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品德课回归儿童生活的实践与思考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品德课回归儿童生活的实践与思考

举报
开通vip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品德课回归儿童生活的实践与思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品德课回归儿童生活的实践与思考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品德课回归儿童生活的实践与思考 扬州市广陵区头桥小学 朱冬梅 225109 论文摘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要“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才能“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可见,真正有效的品德教育一定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如何使小学品德课程回归儿童生活,提高品德课程实施的效益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以下几种...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品德课回归儿童生活的实践与思考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品德课回归儿童生活的实践与思考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品德课回归儿童生活的实践与思考 扬州市广陵区头桥小学 朱冬梅 225109 论文摘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强调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要“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才能“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可见,真正有效的品德教育一定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如何使小学品德课程回归儿童生活,提高品德课程实施的效益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以下几种教学措施,一、“从生活中来”,找到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二、“模拟生活场”,引导儿童体验和感悟,三、“到生活中去”,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建构良好品德。 关键词, 儿童生活 品德 源于生活 模拟生活 回归生活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要“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才能“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可见,真正有效的品德教育一定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那么,如何使小学品德课程回归儿童生活,提高品德课程实施的效益呢,结合教学实践与反思,本人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从生活中来”,找到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 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品德课程的基础,他们品德的形成植根于自身真实的生活世界。品德教师平时应关注儿童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从中去捕捉、提取和开发品德课程的教学资源,寻找教材与儿童已有生活经验、能力和水平的结合点,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 例如在教学《心中有规则》这一内容时,根据我校实际: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总体不错,但上下楼比较乱,尤其是在下课和中午放学时更为突出。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上下楼梯时”的规则。前一节课就布置学生去观察:同学们是怎样上下楼梯的。课上再让学生讲观察到的现象。然后组织讨论:哪些行为是不对的,有什么危害,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畅所欲言。老师还和学生一起回忆了班上一位同学曾经因为在楼梯上追逐打闹,导致右脚骨折的事,使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不遵守规则的危害真大~此时再与学生共同编写儿歌:“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跑不跳不抢道,不滑扶手不吵闹,遵守规则秩序好。”在课间人人传唱,督促自己和他人共同遵守。 在品德教学中需要教师联系本地、本班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判断教材所选取的教学事件与本地区、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哪些相符,哪些不相符;哪些教材资源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哪些教材所提供的活动案例不符合本班学生实际,需要重组、替换、重新开发等等。此外,品德教师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充分利 用家庭、社区、学校等方面的资源,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及时增补适合时代脉搏的教学内容,赋予教材以生命。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 二、“模拟生活场”,引导儿童体验和感悟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进行。” 比如教学《不说话的“朋友”》时,在学生对什么是公共设施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老师设置了一个小区、马路、学校的模拟展板,让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公共设施图片中选择一种贴到合适的场所里。有限的课堂时空在老师精心地预设下即刻变身,就像玩过家家一样,学校、马路、小区变魔术一样呈现在眼前,真实具体,触手可及,教室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场”。课堂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仿佛就是日常的生活,再自然不过。这样让生活中的公用设施走进课堂,构建了一个真实互动的生活化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者从对身边的公共设施关注和了解入手,让这些“不说话的朋友”从幕后走到台前,赋予它们“生命”和“情感”,孩子们在聚焦“不说话的朋友”过程中发现,原来这些“不说话的朋友”一直在默默地 工作,一直在人们需要它们的地方供大家使用,为大家服务。孩子们从听到的,看到的大量信息中,发自内心地觉得这是一帮好朋友,感谢之情油然而生。老师趁热打铁,顺势又出示了四幅破坏公共设施的不和谐画面,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儿童的道德判断与思考逐层深入,“破坏公共设施也会危害到自己的生命”,孩子们由先前对公共设施单纯的“感谢之情”上升到“敬畏之心”,道德的情感不断升华。就这样,平日眼中冷冰冰的公共设施在这节课上变得有声有色,充满着丰富的情感与内涵,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与这些“无声的朋友”亲密地接触,真诚地对话,冷静地思考,友好地相处。 课尾设计:“同学们,这节课快结束了,对服务了我们一节课的多功能教室,你能做些什么呢,请你边想边做。”有学生说:“我们刚才贴的时候用了双面胶,剩下的垃圾要把它带走。”有学生说:“我们要整理好桌椅,保持教室的整洁,方便以后的学生使用。”生活就是教材,这样的导行落实到了实处,不仅是学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真正保护我们身边不说话的“朋友”,而且把学生的道德体验融入到生活中去,遵循回归生活的原则。让孩子们从心底里认识到保护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并落实到行动中,这样的品德教育才有实效。 品德课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儿童所熟悉、所喜欢的活动,是在儿童生活中找得到的“生活事件”或“生活场景”。教师通过密切联系儿童生活,以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领儿童在模拟真实生活的氛围中,经历道德难题,引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合理的道德认知结构,但教学中的“生 活场景”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再现”,教师应将经过生活锤炼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经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提炼、重组后用于教学活动。 三、“到生活中去”,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建构良好品德 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为他们在今后形成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教师如果只满足于课堂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让课堂上的所悟所感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知行统一”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四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上册《聪明的消费者》这一单元后,学生已经明白:日常生活离不开钱,花钱的学问可大了,懂得如何花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课后,教师布置让学生利用周末进行“一日小鬼当家”活动。让学生在家里学做一个消费的主人,并把一天的家庭开支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下来,做成“小鬼当家小账本”,使学生在书本中学到的道德意识得以升华,体会到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要合理安排,节约用钱,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能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美好,掌握和适应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要使品德课程的教学实效落实到指导生活上,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就要防止课堂内外脱节、道德学习与道德行为相脱节、认知与品行相分离。要使品德课程真正发挥指导儿童生活的作用,品德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拓展教学活动。 第一,有针对性地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时,需要观察学生真实的表现,体察学生真实的感受,并给予引导性的评价,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体验情感、感悟生活、改善行为的过程。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中的“手拉手,交朋友”一课的教学活动中,会暴露出一些儿童不愿意或不敢、或不善于和同学交朋友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及时地给予帮助、指导,并在课后创造机会和条件,让这类儿童去体验交朋友的乐趣。 第二,评价促进。评价可以加强课程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促进良好品德的内化。以上面“手拉手,交朋友”为例,课后教师可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跟踪观察和引导,通过多种评价形式,激励学生延续自己在课堂上的积极体验,矫正自己不好的心态和行为,逐渐形成愉快、开朗的性格。教师可以根据品德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课后行为分项目进行激励式评价,调动儿童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评价的不断强化,培育良好的品德。 第三,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对品德课程而言,课堂教学活动绝不是课程的全部,良好品德的形成也绝不是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品德教师在课后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要求、有督促、有检查,加强对学生思想、情感、行为变化的指导和检查。教师在课后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实践性、体验性的作业,让儿童由“知”走向“行”,进一步内化道德认知,建构良好品德。 第四,家校联系。教师可通过家访、家校联系卡、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形成互动合力,达 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总而言之,品德课程要实现育人的功能,教师必须从教材中引发、从儿童生活世界中开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沟通课堂教学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实现“从生活中来”;又要关注学生需求,引领儿童自主建构良好品德,使品德课服务于儿童的生活,实现“再回到生活中去”。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得品德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苏教版小学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现代德育论》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班华: 朱永新,《我心中的理想德育》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王建敏,《道德学习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本文档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品德课回归儿童生活的实践与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7-09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