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咨询》第七章

《心理咨询》第七章

举报
开通vip

《心理咨询》第七章nullnull第七章 咨询中的阻抗和移情一、阻抗 二、移情null 阻抗(resistance) 本质上是人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它可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因此,积极地认识阻抗的表现形式,并加以有效地克服,可增进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心理沟通及促使后者对其特定思想、行为方式的领悟。 克服阻抗是心理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 null 阻抗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将阻抗定义为求助者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对于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记...

《心理咨询》第七章
nullnull第七章 咨询中的阻抗和移情一、阻抗 二、移情null 阻抗(resistance) 本质上是人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它可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人们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因此,积极地认识阻抗的表现形式,并加以有效地克服,可增进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心理沟通及促使后者对其特定思想、行为方式的领悟。 克服阻抗是心理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 null 阻抗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将阻抗定义为求助者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对于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记忆与认识的压抑。因此,阻抗的意义在于增强个体的自我防御。在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说中,阻抗也是所有精神防御机制的总和。总之,弗洛伊德对阻抗的定义强调了潜意识对于个体自由联想活动的能动作用。null罗杰斯则将阻抗看作个体对于自我暴露及其情绪体验的抵抗,其目的在于不使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自尊受到威胁。这一观点体现了个体的认知对于自我结构与发展的防护作用。 null一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阻抗理解为个体对于其行为矫正的不服从。它或由于个体对心理咨询心存疑虑,或由于个体缺乏其行为变化的环境条件,这一立场反映了个体行为变化与环境控制的相互依赖。所有这些理论均表明,阻抗对于心理咨询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人们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或处理不当,则心理咨询的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 null阻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语言形式或非语言形式,也可以表现为个体对于某种心理咨询要求的回避与抵制,或个体对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人的某种敌对或依赖;还可以流露于个体的特定认知、情感方式,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态度等。 以下是阻抗的表现形式 null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 阻抗在个体讲话程度上的表现有三种:沉默、寡语和赘言,其中尤以沉默最为突出。沉默可表现为个体拒绝回答咨询师提出的问题,或有长时间的停顿。它是个体对于心理咨询的最积极的、最主动的抵抗。常需要咨询师通过耐心解说和真诚的态度才能消除。沉默往往表示了个体对于心理咨询的某种强烈抵触情绪,要缓解这种情绪不可强求。另一方面,人们要注意将阻抗性的沉默与反省性的沉默区分开来,前者是敌对的表现,而后者则是领悟的需要。 null 少言寡语也是个体对心理咨询的抵抗。它通常以短语、简句及口头禅(如嗯、噢、啊)等形式加以表现。它使得咨询师同样产生困惑及挫折感,使其无法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内心世界及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少言寡语也常见于那些被迫咨询及对心理咨询充满戒心的人。 null赘言表现为个体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滔滔不绝的讲话。它多是无意识的,在积极回答咨询师提问的表象后面隐藏了某种潜在动机,如减少咨询师讲话的机会,回避某些核心问题,转移其注意力等。其目的在于回避那些求助者不愿接触的现实问题,以免除由此而产生的焦虑与其它痛苦体验。如作业拖拉的学生来咨询时,往往大谈其作业多么困难与日程安排多么紧张,避而不谈其个人意志对作业拖拉的影响。null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 咨询中,求助者还经常通过其对谈话内容的某种直接、间接控制,来表现他对心理咨询及其个人行为变化的阻抗。其常见形式有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和假提问题等。 null理论交谈指求助者竭力用心理学或医学上的术语与咨询师交谈。表面上,它似乎增进了二者语言和思想上的交流,但实际上是前者对后者的某种疑虑及其企图加以控制的欲望。因此,理论交谈是求助者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null如某情绪低落求助者,见面时他首先告诉咨询师他读了许多有关心理咨询的书籍,并不断地就其中有关情绪低落的疗法部分向咨询师提问。他这样做不但试图回避谈其自身的情绪问题,也在于增强他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只有使他首先清楚地意识到其理论交谈的阻抗作用,才能使他真正接受心理咨询。 null 情绪发泄指求助者对于某些谈话议题的强烈情绪反应。求助者可表现为大哭大闹、泪流不止,或不自然的大笑。它旨在避开使求助者感到焦虑和精神痛苦的意念。从这层意义上讲,它也是一种精神防御表现。如人们在谈论某些痛苦经历时,常伴有烦躁、易怒、爱哭等情绪反应。按精神分析学说,它们都表现了个体对于重新体验痛苦经历的焦虑与抵触情绪。null 谈论小事指求助者对谈话中无关紧要的小事谈论不止,它目的在于回避谈论核心问题,并转移咨询师的注意力。它往往是心理咨询中最轻微的也是最不易发现的阻抗表现。 null假提问题指求助者通过向咨询师提出表面上适宜但实际上毫无意义的问题来回避谈论某一议题或加深某种印象。这些问题一般涉及心理咨询的目的、方法、理论基础及咨询师的私人情况等。往往与心理咨询本身没有密切联系,也常使得咨询师无从回答。因此,假提问题也代表了个体某种自我保护的需要。 null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 该阻抗通过求助者言语交流中不同心理活动加以体现。它形式多样,因人而异。其中常见的有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和最终暴露等。 null心理外归因指求助者将其某种心理冲突与矛盾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外界作用的结果,而回避从其自身的角度加以认识。它严重阻碍了个体的自我反省,使人将一切错误客观化,并将所有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而从不认识到个人的错误。从这层意义上讲,它也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在心理咨询中,它可以使人对自我暴露与分析的要求产生强烈抵触情绪。如一个易于生气的人常怪罪别人惹他生气,而不愿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null 健忘指求助者在谈论感到焦虑和精神痛苦的议题时所表现出的健忘现象。它是个体对于某种痛苦经历长期压抑的结果,故具有很大的任意性。特别是当咨询师竭力启发求助者去唤起某种痛苦记忆时,对方常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遗忘。例如,据研究表明,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集中营的存活者往往不愿意提起往事,即使谈论,也常对一些细节表现出记忆模糊。 null 顺从指求助者对咨询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表示绝对赞同和服从,使后者无法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因此,它同样可以使咨询师感到无所适从。例如,有些被迫接受心理咨询的人会对咨询师表现出格外的尊重和客气,从不与之争论。其结果,使咨询师无法为他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由于顺从所具有的隐蔽特点,常使人不易发觉对方潜在的阻抗作用。 null控制话题指求助者在谈话中,一味要求咨询师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回避自己不愿谈论的话题。这样做也是为了减轻其因谈论不愿谈论的问题而产生的焦虑。此外,控制话题还可以强化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自尊与地位。null 最终暴露指求助者故意在咨询会谈的最后时刻才讲出某些重要事件,以使咨询师感到措手不及,借以表达他对心理咨询的某种抵抗。另一方面,要注意将阻抗性的最终暴露区别于犹豫性的最终暴露,不能简单地将最终暴露都视作阻抗的表现。 null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该阻抗指求助者通过故意破坏心理咨询的一般安排与规定来实现其自我防御的目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有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诱惑咨询师以及请客、送礼等。 null 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包括不按时赴约,或借故迟到、早退,不认真完成咨询师安排的作业,不付或延付咨询费等。这些行为均对咨询的顺利进展带来阻碍。迟到是反映阻抗较为可靠的指标。由于迟到,求助者往往要解释迟到的原因,道歉,观察咨询师的态度和反应。这样十多分钟的时间就过去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认识其迟到含义并进一步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有的求助者取消预约,或在预定时间不来咨询且事先不通知咨询师,这通常是极为严重的阻抗。不赴约的动机常包括恐惧和怨恨。如果在咨询中期求助者减少来访次数,往往表明求助者此时已处于困境,或由于咨询师的期望过高所致。 null 诱惑咨询师指求助者通过引起咨询师注意其言行、装扮等来影响心理咨询的进程,并加强自己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如有的求助者对咨询师发生兴趣,则会通过自身刻意打扮,或大讲自己的有趣经历来试图引起对方对自己的兴趣。这种密切私人联系的做法,目的是为了达到控制咨询关系发展的目的。 。null最后,请客送礼也可以表示求助者的某种自我防御需要及其控制心理咨询关系的欲望。 null(二)阻抗产生的原因 卡瓦纳认为来自求助者的阻力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因为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 二是因为行为的失调是机能性的, 三是求助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   nulll.阻力来自成长中的痛苦   求助者多数在咨询过程中都会产生某种变化。变化的程度可能不同,但不论其变化大小,程度如何,成长中的变化总要付出代价,总会伴随着消除旧有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行为习惯的痛楚。咨询师要使求助者明白,没有任何魔法能使他们毫不费力地发生奇迹式的变化。 null求助者初来咨询时,常会这样问:有没有什么药物给我开点?他们希望有一剂灵丹妙药,能使其心理问题一了百了,而自己不用做出任何努力就可以“大功告成”。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由于对成长所带来的痛苦没有心理准备,往往易产生阻力。这时,求助者可能会希望放慢改变的步伐,或停止改变旧行为、建立新行为的行动。果真如此,则对咨询的进展极为不利。 null(l)开始新的行为的问题。在咨询中, 求助者需重新考察自己基本的信念和价值观。很多求助者前来咨询时,没有认识到其心理冲突与他的问题源于其信念与价值观。另外,改变一个人多年形成的信念与价值观亦很不易,不仅需要咨询师的努力,求助者自身的努力更为重要。这需要深刻的反省,瓦解自己过去相信的东西是痛苦的,而建立新的信念和价值观也是很艰难的过程。null 求助者可能需要转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有些求助者对家人和其他人过分依赖,总是寻求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和接纳,寻求他人的建议和忠告。他们总是听凭别人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事情,而自己没有应有的主见。当他们诉说别人让他们做这做那,而咨询师询问其自己想做什么时,他们可能会很吃惊。他们会非常想改变自己,但当脱离他人,自己独立向前迈步时,又必然会感到非常紧张和焦虑。 null 求助者可能需要承认自己在欺骗自己。有些求助者可能非常愿意相信自己对自己编排的那些话语,尽管事实并非如此,但他们却相信自己就是那样想、那样做的。比如一个妇女说她很爱她的丈夫,但在咨询中,却发现她对他的情感和行为是很矛盾的。这种发现可能会使她感到痛苦、内疚,而且这痛苦还来自她需要在领悟的基础上对此做出改变。 上述是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需开始学习新行为的几个事例,其他的情况还有很多。俗话说“下坡容易上坡难”,要上坡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null(2)结束或消除旧的行为的问题。求助者可能必须停止那些他很喜欢的行为,例如饮酒、自己怜悯自己、操纵他人、退缩行为、无所事事地浪费时日等。这些旧有行为日积月累,而且可能还曾给他们带来过快乐,抑制这些行为所带来的痛苦常使求助者为之怯步。 null求助者可能需要不再装假。 有些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把自己的行为与情感过分夸大以博得他人的好感或同情。他们自称很勇敢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们自称与他人有良好的关系,其实不然;他们声称有多么高兴和幸福,但事实上是一种过分的渲染。他们可能夸大自己的痛苦,言过其实地诉说不幸、抑郁和无望。咨询中要使他们不再“演戏”,改变这种引人注意的行为方式,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null求助者可能需要面对一种痛苦的抉择。 在有些情况下,求助者与他人关系的发展出现异常不利的情况,可能这种关系对求助者来说很重要,但不结束这种关系,发展下去可能更槽。此时,求助者就面临着一种艰难的抉择。比如在求助者与其异性朋友之间、与其配偶之间或亲友之间的关系上,就可能遇到此类问题。结束某种关系虽可以解决当前的重要问题,但也意味着失去许多可能得到的东西,此时,求助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是可想而知的。 null 即使是心理上最坚强的人,改变旧有行为,建立新行为的过程也会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冲突和焦虑。而对于某些本来心理就不易平衡的人来说,这一过程的痛苦程度可能更为严重。尽管如此,向前迈进的步伐绝不能停止,咨询师在这一点上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向后倒退一步,以后往往要再付出十倍的辛苦。 null2.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 功能性的行为失调是指失调的行为最初是偶然发生的,因其使某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行为发生的次数增加,以致固定下来。求助者一方面为失调的行为感到焦虑;另一方面求助的积极性却并不很高。这种情况对咨询的阻碍极大,除非咨询师可使求助者相信,改变失调的行为可以使焦虑降低,同时设法在求助者以这种形式寻求满足的方面也有所改进,才可帮助求助者克服阻力。null (1)阻力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填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即求助者从中有获益。 比如,一位妇女平时得不到丈夫必要的关心、爱抚,某次生病,丈夫变得关心、体贴她了。病好之后丈夫故态复萌,使她很伤心。以后又有几次身体不适,丈夫复又对她关心了。渐渐地她感到疲乏无力的日子和次数多起来,这种情况在无意识之中被持续了下来。null她自己也很痛苦,但咨询过程中却又表现被动,在关键时期又退缩回去。阻力的来源是她惧怕这种行为改变之后,与丈夫的关系又回到原来的状况。她以患病为代价,唤来丈夫的关心。null另有一大学生,为自己所患的神经症症状感到苦恼,但咨询时却在与咨询师兜圈子,总强调自己痛苦,回避实质性问题。其原因是他的症状一旦去除就必须面对学习上的竞争,而他自感无力在竞争中取胜,有病可使他逃避这一现实。其内心的想法为:不是我不如别人,而是我现在有病,我要是没有病,肯定不比任何人差。 null(2)阻力的产生源于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来掩盖更深一层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例如有些被人称之为酒鬼的人,其饮酒过度只是表面的行为问题。其饮酒不过是为了掩盖其解脱不了的心理矛盾,比如,工作上的失败,婚姻中的不幸,对以往行为的内疚、悔恨等等。如果咨询仅从表面问题入手,未能触及根本的问题,咨询必然会遭到某种程度的抗拒。 null对由功能性行为失调所引起的咨询阻力,咨询师应有足够的认识,在消除旧有的不适应行为时,一定要帮助求助者以新的行为取而代之,同时对由阻力所暴露出的深层的心理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null3.阻力来自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 前来求助的人各种各样,其求助动机也各不相同,其中也有些求助者会带有抗拒咨询或对抗咨询师的动机。 null(1)阻力来自求助者只是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意见的动机。 有些求助者在走进咨询室前,对自己前来求助的事情就已做出了某种决定,诸如已决定了要与男朋友分手、要和某人结婚、要去做人工流产、要休学、要辞职等等。其目的只是来寻求专家对其决定的肯定,虽然他们自己并未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null所以当咨询师与他们一起讨论所要决定的问题时,特别是分析其他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时,他们就会表现出不耐烦或不感兴趣,阻力明显存在。例如他们会说:“您说的这一点很重要,我得回去认真考虑一下”,但下次来访时却又可能这样说了:“我这一星期太忙了,根本没功夫去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等等。 null有的求助者来的目的并非为了改变自己或解决已有的问题,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别人应该受到批评或惩罚。 他们把心理门诊看作是声讨某些人的法庭。比如他们觉得一切问题均由其他人一手造成,他的同学、朋友、家长、老师、同事或上司等等,应负全部责任。此时咨询师若直接涉及到求助者本人的责任问题,就很难使之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信息。 null(2)阻力来自求助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也无能为力的动机。 有些求助者前来咨询只是想证实自己或自己的问题是多么地与众不同,或者由于反复求医,有些医生或咨询师认为他是“没治了”,由此产生了并不想再做任何尝试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每当咨询师从各种角度提出建议或进行咨询时,他们就会说某些希望只是暂时的,或某些可能性对别人是有的,对自己却不行,或某些道理自己已经知道了,说也是无益的等等。 null可能有的求助者前来求助仅仅是为了证实他们自己的“价值”。其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自己,解决自己面临的某些问题,而是为了反驳咨询师,从中获得某种满足。对于这种求助者,有效的咨询常常困难重重。 null(3)阻力来自求助者并无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有些求助者并非自愿来访,可能只是因为上司、父母、配偶等认为其有心理问题,应去做心理咨询,是在压力下前来就诊的。因为他们不来的结果可能更糟。因此他们也会“自愿”前来,但其内心深处对咨询是有抵触情绪的。这时,咨询往往难于进行或只在表层徘徊不前。 null对于这种不利于咨询的动机,咨询师并不需要努力使之改变,而只需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其认识内心的想法,并认识这种动机可能带来的消极结果。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咨询师再帮助对方建立起有助于咨询进行的动机。在个别情况下,当这种努力最终归于失败时,咨询师最好同意对方停止来访。但要告诉对方,心理咨询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着的,如果对方愿意的话,随时都可以再来。 null(三)应付阻抗的要点 在谈到阻力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时,我们已多少涉及了一些应怎样处理这些阻力的问题。除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应对办法之外,在处理这种阻力时应注意几点: null1.解除戒备心理 是指咨询师不必把阻力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似乎咨询会谈中处处有阻力。若采取这种态度,可能会影响会谈的气氛及咨访关系。咨询师一方面要了解阻力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以便在阻力真正出现时,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null另一方面也不必“草木皆兵”,而使咨询气氛过于紧张。过分强调阻力的结果,可能会把求助者当成咨询中的竞争对手,那样的话,咨询师的“成长动机”与求助者的“阻碍动机”将会使会谈变成了一场争夺输赢的斗争。另外,咨询师即便发现了阻力所在,也不能认为求助者是有意识地给咨询设置障碍。 null咨询师还应注意,当求助者表示不愿接受某些建议或方法时,也不能把这些情况都看作是一种阻力。求助者可能会抵触改变自身的过程,也可能会抵制有可能对其造成伤害的任何事物。因此,咨询师对求助者首先要做到共情、关注与理解,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咨询气氛,解除对方的顾虑,使其能开诚布公地谈论自己的问题,这实际上已为会谈减少了一定的阻力。null 2.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 正确诊断及分析有助于减少阻力的产生。求助者最初所谈,可能仅仅是表层的问题,咨询师若能及早把握其深层问题,将有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 有时,求助者的某些人格特征,如,攻击性、暴躁或防御心理很强、退缩性等特点,不仅在平时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充分,也会反映到会谈之中。此时,咨询师首先应有明确的认识。其次,用可靠真诚的态度及高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取得对方的信任,排除会谈的阻力。 null此外,阻力还常与咨询师个人有关。 求助者有时出于对咨询师的气愤,害怕某咨询师,或感到咨询师伤害了他,或对咨询师产生了移情等,而对咨询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必须首先解决引起阻力的有关问题。 对于阻力,不同的情况要做不同处理。因此对具体情况的明确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null 3.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 咨询师一旦确认存在阻力,可以把这种信息反馈给求助者。但一定要从帮助对方的角度出发,并以诚恳的、与对方共同探讨问题的态度向对方提出。可以这样问“每当我提到你和丈夫的关系时,总没有得到正面的回答。你自己是怎么看这件事的?”null或者这样说:“我发现这两次的家庭作业你都没有做,而且你说根本就做不到。而当我们讨论做什么作业时,你都表示过愿意做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呢?”null咨询者进行信息反馈时实际上要做这样几件事:首先是告诉对方某处可能存在着问题;其次是争取得到对方对此的一致看法,确认阻力的存在;进而了解阻力产生的原因,以解释阻力。这样去处理各种阻力问题,有助于减轻对方的紧张、焦虑,使之以合作的态度共同探讨阻力问题。千万不能以气愤的、认为对方故意制造事端的态度讲出诸如“你总是回避这个问题,这背后肯定还有什么问题”或“你说你很愿意改变自己,但每次布置的家庭作业你都不做”等话语来。 null但也有些求助者对咨询进展的抵抗十分强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咨询师要采取直接揭示其阻力的方法(这与上述情况不同,不以一种直接的方式不足以对其阻力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要考虑对求助者进行较为长期的咨询了。 null应付阻力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释阻力,了解阻力产生的原因,以便最终超越阻力,使咨询取得进展。其关键是要调动对方的积极性,使之能与咨询师一同寻找阻力的来源,认清阻力产生的源泉。弗洛伊德认为克服阻力,解释是重要的武器,要分析、解释阻力的表现和性质,向求助者说明无意识阻力的真实意义,反复进行长期的修通工作。克服阻力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解释和讨论,直至求助者对此达到真正的领悟为止。 null(四)处理沉默现象 咨询时,有时会出现沉默。咨询师要善于分辨沉默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有时,沉默的感觉来自于咨询师。故咨询师首先要判断沉默真的存在吗?还是咨询师的主观感觉?有时由于求助者对咨询师有一种压迫感,这种压迫感可能来自于其形象(如体型、容貌、服饰、地位等),也可能来自于求助者的问题(如咨询师感到,该问题显得比较复杂,过于棘手,或者耗时较长,或引不起null咨询师的兴趣等),或者由于此时咨询师本身存在着不安、急躁、沉闷、压抑感等情绪。如果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夸大出现的沉默,并变得特别敏感。 大部分的沉默是由求助者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怀疑型。由于求助者还不完全信任咨询师,而不把某些信息说出来或尚在犹豫中,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不安的神情,用疑虑、探索的眼光打量咨询师。 null(2)茫然型。有些求助者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什么是咨询师希望知道的,什么是重要的叙述内容;有时则是求助者搞不清自己到底是什么问题,故也无法表达或表达不清;或者是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却不知从何说起,而一时陷入沉默的状态。这时,求助者的目光常是游移不定的,含有询问的色彩。 null(3)情绪型。它们可能是由于情绪所致,诸如气愤、恐惧、羞愧等。比如,求助者害怕出现某种情况,像谈论自己不愿谈及的话题,此时的沉默表达了这样一种信息:“我不愿涉及这个话题”、“我不想呆在这儿了”。 null 求助者也可能由于谈到或回想到过去自己做错的事而非常羞愧,他用沉默来躲避。这时,他可能会回避与咨询师的眼光接触,低着头,有时手脚不停地乱动。 当求助者对咨询师感到气愤时,也可能用沉默来传达这一信息。此外,他们还可能对咨询师瞪眼、气呼呼地看着周围。 null(4)思考型。此时求助者正在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并似有所悟;或者他正在回忆某一件对咨询有重要意义的往事;也可能他正在体验某种情绪、感情。即求助者此时的沉默是由于他正处于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之中。在动作上,他可能会睁大眼睛,使劲地想,也可能是眯起眼睛,自言自语似的。凝视空间的某一点,往往被认为是这种沉默的标志性行为。 null(5)内向型。这种沉默源于求助者的个性原因,比如比较内向、不善言谈,沉默是他与人交往的经常性方式,尤其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面前就更是如此。这样的人,在咨询中容易表现出沉默,即使他有话也是三言两语。或许在他来访之前,已反复考虑过应怎么讲,可一到询问现场,很可能就讲不出来,他会显得欲言又止,颇为不安。 null(6)反抗型,即求助者不想讲,这里主要指那些被动求助者,他们本人不愿意或不很愿意接受咨询,是别人要他们来的,故用沉默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伴随着沉默的是怀疑、无所谓、随心所欲、很不耐烦,甚至气愤、敌意等。 null 沉默行为的出现,将使咨询暂时无法进行,会导致紧张、压抑、尴尬,只有第四种情况是有建设性意义的。对此,咨询师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主动、有效的措施。最重要的是重视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同时注意提高面谈的技巧。 。null咨询师缺乏面谈技巧,有时是引起求助者沉默的原发性原因或继发性原因,在第二、第三、第五种情况中都会出现,为此,咨询师应通过观察、练习、思考来改进,熟能生巧。 咨询师在沉默出现时,要保持镇静,因为自己的急躁不安会加强沉默时的紧张,有时甚至是对立的气氛,同时亦会降低咨询师在求助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过来,给求助者一种不慌不乱、沉着冷静的印象,则会给求助者一种可信、充满信心和力量的感觉。null 如果求助者的沉默是由于思考问题所引起的(即第四种情况),咨询师最好等待,同时以微笑、目光、微微点头表示自己的关注、理解和鼓励。一般来说,不宜打断求助者的思维。若沉默时间过长,咨询师可关切地询问,协助对方思考。 如果咨询师发现求助者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犹豫不决时,应给予鼓励和必要的保证,如:“你不必担心。”“你放心,我们会给你保密的,保密是我们的原则。”“你不必怕,有什么尽管讲出来,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商量。null有时或许需要再三的保证,有时也可以暂时搁一下。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面谈开始,或所谈问题在求助者看来很严重、内心很矛盾时。 null 当求助者以沉默表示气愤、对抗时,咨询师要及时发现,寻找原因,采取主动、和好、鼓励宣泄的方针。若是由于自己的不当引起的,应主动道歉。若有可能是误会,则应予以解释、消除。也有可能是移情的作用,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他以前生活中某个有影响的人物,不知不觉中把当时的那种情绪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或者,这种移情是求助者生活中的挫折情绪的转移。对此,咨询师应注意分辨,有时没有理由的对抗,很可能就有这种成份。咨询师应妥善利用移情来了解求助者。 null 因个性原因导致的沉默,咨询师应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加以引导,多用倾听技巧,多作鼓励性反应,善于领会他已说的和想说的。切不可急躁、不耐烦,否则,求助者可能会更退缩、更沉默。null 若沉默是由于最后一种原因——求助者本人不愿咨询引起的,那么咨询师的处理就更应注意方式方法。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求助者对别人让他来咨询(有时还带有强制性)不满,并把这种不满转移到咨询中,但对咨询本身无偏见;二是对咨询本身也存在偏见,不愿配合。对前者,若咨询师工作经验丰富,态度诚恳、耐心,方法得当,善于理解求助者的心情,一般来说,沉默会慢慢打破;null后者,偏见不深时还不复杂,亦可消除,若逆反、对抗心情很严重,则效果很差。这种情况,一般不再予以咨询。 沉默现象有可能是咨询过程中的一种危机,但也可能是一种契机。沉默传达了许多信息。沉默有时是激战前的寂静,黎明前的黑暗,有时则是问题的爆发或无声的交流。咨询师对沉默现象应予高度重视,把握机会,仔细分析,往往会有所突破。 null(五)调整多话状态 与沉默相反,咨询中会遇到一些多话、健谈的求助者。他们讲话滔滔不绝,讲得过多过杂,扯得太远,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干扰咨询的正常进行。有时还会使一些缺乏经验的咨询师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是打断好还是应尊重他们的讲话,不知道应该如何引导。 我们从咨询师本身和求助者两个角度来分析多话现象的原因及实质。null1.与咨询师有关的原因 咨询师角色的定位、咨询内容的难易、咨询时间的多少等因素会影响到咨询师对多话的理解。 有些咨询师喜欢求助者简明扼要地说明情况,然后由咨询师给予解释、劝告、指导、训练等等。此类咨询师把自己放在主动的、指导者的位置上,因而对求助者超出自己所希望的叙述,就感到不耐烦,视为多话。反过来,在一个非常重视倾听、以求助者为中心的咨询师那里,这个求助者的叙述不但不属多话,还会受到鼓励。 null 有些咨询师若认为求助者的问题比较严重,原因比较复杂,需要详细了解时,就希望求助者多谈些,反之,若认为问题一目了然,原因较简单,容易处理,就不希望求助者讲得太多,不然,就认为是多话。 null 有些咨询师喜欢短期咨询,而有些则采用多次咨询。对前者,由于时间短,次数少,目标明确,故不希望求助者过多地叙述,而是希望紧扣主题,叙述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甚至最好是事先准备好叙述提纲或书面材料,以节省时间。而在准备多次询问的咨询师那里,由于时间相对多些,所以有可能让求助者多述说,涉及的范围亦可以广些,以便更多地掌握材料,作更大范围的调整。从而,这两种咨询师对同一求助者是否多话就会有不同的评价。 null2.与求助者有关的原因 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宣泄型。求助者只是为了宣泄一时的剧烈情绪。他们急需一个宣泄的对象,这种人叙述时往往如倾盆大雨、排山倒海,喜怒哀乐都会出现。他们所需的只是咨询师认真、关切的倾听,叙述之后,一般都会雨过天晴,心平气和下来。 null(2)倾吐型。此类型者与宣泄者有些相仿,日常生活中他们多有不快而又缺乏倾吐的对象。由于咨询师的热情、耐心、尊重,使其倍受感动,倾吐的闸门一开,便一发不可收拾,把多年来积压的大大小小的不满、烦恼、伤心通通倒了出来。null(3)癔症型。此类型者讲话时眉飞色舞,表情丰富,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所述内容多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但仔细分析,却多有夸大色彩,而且并无多少急迫或困扰的问题,求助者似乎也没有什么需要咨询师予以帮助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注意和赞赏 。null(4)表现型。与癔症型有些类似,他们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乃至对心理咨询及心理咨询师评头论足。很少谈论自己,谈论自己也是讲些自己的特长没有得到欣赏、重用等等。他们并不在意咨询师说什么,这种人来咨询是为了发表意见,进行评论,他们喜欢表现自己。 null(5)表白型。此类型者知道自己正面临某方面的问题,然而,面谈时,他们一味地谈论别人的不是:人际关系不和是因为别人太霸道、太小气、太不够朋友;考试成绩不好是因为老师教得太差,考题出得太偏,老师评分不公正。总之,全是别人的过错。他们来咨询,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没问题,有问题也是别人的问题。 null(6)掩饰型。此类情况需要咨询师细心观察。有些求助者不停地讲话只是为了掩盖他们被人真正了解的恐惧。他们一直在抢占讲话的机会,为说话而说话,内心却害怕与咨询师正面交锋,害怕咨询师的发问,害怕沉默给自己带来的压迫及可能会泄露自己内心的恐慌不安,他们的健谈是内心焦虑的反映。 null(7)外向型。有些求助者性格外向,活泼健谈,好交朋友,尤其当遇到一位比较喜欢的、注意倾听的咨询师时,则更是天南海北,无所不谈。倘若咨询师不善把握或亦喜欢这样时,往往时间过去了一大半,还未进入正题。 咨询师遇到求助者健谈、多话时,应看到它的两重性: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咨询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这也是充分认识求助者的一个机会。对此,咨询师应根据咨询目标、咨询安排以及多话的类型,作相应的调整。 null 比如对宣泄型、倾吐型的求助者,应充分尊重他们的需要,耐心地倾听,给他们以安全感,以理解和爱护,必要时给予指点。切不可粗暴地打断,显得不耐烦或不屑一顾。 寻求注意型的健谈者,有可能有癔症的性格,他们的言谈举止富有戏剧性,这种人来访并不一定有什么大问题,如果要改变的话则是他们的人格,但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种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注意,那么咨询师给予注意就能满足他的要求。对好表现型,也类似,可采用相似的对策。 null 表白型的求助者没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他们往往缺乏自知,对此,咨询师一定要仔细听讲,切不可对其指责或评论:“你怎么总说别人不对”,“这件事明明是你自己有错”。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错误,要善于运用他们的话、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其之矛攻其之盾,摆事实讲道理,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语言要缓和,多用“你看这件事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如果当时你不是这样……而是那样……事情是否会好些呢?”如果咨询师口气很硬,过于肯定,求助者可能会拒不接受,更要寻找别人的不是,来保护自己,谈话就会变成争论或陷入僵局。 null 掩饰型的健谈一般不会出现在开场,而是在快涉及或已涉及到某一敏感问题时出现,求助者有意或无意地谈论别的话题来转移、掩饰,其讲话速度会加快,忙不择词,句与句之间,一个主题与另一个主题之间,停顿短促,似乎是怕人插话。对这种情况,咨询师应考虑是否为求助者创造了一个宽松、安全的氛围?可以请求助者慢慢讲,可以做出反应:“我似乎觉得你有些不安。”或“我觉得你似乎有什么话要说。”或者更直截了当请求助者回答敏感、掩饰的问题:“你能否谈一下……”。出现掩饰型的健谈时,往往是能发现某些问题的时候,咨询师应善于抓住时机。有时求助者谈小问题而掩盖大问题,丢卒保车,咨询师要明察秋毫。 null 与外向型的求助者面谈,比较容易有气氛,但若不善引导,则形同聊天。为此,咨询师要善于及时把谈话引入正题。null 移情(transference) 是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或指来访者由于其以往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对咨询人员形成的心理反应倾向。通常以前者对后者的无意识的强烈爱、憎感觉与行为表现出来。 null弗洛伊德说:“当一个患者走进精神分析室时,已有4个人在场,患者本人,他的父母亲和精神分析治疗者。” 发生移情时,咨询师成了求助者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 null移情通常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1)负移情 求助者把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情绪的对象,在咨询情境中,原有的情绪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等。null(2)正移情 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的人物,他们逐渐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出十分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性爱的成分,对咨询师十分依恋、顺从。虽然病情有所好转但来诊的次数却越来越频繁,特别是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要咨询师给他出主意,表现出无限信任,甚至关心咨询师的衣食住行和家庭生活。 null2、对移情的评价: (1)它使人对周围的人和事形成固定的心理 反应趋向,容易使人产生偏见和成见; (2)对咨询中的思想、感情交流形成阻碍; (3)可以作为一个咨询资源 null 移情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前者是直截了当地向咨询师表达自己的体验:“我与你聊天感到特别愉快和难忘,你使我想起了我的……”。后者则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我觉得你的态度真好,我感到很宽松。”null当然,咨询师要学会区别是否真是移情。求助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非都是移情,只有当求助者把自己以前的情感反应转移到咨询师身上,把后者作为过去情感对象的替代,对咨询师抱有超出咨询关系的幻想和情感时,才是移情的表现。 null咨询师要学会区别移情与依赖。移情(这里主要指正移情)与依赖有相似之处,移情中多有依赖,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依赖主要是一种信任,而 移情更是一种好感;依赖是寻求现实的帮助,而移情是弥补过去的感情;依赖者多在遇到困难时来寻求帮助,而移情者则是常想见到咨询师;依赖者寻求心理依靠,而移情者寻求感情依靠;依赖者的对象是现实的目标,而移情者是寻找替代物。相比之下,依赖者对咨询师的感情色彩淡,而移情者浓。咨询师要学会辨别两者,以便区别对待。 null移情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十分重要,认为移情再现了求助者以前尤其是儿童时期生活的某种情感,这种情感长期被压抑着而无处释放,甚至成为了心理问题的一个“情结”。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环境中和他有重要关系的人,把曾经给予这些人的感情(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置换给了咨询师,借咨询师宣泄了积压的心理能量,从而有助于心理平衡。 null 出现移情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透过移情,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对方,并运用移情来宣泄对方的情绪,引导对方领悟。比如,可以分析求助者为什么会对自己或自己的言行反感,或者有特殊的好感,“你好像不太喜欢我刚才的……”“你能否告诉我,为什么你喜欢我?”null求助者也许会说,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咨询师说话的语气像他那整天爱唠叨的母亲,咨询师问话的方式像那位刚刚与自己离婚的丈夫,咄咄逼人,让人喘不过气来,或者咨询师像自己日夜思念的但已离世的爱人、恋人、亲人,像自己敬爱的领导和老师,像自己暗恋的对象,等等。求助者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但经深入询问,一般多能明白其中的原因。null 如果求助者对异性咨询师产生正移情,咨询师不必害怕,应当婉转地向对方说明这是心理咨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但这不是现实中正常的、健康的爱。咨询师要有策略地(不要伤害求助者的自尊心)、果断地(让求助者知道咨询师明确、坚决的态度)、及早地(要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明确态度)进行处理,将其引向正常的咨询关系上来。null如果任其发展,不但会干扰正常治疗的进行,还会带来麻烦。至于别有用心地利用求助者的不健康心态下的感情以图达到某种目的,是一种严重违反心理咨询职业道德的行为。null 如果咨询师觉得自己难以处理移情现象,可以转介给别的咨询师。 有经验的咨询师善于利用移情现象,采取反移情的技巧,即把自己扮成移情的对象,鼓励求助者发泄自己压抑的情绪,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咨询师则从中进行深入的分析,探寻求助者深层的心理,包括潜意识。求助者在充分宣泄情绪后,心理会感到放松,再经咨询师的分析得以领悟后,心理症状会逐渐化解。 null反移情 本质上也是一种心理定势, 它是咨询人员对来访者的无意识的反应倾向 null反移情者的三种表现形式: (1)咨询师对来访者过分的热情和关注 (2)咨询师对来访者过分的敌视和厌恶 (3)咨询师对来访者一般的紧张情绪 反移情在客观上对心理咨询带来阻碍,他影响 了咨询人员对来访者的客观态度,作出与其身 份和作用不符的心理反应,也使咨询人员丧失 了来访者应持的中立立场。 反移情的处理 反移情的处理治疗者应该: 对自己的心理发展及生活事件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要把病人的感情往自己身上揽 不要让反移情见诸行动 运用反移情以帮助解释 运用反移情愤怒去理解病人的敌意 检查自己的情感反应,作为了解病人的敌意 检查自己的情感反应,作为了解病人动力学的线索 将移情和反移情结合起来诊断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自我与客体分离的形象 当体验到互补的反移情时,要寻找一致的反移情
本文档为【《心理咨询》第七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7199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56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8-04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