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寄生虫病学(预防医学中级疾病控制)

寄生虫病学(预防医学中级疾病控制)

举报
开通vip

寄生虫病学(预防医学中级疾病控制)寄生虫总论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原虫(疟疾)、血吸虫(血吸虫病)、钩虫(钩虫病)、丝虫(丝虫病)、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 世界卫生组织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伊氏锥虫病) 人体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原虫)、线形动物(蠕虫类)、扁形动物(蠕虫类)、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宿主:是能给病原体提供营养和场所的生物。 最终宿主:是指寄生物的成虫或者有性生殖阶段赖以寄生的物种。这类宿主通常为寄生物提供长期稳定的寄生环境,包括营养和生物上的保护。 中间宿主:指寄生物的幼虫、童虫或无性生殖阶段用...

寄生虫病学(预防医学中级疾病控制)
寄生虫总论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原虫(疟疾)、血吸虫(血吸虫病)、钩虫(钩虫病)、丝虫(丝虫病)、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 世界卫生组织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伊氏锥虫病) 人体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原虫)、线形动物(蠕虫类)、扁形动物(蠕虫类)、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宿主:是能给病原体提供营养和场所的生物。 最终宿主:是指寄生物的成虫或者有性生殖阶段赖以寄生的物种。这类宿主通常为寄生物提供长期稳定的寄生环境,包括营养和生物上的保护。 中间宿主:指寄生物的幼虫、童虫或无性生殖阶段用以寄生的物种。这类宿主也可为寄生物提供营养和保护,不过寄生物不能在中间宿主体内成长为成虫,寄生物透过中间宿主为媒介,将自己送到最终宿主。 寄生虫:特征为,寄生其方式称为寄生,在宿主或寄主体内或附著于体外以获取维持其生存、 各种寄生虫发育或者繁殖所需的营养或者庇护的一切生物。 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人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则大量增殖并引起疾病,这些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例如,蠕虫中的粪类圆线虫和原虫中的刚地弓形虫,肺孢子虫等。 土源性蠕虫: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其虫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即可感染人的一类蠕虫。包括蛔虫、钩虫 、鞭虫、蛲虫等人体常见寄生虫。 寄生虫生活史指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非消除性免疫: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是,对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被清除,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临床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不完全免疫。 消除性免疫指的是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 保虫宿主又称为储蓄宿主、储存宿主。一般来说,保虫宿主都会传播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感染的脊椎动物传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脊椎动物为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有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 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如有机会进入正常终宿主体内,则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一些寄生虫病与感染。这些寄生虫既可寄生在人体,也可寄生在脊椎动物(家畜和野生动物)体内,人和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可互为传染来源,这种寄生虫病就叫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如日本血吸虫、刚地弓形虫等。   疟原虫 血吸虫(日本分体吸虫) 华支睾吸虫病 病原 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我国)、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恶性疟的潜伏期为7~27天;三日疟的潜伏期为18~35天;卵形疟的潜伏期为11~16天;间日疟的短潜伏期株为11~25天(虫多、大量无性体),长潜伏期株为6~12个月或更长(服用抗疟药) 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的肠系膜静脉,虫卵淡黄色,椭圆形,壳薄,一侧有一小棘,无卵盖,内含毛蚴,虫卵在水中数小时孵化成毛蚴;毛蚴呈梨形或长椭圆形,周身披有纤毛钻入螺体直至尾蚴(60天);尾蚴的尾部分叉至成虫(22天)。 成虫寄生于人或动物肝内胆管。狭长,葵花籽状,睾丸分支,故名,虫卵较小,似灯泡。自虫卵至成虫约为3个月。猫鼠猪犬等可成为储存宿主(保虫宿主)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现症患者和带虫者 患者和病牛 人,猫猪犬及野生哺乳类动物 传播途径 按蚊叮咬,中华、嗜人、微小、大劣 含虫卵粪便污染水源、钉螺、终宿主接触疫水 经口感染是唯一途径,生食或半生食鱼类 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但受遗传因素影响(黑人),可有带虫状态 不论性别、年龄和种族,皆有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者对再感染有部分(不完全)免疫力 生活史 配子体—蚊胃—卵动子—形成卵囊—子孢子—肝细胞—裂殖子(—肝细胞—休眠子)—人红细胞—裂体繁殖裂殖子反复侵入肝细胞—晚期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 恶性疟在外周血内只见环状体和配子体 成虫—卵—外界—毛蚴—钉螺—子、母孢蚴—尾蚴—离螺—钻入终末宿主皮肤(饮水进入口腔黏膜)—童虫—静脉系统—右心—肺A—肺脏—肺V—左心室—主A—肠系膜A—肠系膜V和门V寄生 成虫(胆管,胆囊)—卵—外界—淡水螺—毛蚴—胞蚴—雷蚴—尾蚴—离螺—水中—补充宿主(鱼、虾)脱尾经1个月发育成囊蚴—终末宿主吞食—十二指肠破囊而出—童虫—胆管、胆囊经1个月发育成虫开始产卵,故华支睾吸虫病的寄生虫学潜伏期为1月 致病阶段 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 ? 成虫 地理分布、流行影响因素 热带亚热带,主要在海南、云南,其余各省有输入的恶性疟疾。主要为温度,多雨成灾或少雨干旱均可形成暴发。社会和自然因素。疟疾接受性和疟疾接受性。 该病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流行。钉螺适宜条件温度(15~25℃)、水pH(6.7~7.8)、土壤和植物。水淹2.5~5个月时,钉螺多;超过8个月,则无。社会和自然因素。按地理环境、钉螺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分为平原水网型、山区丘陵型和湖沼型 分布于25省,终年传播无季节性, 必须有第一、二中间宿主存在,并适合于虫卵至尾蚴发育和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地区才可能传播。 终末宿主 按蚊(孢子增殖期) 人,牛,羊等哺乳动物 人、猪、犬、猫(南方多) 中间宿主 人 钉螺(唯一)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纹沼螺、豆螺或涵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临床表现 发作期:周期性寒战、发热、(1~8h,一般3~4h,恶性疟持续高热20~36h)、出汗退热。间日、卵形为隔日,三日为隔2日,恶性为每天或不规则。复发:红内期虫消灭,又发作,与休眠子有关。复燃:少量残存红内期虫大量增殖引起。并发症:黑尿热(恶性)、疟疾性肾病(三日疟长期未愈) 常见异位损害是肺、脑。急性:潜伏期30~60天,平均为40天。主要症状:发热(以间歇型和弛张型为多)、变态反应、胃肠道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肝脾大等,5~9月高发。慢性:多无急性发作史,隐匿型一般无症状,较重者为慢性腹泻、痛、黏液血便。晚期:巨脾型、腹水、结肠增殖及侏儒型。 潜伏期:1~2月。急性期:摄入大量囊蚴,感染后10~26天,畏寒、发热、胃肠道不适,食欲减退,上腹压痛,肝区压痛,乏力等。出现肝大与压痛,或伴有黄疸。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均显著增加。早期因粪便中不能找到虫卵,确诊难。感染4周后,可查见虫卵。慢性期:起病缓慢,症状迁延,与急性相当。并发症:胆汁淤积:胆石症、胆管胆囊炎、胆管细胞癌 诊断 厚(为主)、薄血膜染色镜检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从受检者外周血液中检出疟原虫是确诊的最可靠依据,最好在服药以前取血检查。 疫水接触史,粪便中查到虫卵或孵化出毛蚴,直肠黏膜活体组织中查出虫卵。直接涂片法、定量透明法、(常用改良加藤)毛蚴孵化法确诊(三煮六检)。免疫诊断方法(环卵沉淀试验COPT、ELISA、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为辅助。 生食或半生食鱼虾史,粪便或十二指肠液显微镜查虫卵,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低,十二指肠引流法检出率高;免疫学与血清学检查 防治 我国的疟疾防治策略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方针。杀灭红细胞外期裂子体及休眠子的抗复发药,如伯氨喹;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的抗临床发作药,如氯喹、咯萘啶、哌喹、青蒿素类,杀灭配子体药如伯氨喹和杀灭子孢子抑制蚊体内孢子增殖的药如乙胺嘧啶。 药:接触疫水后7天青蒿琥酯、15天蒿甲醚口服防血吸虫病;吡喹酮用于早期治疗预防发生,触疫水后30天最佳。急性:吡喹酮6天疗法,较重者,可先支持和对症再病原治疗。慢性、晚期:吡喹酮。 防:查,治(群体治疗,人畜同步),灭(灭钉螺,氯硝柳胺),管,防(个人防护与药物预防),宣(健康教育) 药:吡喹酮,阿苯达唑 防:消灭传染源,发现患者及时治疗,改变食生鱼习惯,不用生鱼喂猫犬猪,生熟分开,加强粪便管理             丝虫病 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 阿米巴痢疾 病原学 我国淋巴虫病,班氏、马来丝虫。马来丝虫微丝蚴尾端具2个尾核。雌雄成虫交配后产生微丝蚴自淋巴系统移行至血循环。微丝蚴在血液中具有夜现周期性规律。 利-杜体为圆或卵圆形小体,罗氏染色细胞质呈天蓝色,内有核和动基体各1呈红色;前鞭毛体见于白蛉消化道或培养基内,为梭形,狭长,有鞭毛1条从前端伸出体外,内有核及居于前端的动基体。 溶组织内阿米巴侵入结肠引起肠道传染病。大滋养体(组织型滋养体)伸出伪足作阿米巴运动。外质较透明,内质呈颗粒状,胞内含食物泡和吞噬的红细胞,内质含核。包囊圆形,成熟包囊有4个核。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微丝蚴血症者(唯一) 患者或病犬(人兽共患病) 粪便持续排出包囊(4核)的带虫者 传播途径 班氏:淡色、致倦库蚊;马来:中华、嗜人按蚊。 中华白蛉 经口吞食包囊感染,污染的手、食物、苍蝇、蟑螂 易感性 普遍易感,可重复感染,也可有两种混合感染。 普遍易感,传染源迁入存在媒介地区,可形成新疫区 普遍易感,可重复感染 生活史 幼虫在蚊体内发育为第三期即感染期幼虫,班氏10~14天,马来约7.5天。蚊虫叮人吸血—感染期幼虫—人体—移行发育大淋巴管及淋巴结内寄生、发育成熟—产出微丝蚴—入血—蚊虫—感染期幼虫。 鞭毛体—白蛉3天后发育至7天成熟—叮人—表皮结缔组织—鞭毛脱落—无鞭毛体(利-杜体)—巨噬细胞吞噬—繁殖破裂散出无鞭毛体,循环不息 成熟包囊吞食—小肠脱去外囊—滋养体—肠腔和结肠壁内—二分裂方式大量繁殖—黏膜坏死—口小底大“烧瓶样”溃疡—环境变化如水分吸收后—包囊—大便排出多达100万个 致病阶段 成虫 无鞭毛体 滋养体 地理分布、流行影响因素 班氏分布于世界温热带,马来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我国中部和南部。自然:影响蚊虫孳生、繁殖和吸血活动以及丝虫幼虫在蚊体内的发育;社会因素:影响人蚊接触、蚊媒叮人吸血,构成流行的社会条件。 世界分布甚广,我国58年前长江以北,目前,新疆、甘、川、蒙、陕、晋不断有出现,某些地区呈回升。内脏利什曼病(我国):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皮肤利什曼病:受感染部位出现结节及溃疡。黏膜利什曼病:口鼻或咽的黏膜性溃疡、糜烂,进行性地破坏鼻咽的软骨组织软骨。 死亡人数仅次于疟疾和血吸虫病,呈世界性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我国明显的家庭聚集性。滋养体理化因素抵抗力差,室温下保持活力30分钟;包囊理化因素抵抗力强,水中可生活5周。污染水源可酿成地区性暴发或高感染率。灾害环境恶化,水源污染、人群抵抗力下降。 终末宿主 人(唯一)成虫在人体内发育和生殖 人,哺乳动物 人 中间宿主 蚊子幼虫在蚊体内发育 中华白蛉 无 临床表现 潜伏期:感染期幼虫经蚊叮人吸血进入人体至成熟产出微丝蚴,班氏:5~6月,马来2.5~3月。可有淋巴系统炎症、发热、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微丝蚴血症期:大多无明显症状,或有淋巴系统急性炎症,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急性炎症期:淋巴系统急性炎症反复发作。慢性期:淋巴系统阻塞和淋巴循环动力学改变致淋巴水肿和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等。马来四肢潜部淋巴系统,班氏浅表、深部淋巴系统,如精索、阴囊、肾盂。 潜伏期:一般为6月,最短10天,最长9年。主要发热、贫血。进行性肝脾大、淋巴结肿大,鼻出血及齿龈出血。晚期则有消瘦,面部萎黄及色素沉着,腹壁浅表静脉曲张,下肢浮肿等。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损害及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不治疗很少自愈。常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 普通型:腹痛、腹泻、脓血或黏液便,典型呈果酱样有腐败腥臭。也可单纯性腹泻,有下腹压痛,数日或数周缓解,若不治疗易复发。暴发型:起病急,上述症状,高热、恶寒、失水、虚脱、腹部弥漫性压痛、肝大,可并发肠出血、穿孔而导致死亡。慢性型:腹泻与便秘交替或持续反复发作,因结肠壁增厚可触及压痛块物。易复发成慢性,可发生肠外并发症,最常见有肝肺等脏器阿米巴脓肿。 诊断 ①夜间采血检查微丝蚴阳性者②间接荧光抗体试验③酶联免吸附试验④尿、淋巴液、鞘膜积液内查见微丝蚴⑤淋巴管/结病例组织切片中查见丝虫成虫。①确诊为微丝蚴血症;①②③为急性;①②③④⑤为慢性。 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者,骨髓或淋巴结穿刺物涂片查见利什曼原虫,可确诊。免疫诊断试验阳性结果有辅助诊断价值。 新鲜(4℃不超过4~5h)粪便生理盐水涂片镜检滋养体,同时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夏科-莱登结晶体。粪便直接涂片:碘染色查找包囊,多次送检、硫酸锌浮聚法、汞碘醛离心沉淀法等包囊浓集法增加检出率。乙状结肠、纤维结肠镜检并取组织或溃疡刮取物检查 防治 乙胺嗪(海群生):班氏丝虫病:4.2g,7天疗法;马来丝虫病:2g,4天或2天疗法,间隔半月以上复治2~3个疗程。人群微丝蚴率5%以上地区,血检普查后全民普服乙胺嗪药盐6月(班氏丝虫流行区)或4~6月(马来丝虫流行区)。对症支持治疗,物理治疗、控制脂肪性食物治疗慢性期。手术治疗鞘膜积液。05年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监测系统:纵向、横向、流动人口监测。 治:葡萄糖酸锑钠(斯锑黑克)肌内或静脉注射,6日疗法适用于体质差或病情较重患者;8日疗法适用于经过一个疗程未愈或复发的患者。对锑剂有抗性病例:喷他脒(戊烷脒)、羟脒芪肌注或静注。 防:一仍流行的应注意流行范围和趋势;二宣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三查杀病犬,及时杀灭,病犬较多则鼓励群众少养或不养;四灭蛉及防蛉 治:甲硝唑(灭滴灵)、替硝唑(甲硝黄酰咪唑);为根治应加用杀灭包囊药物,双碘喹啉(甲状腺疾病患者不宜)、二氯尼特。 防:查治患者和带虫者,控制传染源;粪便管理、保护水源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卫生习惯、环境卫生。灾害时,需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绦虫病(猪带、牛带绦虫) 猪囊尾蚴病 旋毛虫病(旋毛形线虫) 病原学 绦虫病是猪带绦虫或牛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肠道,成虫乳白略透明,扁长如带,头节有顶突及小钩 猪带绦虫幼虫寄生于人体和猪的各组织、脏器引起,头节有顶突及小钩,人兽共患病 人兽共患病,成虫微小,后端稍粗,雌虫卵巢位于体后部,输卵管短窄,子宫较长,其前段内含未分裂的卵细胞,后段含幼虫,以近阴门发育最成熟。幼虫卷曲并形成包囊,呈梭形,纵轴与肌纤维平行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绦虫病病人 猪带绦虫病人(唯一) 猪鼠相互感染为人群重要来源;猪是主要动物传染源 传播途径 误食含活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 误食或吞入猪带绦虫卵,可来自患者体内、自体外及异体 生食或半生食含旋毛虫包囊猪肉,砧板污染 易感性 以青壮年为多 以青壮年为多 普遍易感 生活史 含有囊尾蚴的猪肉俗称“米猪肉”或“豆猪肉”,人吃了含活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消化液作用在小肠—头节翻出—吸附于肠壁发育为成虫,所需时间约2-3月,成虫寿命20-30年,成虫孕节含虫卵以万计,成熟的节片脱落排虫卵播散 人误食虫卵后—发育成囊尾蚴—各组织脏器损害—猪囊尾蚴病(囊虫病),牛带绦虫的囊尾蚴不寄生于人体。 2.自身感染:有钩绦虫患者—呕吐时肠逆蠕动—卵或孕节—胃—小肠内六钩蚴—钻入肠壁血管—全身各处—囊虫 终末宿主吃了含包囊肉—胃内幼虫逸出—钻入肠黏膜发育后返回肠腔—小肠内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钻入肠腺或粘膜下淋巴间隙产出幼虫—淋巴经胸导管前腔V—随血流到全身各处—只有横纹肌才能继续发育感染1月后周围形成纤维囊壁并增厚成包囊。 致病阶段 成虫 囊尾蚴 幼虫、包囊 地理分布、流行影响因素 广泛分布于27省,猪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和人体囊尾蚴病三者呈平行增长,患者以青壮年为多。饲养家畜条件、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及饮食习惯。 感染后48h发育为成虫,第5天产幼虫,每条约可产1500条。幼虫包囊抵抗力较强,能耐低温,70℃时多可被杀死。世界性分布,我国64年西藏首次发现。成虫寄生于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幼虫寄生于横纹肌内,可使人,猪,犬,猫,熊,狐,狼,貂,鼠内等49种动物感染 终末宿主 人、猪、家畜 人 动物与人感染后先为终末宿主后为中间宿主。 中间宿主 人、家畜、野生动物(牛带);猪和野猪(猪带) 猪,野猪,人,犬,猫,骆驼 土源性线虫 临床表现 潜伏期:2-3月。主要为消化道症状,且可发现大便中有排出的绦虫节片。 潜伏期:2-9月,表现多样,脑囊尾蚴病:表现复杂,以癫癎、头痛为最常见的症状,精神症状,颅内压增高2.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 :部分有皮下囊尾蚴结节。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在皮下可移动,本皮色、无压痛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结节以躯干、头部及大腿上端较多。3.眼囊尾蚴病:多为单眼感染,视力减退乃至失明4.其他部位囊尾蚴病:囊尾蚴还可寄生如心肌等脏器或组织,可出现相应的症状或无症状。但均较罕见。 取决于食入包囊的数量及活力、侵入部位及宿主免疫力等,轻者无症状,重者3-7周死亡。侵入期:食入包囊的肉至幼虫在肠内发育成成虫,约1周,腹、痛泻、恶心呕吐;幼虫移行寄生期:机械性损害及分泌毒物性所致组织的炎症反应。T升高,呼吸吞咽说话困难,肌肉疼痛,严重可因呼吸肌麻痹,心肌及其它脏器病变和毒素刺激引起死亡。包囊形成期(恢复期):感染后1月,炎症消退,肌痛可持续数。 诊断 吃“米猪肉”史,粪便查虫卵或实验性驱虫治疗,淘洗头节和孕节为主要依据,可确诊 1、流行病学史:有绦虫病史或有与绦虫病病人密切接触史。 2、病原学检查:皮下囊尾蚴结节做病理活检可确诊。 3、免疫学检查:血清及脑脊液囊虫抗体检测可为阳性。 4、影像学检查:符合囊虫病的表现。 5、临床表现:皮下结节、癫痫发作、视力减退等。 生食或半生食猪肉病史,肌肉(以腓肠肌)活检发现幼虫囊包为确诊。免疫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有辅助诊断价值。 防治 药:吡喹酮半空腹服,半小时后加服硫酸镁(泻盐),或南瓜子槟榔,有无疗效检查头节。加强肉类检查,不准出售米猪肉或有囊虫的牛肉,不吃未熟的猪肉与牛肉,应彻底治疗绦虫患者,搞好粪便管理,加强猪、牛管理。防止牲畜受绦虫感染。取消连茅圈,不吃生猪肉严格肉品检疫 有眼内囊虫者须先行摘除手术;有脑室通道阻塞的脑型患者,药物治疗前宜先行手术摘除阻塞部位的囊尾蚴,以免发生危险。⑴阿苯达唑:阿苯达唑,为一种新型广谱驱虫剂,为目前治疗囊虫病的首选药物。⑵吡喹酮:吡喹酮是一种广谱驱虫药。治疗绦虫病,既是消灭传染源,又可防止绦虫病患者自身感染猪囊尾蚴病。 药: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甲苯达唑),对症,镇痛药、皮质激素支持治疗。 防:严格肉品检疫,卫生宣教不吃生肉,严格肉食品卫生检验管理,捕杀病畜,灭鼠,禁用生肉喂犬猫,不用生肉屑与泔水喂猪             弓形虫(刚地弓形虫) 钩虫病 鞭虫病(毛首鞭线虫简称人鞭虫) 病原学 人兽共患病,专性细胞内寄生,中间宿主:滋养体与包囊(速殖子与组织囊),终末宿主:裂殖体、配子体、卵囊。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或美洲钩口线虫(一并简称钩虫)寄生于小肠内所引起,前者呈C形,口囊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有尾刺;后者呈S形口囊腹侧前缘有两对板齿,无尾刺 寄生于人体盲肠,成虫形似马鞭,前端西昌,后端明显粗大,雌虫稍长于雄虫,尾端向腹面呈环状蜷曲。自感染期虫卵至发育成熟产卵约需1-3月。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猫及猫科动物(主要),家畜家禽,带有包囊和滋养体   鞭虫感染者 传播途径 先天性(胎盘)和获得性(主要经口或皮肤黏膜感染)     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一般不引起症状,作为机会性感染因子致人死亡 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但可重复感染   生活史 卵囊—中间宿主(肠外期发育)—速殖子 包囊—终末宿主体内(肠内期发育)—裂殖体 配子体—卵囊(终末) 1.滋养体(速殖子):呈月牙形或香蕉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主要出现于急性病例腹水中2.包囊:见于慢性病例脑,骨骼肌,心肌,视网膜等处 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引起肠黏膜损伤及出血。 虫卵随粪便排出—泥土2次蜕皮成丝状蚴,即感染期蚴 机械/酶作用侵入皮肤—移行至小肠(幼虫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局部皮肤可出现小的红色丘疹)—2次蜕皮成第四期幼虫。经皮肤感染可有85%幼虫得到发育,经口感染是有12~14%幼虫得到发育 严重感染时,可同时寄生于结肠、直肠、回肠下段。成虫—卵(每日1000-7000个)粪便排出—泥土—3-5周发育为感染期卵—污染食物饮水、蔬菜—经口进入人体—幼虫在小肠逸出—侵入黏膜摄取营养,10天重返肠腔移行至盲肠,以纤细的前端钻入肠黏膜至黏膜下,后端露于肠腔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引起炎症 致病阶段 滋养体与包囊 丝状蚴和成虫 成虫 地理分布、流行影响因素 世界性分布,职业、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孕妇、恶性肿瘤患者、器官移植者及接受免疫抑制药治疗者易被感染。因食入含有弓形虫包囊或假包囊的肉、禽制品或被弓形虫卵囊(主要来自猫类)污染的食物和水。与猫犬密切接触,通过飞沫、输血、器官移植和实验室意外可感染。人通过垂直传播即通过胎盘才有意义 感染性幼虫对外界抵抗力强,可抵抗干燥,低,高温等不利条件 人是主要宿主,感染期幼虫可经皮肤和口侵入人体。 广泛分布, 终末宿主 猫和猫科动物 人 人 中间宿主 人、哺乳动物、家禽和鸟类   无 临床表现 人体感染多为无症状者,主要侵犯全身淋巴结、脑、眼。先天性:常无症状,可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多数婴儿出生时隐性感染,有的出生后数月或数年出现,以脑和眼症状为多见,小头畸形、心肌炎、贫血、呕吐、皮疹等。获得性:无特异症状,常见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颌下和颈后)。其次常累及脑和眼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和眼病(如视网膜脉络膜炎,成人突然视力下降,婴幼儿可见手抓眼痕、斜视 1.幼虫可致钩蚴性皮炎(最常见的早期临床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幼虫随血流移行至肺泡)2.成虫可致消化症状疼痛、腹泻、呕吐;贫血症状(最主要症状) 多无明显症状,重感染者可有右下腹痛。重度感染多见于儿童,腹泻、消瘦、营养不良、嗜酸细胞增加、缺铁性贫血等。严重贫血者导致心脏扩大。贫血、发热、荨麻疹 诊断 视网膜脉络膜炎、脑积水、脑内钙化灶应考虑本病。涂片染色法和动物接种分离法或细胞培养法直接找滋养体有确诊意义。免疫学检查较病原学更为普遍。用染色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间接血凝试验 粪便检出钩虫卵或孵化出钩蚴为确诊,常用饱和盐水浮聚法,尚有直接涂片法 粪便检出虫卵可确诊,常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找虫卵确诊。 防治 药:1.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SD)联合;2.螺旋霉素适用于孕妇患者,以预防胎儿先天性弓形虫病的发生 防:1.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禽,不养猫,2.孕妇产前查弓形虫,3.宣教,4.有条件对献血员进行血清学检查,5.对病畜予隔离治疗,灭鼠 药:甲苯咪唑(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先纠正贫血再驱虫 防:避免赤脚下地,加强个人防护,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 药:甲苯咪唑(甲苯达唑),阿苯达唑 防:同蛔虫             蛔虫病 蛲虫病   病原学 最大线虫,土源性线虫,自感染至成虫产卵需60-75天。1条雌虫每天产卵20余万个。 寄生于回肠、盲肠和结肠等处,以肠内容物、组织液为食。成虫细小,乳白色,雌虫大于雄虫。虫卵卵壳无色透明,显微镜下可见卵壳两端不等宽。   流行病学 传染源 蛔虫感染者(唯一) 患者和带虫者(唯一)   传播途径 经口     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无明显保护性免疫力,可反复感染   生活史 感染期虫卵—吞食—幼虫破壳而出—幼虫钻入肠壁V或淋巴管—肝、右心—肺—肺毛细血管—肺泡(蜕皮第四期幼虫)—细支气管和气管—咽—口腔咽下—食道,胃—小肠(蜕皮)—成虫。 虫卵—在肛门附近蜕皮1次为感染期虫卵—污染的手—吞入—十二指肠孵出幼虫—小肠下行(蜕皮2次)—结肠蜕皮1次(共四次蜕皮)—成虫   致病阶段 幼虫和成虫 成虫特殊的产卵习性   地理分布、流行影响因素 全国性分布,虫卵抵抗力强 传染方式有自身及异体感染两种。①自身感染系肛门—手—口;②污染的手,再污染日常生活用品,使他人接触感染③散落在床铺、被褥和地板上的虫卵随尘土飞扬于空气中,随空气吸入④逆行感染,即蛲虫卵在肛门口孵化出幼虫,幼虫可经肛门进入肠内发育为成虫。   终末宿主   人(唯一)   中间宿主 无     临床表现 幼虫均可引起组织损伤,虫体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进而形成肉芽肿,其中肺的病变最为明显。约10%的患者痰中可查到幼虫。 成虫期可掠夺营养与影响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发育障碍;引起变态反应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蛔虫有钻孔的习性,肠道寄生环境改变时可离开肠道进入其他带孔的脏器,引起胆道蛔虫症(最常见),以儿童及青壮年为多,女性较常见,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或蛔虫性肉芽肿可致肠梗阻,个别可有肠穿孔宜及早手术治疗。 当人睡眠后,肛门括约肌较松弛时,部分雌虫移行到肛门大量排卵。多数死亡,少数移行返回肠腔,也可经尿道口、阴道逆行导致泌尿、生殖和盆腔炎症。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及继发性炎症,为主要症状。儿童有烦躁不安、夜惊、磨牙、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诊断 粪检,最常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现场常用加藤氏厚涂片法 采用透明胶纸拭子法或棉签拭子法,或在患儿睡熟时从其肛门周围检获成虫确诊,检查时间最好是在清晨解便前或洗澡前。   防治 药:甲苯咪唑(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噻嘧啶 防:定期驱虫控制传染源,加强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加强健康教育 综合措施,防止再感染为重要环节。驱虫最好合用,常用甲苯咪唑(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噻乙吡啶或噻嘧啶。使用蛲虫膏、甲紫(龙胆紫)等涂于肛周,有止痒杀虫作用。               棘球蚴病(包虫病) 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   病原学 1.单房型棘球蚴:能产生原头蚴的囊(能育、育、生发囊);含原头蚴及原头蚴子囊,称不育囊。2.多房型棘球蚴:由无数囊泡聚集而成囊泡,也称泡球蚴,以外生性出芽生殖不断产生新囊泡,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似肝癌,人感染时囊内多胶质囊壁无原头蚴。 人兽共患病,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2种最广泛)、异盘并殖吸虫、大平并殖吸虫。卫氏呈咖啡豆状,斯氏呈柳叶状。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犬食肉动物粪便 人、狗、猫、猪等哺乳类动物,   传播途径 接触经口 经口感染(唯一)   易感性 普遍易感 普遍易感,终宿主感染后,抵抗力不完全   生活史 成虫(小肠)—孕节脱落/虫卵—外界—被中间宿主吞食—小肠内六钩蚴孵出—钻入肠壁血管—肝、肺—棘球蚴—终末宿主吞食—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人是接触犬而被感染。原头蚴在中间宿主体内播散形成新的棘球蚴为继发感染。 虫体主要寄生于肺部,成虫产卵—痰液/粪便—水温25-30℃,18-20天孵出毛蚴—淡水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淡水溪蟹/蝲蛄—囊蚴(卵—囊3月)—人或动物生吃—胃、十二指肠—后尾蚴—破肠壁入腹腔—穿膈肌入肺脏,形成囊肿—成虫(囊—产卵2月)   致病阶段 棘球蚴 成虫和童虫   地理分布、流行影响因素 世界性分布,我国最严重国家之一,以牧区最常见,人、家畜与犬接触密切,病畜内脏随意丢弃或喂犬。细粒棘球绦虫(其幼虫寄生引起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囊型包虫病95%);多房棘球蚴绦虫(其幼虫寄生引起多房棘球蚴病,又称泡型包虫病) 24个省,必须有第一、二中间宿主存在,并适合于虫卵至尾蚴发育和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地区才可能传播,除人以外这些动物又称保虫宿主,是构成自然疫源地的主要传染源。   终末宿主 犬和许多食肉动物(细粒)狐(多房) 人或狗、猫、猪等哺乳类动物   中间宿主 牛,羊等偶蹄类,人和哺乳动物(细粒)啮齿类(多房)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纹沼螺、豆螺或涵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溪蟹、蝲蛄   临床表现 对人造成机械性压迫和刺激症状,中毒、肠功能紊乱与过敏反应,囊壁破裂产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可造成继发性感染或引起受累器官急性炎症,如胆绞痛、腹膜炎,亦可导致病理性骨折等。肺棘球蚴破裂通向气管可咳出生发囊、子囊和角皮碎片等。细粒寄生于肝70%肺20%;多房寄生于肝。 大多无明显症状,潜伏期长短差异大,一般3-6月。急性期:发病急,腹泻、腹痛(下腹隐痛),驰张型高热、乏力、荨麻疹等过敏症状,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稍晚。慢性:胸痛、胸闷典型,以咳嗽、咳铁锈色/烂桃样棕色痰(胸肺型、最常见)为主要表现,也可寄生于多种组织器官,如脑、脊髓(脑脊髓型)、胃肠道、腹腔(腹型)和皮下组织(皮下结节型)。隐性感染或亚临床型   诊断 流行病史,人用X光或超声波可帮助诊断和定位,临床诊断的患者血清中反复检出特异性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或咳出和取出的棘球蚴碎片或原头蚴等,或活检材料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或手术探查证实者可确诊。 1.流病学2.痰外观3.急性期实验室: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一般为20%-40%,血清免疫反应阳性。4.神经系统症状,可进一步确诊。痰、粪便、皮下结节的活检找到虫卵或虫体可确诊。需痰中找到虫卵或皮下结节中找到童虫。X射线:①浸润性、囊肿、结节状、硬结节阴影②胸膜粘连增厚   防治 药:1、手术摘除法;2、阿苯达唑小剂量长程或多疗程反复治疗法,3~5年甚至终身。泡型包虫病以药物治疗为主。新型阿苯达唑乳。肝肾功能不全和孕妇禁用。 防:犬管理,犬驱虫,粪便生物热处理,患病器官无害化处理,加强流行区健康教育,个人卫生,定期普查,发现患者早期治疗 防:重点在预防,虫体广泛存在,健康教育是防治中心环节。不生食或半生食石蟹、蝲蛄及其加工腌制品。 药:1.吡喹酮为广谱驱虫药,治疗并殖吸虫有效2.硫氯酚(硫双二氯酚)3.手术治疗皮下包块,慢性脑型、脊髓型合并压迫症状,内科治疗无效可行手术治疗。            
本文档为【寄生虫病学(预防医学中级疾病控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6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7KB
软件:Word
页数:22
分类:小学体育
上传时间:2019-05-17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