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章 古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

第02章 古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

举报
开通vip

第02章 古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第02章 古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 第二章 古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 ,教学目的, 了解并理解古代希腊的语言学研究,了解古罗马语言研究情况,理解古罗 马语言研究的特点,掌握古代印度的语言学研究。 ,教学重点, 古代雅典时期关于语言问题的争论和语法范畴的确定,古印度语文学的特 点其影响。 ,教学难点, 古代雅典时间对语言问题的争论及语法范畴的确定。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现代西文学术文化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可以溯源到希腊文化,语言学也不例外,西方语言学是...

第02章 古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
第02章 古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 第二章 古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 ,教学目的, 了解并理解古代希腊的语言学研究,了解古罗马语言研究情况,理解古罗 马语言研究的特点,掌握古代印度的语言学研究。 ,教学重点, 古代雅典时期关于语言问题的争论和语法范畴的确定,古印度语文学的特 点其影响。 ,教学难点, 古代雅典时间对语言问题的争论及语法范畴的确定。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现代西文学术文化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可以溯源到希腊文化,语言学也不例外,西方语言学是从古希腊发源的。古希腊有些人以教授修辞为职业, ?的成员,就是一批专门向人传授说话和争辩艺术的教师。因此,修辞学在古希腊智者派 很早就诞生了,并很快成了教学的主要科目。但是,就古希腊人对语言问题的主要兴趣以及他们对后代语言学的主要影响来看,他们对一些理论问题的争论和对语法范畴的确定,应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古代希腊语言学可以分为雅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2.1雅典时期 古希腊最早接触语言问题的是一批哲学家,他们把语言问题当作哲学问题的一部分看待,从哲学角度分析语言现象。修辞学在古代希腊是演说的艺术,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初的智者派对它特别重视。修辞学很快成了教学的主要科目。不过,他们对一些理论问题的争论和对语法范畴的确定,应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 智者派是公元前五世纪至前四世纪活跃在古希腊各邦的一批职业教师、演说家、作家。“智者”原指古希腊的哲学家,后泛指有智慧、有能力、技艺超群的人。公元前五世纪的后半叶,“智者”一词才获得了特殊的含义,成为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一部分人的专有名称。这些职业教师适应社会民主政治活动的需要,在各种公共集会上,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演说,回答人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向青年人传授辨论的艺术,即雄辩术。这在雅典的民主政治生活中是很重要的工具。智者们广招门徒,收取高额学费,向年轻人传授文法、修辞、辩证法,这三门课程是雄辩教育的核心,被称为“前三艺”。除此之外,还教授 数学 数学高考答题卡模板高考数学答题卡模板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测试卷数学作业设计案例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自然科学以及音乐等。而且还认为,道德是可以控制和培养的,是教育的结果。智者派的教育活动对当时的民主政治生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他们周游各邦的过程中,对传播文化、加强交流,以及培养年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这种与国家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雄辩教育对后来的古罗马教育以及今天西方某些国家的政治、教育等都有深刻的影响。智者派在产生之初及前期的教育活动是受人称赞的,其中最著名的有普罗泰哥拉、高尔吉亚等人。但到了后期,一部分智者蜕变为不授知识、以骗钱财为目的江湖骗子。他们玩弄概念游戏、混淆是非、歪曲事实、名声日下,因此被人们称为“诡辩派”,受到人们的鄙视,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但智者派所创立的“前三艺”却被后世所继承,成为雄辩教育的主要内容。 , 2.1.1对语言问题的争论 2.1.1.1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 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智者派就对这一问题发生了兴趣,并由此开创了对语言的思辨。其代表人物高尔吉亚在所著的《论非存在或论自然》一书中指出: ?词不是基质和存在,因而传达给交谈者的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东西,而是词;语言并不是给予的东西和存在的东西,所以我们告诉别人的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只是语言。 ?语言是随着从外界刺激我们的事物而产生的,亦即随着感性事物而产生的;由于事物与体质的接触,才产生了转达这种性质的语言。因此他认为,不是语言转达我们之外的东西,而是我们以外的东西表达语言。 高尔吉亚看清了词语不等于存在物本身,同时也看出了概念由感觉而产生,这是正确的;然而,他把意识与存在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语言不能转达存在的东西,那就陷入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高尔吉亚也许是最早提出语言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即词与物的关系)问题的学者,尽管他对这两者之间的认识还是相当模糊的。 中国人对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同样有关注,那就是“环境制约”即语言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先秦时代人们认识到:对于个人来说,他的语言活动不是天生的,而是受社会环境制约的。孟子就说过一个“一傅众咻”的故事。《吕氏春秋?善学》也说:戎族人生在戎地,长在戎地,而说的戎语不知是怎么会的,楚国人生在楚地,长在楚地,而说的楚语不知是怎么会的。假如使楚国人在戎地长大,戎族人在楚国长大,那么楚国人就说戎语,戎族人就说楚语了。 2.1.1.2名称与事物的关系问题 公元前4世纪,曾发生过一场名称与事物关系的争论。柏拉图的《对话录》(《克拉底洛篇》)里保留着对这一争论的回忆。《克拉底洛篇》,全名《克拉底洛——论词的正确性问题》,其中“按本本质的命名”这一部分论述得最详尽,约占全篇幅的一半。这场争论的中心问题是:事物的名称是根据事物的性质被赋予的呢,还是根据协商而规定的,即“按本质”和“按规定”的争论。争论是在克拉底洛、赫尔摩根和苏格拉底三个之间展开的。 克拉底洛 书中记载:“克拉底洛宣称,存在着一种由每一事实的本质产生的名称的原始正确性;如果某些人想用什么语音称谓一个事物就这样称谓,那就不成其为名称了;名称的某种正确性,原始地存在于希腊人,也存在于野蛮人,对一切人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克拉底洛认为名称由事物的本质而来。 赫尔摩根 与克拉底洛相反,他认为事物的名称是按规定而产生的。他说:“我认为,如果有谁确定一个名称,那么这个名称也就是正确的名称;若是他在后来改用别的名称而不再使用原告的名称来称呼,那么后来这个名称的正确性丝毫也不次于前者,这正如我们改变奴隶的名字一样,因为任何人的某个名字都不是按本质产生的,它乃是在法律和习惯的基础上属于确立这种习惯,并且这样称谓它的人们的。” 苏格拉底 他在这场争论中的态度有点模棱两可。他先是同意克拉底洛的看法,认为确实存在“名称的本质的正确性”。他甚至认为每个字母都是摹仿一定的性质,或者表 , 示一定特征的。可是,在《克拉底洛篇》的最后部分,苏格拉底又说词的“按本质的正确性”实际上并不存在,因为只有对事物的本质有正确的深入的认识,才可能创造出具有正确性的词,而这对最初创造词的先民来说,实在是很难做到的。最后苏格拉底说:“或者你可以用习惯来称呼别的什么东西,或者当我说一个名字而指的却是别的东西的时候,你也能知道我指的正是这个别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似乎不得不承认“习惯”的约束力了。 柏拉图 对这场争论,书的作者柏拉图的态度如何呢,他实际上是借的苏格拉底的口表达自己的意思的。因此,根据上述苏格拉底的态度,可以说柏拉图基本上是站在“按本质”论这一边的。自然他也存在着不少疑问。不过,对话录既然是一场辩论,那么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所表达的,究竟是他的真实想法,还是采用的一种讽刺手法,实在也很难断定。 亚里斯多德 在柏拉图之后,亚里斯多德从确定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这一角度再次触及语言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他在《解释篇》的开头写道:“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书面语是口语的符号。”可见他的认识跟柏拉图是有区别的。从柏拉图的观点看来,不管名称是按本质还是按规定产生的,但词语是被简单地看作用来表示事物的名称或标志的,也就是说,词好像是给现成的事物贴上去的标签。而亚里斯多德并不把词语与事物的关系简单地看作标签与事物的关系,他认为“心灵的经验”是反映事物的,而“口语”(指说话的声音)又是“心灵的经验”的直接代表。跟亚里斯多德相类似的看法,后来又被斯多葛学派的学者提了出来。他们认为,词与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的东西,这就是表现为感觉或表象的心理映象。 这一关于“按本质”和“按规定”的争论,在后来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中不断引起反响,这充分证明《克拉底洛篇》所记录的这场争论,不断地刺激着人们去思索语言问题,也说明了这一论题的重要性。 这个问题在中国古代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后人称之为“名实之辨”。 墨家说:“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所以谓”意思是“用来作称呼的”,就是“能指”;“所谓”意思是“所称呼的事物”,就是“所指”。用来做称呼的叫做“名”,所称呼的事物叫做“实”。“名”是属于语言范围的问题,“实”是属于社会存在的问题。 ?墨家 认识到“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即先有“实”,然后才有对之进行称呼的“名”,没有“实”,也就不会有“名”。墨家还强调“名”“实”要一致。 ?名家 战国中后期的名家代表人物尹文和他的学生公孙龙,对名实的论述比墨家又进了一步。在名家那里,“实”被称为“形”。他们认为名称是给“形”命名的,“形”是与名称相应的。这与墨家的“名”“实”一致的观点基本是相同的。但他们又认为“形”并不依赖于“名”而存在,“名”也不能改变安全观存在的“形”,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形”和“名”各自具有独立性。 ?儒家 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彻底地、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唯物地解释了“名”的产生问题。他说:“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也就是说,他在“名”与“实” , 的关系上提出了“约定俗成”论。这个观点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他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2.1.1.3词源探索 《克拉底洛篇》最直接的影响,是引起了探索词源的浓厚兴趣。“按本质”还是“按规定”的争论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想知道词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当时人们以为,想要找到把词语和其对象联结起来的纽带,就必须追溯词语的起源,发现每个词的真正的最初的形式。 柏拉图在《克拉底洛篇》中对按本质命名进行了详细论证,开了词源探索的先河,因此他被认为是词源学的创始人。这种研究工作,后来被斯多葛派进一步发展。 ?斯多葛派学者从“按本质”的观点出发,认为词是具有“真实性”的,意思是说,词是反映它们代表的对象的本质的。因而他们比柏拉图更为明确地提出了一个任务,那就是要提示词的本质的、真实的内容。 后来热衷于这种词源研究的人越来越多,渐渐成了一种风气。这样一来,词源学就成了当时语言研究的中心。这探源工作,目的在于寻找词的“真实”意义,可又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往往仅凭猜测,因而引出不少荒诞的结论。应该承认,这是柏拉图的词源学产生的一种消极影响。这种荒唐的词源探索为真正科学的词源学的诞生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2.1.2.语法范畴的确定 古希腊哲学家在建立语法范畴方面也作出了不少贡献。他们在研究逻辑范畴的过程中涉及到语法范畴,从而初步确立了传统语法的范畴体系。 德漠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 从逻辑原理出发对语句进行了分析,已经区分出了两种形式的语言表达式——主词和谓词。 柏拉图 ?从逻辑角度对语言表达形式做出分析。他在《克拉底洛篇》和《智者篇》中依据逻辑原理区分了语句的两个基本要素:名词和动词;有关动作的称作动词,采取动作的主体,称作名词。他把形容词列入动词范围,认为形容词与动词一样,为主语带来某种精确性,这完全是逻辑角度得出的结论。?柏拉图对判断和逻辑理论的研究是以分析名词和动词结合而成的句子开始的。(1)柏拉图把句子定义为“最初级最短小的言语”;(2)柏拉图强调只有把名词和动词联结起来,才能产生言语。他的意思是,名词和动词是句子的两个部分,实际相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主语和谓语。柏拉图对句子及其成分的初步分析,已为进一步的语法分析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 与柏拉图相比,亚里斯多德的发展在于:(1)他把词分为三类,除了名词和动词之外,增加了第三类词,即连接词,它是连接名词和动词的,实际包括了今天的连词、系、代词和冠词。实际上他已经把词分为有独立意义的词(名词、动词)和起语法作用的词(连接词)两大类。(2)提出了格的概念,他把名词和动词的所有跟基本形式(名 ?斯多葛派 公元前 4世纪由基底恩的芝诺于雅典创立的一个学派。一译“画廊派”或“斯多亚派”。因其讲学的场所在一彩色画廊而得名(希腊文Stoa,意为“画廊”,音译“斯多亚”)。斯多葛派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在希腊、罗马持续了约5个世纪。 , 词的主格、动词的现在时)不同的词形变化都叫做格的变化;因此他认为格可以表示关系、数、语气等。 斯多葛学派 他们把词分为动词、连词、成分(包括冠词和代词)、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五类。该学派的另一个功绩是发起了关于格的概念的讨论。他们把格限定于仅仅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并给每个格确定了名称,例如直接格(主格)、间接格(包括属格、与格、宾格)还有呼格。后来这些名称在拉丁语法中巩固下来,并被逐渐运用到其他语言的语法中去。 由此可见,古希腊哲学家对语法范畴的认识,一步比一步精确化系统化。不过,他们毕竟是哲学家而不是语法学家,他们关心的是逻辑形式,只是研究概念和判断的过程中才触及了语言的词和句的问题。因此他们还只是初步确立了语法范畴。 2.2.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4世纪后期至公元1世纪,希腊的统治者马其顿凭借军事实力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希腊的文化通过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向外扩散,从此古代希腊文化进入希腊化时期。在亚历山大里亚形成了当时有名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活动构成欧洲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有关“类比”和“变则”的争论。斯多葛学派以克拉底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一种“变则”说,他们认为词与物的关系是不对应的。语言中“不规则”的“变则”现象很多,因此他们认为语言是无系统的,不受规则制约的。他们强调例外的、不规则的现象。 是以相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语文学者与“变则”说者相反,提出了“类比”说。认为语言似的形式指明相似的范畴,并受一定的规律制约的。他们只看到语言中一致的、合乎规则的地方,力图把一切都纳入规则。 这场争论是早先在雅典展开的“按本质”还是“按规定”的争论在新时期的继续,但不同的是,“变则”说与“类比”说的支持者不是哲学家,而是语文学家。 ?亚历山大里亚语文学派的两个代表人物: 亚里斯塔克(约公元前200-前150),当时最著名的语法学家,对形态学作了相当详尽的研究,已确定了八大词类,即:名词、动词、分词(兼有名词和动词的特点)、冠词、代词、前置词、副词和连接词。 第欧尼修?特拉克斯(前170—前90),亚里斯塔克的学生,在前人的基础上写出《语法术》,又名《希腊语法》,是希腊语第一部有名的语法著作,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语法体系。?提出语法的两个基本单位,即句子和词。句子是“完整的思想表达”,是语法描写的最大单位;词则是语法描写的最小单位。?提出了相当完备的词类理论,使人类对语言具备了基本的理性认识,影响了几千年的欧洲语言学,后人的许多术语都与之相同。特拉克斯的语法体系后来经过拉丁语法的中介,先后被套用到许多别的语言的语法分析中去,在1000多年里几乎没有多少发动。其缺点是缺少句法的研究,直到两个世纪后,才被狄斯科鲁斯写出的《论句法》弥补上。 ?对语言学发展起的推动作用: ? 斯多葛学派,公元前4世纪雅典的一个学派,又译作“画廊派”或“斯多亚派”,因其讲学的场所在一个彩色画廊而得名(希腊文Stoa,意为“画廊”)。 , ?确立了语文学观念。语法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证和解释当时人已很难读懂的古希腊典籍。在实际工作中,学者们认识到,要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首先必须认真钻研古代文献资料的语言和文字,他们的语法著作正是为此目的而编写的。 ?提出了语言研究的新角度和新方向。以往的语言研究主要是由哲学家从哲学(逻辑)角度进行的,其目的主要是分析思维形式,现在则主要由语文学家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研究了,目的是寻求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由此就促进了真正的语言学的诞生。特拉克斯的《语法术》就是第一部真正的希腊语描写语法,从他给词类下的定义也可以看出,他确定词类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形态和语义结合的标准,这也是语法研究脱离逻辑学范围,进入真正的语言学范围的主要标志之一。 2.3.古罗马的语言研究 自公元前146年起,希腊本土全归罗马统治。罗马的文明程度远不如希腊,但在最初阶段,希腊哲学和其他文化学术向罗马的传播,受到罗马学者的顽强抵抗。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通过亚历山大里亚的媒介,罗马才逐步认识到希腊文化的优越性。在语言研究方面也是如此,由亚历山大里亚语文学派的影响,罗马学者才把希腊的语言理论和一些争论引到拉丁语的研究中来。 2.3.1古罗马的几个语言学家 瓦罗(M. T. Varro) 是第一真正的拉丁语语法学家。其著作《论拉丁语》,也称《拉丁语研究》,是研究拉丁语的专著,但其中也涉及到一些语言理论方面的问题。他不仅把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语法体系完全搬到了拉丁语的研究中来,而且对“类比”和“变则”的争论也很有兴趣,他以对具体语言材料的分析为根据来对“类比”进行论证,颇具说服力。 瓦罗之后,罗马的著名语法学家有巴拉斯蒙、多纳图斯、普里西安等人。 巴拉斯蒙 发现了叹词,认为这类词没有明确的含义,只表示感情。 多纳图斯 著有《语法学》。 普里西安 后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写过一部巨著《语法规则》,是一部汇集古希腊罗马语法研究成果,系统而通俗的教科书,对拉丁语法的教学和广泛传播起过很大作用。 2.3.2小结 总的来说,古罗马在语言研究方面很少有新的创造,在语法体系上,拉丁语法几乎完全跟希腊语法一样。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之间,罗马学者也很少进行比较,反而错误地把拉丁语当作被损坏了希腊语变体。例如瓦罗就几次说到拉丁语是希腊语爱利亚(Eolia)方言的变体,因此他们认为,要建立拉丁语语法体系,只需把希腊语法已有的规则系统搬过来就行了。 总之,罗马语法学家的贡献不在于创造新的理论和术语,而在于把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语法体系拉丁化,编写出了系统而实用的语法教材,并通过教学,使它得到了极为广泛 , 的传播。 2.4.古代印度人对于语言的看法和语法分析 印度是东方的一个文明古国,地处热带,物产丰富。它的人民热情勤劳而富于幻想。它是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发源地。 2.4.1古印度人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的时候,印度就有了一种用古代梵文编成的典籍叫做《吠陀》,它在口头上不知传诵了多少年代,直到大约公元8世纪才用天城体梵文字母记载下来,跟当时一般口头上的柏拉克里特语已有很大的差别。在古代印度人看来,梵语是一种神的语言,其中连一个字母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论谁也不能任意改变,这促使他们研究这种语言时不能不格外小心谨慎。 除此之外,古印度还有六种补充学问:仪礼、天文、语音、语法、词源和诗律,分别编成各种便于记忆的歌诀或指南,叫做《诠释篇》,历代从事研究的人很多,起初都是综合性的,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这几个部门中最先分出的是语法,因为在他们看来,语法就是一切知识、一切学问的基础。 古印度人研究语法的方法主要是分析法,所以他们就把语法叫做“语法分析”。每一个词首先要分成词根、后缀和词尾,没有后缀和词尾的词也认为在理论上应该隐含着这两部分,每一个词都是由动词词根构成的,这叫做“原始词根”,由动词变成名词构成的叫做“派生词根”。 其次是关于词源解释和词典编纂的工作。 在词源解释上,由于上述理论的指导,他们把词的各个成份加以比较然后做出的解释往往是很正确的。词典编纂是语法分析和词源解释的必然结果。一般的程序是先把从《吠陀》原文中摘录出来的词分成不可变的原始形式,然后把它们编成各种词典。所以词典中所载的都是这种原始的词根或词干,不像别的印欧语的词典那样要列出动词的不定式和名词的主格形式。 2.4.2波尼尼和其他古印度语法学家 在古代印度,很早的时候就有人从事这种语言文字的研究工作,但一般都是比较零碎的,直到公元前四世纪,古印度伟大的语法学家波尼尼(panini)才把这些材料加以概括写成他那本著名的《梵语语法》。这本书采用诗歌体写成简练的规则,分章分段讲述各种语言现象,主要研究对象是梵语,但是在某些地方也注意到东部地区某些方言的特点,常把《吠陀》所用的语言和其他梵语方言加以比较。 波尼尼的《梵语语法》写得非常简练,并已远远脱离了当时的实际口语——柏拉克里 ?特语,很不容易理解,因此,它问世后,为它作注的很多。 ?柏拉克里特语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的是已经整理出语法的,有的是从来没有经过整理的。梵罗鲁基曾把其中一种加以整理称作摩诃罗什脱利文,为婆罗门教徒所使用;另一种由加达耶纳整理成巴利文,为佛 , 2.4.3古印度语文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古印度人对于梵文的研究,多出于一种宗教的动机,其中连一个声音、一个字母都不能有丝毫的苟假。 古印度人对语文研究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构词法原则 古印度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知道把各个词分成词根、后缀、词尾几部分,并从其中分出原始词根和派生词根等等。这后来对阿拉伯和西欧各国都曾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 词的分类 他们首先把词分成动词(akhyata)和名词(naman)两大类,认为动词是表示动作的,名词是表示实际意义的。此外还有前置词(upsarga)和小品词(nipata):前置词是限制名词和动词的意义的;小品词按意义可以分成比较小品词、联结小品词和只用于诗歌中作为形式成分而没有实际意义的小品词等。在他们看来,一切有实际意义的词根都是由动词词根变来的。 由词根构成词。每个词在句子中都按照一定规则发生变化。动词有人称、态、式等变位,名词也有各种格形式。 这对西欧历史比较语法研究也曾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 语音、字母的研究和分类 他们曾根据生理原则和物理原则对语音?进行分类。这对于我国等韵学和西欧语音学的建立都曾起过很大作用。 ? 历史比较法的萌芽 历史比较语言学十九世纪初在欧洲建立起来的,但是实际上他们所用的历史比较法早在波尼尼的《梵语语法》和梵罗鲁基的《摩诃罗什脱利》中就已经可以找到它的一些萌芽。 2.4.4小结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古印度人语文研究的成果是巨大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可是由于缺乏适当的气候和丰腴的土壤,终于不能在原地蓬勃发展,开花结果。 教徒所使用。印度还有许多未经整理的语言分别变成了各地的方言,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印度正式语言的印地语。它们跟梵语、摩诃罗什脱利文和巴利文都有或亲或疏的亲属关系。 ,
本文档为【第02章 古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633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