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和课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教案和课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举报
开通vip

教案和课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教案和课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精品文档 教案和课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题目:教案和课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一、课堂和教案,岂能成油水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极为开放空间,教案和课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老师与学生,教与学这两对矛盾体,如何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相辅相成,应是老师在课堂规划中首先考虑的问题。对师生在课堂的定位问题,新课标已经明确提出“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前人描述“老师只是领路人”也多少是这一理念的体现。王荣生说,“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老师要“着重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这样看来,老师...

教案和课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教案和课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精品文档 教案和课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题目:教案和课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一、课堂和教案,岂能成油水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极为开放空间,教案和课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老师与学生,教与学这两对矛盾体,如何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相辅相成,应是老师在课堂规划中首先考虑的问题。对师生在课堂的定位问题,新课标已经明确提出“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前人描述“老师只是领路人”也多少是这一理念的体现。王荣生说,“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老师要“着重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这样看来,老师还应该是一个“后勤服务与保障人员”:在课堂上,在语文学习上,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提供什么;学生在认识上有哪些需要补充提高的,教师就保障补充和提高的条件;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的思维习惯和起点在哪里,我们的课堂就从哪里开始。当然前提条件是能保证教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实施,让学生在课堂里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这个思路出发,教案的编写及其意义就该重新定位。传统的教案一般都有“教程”的预设,但是现实的课堂充满无限变数,这就注定了教案的预设在很多时候都会成为摆设,否则一切按照老师的设想进行,学生主体的地位何从体现,老师怎么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果“教师整个备课活动乃至他的课堂教学,是站在‘教’的立场、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确定、设计”(王荣生语),岂不是瞎 1 / 9 精品文档 子摸象,所以现在,对教案的认识必须有所改变。制订教案是备课的一个主要环节,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案”,我们认为,写出来的什么样的纸质的或是电子文档式的“案”,也许不重要,关键是老师要心中有“案”——心中之案。由于它主要面向课堂,不妨称之为课案吧。课案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学情和教情。学情包括已然学情和将然学情。已然学情,就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学生最需要的最缺乏的知识素养能力等等;将然学情,主要是结合已然学情,将教材文本放到整个 高中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选修31全套教案高中英语研修观课报告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语文学习这一过程中加以考察,使学生在某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升,从而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就是说,课案的意义应该主要定位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而不应该对教学的过程加以过多的限制,尽管这些限制有时是适合学情的。教学内容的处理即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应该建立在“学生怎样学才好”(王荣生语)这一基点上。教情是就上课教师而言。老师自己的特点特长是什么,老师为已然选定做了哪些准备和铺垫,老师对学生个体及全体了解多少等属于教情范畴。当然,学情是根本,绝不能为了适应教情而忽视学情,否则就是削足适履。如果教情与学情有矛盾,则须以学情为主要标准,改善教情。不可否认,如果我们平时的教学真正能“以生为本”,教情和学情多数情况下往往是和谐一致的。二、学情分析1(教 2 / 9 精品文档 材的特点本专题是“慢慢走,欣赏啊”,这就要求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仔细欣赏,体悟文本的美妙,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抒情散文,作者余光中,由于历史和个人修养的原因,是抒写乡愁的个中高手。本文抒写的是对祖国、对祖国文化的深深眷恋之情;特殊之处是,本文把思乡的愁绪借助“冷雨”这一贯穿全文的意象,以对祖国文字(文化)的推崇和怀念为载体,并与对祖国文化的怀念一同表现出来。本文的语言尤具特色,多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多用叠词,音乐性节奏感特别强;长句与短句相结合,中式句与西式句相结合,摇曳多姿;打破常规的汉语语法构词造句,造成一种陌生化的诗化的效果,显得新奇鲜活警醒有表现力。的这些特点,其实是比较明显的。其中语言上的特点如通感、叠词的运用,在前一篇章《荷塘月色》已经涉及,只是本文运用更多更复杂。2(学生的情况学生在课堂当下的情绪状态是学情中不可忽视的构成,只有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认知与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艺术地建构课堂,实施更有效的教学。在必修一中,已经学过了“月是故乡明”一专题,学生对抒写乡愁的怀乡一类的比较熟悉,对这种感情也容易把握。语言上的特点,在《荷塘月色》中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领悟。我现在任教的班级,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熏陶,在课堂上已经比较主动,敢于交流表达了。在教授经典 3 / 9 精品文档 文本的时候,我总喜欢自己范读 课文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课文原文陈涉世家课文春朱自清课文阿里铁军内训销售课文件新概念第三册课文原文免费 ,而不是用录音,我相信总有一天学生也会爱上读课文的。我调动学生说,在我读课文的时候,如果有谁想读了,就可以打断我。后来,有很多次,学生都能自己(甚至争先恐后)站起来,把课文读下去。在教必修一时,我就跟学生说过,有几篇我非常喜欢,也很喜欢读,其中就有《听听那冷雨》。所以,我想这次教学这篇,学生应该会很喜欢读的。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方式的确定1(教学内容任何一篇章,值得教和学的都有很多,但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只需依据学情“取一瓢饮”。朗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立足点。本文适合朗读,应该多读;由于语言的陌生化,本文朗读有难度,所以有必要做朗读示范和指导,提高朗读水平,培养语感,并进而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欣赏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关于思想情感,主要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冷雨”这一意象和作者对祖国文化的深厚感情上(而不是主要放在乡愁的体悟上),借助文本,让学生体悟祖国文化(尤其是文字)的精妙和精深,给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供具体的物质元素和实际支点,教案《教案和课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本文表达了对古老汉字(文化)的热爱和推崇,对传统意趣的守望和怀念。相比“乡愁”来说,这是更深更高的一个层面,可以作文本文教学的升华部分。2(教学方式方式即方法。我们认为最好的法就是“自然”,不刻意,不强制,不扭曲,顺其自然, 4 / 9 精品文档 追求水到渠成,是最高法则。具体到本文,以朗读美读为支点为平台,通过读让学生感知、领悟的语言美与情感美,让学生自由表达各自的体悟,形成课堂的交流和相对共识,这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则做一些后勤服务工作,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提供正确朗读的方法和知识,提供交流的氛围和现场,并利用适当时机补充相关知识,点拨串联归纳,和学生一同达到所确定的甚至是超越“教学内容”的彼岸。四、课堂执行举隅(一)学生热情勃发,老师提供舞台这篇章我已经是第二次教,自己已经朗读全文不下十次,自觉朗读得也不错。朗读之前,我要求大家顺便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给生字词正音,并思考标题中“冷雨”两个字的内涵以及由此可以引发的联想。我范读课文,重复一句话:“如果谁有朗读的冲动,你就打断我,站起来读”。读完第二段,一个男同学(以前他也是最积极的)站起来申请朗读。在他读之前,我提醒大家要注意他读的字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恰当,语速是否适宜。这个同学有热情,但朗读语速很快,这次也不例外,我好几次提醒他慢一点,再慢一点。应该说,通过几次朗读,他现在读得越来越好了。他一边读,我一边纠正“蛰”“氤氲”“肘”“岑”等字的读音。他读完两节,第二个同学站起来读。到后来,抢着读的已经不是一两个了,很多同学都争先站起来,嚷着“我来读~我来读~”总共12段,我都有点后悔自己不该读了;可是刚进入课堂结构的时候, 5 / 9 精品文档 老师的引导示范有是有必要的。等一遍读完,很多同学还跃跃欲试,没有尽兴。我想,这么高的热情真是难得啊,千万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况且这篇,必须得多读,只有读够了,才能切切实实领悟语言的美,才能为深入的内核打下坚实的基础;读是会读、善读的“不法二门”(叶圣陶语)。况且我也一直认为,学生能准确读好一篇的时候,也就是差不多能把握的时候。于是我说:“大家都想读,可见的魅力不一般啊。这样吧,我给大家10分钟准备,争取能读得更好些。准备好了以后,大家可以自由站起来读你喜欢的段落。但是,读完一段,你要告诉大家你喜欢这一段落的原因。”就这样,大家都哇啦哇啦读开了„„(二)学生构成主体,老师添砖加瓦一学生读了最后一段。她喜欢的原因是这一段抒情意味特别浓,很多语句,从“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到“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把那种思乡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她还说尤其喜欢“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三句。我觉得这三句话意蕴深远,就问她是怎么理解的。她说:“这三句话读起来感觉很好,前两句还压韵。‘前尘’两字,给人的感觉好象是转世轮回一样,有隔世之感,形容时间非常久远,而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对大陆思念之深、之切。‘古屋不再’也显示了对过去的留恋。最后以‘听听那冷雨’结束,照应开头,给人以无尽的惆怅和感慨。”这是这个学生(也许是 6 / 9 精品文档 多数学生)认识的地点,但还有必要提升。我提出两个问题:“古屋”两字,理解为过去的事物固然没错,但能不能更具体一些,把它的象征意义揭示出来;这三句话为什么用句号隔开,这问题很难回答,我先叫一个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让他先说,然后我做一些启发,把他的思维从“古屋”往第6段王禹称竹楼听雨,第9、10段古屋听雨和第11段公寓听雨上引导,和学生一起得出所谓“古屋不再”其实是那种听雨的情调和意趣不再,表现的是作者对这种传统意趣的怀念。这样一来,本文在怀念故国的同时,还表达了对大陆传统文化的追思和守望。第2个问题体现了标点的含义,所以我叫几个学生读,注意句号的停顿是比较长的。把语意和停顿结合起来,学生很快就感悟到惆怅低回的情绪和意境,这就是标点的作用~在我以为这一段可以结束的时候,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一位英雄,经得起几次雨季,„„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这句话有点似懂非懂的感觉。这个问题表明,学生有了初步的语感,我还得帮助他们学会分析语言的肌理,让他们学会分析语言的一些方法。我说,可能主要是对里面的几个词语——“雨季”“水成岩”“火成岩”“苔藓”不大理解吧,很多学生都点头。对这几个词语,我觉得学生主要是还没找到方法。于是我问“这里有没有什么修辞方法,是什么修辞方法,”学生很快能回答。我进一步引导,比喻或者说象征的关键是两者要有相似的地方,我们就看这 7 / 9 精品文档 几个词语有什么特征。很快我和学生一起得出:“雨季”是泥泞的,灰暗甚至阴暗的;“水成岩”看上去有一条一条的纹路;“火成岩”显得坚硬,甚至有冰冷的感觉;“苔藓”一般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而且要历久才成,再把这些词语和“人生”“额头”“心底”联系起来,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但这样的分析对“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来说还只是皮相,还有“多少次”三个字没有落实。我分析说,“多少次”包含了一段人生。又启发:作者写这篇是什么年纪;第5段中引用的一首词写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尤其是体味“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的意境。我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明白,这一句还包含着作者人到中年历经沧桑后对人生的洞察和感慨啊。片段一,学生牵着教师的鼻子走,教师似乎处于被动地位。但此时教师的被动是科学有效的。针对阅读教学,针对经典精品,王尚文老师提出“三读教学法”,指出“一般每课时、每篇课文教学时间四分之三用于学生的读(包括抄)。顺从学生的意愿,“放纵”学生去读,也正是本文重要的教学内容。这种读不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读,是在教师参与(个别的字音、停顿节奏的指导)下的读,是一种要达成发展目标的读——要求读得更流利、更准确,要读出原初的感悟。比较而言,片段二则更显示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学生的读、理解、质疑,掌握学生的“已知区”,从多个层面掌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然后通过师生的相 8 / 9 精品文档 互质疑、答疑,加上教师的适当启发串联,让学生到达“发展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面显示的课堂,并不是执教者在教案中设计好的,事实上也是无法设计的,但它却更真实的,因而也是更自然更有效的课堂。那么,教师制订教案时,更值得考虑的只怕不能是老师怎样“教”,而是学生怎样才能有效地“学”,是怎样“贴”着学生去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最终实现“课堂与教案一色,学生与教师齐飞”的理想。 〔教案和课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范文题目:教案和课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9 / 9
本文档为【教案和课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14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