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学家周汝昌】曹雪芹《红楼梦》南明背景考证

【红学家周汝昌】曹雪芹《红楼梦》南明背景考证

举报
开通vip

【红学家周汝昌】曹雪芹《红楼梦》南明背景考证【红学家周汝昌】曹雪芹《红楼梦》南明背景考证 红学家周汝昌:曹雪芹的《红楼梦》有南明背景。本人研究《红楼梦》多年,据本人看来,要想研究《红楼梦》,应怀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不拘泥于一隅。《红楼梦》的作者是清朝大文学家曹雪芹,而他所作之《红楼梦》并不全是依据自己所处的乾隆时期背景,清朝的作家未必一定只写清朝之 ”了前朝(南明王朝)的人物和事迹也是可以的。事。所以他写书的时候“化用 可见要研究《红楼梦》,则不可只局限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而要承前启后的看问题。下面这篇文章,本人拟对《红楼梦》书中反映的南明背...

【红学家周汝昌】曹雪芹《红楼梦》南明背景考证
【红学家周汝昌】曹雪芹《红楼梦》南明背景考证 红学家周汝昌:曹雪芹的《红楼梦》有南明背景。本人研究《红楼梦》多年,据本人看来,要想研究《红楼梦》,应怀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不拘泥于一隅。《红楼梦》的作者是清朝大文学家曹雪芹,而他所作之《红楼梦》并不全是依据自己所处的乾隆时期背景,清朝的作家未必一定只写清朝之 ”了前朝(南明王朝)的人物和事迹也是可以的。事。所以他写书的时候“化用 可见要研究《红楼梦》,则不可只局限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而要承前启后的看问题。下面这篇文章,本人拟对《红楼梦》书中反映的南明背景再作详细的考证,为广大的《红楼梦》读者增添一些资料,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阅读红楼梦。 --------------------------------- 一、曹雪芹《红楼梦》南明背景考证---地理篇 (周汝昌) ================================================= -------- 《红楼梦》作者宣称隐去了作品的“地域邦国”,其实,任何文学作品的地域邦国都是无法隐去的,因为时间、地点、人物是作品的三大要素,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作品都将不成其为作品了。作者状物写景,一般要按照他所熟悉 杏花春雨江的景物去写,按照作品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去写,比如作品需要“南”景色,决不会写成“大漠西风塞外”的场面的。仔细想想,《红楼梦》作者的文笔还不是十分狡猾,比如书中写“长安大都”,明清五百年中(洪武、建文 文人都知道是北京的代称,诗文中也都这么用,没有异议;再如“金朝除外), 陵应天府”,人们也知道是南京的特指,不会弄混淆的。我们通过对《红楼梦》作品地理背景的进一步考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红楼梦》,对于搞清红学研究中目前存在的一些悬案,应该也有帮助。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先把大观园按照杭州西溪的景色去描写,他有意让“薄命司”中“一干冤孽”和“神瑛侍者”都托生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有意让“绛珠还泪”的故事发生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而这些地名明显是指杭州。 (后文有详细解释)但他的笔触接触到那块“无材补天”的顽石后,笔触马上从杭州移开,而是转向了 “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转向了“长安大都”。显然石头的故事发生地 并非杭州,而是在“长安都中”。《红楼梦》中的好多景物描写,也是北京的事情,例如人们住的 “ 炕 ”,在南方是绝对没有的,有些关于冰雪的描写,也只能发生在北京。 除北京与杭州以暗写的方式出现在《红楼梦》书中外,书中明写的地名就是 “ 南京 ”、“ 金陵”、“石头城”、“应天府”,这些地名都是南京一地。可以想见,作者暗写的地名,意思是要“隐去”的地方,而明写的地名,显然并不想隐去,而是让读者把目光集中在南京。 可见《红楼梦》是个兼具杭州、南京、北京背景的书。 ------------------------------------- ,、 关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 在以往的红学研究中,最明显的一个缺失就是没有对“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进行考证。或者把目光盯紧南京,或者把目光盯紧北京,没弄明白这个“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究竟是什么地方。须知,“绛株仙子”与“神瑛侍者”的来源地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托生地是“ 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要考证清楚这两个地方才能更好地读懂《红楼梦》。有的朋友可能认 为,“西方灵河岸上”指的是佛祖如来的出生地古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吧。如果把《红楼梦》主人公的来源搞到了印度,把《红楼梦》搞成宣扬佛法的著作,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请不要忘记,《红楼梦》中在“西方灵河岸上”后边还有四个字,就是“三生石畔 ”,把前后文放在一起研究,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中国五千年历史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只有一块“三生石”,那就是杭州天竺寺的“三生石 ”~杭州的灵隐寺飞来峰,传说是从古天竺“飞来 ”的,杭州西湖岸边有上中下三天竺,天竺寺中从唐代起,就有一块“三生石”。把这些联系起来分析,《红楼梦》中所说的“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指的只能 是中国的杭州,而决不可能是古印度,古印度也绝对没有什么“三生石”,更何谈“三生石畔”,也就是“三生石” 的旁边~ 再联系到“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托生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红楼梦》的所指就更加清楚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人杰地灵的杭州,号称人间天堂,在中国诸多城市中自古就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绝对没有第二个城市能与杭州比美“花柳繁华 ” 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 ,《红楼梦》中的“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和“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所指的地点都是一个地方,就是杭州~ -------------------------------------------- ,、 关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很多人没有考证清楚《红楼梦》中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究竟是否有原型,原型在哪里,有些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去随意附会说“大荒山”就是荒唐、荒诞的意思,“无稽崖”就是无根据、无可考究的地方,“青埂峰”就是“情根”的意思。 也有人从曹雪芹祖籍是旗人出发,认为“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无稽崖 ”就是指满州人的祖先“勿吉人”,“青埂峰”就是指清朝的“根” 之所在。这些说法其实是不对的,“肃慎”、“勿吉”人是满族的祖先,是近现代民族学的研究成果,曹雪芹那个时代,不要说“汉军旗人”曹雪芹, 就是地地道道的满族人,也是根本不懂什么“勿吉人”的。长白山的概念,中国古代确实有,但在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皇帝派使臣祭拜长白山,还只能走到今天的吉林市,面对长白山方向遥祭,根本就没见过长白山什么样~ 那么,《红楼梦》中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究竟有没有原型呢,有,肯定有~ 《红楼梦》中所说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原型,就在北京的东郊,今天隶属于天津蓟县,地名叫做“盘山”~ 盘山的名气今天不算很大,但在明朝到清朝中期,却是“天下十大名山”之一,乾隆皇帝游历盘山后,曾说“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可见,盘山当时的景色最起码可以同江南媲美~ 盘山在明清两代确实有“大荒山”的俗称,因为传说这里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盘古是在“大荒 ”中开辟天地的,所以又称“大荒山”。盘山以石闻名,上中下三盘满布巨大的石块,山上当时有女娲庙,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所以,《红楼梦》中就出现了“ 娲皇”炼石补天,独留一块未用的说法。 青埂峰的来历说来更有趣,清初,盘山有个青沟寺,寺庙的住持是个叫作拙庵的和尚,又叫智朴,人称“拙和尚”,他同时还有道人的身份,当时京城的达官贵人都习惯称呼他为“拙道人 ”,王士祯的著作中就曾多次记载过与这个拙道人交往的事情。这个拙道人应该就是《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又称为“情僧 ”的原型。 青沟寺谐音“ 青埂 ”,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又要称为“青埂峰”呢,原来,康熙皇帝游历盘山,曾经到过青沟寺,与拙和尚相谈甚欢,高 兴之下,御笔亲题“户外一峰”四个大字,赐给青沟寺。从此,京师来此游历的人,都称呼这里为“青沟峰 ”~《红楼梦》作者按谐音改写为“青埂峰”,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 ,、 关于“大观园” 大观园的话题,在红学界讨论得最为热烈。大致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有原型论阵营,一派是无原型论阵营。有原型论阵营又分为几大分支,一支是 “恭王府”原型说,一支是“水西庄”原型说,一支是“江宁织造府西花园”原型说,还有一支是皇家“圆明园”原型说。百家争鸣,目前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以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有原型的,否则作者绝对不可能凭空写出那么优美的园中景物;但大观园的原型又不会是以一个古典园林为蓝本写成的,一方面古代任何私家园林都不会有大观园那么广阔,另一方面从探春邀请姐妹们到秋雪庵来作诗的请柬看,竟请二哥宝玉“棹雪而来”,就是划着船,穿过芦苇荡,要走很远一段路而来(这里的雪是秋雪,并非指冬天的雪,而是秋天的芦花),任何一个私家园林中穿行,也不会如此费周折。 《红楼梦》中的这个大观园的原型,就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 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杭州~《红楼梦》描写的这三个地名是同一地就在“ 方。具体地说,大观园的原型就在杭州西溪。只要把西溪的古地名同《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景点加以对照比较就可了。 杭州西溪又称“副西湖”,今天的西溪, 湿地保护区”了,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景区。西溪古称“留杭州市已开发为“ 下”,名称来源是,康王南渡,建立偏安的南宋政权时,曾经打算把皇城建在西溪,后来发现了凤凰山麓,于是宋高宗赵构说:“ 西溪且留下”,留下由此得名。杭州的西湖犹如一个妖艳的少妇,而西溪则是一个庄雅的村姑。从南宋以来,西溪一直是政客文人避世消闲的区处。特别是在明代,江南众多的著名文人都在西溪建有别业,或者干脆居家西溪。 许多有文化修养的僧人道士,也愿意在西溪结庐修行。因此造成了西溪的两多现象,一是官僚文人的别业多,二是僧人道士的庙庵多。西溪的景色有三胜,一是以梅胜,老梅新枝,遍地皆是,特别是绿萼梅,独此一处,名闻天下;二是竹多,绿阴夹道,触目修簧,更增幽雅气氛;三是芦苇多,每到秋季,芦花胜雪,是文人探幽揽胜的好去处。加之曲折悠长的水道盘绕其中,真是杭州天堂闹市旁边的一块天外胜景~今天的西溪面积已经不及昔日的三分之一,但仍然不失秀美幽静的特色,真的应该感谢杭州人,在大城市的近旁,为后人保存下来这样一方净土~ 西溪的核心景区在“秋雪庵”,这里应该就是《红楼梦》中的 “芦雪庵”的原型,芦雪庵在大观园中又叫秋爽斋,探春在这里居住,是姐妹们结社吃鹿、肉、做菊花诗的地方。西溪秋雪庵旁边,现存“藕香桥”,传说过去确实有个建在水中的“藕香榭”,今已无存,这应该是《红楼梦》中惜春居住的藕香榭原型。 《红楼梦》的大观园中也有关于藕香桥的描写,湘黛联诗前,就曾从藕香桥上走过。藕香桥旁边,水中生长着茂盛的红菱和莲藕,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建筑了,传说过去这里称为“紫菱洲”,这正是《红楼梦》中迎春居住的地方。 除了这些著名的自然景观外,西溪历史上还有很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康熙年间著名文人高士奇,为了接待康熙皇帝南巡,曾在这里建设一处著名的西溪山庄,山庄以竹著名,绿阴遍地。康熙皇帝来到这里,大为高兴,为山庄御笔亲题“竹窗”二字。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所谓“竹窗”,不正是《红楼梦》中黛玉居住的潇湘 馆么,西溪历史上有个著名的花坞,这里鲜花香草遍地,面积很大,今天花坞地名尚存,不过早已被一个军事单位占用,香花大概是不会太多了;《红楼梦》中 宝钗居住的“蘅芜苑”,应该就是以花坞为原型描写的,所谓“蘅芜”,就是古人对香花香草的称呼。至于宝玉居住的“怡红院”原型,后文再谈。 ----------------------------------- ,、 关于“怡红院” 西溪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洪府”,洪府后面就是私家的“洪园”。洪府与洪园的最初修建者,是明朝成化年间的重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洪钟。洪家在杭州确实是一个著名的“百年望族”,家庙楹联上号称“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 所谓宋朝的父子公侯三宰相,指的是宋朝的魏国公洪皓和他的三个当过宰相的儿子洪遵、洪适、洪迈;所谓明朝的祖孙太保五尚书,指的是洪钟和他的儿子洪澄、洪涛,俱身居尚书之职,并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再加上被追封的祖代,正是祖孙三代的五个太保尚书~洪钟晚年“致仕”(退休)后,回到故乡杭州,修建了洪府洪园,以为暮年养静的场所。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洪家五世子孙世代有人出仕,赫赫扬扬,富贵流传。直到明朝末年,由于改朝换代的原因,洪家连同大明王朝一起,经历了南明二十年“死而不僵”的苦苦支撑后,终于完蛋~ 洪府洪园以及附近的芦雪庵、藕香榭、紫菱洲和花坞,《红楼梦》中的“铁槛寺 ”,原型就是洪家的祖坟,地点就在西溪的东墓坞,尚书墓今天仍在;《红楼梦》中的“水月庵”,当时是杭州著名的一处尼庵,今已无存,但有现名“ 水月街道 ”为证;《红楼梦》中的“清虚观”,当时是西溪香火最鼎盛的道观,今已无存,但仍遗留一棵古槐树,默默地证明着当年的繁华;《红楼梦》中的“桂花夏家”,直到今天西溪仍有以桂花为业的农家,每到深秋,桂花落了,满地金黄一片,好多农家把桂花扫起来,拿到集市上出售,收获仍然不菲。 ---------------------------------------- 二、曹雪芹《红楼梦》南明背景考证---朝廷篇 (周汝昌) ================================================== -------------------------------------------- ,、 关于“末世” 《红楼梦》书中说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个“末世”。凤姐是“凡鸟偏从末世来”,探春是“生于末世运偏消”,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也说当时的贾府是处在末世环境。这个所谓的末世究竟是家族的末世还是社会的末世呢,如果单指宁荣二府百年望族的末世,这种说法似乎不很准确、不很全面。 书中贾氏家族确实是末世光景,但书中所说的末世,却不仅指一个家族,而是指整个社会;或者说家族的末世与社会的末世是同时的处境,社会的没落直接决定着家族的没落。在封建社会,所谓末世,实际上就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时期,或者说,就是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动荡时期。证明这一点,最好的证据就是书中的《好了歌》与《好了歌解》,朋友们不妨再仔细品读一遍:“金满箱银满箱”的贵族,转眼之间变成了“人皆谤”的乞丐;“训有方”的公子哥儿,谁能想到落草为寇,居然做了 “强梁 ”;“ 择膏粱”的千斤小姐,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昨日黄土垄头埋白骨, 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等等,这些骤贵骤贱、暴富暴贫的场面,只有改朝换代时期才会集中出现,这种天翻地覆的景象,不正是典型的封建王朝灭亡史么,《红楼梦曲子——好事终》中说的更为典型:“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 改朝换代时期是社会算总帐的时期,这首《好事终》所描述的,就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算总帐情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如果只 是一个家族、或者一个地方的残破,都不会被称为“茫茫白地”,只有一个王朝彻底覆灭了,方才会出现食尽鸟飞、茫茫白地的“干净”局面。 问题是,《红楼梦》的末世背景,是指哪个末世,。《红楼梦》与秦汉唐宋诸朝代无关,有关系的,只有明清两个时代。明清两个朝代,只有两个末世:一个是清朝的末世,一个是明朝的末世,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清朝末世就是宣统皇帝退位,中一华一民一国建立时期。《红楼梦》的诞生,比这个末世要早二百年,所以《红楼梦》书中的末世不大可能是指清朝末世。那么,有一种可能,《红楼梦》作品的社会背景,是大明王朝的末世~ 《红楼梦》书中交代,这个社会末世,是处在一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时代。这又具体指什么时代呢,大家知道,李自成进北京,大明王朝被推翻后,确实有一个“死而不僵” 的时期,这就是“南明小朝廷”。这个小朝廷,还扛 三的是明朝正统旗号,前后经历了福王政权、桂王政权、唐王政权和鲁王政权,“帝一监国” 一共延续了二十年时间。《红楼梦》书中所说的“二十年来辩是非”,辩的就是这段是非。南明小朝廷灭亡之后,江南知识分子中普遍热中辩论这一段时间的是是非非,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孔尚任等大学问家,以此为题写过好多政论或文学作品。《红楼梦》书中反复交代:“好象有几百年熬煎似的”,“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 ”,其实也是说南明时期,人们早已预见到小朝廷短命的结果。最后“呼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正是南明小朝廷覆灭场景的真实写照~ -------------------------------------------- ,、 关于“金陵”、“石头城”和“老宅子” 当你知道了《红楼梦》作品的“末世”背景,书中交代的“金陵”、“石头城”地名,便十分清楚其正确含义了。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后,定都地点是在南京。南京古称金陵,别名石头城。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侄儿朱允汶的政权,登上了皇帝宝座,是为明成祖。登基后把明朝的首都迁往 北京,但仍保留了南京的“陪都”地位,保留了南京“六部”建制。后来南明小朝廷的建立,就是以南京“六部”为基础建立的。 《红楼梦》书中 交代,冷子兴从“石头城”“老宅子”旁边经过,看见的是仍然一派葱郁繁华的景象,其实这并非是交代一个官僚家族的“老宅子”景象,实际上是交代大明王朝 的 “老宅子 ”——南京故宫的景象~末世的福王政权就建立在这里。当时的南明小朝廷,正所谓“英雄气少,儿女情多”,大清军队与李自成残军两支大兵压 境,依旧过着歌舞升平的太平日子。《红楼梦》书中交代的富贵人家在大厦将倾的危难时刻,依然昼夜不停地沉溺在灯红酒绿之中,正是对这段历史的真实刻画~ 《红楼梦》书中特意交代“金陵”、“石头城”,其实还有一个用意,就是交代“金陵十二钗”的背景。南京的秦淮河畔,从六朝以后,就一直是全国青楼楚馆最集中、 最发达的地方。明朝末年,包括南明时期,这里涌现出“秦 淮八艳”等一大批名女支,如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李香君、卞玉京、顾横波、寇白门、王微 等。她们与“江南四公子”等文人政客,在秦淮河畔演出了一幕幕英雄美人的凄婉故事。这些名女支不仅貌美,而且多才,并且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她们的故事,在明末清初,是文人笔下创作最多的题材。 《红楼梦》同《桃花扇》一样,也应是以“秦淮八艳”的生活实际为基 本素材创作的。其实,《红楼梦》、《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书名,都非常清楚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了该书是记载金陵城“风月”故事的。何谓“风月”,说得雅一点,就是青楼楚馆这个风月场中发生的故事。 ------------------- ,、 关于“国初”的“四王”“八公” 《红楼梦》第十四回秦可卿大出殡场面描写中,亲来送殡的有“八公”,即镇国公牛清,理国公柳彪,齐国公陈翼,治国公马魁,修国公侯晓明,缮国公名字未表,加上宁荣二公,即“当日所称的八公便是”。路祭的有“四王”,即东平王,南安王,西宁王,北静王。并且交代,四王中“当日惟北静王公高”。 关于 “四王”、“八公”的考证,真难坏了很多人。如局限于《红楼梦》作家曹雪芹家族所处的时代,这“四王”、“八公”必然是清朝的王公,可是在大清王朝建立之初,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什么“四王”、“八公”,只好葫芦提了 国初”的“四王 ”、“八公”事。但是,当把考证目光由清朝转向明朝时,“ 便清晰地 呈现在眼前。明太祖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俱封为王,其中嫡生儿子被封为四大亲王,就是秦王朱爽(有木旁),晋王朱桐,周王朱肃(有木旁)和燕王朱棣。燕王朱棣封地在今天的北京,所谓“北静王”,指的应该是他的子孙;朱棣后来当上了皇帝,所以功劳在四王中当然最高。所谓“国初八公”,指的是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于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当时被封为“国公”的有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信国公汤和,共七个公爵。其中鄂国公常遇春已于洪武二年卒于军中,当时封公的实为六人,加上宁荣二公,共八人,是为“八公”。这么说,“宁荣二公”难道真的有生活原型么,是的~不过不是国初洪武三年封的公爵,而是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后封的公爵。宁国公王真是朱棣“靖难”起兵的大将,后死于战阵,生前被封为金乡侯,洪熙三年被追封为“宁国公”。荣国公张玉是追随朱棣起兵的另一员大将,“靖难”之役中在东昌战死,他的儿子张辅也因军 功被封为英国公。张玉和王真,都是战功赫赫的猛将,是朱棣夺取天下的大功臣。 《红楼梦》中借用“宁荣二公”的名分,主要目的似乎就是为了交代明朝的特殊背景。如果《红楼梦》描写的是南明末世的南京故事,那么,“四王”与“八公”此时有可能齐集南京么,是的。朱元璋封的 “六公”,本来就是在 南京封的,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他们也没有随同进北京。直到南明政权向清军豫亲王多铎投降时,魏国公徐达的十二世孙徐延龄就是领衔投降的重臣之一。所谓 “ 四王”,其中燕王的直系子孙南明监国的福王,当时是从洛阳逃往南京的,秦王、晋王、周王的子孙,在他们的封地被李自成起义军占领之后,也纷纷逃来南京。南明时期的金陵,可谓冠盖云集,不止“四王”、“八公”。这么多王公齐集南京,也是南明时期的特有现象,是《红楼梦》作品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证据~ - -------------------- ,、 关于“日月双悬” 《红楼梦》书中姐妹们行酒令时,那个英豪阔大、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居然 顺口说出了一句“日月双悬照乾坤”;潇湘妃子林黛玉,也顺口说了一句“双瞻御座引朝仪 ”。有些人见到这两句奇怪的“酒令”后,忽发奇想,认为是乾隆朝初期,曹家参与了弘皙发动的政变,当时朝廷出现了两个“皇帝”,所以曹雪芹写这句酒令,实际上是隐写曹家二次被朝廷抄家的历史。且不说乾隆朝两个“皇帝”并存、曹家参与宫廷政变等事情子虚乌有,于史无征,就是从字面上也说不过去~“日月双悬”本身隐写的就是一个“明”字,无论如何与清朝乾隆年间挨不上边。所以,不能因为作者所处乾隆时期就一定把书中的人事背景完往乾隆时期去套。 其实,“日月双悬”这个词,在南明小朝廷时期,是江南士大夫阶层常用的一句话~抗清志士陈子龙诗中曾说:“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抗清明将张煌言诗中说:“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抗清义士夏完淳诗中也曾说:“日月双悬”就是 “天南定鼎,浙右龙腾”。当时这些著名文人交口说“日月双悬 ”,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当时文人说“日月双悬”有两重意思:一是代表故国 情怀,表示不忘大明王朝,誓死捍卫大明江山;从字面上讲,“日月双悬”就是代表一个“明”字~二是代表对两个并存的南明政权的承认,所谓“天南定鼎”,代 表的是在福建登基的唐王政权;所谓“浙右龙腾”,代表的是在浙江绍兴盘踞的鲁王监国政权。 号,在东南南京的福王政权灭亡后,唐王、鲁王二个政权都继续扛着明朝的旗 一隅坚持抗清斗争,当时江南的士大夫阶层,对这两个残存的南明政权,往往用“日月双悬”来指代称呼。分析至此,“双瞻御座引朝仪”便很好理解了。张煌言、陈子龙等抗清义士,当时为了顾全抗清大局,对同时存在的两个南明政权都采取承认的态度,并且经常奔走于两个朝廷之间,在两个“御座”面前都曾经痛陈抗清复国大计。 由此看来,《红楼梦》书中出现“日月双悬照乾坤”、“双瞻御座引朝仪”酒令,正是该书以南明时期为时代背景的证据~有些人看《红楼梦》往往先入为主,心目中先执定一个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然后带着结论到乾隆朝去搜寻证据,结果无所得。 ------------------------------- 5、 关于“真真国女孩子” 《红楼梦》中宝琴向姐妹们说,有一个“真真国女孩子”,金发碧眼,能用汉语作诗,诗中有“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字样。红学界好多专家推断这个“真真国 ” 是隐指T湾,这个“真真国女孩子”是在T湾的荷兰人。这是很有道理的。问题是这个“真真国”究竟代指的是什么时期的T湾。 大家知道,明朝后期,T湾被荷兰殖民者占领;南明时期,郑成功收复了T湾,作为抗清基地;清朝康熙中叶,施琅收复了T湾,从此正式将T湾纳入清朝版图。直到甲午战争清朝割让T湾,,,,,年T湾再次回到祖国怀抱。 郑 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时,盘踞T湾的荷兰人投降后,便乘船离开了T湾,从此再没有返回。从《红楼梦》中描写的“真真国女孩子”形象看,金发碧眼,熟悉汉语, 只能是曾经长期居住在T湾的荷兰人。T湾有荷兰人,也只能是郑成功收复T湾前后一段时间的事情,其他时期T湾都不会有西方白人形象的女孩子。 作者所处的乾隆中叶,T湾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真真国女孩子”,只有南明时期,才会有对“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的“真真国女孩子”。从这一点看,《红楼梦》作品的依的是南明背景也是可以证明的。 ------------- 6、 关于“选淑女”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为了应征“选淑女”才进京的。什么是“选淑女”,就是封建社会为皇帝征选民间女孩子,充斥后宫,或者为妃嫔,或者做宫娥,总之,是做那个皇帝发泄Y欲的工具。 不知朋友们注意没有,《红楼梦》中描写的“选淑女”,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不了了之。宝钗为“选淑女”而进京,进京后却从来没人再提起这件事情,照常谈情说爱,谈婚论嫁,这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事情~在封建社会,为皇帝备选的女人,绝对是禁脔,哪个父母敢遣嫁,哪个男人敢迎娶,对《红楼梦》 中这种不了了之的 “选淑女”现象,红学界迄今没有人能说得清。有些红学研究者根据曹家族处于清朝来推断,认为书中的宝钗是 “上三旗小姐 ”,因为清朝只有上三旗出身的女孩子,才有备位后宫的资格。但是,即使是“上三旗小姐”,难道“选淑女”就可以不了了之么,就可以在备选期间谈婚论嫁么,绝对是不可以的~出现这中 “ 选淑女”不了了之现象,只有一种情况才有可能,就是这个“选淑女”的朝廷在“选淑女”过程中灭亡了,这个“选淑女”的皇帝在“选淑女”过程中呜呼哀哉尚飨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在明清两朝六百年间只有一次, ”~李自成军队攻陷洛阳后,老福王被农民军点就是南明小朝廷为福王“选淑女 了天灯,据说烧了好几天。小福王孤身一人逃出洛阳,妃嫔宫娥都陷身乱军中。小福王在南京登基后,金陵礼部衙门便忙着 为新皇帝征选“淑女”,备位后宫。 选淑女”当时操持这件事情的是礼部尚书钱潜谦益和宫中田姓李姓两个太监。“令一经公布,在民间引起了极大恐慌,凡是家中有待嫁女儿的家庭,不论贫富贵贱,都忙着把女儿嫁出去,在苏州、杭州等地甚至出现一些贫苦无力嫁女的家庭,全家上吊自杀的惨剧~ 据南明史料记载,征选到的淑女前后共两批:第一批只选到三名,弘光皇帝大怒,命令继续征选,第二批又选到六名,皇帝仍不满意,继续在民间搜罗。不知人们注意到没有,《红楼梦》大观园中,第一次进来的姐妹是宝钗、黛玉、湘云三人,第二次进来的是李纹、李绮、刑岫烟等六人,难道仅仅是数量上的偶合么,南明小朝廷的“ 选淑女”闹剧还没有收场,清朝大军便兵临南京城下了。弘光皇帝逃跑前夜,亲自宣布把选来的“淑女”放归,让父母前来认领。“选淑女”就这样 不了了之了。后来,没等这些可怜的女孩子回家,清军就进入了南京。这些“淑女”,都被投降的南明官僚奉献给了清军将帅,其下场之悲惨不言可知。《红楼梦》隐隐约约地用不了了之的“选淑女”情节,来隐写南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背景,是有独到眼光的。因为任何正常的封建王朝,“选淑女”也不会不了了之;只有此时此地发生的“选淑女”,才会出现这种奇特的不了了之现象。 ------------------------------- 7、 关于“护官符”和“葫芦庙” 《红楼梦》中“葫芦庙”的小“门子”,向刚刚当上知府的贾雨村,介绍了著名的“护官符”。符上写道: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有些人执卓于一个作者所处的乾隆时期背景背景,便说“护官符”是隐写江南三大织造。其实,这是说不通的。其一,江南三大织造是三个家族,不能称为 “四大家族”;其二,三大织造分别居住在南京、苏州、杭州三地,也不能说是 “金陵”的四大家族。再认真品读一下“护官符”,最好是翻过来倒过去地读。请朋友们注意一下这四句话的最后四个字是什么,是“马、史、王、铁” 马史王铁”,就是南明小朝廷的四个权臣:马士英,史可法,四个大字~什么是“ 王铎,钱谦益~马士英拥立福王有功,当时权倾朝野;史可法是原来南京六部的兵部尚书,资格最老,位置最尊;王铎号称不倒翁,左右逢源,掌握着朝廷实权;钱谦益是东林党领袖,名气最大。这四个大臣,在南明政权中都身居大学士(宰相)高位,互相之间确实是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他们勾结起来,卖官鬻爵,把南明政权搞得乌烟瘴气~当时如果谁想当官,不走这四个人的门路是绝对不成的,所以《红楼梦》中的“护官符”要写这四个姓氏。其中“马、史、王”三 人,都是直接写的本姓,只有那个“铁”,写的不是本姓,而是钱姓,但“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表述,也清楚地表示出该家族之“钱”大气粗~ 由“四大家族”联想到“葫芦庙”,庙者,庙堂也,朝廷也。《红楼梦》中 明确交代,葫芦庙是因为地方狭小而得名,地方狭小的庙堂,就是南明小朝廷的代指。北方丢了,中原丢了,西北丢了,西南丢了,只剩东南一隅苟延残喘,正是葫芦那么一点的庙堂~“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葫芦庙失火,被烧成一片白地,也正是清朝大军下江南,南明政权土崩瓦解、顷刻覆亡的代名词~《红楼梦》书中,描写这个葫芦庙一样的地方狭窄的小朝廷覆亡后,甄士隐出家了。“甄士隐 ” 者,“真仕隐”也,这正是隐写南明小朝廷覆亡后,具有强烈遗民思想的真正士大夫纷纷出家入道的现实~这个甄士隐出家前口中唱的《好了歌解》,正是悼念明朝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从此“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 8、 关于“以金代玉” 《红楼梦》一书作者,在“金玉”二字上做足了文章,宝钗代表着金,黛玉象征着玉,在“金玉姻缘”上,以“金”代替“玉”,主人公宝玉虽然念念不忘心中的“玉”,但又不得不面对“金”的现实。作者如此不吝惜笔墨描写“金玉”二字,难道有什么良苦用心么, 是的,如果执着于乾隆朝,你当然看不出“金玉”背景;当你把《红楼梦》的历史背景转向南明时期的金陵,一下子便昭然若揭了。 崇祯政权在北京灭亡后,大明王朝的传国玉玺落入了李自成义军手中。南明政权建立时,是没有传国玉玺的。为了政权的合法性,必须重新刻一方代表皇权的玉玺。 南明政权建立仓促,一时很难找到合适的玉料,于是,南明君臣便首先刻了一方“金玺”,暂时代替玉玺;后来找到玉料后,方重新刻成一方玉玺,将金玺取代下 来。这段有趣的史实,在《南渡录》、《甲乙事案》等史料中都有明确记载。 不知朋友们注意没有,《红楼梦》中宝玉“奇缘识金锁”一节中,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玉和锁的形状,并且勾画了玉和锁的图案。其真实用意,应该就是影射这段奇特 的“金玺代玉玺”的史实。“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刻词,都明显是在影射“受命于天,即受永昌”的传国玉玺的刻词~ ------------------------- 9。 林四娘 《红楼梦》中最能代表时代背景的典型人物,就是那个“危画(均有女旁)将军”林四娘~林四娘的故事,与乾隆朝可是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是个发生在山东青州的真实故事,在明末清初曾广为流传。 《红楼梦》书中交代,贾政和他的清客们,得了一个“新题目”,就是林四娘的事迹,然后把宝玉、贾环、贾兰找来作诗。贾兰写了一首七绝,贾环写了一首五律,宝玉 独出心裁,写下一首长篇古风《危画(女旁)词》,对林四娘赞颂备至。清朝初年的蒲松龄和王士祯,就分别在《聊斋志异》和《池北偶谈》中,分别记述了林四娘的故事,也确实是按照“新题目”来歌颂的。 顺治二年(,,,,),也就是南明弘光元年,当时清军占领了北京,但势力尚未向南发展;南明政权自顾不暇,也没有北进的愿望,山东一带,成了四不管的地方。进入北京的李自成军队,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合击败后,大队伍向西溃退,其中一支农 民军脱离了大部队,退向山东。 山东青州,是明朝衡王的封地。这支农民军占领青州后,衡王落入了农民军手中。农民军此时正处于孤立无依 的状态,于是便欲拥戴衡王登基,继续与清军对抗。哪知这个衡王是个扶不上壁的烂泥,究竟是否顺从农民军,已不可考,反正无所作为就是了。后来,清军进入山东,在交战中,衡王不知是被农民军杀死了,还是被清军处决了,反正是不明不白地死了。衡王死后,据说衡府旧址经常发生妃嫔或宫娥冤魂出没的事情。 衡王与林四娘的故事,在当时南明的首都南京流传很广,南明君臣曾经为衡王的遭遇叹息不止。《红楼梦》、《聊斋志异》、《池北偶谈》等作品,都是根据这一传说 写成的林四娘故事,由于传闻的差异,所以记载也大同小异。《红楼梦》中写这个衡王,用的是“恒王”二字,这个“恒王”并非另有其人,只是衡王的同音讹转罢 了;林四娘三个字,在所有记述中都是一致的,没有异议。 ------------------------ 三、曹雪芹《红楼梦》南明背景考证---文学以及人物篇(周汝昌) ================================================== ----- 南明灭亡之后,文人们都热中以南明为题材创作,政治家思想家在写,如王夫之、黄宗羲、 顾炎武等;明朝的遗老遗少在写,如冒辟疆、张宗子等;新成长起来的文人也在写,如蒲松龄、孔尚任等。《红楼梦》也有南明背景, 而《红楼梦》不仅写了南明覆灭后的迷茫,也写了清朝社会的痛苦。《红楼梦》的创作似乎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集中写南明,后一阶段则转而写当代。书中女子的原型,原来是“秦淮八艳”等女支女,后来改写成大观园中的“蕉园姐妹”;《红楼梦》中的那个主人公宝玉,原来以“真假太子”为原型,后来改成了自譬石头的作者之“我”。由于改写的原因,书中矛盾之处再所难免,造成了今天《红楼梦》中的种种难解之处。 《红楼梦》则既写了“国仇”,又写 了“家难”,国仇发生的时间在南明,而家难发生的时间却在清朝,搅合在一起写,难免出现这种“金陵应天府 ”、 “长安大都”、“花柳繁华地”等夹缠不清的问 题。 《红楼梦》中那些聪明美丽的女子,曾先后结成“海棠社”和“桃花社”,聚众作诗,每个人都取一个别号,还推选了社长和裁判,很是正规。我国古代著名女诗人不少,但女子结诗社的却凤毛麟角~明代以前,从来没有女子结诗社的记载;明末清初,开始出现女子诗社,但多数属于家庭中姐妹、妯娌之间结成的诗社,活动只在家庭中进行,外界无从知晓。真正带有社会性质的女子诗社,这一时期只有两个:一个是杭州的“蕉园诗社”,一个是南京的“吴中十子诗社”。“吴中十子”结社的时间,在《红楼梦》问世之后,当然不会是“大观园诗社”的原型,那么,结论只有一个,“大观园诗社”的生活原型,就是杭州的“蕉园诗社”~ “蕉园诗社” 前期的发起人是顾玉蕊,称“ 蕉园五子”;后期的发起人是林以宁,称“ 蕉园七子”。成员先后有徐灿、钱静宛两姐妹、柴静仪、冯又令、张槎云、毛安芳、朱柔则、李淑等。她们同《红楼梦》中描写的一样,每个人都为自己取一个别号,如冯又令称“湘云楼”,钱静宛称“天香楼”,柴静仪称“ 凝香室”等,前期社长是顾玉蕊,后期社长是林以宁。《红楼梦》中“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的情节,应该就是按照“蕉园后七子”结社的真实经历创作的。 与《红楼梦》中描写的情节完全一致。她们最后的下场都很悲惨,可以说“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都是“薄命司”的女子,有的年轻轻就病死了,有的因为婚姻不幸夭亡了,有的因为家庭遇难惨死了,《红楼梦》书中把她们都归入薄命司,不是没有根据的杜撰。 这里特殊研究一下“蕉园诗社”的名称问题,何谓“蕉园”,“蕉园”原来是北京忠南海中的一个园子名称,这个园子原来是用于存放明朝修撰的史书的。李自成退出北京时,“蕉园”毁于战火,令多少有志修史的文人扼腕长叹~“蕉园”姐妹们把自己的诗社如此命名,其真实含义不外是为明史叹息,为先朝叹息。 可见,这些女子都是一些具有遗民思想的女才子。 再联想到《红楼梦》中为宝玉居住的场所所命的名字,原来叫作“绛云轩”。显然,“ 绛云轩”是根据柳如是与钱谦益居住的“绛云楼”取名的。“绛云楼”又是什么意思,原来钱谦益一生最大的志向是修明史,他撰修的明史都存放在“绛云楼”中,没想到一场大火,把他终身撰写的著作都化为灰烬,使钱柳夫妇痛心疾首~钱谦益在后来的诗中,屡次把“蕉园”和“绛云” 并提,意思就是两大史书都毁于火~《红楼梦》中特意交代“绛云轩”这个名称,并且以“蕉园姐妹”们 为原型描写故事,其中用心,如果不是熟读这段历史的人,还真的不容易体会到。 ----------- 现在谈红楼梦人物原型 1(林黛玉(柳如是) 柳如是[林黛玉](章台柳隐——风骨嶒峻)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 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 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 草》、《戊寅卓》与《尺牍》。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 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 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 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 八艳”之首。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 “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 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 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 1666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 柳如是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诗人,传世之作有《戊寅草》、《柳如是诗》、《尺续》等。她与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诗歌唱和。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东林领袖、常熟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秦晋之好。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戏称柳如是"柳儒士"。 ---------------- ( ,)、 关于“红楼梦”三字出处 关于《红楼梦》三个字出处的考证,很多人可谓煞费苦心,在乾隆朝的曹雪芹身边找不到,就漫天撒网,一直考证到唐朝,结果发现唐朝有个诗人叫蔡京(与宋朝的奸臣蔡京同名,但不是一个人),诗中有一句“惊破红楼梦里心”,便如获至宝,说曹雪芹受了蔡京的影响,方才为作品取名《红楼梦》 的。蔡京这个诗人并不是一个名诗人,其作品影响很有限。我们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曹雪芹读过蔡京的诗,更无法解释蔡京所说的“红楼梦”与小说《红楼梦》有什么意义关联之处。 我们说《红楼梦》是以南明小朝廷为背景,以柳如是与钱谦益、陈子龙的爱情婚姻生活为主线创作的,《红楼梦》三个字的出处,就必须与南明时代、与柳陈钱三人有直接关系。在这个范围内果真能搜寻到“红楼梦”三个字么,柳如是与陈子龙在嘉兴“小红楼”同居期间,曾写下一首记叙二人幸福感觉的诗,题目是《春日早起》:“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诗的大意是,在春天的一个早晨,我一个人早早起身(她还 在甜蜜的梦乡),看见小溪的春水越过小桥流向东方,发现昨天夜里千万树桃花怒放,我们就像睡在桃花丛中一样。 陈子龙的诗意境很美,充分表达了陈柳二人同居的幸福感受。诗中出现的“红楼梦”三个字,不仅与小说《红楼梦》在意思上直接关联,而且意境息息相通~我们说,这是《红楼梦》书名的直接出处,不仅有字面意义的关联,而且陈柳故事本身就是《红楼梦》作品中“绛珠还泪”故事的原型~这才是《红楼梦》三个字的真正来源~ ---------------------------------------= (,)、 关于《题帕三绝》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黛玉红着眼睛去探望,宝玉赠送黛玉一方旧帕子表示爱情的坚定,黛玉在帕子上题写了《题帕三绝》。这是“化用”南明时期“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的诗~看过《桃花扇》的朋友,都知道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清军下江南时,李香君曾怀疑侯方域变节事敌,曾表示要和他断绝关系,写下一首《诀别口占》:“眼空蓄泪泪空流,苦苦相思却为谁,自诩豪情今变节,转眼无目更伤悲~” 回过头来我们看黛玉的《题帕三绝》第一首诗:“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李香君与柳如是同属南明时期名妓,《红楼梦》虽然是以柳如是爱情故事为主线的小说,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把同时代的李香君的诗信手拈来,写入书中,是十 分自然的事。 -------------------------------------= (3)、 关于《红豆曲》 《红楼梦》中描写宝玉与冯紫英、蒋玉函、薛蟠等人与女支女云儿相聚 时,宝玉咏了一首情深意切的《红豆曲》:“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 满画楼,„„„”关于这首曲子的出处,至今红学界所有大师们无一人考证清楚,有人说这首曲子与乾嘉年间流行的《马头调》相似,但《马头调》的流行是在《红楼梦》问世以后,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不了什么问题。 红豆又名相思豆,产于我国南方热带地区。王维诗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偕,此物最相思。 ” 是迄今为止最有名的咏红豆诗。《红楼 梦》的作者是否见过红豆,《红楼梦》故事的主人公是否与红豆有联系,是需要认真考据清楚的事情。红豆这种植物,不仅我国北方不能生长,长江流域历史上也没有自然生长的可以说,我国古代绝大多数文人,口中都说红豆,却未必见过红豆。很有意思的是,《红楼梦》原型人物柳如是,却有幸亲自栽种过红豆,并与友人写下了大量歌咏红豆的诗词~ 柳如是与钱谦益缔结“金玉良缘”后,为了继承昔日“木石前盟”情人陈子龙的遗志,竭力怂恿钱谦益联络抗清力量,争取恢复明朝江山。为了与东南海上 义军联络方便,他们夫妻二人从常熟城里搬到距海很近的“芙蓉庄园”居住。 “ 芙蓉庄园 ”是钱谦益继承舅父的一处别业,雕梁画栋之外,还有一个很漂亮的园 子。 很巧的是,在“芙蓉庄园”中,居然生长着一棵百年树龄的红斗树~枝繁叶茂,但从来不结果实。就在钱谦益八十大寿这一年,奇迹出现了——百年老红 豆树绽开了满树繁花,居然结下了一颗红豆,而且仅仅只结了一颗~在钱谦益寿诞之日,亲友们送来了数不清的贵重礼物,但钱老先生最珍视的礼物,还是相濡以沫 的妻子柳如是赠送的礼物——唯一的一颗鲜艳的红豆~ 钱谦益陶醉了,柳如是陶醉了,亲友们也陶醉了~他们趁着酒兴,唱和了几十首歌咏红豆的诗词。柳如是在红豆诗中,不仅歌颂了自己与钱翁深沉的爱 情,也隐约表达了对昔日恋人陈子龙的深沉怀念,说自己的思绪像“青山绵绵,流水潺潺”,说 自己“为伊消得人憔悴”。诗中意境,与《红楼梦》中之《红豆曲》 完全相同。我们说,《红楼梦》之《红豆曲》,就是从钱柳的红豆诗中幻化而来,不为无因吧, -----------------------------------------------------= (4)、 关于《芙蓉诔》 《红楼梦》中最奇特的一篇文字,大概非《芙蓉诔》莫属了。人们都知道,《芙蓉诔》明诔晴雯,实诔黛玉。“茜纱帐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搞的黛玉满腹疑惑,心中充满了不祥之感。 文中有“闺闱恨比长沙,巾帼惨于羽野”字样~何谓“长沙”,就是汉朝的贾 谊为了王朝的统一,含恨死于吴楚七王之乱~什么是“羽野”,就是大禹的父亲鲧,因在天下治水的重大问题上刚直自命,被舜殛于羽山。这两个题目太重大了, 如果不是为国为民为天下冤死的仁人志士,无论如何是当不起这样的比方的。 《红楼梦》中的黛玉,生活原型是南明时期的秦淮名女支柳如是。柳如是虽然是卑贱的女支女,但确实位卑未敢忘忧国。南明小朝廷覆亡时,她劝时任礼部尚书的丈夫钱谦益自杀殉国,钱谦益不肯,托词怕水凉,她急怒之下,自己奋身投水,由于抢救及时,方未殒命。 其后,她又一力鼓动丈夫投身反清复明军事活动,与丈夫居住在临海的芙蓉庄中,策应海上抗清武装,并策划了东南沿海与西南桂王武装在长江会师的重大军事计划。她曾把自己一生积蓄的全部首饰捐献出来,武装抗清的“八百罗汉军”,还曾经亲自到崇明岛去慰劳义军。 柳如是最后上吊自杀了,她自杀的直接原因,是丈夫死后发生了家难,为了维护家族以的利益,勇敢地死了。其实,她自杀的原因远不止这样简单,更大程度 上是因为各路抗清力量相继失败,抗清义士相继殉国,情人陈子龙投水了,丈夫钱谦益病死了,朋友张煌言就义了,海上“娘子军”全体战死了,此时的她,已经了无生趣,一死是最好的归宿。 柳如是自杀后,当时的文人写了很多诔文,吊唁这位乱世奇女子。这些诔文中,不乏把她比喻为忧国忧民的长沙贾太傅和羽野之鲧的。柳如是生前以“芙蓉”为号,又居住在“芙蓉庄”,《红楼梦》中的“芙蓉诔”,本来就是诔这个忧国忧民的末世奇女子的,诔文中表达的是她内心的恨,内心的忧,同长沙的贾宜,羽野的鲧去类比,这位“芙蓉”当得起~ ---------------------------------- (5)、 关于《葬花词》 《红楼梦》中黛玉的代表作品《葬花词》:“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 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诗中以燕喻人,难道刚刚十四五岁的黛玉,以前就曾经与人组建过“香巢”,由于“燕子无情”,导致了“人去梁空巢也倾”的爱情悲剧,“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绝对 的一副美人迟暮,归依无人的悲怆情绪~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备伤神,半为伶春半恼春”,“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堆净土 掩风流”。 从 “葬花词”中我们可以推测,《红楼梦》中黛玉这个人物的原型,进入大观园前,曾经与心爱的情人组成过一个“香巢”,后来由于“燕子无情”,结果“人去巢空 ”了。离开“香巢”后,过着一种漂泊无依的生活。由于社会上的黑恶势力逼迫,使她产生一种 “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由于年龄渐大,没有归属,“美人迟暮”的心情越来越严重,以致于产生何处“净土掩风流”的悲怆感。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究竟是谁,我劝朋友们认真阅读一下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撰写的《柳如是别传》。林黛玉在《葬花词》中表达的心情,就是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在离别情人陈子龙后,漂泊在杭州西湖西溪时心境的真实写照~此前,柳如是曾与陈子龙在“小红楼”构筑了“香巢”,过了一段双飞双宿的 幸福生活。后来由于陈家家庭的干预,柳如是不得以离开“小红楼”,造成了 “人去巢空”的悲剧结局,为此连续以《望江南》词牌写了二十首题为“人去也”的 艳词。柳如是带着对情人的无尽思念,在江南各地凄苦漂泊,受尽了谢三宾等恶势力“风刀霜剑”的逼迫。 在西湖西溪漂泊时的柳如是,大概是二十二岁,美人迟暮的心情十分沉重,在她此时的诗词中每每流露。《红楼梦》中的“葬花词”,应该是作者根据柳如是的这段人生经历,按照柳如是在杭州时的心情创作的。 柳如是一生有很多雅号,例如“杨柳”、 “蘼芜君”、“潇湘 、 “柳儒士”、“女史”、“河东君”、“美人”、“桃花”等等。多妃子” 数都被《红楼梦》作者原封不动用到了宝钗、黛玉身上。宝钗的号是“蘅芜君”,“蘅芜”就是 “蘼芜”;河东既是柳姓的郡望,也是薛姓的郡望。“桃花”、 ”同是黛玉与柳如是的象征。 “潇湘 《红楼梦》书中,表现黛玉总是面带潮红,鲜艳压倒桃花,并说黛玉病由此起。生活中的柳如是,确实是经常艳如桃花,据说女支女为了保持面部鲜艳,经常服用一种类似砒霜一类的药品,服用时间久了,往往引起内脏的病变,而导致吐血;柳如是就是因此而“多愁善病”,在小红楼和绛云楼生活期间都曾经吐过血。 ---------------------------------------- (6)、 关于“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 《红楼梦》故事的主线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这正是根据柳如是的“三角恋爱”经历创作的。柳如是先前与几社名士陈子龙在嘉兴小红楼中由恋爱而同居,过了一段十分幸福美满的日子。柳如是自然是“阆苑仙葩”,是绛株仙子;陈子龙就是“美玉无瑕”,是神瑛侍者。为什么这么推断,因为陈子龙确 有 “无瑕词客 ”的别号,并曾用这个别号署名,与柳如是多次酬唱。“无瑕”就是玉,就是瑛,就是“赤瑕宫神瑛侍者”。陈柳后来无奈分手了,“心事终虚化 ”,但旧情不断,两地相思之情更加浓烈,见两人的诗作。这种分手后的相思,不正是《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么,而柳如是在分手后所抛洒的无尽泪水,不正 是《红楼梦》中的“绛珠还泪”么, “金玉良缘”的故事,应该是取材于柳如是同钱谦益的婚姻生活。陈柳分手后,柳如是在“风刀霜剑”的逼迫下,无奈嫁给了江南老名士钱谦益。钱柳二人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由于对知识的共同爱好,夫妻之间酬唱切磋,感情还是很好的,时人也很艳慕,誉之为“金玉良缘”。钱谦益家中 正堂名为“荣木堂”,《红楼梦》中是“荣禧堂”;钱谦益为了迎娶柳如是,特意修建了“绛云楼”,《红楼梦》中表现为“绛云轩”;钱柳二人后期,曾长期生活 在“红豆庄”,庄中 确实有一棵江淮一带难得一见的红豆树,夫妻二人以红豆为题做了很多诗,《红楼梦》中的宝玉就大唱其“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这么多的 雷同之处,用偶合是不能解释的。合理的解释只能是,《红楼梦》的爱情生活,取材于柳如是亲身经历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 ------------------------- (7)、 关于“东山雅事” 《红楼梦》中大观园姐妹们起“海棠社”的发起人是“带刺的玫瑰”探春,发起的方法是由探春给姐妹们逐一发“邀请函”。书中没有描写探春发给别人的“邀请函”,只写了她发给二哥宝玉的“邀请函”。 这份“邀请函”写得很别致,文绉绉的,总的说,是打算效仿“东山之雅事”,邀请姐妹们聚在一起作诗。姐妹们都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于是,“海棠社”诞生了,随后,又陆续结了“菊花社”和“桃花社”,大观园中的“雅事”极一时之盛。 问题来了:探春“邀请函”中提到的“东山雅事”,究竟是什么意思, 中国国土可谓大矣,可称作“东山”的地方何止成千累万~中国历史可谓长矣,发生在“东山”的事情大概罄竹难书。这么漫天撒网式的考证可以休矣。 我们研究一部文学作品,单纯考证“东山”两个字恐怕不成,还必须同这两个字的前后文字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对探春所说的“东山雅事”,不仅要考虑 “东山”这个地点,还必须考虑“雅事”这个事件。文人的“雅事”很多,琴棋书画都是雅事,探春说的是什么雅事呢,这一点不难搞清。因为探春是邀请姐妹们聚 会作诗,是提议姐妹们结成女子诗社,所以,这个“东山雅事”必然 经过这样分析,这个“东山雅事”的典故就很清楚了。它既与结社作诗有关。 非魏晋雅事,也非汉唐雅事,同清朝的曹雪芹也不搭界,而是发生在明朝末年的一件著名“雅事”~ 后,钱谦益的门生故旧前面说过,明朝末年,柳如是与钱谦益结成“金玉良缘” 都赶来祝贺。钱是东林领袖,海内人望,门生故旧满天下,并且均为饱学之 士。钱柳结缡后,两大诗人之间经常唱和,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在钱柳唱和的基础上,钱的十一个门生故旧,纷纷附和。钱柳把这些诗汇集起来,编辑出版了一本诗 集,名字就叫《东山酬和集》。 为什么要取名《东山酬和集》呢,因为钱柳与门生故旧酬和作诗的地点就在东山。东山是常熟城东一座并不著名的土山,钱谦益的别业就在这里,酬唱的地点就是这里,所以诗集如此命名。《东山酬和集》在当时诗坛名声很大,对后世诗风影响也很大,至今犹存,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到图 书馆找来一读。 《红楼梦》中探春的请柬中说的姐妹们要仿效“东山雅事”,就是仿效钱柳与亲朋们一起尽情酬唱的雅事,这个典用得是十分恰当的。从《红楼梦》作者信 笔使用“东山雅事”这个典故来看,作者当然应该十分熟悉钱柳之间的“金玉良缘”,再从“东山雅事”和“红楼梦”这些典故的出处综合考虑,《红楼梦》中 的 “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是以陈杨(杨影伶,其时尚未取柳如是之名)爱情和钱柳姻缘为原型,是有可靠根据的。 --------------------- (8)、关于“警幻仙子赞” 《红楼梦》中那些爱情悲剧的“撮合山”是“警幻仙姑”一出场,作者就以骚体写了一篇赞颂警幻的赋。读后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 感觉。近日翻了一下柳如是的《东山酬和集》,集前的“东山酬和赋”中写道:“揽人间之俪傀“,“望北渚兮帝子”,“列屋兮粉黛,满堂兮罗绮”,“乍离乍合,若信若疑”,“来朱鸟于窗前,情绸结以泮奂”,等等,不一一照录了,朋友们可以自己找来看。这篇赋的作者是孙永祚,乃钱柳夫妻的门人。《红楼梦》 的 “警幻赋”,似乎就是在此“化用 ” 而来的。这也从一个侧面间接证实了林黛玉的原型就是柳如是。 再举一例:据《陶风楼藏书画目》记载,有一首出自河东君手笔的赋,“吐属清妙,”“以为红楼佳话”。赋中有云:“玉楼催促,学士英年;金谷飘 零,佳人薄命。恨绵绵其无已,意郁郁而欲伸。”“屈子离骚,咽残湘水。珠沉渊而有泪,花落地以无声。千古寸心,寂然灭矣。所以多情佛子,发无限慈悲;好事神仙,做绝大游戏。欲订盟于今古,爰撮合夫幽明。返魂之香一烧,补天之石重炼。珠玑错落,满盘皆梦幻之沙;锦绮缤纷,寸木即生花之笔。”“于是花间月下, 酒半茶初,偶有遐思,遂成幽契。燕斜飞而似识,月直上而无猜。唤出真真,书来咄咄。则有词宗闺彦,羽士高僧。世有未名之人,人有未传之作,咸得留姓名于身 后,寄衷曲于人间。”“苏小情深,托同心于松柏;麻姑年少,感浩劫于沧桑。 ”“落花为美人小影,芳草乃王孙断魂。”“尘心未尽,勿登四大禅林;绮语纷来, 又是一重公案。”。可见《红楼梦》创作本身,受柳如是影响很大~ --------------------------------------- 还有其他诗词可看出红楼梦南明背景 [1]、 关于《菊花诗》 《红楼梦》中姐妹们在大观园赛诗,规模最大的一次大概要数分题做《菊花诗》了。 其中宝玉做了《种菊》,湘云做了《对菊》,黛玉做了《问菊》,其他姐妹们还做了《忆拘》、《访菊》、《对菊》、《供拘》、《咏菊》、《画菊》等题目。 南明时期董小宛与冒辟疆的爱情故事,红学界诸君当不陌生。有一年秋天,冒辟疆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从菊花,与董小宛一起种在地里,晚上下了一场小雨,菊花不仅成活,而且顶着霜花开放了。夫妻二人十分高兴,于是各自做了一首咏菊诗。 冒辟疆的诗是:“携锄别圃试移来,?畔亭前手自栽。前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竟喜戴霜开”。董小宛的和诗是:“玉手移来霜露经,一丛浅淡一丛深。数去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 夫妻二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的朋友杨龙友,他也凑趣和了一首:“尚有秋情众莫知,联袂负手扣东?。孤标傲世偕卿隐,一样花开故故迟。”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中姐妹们的菊花诗:(1)怡红公子的《种菊》诗是:“携锄秋圃自移来,?畔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戴霜开。”(这是“化用” 冒辟疆的诗冒辟疆的诗是:“携锄别圃试移来,?畔亭前手自栽。前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竟喜戴霜开”。。) (2)枕霞旧友的《对菊》诗是:“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这是“化用”的董小宛诗。董小宛的和诗是:“玉手移来霜露经,一丛浅淡一丛深。数去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 )(3)潇湘妃子的《问菊》诗是:“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孤标傲 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是“化用”的杨龙友的诗~杨龙友的诗是“尚有秋情众莫知,联袂负手扣东 ?。孤标傲世偕卿隐,一样花开故故迟。” ) 当然,《红楼梦》作者在书中所写的菊花诗,每首都从七言四句改造成了七言八句,增加了一些新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但其从董冒的菊花诗幻化而来的~从这组菊花诗,也可看出《红楼梦》的南明背景~ ----------------------------------------= [2]、 关于《海棠诗》 《红楼梦》中姐妹们第一次起诗社是咏白海棠,限韵“门盆魂痕昏”。我们可以推断,姐妹们的这些咏海棠诗也是从南明时期柳如是的诗友那里“化用”来的。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原诗已经失传了,但仍然有蛛丝马迹可循。柳如是嫁给钱谦益前,有一次与谢三宾、程松圆等老名士聚会,大家就曾经赋《海棠诗》,有当时诗人汪岂《题湖上草》诗为证。《湖上草》是柳如是的作品集。汪岂说:“灵山湖上斗修眉,风雨西泠十首诗。却笑松圆老居士,但叫人和海棠词”。 可见当时确实有咏海棠的十首诗。可惜的是这些诗今天都失传了。 但应该庆幸的是,谢三宾的《一笑堂诗集》中却侥幸保留下一首:“春归何处最销魂,飞絮闲庭昼掩门。幽绪只应归燕觉,愁怀难供落花论。天涯人远音书断,斗室香消笑语存。无限情怀消折尽,不堪风雨又黄昏。” 我们拿《红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濯苔盆。胭脂洗楼梦》中宝姐姐的诗来比较一下:“ 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正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两首诗不仅韵脚相同,意境相近,而且“昼掩门”等 门特殊用语完全是化用关系。由此推断《红楼梦》中姐妹们咏白海棠的四首以“盆魂痕昏”限韵的诗,是从“松圆老居士”与柳如是等人所做的十首海棠诗幻化而来。 ------------------- (9)。关于“甄英莲 《红楼梦》中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子“甄英莲”,其命运确实是“真应怜”~小时被拐子拐卖,连家乡父母都不记得;长成后又被薛大傻子霸占为妾,受尽这个“呆霸王 ” 的折磨;年轻轻就被薛蟠与妻子夏金桂折磨死 。细心的人可能会注意这一点,这个“甄英莲”似乎与《红楼梦》故事主线并没有多大关系,书中假如没有这个人物,并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那么,惜墨如金的《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在书中创作这样一个人物呢, 要明白这一点,必须首先搞清《红楼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原型,方可了然不惑。 我们说,《红楼梦》是以南明小朝廷时期为背景的,那么,“甄英莲”这个人 物的原型,就应该是南明时期一个比较有影响的重要人物,把她写入书中,可以更清晰地展示出《红楼梦》故事的时代背景。 南明时期果真有“甄英怜”这样一个重要女性么,有,确实有~她的生活原型,就是“秦淮八艳”之首,大名鼎鼎的柳如是~柳如是最早的名字叫什么,就叫“杨影怜”~“影怜”和“英莲”的关系,还用笔者饶舌么, 这个 “ 杨影怜”,确实是从小被拐子拐卖的,其家乡父母全都不记得了。开始拐子把她卖给一个姓周的退休老官僚为妾,后来不容于大妇,被逐出家庭,被迫沦落风尘,成为雏妓。长成后,由于容貌娇媚,又锻炼得多才多艺,诗书画在当时可称三绝,结果名满天下,大红大紫。 杨影怜年轻时,曾与当时著名文人、复社骨干、几社领袖、著名民族义士陈子龙闹过几年自由恋爱,并曾在嘉兴“小红楼”中同居一段时间。后来由于 陈家的干涉, 二人不得不痛苦分手了。分手后,杨影怜终生都在思念陈子龙这个昔日的恋人,尤其是陈子龙为国捐躯后,杨影怜几乎终生流不尽思念的泪水。《红楼梦》中“绛珠 还泪”、“木石前盟”的故事,就是以陈杨恋情为原型创作的。 二十六岁时,已经不再年轻的杨影怜,几经选择,最终嫁给了捞名士、东林党领袖钱谦益,并改名柳如是,号河东君。柳如是别号很多,如蘼芜、美人、潇湘等, 《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也应是根据钱柳姻缘为原型创作的。《红楼梦》中的宝钗姓薛,薛柳二姓都是河东郡望,所以“河东君”也是“蘅芜君”~ “河东君”柳如是,确实是个值得歌颂的女中豪杰,其原因不仅在于她的才艺出类拔萃,更在于她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南明小朝廷覆灭之际,他的丈夫钱谦益身为当朝礼部尚书,柳如是沉痛地劝丈夫自杀殉国,钱不肯,柳如是又亲自为丈夫做出样子,奋身投水,由于解救及时,方没有死成。柳如是爱国献身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所赞美~ 《红楼梦》用“甄英恋”这个形象来引出故事,不仅巧妙地交代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也清晰地勾勒出来“绛珠还泪”、“金玉良缘”的故事框架,作者的创作技巧,不可谓不高明~ ----------------------------- (10) 关于“秦可卿” (柳如是) 《红楼梦》中最说不清的人物是秦可卿,这个在“享强寿”之年就上吊自杀的当家少奶奶,引起多少人的奇思妙想。其实,秦可卿这个人物,也是以柳如是为原型写成的,目的是为了交代柳如是最终上吊自杀的悲惨下场~ 前面我们说过,“甄英莲”的生活原型就是柳如是,“绛珠还泪”和“金玉良缘”都是按柳如是的爱情婚姻生活写成的。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红楼梦》书中特意交代,这个香菱(甄英莲)的“眉眼儿”,长得就像“东府小大奶奶”似的;而在“太虚幻境”中的“可卿”,又名“兼美”。什么叫“兼美”,就是兼钗黛之美,“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看~《红楼梦》作者把甄英莲、秦可卿、林黛玉、薛宝钗四人,就是这样巧妙地串在一起了~ 柳如是确实是上吊自杀身亡的。柳如是嫁入钱家后,虽然是偏房,但一直按嫡妻对待,家中财产一直由她当家管事。康熙三年,钱谦益病死后,家族中恶势力联合起 来,夺占家产,长子钱孙爱懦弱无能,几乎破家。就在这关键时刻,柳如是挺身而出,写下遗书,毅然吊死在灵堂上。家族恶势力因此受到官府惩处,钱氏家庭子女因此得到保全。 柳如是自杀时,年仅四十六岁,正所谓《红楼梦》中交代的“享强寿”之 年~柳氏的死亡,激起了钱氏门生故交、社会正直人士的极大愤慨,他们联合起来,不仅为 柳如是向官府讨回公道,还确实风光地为柳如是搞了一次震惊四方的“大出殡”~柳如是的坟墓,至今仍在常熟钱氏祖坟中,与钱谦益墓相伴,接受着后人的吊唁追思~ ---------------------------------- 2。薛宝钗(另一来源:“灵秀青莲”董小宛) 董小宛是明末有名的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 女史,她的名与字 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她的姿色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绅商贾的明争暗斗。但这个流落风尘的女子鄙视权贵,巧与周旋,勇于斗争。而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富于才气、风流倜傥,两人一见钟情。冒辟疆容貌俊美,风度潇洒,人称“美少年”,是复社中一位才子。 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得非常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 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服侍她们比婢女还要用心。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小宛初进冒家,仿钟繇帖,学曹娥碑,每天写几千字,既不错字,也不漏字。 小宛还曾代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从前在苏州的时候,小宛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绘画,能够 画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她,,岁时画的《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小宛题词,并有二方图章印记,还有近人评价很高的题诗。小宛的画传世绝少,该图是一幅难得见到的佳作。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 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茶煮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饭量喜欢吃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深知辟疆的口味,她为辟疆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如酿饴为露,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有共同的 嗜好。他们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性情。 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来。现 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这个菜名虽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东坡肉”倒是相映成趣。 另外,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 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名扬海内的土特产。有人把董小宛 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萧美人、王小余列为我国古代十大名厨,恐不为过。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夏夜纳凉,小宛喜欢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 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还常常反复回环地念诵 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 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这清福也包括净坐香阁,细品名香。辟疆 最欣赏“横隔沉”,这是一种内质坚致而纹理呈横向的沉香。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他们还蓄有不少“蓬莱香”。辟疆曾从江南觅得一种味如芳 兰的“生黄香”,他拿了一两块给广东朋友黎遂球鉴赏,黎遂球叹为观止。小宛还用从内府获得的西洋香方子制作过百枚香丸。他们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 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 3、 关于史湘云(黄皆令) 《红楼梦》中史湘云这个人物很有意思,她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从小父母双亡,出身孤苦;二是性格“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三是诗思敏捷,诗中有“喃喃负手扣东篱”等出世思想;四是婚姻不幸,丈夫早亡, “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当我们知道了《红楼梦》中宝钗、黛玉的原型是柳如是时,湘云的生活原型就不难考证了。她就是以柳如是最要好的“手帕姐妹”黄皆令为原型创作的。 黄皆令幼年生活坎坷,父母早逝,不幸被卖入青楼,逐渐成长为一名走红的名妓,与柳如是一生交往甚厚。黄皆令的诗画才能在南明时期的名气很大,其诗中有浓郁的出世思想,柳如是曾经编辑过她的诗,评价为“皆令诗近僧”。黄皆令的性格确实是“英豪阔大”一类,早年并为像柳如是等“手帕姐妹”一样,急于出嫁从良, 似乎缺少“儿女私情”。后来嫁给一个姓杨的穷秀才,连续生育了三个孩子,但丈夫又不幸早死,一个人拖着三个可怜的孩子,以卖画为生,生活十分窘迫。 钱柳结成 “ 金玉良缘”后,硬“手帕姐妹”邀请,黄皆令曾经到钱柳居住的“绛云轩”居住一个时期,与钱谦益、柳如是夫妇诗酒唱和,传 死后,黄皆令便不知所终了。《红楼梦》描写的“金下了一段佳话。后来钱柳 陵十二钗”,最初的原型本来就是南明时期的名女支,《红楼梦》最初确实是一部写名女支的书,这在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明确记载。 -------------------------------------------- 4。王熙凤(“横波夫人”顾眉生) 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艳”中,顾横波是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她曾堂皇受诰封为 “ 一品夫人”,柳如是陈圆圆亦有不及;同时,她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据说先有一位与她私订终身的才子由于她的背盟殉情而死,后来她那晚年仕于清朝,晚节不保的丈夫龚鼎孳每谓人曰“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俨然一个红颜祸水,不是害人性命就是毁人名节,与多数人印象中“秦淮八艳”的侠骨柔肠,深明大义迥然有 异。著名史家孟森先生尝作《横波夫人考》一文,对龚顾之人品大大不以为然,认为夫妇二人皆是势利无耻之徒,利欲熏心之辈。曾被誉为““礼贤爱士,侠内峻嶒 ”的横波夫人,真就如此不堪吗, 顾横波,生于,,,,年,本名顾媚,字眉生,又名顾眉,号横波,又号智珠、善才君,亦号梅生, 人称 “横波夫人”,婚后改名徐善持,上元(今南京)人。据《板桥杂记》记载,顾横波“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她 通晓文史,工于诗画,所绘山水天然秀绝,尤其善画兰花,十七岁时所绘《兰花图》扇面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十八岁与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参加扬州名士郑元勋 在南京结社的“兰社”,时人以其画风追步马守真(即出生较早的马湘兰,也是秦淮八艳之一,明代知名女画家,尤善画兰),而姿容胜之,推为南曲第一。(南曲,泛指卖艺不卖身的江南名女支)又精音律,尝反串小生与董小宛合演《西楼记》《教子》。 顾横波居于眉楼,“绮窗绣,牙签玉轴,堆列几案;瑶琴锦瑟,陈设左右,香烟缭绕,檐马丁当”, 时人戏称“迷楼”----有人谓“迷楼”系指顾横波风 流迷人,访者无不神魂颠倒,实属望文生义。 “ 迷楼”本系隋炀帝时建于扬州的别院,因该处“曲折幽深, 阁楼错落,轩帘掩映,互相连属,如仙人游”, 故名“迷楼”。以“迷楼”戏称“眉楼 ”,始作俑者的余怀系江南才士,当时又正对横波一往情深,所言当为褒意,指“眉楼”建筑巧夺天工,布置匠心独具,观之 仿同仙境。此誉一出,即不胫而走,广为延用。顾横波个性豪爽不羁,有男儿风,在秦淮八艳中与柳如是较像,时人尝以曰“眉兄”呼之,颇似柳如是之自称为“弟 ”。但较之柳,又多几分任性嫉俗。 相传当时的理学家黄道周(后抗清殉节于江西)尝以“目中有女支,心中女支”自诩,东林诸生乃趁其 酒醉时请横波去衣共榻,试试他是否真有柳下惠的本事。这个传闻未必尽实,却反映出时人眼中顾横波不以世俗礼教为意的作风。她的这种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世人 眼光的作风,恐怕是她后来能与江左才子龚鼎孳缘定三生比翼齐飞的重要原因,然而她的备受争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个性招来的恶果。顾横波才貌双绝,有“南曲第一”之称,自然广受风流名士们的青睐,以致眉楼门庭若市,几乎宴无虚日,常得眉楼邀宴者谓“眉楼客”,俨然成为一种风雅的标志,而江南诸多文宴,亦每以顾眉生缺席为憾。 --------------------- 5、 关于妙玉 (林天素) 《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个十分奇怪的人物,她是个出家人,但却不僧不道;她自幼出家,却不容于家乡豪族,被迫流亡在外;她没有什么收入来源,但却似乎很有点家底,拿出的贵重茶具,连堂堂荣府也找不出几件来;她性格孤僻,只与林黛玉、刑岫烟还合得来;她的诗才不在钗黛之下,但很少参与大观园活动,只 在凹晶馆为黛湘联诗做了一次收尾。 妙玉的生活原型,应该是寄居在杭州西湖的名妓林天素。柳如是在同陈子龙分手后,一段时间曾寄住在杭州西溪的“黄衫豪客”汪然明家里,既承受着感情上的巨大痛苦,又接受着身体上的痛苦折磨,曾经连续长时间吐血。其间柳如是与汪然明之间信件往来频繁,柳如是手书的信函,深得魏晋风骨,受到汪然明的赏识。汪然明将柳如是的三十一篇书信汇集起来,整理成《柳如是尺牍》出版;出版前,就是请林天素为该书做的序。林天素本是福建名女支,性格孤僻梗直,诗才著名当时。因家乡豪绅迫害,不容当地,愤而出家,先是流浪到苏州玄墓居住,后来又辗转到杭州西溪,依附汪然明,寄住在西溪的“随喜庵”。林天素由女支女而出家,确实是不僧不道的形象,而性格更加孤僻,不喜与当红“手帕姐妹”往来,也封笔不再作诗写文章,但却不过汪然明的情面,很不情愿地为《柳如是尺牍》写了序言。 今天,林天素的这篇序言,与柳如是的尺牍一起流传下来,从中不难看出林天素的孤僻性格,也不难看出她的行文特色风格。 --------------------------------------------------------------------- --------= ---------------------------------- 6(李纨(清雅幽兰马湘兰 ) 马湘兰(,,,,——,,,,)可以称为明代的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 ”。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她相貌虽不 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氏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句, 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北京GU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发着 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和《三生传》剧本。 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马氏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 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马氏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但她为人旷达,挥金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王稚登七十大寿时,马氏买船载女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 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净坐而逝,年五十七岁。 ------------------------------------------ 7。8。9。10。元春,迎春,探春 (1)(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关于“三春去后诸芳尽” 《红楼梦》中多次使用“三春”的提法,什么“三春争即初春景”,“三春去后诸芳尽”,很少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其实,这里面还是有好多奥妙的。 首先,“三春”的提法本身就有问题,贾府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合称贾府“四艳”,应该是“四春”,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说成“三春”, 其次,“初春”是元春,是皇妃,探春预示可能做王妃,说她“争即初春景”还可以理解,可是迎春、惜春决没有“争即初春景”啊,作者为什么把“三春”一网打尽啊, 要搞清这个问题,在乾隆朝上恐怕还是找不到答案,作者的真实意图恐怕还必须到南明历史背景中去搜寻才行。 读过《春秋》的学者都知道,孔夫子是用“春王正月 ”来表示王族的正统身份的,《红楼梦》作者让元春取名用“春”字,并且说她生在“正月初一”,“命大”,目的不外乎暗示她代表着正统王朝。 南明时期的江南,先后出现了福王政权、唐王政权、桂王政权,这三个政权都先后称帝,可以影射为“三春”。除掉“三春” 外,当时还有一个鲁王监国政权。所谓“监国 ”,就是以太子的身份管理国家大事,并未当皇帝,所以名字虽然也有春字,但不入“三春”之列。 ------- ? 《红楼梦》中的元春,影射的是福王政权。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南明时期的抗清英雄夏完淳有 这样一首诗:“二十年来事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那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飞燕”。看了夏诗,你自然就知道元春判词的出处了。 ? 《红楼梦》书中迎春影射的是桂王政权,“子系ZHONG山狼,得志便猖狂”,影射的是桂王政权的猖狂权臣孙可望;“子系”二字合起来便是孙字。孙可望原来是张献忠的部将,后来拥立桂王,但极其骄横跋扈,桂王在孙可望营 中的身份地位,还不如一个受气的小媳妇。 ? 《红楼梦》中的老三探春,影射的应是福建的唐王政权。当时福建的交通极其不便,进入福建的最便捷通道,就是在海上航行奔福州厦门,所以《红楼梦》作者让探 春“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唐王是个立志有一番作为的皇帝,在富国强兵上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受制于郑芝龙,“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根本不可能挽回南明政权覆亡的命运。加之他在帝王谱系中,血缘关系较远,受封建正统观念影响,威望有限,所以《红楼梦》中 “庶出 ”,自己必须时时为改变庶出地位而痛苦挣扎。 让她的身份是 ? 《红楼梦》中的老四惜春影射的是鲁王监国政权。鲁王在浙东的抗清事业失败后,不得不南下投奔郑成功,又受到郑氏军事集团的排挤,最后孤家寡人流落到金门岛上,整天以吃斋念佛消磨时光,最后病死在金门岛,至今坟墓仍然在这里。《红楼梦》中让惜春“堪破 ” 三春命运,最后 “独卧青灯古佛旁”,正是鲁王命运的真实写照。 最后,关于“三春”“四艳”的命运解读至此,《红楼梦》中所说的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含义,就不难理解了。南明三帝一监国政权先后灭亡之后,江南抗清势力基本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南明四个政权先后延续了二十年,《红楼梦》所说的“二十年来辩是非”,辩的就是这段历史是非~ -------------------------- (2)关于“元妃”和“女史” 《红楼梦》中的元春,生在大年初一,命大,长成后,先被选入宫中做“女史”,后来又被册封为皇贵妃。书中有时称她为“贾妃”,有时又称她为“元妃”。 什么是“女史”,这是明朝特有的宫中所设的职务。据《明史》记载,宫中设六局,即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每局均设女史,分掌宫中事务,正八品。清初顺治年间曾沿袭明朝女史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但很快就废除了,终清一代,再没有设置女史。从《红楼梦》中元春进宫做女史这件事看,作者实际上是隐约告诉人:这是明朝的事情。 元春后来被晋封为贵妃,称为“元妃”。从“元妃”这个称呼来看,《红楼梦》作者可谓煞费苦心~什么叫“元妃”,表面上看,就是元春的元字加上贵妃的妃字,并无深意;但仔细想来,任何朝代对贵妃也没有这种称呼法,并且绝对不允许这样称呼~ “元妃”一词在皇宫中是个专用称呼,只能用于对“太子妃”的称呼。太子是皇帝的储君,登基前,太子的大妃称为“元妃”,意思就是将来皇后的继承人~皇宫中其他任何皇妃,均不得称为“元妃”~ 《红楼梦》中的“元妃”,身份似乎更特殊一些。书中如果称元春为元妃,其丈夫似乎应该是太子,但书中有“太上皇”的称呼,元春的丈夫似乎又应该是当今皇帝~既然是皇帝,其妻子应该称皇后,而不是元妃;既然称元妃,其丈夫应该是太子而不是皇帝~这种矛盾只有在一种特定情况下方可以成立,就是皇帝因特殊原因不在了,太子以“监国”的身份执掌朝政,虽然尚无皇帝的名分,但事实上已经称孤道寡。此时他的妻子,虽然有皇后的事实身份,但又只能暂时称为元妃~ 这种特定的情况在明清两代只有一个时期存在,就是明末清初的南明小 朝廷时期。崇祯皇帝吊死在北京煤山后,马士英等权臣拥戴福王在南京即位,是为弘光朝。这个弘光纪委之初,并没有称皇帝,而是称“监国”,也就是以太子身份即位。 弘光的妃嫔在洛阳城破时,均死于乱兵之中,到南京时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弘光元年三月十三日,突然有一个姓童的女子从河南来到南京,自称是弘光的“元妃 ”。 自己说“年三十六岁,十七岁入宫”,并云崇祯十四年生育一子,名字叫做“玉哥”。整个过程言之凿凿。但弘光却绝对不承认这个“元妃”,并将她下狱审问。后来清兵进入南京,弘光逃跑,这个“元妃”不知下落。 南明时期,不止弘光朝廷出了这个轰动朝野的“元妃”案,唐王和鲁王两个小朝廷成立之初,也都曾经册封原来的王妃为“元妃”。这在《南渡录》、《甲乙事 案》、《弘光朝实录》等文献中均有明确记载。唐鲁二王为什么也把妻子册封为“ 元妃”,道理一个样,就是小朝廷建立之初,都只是“监国”身份,所以只能给妻子“元妃”的名誉。 在封建社会,哪个朝代都有太子,也必然有元妃,并不罕见;但太子“监国”临朝,册封元妃,却只有南明时期连续发生三次,并且出了轰动朝野的“元妃”案。 《红楼梦》作者特意在书中写这个“元妃”,其用意大概也是为了交代故事的南明背景。否则,故意让“元”字与“妃”字搭配在一起,不合情理地 元妃”, 是很难解释清楚的。 称为“ ------------------------------------------------------ 11、 关于“甄贾宝玉” 《红楼梦》中,在主人公贾宝玉之外,作者又特意安排了一个“甄宝玉”,甄贾两个宝玉一个在北,一个在南,并且年龄、长相、性情、爱好都一模一样。为什么,《红楼梦》之所以写两个宝玉,并非凭空杜撰,信手拈来,而是以南明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原型创作的。据史料记载,南明时期,在清政权控制的北京和南明政权控制的南京,确实发生过两起“真伪太Z案”。 在一六六SI年李自成进北京,崇祯帝自尽,他的三个儿子太Z和永王、定王都下落不明。南明政权派往北京的特使左懋第,曾发回一道密书,书中云,在北京发现一个崇祯皇帝的“太 Z”,当时清廷曾派人验证太Z真伪,崇祯的长公zhu认为是真,并与太 Z抱头痛哭,崇祯的西宫袁妃却指认太Z 是假冒,,大臣和 tai监们也 都说真假不一,最终也没有搞清,这个所谓的太Z就被糊里糊涂地砍了头。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SI,),在南京又发生一件“真假太子案”。三月,有一自称太子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绍兴,南明政权听到消息后接来南京。为了辨别这个太子的真伪,南明朝廷曾派“百官”三次“会审”太子,并严讯带领太子南来的穆虎、高成等人,五毒备至,通过刑讯逼供要他们承认太子是假冒的。在酷刑逼迫下,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说这个太子是一个名叫“王之明”的人所假冒,太子当场反问,你们何必说我是 “王之明”,为什么不说我是“明之王”, 这一句反问说到了问题的要害,假如太子是真的,南明政权的皇帝就将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皇位的合法性成了问题。所以不论太子真假,都必须通过逼供锻炼成假。就像当时领头会审的大学士王铎说的那样:“千假万假,总是一假。”百官会审后,朝中大臣们异口同声说太子是假,而军队将领和居民百姓又异口同声说太子是真。由太子的真假之争,引发了左良玉兵发南京“救太子”,江北四镇又调兵南京救朝廷;南明政权忙于打内战,清兵南下,几乎没遇到什么 象样的抵抗,南京就 失守了。 非常有意思的是,弘光皇帝逃出南京后,南京的老百姓居然把这个太子从监狱放出来,把皇帝的龙袍披在他身上,簇拥到皇宫,居然当了三天皇帝~这个皇帝上任的 第一件事,就是跑回监狱,宣布敕封狱神的“圣旨”~联想到《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的“狱神庙”情节,难道不发人深省么, 清军统帅多铎进入南京后,弘光皇帝也被清军捉住,青衣小帽押回南京。当太子与弘光皇帝在多铎面前见面时,多铎居然让这个太子坐在自己身边,让弘光皇帝坐在 太子下手,对南明皇帝和投降的百官说,太子的确是真的~你们南明政权不承认合法的太子,弘光登基本身就是不合法的。随后,多铎将弘光皇帝、太后和太子以及百官,押往北京,后来下落不明,很可能是一起遇害了。 前面在“以金代玉”中说过,“宝玉”实际影射的是皇帝的玉玺,《红楼梦》书中描写南京和北京真假两个宝玉,可以清楚地看出,就是影射南明时期发生在北京和南京两个“真假太子案”~ --------------------------- 12。贾雨村 《红楼梦》中与甄仕隐这个人物相对的,是贾雨村。贾雨村这个人,原来是一介穷儒,寄住在葫芦庙中。后来得甄仕隐资助,进京应考,居然中举,被外放为 “本府知府”。这个人虽然“才干优长”,但有“贪酷之弊”,做官“不上一年”,被上司奏本参他:“生性狡猾,擅篡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 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 皇帝见本“龙颜大怒,即批革职”。后来走“护官符”中“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的门路,居然起复,“轻轻谋了”“金陵应天府缺 ”,后来越干越得心应手,直到官升“大司马”之职。 这个贾雨村究竟有没有生活原型,他的原型是谁,也是长时期没有解决的问题之一。之所以没有解决,主要原因还是把考据的目光局限在在曹雪芹生活的乾隆朝转圈子,因此必然不得要领;倘若我们把《红楼梦》作品放回到南明背景中,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阮大钺确实是原籍金陵的一介穷儒,为人品行不端,中举后一方面投靠阉党魏忠贤,一方面又钻营东林党人,崇祯登基,阉党失势后,被东林党人参奏为“生性狡猾,擅篡礼仪”,“沽清正之名,结虎狼之属”,所谓“虎狼之属”,指的就是阉党。于是,崇祯皇帝把他归入阉党成员,虽然保住了脑袋,但被御批革职,遣送原籍金陵。南明时,阮大钺投靠马士英,谋得“金陵江防”一职,也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金陵应天府”。后又当上了兵部侍郎,晋兵部尚书,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大司马”之职。 他与马士英勾结,把持朝政,买卖职位,迫害东林人士,使弘光皇帝享乐,导致南明灭亡。 《红楼梦》作者用简洁洗练的笔墨,描写了贾雨村“结虎狼之属”,谋“金陵应天府缺”,晋升“大司马”的人生三部曲,清晰地展示了其原型阮大钺恶毒的一生,所以,可见南明时期的阮大钺是《红楼梦》中贾雨村的原型,是可信的。反过来,也间接证实了《红楼梦》作品的南明背景。 ----------------------- 13。关于“一僧一道” 《红楼梦》中虚无缥缈地描写了“一僧一道”,每个关键人物、关键故事,几乎都用“一僧一道”引出,在作品中虽然不是关键角色,但却是个不可或缺的串场人物。这 “一僧一道”,一个是“癞头和尚”,一个是“跛脚道士 ”,经常结伴而行,时常判人命运,有时还救急“解冤孽”。实在说,小说中出现这样的人物,一般不需要 有生活原型,作者完全可以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杜撰出来。但在研究南明史的过程中,还真的发现了“一僧一道”原型的线索,这就是著名的“大悲和尚案 ”。 北京的崇祯朝廷覆灭后,当时在南京朝廷中,大臣们为拥立福王还是拥立潞王争执严重,东林党人多数主张拥立潞王,而马士英等军阀多数主张拥立福王。最后,在军队的护拥下,福王终于坐上了金殿。正在这个微妙的时刻,甲申年十二月,在金陵城内,出现了一个十分招摇的“大悲和尚 ”,自称姓朱,是皇族,曾被崇祯皇帝封为“齐王”,三十五岁就成了 “活佛”,是天下第一“圣僧”。并且宣称与潞王认为一家,潞王曾为他“披红”,委托他来南京 “探听消息”,联络重臣,保潞王登基。这个“大悲和尚 ”,经常住在“挑水张道人”家中,与“挑水道人”一起活动,“一僧一道”招摇过市,十分令人瞩目。 这个“大悲和尚”,精神似乎有点不正常,但旧社会民间也经常出现此类人物,本不足为奇。但他的时候赶得好,正值马士英、阮大钺辈罗织罪名,向东林党人发难之时,“大悲和尚”的出现,正中下怀,于是,马阮等人以此为契机,捏造了“十八罗汉,五十三参”的反对福王、拥戴潞王的阴谋集团,妄图把史可法、黄道周、 陈子龙等朝中正直之士一网打尽~后来由于福王不敢骤兴大狱,此阴谋才不了了之。 “大悲和尚”和“挑水道人”本非什么重要人物,但卷入了南明政争之中,在南明时期成了轰动全国的著名人物。《红楼梦》隐写南明背景,以这个“一僧一道”的形象穿针引线,是十分巧妙、也十分妥帖的。 ---------------------------- 14、 关于“盐课林老爷” “ 盐课林老爷”是谁,在《红楼梦》中,他是第一女主角林黛玉的父亲,第一男主角贾宝玉的姑夫林如海。所谓 “盐课”,就是皇帝钦派的“巡盐御史”的简称。在 封建社会,盐税是朝廷的主要收入来源,皇帝自然对管理盐务的官员格外重视。明清两代,朝廷设两淮、两浙、长芦等盐课,皆是肥缺,其中尤其是两淮盐课,更是 肥得流油的美差,是官员们趋之若骛的角色。 有的人说,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曾轮流担任两淮盐课十几年时间,期间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过着极端穷奢极欲的生活。因此,有人推断,这是《红楼梦》的处于乾隆朝的间接证据之一。 此说表面上看似有理,但细细思考起来,却又大谬不然~为什么呢,两淮盐课确是美差,曹寅、李煦当的也是美差,可是《红楼梦》中,“盐课林老爷”当的似乎并非美差,简直就是个苦差、穷差、滥差~ 朋友们如若不信,可细细品味书中的描写:堂堂盐课老爷,只有一个妻子贾敏,并无三妻四妾,这在封建士大夫阶层是极不正常的;妻子病死后,连续弦的能力也没有,父女二人苦苦度命;家里不要说没有田产美宅,恐怕制钱也没有几文,连几个象样的丫鬟都养活不起,心爱的独生女儿林黛玉去依附外祖母家生活,只可怜兮兮 地带一个不懂事的小丫鬟雪雁,随身也没有为女儿带一点零用银子,在贾府中受尽势力小人的白眼,与宝钗的阔绰形成鲜明的反差。父亲死后, 黛玉回去奔丧,回来 时没见到带回一点遗产,只买了一点不值钱的土特产送礼。生病吃一点燕窝,还得靠宝钗施舍。与宝玉盘算结婚时的嫁妆,林家是一点也没有,完全靠贾家的钱财。 天底下果真有这样的穷盐课么,整个大明王朝没有,整个大清王朝也没有~有的人找不到生活原型,便毫无来由地说是《红楼梦》作者笔下疏忽。如果《红楼梦》 作者的文笔疏忽到了这分天地,还称得上伟大的文学家么, 这样的穷盐课不是没有,而是有的人考证错了地方~明清两代确实没有穷光蛋盐课,但明末清初的南明小朝廷期间,两淮盐课却真的是个既穷的叮当响又苦不堪言的糟糕差事~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南明小朝廷卖官鬻爵,名器厮滥,两淮盐课本是个美差,但朝廷一放就是好几个,谁也不是专差,谁也没有真正的权利,结果一个美差变成了一堆滥差~ 二是当时两淮地盘上为军阀“江北四镇”盘踞,这些军阀不仅每年向朝廷逼索大量军费,还视驻地为禁脔,自己设关收税,朝廷派去的官员根本无法执行公务,当然也收不到盐税。 三是当时两淮地区是军事上的割据区,南明军队、李自成残余军队、清朝军队,“你方唱罢我登场”,“江北四镇”之间又经常打内战,地方几乎没有一天宁静~什么朝廷的钱粮盐税,根本无法征收。 这样一个“两淮巡盐御史”,你说是不是一个苦不堪言的差事~林黛玉的父亲当的就是这样一个盐课~林如海之所以甘愿忍受父女骨肉分离之痛,把心爱的女儿送往外祖母家去“寄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女儿躲避战乱,反正自己也没有 妻室、没有家产、没有奴仆,一个人在战乱的扬州苦熬吧~封建社会的官员,是绝对不可以擅自逃离职守的,林如海除此还有什么办法, 《红楼梦》作者之所以要描写这样一个“盐课林老爷”,其目的不外是要交代作品的南明背景。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红楼梦》书中描写林如海的死期有矛盾, 有的人考证,书中原来交代林如海死的日子,就是清军攻克扬州、开始“扬州十日 ” 大T杀的日子,这难道仅仅是偶合么, ---------------- 15、 关于冯小青 《红楼梦》中并没有直接出现冯小青的形象,但在描写黛玉孤苦无依的生活场景时,却直接引用了冯小青的诗:“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 小青最著名的诗是:“冷雨敲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从《红楼梦》中描写的林黛玉形象看,明显是受了冯小青故事 的影响。 冯小青的故事,是发生在杭州西溪的真实故事。她原来是扬州的“瘦马”(名女支),被杭州纨绔公子冯云将买来做妾。冯云将的父亲冯梦桢是明朝后期著名权臣, 冯氏家族在杭州是著名“望族”。冯云将的妻子是个冷血 “妒妇”,冯小卿进门后,被她隔离在西湖孤山居住,不仅与丈夫不得见面,除了一个老婆子,其他人也绝 对无法见面。在这种孤寂的生活中,冯小青整天以读《西厢记》、《牡丹亭》打发日子,整日以泪洗面,不久就在抑郁中孤凄地死去了。临死前,把自己梳洗得整洁 干净,焚烧了多年的诗稿,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冯云将与柳如是、汪然明是同时代人,柳如是在汪然明家寄住时,与冯云将也有较为密切的诗画往来。《红楼梦》作者在搜集柳如是事迹,创作《红 楼梦》时,必然同时接触冯小青的事迹,并用于《红楼梦》人物的刻画,这是小说创作的必然。 -------------- 16(林四娘 《红楼梦》中最能代表时代背景的典型人物,就是那个“危画(均有女旁)将军”林四娘~林四娘的故事,与乾隆朝可是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是个发生在山东青州的真实故事,在明末清初曾广为流传。 《红 楼梦》书中交代,贾政和他的清客们,得了一个“新题目”,就是林四娘的事迹,然后把宝玉、贾环、贾兰找来作诗。贾兰写了一首七绝,贾环写了一首五律,宝玉 独出心裁,写下一首长篇古风《危画(女旁)词》,对林四娘赞颂备至。清朝初年的蒲松龄和王士祯,就分别在《聊斋志异》和《池北偶谈》中,分别记述了林四娘的故事,也确实是按照“新题目”来歌颂的。 顺治二年(,,,,),也就是南明弘光元年,当时清军占领了北京,但势力尚未向南发展;南明政权自顾不暇,也没有北进的愿望,山东一带,成了四不管的地方。进入北京的李自成军队,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合击败后,大队伍向西溃退,其中一支农 民军脱离了大部队,退向山东。 山东青州,是明朝衡王的封地。这支农民军占领青州后,衡王落入了农民 军手中。农民军此时正处于孤立无依 的状态,于是便欲拥戴衡王登基,继续与清军对抗。哪知这个衡王是个扶不上壁的烂泥,究竟是否顺从农民军,已不可考,反正无所作为就是了。后来,清军进入山东,在交战中,衡王不知是被农民军杀死了,还是被清军处决了,反正是不明不白地死了。衡王死后,据说衡府旧址经常发生妃嫔或宫娥冤魂出没的事情。 衡王与林四娘的故事,在当时南明的首都南京流传很广,南明君臣曾经为衡王的遭遇叹息不止。《红楼梦》、《聊斋志异》、《池北偶谈》等作品,都是根据这一传说 写成的林四娘故事,由于传闻的差异,所以记载也大同小异。《红楼梦》中写这个衡王,用的是“恒王”二字,这个“恒王”并非另有其人,只是衡王的同音讹转罢 了;林四娘三个字,在所有记述中都是一致的,没有异议。
本文档为【【红学家周汝昌】曹雪芹《红楼梦》南明背景考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5KB
软件:Word
页数:5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1-15
浏览量: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