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 汽车工业50年发展与回顾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刘雨亭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下称一汽)在长春动工兴建,开中国汽车工业之先河。2003年7月15日恰逢中国汽车工业建设50周年,回顾50年的发展历程,顺遂与曲折并存,急起和徘徊同在,汽车工业在不断学习、创新中前进、成长。 一、汽车产品发展 我国的汽车产品发展大体可分两个大阶段。 (一)前30年(1953,1982年) 这30年是汽车产品以载货汽车且以中型(载质量4,5t)载货汽车为主的年代。 。...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 汽车工业50年发展与回顾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刘雨亭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下称一汽)在长春动工兴建,开中国汽车工业之先河。2003年7月15日恰逢中国汽车工业建设50周年,回顾50年的发展历程,顺遂与曲折并存,急起和徘徊同在,汽车工业在不断学习、创新中前进、成长。 一、汽车产品发展 我国的汽车产品发展大体可分两个大阶段。 (一)前30年(1953,1982年) 这30年是汽车产品以载货汽车且以中型(载质量4,5t)载货汽车为主的年代。 。 (二)后20年(1983,2002年) 以1982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成立为契机,提出汽车产品结构改革方针,包括:实施老产品换型;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历史;加大客车、农用车、专用车、柴油车的生产比例;发展系列化多品种生产,结束单一品种生产的历史。 1 1983,1992年 1983,1992年,我国汽车产量从20万辆增长到100万辆(106.2万辆),汽车老产品实现全面换型,引进了一大批商用车新产品,增加了微型客货车品种,轿车工业已经起步,明显改变了汽车产品结构,为以后汽车产品结构的更大改变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一时期开发引进的产品已步入系列化、多品种的轨道。 3)发展微型商用车 1980年,国内开始试制日本产品技术的微型商用车,先从微型载货车入手,后逐步扩大到微型厢式载货车,再到厢式客车,经引进技术及建设,陆续投产的品牌有:?吉林牌:吉林汽车工业总公司采用日本铃木技术,1983年投产。?五菱牌:柳州微型汽车厂(今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柳微、五菱)采用日本三菱技术,1984年投产。?松花江牌: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今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哈飞)引进日本铃木技术,1984年投产。?长安牌:长安机器制造厂(今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长安)引进日本铃木技术,1985年投产。?昌河牌:昌河飞机制造厂(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昌河)引进日本铃木技术,1985年投产。?天津大发(后为华利)牌:天津市汽车制车制造厂(今天津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引进日本大发技术,1985年投产。当时生产的微型商用车还有安徽淮海机械厂的飞虎牌,沈阳微型汽车厂的沈微牌等。 通过上述一系列重型、轻型和微型车新产品投放市场,引导了市场需求,改变了汽车产品结构。1982年载货汽车产量中重、中、轻(含微型车的)比例为5,、73,、22,,1992年为6.3,、50.7,、43.0,。明显提高了轻型载货汽车比例,减低了中型载货汽车比例。 1.3 发展轿车产品 2.1 载货汽车 这一时期载货汽车产品明显走向平头化、柴油(除微货)化、大型化、加大功率、提高承载能力,并尽可能多地提供自卸车、牵引车和专用车底盘,多品种系列化生产程度较高。 2.2 微型商用车 这段时期是微型商用车,特别是微型客车发展最快的时期,其间有产品改进、换型。并且适时开发环保型车,以适应城市环保要求;推出加强型车,以适应打开乡镇农村市场的需要;安全型车,以适应载客车正面碰撞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159960783_1要求;同时,这一时期的微型客车开始向MPV发展等。 1)微型商用车新产品 引进日本铃木SK410系列。 1992年昌河公司和1993年长安公司引进日本铃木公司SK410系列微型车,作为换型产品,分别于1993年、1996年投产。松花江中意微型客车。哈飞和意大利奥尼法瑞那公司1998年联合设计,1999年投产。一汽佳宝微型客车,1999年一汽和日本R&D公司联合设计,2000年在一汽吉轻厂投产。 2)微型商用车厂扩展的MPV 1998年底 长安之星:长安公司和日本铃木公司联合研制,小凸头造型,发动机排量1.3L,投产。 昌河北斗星:昌河公司和日本铃木公司联合开发,小凸头造型,发动机排量1L,2000年投产。 五菱之光:五菱公司引进日本大发公司技术开发,子弹头造型,发动机排量1.3L,可乘7人,2002年投产。 二、汽车产品技术发展 我国汽车产品技术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前30年和后20年两大阶段。 (一)前30年(1953,1982年) 1953年建设一汽,即组织消化吸收从前苏联引进的中型载货汽车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1956年一汽如期建成投产。接着,我国开始发展系列变型车产品,对不适应中国使用条件、资源条件等项目进行改造或改进、并发展轻型载货车、轿车、越野车、重型载货车,改装生产中型客车和少量专用汽车,这些产品多为参照国外样车,针对我国的使用条件,如路况差、使用环境复杂、有高压、高寒、潮热、大漠、湿地等特点,来选择汽车材料,并根据自己的制造工艺水平,设计自己的产品。 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水平低、汽车工业处在幼小状态,所生产的汽车只要能满足基本要求就可以了,因此当时的汽车结构简单,均属于传统结构,各项技术指标也比较落后。汽车工业界、技术界根据国外汽车产品的发展趋势,曾先后研制开发了顶置气门汽油机、机械式汽油机增压系统、废气涡轮柴油机增压系统、排气催化转换器、同步器式变速器、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高摩擦差速器、缓速器、动力转向、真空加力制动系统、ABS、独立悬架、大客车空气弹簧悬架、可倾翻驾驶室等多项新技术、新结构,但限于当时的各种条件,上述项目实现产业化的较少。 1978年汽车行业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在广大汽车企业的各种QC活动之外,全行业重点推行质量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有:?产品质量考核,检查产品是否符合本企业技术文件的规定;?清洁度。当时把提高清洁度做为提高汽车大修里程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可靠性。当时使用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平均首次故障里程和平均故障间隔里程两项。 (二)后20年(1983,2002年) 1 全国汽车质量统检与评定 汽车行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了评优活动,分国家级与部级两等。1982年汽车行业制订了《汽车产品质量评定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稿)》,1984年开始陆续颁布不同车种的如载货汽车、客车、轿车、越野车质量检查评定办法。汽车行业每年的产品统一检查评定,促进了我国汽车产品质量提高和一定程度的技术进步。 2 开始制定汽车环保、安全标准 1983年我国首次颁布了限制汽车排气污染的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和柴油车自由加速排放测量方法和限值等标准,此后,又陆续颁布了多项汽车安全标准,这些标准,都相继成为前述汽车年度质量检查评定的依据。1992年正式将有关汽车环保、安全、节能的标准列为强制性标准,实行单项否决制,这些为汽车技术进步起到了强行推进的作用。 3 换型产品有了明显技术进步 这期间正是我国汽车老产品换型的时期,通过引进单项先进技术和自主开发,在换型产品上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结构,如膜片弹簧离合器、全同步变速器、动力转向装置、新一代制动阀、重型车可倾翻驾驶室、宽体、窄体、单双排或带卧铺驾驶室、前风窗采用安全玻璃、增压柴油机、发动机后置、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和客车用空调等。 4 引进大潮的“第一波”带进了许多新技术、新结构 1997年间我国引进了以桑塔纳为代表的轿车,以依维柯为代表的商务车,以斯太尔 1983, 为代表的重型载货汽车,以尼奥普兰为代表的大客车,范围广泛,相对于近几年的引进新潮可称谓“第一波”,“第一波”带进的新技术、新结构有: 1)轿车 因为我国只有两种20世纪50年代结构的轿车,这一波引进虽然有国外20世纪70年代的产品,但汽车的造型、结构、主体总成和各种附件几乎都是全新的,诸如前置前驱动、前盘式制动器、前后独立悬架、动力转向、无内胎子午线轮胎、全模压内饰板,塑料仪表板、保险杠及燃油箱等大量塑料件使用,还有新型仪表、灯具、门锁及开关等等。 5 引进大潮“第二波”带来许多与国际水平较为接近的新技术 “第二波”(1998,2002年),因国内汽车市场已国际化,各跨国公司在我国汽车市场上展开了争夺战,各大型跨国汽车集团已经意识到再把老产品拿到我国进行生产已无竞争力,以美国通用别克轿车和日本本田雅阁轿车为前导,引发了德国大众帕萨特、奥迪A6以及后来一系列的欧、日、美、韩的轿车进入我国实现当地生产,促使一个车型在我国投产与其在国外投产的时间差距缩短到3年、2年,并趋于同期上市。第二波中引进技术最多的是轿车,轿车的技术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1998,2002年间汽车技术的进步历程。除了新的造型、人性化的内饰、操纵性与舒适性等方面的改进外,重点的技术发展在于环保、节能与安全,主要有: 单缸4气门或5气门发动机、电子控制的可变气门定时、电控多点燃油喷射、电控三效催化闭环系统、4挡及5挡自动变速器、连杆式后桥独立悬架、4轮盘式制动器、防滑制动系统、驱动防滑控制系统、车载信息系统、双安全气囊及可调角度转向盘等。新车型尾气排放普遍满足欧?标准要求。 三、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 回顾50年汽车工业前进的脚步,汽车整车生产点发展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53,1956年,中央集中力量建设一汽。 2)1958年大跃进开始,中央强调两条腿走路,很快形成了南京、上海、北京和济南4个小规模汽车生产基地。 3)成立第一个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这是在有了几个汽车生产点后实行大一统的表现。公司按地域下设长春、北京、南京、重庆等4个分公司和武汉、济南2个汽车制造总厂。各分公司由主机厂牵头,把周边的汽车配件厂、零件厂组织在一个分公司内,供应主机厂生产配套和社会维修配件,形成一个统一体。“文革”使汽车工业公司这种管理模式夭折,但是围绕1个产品形成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成为各地方、各部门效法的模式。 4)中央决定建设二汽、川汽、陕汽3个三线汽车厂,产品各具特色且厂点分散。 5)1969,1971年地方发展汽车工业。从1969年开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西藏)纷纷组织汽车生产。1970、1971两年各地造车形成高潮,一时间全国汽车生产厂点达100余个,仅江西省就有汽车制造厂14家,还有一些自成体系的专业零部件厂。 6)增加重型载货汽车、矿山自卸车生产点。1969,1971年,为重型汽车大发展期,后经调整,全国增加了重型载货车制造厂7个,矿用自卸车厂3个。 7)客车、专用车改装厂点的发展。 客车。当时客车需求主要是两类:?城建(公用)局系统的城市公共汽车;?交通局所辖长途公共汽车。在当时的情况下,城建和交通两系统组织其汽车修理厂改装客车,修造结合,自产自用,发展到“五五”末期,全国除西藏、宁夏,均有两个系统的客车厂。 民用改装车厂。民用改装车的发展和客车发展过程基本相同,即用户造车。如城建系统组织生产环卫车、绿化车,石油系统生产石油工业用车,卫生部门生产救护车等。 军用改装车。到1965年一机部共安排有18家企业。其中,条件较好,专门生产军用改装车的定点厂12家。1969年前后,生产军改车的企业有54家。这时,12家定点厂已经实行军转民,产品逐步走向以民用改装车为主。 在这一时期,在一个城市就可能有2,3家分属不同系统的客车厂,基础好的省市可能有10,20家民用改装车和军用改装车厂。另外,一些改装车厂经过发展,自己开始生产底盘,且其主管系统也鼓励其发展专用底盘生产,因而从改装车厂过户为制造厂。 8)1982年的一次全国统一。截至1982年,新的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成立时,我国有汽车整车厂58家,改装车厂202家。 1980年8月原国家机械委颁发《全国汽车工业调整改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试行)》,一汽、东风等骨干汽车厂着手筹建汽车工业联营体,把生产同类型产品的小厂、使用底盘的改装车厂和配套零部件厂组织在自己周围实行跨省市、跨部门经济联合,以扩大生产规模,减少重复生产。1982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下称中汽公司)成立。确立公司为统一运营全国汽车工业的经济实体,下设解放、东风、京津冀、南京、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以及上海汽车拖拉机和汽车零部件工业联营公司。 1985年6月解放、东风、重型3个联营公司实行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单列,中汽公司做为全国汽车工业统一的经济实体,已不适应扩大企业自主权,进入市场竞争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央改革思路,1987年6月成立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以下称中汽联),继续探索在新组织形式下的宏观管理运行模式。 中汽联经一年多的运行后,又提出重建中汽公司。1990年2月,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成立,总公司是管理汽车工业直属企业事业单位的经济实体,实行计划单列,并行使汽车工业行业管理职能。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1993年10月国务院批示,将中汽总公司的行业管理职能授权收归新组建的机械工业部,中汽总公司视同一汽集团和东风集团。这时,中汽总公司旗下最大的企业只有跃进汽车集团。 另外,各联营公司发展也不均衡,解放、东风、上海三大联营公司发展成为现在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京津冀汽车工业联营公司,1985年恢复独立开户。2000年8月重型汽车联营公司解体,其中的三大部分分别下放到山东省、陕西省和重庆市,分别组建成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济南)、陕西汽车制造总厂(西安)、重庆重型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随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成立,南京汽车制造厂成为其直属企业。1995年南京汽车制造厂改制成立跃进汽车集团公司,以其为主体,组建跃进集团。汽车零部件工业联营公司本是个松散的联营体,很难再发挥成立之初的作用,其职能逐渐被淡化,它旗下的几个主导厂竞争力逐步减弱。汽车零部件联营公司最终随中汽总公司的变化被淡出。 9)汽车生 产厂的成倍增长期(1983,1987年)。1983年开始,我国汽车需求量大增。1984年汽车产量为1982年的2.26倍,1984,1985两年共进口汽车50.4万辆,这样的局面,坚定了已上汽车项目投资者的信心并激发起打算上汽车项目者的热情。于是,在各联营公司之外,又上了一大批汽车厂,汽车整车生产厂数增加到114个。1987年,汽车厂数达到116个,为1982年的2倍;改装车厂的数量为347个,为1982年的1.72倍。 10)1992年中国汽车厂数达124个,我国汽车生产量达106万辆,汽车厂数为历史上最高值。 改装车厂的数量发展和整车厂同步,1993年达到552家。 11)1994年开始汽车厂数量呈微弱减少趋势。1994年汽车厂家减少了2家,2001年减到116家。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为325万辆,为1992年的306.6,,同期,汽车厂数也在减少。虽然汽车厂数量的减少十分微弱,但其趋势是可喜的,改变了过去靠增加汽车厂点来提高汽车产量和发展汽车品种的旧局面。 12)两项大中型企业间的重组。近两年发生的上汽与五菱,一汽与天汽两项大中型企业间的重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2001年7月,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广西柳州五菱汽车有限公司签约,上汽集团受让柳州五菱75.9,的股权,改组为上汽集团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得到上汽集团的资金支持,上汽集团获得了自己没有的微型商用车生产基地。2002年6月,上汽集团、柳州五菱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签约,组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三方面各持股50.1,、34,、15.9,。解决了上汽五菱技术与资金的不足,特别是后续产品平台缺乏问题。 2002年6月,一汽集团和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联合重组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一汽集团受让天津夏利50.98,股份。组建天津一汽夏利股份有限公司;受让华利公司75,的股份,组建一汽华利(天津)股份有限公司。使天津汽车获得一汽集团资本与运营的支持,而一汽集团纳入了自身欠缺的微型轿车、商用车生产体系,为下一步的广泛国际合作打下基础。 四、汽车营销体制变化 我国汽车营销体制变化大体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 (一)1982年以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口汽车分配销售,由商业部门负责。1956年一汽投产后,国产及进口汽车分配销售,国家计委委托交通部代管。1961年起,改由原国家经委物资总局负责。汽车生产厂每年按国家计划组织生产,下线车经调试后交国库,国家物资局按计划分配,由其下属省、市、自治区的机构负责销售。汽车厂只有通过用户调查或用户来信,才能知道自己生产的某种车用在何处、运行经历和用户反映情况。好在当时的汽车都是机构购买,各类用户(包括汽车运输部门)、各大系统如商业、外贸、石油、冶金等各大企业,都有自己的保养、维修能力,甚至有自己的维修配件制造能力。 1961年国家经委批准,将汽车配件生产安排和销售业务归交通部统一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了华北(天津)、东北(沈阳)、华东(上海)、中南(广州)、西南(重庆)、西北(西安)大区各大类物资供应站,汽车由机电供应站统配。各省、市、自治区建有汽车配件公司,1961年末全国汽车配件销售网点有158个。1964年10月成立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时,改变汽车配件系统隶属关系,全部划归中国汽车工业公司销售公司,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停办后,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配件公司统一管理。 1969年,将分设在各省、市、自治区的销售公司和营业处统一下放给地方,分别归机械、交通、物资等部门管理。由于正值地方大上汽车工业,一批条件较好的配件厂成为配套零部件厂 或配套维修件兼营厂。这时,出现了主机配套与社会维修争配件的局面,一时间维修件供应紧张,故又产生了一批新的汽车配件厂。 国内主导汽车厂的产品使用范围广,投产后社会保有量逐年增长,维修配件需求量逐步增加且分布在全国各地,主导厂为使自己的产品能得到较好的维修配件,先后在全国各地选点,做技术、管理指导及质量认可,成为自己指定的配件供应商,当时称之为“配件定点”。 自1958年出现运输紧张之后,汽车一直做为紧缺物资,计划性很强,经济水平又低,汽车很难有报废。故维修配件需求量大、范围广,已非只针对传统意义上的易损件,后来发展到驾驶室及车架总成也成了维修配件。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各大汽车厂有了一点计划外超产车自主权,各厂的销售处(科)用这些车交换同工厂生产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紧缺物资,实行以车易物式的自主销售,成为汽车厂自己销售汽车产品之发端。 (二)1982,1991年 1982年7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配件公司改组为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服务公司,着力加强为用户做好维修配件供应和销售汽车的技术服务,开展市场调查预测,进行汽车产品产销结合试点,并向集汽车销售、配件供应、维修服务、旧车更新“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方向发展。同时,开始在北京、天津、武汉、广州、南京、西安、沈阳、呼和浩特和成都等大中城市设中国汽车工业公司销售技术服务部,开展非国家统配部分汽车产品销售、技术服务和质量信息反馈等工作。同时,各汽车工业联营公司、骨干汽车厂也相继建立自己的销售公司(处),到1983年全国建成203个汽车特约维修服务网点,省、地区(市)两级汽车配件销售网点322个。上述一些组织及其开展的业务活动,是汽车工业进入营销领域的探索与试验,为以后发展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汽车工业营销模式做了某些有益的铺垫。 当时,汽车生产厂的产品自销量很小,1982年中汽公司成立后,向国家提出要求,希望在国家计划指标内的统配车,给企业10,,20,的自销权。1983年4月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做出汽车生产企业有一定比例产品自销权的决定,规定载货汽车产品有10,的自销权。 1984年国家计委首次专项安排3万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支农汽车。其中1万辆由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服务公司负责组织供应。1985年又有专项支农汽车2.5万辆。中汽公司以此为契机,建立适应农村情况的经销体系,建立汽车销售、配件供应、技术服务、维修培训等多功能的销售服务体制。1984年办起支农汽车试点县250个,供应农村汽车中建立技术档案的占92.5,;建立县级汽车配件供应点336个,代销点128个,联合经营点51个,办各种培训班23期,这是中国最早的农村汽车销售服务体系。 1985年1月,中汽公司在广州试办了全国第一家汽车交易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南方贸易公司,到1985年底,主要汽车厂、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共办起不同形式的汽车工业贸易公司37家,实施计划分配与市场流通相结合的汽车销售体制改革。 1987年通过市场销售的国产汽车已占70,,推动了我国汽车工业进一步发展和市场运营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各汽车销售部门都在进一步推行汽车销售、配件供应、维修服务、信息反馈等多功能的汽车销售服务体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汽车产品的产销已经取决于市场需求,可以说,到此我国汽车工业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包销统配向市场经济产销结合的过渡。 (三)1992年至今 1992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初步取得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市场带来的成果。 1994年2月,国家计委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规定,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支持个人使用汽车,鼓励汽车工业企业按照国际通行原则和模式自行建立产品销售系统和售后服务 系统。对发展个人购车、汽车生产企业自销汽车以及建立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提供了保障和更大动力。 1995年,国家计划分配的汽车比例已从1992年的15,下降到不足5,,95,以上的汽车产品通过市场销售。个人购买车种主要是商用车,中型货车个人购买比例已达80,;其次是中型客车与轻型客车;个人购买微型客车的比例增长最快;轿车由于产量小,个人购买比例小,尤其是用做消费的比例更小,如个人购买的夏利、富康多数用做出租车。当时,个人购车的目的是营运,轿车、大型客车和重型货车的购车主体是机构。至此,面对这种客户构成的、以商用车为主导的汽车营销体制相对成熟。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的汽车产品销售有5种渠道:?联营、联合经销公司。是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中国机电设备公司、中国汽车贸易公司和中国汽车工业销售公司系统)共同组建的汽车经销公司,为专业性经销商;?独资公司。是汽车生产企业自己投资建立的汽车经销公司,一般只销售本企业生产的汽车;?特约经销公司。是生产企业选定的、专营本企业产品的经销商,以原流通企业为基础。生产企业只在汽车经销价格、贷款支付方式等方面给予优惠,或提供一定数量的周转车,具排他性;?一般性经销公司。主要为联营、联合经销公司中所述三类经销公司以外的各级机电公司,中汽贸系统、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系统内各级公司,中央各主管部门下属物资经销企业和其他汽车经销企业。生产企业不要求这类公司专营本企业产品;?汽车生产企业自销或直销。 1997年9月中国汽车销售流通体制改革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认为我国汽车销售流通新体制的目标模式应以汽车生产企业为中心,建立“总分销商-地区分销商,零售,顾客”的销售体制,建立起汽车生产厂、分销商和经销店各自获利的稳定经销关系,为中国汽车销售流通体制提出了改革目标与方向。 1997年8月,内贸部颁布《汽车租赁试点工作暂行管理办法》,确立了首批汽车租赁试点企业,包括一汽、东风、上汽、重汽、天汽、金杯等6家汽车生产企业和中国机电设备总公司等17家流通企业。同年12月全国出租汽车暨租赁车专供网点在北京成立。 截至1997年,采用与国际汽车销售惯例接轨的汽车代理销售方式在我国已形成气候。代理商必须具备汽车销售、维修保养、配件供应和信心反馈的服务能力。 1997年11月,夏利轿车在北京实行零利息分期付款售车,并实施对客户跟踪服务,使夏利车销量大增;上海成立汽车置换公司,实行旧桑塔纳换新车;长安汽车委托北京亚飞汽车连锁总店及其全国30多个城市大商场的连锁分店售车。同时,厂家推出在售中、售后服务方面免费保养,延长保修期和优惠供应配件等服务措施;许多厂家实行购车、交费、办理一条龙服务。同时,上汽总公司各企业开始建设地区市场共同体。许多城市已经形成或正在兴建大型汽车交易市场。 1998年我国汽车市场已由前些年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个人购车比例继续增大,已达40,,50,,北京市达70,。机关、企事业单位公用车市场萎缩。轿车与客车销售比例上升,汽车生产企业继续加大促销力度、加强售后服务,各企业展开了服务竞赛,特别是把营销重点向个人购买轿车方面转移,推出了许多新举措。同时,金融机构开始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国银行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分行试点开展汽车消费贷款,并颁布了实施细则,开国有商业银行办此项业务之先河。 1999年各主要汽车生产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营销理念更加成熟,普遍实行以市场需求信息安排生产。同时,出现网上竞价购车和网上购车服务。更为显眼的是一汽,大众对奥迪A6主要采用订单制销售,全国统一售价,经销商“品牌专营”、并按全球统一标准挑选经销商并予以培训;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对别克轿车采用单层次零售分销系统,即由上海通用授权的各地特约零售商直接面向最终用户,不设任何中间环节,只有经过企业授权的销售服务中心,才能销售别克系列轿车,其他任何个人和机构均无权销售,并实施全国统一零售价,这种无中间环节向个人零售的销售方式受到个人消费者欢迎。 我国汽车销售店是从独立式门面店发展起来的,近些年各地相继建起集聚式的综合性(包括汽车配件、汽车用品、驾驶员用品在内)的大型汽车交易有形市场。最近,又发展起一种崭新的、比较适合国情的汽车园式的汽车交易市场,集汽车新车、二 手车交易、维修服务、维修配件供应、汽车展览、汽车信息采集与发布、汽车百货、汽车游乐,甚至包括商住、休闲车等多种服务在内的规模巨大、集约化,以汽车消费为主的汽车销售场所,也是一个汽车生产商、销售商展开全方位竞争的比赛场。再有一种是如上海通用、广州本田,采取国际惯用模式,在国内建起汽车销售、维修服务、配件供应和信息反馈四位一体的品牌专营直销店,统一标识、统一形象、科学管理、保证服务,在我国汽车销售体系中,树立了一个具有引导作用的新形象。 大体从2000年开始,我国汽车产品销售体制是在激烈竞争中调整、重组的,而四位一体的品牌直销、专营和大型综合性汽车交易市场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流。
本文档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41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交通与物流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