、地角,系文学上描写远处之形容词。 五块石 五块石在成都南郊外半英里武侯祠之后,当地地名亦称五块石。系由五块灰色沙石垒叠而成,高约3米。底部一块已陷入地下,今不可见。各石接缝处侵蚀严重。故视之如四块重叠之略成圆形之石球。石之旁,立小神龛二,乃供奉土地神者。然此与五块石无必然之联系。 相传,五块石乃海眼之盖也。意其下有一井与海相连。又传,昔有人试欲啟之,风雨骤至,惧而止之?。 ————————————————————————————— ?《蜀中名胜记》(卷1)引《道教灵验记》:“成都卜肆支机石,即海客携来自天河所得,织女令问严君平也。太尉敦煌公孙好奇尚异。命工人镌取支机一片,欲为器用,椎琢之际,忽若风瞀坠于石侧,如此者三。公知其灵物,乃已之。至今所刻迹在焉。复令穿掘其下,则风雷震惊,咫尺昏噎,遂不敢犯。” ?某些记载称,天涯石与天角石相异。陆深《蜀都杂抄》:“天涯石在城东门内,宝光寺之东侧,有亭覆之„别有一石,则在民居,其高亚于前石,未审何者天涯,何者为天牙也,”然今仅存一石也。 ?《四川通志》卷49引《耆旧传》云:“人坐其上则脚肿不能行,至今不敢践履及坐。” ?地角石之形状及所在处,说法有异。例如,朱秉器《漫录》:“此角石在罗城内西北角,高三尺余。王均之难,为守城者所坏,今不复有矣。” ?五块石之记载,最早见于明朝,王士性《入蜀记》:“五块石磥砢垒缀若累丸然,三面皆方,不测所自始,或云其下海眼也,每人啟之,风雨暴至。余奇之,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落星’二字,请于中丞亭其上。” 若水编校 成都平原之大石文化遗迹-冯汉骥 石筍 石筍乃成都最著名之遗迹。其记载亦最早。据说南宋时(1127—1267年)其石犹存。此遗址在成都老西门外约两百步之石筍街。其石有二,一北一南耸立。文献记载,石原高约10米,惜于公元初已始损坏?;唐时(718—905年)仍约有4—5米高?。《华阳国志》卷三谓:“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筍是也。”此解释或许是正确的,然其后又有其它解释出现。其一谓石筍乃海眼之标记,倘移之,则所在处顿成大海。证据之一是每遇夏雨,石旁数英尺处常有小孔出现。如以线拴一石坠,放入孔中,则将下沉不断,若无底然。而在雨后,石之周围必见众多之小珠?。 另一传说谓,石筍为神话中之蚕丛氏所留,以纪念蜀国之建立?。此说则未必确实。 数岁前,笔者得知石筍尚残存,是故几度调查。当地居民相告,有一石筍残体,落于小溪之中,三十年前冬干水浅时犹可见之,然今已全埋入河底泥淖中矣。又谓,另一大残块仍立于某宅后院之井旁,惜觅之未获。 武丁担 据《华阳国志》,蜀都城内有一残破之石,长约10米,围约2米。城之北门外16公里毗桥处。另有一形状与之相同之石。 ————————————————————————————— ?《益州耆旧传》:“公孙述时武担石折,任文公叹曰,西方智士死,吾当应之。岁中卒。”此处所提及之武担石,乃石筍也。 ?杜甫《石筍行》:“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筍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注云:成都子城西金容坊,有石二株挺然耸峭,高丈余。 ?《成都记》:“距石筍二三尺,夏大雨,往往陷作土穴,涨水甚然,以竹测之,深不可测。及以绳系石投其下,愈投而愈无穷,故有海眼之说。石筍之地,雨过必有小珠,青黄如粟,亦有小孔可以贯丝。” ?《蜀中广记》(卷2)引《图经》云:“诸葛亮掘之方有篆字,曰蚕丛氏启国誓蜀之碑。以二石柱横埋之,云接铁其中,一南一北,无所偏邪。” 若水编校 成都平原之大石文化遗迹-冯汉骥 此二石乃大力士武丁所用之石担,使之运土筑武担墩。此即蜀王神妃之墓也。武丁担今在成都城之西北角,距石筍不远。 有人谓石筍、武丁担乃同一遗迹,仅记载将之混淆。由于两石今已无存,自难以评定。然四川博物馆收藏有一块据称来自武丁墩之石。笔者甚疑此即武丁担之残余。此石乃石灰石质,高约80厘米,围140厘米,一端尖状,另一端残破,上有文字两行,约镌刻于公元十三世纪,文中并未涉及石之来源?。由于此石来自武担墩,自可能为武丁担遗物。当然,此仅猜测而已。 上述之大石,均乃独石(Menhirs)也。类似之记载在地方志中尚多。据称成都附近尚有同样之巨石。然至今日,大都荡然无存。笔者对此未及调查,只有留待他日讨论。成都平原尚有另一类型之大石,即所谓石行(alignments)者,亦应加以介绍。 飞来石 飞来石在新繁城东北约1公里青白江之北岸。石行在一稻田内,排列整齐。笔者曾于1939年查访此遗迹,憾未制图、摄影。1943年冬,笔者重访该地,而石已无存。询及当地居民,则谓1941年修桥时已被用作原科,当时仅余若干碎石置于桥边矣。《新繁县志》称,此等列石乃飞来之石也。因此地为冲积平原,各处皆无较大之石,故有此说。县志又云,此石或系流星所化。然未详述。 八阵图 成都北约32公里之新都城北,紧靠弥牟镇(今唐家寺)之东,有一遗迹,由百余土墩排列而成,此即八阵图也。每一土墩高约2米,墩距亦约2米。推测古代当比现在为高,已有部份被侵蚀。据记载,土墩原有江石(或系大块卵石)冠其上。然今已无石。或为当地居民移作他用之故。 所有之记载与传说,均称八阵图乃诸葛玲故垒。云诸葛亮置此土墩练兵,抑或以迷惑进攻之敌。这明显是后起之传说,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军队可以按古代战争之列阵通过土墩之间窄狹之通道。另一方面,用作练兵场所,亦嫌太小,因其不足100平方米之故。用之作迷 ————————————————————————————— ?所刻之字为“如弦之直,如秤之平”。五代李崧手迹。见《五代史》 若水编校 成都平原之大石文化遗迹-冯汉骥 阵,又失之太疏简,通过其间,毫无困难?。依笔者之见,八阵图乃四川大石文化组成之一环也。平原不易获大石,古人乃先建土墩,后以石冠其上。应该说明的是这些土墩并非坟墓,因其中少数已被民众挖掘。 除新都八阵图外,至少另有八阵图两处。最有名者,乃川东奉节之八阵图。乃以卵石垒筑于河岸上。另一处在成都南约32公里之双流棋盘市,亦系由土墩组成。惜很久以前,已不复存在。此两处八阵图,亦谓乃诸葛亮所为。虽每一八阵图土墩之数不等,而排列方法大致雷同。故应视为同一类型之大石文化。 至于此等大石之原始含义何在,仅能猜测而已。或许即如《华阳国志》之言,此乃墓石。以石筍为例,仅距武担墩约半公里,两者可能有内在联系。武担墩为人造之墩,极可能乃古坟,是以石筍可能为坟之墓石。当然,其它竖立大石之原因尚多,诸如立之以纪念重要之社会、政治事件,或充作路标,成为禁地之标界等等。每一大石之立意,应由其特殊环境定之。八阵图之含义不甚了了,然可肯定者,它与诸葛亮之军事战术无关,而可能具有宗教意义,为举行宗教活动之圣地。 四川大石文化之存在,绝非孤立现象,其分布几遍及全世界。从西欧东行,至中亚,经印度,而至阿萨姆、缅甸、云南、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最东至复活岛,均有大石文化存在。东北亚,我国之东北、朝鲜亦有之。因之,四川大石文化,仅是分布极广之大石综合文化之一环也。 大石文化之年代,殊难旨定。其中一些,或为“新石器”文化。然“新石器”之年代仅相对而已。《华阳国志》称,石筍早在蜀国即有之,此即公元前500年左右,但此种习俗无疑起源更早。竖立大石以誌重要事件,在中国公元前三世纪即已行之。秦始皇立独石碑于泰 ————————————————————————————— ?文学上所描绘之八阵图极丽,然未提及其起源,诚可不顾。 若水编校 成都平原之大石文化遗迹-冯汉骥 山顶,意在纪念其访问及统一中国之事迹?。在四川,迟至唐朝,仍有此遗风。房琯任汉州刺史,百姓喜之,当他去职,民众立石以纪念其政绩。今房公石仍存广汉公园内?。值得注意的是,居住在阿萨姆、缅甸间山区之那加族,今仍竖大石以纪念社会、生活大事。四川之大石文化,约在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 (原载《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记》第16卷) —————————————————————————————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峰上,立石,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立石初并未记述,碑文为日后所刻。 ?今广汉公园之房公石,乃一小石也,此与古时描绘极异。如《丹渊集》:“聂侯友仲立汉州学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宏侈为二蜀二冠,当时不知何处得巨石,置讲堂之后,质状怪伟,势若飞动。”然王士正之《秦蜀驿程记》记之又异:“次汉州西郭,州守濮阳冯达,邀观房公西湖,?无?水。入城,宿州署,署中小圃甚洁,花木丛萃可喜。有房公石,旧在池中,今涸矣。冯守云:曾掘地数丈,穷其根不可得,石脉西南行。旧志言尾出于房湖,今湖中乃无片石。”故,房公石乃旧石新立也。
本文档为【《成都平原之大石文化遗迹》文字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71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