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简明世界史学习指导

简明世界史学习指导

举报
开通vip

简明世界史学习指导简明世界史学习指导 简明世界史学习指导(2) 适用专业:现代远程、法学、外语、注册 2002年3月26日星期二 第五章 欧洲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要求: 欧洲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正值欧亚大陆上民族大迁徙的高潮时期。正是这种民族大迁徙,使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境内,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法兰克国家长期统治西欧的历史后果。 欧洲的民族大迁徙是由亚洲的民族迁徙直接引发的。亚洲匈奴人的西迁,辗转滞留,终于在公元4世纪中叶到达欧洲,成为促成欧洲和非洲民族大迁徙的推动力。 西欧大陆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

简明世界史学习指导
简明世界史学习指导 简明世界史学习指导(2) 适用专业:现代远程、法学、外语、注册 2002年3月26日星期二 第五章 欧洲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要求: 欧洲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正值欧亚大陆上民族大迁徙的高潮时期。正是这种民族大迁徙,使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境内,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法兰克国家长期统治西欧的历史后果。 欧洲的民族大迁徙是由亚洲的民族迁徙直接引发的。亚洲匈奴人的西迁,辗转滞留,终于在公元4世纪中叶到达欧洲,成为促成欧洲和非洲民族大迁徙的推动力。 西欧大陆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和整个欧亚大陆的民族大迁徙,这两个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忽视任何一个,都将无法弄清我们所要学习的问题。 法兰克国家封建化的内容是第一节的重点。学习这一节内容时,首先应了解法兰克人的历史以及法兰克王国建立的历史。其次,应了解《萨利克法典》所反映的法兰克人社会的各个特点。应明确掌握查理帝国建立和分裂的历史。重点掌握西欧封建制的产生及法兰克封建制的特点等问题。还应明确掌握查理?玛特的采邑改革、教皇权与教皇国的形成等问题。 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是西欧封建社会由早期走向发展时期的重点标志之一。西欧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旧的城市或被毁灭,或被遗弃,自然经济又重新占领了统治地位,商业活动几乎停止。公元11世纪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生产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从而使商业活动又活跃起来。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是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主要条件。 西欧的城市的兴起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旧城的复苏,一个是新城的兴建。旧城多为古罗马时代的城市,并一度成为城市经济的中心。新城多建于封建主或教会的领地上。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教俗封建主为了增加收入,对城市实行掠夺式的剥削和压榨。为了求得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适合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从11世纪开始,西欧的许多城市采用武力斗争和金钱赎买等方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和自由。但是,由于各地区的特点 不同,这种自由和自治权力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之初,手工业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建立了行会组织。行会组织的出现,对西欧城市的发展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是,由于行会组织经济上采取平均主义、反对竞争等特点,妨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14、15世纪,行会逐渐走向了反面,成为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在取得自治权的城市里,12世纪,15世纪,发生过两次激烈的政治和经济斗争:一次是行会反对城市贵族的斗争;一次是行会内部的帮工学徒反对匠师的斗争。这两次斗争的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兴起之后,随着商业的发展,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联系加强了。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西欧的封建教会、封建主、商人发动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十字军东侵。这场战争给东西方人民均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对于加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学习第二节的内容时,首先应该掌握西欧城市兴起的条件这一问题。还应该结合西欧中世纪土地所有权的特点,来理解西欧城市遭受封建领主剥削和压迫这一问题。其次,应了解西欧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背景、内容和结果。应了解行会反对城市贵族斗争的原因、 内容、后果。了解行会中帮工和学徒反对匠师斗争的原因、内容和后果等问题。此外,还应掌握十字军东侵的历史条件、东侵的主要地点、性质和后果等问题。 11世纪,15世纪是西欧封建制发展得最为充分的时代。 在学习第二节的内容时,还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认识到11世纪,15世纪西欧社会的历史是纯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本身的历史,既没有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的因素,也没有资本主义因素。在这一时期,西欧封建制度各方面的特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得最为充分。其次,西欧各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在学习时,应注意各国封建制发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再次,西欧各国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都发生在这一时代,对于引起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后果应注意。最后,应充分注意基督教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权与君权的斗争及其影响。 第三节叙述了东欧诸国封建制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学习本节内容时,首先应该掌握拜占廷帝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其历史又延续了10个世纪。拜占廷帝国之所以没有与西罗马帝国同时灭亡,是因为其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与西罗马帝国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夕,其主要的社会经济制度是奴隶制度,但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新的封建制度的萌芽由于奴隶制上层建筑的腐朽和反动,无法成长起来。因此,西罗马帝国奴隶制社会陷入了绝境。在政治上,则是政局混乱,统治阶级内讧不已。东罗马帝国却与之不同。 在公元4世纪,5世纪时,东罗马帝国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即奴隶制经济、农村公社经济和隶农制经济。奴隶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农村公社经济和隶农制经济则是拜占廷农业的基础。因此,在奴隶制发生危机的时候,东罗马帝国农业通过农村公社和隶农制经济得以保护而不致衰败。大量的自由村社农民的存在,使拜占廷帝国不仅有税源,而且还有兵源。同时,东罗马帝国有许多繁荣的工商业城市,使帝国保有丰富的财源。又由于城市与农村始终保持密切的经济联系,城乡的上层集团由于共同的经济利益,都支持中央政权,从而使拜占廷中央政权稳固,王权强大,这就使拜占廷帝国能够抵御蛮族的人侵和镇压人民的起义,从而使帝国延存下来。 由于拜占廷帝国的存在,大量的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物质及精神文化财富保存下来,对东欧诸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拜占廷文化圈。但是,也应该充分地注意到,东区诸国大多数是斯拉夫国家和受斯拉夫文化影响的国家,其斯拉夫文化因素,对拜占廷帝国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反作用。学习这节内容时,应充分抓住以上问题和线索,才有可能对本节的内容融会贯通。 在学习这一节的内容时,应首先掌握拜占廷帝国长期延续的历史原因这一问题。再次,应了解封建制产生和发展的特点,并与西欧封建制的产生和发展的特点进行比较,指出异同点。最后,应重点掌握拜占廷文化繁荣的历史原因。此外,还应了解拜占廷文化中有关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应了解基辅罗斯早期的历史及其特点,了解罗斯国家形成的历史。对于罗斯国家封建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应掌握。对于莫斯科公国兴起和发展的过程应重点掌握。对于伊凡四世的内外政策问题应掌握。 此外,还应了解捷克早期国家的历史和封建关系的确立问题,重点掌握胡司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第四节重点叙述了中古时期西欧封建文化的有关问题。 中古时期的西欧封建社会是在极为原始和落后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作为西欧古典文明代表的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在蛮族的破坏下已经荡然无存。因此,西欧中古时期的文化也是在一片空白中发展起来的。中古时期,西欧在政治上处于长期的分裂状态,基督教则在社会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着整个西欧社会,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里 也取得了支配地位,垄断—了文化和教育。教会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是中古西欧文化的 核心。教育为教会所掌握,政治、法律成为神学的分支,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经院哲学就是在教会中发展起来的,以论证教条和圣经的真理性为其宗旨。与基督教文化并存的还有与其不同的人民文化和城市文化,这些文化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在学习这一节的内容时,应了解中古时期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情况,以及中古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应了解有关经院哲学的基本情况,重点了解经院哲学的实质,以及有关唯名论和唯实论斗争的实质。 教学重点: (一)欧亚民族大迁徙的问题 1(原因 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根本原因是匈奴西迁。 2.起点 公元374年,匈奴人进攻东哥特,标志着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的开始。 3(后果 与西罗马帝国境内的奴隶、隶农起义一起,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的蛮族国家。 (二)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化过程 1(大封建主阶层的形成 法兰克是西欧封建化的典型国家。在法兰克国家建国之初,曾把大批高卢的土地通过各种方式分给廷臣、将军、主教和修道院长,从而构成了法兰克国家最早的一批大土地所有者。 2(自由农民封建化过程 在墨洛温王朝的270年间,由于各种原因,大批的法兰克自由农民和自由罗马人纷纷破产,土地逐渐转入教俗大土地主手中。到公元6世纪后期,法兰克国家的农奴阶级逐渐形成。 3(采邑改革确立了封建的领主与附庸关系,为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到公元877年,秃头查理颁布克尔西敕令,正式承认采邑可以继承,标志着法兰克封建化过程的完成。 (三)查理曼王国的形成和瓦解 1.公元800年,教皇立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建立。 2(公元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签订凡尔登条约,帝国三分,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瓦解。这三个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法国、德国和意大利。 3(查理曼帝国瓦解的原因 查理曼帝国是依靠法兰克人的武力而形成的封建帝国,国内民族众多,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样,政治利害各异,风俗习惯相差悬殊,因而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封建国家。采邑分封制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王室统一作用,但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采邑制度的离心力量日益显露出来。在采邑变成世袭领地后,大封建主的势力增强,中央王权日益衰落,帝国逐渐分崩离析。与此同时,帝国境内的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如火如荼,加速了帝国的瓦解。 (四)十字军东侵 1(十字军东侵的历史条件 (1)西欧封建主的各个阶层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都希望向外扩张领土,广殖财货。 (2)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出于控制东正教和夺回被伊斯兰教徒占据的地盘的目的,也渴望向东方扩张。 (3)以意大利商人为首的西欧商人,为了独霸东西方贸易,积极支持十字军的东侵。 (4)西欧的一部分农民,为了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也卷入了十字军运动。 (5)近东地区当时的历史条件,也为西欧教会和封建主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条件。 2(东侵的后果 (1)给近东和西欧人民均带来不同程度的苦难。 (2)东西方往来频繁,促进西欧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有利于西欧中央集权的形成。 (4)教皇和教会的影响下降。 (5)对西欧农奴解放的影响。 (6)加强了西欧商人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地位。 (7)东方的一些先进技术等传进西欧。 (五)英法百年战争 1(原因 (1)12世纪以来英法两国争夺大陆领土的斗争。 (2)法国王位继承问题。 (3)弗兰德尔问题。 (4)133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自称法国国王,战争开始。 2(战争过程 (1)第一阶段(1337,1360)经过爱克留斯海战、克勒西战役、普瓦提埃战役,法军屡战屡败。 (2)第二阶段(1369—1396)英军失去大部分占领区,法军大胜。 (3)第三阶段(1415,1453),法国又失去半壁河山,法国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战,配合法军终将英军逐走。至1453年,英军只剩下加莱港一地。 3(战争性质 英法百年战争是英法两国封建主为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进行的一次战争。战争过程中,由于英军占领了法国的大部分的国土,法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保卫家园。因此,这场战争带有反侵略战争的性质。 4(影响 战争使法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融合过程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六)中世纪德国与意大利封建制度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1(德国封建制度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1)特点 ? 封建制的形成不是罗马与日耳曼两种因素的结合,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受 西欧封建关系的影响,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较晚,发展慢。 ?原始社会残余较多。 (2)原因 ? 法兰克国家建立的自身特点。(2)抵抗外族入侵过程中形成封建割据,使国家长期处于分 裂 2.意大利封建制度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1)特点 ?各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国家长期分裂。 (2)原因 ?城市复兴最早最快,但城市不关心国家统一。?各地区缺乏经济联系,互相倾轧。 ?教皇对意大利的控制。?长期遭受外国侵略。 (七)拜占廷帝国长期存在的原因 1(拜占廷帝国统治的地区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期受到蛮族的冲击时,拜占廷帝国几乎没有 受到打击。 2(由于拜占廷帝国统治地区的经济发展、生产组织形式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中小维拉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以隶农制为基础。因此,在罗马帝国末年的经济中,拜占廷帝国的危机表现得并不明显,有些地区的经济还有所发展。 3(拜占廷帝国的经济城市众多,规模宏大,工商业发达,首都君士坦丁堡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由于经济上的繁荣,使拜占廷帝国能够有实力抵御外族的入侵和内部起义的打击。 4(公元5世纪的拜占廷仍然保存着有效统治的帝国政府和强大的军队。 (八)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兴起的过程 1(莫斯科国家是在蒙古统治过程中开始形成的。 2(伊凡卡利达任“弗拉基米尔和全俄罗斯大公”时,莫斯科公国的领地开始向外扩张。 3(底米特里之时,使东北俄罗斯形成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政治联合。在与金帐汗国的斗争中,底米特里在顿河流域打败了蒙古军队,为俄罗斯最后摆脱蒙古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4(莫斯科中央集权最后形成是在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统治时期。 5(伊凡四世时期,沙皇统治开始。 (九)伊凡四世改革 改革的内容: (1)召开缙绅会议。 (2)司法改革——颁布新法典。 (3)宗教改革——百条宗教会议的召开。 (4)军事改革——颁布兵役条例。 (5)行政改革——建立政厅制度。 (十)捷克胡司战争 1(胡司战争爆发的原因 (1)阶级矛盾的激化。城市中,德国城市贵族与捷克人的矛盾;德国贵族与捷克农民的矛盾;德国教士控制了捷克的全部教会,从而使教会问题成为捷克社会矛盾的焦点。 (2)胡司对教会的批判与揭露。 (3)胡司之死与胡司战争的爆发。 2(胡司战争的意义 这次战争是欧洲中世纪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场战争打击了教皇与德皇在捷克的统治,保证了捷克在一定时期的独立,促进了捷克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六章 亚洲的封建国家 教学要求: 本章所涉及的地区,主要指阿姆河以西的中亚、伊朗、两河流域、小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等地区。西亚地区为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冲,自古以采是各民族、部落、商人、军队的进出之地。在长达10个世纪之久的中世纪历史中,西亚地区始终处于极为动荡的历史变迁之中,国家兴亡、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宗教斗争诸种矛盾错综复杂,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西亚是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和伊斯兰教的形成过程几乎是同步的。在学习这段历史的内容时,应抓住这一线索,才能充分理解和分析有关问题。 阿拉伯国家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其政治纲领就是伊斯兰教义。正是在伊斯兰教义中的“圣战”主张的号召下,阿拉伯人对周边地区进行了长时间的大规模的征服。阿拉伯人征服的后果极为巨大,不仅改变了征服地区的政治版图,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征服地区的民族构成、宗教信仰、语言、文化以及社会风俗。阿拉伯人征服的最突出的后果,就是建立了一个伊斯兰文化圈,并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由于在征服过程中,拜占廷帝国所保存下来的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精华被阿拉伯人接受并保存下来,在后来的文化交流中使欧洲获益极大。欧洲的文艺复兴,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有阿拉伯文化的一份功劳。 但是,由于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体制的结合,给后来西亚地区的历史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伊斯兰教的教派之争,迄今为止仍然使该地区不断爆发武装冲突,而伊斯兰教所表现出的保守性,也极大地影响了阿拉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阿拉伯文化也逐渐走向衰落。 在本章中,还涉及蒙古西征和奥斯曼帝国兴起等问题。应在学习过程中,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正确分析和评价以上历史事件。 在学习第一节的内容时,首先应了解伊斯兰教产生之前的阿拉伯社会状况,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作用等问题。其次,要了解阿拉伯国家形成的历史,重点掌握阿拉伯国家的对外扩张及其后果这一问题。此外,还应了解奥斯曼人兴起的历史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过程等问题。 中古时期的印度,是南亚次大陆的总称,其主要地理范围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锡金、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8个国家。这一地区长期遭受信奉伊斯兰教的外族的统治,因此,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十分尖锐,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应注意该地区的民族、宗教问题,并以此为线索,了解和掌握中古时期南亚次大陆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印度封建化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争论问题之一。印度封建化有其特点。由于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封建化的进程也不一样。古代印度的农村公社长期存在,并成为中世纪印度封建国家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印度没有出现西欧那样的封建庄园制和农奴制度。古代印度向中世纪过渡时期,没有出现过激烈的社会动荡,因此,古代印度社会的农村公社、种姓制度等现象,都以不同的形式继续长期存在。在学习这一问题时,应注意上述特点。 学习印度一节的内容时,首先应了解公元4世纪,12世纪南亚次大陆政治形势变迁的历史和印度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这一问题。其次,应结合古代种姓制度的内容,掌握种姓制度的诸种变化。印度教是中世纪印度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其形成的原因、特点以及思想来源和基本教义应重点掌握。对于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制度及其历史地位和莫卧儿帝国兴起的历史应予了解。此外,对于阿克巴的改革问题应予掌握。 朝鲜和日本均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很早便与中国有了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因此,中古时期的朝鲜与日本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也曾对这两个国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学习第三节的内容时,首先应该了解朝鲜半岛统一的历史。其次,掌握有关朝鲜封建制的问题,比较新罗的丁田制、高丽的田柴科制和李朝的科田制的异同,对朝鲜的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和演变有一个明确的掌握。再次,了解朝鲜李朝的历史,掌握朝鲜卫国战争的有关问题。 学习有关日本的内容时,首先了解部民制度的内容及其特点。其次,重点掌握大化改新的有关问题。再次,了解日本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线索和日本幕府政治发展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 (一)伊斯兰教的有关问题 1(伊斯兰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1)公元6世纪以来,贝都因人处于原始社会的解体阶段,已经出现了私有财产和奴隶制的剥削。 (2)商路的阻断,使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陷入了危机。 (3)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阿拉伯贵族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亟需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 (4)外来宗教对伊斯兰教产生的影响。 5)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 2(教义与宗教义务 (1)宗教信仰 ?信仰真主?信仰天使?信仰经典?信仰知识?信仰末日 (2)宗教义务(五功) ?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 ?五功之外,圣战是一个重要的宗教义务。 3(历史作用 (1)由于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融为一体,伊斯兰教的教义就是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纲领。因此,伊斯兰教要求教徒服从和信仰安拉,实质上就是要它的信徒为国家而战。这就为国家的产生广造了舆论,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二)阿拉伯国家的形成与扩张 1(“徙志”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2(初期哈里发的统治 (1)与波斯的战争。(2)占领埃及与马格里布。 3(倭马亚王朝 倭马亚王朝遵奉与阿里对立的逊尼派,崇尚白色,故称白衣大食。此时阿拉伯已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4(阿拔斯王朝的统治 阿拔斯王朝崇尚黑色,故称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帝国实力最为强大、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在该王朝的后期,发生了巴贝克起义、黑奴大起义和卡尔马特运动。 5(阿拉伯帝国的灭亡 1258年,蒙古大将旭烈兀占领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三)关于印度教产生的问题 1(印度教的产生是印度社会关系的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体现。印度教的兴起并非是一种宗教代替另一种宗教,而是原有的婆罗门教与佛教的融合。 2(其教义的主要思想来源是檀多派哲学,佛教中禁欲、造业和轮回思想,婆罗门教中的多神崇拜。 (四)阿克巴改革 阿克巴改革是为适应莫卧儿帝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帝国的统治基础而出现的。其内容主要是:在行政方面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实行田赋改革,在民族和宗教方面实行宽容政策。此外,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修筑公路,革除社会陋习。阿克巴改革缓和了印度当时的社会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日本大化改新的有关问题 1(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 (1)公元6世纪,8世纪日本经济的变化。铁器日益普及;人工灌溉取代自然灌溉;耕地 面积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过程中的个体化和家族脱离氏族组织的趋势不断加强。 (2)日本大和国的经济基础是部民制。公元7世纪初,部民制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严重障碍。 (3)从公元6世纪起,东亚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日本的国际环境恶化,从而加速了日本社会改革的进程。 (4)日本留学中国的学生回到本国后,广泛宣传中国唐朝的社会制度与思想文化,为进一步进行社会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5)公元645年,日本的革新派发动了政变,拥立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史称大化改新。 2(改革的内容 (1)全部土地和部民归国家所有,作为国家公有地和国家农民。 (2)颁布班田收授法。 (3)实行租庸调法。 (4)进行行政改革。 (5)改革兵制。 3(改革的意义 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奴隶社会的结束和封建社会的开始。从此,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开始了天皇的独裁统治。 第七章 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 教学要求: 古代非洲和美洲人民与欧亚大陆的各民族人民一样,曾经在世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作出了自己的卓越贡献,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古时期是非洲和美洲各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北非、埃及和马格里布先后摆脱了罗马和阿拉伯人的统治,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其他非洲国家也大都脱离了奴隶社会阶段,发展了较高水平的封建经济和文化。美洲人民则创造了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玛雅文化、印加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只是中古末期之后,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入非洲和美洲,残酷屠杀当地人民,掠夺他们的财富,打断了非洲和美洲历史发展的正常进程,造成了近代非洲和美洲经济与文化的落后。由于目前学术界对美洲和非洲历史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因此,有关非洲和美洲中古史的一些问题只能作一些大概的介绍。 在学习第一节的内容时,应首先了解埃及。进人中世纪后历史的发展脉络,阿拉伯人对埃及征服所产生的影响,应予掌握。对于法蒂玛王朝至马木路克王朝时期的埃及的土地制度应予掌握。其次应了解马格里布、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兰、苏丹、马里、桑海、中南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脉络。 在学习第二节内容时,应重点掌握玛雅文化的内容和特点。掌握提尔提克一阿兹特克文化发展的脉络以及内容。掌握印加国发展的历史以及印加文化的内容。 教学重点: 阿非利加洲的历史沿革 1(迦太基时期的“阿非利”部落。 2(罗马统治时期的阿非利加行省。 3(地理大发现后阿非利加成为整个非洲的称呼。 中世纪埃及历史的发展脉络 公元640年,阿拉伯人占领埃及,埃及成为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一个行省。法蒂玛王朝时期,埃及完全脱离了阿拉伯帝国的控制,成为独立国家,1517年,埃及马木路克王朝灭亡,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第八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等问题。西欧各国在16世纪初期便相继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中古后期,西欧社会生产和生产力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便在封建社会母胎内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中世纪晚期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形式主要是分散的手工工场,即在手工劳动基础上实行简单的分工协作。在分散的手工工场中,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雇佣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手工工人进行生产。因此,使这种手工工场具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在农业生产中,尽管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缓慢,但是由于中世纪后期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封建社会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资本主义在西欧各国的农村也逐渐发展起来,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最后解体。 15世纪末,英法两国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表现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大批出现,农村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因素日益发展,侵蚀和破坏了封建的自然经济基础,导致封建制度的解体。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英法两国的阶级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封建社会内部,既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又出现了作为资产阶级掘墓人的无产阶级,从而使中古后期的阶级斗争更加激烈。同时,一些封建贵族由于迫于生计以及其他经济原因,也开始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成为有别于旧的封建贵族,接近于资产阶级的“新贵族”。这一时期,英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并与宗教改革、没收和拍卖教会财产等运动结合在一起。在法国,则出现—了“包税制度、买卖国债、买卖官职”等现象。以上这些运动和现象,都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形式,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一时期,由于英法两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的斗争陷入了势均力敌的状态,而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英法两国的封建统治进入了君主专制阶段。君主专制政权是适应封建主阶级加强统治,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而出现的。但是,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形成,封建割据现象的消除,以及封建政权为增加收入而采取的奖励工商业政策的施行,使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日益增强。但是,在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反动已不允许资产阶级实现自己的要求。因此,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已不可能和平解决,不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资本主义就不会向前发展。在17世纪和18世纪,英法两国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取得了成功。此外,在这时期,英法两国都出现了宗教改革运动,学习时应注意各自的不同形式和特点。 文艺复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当时西欧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14世纪,15世纪,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到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内部已逐渐成长起来。在政治上,西欧等国先后建立了封建的君主专制体制。正是在这 种社会条件下,新兴的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向封建教会文化和禁欲主义世界观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而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源于意大利,16世纪走向繁荣并逐渐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文学艺术、政治思想、自然科学、哲学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多才多艺、勇于探索、大胆无畏的巨人,创造出丰硕的成果。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是一次人类从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这次运动不仅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同时也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不但表现在人文科学和学术的发展方面,而且也带来16世纪自然科学的蓬勃兴起。在学术和艺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许多巨人,他们本身就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有高深造诣的学者。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必须冲破神学和经院哲学的牢笼,发展自然科学。16世纪是自然科学兴起的时代,是人类科学史上一个革命的时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新的世界观和新的哲学提供了依据。 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还导致了欧洲直达美洲和印度新航路的发现。随着黄金在日益发展起来的商品货币经济中所起作用的增强,西欧各国的贵族、商人、航海家都渴望获得东方的黄金,从而终于导致横渡大西洋通往美洲和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与中国的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新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进一步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而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则为资本主义的成长创造了一系列条件。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后果是殖民掠夺的出现。正是在这种对殖民地的征服、奴役和剥削的过程中,展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就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地掠夺的实质。 在中古后期,与英法等国相比,德国—直处于经济发展比较分散和不平衡的状态。其表现是部分城市经济贸易繁荣,而有些城市仍为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有的成为国内贸易的中心,但是这种状况仅限于部分地区,没有一个城市能够成为全国的工商业中心。经济上的分散和不平衡状态进一步加剧了政治上的分裂状态,使德国长期不能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境内诸侯国林立,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只是大封建主中的一员,并无集权的能力。国家的分裂,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更加加剧。 16、17世纪的德国,尽管经济上处于分散和不平衡状态,但在某些生产领域中,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尤其是在矿业生产方面,在16世纪已经出现了比较先进的生产组织,在技术和生产上处于欧洲的领先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德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开始形成。 新航路发现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对德国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南部的土瓦本同盟各城市经济走向衰落,而西北部的莱茵同盟各城市却由于尼德兰地区经济的发展大为受益。 16世纪,17世纪,德国也出现了“再版农奴化”的现象,但这种农奴并不是由城市劳动者转化而来,而是把获得解放的农奴和从未农奴化的自由农民变成农奴。这种由于“再版农奴化”而出现的庄园式大经济,已不是过去几个世纪中所出现的那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闭式的封建庄园,而是以生产商品粮和原料为主要生产目的、加入到商品经济之中的生产组织。 16世纪也是德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的年代,宗教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交织在一起,引起了在德国历史上影响巨大和深远的宗教改革、农民战争、三十年战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 德国的宗教改革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决战”,是一次没有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学习这一问题时,要从了解德国经济的发展、新兴阶级的出现以及当时德国 社会阶级矛盾和斗争的形势出发,重点掌握宗教改革最先发生在德国的原因。 德国农民战争是德国中古后期又一重大历史事件,学习这一问题时,要掌握德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性质、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三十年战争反映了德国皇帝与各大诸侯之间、新旧诸侯之间的矛盾,以及法国、瑞典、丹麦、英国等国与德国、西班牙、教皇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在学习这一问题时,要结合具体史实,分析这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性质和后果,力求得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重点: (一)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条件 1(中古后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动力技术的进步。(2)冶金业与金属加工业的变化。(3)采矿业的发展。(4)军火工业的发展。(5)农业技术的进步。 2(社会分工的扩大 (1)行业性分工。(2)地区性分工。 3(资本原始积累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使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一是使直接的生产者变成雇佣工人。所谓的资本原始积累,就是指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资本的原始积累则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条件得到满足。 (2)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是对农民的土地掠夺、殖民掠夺、国债制度、近代课税制度、商业战争、保护关税制度。 4(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发展 (二)英国的宗教改革 (1)都铎王朝是英国第一个实行君主专制的王朝。在都铎王朝亨利八世统治期间,英国进行了宗教改革,与罗马教廷实行了公开的决裂。 (2)宗教改革的过程。1529年,英国国王免除了罗马教廷在英国的代表约克大主教的一切权力,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1533年起,明令禁止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 1534年,英国国王颁布“至尊法案”,宣布英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领,拥有任命教职和规定教义的一切权力。宗教法廷改为国王法廷,召集宗教会议的权力属于国王,天主教的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不变,改革后的新教称为英国国教或“安立甘教”。 (三)法国专制统治的建立与宗教改革 1(法国专制统治的建立 法国的专制主义统治开始于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直至法兰西斯一世时期才得以巩固。法国专制统治的特点是:依靠宫廷大贵族、中小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支持。 2(宗教改革与雨格诺战争 (1)法国的宗教改革分为两个派别,即反封建的平民改革派和反君主的贵族改革派。 (2)卡尔文教传人法国后,被称为雨格诺教。许多下层劳动人民和一部分希望教产还俗的南部地区的封建大贵族接受了这一新的宗教,从而导致了长达30年之久的宗教战争,即“雨格诺战争”。这场宗教战争以《南特敕令》的颁布为结束的标志。这一敕令实际上是交战双方的和约。 (四)英法君主专制制度比较 1(都是国王总揽国家一切大权。 2(国王通过宗教改革,都成为教会首脑。 3(英国君主专制统治的基础是中小贵族、资产阶级,排斥大贵族。 4(法国君主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宫廷大贵族、中小贵族、资产阶级(穿袍贵族)。 5(都在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斗争势均力敌、城乡下层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产生。 (五)英法16世纪宗教改革比较 1(皆出现于君主专制政权产生之后。 2(英国的宗教改革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形式。 3(法国是自下而上,通过宗教战争的形式而完成宗教改革。 4(英国在改革中没有发生宗教战争,也没有出现其他的宗教派别。 5(法国既发生了宗教战争,又出现了不同的宗教派别。 6(法国教会早在宗教改革之前就已逐渐成为民族教会,宗教改革则使天主教会与雨格诺教会并存。 7(英国宗教改革使英国出现新的国教。 (六)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及其主要观点 1(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最初表现,它的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 2(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体系 (1)人文主义者的世界观是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 (2)人文主义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批判封建等级观念。 (3)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 (4)人文主义者的国家观是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外来侵略,主张民族独立。 (5)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的主张似乎是抽象的、超阶级的,但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不过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质的。 (七)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的特点,成就及主要代表人物 1(早期文艺复兴的特点 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体现了人文主义特征,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中,人成为创作的主体,体现人体美,颂扬人的理想。 2(早期文艺复兴的重大成就是近代现实主义文学和艺术的诞生。 3(早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但丁、彼特拉克和薄加丘,他们被称为早期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八)后期文艺复兴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1(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的特点 在后期文艺复兴阶段,文学和艺术家们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把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作许多不朽之作。 2(后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马基雅维里、康帕内拉等人。 (九)西欧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 1(伊拉斯莫及其《愚人颂》。 2(拉伯雷及其《巨人传》。 3(托马斯?莫尔及其《太阳城》。 4(莎士比亚及其“四大悲剧”。 5(勒克林及其《愚人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信集》。 6(塞万提斯及其《堂吉诃德》。 (十)中古后期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哥白尼一一日心说。 2(布鲁诺——代表作《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 3(伽利略——对力学、天文学、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贡献。 4(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5(维萨留斯——代表作《人体结构论》。 6(塞尔维特——发现人体血液小循环。 7(哈维——发现人体血液大循环。 8(牛顿——“近代科学之父”。 (十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西欧社会各阶层对黄金的渴求。 2(通往东方商路的阻断使西欧商人千方百计地寻求新的商路。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统一政权的大力支持提供了远洋航行的财力和物力来源。 (十二)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1(迪亚士到达好望角。2(达?伽马到达印度。3(哥伦布发现美洲。4(麦哲伦完成了人类的首次航行。 (十三)新航路发现的经济后果 1(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世界贸易的深刻变化,商业往来的局面大大改观,世界市场初 步形成。 2( 传统的国际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 引起了西欧16世纪的价格革命,有力地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产生。 十四)德国的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 1(德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历史原因 (1)早在15世纪末期,德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出现。但是,宗教改革前的德国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德国的大城市多分布在边境地区,只注重国际贸易,对外联系多于内联系。 (2)德国的经济虽然发展,但与英法不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和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出现了许多势力集团,他们不关心国家的统一,只关心地方的凝聚力,反而加强了国家的分裂局面。 (3)国内关卡林立,币制不一,关税无度,严重地影响了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上的统一。 (4)德国的封建诸侯是封建统治集团中实力最为雄厚的阶层。他们割据一方,垄断领地内的一切大权,对领地内的人民进行压榨和剥削。 (5)德国的高级僧侣,是罗马教廷在德国的代表。罗马教廷把德国当成教皇的奶牛,利用在德国的代理人,残酷地剥削德国下层劳动人民。 2(德国农民战争的性质和任务 德国农民战争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这次革命的任务是摆脱罗马教皇的剥削和干涉,消灭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3(德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1)德国农民战争的失败是小生产的局限性与分散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2)各支义军之间缺乏联系是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十五)路德与闵采尔的宗教与政治学说 1( 路德的宗教学说 (1)信仰得救思想。(2)否认教皇权力神授,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3)否认宗教会议的合法性和神圣性。 2(路德的政治学说 (1)要求德国人民联合起来,反对教皇,实现民族独立。(2)要求实现德国教会的独立。 3(闵采尔的宗教和政治理论 (1)闵采尔的宗教理论也是主张信仰得救的,但是他所指的信仰是理性,这种理性存在于一切人的身体之中,人人可以有理性,非基督徒也可以有理性。通过作为理性的信仰,人人可以升人天堂,人人的灵魂可以得救。 (2)批判《圣经》,否认来世。 (3)泛神论的观点。 4(闵采尔的政治思想 闵采尔的政治理论接近于“共产主义”,他朦胧地要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高高在上与社会成员作对的国家政权的社会。 (十六)卡尔文教 1(卡尔文教中的先定论学说,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 2(卡尔文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新教的教皇,日内瓦是新教的罗马。 3(卡尔文教的圣礼只保留了天主教中的洗礼和圣餐礼,体现了廉俭和平等的思想。 4(卡尔文教只设长老、牧师、教师、执事4职。世俗信徒由长老议事会领导;长老会独立行使教会的司法权。 5(耶稣会的创立。 十七)三十年战争 1(三十年战争的原因 三十年战争是宗教改革后,新旧教诸侯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是欧洲诸国政治、经济、领土、宗教等各种矛盾的总爆发。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 2(引发三十战争的导火线是“掷出窗外事件” 3(三十年战争的过程 (1)捷克一巴拉丁时期(1618—1624)。 (2)丹麦时期(1625,1629)。 (3)瑞典时期(1630,1635)。 (4)法国一瑞典时期(1636,1648)。 4(战争的结果 (1)结束三十年战争的条约是《威斯特发里亚和约》。 (2)和约充分保证了法国和瑞典的利益,正式承认了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和约加剧了德国的分裂状态,使神圣罗马帝国分裂成由大大小小独立的君主国组成的国家。 (3)德国是主要战场,因而受害最深,直到近代才逐渐治愈这次战争的创伤。
本文档为【简明世界史学习指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298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24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