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国钢铁工业的利润空间、结构均衡及资源控制力

我国钢铁工业的利润空间、结构均衡及资源控制力

举报
开通vip

我国钢铁工业的利润空间、结构均衡及资源控制力我国钢铁工业的利润空间、结构均衡及资源控制力 李拥军/王德春 【专题名称】产业经济 【专 题 号】F3 【复印期号】2009年10期 【原文出处】《宏观经济研究》(京)2009年7期第20,26页 【英文标题】Profit Margin, Structure Equilibrium and Resources Dominance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内容提要】本文从钢铁工业与上下游行业在行业利润空间方面的差异...

我国钢铁工业的利润空间、结构均衡及资源控制力
我国钢铁工业的利润空间、结构均衡及资源控制力 李拥军/王德春 【专题名称】产业经济 【专 题 号】F3 【复印期号】2009年10期 【原文出处】《宏观经济研究》(京)2009年7期第20,26页 【英文标题】Profit Margin, Structure Equilibrium and Resources Dominance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内容提要】本文从钢铁工业与上下游行业在行业利润空间方面的差异入手,来揭示钢铁工业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一些规律性特征。? 当一个行业的行业利润普遍比其他行业高时,拥有资本优势的企业为追求利润,自然会进入利润较高的行业进行投资,从而使社会资源向这个行业流动、聚集;?钢铁企业个体投资行为的相对理性并不代表钢铁行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有序扩张;?在一个产业尚处于供需平衡总量动态增长的发展阶段时,新企业的进入并不能降低行业的利润空间;?当前钢铁产业链中除源头产业外,其他产业均处于“高成本”运行状态,这打破了产业链的结构性均衡,降低了产业链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因此,钢铁产业需要培育资源控制力。 【关 键 词】钢铁工业/利润空间/企业进入/资源控制力 进入21世纪后,钢铁工业在投资规模及速度方面均表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在这期间,国内各界人士一直就“中国经济需要多少吨钢”、“钢铁工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在进行探讨与争鸣,国家对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以调控规模与速度为主。本文试图从分析钢铁工业的行业利润入手,来揭示钢铁工业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一些规律性特征。 一、从销售利润率看钢铁工业的规模扩张 (一)销售利润率分析 2003年,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销售利润率达5.96,,高于其上游行业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高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下游行业,仅低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而且其销售利润率年增量达1.4,,远高于其上下游行业。 2004年,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销售利润率达6.53,,高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下游行业,低于上游行业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粗钢产能规模的增长带动了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空间的增长,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销售利润率达14.70,,是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2倍。 2005年至2006年,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销售利润率分别为4.94,和5.31,,均高于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下游行业,低于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下游行业,同时低于其上游行业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2007年,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销售利润率为5.98,,高于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下游行业,低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下游行业,同时低于其上游行业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而且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销售利润率在本年创造了新高,达到了16.84,。 2003年至2007年这5年中,钢铁工业销售利润相对于其下游行业一直处于中上等水平(图1)。 图1 钢铁工业及其下游行业的销售利润率 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短缺,从1994年开始,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钢铁工业,防止和 治理钢铁工业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也一直是相关政策部门的重要工作。2003年至2007年钢铁工业的销售利润率显然处于较高水平,表明在这期间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体现。 (二)较高的行业利润促使“潜在进入者”的进入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当中的“理性人”具有“逐利性”,即企业的首要责任是盈利,无法盈利的企业本身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西方学者在行业利润与行业内新企业进入的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普遍共识是:?较高的行业利润空间对新企业的进入具有驱动作用。对于市场的潜在进入者而言,如果存在着因进入某一行业而带来新利润的可能性,那么新企业就会很快出现在这一产业内。?新企业进入行为对行业利润率的影响确实存在,但对产业现有市场结构的冲击有限。?较高的行业利润空间及潜在的“盈利可能性”会驱动本行业内的在位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在近40年中,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证明了西方经济学者上述看法的正确性。如Shapiro和Khemani(1987)曾对1972年至1976年加拿大143个产业样本的进入和退出行为做了检验,研究中使用各种进入壁垒和产业结构因素解释企业的进入和退出,证明了利润率与企业进入的正相关性以及集中度和最小最优规模与进入的负相关性。Kessides(1986)使用产业平均建筑投资、设备投资、利润率、企业平均规模、销售增长率的横截面指标研究美国256个产业的进入行为,实证结果支持了“沉没成本同时也是进入壁垒”的结论,同时也证明了利润率与产业成长及企业进入的正相关性。Geroski(1991)使用1983年至1984年度英国95个最细分行业的横截面数据对企业进入行为进行了考察,研究中将企业进入视为期望利润率、市场容量和产业增长的函数,并考察了这些因素对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影响强度的区别,结果证明无论对于本国还是外国投资者,利润率对企业进入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同时对本国投资者的驱动作用数倍于对外国投资者。 在国内,基于产业层面研究企业进入行为的多数文献都认为我国的企业进入行为与行业利润率无关,同时认为企业“过度”进入行为是造成我国许多产业利润率低、集中度低、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的直接原因。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在产业利润空间与产业进入、产业规模增长的相互关系研究中普遍认为:行业利润率对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驱动作用较弱,但企业进入行为对该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盈利状况将产生较强影响。这与国外的研究成果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产业发展阶段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区别,这决定了我国企业行为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认为:虽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逐步完善、逐步成长的过程中,但其运行机理与国外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相同,即都是通过市场的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因此在中国市场经济中,行业利润引导着社会资源在各行业间的有效配置。当一个行业的行业利润普遍比其他行业高时,意味着这个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存在着资源的稀缺性,行业内的竞争不够充分。因此,拥有资本优势的企业为追求利润,自然会进入利润较高的行业进行投资,从而使社会资源向这个行业流动、聚集。 (三)投资资金的来源渠道表明企业个体的投资行为相对理性 部分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国钢铁企业的投资动机时,从投资资金的来源渠道上来解释新企业的进入和在位企业的规模扩张,认为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干预下,企业自有投资比率过低,投资风险显著外部化,进而导致企业过度投资,引发行业产能过剩。并据此认为钢铁企业个体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近几年钢铁工业投资的实际情况却是:钢铁企业在投资资金的筹措方面一直以“企业自筹”为主,政府干预的相对较少,各级地方政府更多时候是给予所在地区钢铁企业以政策上的支持。2004年至2007年,钢铁企业自筹资金占投资完成额的比重均在70,至80,之间波动,这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国家对钢铁项目投资贷款控制较严,钢铁企业从国内金融机构所能获得的贷款额度有限。?钢铁企业近5年的利润状况、资金状况较为理想,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增强。?钢铁企业通过“企业自筹”的方式解决资金来源,必然要承担相当大的投资风险,一部分学者所认为的“钢铁企业自有投资比率过低,投资风险显著外部化”的观点缺少事实依据。?钢铁产业内许多新投资者对钢铁企业间的效率差异有清楚的了解,并对自身竞争能力有足够信心,其进入行为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需要指出的是:钢铁企业个体投资行为的相对理性并不代表钢铁行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有序扩张。 (四)2001—2007年钢铁工业投资情况 一个产业规模的增长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新企业进入所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二是行业内原有企业(即“在位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所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 1、投资带动了钢铁工业规模的增长 2001年至2005年,钢铁工业各年投资完成额增速均超过30,,在30,至110,间波动;2003年至2007年,钢铁工业各年投资完成额基本在1400亿元至3000亿元间波动。因此,2001—2007年是钢铁工业的一次投资高潮期。与之对应,从2001年起,中国钢铁工业规模处于快速扩张时期,7年间各年年度粗钢产量同比增量分别为2313万吨、3074万吨、3997万吨、6057万吨、7033万吨、6991万吨、7009万吨,其中2004年至2007年连续4年的粗钢产量增量相当于俄罗斯2007年的全年粗钢产量,而俄罗斯粗钢年产量规模位居全世界第四位。 2、钢铁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内企业数量的变化 某一行业发展演变和市场结构变迁往往都是通过大量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来实现的。在产业发展演变过程中,当一个产业面对着巨大的潜在需求时,其所表现出的高利润率会吸引众多潜在进入者的加入,使该行业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伴随着市场容量的饱和,企业数量将逐步达到顶峰。当该行业的产品价格和利润率发生持续性的下降时,将会有“在位企业”的退出,行业内企业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钢铁工业中钢铁企业的数量从2002年至2007年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只是每年增加的企业数量及增长幅度各有不同(图2)。但进入2007年后,钢铁工业中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这表明在2007年,中国钢铁工业已基本实现了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行业内竞争压力增强,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动力明显减弱。 从图2中可以看到,2004年、2005年、2006年这3年钢铁工业中企业数量增长较大,2004年企业数量增量超过了800家,2005年企业数量增量超过了1000家,2006年企业数量增量超过了1100家。国外学者(Geroski,1991)认为,“企业进入行为在原则上可以导致价格降低和利润的缩小”。但中国钢铁工业在这3年当中并没有因为企业数量的急剧增长而呈现出利润空间下降的态势(图3),而且各年销售利润率均保持在5,以上。这说明在2003年至2007年当中,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给中国钢铁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钢铁工业中的新进入者提供了获利的可能性。因此,在一个产业尚处于供需平衡总量动态增长的发展阶段时,新企业的进入并不能降低行业的利润空间。 图2 钢铁工业各年企业数量及增长幅度 图3 钢铁工业各年企业数量及钢铁工业各年销售利润率 另一个需要我们关注的现象是:伴随着钢铁工业中企业数量的增加,亏损企业比例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如2004年2月亏损企业比例仅为17.38,,2005年2月、2006年2月亏损企业比例分别为25.73,、29.11,,2007年2月、2008年2月亏损企业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23.87,、22.11,。即在这5年中,钢铁工业中亏损企业比例基本稳定在25,左右(图4)。 图4数据表明,?新进入者对钢铁市场的竞争状况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的,如果钢铁产业内存在恶性竞争,则亏损企业比例将有大幅度增加,潜在进入者是不会急于将自己转换为新进入者的。?钢铁市场当中存在着竞争,在过去5年当中钢铁市场的竞争尚处于相对理性状态,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恶性竞争。 图4 钢铁工业各年企业数量增幅及亏损企业比例 二、从收入贡献率看钢铁工业的规模扩张 如果将各行业所交纳的增值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视为该行业对社会的贡献,那么钢铁工业所交纳的增值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从绝对数额上居于制造行业前列,而且其“收入社会贡献率”(贡献额与销售收入之比)亦居于制造行业前列(图5),仅低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图5 钢铁工业及其下游行业的以收入社会贡献率 钢铁工业“收入社会贡献率”与其上游行业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相比,又处于劣势。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区域属性,不具有煤炭、铁矿石资源优势的地区,是不可能将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作为本地区的主导型产业的。 钢材作为不可替代的功能性、结构性、基础性材料,钢铁产业既要满足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的需要,又要为装备工业、机械工业、耐用消费品制造业提供各种高质量、高档次的钢材产品。因此,钢铁工业对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有着重要影响,能够带动本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而且钢铁企业的建设,已脱离了资源性布局的限制,在空间上具有更为自由的选择性;特别是钢铁工业对一个地区的社会贡献(如税收贡献)相当大。基于上述因素,当本地区的钢铁工业通过大规模投资进行规模扩张时,地方政府从本地区利益出发将给予强有力支持,这无形中对小规模钢铁企业起到了保护作用。事实表明:“九五”和“十五”期间,大部分省份都在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共有19个省、区、市把钢铁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其结果是许多省市的钢铁工业均实现了大规模的扩张,影响了钢铁产业组织结构(产业集中度指标)的优化。 图6 钢铁工业及其上游行业的收入社会贡献率 三、从投资的项目内容看企业类型的变化 2001年至2007年,全国炼铁、炼钢、钢加工三类项目投资完成额之比基本都在1?1?2范围内波动,个别年份炼铁、炼钢项目与钢加工项目投资完成额之比可达1?1?3,即钢加工项目投资额在这一阶段呈上升趋势。这表明钢铁工业更加注重钢铁产品的深加工,注重钢铁产品的多元化,同时表明更多的钢铁企业正在努力调整产品结构,生产更多的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钢铁产品。从各省钢铁工业投资分布看,各地区炼铁项目投资完成额的多少与铁矿石资源所在地密切相关;钢加工项目投资完成额的多少则与粗钢生产基地、钢材消费集中区域相关联;炼钢项目投资完成额较高的地区多集中在传统的粗钢生产规模较大的省、区、市。 鉴于钢铁工业在炼铁、炼钢、钢加工等项目投资额的差异,钢铁工业中三个亚产业的炼铁企业、炼钢企业、钢压延加工企业的数量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图7)。总体而言,炼铁企业、炼钢企业的数量同比变化基本一致,而且在2007年2月、2008年2月炼铁企业数量呈现出“负增长”,这与各地区加大淘汰300立方米以下高炉的落后工艺相关联。钢加工企业数量在近5年当中同比始终呈现“正增长”态势,这一方面与钢加工项目投资比重较大相关联,亦与用钢行业对钢材的多元化、高端化需求相关联。钢加工企业数量的持续增长,亦从一个侧面表明在现有中国钢材统计当中重复材所占的比例将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性。 图7 炼铁企业、炼钢企业、钢压延加工企业的数量增量(同比) 四、钢铁工业需要培育资源控制力 (一)钢铁工业发展将受到上游行业的制约 2003年至2007年这五年中,钢铁工业销售利润率相对于其上游行业处于较低的水平(图8)。钢铁工业销售率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相比,2005年至2007年,二者的差距基本稳定在4,左右;钢铁工业销售率与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相比,2004年至2007年,二者的差距基本稳定在8,左右。相对于钢铁工业而言,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基本属于“暴利”行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产品全部供应钢铁工业,其超高的销售利润率决定了铁矿石价格将处于高价位运行。如在2007年,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与钢铁工业销售利润率之差达到10,以上,这一方面使钢铁工业的原料成本大幅度提高,处于“高成本”运行状态,另一方面将使“高成本”纵向传导给下游制造行业,使制造行业亦处于“高成本”运行状态。从而导致整个钢铁产业链除源头产业外,各产业均处于“高成本”运行状态,从而打破了产业链的结构性均衡,降低了整个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图8 钢铁工业及其上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 特别是在2008年1月至8月,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幅达84.51,,利润总额的同比增幅达195.18,,销售利润率达21,,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6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幅达63.64,,利润总额的同比增幅达142.81,,销售利润率达14.7,,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48,;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幅达45.59,,利润总额的同比增幅达31.48,,销售利润率达5.1,,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幅为9.7,。黑色金属采选业销售利润率已为钢铁工业的4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销售利润率已为钢铁工业的2.9倍。这说明钢铁工业及中国整个制造工业面临着上游原料对其利润空间的“挤压”。 上下游行业间存在着过大盈利差距,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协调的发展。而且煤炭、铁矿石等原料行业保持着超高的行业利润空间,将使原料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增加全社会发展的环境成本。 应当看到,中国钢铁企业所拥有的矿山自产铁矿石占全国铁矿石产量的比重不到30,,而国内铁矿石自给率不到50,,即中国钢铁企业自产铁矿石占其铁矿石需求总量应不超过15,。从铁矿石资源品质看,中国铁矿地质品位平均为33,,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1,。2007年进口铁矿石量达到3.83亿吨,其产铁量约占全国生铁产量的50,以上,而且中国在国际铁矿石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已超过40,;2008年全年中国进口铁矿石量达4.437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6,。基于此,中国钢铁工业需要培育较为强势的资源控制力。 (二)打破国外理论束缚,突出铁矿石资源的战略性地位 资源所具有的“稀缺性”禀赋,决定了资源依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历来重视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拥有与控制。例如对于重要的石油生产国,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与其保持着十分亲密的政治经济关系;与之对应,一些相对独立的石油生产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的舞台上拥有着较强的“话语权”。铁矿石的重要性虽然不及石油,但依然是当今世界 经济发展消耗最多的原料之一。 我们在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取铁矿石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保障铁矿石的供应上,曾在理论研究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是因为国外产业经济研究领域通常将跨国资源采购视为国际分工的具体体现。国外有关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培育本国产业竞争优势的论述中,都将产业所需要的资源条件列为比较优势或生产要素中的基本要素,其基本观点是资源对一个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存在着相对重要性,而不是绝对重要性,即基本要素的普遍可供性及可替代原料的不断增多,它已经不是一个国家重要产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国内有许多学者也套用该理论对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普遍认为国内铁矿石资源的短缺不应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障碍,中国钢铁工业可以从国外进口优质铁矿石以满足国内的旺盛需求。但是产业分工、产业转移、产业竞争优势等一系列理论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其专家学者基本上是站在本国立场,并以本国政治、经济环境为基本背景进行资源要素的研究,其所假定的前提条件通常是:投资是自由而广泛的,资本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资源供应国与资源使用国之间政治体制背景相同。这些理论中关于资源条件不构成一国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论述对发达国家而言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由于其理论研究所假定的各种前提条件与中国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对中国而言只能借鉴,不能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而且,这些理论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为发达国家服务的,其效果是发达国家永远处于世界产业链的利润顶点。 纵观世界各个钢铁生产大国,仅美国是有20,的铁矿石消耗来自进口,而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钢铁生产国,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其所消耗的铁矿石基本上是100,来自于进口;煤炭是钢铁工业所需要的主要辅料,多数钢铁强国煤炭进口量也非常大,如日本煤炭进口量占其国内消费量的100,,德国为55,以上,英国达到60,,法国则超过95,。从这一角度看,钢铁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与本国境内是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必然联系,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都是资本输出大国,其投资之所以能够遍布全世界,很重要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这些发达国家与被投资国之间基本上都有着较为统一的政治立场、经济立场,其行动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因此,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能够通过资本的、政治的各种手段对世界范围的资源进行有效控制。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虽然在产业经济理论上对资源要素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对资源要素非常重视,将其视为国家的经济命脉。事实已表明,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等国的优势钢铁企业均与铁矿石主要生产国要么签有长期供货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要么以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在铁矿石生产国内办矿,以使本国钢铁产业在铁矿石供应方面有着较为稳定的供应渠道,同时具有一定的市场“话语权”。因此,对中国钢铁工业而言,需要站在维护本国产业安全的角度,重新认识资源要素对中国钢铁工业的重要性。近4年来国际市场上铁矿石价格的持续上涨更进一步表明,培育资源控制力对中国钢铁工业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中国钢铁工业如果缺少必要的资源控制力,意味着我们将在世界产业链中处于利润的低点,这必然影响到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 (三)多渠道地培育铁矿石资源控制力 中国钢铁工业如果面向国内寻找铁矿石资源,那么支撑中国现有钢铁生产规模的铁矿石最低产量应在14亿吨左右,这无疑会增加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成本,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钢铁工业需要多渠道地培育资源控制力。 一是控制国内钢铁生产对铁矿石的需求总量规模,提高铁矿石利用率。?在钢铁工业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钢铁产业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增长模式。?需要从保护本国环境与资源的角度减少本国铁矿石的使用量,将一些低效率、低品位、对环境资源损耗大的小矿点进行关闭,这也是保证中国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发展高等级钢材,提高钢材利用效率,间接地降低钢铁工业的环境负荷。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各产业对于钢铁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高级化,传统意义上的数量型市场需求环境正在逐步发生改变,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钢材的使用效率已成为钢铁工业所面对的发展命题,这一命题所要解决的是如何用相同数量的原料生产出更高品质的钢铁产品,这涉及许多技术及高品质钢材推广使用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国家各个部门的协调来共同完成。?限制低端钢铁产品的出口,这不仅可以优化钢铁工业产品结构,而且可以降低中国钢铁工业的铁矿石消耗量。?加强废钢铁回收,提高废钢的使用量,进一步降低铁钢比(生铁与粗钢产量之比),从而降低铁矿石消耗量。 二是加强国内钢铁上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铁矿石生产(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控制力。?钢铁工业作为铁矿石的唯一消费产业,理应对国内铁矿石具有足够的掌握能力。但由于中国钢铁企业所拥有的矿山自产铁矿石量占全国铁矿石产量的比重不到30,,使国内钢铁企业与铁矿石生产企业成为两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抗”的利益群体,特别是在协调铁矿石进口方面双方没有形成合力,如国内铁矿石生产企业及铁矿石贸易商经常是在进口铁矿石谈判过程“跟风涨价”,使国产铁矿石现货价格在通常情况下高于进口铁矿石到岸价格,这也为国外铁矿石供应商提高谈判价格提供了依据。因此,钢铁工业提高资源控制力首先是要提高对国内铁矿石资源的控制力。国家在铁矿石勘探、开采等方面应给予优势钢铁企业以政策上的支持,如鼓励国内钢铁企业对国内大型矿山进行参股、控股;鼓励国内钢铁企业对中小型矿山的铁矿石产品实行直接“买断”,缩短铁矿石的流通路径,减少贸易商对铁矿石价格的炒作空间。?铁矿石价格是由市场供需机制来决定的,但如果铁矿石生产中存在着“暴利”,则说明铁矿石价格存在着炒作的成分,说明国内在国产铁矿石定价机制上存在着体制上的“缺陷”,将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纳入到钢铁工业整体利益当中,既是产业协调发展的需要,更是为提高钢铁工业资源控制力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三是鼓励中国优势钢铁企业以资本的方式加强自己在国外铁矿石资源上的控制权。没有海外铁矿石资源控制权,有可能在世界贸易中我们只能作为钢铁加工制造一方获取远低于其他国家钢铁产业的收益。而且这种低收益背后还隐藏着一定的环境成本,这对中国社会发展是不适宜的。但对国外资源的资本性投资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因素较多,这本身是对中国钢铁产业整体协调能力的一个挑战。首先政府要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方面对钢铁企业给予必要的支持;其次是钢铁企业在投资中要做到投资对象多元化、投资区域广泛化,同时要保证投资策略的灵活机动、投资手段的多样实用。 四是从产业安全的角度,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主要是为满足国家紧急或非常情况下的需要,将某些已知蕴藏或可能蕴藏重要战略矿产的地区,或某些已探明储量的矿地,作为战略保留基地,不准进行商业性勘查开发,仅供国家非常时期使用。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的前提条件:首先是国内必须蕴藏所要储备的资源,其次是该种资源其他途径的供应可以满足当前相当时间内的需求,这两点我国都已具备。在战略储备基地内,由国家投资普查、勘查,不允许矿产勘查和矿业公司从事商业性勘查开发活动。 五、结束语 钢铁工业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源于钢铁工业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而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则源于钢铁行业在前几年所表现出的较高行业利润空间。当前钢铁工业投资周期进一步缩短,投入产出见效较快,在没有产业进入限制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使大量新进入者加入到钢铁产业队伍当中。由于目前尚难以掌握新进入者在企业规模方面的数据,因此难以对新进入企业的集中度边际效益作出准确的估算。但可以肯定,新进入者的大量涌入,削弱了钢铁产业的集中度指标,降低了钢铁产业的行业协调能力 及行业控制力。 在钢铁工业尚处于供需平衡总量动态增长的发展阶段时,新企业的进入并不能降低本行业的利润空间。而且钢铁企业是以“企业自筹”的方式来解决投资资金的来源,因此,中国钢铁企业的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性。但钢铁企业个体投资行为的相对理性并不代表钢铁行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有序扩张。 从产业链角度看,在钢铁产业链当中普遍存在上游产业利润空间高于下游产业的现象,这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保持产业链均衡发展的角度看,上游产业保持较高的利润空间不利于制造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打造中国钢铁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任何行业来讲,追求合理的行业利润空间比单纯追求产品的高价位运行更有助于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正确定位,更有助于该行业的健康发展。对钢铁工业而言,只有上下游行业实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钢铁行业才会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本文档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利润空间、结构均衡及资源控制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850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2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