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推进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推进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举报
开通vip

关于推进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关于推进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推进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游牧民定居工程是新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稳疆兴疆、固边富民的具体体现。实施游牧民定居对于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推进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通过对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探讨了目前定居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聚居的主要区域,目前全疆有牧民30万户,...

关于推进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推进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推进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游牧民定居工程是新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稳疆兴疆、固边富民的具体体现。实施游牧民定居对于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推进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通过对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探讨了目前定居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及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聚居的主要区域,目前全疆有牧民30万户,近150万人。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严重阻碍了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同时,四季游牧的流动性,远离城镇的分散性,造成牧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为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商贸等发展带来极大不便,这不仅使牧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也制约了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新疆牧民人均年收入仅2000元左右。因此,如何有效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游牧民生活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已经成为新疆“三牧”问题的关键,而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无疑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新疆游牧民人数众多,生产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牧区与农区、城 市的发展差距巨大。因此,通过定居工程使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相对稳定下来,才能更加方便地享受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休闲等公共服务,才能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游牧民只有适应生产方式的改变,才能从传统畜牧业转向现代畜牧业,全面提高牧区牧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随着牧区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区域经济的繁荣和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将进一步保证牧民的安居乐业,实现民族的团结互助,从而进一步保证祖国边疆更加稳固安康。可见,游牧民定居工程不仅是牧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游牧民生产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二)加快新疆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有力保障 发展现代畜牧业是解决新疆“三牧”问题的关键,传统的游牧方式决定了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加快新疆畜牧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实施游牧民定居无疑是正确且必须的选择。定居工程的实施,一方面,能够通过人工饲草料基地和实施草原综合治理措施,增加饲草料的产量,保证牲畜的饲料供应,有利支持牲畜圈养,从而增强抗灾保畜能力,有效地解决牧区牲畜“冬瘦春死”的难题;另一方面,游牧民定居后可通过规模化、现代化的养殖,能够实现养殖业技术进步,加快养殖业产值规模增长,促进草原畜牧业走向效益之路、致富之路和现代化之路。另外,随着游牧民定居持续深入推进,游牧民的生产经营方式也会不断发生转变,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 有效延伸畜产品产业链,走集约化、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之路。 (三)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将使游牧民不再承袭四处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冷季舍饲圈养,将会有效促进草畜平衡,减轻草场压力,提高草场植被覆盖率。同时,随着牧民定居后向种植业和第二、三产业转产分流,从事草原畜牧业人口不断减少,将有助于抑制草原退化。随着草原的自我更新和修复,将有利于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维护项目区生态安全。牧民定居后,调减了天然草地载畜量,也方便对天然草场进行补播、灭鼠、灭蝗等工作的开展。通过人工草场的发展带来牲畜的圈养,极大地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再加上实施天然草场的综合治理措施,将加速天然草原的快速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从而有利于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现状及成效 (一)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现状 新疆有计划、大规模推行游牧民定居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通过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大集中、小分散”、“沿交通干线”、“插花式”、“村落式”、“异地搬迁定居”和“进城定居”等不同的定居模式。一部分牧民离开草原来到城镇,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自2009年国家开始全面实施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以来,两年时间内,全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已新建定居房145.99万m2,新建牲 畜棚圈135万m2,新建贮草棚49.1万m2,帮助23198户游牧民实现定居。实施范围涉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乌鲁木齐市、哈密地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九个地州(市)。部分已定居的牧民开始住上干净整洁明亮的新房,享受便利的上学就医用电用水和交通出行服务,牧民抗灾能力明显增强,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定居牧民在生产、生活、价值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二)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成效 1、生产方式的变化 游牧民定居后,由过去单一的游牧畜牧生产开始向种植、圈养畜牧生产为主的多样化方式发展。一些新技术,如冷冻精液配种、常温人工受精、牵引交配和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到畜牧业生产领域。畜牧产品加工由过去主要使用手工操作为主,开始向机械化方向发展,牛奶分离器、擀毡机等都被运用于畜牧产品加工,畜牧产业走向了商品性与集约化生产的道路。在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业的同时,鼓励定居游牧民发展庭院经济,如塔城地区发展特色飞鹅养殖就给定居牧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充分调动了定居牧民种植蔬菜果树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农区插花定居的部分牧民在房前屋后开始种植蔬菜和栽种果树。 2、生活方式的变化 生产方式的变迁,必然带来生活方式的变迁。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作为人们生活方式中物质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 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游牧民生活方式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牧民定居后,由于生产方式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并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工具已经开始走进定居牧民家中,现代化的娱乐休闲方式也逐渐被广大牧民所接受。调研结果也能够清楚的显示,定居牧民的服饰选择、饮食结构、居住条件、交通状况与定居之前相比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3、价值观的变化 随着定居工作的不断深入,广大定居牧民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同时,价值观也在不断的进步变化。定居后,特别是通过专门的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使牧民对知识和技能的认识不断深入,大多定居牧民由被动变主动,开始乐于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开始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未来规划发展,定居牧民的子女入学率和受教育程度均大大提高;而且定居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牧民的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积极从事服务行业和外出务工逐渐成为牧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大多数定居牧民在追求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此外,定居使得牧民由原来的马背毡房转移到了开放、现代的社会生活系统中,交往的范围扩张、交往手段的现代化以及交往对象的变化,都在冲击着游牧民长期形成的传统社会关系和生活模式,改变着游牧民固有的价值观体系。 三、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游牧民自筹资金难度较大 目前,尽管国家安排了游牧民定居专项资金用于住房补助,但游牧民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定居,还须配套饲草料基地、牲畜暖圈及牧民定居点道路、水电、学校、卫生院、文化室等设施,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红砖、水泥、钢筋等大宗建筑材料价格逐年上涨,建筑成本不断增加,牧民自筹压力较大。另外,游牧民定居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逐年实施,后期定居的游牧民自我积累能力有限,资金筹措更加困难,为定居而负债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相关配套产业和产业链培育尚不能同步 游牧民定居过程中,最突出问题是大多牧民定居点产业结构非常单一,缺少适合牧民转产就业的工作岗位,游牧民定居后的生产生活问题没有可靠保障,定居后干什么、靠什么生活的问题没有解决,使得游牧民定居的风险和社会成本上升,严重的还会使已定居牧民定而不居,重新回到逐草游牧的生产生活状态,造成资源浪费。另外,在游牧民定居后,游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与相关产业形成和产业链培育还未能实现同步,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受自然条件和生产技能的限制,短时期内,游牧民不可能在畜牧业生产活动中完全摈弃传统的游牧方式;另一方面,由于相关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也相对滞后,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限制,从而对游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人工饲草料的生产水平不能满足牧民的需求 游牧民定居配套建设中,虽然都配有相应的饲草料基地,但受水 源、土地的制约,人均饲草料的生产水平不能满足牧民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人工饲草料地的面积不够;人工饲草料地的种植结构不合理,饲草料作物的比例较低;不少牧民尚未从根本上认识到人工饲草料地的重要性,靠天养畜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以及牧民传统的重牧轻农思想很难改变;大部分定居牧民还没有熟练掌握种植技术,无法有效提高饲草产量;定居点人工饲草料地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播种机、收割机、打草机等加工机械配备不全,草料地防渗渠道、水源井等设施不足;牧民定居区饲草料加工利用率不高,饲料的青贮发酵技术推广应用不足。 (四)定居点配套工程保障力度不够 游牧民定居工程不但是定居住房建设,还涉及其他有关定居及发展生产的配套设施工程建设。由于国家的定居补助资金有限且主要用于住房和暖圈等生活、生产设施建设,其余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多只能依靠当地政府自有财力进行投资建设,因此,目前有相当数量的牧民定居点不能完全按照规划建设配套保障措施,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特别是牧区大多位置偏远,条件艰苦,公共服务能力严重不足,部分定居点不具备医疗条件或是医疗设备简单、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定居牧民的看病就医问题依然存在;教育投入缺少来源,只能靠国家项目支持,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的规定无法落实,直接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开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动物疫情防控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五)定居牧民缺乏创新发展的思想意识 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与游牧方式相适应的生活习惯和传统观念,即使在定居后,牧民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发展意识与农区村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发展上缺思路,目标上缺定位,工作上缺举措,转变其思想方式甚至比改变生活方式更加困难。诸如在调研中发现,导致牧民闲呆在家而未外出打工的原因除了受语言不通的限制外,牧民自身缺乏主观能动性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另外,相当一部分牧民将自己的增收看成是政府的任务,怀着等政府安置、靠政府补贴的惰性思想,忽视了自身的能动性,这就会导致出现政府热心着急、牧民消极等靠的“一头热一头凉”现象时有发生。 四、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持续推进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妥善解决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资金筹集工作 游牧民定居工程投资较大,资金的筹措需要多个渠道。一是要尽可能多地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多争取中央、自治区上专项资金,提高游牧民定居工程中央、自治区级财政承担的比例。同时,利用中央对支持新疆发展的有关政策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定居点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资金支持。二是地方财政应逐年加大对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投入,包括对定居点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投入。三是游牧民在定居点房屋的建设中应按规定承担相应比例的定居费用。对于家庭生活困难的游牧民,建议通过增加政府财政配套和设立政策性银行“游牧民定居工程专项贷款”来解决牧民资金困 难。四是整合各类资金用于定居工程建设。要加强同相关部门的沟通,整合各项贷款、退耕还草、畜牧业发展、人畜饮水安全、农村道路交通、国家能源沼气、抗震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与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资金捆绑使用。五是组织游牧民参与建材运输和工程建设,就地输出劳务,以投工投劳的方式抵顶自筹部分款项。六是把饲草料地、牲畜暖圈、草料棚等作为牧区专项资金和发展资金中的重要投资项目,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切块专项资金,连续多年给予支持。 (二)加快定居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 建议政府大力扶持牧区城镇非农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为定居后的牧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具有农业发展潜力的定居点,要大力支持牧民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农牧结合。在农作物种植、人工种草、舍饲半舍饲技术和技能上对定居牧民加以培训,为其提供生产的全程技术服务,并给予一定的扶持;通过草场、牛羊入股,改良畜种,加快商品率,以草场流转、集中经营实现规模养殖、科学养殖;对牧区进行资金投入时,应当加大生产性资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解决定居牧民的后续产业问题,对集中定居和进城定居牧民进行文化教育、科技培训。同时,通过多渠道就业实现劳动力转移,让定居牧民能够“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一是发展民族工业,增强民族工业的可持续性,要在积极开发高质量、系列化产品的同时,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特 色奶制品、民族风味乳肉、绿色有机食品等食品生产加工行业,要注重与先进地区相关高校及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开发关系,通过引智型和协作化的技术创新活动,逐步提升定居区域工业企业的竞争能力。二是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要利用牧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如草原风光、哈萨克民族风情等,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人流、积聚人气,促进区域商贸服务、信息物流、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三是扩大牧民自主就业渠道,在发展民族手工业、旅游及其他服务业的同时,各级政府要积极开拓城镇就业门路,促进牧民由简单定居者向城市经济的生产经营者转变,由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城市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使城镇化趋于定型和完善。 (四)结合草原建设,建立饲草料基地 牧民定居,实行半舍饲、舍饲圈养过程中遇到最大问题是牲畜越冬的饲草、饲料问题。冬季、春季补饲草料,是实施牧民定居和舍饲圈养的重要前提,也是发展集约化畜牧业,弥补牧民收入降低的根本保障。为此,在牧区推行圈窝地种草和半人工草地建设。在牧区要大力发展高效人工饲草地建设,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充分利用该区丰富的农作物秸杆资源,建立饲草料基地,既为本区舍饲圈养提供充足的饲草料,又将饲草料调往牧区补饲,为牧区舍饲圈养提供保障,既发展畜牧业,又能减轻天然草地压力,还能提高牧民收入。 (五)加强定居点配套工程保障力度 一是切实提高定居点所在乡村的医疗卫生水平,一方面,经常性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活动,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在岗乡村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有效提高农村、社区等基层卫生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能力。二是尽快完善定居点教育教学服务,解决定居牧民子女的上学问题,对于定居牧民相对集中,定居规模大的定居点,要及时设置学校(教学点),配备教师和相应的教学设备,对于零散定居的牧民,要就近安排牧民子女上学,并协调解决好食宿问题,对困难家庭提供一定补助,确保牧民子女的入学率和巩固率。三是实施畜牧科技推广与专业人员培训工程。重点抓好畜禽改良、快速育肥、暖圈饲养、冬羔生产、疫病综合防治、牧草栽培、草地改良、长草短喂、短草槽喂、“三贮一化”等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在定居点的推广普及,不断提高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率。重视抓好畜产品储藏、保鲜、运输、加工等转化增值实用技术,提高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坚持“牧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在牧区利用冬闲时节科技工作者深入定居点开展诸如“科技之冬”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畜牧业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科学养畜技术、有市场经济意识的新型牧民,成为农牧业生产中的骨干力量。四是充分利用各类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强落实定居点的整体规划,加快定居点通信、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从根本上解决牧民信息闭塞的现状。 (六)在定居工程中充分发挥游牧民的主体作用 定居工程引导游牧民从游牧散居向集中定居转变,旨在改善游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势必会对游牧民传统的生活习惯造成一定程 度的冲击。因此,在重视游牧民定居的同时,对游牧民的主体性参与问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必须要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游牧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习俗、生活方式以及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如果忽视牧区自身发展规律和游牧民的主体作用,仅是单纯地为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而定居的话,那结果很可能会事与愿违。
本文档为【关于推进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1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4-05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