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本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建设

举报
开通vip

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建设应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江宁区 白连顺 校本课程是指为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在学校中开发的课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择适合本校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中小学校对课程改革理念的感悟和体验日益深入,校本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的关注和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呈方...

校本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建设应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江宁区 白连顺 校本课程是指为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在学校中开发的课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择适合本校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中小学校对课程改革理念的感悟和体验日益深入,校本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的关注和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呈方兴未艾之势,随之而来对校本课程的种种片面认识和误解也增多了,科学引导和规范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使之更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也势在必行。校本课程建设应基于其本性特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其更好服务于学校和学生。 一、贴近学生是校本课程建设根本宗旨决定的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校本课程是学生的课程,尤其是本校学生的课程,必须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才能成为学生的课程,只有在尊重学生需要,关爱学生成长基础上开发课程,学生才能理解课程,在理解的过程的实现课程的意义。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特出生本性,要特出为本校学生服务,是本校教师与本校学生进行教与学对话的文本。每一所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都应考虑本校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科学设计课程与教学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提供课程保障。校本课程学生有选 1 修的权利,学校应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参与课程决策与教学活动,学生有权对校本课程作出自己的评价并提出改正建议,因而校本课程建设也有一个课程改革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要适时地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特出适应性。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一般侧重于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校本课程既要适应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对学生培养的普遍要求,又要适应本校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特长特殊的要求。不同的学校学生的需要有共性的,有个性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观察法等摸排出学生实际的愿望和需要,并进行科学评估,并切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及地区差异(农村的,城市的,城郊的)来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在使用过程中也应根据学生不断生成的新的需求和认知能力的提高等来适时修订,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突出开放性。它的内容应广泛,既可属于任何学科,又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的,又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单科性的,又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于社会实践,又可以偏重于文献。校本课程既应有着眼学科教学内容深化与拓展的知识类课程、培养生活、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技艺类课程,陶冶性情、健体强身的文体类课程,还应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类课程,使课程内容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校本课程应打破学科本位,过多强调学科的知识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经验,必然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校本课程应密切与学生修养差异与发展差异的联系,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阅读校本课程,参与学习实践,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实验、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 二、贴近实际是校本课程建设本质属性决定的 开发校本课程的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更是教育的实际需要。校本课程建设要紧紧依托学生实际,学校及教师实际,家长实际,社区实际,脱离实际的校本课程是空洞的、无灵性的,更无生命力的。校本课程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决不能成为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载体。校本课程应成为师生双方共同构建课程领域的过程,只有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才能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更多的道理。校本课程要贴近学校的传统和优势,舍己之长而取己之短的校本课程肯定质量是不高的。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特色。三级课程管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扩大学校在课程上的自主权,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现有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在规定范围内实现学校一级课程创新,开发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进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各地学校内外部条件虽然有较大差异,但都具有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学校有必要也有能力根据自己的教育宗旨和办学思路,对本校教育条件、教育资源详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创造和形成本校的文化特色。学校应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使他们有效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校际之间开发的校本课程在内容、深浅、层次、种类、范围等方面应存在较大差异,以满足本校学生的特殊需要,同时确保校本课程课时适当占一定比例。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从当前状况看,中小学校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普遍不强,往往把课程等同于学科或教科书,习惯了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模式,相当多教师认为课程开发是专家学者的事,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同时,中小学教师欠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在升学竞争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动力不足。综合以上实际,校本课程建设在各校普遍推开在当前是相当困难 3 或不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作支撑。校本课程开发要切合本校教师专业素养和时间空间实际,调动教师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要加大对广大教师校本课程开发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意识、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丰富其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提高其驾驭课程的能力和水平,营造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环境,引导和加强教师与同事、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及校外人士的广泛合作,以实现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当然,贴近教师实际的校本课程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教学,充分实施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相长,促进自己专业素养的提高,僵化刻板的校本课程既不利于学生学,也不利于教师教,是无现实意义的。 陶行知先生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教育之场所。” 社区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地方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把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在与社区持续交互作用中,在不断理解社区中健康成长。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考察学校所在地方和社区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资源状况、文化古迹遗产、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和人文景观等,它们只要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共享本土文化教育资源,感悟学习的愉悦和情趣。学校应优先考虑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应充分利用社区各种有益场所、机构与环境,应充分联系社区各界人士如学生家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知名人士等,学校还可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本课程活动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开发新的资源。当然,校本课程开发还要兼顾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实际,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社区特色和校本特色,与社区生活、学习生活联系更为密切,更为直接,家长和社区人士作为知情者,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见解为校本课程开发 4 献言献策,提供思路。学校要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宣传力度,要提高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水平与参与技能,要主动邀请他们参与,接纳他们为合作伙伴。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也需家长和社区人士的监督和评价,从而不断提高校本课程质量。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应适时反映出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并兼顾当地社区发展实际需要。比如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基本达到国家课程要求的同时,设置农业技术教育课程,服务于当地“三农”;城市普通中学也要开设适宜的职业技术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强调贴近实际还应体现讲求实效,求真务实。在开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些学校随意性大,课程开发“跟着感觉走”或停留在“依样画葫芦”模仿水平阶段,课程开设往往演变为迎合时尚,赶时髦,一哄而上,热衷于搞表面文章,摆花架子,图热闹和虚名,忽视内在质量。校本课程设置应以国家课程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切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学校、社区发展需要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编写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学规律,从学生兴趣和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最新成果,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摩、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创造性教学。校本课程内容必须从学生理解程度和语言规律出发,语言结构应简单明了,文字表达应简明扼要,条理清楚,文字流畅,笔调生动,引人入胜;要运用简要举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使复杂的科学原理让学生在没有教师教授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自学达到基本理解和初步掌握。课程设计应图文并茂,多用一些彩色插图、照片、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同时把重点内容或概念用彩色字或黑体字醒目标出来,通过人性化理念和认知心理增强学习效果;课程的实施中的主要步骤,每一步骤的主要方法技巧应有具体操作设计,课程的教学应考虑选修课和 5 活动课的特色和学生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客观实际。 三、贴近生活是校本课程建设个性特征决定的 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学生是活的人,要施以活的教育”。校本课程唯有贴近学生校内外生活,才是活的教育,才能体现其意义,显示其魅力。教育过程是师生生活过程,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主题,其内容应面向学生整个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而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校本课程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的,以唤起学生兴趣,激励其求知欲。当然,校本课程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校本课程的内容和活动是对学生生活的提炼和超越。校本课程教学应提倡生活化教学,教师要努力把学科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整合起来,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探究生活,帮助学生开拓视野,积累生活经验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体验中感知和理解校本课程,使学习校本课程成为一次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要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教学方式应是多元化的,可以是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甚至延伸至学生家庭,可以是老师主讲或师生互动或学生主讲或社会人士主讲,也可以是理论为主或实践为主。总之教学内容应是具体的,、生动的、新鲜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应是丰富多彩的、多元的、全方位的、情境的,使学生真正热爱校本课程,通过学习校本课程,提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能力,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江宁区龙都中学地处秦淮河畔龙都集镇,学校积极利用与发掘本校、本地区的资源作为校本素材,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编撰了《九龙会聚之地-----龙都》和《龙都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读本》两 6 本校本课程,初步开辟了校本课程建设之路。龙都中学充分挖掘学校劳技教育特色,有效利用现有的“南京市农村中学综合改革实验基地” 的优势,以基地实验示范项目为内容,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和学生的需要,编写了含有“塑料大棚太空甜椒”、“西兰花”、“太空番茄”、“平菇”、“茶树”、“淡产养殖”等内容的劳技校本课程,既有科技含量,又有可操作性 (在基地上实践),既发展了学校的劳技教育特色,又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并且可服务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龙都镇地处湖熟文化核心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河网密布,一派江南水乡美景,自古有“九龙会聚之地”的美誉。龙都有著名的杨柳明清古建筑群和号称“江南第一庙”的东岳大庙,是著名的新闻界巨子史量才的故乡,作为战略要地更是革命年代志士仁人浴血奋战的战场,现有龙都烈士陵园。同时龙都各镇办、村办企业发展沉浮历程和各行政村的特色和劳动人民的艰苦创业史都是取之不竭的乡土教育资源。学校适时编写了含有“自然”、“地理”、“建制”、“经济”、“公用事业”、“教育”、“卫生”、“军事”、“人物”、“古建”、“传说”、“风俗民情”等内容的乡土校本课程,既贴近本地实际和学生实际需要,又能丰富学生乡土知识,培养学生真切的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这两本校本教材图文并茂,文字流畅,深入浅出,具体生动,编写中也充分得到了当地政府、教科研专家和陶研会领导的指导,同时也吸纳了学校广大教师的参与,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可信性、教育性。总之,这两本校本课程都能贴近学生,以生为本;贴近实际,讲实际,求实效;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使用前景广阔。 校本课程建设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校本课程是指为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学 7 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在学校中开发的课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择适合本校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中小学校对课程改革理念的感悟和体验日益深入,校本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的关注和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呈方兴未艾之势,随之而来对校本课程的种种片面认识和误解也增多了,科学引导和规范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使之更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也势在必行。校本课程建设应基于其本性特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其更好服务于学校和学生。 一、贴近学生是校本教材建设根本宗旨决定的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校本课程是学生的课程,尤其是本校学生的课程,必须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才能成为学生的课程,只有在尊重学生需要,关爱学生成长基础上开发课程,学生才能理解课程,在理解的过程的实现课程的意义。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特出其本性,要特出为本校学生服务,是本校教师与本校学生进行教与学对话的文本。每一所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都应考虑本校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科学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提供课程保障。校本课程学生有选修的权利,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参与课程决策与教学活动,学生有权对校本课程作出自己的评价并提出改正建议,从而校本课程建设也有一个课程改革的问题,要适时地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特出适应性。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 8 充,一般侧重于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校本课程既要适应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对学生培养的普遍要求,又要适应本校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特长特殊的修改要求。不同的学校学生的需要有共性的,有个性的,校本课程开发前应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观察法等摸排出学生实际的愿望和需要,并进行科学评估,并切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及地区差异(农村的,城市的,城郊的)来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本次本课程在使用过程中也应根据学生不断生成的新的需求和谁知能力的提高等来适时修订,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突出开放性,它的内容应广泛,既可属于任何学科,又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的,又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单科性的,又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于社会实践,又可以偏重于文献。校本课程既应有着眼学科教学内容深化与拓展的知识类课程、培养生活、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技艺类课程,陶冶性情、健体强身的文体类课程,还应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类课程,使课程内容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校本课程应打破学科本位,过多强调学科的知识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经验,必然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校本课程应密切与学生修养差异与发展差异的联系,使学生主动阅读校本课程,参与学习实践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实践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二、贴近生活是校本课程建设个性特征决定的 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学生是活的人,要施以活的教育”校本课程唯有贴近学生校内外生活,才是活的教育,才能体现其意义,显示其魅力。教育过程是师生生活过程,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尖从学 9 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主题,其内容应面向学生整个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而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校本课程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的,以唤起学生兴趣,激励其求知欲。当然,校本课程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校本课程的内容和活动是对学生生活的提炼和超越。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探究生活,帮助学生开拓视野,积累生活经验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体验中感知和理解校本教材,使学习校本教材成为一次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校本课程教学应生活化教学,老师要努力把学科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整合起来,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要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教学方式应是多元化的,可以是课堂内容、学校内容,甚至学生家庭,可以是老师主讲或师生互动或学生主讲或社会人士主讲,也可以是理论为主或实践为主,总之教学内容应是具体的,、生动的、新鲜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应是丰富多彩的、多元的、全方位的、情境的,使学生真正热爱校本课程,通过学习校本课程,提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能力,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贴近实际是校本课程建设本质属性决定的 开发校本课程的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更是教育的实际需要,校本课程建设要紧紧依托学生实际,学校及教师实际,社区实际,家长实际,脱离实际的校本课程是空洞的、无灵性的,更无生命力的。首先,校本课程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决不能成为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载体。校本课程要贴近学校的传统和优势,舍己之长而取己之短的校本课程肯定质量是不高的。 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特色。三级课程管理充分新生和满足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扩大学校在课程上的自主权,根 10 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现有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在规定范围内实现学校一级课程创新,开发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进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各地学校内外部条件虽然有较大差异,但都具有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校际之间开发的校本课程在内容、深浅、层次、种类、范围等方面应存在较大差异,以满足本校学生的特殊需要,校本课程应调动学校开发和实施的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创造和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学校有必要也有能力根据自己的教育宗旨和办学思路,对本校教育条件、教育资源详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应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使他们有效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同时确保校本课程课时适当占一定比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从当前状况看,中小学校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普遍不强,往往把课程等同于学科或教科书,习惯了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模式,大部分教师认为课程开发是专家学者的事,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同时,中小学教师欠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在升学竞争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动力不足。综合以上实际,校本课程建设在各校普遍推开在当前是相当困难或不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作支撑。校本课程开发要切合本校教师专业素养和时间空间实际,调动教师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要加大对广大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培训,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意识、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丰富其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提高其驾驭课程的能力和水平,营造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环境,引导和加强教师与同事、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及校外人士的广泛合作,以实现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陶行知先生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教育之场所。”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地方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把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 11 所,在与社区持续交互作用中,在不断理解社区中健康成长。社区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学校应优先考虑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应充分利用社区各种有益场所、机构与环境,应充分联系社区各界人士如学生家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知名人士等,学校还可与有在部门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本课程活动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开发新的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考察学校所在地方和社区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资源状况、文化古迹遗产、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和人文景观等,它们只要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成长 有帮助的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共享本土文化教育资源,感悟学习的愉悦和情趣。当然,校本课程开发还要兼顾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实际,学校要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宣传力度,要提高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水平与参与技能,要主动邀请他们参与,接纳他们为合作伙伴。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社区特色和校本特色,与社区生活、学习生活联系更为密切,更为直接,家长和社区人士作为知情者,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见解为校本课程开发献言献策,提供思路。同时,校本课程应该成为师生双方共同构建课程领域的过程,只有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才能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更多的道理。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也需家长和社区人士的监督和评价,从而不断提高校本课程质量。校本课程开发应适时反映出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还应兼顾当地社区发展实际需要。比如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基本达到国家课程要求的同时,设置农业技术教育课程,服务于当地“三农”;城市普通中学也要开设适宜的职业技术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强调贴近实际还应体现以讲求实效,求真务实。在开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些学校随意性大,课程开发“跟着感觉走”或停留 12 在“依样画葫芦”模仿水平阶段,课程开设往往演变为迎合时尚,赶时髦,一哄而上,热衷于搞表面文章,摆花架子,图热闹和虚名,忽视内在质量。校本课程设置应以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切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学校、社区发展需要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编写还就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学规律,从学生兴趣和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摩、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创造性教学。校本课程内容必须从学生理解程度和语言规律出发,语言结构应简单明了,文字表达应简明扼要,条理清楚,文字流畅,笔调生动,引人入胜,要运用简要举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使复杂的科学原理让学生在没有教师教授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自学达到基本理解和初步掌握。课程设计应图文并茂,多用一些彩色插图、照片、表格,同时把重点内容或概念用彩色字或黑体字醒目标出来,运用人性化理念和认知心理增强学习效果;课程的实施中的主要步骤,每一步骤的主要方法技巧应有具体操作设计,课程的教学应考虑选修课和活动课的特色和学生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客观实际。 江宁区龙都中学地处秦淮河畔龙都集镇,学校积极利用与发掘本校本地区的资源作为校本素材,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编撰了《九龙会聚之地-----龙都》和《龙都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读本》两本校本课程,初步开辟了校本课程建设之路。龙都中学充分挖掘学校劳技教育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的南京市农村中学综合改革实验基地的,以基地实验示范项目为内容,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和学生体需要,编写了含有“塑料大棚太空甜椒”、“西兰花”、“太空番茄”、“平菇”、“茶树”、“淡产养殖”等内容的劳技校本课程,既有科技含量,又有可操作性既(在基地上实践),既发展了学校的劳技教育特色,又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并且可服务 13 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龙都镇地处湖熟文化核心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河网密布,一派江南水乡美景,自古有“九龙会聚之地”的美誉。龙都有著名的杨柳明清古建筑群和号称“江南第一庙”的东岳大庙,是著名的新闻界巨子史量才的故乡,作为战略要地更是革命年代志士浴血奋战的战场,现有龙都烈士陵园。同时龙都各镇办、村办企业发展沉浮历程和各行政村的特色和劳动人民的艰苦创业史都是取之不竭的乡土教育资源。学校适时编写了含有“自然”、“地理”、“建制”、“经济”、“公用事业”、“教育”、“卫生”、“军事”、“人物”、“古建”、“传说”、“风俗民情”等内容的乡土校本课程,既贴近本地实际和学生实际需要,又能丰富学生乡土知识,培养学生真切的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这两本校本教材图文并茂,文字流畅,深入浅出,具体生动,编写中也充分得到了当地政府、教科研专家的指导,同时也吸纳了学校广大教师的参与,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可信性、教育性。总之,这两本校本课程都能贴近学生,以生为本,贴近生活,融入生活,贴近实际,讲实际,求实效,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使用前景广阔。 14
本文档为【校本课程建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1816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6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