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分工论》全书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全书读书报告

举报
开通vip

《社会分工论》全书读书报告《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应该是怀着一种麻木的心情开启了《社会分工论》的阅读之旅,毕竟理科生的我一直对社会学没什么兴趣。但是,当我以为自己会敷衍而结束的时候,我却已经喜欢上了这本书。 《社会分工论》作为一篇博士论文,让我很是惊讶,也难怪作者能成为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只读了一遍的我而言,于此书,真可谓是管窥蠡测了。纵使如此,我还是学到了很多。 这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最终明白了有机团结其所为何。 大一读社会学思想史方面书籍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疑惑,所谓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不就...

《社会分工论》全书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应该是怀着一种麻木的心情开启了《社会分工论》的阅读之旅,毕竟理科生的我一直对社会学没什么兴趣。但是,当我以为自己会敷衍而结束的时候,我却已经喜欢上了这本书。 《社会分工论》作为一篇博士论文,让我很是惊讶,也难怪作者能成为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只读了一遍的我而言,于此书,真可谓是管窥蠡测了。纵使如此,我还是学到了很多。 这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最终明白了有机团结其所为何。 大一读社会学思想史方面书籍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疑惑,所谓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不就是分工,然后大家交易吗? 这种固定化,不就是整天致力于自己的事情,鲜与别人交流?即使与别人打交道,或许也只是把别人作为实现自己需要的手段(比如想买衣服了,用货币和服装老板交易),这怎么能称作团结呢? 继而在我的理解中,有机团结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那种客观的、神秘的力量的结果。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介绍“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的书籍,有了对这两个概念最简洁的理解,社会整合就是共享价值规范,系统整合就是通过超乎个人意识能力范围之外的客观的行动协调,这个协调的机制基本还是市场的看不见的手。 在阅读《社会分工论》过程中,我把这两对概念对应起来:社会整合就是机械团结,系统整合就是有机团结。这样的认识框架应该是比前一阶段有所进步,那就是认识到社会的运转不能只靠市场机制,价值共识也是需要的。可是这种对应也是有问题的:既然是“系统”整合,自然可以是冷冰冰的客观外在的力量,然而有机“团结”总归是要有点主观意识中的“团结感”的,客观的市场机制如何能够提供? 终于,现在我在《社会分工论》中找到了答案。当然,这个答案找得也不是特别容易,书中作者用了很大篇幅讨论机械团结,以及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的表现(即惩罚性法律变少,恢复性法律变多)。直接谈有机团结本身的并不多,第一卷读下来,只知道有机团结并不是通常认为的契约团结,但有机团结到底是什么,还是不清楚。读到第三卷讨论反常分工的时候才明白,有机团结跟市场的自发调节没有关系:“如果分工只能使个人为了交换自己的劳动暂时结合在一起,那么它就不会产生任何规定作用”,而经济学家们所设想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正是这种“暂时的结合”的场所。真正能够导致有机团结的分工必须是在规范框架中进行的,“它们必须预先确立相互协作的方式”,“不管在什么地方,我们都会同时发现一种非常完善的规则体系,它可以确定各种功能的相互关系”。这些规范并不是臆想出来或者外界强加的,而是“从分工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分工产生的各种功能只要在“它们相互贴近的时候,很容易在任何情况下都 会感受到相互的需要,都会强烈而持久地产生相互依赖的感觉。同理,它们也很容易进行相互有序的和频繁的交换;正因为所有这些活动都有了规律,所以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结合起来。 最后,在双方可以感觉到最细微的影响的时候,规范就形成了”,长时间的磨合使得“这些规范预先确立了各种平衡条件的细节”,也就是说,这样产生出来的调节功能关系的规范才是公正合理的。反过来的情况是,如果具有不同功能的“双方产生了某种隔膜,只有具有一定强度的刺激作用才会使它们进行沟通。如果它们之间的联系很少,就很难经常重复,也产生不了确定的形式……如果各种波动只能时断时续地产生,那么它们所经由的途径也就不再会变成一条固定不变的通道。” 人为的过细的分工也会影响团结,因为工作量不足,互动程度达不到要求:“在有些企业里,各种工作划分得过于细致,以致每个工人的活力达不到他的正常水平。这样一来,各种不同的功能就被割断了,它们无法明确地相互适应、相互协调起来,采取一致的行动。彼此分散的状态就这样突显出来了。”从上面可以看出,有机团结产生于正常的分工而不是类似完全市场竞争形成的“失范的”分工,这种分工是稳定的,而且经由这种分工形成的某种功能部分与其他功能部分之间有持久而频繁的互动,正是这种互动产生了处理不同功能部分之间关系的规范和我们寻觅已久的有机团结感。 读完全书,回顾了前文,我发现,其实作者在第一卷里对契约团结的讨论是这里所说的功能关系规范产生的一个特殊重要的例子。契约团结并不是契约导致的团结,而是契约背后的契约规范导致的团结。订立了契约的两个人之间产生的关系并不完全是由契约上的明文所规定的,而是更多地受制于整个社会经过许多代人的长期摸索而形成的契约规范:“有了契约法,我们尚未确定的行为也就有了法律上的结果,它表明了达到平衡状态所需的一般条件,这些条件是从平常的案例中逐渐形成的。契约法是复杂经验的结晶,它预料到了个人所无法预料的事情,规定了个人所无法规定的事情。”我想,这里的契约法应该就是涂尔干心目中通过互动而产生的功能关系规范的典型吧。 当然,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也提出了“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这些后来一直为社会学界所沿用、修正和争论的概念,同时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概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之基本立场在本书已出现端倪: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 继续阅读
本文档为【《社会分工论》全书读书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KB
软件:Word
页数:3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9-04-18
浏览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