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纳米抗病毒药

3、纳米抗病毒药

举报
开通vip

3、纳米抗病毒药第3章 纳米抗病毒药 3.1概述 3.1.1病毒感染的危害性 据报道,60~65%流行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于2005年5月提出的第8份报告,已发现的病毒超过6000种,分为3个目,73科,9个亚科,287属及1938种。使人类致病的病毒有1200多种,若包括病毒亚型及病毒变异株,其总数已超过10000多种。随着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危害性大、发病率高、难于治愈的病毒性疾病在全球广泛蔓延,以及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基因的变异所出现新的变种病毒或病毒变异株, 多次暴发全球局部区域...

3、纳米抗病毒药
第3章 纳米抗病毒药 3.1概述 3.1.1病毒感染的危害性 据报道,60~65%流行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于2005年5月提出的第8份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已发现的病毒超过6000种,分为3个目,73科,9个亚科,287属及1938种。使人类致病的病毒有1200多种,若包括病毒亚型及病毒变异株,其总数已超过10000多种。随着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危害性大、发病率高、难于治愈的病毒性疾病在全球广泛蔓延,以及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基因的变异所出现新的变种病毒或病毒变异株, 多次暴发全球局部区域大范围流行,迫切需要新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使抗病毒药物的研制成为世界医药市场令人关注的领域。 3.1.2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 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目前仍缺乏专属性强的药物。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1、抑制病毒复制的抗病毒药;2、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免疫调节药;3、针对临床症状的止咳、镇痛、退热和消炎等对症治疗药;4、防止继发感染的抗感染药;5、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6、阻断病毒传播的消毒药等。其中抗病毒药和免疫调节药能直接干预病毒的复制,是本文论述的重点。自1962年至2005年底,经世界各国批准使用的合成抗病毒药共56个品种,其中广谱抗病毒药1个,抗艾滋病病毒(HIV)药21个,抗疱疹病毒药22个,抗人乳头瘤状病毒药1个,抗呼吸道病毒药5个,抗肝炎病毒药3个,其他类别3个。我国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起步较晚,至今获得生产批文的抗病毒药有25个,其中广谱抗病毒药1个,抗HIV药6个,抗疱疹病毒药11个,抗人乳头瘤状病毒药1个,抗呼吸道病毒药3个,抗肝炎病毒药1个,其他类别2个,有近40%的品种是国外早已淘汰的或年产仅几公斤的外用药[1]。 3.1.3纳米载药、释药系统在抗病毒药物新制剂研制中的应用 纳米是指直径在1~1000nm数量级的微小分子颗粒。各种抗病毒药物的纳米载药、释药系统研制目前尚处于临床前的研究阶段,正在研制的纳米载药、释药系统新制剂有如下几种类型: 1、 纳米裸粒子 用超临界溶剂法可将抗病毒药物制成纯药物纳米粒子(即纳米裸粒子),或在滚轴器中,加入超低粘度羟丙基纤维素水溶液作表面活性剂,用硬质氧化锆研磨剂,旋转研磨4~5天可得粒径为127~240 nm的纳米粒。这种药物纳米裸粒子的稳定性较差,在室温下放置易产生凝聚作用使分子颗粒增大。尚未见对抗病毒药物的纳米裸粒子进行药理性能研究的报道。 2、 自乳化释药系统(SEDDS) 自乳化释药系统是在没有水相存在的情况下,将疏水性抗病毒药物加入适当脂质和非离子表面活性物质形成热力学稳定的均一乳液,分装于软胶囊中,制成自乳化药物制剂,口服后在胃液水相中受胃蠕动和乳化剂的作用,即可形成透明状的小油珠,其粒径为100nm~300nm、油珠的体积可小于50nm3,这种载药、释药系统称为SEDDS,能提高疏水性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已有4个HIV蛋白酶抑制剂制成自乳化制剂制,装入明胶软胶囊,获美国FDA批准临床使用。 3、药质体(Phamacosomes) 药质体是将抗病毒药物与脂质如甘油脂、磷脂等共价结合成两亲性脂质前体,并在水中自组装成高分散性的有序的聚集体,如囊泡。它属于一种自组装药物释药药系统(self-assembl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SADDS)。药质体中脂质前药的两亲性使其对生物膜有很好的亲和性和透过性,高度分散特性又使其在体内有靶向性和黏附性,是一种高效的新载药系统。 4、纳米脂质体(lipid nanoparticle,LN) 纳米脂质体是一种定向药物载体,用磷脂、胆固醇等为膜材包合纳米粒,形成脂质体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进入人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激活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并改变被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使药物主要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脂质体纳米粒对淋巴结也有靶向作用,适用于水溶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作为释药系统。 5、 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LN) 固体脂质纳米粒以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固体脂质(如卵磷脂、脂肪酸甘油酯等)为载体.将抗病毒药物包裹于脂质核中制成的纳米给药体系,可控制药物的释放,避免药物降解,并具有良好的靶向性等。 6、前体脂质体纳米粒(proliposomes nanoparticle) 前体脂质体亦称重建脂质体,系脂质体的前体形式,具有脂质体制剂的全部特性,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形态。固体前体脂质体是具有良好流动性能的粉末,应用前与水水合即可分散或溶解成脂质体;液体前体脂质体系将抗病毒药物接上长链脂肪酸链制成前体药物,再将其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厚度约4 nm)内而形成的微型囊泡。水溶性药物包封于双分子层的亲水基团夹层中,而脂溶性药物则分散于双分子层疏水基团的夹层中。前体脂质体可解决脂质体以混悬液形式贮存的一系列稳定性问题,如药物渗漏、粒子聚集、磷脂氧化和降解等,利于脂质体制剂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7、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脂质体(aspasomes)载药纳米囊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是稳定性良好的亲脂性化合物,兼有抗氧化作用和透皮性能,用溶剂蒸发法将其与胆固醇和磷酸双十六烷基酯制成脂质薄片,再分散于含药的磷酸缓冲溶液中,可制成载药 aspasomes 脂质体纳米囊泡或纳米乳,用于释药制剂。 上述各种类型纳米载药、释药系统新制剂在抗病毒药物应用的实例将在下述各类药物详细论述。研究表明,多种纳米载药、释药系统可使药物的药效与体内过程发生很大的变化,能增强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对于难溶性抗病毒药物有望增大表面积增加溶解度,提高粘附性,,从而改善吸收率、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或增强皮肤和眼内局部给药的浓度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某些纳米靶向载药、释药制剂可将药物输送到特定的靶器官,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提高靶器官的药物浓度,利于透过血脑屏障,可用于治疗某些特定器官如肝脏、脑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并可调节药物的体内循环时间和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达到缓释或控释效果,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对于某些核苷、核苷酸、多肽或拟肽类的抗病毒药物在体内易受酶的作用而失活,纳米载药、释药系统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提高其在消化道内的稳定性,用于提供新的给药途径。抗病毒药纳米载药、释药系统可能赋予传统常用制型许多新的特征,对药物的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已引起医药界的广泛重视,至今的研究成果已充分显示抗病毒药纳米载药、释药系统对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有重要的意义[2]。 3.2 广谱抗病毒药: 广谱抗病毒药是指对人体多种RNA及DNA致病性病毒均有特异性抑制作用的药物。迄今,仅利巴韦林(ribavirin)在国内外批准临床使用。在研的药物有利巴韦林左旋异构体(levovirin)及其前药韦拉米定(viramidine),均处在Ⅲ期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07~2008年可投入临床使用。 3.2.1 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病毒唑): 1、一般特性 利巴韦林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无味。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在乙醚或氯仿中不溶,2 %水溶液pH 4.0~6.5。利巴韦林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在细胞培养内抗RNA病毒作用较强,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最敏感,最小抑制浓度(MIC)为0.05~2.5mg/L;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汉坦病毒、拉萨热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A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等均有抑制作用。对DNA病毒敏感性较差,抑制疱疹病毒、腺病毒的MIC为100~1000mg/L。动物试验对小鼠流感病毒肺炎、家兔疱疹及痘苗病毒角膜炎,猴感染拉萨热病毒均有治疗作用。利巴韦林难于越过血脑屏障,对小鼠乙型脑炎病毒感染无效,口服生物利用度约45%。 2、 研究概况 1986年美国FDA首次批准在气雾罩内治疗小儿合胞病毒感染。1994年扩大适应症,单用或与重组基因α-2a、α-2b干扰素合用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我国于1973年研制成功,1980年鉴定投产。至今,已开发了注射剂、冻干粉针剂、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片剂、、含片、分散片、胶囊、颗粒剂、泡腾颗粒剂、口服液、滴眼液、眼膏、滴鼻液;至今,已开发了注射剂、冻干粉针剂、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片剂、含片、分散片、胶囊、颗粒剂、泡腾颗粒剂、口服液、滴眼液、眼膏、滴鼻液和气雾喷雾剂等54个规格15种制剂;在研的还有吸入粉雾剂、注射用复方粉针剂、缓释颗粒、缓释胶囊、缓释片、口腔速崩片、脂质体口服乳、软膏、眼凝胶等等。临床上用静脉滴注早期治疗流感、副流感病毒性肺炎、小儿腺病毒肺炎、流行性肾出血热综合症和拉萨热等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口服可治疗甲型肝炎、带状疱疹、皮肤单疱病毒感染、麻疹及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滴鼻加含片治疗甲、乙型流感可退热,缩短病程;滴眼剂可治疗流行性结膜炎、单疱病毒角膜炎和痘苗病毒角膜炎;乳膏剂可治疗带状疱疹和生殖器疱疹;气雾喷雾剂可治疗呼吸道病毒引起的鼻炎、咽峡炎和咽结膜热。 3、利巴韦林缓释微丸 陶秀梅[3]等采用离心造粒粉末层析法制备利巴韦林含药素丸,再用丙烯酸树酯水分散体包衣,得到利巴韦林缓释微丸,粒径650~750μm,收率90.1%,载药量72.5%,其释药动力学受渗透压驱动。 4、利巴韦林前体脂质体 于海翔等[4-5]以大豆磷脂为原料,加入胆固醇和维生素E,混匀后得乳白色脂质体微囊泡乳状液,经薄膜蒸发得利巴韦林前体脂质体,其形态为不规则的乳白色球体,偶见有谈黄色条块状或葡萄串样未充分分散开的磷脂聚集体及长条状的胆固醇结晶,其扫描电镜图如图3-1所示。 图3-1利巴韦林前体脂质体固体形态的扫描电镜图(×20000) 利巴韦林前体脂质体水化后得脂质体乳液,其平均粒径为300.8nm,粒度分布较均匀,99.8%粒子的粒径范围都在500nm以下,有少数粒径为2μm以上的粒子;水化后的包封率约22%,ζ电位为-30.62±3mV;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得前体脂质体的相转变温度为-31.19℃;水化后脂质体的pH为5.20,在25℃时粘度为1.2mP·s。脂质体乳液对肝脏有较强的靶向性,而鼻腔给药,能提高药物在肺部的分布,但对于药物穿透血脑屏障无促进作用;急性毒性试验[6]表明,腹腔注射LD50为1592.31±119.02mg/kg,与利巴韦林水溶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局部刺激性试验,脂质体乳液不增加鼻粘膜的刺激性。大鼠灌胃给予利巴韦林脂质体口服乳900mg/kg,与市售的利巴韦林口服液比较,脂质体乳液释药更平缓,在体内滞留时间长于市售的口服液,达峰时间(Tmax)为8.0小时,口服液为2.0小时;药物浓度峰值(Cmax)为31.0μg/mL,AUC为1112.6μg·h/mL,消除速率常数k值为0.6 L/h,而口服液为0.046 L/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21.3%,与口服液等效。大鼠灌胃给予利巴韦林脂质体口服乳与市售口服液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表3-1所示。利巴韦林脂质体口服乳液已完成临床前试验研究,正在申报临床试验。 表3-1  大鼠灌胃给予利巴韦林脂质体口服乳与市售口服液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5] 参数 市售口服液 脂质体口服乳 Tmax(h) 2.0 8.0 Cmax(μg/mL) 49.2 31.0 AUC(S0)(μg·h/mL) 917.5 1112.6 AUMC(S1) 21933.8 24016.0 AUMC(S2) 971330.2 835953.2 MRT(h) 13.9 21.6 VRT(h2) 487.2 285.4 k 0.046 0.06 3.3 抗人免疫缺陷病毒药物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艾滋病(AIDS)是危害性极大、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 据2004年12月世界卫生组(WHO)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联合公布的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全世界现有AIDS患者和HIV携带者人数为3940万,2004年新增感染者490万,死亡310万。自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第一批病例,至今累计死于AIDS 的总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中国现有HIV感染者约84万人;其中,AIDS病人约8万例,已死亡近10万人。若不加以有效地控制,至2010年HIV感染人数可能达到600万例,AIDS患者120万例,将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抗HIV药物近20多年来发展较迅速,至2005年底国外已批准上市的抗HIV药物21个品种,另有5个固定处方的复方制剂,其中抗HIV逆转录酶抑制剂11个,抗HIV蛋白酶抑制剂9个,HIV受体细胞融合抑制剂1个;我国批准生产的有6个品种。国外2005年在研的有119个品种,已进入III期临床研究的有10个品种,预计在2006~2008年可能上市的有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卡帕韦林(capravirine)和HIV CCR5受体抑制药马雷韦罗(maraviroc);已批准上市的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也可能扩大适应症用于治疗艾滋病。 3.3.1 抗HIV逆转录酶抑制药   HIV逆转录酶(RT)是HIV pol基因编码的多功能酶蛋白,在HIV复制周期中起关键作用;有3种功能,即以HIV RNA为模板催化负链DNA合成;发挥RNase H 作用,降解RNA-DNA杂交链中RNA模板;以病毒负链DNA合成正链DNA,生成双链DNA原病毒。逆转录酶是理想的药物作用靶点,也是第一个用于筛选抗HIV药物的体外靶酶模型。已批准上市的抗HIV逆转录酶抑制剂共11个品种,其中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药有8个:齐多夫定(zidovudine)、去羟肌苷(didanosine)、扎西他滨(zalcitabine)、司他夫定(stavudine)、拉米夫定 (lamivudine)、阿巴卡韦(abacavir)、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nrate)和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非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有3个:奈韦拉平(nevirapine)、地拉韦定(delavirdine)和依非韦伦(efavirenz);复方制剂有4个:combivir(齐多夫定300mg+拉米夫定150mg)、trizivir(齐多夫定300mg+拉米夫定150mg+阿巴卡韦300vmg)、Epzicom(拉米夫定300mg+阿巴卡韦600vmg)和Truvada(恩曲他滨200mg+替诺福韦酯300mg)。目前对现有的HIV逆转录酶抑制剂研究其纳米载药、释药系统的品种有齐多夫定、司他夫定、去羟肌苷和扎西他滨等4种药物,拉米夫定的纳米载药、释药系统主要是研究其肝靶向性,用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将在抗肝炎病毒药论述。 1、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 (1) 一般特性   AZT为白色或谈黄色结晶,在25℃水中溶解度为20.1mg/ml;能选择性抑制HIV逆转录酶,阻断病毒DNA链的延伸而不干扰宿主细胞聚合酶;在细胞内抗HIV-Ⅰ病毒病变的半数抑制浓度(ID50)为0.013μg/ml,抗HIV-Ⅱ为0.015μg/ml。AZT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约65%,食物对AUC可降低50%以上。成人口服200mg,达峰时间(tmax)为0.5~1.5小时,血药浓度峰值(Cmax)为2.35~5.50μg/ml。在体内分布广泛,稳态分布容积(Vd)为1.6L/kg,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4%~38%,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与血清药浓比值为0.6,唾液内药浓为血浓的67%,乳汁药浓接近血药浓度;AZT吸收迅速,可通过胎盘分布至胎儿组织。口服给药半衰期(t1/2) 约1.1小时,进入细胞后经胸苷激酶磷酸化为活性成分三磷酸齐多夫定的t1/2为3小时;AZT主要由肝细胞代谢,生成无活性吡喃葡糖胸苷代谢物,经肾脏排泄;另有少量3氨基代谢物有细胞毒性,约18%以原形药经肾。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使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贫血。 (2) 研究概况 美国FDA于1987年3月首次批准用于CD4细胞计数低于200/mm3的成人晚期艾滋病综合症(ARC)和AIDS患者,口服200mg,一日6次;其后扩大适应症用于CD4细胞计数低于500/mm3的成人及12岁以下儿童HIV感染者和.预防HIV阳性孕妇母婴垂直传播。成人口服200mg,一日3次;3个月至12岁儿童,按体表面积算,口服90~180mg/m2;孕期14周以上的孕妇口服100mg,一日5次,分娩时改用静脉滴注2mg/kg,一小时滴完后剂量减半,直至脐带结扎;新生儿分4次口服糖浆2mg/kg,至出生后6周。国外批准的制剂有胶囊、片剂、静脉注射剂及糖浆剂;我国2003年批准生产原料药及上述4种制剂以及我国自行研制的静脉注射冻干粉针剂,也批准英国和加拿大进口胶囊剂。 (3) 聚合物载齐多夫定纳米粒子 Dembri[7]等用乳化聚合法制备[3H]标记的齐多夫定聚氰基丙烯酸异己酯纳米粒(AZT-PIHCA-NPs),并研究其对大鼠胃肠道和相关淋巴组织的靶向作用,[3H]AZT-PIHCA-NPs平均粒径250±20nm,载药量8%,包封率50%,ζ电位-23±5mV。此纳米粒在体外释药速度取决于介质含生物酶的性质和数量。在水中和含胃蛋白酶的胃液中快速释出35%AZT,其后平缓释放,8小时后累计释出40%AZT;而在胰酶的介质中快速释出60%AZT,其后8小时累计释出80%AZT,这与胰酶中含有酯水解酶,使聚合物发生降解有关。大鼠分别给予胶体状纳米混悬液和AZT水溶液0.25mg/100kg(1.4微居里),30及90分钟后,AZT水溶液被迅速吸收并从尿液排泄,而纳米混悬液在胃肠道中有较长的滞留时间,其AZT的含量分别为给药量的67%及64%,比AZT水溶液的15%和11%高出4.4~5.9倍,两组药物在血液和、肝、脾、肺、肾等其它器官的AZT含量不足5%;测量两组药物在各个组织的放射性浓度,胃和肠道放射性浓度最高,在30分钟时,分别是水溶液的4和28倍;在90分钟时分别是水溶液的5.5和5.3倍。 Lobenberg等[8-10]用乳化聚合法制备14C标记的齐多夫定聚氰基丙烯酸正己酯纳米粒(AZT-PHCA-NPs),平均粒径230±20nm,载药量为48~55%,ζ电位-51.6±3mV。纳米粒用聚山梨酯80包裹,对ζ电位无明显影响。大鼠分别灌胃或尾静脉注射,一次给予AZT纳米粒溶液或AZT对照溶液3.3mg/kg,灌胃给药组的血药浓度曲线如图3-2所示,前30分钟AZT对照组14C-AZT浓度达到最高值,并高于纳米粒组,而在60分钟后,纳米粒组在血中的14C-AZT浓度均高于对照组。除骨髓和淋巴结之外,其它器官14C-AZT浓度有类似结果和趋势;由于纳米粒对胃有生物黏附性,使AZT延迟释放的;但纳米粒的14C-AZT在肝脏的AUC比对照组高30%,有助于改善生物利用度;静脉注射纳米粒给药组在肝脏的14C-AZT浓度是对照溶液的2.5~18倍,AUC增加5.5倍,差距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脾脏和肺部有类似的结果,纳米粒组在骨髓及淋巴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也比对照组高,但变化趋势不同。AZT纳米粒注射5分钟后,RES组织中富集23%药物,对照组仅9%;8小时后,60%AZT靶向RES组织,对照组仅12%,表明纳米粒载药系统有良好的被动靶向性。对照组有94.0±0.7% AZT经肾脏排泄,纳米粒组71.0±5.6%经肾脏排泄,另有28.0±5.85%经粪便排泄。用聚山梨醇80修饰载AZT的纳米粒,静脉注射给药后15及60分钟,AZT的浓度较未修饰的纳米粒升高;1小时后,肝脏对药物的摄取量较未修饰的纳米粒显著降低。脑中AZT摄取量明显增加,药物浓度比未修饰的纳米粒高出35%,较对照组高出45%,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载药纳米粒可增大AZT对血脑屏障的穿透力。用AZT纳米粒给大鼠灌胃[10],与AZT水溶液比较,AUC升高20%,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peak)为1小时,而AZT水溶液组为30分钟;纳米粒在肝脏的分布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AUC较水溶液组高30%;其它RES也比对照组高,但无统计学差异;脑中AZT的药浓比对照组高33%。口服AZT溶液,96.0±2.8%经肾脏排泄,纳米粒组有62.0±3.7%由粪便排出,可能体内对纳米载药系统中的药物吸收不完全,或改变排泄途径。AZT结合到纳米粒子后能选择性被富含巨噬细胞的器官所吸收,而巨噬细胞是HIV感染过程最重要的靶细胞之一,将抗HIV药物制成纳米载药制剂有利于提高抗HIV的疗效。 图3-2大鼠灌胃给予AZT纳米粒溶液或AZT对照溶液的血浓曲线 (4) 可降解聚合物载齐多夫定纳米球 Callender等[11]将AZT包封于50:50聚乙交酯-丙交脂共聚物[poly(lactide-co-glycolide)]纳米球中,比较家兔灌胃及胃肠外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纳米球呈白色粉未状,载药量为19.4%。将其悬浮于生理盐水中,按10mg/kg剂量灌胃或静脉注射给药。静注后10分钟,血药浓度峰值为4.4μmol(3.7-5.7μmol),迅速从血中消除,平均t1/2为1.2小时,清除率(C L)为6.1L/h(3.7-7.3 L/h),平均分布容积(Vss)为7.3 L/kg(5.4-8.4 L/kg);灌胃给予常规AZT糖浆剂,吸收迅速,一小时后达到血药浓度峰值, 6小时后血药浓度>1μM,24小时<0.1μM;而给予添加黏附剂的纳米球悬浮液有缓释作用,能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及增加口服生物利用度,其它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表3-3所示。 表3-3新西兰白兔静注及口服AZT微球混悬液与常规AZT糖浆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 剂  型 给药途径 剂 量 AUC (μmol·h) 生物利用度 F(%) Cmax (μM) 纳米球生理盐水悬浮注射液 i.v. 10mg/kg 6.8(5.1-10.0) / / 常规AZT糖浆剂 p.o. 10mg/kg 6.6(4.7-9.6) 97 3.6(2.0-4.8) 纳米球悬浮液加黏附剂辅料 p.o. 10mg/kg 5.7(3.5-9.1) 84 2.6(1.5-3.4) 纳米球悬浮液加黏附剂辅料 p.o. 50mg/kg 25.6(14-32) 76 4.7(2.8-6.6) 纳米球悬浮液不加黏附剂辅料 p.o. 50mg/kg 18.5(11-26) 55 4.8(3.3-6.3) (5) 载齐多夫定固体纳米脂质体 Hashem[12]等用高压乳匀法将不同比例的三月桂酸甘油酯(TL)和磷脂(PL)制成SLN的核粒,加入表面活性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或DPPC与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甘油(DMPG)的混合物,使SLN成中性或带负电荷,再将齐多夫定棕榈酸酯前药(AZT-P)吸附于SLN,得到载药固体纳米脂质体(AZT-P-SLN),AZT-P-SLN的包封率达90%;带负电荷的AZT-P-SLN的载药量高于中性AZT-P-SLN,磷脂的用量对载药量有较大影响,如图3-3所示。而齐多夫定在中性或带电荷固体脂质体(AZT-SLN)的包封率不到1.0%。脂质和表面活性剂的比例对AZT-P-SLN的粒径和载药量影响不大,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比例对ζ电位有一定的的影响,脂质和表面活性剂的比例对AZT-P-SLN的粒径、载药量和ζ电位影响如表3-2所示。选用适宜的稳定剂,经高压灭菌、冷冻干燥后再重新水化分散,AZT-P-SLN的粒径、ζ电位和药物的包封率无明显变化。 图3-3磷脂的用量和SLN的电荷对AZT-P的载药量的影响 注:SLN用200ngTL制成SLNs核,中性SLN用DPPC, 负电荷SLN用DPPC:DMPG为95:5作表面活性剂处理 表3-2脂质和表面活性剂的比例对AZT-P-SLN的粒径、载药量和ζ电位影响 PL与DPPC/ DMPG克分子比 粒径(nm) ζ电位(mV) AZT-P的载药量(%) 95/5 294±32 -15±4 31±7 90/10 201±29 -27±4 31±8 80/20 281±37 -39±6 37±6 70/30 315± -50±6 36±7 注:SLN用200 mg TL和20mg PL制备,数据为三批试验平均值±S.D. 由60mg PL和200 mg TL制成载AZT-P和不载药的SLN形态呈乳白色球状颗粒,TL核外壳包裹着3-4层双层PL,厚度约25nm,载AZT-P的SLN不改变物理结构,其冻干切片电镜扫描如图3.4所示。           图3-4(a)载带负电荷AZT-P-SLN电镜扫描图          图3-4(b) 带负电荷SLNs电镜扫描图 Hashem[13]等的另一项研究将上述带负电荷的SLNs用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N-(聚乙二醇)2000(PE-PEG)包裹,考察其在50%牛血请培养液的稳定性;并将SLN与[3H]-AZT-P结合,研究其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结果表明SLN用PE-PEG包裹不影响AZT-P的载药量,两者均为98±2%;SLNs分散在Hepes缓冲液和牛血请培养液中,对粒径也无明显变化,均在152-183nm±26-48nm,但ζ电位有明显下降,从-22mV,下降至-5mV; 载AZT-P的SLN及SLN- PE-PEG在不同介质中物理稳定性良好,均未观察到颗粒凝聚现象。在37℃的Hepes缓冲液中,反相透析实验表明,磷脂的相变导致不同的体外释药特征。`大鼠尾静脉注射AZT-PHCA-NPs,药物从血液消除呈二室模型,并降低在肾脏的排泄,增加在肝脏的分布,表明AZT-P-SLN可增加药物对PES的靶向性,减弱巨噬细胞对纳米载药系统的快速摄取,提高血液中药物的浓度。CD-1小鼠外侧尾静脉注射02 ml AZT-P、AZT-P-SLN和AZT-P-SLN-PE-PEG,SLN和SLN-PE-PEG在血液中AZT-P的放射性强度均大于AZT-P对照组。其血药浓度曲线及在各个组织的分布如图3-5及图3-6所示。 图3-5小鼠尾静脉注射AZT-P、AZT-P-SLN及AZT-P-SLN-PE-PEG的血药浓度曲线 注:SLN、SLN-PE-PEG均为载AZT-P,数据为三批试验平均值±S.D 图3-6小鼠尾静脉注射AZT-P、AZT-P-SLN及AZT-P-SLN-PE-PEG在各个组织药物浓度分布 注:SLN、SLN-PE-PEG均为载AZT-P,数据为三批试验平均值±S.D. 三种制剂的AZT-P从血液中消除呈二室模型,多数通过肾脏的排泄,极少量药物与血请蛋白结合,注射后一小时,对照组有42%AZT-P从尿液排出,而AZT-P-SLN及AZT-P-SLN-PE-PEG肾脏的排泄明显减缓,但在肝脏的分布高于AZT-P对照组,AZT-P-SLN-PE-PEG的AZT-P的浓度最高,比对照组高6倍,表明AZT-P-SLN-PE-PEG增加了药物对PES的靶向性。 (6) 载齐多夫定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脂质体(aspasomes)纳米囊 Gopinath等[14]制备AZT的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SP)脂质体(aspasomes)纳米囊,并研究其在体外释药性能。纯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脂质体薄膜水化后不能生成纳米囊泡,加入胆固醇(CHOL)可生成纳米囊泡,但极不稳定,只有与带负电荷磷酸双-十六烷基酯(DCP)结合后,经超声水化,才能得到稳定的载AZT双分子层脂质体纳米囊泡。胆固醇的含量为18-72%所得的纳米囊泡呈球状,绝大数为多层结构,极少量为单层较大的囊泡。加入不同比例的ASP、CHOL和DCP ,对纳米囊的粒径、ζ电位和AZT的包封率的影响如表3-3所示,ASP:CHOL:DCP的克分子比为45:45:10所得aspasomes脂质体载AZT纳米囊形态显微图如图3-7所示。aspasomes脂质体载AZT纳米囊在体外有缓释作用,双分子层结构中所含胆固醇的比例对AZT的释放速度有一定的影响,含量为45%的AZT纳米囊释放速度最慢,但胆固醇含量与释放速度并不形成线性关系。离体大鼠透皮试验比较AZT水溶液、AZT-ASP分散液和aspasomes脂质体载AZT纳米囊溶液的透皮率,结果表明aspasomes脂质体载AZT纳米囊溶液的透皮率最高,其次是AZT-ASP分散液,AZT水溶液最低,三种溶液在各个时间点的透皮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兼有抗氧化作用和透皮性能的aspasomes脂质体载药纳米囊有待进一步研究,是否能用于透皮释药制剂。 图3-7AZT aspasomes纳米囊显微图(×1500) 注:ASP:CHOL:DCP (45:45:10mol%)未经超声乳化 表3-3 aspasomes组分对纳米囊的大小、ζ电位和AZT的包封率的影响 组成(mol%) ASP:CHOL:DCP 粒径(nm) (平均值±S.D) ζ电位(mV) (平均值±S.D) 包封率 (平均值±S.D) 72::18:10 467.9±17.5 -42.9±0.5 23.90±2.30 54:36:10 940.8±18.2 -45.9±1.3 26.32±1.56 45:45:10 341.6±5.1 -64.9±2.9 30.58±2.72 36:54:10 350.7±6.3 -57.7±0.9 29.27±1.91 27:63:10 327.2±14.3 -60.3±2.3 19.10±2.66 18:72:10 1363.6±21.6 -76.3±2.6 17.99±3.05 2、 司他夫定(stavudine、d4T) (1) 一般特性与研究概况 司他夫定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在25℃水中溶解度为8.3mg/ml。体外试验,在不同细胞培养内,抑制HIV-1及HIV-2的IC50为0.009~4.1mol/L。d4T口服吸收迅速,能越过血脑屏障,生物利用度为86%。抗HIV的作用机制与AZT相同,其活性代谢物d4T三磷酸能竞争性抑制HIV逆转录酶,,终止病毒DNA链的延伸;d4T也抑制细胞DNA聚合酶β及γ,并明显降低线粒体DNA的合成。主要不良反应为复发性外周神经炎,发生率与剂量有关,并使肝转氨酶轻度上升。1994年6月美国FDA首次批准单用或与其他抗HIV药联用,治疗AIDS和HIV感染者,2003年8月欧盟专利药品评审委员会批准扩大适应证,可用于3岁以下HIV感染患儿的治疗。制剂有胶囊、口服液2种剂型。我国有4家企业获准生产原料药和胶囊、片剂及口服液等3种制剂,也批准美国BMS公司进口胶囊剂。 (2)聚合物载司他夫定纳米粒 Yung-Chih Kuo [15]用乳化催化法合成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PBCA-NPs)及用游离基催化聚合法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甲基丙烯酸磺基丙酯共聚物的纳米粒(MMA-SPM-NPs),再将d4T吸附于聚合物纳米粒的表面,经冷冻干燥获得载药纳米粒。聚合反应的搅拌速率、介质的PH值、反应时间和单体的浓度等对聚合物纳米粒的粒径有较大影响。0.1%(v/v)BCA单体加0.1%dextran7000作稳定剂,以750rpm转速,25℃反应3.5小时,PBCA-NPs的平均粒径为114.2nm,聚合物多分散性系数为01~03。0.05%SPM(w/v)与MMA(v/v)加入0.33%(w/v)过硫酸氨,以400rpm转速,78℃反应24小时,MMA-SPM-NPs的平均粒径为65.4nm,聚合物多分散性系数为01~05。延长反应时间,加大搅拌转速,这2种聚合物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增大,PH值为2.1~2.3,PBCA-NPs平均粒径最小,而MMA-SPM-NPs平均粒径增大。d4T吸附于上述2种纳米载体的粒径和载药量与反应过程和存储条件密切相关,经冷冻干燥,d4T载药量升高,而在4℃存放6周后,载药量轻微下降,在PH值=7.2范围内,d4T载药量最高,MMA-SPM-NPs为73%,高于PBCA-NPs的5.7%。d4T-MMA-SPM-NPs载药纳米粒适合口服给药,而PBCA-NPs载药纳米粒较适合于静脉给药,这2种纳米载药系统可使d4T穿过脑微血管表皮细胞,有利于持久越过血脑屏障,进一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3)司他夫定缓释微球   阿布拉默维茨等[16]用微晶纤维素作成球剂,硬脂酸镁作稳定剂,采用挤出-成球技术制备司他夫定缓释微球,并包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密封涂层,缓释微球呈乳白色。粒径800nn,载药量为33-67%。此微球4小时的释药量约40%,其余在12-20小时释放;装入明胶硬胶囊,100mg/粒,一日1次,其生物利用度相当于常规胶囊,一次40mg,一日服2次。此技术也可用于制备其他抗HIV药物,如去羟肌苷或茚地那韦等,在中国申请专利已获授权。 3、去羟肌苷(Didanosine、ddI) (1) 一般特性与研究概况 去羟肌苷为白色结晶粉末,在25℃水中的溶解度为27.3mg/ml;体外抑制HIV-1及HIV-2活性相似,在外周淋巴细部培养内IC50为2.5~10.0μmol/L,在单核/巨噬细胞培养内IC50为0.01~0.1μmol/L。ddI对酸不稳定,制剂需添加枸橼酸钠作缓冲剂,片剂的生物利用度为36%,粉剂水溶液为11%~16%,食物可降低55%生物利用度,故需在餐前或餐后服药。口服125mg~375mg,一日2次,Cmax为0.25~2.79mg/L,AUC为1.25~3.9mg/L·h,t1/2为1.6小时,蛋白结合率小于5%,30%~60%以原型药从肾脏排出。1991年10月美国FDA批准口服液(10mg)、可咀嚼、可分散的片剂(25mg、50mg、100mg、150mg和200mg)上市,2000年10月又批准缓释胶囊(125mg、200mg、250mg和400mg)上市。成人体重≥60kg,口服片剂200mg,一日2次,或肠溶胶囊400mg,一日1次。体重<60kg,口服片剂125mg,一日2次,或肠溶胶囊250mg,一日1次。我国已能生产原料药及分散片、咀嚼片、肠溶胶囊、颗粒剂和散剂等5种制剂。 (2) 去羟肌苷前药药质体 艾萍等[17]用溶剂注入法制备了去羟肌苷的两亲性胆固醇基琥珀酰基前药的药质体(CS-ddI),并研究其在大鼠体内药动学,CS-ddI不加表面活性物质泊洛沙姆P188的平均粒径为121±15nm,加P188的平均粒径为200nm;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观察,其形态呈球状,随着CS-ddI浓度增大,变成带状(管状),除去有机溶剂后,带状粒子断裂为棒状(见图3-8)。大鼠尾静脉注射CS-ddI 40 mg/kg,很快从血浆中消除,分布到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分布相半衰期(t1/2α)为7.64±2.69min,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2613±0.412min,AUCα为9.788±3393mg/L·min,清除率(CL)为0.96±0.29mL/min,分布容积(V)为9.74±0.57 mL。CS-ddI对肝脏有显著的靶相性,进入细胞后,在酯酶的作用下降解为原型药,发挥抗HIV作用,CS-ddI在靶组织中清除较缓慢,t1/2长达10天,而心、肾和脑等组织无药物分布,肺脏在注射后7天也低于检测限量。 图3-8去羟肌苷前药药质体透射电子显微镜图 4、扎西他滨(Zalcitabine、ddC) (1) 一般特性与研究概况 扎西他滨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粉未,25℃在水中溶解度为76.1mg/ml;体外抗HIV活性较强,在不同细胞培养内,抑制HIV实验株及临床分离株的IC50及IC90分别为0.03~0.50μmol/L及0.1~1.0μmol/L。ddC口服生物利用度约85%,抗HIV的作用机制与AZT相同,其活性代谢物三磷酸ddC能竞争性抑制HIV,终止DNA链的延伸,但细胞毒性比AZT大10倍,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复发性外周神经炎,发生频率与剂量有关,停药后可恢复。1992年8月在美国FDA首次批准与其他抗HIV药联用,治疗AIDS和HIV感染者,批准的制剂只有片剂一种剂型。推荐剂量为口服0.75mg,一日3次。此品种尚未批准进口,我国正在研制,已申报临床试验。 (2) 聚合物载扎西他滨纳米粒 Bender等[18]用乳化聚合法合成ddC聚氰基丙烯酸正己酯纳米粒(ddC-PHCA-NPs),并研究其在细胞培养液中对HIV的抑制作用。ddC-PHCA-NPs的平均粒径为200nm,多分散性系数为0.22。在人单核细胞/巨噬细胞(Mo/Mac)培养液中,HIV感染细胞之前24小时加入ddC-PHCA-NP制成的乳剂和ddC水溶液,培养17天后,细胞培养基的上请液可检测到HIV抗原产生,表明HIV恢复复制,经计算,IC50为117±80nMol/L,而未包裹的ddC溶液IC50为91.5±48nMol/L,作者此项研究表明,聚氰基丙烯酸正己酯扎西他滨纳米粒载药系统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 3.3.2 抗HIV蛋白酶抑制药 HIV蛋白酶是由两个99个氨基酸单体组成的二聚体,属天冬胺酰蛋白酶类。HIV基因组中gag和gag/pol基因各编码一个多蛋白前体(p55及p160),均需病毒蛋白酶进行酶解,加工为成熟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在HIV复制周期中起关键作用,HIV蛋白酶一旦受到抑制,可防止病毒前体多肽裂解为蛋白酶,阻止HIV的子代病毒成熟,成为不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HIV蛋白酶和HIV逆转录酶都是HIV复制必需的酶,也是筛选抗HIV药物重要的体外靶酶模型。已批准上市的抗HIV蛋白酶抑制剂共有9个品种:沙喹那韦(saquinavir)、茚地那韦(indinavir)、利托那韦 ritonavir) 、奈非那韦(nelfinavir、)、氨普那韦(amprenavir)、洛匹那韦(lopinavir)、氨普那韦前药(fosamprenavir)、阿扎那韦(atazanavir)和替拉那韦(tipranavir);其中洛匹那韦是与利托那韦组成固定处方制剂KaletrasTM供临床使用,内含洛匹那韦133.3mg及利托那韦33.3mg。对现有的HIV蛋白酶抑制剂研究其纳米载药、释药系统的品种有:沙喹那韦、利托那韦、洛匹那韦、茚地那韦、氨普那韦和替拉那韦等6个品种。另有Novartis公司研制的HIV蛋白酶抑制剂CGP-57813[19]和Merck公司的L-689502[20]曾分别制备聚乳酸纳米乳或脂质体纳米粒。小鼠尾静脉注射20mg/kg CGP-57813聚乳酸纳米乳,与CGP-57813水液溶对照比较,t1/2从13分钟增加到61分钟,AUC从4.8μmol/L增至11μmol/L,分布容积也从1.7L/kg增加到3.6 L/kg,表明纳米乳有缓释作用;L-689502脂质体纳米粒抑制H9淋巴细胞感染HIV-1的IC90下降2.9~4.5倍。上述这2种HIV蛋白酶抑制剂经Ⅱ期临床试后,因肝毒性较大,疗效不佳已停止开发。 1、沙喹那韦(saquinavir、SQV) (1) 一般特性与研究概况 沙喹那韦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粉未,在25℃水中的溶解度为2.22mg/ml。SQV是羟乙基胺拟肽类衍生物,能竞争性抑制HIV蛋白酶介导的gag和gag/pol多蛋白前体的切割,从而抑制HIV蛋白酶的活性,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内抑制HIV-1和HIV-2的IC50为1.0~30.0 nmol/L,细胞毒性(TD50)为5~100μmol/L。1995年12月美国FDA首次批准甲磺酸沙喹那韦硬胶囊(Invirase TM,200mg/粒)用于治疗AIDS和HIV感染者,可单用或与其他抗HIV药联用;其后于1997年11月及2004年12月相继批准软胶囊(FortovaseTM,200mg/粒)和甲磺酸沙喹那韦片剂(Invirase TM,500mg/片)用于上述适应症。甲磺酸盐单次口服600mg,生物利用度仅为4%, Tpeak为3~4小时,Cmax为35.5~127.0μg/L,多次给药,稳态Tpeak为2小时,Cmax 为242.3μg/L,AUC为667.2μg/L·h,口服后88%由粪便排出,1%经肾脏排出;推荐剂量为600mg,一日3次。软胶囊口服生物利用度可提高3倍,推荐剂量为400mg,一日3次。单用沙喹那韦治疗易产生耐药性,现作为高效抗逆转录病度疗法(HAART)药物处方之一,与其他抗HIV药物交替用药。我国正在研制甲磺酸沙奎那韦及胶囊,已批准甲磺酸沙奎那韦胶囊及胶丸剂进口。 (2) 沙喹那韦纳米粒 Bausch[21-22]等用超临界溶剂法小批量制备SQV纳米粒子(100nm~1000nm),在如图3-9所示的特制的容器中,将SQV溶于加压的二氧化碳和二甲谜溶液中,于25℃,加入表面修饰剂聚氧乙烯油醇醚(Brij 96TM)或气溶胶(Aerosol OT),通过阀门将高压溶液喷射至另一个高压容器,利用体积变化引起压力差变化所产生的膨胀力,使药物微粉化,其平均粒径为100nm~900nm。粒径的分布与起始反应的压力(50~200大气压、喷射时间(90~180分钟)和表面修饰剂的性质有关。 注:1-回路侧管,2-流速调节泵,3、8-耐压容器, 5-烧结板9-喷射口,7、10-调压开关,11-流量计,6-温度和压力测量仪 图3-9 超临界溶剂喷射制备沙喹那韦纳米粒设备图 (3) 聚合物载沙喹那韦纳米粒 Bender等[18]用乳化聚合法合成沙喹那韦聚氰基丙烯酸正己酯纳米粒(SQV-PHCA-NPs),平均粒径475nm,多分散性系数为0.05。在人单核细胞/巨噬(Mo/Ma)细胞培养液急性感染HIV,纳米粒0.1 nMol/L能明显降低HIV抗原滴度,1.0 nmol/L 对HIV复制有抑制作用,其IC50为.039±0.23 n mol/L;而沙喹那韦水溶液1.0 nmol/L仅有轻度的抑制,IC50为4.23±0.15nmol/L。HIV与Mo/Mac细胞培养液共同孵化25天,病毒的复制达到最大值,24小时后HIV抗原为15ng/ml,SQV溶液100nmol/L不能抑制HIV的复制,纳米粒能使HIV抗原滴度下降35%。Boudad等[23]将沙喹那韦包裹于羟丙基-β-环糊精制成包合物(SQV-HPβCD),然后将其吸附于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粒(PIBCA-NPs)或聚氰基丙烯酸异己酯纳米粒(PIHCA-NPs);SQV环糊精包合物在pH 7及2.0的水溶液中,溶解度分别为15.8mg/mL及9.3mg/mL,比SQV增大400倍及240倍。载SQV的PIBCA-NPs及PIHCA-NPs的粒径为250~350nm,SQV-PIBCA-NP及SQV-PIHCA-NP的ζ电位分别为-36.9 mV 及-37.1 mV,而SQV环糊精包合物的2种载药纳米粒略带正电荷,分别为+3.5mV和+15mV;SQV-HPβCD-PIBCA-NP及SQV-HPβCDPIHCA-NP的-载药量分别为45μg/mg及50μg/mg,比直接将SQV吸附于PIBCA-NPs及PIHCA-NPs的载药量为2.4μg/mg及2.9μg/mg,增加近20倍;SQV环糊精包合物的2种载药纳米粒中,SQV-HPβCD-PIHCA-NP的-载药量高于SQV-HPβCD-PIBCA-NP,这是由于载体PIHCA-NP的亲水性比PIBCA-NP更强。沙喹那韦环糊精包合物的载药纳米粒适合于制备口服载药释药制剂,将有利于改善口服生物利用度。 (4) 沙喹那韦自乳化纳米制剂 Gursoy等[24]报道了选择 dl-α 维生素E作为脂质,用中等链长的单甘油酸脂和二甘油酸脂作表面活性物质,两者混合后,加入SQV制成透明的纳米乳,此纳米乳稳定性良好,属水包油型,载药量为16%。装入明胶软胶囊后,HIV/AIDS患者口服生物利用度比相应的SQV常规片剂提高331%。美国FDA已批准此自乳化剂制成的明胶软胶囊上市。 2、利托那韦(ritonavir、RTV) (1) 一般特性与研究概况 利托那韦是羟乙基胺拟肽类衍生物,白色或淡黄色结晶粉未,不溶于水。抗HIV-1的活性高于HIV-2,在MT4细胞中,抑制HIV-1野生株的IC50为45.0 nmol/L。单剂口服600mg,生物利用度约60%,Tpeak为2~4小时,稳态时Cmax为11.2±3.6μg/L,t1/2 3~5小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8%~99%,主要由肝脏CYP3A代谢,86%以原形药及代谢物从粪便排泄,11%从尿液清除。临床推荐剂量为口服600mg。一日2次,单用RTV治疗易产生耐药性,现作为HAART药物处方之一,与其他抗HIV药物交替用药。美国FDA分别于1996年3月及1999年6月批准RTV口服液(80mg/mL×7.5mL)及软胶囊剂(100mg)上市,我国研制的RTV及口服液已获生产批文,软胶囊已获进口许可证。 (2) 利托那韦自乳化纳米制剂 在Gursoy等[24]的报道中还提到用油酸作为脂质, Poxyoxyl 35 castor oil(蓖麻油)作为表面活性物质,加入RTV及少量乙醇助溶剂,可制成的透明的纳米乳,载药量为8%,装入明胶软胶囊制成为自乳化的制剂,美国FDA已批准上市。 3、洛匹那韦(lopinavir、LPV) (1) 一般特性与研究概况 洛匹那韦为白色或浅棕黄色粉末,不溶于水。其化学结构类似于利托那韦,也是拟肽类HIV蛋白酶抑制剂,对RTV有增效作用。LPV在成淋巴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抑制HIV-1实验株和临床分离株的半数有效浓度(ED50)为10~27nmol/L及4~11nmol/L,其抗HIV的活性是RTV的19倍。LPV与血清蛋白结合率为98.2~99.2%,当细胞培养液中加入50%血清,其ED50增加7~11倍。LPV也通过肝脏CYP3A代谢,单服LPV的血药浓度很低,若与RTV组成固定处方(4:1),可显著增加2种药物的血药浓度。2000年9月美国FDA批准口服液(每毫升含LPV 80mg,RTV20mg,乙醇42.4%)及软胶囊(LPV 133.3mg+RTV 33.3mg)上市,推荐剂量:成人口服LPV400mg+RTV100mg,一日2次。此产品我国尚未研制,2001年已批准进口。 (2) 洛匹那韦自乳化纳米制剂 类似于SQV和RTV制备方法[24],LPV也可制成自乳化的制剂装入明胶软胶囊,但LPV必需与RTV组成固定处方(4:1),才有利于提高两种药物的血药浓度,美国FDA已批准此复方制剂上市。 4、茚地那韦(indinavir、IDV) (1) 一般特性与研究概况 茚地那韦的硫酸盐比游离碱稳定,为白色或类白色吸湿性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对HIV-1蛋白酶的活性比HIV-2大10倍,抑制HIV-1野生株的IC90为25~100nmol/L。口服吸收良好,Tmax为0.8小时,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使其吸收降低75%,半衰期(t1/2)为1.5~2.0小时。经肝CYP3A4代谢,至少有6种代谢物,均无抗HIV活性,81%的原形药及代谢物经粪便排泄,19%由尿液清除。1996年3月美国FDA首次批准胶囊剂上市,有4种规格(100、200、333及400mg),推荐剂量为800mg ,一日3次。我国2003年已能生产原料药及胶囊(100mg)和片剂(200mg)。 (2) 硫酸茚地那韦纳米粒 Liversidge等[25]将硫酸茚地那韦在安装于滚轴旋转器上的Pyrex.研磨瓶中,加入超低粘度羟丙基纤维素(HPC-SL)表面活性物质,用硬质氧化锆研磨剂研磨获得纳米粒。其粒径为 186 nm。改变转速,延长研磨时间或增减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及用量,生成的纳米粒的粒径最小为127 nm.,最大为240 nm。 5、氨普那韦(amprenavir、APV) (1) 一般特性与研究概况 氨普那韦是氨苯磺胺类非肽蛋白酶抑制剂,在25℃水中溶解度为0.04mg/ml。对HIV-1及HIV-2均有抑制活性,体外抑制HIV-1野生株的IC90为0.03~0.08μmol/L,抑制临床分离的AZT耐药株的IC50为0.019μmol/L,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为35%~90%。高脂食物影响吸收,使Cmax降低36%,AUC下降21%,t1/2延长44%。通过胆汁分泌代谢,75%由粪便排泄,14%随尿液排出,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0%,大部分为a1-酸糖蛋白。1999年4月美国FDA首次批准胶囊(50mg)和口服液(15mg/mL)上市,推荐剂量为1200mg,一日2次。氨普那韦我国尚未研制,也未批准进口。 (2) 氨普那韦纳米粒 纳米粒的制备方法类似于硫酸茚地那韦[25],在特制的KDL型Dyno研磨器中,加入HPC-L,二辛基硫化琥珀酸钠(DOSS)表面活性物质和氨普那韦研磨1小时,获得氨普那韦纳米粒,其中169 nm占50%,其余为221 nm。粒径大小与分散剂和表面性物质的投料比密切相关,最大粒径达384 nm.,90%小于300 nm.。 6、替拉那韦(tipranavir、TPV) (1)一般特性与研究概况 替拉那韦是氨苯磺胺类非肽蛋白酶抑制剂,灰白色或浅黄色固体,不溶于pH 7.5的缓冲溶液。抑制T-细胞急性感染HIV-1实验株及临床分离株的EC50为0.03~0.07μmol/L,抑制HIV-2的EC50为0.233~0.522μmol/L。与其它HIV蛋白酶抑制剂如利托纳韦合用有叠加作用。口服TPV 500mg,加服RTV200mg,一日2次,连服2周,稳态Tmax为2.9~3.0小时,Cmax为77.6~85.1μmol/L,AUC为710~851μmol/L·h, t1/2为5.5~6.0小时,高脂食物可增加生物利用度,但TPV的Cmax略有下降。经肝CYP3A4代谢,79.9% 原形药及4.9%代谢物从粪便排泄。美国FDA于2005年6月批准硬胶囊剂(250mg)和胶囊剂(250mg)上市,推荐剂量为口服500mg,加服利托那韦200mg,一日2次。TPV我国尚未研制,也未批准进口。 (2) 替拉那韦自乳化纳米制剂 类似于沙喹那韦自乳化纳米乳[24]的制备方法,可制成替拉那韦自乳化的制剂,美国FDA于2005年6月已批准上市。 3.3.3 HIV融合抑制剂 人体受HIV感染后,病毒进入体内,HIV外膜表面糖蛋白gp120与T细胞表面受体CD4 结合,通过病毒外膜糖蛋白gp41介导病毒膜与细胞膜融合,进入T细胞,开始病毒的复制历程。研制gp120-CD4结合抑制剂和融合抑制剂可阻断HIV在人体内的繁殖,使疾病不进一步发展。美国FDA于2003年3月首次批准HIV融合抑制剂恩福韦肽(enfuvirtide)冻干注射剂上市,恩福韦肽是含36个氨基酸的多肽,成人皮下注射90mg,一日2次;6~16岁患者,按体重,皮下注射2mg/kg,一日2次,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 目前尚无其纳米载药、释药系统的研究报导。 3.4 抗疱疹病毒药 使人类致病的疱疹病毒科有8种病毒,.其中单纯疱疹Ⅰ型病毒(HSV-Ⅰ)感染可引起唇疱疹、口脸部疱疹、眼角膜炎、疱疹性脑炎等疾病,严重者可致盲,甚至危及生命;单纯疱疹Ⅱ型病毒(HSV-Ⅱ)感染是引起生殖器疱疹的主要病因,可引起播散性疱疹、疱疹性脑膜炎、前列腺炎、直肠炎、盆腔炎、脊髓神经根疾病等一系列并发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初次感染后,出现水泡状水痘,多见于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从未感染过VZV,对此病毒无免疫力的易感人群。水痘痊愈后,该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被感染者体内的神经细胞中,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如上呼吸道感染、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外伤、接受放射治疗、服免疫抑制剂等,均可激活病毒,诱发全身带状疱疹;巨细胞病毒(CM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70~80%,一般呈隐性感染,一旦人体免疫功能受损时,如感染HIV,癌症患者接受放、化疗,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者接受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排异药物治疗时,易感染CMV或将隐性感染激活为活动性感染,此时会引发急性视网膜炎、间质性肺炎、胃肠炎或脑炎,未经治疗者致盲率或死亡率均在70%以上。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EBV)是鼻咽癌的致癌病毒,原发性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引起发热、咽炎和颈淋巴结肿大。随着疾病的发展,病毒可播散至其他淋巴结,导致肝脾脏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偶而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病毒性脑炎。此外,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儿中可呈现致死性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人疱疹6~8型病毒(HHV-6~HHV-8)多见于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 抗疱疹病毒药的开发较早,从1962年美国FDA首次批准碘苷治疗疱疹性角膜炎,至2005年10月底,世界各国批准的抗疱疹病毒药共22个,近50%药物全身用药不良反应较大,只能局部治疗眼角膜及皮肤疱疹病毒感染。1993年日本上市的抗疱疹病毒药索利夫定(Sorivudine)治疗带状疱疹有很好的疗效,但若与5-氟尿嘧啶合用会产生严重的肝毒性,导致死亡,上市仅3个月已从市场撤销。我国批准生产的有12个品种。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品种有阿昔洛韦(Aciclovir、ACV)及其前药盐酸伐昔洛韦(Valciclovir、VCV)、喷昔洛韦(Penciclovir、PCV)及其前药泛昔洛韦(Famciclovir、FCV)、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及其前药缬更昔洛韦(Valganciclovir、VGCV)、磷甲酸钠(Foscarnet natrium)、阿糖腺苷(Vidarabine)及单磷酸阿糖腺苷(Vidarabine  Monophosphate)。研制其纳米载药、释药系统的抗疱疹病毒药有如下几个品种: 3.4.1阿昔洛韦(Aciclovir、ACV) 1、一般特性 阿昔洛韦是开环核苷类似物,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无味在水中微溶。ACV具有广谱抗疱疹病毒活性,在细胞培养内,对单纯疱疹病毒(HSV-Ⅰ、HSV-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E-B病毒(EBV)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敏感性较低。在动物及人体内的吸收有较大的种属及个体差异。小鼠一次灌胃20~30mg/kg,约吸收50%,大鼠吸收很少,猴几乎难以吸收,人体胃肠道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约15~30%,口服后1.7小时达到血药浓度峰值。皮肤及粘膜用药吸收有限。健康受试者每8小时分别静脉注射ACV 2.5mg、5.0mg、10mg及15mg/kg,血中稳态浓度Cmax分别为6.9mg/L、9.7mg/L、20mg/L及20.6mg/L。口服或静脉注射,ACV可分布至全身所有的组织,肾脏中药物浓度最高,为同期血药浓度的10倍,脑脊液、唾液、泪液和阴道分泌物的药物浓度分别为血药浓度的50%、13%、18%和17%,已达到抑制HSV和VZV的药物浓度。ACV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排泄而消除,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23%。 2、研究概况 美国FDA于1982年3月首次批准5%ACV眼膏上市,其后相继批准钠盐冻干粉针注射剂(500mg/瓶及1000mg/瓶),胶囊(200mg/粒)和片剂(400mg、800mg)上市。我国于1985年研制成功,现已能生产注射液、冻干粉针剂、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片剂、分散片、缓释片、咀嚼片、胶囊、颗粒剂、软膏、凝胶剂、眼膏和滴眼液等共14制剂24种规格。推荐剂量:在一般情况下,静脉滴注,一次5mg/kg,一日3次,连续给药7日;疱疹性脑炎及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感染带状疱疹,一次剂量10mg/kg,治疗10日。12岁以下儿童一次剂量按250mg/m2给予。肾功能不全患者剂量酌减;口服给药,一次0.2g,一日5次,疗程5~10日;2岁以下儿童,剂量减半;皮肤局部用药将软膏凃于患处,一日5~6次,直至痊愈;眼局部用药:将眼膏凃于眼结合膜囊内,一日4~6次 ,直至痊愈;滴眼液滴入眼结合膜囊内,1~2小时滴一次,一次1~2滴,直至痊愈。 3、阿昔洛韦纳米乳剂 段明华等[26-27]用高速匀乳法制备ACV纳米乳剂,并研究其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按优化设计筛选出的最佳配比,将ACV与大豆油研匀,加入磷脂,混匀后在甘油水溶液介质中用高速匀浆机乳化即得ACV纳米乳剂,其粒径为10-1000nm。大鼠尾静脉注射2ml乳剂(相当于166.67mg/kg ACV),与市售ACV注射粉针剂作参比制剂对照比较,乳剂在体内的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药动学呈二室模型,t1/2α 为20.74min,t1/2β 为380.87min, AUC为1039.11g/L·min,是参比制剂的1.16倍;清除率CL(s)为0.0018L/h,是参比制剂的1.29倍;分布容积(Vc)是参比制剂的1.18倍,提示ACV纳米乳剂在体内有较长的驻留时间,具有缓释作用。 4、聚合物载阿昔洛韦纳米粒 张志荣等[28]用乳化聚合法制备阿昔洛韦聚氰酸丁酯纳米粒(ACV-PBCA-NPs),经优选最佳条件,获得的载药纳米粒,呈圆球状,平均粒径108.5±94.8nm,平均包封率71.8%,载药量18.5%。 Fresta 等[29]用类似的方法制备聚氰酸乙酯纳米球(ACV-PECA-NSs),其平均粒径为165±25 nm, ξ电位为-24.7±2.3mV。加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和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用2-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或聚乙二醇(PEG)修饰,均对纳米球的粒径和分布、载药量、ξ电位及体外释药速度有较大的影响,表3-4列举表面活性剂、PEG和HP-β-CD用量对纳米球各种参数的影响。经 (PEG) 6000或(HP-β-CD)修饰的纳米球粒径增大,ξ电位受影响较小。阿昔洛韦聚氰酸乙酯纳米球在pH 7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缓慢释放,对眼部的粘附力增加,给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眼内滴入50μL 经PEG修饰的纳米球胶体混悬液,耐受性良好,眼组织未出现炎症反应,与ACV混悬液比较,兔眼房水的ACV药物浓度增加25倍(p﹤0.001)。单次给兔眼滴入载药纳米球缓冲液和ACV混悬液药后,房水药物浓度曲线如图3-10所示。 表3-4 表面活性剂和修饰剂对载ACV纳米球各种参数的影响 批号 Pluronic F68 PEG-6000 HP-β-CD 粒径 (nm) 多分散 度系数 ξ电位 (mV) 载药量 (%w/w) HS1 0.25g - — 220±15 0.12 -25.9±1.8 2.18±0.23 HS2 1.50g - — 165±25 0.14 -24.7±2.3 2.24±0.18 HS3 0.25g 500mg — 450±30 0.25 -12.7±2.5 2.27±0.21 HS4 1.50g 500mg — 190±25 0.11 -12.2±1.9 1.98±0.19 HS5 1.50g - 500mg 345±20 0.83 -24.1±2.2 1.73±0.15 注:●PEG修饰的纳米球胶体混悬液▲-ACV混悬液,6批数据平均值±S.D 图3-10单次给兔眼滴入载药纳米球缓冲液和ACV混悬液药后房水药物浓度曲线 5、可降解聚合物载阿昔洛韦纳米粒 徐颖等[30]采用改进后的溶剂蒸发法制备阿昔洛韦-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纳米粒(ACV-PLGA-NP),经均匀设计优化制备条件,所得的纳米粒呈小圆球体,粒径小于1000nm,包封率61.0%,载药量6.79%,ξ电位为-15.27mV。ACV-PLGA-NP的电镜扫描照片如图3-11所示。 图3-11  ACV-PLGA-NP的电镜扫描图 Giannavola等[31]用溶剂沉淀法制备阿昔洛韦聚乳酸纳米微球(ACV-PLA-NS)乳剂,并研究微球乳剂及用聚乙二醇包裹后的微球乳剂对兔眼的刺激性和药代动力学。PEG修饰ACV-PLA-NS乳剂的制备方法系将sn-1,2-二硬脂酰基-3-磷脂酰基乙醇胺的甲氧基乙二醇氨基甲酸酯(DSPE-MPEG)嵌入载药纳米微球表面,离心甩滤,水洗,去除未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和未包裹的ACV。ACV-PLA-NS的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性质、用量及聚乳酸(PLA)的聚合度有关,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用量对载药微球的粒径和ξ电位的影响如图3-12及图3-13所示。表面活性剂Pluronic F68的用量小于9%,其平均粒经小于200 nm,分布增加,ξ电位下降为-12.5mV。PL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000,平均球径131.5nm±0.3nm,多分散性系数为0.112,包封率2.7%±0.4%,载药量5.9%±0.8%。PL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9000,平均球径51.2nm±0.1nm,多分散性系数为0.291,包封率1.0%±0.3%,载药量2.2%±0.6%,经乙二醇修饰的载药纳米球包封率为3.5%±0.1%,载药量7.7%±0.3%。为评价载ACV聚乳酸纳米微球作为眼用制剂的适用性,对兔眼进行耐受性试验,未观察到兔眼炎症反应和组织学改变,无结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加,也无虹膜充血和角膜混浊等不良反应。经PEG修饰或未经修饰的阿昔洛纳米球在pH 7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可持续释放6小时,t1/2约2小时,Tmax为2小时,两者无统计学差异。经PEG修饰的的微球乳剂在兔眼的AUC0→6比未修饰乳剂及ACV水溶液分别增加1.8倍和12.6倍;预先用N-乙酰半胱氨酸清除兔眼结膜和角膜的粘液,再用经PEG修饰的和未修饰的微球乳剂滴眼,AUC0→6分别为424±24μg/ml·min和221±40μg/ml·min,而PEG修饰的微球乳剂,AUC0→6比ACV水溶液增加6.99倍,进一步研究可作为眼用制剂开发,用于治疗病毒性角膜炎。 图3-12表面活性剂对载ACV纳米球粒径的影响 注:数据为五批试验平均值±S.D, 多分散度系数<0.2 图3-13表面活性剂对载ACV纳米球ξ电位的影响 注:数据为五批试验平均值±S.D 6、阿昔洛韦纳米脂质体   Fresta等[32] 用反相蒸发法制备制备阿昔洛韦脂质体,优选卵磷脂,胆固醇和表面活性物质二甲基-二十八烷酰基甘油酯溴化物的不同比例,当克分子比为7:4:1时,所得的脂质体为少层囊泡,包封率最高,达78.50%;光子相关光谱仪测定囊泡的平均粒径为327..2nm,多分散性系数为0.05;ζ电位为12.8mV,用31P-NMR测定脂质体囊泡的厚度,平均为3.1层。用3种配制溶液给新西兰雄性白兔眼内滴入50μL同一浓度的载ACV脂质体溶液、ACV与空白脂质体物理混合溶液和ACV水溶液,30分钟后处死动物,收集房水,测定药物浓度。载药脂质体给药组房水ACV浓度为88.95±12.31μg,分别比物理混合组的3.10±2.13μg及水溶液组的2.11±1.80μg高出42.3倍和28.2倍(P<0.005),表明载ACV脂质体作为眼用释药系统可提高局部药的生物利用度。 曲伟等[33]也采用反相蒸发法制备阿昔洛韦脂质体混悬液,并研究其对兔眼局部用药的药代动力学和治疗实验性感染HSV角膜炎的疗效。经均匀设计优选的工艺,在pH=8的磷酸缓冲液中,按磷脂与胆固醇的摩尔比为3:1投料,获得的脂质体混悬剂最稳定,平均包封率为62.02%,平均粒径为151.9nm,多分散性系数0.7,ζ电位为-78.87mV。脂质体混悬剂在兔眼滞留时间比对照水溶液长,t1/2分别为14.75min和4.18min。兔眼接种病毒后,第1天分别用ACV脂质体混悬剂、ACV水溶液和蒸馏水滴眼。第2天起,2个用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脂质体与ACV水溶液组比较,第6天及第8天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10天2个用药组均能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疗效组明显优于和空白对照组(P<0.01).。ACV脂质体混悬剂可明显抑制病情的发展,降低病毒滴度,有效率达100﹪。局部眼刺激性实验证明,该混悬剂无刺激性。 7、载阿昔洛韦棕榈酸酯前药纳米脂质体凝胶 刘辉等[34-35]用干膜分散法制备阿昔洛韦棕榈酸酯前药纳米脂质体凝胶剂,并对离体鼠皮和在体小鼠进行局部透皮试验。制备工艺通过均匀设计,考察ACV棕榈酸及表面活性剂的用量,选定的最佳条件为VE与VC的配比10mg:3mg,磷脂与胆固醇的配比为500mg;200Vmg,ACV-C16的用量190mg,所制备的阿昔洛韦棕榈酸酯前药纳米脂质体凝胶剂为乳白色,平均粒径为300nm,包封率为95.1%,对光、湿度稳定性良好,受温度影响较大,60℃放置20天后,凝胶变黄,出现沉淀,渗漏率达21.2%。对离体鼠皮局部透皮试验表明,脂质体累计透皮率15.62%,皮内滞留量74.82%。而ACV凝胶累计透皮率30.96%,皮内滞留量20.22%。提示ACV前药脂质体凝胶可提高ACV在皮肤局部用药的生物利用度。对小鼠进行局部用药透皮试验,比较了ACV前药脂质体凝胶、脂质体凝胶、凝胶、软膏和水溶液的透皮作用,5种制剂累积透皮率(Q %)对时间(t)的曲线图如图3-14所示。 图3-14  5种ACV制剂累积透皮率(Q %)对时间(t)的曲线图 注:-■-凝胶 -▲-脂质体凝胶 -*-前药脂质体凝胶 -△-软膏 -●-水溶液 将5种外用制剂的Q %对t回归,得回归方程如下: ACV水溶液:透皮率Q %=0.00046+0.04454 t          相关系数 r=0.9989 ACV凝胶:透皮率Q %=-0.01204+0.04262 t            相关系数 r=0.9984 ACV脂质体凝胶:透皮率Q %=-0.02660+0.05810 t      相关系数 r=0.9858 ACV软膏:透皮率Q %=-0.00799+0.02304 t            相关系数 r=0.9970 ACV前药脂质体凝胶:透皮率Q %=-0.01989+0.02324 t  相关系数 r=0.9876 相关系数r值依次为水溶液>软膏>凝胶>前药脂质体凝胶>脂质体凝胶;在1.5小时前,前药脂质体凝胶的透皮率为零,水溶液最高;随时间的延长,脂质体凝胶透皮速度明显加快,8小时后的透皮率依次为水溶液>脂质体凝胶>凝胶>软膏>前药脂质体凝胶。在8小时后皮内滞留量如表3-5所示。脂质体凝胶在体内的滞留率是凝胶的2倍,前药脂质体凝胶滞留率接近脂质体凝胶的2倍,比软膏约高6倍,比水溶液约高12倍。阿昔洛韦前药脂质体凝胶有望成为高效、安全的外用新制剂。 表3-5  5种ACV外用制剂在8小时后皮内滞留量 水溶液(%) 脂质体凝胶 凝胶 软膏 前药脂质体凝胶 透皮率 61.91 40.32 30.96 18.88 15.62 残留率 31.64 20.00 48.82 69.02 9.56 滞留率 6.45 39.68 20.22 12.10 74.82 刘辉等[36]进一步考察脂质体处方和制备工艺对阿昔洛韦前药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以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和去水化/水化法分别制备多室脂质体(MLV),大单室脂质体(LUV)和去水化/水化脂质体(MLV)。经考察,用Szoka改进的逆向蒸发法制备ACV棕榈酸大单室脂质体(LUV),平均粒径最小,为270±20nm,在4℃及25℃贮存180天,粒径无明显变化,分别为250±00nm及250±30nm,ζ电位小于30mV,提高温度和延长贮存时间均使脂质体的稳定性下降。大鼠尾静脉注射2mL乳剂(相当于166.67mg/kgACV),以市售ACV注射粉针剂作参比制剂,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表明,乳剂在体内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药物代谢呈二室模型,t1/2α为 20.74min,t1/2β为 380.87min, AUC为1039.11g/L·min,是参比制剂的1.16倍;清除率CL(s)为0.0018是参比制剂的1.29倍;分布容积(Vc)是参比制剂的1.18,提示阿昔洛韦纳米乳剂在体内有较长的驻留时间,具有缓释作用。 Yiguang等[37]制备了带有单取代18个碳原子长链烷基的十八烷酰基-甘油酯基-琥珀酰基-阿昔洛韦(SGSA)及其钠盐(SGSA -Na)和双取代18个碳原子长链烷基的二取代十八烷酰基-天冬氨酸-琥珀酰基-阿昔洛韦(DASA)及其钠盐(DASA-Na)。双取代长链衍生物在气-水表面可形成纳米级坚固的Langmuir 单层膜晶体颗粒,而单取代长链衍生物SGSA及SGSA-Na则不能,若加入胆固醇,可模仿第二个烷基链插入DASA烷基链中,亦可形成自装配为立方体状的纳米晶体,其平均粒径为83.2nm,ζ电位-31.3mV,相变温度为50.38℃。阿昔洛韦长链烷基取代衍生物SGSA 和DASA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如图3-15所示,SGSA自装配纳米晶体和SGSA-Na纳米囊泡的透射电镜显微图如图3-16及图3-17所示。DASA及DASA-Na有很强的疏水性,在水介质中不能得到均相混悬液。 图3-15阿昔洛韦长链烷基取代衍生物SGSA 和DASA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16 SGSA自装配透纳米晶体透射电镜显微图      图3-17 SGSA-Na纳米囊泡透射电镜显微图 8、阿昔洛韦药质体 金义光等[38-39]合成了琥珀酰阿昔洛韦单硬脂酸甘油酯(SAGS),用四氢呋喃注入法得到阿昔洛韦药质体纳米囊泡,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呈球形或椭球形,如图3-18所示;粒度分布范围较窄,主要在40~190nm,平均粒径为161.4nm;药质体的表面带负电荷,ζ电位为-31.3±0.3mV;药质体双层分子发生凝胶-液晶相变温度为50℃。 图3-18阿昔洛韦药质体透射电镜扫描图(×12500) 家兔耳缘静脉注射SAGS30mg/kg,SAGS快速从血液请除,分布相t1/2为1.48min,0.5小时后,肝脏SAGS占给药量的50%,其次是肺(6.13%)和脾(0.46%),不能越过血脑屏障,脑中没有SAGS;各个组织的药物浓度分别为:肝436μg/g,肺402μg/g,脾196μg/g,肾196μg/g和心3.96μg/g。在组织中SAGS被缓慢请除,48小时后消失。药质体在体内对网状内皮系统有靶向性,并有缓释作用。在体外SAGS降解速率的t1/2为8.7小时;在体内SAGS被酶水解,水解产物阿昔洛韦仅出现于肝、肺和脾组织中。说明阿昔洛韦药质体在动物体内不仅对网状内皮系统有靶向性,而且在靶组织内有缓释作用。 3.4.2盐酸伐昔洛韦(Valciclovir Hydrochloride  ) 1、一般特性与研究概况 盐酸伐昔洛韦(VCV)是阿昔洛韦(ACV)的前药,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在25℃水中的溶解度为174mg/mL,比ACV大120倍,体外试验无抑制病毒活性,口服后吸收迅速,并立即水解为ACV和L-缬氨酸。VCV的抗病毒活性谱和作用机制类同于ACV。健康受试者一次口服VCV 1000mg,其ACV绝对生物利用度为54.2%,比一次口服200或800mg ACV的生物利用度高3.0~4.5倍。1995年6月美国FDA首次批准片剂上市,有2种规格(500mg和1000mg)。推荐剂量:带状疱疹口服1000mg,一日3次,疗程7日,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剂量酌减;皮肤及黏膜HSV感染,原发或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口服500mg,一日2次,疗程5日,严重感染者治疗10日。预防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服500mg,一日1次;复发次数一年在9次以上者服1000mg,一日1次或500mg,一日2次。我国已批准生产原料药和片剂、胶囊、颗粒剂和分散片等3种制剂,有2个规格(150mg和300mg),推荐剂量为口服300mg,一日2次。带状疱疹的疗程10日,生殖器疱疹为5~7日。 2、聚合物载伐昔洛韦纳米粒 张志荣等[40-41]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伐昔洛韦聚氰酸丁酯纳米粒(VCV-PBCA-NPs),经优选最佳工艺条件制备VCV-PBCA-NP胶体液,其平均粒径为104.77+-11.78nm,平均包封率84.85%,载药量11.205%。在冷藏或室温条件下保存3个月,VCV-PBCA-NPs冻干粉针剂的外观、再分散性、纳米粒的形态及VCV的含量均无变化,但在37℃,湿度(RH)75%下存放,纳米粒颜色变黄。给日本大耳兔耳缘静脉注射同剂量冻纳米粒及VCV对照水溶液,药物代谢呈二室模型,纳米粒的AUC及体内滞留时间高于对照组,表明纳米粒有缓释特征。小鼠尾静脉注射VCV-PBCA-NP ,15分钟后,肝脏药物浓度占注射量的74.49±1.06%,比对照组的24.92±3.07%高出2.99倍,肾脏药物浓度为9.36%,比对照组减少5.46倍。提示VCV-PBCA-NP 对肝细胞的靶向性,可降低对肾脏的损伤。 3、可降解聚合物载伐昔洛韦纳米粒 毛声俊等[42]用去溶剂法制备载伐昔洛韦白蛋白纳米粒(VACV-BSA-NP),并将甘草酸分子中的邻二羟基用高碘酸钠选择性氧化为醛基,再与白蛋白表面的氨基缩合,可使甘草酸与钠米粒偶联,得到 VACV-BSA-NP表面修饰的纳米粒(VACV-BSA-NP-GL),其平均粒径为268±23nm,90%的粒径小于414nm,包封率68.76%±3.56%,载药量1.35%±0.13%。纳米粒在pH 9~11加热1小时可完全水解为ACV。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VACV-BSA-NP及VACV-BSA-NP-GL各20mg/kg,15分钟后,各有64.82%±2.27%及69.89%±2.71%浓集于肝脏,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用上述2种纳米粒与大鼠肝细胞培养2小时及4小时后,肝细胞摄取VACV-BSA-NP-GL的数量分别是VACV-BSA-NP的3.38倍及3.42倍,表明经甘草酸修饰的纳米粒可提高肝靶向性。 3.4.3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 1、一般特性 更昔洛韦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有引湿性,在水中微溶。对人和动物多种疱疹病毒如HSV-Ⅰ、HSV-Ⅱ、CMV、、VZV、EBV和HHV-6等均有很强的抑制活性。体外试验,在MRC-5和HEF细胞系中抑制CMV的ED50为0.13~0.76μg/mL,抗CMV活性均高于阿昔洛韦、膦甲酸钠、曲氟尿苷、碘苷和阿糖腺苷。动物试验,小鼠感染CMV,皮下注射GCV的ED50为4.07mg/kg,ACV对照组为9.33mg/kg。GCV在受CMV感染的细胞内转化为单磷酸GCV,其后转化为三磷酸GCV,能竞争性抑制CMV的DNA聚合酶,直接掺入病毒DNA,终止病毒DNA链的延伸,抑制CMV的复制。静脉输注GCV 5mg/kg,血中Cmax为8.3μg/mL;t1/2为2.9小时。GCV能透过胎盘和血脑屏障,并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口服1000mg,一日3次,Cmax和Cmin分别为1.2和0.2μg/mL,t1/2为3.1~5.5小时,生物利用度为6.0%~9.0%。GCV几乎全部以原药经肾脏排泄。 2、研究概况 美国FDA于1989年6月首次批准冻干粉针剂(500mg/瓶)上市,推荐剂量为5mg/kg,一日2次,疗程14~21日;维持治疗,一日1次;急性视网膜炎可在局麻下玻璃体内注射,一次200μg,一周2次,疗程3周。维持治疗一周1次。其后,FDA分别于1996~1997年批准眼内植埋剂(4.5mg)和胶囊(250mg、500mg)上市。植埋剂用于CMV视网膜炎静脉滴注治疗后的维持治疗,在局麻下将植埋剂置于眼后部内壁,5~8个月后更换新植埋剂;胶囊用于静脉滴注治疗后的维持治疗及预防CMV被激活为活动性感染,口服1000mg,一日3次。法国于1996年批准0.15%的眼用凝胶上市,滴入结合膜囊内,一次1滴,一日3~5次,疗程不超过21日。我国已批准生产原料药及滴眼液、眼膏、眼用凝胶、胶囊、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和冻干注射粉针剂等7种制剂。 3、可降解聚合物载更昔洛韦纳米粒 Merodio等[43]用溶剂凝聚法制备白蛋白载更昔洛韦纳米粒,并研究其在细胞培养液中的抗病毒活性。Np A是白蛋白钠米粒与GCV培育所得的载药钠米粒,Np B是白蛋白钠米粒径戊二醛交联后再将GCV吸附于钠米粒的表面。Np A和Np B的粒径分别为250nm及290nm,Np B载药量为26.2μg/mg±0.9μg/mg,高于Np A的14.6μg/mg±0.9μg/mg。钠米粒在前24小时迅速释放,Np A释放率为60%,Np B为40%,并在其后的10日里缓慢释放。在MRC-5细胞培养液中,Np B抑制CMV感染的活性与GCV水溶液相似,IC50分别为1.25μg/mg±0.46μg/mg和1.22μg/mg±0.32μg/mg,而Np A活性更强,IC50为0.40μg/mg±0.21μg/mg;在CHN细胞系中也有类似的结果,抑制CMV的活性比GCV水溶液高2倍。 Merodio等[44]对GCV载药白蛋白纳米粒Np B的制备方法作进一步考察,选择不同工艺条件,改变乙醇与戊二醛配比,加料顺序、介质的pH和缓冲剂的用量,得到了三种GCV载药纳米粒。A-Np是GCV直接与硬化剂和不载药白蛋白纳米粒结合;B-Np是先将GCV与白蛋白孵化、离心,经戊二醛固化,冷冻干燥制得载GCV白蛋白纳米粒;C-Np是GCV与固化剂同时加入白蛋白溶液制成的载GCV白蛋白纳米粒。不同工艺所得3种载GCV白蛋白钠米粒对粒径、载药量、包封率、ξ电位等理化性能如表3-6所示。从表中可看出A-Np的粒径最小;B-Np的载药量、收得率最高。3种工艺所得的纳米粒均为圆球状,图3-19为B-Np的透射电镜显微形态图。3种钠米粒在体外的释放呈二室模型,第一小时快速释放,A-Np释放率为60%, B-Np为40%,C-Np为30%;其后缓慢释放,至第5天,累计释放率分别为80%、60%和40%。 表3-6不同工艺制备载GCV白蛋白钠米粒对理化性能得影响 工艺 粒径(nm) 收得率(%) ξ电位(mV) 载药量(μg/mg) A-Np 225±6 49.7±2.1 -22.4±2.0 14.6±1.1 B-Np 290±7 65.3±2.5 -27.8±1.5 26.2±0.9 C-Np 320±9 60.4±3.2 27-1±1.7 20.8±1.0 注;投料比为1mg牛血清蛋白:62.5μg GCV:1.56μg/1mg戊二醛; 3批试验的平均值±S.D. 图3-19 GCV-B-Np透射电镜显微形态图(×10000) Merodio等[45] ]另一项研究,用冷栋干操法制备载更昔洛韦白蛋白纳米粒(GCV-Np),并研究其在大鼠眼玻璃体内注射的毒性反应。GCV-Np的粒径为290nm±7nm,ζ电位-27.8 mV±1.5mV,包封率64.6%±2.5%,载药量26.2μg/mg±0.9 /mg,每毫克纳米粒约含30μg GCV;体外释药试验,在1小时内约释出载药量的40%,10天后增加至60%,表明纳米粒有缓释作用。直接在大鼠眼玻璃体注射GCV水溶液,一周后眼球血管有轻度扩张及物理或化学损伤引起的炎症,2周后逐步减轻,而GCV-Np无此不良反应;免疫组织学研究表明GCV-Np玻璃体注射后可增加S-抗原表达和视紫素的反应性。用药2周后免疫组织染色对比显微照片如图3-17所示。白蛋白纳米粒是更昔洛韦玻璃体内给药的良好载体,药物集中在玻璃体腔周围的组织层和邻近的睫状体区,视网膜和眼其他组织保持完整的细胞结构,光感受器和视网膜神经元层均无明显改变,也未观察到细胞浸润或血管炎症,进一步研究有望成为治疗视网膜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释药制剂。       图3-20大鼠眼玻璃体内注射GCV-Np2周后免疫组织染色显微照片 B:视网膜锥体层,GLC:神经结层细INE:内核心层ONL: 外核心层 P:光感受器R:视网膜腔 V:玻璃体羟 注:(a)注射载GCV水溶液(b)注射GCV纳米液(c)不含GCV的对照眼 3.4.4西多福韦(Cidofovir) 1、一般特性及研究概况 西多福韦为白色结晶性粉未,在25℃水中的溶解度为170mg/mL。有广谱抗DNA病毒作用,对CMV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对其他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状病毒(HPV)和腺病毒等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HEL细胞系中对17株临床分离CMV株的抗病毒指数比GCV和磷甲酸钠分别高8和150倍。HIV阳性患者感染CMV,静脉注射3mg/kg或10mg/kg,分布相和终未相t1/2分别为4.2小时和5.9小时,细胞内活性代谢物t1/2超过48小时。口服生物利用度小于5%。有较严重的剂量相关肾毒性。1996年6月美国FDA首次批准静脉注射剂(75mg/瓶)上市,推荐剂量为静脉注射5mg/kg,一周1次,维持治疗为2周1次。因肾毒性较大,曾报道有20多位HIV患者用药后因肾衰竭死亡,现已停用,近期开发公司重点研制1.0%凝胶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和生殖器疣,尚在Ⅱ期临床试验研究中。 2 、降解聚合物载西多福韦纳米粒 Santoyo等[46]用蒸发法制备W/O/W型的载药-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微球,其平均粒径与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000,粒径最小,为5.2μm,包封率为10±5%,而用喷雾干燥法,平均粒径3.6μm,包封率达80±10%。体外透皮试验,喷雾干燥法制成西多福韦的微球24小时的释药量为40%±10%,并随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轻微减弱。猪皮透皮试验表明,西多福韦的微球可透过角质层进入基质表层。西多福韦的微球与混悬水溶液对照组在24小时稳态释药浓度分别为3.63±0.22μg/cm2及5.27±0.31μg/cm2,表明微球有缓释作用。测定各个皮层的药物分布,从基质表层至180~270μm的第一皮层中,西多福韦的微球的药浓高于对照组,与270~800μm的第二皮层无明显差别,而疱疹病毒引起皮肤病损主2要在基质层的120μm~150μm处。 3.4.5 阿糖腺苷(Vidarabine、Ara-A) 1、一般特性及研究概况 阿糖腺苷为白色结晶状粉末,在25℃水的溶解度为0.45mg/ml。体外试验,在细胞培养内对疱疹病毒、痘病毒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局部或全身用药对人和实验动物的疱疹病毒感染有治疗作用。Ara-A在体内受脱氨酶的作用,转化为阿糖次黄嘌呤(Ara-Hx),其抗病毒活性低于Ara-A。静脉滴注Ara-A 10mg/kg, Ara-Hx的血浆峰值为3~6μg/ml,Ara-A为0.2~0.4μg/ml。Ara-Hx可透过脑膜,脑脊液与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比为1:3, t1/2为3.3小时。美国FDA 于1982年元月批准混悬注射剂(187.4mg /ml)和3%眼膏上市,推荐剂量为治疗疱疹性脑炎15mg/kg,一日1次,疗程10日;带状疱疹10mg/kg,一日1次,疗程5日。治疗眼角膜炎将眼膏挤入眼结合膜囊内,一日5次;治愈后一日2次,疗程不超过21日。自阿昔洛韦上市后,阿糖腺苷已逐步被取代。 2、聚合物载阿糖腺苷纳米粒 杨铁耀等[47]用溶剂蒸发法制备阿糖腺苷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ra-A-PBCA-NPs),热压灭菌消毒前后的平均粒径分别为73nm±18nm及76nm±20nm,包封率分别为43.6%±1.97%及41.07%±1.74%,在水介质中ξ电位分别为-14.52mV及-13.33mV,在血浆中的ξ电位分别为3.91mV及2.70mV。在室温贮存9个月,平均粒径增大至383nm,最大粒径为5μm。小鼠脑内感染HSV-1,腹膜注射Ara-A及Ara-A-PBCA-NPs各50mg/kg或100mg/kg,并用不载药的PBCA-NPs作对照,观察14天,Ara-A及Ara-A-PBCA-NPs组均能延长动物平均存活时间,降低死亡率,与PBCA-NPs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抗病毒活性随剂量增加而递增。 Guise等[48]用乳化聚合法制备阿糖腺苷聚氰基丙烯酸异己酯纳米粒(Ara-A-PIHCA-NPs)并考察表面活性物质对纳米载药量和粒径的影响,不加表面活性剂磺基琥珀酸二辛酯时,Ara-A与PIHCA-NPs结合力很微弱,95%的Ara-A游离于聚合物的悬浮液中,Ara-A-PIHCA-NPs的平均粒径为360nm。活性剂与Ara-A投料比为2时,Ara-A在聚合物的悬浮液中含量只有10%,平均粒径为172~175nm。 3.4.6 碘苷(Idoxudine) 1、一般特性及研究概况 碘苷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未,在25℃水的溶解度为35μg/ml。抑制HSV的浓度为2~10μg/ml,全身用药有致畸、致变、免疫抑制作用。碘苷是美国FDA于1962年批准的第一个抗病毒药,0.1%滴眼液治疗HSV-1角膜炎,一次1滴,一日5~7次,1982年批准0.5%眼膏上市,一日4次;1985年比利时上市40%二甲亚砜软膏治疗皮肤疱疹感染,一日4次。碘苷及其制剂于1990年曾收载于中、美、英等多国药典,2000年后已撤销。 2、可降解聚合物载碘苷纳米粒 Rimoli等[49]报道了碘苷-聚乳酸结合物制备方法,文中未提及此结合物的理化性能及形态。Benoit等 [50] 将碘苷-聚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的微球或纳米球在颅内定位给药,用于治疗因病毒感染或肿瘤引起的神经损伤,现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3.4.7 福米韦生(Fomivirsen) 1、一般特性及研究概况 福米韦生是CMV基因片段的硫代磷酸酯反义寡核苷酸,含21个核苷酸。在体内直接与病毒mRNA结合,使之失活,其抗CMV活性高于GCV和磷甲酸钠。在细胞培养内,福米韦生对人CMV病毒株AD169的EC50为0.37μmo/L,为GCV的l/30~1/90,而EC99为2.2μmol/L,约为GCV的1/16(36μmol/L)。用不同剂量的福米韦生对兔眼玻璃体内注射给药,药物浓度与剂量接近线性关系,玻璃体内注射单次注射115μg,在视网膜中消除相t1/2为78小时。1998年8月美国FDA批准眼玻璃体内注射剂(6.6mg/ml)上市,眼玻璃体内注射,一次150μg,一周1次,疗程3周。维持治疗,2周1次。因不方便给药,且易发生眼内炎,现已很少使用。 2、可降解聚合物载福米韦生纳米粒 Arnedo等[51] 将福米韦生吸附于预先制备的白蛋白载药载体(PO-NOA)或将载药纳米溶液(PO-NPB)用凝聚法或戊二醛交联法制备白蛋白载福米韦生药纳米粒, PO-NPB的粒径为246nm±6nm,ξ电位为-21.6 mV±0.9mV;PO-NOA的粒径为248nm±5nm,ξ电位为-24.1 mV±0.3mV;两者无明显差异。PO-NPB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分别为4.67μg/mg±0.27μg/mg及58.94%±2.63%,而PO-NOA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只有0.75μg/mg±0.11μg/mg及15.94%±1.81%。含15μg 的2种载药纳米粒在37℃±1℃释药方式有很大差异,PO-NOA几乎是立即全部释放,而PO-NPB释药呈二室模型,起始突发释放约37%,其后,缓慢持续释放,4小时后累计释药80%。PO-NPB对核苷酸外切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与磷酸二酯酶培育60分钟能保护3-寡核苷酸不被酶解。 3.5 抗人乳头瘤病毒药 人乳头瘤病毒是DNA病毒,属乳多空病毒科,通过人体密切接触传播,引起皮肤出现寻常疣和肛门及生殖器尖锐湿疣等病变。人乳头瘤病毒是致癌病毒之一,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治疗方法采用外用药物治疗,或冷冻、激光、灼烧等物理疗法。由于人乳头瘤病毒尚未建立体内外实验模型,筛选抗人乳头瘤病毒药物均借鉴抗HSV-Ⅱ药物的试验方法。经各国药政部门批准的化疗药只有2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抗病毒药咪喹莫特和抗肿瘤药鬼臼毒素的外用制剂。 3.5.1咪喹莫特(imiquimod) 1、一般特性及研究概况 咪喹莫特为白色或谈黄色结晶性粉未,微溶于水。体外试验无直接抑制病毒复制的活性,进入体内通过诱生干扰素和多种细胞因子如白介素(IL-Ⅰ、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而起抗病毒作用。豚鼠阴道内感染HSV-Ⅱ后给予5mg/kg,一日2次,共5天,能完全保护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感染,降低复发感染率,其疗效优于阿昔洛韦和膦甲酸钠。临床试验,1%软膏和5%软膏治疗生殖器和肛周疣,一日1次,或一周3次,为期16周或直至病灶消除。治疗组均在病灶消除后随访16周,约50%患者在治疗8周后痊愈,5%软膏的疗效优于1%,女性患者的治愈率高于男性,一周用药3次的毒副反应较低,多数患者均有皮肤刺激作用,其它副反应有红肿、脱皮和溃疡等,3个月后的复发率约15~20%。5%软膏有较强的透皮能力,从尿和粪便可回收0.2%的用药剂量,而血浓无法检测,表明局部用药的安全性较好。美国FDA于1997年2月批准5%乳膏上市。推荐用法为涂于患处,一周3次,疗程16周或直至痊愈。我国2003年已能生产原料药及4种规格的乳膏剂。 2、 可降解聚合物载咪喹莫特纳米粒 王欢等[52]用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IMQD-CHI-NPs),经优选最佳条件,其平均粒径543nm,跨距为0.96,粒径小于405nm者占10%,小于928nm者占90%,载药量为 5.81%,,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圆整,分布均匀,如图3-21所示,文中未提及纳米粒的透皮性能。 图3-21  咪喹莫特壳聚糖纳米粒透射电镜图(×40000) 3、 咪喹莫特脂质体纳米粒 王欢等[53]在另一项研究中,用中和法制备咪喹莫特脂质体,平均粒径855nm,跨距1.65,粒径为466~1800nm,占80%,包封率为55.6%±2.7%,透射电镜下观察,脂质体形态圆整,双层膜结构清晰,如图3-22所示。对小鼠腹部去毛的皮肤进行离体经皮扩散试验,30小时后,脂质体经皮扩散累计百分率为5.5%,5%乳膏对照组为50%;但在皮层的药物含量,脂质体约为8.8mg/ml,乳膏组为2.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咪喹莫特脂质体可增加药物的透皮量。 图3-22  咪喹莫特脂质体纳米粒透射电镜图(×15000) 3.5.2鬼臼毒素(Podophylloxin) 1、一般特性及研究概况 鬼臼毒素是从小蘖科鬼臼属植物提取的木脂类抗肿瘤组分,体外试验,能抑制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宫颈癌上皮细胞的脱氧核苷掺入和DNA合成,阻碍其分裂和增殖。酊剂外涂,可抑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导致疣状增殖的上皮细胞的分裂和增生,使之发生坏死、脱落。美国FDA于1990年12月批准0.5%的酊剂用于治疗生殖器及肛周部位的尖锐湿疣;用法为一日2次,连用3天,停药观察4天为一疗程,最多不超过三个疗程。我国可生产原料药及0.2%乳膏和2种规格的酊剂。 2、 载鬼臼毒素固体纳米脂质体 后桂荣等[54]用逆向蒸发法制备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鬼臼毒素脂质体凝胶剂,在倒置的100倍生物显微镜下可见较均匀的类球形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87nm,包封率73.8%。经负染后,在透视电镜下观察,其结构为多层多室脂质体,白色环状带由磷脂、胆固醇形成的脂质层,黒色环状带是被磷钨酸染色的水层,脂层与水层相间排列形成脂质体的壁;位于脂质体中央被包围着的水性空间为脂质体的中央室,外围是周边室。此凝胶剂初步稳定性考察表明,室温下放置不稳定,3个月后,包封率下降至58.8%;而在冰箱放置3个月,只下降5.0%。 谢方明等[55]用微乳法制备鬼臼毒素硬脂酸固体脂质体纳米粒(PPT-SLN),其混悬液是外观均一、稳定的分散体系;其透射电镜图如图3-23所示,体系中可见略带银白色金属光泽的乳光带,纳米粒径为56.5nm±25.8nm,最大粒径不超过150nm,分布较均匀,平均包封率为85.6%。PPT-SLN混悬液在室温放置5个月有少量沉淀,在4℃冰箱放置6个月出现分层,振荡后可恢复均一外观。 图3-23  鬼臼毒素硬脂酸(PPT-SLN)混悬液透射电镜图(×40000) 陈华兵等[56]用高压匀乳法制备0.15%鬼臼毒素固体纳米脂质体,循环乳化的次数对粒径有一定的影响,经5次乳化所得的纳米粒用光子相关光谱法测定,其平均粒径为73.4nm,其中粒径为36.49~208nm,占91.9%;纳米粒的ξ电位为-48.36 mV,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呈成圆球形,原子力显微镜三维结构扫描图如图3-24所示,用差向测热仪和χ衍射分析表明鬼臼毒素以无定形状态分散在脂质体中。在室温放置6个月,稳定性良好,不改变澄明度,也无降解现象。体外透皮试验,脂质体中的鬼臼毒素在去毛猪皮累计透皮量为23.38±0.55μg,而0.15%酊剂为6.08±0.31μg,增加3.48倍(P<0.01=,表明脂质体对皮肤有较好的靶向性。 图3-24鬼臼毒素固体纳米脂质体扫描电镜图 注:a:平面图  b:三维结构图 江彬彬等[57]比较0.5%鬼臼毒素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脂质体(DPPT)和鬼臼毒素大豆卵磷脂脂质体混悬液在乳猪皮肤局部涂抹的释药方式及皮肤中的滞留量,对照组为0.5%鬼臼毒素酊和空白脂质体混悬液。酊剂给药后起效迅速,1小时后达到药浓峰值,随后很快下降,在体内停留时间短暂;大豆卵磷脂脂质体混悬液在皮肤中缓慢释放,无明显药物浓度高峰出现,但药物浓度持续高于酊剂;PPT-DPPT混悬液在用药后4小时,皮肤中出现药浓峰值,与酊剂相近,随后缓慢下降,药物浓度维持稳定,48小时内药物浓度均高于酊剂组和大豆卵磷脂脂质体,表明DPPT包裹鬼臼毒素局部用药有更好的皮肤靶向性。张三泉等[58]用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作膜材,制成0.5%脂质体鬼臼毒素混悬液,包封率为74.3±5.1%。对大鼠进行外用安全性考察,对照组为0.5%酊剂,涂药后,酊剂组血药浓度上升很快,2小时后达到峰值,为378.60±26.11ng/mL;而脂质体组血药浓度上升缓慢,8小时后才达到峰值,为166.39±14.63ng/mL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酊剂组的AUC为4609.35ng/mL·h,是脂质体组2020 ng/mL·h的2.3倍,说明局部外用脂质体的全身吸收低于酊剂,对肝功能没有影响,能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 董平等[59]用反相蒸发法制备鬼臼毒素混悬液,壳聚糖作为涂膜剂的成膜材料,配置成0.5%的脂质体鬼臼毒素涂膜剂;在电镜下观察多数为大的单层脂质体,粒径在200~800nm之间,平均粒径为350nm,包封率76.3%。脂质体混悬液在室温下放置6个月,有黄色沉淀析出,包封率下降至49.7%,而膜剂外观、颜色均未发生变化。将涂膜剂涂于家兔阴道宫颈口后形成粘性薄膜,,未见明显的充血、糜烂等刺激性表现,而0.5%鬼臼毒素酊涂后粘着性差,出现阴道宫颈充血水肿、轻度糜烂。临床治疗36例阴道内尖锐湿疣,治愈率83.3%,有效率100%;33例涂鬼臼毒素软膏,治愈率15.2%,有效率72.7%,两者均有明显差异(P<0.05=。 林中方等[60]用冷冻干燥法制备鬼臼毒素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PPT-DPPC)前体脂质体,平均粒径增大至1.45μm±0.38μm,包封率72.3%,胆碱液的稳定性良好,在40℃放置6个月,其形态、粒径及包封率均无明显变化。 国外对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纳米制剂的研究重点在于比较其抗肿瘤活性,如Lundberg等[61]将鬼臼毒素衍生物鬼臼乙叉甙(依托泊甙)和鬼臼噻吩甙(替尼泊甙)的4’酚羟基与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结合,再溶于脂质体乳液,所得乳剂的粒径为104 nm,,物理稳定性良好,包封药物不渗漏,在缓冲液和血浆介质中十分稳定,在K562和T-47D细胞的毒性试验表明,依托泊甙的细胞毒性与鬼臼毒相似,替尼泊甙的细胞毒性略低于鬼臼毒素。此乳剂可作为皮肤用药新的释药制剂。Garrec等[62]采用聚(N-吡咯烷酮)-嵌合-聚乳酸可溶性聚合物作为载体,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依托泊甙和替尼泊甙的载药纳米粒,并研究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此杂化的共聚物在水中可自装配成聚合物囊泡,依托泊甙纳米粒的载药量为20%,平均粒径30.7±5.8nm,替尼泊甙的载药量为10%,平均粒径29.8.±4.1nm。此载药制剂在体内外试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比优于鬼臼毒素常用制剂。 3.6 抗呼吸道病毒药   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病原体有两大类,其发病过程和流行病学有很大差异。普通感冒是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属自限性常见病。鼻病毒是感冒的主要病原体,占50%;其次为冠状病毒,占15%~20%,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占15%~20%,其余由腺病毒和肠道病毒等引起。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是流感病毒,有甲、乙、丙型3种。乙型流感只在局部区域传播,丙型流感不发生区域性传播,甲型流感病毒颗粒表面有2种抗原: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nminidase、NA),HA有15个亚型和NA有9个亚型,病毒表面抗原的变异经常引起区域性,或世界范围的大流行,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截至2005年10月底,国外批准的抗呼吸道病毒药物有5个品种: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是甲型流感病毒M2离子通道抑制剂,只对甲型流感有预防和治疗作用。阿比朵尔(arbidol)是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抗流感病毒药,对甲、乙型流感病毒均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札那米韦(Zanamivir )和奥司米韦(Oseltamivir )是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乙型流感病毒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和阿比朵尔我国均已投产;2个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受国外专利保护,我国尚未研制,已批准奥司米韦进口,尚未见到国内外对上述5种药物进行纳米载药、释药系统研究的报道。 3.7. 抗肝炎病毒药 经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确认并命名的肝炎病毒有6种,甲型(HAV)和戊型(HEV)肝炎病毒经粪——口途径传播,在环境卫生不良的地区易引发急性甲型肝炎流行,而戊型肝炎一般只在较小的区域中呈散发性流行,这两种病毒引起的疾病属自限性疾病,少数病例因合并感染会引发急性肝衰竭而导致死亡。其它4种肝类病毒都是经血液和体液传播;丁型肝炎病毒(HDV)是缺陷型病毒,需依附于HBV才能复制。最近对庚型肝炎(HGV)是否有致病性尚有争议。而HBV 和HCV的危害性最大,80%会转为慢型肝炎;20%的肝硬化和5%的原发性肝癌与这两种肝炎病毒的感染有关。治疗药物的研究重点是针对病原体的抗病毒药和免疫调节药。 3.7.1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 截至2005年6月底国外批准的抗乙肝病毒药有3个品种:拉米夫定(Lamivudine)、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和恩替卡韦(Enticavir),及15个各种基因亚型重组干扰素。我国研制的阿德福韦酯已投产,目前只见拉米夫定研制纳米制剂的报道,干扰素纳米制剂的研究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1、 拉米夫定(Lamivudine、LA)一般特性及研究概况 拉米夫定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在20℃水中的溶解度为70mg/ml。LA是HIV逆转录酶抑制剂,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聚合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HBV转染的HepG2细胞中,抑制HBV DNA的IC50为0.1μmol/L,在土拔鼠肝炎动物模型中,LA与泛昔洛韦和α-干扰素合用能明显地降低土拔鼠肝炎的病毒血症;黑猩猩感染HBV后,口服0.3mg/kg,一日2次,为期80天,能抑制HBV DNA,但停药后2~3周内HBV重新恢复复制。1995年11月美国FDA首次批准拉米夫定治疗HIV感染,单用或与其它抗HIV药物联用,口服300mg,一日2次。1998年12月扩大适应症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口服100mg,一日1次,疗程52周,病情有明显改善者可继续服药。我国已批准进口,拉米夫定在中国的专利保护期至2009年期满。 2、拉米夫定棕榈酸前药的固体脂质纳米粒 为提高拉米夫定的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其纳米制剂的研究重点在于制备拉米夫定棕榈酸前药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肝靶向性。 薛克昌等[63]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拉米夫定棕榈酸酯固体脂质纳米粒(LAP-SLN),和用半乳糖苷修饰拉米夫定棕榈酸酯固体脂质纳米粒(LAP-GSLN)。LAP-SLN为略带淡蓝色的胶体溶液,电镜下可见许多圆形或椭圆形的球粒,平均粒径分别为281nm±98nm和257.4nm±92.3nm;载药量为9.63%及9.11%;包封率为97.69%及95.82%。健康小鼠尾静脉按15mL/kg注射拉米夫定 6%甘露醇溶液、LAP-SLN混悬液和LAP-GSLN混悬液,浓度均相当于米夫定0.48mg/ml的溶液,给药后30分钟测定各给药组血清、肝、肾、肺和脾脏的AUC。血清与肝脏AUC比值定义为肝靶向效率(Te),3个给药组的Te值分别为0.89、1.26和4.66;LAP-GSLN给药组与拉米夫定溶液比较,肝脏的药物浓度最高、肾和肺部浓度最低。 王九平等[64-65]比较了LAP-SLN和半乳糖修饰的LAP- GSLN在肝癌细胞系HepG22.2.15转染HBV对HBeAg表达的抑制作用,LAP-GSLN的抑制率可达62%。另一组试验证实LA、LAP-SLN和LAP-GSLN对肝癌细胞系HepG22.2.15转染HBV-DNA均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LAP-GSLN和LA的浓度为10mg/L时,HBV-DNA分别为1.11×107拷贝/细胞及5.06×109拷贝/细胞。药物浓度为0.01ng时,LAP-GSLN和LA对HBsAg、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52.9%,53.9%和32.2%,31.1%;在药物浓度为10mg/L时,对HBsAg、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62.7%,69.0%和45.1%,41.0%;未观察到对2.2.15细胞的毒性反应。 3.7.2抗丙型肝炎病毒药 国外批准上市的抗丙型肝药物是广谱抗病毒药利巴韦林与4种基因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干扰素的组合药物,未见研制纳米制剂的报道。 3.8 抗病毒药物纳米制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抗病毒药物纳米载药、释药系统的研究近10多年来已取得可喜的进展,但仍有许多主要品种和重大领域尚无人涉足,有待今后近一步深入研究。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目前抗病毒药物纳米制剂的研究现状,展望今后的发展趋势,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8.1广谱抗病毒药物纳米制剂的发展空间不大,研制靶向给药系统仍有潜力 抗病毒药物是指对DNA病毒和R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的药物,目前唯一批准使用的品种只有利巴韦林一种药物,国外尚未开展此药纳米制剂的研究,我国经多年的研究与开发,已上市及在研的制剂有23个品种,40多个规格,几乎涵盖所有常用制剂及各种给药途径;而利巴韦林水溶性好,口服生物利用度接近45%,研究纳米脂质体或其它纳米载药给药系统的优越难于超过现有的市售制剂。而长期服用利巴韦林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动物试验有生殖毒性和潜在的致癌作用及基因毒性,中国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已对开发利巴韦林新制剂的审批持十分审慎的态度。利巴韦林不能越过血脑屏障,若在纳米制剂的研制中,能开发出在大脑或中枢神经系统靶向定向给药,可为治疗多种严重危及生命的病毒性脑炎及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疾病带来一线生机。 3.8.2 抗HIV药物纳米制剂的研制大有可为,应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研究成果 HIV感染所致的艾滋病是危害性极大、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对HIV新药的研制也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已批准上市的21种药物普遍存在水溶性较低、毒性较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不高的缺点,而且单独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为此,对HIV/AIDS的治疗必须采取采用“鸡尾酒”疗法或多药联用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近期WHO公布修改后的“成人及青少年感染HIV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使用 指南 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星度指南下载审查指南PDF ”,推荐给医生参考的17套最佳治疗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是2种HIV逆转录酶抑制药加一种HIV蛋白酶抑制药剂,或3种HIV逆转录酶抑制药。而齐多夫定是第一个批准临床使用的HIV逆转录酶抑制药,也是“鸡尾酒”疗法的基本药物和研究其它抗HIV药的基准药物。国外的齐多夫定纳米制剂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如聚合物载药纳米粒子、可降解聚合物载药纳米球、抗坏血酸棕榈酸酯脂质体(aspasomes)纳米囊和固体纳米脂质体等;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药如司他夫定也研制了缓释微球、去羟肌苷制备了前药药质体。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释药、载药系统对网状内皮细胞组织有靶向性,可增大药物在网状内皮细胞组织系统的分布,延长体内的滞留时间。而HIV感染首先攻击的是淋巴系统的CD4细胞,其次是网状内皮细胞组织。进一步研究有可能实现靶向给药和和控制药物释放。抗HIV蛋白酶抑制药是“鸡尾酒”疗法不可缺少的组分,已研究成功的沙喹那韦自乳化纳米释药系统(SEDDS)对脂溶性药物可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不良反应,采用SEDDS技术,国外已有4个抗HIV蛋白酶抑制药纳米软胶囊投入临床使用。此外,尚有4个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3个非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药和4个复方制剂未开展纳米制剂的研究。同类药物在结构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理化性能也有共性,可相互借鉴,今后,应将现有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其它同类产品。我国抗HIV药物的研究起步较晚,受知识产权的限制,目前批准生产的品种只有6个品种,可满足治疗用药的基本需要,若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纳米新制剂的研究,可充分发挥现有药物的潜力;同时密切注视国外的研究动态,对专利即将期满或未在中国申请专利的品种,如拉米夫定、恩曲他滨等,在仿制原料药的同时,高起点的开发纳米释药、载药新制剂,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 3.8.3 抗疱疹病毒药应立足于开发研制新的局部用药纳米释药制剂 国外抗疱疹病毒药的研制开发较早,已有22个品种批准上市,而自阿昔洛韦于1982年在国外首次批准临床使用以来,接连研制了更昔洛韦、喷昔洛韦2个结构相似的同系物,为了克服这3个药物水溶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不足,又相继研制了各自的前体药:伐昔洛韦、泛昔洛韦和缬更昔洛韦。这3组药物对疱疹病毒科的8种病毒都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但都有各自的特点。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是单纯疱疹Ⅰ型和Ⅱ型病毒感染的首选药物;喷昔洛韦和泛昔洛韦在细胞内的半衰期较长,治疗带状病毒可降低疱疹后疼痛的持续时间;更昔洛韦和缬更昔洛韦对巨细胞病毒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是预防和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癌症放化疗患者、器官移植者、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不可缺少的药物。这些药物已基本上满足临床用药的需求,近年来还没有超越上述抗疱疹病毒药的新药面市。疱疹病毒引起眼角膜炎和生殖器疱疹是发病率很高病毒性传染病,复发率高,难于根治,口服或注射给药有一定的疗效,但受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制约,在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较低,加用局部用药制剂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目前,我国抗疱疹病毒纳米制剂的研究基本上与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都在临床前的初步研究阶段,国外试制了阿昔洛韦聚合物和可降解聚合物载药纳米粒、纳米脂质体,我国均已研制,此外,还试制了阿昔洛韦纳米乳剂、棕榈酸酯前药纳米脂质体凝胶、药质体和伐昔洛韦聚合物和可降解聚合物的纳米粒;只有可降解聚合物载更昔洛韦纳米粒尚未见国内的研究报道。这些研究多数都进行了局部用药体内外试验模型的释药动力学研究,初步结果,有望提高眼局部给药后在眼房水的药物浓度和滞留时间,以及皮肤用药的透皮率和缓释作用,这也是眼用制剂和皮肤局部用药提高疗效的基本条件,进一步研究有望成为高效、低毒的新制剂。 3.8.4 抗乳头瘤状病毒药应大力开发新的透皮释药制剂 抗乳头瘤状病毒感染是传染性很强,难于治愈的性接触传染病,目前尚无体内外试验模型可供新药筛选,批准临床使用的化学药只有2个品种:咪喹莫特是免疫调节药,鬼臼毒素是抗肿瘤药,经临床试验验证后扩大了适应症, WHO推荐用于治疗尖锐湿疣的一线外用药物。国外曾报制备聚(N-乙烯吡咯烷酮)-嵌合-聚乳酸新聚合物作为脂溶性鬼臼毒素衍生物鬼臼乙叉苷(依托泊苷)的可溶性载体,研究其胃肠外给药的抗肿瘤活性。而我国研究这2个药物的纳米制剂,已贴近国外纳米药物制剂的前沿,重点都着眼于提高皮肤用药的透皮率和延长体内的释药作用,以增强抗乳头瘤状病毒感染的疗效。已开展研究的纳米制剂有咪喹莫特壳聚糖纳米粒和脂质体纳米粒;鬼臼毒素脂质体凝胶剂、涂膜剂、固体纳米脂质体及鬼臼毒素衍生物鬼臼乙叉苷(依托泊苷)和鬼臼噻吩苷(替尼泊苷)脂质体乳液等。上述多种脂质体若用于皮肤局部给药系统,将有助于药物透过角质层屏障进入皮肤,并在表皮和真皮内形成药物贮库,直接而持久地对病变部位起到治疗作用,将减少或避免药物进入血液,可降低对全身的不良反应。就近期基础研究及初步临床评价的结果,表明上述2种药物的纳米制剂与常规外用制剂比较有明显的优势,是较为理想的给药系统,今后有望投入临床使用。 3.8.5 抗呼吸道病毒感染药物新品种和纳米新制剂的研制有待加大力度,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发病率最高,流行区域最广的病毒性传染病,由于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染或空气飞沫传播,而且潜伏期短、发病急,症状出现后必须早期治疗以及病毒基因经常发生变异等原因,至今仍无特效治疗药物,以鼻病毒感染为主的普通感冒,近60多年来筛选过100多万个化合物,往往对实验性感染的病毒有很好的疗效,但在疾病流行期间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试验都以失败告终,至今尚无药品监督部门批准的抗病毒药面世,市售的治疗药都是针发病后的症状对症治疗及预防继发感染的药物。即使有关于此类药物纳米制剂的研究也不在本章的论述范围。抗流感病毒药已批准临床使用的药物有5个品种,但国内外均未对其开展纳米载药、释药制剂的研究;阿比朵尔是我国仿制前苏联的免疫调节药,对甲、乙型流感病毒均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但其水溶性很小,影响人体吸收,若能研制其纳米释药制剂,有望提高临床疗效;国外上市的2个神经氨酸酶抑制药扎那米韦和奥司米韦尚在中国专利保护期内,其中,扎那米韦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只有3~4%,只能鼻腔喷雾给药,不利于临床推广使用,若能研制新的纳米制剂,有望改变给药途径,可充分发挥其预防和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 3.8.6抗肝炎病毒药物纳米制剂开发靶向释药系统有利降低不良反应,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中,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易转为慢性肝炎,属于难治性病毒性疾病。国外已批准3个抗乙肝病毒药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上市,尚未见研究其纳米制剂的报道;阿德福韦酯我国已投产,拉米夫定在中国的专利即将期满,近期有多份关于研究拉米夫定棕榈酸酯纳米固体脂质的报道。初步试验,表明纳米制剂对肝脏有靶向性,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验证其临床疗效,能否降低长期服药的不良反应;其次,长期服用拉米夫定易产生耐药性,服用一年有19%的病例出现耐药性,服药2年上升至27%,3年高达38%以上,产生耐药性是由药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只能通过开发新作用机理的药物,采用多种药物交替用药解决,纳米释药系统只能改善药物吸收,减少用药剂量,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对于药物的耐药性无能为力。此外,恩曲他滨是拉米夫定嘧啶环的5-氟取代衍生物,用于治疗HIV/AIDS已获FDA批准,治疗乙型肝炎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2-3年内可能批准扩大适应症用于治疗乙型肝炎,我国已有多家企业研制,正在申报临床试验,应开展纳米释药制剂的研究;阿德福韦酯是开环核苷酸类似物,可参照核苷酸衍生物-抗疱疹病毒药福米韦生研制其纳米制剂,开发肝靶向释药系统或控释、缓释纳米制剂,以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江明性.新编实用药物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80~713 2 徐辉碧 ,杨祥良.纳米医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45~265 3 陶秀梅,唐星,陈鹏.离心造粒法制备利巴韦林微丸.中国药学杂志,2004,39(12):925~927 4于海翔,邓英杰. 利巴韦林前体脂质体的研究. 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代码10163(2001-05 ) 5 邓英杰 . 利巴韦林脂质体制剂  CN1346633A.(2002-05-01),申请号01128247.(2001-10-08). 6于海翔,郭俊,李宁,等.利巴韦林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其生物利用度.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1,18(5):320~323 7 Dembri A, Montisci MJ, Gantier JC, et al.Targeting of 3'-azido 3'-deoxythymidine (AZT)-loaded poly(isohexylcyanoacrylate) nanospheres to the gastrointestinal mucosa and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Pharm Res, 2001,18(4):467~473. 8 Lobenberg R, Araujo L, von Briesen H, et al. Body distribution of azidothymidine bound to hex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 after i.v. injection to rats.J Contro Release,1998,50(1~3):21~30 9 Lobenberg R,Maas J,Kreuter J. Body distribution of azidothymidine bound to nanoparticl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Inter Jour Pharma,1997,44(2):123~131 10 Lobenberg R, Kreuter J. Macrophage targeting of azidothymidine: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AIDS therapy. 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1996,12(18):1709~1715 11 Callender DP, Jayaprakash N, Bell A, et al.Pharmacokinetics of oral zidovudine entrapped in. biodegradable nanospheres in rabbits.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9 ,43(4):972~974.  12 Hashem H,Rashad T,Richard R,et al.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as drug carriers. I. Incorporation and retention of the lipophilic prodrug 3′-azido-3′-deoxythymidinepalmitate.Europ.Jour Pharm Biopharm,. 1997,146:123~131 13 Hashem H,Rashad T,Nigel C,et al.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as drug carriers. II. Plasma stability and biodistribution of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containing the lipophilic prodrug 3′-azido-3′-deoxythymidine palmitate in mice.Int  J Pharma,1998,174:71~80 14 Gopinath D,Ravi D,Rao B R,et al. Ascorbyl palmitate vesicles (Aspasomes): form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 Int  J  Phama ,271(2004):95~113 15Yung-Chih Kuo.Loading efficiency of stavudine on polybutylcyanoacrylate and methylmethacrylate-sulfopropylmethacrylate copolymer nanoparticles.Inter J  Pharm.,2005,290(1-2): 161~172. 16阿布拉默维茨 R,奥当诺胡伊 D M. 含有司他夫定(stavudine)的持续释放微球.CN 1187052C(2005-02-02);申请号 CN01807440.5(2001-03-29) 17艾萍,金义光,陈大为. 去羟肌苷药质体的制备及其在大鼠体内行为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5,(3):227~234 18 Bender.A.R, von Briesen H,Kreutere J,et al.Efficiency of nanoparticles as a carrier system for antiviral agents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fected human monocytes/macrophages in vitro.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6,40(6):1467~1471 19 Leroux J C, Cozens R, Roesel J L.Pharmacokinetics of a novel HIV-1 protease inhibitor incorporated into biodegradable or enteric nanoparticles following intravenous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to mice.J Pharm Sci, 1995,84(12):1387~1391 20 Pretzer E ,Flasher D ,Duzgunes N.Inhibit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 replication in macrophages and H9 cells by free or liposome-encapsulated L-689,502, an inhibitor of the viral protease. Antiviral Res,1997,34(1):1~15 21 Bausch A,Hidber P.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submicron sized particles by dissolving in compressed gas and surfactants. WO9952504 (1999-06-04) 22 Vemavarapu C,Mollan M J,Lodaya M,et al.Design and process aspects of laboratory scale SCF particle formation systems. Int J Pharm,2005,292(1-2):1~16 23 Boudad H, Legrand P, Lebas G,et al.Combined hydroxypropyl-beta-cyclodextrin and poly(alk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 intended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aquinavir. Int J Pharm. 2001,218(1-2):113~124 24 Gursoy N R,Benita S. 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 (SEDDS) for improved oral delivery of lipophilic drugs . Biomed Pharm.,2004,58(3):173~182 25 Liversidge G G,Engers D A, Roberts M E ,et al.Methods of treating mammals using nanocrystalline formulations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protease inhibitors. US6221400(2001-04-21) 26 段明华,王东凯,马淑飞.阿昔洛韦纳米乳剂的制备.中国药剂学杂志,2003,1(2):45~51. 27 段明华,王东凯,马淑飞.阿昔洛韦纳米乳剂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中国药剂学杂志,2004,2(3):37~42 28 张志荣,田辉..阿昔洛韦聚氰酸丁酯毫微粒制备工艺研究.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29(3):329~333 29 Fresta M,Fontana G, Bucolo C, et al.Ocular tolerability and in vivo bioavaility of PEG-coatted polyethyl-2-cyanocrylatd nanosphere-encapsulate acyclovir.J pham Sci,2001,90(3):288~297 30 徐颖,周世文. 阿昔洛韦-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毫微粒制备工艺的优化选择.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22(3):253~256 31. Giannavola C,Bucolo C,Maltese  A, et al.Influence of preparation conditions on acyclovir-loaded poly-d,l-lactic acid nanospheres and effect of PEG coating on ocular drug bioavailability.Pharm Res,  2003,20(4):584~590 32 Fresta M, Panico A M, Bucolo C,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in-vivo ocular absorption of liposome-encapsulated acyclovir.J  Pharm Pharmcol, 1999,51(5):565~576 33 曲伟,邓英杰. 阿昔洛韦脂质体滴眼剂的研究. 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2003-06-01) 34 刘辉,陈鹰,吴菡子,等.阿昔洛韦棕榈酸脂质体凝胶的研制.中国药学杂志,2000,35(7):457~460 35 陈鹰,汤韧,刘辉,等.阿昔洛韦棕榈酸脂质体凝胶剂的局部透皮试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6):324~327 36刘辉,汤韧,何晓霞,等. 脂质体处方和制备方法对阿昔洛韦棕榈酸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药学学报,2002,37(7):563~566 37 Yiguang J,Yingxin Q,Miao L, et al.Langmuir monolayers of the long-chain alkyl derivatives of a nucleoside analogue and the formation of 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05,42(1):45~51 38 金义光,艾萍,李淼,等. 阿昔洛韦药质体的制备和性质.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36(10):617~620 39 金义光,艾萍,佟丽,等.新型靶向制剂阿昔洛韦药质体的家兔体内的研究.中华临床医药,2004,22(5):1~3. 40 张志荣,何勤.肝靶向万乃洛韦毫微粒制备的研究.药学学报,1998,33(9):702~706 41 Zhang Z.R, He Q.Study on liver targeting and hepatocytes permeable valaciclovir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World J Gastroenterol,1999,5(4):330~333. 42 毛声俊,候世祥,张良珂,等.甘草酸表面修饰万乃洛韦白蛋白纳米粒制备及其肝靶向性研究.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1(4):570~574 43 Merodio M, Espuelas M S,Arnedo A, et al. Efficacy of ganciclovir-loaded nanoparticles in 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infected cells.J Drug Target,2002,10(3):231~238 44 Merodio M, Arnedo A, Renedo M J, et al.Ganciclovir-loaded albumin nanoparticles: characterization and in vitro release properties.Eur J Pharm Sci,2001,12(3):251~259 45 Merodio M, Irache J M, Valamanesh F, et al. Ocular disposition and tolerance of ganciclovir-loaded albumin nanoparticles after intravitreal injection in rats.Biomaterials, 2002,23(7):1587~1594 46 Santoyo S, de Jalon E G, Ygartua P,et al.Optimization of topical cidofovir penetration using microparticles. Inter  J Pharm., 2002,242:107~113 47 杨铁耀,胡晋.阿糖腺苷毫微囊的研究.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3,24(6):263~266 48 Guise V, Drouin J Y,Benoit J ,et al.Vidarabine-loaded nanoparticles: a physicochemical study.Pharm Res,1990,7(7):736~741 49 Rimoli M G,Avallone L,de Caprariis P.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poly(,-lactic acid)–idoxuridine conjugate. J  Control Release, 1999;58(1):61~68 50 Benoit J –P, Faisant N ,Venier-Julienne M C, et al. Development of microspheres for neurological disorders: from basics to clinical applications. J Control Release, 2000,65(1-2): 285~296 51 Arnedo A, Espuelas S, Irache J M. Albumin nanoparticles as carriers for a phosphodiester oligonucleotide.Int J Pharm., 2002,244(1-2):59~72. 52 王欢,陆彬,杨红.正交试验法优选咪喹莫特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工艺.中国药师, 2002,5(7):432~433 53 王欢,陆彬,杨红. 咪喹莫特脂质体与乳膏体外经皮扩散行为的比较.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34(2):73~75 54 后桂荣.曾抗.李国锋,等. 鬼臼毒素DPPC脂质体凝胶剂的制备方法及捡测.中国医药物理学杂志, 2003,20(2):97~98 55 谢方明,曾抗,李国锋,等. 鬼臼毒素硬脂酸固体脂质体纳米粒的制备.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5,25(1):99~101 56 Huabing C, Xueling C,  Danrong D, et al.Podophyllotoxin-loaded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epidermal targeting. J Control Releace,2006 ,110(2):296~306 57 江彬彬,曾抗,张三泉,等. 鬼臼毒素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脂质体局部外用的实验研究.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5,22(10):875~877 58 张三泉,曾抗,李国锋,等. 动物实验对脂质体鬼臼毒素外用的安全性观察.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4):188~200 59. 董平,曾抗,李国锋,等.鬼臼毒素脂质体壳聚糖涂膜剂的初步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 (10):8~10 60 林中方,.曾抗,周再高,等.鬼臼毒素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前体脂质体的研制备及特性观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4,24(7):784~786 61 Lundberg B. The solubilization of lipophilic derivatives of podophyllotoxins in sub-micron sized lipid emulsions and their cytotoxic activity against cancer cells in culture.Inter J Pham, 1994,109(1):73~81 62 Garrec D L,Gori S,Luo L,et al. Poly(N-vinylpyrrolidone)-block-poly(D.L-lactide )as a new polymeric solubilizer for hydrophobic anticancer drugs:in vitro and vivo evaluatio.J Control  Release,  2004 ,99(1):83~101  63  薛克昌,张三奇,顾宜,等.十六酸拉米夫定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肝靶向研究.解放军药学学报,2004,20(1):1~4 64  王九平,骆抗先,白雪帆,等.共聚焦定量分析拉米夫定脂质纳米粒对细胞内HBeAg表达的抑制作用.广东医药,2003,24(2):137~139 65  王九平,白雪帆,张三奇,等.肝靶向十六酸拉米夫定酯固体脂质纳米粒抗乙肝病毒的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2):191~194                                                   (陈本川、刘 洁、陈历胜)
本文档为【3、纳米抗病毒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927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4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