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高教案 (1)

登高教案 (1)

举报
开通vip

登高教案 (1)《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 2.鉴赏诗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 3.理解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教学难点 杜甫诗歌语言“沉郁顿挫”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

登高教案 (1)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 2.鉴赏诗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 3.理解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教学难点 杜甫诗歌语言“沉郁顿挫”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笔下的秋天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哪?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杜甫的《登高》。 二、明确学习重难点 1.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2. 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语言特色。 三、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人生经历及代表作: 1. 读书和漫游时期(20—35岁)代表作:《望岳》 2. 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3. 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岁)代表作:组诗“三吏”“三别” 4. 西南漂泊时期(48—58岁)代表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登高》 四、指导诵读 1. 老师范读,整体感知。(悲凉、低沉) 2. 自由朗诵。 3. 两位学生试读,并相互评价。 五、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思考:你从这两句中读出几层悲? (抓每一个字词分析) 【明确】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罗大经《鹤林雨露》【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 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 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尾联和颈联相比,感情上又加重了哪些,多了哪一层? 【明确】 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愁苦到了潦倒的地步,同时又多了对国运的担忧。 【总结】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 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七、析意象、意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思考:这两句选取了哪些意象?分别用哪些词语来修饰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补充诗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长干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结合诗句对“落木”和“长江”两个意象的描写感受诗歌颔联营造的意境。【明确】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使全诗的意境变的悲壮、变的壮阔起来,“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这两句悲而不伤,感伤但不低沉,所以本诗的主格调并不是“悲”,而是“悲壮”,显示了杜甫博大宽广的胸襟。 八、结构分析 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诗的最重要的写作手法。 九、语言风格 【沉郁顿挫】“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沉郁:指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炼沉着,以节奏的徐急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总结】本诗集中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首联六个物象把秋天景物的凄凉气氛铺陈得十分浓郁。颔联则从更大处落笔,把秋景写得既肃杀又空旷深远。前两联写景抑扬顿挫,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而“无边”一句为俯视,“不尽”一句为俯视,这样一远一近,一上一下,层次分明,起伏‘“顿挫”。后两联以前两联描写的秋景为背景,着重抒发忧愤深广的情感。其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显示杜诗沉郁顿挫的范例。十、课堂练笔 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下面这首诗。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 十一、结语 “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的这首诗歌,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满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杜甫在年老、多病、孤独、漂泊的时候,还能够忧国忧民,心系家国,其伟大就在于此!“满纸漂泊言,一把辛酸泪。都云杜甫痴,谁解其中味?”杜甫——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的社稷情怀将永远感动每一个后来的中国人! 十二、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预习《咏怀古迹》。
本文档为【登高教案 (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8-08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