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适《燕歌行》*

高适《燕歌行》*

举报
开通vip

高适《燕歌行》*《燕歌行》 高适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和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 2(了解本诗对战争的表现手法 3(对唐代边塞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要求 1(体会诗人对战争的矛盾态度 2(掌握诗歌描写战争的艺术手段(对比手法) 三、唐代边塞诗 1(边塞诗派的产生 唐朝的边塞战争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强盛~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

高适《燕歌行》*
《燕歌行》 高适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和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 2(了解本诗对战争的表现手法 3(对唐代边塞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要求 1(体会诗人对战争的矛盾态度 2(掌握诗歌描写战争的艺术手段(对比手法) 三、唐代边塞诗 1(边塞诗派的产生 唐朝的边塞战争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强盛~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继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当时国际之大势如此~则唐代之所以开拓西北~远征葱岭~实亦有其不容已之故~未可专咎时主之黩武开边也。”(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歌颂进取,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抒发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描绘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4(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从初唐“四杰”、陈子昂开始,边塞诗人逐渐增多,到了盛唐,遂成为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王之涣、崔颢、王翰等。 5(唐代边塞诗举例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四、高适及其边塞诗 1(高适的生平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渤海(今河北景县)人。早岁家贫,长期落拓失意。曾与李白、杜甫共游梁、宋间。直到48岁,才受人推荐,中“有道科”,被任命为封丘尉。不久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后,他反对分封诸王,有利于肃宗李亨的皇帝巩固,得肃宗赏识,官职屡升。历任谏议大夫,监察御史,淮南、西川节度使,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2(高适的边塞诗 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很有政治抱负,虽然长期所求不遂,但豪气不减,他在诗中始终表现慷慨激昂的气度。这一特点在他写的那些表述个人理想,慨叹遭遇蹭蹬的感怀、咏史一类诗中尤为突出。 高适诗中最被人推崇的是他的边塞诗作,与岑参并称“高岑”,是唐代边塞诗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高适曾多次出塞,既目睹了士卒们保卫国家疆土的艰辛,又为边疆战事的节节胜利欢欣鼓舞。但边防失策,边将无能,使战祸连年不息的现实,又使他慨叹万分。因此,他的边塞诗既有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也有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 高适的边塞诗音响浏亮、语言整饬,贯注着雄迈奔放的气势和激昂慷慨的精神。唐代人对高适诗的评价是“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宋人严羽在 《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他的七言古诗尤其写得气势奔放,情感激荡,音韵铿锵。今存《高常侍集》十卷,收诗240余首。 五、《燕歌行》题解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六、《燕歌行》赏析 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作品。诗歌主要反映了士兵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军中将帅的骄奢,以及对征人、思妇的同情。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 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1(背景 这是一首和诗,诗前序中所说的张公,是指张守珪。他从开元二十一年(733)出任幽州节度使,主持东北边事。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出关攻击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先胜后败,但张守珪却隐匿败状伪称获胜。一位跟随张守珪出塞回来的朋友,写了一首《燕歌行》给高适。高适曾在蓟州(今北京一带)漫游,对边塞的具体情况,有着透彻的切身体验,他在这首和诗中,对边塞战争做出全像描述,又融入了作者的感慨。 2(通读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赞颂戍边将士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表现他们因战争失利而长期戍边的艰苦和苦闷,抨击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八句):写边关告急,唐军奉命出师增援。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开门见山,指陈时事,有感而发。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部分(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山川萧条极边土”一句,道尽了边境的荒凉萧杀,显示了一个典型的悲剧环境。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写得触目惊心,诗人用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反映了诗人的愤怒,暗示了战斗必败的原因,笔墨极为沉痛。 第三部分(八句):写战斗结束后战场的凄凉和唐军士兵的思乡怀亲之情,幽怨凄楚。 “铁衣远戍辛勤久”四句,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 之苦,逐步加深。 第四部分(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可与屈原的《国殇》媲美,战士以身许国,视死如归,令人肃然起敬。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是作者吊古伤今的评论。这两句重提李广,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 第一,是对时下指挥者的无能和残忍的讽刺; 第二,是对朝廷给予建立军功的人奖酬太薄的批评,也是对“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叹; 第三,是对战争本身的反思,要效仿李广,以战止战。追求武功的结果,使战争连年不断,何时才是个尽头,这是对战争的质疑~ 3(主旨 本诗通过对边塞征战生活的反映,揭露唐军将帅荒淫骄敌的罪行,赞颂了戍边战士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对广大士兵久戍边疆、苦战沙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期望出现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领的美好愿望。 4(艺术特色 诗歌的风格雄浑悲壮,笔力矫健顿挫,气势壮阔畅达,感情真挚深沉。悲愤与感慨之情笼罩着全诗,形成了诗歌的基本情调。 ?词句鲜明,意韵深远 诗中选用了大量形象鲜明的词句来表现塞外风光和战斗生活,如孤城落日、大漠穷秋等,体现出苍劲雄浑、慷慨悲壮的诗风。 选用的词语意韵鲜明。例“忆李将军”等 ?对比强烈,深化主题敌我对比 官兵对比 征夫思妇对比 战前战后对比 汉唐将军对比 ?围绕“燕”字选材、构思和铺排 诗中的“东北”、“榆关”、“碣石”、“狼山”、“蓟北”无不在燕地。诗人仅仅扣住燕字作诗,矛头始终是针对张守圭,使诗的内容,主题高度集中。 六、相关评论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 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 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 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本文档为【高适《燕歌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2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5
浏览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