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业务竞争战略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业务竞争战略

举报
开通vip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业务竞争战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业务竞争战略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业务竞争战略 中石化2000MBA班 许 莹 2004年4月 目录 1第一章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1第一节 世界炼油工业发展状况 6第二节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状况 9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炼油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11第四节 加入WTO后对炼油业务的影响 12第二章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现状 12第一节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的基础 16第二节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存在的问题 23第三章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23第一节 国外竞争对手分析 28第二节 国内同行间的...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业务竞争战略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业务竞争战略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业务竞争战略 中石化2000MBA班 许 莹 2004年4月 目录 1第一章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1第一节 世界炼油工业发展状况 6第二节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状况 9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炼油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11第四节 加入WTO后对炼油业务的影响 12第二章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现状 12第一节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的基础 16第二节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存在的问题 23第三章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23第一节 国外竞争对手分析 28第二节 国内同行间的市场竞争 30第四章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30第一节 SWOT分析 39第二节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44第五章、中国石化炼油业务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44第一节 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47第二节 优化资源,努力降低资源成本 48第三节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优化水平 52致 谢 53参考资料 作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主渠道的炼油业务经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拥有了较为雄厚的基础,强化了炼油行业主渠道的主导地位,取得了销售额和利润的大幅度提高。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乃至我国的经济和政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加入WTO、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我国企业在新世纪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随着世界石化工业进入了国际化竞争的新时代,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纷纷开始以资产重组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大规模的兼并联合,整体竞争力大大增强。因此,中国石化炼油业务将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国际化竞争。为了迎接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和挑战,中国石化炼油业务面临着新的战略选择。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是制定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找出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对中国石化而言,要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分析国内外炼油工业的发展状况,重点分析中国石化将要面临的新形势。 世界炼油工业发展状况 自185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首次发现石油以来,世界炼油工业经过143年的发展,至今已趋于成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传统基础工业。 一、世界炼油能力及其分布 2002年世界炼油工业在经历了几次大的公司合并或兼并重组之后,炼油能力略有增长。截至2002年底,全球炼油能力约为41亿吨 左右。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炼油能力集中在亚太、欧洲和北美洲地区。中美洲、南美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炼油能力约占四分之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炼油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石油产品的消费量,2002年全球炼油能力过剩近15%左右,造成了全球炼油业的激烈竞争。我国所处的亚太地区也已经告别了油品供应短缺时代,逐步走向供需平衡,从1998年开始炼油能力出现过剩,2002年仍过剩能力7%左右。预计未来随着我国、台湾地区以及印度炼油能力的继续增加,炼油能力过剩将更加严重。 图1 1990-2002年世界炼油能力与石油产品消费量对比 图2 1990-2002年亚太地区炼油能力与石油产品消费量对比 二、全球炼油工业毛利一路下滑,亚洲炼厂尤为严重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原油价格多变,2000年以来全球炼油工业毛利呈现一路下滑的趋势,亚洲炼厂尤为严重。由于近几年亚洲炼油能力增加较多,2001年亚太地区炼厂平均开工率(原油加工量/原油加工能力)只有80.9%,而同期北美炼厂平均开工率为85.4,,西欧炼厂平均为83.3,。再加上亚洲从中东进口的原油价格高于欧美,因此亚太炼厂的毛利远低于 欧美炼厂,2001年三季度以后已低于2美元/桶。 利润空间变小已成为全球炼厂的总趋势。因此,全球各地的炼厂都在从多方面设法优化资源配置及加工,降低原料费用,提高资产利用率,降低操作费用,提高产品收益。主要途径包括:降低原油成本;原油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化加工;降低原油加工操作费用(降低能耗、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检维修费用、降低人工费、降低其他固定和可变费用);采用先进技术;尽量多的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低成本扩张,包括兼并和收购,以拓展市场、降低人工和管理费用等。特别是重视通过优化选择原油、优化配置资源、优化加工来提高效益,因为这是不用花费很多投资而又快捷有效的途径。 三、炼油厂向绿色环保型方向发展 随着各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全球炼油工业正面临着环境法规日益严格的严峻挑战,包括清洁燃料的生产和污染排放的控制。如美国国家环保署1995年8月在有害空气污染物排放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NESHAP中,对炼厂公布了排放标准MACT;1998年9月,又特别针对炼厂的催化裂化、重整、硫磺回收等装置公布了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MACT II,于2002年5月开始执行。仅美国,在现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就将花150-200亿美元 。 在油品质量提高方面,各国也纷纷制定出台有关汽柴油质量的新标准,严格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据美国剑桥能源预测2005年全球65,的汽油、2007年全球59,的柴油硫含量均要求小于50ppm。 剑桥能源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降低汽柴油硫含量的进程预测如下图所示。 图3 2005年全球主要国家汽柴油硫含量预测 资料来源:剑桥能源协会 四、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综合效益 为提高炼油企业的综合效益,全球炼油企业一方面是加强企业之间的横向整合,以减少投资和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降低人工成本。另一方面是加强炼油行业与化工行业之间的纵向整合。据估计,横向整合可节省费用0.25,1.30美元/桶 ,炼油化工一体化可最大限度的节省投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带来的协同作用可将企业的资产回报率提高2,5个百分点。 五、先进控制和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供应链技术、电子商务以及ERP(企业资源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系统建设已经为许多国外大石化公司所采用。在此基础上,炼油过程的生产优化控制,操作人员的培训,工厂的管理乃至全公司的知识和信息管理都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为炼油工业减少定员、提高效率、增加效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估算,先进控制可增加效益 :常压蒸馏为0.04-0.12美元/桶、减压蒸馏为0.03-0.06美元/桶、 催化裂化为0.06-0.30美元/桶、重整为0.06-0.15美元/桶、延迟焦化为0.10-0.25美元/桶、加氢裂化和加氢处理分别为0.10-0.20和0.02-0.04美元/桶。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将成熟、先进和最佳的工作经验整理形成知识信息加以有效利用,以减少事故、延长开工周期,保持稳定的开工率和劳动生产率。在企业和用户间,包括炼厂与催化剂厂之间,建立网络化自动跟踪系统,确保双方获利。 第二节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状况 伴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大庆油田的发现,一个新兴的工业在我国诞生。我国炼油工业从无到有,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实力在不断增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原材料产业。从新世纪的发展看,我国炼油工业既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动力,又有严峻挑战和瓶颈制约。 一、国内炼油能力分布及其特点 1998年,中国石油和石化工业完成了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和行业内最大的国有资产重组,实现了政企分开。按照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的原则,分别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 团公司,基本形成了石化工业的集团化经营格局。截至2002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89亿吨/年,其中石化集团公司1.43亿吨/年,占全国的49.5%;石油集团公司1.19亿吨/年,占41.3%;地方炼油企业2700万吨/年,占9.2%。 从地域上来看,我国近60%的炼油能力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占29.1%,华东地区占29.8%。中南地区占17.3%,西北地区占13%,而西南地区的炼油工业几乎是空白,仅占0.3%。中国石化所属31家炼油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沿江和华南地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所属33家炼油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 二、国内石油产品供需结构特点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炼油企业大多集中在原油资源地,造成目前东北和西北地区炼油能力大大超出了本地区的油品消费,有近三分之二的油品需要销往区域外。目前我国石油产品供需结构的特点是东北、西北地区油品供过于求,东南沿海及华南地区供不应求,油品流向呈现出“北油南调、西油东调,逐步递推”的特点。其中,中国石油每年将有1000多万吨的油品从东北地区通过山海关进入华北地区,以及通过大连下海运往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地区的油品则分别通过铁路和成品油管线销往华北和西南地区。华北地区由于受到东北进关和西北东进的影响,油品供过于求,进一步递推到华东及中南地区。而华东地区总体上油品供不应求,主要靠东北下海的油品补充,同时又向中南的广东省递推。中南地区的油品供应严重供不应求,每年需要从华北、华东、东北调入大约1000多万吨的油品,同时中南地区的油品生产企业又向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和广西递推。 三、国内炼油工业盈利空间变小 国内炼油工业随着原油和成品油价格逐步与国际市场联动,毛利空间逐渐变小;又由于生产管理上的差距,从而造成部分炼油企业的亏损。如2001年中国石油炼油业务亏损22.6亿元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亏损企业也占40 %左右。根据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大多数国内炼油企业的竞争力要弱于亚太总体水平。 四、影响我国炼油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因素 首先,长期计划经济影响下的经营理念,制约炼厂实施现代化经营管理。 重生产而轻经营的理念与国外企业差距太大。我国炼油工业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并一直受国家政策保护,面对市场的压力不大。因此比较重视完成下达的产量目标,而对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工,通过优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研究不够。即使采用国外先进的优化软件模型测算了优化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落实时阻力也很大。 注重资产扩大,不注意资产的充分利用。超前投入现象未能完全控制,也有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使投入的设施不能及时发挥作用,而造成投产后一个时期效益降低。 其次,当前体制改革不到位,延缓了一体化进程,增加了资源优化配置的难度。 原油采购,炼厂加工,油品销售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原油采购、炼厂加工、油品销售各为一个利润中心,经营链被隔断,难以形成整体优化。加入WTO给我们提供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机遇,但炼厂缺乏利用国际大市场的条件,很难抓住机遇。 油化一体化不能充分实现。每个炼厂仍是一个实际上的利润中心,工资及奖金分配与单厂利润挂钩,各炼厂势必强调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总部管理部门由于各种原因也必须照顾一些炼厂的局部利益,因此,难以实施炼厂间资源优化配置,区域油化一体化难以充分实现。 第三,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问题使结构调整难度大、代价高。 我国炼厂数量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截止2002年底,我国拥有的炼油厂数目多达120多家。由于能力布局和结构上的问题,再加上体制上的原因,综合优化十分困难,产品结构也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另外我国炼厂不但总体规 模小,而且同类装置多套,结构复杂,从而使炼厂操作成本很难降低。 第四,国内炼厂的装置结构以加工国内低硫原油为主,不完全适应增炼进口原油的趋势和新的产品质量要求。而要大力调整这种结构所花的代价太大,完全以扩能为主的结构调整无疑使成本增加,难以提高效益。 第五,长期以来,我国强调国情特点对油品质量提高的步伐较慢。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油品市场逐步开放,直接面对进口油品质量的竞争,环保和质量监督部门要求提高油品质量的步伐急速加快。这将迫使我们在长期以来低水平的基础上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美国30年的里程,因此投资将比较集中,短期内迅速增大了炼油成本。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炼油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石油产品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为炼油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 一、我国石化工业继续保持支柱产业的地位 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在全国工业行业中发展迅速。从1983,2002年的19年期间,我国原油产量从1983年年?.06亿吨增加到2002年的1.68亿吨,年均增长2.5%。炼油加工能力从1983年的1.04亿吨/年增加到2002年的2.89亿吨/年,年均增长率为5.5%。石化行业2002年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在全国工业行业中位居前列。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机遇 据统计,1990,2002年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3%。1990,2002年,我国汽、煤、柴三大类油品的消费量从4900万吨左右增加到1.25亿吨,年均增长8.1%。2002年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成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目前我国炼油能力已占亚洲总能力22.4%,占全球5.5%。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又给我国石油石化业新世纪新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机遇。按照到2020年GDP较2000年翻两翻的目标,未来18年中国经济将以年均7.2%左右的高速增长,从而带动石油石化品需求的较快增长。未来一二十年新一轮城市开发热潮将从各大中心城市向全国扩散,城市化进程将大大加快。随着东部发达地区的率先现代化,居民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和关联产业优化升级换代的持续进行,将迎来新一轮以汽车、住房、电子信息器材、旅游、文教娱乐、休闲、医疗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革命,为石油石化产品市场的扩展、品种的升级换代、石化产业在新材料革命中的大显身手以及产业链的延伸提供新机遇,并对产业技术进步提出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据预测,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等相关用油部门的发展,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将达到3.5亿吨左右,2020年石油需求达到4.5亿吨 ,为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四、国遗嘤头?辜甘矣泄示赫拇笃笠导诺木翊俳泄某沙ぷ炒? 为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经贸委等八部委《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以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都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相应制定了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方案,比照各自的对标公司,找准差距,奋力追赶。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和海洋石油总公司已被列入首批试点单位,这将促进中国石化加速改革,发展壮大,有利于中国石化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第四节 加入WTO后对炼油业务的影响 加入WTO对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的直接影响主要来自3个方面: 一、取消非关税壁垒进口带来的影响 根据入世议定书的承诺,我国将逐步取消成品油进口配额,2000年初始准入量为1658万吨,每年递增15%,2002年为2200万吨,2004年1月1日取消配额限制。其中2002年非国营贸易允许进入量为460万吨,每年递增15%,递增 率2004年后另议。 成品油进口将加剧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特别是恢复汽柴油进口,就可能迫使国内炼厂降低原油加工量,每进口100万吨汽柴油,相当于减少国内180万吨的原油加工量,这将造成中国石化成品油市场占有率降低和效益下滑。 二、关税减让带来的影响 加入WTO以后,2002年1月1日起原油进口关税从16元/吨降为零,汽油关税由9%降为5%,煤油和柴油关税税率不变,仍然分别为9%和6%,燃料油现执行的优惠税率为6%,仍然维持不变。 原油的关税下调,有利于炼厂降低成本,但按照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汽油关税降低将使汽油价格大幅度下降。按照2000年价格水平测算,汽油关税下降以后,其出厂价格将降低90元/吨。按2002年中国石化汽油产量2151万吨计,炼厂将因此减少销售收入19.4亿元,而原油采购成本的降低不足以弥补这一损失,从而造成企业效益下滑,亏损面扩大。 三、逐步放开成品油批发和零售带来的影响 目前我国汽柴油的批发权主要归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两大集团公司所有,而零售业务有严格的特许经营限制。加入WTO三年后,加油站的特许经营将没有任何限制。 国外公司取得成品油分销权以后,将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品牌优势和营销服务水平,并利用特许经营的有利条件,在零售市场上对中国石化构成威胁。如果中国石化成品油的销量减少,生产经营将面临更大困难。 第二章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现状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现状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优势和劣势,为制定竞争战略提供分析的基础。 第一节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的基础 一、炼油能力居世界大公司排名第五位 截至2002年底,中国石化拥有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43亿吨/年,占全国49.5%,在世界石油公司排名中居第五位。中国石化所属31家炼油厂中能力超过1000万吨/年的有3家,占总的炼油能力的27.3%。13家炼油厂的炼油能力超过了500万吨/年,占总的炼油能力的72.8%。中国石化已经在沿海地区形成了8个千万吨级炼油化工基地,使中国石化的炼油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表2-1 全球最大的25家炼油公司排名(万吨/年) 名次 公司 能力* 名次 公司 能力 1 埃克森美孚公司 26540 14 日本三菱石油炼制公司 6115 2 壳牌公司 19445 15 莱普索-YPF公司 5750 3 英国石油公司 15815 16 阿吉普石油公司 5215 4 雪佛龙德士古公司 14750 17 印尼石油公司 4965 5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14319 18 科威特石油公司 4830 6 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 13280 19 马拉松阿希兰石油公司 4675 7 委内瑞拉石油公司 12490 20 科诺科公司 4260 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1900 21 桑诺科公司 4115 9 沙特国家石油公司 9955 22 SK(前油公公司) 4085 10 巴西石油公司 9160 23 出光兴产公司 3920 11 菲利普斯石油公司 8640 24 中油公司(台湾) 3850 12 墨西哥石油公司 8460 25 Ultramar Diamond Shamrock 3765 13 伊朗石油公司 7420 数据来源:《Oil &Gas》2002年12月24日 二、含硫原油加工已初具规模 由于中国石化上游油田资源的局限性限制了中国石化原油的自供能力,资源自给率不到三分之一。除了承接一部分中国石油供应的原油以外,近60%的原油资源必须依靠从国外进口。 从全球原油资源分布看,三 分之二的石油资源在中东地区,而中东地区的原油多为硫含量高于1.5%的高硫原油。因此,为了适应原油资源构成的变化,从“九五”计划开始,中国石化安排对沿海企业进行加工高硫原油的适应性改造,到2002年底,已经形成3500万吨/年的高硫原油加工能力,接近占原油总加工能力的四分之一。在沿海地区建成了齐鲁、镇海、茂名、金陵石化四大高硫原油加工基地,大大提高了中国石化加工原油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三、油品质量大幅度提高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对成品油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全面实现汽油无铅化之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GB252-2000轻柴油新标准,2002年1月1日已开始执行,要求轻柴油硫含量小于0.2%,十六烷值不小于45。2003年4月1日开始执行汽油新标准,要求汽油烯烃含量小于35%(v) 、芳烃小于40%(v),苯含量小于2.5%,硫含量小于800ppm,开始实现我国油品质量向组分优化的方向发展。 经过努力,近年来中国石化的油品质量大幅度提高。在率先消灭了70#汽油之后,又全面实现了汽油无铅化,柴油的氧化安定性得到进一步改善。为了达到2002和2003年的汽柴油新标准,从1999年开始中国石化就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汽柴油质量升级的有效措施,并形成一定的提高汽柴油质量的能力。通过油品质量升级改造,汽、柴油可全部达到新标准指标的要求,具有生产新标准清洁汽油能力约1635万吨/年,具有生产新标准清洁柴油能力约4230万吨/年。 四、建立起国内最大的石油产品营销渠道 中国石化所属的31家炼油企业地处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需求最旺盛、海陆运输条件最好的区域。该区域的人口占全国的73%,GDP占全国的78%,成品油消费量占全国的72%,石化产品消费量占全国的80%,这种市场需求和消费增长的巨大潜力构成了中国石化雄厚的市场基础。与此同时,中国石化抓住机遇,建立起国内最大的石油产品营销网络。目前,中国石化拥有原油码头总吞吐能力9000万吨/年 ,原油管线3378公里,成品油码头293个,成品油吞吐量达1400万立方米,加油站28000多座,业务区域内成品油零售市场占有率达到61%。 五、具有一定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炼油工业是技术密集型工业,中国石化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振兴石油石化、科技必须先行”,坚持技术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为中国石化的发展和基础能源产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经过多年的基础建设,无论是科研开发、工程设计还是设备制造与施工建设,中国石化都具有一定的实力。在科研开发方面,中国石化拥有大型研究院4个,已全面掌握了从大型常减压装置、催化裂化系列技术、焦化、连续重整、加氢裂化、重油加氢脱硫和加氢精制等成套技术,形成了自有的、完整的、先进的炼油技术体系,部分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催化剂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在设计和工程建设方面,拥有大型设计院和大型工程建设公司分别有4个,可独立进行炼厂或装置设计与工程建设,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开始承接国外委托的炼厂设计。 第二节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为中国石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与国外大石油公司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炼油装置单套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 单套炼油装置规模的大小关系到装置能耗、物耗的大小,影响到装置的操作成本。因此,无论是从炼油装置节能的角度,还是从装置的经济性考虑,国外炼油企业都在追求炼油装置的大型化。目前世界炼油单系列最大的规模为1700万吨/年。其中原油蒸馏装置最大规模为1275万吨/年,而中国石化目 前拥有的67套原油蒸馏装置中仅有1套规模达到800万吨/年,4套规模在500-800万吨/年之间,一半以上的装置规模在250-500万吨/年之间。催化裂化装置是原油加工的主要二次加工装置。目前世界最大的催化裂化装置规模已经超过400万吨/年,而中国石化拥有的59套催化裂化装置中只有1套达到300万吨/年,6套装置规模在150-300万吨/年之间,其余均在150万吨/年以下。由此可见,在单套炼油装置规模方面,中国石化炼油企业与国外炼油企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正是由于单套装置规模偏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造成中国石化定员偏多、劳动生产率低。加工损失率高,2002年达1.13%,而国外大公司普遍低于1%。炼油物耗、能耗偏高,2002年综合能耗为85.55千克标油/吨,而国外只有80千克标油/吨。吨原油加工费也高于国外大型企业水平,2002年中国石化吨原油加工费为186元/吨,世界上36个与中国石化加工深度类似的大型炼油企业的吨原油加工费是167元/吨/。 表2-2 世界上最大炼油装置规模 单位:万吨/年 装置名称 生产规模 所在炼厂 原油蒸馏 1275 美国加里炼厂 蜡油催化裂化 600 美国贝汤炼厂 重油催化裂化 425 印尼巴隆炼厂 半再生催化重整 245 美国贝汤炼厂 连续再生催化重整 230 美国马尔卡斯湾炼厂 延迟焦化 450 印度Reliance炼厂 加氢裂化 320 美国帕斯卡格拉炼厂 加氢精制 335 美国贝汤炼厂 蜡油加氢脱硫 500 美国贝汤炼厂 渣油加氢脱硫 480 美国帕斯卡格拉炼厂 烷基化 150 美国阿宾科法克萨斯炼厂 数据来源:《Oil &Gas》2002年12月24日 表2-3 中国石化蒸馏单套能力分布 单位:万吨/年 单套规模 套数 % 总能力 % >800 1 1.5% 800 5.7% 500-800 4 6.0% 2020 14.3% 250-500 30 44.8% 8990 63.8% 150-250 7 10.4% 1150 8.2% 50-150 7 10.4% 570 4.0% <50 18 26.9% 552.5 3.9% 合计 67 100.0% 14082.5 1 数据来源: 2002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统计年报 表2-4 中国石化催化裂化单套能力分布 单位:万吨/年 单套规模 套数 % 总能力 % >=300 1 1.7% 300.00 6.1% 150-300 6 10.2% 1030.00 21.0% 100-150 16 27.1% 1840.00 37.5% 50-100 18 30.5% 1365.00 27.8% <50 18 30.5% 377.00 7.7% 合计 59 100% 4912.00 100.0% 数据来源: 2002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统计年报 二、油品质量提高的步伐难以跟上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保护环境、治理大气污染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尽管近年来中国石化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与国外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由于中国石化目前的装置结构不合理,二次加工装置中催化裂化装置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高达35,以上,高辛烷值组分生产装置能力偏小,致使生产的汽油中催化汽油的比例在80%左右,催化汽油的平均烯烃含量达40%以上。而柴油生产普遍存在劣质柴油加工比例较高、柴油加氢精制能力偏小的问题,致使目前生产的柴油在硫含量和十六烷值方面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未来中国石化炼油业务面临着从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转变。 表2-5 中国石化与欧盟汽油主要指标对比 指标 欧盟 中石化(2002年初) I II III IV 平均 最好 最差 硫(ppm)< 1000 500 150 50 420 70 940 苯(vol%)< 5.0 5.0 1.0 1.0 0.56 0.13 2.37 芳烃(vol%)< 42 35 17.71 10.6 35.33 烯烃(vol%)< 18 18 43.56 12.1 61.7 氧m%< 2.7 2.3 数据来源: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事业部质量处 表3,6 中国石化柴油与欧盟主要指标对比 指标 欧盟 中石化(2001年) I II III IV 最低 最高 硫含量% 0.2 0.05 0.035 0.005 0.008 0.964 十六烷值 49 49 51 54 40 83.27 总芳烃含量% 11 6 数据来源: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事业部质量处 三、炼厂开工负荷率低,装置结构不够合理 炼厂开工负荷的高低直接对企业的加工损失、辅助材料消耗、能耗等技术经济指标造成影响,提高开工负荷是降低企业加工费用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但是由于超前建设造成的开工负荷过低已成为目前的一个突出的问题。2002年中国石化炼厂开工负荷只有76.2%,而国外炼厂的开工负荷平均达到80%以上,欧洲、美洲、中东地区炼厂的开工负荷则超过90%,亚太地区平均达到了84%。 炼厂的装置结构决定其所能加工的原油的种类和性质,同时也决定了其向市场提供的石油产品的种类和质量的高低。炼厂的装置结构首先应该与产品的需求结构相适应,这样才能够保证产品的稳定供应。其次,炼厂的装置结构匹配侠恚梢蕴岣叨栽偷氖视δ芰蘼凼歉吡蛟突故侵刂试投寄苁视庋湍芄淮蟠蠼档驮统杀尽,詈笞爸媒峁蛊ヅ浜侠砜梢员,は蚴谐?峁?柿亢谩?分制肴氖筒罚佣岣卟返母郊蛹壑怠,虼耍沟昧冻г谑谐?系木赫芰υ銮俊? 我国原油一般属重质原油,为了充分利用原油资源,增加汽、煤、柴以及乙烯原料等轻质油品的产量,我国炼油工业一直坚持走深度加工的道路,从而形成了以催化裂化和延迟焦化为主体的工艺路线。中国石化炼厂装置构成的最大特点是对原油的深度加工能力较强,重点体现在催化裂化装置比例高,与美国相当,居于世界前列。其次是由于国内石脑油资源紧张造成催化重整装置仅占原油加工能力的6%,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加上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的烷基化、异构化和醚化装置的总比例也不到7%,造成汽油调和组分中重整汽油、烷基化油、异构化汽油和醚化汽油等高辛烷值调和组分的调和比例偏低,80%以上的汽油组分均来自催化裂化,使得汽油质量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另外由于重整装置可以为炼厂提供廉价的氢气资源,重整装置能力的偏低又会造成炼厂氢气成本的增加,从而制约了加氢裂化、加氢处理和加氢精制装置的发展,致使石化集团公司的加氢装置能力偏低,加氢装置占原油加工能力的比例仅占25%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而影响到中国石化生产的产品特别是柴油产品质量。 四、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 炼厂的产品结构主要是由其装置结构和加工的原油品种决定的。而加工的原油品种最终还是由装置结构决定。因此,装置结构一旦确定,其产品结构的可调整性就很小了。 我国的成品油消费是以柴油消费为主,2002年国内柴油与汽油的消费量之比高达2.05,中国石化业务区域内的东南沿海地区还要高于这一水平。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石化装置结 构中催化裂化装置占很高比例,而催化裂化是主要生产汽油的装置。因此,目前中国石化面临着生产柴汽比(柴油产量/汽油产量)和消费柴汽比(柴油消费量/汽油消费量)失衡的问题。近年来中国石化虽然已经采取了多种增产柴油措施,然而其生产的柴油与汽油的产量之比才达到1.92。为保证柴油的稳定供应,几年来中国石化不得不采取出口汽油以平衡国内生产的策略。但是,由于中国石化生产的汽油难以达到国外规格,所以出口汽油只能作为组分出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难以适应乙烯工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油田轻烃资源短缺,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主要走石脑油为主的路线。随着中国石化乙烯业务的不断扩展,要求炼油业务不断为其提供基础原料保证。然而,目前炼油业务提供的乙烯原料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乙烯业务的需要。 2002年中国石化生产乙烯351万吨 ,比去年增加60万吨,乙烯平均收率为30.71,,每吨乙烯耗原料3.257吨,共需裂解原料1143万吨,占原油加工量11015万吨的10.4,,相当于加工31.4万吨原油生产1吨乙烯。加上其他化工原料,2002年中国石化共生产化工原料油1503万吨,占原油加工量的13.65,,进口石脑油仅24万吨。预计到2010年中国石化乙烯能力将是目前的2.5倍,届时需要乙烯原料3600多万吨,再加上其他化工原料,预计需要化工原料5000多万吨。目前中国石化化工原料的供应主要通过一体化企业本身和内部企业间互供,虽然目前在数量上尚可满足乙烯及芳烃的发展要求,但是潜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炼厂原油加工量的增长赶不上乙烯生产能力增长的需要,按2010年生产900万吨乙烯,每吨乙烯需要31万吨原油计算,需加工原油2.7亿吨,将远超过石油产品需求对原油加工量的要求;二是对裂解原料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石脑油烷烃含量不低于60,65,,而且对砷含量也提出极严格的限制,使裂解原料的生产成本上升;二次加工所得的化工原料成本高,高成本不管是加在炼厂还是加在化工厂头上,都影响整体经济效益和产品竞争力。今后随着乙烯和芳烃原料工业的大发展,化工轻油短缺的矛盾还将日益突出,如何多渠道、低成本解决化工原料供应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六、对进口原油资源的依赖将越来越大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分布又极为不均,世界三分之二的原油资源集中在中东地区。目前我国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只占全球的2.3%。自1993年以来,我国已经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原油的进口量逐年增加。据预测, 未来的5-10年间我国的原油产量虽略有增长,但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进口石油资源比例将大幅度提高。而中国石化原油资源更为匮乏,其拥有的原油剩余可采储量仅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原油加工能力占全国的49.4%,面临的原油资源紧缺的问题将尤为突出。 2002年我国进口原油6940万吨 ,其中中国石化进口5856万吨,占全国进口量的84.3%,占中国石化原油加工量的53%。预计到2010年中国石化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80%。随着对进口原油依赖度的增加,加工进口原油的风险(进口原油的价格、采购及运输)将对石化集团公司炼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三章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随着我国石油产品的逐步开放,中国石化炼油业务不仅要面临国内中国石油、中海油两大集团公司的竞争,更将面临实力强大的欧美大石油公司的竞争。只有通过分析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实力,才能较为准确地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因此,主要竞争对手分析是制定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竞争战略的又一重要环节。 第一节 国外竞争对手分析 一、与欧美跨国公司的实力对比 欧美跨国公司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技术优势明显,上下游整合度高,市场影响力大, 抗风险能力强。为实施其全球发展战略,这些跨国石油公司在亚洲的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比重明显提高。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拥有一大批独资或合资炼油石化企业的同时,在我国也展开行动,为入世后抢滩登陆我国市场、提高其市场份额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一旦这些跨国公司登陆我国,我国的石化企业很难与之匹敌。 其中埃克森美孚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上下游一体化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它是由埃克森公司和美孚公司于1998年底合并成立的。公司在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炼油与营销、化工等业务,在美国《财富》杂志按营业收入评选的2002年度全球500强中列第一位。该公司2002年炼油能力达2.68亿吨/年,居全球石化公司炼油能力排名之首,在全球的26个国家拥有43座全资或合资炼厂,炼厂平均规模在620万吨/年,具有较高的规模效应。在118个国家的4.5万个加油站销售汽油和其它燃料油,是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商、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商和世界领先的润滑油营销商,在石油炼制、清洁燃料生产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 壳牌集团是全球第二大上下游一体化的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在超过135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天然气营销与发电、炼油与营销、化工等业务,在美国《财富》杂志按营业收入评选的2002年度全球500强中列第六位。该公司2002年拥有炼油能力2.27亿吨/年,在全球石化公司炼油能力排名中居第二位,在全球的32个国家拥有53座全资或合资炼厂,通过4.6万个加油站向2000万个用户销售油品,并为超过100万个工业和商业用户提供油品,是世界第二大炼油商,其汽油销售量居世界前列,润滑油、液化石油气和沥青等也在全球市场上居领先地位。 BP公司是世界第三大上下游一体化的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是由原英国的BP公司和美国的阿莫科公司合并成立的。公司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炼油与营销、化工等业务,在美国《财富》杂志按营业收入评选的2002年度全球500强中列第七位。该公司2002年炼油能力为1.6亿吨/年,在全球的12个国家拥有24座全资或合资炼厂,通过2.9万个加油站向1000万个用户销售油品,并为900多个港口和1400多个机场提供油品,是世界第三大炼油商和领先的润滑油销售商,是美国第二大汽油营销商和欧洲领先的油品销售商。 欧美大石油石化公司对我国炼油工业的竞争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我国周边国家作为其进入我国市场的桥头堡;二是加大在我国大陆的投资和合资的力度。 从第一方面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大公司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施了向亚洲石化业集中投资的战略转移,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建起了一大批合资、独资企业。例如,韩国的四大炼油公司中已有3家成为美国加德士公司和中东产油国有关公司的合资公司;在日本,22家炼油公司中至少有10家是埃克森美孚和壳牌两大公司的子公司或合资公司;新加坡更是大都为欧美大公司所控制,泰国等国也大致如此。这些大公司不仅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而且还依托所在国家开展国际化经营,将其作为进入我国大陆市场的基地。 从第二方面来看,象BP、壳牌、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诸多公司都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入我国的石油、石化生产、销售领域。大到新建大型炼油-乙烯石化项目的合资经营、建设,小到加油站的合资经营等。例如,BP、壳牌石油公司与中国石化在浙江、上海的合资企业和500个加油站销售网络等。这一切虽然有利于中国石化炼油业务总体经营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但也加大了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分别从规模实力、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将中国石化与埃克森、壳牌以及BP公司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石化炼油能力和炼厂平均规模偏小,相当于三大公司的50%-70%和60%-80%。再加上由于炼厂单套装置的平均 规模、炼厂集中度、产品结构和质量与三大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而影响了规模效益、生产成本和劳动效率,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的优势和竞争力。在管理能力方面,中国石化炼厂开工负荷率差距较为明显,三大公司均超过87%,BP甚至超过91%,而中国石化不到80%。在盈利能力方面,中国石化占用资本回报率处于较好水平,但加工每吨原油所创造的收入,约为三大公司的34%-50%。 表3-1 中国石化与三大石油公司的竞争力对比 指标 ExxonMobil Shell BP Sinopec 炼油能力,千桶/日 6268 4387 3534 2648 炼厂平均规模,万吨/年 841 633 768 509 油品产量,千桶/日 5481 4125 3249 1341 炼厂开工率% 87 90 91 79.3 占用资本回报率% 5 7 3 6.7 吨油收入,美元/吨 533 664 786 269 资料来源:中国石化与三大公司年报 二、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炼油工业的竞争 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炼油工业,主要是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台湾省等炼油工业,它们在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实现了“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转变,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重组,产业集中度提高,扩大了对外开放和合资合作,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国际竞争力增强,都将中国作为其目标市场,力图在入世后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大陆的石油产品出口。 在2002年世界炼油能力排序前20名的国家和地区中,在我国周边就占了8个,依次为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沙特、伊朗、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其炼油总加工能力高达10.3亿吨/年,占全球炼油能力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韩国炼油工业为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其发展过程中注重吸取国外成功经验,逐步实现经营集团化、生产基地化、规模经济化、炼化一体化,提高产业集中度,实施低成本战略。目前韩国拥有6家炼厂,炼厂平均规模已达到2133万吨/年,居世界首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炼油成本明显低于日本、新加坡,30%以上的油品用于出口。 世界第三大炼油国日本炼油总能力的约43%控制在埃克森美孚公司和壳牌公司的手中,无疑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据统计,目前日本航空煤油的出口依存度达59%。 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炼油国之一,是亚洲最大的大宗油品和石化产品出口基地。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我国油品和石化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国。只是在韩国的石化工业崛起之后,韩国油品顶替了原新加坡的部分对我国出口份额,但轻柴油、燃料油仍是新加坡对我国出口的大宗油品。该国现有的四大炼油公司主要掌握在壳牌、埃克森美孚、BP和加德士公司手中,成为欧美大公司扩大对华出口、进军我国市场的主要基地之一。 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印度石油石化工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为顺应加入WTO的需要,在政府主导型逐步开放自由化政策的指导下,采取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努力发展与中东产油国家合作、吸收国内私人资本、油价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办法,加强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快了炼油业的发展。炼油能力从1993年的5432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1.07亿吨,石油产品自给率大大提高,从而缩小了亚洲石油产品的市场空间,减少东南亚国家石油产品向西出口的数量,也使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石油产品对我国出口的压力加大。 俄罗斯与我国毗邻,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随着近年来俄罗斯政局趋稳,国际油价高,使该国的石油工业出现了转机,石油石化产品的对外出口,尤其是对我国出口明显增加,一些产品已经在我国石油产品进口中占重要地位,呈上升态势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中东地区拥有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资源,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中东地区石油石化工业迅速发展,已从单纯的原油出口基地发展成为重要的石油石化产品出口地区。2000年中东地区净出口油品1.08亿吨,除汽油以外其余产品均为净出口。预计2005年,该地区将成为所有油品的净出口地区,净出口量将达到1.43亿吨。目前中东地区的出口目标是亚太地区和西欧,2000年亚太地区已占其原油和油品出口总量的58.4%,西欧占19.4%。美国占13.2%。同时出口到我国的原油及油品占其总出口量的比例从1998年的1.7%上升到2000年的4.1%,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例从33%上升到43%。 表3,2 2001年韩国等周边国家在我国石油产品进口中的地位 排名 成品油 轻柴油 煤油 燃料油 液化气 国家 比例% 国家 比例% 国家 比例% 国家 比例% 国家 比例% 1 韩国 50.4 韩国 86.9 韩国 47.7 韩国 52.0 中东 45.2 2 新加坡 15.6 新加坡 7.0 新加坡 32.6 俄罗斯 15.8 泰国 12.1 3 俄罗斯 13.6 俄罗斯 5.5 新加坡 13.3 马来西亚 7.2 4 日本 4.2 日本 3.8 韩国 5.5 第二节 国内同行间的市场竞争 国内同行间的竞争主要是针对国内市场份额的争夺,争夺的主要主体为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油和地方企业。 一、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市场竞争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作为国内第二大炼油公司,凭借其丰富的石油资源,逐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及原油加工量,实施其“以销售保炼油、以炼油保油田、以油田保效益”的经营战略。目前中石油拥有原油加工能力1.19亿吨/吨,公司自有、控股和特许经营以及由中油集团拥有并由公司提供监督支持的加油站共12,102个。中国石油进入中国石化业务区域内的成品油大约为每年2000万吨,其中50%由中国石油自行销售,使中国石油在中国石化业务区域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2%。“十五”期间,中国石油还将进一步扩大加工量,并不断提高在开拓成品油市场方面的投入,2001年中石油在炼油与销售的资本性支出110.48亿元中就有61.72亿元用于扩建成品油零售网络和油品储运的基础设施。2002年用于炼油和销售的112.5亿元投资中,又有近50亿元用于成品油销售网络的建设,以增加更多的加油站和储运设施。这势必要进一步在中国石化业务区域内抢占市场,成为中国石化在国内成品油市场上的最大竞争对手。 二、来自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市场竞争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82年2月成立的国内第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其主要业务是组织海上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及炼油、石油化工和天然气的加工利用;石油、天然气、油气加工产品、石油化工产品及本系统所属企业生产、加工产品的销售;为用户提供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销售的服务和通用行业服务等。虽然目前中海油在油品生产与销售领域还是一片空白霉救繁,б娴那疤嵯拢诨平掠畏?挂酝晟撇盗刺酰?婊年基本实现上下游一体化。目前中海36-1重交沥青作为中海油下游发展的第一个品牌,已达到或优于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的性能,从1997年大批量投放市场到目前已应用于除西部个别省份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其中,中海36-1重交沥青在北京二环路、四环路、五环路获得大面积使用,占据了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重交道路沥青市场份额的70%以上;其改性沥青——水工沥青2000年成为三峡水利工程的专用产品。中海36,1重交沥青不仅打破了洋品牌沥青在重交沥青市场上一统天下的局面,2001年、 2002年在国内同行业中又率先实现了出口贸易。由此可见,在不远的将来,中海油在下游领域的发展是不可低估的。 三、来自地方小炼厂的竞争 地方小炼厂总的炼油能力虽然只有2000多万吨/年,虽然其生产工艺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无法与中国石化相比,但是,由于这些小厂大都靠近原油资源地,原油运输费用低廉且原油品质优于大企业,再加上生产出的油品销售辐射面窄,又有地方保护,因此其原油加工及油品销售成本均大大低于中国石化各企业,其低成本优势对中国石化的油品市场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第四章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既面临着当前全球炼油业共同面临的盈利空间很小和环保压力两大共性问题,又存在着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一些特殊问题,如何尽快提高中国石化炼油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国内成品油市场逐步放开之后,能够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 SWOT分析 SWOT分析思想是由安索夫于1956年提出后经过多人的发展而成为一个用于战略分析的实用方法。这个方法的使用前提条件是企业对一个(几个)业务已经有了初步的选择意向。SWOT分析的目的是进一步考察这个业务领域是否适合企业在其中经营,是否能建立持久竞争优势并通过SWOT分析明确企业所具备优势和劣势以提出有效的竞争战略,从而为企业的产品占领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采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石化面临的威胁与机会,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做一系统分析,从而制定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的竞争战略。 一、优势 由于中国石化脱胎于原中国石化总公司,因此中国石化从事炼油业务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因此,在炼油业务的软硬件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 1、强大的地域优势及对市场的控制力 中国石化所属的31个炼油企业分布在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沿海以及中南部地区,该区域内经济相对发达,成品油消费占全国的77%。目前中国石化在业务区域内的批发市场占有率达84%,零售市场占61%,形成了以省、地、市三级石油公司为中心,遍布中国大部分省、市的成品油批发、零售网络。初步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格局,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 2、上、中、下游一体化 通过1998年的改组,中国石化实现了石油、化工、化纤一体化,对中国石化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协同作用。一方面可以实现炼油与化工、化纤生产企业之间的原料互供,保证了各企业的原料供应来源和副产品的出路,增强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大大减少了中介商交易费用,降低运营成本。 3、较强的技术优势 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中国石化已经初步建立起成龙配套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科研开发体系,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通过自主开发,绝大部分炼油工艺如催化裂化系列工艺、加氢裂化、重油加氢脱硫等主要炼油技术,基本上可以立足国内。炼油催化剂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85%,催化裂化以及加氢催化剂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出口国外。 4、国内最大的油品营销网络 通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石化已经逐步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如润滑油市场上形成了“北有长城、南有海牌”的格局,在中国石化业务区域内中国石化醒目的标志更是深入人心。与此同时,还建立起国内最大的石油产品营销网络。拥有加油站28000多座,成品油码头293个,成品油吞吐量达1400万立方米,业务区域内成品油零售市场占有率达到61%。 5、充足的资金支持 从1998年底起,中国石化按照主业与辅业相分离、优良资产与不良资产相分离、企业职能与社会职能相分离的原则,进行了业务、资产、债权债务、机构和人员的“五重组”,于2000 年2月以主业优良资产改制设立了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同年10月,石化股份公司在境外发行股票成功,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与国际接轨,成为石化集团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2001年7月又实施了在国内发行A股。从而打开了国内外融资渠道,大大改善了公司财务状况,获得了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劣势 1、成本高、利润低 首先是原油成本高。中国石化原油的自给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近一半的原油资源靠进口。因此,炼油企业原油接卸设施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原油的运输成本。然而,由于中国石化所属炼油企业布局不合理,只有沿海地区的部分炼厂具有良好的原油接卸设施,其炼油能力仅占整个集团公司总能力的28.2%,其它内陆地区特别是沿江地区的炼厂,其原油运输均需要进行二程甚至三程的远距离运输,致使原油运输成本较高,高于国内的中国石油,远高于国外大公司。此外,进口原油加工比例的增加无疑也使中国石化的原油成本高于国内的中国石油。 从原油加工成本来看,由于中国石化的炼油企业装置规模偏小,炼厂开工负荷偏低,使得中国石化的原油加工成本高于国外大公司。通过美国索罗门公司做的全球300多家炼厂炼油绩效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可以看出,中国石化炼油成本高于亚太平均水平约55元/吨,其中维修费用高出约20元/吨,人工成本高出约10元/吨,折旧、利息高出亚太平均水平约25元/吨。 2、资源相对缺乏 原油自炼比例可以表明一个石油石化公司内部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配套程度。尤其是当国际原油供应偏紧,或者由于某种因素造成原油市场价格飙升,下游炼厂的原油供应和效益受到严重影响的时候,原油自给程度高,就会帮助炼油板块抵御这种风险,渡过难关,从而避免炼油乃至化工板块经济效益的大幅度震荡。从表中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石化的炼油板块在这方面竞争力最弱,而国内的中国石油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表4-1 中石化与国外公司原油自炼比例对比% 公司 原油加工量/原油生产量 原油加工量/油气总产量 ENI 11 7 Arco 69 45 PetroBras 119 102 Chevron 121 89 BP Amoco 132 89 Texaco 165 118 Shell 171 110 Conoco 237 141 ExxonMobil 242 142 中石化 388 364 中石油 62 57 数据来源:《当代石油石化》2002年,第8期 3、产品质量低于国外水平 由于中国石化炼厂装置结构与国外大公司相比有较大的不同,从而使中国石化生产的汽油在硫含量和烯烃含量、柴油在硫含量和十六烷值方面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样欧、美、日各国单在油品质量标准上就已将我们的汽、柴油拒之门外,从而影响到中国石化出口过剩汽油战略措施的顺利实施。 4、科技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 炼油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要求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管理层次高。国外大公司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实现装置及炼厂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保证企业对外界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成本的最低化。而中国石化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才刚刚起步,技术装备和控制手段方面还比较落后,再加上管理粗放,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较慢,因此常常错失良机,生产成本也难以大幅度降低。 三、机会 1、中国石化的区位优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石化的主要业务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都市地区,这三大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9.42%,人口占全国的34.23%,2002年GDP占全国的61.16%,其地区经济发达、需求旺盛,各种 成长性好的产业和外资企业集中,海陆运输条件好,进出口贸易活跃,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十分强劲,为中国石化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我国非常重视发展与亚太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区域性经贸合作,内地分别与香港和澳门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内地经济发展。若两岸实现三通,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大中华经济圈”的框架也将基本形成。中国与东南亚十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已经启动,加上我国倡议逐步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六国自由贸易区,以及主张中日韩三国加强经济和贸易联系,都表明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这有助于中国石化利用国际石油石化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配置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2、加入,,,,有利于中国石化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扩大石化产品出口,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 加入WTO,能够使我国在WTO 134个成员方提供的一个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下进行国际贸易,可以享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削减的好处。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投资领域的扩大和对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国民待遇,将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从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未来一二十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和消费层次升级,以及交通运输业、工农业、国防军工等关联产业的持续发展,将对石油产品的产量、质量等提出更多和更高的要求,为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四、威胁 1、国外大公司的进入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成为当今世界最大和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世界跨国公司纷纷将拓展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化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华投资建厂设点。2001年世界前75家化学品生产商中,陶氏化学(第1位)、杜邦(第2位)、埃克森美孚(第3位)、亨斯迈(第4位)、GE(第5位)、巴斯夫(第6位)、雪佛龙-菲利浦斯(第7位)、壳牌(第10位)、BP(第13位)、罗姆-哈斯(第15位)、阿托菲纳(第16位)、德固萨(第22位)等公司均已大举入驻中国。 虽然目前全国汽油销售量的73%、航煤的80%和柴油的81%、合计约78%的成品油消费均在中国石化所在的业务区域,这一广大的市场我们有条件优先占领。然而,目前由于产品质量和结构不能适应国内市场的需要,使得高等级沥青、高档润滑油以及燃料油和液化气等石油产品也大量从国外进入国内市场。目前全国高级润滑油市场的80%、沥青的21%、燃料油的58%、液化气的40%已被国外大公司所占领。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从2001年开始执行取消成品油进口配额,并发放了非国营贸易进口成品油。预计到2005年将占有4.5%的市场份额。鉴于国家对成品油市场管理尚未实现法制化,国外油品进入国内市场,如果政府监管不力,将会压低国内成品油价格,从而对集团公司的经济效益构成直接的威胁。 2、周边国家成品油市场趋向饱和对成品油出口的威胁 近年来,中国石化汽油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尤其是新加坡、韩国、越南和香港(占90%以上)。航煤出口集中在香港、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柴油出口主要是来进料加工,并以国内三资企业为主要供应对象,实际进入国外市场的数量很少。 然而,自1997年起,亚太地区的汽油供大于求,产量增长缓慢;煤油略有缺口;柴油产量稳步增 长,供需趋向平衡。预计2005年亚太地区成品油市场逐步趋向饱和出口主要为汽油、煤油,出口市场预计将转为美国东部为主、亚洲地区为辅。 3、燃料乙醇等其它替代燃料对油品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 目前国内外正在开发和研制中的替代燃料主要有醇类燃料、生物燃料、天然气合成油和煤液化合成油等。其中除了乙醇燃料在某些国家有一定数量的应用以及中东地区利用其天然气资源建设天然气合成油项目以外,其它替代燃料世界上至今还没有能够普遍使用且经济有利的技术。我国在乙醇燃料生产应用方面起步较快,目前作为国家试点的项目就有5个,其中已经建成的有2个,它们是通过老厂改造建成的河南、黑龙江变性燃料乙醇生产基地,总生产能力达30万吨/年。在建的另外3个基地包括吉林、河南和安徽分别建设的30、30和32万吨/年生产基地。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如果单单考虑国家试点的燃料乙醇生产能力,2005年以后就可替代汽油100多万吨,这无疑使得国内汽油供应过剩的形势更为严峻,进一步加大了汽油出口的压力。此外,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在积极推广使用双燃料汽车,许多公交车、出租车都已使用清洁的液化天然气(LNG)或液化石油气(LPG)替代汽油。虽然目前数量并不大,但其发展趋势也将对国内成品油供应的格局造成一定的影响。 表4,2 SWOT分析表 项目 因 素 战 略 意 义 优势 地域优势 油、化、纤一体化 技术优势 国内最大的油品营销网络 资金支持 提高对市场的控制力 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抗风险能力 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为炼油规模的扩大提供保障 为改扩建提供资金支持 劣势 成本高、利润低; 资源对外依存度高 油品质量落后于国外 科技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 必须努力降低成本,实施低成本战略 要深入研究国际原油市场价格走势,降低原油价格波动的风险;与资源国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渠道,建立安全稳定的进口原油保障体系 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调整装置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装置的技术装备水平,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一新台阶。 机会 中国石化的区位优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加入,,, 为中国石化实现有效发展提供了条件 有利于中国石化工业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扩大石化产品出口,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 威胁 国外大公司的进入; 我国东南沿海将面临韩国、新加坡和台湾过剩成品油的直接冲击。 燃料乙醇等替代燃料对油品生产的影响 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对替代燃料的跟踪研究, 第二节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根据SWOT分析,通过对不同竞争战略的对比选择,确定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的竞争战略。 一、可供选择的竞争战略 1、进攻性战略——全面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强大的区位优势为中国石化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把握机遇,努力提高中国石化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力争把成品油市场占有率从目前的55%提高到70%以上,全面满足中国石化区域市场要求。实施这一进攻性战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国石化必须采取大规模扩大原油加工能力、扩大终端销售系统等措施,原油加工能力需要从目前的1.43亿吨/年提高到2010年的2.45亿吨/年,年均增长7%;原油加工量从目前的1.12亿吨提高到2010年的2.25亿吨,年均增长9.1%。汽、煤、柴油经营量从目前的7000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1.42亿吨,年均增长9.2%。 2、防守性战略——维持现有市场占有率 考虑到国内中国石油以及中海油炼油业务的逐步壮大,以提前竞争力为前提条件发展中国石化炼油业务,努力维持现有的市场占有率55%。实施这一战略,中国石化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原油加工能力,提高石油产品供应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竞争能力。原油加工能力需要从目前的1.43亿吨/年提高到2010年的1.93亿吨/年,年均增长3.8%;原油加工量从目前的1.12亿吨提高到2010年的1.76亿吨,年均增长5.8%。汽、煤、柴油经营量从目前的7000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1.02亿吨,年均增长4.8%。 3、收缩性战略——降低市场占有率 考虑到国内中国石油以及中海油炼油业务的逐步壮大,进一步考虑周边国家和地区过剩油品进入国内市场,以提前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发展炼油业务,市场占有率降低到40%左右。实施这一战略,中国石化不是进行原油加工能力的扩建,而是着力提高资产利用率,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原油加工能力维持目前的1.43亿吨/年水平;原油加工量从目前的1.12亿吨提高到2010年的1.28亿吨,年均增长1.7%。汽、煤、柴油经营量从目前的700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7400万吨,年均增长0.7%。 二、战略方案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竞争战略选择需考虑的因素主要有:资源条件、竞争能力的高低、技术条件、资金条件。 1、资源因素 扩大原油加工规模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安全地获得原油资源。从发展趋势看,无论是原油自供能力还是资源利用条件,中国石化未来都面临着资源条件的制约。2002年中国石化原油自给率仅33.9%,缺口原油依靠中国石油、中海油以及进口原油补充。预计未来我国原油产量增幅缓慢,基本维持在目前的1.7亿吨水平,中国石化自产原油的产量增长不大,2010年原油产量增长到4000万吨左右,考虑到中国石油以及中海油自身炼油业务的发展,可供中国石化的原油资源将逐步渐少,因此中国石化远期的原油资源供应形势将较为严峻,大量原油缺口需要进口解决。 进口原油数量的剧增对中国石化原油资源的获取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首先,需要在稳定现有供货渠道的基础上争取开发更多的原油资源,一方面争取获得更多的海外份额油,另一方面在贸易方式上采取政府间协议、长期合同、现货、期货相结合,降低原油采购风险及采购成本,安全、经济的获取原油。其次在满足进口原油的接转系统方面,目前的原油接转能力已难以满足未来大规模进口原油的需要。此外,在降低原油运输风险、增强自身应变能力和灵活性方面,国外原油进口大国大都拥有自己的运输船队,随着中国石化进口原油数量的增加,建设自有进口原油运输船队也显得十分必要。综合以上分析,为建立全球原油资源供应系统,保证原油的安全、稳定和经济供应,无论是在进口原油来源方面还是进口原油的运输方面,中国石化均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2、竞争力因素 随着我国成品油市场的逐步放开,中国石化不仅要面临国内同行业的竞争,更将直接面对国外跨国石油石化公司争夺市场的威胁,特别是面临周边国家和地区油品过剩的压力。 面对外来竞争,中国石化炼油业务在竞争力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比较大差距。选择较为先进炼厂与亚太地区平均水平以及处于亚太一流水平的韩国SK公司进行比较,在炼厂增值指数(单位利用当量蒸馏能力的毛利)、单位利用当量蒸馏能力的现金操作费用方面均有较大差距。此外,在运输成本方面,台湾地区和韩国的炼厂都拥有自己的深水码头和油轮,大大降低了其原油的运输成本。与他们相比,中国石化炼厂平均每吨进口原油的运费要高。在产品运输方面,台湾地区和韩国出口到我国华东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油品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如不尽快 提高炼油企业的竞争力,中国石化将面临市场占有率的降低。 3、技术因素 为节约宝贵的石油资源,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今后炼油工业的发展必须要从消耗资源、牺牲环境型的传统模式向节油高效、清洁环保型的现代炼油工业转变,要依靠技术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实现清洁生产和生产清洁产品。但是,目前无论是在原油的深度加工还是在清洁产品生产方面,中国石化炼油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为炼厂的能耗、物耗、综合自用率较高、产品质量较低。 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技术来改造老企业,更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来建设新企业,使其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只有这样国内的各大石油公司才能抵抗国外油品的侵入,继续巩固国内市场,否则就将面临市场被国外公司占领而自身又缺乏走出去的能力,从而制约炼油业务的发展。 4、资金因素 从1998年底起,石化集团公司按照主业与辅业相分离、优良资产与不良资产相分离、企业职能与社会职能相分离的原则,进行了业务、资产、债权债务、机构和人员的“五重组”,于2000年2月以主业优良资产改制设立了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同年10月,石化股份公司在境外发行股票成功,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与国际接轨,成为石化集团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2001年7月又实施了在国内发行A股,为中国石化募集资金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渠道。此外,通过结构调整、实施上、中、下游一体化和油化一体化,近年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经济效益一直保持稳定,为保证较为充足的自有资金提供了条件。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通过分析认为中国石化不宜采用进攻性战略,资源紧张、基础设施不完善、竞争力不高等因素都将制约进攻性方案的实施。但是,如果采用防御性战略,则又会错过利用市场优势实现有效发展的机会,不利于炼油业务的健康发展。因此,为适应资源结构的变化,积极应对WTO,实现有效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出中国石化炼油业务发展的竞争战略是: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提高竞争能力为目标,实施低成本战略,实现规模的有效扩张,实现2010年原油加工规模达到1.8亿吨/年。加强企业布局调整,提高炼油企业的集中度;加强炼油能力的完善配套,增强加工进口原油的适应性;加强装置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品质量,适应新的环保法规要求。 第五章、中国石化炼油业务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为保证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必须加快进行结构调整,加强资源优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改善企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一节 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一、调整布局,发展规模经济 以资源和市场为导向,调整企业布局。首先,对一批资源发展前景不落实,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差,环保不符合要求,规模小于100万吨/年以下的小炼油厂与部分炼油装置实行关停并转;清理合格的小炼厂要发展特色产品,实现企业转型、转向。其次,加大中国石化内部炼油能力的清理调整,淘汰或核减一部分无效的炼油能力。第三,提高部分企业的综合配套能力,对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进行一、二次加工及系统的完善配套。第四,继续加快进口原油基地建设,重点建成沿海地区镇海、茂名、广州、福建、金陵、上海石化、高桥和齐鲁8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千万吨级炼厂。力争通过调整,使中国石化原油加工的平均规模与三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相当。 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要 未来中国石化调整产品结构面临的两个特点:一是化工用油需求的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原油加工量增长速度,仅按最大限度地满足化工用油需求,会 造成炼厂过度提供乙烯原料,致使乙烯原料的实际成本很高,因此要经济可行地最大限度提供化工原料。二是要把油品质量升级需要的重整料和异构化原料同化工用油需求增量相协调。 中国石化要统筹运用优化原油资源配置,调整装置构成、新建扩建能力等措施,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化工用油、高标号汽油和高档润滑油收率,同时保证原油品种与装置结构相匹配,保持生产加工的稳定性,获取长期效益。 调整装置结构分两个方面。第一,新建和扩建炼厂大部分位于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不仅要满足化工用油快速增长的需要,还要提供高质量的汽柴油,此外还要适应加工进口含硫和高硫原油的要求。因此,应综合考虑适当增炼轻质原油和采用加氢裂化工艺路线,增加加氢装置能力,尽可能提高液体收率。第二,对于沿江和内地等能力变化不大的炼厂,装置结构调整的目的是提高汽柴油质量,生产清洁油品,需要尽量提高催化重整装置的能力,增加加氢精制、加氢处理和其它高辛烷值组分的装置。经过装置调整,到2010年中国石化催化裂化占原油蒸馏装置能力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所占比例要明显提高。 提高产品质量。现有的降低催化汽油硫和烯烃含量的技术为满足达到欧II排放标准的要求发挥了关键作用,也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赢得了时间。今后提高汽油质量,一是要通过采用新技术改造催化裂化装置,并对催化汽油进行降硫、降烯烃的处理来改进催化汽油的质量;二是要努力调整汽油的组分构成,不仅增加重整汽油的比例,更要增加其它高辛烷值产品的比例,解决高标号汽油芳烃含量过高的问题。三是提高柴油质量,主要增加加氢精制能力,同时对一些企业要采用深度脱硫脱芳的技术。通过装置结构的调整以及原油资源的优化,提高车用汽柴油的质量,2005年生产满足欧II排放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向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供应满足欧III排放标准的车用汽柴油,2010年全部生产满足欧III排放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向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提供满足欧IV排放标准的车用汽柴油。 表5-1 国内车用汽油、柴油规格主要指标 分类 指标 现行标准 2003年4月实施 (满足欧I排放标准) 拟订标准 2005年实施 (满足欧II排放标准) 预计大多数城市 2008年实施 (满足欧III排放标准) 预计主要城市 2010年实施 (满足欧IV排放标准) 车 用 汽 油 硫,ppm ? 800 500 150 50 烯烃,v% ? 35 30 18 - 芳烃,v% ? 40 40 42 - 烯烃+芳烃,v% ? , 60 60 苯,v% ? 2. 5 2.0 1.0 - 氧,m% ? - 2.7 2.3 - 车用 柴油 十六烷值 ? 45 49 51 - 硫,ppm ? 2000 500 350 50 北京、上海已于2003年执行 预计北京等领先城市将于2005-2006年实施 三、完善原油加工手段,增强加工原油的适应性 在完成“九五”含硫原油改造项目基础上,继续消除“瓶颈”制约,以技术改造为主,对沿海、南京和上海地区的炼油企业进行改造,增加高硫原油加工能力3200万吨/年。到2005年,使中国石化形成加工8000万吨/年以上进口原油的综合加工能力,其中加工高硫原油能力达6000万吨以上,初步形成茂名、广州、福建、镇海、金陵、齐鲁等在规模、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达到当时国外炼厂先进水平的高硫原油加工基地。 第二节 优化资源,努力降低资源成本 一、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协同效应 一是优化原油资源配置,原油资源向生产化工原料的企业倾 斜;进口原油资源主要安排在市场消费增长快、进口原油接转设施配套齐全的沿海企业和部分沿江企业加工;国内陆上资源主要供给内地企业及沿江企业,海洋原油除少量供给在沿海企业外,主要补充沿江企业。 二是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发挥联合优势,提高中国石化炼油业务总体效益。一方面加强炼油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优化资源利用,加强原料互供,避免重复建设,减少投资和生产成本,如优化大庆原油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南京地区及杭州湾地区化工原料的资源互供等。另一方面加强炼油与化工之间的纵向联合,发挥油化一体化的优势,特别是在新建大乙烯过程中将有利于最大限度的节省建设投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优化炼厂原油资源和加工流程,以经济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生产化工原料。要加强炼油与化工之间的物料互供,充分利用炼厂催化裂化能力较大的特点,发挥炼厂轻烃、丙烯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化工发展提供原料;整合乙烯裂解汽油、芳烃抽余油和碳四抽余油资源与炼厂资源的互供;整合氢气资源,优化氢气的利用。同时要优化公用工程,提高企业规模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发挥协同效应。 二、降低原油的采购和运输成本 通常原油成本占炼油企业总成本的80%以上,因此,原油采购价格及运输成本的高低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是经营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中国石化除进一步加强进口原油的采购管理,通过以管理、促效益,最大限度降低进口原油成本外,继续建立完善进口原油储运设施,实现原油运输网络化,是提高加工进口原油适应性的硬件保证。 进口原油的接卸措施,首先是重点解决上海和南京地区进口原油的接卸问题,建设册子岛原油码头、油库、海底管道和陆上管道,形成3000万吨的接卸能力,3000万吨的管输能力,并充分利用金陵石化现有的原油码头,为沿江上游企业中转部分进口原油。第二,进一步完善配套茂名、广州、福建、镇海四个企业的进口原油接卸措施,充分发挥黄岛码头及管线的接卸能力,解决齐鲁石化和华北地区部分炼厂的原油资源问题,形成6600万吨的综合能力;第三,继续利用黄岛、岙山等码头中转部分进口原油。同时,结合进口原油加工和原油中转基地的建设,陆续建设原油储罐,力争到2005年形成相当于40天的储存能力,再加上系统外可供使用的罐容,原油储存能力达到45天,基本满足生产周转需要。 第三节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优化水平 近年来,世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网络经济蓬勃发展,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企业商业模式、经营管理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在这些调整和变革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石油石化传统产业只有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才有新的生命力。 中国石化应努力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方针,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实现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支撑规范、量化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成本考核体系,支撑“市场—生产—供应”整合的供应链管理,形成从总部到企业、统一规范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生产经营实时信息的上下贯通与共享,达到信息系统与生产业务运营的紧密结合,以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市场应变能力,提高内部控制力和工作效率,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挑战。 一、开展过程检测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进行数字化、智能化仪表的应用研究和新一代软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进行生产装置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提高自行开发的多变量预估控制器,并进行主要生产工艺过程的动态模型开发和推广应用研究,以 及厂级、企业级、区域级的优化研究和应用,开展大型复杂系统的模拟和优化方法研究和应用。 开展人工智能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在蒸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裂化、乙烯等主要装置上开发故障诊断系统、优化操作、动态实时监测系统;开发全厂性的管理和动态监测系统。 二、开展生产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开展生产计划调度优化技术研究和应用;物料平衡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故障诊断、预报与维修技术研究和应用;成本核算与动态成本控制和应用;智能生产执行系统研究和应用。 三、开展经营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开展从原油资源采购与运输,到原油品种配置、原油资源调配、单厂和多厂原油加工方案优化、炼化一体化优化,一直到成品油一次、二次物流配送及优化等环节的供应链优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全面实施以ERP为代表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并组织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石化特色的新一代ERP系统;开发和应用各种决策支持系统优化模型;进行电子商务(e-C、e-B、B2B、B2C)的应用模式和技术研究,并在原料采购、成品油销售、润滑油销售等业务活动中广泛应用。 四、开展石化工程设计和科研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全面提高科学试验装备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开展分子模拟技术的应用研究,建立分子模型,进行分子改性和设计,开发工艺过程模型和全厂总流程模拟及优化模型,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模型服务;开发热力学模型,开展全厂系统综合能量及优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研究协同设计与异地设计技术,提高设计质量、速度、水平和工厂运行整体综合水平。 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满足环保要求和提高利润水平已成为当前全球炼油业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自1999年以来,全球炼油能力呈现负增长,去年才开始回升,但增幅也只有0.8%。国外大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其上下游资源,采用新技术和先进管理实施其低成本扩张,大大提高其产品竞争力和对市场的控制力。对中国石化炼油业务而言,既要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紧跟世界炼油业发展的步伐。虽然国内油品市场需求旺盛,但目前面对跨国公司和周边国家的竞争我们并无优势可言。因此,有加工能力并不一定有市场。如果中国石化还一味追求能力的扩大而忽视自身经营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是不堪一击的。因此,今后一定要慎重投资,目前最紧迫的不是把企业做大,而是要做强,才能增强抵抗各种冲击和风险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致 谢 从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开题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吕一林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业务的竞争战略选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SWOT分析以及多方案对比提出了未来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的竞争战略。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吕一林教授就论文的结构、内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得到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毛加祥副院长在技术方面的悉心指导,使得论文得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此谨向导师和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然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仓促,论文中肯定存在不少不当之处。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我将继续学习和思考,不断地向导师请教,为中国石化炼油业务能够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参考资料 1、《当代石油石化》2002年第10卷第2期,第4期,第12期;第11卷第1期 2、《中国石油石化》2003年第3期,第10期 3、Richard Lynch,《公司战略》(英),云南大学出版社 4、弗雷德.R.戴维,《战略管理》(美),经济科学出版社 5、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2002年年报 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2002年年报 7、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2年年报 8、中国石油化工股分有限公司,《石化统计提要2003》 9、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管理部,《2002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装置数据集汇编》 10、MBA核心课程编译组,《公司发展战略Company Developing》 九州出版社 11、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中国经济出版社 12、王成,《企业最优战略定位》中国经济出版社 13、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 14、蒋国华,《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 15、刘冀生,《企业经营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 16、Marketing channel management: Strategic planning and tactics. Kenneth G.Hardy, Allan J.Magrath, -Glenview: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7、David W.Cravens,《Strategic Marketing》(fifth edition)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年版 18、Gilbert A.Churchill, Jr J. Panl Peter,《Marketing:Creating Value For Customers》,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年版 19、N.Geogory Mankiw,《Principles of Economics》,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年版 20、Stephen P.Robbins,《管理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Oil & Gas》2002,12 CERA2002年数据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2002年数据 《当代石油石化》2002年,第8期 《当代石油石化》2002年第8期 200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年报 国家能源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 车用汽油国家标准GB17930-1999 2002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统计年报 十六烷指数 十六烷指数 2002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统计年报 海关统计年鉴2002年数据 加工量 PAGE PAGE 50 图表4 31.402 37.603 31.376 37.6515 31.704 36.816 31.401 37.188 31.995 37.8085 32.45 38.25 33.213 38.759 33.952 39.504 34.117 39.8535 34.804 40.8805 35.175 40.9695 35.171 41.5495 35.225 41.95 消费量 炼油能力 亿吨 Sheet1 Oil: Consumption * Change 2002 2002 over share Million tonnes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1 of total Total Asia Pacific 656.4 685.2 731.3 760.7 812.5 855.3 892.5 926.5 903.6 946.5 978.1 976.7 991.6 1.5% 28.1% 6.564 6.852 7.313 7.607 8.125 8.553 8.925 9.265 9.036 9.465 9.781 9.767 9.916 TOTAL WORLD 3140.2 3137.6 3170.4 3140.1 3199.5 3245 3321.3 3395.2 3411.7 3480.4 3517.5 3517.1 3522.5 0.1% 100.0% 31.402 31.376 31.704 31.401 31.995 32.45 33.213 33.952 34.117 34.804 35.175 35.171 35.225 图表3 6.564 6.7005 6.852 6.9085 7.313 7.3215 7.607 7.725 8.125 7.9835 8.553 8.6375 8.925 9.0085 9.265 9.4735 9.036 9.696 9.465 10.561 9.781 10.5915 9.767 10.8035 9.916 10.963 消费量 炼油能力 亿吨 Sheet1 Oil: Consumption * Change 2002 2002 over share Million tonnes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1 of total Total Asia Pacific 656.4 685.2 731.3 760.7 812.5 855.3 892.5 926.5 903.6 946.5 978.1 976.7 991.6 1.5% 28.1% 6.564 6.852 7.313 7.607 8.125 8.553 8.925 9.265 9.036 9.465 9.781 9.767 9.916 TOTAL WORLD 3140.2 3137.6 3170.4 3140.1 3199.5 3245 3321.3 3395.2 3411.7 3480.4 3517.5 3517.1 3522.5 0.1% 100.0% 31.402 31.376 31.704 31.401 31.995 32.45 33.213 33.952 34.117 34.804 35.175 35.171 35.225 Sheet2 Oil: Refinery capacities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消费量 6.564 6.852 7.313 7.607 8.125 8.553 8.925 9.265 9.036 9.465 9.781 9.767 9.916 炼油能力 6.7005 6.9085 7.3215 7.725 7.9835 8.6375 9.0085 9.4735 9.696 10.561 10.5915 10.8035 10.963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消费量 31.402 31.376 31.704 31.401 31.995 32.45 33.213 33.952 34.117 34.804 35.175 35.171 35.225 炼油能力 37.603 37.6515 36.816 37.188 37.8085 38.25 38.759 39.504 39.8535 40.8805 40.9695 41.5495 41.95 Sheet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消费量 炼油能力 亿吨 Sheet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消费量 炼油能力 亿吨
本文档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业务竞争战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5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0KB
软件:Word
页数:42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19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