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贫困概念辨析-教育理论

教育贫困概念辨析-教育理论

举报
开通vip

教育贫困概念辨析-教育理论教育贫困概念辨析-教育理论 一、教育贫困概念的发展及其内涵 教育贫困这一概念是从经济学或社会学的贫困概念发展而来的。教育贫困是教育学家或社会学家借用“贫困”一词来考量人们接受教育的情况的一个概念,它可以被视为贫困的下位概念,一般也作为贫困的表征之一被广泛使用。由于教育贫困在绝大多数发展 探讨教育贫困,首先要确定一个前提,即在什么范围内研究教育贫困才更有意义。所以笔者认为,所谓教育贫困,是指在教育成为个体的合法权益,即假定每个人按照其智力发展水平和个人意愿有权利在取得一定资格后接受相应教育的前提下,个体由于家庭贫...

教育贫困概念辨析-教育理论
教育贫困概念辨析-教育理论 一、教育贫困概念的发展及其内涵 教育贫困这一概念是从经济学或社会学的贫困概念发展而来的。教育贫困是教育学家或社会学家借用“贫困”一词来考量人们接受教育的情况的一个概念,它可以被视为贫困的下位概念,一般也作为贫困的表征之一被广泛使用。由于教育贫困在绝大多数发展 探讨教育贫困,首先要确定一个前提,即在什么范围内研究教育贫困才更有意义。所以笔者认为,所谓教育贫困,是指在教育成为个体的合法权益,即假定每个人按照其智力发展水平和个人意愿有权利在取得一定资格后接受相应教育的前提下,个体由于家庭贫困而导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或者虽然在接受教育,但却处于非正常状况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贫困这一概念,至少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教育贫困与经济贫困有直接联系,教育贫困主要是由经济上的贫困引起的。对教育贫困概念致因限定,是为了对研究对象聚焦和定位,从而确保有的放矢地展开研究。 其次,由于智力因素、生理原因或由于个人主观意愿而不是经济障碍而无法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这些现象尽管在表征上也是失学或非正 常学习状态,但它们不属于教育贫困范畴。 再次,教育贫困的显性表现是失学或辍学,即适龄儿童或青少年无法接受正常学校教育;教育贫困的相对隐性表现是教育非常态,即适龄儿童或青少年尽管在校读书,但由于经济原因,他们继续学业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存在失学或辍学的隐忧。最后,研究教育贫困主要是针对学校教育对象,即经济上尚未独立的适龄的儿童和青少年。尽管学校对于入学年龄的限制在逐步放宽,在高等教育领域尤为明显,但适龄人口的教育贫困现象才是研究中的重点,面临教育贫困的适龄人口也是政策帮扶的主要对象。 教育贫困与学费高低和国家福利政策有一定关联。国民收入高、福利政策完善的国家,教育贫困现象就少;而国民收入低,福利政策不完善的国家,国民的日常生活缺乏保障,教育贫困现象就较多。根据学费的多寡和国家向学生提供补助和贷款的情况,教育贫困现象也会随之变化。以我国为例,义务教育迄今尚未实现完全免费,教育法律法规也不健全,也未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机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贫困现象尽管在教育改革的几十年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容乐观;在实行收费制的非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资助力度较高,高校贫困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比较而言, 高中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选修31全套教案高中英语研修观课报告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阶段的教育贫困问题受重视程度一直不够。 二、教育贫困的外延 研究教育贫困,应该把握好几个与教育贫困相关的下位概念。 (一)绝对教育贫困与相对教育贫困 贫困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经济学界对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界定的差异也比较大。一般而言,学者将维持生存视为延续生命的最低需求,把低于维持生存的水平视作绝对贫困,把相对于中等社会生活或平均生活水平较低的状况视为相对贫困。具体绝对贫困指标的划分在学界很难统一,国际上通行的绝对贫困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1995年世界银行确定的,即每人每天生活费低于1美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前进,绝对教育贫困的标准不宜过低。根据统计,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4.5年提高到2002年的8年,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都不足7年,到2002年底,我国初中入学率达到90,。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笔者建议,可将个体因经济困难而无法接受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即仅能完成小学阶段教育看作绝对教育贫困。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步伐相对较快,普及教育的年限可能超过义务教育年限。以我国为例,北京、上海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高质量、高标准普及高中阶 段的教育(即12年教育)”,相对教育贫困可以理解为个体受教育年限或状况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现象。 (二)宏观教育贫困、中观教育贫困与微观教育贫困 根据教育贫困存在于不同的层次,可以把教育贫困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宏观教育贫困是指国家的或地方的教育贫困,一定时期宏观教育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和所占人口的比例,反映出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人均受教育年限、文盲率、各级各类教育的入学率、辍学率都是可用于衡量宏观教育贫困的重要指标。中观教育贫困主要是指学校一级的教育贫困,具体而言,它是指学校中因经济障碍辍学的学生和贫困生。用于衡量学校教育贫困状况的指标可以是具体的因经济困难而失学或辍学的学生比率,此外,贫困生率也是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正大量用于考察高校教育贫困状况—微观教育贫困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的教育贫困现象。要考察家庭层面的教育贫困,则可采用家庭需要支付的年教育费用与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同时必须注意家长对于女接受教育的态度倾向。 因为教育贫困表现为不同层面的现象,所以对教育贫困概念的理解也显得纷繁复杂。学界对教育贫困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宏观和中观层面,对微观层面的教育贫困研究略显不足,如果能把不同层面的教育贫困状况综合起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就可以对教育贫困问题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 把握。 (三)是否存在教育贫困的反向概念:教育富裕 在经济学领域,贫困存在—个相反概念:富裕。贫富差距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社会学指标。那么,在教育领域,是否存在一个教育贫困的反向概念呢,在我国古代早有“学无止境”一说,在海量知识、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不管个体掌握了多少知识,接受了多少教育,都不可能用“教育富裕”来形容。很显然,并不存在与教育贫困对立的反向。概念,个体如果想充分地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他就必须在一生中连续不断地接受各种类型的教育。如果社会发展到足够高的水平,能够提供足够的基础和条件,教育(或学习)有可能成为个体的第一需要,从而保证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马克思指出了正确思维的两条道路:先由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当前对教育贫困问题的研究如果缺乏了第一个步骤,不去准确地规定教育贫困的含义,那么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就会出现种种混淆甚至错误。把握教育贫困概念,是为了对教育贫困现象有更清楚的认识,对引发教育贫困问题的原因能够有更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对症下药,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地消除教育贫困现象。特(Rutter)等人列出了“高 期望值、课堂分组管理、学生成绩的反馈”等6个特征;莫里摩(Mortimore)等人列出“家长参与学校,校长领导明确的专业方向、师生之间最大化交流”等12项特征„„。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是:美国学者艾德蒙兹(RonaldEdmonds)等人提出的有效学校的五种特征:强势的教学领导、有助于学习的学校气氛,对儿童成绩的高期望、监控学生表现的清晰的教学目标和重视基本技能教学。这一时期,关于有效学校研究热情空前高涨,研究数量多,涉及范围广,涵盖“总体学习环境”、“行政领导”、“传递学习的学校氛围”、“目标一定向教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等6大领域、20个主题。并且其研究也已开始被运用至学校改进实践之中。例如:1982—1983年美国肯塔基州杰弗逊郡87所小学中10所参与了“有效学校实验方案“并取得显著的成绩”。同期,美国有案可稽的实施有效学校方案的学校有几千所,在1983—1985三个年度里,美国教育部就认准了571所成功的中学。此阶段的大量研究在鉴别和罗列了其特征后,虽有部分付诸以实施,但从总体上看,系统的、可操作性的改进策略与方法并未得到深入探究;总结的特征也往往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未能获取预期效果,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因此,实践与研究的整合,效能与改进的统一继而成为其后一阶段发展的主旋律。 (3)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学校效能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受到普遍关注。1988年国际学校效能与改进大会在英国伦敦成立,至今已成为超过70个国家包括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在内的共 同体;《学校效能与改进》也迅速成为一种国际领衔刊物。经过对前一阶段“有效学校”运动的理性思考和批判反思,学校效能的研究和实践一方面继续沿着以学生成绩为导向,探究教学经营管理的有效路径,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在改进中不断提高,出现了一系列学校改进项目:在英国,有许多诸如“提高全民教育质量”计划、“高信度学校项目”等改进工程;荷兰有“荷兰全国学校改进项目”;澳大利亚有“出色学校战略”等等。并且,仍有大量研究者继续从事学校效能的标准和各类模型的研究工作,为评价有效学校、制定教育政策、改进办学、提升学校内涵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学校效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从技术层面转向更深层次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层面,通过学校重构、制度变革,寻求提高效能的新的思路。公共教育权利的转移(放权),市场机制的引入(市场化),家长选择权利的增强(择校)成为其指导思想和行为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服务、降低成本,灵活有效地满足顾客的多样需求,提高学校绩效责任成为其主要目的。学校效能的研究和实践进而溶入了当前世界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学校重建大潮之中。 二、对我国学校管理的启示 纵观西方学校管理中对效能追求的整个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学校效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本身在“研究一反思”、“否定之否定”中逐渐地深入成熟:视域从单一的教学维拓展到多维的学校组织系统;方法从 对“客观”研究的偏好趋向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评价指标亦不再拘泥于标准化的测试成绩而寻求新的更为综合的标准„„反观中国,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学校投入产出的关注、缺乏成本意识。(1)实践方面:公立学校作为非营利性机构,过去采取的是政府拨款、国家全包的政策,“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本身不存在追求效率的动力。而如今,学校自主权有所增加,经费来源渠道日趋多样。许多学校领导将重心转至经费的获取,通过“跑、要”尽力向上公关,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对外公关;只顾找钱、不讲挖掘,只顾花钱、不讲效益;加大投入,盲目上马项目,任意添置设施,搞扩张、求豪华成为一种时代的风尚。而政府部门为鼓励教育事业发展,在加强扶持力度的同时,却往往容易忽视认真调查、系统规划等工作,拨款等具有一定随意性;在政策倾斜、精心培育个别重点学校的同时,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并易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事实上,一流的教育质量并非与一流的教育教学环境和设施成正比;学校投入的增加也并不意味着内部教学质量的改善、学校产出(包括学生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领域能力)的提高。有限教育资源遭遇浪费的现象在发达和贫困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切实关注教育增殖,在学校管理中追求救能的最大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2)理论研究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起步晚,仍处于一个比较粗糙的状态。首先,量化的、实证研究方式在西方国家学校效能研究中非常普遍,并因其“不能够注意到某段时间内学校中种种社会关系的微妙变化、难以量化影响实际活动的学校价值观、信仰等 因素而受到批判。但是我国学者通常以书斋式的思辨研究、总结式的经验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只有不断加强定量研究能力的锻炼,开发、掌握复杂的统计技术,综合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才能使理论研究水平层次得以提升。其次,西方学校效能研究运用多维的视角、整合性的研究模式来分析复杂的教育问题;有经济学视角下的学校投入产出研究,心理学视角下的课堂过程研究,传统的教育学、管理学视角下的学校改进、组织变革研究等。与我们惯常所采用的单一的学科背景为出发点相比,是一个较大的进步,具有其参考价值。再次,研究内容方面。教育观念、体制的变化推进了人们对学校教育成本、效益的关注。教育成本尤其是高校教育成本问题在国内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数量持续增加,但其主要是会计学理论的演绎:公立中小学校成本问题涉及甚少,投入产出关系的研究更是薄弱,无法给学校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依据;对效能评价标准的研究不够重视,仍倾向于用显性的可测成绩为手段,缺乏背景因素、产出内容复杂性的相关研究,等等。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学校效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虽然其本身仍存在着一定缺陷,然而学习其宝贵的经验、认识与克服其不足,取长补短、中西融通,从技术和制度上,去寻求实现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效能评价指标的科学性,管理与教育质量的密切关联等各方面的有效途径,将会为我国学校改进与提高带来新的动力。
本文档为【教育贫困概念辨析-教育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6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