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宏村西递解说词

宏村西递解说词

举报
开通vip

宏村西递解说词宏村西递解说词 宏 村 牛形古水系建筑群-宏村,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尤其是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 宏村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000年11月30日,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作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宏村优美的环境和生态还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宏村特色 宏村位于黟县东北部,距黟县县城11km,...

宏村西递解说词
宏村西递解说词 宏 村 牛形古水系建筑群-宏村,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尤其是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 宏村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000年11月30日,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作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宏村优美的环境和生态还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宏村特色 宏村位于黟县东北部,距黟县县城11km,村落面积19.17公顷,现存明清时期古建筑138幢。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名叫“弘村”,清乾隆年间改为宏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 宏村的选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传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后在歙县唐模、黟县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灾。后来汪氏举家迁到雷岗山下,最初建十三楼,取名弘村,取弘广发达之意。鉴于以往教训,宏村在规划时十分注重人工水系的安排,提高预防火灾的能力,后历经400余年、数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明永乐年间宏村76世祖汪思齐请风水先生勘定环境,对建筑重新布局,宏村的设计、构造最终实现。 在村落的科学布局中,水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个村落采用仿生学的“牛”形布局,以雷岗山为牛头,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蜿蜒的水圳为牛肠,民居建筑为牛身,四座古桥为牛脚,称作“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形状惟妙惟肖,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 南湖 我们眼前的这大片湖面就是“牛肚”-南湖,牛形村的水都流到这里,南湖位于宏村南首,挖凿于明万历年间丁未年(1607年),仿造西湖“平湖秋月”的形式建成南湖。清嘉庆甲戌年秋,浙江钱塘(今杭州)名士吴锡麟游南湖后, 撰文写道:“宏村南湖游迹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黄山脚下小西湖”之称。 南湖书院 过了画桥我们就来到了南湖书院,书院建于清嘉庆年间(1814年)。1998年南湖书院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是一座具有浓厚徽州建筑风格的古建筑,面积十余亩,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祗园六部分组成,宽敞明亮,雄伟华丽,坐北朝南,视野开阔。历史上这里也是官吏文人兴会讲学的场所,曾任清内阁中书汪康年,民国时期驻英、日公使,代理国务总理汪大燮幼年曾经在这里读过书。 水圳 看完了南湖书院,我们来到了村中。大家请看,这绕过家家户户、长年清水不断的水圳就是“牛肠”,总长有1200多米,挖凿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3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宏村人的祖先很会利用自然溪水来做文章,他们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拦河建石坝,用石块砌成的数米宽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势落差,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创造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这人工水系,丰富了村落景观,和谐、多变、富有灵气,有6大功能。一是防火;二是调节小气候,改善气温和湿度,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三是饮用;四是洗涤;五是灌溉,六是新增的功能-发电。 敬德堂 沿着水圳来到敬德堂,整幢建筑装饰简朴,屋柱为方形,是宏村明末清初民居的代表作,它位于宏村牛肠水圳下游转弯处,建于清初顺治年间(1646年),为H型民居。厅堂背向排列,前后厅均有天井,采光性能好,两侧为厢房,南侧为前院,北侧为厨房,厨房里还有一个小天井,东侧还有一座面西朝东的小偏厅和大花园。 汪大燮故居 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位于宏村街中段南向,占地面积291平米,系二楼前后三间结构,是民国初黎元洪政府国务院总理兼财政总长汪大燮故居,是其少年生活的地方。 汪大燮是黟县宏村人,清光绪十五年乙酉科举人,授内阁中书,后升为户郎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1919年任巴黎和谈代表,及时与时任北大校部 长蔡元培通报了巴黎和会不平等条款,从而引发五四运动,1922年任代理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取消巴黎和会不合理条款后辞职。 月沼 我们来到了村落的中央,空间豁然开阔,这占地面积数亩的半月形池塘就是“月沼”,老百姓称月塘,这是所谓“牛胃”,老百姓称“牛小肚”。月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取“花开则落,月盈则亏”之意。 乐叙堂 月沼北畔正中“乐叙堂”祠堂,又名“众家厅”,为汪氏总祠,也是明永乐年间所建。祠堂是村落中最宏丽的建筑,是徽州人金钱与财富的展示、权威与地位的象征;是宗族的精神寄托、灵魂归宿和人性回归;也是家族中开会、祭祖、议事、惩罚、婚嫁的场所。祠堂是集立法权、审判权、执行权为一体的乡村最高权力机关。 “乐叙堂”,又名“众家厅”,座落于村中“月沼”北侧最突出位置,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祠堂由门楼厅、前院、议事厅、享堂等组成。 敬修堂 这是宏村典型的一处清代民居-“敬修堂”。 它坐落在月沼北侧西首,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它占地面积286?,建筑面积452?,进入庭院,只见粉墙左右回抄,庭院内靠墙石砌花坛,置石鱼池;院内西侧这二株百年牡丹,每年花开季节百朵簇拥;正 厅为前后二单元、三间二楼结构,厅内两侧莲花门雕饰端庄别致,左右对称,雕刻的有“福在眼前”、“平安富贵”、“福寿双全”、“草龙托寿”等图案。整个厅堂基本保持原貌,从八仙桌、八仙椅、茶几以及楹联、字画等摆设中可看出主人的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厅堂摆设有花梨木古桌,坚硬沉重,乌黑明亮,造型独特,保存完好,实属民间罕见。 承志堂 出了敬修堂,请大家顺着水圳往前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大型古民居就是“承志堂”,承志堂位于村中上水圳,建成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是清末宏村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整幢建筑精雕细刻、朱柱金梁,有“民间故宫”之称。 概况 承志堂的建筑特色是整体结构非常协调,三雕精美,“尊卑位序”特征明显,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承志堂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有136根柱,60道门,60扇窗,寓意六六大顺。承志堂有9个天井,7座楼阁,前后两进,占地面积2100?,建筑面积3000多?,整幢大院不走雨路可四通八达,据说建房共用去黄金100两,白银60万两,光是堂屋里的描金对联就用去金粉5斤,全屋木雕由20个工匠雕刻了4年。 承志堂以中门、前后正厅堂为中轴线,南北纵深一进庭院,二进厅堂,东西两侧对称布局。正厅西侧从前至后设有鱼塘偏厅、庭院厢房、小天井、水井、小偏厅、厨房附属建筑,正厅东侧有书房、东前天井、东偏厅、吞云轩、东后天井、排山阁等。整栋建筑饮水有井、养鱼有塘、薪火有厨房,娱乐有内房、储粮有粮仓,养花有花园,读书有书房,招待宾客有厅堂,雨天行路有长廊。 前堂 前堂也称大堂、前厅,是“承志堂”的精华部分,无论是厅堂摆设、悬挂的楹联、字画都非常讲究,整个厅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显示出当时房主的豪华和气魄。 承志堂木雕精美绝伦,以密集型劳动为代价的徽州木雕艺术精湛,展现了 新安画派和徽州版画深厚的艺术根基,也展示了徽商在当时中国无与伦比的财力和物力。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木雕图案。天井下檐四根支柱,雕有“渔樵耕读图”;前厅中门之上,有一长幅图案“百子闹元宵图”,雕刻着100个小孩全是男孩,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把徽州民间闹元宵的喜庆画面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 大家再看额枋上的木雕图案,这是“唐肃宗宴官图”。在长约2米,高0.33米的木雕图案上,四张八仙桌一字摆开,众官员围着正在弹琴、下棋、看书、作画。 前堂左右是卧室,外有过厢,卧室厢房是双扇莲花门,门上雕有万事如意图案,图案有两对鱼,意思是吉庆有余。莲花门胸板上有四个图案,两边共八块,雕的是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等八仙人物,每个仙人旁有一道童,共16人;中间裙板雕唐诗宋词意境图;下端还雕有福、禄、寿、禧四星高照图。 后厅 后厅为长辈老者居住的地方,结构和前厅基本相同,木雕内容与前厅明显不同。额枋雕的是“郭子仪上寿图”,正中雕的是郭子仪夫妇,两边是来贺寿的文武百官,跪着拜寿的是儿、媳下辈;下枋雕的是“九族共荣图”(或“九世同堂图”),也叫“百忍图”;支柱上南寿星老、北寿星老,上枋八个小支柱上雕的是仙鹤长寿等图案。天井四周有锡制“百天受禄”四个大字。“天”指君王,百天指朝朝代代,即世世代代有人在朝里做官受禄,永远富贵的意思。 承志堂整体设计协调,聚合性强,雕饰也很精美,充分显示了徽派大幢民居的艺术特色。从承志堂我们看到当时徽商资本的雄厚,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徽州卓越的建筑艺术,看出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更可以看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一座承志堂就是聪明智慧的古徽州劳动人民的一座丰碑,也是宏村古民居的一个缩影,无怪乎游客中盛传:“明清两朝500年的皇家生活看北京,明清两朝500年的民间生活看徽州。” 树人堂 树人堂,建于同治元年,距今140多年历史,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房主汪星聚是清政府5品奉政大夫,后因政府腐败无能辞官回家。 房屋正门八字开,象征官家的威严与排场,代表了曾经的显赫地位。正厅面积不大,雕刻寓意深远。东西厢房各雕有“暗八仙”图,窗上则雕有“孝感动天”的故事和“周文王访贤”的典故。 房屋天花板色彩艳丽,保存完好,上方画有牡丹与蝴蝶,寓意蝶恋花喜相逢,希望后代有美满的归宿。 桃园居 桃园居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房东曾于院内植一稀有品种的桃树而得名。 桃园居虽说规模不大,但门楼砖雕和室内木雕堪称精品。 室内木雕花样繁多,技法多变,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大厅房门及窗户和书厅雕花门上。 红白古树 我们现在来到了宏村村口,一眼望去,就可见到两棵有500年树龄的古树。这两棵大树,一棵叫枫杨树,当地叫红杨树;一棵叫银杏树,当地叫白果树。北侧的红杨树高19米,围6米,南侧的白果树高20米,形如利剑,直刺天空。这两棵大树是这牛形村的“牛角”,宏村的“风水树”,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按照这里过去的风俗,村中老百姓办喜事,新娘的花轿要绕着红杨树转个大圈,这预示着新人百年好合,红福齐天;高寿老翁辞世办丧事,要抬着寿棺绕着白果树转个大圈,寓示着子孙满堂,高福高寿。 结语 宏村枕山、环水、面屏,北有雷岗可抵御北面之风,东南面有长年不息的山溪河流,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景色各不相同,人、建筑、山水相融,“天人合一”,人在画中游,是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几百年前,这里就构建了和谐的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负责人大河直躬博士赞叹宏村是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之外世界上最美丽的水乡。这里也是一百多所大专院校的实习基地和著名影视拍摄基地,《卧虎藏龙》等影片的许多镜头就取景于此。“中国环境之父”曲格平先生是这样评价宏村的,“宏村的规划建设值得 城市学习,在这里有人类最合理,最文明的物质循环,是一种文明生态的缩影。” 各位游客,到此为止,宏村的参观就告一段落。祝大家万事如意。谢谢~ 西 递 各位游客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西递参观游览。 西递坐落于皖南黟县境内,以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精湛超群的徽派明清民居、朴实纯美的民俗风情闻名。西递380余幢民居中明清时期的有224幢,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24幢,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 西递与同县的宏村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全国5A级旅游区,2000年11月30日,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作为“人 ”被列入世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界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荣获中央电视台“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称号。“要了解中国古代宫廷建筑,请到北京故宫去;要了解中国古代民间建筑,请到古黟西递来~” 西递名称由来(停车场到走马楼) 西递原名西川,又名西溪,取村中前边溪、后边溪、社屋溪3条溪水东向西流之意。后因村西3里处设有徽州府的“铺递所”递送邮件而改称西递。古徽州人在村落选址时十分讲究建筑风水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西递胡氏的先祖就是发现西递山形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并根据风水学中“东水西流,其地主富”的观点,选定两递为胡氏安身立命的生存之地。 走 马 楼 村头的长廊庭院叫凌云阁,俗称走马楼,建于清乾隆丁未年(1787年)。当时,西递村江南六大首富之一、正三品通议大夫胡贯三为了迎接自己的亲家——一品官员、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宰相曹振镛耗巨资兴建。曹振镛是歙县雄村人,在嘉庆皇帝出外巡视时曾代君执政3个月,歙县流传着“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 无”的说法。曹振镛至此,登楼远眺,心旷神怡,赞不绝口,不禁说道,我女儿能嫁到这么美、这么好的地方,真是前世有福啊~此楼又长又宽敞,连马都可以在上面走呢。因此,后人又称凌云阁为走马楼,也叫跑马楼。 以前,这儿曲径通幽,建筑与景物皆佳,但是在“文革”时期被毁。后来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予以修复。跑马楼分两层,飞檐翘角、古朴典雅。楼上建有美人靠,登楼远眺,可看见西递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当年,胡贯三在捐资修建歙县河西桥时,结识了一位家境贫寒但很有才华的文人曹文埴,也就是曹振镛的父亲,胡贯三大力资助他进京殿试,曹文埴不负所望,一举高中第二甲第一名,官拜一品户部尚书,曹文埴深感资助之恩,临终留下遗训,嘱托要厚报明经胡氏。曹振镛遵从父命,将自己最宠爱的女儿嫁给了胡贯三的小儿子胡元熙为妻,与胡贯三结成了儿女亲家。清朝乾隆五十三年,即1788年,曹振镛返省亲之际,专程来西递会晤亲家。) 西递选址和布局(走马楼至牌楼) 黟县众多古村落的选址、布局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众多村落环境都很相似,即枕山、环水、面屏。村落后面的山称来龙,山势起伏如同行龙;村落面对有案山、朝山,林木郁郁葱葱寓意人丁兴旺;溪水环绕村落,青龙白虎围绕左右,这种空间模式顺应自然规律,又符合人们的各种需要,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典范。 西递布局独特,村落平面依山形随地势呈船形,迎合了胡氏家族外出经商、扬帆远航之意。西递村地处山中小平原,村四周是百亩良田,村人称湖田,好像是平静的港湾;四周连绵起伏的山峦好似波涛巨浪;村中心的祠堂是船的中心,把握着宗族的发展方向;村头耸立的牌坊恰似桅杆,作为礼教的旌表,规范着族人的行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好比一进又一进的船舱,胡氏家族撑着这条大船在学海、宦海和商海中航行了几百年。 胡文光刺史牌楼 徽州古建筑艺术中,民居、祠堂、牌楼被称为“徽州三绝”。迎面矗立就是三绝之一——牌坊,牌坊旌表封建价值观所认定的优秀人物,有贞节坊、仁义坊、功德坊、科第坊、慈孝坊、百岁坊等,这座叫胡文光刺史坊,是表彰官员政绩的功德牌坊。(飞檐翘角的牌坊又被称为牌楼)据考证:西递村在历史上共有牌坊(楼)15座。明清时期,村口直溯两华里,共建牌坊(楼)13座。13座牌坊(楼)中,9座贞节牌楼,1座圣旨孝字牌楼,3座功德坊,此外在清朝中叶东生 坞和西递湾两处还建了两座功德牌坊。 胡文光(1521-1593)西递人,是明经胡氏18世祖,为官32年,如同牌楼上32面圆形镂空花盘一样前程锦绣,官运亨通。胡文光在明嘉靖乙卯年(1555年)登科中举,历任江西万载知县、山东胶州刺史,在任期间他处理积案,兴办学校,建仓贮粮,驱逐海盗,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至今老百姓中还流传着一首顺口溜:“文光刺史美名扬,重视教育办学堂。兴修水利仓满粮,勉励繁殖牛马羊。防御倭寇逐东洋,捍卫江山保吉祥。”后来官升到湖北荆州王府长史,有“奉直大夫”、“朝列大夫”的头衔,被誉为“荆藩首相”。胡文光入选《古徽州官吏勤廉史迹》。 为了弘扬胡文光的政绩,光宗耀祖,明万历六年(1578年),明神宗批准胡文光的乡亲在此建了这座牌坊。它高12.3米,宽9.95米,三间四柱五楼,通体用质地细腻的“黟县青”砌成,雕琢精绝,巍峨高耸,为我国石筑牌坊之瑰宝。 胡文光刺史坊与徽州各地的牌坊式样不同,如歙县的牌坊大都是四根大柱直冲云霄,叫“冲天柱式”;而眼前的这座牌坊有五个层次分明的楼阁,有顶 叫“楼阁式”,所以准确地说应该称它为“牌楼”。 有檐, 大家请看,牌楼顶端3对龙头鱼尾的动物是传说中龙的第九个儿子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式固定之。《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辟火。(还有一种说法是牌楼顶端的3对龙头鱼尾的动物是鳌鱼。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谓鳌鱼。雄性鳌鱼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银鳞芙蓉尾,终日熬游大海嬉戏。如果说是鳌鱼就不能说是龙的第九子。)正楼龙凤牌上刻是“恩荣”二字,意思是皇恩使荣,皇上恩赐的荣誉。两旁盘有浮雕的双龙。双龙图下西边雕刻有“胶州刺史”、东边写有“荆藩首相”,两边雕刻有两个人物,手持朝笏的是文官,手持宝剑的是武将,寓意安邦定国。下面有人物象八个,便是通常所说的“八仙”,这些人物的雕像集中反映了胡氏祖先对后人的殷切希望,如果不能达到“学而优则仕“的理想境界,就应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会一技之长来自立自强。中间横梁东西两面刻有”登嘉靖已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和“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胡文光”的字样。 牌楼上还有许多生动逼真的图案,工艺精湛、寓意深刻。既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麒麟嬉逐图”,象征福禄双全的“鹿鹤同春图”,象征封建权势的“虎 豹呈威图”,象征五子登科的“五狮戏珠图”等,都是取吉祥的图案,雕刻艺术堪称一绝。 牌楼中间的两柱前后分别雕有四只石狮,狮子高2.5米,造型逼真,威猛传神,世人罕见。狮子前爪朝下呈俯冲式,雄狮怀抱绣球,雌狮搂着小狮子,一方面为了美观,另一方面增加了牌坊的稳定性。 这座牌坊雄伟挺秀,几经沧桑,仍屹立于村口,宛如一名忠实的守卫者,也是这个古村历史的见证。1999年,昆明世博会安徽展区就是按1:0.77比例仿建这个牌楼作为安徽园的大门。 西递概况(圆门洞到旷古斋) 西递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黟县境内,黟县历史悠久,始建于秦,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历史上有“古黟”之称。黟县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又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有人考证,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记述的就是黟县。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黟县曾赋诗:“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西递初建于北宋年间(1047年选址量土测水,1049年村庄初见规模),发展于明朝,鼎盛于清朝初期,近千年的历史。由于历史上西递较少受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西递人杰地灵,培养出了明代荆藩首相胡文光,清初江南六大首富之一、正三品胡贯三和清代二品官胡尚赠等一批国家栋梁之材和儒商。 西递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从高处俯瞰,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体似一船形。村落面积12.96公顷,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有居民354多户,居住着1100多人。 西递虽然被称为“中国古民居博物馆”,但是这里是明清时期居民生活的缩影。与一般静态的景点不同的是,古村落是“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村民传统的生活、劳作方式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因为居民的存在,古村落是开放的、鲜活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徽州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高高耸立于墙头,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 求。还有“雀尾式”和“吻兽式”等。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人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徽州门楼和旷古斋 来到旷古斋前,抬头就可以看到精美的门楼。徽州古民居的一大特色,就是建有门楼、门罩。它的作用既可以遮风避雨,保护门扇、门框,也可以显示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理想追求。徽州人十分重视门楼的‎‎修建,有“千金门楼,四两屋”之说,古人宁可花去千两黄金用来修建门楼,仅仅花费四两用来建房子,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可以反映出门楼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门楼上面雕刻有精美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制作得富丽堂皇,展现了新安画派和徽州版画深厚的艺术根基,也展示了徽商在当时的中国无与伦比的财力和物力。 从旷古斋门罩的造型就不难看出主人的身份。整个门罩呈元宝形,两头翘角的下方各有“富”、“贵”二字,“富”字表达了主人希望经商赚钱,招财进宝的追求,“贵"字则是反映了主人亦商亦读,以仕保商的愿望。 旷古斋是一座由庭院、花园和多单元房子组成的私家宅院,建于清康熙年间。目前对游客展出的是前楼厅堂。徽州建筑少窗,天井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徽州,天井是取光、取景、排水的地方。有人说窗户是一个建筑的眼睛,而对于很少有窗户的徽州建筑来说,天井才是他们观察外界的眼睛。天井又叫作明堂,所以雨水从天井流下又叫作四水归明堂。在别的地方,天井的屋檐与地面成30度角,所以雨水流过屋檐流向的房外。在徽州天井就是一个倒置的“V”字,雨水流过屋檐流向院内,最终通过院内的地下道流向院外。四水归明堂就是外财归家,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徽州天井透露的是徽商理财的精明。厅堂的陈设是典型的古徽州风格,正面板墙上方悬挂的是一块隶书宇大匾“旷古斋”,匾额下是中堂画,画两边有两幅古对联,其中一幅是“孝弟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其中把“孝弟”今为“孝悌”,更扩展了兄弟和睦之情;“文章”的章字中“早”字竖出了头,以示多读诗书早日出人头地之意。 徽商和瑞玉庭 提到古徽州人,一定会提及“徽商”,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徽州文化形成 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徽商经济对于徽州宗法社会的维系、人才的培养、村镇的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是对徽州地理形势的高度概括,受山区地狭人稠的自然条件限制,徽州人有深刻的危机意识。徽谚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为了生存,人们外出刻苦经营,最终“学有所成,劳有所获,营有所利”,进而名扬全国,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 西递的兴旺与徽商的贡献也密不可分。西递胡氏的鼎盛时期,是从17世纪到19世纪大约200年间,这一时期的胡氏祖先,多以经营钱庄典当为主,仅24世祖胡贯三一人,就经营有36家典当和20余家钱庄,遍及长江下游各大商阜,资产折白银500余万两,为江南巨富。这对西递村落的建设与发展,无疑起过极大的推动作用。 瑞玉庭的原主人出身于徽商世家,它建于清咸丰年间(1853年).这幢建筑从5个地方充分体现了主人的经营之道和思想境界。 大家请看,第一处是门罩上一块元宝式的砖雕“,刻着富、贵”二字,意思是希望自己大富大贵,不同于官仕之家光宗耀“光、耀祖的”二字。 走进这个小巧玲珑的庭院,顿觉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右墙边上石‎‎刻的“履道含和”四个字,道出了经商的房主心声:人生的道路漫长,应该以和为贵,和气才能生财,这是第二处。左边有许多卡片大小的书画小品,除美观之外,主要作家训用,教人如何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 这是第三处——天井,和普通徽州民居一样,天井有四水归堂,水源就是财源,肥水不外流的含义,但是此处天井四周的雀替上描金雕刻有四季花鸟图,分别是:喜鹊登梅、凤打牡丹、鸳鸯戏水、丹凤朝阳,意味着万象更新、四季发财的意思。 大家请看这第四处,太师壁两侧的穿堂过道上面有一处“商”字造型,体现了房屋主人要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愿望。“仕农工商”,封建社会等级排序中商人一直处于末等地位,徽商多重视教育以进入官场,而此处的商人在大堂过道上建成“商”字形状,力求和官宦之人平起平坐,以求得心理平衡。 五是厅堂上的柱子上是悬挂着一幅寓意深刻的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把徽商的经商之道和处世信条刻划得淋漓尽致。此外,这还是一幅改字联,上联“辛”字多一横,下联“亏”字多一点。他们认为多一份辛苦就多一份快乐,在辛勤的劳动中能得到快乐和幸福,从吃亏中寻得经验,胸怀坦诚才能收益。当年的徽商正是以此为座右铭,以诚信为本,与人为善,发扬“徽骆驼”的精神,铸起了昔日的辉煌。 厅堂上除了挂有经商之道的楹联外,还有宣扬修身和传家之道的两幅楹联。 即:“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本六经得来”。 徽州教育和桃李园 古语云:“人遗子,金满赢;唔教子,唯一经。”俗话说“苦不能苦孩子,穷不能穷教育。”徽商被人称誉为“儒商”、“官商”,徽商把读书和做官、经商溶为一体,“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贾而好儒”是徽商的一大特色。在徽州文化的浓郁氛围里,艰难创业的西递人最崇尚的还是读书。桃李园主屋构造三间三进,前厅和中厅是秀才胡允明修建于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后厅是一代徽商佼佼者胡大祥于清朝道光年间所建。前厅北向三间,木雕楼裙嵌着“福、禄、寿、喜”四个大字,别致风雅。中厅较为窄小,通向后厅又有一道堂墙,为了确保中厅明亮采光和通气,除了开有天井外,中厅楼上置一木拱相围的“楼上井”,通过镂空的裙板把天井里的光借射到太师壁上,扩大了楼层之下的通风采光,这一独特的设计在徽派古民居建筑中都很少见。中厅通向后厅的堂墙门洞上,石刻有清初书法家黟县人汪士道题写的“桃花源里人家”。后厅两侧板壁上各装有六块木雕屏门,漆雕欧阳修撰写的《醉翁亭记》,书法苍劲有力,挥洒自如。作者黄元治,是黟县西武黄村人。 大家可能会奇怪,西递自古人文荟萃,书法造诣高超者数不胜数,为何要在此悬挂一位并非知名书法家的作品呢,原来西递先人一直以帝王后裔而自豪,教育孩子忠君爱民,开设了修身养性的道德课,聘请清官良吏给一代代读书人 他在西安任太守时,被称为现身说法。黄元治是当地百姓交口称颂的清官, “青菜太守”,年年俸禄大部分资助了求学困难的青年,晚年归乡,两袖清风,只得借住在宗族祠堂里。“桃李园”的主人悬挂其书写的作品,是想让后人学习黄元治,做一个忠君爱民的清官。可以说徽州人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做到“廉政从娃娃抓起”了。 正因为西递自古重视道德教育,所以明清以来从西递走出的数百名封建官员,没有一个是玷污祖宗的贪官污吏。尤其值得一题的是,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8省在京会试的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尚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在一千多位签名者中,安徽举人只有8名,而其中黟县4人里3名就是西递人 (胡殿元、胡嘉楷、胡腾逵)。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桃李园”中走出去的学生,或在仕途上春风得意,或在商场上得心应手。 此外,桃李园还向我们展现了清朝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大家可以看到前厅和中厅采用的是圆形支柱,而后厅则是方形支柱,那是因为除清朝初期和道光年间外,清代民居建筑大多使用圆形支柱。(明代盛行天圆地方之说,当时民 居建筑多采用方形支柱,清朝初期沿袭了明代的建筑风格。之后,道光年间曾流行复古风格,部分民居建筑又重新采用了方形支柱) 大夫第和绣搂 眼前迎街而立的这幢高大宏伟的建筑就是大夫第,它建于清朝初期(1691年),为胡文照祖居,当年胡文照官至知府升为朝列大夫后,改名为“大夫第”。 “大夫第”正厅为四合院二楼,裙板、隔扇均精雕冰梅图案;槛棂、窗花仿明代格调;门窗木雕有变形夔龙和灵芝草图案。 “大夫第”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临街墙的平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亭阁式建筑物,这就是观景楼。阁顶飞檐翅角,三面有栏杆、排窗,显得突兀和别致。这座楼阁原本是用于观景的,取“山花若市”之意,楼檐悬挂的“山市”匾额也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了这一点。胡文照是当时西递村最有进步性思想的一位文士,他看到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于是便告老还乡,兴建安度晚年的居所,这个阁楼就是他晚年观景之处。老人回到家中颐养天年,生活悠然自得,闲时登上阁楼,举目环顾,村中人丁兴旺,村外树木浓郁的景象尽收眼底,好一派桃花源风光,楼檐正挂有“桃花源里人家”匾额。 有趣的是,近人多将观景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抛绣球”所在的绣楼,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每逢山水节、旅游节等重大节日,这里都会有抛绣球、选佳婿的民俗活动。抛彩球这种事,屡见小说和戏剧。因为这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因求婚者多,且多有权势,如何抉择左右为难,或者是因小姐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彩球选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求婿者集于楼下,由待字闺中的少女从楼上抛彩球,谁接着便定谁为婿。抛给谁大都是有目标的,但也不排除偶然性。至于其历史真实性究竟如何且不去管它,现在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则是很有趣的。 大家看楼下门楣上的五个篆字“作退一步想”,这几个字是胡文照待人处事的座右铭,语意双关,耐人寻味。他时时勉励自己,凡事要为他人着想,不要斤斤计较。所谓“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在他的建筑上也有体现,厨房比正屋退后了一步,正屋的墙角也被削得无棱无角,方便了路人挑担、推车行车,体现了主人的仁义行善之心。 惇 仁 堂 出东园前厅大门沿巷直行,向右往前就“惇仁堂是”。惇仁堂,位于“大夫第”后弄,“敬爱堂”上首,滨临前边溪,建于清代康熙末年,为徽商泰斗,明经胡氏二十四世祖胡贯三之父胡应海晚年居住的地方。房屋呈五开间两厢二楼结构,宽大明亮,气势轩昂。房大屋亮是惇仁堂建筑的显著特点,中间厅堂十分宽敞,目前在西递明清古居中数第一。后半部平顶天花,前半部拱形卷蓬为顶,并高于后半部,以确保天井光线直接照射到厅堂的太师壁。两侧各两间为卧房,两间卧房相通,古称“联珠房”,类似现代的套间。紧靠厅堂的‎‎两间卧室,面临天井,光线也很充足,而两侧的房间,由于离天井较远,光线自然就差多了。因此设计者就专门在房间窗户上方设计了一束见方的小天“子井。俗称”天井,以供采光之用。同时在两梢间又装有桃花木雕图案的隔扇门分隔,关上隔门,是三门两厢式样,而打开扇门,就一眼能看清并列五间房和两侧类似天窗的小天井,另有一番天地。其建筑结构非常特殊,在西递众多的古民居中又独树一帜。 堂内陈列摆设古朴典雅“。惇仁堂”匾额高悬太师壁上方,是清嘉庆年间自称“菊叟”的汪承霈手书。汪承霈,休宁人氏,举人出身,官拜三品,系太子太傅,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汪由敦之子。厅堂上悬挂木刻楹联两“几百年人家副: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楹文寓意深刻,气度不凡,具有哲理,道出了当年主人的心志和为人。厅堂太师壁左右两侧,各有一具至今隐约可见的报喜捷板。据老一辈人介绍,一是胡绍仪的喜报,他在民国初期官封江西省上犹县县令;一是的胡绍盈(字霭溪,云銮)喜报,他兴教育,办新学,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授予“四等一级文‎‎章”。他们二人都是胡贯三的直系后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在此房住了40余年的黄杏仙女士(1882,1947),她乃黟县黄村历史名人,黄土陵、黄元治家族的大家闺秀,是胡贯三的玄孙媳妇,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她就冲破了封建传统意识的阻挠,在西递村开办了崇德女校,实行知行统一教育,比陶行知1917年提倡“知行合一”还要早。所授教材有《女子展读》、《孝女经》、《烈女传》,嗣后,女校又改为西递女子学校,课程也随之改为国文、常识、珠算、书法和刺绣工艺,在教与学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知行两者统一,深得社会人士的赞誉和支持。 宗法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敬爱堂 下面,我们再去观赏一下胡氏的总支祠——“敬爱堂”。敬爱堂和徽州的宗族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宗族是始祖繁衍下来的若干家庭的结合体,多聚居一村。在“程朱故里”徽州,宗法家族制度发达,各个宗族都‎‎将程朱理学奉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程朱理学注重“三纲五常”,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修祠续谱、建坊树碑。徽州六邑,宗祠遍布,并且是当地最宏伟华严的建筑。 徽州祠堂是一个家族的中心,通过开祠祭祀和其他的家族活动,将整个家族牢固地团结起来。封建社会,祠堂按其代表的支族多少,分为宗(总)祠、总支祠、支祠和家祠。祠堂为议商族事之处,也用作族人举办婚嫁喜庆及教斥不肖子孙的场所。当时人们认为“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明代中叶以后,西递胡氏大兴土木,破土建祠共有祠堂34座 。 历经数百年,现保存完好的有总支祠敬爱堂、支祠追慕堂和家祠锄经堂、迪吉堂等。 前面这座高大雄伟的建筑便是“敬爱堂”。它坐落在村庄的中心,始建于 2,跨度30米,下厅两根明朝万历28年即公元1600年,砖木结构,面积1800m 6米高的黑色大理石柱与上厅两根直径近2尺的白果木柱相望对称,承托着规整的梁架,雄伟壮观。敬爱堂原来是明经胡氏14代世祖仕亨公的住宅,他的三个儿子将其扩建,并在祀厅正中立下巨匾“敬爱堂”,表示兄弟之间要互敬互爱,也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族人要互敬互爱。 敬爱堂结构粗犷古朴,宏伟壮观。门廊飞檐似雄鹰凌空展翅,气势恢弘,门前溪流清碧如泉,成弧形绕祠流淌。从中门进入则为祭祀大厅,大厅分上下庭,中间辟有大型天井,左右东西配以挺拔的六米高“黟县青”大理石方柱,增添了大厅的气势。大厅后进是楼式建筑的供奉厅,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牌位。 祭祀大厅的两壁挂有“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粗大的堂柱上挂有一副先祖遗训的长对联,后厅正中挂有祖宗遗像,上面悬挂的匾额上写着“百代蒸尝”四个大字,春祭称“祠”,夏祭称“礿”(yue),秋祭称“尝”,冬祭称“蒸”,这四个大字表示每年的春复秋冬四时都要祭祀祖宗,而且要代代坚持下去,故叫“百代蒸尝”。正厅的迎面高悬朱熹书写的一个“孝”字。朱熹(1130,1200)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博学多才,对经学、史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一定贡献。朱熹原籍徽州婺源,而明经胡氏的老祖宗也是从婺源迁来西递居住。婺源考水原有《明经学院》,据考水的老一辈人说,《明经书院》中原有朱熹所写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后来拓印放大来到了西递。四个大字中三个毁于文革,只留下一个“孝”字。我们回头看中门的上方这个斗大的“孝”字,它苍劲有力,生 动的剖析了“孝”字的真正内容。后人分析,此字集字画于一体,寓意深长。将孝字一分为二,右侧象一个仰面拱手作揖跪地、敬孝长辈的俊俏后生,他头盘发髻意为弱冠之年即已经成年。(宋代男子多用璞头,脑后梳小髻,用璞头包住)而左侧则是一个猴子的嘴脸,拳打脚踢父母。这表明了能孝敬长辈的是争气儿孙,应予表彰;反之就是返祖,将自己退化为猴子。“敬爱堂”充分体现了“敬老爱老”的中华美德优良传统。 楹联和履福堂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西递楹联仿佛是楹联的历史长廊,或崇孔孟、或重教化、或抒情言志、或状景咏物、或倡积德行善,或论治国济世,佳品极多。楹联多以竹木为面,精雕细刻,镏金绘彩,悬挂于门的两侧或柱子左右,也用于“中堂”的配联。西递的楹联篆、隶、揩、行、草五体俱全,以行、草居多。西递尚存古楹联不下百幅。从内容上看,西递楹联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伦理观念、处世哲学,带有训导规劝之意的,如“孝悌传家根本,读书经世文章”等等。另一类则是描绘环境,反映主人自己品性和爱好的,如“漫研竹露栽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等。履福堂的楹联就颇具特色。 履福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84年),是明经胡氏26世祖胡积堂的故居。胡积堂是清代著名的书画收藏家、鉴赏家,是徽商泰斗、江南六大首富之一胡贯三的孙子,以“西递笔啸轩主人”之名被列入《中国美术名‎‎人大辞典》,著有《笔啸轩画知录》,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馆仍保存着当年胡积堂收藏的字画。 履福堂为前后两进背向三间三楼结构,厅堂摆设别具一格。前厅堂前挂有“履福堂”匾额,两侧有木刻楹联反映出‎‎主人的伦理观念:“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长条案桌上东侧放着大花瓶,西侧放着一面镜子,取谐音“东平西静”之意;中间放着自鸣钟,当自鸣钟响起,取“终生平静”的谐音,体现了主人对生活的一种希望。钟两侧各有瓷制“帽筒”一只,古时的男人戴着西瓜皮帽子,一当坐下来就顺手把帽子往帽筒上一放,故称帽筒。 进入后堂,有一用于扇风的板扇悬于半空,一边刻有“清风徐来”四字,一边刻着“凌云”二字,一扯动绳子,板扇即轻轻来回摆动,可以想象,当时主人是何等悠闲自在~再看天井两旁各有十二扇木门,雕刻了花草、飞禽、走兽,在每扇门中段各雕了一则孝义故事,合起来是一幅《二十四孝图》。 后厅的天井中有一个用黟县青石砌成的大水池,既有养鱼观赏,调节湿度的作用,又有消防蓄水的功能。这在自古就有“旱船”之称的西递村这个缺水又是木质结构建筑的乡村起着不可低估、轻视的作用。履福堂以十八、十九世纪典型 的书香之家的特有风貌,吸引了无数的中外学者专家。 青 云 轩 履福堂的对面上首就是青云轩,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是西递村整体民居的一个书厅,又叫便厅。整个结构类似四合院,便厅居中,二楼结构,两侧平房,环绕一小庭院,院门临巷设有门亭。长方形的庭院中石条花台,假山盆景错落有致。庭院中栽种一株百年牡丹,每逢四月花开之时,与院中满月形的门框,形成花好月圆之景。最为奇特的是半个大海蚌化石,历史约1亿年以上,据说还有半个化石,被主人的爷爷赠给他人,表大帮助他解救破产危机的恩德。可以看出当时徽州商人们互相扶持,知恩必报之情。厅内菱花隔扇,彩绘天花,格调优雅。大家请看,厅堂正中地面上有一个小地洞,上面放着石盖,冬天掀开,暖气上升;夏天掀开,凉风送爽,如同一个天然空调,令人称奇。圆洞一米多深,与地下洞道相通,梅雨季节洗刷地面的水可以进洞流入阴沟,建筑师的设计巧妙绝伦。 膺 福 堂 走出青云轩,登上几级石阶,穿过一个园门,就来到了膺福堂。它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是二品官明经胡氏25世祖胡尚熷的故居。胡尚熷,字如川,曾任户部尚书,诰封从二品,是胡贯三的长子,胡元熙胞兄,也是履福堂主人胡积堂的父亲。 膺福堂高大贴墙八字门楼,飞檐翘角,方柱月梁,气势宏伟,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官邸型制。门罩顶上覆以三层五檐的楼阁状,如同村口所见的牌楼一般。据说古时候规定民间住宅的层檐不得超过五檐(皇帝特批的情况除外),否则视为欺君犯上,因为皇帝被称为九五至尊,只有皇宫内院才能修成九重楼檐。雀替构件精美华贵,特别是一砖雕饰件,站在左右不同的角度,这边看是“金龙吐水”,而转到那一边看则是“丹凤展翅”,这种工艺设计极为精巧,非一般工匠所能为。 大门的中门,也叫仪门,中门有一个高高的门槛。古时的门槛是衡量一个人官职高低的标志。每当主人家婚嫁喜庆或有身份的达官贵人光临才开启中门,平时只能从仪门两侧的边门进入,文官从右侧进,武将从左侧进,七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开中门、跨门槛而进。 整个大厅宽敞高大,既堂皇又肃穆,显示了房主人的身份高贵而不同于平民百姓。前进分上下两厅堂、三间房和左右两庑两间厢房组成的四合格局建筑。天井摆放盆景假山,情趣盎然。四围檐柱斜撑雕成倒匐的狮子,天井两边的厢房全用木雕花槅扇连接楼上楼下的房间,古朴华丽,典雅别致。屋内木雕的莲花门,以及一些古家具,均玲珑精透,可见当时屋主人的豪华气派。后进为三间结构, 早年被改建,现在未对外开放。 古礼和笃敬堂 膺福堂对面上首,是笃敬堂,建于清康熙年间(1703年)。厅堂上最醒目的便是一幅“祖宗遗容”,它是典型的宫廷工笔画,历经了多年的沧桑,至今依然是鲜艳如新。江南民间盛行腊月廿四挂容祭祖的习俗,祭祖之日,将历代祖宗遗容悬挂堂屋当中,供本家族男丁祭拜,此风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遗容正中间的官员就是清道光年间大收藏家、书画家胡积堂,他建有“笔啸轩”藏书楼,以收藏宋元字画及古玩著名,官居三品。 从这幅遗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一些礼制、风俗。请看,清代官员的官衔品级可从顶戴宝石和补服上区别:文官补服绣禽,武官补服绣兽,即“文禽武兽”;胡积堂顶戴宝石,补服绣豹,故是正三品武官标记(注:按规定,一品戴红宝石顶,二品戴红珊瑚顶,三品戴蓝宝石顶;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子)。坐在胡积堂下首的是他的3位夫人。古代以左为尊,左边年轻者为元配夫人,右边年长者为继配。他们项挂朝珠,并戴有蓝宝石顶,朝珠为官员上朝时所挂配物,须四品以上可带朝珠,所谓“夫贵妻荣”,享受着同丈夫的三品待遇。下面的年轻女人为庶夫人,即妾。她戴的是是“素金”顶,只能享受七品夫人的待遇,可见封建家庭中,妻、妾的地位是相当悬殊的。 从这三位夫人的装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古代的习俗。从遗容上不难看出元配年轻,继配年老,这是因为元配夫人死得早,继配夫人寿命较长,这可以从三位夫人的耳饰上也可识别出来。封建社会里,汉族的妇女戴耳饰不可随意选择大小、长短的。夫妻双全的,女的可戴耳坠,丈夫已去世,老婆应戴耳环,表示自己一生已了结,不可能再嫁。元配夫人及妾死得较早,丈夫还在世,所以她俩戴的是耳坠;而继配夫人死于丈夫之后成为了寡妇,所以只能戴上耳环,标志着自己已在婚姻上划了一个圆圈。 此外,为什么画面上的胡积堂穿着清代官服,而三位夫人穿的都明代的服饰呢,据说明朝大臣兵部尚书洪承畴被俘沈阳投降清兵,开始洪拒降,皇太极赏识洪的文才武略,就利用洪是孝子,把洪的母亲软禁起来逼其就范。但是当洪母听到儿子已投降,就换上了出嫁做新娘时‎‎的明朝服饰来到了清营,儿子洪承畴对母亲穿着嫁衣不理解,她气愤的说,我要嫁人~这种新娘服装,一生只能穿戴两次,一次是出嫁,一次是死后收殓入土。封建社会鼓吹“好男不侍二主,好女不嫁二夫”,洪母实际是讽刺自己儿子屈膝投降,不知羞耻。洪母后来自缢殉国。顺治皇帝皇太极出于政治需要,也佩服洪母崇的气节,厚葬了洪母并明谕天下: 汉族妇女死后穿戴明朝的服装下葬。于是民间“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的佳话流传开来。 遗容的两边堂柱上挂有一幅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它是对《儒林外史》中一幅对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化用,显示出徽商争取自己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强烈愿望。因为中国历来的所谓“四民”是仕、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最低。而这副对联,却突出了“商”、“效”,把末位的“营商”与“读书”相提并论,楹联的作者向封建社会“重农轻商”思想提出了大胆的挑战。 仰 高 堂 仰高堂是目前西递古民居中存留下来的一幢时间最早的古建筑,具有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它座落在正街的大路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仰高堂为五间三楼结构,一楼的中间厅堂较为狭小,两边的方形柱有大刀砍剁的痕迹,传说是太平天国时间留下来的。二楼为三间结构,圆柱,厅堂宽敞,多出一楼的“二房一厅”的三间面积,这就是明代民居独具特色的地方。传说当时建房时,是为了减少纳税(一楼要交厅堂税)而缩小了一楼厅堂的位置,随之二楼的“楼上厅”也就应运而生了。三楼建筑较为简朴,但可看出“月梁步架,芦苇粉墙”,“方形望砖天”花等明代建筑特色。中间设有神座,供家庭陈列祖宗牌位,一年三次祭祀(七月半、小年、元宵);还有一张关羽水淹七军,坐立船头的画像,不同于他处“夜观春秋”的画像,和西递村是一只船形不谋而合。三楼虽简陋,却有一个独特的设计,即阳裙不置门窗,对面的天井墙的长条石块盖檐,与阳裙持平,主人随时都可以从阳裙向墙上搭放木料,使它成为晒晾衣物的阳台,这在古民居建筑中是少见的。 “仰高堂”确有登高望远的含意,我们站在三楼上,就可以看到大半个西递村的粉墙青瓦,鳞次栉化,层层叠叠的飞檐翘角和突兀多姿的马头墙,令人感到一目了然,心旷神怡。 尚 德 堂 尚德堂与仰高堂隔巷为邻,是幢完整的明代古民居,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已有380余年历史。大门面巷朝东,八字门楼用整块黟县青贴墙雕砌而成,端穆堂皇,在西递民居中这种黑色大理石门楼仅此一个。 尚德堂正屋五间二楼,一楼梁柱雀替格式已有演变,楼梯单跑,设在天井的左侧;二楼步架型制,爪柱、平盘斗、义手、丁头拱无不具有明代徽派民居的 建筑特征。月梁呈圆形断面,两端稍低较细,中央稍为粗大且成弧形并雕花成卷草和云朵,极为精美,为明中叶以后建筑的主要特征。这座民居格局轩敞,古朴宏伟,真是寓肃穆于华庭之中,显富丽于古朴之外,是西递村目前存留下来的明清古古民居中之姣姣者。 笃 谊 庭 笃谊庭又称“枕石小筑”或“紫气东来”。它位于追慕堂上首,三级岭之上的街道上,建于清道光年间,为三间二楼附属便厅,庭院的建筑结构。 笃谊庭原为胡贯三之子,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宰相曹振镛之婿胡元熙的家业,清宣统年间,由胡枕石在正屋左侧旁建一偏厅,称为“小筑”,故笃谊庭又叫“枕石小筑”。 笃谊庭大门东向,砖砌的八字门楼上有书写的“紫气东来”四字门额。门楼内侧上方嵌有黄底金字“枕石小筑”眉额。两侧各有一小室,分别为瓶形和秋叶形的门洞,门上各砖刻“玉壶”、“莺春”等字。这个小室派何用场呢,经考证,原来是冬季藏放花木盆景和摆放浇花水壶一类的小工具。院内宽敞,设有高低两层石几和假山盆景,错落有致,令人神往。正厅的大门面朝庭院,厅堂上原来有高悬“笃谊庭”的堂额。正厅的雀替、枋撑和门窗的木雕十分讲究,至今依然完整无缺。偏厅为小三间二楼裙板,隔扇精雕细刻,兼有客厅、书房的功能,也算是西递村中独特的一种风格民居。 迪 吉 堂 “迪吉堂”又称都厅和官厅,气度端庄,古朴典雅,建于清康熙年间,连宅第为三进、四楼五间建筑,是徽商泰斗、江南六大首富之一、明经胡氏24世祖、通议大夫胡贯三的祖父丙培公和父亲应海公的故居。迪,“道也,顺道吉,从逆凶”后表示吉祥如意。 迪吉堂是清乾隆年间(1788年)改建,胡贯三接待亲家曹振镛的官厅。曹振镛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宰相,官拜一品当朝、太子太傅、军机大臣、上书房行走、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是歙县人,曾在嘉庆皇帝出外巡视时代君执政3个月,歙县流传着“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说法。曹相爷去世时,道光皇帝亲自祭拜,并御赠铭旌曰:“朕祖之臣、朕父之卿、朕之太傅”。这种殊荣实为清王朝汉臣中绝无仅有。 胡学梓(1733,1794),字贯三,号敬亭,乾隆初期被赠封正四品中宪大夫,嗣后又因乐善好施、福及乡党被嘉庆皇帝诰赠正三品通译大夫。他既集官、商、 儒为一体,又造福乡里,为西递的繁荣昌盛做出重大贡献,其创业和守成之艰辛更给后人留下深远的教育意义。(接着介绍《圣旨》内容和4首楹联含义。) 追 慕 堂 “追慕堂”位于村中正街,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明经胡氏24世祖胡贯三在清朝甲寅年间所建的支祠,用来奉祀祖父丙培公、父亲应海公,以表达追思慕念之情,也有激励后代仿效之意。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可是丙培到贯三、积堂这五代人都是乐善好施、造福乡里。如捐款兴建碧阳学院、紫阳书院、修建歙县河西大石桥,休宁的齐云山登封桥等。追慕堂前有高大的三檐四翘门楼,西侧八字墙用整块“黟县青”贴面砌建,气势不凡。门楼前原来置有一对细腻生动、威猛传神的石狮,后被毁。1992年西递村投资重建追慕堂门楼,门楼前安置了有数百年历史的两只古石瓶,大门口两侧还装置抱鼓石一对。 下厅除了“前言”和“百福图”屏风以外,在两侧墙壁上镶嵌了巨幅的石雕。上厅为《凌烟阁》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后进厅堂神座上陈列了李世民、李靖和魏征三人的塑像,两侧字屏各挂有展示了李世民的治国之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是封建帝王,但他善于纳谏,采取了“安人理国”的根本方针和“抚民以静”的施政方略,不愧为一代“有道明君”。 西递与李世民颇有渊源。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李世民十二世孙唐昭宗李晔之子,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梁王朱温兵变,胁迫昭宗从长安迁都洛阳,途中皇后产下皇子。昭宗知道此去洛阳凶多吉少,嘱托近侍郎胡三将皇子带回家乡徽州婺源,孩子改姓胡,取名昌翼。公元907年,朱温篡位,自立梁朝,昭宗一家300余人除昌翼逃走外全部被杀尽。五代时,昌翼考中后唐明经科进士,自称明经胡氏。但是他得知家世后就终生不愿做官,隐居民间。明经胡氏代代相传,所以历史上有“真李假胡”和“义祖大于始祖”的说法。北宋庆历年间(1047年),明经公的五世孙胡仕良看中西递这块风水宝地,于北宋皇佑年间(1049年)全家迁到这里。 结 语 西递兴衰都离不开徽商、徽学与徽文化。西递起源于北宋,明清时徽商的崛起为西递的辉煌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史料记载,清朝雍正、乾隆年间,西递大兴土木,建有书院、祠堂、文昌阁、魁星楼、庙宇等40多幢,住宅1千多幢, 还有99条巷子,90多口水井,人口1万〇五百多人,以至于有“三千烟灶三千丁”之说(封建社会只有成年男性才可以称为“丁”,“丁”中不含女性和异族)。西递的版图在那时达到最高值,总面积是现在的3倍多。 但是西递的衰落同样如此,考察其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前两点是客观原因,一是清末咸丰同治年间,徽州十年战乱的打击;二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徽商经营的手工业品敌不过外商机器生产的商品,国内买办阶级勾结官绅也成为了徽商的劲敌;同时道光王朝取消了盐业专卖制度,给经济主体是盐业的徽商带来重大损失。第三点是徽商自身的主观原因。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下,徽商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极少把资本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去,而有的商帮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如宁波商帮在近代欧美轮船侵入我国以后,停止传统的沙船贩运业,转而经营轮船航运业,甚至组成航运集团获取利润。而徽商却未能与时俱进,仍然在传统行业中苟延残喘,最后只能被历史所淘汰。 但是,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保护、学习和传承,有形的物质财富体现于众多的古建筑等实物遗存中,无形精神财富体现在徽商的诚信、重视教育、重义轻利、坚忍不拔、造福乡里的“徽骆驼”精神中。当然,我们也要吸取徽商衰落的教训,做到与时俱进、积极进取,不被历史所淘汰。 愉快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在这里我就要和各位告别了,很感谢一路来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祝大家万事如意~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黟县还有很多景点„„有时间大家不妨多走走、多看看,去领略黟山文化的无穷 魅力~
本文档为【宏村西递解说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633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6KB
软件:Word
页数:29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