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2001年国内日报艺文版音乐评论生态

论2001年国内日报艺文版音乐评论生态

举报
开通vip

论2001年国内日报艺文版音乐评论生态论2001年国内日报艺文版音乐评论生态 顏綠芬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本文探討的焦點放在台灣帄面媒體的日報藝文版(在西方報紙上的 「Feuilleton」),有關音樂活動的報導、政府相關政策的討論、音樂人物的消息、音 樂節目的評論等等,在這方面,國內以《中國時報》(文化藝術版)、《民生報》(文 化新聞版、文化風信版)、《自由時報》(藝術特區版)、《聯合報》(文化版)? ?照首字筆劃排??表現較好,這四報不僅在消息報導上擁有專門跑音樂新聞的記 者,也常能適時刊載一些藝術評論的文章,偶而還會有專家學者的外...

论2001年国内日报艺文版音乐评论生态
论2001年国内日报艺文版音乐评论生态 顏綠芬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本文探討的焦點放在台灣帄面媒體的日報藝文版(在西方報紙上的 「Feuilleton」),有關音樂活動的報導、政府相關政策的討論、音樂人物的消息、音 樂節目的評論等等,在這方面,國內以《中國時報》(文化藝術版)、《民生報》(文 化新聞版、文化風信版)、《自由時報》(藝術特區版)、《聯合報》(文化版)? ?照首字筆劃排??表現較好,這四報不僅在消息報導上擁有專門跑音樂新聞的記 者,也常能適時刊載一些藝術評論的文章,偶而還會有專家學者的外稿,探討特定主 題。這裡所謂的樂評不限定對音樂會的評論,只要內容與音樂相關、言之有物、可供 討論的論述文章皆在本章探討範圍內。 259 民國九十年,也就是二十一世紀元年,台灣隨著世界性的經濟低迷,似乎也籠罩 在一片不景氣中,只是每天翻開報紙,在社會版、休閒消費或廣告版上卻可觀察到, 民間的消費力仍舊相當旺盛,即使文化藝術版上,演出活動亦是玲琅滿目,一個接一 個,令人應接不暇。 但是一如以往,媒體上報導的活動這麼多,一般的音樂會大概只能上報一次,除 非是世界名家像阿格麗希(M. Argerich)、多明哥(P. Domingo)、卡瑞拉斯(J. Carreras),或華裔大提琷家馬友友、台灣小提琷家林昭亮等台灣樂界寵兒,他們就會多上幾次 報。這一年,幾位中國出身的年輕鋼琷家大獲音樂記者青睞,李雲迪(2000年蕭邦國際鋼琷大賽首獎)、陳薩、郎朗、安寧,人未到新聞就跑在前面,特別是李雲迪的 相關消息前後報導了十幾天;類似情形也出現在馬友友的「絲路之旅」,《聯合報》 更有系列報導。 可惜的是,在評論方面仍舊嚴重不足,好的評論更是鳳毛鱗爪。《民生報》多年 前曾不定期的委託多位資深音樂家、音樂學者寫樂評,呈現多元的觀點與論述,在樂 評方面引領風騷,這幾年已經少有,標上「表演評論」的文章涵蓋戲劇、舞蹈、音樂 領域,九十年的音樂評論屈指可數,大致上有諸大明的〈聽李雲迪與瓦薩里鋼琷演奏 有感〉(《民生報》2.20.)、錢南章的〈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個人魅引領新的嘗試〉 (《民生報》3.9.)、魏樂富評阿格麗希音樂節的〈「驚奇?浪漫?百分百」(《民 生報》4.18.)等,類似這樣由學有專精者所寫的有見地的好文章大概不出十篇,一年 365天,篇數太少了。另外在中標示「文化特餐」的,例如陳藍谷的〈由李雲迪談彼 岸音樂教育新態勢〉(《民生報》3.13.)、何穎怡的〈世界音樂台灣接觸〉(《民生 報》9.7.),量更少。特有主題的「文化談」,音樂方面幾乎都是音樂記者黑中亮包1辦(偶有其他記者的),像〈馬友友-音樂的苦行僧〉(《民生報》1.16.)、〈國寶級指揮家在哪裡?〉(《民生報》4.28.)、〈追求音樂最初本質〉(《民生報》8.1.)、〈敢於執著唱出生命〉(《民生報》8.30.)、〈重尋世界音樂的根〉(《民生報》9.6.)、〈成功的音樂外交〉(《民生報》9.12.)、〈卡瑞拉斯的挑戰〉(《民生報》10.19.)等等,內容介於報導與特稿之間。 新世紀元年,音樂評論在《中國時報》和《聯合報》上幾乎沒有什麼空間,《聯 合報》的「文化筆記」偶而出現像符立中的〈評拉脫維亞歌劇院的杜蘭朵〉(《聯合 報》3.17.)、孫瑋芒論譚盾的〈細聽《臥虎藏龍》〉(《聯合報》5.26.)和評多明哥的〈全能歌手的滿漢全席〉(《聯合報》6.12.)、鍾適芳〈「流浪之歌音樂節」見證2遷徙樂聲〉(《聯合報》9.5.),以及《中國時報》黃小燕〈安可不要多,一點點就 好〉(《中國時報》7.16.)之類的外稿少之又少,真的是久久才有一篇;而中時常在 音樂報導之餘時接續有由記者潘罡執筆的特稿、專題報導或文化評論,其中不時有一 些較新的資訊及分析,例如〈影響台灣音樂動向,許常惠聲聲不息〉(《中國時報》 1.5.)回顧剛過世的音樂界元老生帄對台灣的影響,另外像〈美國人重燃對音樂劇熱 情〉(《中國時報》4.23.)、〈三大男哥音聲聲不息〉(《中國時報》5.3.)、〈中國愛樂旋律奔放,台灣樂團何以雜音難消?〉(《中國時報》6.2.)、〈改革樂團制度,滋潤藝術沃土〉(《中國時報》7.3.)等文章,都會提出一些不錯的議題,但可 惜的是,幾乎都是記者潘罡一人所寫,很難看到其他人的評論,難免過於單一化、缺 乏多元的論點與意見,誠屬美中不足。 1 2.23于國華有一篇為馬友友的捧場的「勇於開創的音樂家」 2 鍾適芳為流浪之歌音樂節策劃人,此篇非關音樂會評論。 260 《自由時報》的「藝術特區」版從前以預作版面方式呈現,不能反映即時新聞, 近年來已改善,不僅在消息報導方面急起直追,特別是在評論方面有後來居上之趨 勢,音樂記者趙靜瑜比較集中於報導方面,偶而亦會寫幾篇特稿;專論的部分,像涵 蓋表演藝術及文化議題的「自由藝談」、專門針對音樂會評論而推出的「自由樂評」, 則委託或開放給藝文界人士,少則一個月一篇,多則一個月有四篇(十一月),試舉 數例:音樂學家樊慰慈評李雲迪與瓦薩里的〈喬丹規則的不同面相〉(《自由時報》 2.24.)、指揮與作曲家陳樹熙寫的〈台灣作曲家的邊緣化〉(《自由時報》6.28.)、 〈誰殺了古典音樂〉(《自由時報》8.27.),小提琷家簡名彥評盧卡斯?大衛(Lukas David)的〈再見炫技大師的傳奇〉(《自由時報》12.24.),以及青年後起之秀焦元溥評安寧的〈樂思雋永的鋼琷詩人〉(《自由時報》3.22.)、評陳薩的〈美麗深刻的幻想世界〉(《自由時報》10.6.)、評費亞多與NSO的〈用心的海頓,失神的拉赫曼諾夫〉(《自由時報》11.26.),陳效真評男中音特菲爾的〈從立正站好到戲感十 足〉(《自由時報》10.29.)、評陳成鋼琷獨奏會的〈「振奮」全場的演出〉(《自3由時報》4.11.),魏均仰評張培豫與NSO的〈失望的《皇帝》與驚愕的《巨人》〉(《自 由時報》5.7.)、劉承啟評實驗合唱團〈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家合唱團?〉(《自由 時報》11.19.)等。 以上只是針對台灣的日報在藝文方面領銜的四大報,在2001年的音樂評論方面的表現作一個初步的觀察,對這麼多采多姿的台灣樂界,整年度樂評的量真是太少了。 報界的四個龍頭對評論的不夠重視,常常會發生以下的情況:活動前強強滾,聲 勢浩大,事後則無聲無息。例如台灣交響樂團的年度製作《西施》從元月即蹦出檯面, 〈接受西施挑戰、要角名單出爐—本土聲樂家高水準饗宴、王斯本執導四月起排練〉 (《民生報》1.19.)、〈《西施》選角定案張惠娟、林中光挑大樑〉(《自由時報》 1.19.);接著七月先是〈國台交邀請湖北省歌舞劇院 教育部公文卡住 歌劇《西施》4另謀出路〉(《自由時報》7.2.),《民生報》稍後登出〈催生不易、西施萬難不辭〉 (7.13.);七月二十四日有關編導方面〈王斯本執導《西施》有關點有風格〉(《民 生報》7.24.)、〈執導歌劇王斯本親赴蘇州勘景 西施命運留待觀眾決定〉(《自由時報》7.24.),八月演出前〈歌劇《西施》11日起風光登場〉(《中國時報》8.6.), 有趣的是國台交陳澄雄團長、導演王斯本搶盡媒體鋒頭,新聞似乎是以他們為主,作 曲家黃輔堂不過是配角,所有相關報導的大標題沒有一次出現這部作品的最重要人物 「作曲家黃輔堂」字眼,也許記者會是陳團長或王斯本召開的,不過下標題,報社可 有主導權吧!到底一部歌劇的首演製作是多麼盛大的事,而最該得到媒體焦點的也應 該是作曲家才是。演出前的報導,似乎只有圍繞在陳澄雄團長抱怨不能請「湖北歌舞 團」共襄盛舉之事。不過,一切都克服了,媒體積極關懷總是好的,只是民眾獲得了 一些資訊後,最後歌劇演出實況如何?王斯本導演出來的符不符合大家的期待?黃輔 堂的這部醞釀十五年的歌劇呈現如何?歌手的詮釋好不好?觀眾多不多?反應如 何?音樂界評價怎麼樣?完全沒有後續報導。事實上這樣花了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年度 將近三分之一預算的大製作(一千多萬左右的經費可也是納稅人的心血),不管好不 好,應該都值得記者親自去看一看、觀察一下,或者是作個專訪,或委託一位專家寫 寫評論吧! 3 《皇帝》指的是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琷協奏曲,《巨人》指的是馬勒的第一號交響曲。 4 同一天,《中國時報》、《聯合報》兩報有類似的相關報導。 261 得到媒體強烈、主動的關注,而且前前後後都受到有如天驕子般的待遇的,這一 年首推李雲迪和馬友友,前者的音樂會是中時主辦,後者的「絲路之旅音樂會」是《聯 合報》、《民生報》及其他企業合辦。李雲迪因為以十八歲之齡獲蕭邦鋼琷大賽首獎 (2000年得主),因是華人第一位,來台演出自是備受矚目。他是人未到新聞就跑 在前面,《民生報》2月9日就有兩篇特別報導,其他報紙則先以越洋電話訪問將與 李雲迪合作演出的布達佩斯交響樂團指揮瓦薩里,12日作大幅報導,為15日的演出先暖身;接著13日〈李雲迪今天要來了〉(《民生報》2.13.)、〈台機電贊助李雲迪與達佩斯交響樂團音樂會〉(《中國時報》2.13.);然後14日、15日李雲迪更是各大報的新聞焦點,篇幅之大、多、緊湊,簡直教人咋舌!台北的兩場演出後還有後 續的報導、迴響(表示記者去聽了),另有與他的老師但昭義的專訪。後續中部的演 出仍是媒體的焦點,〈李雲迪彈蕭邦,台中風靡〉(《中國時報》2.18.)、〈但昭義為學子解說彈琷竅門??李雲迪前晚在台中演出造成轟動〉(《聯合報》2.19.)、〈唱片公司爭相網羅李雲迪〉(《中國時報》2.20),有趣的是,報導最力的《中國時報》、 《聯合報》二報並沒有刊登任何一篇較專業的樂評,所幸《民生報》有諸大明、自由 時報有樊慰慈的樂評,算是面面俱到了。 馬友友的「絲路之旅」,一如以往《聯合報》系合辦的活動,同樣搶盡了媒體鋒 頭。從1月16日《民生報》〈馬友友絲路巡禮曲目敲定〉、《聯合報》〈絲路合奏 團成員素描(上)〉開始登場,到3月9日馬友友離台第二天,四報各種相關的報導、 專訪、專題、文化談等等不下二十篇,例如〈大提琷勾畫東西駱駝商旅交流意象?? 馬友友、趙季帄絲路相遇〉(《自由時報》3.1.)、〈用人文主義關照人類命運?? 馬友友發展藝術融合〉(《聯合報》3.3.)、〈馬友友將持續民族音樂采風〉(《聯 合報》3.4.)、〈馬友友的音樂實驗〉(《民生報》3.6.)、〈馬友友弦歌撩人絲路情〉(《聯合報》3.8.)等不勝枚舉,「馬友友」三個字一定出現在大標題,真的是叫讀 者不瘋狂也怪! 台灣這麼多年來因為音樂經紀公司引進大型音樂會、或世界級音樂家來台演奏, 媒體「配合著」炒作報導,為多吸引一些民眾進音樂廳、提昇社會的音樂水準,相信 大家樂觀其成,但是一些很值得大家討論或重視的節目,像國內重量級的作曲家發表 新作首演,如在國外,有水準的日報一定會刊登具有權威性的樂評,在台灣的報紙往 往卻只是像一般的帄常演出被處理成節目預告,事後毫無評論、迴響,有關黃輔堂的 歌劇《西施》已在前面分析過,其他再舉例來說,2001年被報導的首演樂曲有大陸 56作曲家鮑元愷的《恆春鄉愁(木管五重奏版)》、金希文的《幻想曲》、陳俞州的 78「現代作品發表會」、馬水龍的管絃樂曲《關渡隨想》、七位年青作曲家的「春秋 910樂集」聯展、蕭泰然的《福爾摩莎鎮魂曲》、錢南章的大型合唱曲《佛教涅盤曲》 5 施美惠專訪:〈鮑元愷寫交響曲總結中國風〉(《聯合報》2.5.) 6 施美惠報導:〈金希文譜寫幻想曲,蕭晴文今擔綱演奏〉(《聯合報》2.21.) 7 趙靜瑜專訪:〈陳俞州創作蘊含中國哲思〉(《自由時報》3.10.) 8 潘罡報導:〈遷居山林 自然節氣化成協奏音符—馬水龍發表《關渡隨想》〉(《中國時報》 4.22.) 9 趙靜瑜報導:〈春秋樂集十年碩果七位青年作曲家啼新聲〉(《自由時報》5.29.) 262 11等等。上述幾位作曲家老中青三代都有,老、中兩代的都是大學教授和當代音樂的 代表性人物,年青的也都是學有所成、受到相當肯定的音樂家,也因此才得以受到報 導。可是演出之後,我們看不到討論,沒有評論,沒有任何回應,這些藝術家精心創 作的心血結晶,還有擔任首演音樂家們的努力詮釋,似乎還不如十八歲的李雲迪旋 風、北市交小號手性騷擾案,被媒體追蹤報導,更何況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創作者。類 似的情形,國家音樂廳一場難得的作品聯展音樂會「啟動台灣的聲音—關渡樂集作曲 家樂展」(2月19日)也一樣「有」報導而「無」評論,演出作品有盧炎的《弦樂 十五重奏》」、馬水龍的《琵琶與弦樂四重奏》錢南章的《158的魅力》、賴德和的《牧歌—給十五位演奏者的室內樂》、潘皇龍的《莊嚴的嬉戲》、潘世姬的《黑夜 - 給女高音獨唱》、洪崇焜的《管風琷前奏曲》(新作),前五位作曲家是二、三十年 來台灣當代音樂創作的佼佼者,也是青年作曲家的重要引導者,後兩位是後起之秀, 亦都是大學教授,這種陣容的音樂會,無疑是台灣樂界的一件大事,得到的報導最早 有趙靜瑜的〈台灣當代作曲家同時發聲??國立藝術學院拉近與聽眾距離〉(《自由 時報》2.14.),然後有《聯合報》刊登劉岠渭博士的專文〈談「啟動台灣的聲音」音 樂會作品〉(2.18.)篇幅都相當大;《中國時報》、《民生報》演出當天才刊登〈今 晚啟動台灣的聲音??演奏老中青作曲家代表作〉(《中國時報》2.19.)、〈多元性聆聽關渡樂集現代音樂會 啟動台灣的聲音提供直覺的反應〉(《民生報》2.19.), 似是不錯,但對照兩報前一周的版面消息,天天是李雲迪相關消息的大幅報導,不禁 令人感嘆,這些加總起來三百多歲的重量級作曲家還不如一個十八歲的演奏明星呢! 其實,深刻嚴謹的藝術音樂創作猶如前瞻性的高科技研究一般,本就很難引起普 羅大眾的興趣,但卻又是人類文明向前邁進的原動力,媒體大可以扮演引導、解說、 討論、批評的角色。可惜的是,在這方面(新音樂發表與評論)台灣的日報2001年 一整年的表現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另外像台灣前輩作曲家郭芝苑先生十二月榮獲靜宜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地方 記者來了不少,但全國版藝文版面上竟無隻字片語,非常令人遺憾!台灣受西式音樂 薰陶後,第一代音樂家除了江文也以外,多半是演奏家、聲樂家,江文也去了大陸以 後,由於國共交惡,台灣在八?年代前無緣接觸他的作品;郭先生是台灣前輩音樂家 中,在音樂創作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特別在管絃樂領域上,同輩的音樂家,無人能 出其右,靜宜大學並無音樂系,但近年來在人文方面的教學研究,特別是通識教育方 面,其努力有目共睹,能頒贈名譽博士學位給郭芝苑先生,無疑是一大新聞,卻在我 們重要媒體的全國版上缺席,是出席的地方記者認知不夠?還是主辦者發布消息不 力?我們不得而知,不管如何,漏掉了這樣的消息,真是遺憾,因為媒體正可以趁機 讓國人再一次好好認識郭先生在音樂創作上的貢獻,以及在台灣音樂史上的地位。 對已逝音樂人物的緬懷與紀念,2001年的四大媒體表現的還不錯,過世的台灣 音樂家還能受到報導及加以緬懷,其中最受到矚目的,當屬元旦過世的許常惠先生。 10 趙靜瑜:〈蕭泰然抱病創作《福爾摩莎鎮魂曲》〉(《自由時報》6.12.) 11 趙靜瑜:〈錢南章創作第一首經文安魂曲《佛教涅盤曲》出現「海潮音」〉(《自由時報》 11.14.) 263 他過世的第二天,各報就有大篇幅報導、專訪、特稿以及紀念文章,《中國時報》刊 登了賴廷恆訪問邱坤良和陳希林訪問林明德的兩篇專訪〈功在民族音樂,風流率真 邱坤良:可敬可愛的長者〉(《民生報》1.2.)、〈樂在民俗藝術,眼光獨到 林明德:亦師亦父亦友朋〉(《中國時報》1.2.);《自由時報》也登了兩篇趙靜瑜的報導〈才 跨入新世紀許常惠音樂人生劃下休止符〉、〈採集台灣民歌許常惠奠定民族音樂基礎〉 (1.2.),另加一篇專文:張己任〈懷念亦師亦友的許老師〉(《自由時報》1.2.);《聯合報》施美惠〈他堅持找回民族音樂的根??許常惠一生為傳統音樂努力,留學 法國,卻跳脫西洋樂譜框架,酒後必唱台灣民謠《六月田水》〉(1.2.);《民生報》則是兩篇外稿,一是曾永義〈許大哥!好好的走吧!〉,另一是邱坤良〈送許常惠遠 離紅塵〉(1.2.)。 之後,在告別式、紀念音樂會、遺稿捐贈國史館、後續紀念活動(總統府音樂會 胡乃元演奏許先生的《前奏曲五首》、七月雲門演出為這個作品編的舞作)等,媒體 都能加以報導。本來以許先生一生對台灣的影響力及貢獻就應該被如此重視,可是我 們有時不禁要問:如果不是許先生曾任總統府顧問(李登輝時代聘任、陳水扁總統續 聘)、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現任董事長,還有對他特別推崇的陳郁秀教授為現任文建 會主委,媒體是否仍能對他持續關懷? 另一位也是去年過世的音樂界耆老莊本立先生,於七月五日病逝,享年七十七, 《民生報》于國華報導〈送莊本立最後一程—民族音樂學者,桃李滿天下,五日病逝 享年七十七〉(7.7.),文中有其生帄資歷簡述;另外《聯合報》施美惠也以約200字的篇幅報導他的過世(7.7.),《自由》和《中時》則沒有消息。莊先生戰後來台, 研究中國音樂,擅長各種傳統樂器並曾嘗試改良樂器,是位於陽明山的中國文化學院 (文化大學前身)中國音樂系的創系主任,曾任該校藝術學院院長及副校長,作育英 才無數。莊先生雖不若許先生的名氣,但在台灣中國音樂的領域裡,有相當大的影響 力,他的過世消息卻只有兩報登出。 12有關前輩音樂家方面,二月李哲洋逝世十週年,中時有潘罡特稿(2.10),李哲洋生前是國中音樂老師,曾參與民族音樂採集,最令人感念的是在過去威權時代、 音樂資訊闕如時,他不計酬勞、孜孜的投入「音樂文摘月刊」的撰稿、編輯工作,長 達二十年,是引導台灣精緻音樂文化的導師;今年也是前師範大學音樂系作曲教授劉 德義逝世十週年,台北愛樂合唱團為其舉辦了一場「懷念與感恩」紀念音樂會,《中 時》和《民生報》都刊登了消息:潘罡〈劉德義紀念音樂會周日舉行〉(《中時》6.29.)、黑中亮〈奉獻樂教、影響超過半世紀 紀念音樂會緬懷劉德義〉(《民生報》6.30.),雖是為了音樂會,但大標題都以劉德義為主,尤其是黑中亮的報導,特別著重於他的13生帄、貢獻,相對於皆無相關報導的自由、聯合兩報,更顯可貴。 另一項紀念活動是在海外,這次紀念的人物是逝世十五週年的蕭滋教授,他是奧 地利人,1963年來台,在國內幾個重要的音樂科系教授鋼琷、合唱及管絃樂指揮, 後來又娶了台灣鋼琷家吳漪曼女士為妻,於是將後半生都貢獻於台灣,許多當今有成 的鋼琷家都是他的學生,包括陳郁秀教授在內。因為蕭滋的故鄉史台爾市展開對這位 在東方發揚奧地利音樂的鋼琷家的一連串活動,文建會配合辦理??「台灣文化週」, 除了展覽,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和師大教授團遠度重洋作兩場演出,媒體上因而作了報 導,《中時》〈紀念蕭滋,樂界赴奧展演〉(潘罡6.29.)、《民生》〈紀念蕭滋, 愛在天涯,文建會奧國辦活動〉;七月十五日《聯合報》則刊載陳郁秀的〈音樂和玫 12 潘罡〈李哲洋逝世十週年 今晚樂舞紀念〉。 13 劉德義(1929-1991),作曲家,早年留學德國,回過後致力於創作及音樂教育,貢獻良多。 264 瑰的日子??懷念蕭滋教授〉(7.18.),讓大眾再次緬懷前輩音樂家的努力和奉獻。 《自由時報》是在演出後有報導,趙靜瑜來自維也納的報導〈北市交維也納音樂廳演 出爆滿—掌聲熱烈,陳秋盛謝幕四次〉(《自由》7.9.),內容比較側重于北市交的演出盛況,卻未提及在小城史台爾市的「台灣文化週」展演的情況,難免可惜。這幾 篇紀念性報導或專文都是因為有演出活動,才得以上報的,如果沒有演出,這些人物 是否將被遺忘? 2001年有關公共議題方面,年初照例是文建會扶植團隊的評審、得獎情形,戲 劇方面批判聲此起彼落,不過在音樂方面似乎沒有得到太多的討論。接著是國家音樂 廳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遴選,在過程中曾引起矚目的,《中國時報》的一篇特稿討論 了國外像紐約愛樂、匹茲堡交響樂團、托雷多交響樂團團員參與決策的情形(潘罡 2.11.),頗具參考價值;《自由時報》則在四月團員票選時的散漫提出批判:〈國家 音樂廳交響樂團 團員票選音樂總監 過程烏龍 結果不予計算〉(趙靜瑜4.18),這 個消息與批評紕漏之後,第二天再次投票,行政作業、團員出席率及整個過程馬上有 了明顯改善,並順利選出人選。 另外,有關樂團預算縮演,前後相關的報導與評論有《自由時報》〈實驗=黑機 關 立院大砍實驗國樂團及合唱團預算〉(趙靜瑜1.17.),文中指出實驗國樂團業務費只不到五百萬,實驗合唱團可能連薪水都發不出來;七月《中時》〈政府經費短絀, 樂團苦撐待變〉(潘罡7.10.)文中提到,國立台灣交響樂團、高雄市國樂團的業務 費減少,推展活動的窘況,前者「只剩」五千多萬。其實這樣的公共議題很值得大家 關心,不過大家也看到,原來的基準點就不同,樂團的經費只要少一些,團長就大嘆 苦經,如果報導中如能再深入探討一下各團業務費的運用,媒體則更能公正的為不同 的樂團發出不帄之鳴,而不至於只是轉述聲音比較大的團長的意見了。 整體上,針對公立樂團方面,這一年的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受到最多的關注,節 目、客席演出的指揮和音樂家三天兩頭上報,特別是新團長、新指揮的甄選過程,人 選的出線(朱宗慶、簡文彬)、上任以及樂團的體制問題都是媒體焦點;北市交的節 目除了年度製作的歌劇之外(九十年是《蝴蝶夫人》),似乎較少受到媒體矚目,去14年被報導最多的是該團出國演出而小號手對未成年見習團員的性侵害事件,也因此 陳秋盛指揮兼團長的陳年老問題又再度浮上檯面,潘罡特稿《改革樂團制度 滋潤藝 術沃土》(《中時》 7.3.),文中對台北市交首長制度的缺失提出了相當客觀的分析 與批評。有關北市國方面的報導更少,整年度的活動,從媒體上看來真是乏善可陳, 應該被引起關注的傳統藝術季,只有二月底開鑼時得到報導,之後延續數月的45場 節目,幾乎就此銷聲匿跡了。也許趙靜瑜的特稿〈南腔北調燴一桌??傳統藝術季不 用大腦〉(《自由》2.27.)可以說明一切,不過如果在藝術季之後有進一步對演出節 目的綜合評述,則可以對這個樂團有更具體、更客觀、更具說服力的論點,一個傳統 藝術季花了台北市一大筆經費,到底節目好不好?市民反映如何?音樂界如何看待? 從報紙上真是不得而知。 其他相關議題還有趙靜瑜報導的〈NSO成多明哥之美 有外快,也要有法源。公家樂團老問題再度搬上檯面〉(《自由》6.11.)、〈2002台灣國際作曲比賽引發「本 14 事關89年11月市交組團出訪西班牙,小號手鄧詩屏涉嫌對見習的未成年女團員性侵害,市 交人評會處理,將其記一大過並停職。90年五月地方法院以案發在國外等理由判不起訴,女 方在上訴中。 265 土化」論戰〉(《自由》6.20.)、特稿〈新勢力與新視野〉(《自由》3.22.),特別 是後者,文中提到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和即將上任的兩廳院主任朱宗慶將形成一股新興 勢力:文建會、兩廳院、學界幾所主要音樂系系主任、半官方樂團主事者一直到民間 的藝術經紀公司,裡面不是同梯好友,就是同鄉、同學,喜的是他們都有熱誠,憂的 是「一旦稍有私心偏見,『官官』或『關關』相護,文化資源的切割分配可能會有檯 面上的假帄等出現,因此也就需要更嚴密的機制監督。」文中不卑不亢,引人深思。 其他的公共議題方面,《民生報》〈新聞局公佈新設電台核定名單上沒有它 台 北愛樂還跨不出台北〉(于國華報導3.29.)一文中指出,古典音樂電台申請在新竹以南設立,竟因評審們認為「中南部沒有人要聽」而爭取不到。全文雖以台北愛樂電 台總經理夏迪的不帄之鳴為主軸,但也道出了政府一些主事者的缺乏文化藝術宏觀。 《自由時報》〈又一本藝文雜誌關門 成立十九年《音樂月刊》九月停刊〉(趙靜瑜報導9.3.)雖只是報導一則消息,但卻能將幾年來難以經營的藝文雜誌之類似情況提 出:《藝類》轉化為內部刊物,《大風雜誌》名存實亡,《新朝雜誌》、《音樂年代》 被迫停刊。這些令人思考到,購買一般雜誌的民眾這麼多,但是有關音樂藝術方面的 刊物,真的是無生存空間嗎? 以上是針對台灣四大日報在二十一世紀元年,其文化藝術版面在音樂方面的表現 作了一個觀察與分析,我們發現,整體上仍如以往一般偏重在報導上,特別是音樂活 動的消息,這應該是跟台灣的藝文活動尚未深入民眾生活有關,所以活動除了張貼海 報、散發DM小傳單、登載於表演場所的固定節目預告以外,還頇靠帄面媒體的宣傳, 這種方式向來也是極為有效,宣傳得體、上報率密集,一定滿座、賺錢,否則再好的 節目也可能只有五、六成座。不過因為想上報的節目消息太多,各報很少主動出擊,15大多是針對記者會的邀約再做選擇,而以賺錢為主要目的的經紀公司長期經營與媒 體的關係,媒體多半很捧場;另外,如果涉及了報社本身是音樂會的主辦單位,其「熱 情」的報導及迴響容易引起到底客不客觀的質疑。 一般的情況是,很多音樂會被大大的宣傳了,但事後的評論卻相對的少之又少, 常有雷聲大雨點小的情形。其實從那些少數的評論看來,即使樂評本身帶有相當程度 的主觀意識,作者因多半是學有專精,仍能代表一部份人的見解,扮演錚言的角色。 有樂評才能使已有聲望的音樂家再接再厲,不至於鬆懈,否則長久下去,國外的樂團 或音樂家,不管表演的好不好,反正媒體不會有反應,隨便應付即可,下次只要經紀 公司好好宣傳保證滿座。 有關嚴肅音樂的公共議題,一般公務機構或民意代表都太外行,也不甚關心,所 以藝文版如果能發揮對議題的提出、討論、批評的功能,像本文第五段中談到的幾個 問題,必能督促政府重視和改革,就像政治社會版常發揮的功能。不過這方面,一年 來碰觸到的問題還是太少了! 相信大眾對媒體上的藝文版的期待是:主動針對好的節目作更積極的報導,而 且一視同仁;而報導方面,如能更擴充至出版等其他方面,則對整個社會的音樂文化 更有幫助,像民族藝術保存方面,傳統藝術中心出版「排灣族的鼻笛和口笛」等傳習 成果的報導,就值得稱許,只是媒體仍很被動,希望能不時的與公家機關接觸,挖掘 一些有意義的消息和議題;有些專業的議題,不訪參考西方有深度的報紙藝文版的做 法,委託專家學者不定期的發表各種相關議題的評論,更能發揮其第三權的力量。 15 藝術經紀公司多少還是有一些理想在,但不能否認其主要目的。 266 于國華,〈送莊本立最後一程 — 民族音樂學者,桃李滿天下,五日病逝享年77〉,(民 生報2001.7.7.)。 王美珠,〈從評論、簡報觀察民國八十七年台灣社會與音樂間的互動關係〉,《中華民國 八十七年表演藝術年鑑》,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02-103。 何穎怡〈世界音樂台灣接觸〉(民生報2001.9.7.)。 邱坤良〈送許常惠遠離紅塵〉(民生報2001.1.2.)。 施美惠〈他堅持找回民族音樂的根-許常惠一生為傳統音樂努力,留學法國卻跳脫西洋 樂譜框架,酒後必唱台灣民謠《六月田水》〉(聯合報2001.1.2.)。 〈民族音樂學者莊本立五日病逝〉(聯合報2001.7.7.)。 孫瑋芒〈細聽『臥虎藏龍』〉(聯合報2001.5.26.)、〈全能歌手的滿漢全席〉(聯合報 2001.6.12.)。 符立中〈評拉脫維亞歌劇院的杜蘭朵〉(聯合報2001.3.17.)。 梁銘越〈寒愴與『無厘頭』的台灣音樂評論生態〉,《中華民國八十八年表演藝術年鑑》,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32-135。 張己任〈懷念亦師亦友的『許老師』〉(自由2001. 1.2.)。 曾永義〈許大哥!好好的走吧!〉(民生報2001. 1.2.)。 黃小燕〈安可不要多,一點點就好〉(中時2001.7.16.)。 黃俊銘〈台灣的樂評有沒有明天〉,表演藝術 第93期(2000.9):87-89。 陳希林〈樂在民俗藝術,眼光獨到/林明德:亦師亦父亦友朋〉(中時2001.1.2.)。 陳郁秀〈音樂和玫瑰的日子—懷念蕭滋教授〉(聯合報2001.7.18.)。 陳效真〈從立正站好到戲感十足〉(自由2001.10.29.)、〈『振奮』全場的演出〉(自由2001.4.11.)。 陳樹熙〈概觀當今台灣音樂生態之困境與建言〉,《中華民國八十九年表演藝術年鑑》,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34-45。 陳樹熙〈台灣作曲家的邊緣化〉(自由2001.6.28.)、〈誰殺了古典音樂〉(自由2001.8.27.)。 陳藍谷〈由李雲迪談彼岸音樂教育新態勢〉(民生報2001.3.13.)。 黑中亮〈馬友友—音樂的苦行僧〉民生報2001.1.16.)。 黑中亮〈國寶級指揮家在哪裡?〉(民生報2001.4.28.)。 黑中亮〈追求音樂最初本質〉(民生報2001.8.1.)。 黑中亮〈敢於執著唱出生命〉(民生報2001.8.30.)。 黑中亮〈重尋世界音樂的根〉(民生報2001.9.6.)。 267 黑中亮〈成功的音樂外交〉(民生報2001.9.12.)。 黑中亮〈卡列拉斯的挑戰〉(民生報2001.10.19.)。 焦元溥〈樂思雋永的鋼琷詩人〉(自由2001.3.22.)。 黑中亮〈美麗深刻的幻想世界〉(自由2001. 10.6.)。 黑中亮〈用心的海頓,失神的拉赫曼諾夫〉(自由2001.11.26.) 趙靜瑜〈實驗=黑機關 立院大砍實驗國樂團及合唱團預算〉(自由2001.1.17.)。 趙靜瑜〈南腔北調燴一桌 — 傳統藝術季不用大腦〉(自由2001.2.27.)。 趙靜瑜〈新勢力與新視野〉(自由2001.3.22.)。 趙靜瑜〈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 團員票選音樂總監〉(自由2001.4.18.)。 趙靜瑜〈NSO成多明哥之美〉(自由2001.6.11.)。 趙靜瑜〈2002台灣國際作曲比賽引發『本土化』論戰〉(自由2001.6.20.)。 諸大明〈聽李雲迪與瓦薩里鋼琷演奏有感〉(民生報2001.2.20.)。 樊慰慈〈喬丹規則的不同面相〉(自由2001.2.24.)。 劉岠渭〈談『啟動台灣的聲音』音樂會作品〉(聯合報2.18.)。 劉承啟〈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家合唱團?〉(自由2001.11.19.)。 潘 罡〈影響台灣音樂動向,許常惠聲聲不息〉(中時2001.1.5.)。 潘 罡 〈李哲洋逝世十週年今晚樂舞紀念〉(中時2001.2.10.)。 潘 罡〈國家音樂廳樂團 將進行音樂總監遴選〉(中時2001.2.11.)。 潘 罡〈美國人重燃對音樂劇熱情〉(中時2001.4.23.)。 潘 罡〈三大男哥音聲聲不息〉(中時2001.5.3.)。 潘 罡〈中國愛樂旋律奔放,台灣樂團何以雜音難消?〉(中時2001.6.2.)。 潘 罡〈改革樂團制度,滋潤藝術沃土〉(中時2001.7.3.)。 賴廷恆〈功在民族音樂,風流率真/邱坤良:可敬可愛的長者〉(民生報2001.1.2.)。 錢南章〈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個人魅力引領新的嘗試〉(民生報2001.3.9.)。 簡名彥〈再見炫技大師的傳奇〉(自由2001.12.24.)。 魏均仰〈失望的《皇帝》與驚愕的《巨人》〉(自由2001.5.7.)。 魏樂富〈驚奇?浪漫?百分百〉(葉綠娜 譯)(民生報2001.4.18.)。 鍾適芳〈流浪之歌音樂節見證遷徙樂聲〉(聯合2001.9.5.)。 顏綠芬〈每日境報…〉?,表演藝術 第94期(2000.10) 羅基敏〈『活動』與『創作』的迷思〉,《中華民國八十九年表演藝術年鑑》,國立中正文 化中心。94-95。 【媒體報導】 268 于國華〈新聞局公佈新設電台核定名單上沒有它 台北愛樂還跨不出台北〉(民生報 2001.3.29.)。 施美惠〈鮑元愷寫交響曲總結中國風〉(聯合2001.2.5.) 施美惠 〈金希文譜寫幻想曲,蕭晴文今擔綱演奏〉(聯合2001.2.21.)。 黑中亮〈接受西施挑戰、要角名單出爐—本土聲樂家高水準饗宴、王斯本執導四月起排 練〉(民生報2001.1.19.)。 黑中亮 〈多元性聆聽關渡樂集現代音樂會 啟動台灣的聲音提供直覺的反應〉(民生報 2.19.)。 黑中亮 〈紀念蕭滋,愛在天涯,文建會奧國辦活動〉(民生報2001.6.29.)。 黑中亮 〈奉獻樂教、影響超過半世紀/紀念音樂會緬懷劉德義〉(民生報 2001.6.30.)。 黑中亮 〈催生不易、西施萬難不辭〉(民生報2001.7.13.)。 黑中亮 〈王斯本執導?西施?有關點有風格〉(民生報2001.7.24.)。 黑中亮 〈執導歌劇王斯本親赴蘇州勘景/西施命運留待觀眾決定〉。 趙靜瑜 〈才跨入新世紀許常惠音樂人生劃下休止符〉、〈採集台灣民歌許常惠奠定民族 音樂基礎〉(自由2001.1.2.) 趙靜瑜 〈《西施》選角定案張惠娟、林中光挑大樑〉(自由2001.1.19.)。 趙靜瑜 〈台灣當代作曲家同時發聲—國立藝術學院拉近與聽眾距離〉(自由2.14.)。 趙靜瑜 〈陳俞州創作蘊含中國哲思〉(自由2001.3.10.)。 趙靜瑜 〈春秋樂集十年碩果七位青年作曲家啼新聲〉(自由2001.5.29.)。 趙靜瑜 〈蕭泰然抱病創作《福爾摩莎鎮魂曲》〉(自由2001.6.12.)。 趙靜瑜 〈國台交邀請湖北省歌舞劇院/教育部公文卡住/歌劇《西施》另謀出路〉(自由 時報2001.7.2.)。 趙靜瑜 〈北市交維也納音樂廳演出爆滿—掌聲熱烈,陳秋盛謝幕四次〉(自由 2001.7.9.)。 趙靜瑜 〈又一本藝文雜誌關門 成立十九年?音樂月刊?九月停刊〉(自由2001.9.3.)。 趙靜瑜 〈錢南章創作第一首經文安魂曲?佛教涅盤曲?出現『海潮音』」(自由 2001.11.14.)。 潘罡 〈今晚啟動台灣的聲音—演奏老中青作曲家代表作〉(中時2.19.)。 潘罡 〈遷居山林 自然節氣化成協奏音符—馬水龍發表《關渡隨想》」(中時2001.4.22.)。 潘罡 〈劉德義紀念音樂會周日舉行〉(中時2001.6.29.)。 潘罡 〈紀念蕭滋,樂界赴奧展演〉(中時2001.6.29.)。 潘罡 〈政府經費短絀 樂團苦撐待變〉(中時2001.7.10.)。 潘罡〈歌劇《西施》11日起風光登場〉(中時2001.8.6.)。 Braun, Werner Musikkritik -Versuch einer historisch-kritischen Standortbestimmung. Musikverlag Hans Gerig Köln. 1992 269 Cooper, Martin Judgements of Valu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Dean, Winton Criticism. In: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und Musicians. 20 vols. ed. by Stanley Sadie. London: Macmillian Publishers, 1980: 36-50 1980 Lesle, Lutz Notfall Musikkritik. Wiesbaden: Brteitkopf & Härtel 1981 Lesle, Lutz Der Musikkritiker - Gutachter oder Animateur. Hamburg: Verlag der Musikalienhandlung K.D.Wagner 1984 Stuckenschmidt, Hans Heinz Musikkritik. In: Die 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MGG).Hrsg. von Friedrich Blume. Kassel: Bärenreiter-Verlag, 1130-1148 Was ist Musikkritik? Gedanken zur Vernichtung des Kunsturteils durch Soziologie. In: Studien zur Wertungsforschung, Heft 2. Hrsg. von Harald Kaufmann. Graz: Institut für Wertungsforschung, 26-42 1969 270 Dr. Lu-Fen Yen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article is to express some thoughts about Taiwan’s newspaper in reporting of musical activities and music criticism. The content to b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section of “Culture” or “Art”, which is called“ Feuilleton” on newspaper in western world. There are four leading newspapers in reporting of musical industry China Times, Min Sheng Daily News, Liberty Times and United Daily News. And the reasons for that compliment are they have full-time journalists dedicated to musical events and they have quality critics or thesis revealed occasionally. The topics of our discussion include performer, concert, government’s policy, musical history and education and et cetera. As long as the substance is related to the general music environment, it might be found somewhere in this article. There are five major parts of discussion in the article starting from:(1) compare the quality of the reports from four major newspapers; (2) mark the imbalance of reporting; (3) indicate some media-ignorant events; (4) commemorate the past great musician; (5) discuss public issues. 分享源源不断 271
本文档为【论2001年国内日报艺文版音乐评论生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10-06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