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政学 山东大学 李齐云重点

财政学 山东大学 李齐云重点

举报
开通vip

财政学 山东大学 李齐云重点财政学 山东大学 李齐云重点 第二章 财政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 财政的概念 一、财政的来源 二、财政的概念 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是国家(或政府)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通过多种收入形式,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实现其职能需要的收支活动。 三、国内关于财政概念的探讨 1、国家分配论:强调财政以国家为分配主体,主张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认为“国家财政是阶级社会的产物”。简言之,财政是与国家有着本质联系的分配关系。 2.、国家资金运动论:...

财政学 山东大学 李齐云重点
财政学 山东大学 李齐云重点 第二章 财政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 财政的概念 一、财政的来源 二、财政的概念 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是国家(或政府)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通过多种收入形式,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实现其职能需要的收支活动。 三、国内关于财政概念的探讨 1、国家分配论:强调财政以国家为分配主体,主张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认为“国家财政是阶级社会的产物”。简言之,财政是与国家有着本质联系的分配关系。 2.、国家资金运动论:不只是分配关系,而是包括国家资金的形成、分配、周转、使用一系列过程中所形成的种种经济关系。 3、剩余产品论:抢掉财政分配是由剩余产品行程各种社会基金的一个经济过程,体现的是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对剩余产品的分配关系。 4、社会共同需要论:突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强调财政的分配是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对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分配的活动。 5、价值分配论:财政是国家以价值形式进行社会产品的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 共同点:都承认财政是国家的经济行为,都承认财政是一个分配范畴,都认同应该从社会再生产出发(即以财政和经济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研究财政问题。 第二节 市场与政府 一、市场分析 (一)市场有效分析 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状态:帕累托最优: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同时,任何人的境况都不会变好。它意味着,整个经济已经无法再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而在无损于其他任何社会成员的前提下,使一个或几个社会成员的处境变得更好。 实现最优的前提:完全竞争市场 条件:1、市场上拥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任何一个买方或卖方只是价格的接收者而 不是决定者 2、买卖双方拥有完全的信息?从买卖主体上,保证了同一市场不可能出现低买高卖 现象 3、卖者所提供的同种产品是同质的的,无差别的?不会因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或偏 好而对不同品牌、包装或服务的同种产品产生不同的偏好,导致出现一定程度的垄断。 4、市场中的各种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各种资源可以在市场价格的引导下,自由 转移,不存在法律社会或资金上的障碍?保证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市场失效分析(P.18起) 定义: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被认为不令人满意的方面。 分类: 1、市场低效 (1)定义:现实市场中存在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的方面,使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 (2)主要表现: A、竞争失灵或垄断 (a)原因:只有一个买者或卖者的市场(垄断);受少数几个相互串通的大厂商控制的市场(寡头市场)?限制产量提高价格?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市场高效丧失 造成垄断/寡头的原因:产品差别、产品之间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生产成本递减 B、公共产品 (a)定义: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一类产品。 (b)区分标准:受益的排他性或非排他性;消费的竞争性或非竞争性(P.19) 排他性: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的利益之外。 非排他性:一些人在享用某种产品带来的利益时,无法排除其他人同时从此种产品中获得利益。(天气预报、路灯) 竞争性:一个人在享用某种产品时,会排斥其他人同时享用该产品。 非竞争性:任何人对某种产品的享用,不排斥也不妨碍其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享用该种产品的数量或质量。(路灯) 纯粹的不是普遍存在的。 混合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高速公路和桥梁) ?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庭院的绿化:对庭院主人以及对路人和邻居?无法阻止,不会影响) (c)公共产品对市场低效的影响:提供者难以准确核算自己给每一个受益者提供的利益,无法使受益者公平负担成本;受益者“免费搭乘”。?市场机制在这类产品的供应中失灵。 C、外部效应(P.20) (a)定义:产品或服务对生产者或购买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了影响而得不到补偿。 (b)分类:?正外部效应:带来好处,而得不到应有效益的补偿 ?负外部效应:带来损害,而得不到损失补偿(源于生产行为:废水废气排放;源于消费行为:吸烟者对被动吸烟者) 主要治理方式:[网络] ?庇古税(补贴)这就是罚款或收税和财政补贴。其中罚款或收税主要用于克服外部负效应;财政补贴主要用于克服外部正效应,也可以用于克服外部负效应。 (i)罚款或收税治理原理与方法,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 (ii) 当存在外部成本时,比如对污染性的企业,政府除了可以对其征收排污费(税)外,还可以向企业提供补贴,鼓励其扩大投入采取消除污染的措施,改进生产工艺,从而达到纠正外部性的目的。原则上补贴额应等于污染治理的边际社会收益与企业的边际私人收益的差额,但后者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补贴额就应等于污染治理的边际社会收益。 ?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指的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假设外部效应只涉及到两方,即行动方和受害方,同时不考虑双方的交易费用(即交易成本为零)。科斯给出了消除外部效应的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对外部不经济性的受害方规定了所有权或使用权,受害方有免受外部不经济性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是可以转让的(以接受同等数量的外部不经济性损失补偿向行动方转让)。也就是说,地方当局可以根据受害方的要求,强制行动方把外部不经济性减为零,而且受害方和行动方可以进行交易。第二个途径是,规定受害方没有免受外部不经济性的权利,除非他愿意购买这种权利。这样,无论哪种途径,只要明确产权,都可以有效地解决或消除外部不经济性。这一结论就是前面所说的“科斯定理”。 ?其他。政府对外部性问题的治理与管理可以采用非市场化方式,也可以采用市场化方式。非市场化方式常用的措施和方法主要有罚款或收税、财政补贴、公共管制、法律措施、税收减免、押金制度等;市场化方式常用的措施或方法主要有产权界定和保护(科斯定理)、可交易的许可证、一体化等。 (i)一体化。私人市场机制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来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从而纠正外部性带来的效率损失。 (ii)公共管制。所谓管制,就是有关当局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直接规定当事人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允许数量及其方式。管制可以是对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或排放量)直接进行控制,也可以是对生产的原料和能源投入的前端过程进行控制。前者如规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后者如不得使用某种等级的煤,规定必须使用某种处理污染的设施等。 D、信息不充分 (a)典型表现:信息不对称,即信息的分布在经济主体之间是不对称的。 (b)影响:信息不对称?市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的发生(投保人风险骗险) 2、市场无效 (1)偏好不合理 消费者的偏好不合理性需要加以纠正,但市场做不到。 (2)收入分配不公 按市场规则分配?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差距再拉大(恶性循环) 危害:分配不公,经济的高效率发展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3)宏观经济失调 市场自由放任?自发的过度竞争?供求失衡?社会总供求的长期大幅度失衡?造成高失业、高通货膨胀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大萧条?价格机制破坏、市场机制无法正常运行?社会资源配置无效率 二、政府分析(注:是由于市场无效和市场低效因此市场才需要政府的干预) (一)政府的概念 政府的最重要特征:通过国家强制力实施管理社会事务(包括经济事务)的职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两大优势: 1、有利于保持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以暴制暴(私人成本太高)?政府可以通过法律的形式?有利于保证社会经济秩序的相对稳定 2、有助于解决社会公共性问题: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较为有效 (二)政府职能的界定 1、政治(最基本):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防和公共安全 2、社会:管辖的社会公共事务 3、经济:基本方面?制定经济规范与维持市场秩序 ?提供基础服务 ?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培育市场体系,保证市场有序运行 ?进行收入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分类: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4、三大职能互相融合,不是独立的 (三)政府失效 1、原因(P.24) (1)信息失灵:有限的信息使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无法完全符合公众偏好; 活动作用于私人经济产生的反应难以控制,决策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2)决策程序失灵:决策者在决策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自己所代表的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偏好。 (3)时滞的存在:认识时滞;决策时滞;执行与生效时滞 (4)执行过程的低效:原因:?决策本身意图模棱两可 ?执行机构对其理解不符合决策者初衷 2、混合经济的必要性(结合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 第三节 财政的职能(P.25起) 一、资源配置职能 1、产生:市场失效使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政府介入或干预资源的配置 2、特点和作用:通过财政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提供财力,一定程度上纠正外部效应,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效,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3、范围:由国家的经济职能和财政自身的特点能力决定 ?国防科技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工业?社会公益事业 4、机制和手段: ?实现资源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对政府,对私人部门)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投资结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 ?合理运用财政收支政策,间接调节社会投资方向 ?提高财政配置资源的效率 二、收入分配职能 1、收入分配的理想:公平分配:经济公平(内在要求);社会公平 2、政府介入的必要性: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公平。慈善机构进行的再分配能力有限。 3、原则:兼顾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均衡,在不损失或尽量少损失效率的前提下,通过财政的再分配政策,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目标。 4、范围和主要方式: ?调节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使之符合社会公平 ?国家遵循市场原则,依据财产权利以姑息等形式取得所有权形式 ?规范工资制度 ?保证因无劳动能力和其他要素而无收入或收入甚少者的最基本生活需要 ?在社会范围内组织强制保险,解决企业和个人无力解决的收入调剂问题 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1、含义: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发展与增长的含义的异同。 2、机制和手段 (1)运用各种收支手段,逆经济风向调节,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式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 (2)运动财政收支活动中的制度性因素,对经济发挥“自动”稳定的作用。通过某些制度性安排可以自动适应经济周期的变化,减小经济波动幅度。 (3)合理安排财政收支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支持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转换。 (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 第三章 财政支出概述 第一节 财政支出分类 一、按经济性质分类 1、消耗性支出(购买性支出) 定义:政府各部门的消费性和投资性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活动所需的(各部门事业费)或用于政府投资所需的商品与劳务的支出(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作用: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但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 2、转移性支出 定义: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的转移给受益人。这是一种单方面的无偿支付。例如:债务利息支出、补贴补助支出、失业救济金、捐赠支出等。 作用: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但对分配有直接的影响。 3、转移性支出增长速度更快,表明财政执行收入分配的功能相对扩大。 【简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老师课件]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消耗(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政府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 ?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政府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政府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网络] ?体系更加完整,具体用途全面、具体、清晰; ?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预算管理。 二、按支出用途分类 (一)分类 1、公共部门的消费性支出 2、公共部门投资 3、补贴支出 4、经常性拨款 5、政府债务利息支出 6、资本转移支出 7、政府贷款 (二)作用 按用途进行的支出分类,使财政支出成为一个由诸多内容构成的整体。 三、按费用类别分类(按政府职能所做的分类) (一)分类 1、经济建设费 2、社会文教费 3、国防费 4、行政管理费 5、其他支出 (二)作用 按政府职能或费用类别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可以将财政支出与政府职能直接联系起来。 第二节 财政支出结构 一、从经济性质考察的财政支出结构 1、作用 消耗性和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反映出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也能使我们从经济性质方面考核财政支出的结构状况。 2、不同国家的情况 发达国家:政府较少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财政职能侧重于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大 发展中国家:较多直接参与生产活动?消耗性支出所占比重大(我国的情况P.36-37) 二、按费用类别考察的财政支出结构 1、按费用类别?按照政府职能划分?各个国家的经发水平及政府在社会经济中承担的职能不同?划分的财政支出结构有一定差别 2、不同国家最大区别:由教育、健康、社会服务和经济服务等组成的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低得多。 3、我国情况:P.38起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 ?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从财政拨款改为由银行贷款,从而使流动性资金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大幅下降。下降趋势符合市场经济要求。 ?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资金渠道多源化 (2)社会管理支出大幅提高 【从政府职能角度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三、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一)必要性:我国既有“越位”,也有“缺位” (二)战略性调整措施 1、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提高科学教育支出的比重(绝对数额和相对比重的增加) 2、增加财政的经济建设性支出 ?政府投资的必要性: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可从事大型长期项目;可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有侧重,要把农业发展和国有经济发展作为支持重点 3、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性支出 (1)定义:社保性支出是财政转移性支出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它主要以抚恤和社会福利事业费的形式编入政府的预算支出,包括了抚恤支出、离退休费等。 (2)?社保改革最迫切的任务:将各种社会保障支出“显化”出来。 ?社保公平普及与全社会 ?社保体系应集中管理 ?筹集渠道:由完全现收现付制度,转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出资的基金积累制与现收现付制相结合 4、清理和减少财政补贴支出 危害(价格体系,企业成长) 5、整顿压缩行政管理费支出 必要性: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所占比重过大,必然挤占实现其他财政职能的财力,特别是相对减少了建设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的财力,削弱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 因此,应不断深化迫切要求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之相适应,精简机构压缩行政人员编制,强化行政管理费的管理和约束,减少行政经费开支,提高行政经费的使用效率。 第三节 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2、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标准:(1)财政支出的总额(绝对量,纵向比较)(2)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相对量,横向比较) 3、支出所占比重更能反映客观实际: (1)支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无一例外都表现为财政对GDP的实际使用和支配的规模,而收入不能代表实际发生的规模。 (2)支出反映的是财政在GDP使用过程中的活动,而支出是GDP分配过程中的活动。财政分配始于收入,但通过财政支出最终完成。 (3)财政各项支出通过财政支出完成,因此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调控能力。 4、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标准:(1)财政支出的总额(绝对量,纵向比较)(2)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相对量,横向比较)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 (一)经济发达国家 (二)发展中国家 增长集中在购买性支出方面,特别是公共投资。 原因:对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贫穷。因此提高效率加速经济发展就是首先考虑的问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三)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分析 1、计划经济时期,比重较高 2、经济体制改革后,有些财政支出项目有所减少或消失,比重下降。支出绝对额连年增长,但相对额呈现下降态势。 3、今年通过政策比重有所回升,但仍是低水平。 三、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 (一)瓦格纳法则P.48 1、观点 随着国民收入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2、原因解释 (1)政治因素 国家职能的扩展和国家活动范围的扩大,政府职能的内在质量提高,财政支出呈现扩大趋势。 (2)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实现,市场与市场当事人关系的复杂化导致商法和经济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的出现,从而要求建立相关的司法和行政制度,这就必然导致财政支出的增长。 ?城市化及人口密集现象产生的产品和劳务外溢性问题,需要由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从而扩大支出。 (二)国家干预理论 (三)非均衡增长理论P.49 1、观点 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以均衡、同一的速度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的过程中不时出现的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所以有人又将这一理论称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2、假设前提:政府喜欢多花钱,而公民不愿意多缴税。 在正常时期,政府支出的相对规模不会有大的变化; 在社会出现激变时期,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以增税来满足财政支出增长的需要,而公民在危机时期也会容忍比平时更高的税率,这就产生了替代效应,即公共支出替代了私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社会动荡结束后,因重建、抚恤等问题,支出也不会缩水。 (四)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五)多因素影响说 【简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发展因素 经济发展,是社会财富不断增加,进而使财政收入不断增长,这为财政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可能。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相应地水源、税基不断扩大,增加了税收收入;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益的不断提供,具有累进税性质的所得税一般要宽裕经济的发展水平;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具有累进税性质的所得税一般要快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再次,随着经济发展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拥有财富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是个人交纳的各种税收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是政府通过聚结债务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成为可能。 (二)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状况、政治体制结构及政府工作效率、政府活动范围等。当一个国家发生战争或出现重大自然灾害等情况时,财政支出规模将超常扩大。从整体结构看,一般情况下权力集中的单一制国家,其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一些,相反会低一些。从政府工作效率看,如果工作效率高,则用于政府运转的经费开支会相对低一些,反之就要相对高一些。从政府活动范围看,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使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相应带动了财政支出规模的日益增长。 (三)经济体制制度因素 经济体制不同,政府职能也不相同,是财政支出的范围和规模存在差异。我过在稽核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范围是大而广的,相应地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是比较高的。从一些重要的经济制度上看,如,在社会保障制度商若实行高标准、高福利制度,则财政支出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必然要相对地高。 (四)社会因素 各种社会性因素,如,人口、教育、卫生、社会救济、城乡差距等都会对财政支出规模发挥重要影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决定了政府用于举办义务教育、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支出需求是非常打的;我过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张姓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既要偿还过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当支付二没有支付或支付得不够的历史欠账(如,社会保障为题),又要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履行的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职能的需要。这些都对不断扩大我国财政支出规模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第四节 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及控制 一、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意义 1、必要性:财政支出规模应当适当,结构应当合理,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是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 2、效益的定义: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 提高经济效益: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3、政府的财政支出应主要或重点安排于私人投资不能或不愿意涉及的基础性、公益性领域,才会获得好的社会综合效益。 二、“成本---效益”分析法P.53 (一)含义和步骤 1、含义: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它是通过比较各种备选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投资项目)的全部预期收益和全部预期成本的现值来评价这些方案,以作为决策参考或依据的一种方法。运用此种方法,其成本和效益是经济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计量。 2、步骤 ?确定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案 ?确定每种方案的最终结果,也就是每种方案所需要的投入量和将会实现的产出量 ?对每一种投入和产出进行估价 ?加总每个项目的所有成本和收益,以估计项目总的获利能力 (二)衡量方式 计算成本和效益比值时,主要采用三种方式。 1、净现值 项目投资的寿命期内,将所有的成本和所有的效益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这算为成本现值和效益现值,据此加以对比,公式见书。P.53 值为0,获利水平刚好合格;大于0,收益大于投资成本,正数越大,投资获利水平越高;小于0,收益回收数额不足以抵偿投资所需成本。 2、收益成本比率 在投资项目的寿命期内,所有的收益现值与成本现值之比。大于等于1,可取;小于1,不可取。 3、内在报酬率 收益现值与成本现值相等时的贴现率。 4、方式的选取:投资项目不可分割,净现值;可分割,收益成本比率;可用于再投资,内在报酬率。 (三)成本和收益的确定(几个类型) 1.、真实的和货币的 2、直接的和间接的 3、有形的和无形的 4、中间的和最终的 5、内部的和外部的 (四)对成本和收益的衡量 1、社会收益价值的评估 由消费者剩余来衡量。它反映的是该产品最终消费者的净收益。 消费者未支付任何代价而获得的净收益,成为消费者剩余。 2、影子价格 所谓影子价格,即针对无价可循或有价不当的商品或劳务所规定的较合理的替代价格。 理想的影子价格应为帕累托效率均衡价格。因为确定影子价格是正确计算投资项目成本和收益的前提之一。 3、贴现率的选择 不同时间发生的成本和收益不能直接相加或相减来比较,要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即把未来的成本和收益按一定的折现方法变为现在的价值。这个折现率叫做贴现率。公式见书P.57 对贴现率的选择:三种 (五)预算规模对成本效益分析法应用的约束 在预算约束较宽松的情况下,就应考虑备选项目净效益的绝对额大小,效益成本比率最高的项目不一定就是最优项目。 (六)成本效益分析法概括 1、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 2、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 三、最低费用选择法 1、目标:不能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财政支出项目 2、与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区别: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3、步骤:?政府确定的目标,提出多种备选方案 ?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各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并予以加总 ?按照费用的高低排出顺序,供决策者选择 四、政府采购制度P.58起 (一)定义 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位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 (二)原则 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其中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三)阶段 1、确定采购要求 2、签订采购合同 3、管理、执行采购合同 (四)提高效益 1、于财政部门自身,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下,降低支出费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于政府部门的代理人,尽可能节约了资金,提高货物或工程质量,提高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效率 3、于财政部门代理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引入竞争机制,减少了腐败和共谋现象,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应商和采购实体是最大利益获得者而国家是最大损失者的问题。 (五)与供给制与控购制都不同 第四章 财政支出分论 第一节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分析 一、行政管理和国防的纯公共产品性质 (一)地位:接近纯公共产品?最基本支出项目 (二)基本特征(作为纯公共产品因此具有纯公共品的两个基本特征) 1、非排他性:无法通过任何途径将任何一个成员排斥在国防和行政服务的收益之外 2、非竞争性:国防和行政管理支出,并不会因为居民人数的增加而增加 二、行政管理支出 (一)定义 政府用于各级立法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 (二)内容 1、立法机构支出 2、行政支出 3、公共安全支出 4、司法检查支出 5、外交支出 (三)作用 保证了政府机构的正常有效运转,保证了政府职能的实现,从而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改善了收入分配状况。 (四)我国的现状分析 1、行政管理支出占政府财政收支的比重连年攀升 2、在政府各类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最快 原因分析:政府职能范围未能及时调整是重要的因素。其他还有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出水平、物价水平、政府职能范围及其行政经费的使用效率等因素。 (五)改革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基本对策 1、明确政府职能(市场包办者?市场的服务者管理者监督者) ?大力精简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机构,减少直接干预,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合并调整原有的间接管理经济的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 ?行政管理支出应向维持经济秩序的工商税务等部门倾斜 2、建立行政经费供给调控机制 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构造行政经费合理增长预测模型,界定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及其合理区间,一次为目标对行政管理支出实施控制,使行政管理支出的控制有一个合理区间,事对行政管理支出的控制有量化标准。 3、加强行政方面的法制建设 ?加强完善行政立法和预算体系 ?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支出监督与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向政策与拨款分离、拨款与监督分离的模式转换。 4、加速政治体制改革 建立良好的政治体制能从根本上保证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从而增加行政管理支出的透明度,使其更好接受公民监督,改变以往管理不严、监督不力的状况,提高效率,进而使其规模和结构趋于合理。 三、国防支出 (一)生产和提供的方式 1、政府生产政府提供 2、私人生产政府提供 3、整体上政府生产,但部分由私人生产,政府通过军事采购获得产品的政府提供 (二)由政府生产的优缺点 1、优点 最新科研成果可快速转移部队;保密性强 2、缺点 缺乏竞争机制,开发水平受到限制;生产成本较高;不利于军事技术向民用用途转移 鉴于此,改革了军事产品的生产方式,具体措施三条。 (三)内容 1、维持费 用于维持军队的稳定和日常活动,提高军队的战备程度,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2、投资费 用于提高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是增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条件。 (四)各国国防支出的发展趋势 1、国防支出的绝对额不断增长,相对额有所下降(军备竞赛升级、武器装备价格提高;课本未提相对额下降的原因) 2、国防支出中投资费的比重不断提高 军队技术构成提高?国防支出结构变化,维持费下降,投资费增加 3、军民结合是国防支出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科教文卫支出分析(属性: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二、科技支出 (一)政府参与科技支出的原因 1、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 2、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具有外部效应 3、风险贷款市场的不完善 (二)我过科技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1、现状:绝对额增加,但相对额不足,在世界中处于低水平 2、对策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科技创新 ?扶持科技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富裕创新激励机制 ?健全科技法规体系,加速科技市场化进程 第三节 政府投资支出分析 一、政府投资支出的特点与范围 社会总投资可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P.79 (一)影响比重差异的因素 1、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市场经济的国家非政府投资比重大;计划经济的国家政府投资比重大 2、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发达国家中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小;欠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比重大。 (二)定义 1、非政府投资则是指由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投资。 2、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三)特点 1、政府投资 ?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体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不盈利或低利,但其项目的建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政府财力雄厚,可以投资于大型和长期项目 ?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如将投资集中于农业能源通信交通灯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内。 2、非政府投资 盈利性投资;自身积累或非政府融资;短期小型项目[老师课件] 二、基础设施投资 (一)政府介入的原因 1、基础设施消费中存在外部效益(非排他性;自然垄断) 2、基础设施的生产与消费有着与其他产品不同的特点(投资大周期长回收慢风险高;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很强制约作用;具有地域性,极易形成垄断) 3、基础设施配置存在地区公平问题(政府处于财富再分配考虑) (二)加强我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政策选择 1、政府投资,免费提供 2、政府投资,机构经营 3、政府投资,商业经营 4、财政投融资 ?定义 指以政府信誉为基础、以产业政策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种财政融资和金融投资活动。 ?性质 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投资,又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是一种新型的国家投资管理方式,投资范围比财政其他投资更为广泛,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国外的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建立和发展政策性银行,作为执行政府长期性投资政策的机构 5、BOT 、TOT 和ABS BOT:建设——经营——转让。指政府将一些你见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由其组建一个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协议期满,该项目转让给政府。 TOT:转让——经营——转让 ABS:以资产为支持的证券化 6、民间机构投资和经营,政府监管 三、农业投资(典型的私人产品) (一)政府介入的原因 1、农产品的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不对称性 2、农业比较利益较低 3、农业经济中存在外部效益 4、地区之间农业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 (二)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1、我国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外部环境较差 2、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3、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有待完善 (三)我国财政支农的现状 主要项目: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 第四节 财政补贴分析 一、原因 1、存在某些需要鼓励生产,但容易导致生产企业亏损的产品 2、为了维系某些非市场介个的存在 3、为了配合产业政策发展的需要 二、财政补贴的影响因素 1、农产品与工业品的相对价格结构(两者不均衡) 2、国有企业的规模与经营状况 3、国家特殊政策的执行 三、我过财政补贴的状况分析 1、我过财政补贴的绝对规模(总体规模过大,一度成为负担,为此采取了一定措施) 2、我过财政补贴的相对规模(增长;下降并趋于稳定) 第五节 社会保障支出分析 一、社保内容 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重新找到工作。 (一)社会保险 是政府参照保险市场原则为社会成员提供的生活保证,是社会保证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伤残、疾病生育、丧葬补助保险。 (二)社会救济 是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为贫困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生活保证。 与社会保险的异同: 同:都具有强制性;保障公民最基本生活需要服务 异:1、社会救济具有无偿性;社会保险需事先缴纳一定费用 2、社会救济的对象是贫困者,事后补救;社会保险对象是所有劳动者,防患于未然。 (三)社会福利 指对特定的社会成员的优待和提供的福利。 主要包括社会福利事业、残疾人劳动就业和社区服务等。 (四)社会优抚 是一个特殊的保障范畴,保障对象是现役军人及有关人员。 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无法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例如在社会成员在遭遇无法预料或人力无法抗拒的灾难导致生活困难时,需要政府的无偿援助。 (二)保险被认为是优值品 存在一部分消费者抱有侥幸心理,对未来可能遭遇的风险估计不足,因而不愿意投保商业保险时,就有可能发生生活困难。因此政府有必要强制要求社会成员存入社会保险账户,并为之管理这笔资金以备未来使用。 (三)保险市场中存在着“逆向选择”的问题 (四)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政府调节经济、平抑经济周期波动 促进经济回升或抑制经济衰退,因而具有自动稳定功能。 (五)由政府组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由具体国情决定的 三、我国社保支出现状 用于社保的支出少。特别是与欧盟等国家比较。 但考虑到我过社保实行分散化管理,各社会保险项目统筹层次滴,社会保障基金列入预算外等情况,我过大口径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要比预算内的水平高很多。(政府找起理由来真不要脸= =~~~) [老师课件]我国社保制度的发展 • 传统体制下实行供给制的社会保障制度。 – 实行低工资制度,社会保障任务落在国家和企业身上,尤其是企业。 – 保障与就业高度结合。 • 从80年代中期社会保障改革拉开序幕,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城市居 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及社会保障支出管理的完善 (一)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为重点,深化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现阶段应着重从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加大拖欠社会保障费的清理力度、改进相关监督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努力。同时,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社保制度。 (二)逐步实现社会保险筹资方式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过度,将强和改进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与营运管理 1、部分积累制度:社保费一部分用来支付档期的给付待遇,剩余用来积累(通过投资以保值增值)以用于将来的保障待遇的给付。 2、尽快实行“实账运行”。 3、依法强化社会保险费的征缴,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确保社会保险资金的及时足额征收 4、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适当拓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领域 (三)进一步加强社保的法制建设,理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1、明确各方(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2、指定法律法规,使社保有法可依有章可依依法办事 3、明确行政管理部门经办机构等的职责权限,加强管理,提高水平和效率 (四)加强和完善对社保支出的财政管理与监督 对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分类和对政府预算科目设置的合理调整,使一般预算等列入政府预算统一管理中,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改革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和改进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给付投资运营等的财政监督管理。 【看不起病与社保有神马关系,】社保制度的问题;社保制度的完善 [老师课件]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 1、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社会化程度低 (1)不同性质的企业、个人保障不同 (2)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大 (3)社会统筹的层次较低 2、范围和规模较小 3、社会保障基金收缴困难,资金短缺 4、运行机制不完善 [网络]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其中第二三四条于老师课件的4相对应,第五条与2相对应,可结合来谈。) 第一,我们在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上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取向应当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但是,由于几十年以来城乡分割的思维定势,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过分突出效率优先,使我们在真正基于公平、正义、共享核心价值追求基础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一些分歧。 第二,责任不清。这是影响我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不清。二是政府责任跟社会、企业、个人责任的边界不清晰。三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责任不清。 第三,立法滞后。所有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都奉行立法先行,通过制定各种社会保障的各种法律来确定制度,然后加以实施。而我们走的是一条渐进改革、试点先行的道路, 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先试验,把试验的经验总结起来再行推广,在长期试验过程中才开始重视立法。但试点期过长必然损害制度的健康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与成本亦属高昂。 第四,现行的制度有效性不高。现在的每一项社会保障制度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它直接损害了制度的有效性。 第五,政府财政投入偏低。西欧、北欧的福利国家,财政至少有50,用于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支出,即使是美国的财政也有约三分之一用于社会保障事业,我国香港地区的财政有50,由卫生福利局与教育统筹局使用,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公共财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五章 财政收入总论 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 一、财政收入的概念 财政收入,亦称政府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从动态和静态理解:动态:是一个过程;静态:是一定量的资金,主要是剩余产品的价值 从广义和狭义理解:广义: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静态:仅指国家预算收入 二、财政收入的形式 (一)税收收入 最主要形式,是政府活动的主要财力支柱。 (二)债务收入 (三)国有企业运营收入 (四)国有财产收入 (五)行政司法收入 (六)其他收入 三、财政收入的分类 (一)按价值构成分类 CVM三部分(书上写的太乱- -看不懂- -) (二)按收入来源分类 两个亚类:以所有制结构为标准;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部门结构为标准 好处:有助于研究财政与经济之间的制衡关系,有利于合理调整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并建立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的和谐运行机制。 (三)按收入形式分类 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 好处:突出了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据的主体地位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一、定义 指财政收入的总体水平,通常用绝对数额,如财政收入总额(R),或用相对数额,如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衡量一国财力的重要指标,表明了该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职能范围的大小。 二、制约因素P.104起 (一)经济发展水平 1、最基本因素 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 关系。 3、各国现实情况考察: 横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规模比较; 纵向:哥哥财政收入规模都扩大 以上两种比较都印证了经济决定财政。 (二)生产技术水平(技术进步) 1、技术进步?生产速度加快和产品质量提高 2、技术进步?物质消耗的降低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1、2?经济发展加快?财政收入规模扩大 (三)收入分配体制 1、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决定剩余产品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价值的比重,进而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大小 2、财政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从而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 具体见两个公式:P.106 (四)价格水平 1、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会通过财政收入制度影响财政收入水平。 2、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和产品比价的变动同时发生,而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会以另一种形式影响财政收入 ?产品比价变动?货币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之间转移?GNP的再分配?财源分布结构发生变化 ?产品比变化?财源分布结构发生变化,相关部门企业个人上交的利税有增有减,增减综合结果影响财政收入 二、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P.106 (一)财政收入绝对数额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增长 (二)我国自身纵向看,财政收入的相对额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1、改革开放前,比重高,实行“统收统支”的集中财政体制,囊括了政府和企业的主要收支,甚至包含了居民户的一部分收支。 2、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下降。 原因 ?传统体制下的资金流动以财政为中心,改革的任何举措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财政收支 ?由于当时的改革目标就是政府的放权让利 3、近年,上升。经济秩序的好转、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分配制度的完善等。 (三)国际横向来看,我过的财政收入规模明显偏低,既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但是,应综合考虑:(继续找理由= =无语了。。。) 1、我国现行财政收入仅指预算内部分 2、财政负担的七夜亏损补贴因未列收列支也未计入 3、我国社保收入至今未纳入预算 综合以上,我过大口径的财政收入规模已经超过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第三节 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一、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按财政收入形式分析) 主要是对税收的分析 二、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按不同经济成分的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居于支配地位,同时允许并鼓励个体私营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依此原则结合具体数字分析即可) 三、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 交通业、农业、建筑业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 (一)第一产业 1、国民经济的基础,财政收入的基础。 2、影响 (1)直接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主要是农牧业税 (2)间接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主要表现在由于工农业产品交换中存在着剪刀差,使农业部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转移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部门来实现。 (二)第二产业 1、国民经济的主导,对财政收入的状况起决定作用 2、影响因素 (1)企业的经济效益 (2)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比例结构 3、因此应加快企业改革 (三)第三产业 1、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虽经济发达程度而发生变化。 2、应注重加强对第三产业部门的管理 第六章 税收理论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与原则 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又叫赋税或者税,是作为公共部门的国家或者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行政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按照特定标准,向社会成员进行强制的无偿的征收,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活动。 (一)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二)税收非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履行职能 (三)国家征税凭借的是行政权力 1、财产归属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国家对其拥有的财产而已凭借财产所有权取得财产收益 2、国家拥有行政管理权,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强制征收税款 (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国民收入,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 用来补充劳动消耗的V部分和剩余产品价值M部分,其中主要是M部分。 (五)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 (一)基本特征的意义 1、不同社会形态中的税收在形式上有共性,即基本特征 2、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的标志,是区分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标尺 (二)内容 1、强制性 (1)定义:是指税收是以国家的行政权力为依托,按照法律规定强制进行的征收 (2)使税收与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公债等非强制性的财政收入形式区分开来 (3)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税收的强制性有不同的表现(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社会) 2、无偿性 (1)指税款一经征收,即归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国家征税不支付任何报酬,也不必立即向纳税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或给予某种特定权利 (2)无偿性是就形式而言,而不是就本质而言。不同性质国家的返还程度不同。 (3)税收的无偿性与强制性紧密相连 3、规范性(固定性) (1)是指国家运用法律法令法规的形式预先规定征税对象,计税依据和征收比例或数额,纳税人只要去的了应该那谁收入,或者发生了应那谁的行为,就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纳税,一般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2)并不意味着征税规范永久不变。规范性与税收内容的调整是统一的。 (3)规范性与强制性和无偿性有内在联系。 ?强制性和无偿性说明国家凭借行政权力可以强制无偿地从纳税人手中取得收入 ?规范性表明这种强制无偿征收具有客观界限,以不破坏现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维护现有生产方式的存在为限 4、关系 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共同构成税收的衡量标尺 三、税收原则 税收原则又称税收政策原则或税制原则,它是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的指导思想,也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鉴别税制优劣的准绳。 (一)税收效率原则 1、目的: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 2、方面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通过税收实现效率目标,包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减少效率损失两方面 ?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从税务行政管理角度分析税收的成本效益,主要是分析税收的征收管理成本。 检验行政效率的标准:考察税收成本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即是否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取得了最大的税收收入。 (二)税收的公平原则 从市场分配的缺陷考虑,税收对收入的再分配应依据公平准则和公平目标,为市场经济主体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按受益征税,依据能力负担。 1、竞争原则 着眼于收入分配的前提条件,通过税收为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企业和个人,创造竞争环境,鼓励平等竞争。 2、受益原则 根据市场经济规则确立的等价交换原则,把个人向政府支付税收看做是分享政府提供公共品利益的价格,因此个人税收负担应根据个人分享的公共品受益大小来确定。 3、能力原则 是以个人纳税能力为依据征税,即以个人收入或财富作为衡量能力的标准,按照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征收税款,负担能力较强的人承担较多的纳税义务,能力较弱的承担较少的义务,通过税收调整个人收入和财富分配结果,实现均等收入的公平目标。 (三)税收的稳定原则 1、定义 就税收的宏观调控而言的,即税收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应该依据稳定准则,实现稳定目标, 促使经济稳定发展 2、方式 (1)税收自动稳定机制:是税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稳定经济的方式,是税收制度对经济的一种自动反应能力 (2)税收政策抉择:相机抉择,是政府根据经济形式的变化所作出的税收政策变动及其选择。其任务在与消除税收自动稳定机制无法消除的经济波动 包括扩张性的税收政策和紧缩性的税收政策。 第二节 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 税收要素是构成税收或税制体系的基础 (一)征税主体 行使税收权利的主体。征税主体只能是国家。 (二)纳税人 纳税主体,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与纳税人 (三)课税对象。指对什么东西征税,是征税行为所触及的客体或标的物。 主要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三大类。 税源:税收的经济来源和最终出处。 课税对象与税源的一致性问题。 (四)税目 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划分,反应了征税的范围和广度。可分为列举税目和概括税目。 (五)税率 是指国家征税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额度。 课税对象*税率=应征税额 1、比例税率 对同一征税对象,部分数额大小,规定相同的征收比例。 统一的比例税率和差别比例税率 2、定额税率 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 3、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全率累进税率、超滤累进税率 (六)纳税环节 (七)纳税期限 (八)减税免税 (九)违章处理 二、税收分类 (一)以课税对象的性质为标准,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和行为税 (二)以税收负担是否转嫁为标准,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三)以计税依据为标准,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四)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准备,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五)以税收形态为标准,分为货币税和实物税 (六)以税收管理权限为标准,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第三节 税制结构 一、概念 1、定义 指国家根据本国经济条件和财政要求,在按一定标志进行税收分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税收分 布格局及其互相关系。 2、分类: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 单一税制:优点:税源集中便于征管,对经济干扰少 缺点:不能体现公平税负、普遍纳税的原则 复合税制:优点:税种多,税源广泛,税负分布比较均匀,便于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 用。 缺点:水之复杂,不易管理,税负透明度低,易扰民。 二、税制结构的决定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 制约着税收收入总量。其重要标志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二)国民经济结构 1、产业结构对税制结构有制约作用 2、产品结构对税制结构有制约作用 3、生产组织结构制约税制结构 (三)将社会经济形态 (四)经济运行机制 (五)管理水平 三、税制结构的变迁与发展 (一)以古老的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二)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三)以现代的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第四节 税收负担 一、税收负担的含义 1、定义 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指由于国家征税给纳税人带来的经济利益损失。 2、地位 是税收政策的核心。 二、税收负担的分类 (一)按层次划分,税收负担分为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 (二)按纳税人的现象与实质划分,税收负担分为名义税负与实际税负 (三)按税款是否专家划分,税收负担分为直接税负与间接税负 三、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主要) 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人均国民收入越高?税收的负担能力越强 (二)政府职能范围 政府职能范围广,则需要的税收量大,税收负担也就较重。反之就较轻。 经济体制差异、政策取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影响政府职能范围,从而影响税收负担水 平。 (三)财政收入手段选择 税收不是唯一的负担。如果其他手段取得的收入较多,税收负担水平就会相对较低。 (四)税收制度本身的隐私 1、税种的设置影响税负水平 2、税收优惠政策影响税负水平 (五)其他因素 1、政府的主观意图会影响税负水平 2、税收征管水平会影响税负水平 【拉弗曲线】 经济含义: 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 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中国的税收负担问题】 第五节 税收效应 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和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 一、收入效应 指由于征税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而对其经济行为的影响 二、替代效应 指国家实行选择性征税而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由于商品比价关系的变化,使纳税人 相对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减少含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 第六、七节略(貌似老师没讲) 第七章 中国税收制度 第一节 中国税收制度的演进(太繁琐了= =改这么多次有毛病么= =) 一、新中国税收制度的简历 二、1953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三、1958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四、1973年工商税制改革 五、1978-1993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六、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一)原工商税制的不足:税负不平不利于公平竞争;分配关系不规范;中央和地方在税收收入和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上不能适应彻底实行分税制的需要;税收调控的范围程度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内资和外资企业两套税制;税收征管制度不严;税收法制体系不健全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简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 基本原则:五个有利于 调动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发挥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公平税负促进平等竞争;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税种的简化与规范化 (三)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流转税改革:普遍征收增值税、开征消费税、调整营业税 2、所得税改革: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3、其他税种:土地增值税、改革资源税、取消了部分已经于社会经济现状脱节的税种 第二节 中国现行税制 一、商品课税 (一)增值税(概念、类型、特点是重点) 1、概念 就商品或劳务的增值额课征的税种 2、长处 (1)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2)有利于降低财政收入的波动 (3)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4)有利于形成税收的内在制约机制 3、类型 (1)“生产型”增值税。即为生产经营者的销售收入或经营收入,减去所购进的各类材料及固定资产折旧费以外的其他费用支出后的余额为计税增值额。 (2)“收入型”增值税。即以“生产型”的增值额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作为计税增值税额。 (3)“消费型”增值税。即以“生产型”增值额减去当期购置的全部生产设备支出后的余额作为计税增值额。 (4)“收入型“和”消费型“因为允许外购固定资产分期和一次性扣除,其计税增值额相应减少, 税负相应减轻,利于鼓励企业和投资。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大都选择”收入型“或“消费型”;“生产型”则对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有一定作用。 4、特点[网络查询,书上貌似没有,] (1)不重复征税,具有中性税收的特征。 (2)逐环节征税,逐环节扣税,最终消费者是全部税款的承担者。 (3)税基广阔,具有征收的普遍性和连续性。 5、征收范围和纳税义务人 征收范围: ?销售或者进口的货物 ?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属于征税范围的特殊项目和特殊行为 纳税义务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6、税率 17%的基本税率和13%的低税率 7、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 (二)消费税 课税对象仅限于少数特殊消费品,且实行跨度、幅度较大的多档税率、 1、纳税义务人 2、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 税目: ?过度消费会对人类健康、社会秩序、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危害的特殊消费品 ?奢侈品和非生活必需品 ?高能耗消费品 ?不可再生的资源型消费品 税率: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 3、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1)从价定率办法计算:销售额*税率 (2)从量定额办法计算:销售数额*单位税额 (3)两者结合:销售数量*单位税额+销售额*税率 (三)营业税 1、纳税人 2、税目(9个)和税率 3、应纳税额的计算=营业额*税率 二、所得课税 (一)企业所得税 1、纳税义务人 2、计税依据:企业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是扣除成本后的纯收益,可来源于境 内和境外,但必须有合法来源 3、税率 33%?(现貌似改为了25%) 两档照顾税率:3W以下:18% 3W-10W:27% 4、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三)个人所得税 1、纳税人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以及在中国境内 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只要达到我国税法规定的纳税标 准,都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2、计税依据 个人所得税以个人取得的各项所得为征税依据,其具体征税项目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 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 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 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所得。 3、税率 4、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适用比例税率的所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使用税率 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的所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三、资源课税和财产行为课税 (一)资源税 1、纳税义务人 在中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籍 人员 2、税目、单位税额 实行从量定额的办法征收 3、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 (二)城市维护建设税 1、纳税义务人 2、税率和应纳税额 税率:市区:7%;县城、镇:5%;不在以上地区的:1% 应纳税额=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税额*适用税率 第三节 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一、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的主要问题 (一)税制结构不当 1、流转税比重偏大,所得税比重过小 危害:加剧了财政收入波动的风险;不利于经济稳定和收入的公平分配 2、流转税内部而言,增值税比重偏大,消费税比重偏小 调节作用大打折扣 3、所得税内部结构而言,个人所得税比重过小,社会保险税缺失 不利于收入分配的调节,不利于税收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发挥,不利于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同 时与我国的人口政策不配套,也不适于我国人口发展的前景 4、财产税内部结构而言,现行财产税课征不当,遗产税与赠与税消失 (二)税种设置上内外有别,性质相同的税种并存 不符合公平原则;税制结构凌乱,加大税收征管成本。 (三)部分税种的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四)税收缺位与收费越位并存,费挤税现象严重 二、我国税收制度的完善 (一)适当调整税收管理体制 (二)完善各税种 1、完善流转税 (1)完善增值税 ?转换增值税的类型。一步到位改为消费型(类型见前面) ?拓宽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2)完善消费税 (3)完善营业税 2、优化所得税 (1)改革企业所得税 (2)改革个人所得税 (3)开征社会保险税 3、加强财产税 (1)改革房产税、土地使用税 (2)改革车船使用税 (3)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 4、改革其他税种 (1)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 (2)开征环境保护税和教育税 (3)改革资源税 (4)促进城乡税制一体化 第十章 公共定价与政府收费 第一节公共定价概述 一、公共定价的必要性分析 1. 公共定价:由于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市场性商品,所以这些物品 (包括服务),也涉及同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 2. 竞争市场条件下公共定价的必要性 a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若根据产品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规定价格会有助于改 善资源配置的效率 b 实现微观市场的稳定: c 改进收入分配:可以在各社会成员之间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是实际收入的差距 缩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公平目标。 d 取得政府收入 3. 财政体系内部实行公共定价的必要性 a 某些市场缺陷只有采取公共定价的方法才能得以修正 b 管理上可能成本较低 c 用公共定价方法来改变分配格局或取得财政收入比税收和转让支出较为隐蔽,直 至上阻力较小 二、公共定价与政府收入的关系 1. 公共定价有时被作为政府取得收入的一种手段。 当政府广泛介入生产领域,公共企业部门规模相当大时,公共定价在决定政府收入 份额中的作用就不可忽视。政府作为买者时,若规定一个低价,就可以减少购买成 本;政府作为卖者时,规定一个高价,就可获得更多的销售收入。 2. 公共部门在社会总收入所占的份额由三种价格决定 a 私人部门是劳动力的出售者,公共部门是劳动力的购买者,决定收入分额的是工 资以及农产品价格 b 私人部门是消费品的购买者,公共部门是销售者,决定两者收入分额是消费品价 格 c 私人部门是储蓄提供者,公共部门是资本接入方,决定两者收入分额的是利率 3. 公共的能更加成为政府取得收入的重要手段必须以政府广泛的参与生产领域、公共 企业部门规模较大或完全取代私人企业为条件 4. 以取得政府收入为目的的公共定价会采取低工资、低农产品价格、高工业消费价格、 低利率的政策,这一政策的维持要通过广泛公共管理来实现垄断。 5. 要使公共定价成为政府取得收入的手段,就必须维护或者创造垄断,与效率目标发 生严重冲突,扭曲的价格会一直劳动积极性,现值生产能力,又会误导产业结构。 第三节 政府收费 政府收费:预算外收入的形式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收费和基金,其中行政事业单位收费 数额很大,因此往往被统称为集体收费。 一、政府收费的特征 1. 政府收费的主题是行政主体 2. 政府收费以国家行使管理职能为前提 3. 政府收费目的是为了部分不常社会管理成本而收取费用 4. 政府收费的条件是不可用税收替代,能应用税收的项目,就应通过立法征税而不是 收费行使 二、政府收费存在的依据 1. 规范社会秩序、保障公众利益的需要 2. 提供公共产品并调节其供求关系的需要 3. 消除负外部效应的需要 4.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需要 三、税费关系分析 税与费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在量上互替,质上互补。 (一)共同性: 1. 收费收税的主体均为政府及其授权单位 2. 都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形式,从性质上都属于财政性资金 3. 都以行政权力为依据,具有行政强制性 4. 都以政府行使了社会职能为前提 5. 二者的征收都有一定的规制 (二)差异性: 1. 收费以受益为特征的有偿性与税收的无偿性比较:政府收费用于特定指出,满足特 定需要,基本上具有对等补偿性质;而税收由国家统筹使用,用于一般性的政府支 出,满足共同需要 2. 功能比较:政府收费的首要目的是达到“以费促管”,还具有调节公共品供求的基本 特征,是缓解公共品使用“拥挤”的有效手段;税收的首要功能上筹集政府收入, 作为政府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功能日益强化,是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 手段 3. 适用范围比较:纯粹的公共产品的费用由税收提供,其他视情况而定 4. 规模比较: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收费只是补充形式 5. 收费立项的灵活性与税收立法的相对稳定性 四、预算外资金的历史和现状 1. 预算外资金:是指按照国家财政、财务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各地区、各 部门 第十一章 国债理论与管理 第一节 国债概述 一、国债 1. 国债:是政府凭借其信用,按照有偿的原则筹集的一种财政收入,是政府作为债务 人和债权人所发生的信用关系的基本方式。 2. 国债的特征 a 信用性:国债是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的政府收入形式,其存在的根本前提是政府信 用 b 自愿性:国债的认购建立在认购者自愿的基础上 c 有偿性: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取得一定的财政收入,这部分国债收入的使用时有偿 的 d 灵活性:国债发行与否、发行时间、数量、方式由政府视情况而定。 二、国债的用途 1. 弥补财政赤字 2. 筹集建设资金 3. 执行经济政策 4. 调剂季节性资金余缺 三、国债的规模 1. 国债规模:是指国家负债的总水平 2. 制约国债发行量的主要因素 a 认购者的承受能力 b 政府的偿债能力 c 其他因素:国债使用效益、社会总供给的结构、外货出口创汇能力等 3. 衡量国债的指标及其控制 p233 (1)反映国债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指标 a 当年国债发生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b 国债负担率 c 偿债率 (2)反映国债规模与财政支出关系的指标 a 国债依存度,反映当年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赖程度 b 财政债务负担率 c 财政偿债率 (3)反映外债规模的指标 a 外债负担率 b 外债偿债率 第二节 国债负担 国债负担:是指国家发行国债给各相关方面造成的利益损失和政府因负债所承受的经济压力。 我国的国债负担现状: 第三节 国债的发行与管理 一、国债的发行方式 1. 国债的发行是指国债售出或被个人和企业认购的过程,它是国债运行的起点和基础 环节,其核心是确定国债售出的方式及国债发行方式 2. 国债的发行主要有五种方式:固定收益出售方式、公墓拍卖方式、连续经销方式、 直接推销方式和综合方式 二、国债发行的条件 国债发行条件设计问题较多,但相对重要、牵扯面较广的还是国债的发行价格和利息率确定。 1. 国债的发行价格:就是国债的出售价格或购买价格,它不一定就是票面值,可以低 于票面值发行,少数情况下也可以高于票面值发行 a 平价发行。最为有利,首先,采用这种价格,政府可按事先规定的票面值取得预 期收入,不会给财政打来额外负担,有利于公共收入管理和预算顺利进行;其次, 不会对市场利率带来上涨或下降的压力,有利于经济稳定;此外还有助于避免债券 投机之弊 b 折价发行。既不能为政府按票面价值带来预期收入,政府偿还本金支出又要大于 世纪国债收入,还有可能影响市场利率稳定,对财政不利。 c 溢价发行。虽然可在发行价格尚未政府带来一些差价收入,但一家只有国债利率 高于市场利率情况下才会出现,会使政府财政蒙受不应有的高利息支出之累 2. 国债的利息率:政府因举债所应支付的利息额与接入本金额之间的比例。 国债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参照一下三种因素确定 a 金融市场利率水平 b 政府信用状况 c 社会资金供给量 第五节 国债偿还与管理 国债的偿债资金来源 1. 预算直接拨款 2. 偿债基金 有明显优点: a 从长远看,可以平衡各年度还债负担 b 为偿还债务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 c 设立偿债基金可以把政府的正常预算和债务收入的使用和偿还分离,有利于掌握不同来源的资金结构、投入和使用效果。 3. 借新债还旧债 4. 预算盈余 5. 发行货币 第六节 国债的经济效应 一、国债的挤出效应 1.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为了弥补政府预算赤字的国债发行会减少民间部门的资金供给, 同时形成金融市场利率上升的压力,进而导致民间投资的萎缩。 2. 国债发行的挤出效应是通过一下两个渠道发挥作用的 a 资金供给方:国债发行导致资金使用权从民间转移到政府手中,实质是政府与企 业尤其是民间企业争夺资金,从而产生了对民间投资的挤出。 b 资金需求方:国债发行还会太高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引发债券价格下跌,提高 企业生产成本,相对降低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进一步导致投资规模缩减 二、国债的扩张效应 1. 国债的扩张效应就是指国债发行对总需求的作用主要偏重于扩张方面。 2. 具体表现 a 国债发行收入的支出会直接扩张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 b 国债运行与货币供给具有连同效应 三、国债的管理效应 1. 国债管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国债的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 2. 国债的流动性效应:是指国债管理上通过调整国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整个社会 的资金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是假扩张性货紧缩性影响。为此,可以采取两种策 略: (1)变动国债期限构成的策略 a 相机决定国债的期限种类 b 相机进行国债的期限长短调换 (2)调整国债应债来源的策略 a 相机决定国债的应债来源 b 相机进行有针对性的国债买卖 3. 国债的利息率效应:指的是在国债管理上通过调整国债发行和利率水平,影响金融 市场利率升降,从而对经济是假扩张性货紧缩性影响。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1)可以选择调整国债发行利率政策,主要通过相机决定国债的发行利率水平来操 作 (2)可以选择指在调整国债实际利率水平的策略,即相机买卖国债。 补充: 财政赤字和发行国债的关系: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最原始最基本的用途。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实质上是将不属于政府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政府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与其他弥补赤字的方式,如增值税和银行透支相比,这种方式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小,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首先,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转移,社会资金总量并没有因此增加,因而一般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其次,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原则,如果发行得当,吸收的基本上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散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也不能把国债当做医疗财政赤字的灵丹妙药。第一,如果财政赤字太大,用于弥补赤字的国债发行规模过大,就会形成债台高筑,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第二,社会的闲散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即所谓的“挤出效应”。 第十二章 政府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 第一节 政府预算与政府预算法 一、政府预算概述 1. 政府预算: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 计划 2. 现代政府预算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政府预算产生的根本原因 b 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是财政预算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 政府预算的原则 a 公开性:政府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之于全民,并置于民众监 督之下 b 可靠性:运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充分缺失的资料,并总结规律进行计算,不能编 造 c 法律性:必须经过规定的合法程序,并最终成为一项法律性文件。 d 统一性:预算科目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 e 年度性:任何一个政府预算的编制和实现,都要有时间上的界定,即所谓预算年 度。 4. 政府预算的分类 (1) 以政府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a 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形式,其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 出汇集编入单一的总预算内,而不去区分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 优点:整体性强,简单易行; 缺点:不便于经济分析和有选择的进行宏观经济控制。 b 复式预算: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 两个以上收支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政府预算分为经常预算和 资本预算两部分。其中经常预算主要是以税收为收入来源,用于经济建设支出及宏 观调控。 优点:区分了各项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性质和用途,便于政府权衡支出性质,分别轻 重缓急,做到资金使用的有序性,比较合理地安排各项资金,便于经济分析和科学 的宏观决策与控制。其次,把预算分成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两个部分,两个部分以 各自来源应付各自的支出,各自平衡,这就打破了预算的完整性原则和传统收支平 衡观点。再次,由于把国债收入作为资本预算的正常收入项目,这就使得资本预算 总是平衡的,只有经常预算的收支才有可能有差额。 (2) 以预算内容上的差别为依据,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 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零基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的确定,只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 政收支状况,零基预算事实上还未成为确定的编制政府预算的一半办法,通常只用 于具体收支项目预算上。 第二节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分类与分权理论 一、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含义 1.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处理一国财政体系中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预算收支范围及管理职权的划分和相互间的制衡关系。 2.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政府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的规定 b 政府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 c 政府预算收支范围的划分 d 预算调解制度和方法 二、政府预算体制的类型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建立的理论依据 P274+p277 第三节 中国分税制改革与完善 一、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1. 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2. 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 3. 坚持统一政策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4. 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二、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 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的划分 2. 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 3. 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据的去定 4. 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相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一) 规范现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中的事权与财权划分 (二) 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a) 财政转移支付:是除政府购买以外的那些不以取得商品和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 b)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 a 实现公共基金的公平分配 b 保持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行为必要的控制能力 c 解决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外溢问题 c) 财政转移支付的类型: 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即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 付; 二是地区间的横向支付,即富裕地区将其部分富余财力直接转移到贫困地区,施行 地区互助; 三是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 财政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主要分为两个方法: 一般均衡补助和专项补助,一般均衡补助又称无条件补助,是指对所拨出的资金不 规定用途的转移支付方法,受援地区可用该项资金弥补其一般预算的缺口。一般均 衡补助可以提高受援地区的基本财政能力,是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实现财政能力均等化的主要形式。 专项补助又称作有条件补助,是指对所拨出的资金规定了使用方向或具体用途的转 移支付方法,受援地方必须按规定要求运用该种资金,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是为了配 合公共调整政策,解决区域性公共产品外溢性问题或促进特定公共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一、编制政府部门预算 1. 部门预算:是以政府部门为单位进行编制,经过财政部门审核后报人民代表大会审 核审议通过,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 2. 实行部门预算改革的必要性 a 部门没有一本完整的预算 b 预算编制粗糙,缺乏部门内部责任机制和外部有效的监督机制 c 预算资金分配权分散 d 预算约束软化:机动财力过大,执行中追加追减情况时常发生,这样不便于进行 有效财政监督。 3. 中国部门预算改革。。。略 二、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府支出管理的重 要手段和改革预算执行的必要保障,是市场经济国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解决 政府财政资金分散支付所存在弊端的国际通用方式。 2. 国库分散支付制度的弊端 a 各部门多头开列账户:各商业银行为了承揽储蓄,往往置有关规定于不顾,推动 多头重复开列账户,使政府财政资金分散,脱离了财政统一管理,监督得不到落实,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滋生腐败。 b 预算信息管理落后:政府预算管理部门无法及时了解资金使用效率和运转情况, 不利于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 c 大量资金沉淀:政府预算按期划拨,而各单位资金使用时间规模不一,势必造成 一方面财政为如其划拨资金不得不发行国债或向银行借款,另一方面又有大龄政府 财政资金沉淀于各商业银行的局面。 3.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构想 a 改革线性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 b 改进资金管理方式 c 规范资金运行程序 第十三章 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 第一节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一、财政平衡的含义 财政平衡:即财政收支平衡,也称预算平衡,是指国家预算的收入与支出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按我国的统计口径,是指对当年的收支对比而言。 二、财政收支平衡的计算方法 1. 财政赤字(或结余)的口径不同,也即财政收支平衡的计算方法不同,得出的财政 收支所处的形态可能会有差别,根据是否将债务收支作为正常的收支,可以有两种 计算财政赤字的口径: 硬赤字(结余)=(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软赤字(结余)=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第一种方法将债务收支视为正常的财政收支。在把年度债务收支记入正常财政收支 范围后,仍然收不抵支而形成的差额,称为财政硬赤字。这里所指的正常收入是指 政府通过征税活动等所取得的收入。经常支出是行使政府职能所必不可少的支出。 债务支出包括政府发行债券的收入和其他借款收入。债务支出是指债务的还本支出。 第二种计算方法在不把年度债务收支记入正常财政收支范围的前提下,收支相抵形 成的差额,叫做财政软赤字。 2. 硬赤字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它掩盖了财政赤字的真实状况,因为按这种口径计算,只有财政向央行透支 时才有赤字,否则,即使财政发生了较大赤字,只要它不像央行透支,从账面上看, 收支永远是平衡的,有时甚至会发生结余。 第二,由于这种口径大大缩小了赤字的数额,会使人们对财政困难认识不足,从而 导致财政支出的扩张。 第三,由于财政赤字的数额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也就难以分析财政支出对经济运 行所产生的影响。而第二种方法,计算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财政赤字的状况及财政 收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三、我国经济中的财政赤字 1. 财政赤字:有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几个概念的区别 2. 预算赤字:指编制预算是就存在收不抵支的状况,预算列有赤字,不代表预算执行 结果也一定有赤字。 3. 决算赤字:指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 4. 赤字政策:国家有意识的用尺子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 支出的规模,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5. 改革以来我过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a 企业改革滞后,或企业进入市场无法适应需求变化,效益不高 b 财权分散,分配秩序混乱,严重侵蚀国家税基 c 现行税制结构与当前经济结构、分配结构的变化不相适应 d 财政支出规模失控,增加了财政平衡的压力 e 改革涉及社会各集团、各阶层及其成员间的利益调整,给财政增加了较大压力。 四、财政赤字的弥补方法 1. 动用历年财政结余 2. 举借内外债 3. 向银行透支和借款 五、如何看待财政赤字 (一)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1( 财政赤字与货币供应量 (1)财政赤字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视采用哪种方法弥补赤字而定。 (2)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途径有 a 向社会公众借款 b 想银行部门借款 (3)只有在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弥补财政赤字时,才必然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向社会公众或商业银行部门借款则只是有可能导致货币数量增加。 2( 财政赤字与挤出效应 (1)所谓挤出效应是指政府的扩张性支出,或为弥补赤字而发行的国债索引区的 私人投资减少这一现象。 (2)赤字对私人资本形成的影响,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a 私人投资对利息率弹性的大小 b 从国内储蓄或国际资本流入的资金供给弹性的大小 c 部分家庭把政府债券仅仅看成是对未来纳税义务的地笑程度。 (3)如果私人投资对利息率的弹性较大,则弥补赤字的公债发行对私人投资的排 挤量越大,反之则越小;从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流入的资本供给弹性越大,对私人 投资挤出效应也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如果部分纳税者把政府债券仅仅看做是对未 来纳税义务的抵消,其程度越大,对私人投资排挤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二) 财政赤字的利弊 财政赤字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取决于以下因素 1( 对平衡口径的认识和弥补赤字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 财政赤字出现的经济制度背景 3( 财政赤字的数量和社会经济对赤字的承受力 第三节 财政政策概述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与分类 1. 财政政策:是国家以一定的财政经济理论为依据,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规定的综合 运用各种财政手段的基本规则。 二、财政政策目标 1. 财政政策目标是指国家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所要实现的目的。 2. 最终目标: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 3. 中间目标: 一是物价相对稳定 二是收入的合理分配 三是经济适度增长 三、我国近期财政政策的演变和改进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四种组合形式 1( 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旨在抑制社会需求的政策;紧的货币政策是指以紧缩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为目的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通常可以有效地制止和压缩需求膨胀和通货膨胀,但同时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性作用。 2( 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松的货币政策是以扩大社会需求以刺激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政策。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具有抑制需求的作用,所以他和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一般可以起到既控制需求又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的作用。 3( 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具有刺激需求、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作用;而紧的货币政策则可以防止过高的通货膨胀。因此这种政策组合既可以使经济保持适度增长,同时实现对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又可以尽可能避免通货膨胀。 4( 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减少税收和增加财政开支来扩大社会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在总量上会扩大货币供给,进而扩大社会需求总量,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政策组合可以起到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的作用,但同时往往会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往年试题 1. 准公共品提供 2. 拉弗尔曲线及其经济含义 3. 扩张政策与紧缩型政策 4. 看病难与社会保障关系 5. 税负因素 我国现状情况 6. 从政府职能变化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7. 部分积累制与现收现付制 8. 论述:98财政政策改革(结合当今经济政策) (1)自从98年来,面对变化了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政府适时推出了积极财政政策。 (2)积极财政政策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是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发的1000亿元国债,连同配套增加的1000亿银 行存款全部用于基础设施专项建设,主要投向农林水利建设、交通通信建设、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 二是防范金融风险,充实国有独资银行资本金,国家财政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 亿元特别国债,充实银行资本金,从而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为提高,达 到“巴塞尔协议”和商业银行法规定的8%的要求 三是调整税收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政策以支持出口、吸引外资以及减轻企业负担 四是增加社会保障、救灾和科教等重点领域的支出 (3)综合起来说,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拉动总 需求;二是建设国债重点投向基础设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三年多,对刺激需求、拉动 经济增长功不可没。 (4)但归根结底,积极财政政策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是一项短期政策,不能 长期实施,随着宏观经济形式的进一步好转,积极财政政策将逐步淡出而被新的财政政 策所取代。 9. 21世纪财政货币政策 10.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 11. 我国政府收入规模(税收负担) 12. 我国社保改革 13. 我国财政政策演变 14. 我国国债负担 15. 赤字与公债关系 a 赤字与公债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b 弥补财政赤字是公债的最原始职能,也是公债产生的原因。 c 公债弥补赤字是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不会引发通胀。 d 但国债不加控制,会债台高筑,进一步带来更多的赤字。
本文档为【财政学 山东大学 李齐云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28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3KB
软件:Word
页数:6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3
浏览量: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