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

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

举报
开通vip

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 字数:3250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作为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董仲舒是中国儒 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在中国传统文 化发展史上承前启后,有选择地借鉴到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有利 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搞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儒家思想文化;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急需在思想文化领域中进行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 对思想文化的需求,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

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
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 字数:3250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作为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董仲舒是中国儒 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在中国传统文 化发展史上承前启后,有选择地借鉴到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有利 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搞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儒家思想文化;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急需在思想文化领域中进行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 对思想文化的需求,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加速发展,促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稳步推进。但是,思想文化的创新并 不是凭空就能实现的,必须有所继承,才能发展,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恰是 我们思想文化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财富。 一、关于儒家思想文化研究 董仲舒是秦以后的第一位大儒,他继承先秦儒家传统的“天”的哲学、 “任德不任刑”的德治思想和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并对其家里改造,从而形成 了适应时代发展和需要的新儒学。关于仁,董仲舒立足于天人感应论(吸收先 秦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并作了扬弃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 新仁学思想,他赋予“天”以仁的品性,并且要以爱别人为根本法则,否定了 只爱自身的思想;关于义,董仲舒对“义”从新的视角作出了新的解释:从人 与我的角度提出了“义以正我”的法则;关于仁义之分,董仲舒认为仁与义的 根本区别在于“仁之于人,义之于我”,同时还强词指出了仁义之分的不容混 淆性和意义所在。认为仁义所针对的对象是千万不能混淆、颠倒的,只有明于 仁义之分,才能“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实 现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关于义利观,董仲舒在明于仁义之分的基础上对义、 利关系的阐述,是其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其德治思想主张最直 接的理论依据。另外,董仲舒吸收了先秦阴阳家及秦汉方士神秘化了的“阴阳 五行”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说,吸收了法家“三纲”思想及先秦正名学 说,提出“大一统”论,吸收了先秦人性论思想,改造孟子、荀子的人性论, 提出“性有善质”论及“性三品”说。 二、德育思想史研究类 董仲舒的德育学说是以“独尊儒术”为指导思想,以“三纲五常”为其道 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且提出必须要建立“教化堤防”,并且提供了“显德以 示民”的方法和“明于天性”的价值激励法。丁钦波阐述了董仲舒道德教化的 核心内容,并且为我们简述了董仲舒关于德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指出董仲舒 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三品说,德育的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并且简要 的介绍了德育的方法,如“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明道重志、行道养志”、 “必仁且智”等。孙文胜主要从董仲舒“三纲五常”理论中的“五常”即仁、 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论述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启示作用,并且提供 了相关的道德教育方法。游庆国、崔华前指出董仲舒的德育方法刻意分为四个 方面,即德育基本方法、德育施教方法、德育受教方法、环境育人法,这样就 从不同的角度更为详尽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董仲舒的德育方法。 三、教育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汉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把教育与德政、人性论、 天人感应、实践等结合起来,也论述了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于先秦儒家教育思 想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封建王朝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董仲舒认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鉴于秦王朝对人民实 行“严刑峻法”而迅速灭亡的教训,主张实行“德教”,董仲舒所提倡的教学 内容也完全的儒学化了,他主张以“六艺”(《诗》、《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礼记》、 《乐》、《易》、《春秋》) 培养人才,这虽然有利于人们思想的统一和儒学 的继承和发展,但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其他学术的传播和发展。以为人 性是“天”所赋予人的一种先验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向善或恶的两种可能,教 育则就是要通过人为的手段使人向善。董仲舒甚至认为,一个国家的兴废治乱 都应取决于礼乐教化,对于教育的社会作用。 四、政治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的政治理 想是“大一统”,大一统包括政治上的大一统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两个方面。政 治上的大一统,指的是“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把君权至上作为统一的关键。 思想上的大一统即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是的儒学从 显学而成为官学。书中也简要阐述了董仲舒的治国方略,但是只是做了一般性 的论述,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董仲舒看来,“王者”只有实行“仁政”, “爱利天下”,才是通天道、法天意的表现,也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实现统 治的长治久安。赖红卫指出董仲舒为了强化统治者的廉政意识,他对上至最高 统治者皇帝下至一般士大夫的重利行为都进行了批评,他说:“使诸有大俸禄, 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业,乃天理也。”提出“不与民争利”的廉政思想。 董仲舒提倡德治,很重视内在仁义德性的觉醒和培养。任“德教”是对秦王朝 “严刑峻法”的批判,认为“德治”是天下唯一的“大治之道”。理想政治的 实现是通过思想的一统,从而形成—个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同时 还提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德政思想。 五、伦理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认为天赋予了阴阳五行道德属性,因此,他把德、刑、爱、乐、严、 哀等等这些本来是社会现象的政治、法律、道德的属性硬加到阴阳、五行、四 时等自然现象上去,从而把一个至高无上的天描绘成非常神秘的有意志的东西 了。同时董仲舒用儒家伦理思想神化君主,将君权神授理论化,从而为汉朝统 治的合理性提供论证;以天人关系为根据把三纲五常进一步系统化,把儒家伦 理由家族伦常贯穿到政治领域;董仲舒还着力借用阴阳的一切知识来构筑君臣、 父子、夫妻的具体行为准则,董仲舒把伦理关系中的贵贱尊卑原则提到了专制 的极端,春秋战国时期伦理观念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平等内容在这里消失了。 董仲舒政治伦理思想核心:“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以政治一统 为核心,以君权至上为关键,以文化一统为保证。所谓“君权至上”,董仲舒 是在君权天授说的基础上展开的,其重点:一是神化君权,维护君主在国家中 至高无上的地位;二是约束和规范君权,使君主的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整体利 益,同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提出了“三纲五常”说,使儒家伦理 真正发展为政治伦理,并被封建社会统治者所采纳。 六、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人性中有善的质而实际未善,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之成为善人。 他的这种教育其实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在书中并没有涉及到董 仲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等等与之相关的内容。唐国军指出 董仲舒以“大一统”理论为武器,倡导思想政治、伦理道德的统一,以“三纲 五常”的理论体系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汉武帝采纳了“独尊儒术”的 提议,“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儒家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端。 【参考文献】 [1] 李存山. 董仲舒: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J]. 河北学刊 2010(4). [2] 黄钊. 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3] 张彬, 周谷平.中国教育史导论[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 2007. [4] 孔颖.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J]. 民办教育研究, 2008(5). [5] 丁小萍. 中国古代政治智慧[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6] 钱海亚. 董仲舒的伦理思想及其特点[J].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 2004(1). [7] 赵康太, 李英华.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M]. 武汉: 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06.
本文档为【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74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4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