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

举报
开通vip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 新史学忍潮初考 俞 旦 初 二十世纪初 ,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中国史学 , 既是十九世纪末戊戍变法时期史学的继续 和发展¹ , 又是辛亥革命以后一个时期的新史学运动的先导和前奏 , 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 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这个时期的史学 , 以往的史学史研究 , 一般论述较多的是几位著名学者 的几种著 名的作品 , 如章太炎的 《中国通史略例》 、梁启超的 《中国史叙论》 和 《新史学》 、 夏曾佑的 《中国历史教科书》 , 还有刘师培的 《中国历史教科书》 , 等等 , 都在不同的方面...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 新史学忍潮初考 俞 旦 初 二十世纪初 ,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中国史学 , 既是十九世纪末戊戍变法时期史学的继续 和发展¹ , 又是辛亥革命以后一个时期的新史学运动的先导和前奏 , 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 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这个时期的史学 , 以往的史学史研究 , 一般论述较多的是几位著名学者 的几种著 名的作品 , 如章太炎的 《中国通史略例》 、梁启超的 《中国史叙论》 和 《新史学》 、 夏曾佑的 《中国历史教科书》 , 还有刘师培的 《中国历史教科书》 , 等等 , 都在不同的方面 给我们增进了科学的认识 。 但在这里也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 既然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思 想学术界 , “新思想之输入 , 如火如茶” À , 那么 , 作为J思想学术界重要组成 部分的史学 界 的发展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 上面提到的那些作品 , 是否就能够全面而集中地反映了 当时史学 的发展情况呢 ? 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十年间雨后春笋般刊行的大量书籍 、 杂志和报纸的初步调 查发现 , 在这期间的中国史学界 , 曾经形成并出现了一个波澜壮阔而富有生气的新史学思潮。 本文 试图对此作一些极其粗略不全的初步考察 。按照略人所详、 详人所略的原则 , 在本文中 , 对过去学者已经作了较多研究的问题 , 一般从略 , 而对于那些尚未及注意到的情况和问题 , 则力求作一些新的探索 。 鉴于这个时期史学史的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十分丰富 , 而又非常分散 , 过去缺乏系统的清理 , 有些资料 且还不大容易找见 , 我在这里的任务主要是提供资料和情况 , 希望引起同志们进一步的注意 和研究 。 如果拙稿能够得到批评指正 , 而使中国近代史学史的研究推进一步 , 那就是实现了 经验的封建史书不同 , 也不藏之皇史成或名 山 , 而颁行于广大将士和群众中 。 其目的是 要把他们的反抗斗争向军民进行宣传 , 作为 团结教育军民 、 打击敌人的一种有力武器。 以 《太平天 日》 来说 , 一八四八年初步写成 此书的意图 , 是为了宣扬洪秀全确系奉命 一下 凡诛妖的真命天子 , 阐明他领导农民起来造 反的正义性 , 指出斗争的胜利前景 , 以便动 员群众举行武装起义 , 一八六二 年 刊 行 此 书 , 目的也是要在 当时危急的形势下 , 借用 上帝的权威 , 振奋精神 , 鼓舞斗志 , 使全体 军民遵从洪秀全的领导 , 坚持 “诛妖 ” 的战 斗 。 《天情道理书》 所载关羽 、 张 飞 、 赵 云 、 黄忠等猛将 , 也有激励太平军士气的意 义 。 及时反映现实斗争或讲述历 史 英 雄 人 物 , 并以此教育军 民 , 发挥其积极作用 , 这 是太平天国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历代农民进行过无数次 的 英 勇 斗 争 , 创造了反抗封建统治者的可歌可泣的史 迹。 但是 , 只有太平天国英雄们在斗争的同 时 , 用文字记载他们的光荣业绩 , 并且试图 重写以往的历史 。 可惜他们史学的全部成果 以不可复见 , 仅仅留下个别的篇章。 不过 , 这也是我国史学的一份宝贵遗产 。 我衷心的意愿 。 一 、 “史学革命 ”的提出和史学求“新 ”的热潮 在中国 , 二十世纪初年所谓的 “新史学” , 写九是开始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理论和方 法 , 并开始用来批判和改造封建旧史 , 重新认识和编写历史 。 当时 , 一些要求进步或革命的 学者 , 深感中国社会和中外关系的急剧变化 , 封建 的旧史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 都想 试着探索新史之道 , 或者翻译介绍外国资产阶级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 或者提出自己新的 史例 , 新的编史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或者自己眷手编纂新的以至最新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他们史无前例地 提出 “史学革命 ” 和 “史学革新” 之类的响亮 口号 , 掀起了一个求 “新” 的热潮 , 以活应新 的历史时代的要求。 19 0 0年@ , 章太炎在手校本 《馗书》 《哀清史》 第五十九附 《巾国通史略例》 中 , 最 早 提出要编修一部不同于 旧史的新的巾国通史。 1 9 0 1年 , 梁启超在 《清议报》 发表 《中国史叙论》 ¼ , 也说明拟编 ·部新的中国通史 , 上海普通学书室编纂出版 《普通新历史》 。 19 0 2年 , 留 日学生侯士馆翻译 日本学者浮田和民所著 《史学原论 》 , 比较系统J一也介绍西方 资产阶级 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 特改书名为 《新史学》 , 于 19 03 年出版 (详后 , 下同 ) , 梁启超 在 《新民丛报》 发表 《新史学》 文章 , 自命为 “新史氏” , 呼吁 “史学革命不起 , 则吾国不 救 。 悠悠万事 , 惟此为大” ½ ; 邓实在 《政艺通报》 发表 《史学通论》 , 认为 “中国史界 革 命之风潮不起 , 则中国永无史矣 , 无史则无国矣” À , 马叙伦在 《新世 界学报》 发表 《史学总 论》 , 提出 声中人而有志兴起 , , ‘ “诚宜于历史之学 , 人人辟新而讲求之 ” ¹ , 留日学生 汪 荣宝根据 日本史学论著编译发表 《史学概论》 , 简要介绍资产阶级 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 自称 作此以为中国将来 “新史学之先河” À 。 19 0 3年 , 上海镜今书局出版一部新近史学著译文集 , 题名为 《中国新史学》 Á , 在 《例 言》 中提出 , “中国学科夙以史学为最发达 , 然推其极 , 亦不过 一大相祈书而已 。 故非于史 学革新 , 则旧 习终不能除 ” , 认为韩文举所著 《们虱谈虎录》是 “发明” 了 “史学之新理 ” 。 留 日学生曾鳗化 , 署名 “横阳翼天氏” , 自命 “国史氏” , 由东新译社出版 《中国历 史》 , 在其首编 “总叙” 第一章 “历史之要质” 中指出 , 中国过去 “所谓二十四史 、资治通鉴等书 , 皆数千年王家年谱、 军人战纪 , 非我国民全部历代竞争进化之国史也。 今欲振发国民精神 , 则必先破坏有史以来之万种腐败范围 , 别树光华雄美之新历史旗帜 , 以为我国民族主义之先 锋” 。 诸如此类 , 不胜枚举 。 事实说明 , 这种 “史学革命 ” 和 “史学革新 ” 的口 号 , 是针对中国旧史 学 的 : 史 学 不 “革命 ” , 不 “革新” , 封建史学的 ,’I 日习” 就不会清除掉 , 树立 “新历史旗帜 , , 是振奋 ‘国民精神” , 发扬 “民族主义 ” 的需要 , 史学的革命和革新 , 对于 “救国 ” 和 “兴国 , 有 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 史学不革命 、 不革新 , 就根本谈不上救国和兴国 , 为要达到救国和兴国 的爱国主义目的 , 必须大家人人都来讲求新史学 , 使中国史学的革命和革新养成一种风气 , 形成一股潮流 , 一个国家的历史 , 是 一个国家的文明的先声。 没有历史 , 也就没有国家 , 等 于亡国, 急切要求编出不同于封建旧史的新的中国历史 , 以适应社会的前进 。 一句话 , 二十 世纪初年中国史学界求 “新 , 的热潮方兴未艾 , 这是时代的反映 , 是救国的需要 , 是社会革 命和革新 的要求 , 是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 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输入和影响 中国古代封建史学中专门探究到史学理论和万法的, 向以唐代刘知几的 《史通》 和清代 章学诚的 《文史通义》二书著名于世。 而在其他历史著作中对史学理论和方法有所论述的 , 则历代都有 。 这是中国传统史学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 我们应当加以批判的继承 。 原来 , 日本史学深受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 但明治维脚于以后 , 在大量输人西方科技文化 的同时 , 也开始输人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 走到了中国的前面。 近代中国学者 , 为了社会和史学的进步 ,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 在开始阶段比较多的是通过 日本。 18 8 9年 ,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聘请德国著名历史学家 兰克 (L e o p o ld v o n R a n k e , 1 7 9 5一 1 8 8 6) 的再传弟子路德维希·利斯 (L u d w ig R ie ss ) 来讲学 , 接着 , 日本史学界元老之一坪井 九马三 , 于 18 9 1年从德国留学归国 , 开始给日本史学界 “带来了西洋近代史学的方法论” O 。 利斯著有 《史学》 (Hi stor ik ) , 被称 “为介绍欧洲史学于 日本的第一人” 仰。 坪井九马三著 的 《史学研究法》 (1 9 0 3 ) , 结合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 并 “丰富地引用了有关 日本史著 ” , 被认为是确立 日本近代史学的标志之一 。 据坪井九马三 《史学研究法》 19 0 3年的自 《序》 À 所讲 , “史学之研究法 , 其由来已久 , 而成书者甚少 。 在英国有弗里曼氏 , 倡言讲史者须先自研究法始 , 其论既已脍炙人口 。 继之 , 德国有伯伦汉氏出 , 人称穷尽研究法。 法国之塞诺波氏等祖述之 , 每每在我国人间流传 。 予 虽不敏 , 讲述史学研究法 , 已有年所 , 自信应用科学研究法于史学上聊有所得 。 因此 , 为早 稻 田大学著是书 , 庶几乎与诸研究者共登研究法 之殿堂 ” 。 可见 , 坪井九马三以至 当时的 日 本史学界 , 在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 , 从学术渊源上看 , 显然主要是受有西方史学史上著 名历史学家英国弗里曼 ( E d w a r d A u g u s t u s Fr e e m a n , 25 23一15 9 2 ) 、 德国伯伦汉 ( E r n s t B e r n h e im , 18 5 0一19 4 2 ) 、 法国塞诺波 ( C h a r k s S e i g n o b o s , 18 5 4一19 42 )等人的影响。 中国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维新变法运动前后 , 一些要求进步的学者已经开始注意介 绍 日本学者著译的新的历史书籍 , 也另星片断地介绍过 日本学者刚从西方学来的某些近代史 学思想。 到二十世纪初年 , 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 才开始稍有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来。 那时留 日学生 日益增多 , 为了爱国救亡 , 改革现状 , 求新图强 , 探求新知新识 , 真是似 饥如渴。 他们除了积极翻译介绍各种社会科学和历史书籍之外 , 特别重视翻译介绍有关近代 史学方法论方面 的作品 , 成为当时中国史学界出现的新史学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190 2年 , 留日学生汪荣宝在 《译书汇编》 “历史 ” 专栏发表编译的 《史学概 论》 汤, 自 称 “本论以坪井九马三 《史学研 究法》 为粉本 , 复参以浮 田和民 、 久米邦武 诸氏之著述 及 其他杂志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辑译而成 , 所采皆最近史学界之界说 , 与本邦从来之习惯大异其趣 , 绍介于吾 同嗜者 , 以为他 日新史学界之先河” , 说明他已经认识到 , 这种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 , 和中 国封建的旧史学是大不相同的 , 以后的发展必然要走 “新史学 ” 的道路。 汪荣宝编译的 《史学概论》 , 在其 《序论》 中阐明历史的意义和研究历史的必要性时指 出 , 过去的学者 , “受治于君相权威 ” , “又困于儒学之流弊” , “一切学问 , 皆束缚于旧 例故格之形式 ” 。 “其所谓历史者 , 不过撮录 自国数千年之故实 , 以之应用于劝善惩恶之教 育” , 要求后来者 “读之而得模拟先哲之真似而 已” 。这与今 日世界 的学术思潮是相对立的 。 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 历史也是如此 。 否则 , 必至 “朽废 , 而 为 历史 之 锈” 。 “史学之必要 , 即在去其锈而发其莹” , 以促进人们的前进。 一个社会, “观在优于 其过去, 方来者又优于其现在 , 则其社界必胜 。 若从来之思想 , 以历史先哲之真似而读诸 , 则知识凝滞 , 而终亦与古人同灭而已” 。 这些新史学的思想 , 显然带着批判封建保守 , 批判 封建旧史学的精神 , 在当时具有积极的和进步的意义 。 二十世纪初年 , 比汪荣宝编译的《史学概论》更加系统而又简要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近代 史学方法论的 , 是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浮田和民所著 《史学原论》 的多种译本 。 《史学原论》 原是浮田和 民在学校任教时所编用的讲义 , 集中概括西方众多史学名家学说 , 备受 日本国内 史学界的好评 。 为了满足我国思想学术界学习西方近代史学理论和方法 、 建立新史学的 日益 增长的需要 , 在 1 9 0 2一 19 0 3年间 , 一些留 日学生竟相翻译介绍 , 先后有六种译本之多 。 同一 本外国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书籍 , 在同一时期内出现这 么多种的译本 , 这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 是空前绝后的 , 而且有的译本直改书名为 《新史学》 。 这些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当时新 史学思潮的高涨 。 《史学原论》 的六种译本是 : (1) 《新史学》 , 侯士给译 , 上海文明书局代印 , 光绪 28 年 12 月 (1 9 0 3年 1月) 印刷 , 29 年正月 (1 9 0 3年 2月 ) 发行 , (2 ) 《史学通论》 , 李浩生译 , 上海 作新社印刷 , 杭州合众译书局发行 , 光绪29 年正月20 日 (1 9 0 3年 2月 17 日) 印刷 , 正月 25 日 (1 9 0 3年2月 22 日)发行 , (3) 《史学通论》 , 罗大维译 , 上海作新社印刷 , 进化译社发行 , 光 绪2 9年9月1 日 (1 9 0 3年1 0月2 0 日) 印刷 , 9月 5 日 (1 0月 2 4 日) 出J饭, (4 ) ((史学原论》 , 文11 崇杰译 , aI阂学会丛书” 之一 , 闽学会出版 , 见于光绪29 年 1月 15 日 (1 9 0 3年2月 1 2 日 ) 发行 的 《西力东侵史》附录 ttI阂学会丛书” 广告 , (5 ) 《史学原论》 , 杨毓麟译 , 湖南编泽 社 发 行, 见于光绪29 年正月 (1 9 0 3年2月 ) 第四期 《游学译编》所载新书广告 , 说明 日间出书 , (6) 《史学原论》 , 东新译社同人编译 , 见于光绪 28 年10 月 (1 9 0 2年 n 月 )第一期所载《游学译编》 译书豫告 。 到 目前为止 , 前三种我已见到译本 , 后三种则仅见于广告 。 对于浮田和民的 《史学原论》 , 在当时学者的论著和流行的书报杂志上多有 介 绍 和 评 论 。 从这些评介文字,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此书对我国史学界的影响 , 以及它在当时新史 学思潮中的地位和作用 。 早在这些译本出版的半年之前 , 1 9 0 2年7月间 , 章太炎在 《新民丛报》 上发表与梁启超 讨 论史学问题和篆修中国通史事的著名书简中, 特别提及浮田和 民的 《史学原论》 , 讲到此书 ‘于修史有益” 0 , 说明章太炎已经读过 , 并认为它对编写中国历史有所帮助。 1 90 3年中 , 在 《史学原论》 翻译出版前后 , 出版界和思想学术界更给以高度的评价 。 有 的说此书 “论读史之法 , 取精扼要 , 赅洽精详 , 询究心乙部之管钥 ” , 是 “读史者所不可不 备之书” , 译本 “措词稚健 , 达旨明当, 必为新学界所欢迎 ” 函 。 有的认为 , 此书 “博引泰 西说, 加以论断, 溯委穷源 , 语语精确 , 询为不磨之论。 译者文笔条畅 , 足达原书之旨。 有 志史学者 , 一读是编 , 增长史识必不少也” 。 有的更进一步指出, 此书义蕴 宏 富 , 理 论 精 深 , “吾国旧学界思想 , 视厉史为传古信今之述作 , 而不知为现在社会生活之原因 , 研究历 史者, 亦不过出于钩稽事实 、 发明体例二途 , 而不知考求民族进化之原则。 针膏 育而 起 废 疾 , 必在于兹 ” 0 。 后来 , 直到 19 0 7年 , 有的学者在二十世纪初期比较流行的 《新体中国历史 》 À 的 “ 叙 论” 中, 还把浮田和民的 《史学原论》 和粱启超的 《新史学》 相提并论 , 认为它们 对 历 史 意义 和宗 旨 “阐发无遗 , 其中蕴奥 , 能一取而观之 , 亦可以定读史之方针矣 ” 。甚至经过三十 多年 , 现代历史学者杨鸿烈在 19 3 9年编著出版的大学教本 《史学通论》 中 , 还对浮田和民的 《史学原论》 (李浩生 190 3年译本 《史学通沦》 )多所称引 , 给予肯定的评价 。 除汪荣宝编译的 《史学概论》 和浮田和民 《史学原论》 的多种译本外 , 重要的还有对坪 井九马三 《史学研究法》 原书部分章节的翻译介绍 。 如 19 0 3年 《汉声》杂志 (原为 《湖北学 生 界》 ) “史学 ” 专栏 , 译刊了 《史学研究法》 第四卷 “史论篇” 中的一章 “史学之根本条 件 ” 。 , 19 0 7年 《学报》 发表了张玉涛译述的坪井九马三 《史学研究法》 第一卷 “总说” 开 头的 “序论 ” 和 “历史之种类 , 两章。 。 其他还有 190 3年 《游学译编》 译刊的 《史学肄言》 @ , 和 19 07 年 《学报》 发表吴渊民编译的 《史学通义》 。 《史学通义》 根据 日本史学资料 编译而成 , 内容比较简略 。 《史学肆言》 , 顾名思义 , 也是讲史学方法沦的 , 实际主要说 明 , “以最狭义言之 ” , 历史 “实不过民族之历史” , 而 “民族精神之横竖二方面 ” , 即民 族的社会精神和历史精神 。 “民族之所资以生活者 , 有物质之财产 , 有精神之财产” 。 “中 国四千年已往之精神 , 即今固不能断绝” , 就是将来 “有斩新之精神 ” , 也 “必非四千年前 之精神分量画井而不相连续者 , 。 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的精神都不能割断 , 才能进化发达 。 从上可 以看到 , 近代 日本的史学理论和方法 , 受到西方的影响 , 而中国的新史学 , 在二 十世纪初 , 主要又是受的 日本的影响。 下边提供的两组材料 , 可以从又一个方面了解这种影 响的历史联系。 第一组材料 , 是有关史学理论和方法的著译的篇目章节 : 时间 著译书、 文名 篇 目 章 节 举 要 备 注 18 8 9年 德国伯伦汉著《史学 第一章 史学之概念及本质 原名为《历史研究 方法论》 第四节 史学与其他 法教本》 。据陈韬译 科 学 之 关 系 述 , 商 务 印 书 馆 , (语言学 、政治 19 37年初版 。中国近 学 、社会学 、哲 代史学 , 早在二十世 学 、人类学 、人 纪初 , 就开始通过 日 种学 、 自然科 本 史 学受到此书的 学) 影响。 第六节 史学之本质 与任务 第二章 方法论 第三章 史料学 第三节 辅 助 科 学 (语言学 、古文 字学 、 古文书 学 、印鉴学 、铸 币学及度量衡 5 8 时间 著译书 、 ’文名 备 注 1 8 9 7年 日本浮田和民著《史 学原论》 据杨鸿烈《史学通 沦》报导 , 出于此年 。 据我考证 , 当时尚系 讲义 。此章名据李浩 生译本 。罗大维译本 相同 。侯士给译本略 异 , 但基本亦同 。 1 9 0 1年 梁启超著《中国史叙 论》 篇 目 章 节 举 一要 学 、系谱学 、年 代学 、地理学 ) 第四章 考 证 第五章 综 观 第五节 历史哲学 第六章 叙 述 第一章 历史之特质及范围 第二章 历史之定又 第三章 历史上之价值 第四章 历史与国家 第五章 历史与地理 第六章 历史与人种 第七章 历史上之大势 第八章 历史研究法 第一节 史之界说 第二节 中国史之范 围 第三节 中国史之命 名 第四节 地 理 第五节 人 种 第六节 纪 年 第七节 史以前之时 代 第八节 时代之区分 据梁启超 自 已多 次宣称 , 他在 日本时 不少著作 , 多是参考 日本诸书写成 。这里 两篇 , 当也不 能 例 外 。 1 9 0 2年 梁启超著《新史学》 第一章 中国之旧史学 第二章 新史学之界说 第三章 论正统 第四章 历史与人种 第五章 论书法 第六章 论纪年 1 9 0 2年中 , 章太 炎致梁论史 学 书 简中 , 还曾特别提 到 《史学原论》 。 1 9 0 2年 汪荣宝编译 《史 学 概论》 第一节 序 论 第二节 史学之定义 第三节 研究法 第四节 历史之分类 主要根据 日 本 评 井九马三著 《史学研 究法》 , 而又发表在 此书出版之前 。所根 时间 著译书、 文名 备 注 据的 当是早稻 田 大 学的讲义印本 。 1 9 0 3年 侯士给译浮田 和 民 著 《新史学》 篇 目 章 节 举 要 第五节 关于史学之 (辅 助 ) 学 科 (言语学 、古文 书学 、地理学 、 年代学 、 考古 学、 系谱学、 古泉学) 第一章 性质及范围 第二章 定义及困难 第三章 价 值 第四章 历史与国家 第五章 历史与地理 第六章 历史与人种 第七章 历史大势 第 八章 历史研究法 即 《史学原论》 。 《新史学》为译者所 改。 经查原文 , 这里 所谓的 “困难” , 指 的是西方史学 家 认 为历史成为科 学 有 诸种困难 。 1 9 0 3年 《史学之根本条件》 ( 刊 于 《汉声》 第 6 、 7 一 8 期 , ‘史学” ) 第一 第二 第三 物理条件 心理条件 文化条件 1 9 0 3年 横阳翼天氏编辑《中 国历史 。首篇》 总叙 论过去 , 现在及未来 大势 第一章 历史之要质一 、 定 义 , 二 、 目的 , 三 、 因 果 , 四 、 进 化 , 五 、 时代 第二章 地理略说 第三章 人种略说 第四章 历代兴亡盛衰通论 第一 历史之定义 第二 读史之目的 第三 历史之种类 第四 历史之范围 第五 人种由来之说 第六 人类起原之年 代⋯⋯ (未完 ) 未署作者 、 译者和 出处 。经查考 , 系1 9 0 3 年坪井九马三《史学 研究法》卷之四史论 篇中一章 。 横阳翼天氏 即 湖 南留 日学生曾鲤化 。 据曾自称 , 其书材料 参用 日本成书不少 , 但在思想上有 自 已 的体系。 1 9 0 7年 吴渊民编 译 《史 学 通义》 (刊于衣学报》第 1号 , “历史” ) 未说明出处 。比较 简略 。 时间 1 9 0 7年 著译书、 文名 张玉涛译述坪 并 九 马三 《史学研究 法 》 ( 《学报》 , 第 6 、 7 号 , “历史” ) 吕瑞庭 、 赵征 璧 编 《新体中国历史 . 叙论》 篇 目 举 要 总说 序 历史之种类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物语 鉴 史学 备 注 经查对 日文原本 , 此为原书开头 一 部 分 。 1 9 0 7年 第一章 历史之范围 第二章 历史之种类 第三章 历史与国家之关系 第四章 历史与地理之关系 第五章 历史与人种之关系 1 9 0 9 曹佐熙著 《史 学 通 论》 第一篇 史学之源流 第二篇 史学之经纬 一 、 史 之定义 , 二 、 史之内 容 , 三 、史学之内容 ; 四 、 史学之经纬 第三篇 史学之繁难 第四篇 史学之关系 (包括 史与伦理 、 政治 、 国 家 、 宗教 、 种族 、 学 术 、 一切人事进化之 关系 , 等等) 第五篇 史学之研究 第六篇 史学之通旁 (包话 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 系 , 如经学 、天演学 、 政治学 、 心理学 、 人 种学 、 言语学 、 年代 学、 地理学 、古初学 、 金石文字学、 文学 、 辨学 、 统计学 、 目民 生计学 、 图画学、 侧 算学 , 等等。 第七篇 史学之未来 《叙论》认为 , 浮田 和民的 《史学原论》 和梁启超的 《新 史 学》 , 可作为学史之 指导 , 说明所 受 影 响 。 著者 自称“予以宣 统元年乙酉二月 , 在 湖南中路师范 优 级 选科史席述此 , 初题 《史学研究法》 , 后 有附益 ” , “ 遂 名 《通论》 。旨在 “究 心史道 , 探麟索隐 , 原始要终 , 陶冶古近 中外百家之言 , 以自 成科学 ” 。 第二组材料 , 是举几个理论叙述方面的实例 : “英儒斯宾塞曰 , ‘或有告者日 , 邻家之 “斯宾塞日 , ‘或言邻家之猫 , 昨 日生 猫 , 昨日产一子 , 以云事实 , 诚事实也 , 然 子 , 谓之事实 , 诚事实也 , 然于吾人之生活 谁不知为无用之事乎 , 何也 , 以其与他事无 上 , 有何关系哉。 历史上事迹 , 类 是 者 正 关涉 , 于吾人生活上之行为 , 毫无影响也 。 多 , 能推此例以读书观万物 , 则思过半矣 , 。 然历史上之事迹 , 其类是者正多 , 能推此例 此斯氏教人以作史 、 读史之方也 。 其指摘历 以读书观万物 , 则思过半矣 , 。 此斯氏教人 以 史之差误 , 可谓毫无余蕴” 。 (日本浮 田和 作史 、 读史之方也 。 泰西旧史家 , 固不免之 , 民 : 《史学原论》 , 1 8 9 7年 。 李浩生译本 , 而中国殆更甚焉 。” (粱启超 : 《新史学》 , 1 9 0 3年) 1 9 0 2年) “历史与地理 , 如精神与肌肤 , 有密切 “历史与地理 , 犹精神与 肉 体 也 。 ” 关系 , 读史者所最宜知也 。 ”一所以然者 , “地理之学于历史上甚有价值焉” 。 “ 以上 盖因地理影响于历史上物质之文明 (如农 、 专就物质一面而言 。 而其精神一面 , 则与天 商业等) , 而遂成为历史地理之公例也” 。 然之地理 , 有颇相关系 。 ⋯宗教⋯科学⋯因 (吕瑞庭 、 赵征璧 : 《祈体中国历史 ·叙论》 , 天然之现象如何 , 而影响及文明之精神的一 19 0 7年 ) 面者 , 则亦可见也 ” 。 (I司上译本) “地理与人民二者常相待 , 然后文明以 “地理与人民相待 , 而后文明生焉 , 历 起 , 历史以成 。 若二者相离 , 则无文明 , 无 史成焉 , 二者之关系 , 其亲密殆犹官骸之于 历史 , 其相关之要 , 恰如肉体与灵魂相待以 精神也 ” 。 (汪荣宝编译 : 《史学概论》 , 成人也 ” 。 (梁启超 : 《中国史叙论》 , 1 9 0 1 1 9 0 2年 , 主要根据坪井九马 三 《史 学 研 究 年) 法》 , 并参考浮田和民 《史学原论》 等 ) 三 、 西方文明史学思想的输入和影响 关于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和方法的翻译介绍及其对中国二十世纪初新史学思潮的影响 , 除 了前列 日本著 名历史学家浮田和民的 《史学原论》 和坪井九马三的 《史学研究法》 之外 , 特 别要提到西方的文明史学。 我们知道 , 十九世纪中期 , 以创建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史学闻名的 , 除法国基佐 (Fr a nc oi s Pie r r e G u illa u m e G u iz o t , 1 75 7一 1 8 7 4 ) 而外 , 要算英国的巴克尔 (H e n r y T h o m a s B u e kle , 1 8 2 1一 1 8 6 2 ) 。 他们的史学 , 不 但对西方 , 而且对 日本和中国 , 都 曾有所影响 。 中国开始受 到影响 , 要比 日本晚二十多年 。 基佐的 《欧洲文明史》 , 早在1 8 7 7年 (明治维新后九年 ) , 日本就有永峰秀树 的 译 本 出 版O 。 中国 , 据1 9。。年留 日学生在 日本创办的 《译书汇编》 第 2 期记载 , 基佐的 《欧洲文明 史》 “已译待印” (作者译为尼骚) , 说明当时留日学生中已经有人把它从 日文转译成中文。 书尚未得见 , 但可以说 , 这是中国近代最早通过 日译本转译的 一种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名著。 1 9 0 2年 , 梁启超在 《新民丛报》 上 , 把基佐 《欧洲文明史》 的 日译本推荐介绍给广大的 中国读者 , 并给以高度评价 。 他说 , “基氏为文明史学家第一人 。 此书在欧洲 , 其声价几与 孟德斯鸿之 《万法精理》 、 卢梭之 《民约论》 相垮 。 近世作者 , 大率取材于彼者居多” 。 说明梁启超当时对西方史学发展情况有所认识 , 在这之前 , 已经读过基佐的 《欧洲文明史》 , 并曾受其影响 。 与梁启超同时 , 有署名 “中国广东青年” 者, 翻译出版 日本杉山藤次郎编纂的 《泰西政 治学者列传》 , 其中有专门的一篇 《基率特传》 , 对基佐的生平和著作 , 特别是对其 《欧 洲文明史》 在史学理论上的意义和贡献 , 有比梁启超更为详细而深入 的 介 绍 。 《传》 中 指 出 , “有历史而无史理学 , 则国家治乱兴废之原因 , 文明进步之本故 , 不可得而知” 。 “夫 惟知治乱兴废之实迹 , 而于其所以治乱兴废之故 , 则一不具论 , 其所可贵重点果何在哉 , 杏 知其无可贵重者也 ” 。 如果只知道 “治乱兴衰之实迹 ” , 而不去探究 “治乱兴衰之故 ” , 则历 史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 “基率特 氏者 , 实为史理学之噶矢 ” 。 “基率特后讲史理者虽仅得 送克尔 (即巴克尔 ) 一人 , 而其影响之及于寻常史传 , 而因以改良进步者 , 亦属多有之 ” 。 《传》 中认为 , 基佐的 《文明史》 , 可与中国 “孔子之 《春秋》 、 左 (丘明 ) 氏之 ((( 左 )传》 ” 咋匕肩” 。 在基佐书未出以前 , 欧洲对自身文明的发展 , t’j 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 以 为文明乃是 “自天而降 ” 。 在基佐书出以后, “始以为欧洲文明 , 其渊源启自 日耳曼之封建 政体与圣会 , 及罗马自由市邑之三者 , 而各种政道 , 因而并立互相竞争 , 是即为欧洲文明之 精神 , 而欧洲人民 , 此后乃得知文明之原因 ” 。 所以 , 基佐的贡献是 “伟大” 的 。 英国的巴克尔 , 以18 5 7一18 6 1年间所著的 《英国文明史》 著名于世 。 他 的 《英 国 文 明 史》 , 不同于一般 的国别文化史 , 而是以很大的篇幅阐述了史学埋论和历史研究方法问题 。 虽然巴克尔终究没有能够超出唯心主义史学的范围 , 但他在世界史学史上是有贞献的 , 贡献 在于他敢以革新的精神 , 冲破英国某些传统的史学观念 , 根据亲自调查所得的大量具体史实 材料 , 注意探索历史的因果关系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 试图把历史的研究提到科学的地位 , 并 提出了有关历史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问题 , 在十九世纪后期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期 , 对欧美 、 俄 国 、 日本 , 以至中国的史学发展 , 都曾先后有所影响 。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出现的新史学思潮 中 , 强调要注意文明史的研究 , 反对 “君史 ” , 重视 “民史” , 要讨究历史中的因果关系 , 求 证历史发展的 “公理” 或 “公例” , 开始提到历史和科学的关系问题 , 这些显然是直接或间 接的受有巴克尔文明史学思想的影响 , 对于当时中国新史学的发展来说是有进步意义的 。 据我初步调查所知 : 日本译刊巴克尔的 《英国文明史》 早于中国二十五 年 。 明 治 维 新 后不久 , 《英国文明史》 传入 日本 , 于 18 7 8年由著名文明史学家田 口卯吉译成 日文刊行@ , 在日本史学界引起兴趣 , 发生影响 。 中国到二十世纪初年 , 除了通过 日文翻译介绍巴克尔及 其 《英国文明史》 外 , 主要是直接从英文原本翻译介绍的 。最早介绍巴克尔及其史学的 , 还是 19 0 2年署名 “中国广东青年” 译刊的那本 《泰西政治学者列传》 。 而 《英国文明史》 , 当时 曾有四种译本之多 , 其中有两种我见到了出版物 , 另外一种见于 《政艺通报》 的新书广告 , 一种见于 《美国留学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 《泰西政治学者列传》 中 , 有专门一篇《邀克尔传》, 简要介绍 巴克尔的生平和著作 。 《传》 中介绍 , 巴克尔从幼有志于学问 , 善于独立 自修, 博览群书 , “及壮 , 深有见于人事开进之 理 , 遂大为著述 , 以论历史成败隆污之所由来 , 欲自成一家言” , 于是 “勤苦刻励” , 坚持 二十多年, “欲先成总论 , 乃及本史 , 而总论才成二卷 , 未脱全稿 , 即以病逝 , 。 这就是未 完稿的 《英国文明史》 。 传中高度评价巴克尔的 “所有著述 , 立论尖新 , 着着 出人意表” , “以豪迈之气 , 一兼卓绝之识 , 说言直论 , 肆无忌惮 , 鞭答一世 , 矫千古之弊败” , “多有言 人所不能言 , 以故有识者皆好读其书 ” 。 “遴克尔总论二卷 , 已倍于基率特文明史全书 , 使 天 假以年 , 则全卷落成 , 不几如 : 未水通鉴之大著” “至于史理 , 则以基率特为噶矢 , 邀克尔 次之 。 若比较其议论之高下优劣 , 则又非同 日而论 , 遂克尔应处以高度, 基率特 应 处 以 低 度” 。 说明巴克尔 《英国文明史》在世界史学史上的地位。 我所见到的两种译本 , 一种是 1 9 0 3年南洋公学译书院译刊的@ , 另一种则是在清末学部 主办的 《学部官报》 “选译书报” 专栏从 1 9 0 6到 1 9 0 7年间分期 (从第 3 期到第28 期 )陆续译刊 的 , 译者是经常与林纤合作者翻译西方小说的魏易。 这两种都译自英文原本 。 《政艺通报》 新书广告见于 19 0 3年 4 月27 日第15 号 , 有短篇评介 , 说明是从 日文译本转 译的 , 书名改为 《文明史论》 。 据 19 04 年作新出版社出版的 《美国留学报告》 中的 “留学生著述 ” 部分报导 , 其中有番 禹王建祖译的 《英国文明史》 , 可以推知 , 也是从巴克尔 《英国文明史》 英文本翻译的 。 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19 0 3年南洋公学译书院的译本 , 它前面载有较详的 《享 利 ·多 马 斯 . 勃克鲁传》 , 是19 0 6一19 0 7年间魏易译刊在 《学部官报》 的 《文明史》 , 以及后来 19 36年 、 19 4 6年胡肇椿的译本 《英国文化史》 所没有的À 。 我看到 19 34年美国根据伦敦第二版印行的 英文原本, 也并没有这样的传记。 这篇传记不仅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巴克尔的家庭出身 、 生活 经历、 著述 《英国文明史》 的过程 , 而且提要钩玄 , 把 《英国文明史》 中有关史学理论和方法 部分 , 集中概括出十条大意 。如果这是译者所撰 , 则说明当时中国学者对它的认识已经达到 相当的高度和深度。 《传》 中对巴克尔的 《英国文明史》 给以很高的评价 , 认为“勃克鲁以著 《英国文明史》 得盛名 , 全书具在 , 发而读之 , 觉理绪深微 , 节次秩如也 。 开章专论著史之法 , 揭其大纲 , 渐及统核人群进化程途之公例 。 次乃撮举各国历史记载之异同 , 以发明著史之法 , 与所谓大 纲 , 所谓统核人群进化程途之公例 , 如引西班牙 、 苏格兰、 日耳曼 、 合众国诸国历史之体要 皆是也。 , 言颇中肯切要 。 从 19 0 3年 《政艺通报》 新书广告上对 巴克尔 《英国文明史》 重译本的介绍和评论 , 也可 以从另一个方面了解到当时中国学者对它的推崇 , 说 “是书日本博士译英国伯古路 氏之 《文 明史论》 也 。 氏生于+ 九世纪 , , 浸淫于欧风美雨 , 所见者文明之事迹 , 所闻者 文 明 之 风 潮 , 故潜心研究各国宗教 、 政治、 学术 、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风土 、 人情, 如何变迁 , 如何改良, 与夫列 邦进步之原因 , 人群开化之结果 , 考据精确 , 议论宏伟 。 日本辰已小次郎有言曰 , 氏以稀代 之才 , 著未曾有之书 , 为史家至高无之佳构也 。 而重译者又能以龙队虎跳之笔达之 , 立论端 正 , 行文畅快 , 引证广博 , 而新奇道理 , 深人而浅出。 学者手 此一 书, 当 有 百 读 不 厌 之 趣 ” 。 19 0 4年 , 京师大学堂史学教 习陈敝哀读了 《英国文明史》 后 , 在《中国史学通论续编》 的 《读史总论》 中把它的某些思想加以阐发 , 并指出, “善哉英伦 《文明史》 日 , 天下精微 之理 , 极数千年 , 通人学士 , 竭虑研思 , 万方未得其解者 , 求之 日用见闻之间 , 而其理悉备 。 而我中国之学者 , 往往识足以洞天地无尽之奥 , 而不足以知氏族之原 , 办 (辨 )足以凿浑沌七 窍之灵 , 而不足证间里 之事, 。 说明陈撇衰也是受到巴克尔文明史学思想的影响 , 而痛感中 国旧史之弊 。 当时在中国学界 , 像陈献哀那样读过 《英国文明史》 而受有影响的 , 应该是不 少的。 拙稿试图对二十世纪初在中国出现的新史学思潮作初步调查 , 勾画出一个极其粗略的轮 廓 。 这里 , 主要着重提供有关巴克尔 《英国文明史》 在中国的翻译介绍 , 及其在 史 学 界 的 反映和影响的一些原始材料 , 以供学者的了解和进一步研究 。 至于 《英国文明史》 的具体内 容 , 请看前边提到的几种译本 , 并参考谭英华在 《历史研究》 1 9 8。年第 6 期发表的专题 论文 《试论博克尔的史学》 。 这篇论文对巴克尔的 《英国文明史》 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介绍 , 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 是中国西方史学史研究史上专门论述巴克尔史学的第一篇文章 。 这 篇文章在讲到巴克尔史学与中国学术界的关系时 , 曾提到1 9 3 2年朱谦之著的 《历 史哲 学 大 纲》 和 1 9 3 6 、 1 9 4 6年先后由胡肇椿翻译的 《英国文化史》 , 惜未涉及 早 在 二 十 世 纪 初 , 1 902 、 1 9 0 3 、 1 9 0 6年间 . 巴克尔的 《英国文明史》 在中国已经开始有翻译介绍 , 并且也已经 有所影响 。 (未完 , 待续 ) 〔附注〕 ¹ 详见拙稿 《简论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史学》 , 《近代史研究》 , 1 9 8 1年第 2 期 。 º 梁启超 : 《清代学术概论》 , 二十九 。 » 参考汤志钧编 : 《章太炎年谱长编》 , 19 7 9年 , 中华书局。 《馗书》 , 19 5 8年 , 上 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¼ 《清议报》 , 19 0 1年 9 月 3 日 , L第90 册 , 9 月13 日 , 第91 册 , “本馆论说 ” 。 ½ . 《新民丛报》 , 1 9 0 2年 2 月 8 日 , 第 1号 , “历史 ” 。 ¾ 《政艺通报》 , 1 9 0 2年 8 月18 日 , 第12 期 , “史学文编 ” 。 ¿ 《新世界学报》 , 19 0 2年 9 月 2 日 , 第 1 号 , “史学” 。 À 《译 书汇编》 , 19 0 2年 12 月10 日 , 第 9 期 , “历史 ” 。 署名 “衰父” 。 Á 《中国新史学》 , 我从两个地方的图书馆所见书 , 都未署编者 、 出版者 和 出 版 时 间 。 但据 《中外 日报》 19 0 3年 8 月11 日广告, 《中国 白话报》 19 0 3年 n 月第 2 期广告 , 说明 系19 0 3年镜今书局新书。 集刊的著译主要是梁启超、 曾鳗化等人 , 还有 日本人的 。 《中国.历史》 编者 , 原署名 “横阳翼天氏 ” 。 据我考证 , 应是糊南新化留 日学生曾 鳗化 。 出版时间 , 原署 ( 孔子 ) 纪元24 5 5年 8 月24 日发行。 有的学者定为19 0 4年 。 据 我 考 证 , 应是 19 0 3年 。 这两个问题的具体考证 , 因这里限于主题和篇幅 , 且属次要问题 , 所以暂 且从略 。 @ 《日本历史讲座》 , 第 8 卷 , 《日本史学史》 , ( 日 ) 历史学研究会、 日本史研究 会编 , 东京大学出版会, 19 5 8年 10 月25 日 , 第二版 。 @ 杨鸿烈 : 《史学通论》 , 第23 页 , 19 39年 , 商务印书馆 。 《日本历史讲座》 , 第 8 卷 , 《日本史学史》 。 坪井九马三这篇自 《序》 , 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夏应元翻译 , 并经近代 史研究所邹念之审阅 。 《译书汇编》 , 19 0 2年 12 月 10 日 , 第 9 期 , 12 月27 日 , 第10 期 , “历史 ” 。 坪井九马三 ( 18 5 8一193 6 ) , 日本文学博士 , 帝国学士院会员 , 东京帝大名誉教授。 日本史学界元老之一 , 浮田和民 ( 18 5 9一19 45 ) , 日本法学博士 , 早稻田大学教授 , 著名历 史学家和政治学家 , 久米邦武 ( 18 39一19 31 ) , 日本文学博士 , 被称誉为 日本国史学开拓者 之一 。 O 《新民丛报》 , 19 0 2年 , 第13 号 , 《章太炎来简》 。 《苏报》 , 19 0 3年 3 月24 日 , “新书介绍” 。 19 0 3年 《闽学会丛书》 之一 《印度史》 中的广告专页 。 闽学会是福建留 日学生组织 的 。 刘崇杰翻译的 《史学原论》 , 也是作为该会丛书之一出版 。 《游学译编》 , 1 90 3年 , 第 4 册 , 广告。 《新体中国历史》 , 吕瑞廷 、 赵征璧编纂 , 1 9 0 7年 , 商务印书馆 。 1 9 1。年 出 到 11 @ 版 。 民国后 , 经修订 , 19 2 1年 , 出到 27 版。 @ 《汉声》 , 19 0 3年 7 月 24 日, 第 6 期 , 9 月21 日 , 第 7 、 s 期 , “史学 , 。 《学报 )) , 29 0 7年 7 月 10 日, 第 6 号 , 8 月 9 日 , 第 7 号 , “历史” 。 À (( 游学译编》 , 19 0 3年 7 月15 日, 第1 0册 , ‘历史” 。 《学报》 , 19 0 7年 2 月13 日, 第 1号 , “历史 ” 。 参考严复 《群学肄言 ·叙》 : “肄言何 , 发专科之旨趣 , 究功用之所施, 而示 之 以 所以治之方也” 。 《译书汇编》 , 19 00 年 , 第 2 期, 广告 : “已译待印目录” 。 梁启超 : 《东籍月旦》 , 《新民丛民报》 , 19 0 2年 , 第 n 号 。 《泰西政治学者列传》 , 19 0 2年 , 广智书局 。 19 36年胡肇椿译本 《英国文化史》 上册 “概论 ” 部分七章的标题是 : 一 、 历史研究 底方法 ; 二 、 自然定律底影响 , 三 、 形而上学者所应用的方法 , 四 、 道德定律与知识定律底 比较 , 五 、 宗教文学及政治底影响 , 六 、 历史文学底起源 , 七 、 由十六世纪至十八 世纪的英 国思想 。 @ 据 《日本文化史要》 , 见 《教育建设》 , 19 42年 , 第 4 卷 , 第 6 期。 南洋公学译书院译印本 , 书名为 《英国文明史》 , “汤寿潜署检” , 署 “英伦勃克 鲁原本” , “南洋公学译印 , 。 书明 “光绪廿九年第一次活字摆印 ” 。 其实际译刊内容 , 仅 原书第一卷 “概论 ” 部分前五章 。 《学部官报》 译刊的 , 书名为 《文明史》 , 署 “英国白格耳 著 ” , “ 仁 和 魏 易 译” 。 我只见到译刊原著第一卷第一 、 二章及第三章开头一部分 。 这里列举两种译本第一 、 二章的标题 , 以资对照参考 : 南洋公学译本 : 篇一 , 总论史学考证之原 、 人事齐次之理 。 凡人事每受制于 心 理 、 物 理 , 故史学与格致有密切之关系 , 篇二 , 论天然物理于人群组织 、 个人品质上所 施 之 感 格 力。 《学部官报》 译文 : 第一篇 , 论研究历史之方法, 论人事之有定程 , 人事受制于心灵及 身体之公例 , 不明天然理学者不能言历史, 第二章 (篇 ) , 论物理之影响及于社会之组织及 国民之品性。 @ 胡译本前面仅有一篇很 短的 《博克尔小传》 , 简述巴克尔生平经历。 为节省篇幅 , 这里只选录几条 , 以见其大意 : 一 、 从来史家才力薄弱 , 目炫于人群诸务之繁绩 , 心借于统核各国人性特殊之 法, 与夫 各事物之定理 , 而欲成一诸法具备之史 , 为史家质学之导 , 所谓独谓其难者也 。 一 、 史家积理构思 , 不本之学术 , 而凭虚发难 , 倘恍无主 , 久且并其自然之意趣 , 心理 学之所得 , 皆为后起之念所误 , 莫衷一是者有之。 使与证之质学国计则实而有征 , 始知人之作 为 , 有时牵于公理 , 不能如志 , 犹之万物亦自有其物理之例 , 不能逾也。 逮乎援据明搞 , 从 前之误 , 不烦言而解矣。 一、 统核人群心理间进步之公例 , 不得凭心理求之 , 徒凭心理 , 乃一人自察之法耳 。 求 6 6 侯外庐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刘 淑 娟 一九四九年四月 , 北京解放后的两个月 , 侯外庐同志被组织上派到北京师范 大 学 历 史 系 , 担任解放后这个系的第一任系主任 , 直到一九五一年初他调任西北大学校长时才离开师 大历史系。 外庐同志在师大历史系工作的这一段时间 , 正是新巾国成立前后这个伟大历史转折的难 忘岁月 。 外庐同志在师大历史系的工作是平凡的 , 但又是不平凡的 , ‘色包含着这样的意义 : 怎样改造一个旧的历史系和怎样创办一个新的历史系 。 一 、 为解放后第一届毕业生补课 外庐同志到师大历史系后 , 首先遇到的间题是 : 我们四年级学生即将毕业 , 走向工作岗 位 。 那时 , 我和不少同学都有这样一种心情 : 我们就要当教师了 , 就要 “为人师表” 了 , 可 是我们过去所学到的东西 , 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理论上 , 都很有问题 , 怎么去教育学生呢 ? 所以当时许多同学都迫切希望能在毕业之前学点马列主义 , 为自己的思想改造打基础 , 也为 出去教书做准备 。 对于我们的这种心情和希望 , 外庐同志非常理解 , 并积极地工作 , 尽力满足我们的要求 。 他除了亲自给我们讲 《社会发展史》 、 《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这两门课以外 , 还邀请 公例则均一切法, 均一切法奈何 , 破除一切翁障 , 事事归之实验而已 。 一 、 文明进步浅深之故 , 在乎措施之适当与否 。 而措施之当否 , 非考察不为功 。 今有一 国焉 , 以纯固之精神 , 用之于文明之措施 , 凡所考察 , 皆经历验 , 其国有不 日进 于 文 明 者 乎 。 不然 , 措施失当 , 考察不精 , 轻信多疑 , 乖违迭见 , 其国奚自进乎文明哉。 190 4年 , 京师学务处官书局印行 。 《中国史学通论一编》 为屠寄所编 。 《中国史学通沦 续编》 、 《中国史学通论三编》 为陈敝震所编。 都是京师大学堂史学科用的中国史讲义 。 我 见到另外一种版本 , 书名为 《京师大学堂中国史讲义》 , 署 “陈敝衰讲述 ” , 但未标明出版 时间。 O 据我所见 , 陈敝衰的 《读史总论》 , 曾先后在上海 《政艺通报》 ( 19 0 4年第17 号 ) 、 四川 《广益丛报》 ( 19 0 5年第60 、 61 期合刊本 ) 刊载 , 说明流传之广 。
本文档为【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579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5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8-01
浏览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