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

[文学]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

举报
开通vip

[文学]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文学]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 剪纸的定义——“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

[文学]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
[文学]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 剪纸的定义——“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剪纸是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品。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剪纸的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小剪刀,有的职业艺人则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制,称为“刻纸”。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 剪纸艺术作品应该强调造型夸张和兼顾影廓的优美,任何物象都存在着一些美和丑的地方,艺术夸张的目的就是强化突出美的因素,缩小和简化丑的因素,经过夸张处理后的画面会使人赏心悦目。 南方的剪纸清秀,北方的剪纸朴实 剪纸艺术在我国起源是很早的。宝鸡民间有周成王剪玉圭的传说。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墓葬里,发现了用金箔剪成的虎、 象、怪兽、鸟和云纹图案;新疆也出土了《对猴团花》和《对马团纸》 的剪纸。南朝《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 纸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遣”。“ 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贴宜春二字”。宝鸡当今仍广泛使用银箔 剪纸,装饰面花、礼馍、蜡烛、亭子、花帐等。《对猴》、《对马》一 类团花仍是延用至今的主要题材。剪纸,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 化的一种象征,它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淳厚隽永的民情和民风,而且融 入了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善恶判断。 宝鸡剪纸种类很多。1.从题材上分,有花卉盆景、飞禽走兽、五谷六 畜、英雄人物、历史掌故、神话传说、风景名胜、亭台楼阁、寺庙古塔 、云曲屏帐、戏剧器乐等等。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 为剪纸题材。2.从手法上分,有平剪(铰花)————独幅剪纸,不描样 ,心想手到,一次剪一张,不重样;折剪————对折、四折、五折、 六折等,图案方中见圆或圆中有方;刻剪———烟熏取样,刀刻,大量 复制;堆花————用彩纸照图样拼贴、描染、堆砌而成,立体感强; 新剪纸———刀剪并用。3.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套色、染色、水印等;4.从用途分为:窗花、门楣花、灯花、炕围花等。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在文化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剪纸艺术如何开辟新的艺术境界,现代剪纸,应遵循怎样的发展道路,我们又该怎样保护传统的剪纸艺术,怎样保护剪纸艺术的传承人,——带着这些备受关注的话题,记者采访了几位陕西剪纸艺术家和美术家,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或许会引来人们对剪纸艺术更大的关注和思索。 剪纸是我国一门古老的艺术。“剪纸最早是民间‘招魂术’的道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俗。”西安剪纸协会会长韩靖说:“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诗句中的桐叶剪出来的图案,应该是早期的“窗花”。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人们早在汉代已经开始了剪纸创作。 汉代以后,随着纸的发明和普及,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普及开来。由于剪纸是适应民情风俗的需要而存在,材料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传世之作,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非常罕见。现在我们只能从历代的典籍记载中,寻得一些剪纸的蛛丝马迹。唐代诗人杜甫的《彭衙行》里“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的诗句,唐代李商隐:“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等诗句中都有对剪纸的描写。这说明剪纸艺术很早已被广泛应用在生活中。 陕西剪纸被誉为“活化石” “在全国诸多剪纸中,陕西剪纸被誉为‘活化石’。去年中国剪纸申遗,也是以陕西剪纸为申请主体的。”陕西省非遗办副主任、剪纸艺术家李红军介绍:中国剪纸艺术历史悠久,较为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等,都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阴阳哲学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 陕西是中国剪纸艺术的发源地,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陕西剪纸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造型古拙,风格粗犷,寓意有趣,形式多样,技艺精湛。 上世纪80年代是陕西剪纸发展过程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界提出“开发利用民间美术,弘扬民族精神”的口号,一些美术工作者积极和民间剪纸艺人沟通学习,采用办剪纸艺术展览和培训班,开展讲座等形式,在剪纸艺术青黄不接的情况 下培养出一批剪纸艺术家。陕西剪纸艺术家王兰畔、张林召等人以及剪纸大师库淑兰都在此时达到了他们艺术创作的顶峰。张林召的《拉家常》《许仙与白娘子》随心所欲,造型古朴又现代。他的剪纸作品中的“两面人”“三面人”造型表现了不同的表情过程,形成个性鲜明的风格,人称中国的“毕加索”。而人称剪花娘子的库淑兰,则擅长平色剪纸和彩贴,她的作品最终走向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巅峰,“只剪我自己”。她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剪花娘子》,以绚丽多姿的色彩、丰富神奇的想象、精湛华丽的工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流传到全国乃至世界,被联合国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90年代,随着媒体以及出版业的发展,剪纸艺术逐渐与市场接轨。这时,以樊小梅、侯雪招、魏伊平等为代表的一批陕西剪纸艺术家不再单纯表达民俗,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做一些有主题的展览。这批人年龄相对年轻,创作自由大胆,极大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创新。 现代剪纸传统和现代的结晶 “在世界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把艺术还给生活’的观念深入人心。剪纸艺术首先在语言形式上得到了突破和改变,从而诞生了这样一批剪纸艺术家,他们在研究前卫艺术和传统剪纸的基础上,借鉴其他艺术领域的表现方法来丰富剪纸语言,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我’的点。”于是,剪纸又有了新变化:剪纸不再是大众日常装饰品,而是表达自我情感的载体。2008年9月,北京当代美术馆推出的“95剪纸艺术展”,8位男女艺术家在保留并强调传统剪纸画面的单纯、强烈、平面、复数性等特征的同时,对剪纸艺术的表现材料和媒介做了不同程度的开拓,以传达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的新认识,新情感,引起了很大反响。 此外,一大批受过专业教育的学者、艺术家也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他们的剪纸艺术来源于民间,却又融合了专业美术的理念,这些超前的艺术思想,会在剪纸艺术的“瓶颈期”起到引领剪纸艺术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传统剪纸 要保持原汁原味 “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绝不能让它失传。”李红军介绍,传统的剪纸艺术依附于农耕文明的民俗而生存,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它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但是,传统剪纸所特有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的价值,却是非常珍贵的。” 新的时期,剪纸何去何从,李红军认为:要把传统剪纸和当代剪纸,区别对待。首先,把一些代表性的传统剪纸作品按照分类,存放到博物馆,原汁原味保存下来,供人们参观学习。其次,是借鉴国外经验,由政府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民间剪纸艺人继续创作,通过这种途径保持传统剪纸的原汁原味。而当代剪纸,则应该让它更加现代化,并在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李红军介绍,传统剪纸作品多为乡村艺人创作,采用正形负形、对称折叠、撕烧烫染等传统手法;而当代剪纸,则出现了专门的剪纸美术工作者:他们在民间丰厚的剪纸艺术资源上,将立体分层、叠加、旋转等多种现代艺术方式运用到剪纸创作中。这些剪纸作品:已从传统剪纸单纯的表现喜庆祈福的民俗内容,转变为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 情感,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感受,更多展现了对“人”本身的思考。他的现代立体剪纸装置作品《膨胀的纸片》,就是通过变形的纸雕艺术品来反映这一主题。 剪纸的精神内涵不能改变 “剪纸是一种依附于巫术上的艺术。传统剪纸是很庄严神圣的事,是给神看的。例如扫天娃娃,天下雨不停时,剪一个贴上就会雨停。传统剪纸的艺术性和价值正在于它所包含的虔诚和信仰之中。而现代剪纸是给人看的,这是传统剪纸和现代剪纸的根本区别。”对于剪纸艺术,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奇伟有自己的思考:传统剪纸属巫术信仰的精神范畴,而纸雕和现代剪纸则属于工艺品的范畴。他说,剪纸的非物质文化部分并不是剪纸的手工艺技巧和剪纸作品本身,而是它里面蕴含的一种传统精神和世界观。例如:现在,陕西一些艺人还会剪一种叫“五独子登天”的剪纸用来祈雨,在这里,造型和技法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在于:人们认为,剪纸艺人所剪的这5个小人登上梯子上天会踩出雨来。所以,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剪纸是一个手工艺过程,而更要注意到它所包涵的“不可触摸的”非物质文化部分,它的本质是精神的,是一种世界观。剪纸艺术在创作过程中,物质、社会和精神的分界并不明显。从剪纸的艺术造型看,它是物质的。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各种仪式中,剪纸的作用又是精神的。在保护剪纸的工作中,如果我们只注意到一些表象,努力将某种工艺代代传下去,却忽视了它背后所包容的精神信仰,这样只能保存文化的尸体。 让剪纸回归艺术本身 “要打破民俗的桎梏与束缚,让剪纸回归艺术本身。” 说起新时代剪纸艺术家的使命,韩靖有自己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和信心。近年来,西安剪纸协会一直以民间组织的身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宣传剪纸艺术。但是,剪纸艺术的普及与发展,单靠政府的有限资助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现代社会有效的全面参与,需要人们艺术审美的自觉提高,需要社会各阶层的爱好者投身其中。原始的那种母女相传,邻里相传的单一模式,将会由有组织、有目标的社会团体、艺术院校、文化人士的大量参与而发生新的结构转换。只有这样,剪纸艺术才能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永远鲜活。 西安剪纸协会,正是这样一个由众多热爱剪纸艺术的文化人、专家和学者组成的团体。韩靖将自己的剪纸称为“文人剪纸”,并广泛借鉴国画、版画、装饰画等诸多艺术形式的手法来丰富剪纸创作。“现代剪纸要创新,就必须从民俗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视觉造型艺术。”韩靖认为,在这方面,已故世界级剪纸大师库淑兰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范例:库淑兰的剪纸画是真正意义用剪刀画的“画”。她将引领现代剪纸走向新的视觉艺术领域,探索人类灵魂与肉体的统一,探索剪纸在现代生活情感中最真实的表达方式。民间、现代的界线在库淑兰的彩色剪纸画中得到消解,她创造的剪纸形式代表了一个新视觉时代的开始。 库淑兰(1920-2004),陕西旬邑县人,自称“剪花娘子”;中国剪纸艺人,获得多个荣誉;是中国首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人。2004年12月19日,因肺结核、气管炎等病情突然加重,经抢救无效,库淑兰在家中病逝,享年84岁。 目录 简介 个人经历 艺术风格 荣誉 简介 库淑兰(1920年农历10月12日--2004年),陕西旬邑县赤道乡王村富村屯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剪花娘子”。1996年,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库淑兰,小名桃儿,祖籍旬邑县赤道乡王村(现名富村),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库淑兰从小就跟父亲逃荒要饭。四岁缠脚,六、七岁开始随母亲学剪纸、作画。曾读过几年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的库淑兰,17岁时嫁到了赤道乡富村。她一生中有过13个孩子,但被灾荒、疾病夺走了10个。婚后,为打发时日,库淑兰继续剪纸;但一次偶然的 库淑兰 遭遇改变了她的剪纸风格和人生态度。1985年初冬,库淑兰不慎滑入一口枯井;被人救起后,她大病40余天,几乎不省人事。然而,一日醒了过来后,她精神蠼烁。大难不死的库淑兰,认为自己是得到了“剪花娘子”的“保佑”。从此,在每幅大作品中,她都要剪一个“剪花娘子”的形象。由于剪纸构图大胆、人物形象饱满、色彩鲜丽,库淑兰的作品很快受到了关注。她的艺术剪纸也先后在西安美术家画廊、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授予她--“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001年,剪纸艺人魏伊平拜到库淑兰门下,成为大师惟一的亲传女弟子。 因为贫困,她长期被病痛困扰。气管炎令她晚年时,说话颇为费劲,时不时弓着腰长长喘气。2004年12月19日,库淑兰在家中病逝,享年84岁。 生前,她还曾担任过第二届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理事,陕西省农民画协会理事。 个人经历 1920年农历10月12日,出生在旬邑县赤道乡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跟父亲逃荒要饭。四岁缠脚,六、七岁开始随母亲学剪纸、作画。小名桃儿。小时候的桃儿精干伶俐、争强好胜,村里人都称她为鬼精灵“猴桃儿”。库淑兰11岁时,家中称得上是中产户,父母把她送到三原县一个姑姑家去读书。身着蓝士林布学生短袍、挂着绣花书包的库淑兰,无论识字、唱歌还是画画都很出众。学校不远处的城隍庙,是她的最爱。这里有她既敬畏又神往的神像,也有精雕细刻的佛龛和绣工华丽的锦帷、绣片;庙里的彩绘壁画上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库淑兰的母亲吃斋向佛,这里的一切都与她有一层更加亲近的关系。在库淑兰后来的许多作品中,这些神灵们图像对她剪纸艺术有很大的影响。愉快的学校生活使她的心中充满欢乐。“一树梨花靠粉墙,娘到绣房教贤良。一学针线毛帘绣,二学裁剪缝衣裳。三学人来客去知大礼,四学莺歌把家当。”库淑兰总能比别人唱得好,总能给同学们讲这讲那,几千年深厚的传统文化就在这样的歌谣中悄无声息地传承着。 早在4岁那年,父亲就给库淑兰订下了娃娃亲。由于公公家再三上门催婚,15岁后库淑兰没能继续上学,回家跟着妈妈学做女红,为自己备办嫁妆。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心灵手巧的库淑兰很快就掌握了剪花绣叶。库淑兰17岁就被婆家迎走了,嫁到了赤道乡富村。曾读过几年书的库淑兰,她一生中有过13个孩子,但被灾荒、疾病夺走了10个。她带上精心绣制的嫁妆,连同她念过的书、砚台和一把口琴,这都是一个女孩子欢乐和幸福的梦。 库淑兰 库淑兰的丈夫是家中老大,婆婆便要拿这首房媳妇做样子,实施她的权威。承受刁难与逼迫,几乎成了库淑兰的家常便饭。丈夫又是个五大三粗的愚顽汉子,不识字,因此与库淑兰水火不容。婚后的生活几乎是在棍棒拳脚的虐待中,提心吊胆地度过的。丈夫曾因她一次干农活时的失误,用手中的铁叉在她胳膊上戳了两个窟窿,直到库淑兰死的时候身上还留有两块大伤疤。在丈夫的拳脚威迫下,小脚的库淑兰竟然跪着凭双膝移动来割麦子。 婚后库淑兰共生了13个孩子,最后只养大两男一女,生活便是在这种绝望和艰辛中一天天熬过。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泯灭库淑兰的天性,她总是在艰难的夹缝中,在自己和乡亲们做手工活时,极力寻找生活的一丝丝乐趣。 出于生计所迫,库淑兰和丈夫、孩子迁回了她的出生地王村。1985年初春的一个晚上,库淑兰莫名地失足,尘埃卷着她的身体跌入家门前足有5米深的土崖下。她连续昏迷了近40天,老伴和儿女甚至开始为她操办后事。 然而,近40天后,她却从昏死中神奇地醒过来。睁开眼后,她的第一个动作便是找剪刀剪纸。随着身体的恢复,她开始边剪边唱。唱词中说,她昏迷的这些日子里,是被天上的剪花娘子招去了,剪花娘子传给她所有秘技,从此她自己就是“剪花娘子”。此后她的剪纸风格大变,不再拘泥于任何固有的形式。她剪心中所想,边剪边唱,再也不是只用单色,她为中国剪纸增加了彩色拼贴这一品种。她的线条开始柔顺圆润唯美,造型风格日趋神出鬼没,她手中的飞鸟真有轻盈欲飞之势,色彩更加缤纷绚烂。从此,她再也不愿放下那把剪刀了,她着魔似地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那些长四米,宽两米的大幅作品都是在这之后完成的。 在后来的大部分时日里,王村的人都感到了库淑兰大娘的重要。人们敬重她、照顾她,她也因此改变着自己在家里的处境。村里的大小民俗事务,婚丧嫁娶都要请她去,在缺医少药的农村,人们甚至愿意相信库淑兰用她的办法去治病救人。 上世纪80年代初,旬邑县文化馆在组织民间艺人创作时,发现了库淑兰不同凡响的剪纸天赋。后来经过推荐,陕西美术学院教授杨学芹女士对库淑兰剪贴画艺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把她推介给社会。从此,库淑兰的名字和她独树一帜的作品,走出了山沟沟,走出了中国国门,登上了大雅之堂。她的作品在北京展出。甚至在香港展出。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之后的20年时间里,慕名前来探访库淑兰的人不计其数。人们发现库淑兰在创作每幅作品时,从不打草稿,信手剪来,随手贴上。而且作品构图丰满,人物造型质朴,色彩运用绚丽而又统一。2004年12月19日,库淑兰病逝。 艺术风格 库淑兰早期的作品(1980--1989年)简洁明朗色彩绚丽,描绘着一幅幅生活百态图,牛羊猪狗、花草树木、房舍农具无一不活灵活现,动态自然。她的每一幅作品都配有或欢快酣畅;或辛酸讥讽;或风趣诙谐的歌谣。这些歌谣有的颂扬人生善恶;有表现生活哲理;有述说文化感悟。 晚年后(1989--2000年)80多岁的她重复的表现着一个神秘主题“剪花娘子”的创作。这个女神雍容华贵仪态万方。她既是库淑兰的心中偶像又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构图。这个艺术构图充分的标志着当地人朴素的审美观,也即“大脸盘高鼻梁,肤色白皙眼睛大眼黑多口型小”的人是为美人。 库淑兰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历史性地开创了二方面的先河: 1、库淑兰打破剪纸艺术中以单纯的模仿来传承的传统; 2、库淑兰独创了一种前无古人的表现其自我灵魂中真善美的艺术模式--剪贴画。 库淑兰代表作品被法国、美国、德国、东南亚等国家收藏。 1980年,旬邑县文化馆民间剪纸普查中发现库淑兰的剪纸才能,并引导她多次进县城剪纸班创作,提供材料在家坚持不断剪纸。 1986年-988年,其剪纸先后随旬邑县民间剪纸展览在西安美术家画廊和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并争相收藏。其剪纸在《中国妇女》(英文版)和《汉声》19期上发表与介绍。 1989年库淑兰用自己的创作赢来了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有关专家学者,民间艺术工作者前来考察、学习。 1992年,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大展中她的剪纸获特别奖。 1994年,作品获“中国民间美术一绝大展”金奖。 1995年,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库淑兰剪纸个展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 1996年,库淑兰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1997年,《剪花娘子库淑兰》(上、下册)由台湾汉声出版社编辑出版。同时,在台湾举办“库淑兰剪纸展览”。 1997年11月,库淑兰应邀赴香港参加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节做剪纸表演和相关学术讲座活动。 2000年10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胜中配合日本执导前来旬邑探访库淑兰,历时3天,共同合作营造了一所剪纸艺术小红人装制的招魂堂。 陕西民间剪纸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分布 其中以陕北的定边、靖边、吴堡、榆林、宜川、米脂、延安,关中的凤翔、富平、三原、朝邑,陕南的汉中附近等地较为丰富。窗花,是陕西剪纸最多的一种,此外,婚娶时的装饰,枕头顶子、鞋花和刺绣花样等,也是以剪纸为底样。陕北地区的人们大都住窑洞,门上装饰着大团花,窗上装饰“烟格子”,这一带的剪纸淳厚、粗壮、线条有力,剪纹简单。个别地方如定边、靖边等的剪纸也有较细致的,线条多直线,流利奔放。宜川的剪纸线条粗而曲线多。关中地区的剪纸一般较细致而曲线多,如岐山、凤翔一带有的线条细似针尖,风格别致;朝邑一带以戏文为多,造型动态近乎皮影;三原一带以花卉为多,结构较简单,色彩对比强烈;富平一带的形式多样,剪纹流利,明暗适调。陕南的剪纸同是曲线多,一般较大,图案装饰多采用植物纹样,有类似地毯的花纹。 剪纸 [1] 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娃娃”。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 衍崇拜的观念。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 ”、“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 陕西自古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传说中的黄帝就葬于陕西境内的共同陵桥山,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都发现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周秦汉唐等 13 朝都在陕西建都,留下了丰厚的民俗文化遗产。 剪纸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在陕北曾有“找媳妇,要巧的”的习俗,给娃找媳妇,“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手儿巧就是看剪纸绣花。有“一看窗子二看帘”的说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门帘是看绣花的本事。人们普遍认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聪明,以后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聪明的。而今陕北农村,谁会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腊月天婆姨女子们在一起相互学着剪花,有好样子出来,争相替样。正月妇女们相互串门看谁的窗花好,看谁手最巧。 分类 陕西剪纸形式多样,一是单色剪纸,二是色纸拼贴剪纸,三是点彩剪纸,四是渗染剪纸,五是纸塑窗花,六是剪纸熏样。 陕北以单色剪纸为主,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据说孔圣人教化天下,唯独遗漏了陕北,于是陕北人的性情不像关中人那么中庸,所以创造性极强,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痛快,所以个性极强。在陕北的靖边、安边、定边,人们称“三边剪纸”,剪纸变成了另一种风格,纤细入微,小巧玲珑,小中见大,刻画精到。打出的 “ 乐乐 ” 细如针尖,剪出的线细如发丝,既不同延安绥,剪纸粗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写实。据考证,三边原是边关重镇,朝廷常派南方将领在此地镇守,他们带着家眷在这里生活,也带来了水乡的民间文化,与当地古拙的民间艺术待以结合,产生了独特的三边剪纸。 发展 差距地区因为经济基础较好,剪纸的形式变得多样起来,单色、点彩、拼贴、纸塑等多种形式相互运用,内容上以戏曲人物为主,花鸟动物中常常加进象征文化符号的琴棋书画,八宝等,有浓烈的中原文化特征。库淑兰是旬邑县民间拼贴剪纸的高手,今年八十多岁,陕西省文化厅命名的剪纸艺术大师。她把拼贴剪纸发展到极致,使专家学者惊叹不已,台湾汉声为库淑兰出版了大型专辑画册。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拍摄专题片进行报导。合阳县罗占花老人创作的纸塑剪纸,人物的造型采自于戏剧,把戏 剧人物的一招一式刻画的栩栩如生。渭北的单色剪纸受其皮影造型的影响,而西府的单色剪纸受木板年画影响,可以看出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蕴。 随着改革开放,民间剪纸也成为妇女们致富的产业,妇女们走进旅游点、饭店表演自己的艺术,有些剪纸高手被邀请到国外表演。安塞白凤莲大娘把自己的作品上到英特网上进行网上销售。剪纸活动在民间空前活跃,延安、安塞、延川,每年举办剪纸创作班、举行剪纸大比赛,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 构图方法 陕西民间剪纸在构图上属于平视构图。 由于剪纸的制作材料是平面纸张, 因此其富有装饰化效果的点,线,面所形成的图案,就决定了剪纸只能用简单的二维图形来展现所要表达的具体图案含义。所以在剪纸过程中,要对素材进行大胆取舍,以简写繁,用简练的线条概括所要表达事物,最后形成重点突出、虚实相衬富有表现力的作品,三维立体的景象和物体变为二维平面形。 剪纸以平面化的视角将所有形象都塑造于一个特定形制的可视平面内,形成了平面化的典型特征。 我们看到剪纸图案的创作者以发散式的思维,按照自己的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自由创作,在他们的大胆发挥之下,平面的纸突破了体积、空间的限制,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 没有透视,没有比例。在有限的空间内,创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热爱用通过剪纸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这种构图,包装所要传达的多层次,立体感,疏朗感等都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 陕西民间剪纸不追求与物体外表的模拟,也不受自然物象固有形的束缚,以平面的形式表现出所要表现的物象。同时描绘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中的不同景物形成完整而全面的造型,充分体现了创造者的绝妙匠心以及求全的审美愿望。
本文档为【[文学]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9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7-10-18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