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答:《五灯会元》札记之二十八:唯大菩萨能解

答:《五灯会元》札记之二十八:唯大菩萨能解

举报
开通vip

答:《五灯会元》札记之二十八:唯大菩萨能解答:《五灯会元》札记之二十八:唯大菩萨能解 答:《五灯会元》札记之二十八:唯大菩萨能解卷一·释迦牟尼佛世尊因七贤女游尸陀林,一女指尸曰:“尸在这里,人向甚处去?”一女曰:“作么?作么?”诸姊谛观,各各契悟,感帝释,散花曰:“惟愿圣姊有何所须,我当终身供给。”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唯要三般物:一要无根树子一株,二要无阴阳地一片,三要叫不响山谷一所。”帝释曰:“一切所须,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实无得。”女曰:“汝若无此,争解济人?”帝释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僮尸迦,我诸弟子大阿罗汉不解此义,唯有诸大菩...

答:《五灯会元》札记之二十八:唯大菩萨能解
答:《五灯会元》札记之二十八:唯大菩萨能解 答:《五灯会元》札记之二十八:唯大菩萨能解卷一·释迦牟尼佛世尊因七贤女游尸陀林,一女指尸曰:“尸在这里,人向甚处去?”一女曰:“作么?作么?”诸姊谛观,各各契悟,感帝释,散花曰:“惟愿圣姊有何所须,我当终身供给。”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唯要三般物:一要无根树子一株,二要无阴阳地一片,三要叫不响山谷一所。”帝释曰:“一切所须,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实无得。”女曰:“汝若无此,争解济人?”帝释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僮尸迦,我诸弟子大阿罗汉不解此义,唯有诸大菩萨乃解此义。”尸陀林,位于摩揭陀国王舍城之北的森林。林中幽邃且寒,亦称寒林,最初为该城人民弃尸之所,后为罪人之居地。其后泛称弃置死尸之所为寒林。今试以天台三谛释之。《始终心要》说:“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假谛者立一切法。”一、空谛空谛,以空观所得之真理。诸法本空,众生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妄见。因此要以空观对治妄见。观,区别于识,作名词,为智慧;作动词,即以智观之。空观,又名从假入空观,即以智慧观察具体事物,了知事相虚幻不实,从而观其本体之空,故名空观。其所得之理,名为“空谛”,又作真谛、无谛。此七女从“尸”这一事相中,观得“空”理,故曰“各各契悟”。空谛有二,观人无我 和观法无我。1、人无我“七贤女游尸陀林,一女指尸曰:‘尸在这里,人向甚处去?’一女曰:‘作么?作么?’诸姊谛观,各各契悟。”“谛观”,天台宗为“空观”之异名。“我”,或者说“人”,分两个部分。一是色身,一是心。若将心法再分,又有受、想、行、识,加上色,称为“五蕴”。五蕴和合,一个“人”就“生”了。这个人,就是一个“我”。五蕴离散,这个人就“死”了。这个“我”没有了。所以问“尸在这里,人向甚处去?”五蕴是对一切有为法(生灭法)的五大归类。五大类下,还可细分。(在俱舍等所立七十五法中,共有七十二有为法归摄于五蕴,唯识家立百法,其中九十四有为法摄为五蕴)。小乘通过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法,对构成“人我”的五蕴,层层观察,结果在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中都找不到有“我”这个实体的存在。而凡夫所执之“我”,不过是在特定条件下(因缘)的暂时性和合,徒有其名,而无实体,只是假名这“我”。证得“人无我”,那末,“我”的一切烦恼,也没有了。由此解脱烦恼,得到涅槃。“诸姊谛观,各各契悟”,“人”到哪里去了?“人”,本来就没有的,能到哪里去?七贤女通过仔细审虑观察,从各个角度对“空”理有不同程度的契悟。2、法无我“感帝释,散花曰:‘惟愿圣姊有何所须,我当终身供给。’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唯要三般物:一要无根树子一株,二要无阴阳地一片,三要叫不响山谷一所。’帝释曰:‘一切所须,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实无得。’”大乘不用分析空去剖析五蕴,而直接对一切法 观察思维,证知一切法当体即空。即一切法,包括五蕴各各,都没有实体,都是心体上的假相,如波之于水。唯一的实体是“心”,即真如。这样,不仅人无我,而且法亦无自性,即“法无我”。法,境尘;“我”,指法的自性。七女的契悟,亦使帝释对“空”理有所感悟。但他的感悟,仅局限于“人无我”的“我空”上,并没有感悟到“法无我”。但即便如此,亦使帝释大有裨益。凭七女的功德,应当受供养。帝释是护法神,因此对七女说,你们须要什么,我终身供给。帝释认为,他统三十三天,这世上,无论日常所须(四事),还是奇珍异宝(七宝),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帝释都“有”,但他却不知道这些“有”,亦与“人”一样,都是因缘和合、虚幻不实的“假有”。真实存在的,恰恰是看不见的“心性”。七女见他还执于“法有”,便点拨帝释说,四事七珍,我家都有,只要你三样东西:无根树子一株,无阴阳地一片,叫不响山谷一所。七女示意帝释,四事七珍之“有”,其实亦与无根树等一样,也是虚幻不实的,是“没有”的。此即“法无我”义。帝释不解其意,老实的说,“一切所须,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实‘无’得。”二、假谛“女曰:‘汝若无此,争解济人?’”既以空观了悟一切法空,那么,所见所闻的法相,因缘聚时则历历宛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众生不能证空,满目尽是“有”,要教化他们,必须自己先明个中道理。这道理名为“假谛”。此须在证得空谛之后,再从空入假,复以“后得智”(于证得根本智后乃能得之 之智),观察有为法,明缘起因果,于空中立一切法,是名“假观”,又作从空入假观、平等观。所观得之理,称名“假谛”、“俗谛”、“有谛”。如何修此后得智?菩萨行者,在观空之后,须重入六道,于普度众生行中,观假有,以利他自利。亦即随顺世俗而方便说生灭等“有”之谛理。如是,则于度人的过程中,深究有法,了悟有谛。故度他、自度是同一的过程。七女说,“汝若无此,争解济人?”意思是你没有关于“有法”的假谛,怎么懂得去济人?“济人”,即度人,助人悟道。三、中谛“我诸弟子大阿罗汉不解此义,唯有诸大菩萨乃解此义。”中谛,即是观察空谛和有谛两者的关系,并把两者统一起来。这种观察,称名“中观”。所谓真如体空,并不是没有生灭相,只是指真如上没有另外作为“实体”的相。不生不灭的心体,总以某种有生有灭形相而存在。此相,即是心体存在的状态、现象。性不离相,相不离性,性相不二。心与法、涅槃与生死,不是对立体,而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故说有不住有,谈空不落空,空有无碍,就是“中道”。帝释不理解,我“有”四事七珍,“无”无根树,这与“济人”有什么关系?他把“有”、“无”对立起来了。既不解四事七珍,其性本空之空谛,亦不解于空中立一切法之有谛。佛言:“僮尸迦,我诸弟子大阿罗汉不解此义,唯有诸大菩萨乃解此义。”大阿罗汉,是小乘的最高境界。小乘证得“我空”,解脱烦恼,欣涅盘厌生死,遂对境尘,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因为不再观察万法之“有”, 对假谛置若罔闻,不了“法空”,所以不能除所知障。故世尊说,大阿罗汉不解此义。菩萨行,渐次证悟三谛,但得果大小有别,乃有三种三谛之说。其下者,于三谛一一次第观之,虽有所悟,但不能融会贯通。其中者,于观空时,立足于空而无假无中无不空;观假时,无空无中无不假;观中道时,无空无假无不中。是如,非但了解中道具足一切佛法,且于空、有二谛中亦皆具足佛法。故无论观空、观有、观中,于任一谛,即具足三谛。其上者,不观空,不观有,不观中,于任一念中,三谛圆融,一即三,三即一。是名圆融三谛、一心三谛。大菩萨,是大乘深行之菩萨。故世尊说,只有大菩萨能解。是指能解圆融三谛。《中观论·四谛品》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被认为是圆融三谛的出处。按:说名三谛,三谛亦是假。何以故?实法唯一,法即是法,个中宁有三种谛乎?开一为三,而说空、有、中者,乃方便说教,及臻佛境,一切不可言说,唯佛与佛自知。 继续阅读
本文档为【答:《五灯会元》札记之二十八:唯大菩萨能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9-06-03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