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考试院)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考试院)

举报
开通vip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考试院)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考试院)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 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190 页 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考试院)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解析(考试院)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 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190 页 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语文试题 第 2 页 共 190 页 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怍答的答案无效。 4(第?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校订(jiào) 戛然 (((jiá) 佝偻病(gōu) 自 ( 怨自艾(yì) ( 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190 页 B(降服(xiáng) 惊 ( 诧(chà) 超负荷(hâ) 流(( 水淙淙(zōng) ( C(奇葩(pā) 胴体 (((tóng) 拗口令(ào) 三 ( 缄其口(jiān) ( D(称职(chân) 谄媚 (((chǎn) 一刹那(shà) 良 ( 莠不齐(yǒu) ( 【难度】0.77 【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 语文试题 第 4 页 共 190 页 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正确答案为A,其余三项中各有一个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B项“淙”字正确读音为“cóng”;C项“胴”字正确读音为“dòng”;D项“刹”字正确读音为“chà”。 本题所选用的字有的是多音字,例如“校”有“xiào”(“学校”“上校”)、“jiào”(“校勘”“校场”)等,“戛”有“jiá”(“戛然”“戛戛独造”)、“gā”(“戛纳”)等,“艾” 语文试题 第 5 页 共 190 页 有“ài”(“艾蒿”“少艾”“方兴未艾”)、“yì”(“惩艾”“自怨自艾”)等,“降”有“jiàng”(“霜降”“降落”)、“xiáng”(“投降”“一物降一物”)等,“荷”有“hã”(“荷花”“荷兰”)、“hâ”(“荷载”“负荷”)等,“拗”有“ào”(“违拗”“拗口”)、“ǎo”(“拗断”)、“niõ”(“执拗”“拗不过”)等,“称”有“chân”(“称心”“对称”)、“chēng”(“称呼”“名称”)等,“刹”有“chà”(“刹那”“古刹”)、“shā”(“刹 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190 页 车”)等。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一般是为了区别意义,正确作答本题须根据加点字所在的词语判断其正确读音。 本题所选用的还有部分形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形声字的读音与其声符的读音有联系,但不一定相同,如果只靠声符判断形声字的读音就可能把字读错。如“佝”的声符是“句”,“淙”的声符是“宗”,“胴”的声符是“同”,“拗”的声符是“幼”,“缄”的声符是“咸”,“莠”的声符 语文试题 第 7 页 共 190 页 是“秀”等,这些声符都不能直接表示该形声字的读音,这就需要考生备考时准确识记。 此外,本题所用的部分词语与某些意义相关词语在读音上容易互相影响,如“一刹那”与“一霎时”,“拗口令”与“绕口令”等,对这些词语,如果考生识记不准确,就可能造成读音失误。 语文试题 第 8 页 共 190 页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 语文试题 第 9 页 共 190 页 上山有许多寺院,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B(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故有领土,这在历史和法理上都是清楚的。 C(作为一位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他不单给孩子们上课、辅导,还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 D(对峙的双方情绪激动,箭拔弩张,幸亏民警及时赶到,才避免了一起暴力事件的发生。 语文试题 第 10 页 共 190 页 【难度】0.45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正确答案为C,其余三句中各有一个字书写不正确。A项中的“胜地”当为“圣地”。“胜地”“圣地”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都常用,“胜地”的意思是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而 “圣地”原本是宗教徒对与教主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的称呼,后也用来 语文试题 第 11 页 共 190 页 称在某方面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A句中,强调五台山上的寺院及善男信女之多,突出此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所以应当用“圣地”而不是“胜地”,即“胜”应为“圣”。B项的“故”当为“固”。现代汉语中有“固有”一词,意思是本来就有的,不是外来的,此义用在句中是恰当的。至于“故”,意思是从前的、原来的、而且用“故”限定的事物往往含有“从前如此(而现在不如此)”的意思,如“故 语文试题 第 12 页 共 190 页 居”是“曾经住过的房子(现在不住在那里)”,“故都”是“从前的国都(现在不是国都)”。“故有”表示的意思也应当是“原来有的”,这个意思用在B句中显然不正确。D项中的“箭”当为“剑”,“剑拔弩张”是个成语,不可以随意改字。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对词语写法的掌握不够牢固。“胜地”“故有”两个词本身书写没有错误,但它们在具体语境中被误用,考生 语文试题 第 13 页 共 190 页 因为不能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和写法,所以失分;“箭拔弩张”词语本身就有书写错误,考生判断不出正误则更是对词语掌握得不牢固。至于有的考生将正确词语认定为错误的,那就更不必论了。 语文试题 第 14 页 共 190 页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 (目观赏。 ( 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 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 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 语文试题 第 15 页 共 190 页 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 ((((( 寐。 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 (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 几。 B 【难度】0.56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正确答案为B,该句中的“其间”意思是指某一段时间。在句中使用正确。A句中 语文试题 第 16 页 共 190 页 的“侧目”,单从字面上理解,意思似乎是“斜着眼”,但这个词的准确意思是因不敢从正面 看而斜着眼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这个意思用在句中是错误的。C句中的“如坐春风” 是个成语,又作“如沐春风”,其意思并不单纯形容高兴,而是形容受到良师教诲、熏陶的感受,用在这里不恰当。D句中的“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并立,因为鼎有三条腿(也有的鼎是四足的);该句中的中航西南分公司和川航 语文试题 第 17 页 共 190 页 是两家,所以用“鼎足而立”形容不恰当。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得不够牢固,仅凭望文生义,就容易对“侧目”“如坐春风”等词语的使用判断错误。对与词语相关的文化知识知之太少,导致不能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也是考生失分的原因,如对“鼎足而立”的使用判断错误。 语文试题 第 18 页 共 190 页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最近两天,京津地区、 华北中南部、黄淮、 江淮、汉水流域、贵 州等地的日平均气温 达到了入夏以来的最 高值。 B(《新民丛报》虽然名 为“报”,其实却是 期刊,是梁启超等人 于1902年在日本横 滨创办的,曾产生过 较大影响。 语文试题 第 19 页 共 190 页 C(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的当下,他不得不认 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 什么会下滑,怎样才 能打开产品的销路, D(新鲜大米,手感滑爽, 米粒光洁,透明度好, 腹白很小(米粒上呈 乳白色的部分),做 出的米饭清香可口。 B 【难度】0.73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能力层级 语文试题 第 20 页 共 190 页 为E级。 正确答案为B。A句顿号的使用不正确,句中“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四个短语在同一个语义层次,因为“黄淮、江淮、汉水流域”中用了顿号,所以四个部分之间再用顿号就混淆了句子成分之间的语义逻辑关系,难以准确显示句中不同的层次关系。C句是个陈述句,表达的意思明确,没有疑问,末尾不应当用问号。D句中的括号中的文 语文试题 第 21 页 共 190 页 字是对“腹白”的解释,所以句中的括号及括号中的文字应当放到“腹白”之后、“很小”之前。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辅助文字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语言,表情达意。表示停顿是标点符号的主要作用之一,句中停顿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同。换句话说,一句话中的停顿要适应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就如本题A项,不少考生因为看不出四个短语在同一层次,从而判断错误。 语文试题 第 22 页 共 190 页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语文试题 第 23 页 共 190 页 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C 【难度】0.54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辨析语病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语言意识。能力层级为E级。 语文试题 第 24 页 共 190 页 正确答案为C。A句“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这一短语的结构不明,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两个”修饰“目击者”,“弹壳”是“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的数量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另一种是“两个”修饰“弹壳”,短语所表达的意义等于“目击者提供的两个弹壳”。B句中的“对于”是赘余成分,由于“对于”的出现,后面的“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失去了主语。D句成分搭配不当。 语文试题 第 25 页 共 190 页 该句陈述的对象是“当今的世界”,而最后的判断却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考生错答本题,主要是因为没有语言表达准确严谨的习惯和意识。如,不少考生分析不出A项的错误,就是因为这样的表达符合他们的语言表达习惯。另外,对每个选项的句子阅读不仔细,不会通过语法分析找出句子存在的问题,也是考生失分的原因。如对B项和D项的错误判断。 语文试题 第 26 页 共 190 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 语文试题 第 27 页 共 190 页 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 语文试题 第 28 页 共 190 页 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 语文试题 第 29 页 共 190 页 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 语文试题 第 30 页 共 190 页 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 语文试题 第 31 页 共 190 页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 月的韵味》,有删改) 6.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语文试题 第 32 页 共 190 页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D 【难度】0.69 语文试题 第 33 页 共 190 页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文本中没有写静寒境界“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只是说“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和审美追求,因此A项是错误的。这个选项的错误,是曲解了“静寒境界”的审美意义,并将理想说成了现实。B项中“自然而平淡的美”是“静 语文试题 第 34 页 共 190 页 寒境界”的特点,然而“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中的“全部”则有以偏概全之误。C项中“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是对原文中“宇宙之本”的误解,显然是将原文前面的“宇宙之本”与后面的“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错误地糅为一体。D项源出文本第二段“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和第四段“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并将文本前半部分的相关内容予以 语文试题 第 35 页 共 190 页 有效整合,故此项为正项。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够深刻,理解不够准确,如考生将“宇宙之本”理解为“宇宙的本来面目”,就要错选为C项。另外,考生如果一 味按照训练过的固定思维答题,也容易失分,如D选项前半句中“绝对的宁静”,按照许多备考中的训练,这个表达似乎太绝对,但这句话与原文语句语意都相符,故为正确选项。 语文试题 第 36 页 共 190 页 7.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 语文试题 第 37 页 共 190 页 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D 【难度】0.57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A项内容出自文本第二段,是对“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 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 语文试题 第 38 页 共 190 页 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的正确概括,故其表述正确。B项则是源于文本中作者对《溪山行旅图》和《渔村小雪图》的举例分析,两幅画作,虽然一幅侧重于动,一幅侧重于静,但都体现了“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有力地支持了作者的观点,故此项表述也无问题。 C项是对文本第三段的理解,分析相对集中,为正确 语文试题 第 39 页 共 190 页 表述。D项将中国画中“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与“现实世界的生机”之间理解为“反衬”的关系,而原文第四段后半部分作者阐述的画中动静的关系为“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因此该项表述错 语文试题 第 40 页 共 190 页 误,符合该题答案要求,故此题选D。 考生错答本题的原因,主要是对原文的理解概括不够准确。如B项是对第二段的分析和高度概括(几乎没有从原文中摘取词句。考生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原文,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只是一味地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词句层面上的核对,就要失分。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语文试题 第 41 页 共 190 页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 语文试题 第 42 页 共 190 页 性”。 A 【难度】0.66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A项是对论述类文本的论题与论据所进行的分析。全文围绕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展开论述,中国艺术的实例就是中国画,故此项所作分析正确,此题正确选项为A。 B项以第?段为对象来 语文试题 第 43 页 共 190 页 分析论述文中论据与论点的对应关系。通过文本阅读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中国画中“寂静冷寒”与“生机”的转换关系,而不是为了证明“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所以此项分析显然有误。C项出自文本第?段前半部分,此段重在论述静与空的关系,尽管也涉及听觉与视觉,但作者想要表达的却是静与空对两者的作用,而并非讨论中国画是何种艺术,且此项 语文试题 第 44 页 共 190 页 中所表达“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于文无据,故此项分析错误。D项相关内容出自第?段后半部分,但却在分析时忽视了文本中的一个关键短语“在一定程度上”,从而 表述大为绝对;且此项后半部分以“隔绝俗世”曲解了文本中“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的表述,故此项也是错误的。 考生错答本题的主要原因是,对文脉把握不准,对内容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准确。如 语文试题 第 45 页 共 190 页 B项分析引用文嘉题画诗的作用,从文段起始可以看出本段的中心意思,即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这符合中国艺术“以静观动,动静相宜”的通则,引用文嘉题画诗之后的分析也论证了这一点。可以说,本段与论证中国艺术的通则是什么没有关系,更没有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语文试题 第 46 页 共 190 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 (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 语文试题 第 47 页 共 190 页 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 ( 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 ( 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 (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 语文试题 第 48 页 共 190 页 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 ( ? 支九节筇~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 ?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 语文试题 第 49 页 共 190 页 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 ( 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为 ( 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仲~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 语文试题 第 50 页 共 190 页 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 删改) [注] ?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唶(jiâ):赞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 语文试题 第 51 页 共 190 页 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之可茹 ( 茹:吃 B.皆竞秀献状 ( 秀:开花 C.被鹤氅衣 ( 被:通“披”,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 狎耶 狎:接近 ( B 【难度】0.79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 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语文试题 第 52 页 共 190 页 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考查的四个文言词语“茹”“秀”“被”“狎”都是中学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实词,且都是多义词。正确作答本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文意,因为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是要建立在对文本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其次,要准确把握这几个文言词语的词义,尤其要了解常见常用的义项;另外,还要分析每个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是否符合文意。“茹”,在文言中常见的义项 语文试题 第 53 页 共 190 页 有“蔬菜的总名”“吃”“猜度”等。在“采之可茹”这句话中,根据上下文,“采”的对象是“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因此“茹”很明显是“吃”的意思,与成语“茹毛饮血”中“茹”意思相同,A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被”,有“被子”“遭受”“施加”等意思,还可以是表示被动的介词,但在“被鹤氅衣”中,这些义项都不合适。“被”的宾语是“鹤氅衣”,因此“被”应该是“穿着”的意思,通“披”,这是 语文试题 第 54 页 共 190 页 通假的用法,后文“支九节筇”中的“支”也可以帮助考生作出判断!C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狎”在文言中主要有“接近”“亲近”“熟悉”“狎玩”等义项。在“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中,首先要理解句意,“鄙世之胶扰”是指看不起世上的纷扰,“不之狎”是宾语前置句式,即“不狎之”,从上下文意看,“狎”当是“接近”之义,D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秀”在文言中主要有“开花”“秀美”“高出”“优 语文试题 第 55 页 共 190 页 秀”等义项。文中“皆竞秀献状”是用来说明“东西北诸峰”的,因此“开花”之义是不正确的。在这里,“秀”当是“秀美”之义,因此B选项的解释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考生错答此题,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如对D选项的错误判断就是因为对“狎”的基本意义和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式把握不准,;二是对上下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语文试题 第 56 页 共 190 页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人因号之为“匡山” ( B. 蛟龙潜于其中 ( 不如因善遇之 (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C(可挈尊罍而饮 ( D.今乃以“看松”名庵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 语文试题 第 57 页 共 190 页 【难度】0.66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的“因”“于,‘‘而”“乃”是四个常见的文言虚词。A项中的“因”在“人因号之为匡山”’中为副词,“于是”“就”之义;在“不如因善遇之”中为介词,“趁机”之义。因此,这两句中“因”的意义和用法是不同的。B项中的“于”,在“蛟龙潜于其中”中为介词,表示引进地点 语文试题 第 58 页 共 190 页 或处所;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中也为介词,放在形容词“急”之后,表示比较。因此,这两句中“于”的意义不同。c项中的“而”在“可挈尊罍而饮”中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在“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中虽也是连词,但表示转折关系。因此(两 句中“而”的意义不同。D项两句中的“乃”都是副词,表示“竟然”的意思,意义和用法是相同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语文试题 第 59 页 共 190 页 考生错答本题,主要原因是文言知识积累不够,阅读文言文时缺乏语感,不能准确理解句子意思,或者缺乏语法分析,对结构稍复杂的文言句子辨别不清,以致错误判断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如“人因号之为‘匡山”’,从上文介绍山的形状特点到这里,顺势介绍山的名称,应该很容易判断出“因”的意思;“可挈尊罍而饮”,从结构上分析,两个动词表示两个动作前后相接,也很容易判断出承接关系。当 语文试题 第 60 页 共 190 页 然,错答本题的考生,也有的是因为对已学过的文言文篇目掌握得不够牢固。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的一组是 ?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日歌吟万松间 ?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语文试题 第 61 页 共 190 页 A.??? B.??? C. ??? D. ??? C 【难度】0.74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要求选出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的一组,对“匡山”和“松树”这两个要素的准确把握是做好本题的关键,同时需要认真阅读和理解原文。第?句“弥望入青云,新 语文试题 第 62 页 共 190 页 翠照人如濯”的上文是“山多髯松”,因此这一句很明显是描写匡山松树的,是符合题意的。第?句“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的上文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其主语是“松上薜萝”,而不是“松”,因此这句是不符合题意的。第?句“嘉树帖帖地上如荠”,从上文“南望闽中数百里”看,这句是描写匡山之外的树木的,并且也没有指明是否为松树,因此这句是不符合题意的。第?句“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语文试题 第 63 页 共 190 页 的上文是“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因此这句是来描写匡山松树的样子的,用了比喻的手法,这句是符合题意的。第?句“日歌吟万松间”,是说章三益每天在松树间吟诵,虽然提及了松树,但不是对松树的描写,因此是不符合题意的。第?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的上文是“髯松似解君意”,可以看出,这句是用来描写匡山的松树和章三益的交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因此这句是符合题意的。根据以 语文试题 第 64 页 共 190 页 上分析,在六句话中,只有???是符合题意的,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考生错答本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不注意题干中“匡山”和“松树”这两个要素,因此在筛选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不明;二是对题目中选择的每句话,没有联系上下文认真分析。如第?句“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如果不联系上文仔细分析,就很难发现其描写的是“松上薜萝”,而不是“松”;第?句“嘉树帖帖地上如荠”,虽然写的 语文试题 第 65 页 共 190 页 是树,但联系上文“南望闽中数百里”才能发现,这句是描写匡山之外的树木的。而第??句,虽然句子中没有出现“树木”之类的字眼,但从上文不难发现两句话都是描写匡山松树的。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 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 洼,形状如“箕筐”而得 语文试题 第 66 页 共 190 页 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 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 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 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 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 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 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 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 “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 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 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 语文试题 第 67 页 共 190 页 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 操守。 B 【难度】0.49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的理解、概括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选择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作为切入点,以四个选项表达对文意的概括分析。A项主要是对选文第一段的理解和分析,涉及匡山的位置、匡山得名的原因以及匡山的景色,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语文试题 第 68 页 共 190 页 C项主要是对选文第三段的理解和分析,章三益读书之余,游历三亭,在松树间吟诵,与松树心意相通,深得看松之趣,并把庵舍命名为“看松庵”,因此C项是符合原文意思的。D项主要是对选文最后一段的理解和分析,龙泉人士不理解章三益的做法,认为他这是避世隐居,而宋濂却通过松树和其他植物的比较,认为只有松树才是具有坚贞节操的,章三益在匡山和松树在一起,也是在磨砺品格,将来做 语文试题 第 69 页 共 190 页 官也会建功立业,泽被生民,因此D项也符合原文意思。B项主要是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和分析。根据原文,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的不同特点盖了烟云万顷亭、唯天在上亭和环中亭等三个亭子,其中“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的只有环中亭,而选项中“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紧接在三个亭子后,使句意成为章三益在三个亭子中“弹琴、下棋、喝酒”,这与原文不符。且原文中只说 语文试题 第 70 页 共 190 页 “可以”在环中亭弹琴、下棋、喝酒,选项却将其说成既威事实,因此B项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13.把文言文阅读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 寇压境,尝树旗鼓,砺 语文试题 第 71 页 共 190 页 戈矛,帅众而捣退之, 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 者。(5分)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 者,非松也耶~是故昔 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 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 已。(5分) (1)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语文试题 第 72 页 共 190 页 ,‚负济世长才?1分~‚尝树旗鼓~砺戈矛?1分~‚帅众而捣退之?1分~‚有意植勋业?1分~‚以自见者?1分。句子不通顺~扣1分, (2)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1分~‚非松也耶?1分~‚每托之?1分~‚以自厉?1分~‚求君之志~盖亦若斯?1分。句 语文试题 第 73 页 共 190 页 子不通顺~扣1分, (1)共5个赋分点,每点1分。?负济世长才:重点看“负”(负有、具有)“济”(救)“长”(优异)。如果翻译有误(如“负”:辜负、有负;“济”:救济;“长才”:重任、才能众多),有两个对了即可不扣分。?尝树旗鼓,砺矛戈:重点看“尝”(曾、曾经)“树”(树立、树起、竖立,竖起不对,)“砺”(磨砺、磨)。如果翻译有误(包括“尝”未翻译),有两个对了即可不 语文试题 第 74 页 共 190 页 扣分。?帅众而捣退之:重点看“帅”(率领,动词)。?有意植勋业:重点看“植”(建立、树立)。?以自见者:重点看“见”(显露、显现、表现)。 (2)共5个赋分点,每点1分。?其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重点看“易”(改变)“凌”(冒、迎)“行”(品行、德行)。其中又以“易”为最关键。如果“易”译错了,本点不得分;如果“易”翻译对了,“凌”和“行”的翻译可适当放宽(如 语文试题 第 75 页 共 190 页 “行”译为行动、行为,“凌”译为度过、越过)。?非松也耶:重点看“也耶”(吗,疑问助词)。如果翻译错了,则本点不得分。如个别考生翻译成“不是松树不是这样”,虽然意思好像没说反,但是严重偏离原句,不应算对。?每托之:“托”(借、借用、依托、假托)“每”(常常、屡次、每每,错误;每次、每当)“之”(松树/它)。如果其中两个对了就可不扣分。?以自厉:重点看“厉”(激励、振奋)。如 语文试题 第 76 页 共 190 页 果译错了,本点不得分。?求君之志,盖亦若斯:重点看“君”(章三益,译成“他”也算对)“盖”(大概、恐怕,表较为肯定的推测语气)和“斯”(这样)。如果其中对了两个,即不扣分。 【难度】0(54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句意的理解又取决于 语文试题 第 77 页 共 190 页 对文本整体的把握和对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的掌握情况。本题从选文中选取了两句话作为考查内容,每句话中的考查点比较多。第一句中“负”是“具有”之义,“济世长才”是“救世的优异才能”,“树” 可译为“树起”“建立”等,“戈矛”泛指武器,“有意”可译为“希望”“想要”等,“自见”可译为“显露自己”。第二句中,翻译的重点是 “其”,指“那些”;“凌岁寒”是“冒着每年的严寒”,关键 语文试题 第 78 页 共 190 页 是对“凌”的理解;“不易行”是“不改变品行”,关键是对“易”的理解;“求君之志”中“求”可译为“推求”“探求”;“每托之以自厉”中“托”是“依靠”“凭借”之义,“以”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 “来”,“自厉”即“磨砺自己”。对每句话,不仅要准确地翻译出来,而且要求句子通顺。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对一些关键词语理解不够准确,如“负”“济”“见”“凌”“易”“求”“斯” 语文试题 第 79 页 共 190 页 等,或者对一些句式理解不准,如“非松也耶!”,这是一个反问句,表示感叹语气,后有感叹号,可是不少考生将其翻译为否定判断句,意思正好相反了。另外,不少考生没有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导致翻译错误,如“章君”是章三益,“昔之君子”是古代的君子,“求君之志”中的“君”还是章三益。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 语文试题 第 80 页 共 190 页 问题。(8分)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 语文试题 第 81 页 共 190 页 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特点2分~每点1分,分析描写2分~每句1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三四两句中的“烟”的特点:2分。“色白”“具有动态”(流动)各1分。?如何描写:2分,对“色白”和“具有动态”的描写各1分。 色白:只指出比喻而未进一步分析(如“使用了比喻手 语文试题 第 82 页 共 190 页 法来描写”)可以算对;未指出比喻手法而在分析中指出了如云的白色,可理解为包含了比喻,也算对。 具有动态:实际上采用了比拟手法,不过评分标准中未指出,所以,指出“比拟”(拟物)算对,未指出不算错。具体分析中指出来“流”的作用即应算对。 注意:如果没有明确回答第一问(答出“色白”和“具有动态”),而在分析描写时指出了这两个特点,可以认为已 语文试题 第 83 页 共 190 页 经看出来了“烟”的特点,但回答不明确,第一问可给1分。如果在分析描写时只指出来一个特点(如有“色白”而无“具有动态”),则第一问不得分。 【难度】0.66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与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前四句写山中月夜之景,主要写了山中之月与在月光照射下 语文试题 第 84 页 共 190 页 的山岚两种景物。山中月升比平原要晚,给人的感觉就像从山峰岩石中升起一样,然而月亮一旦升起,就是最为明亮的时候,月光如同瀑布一般倾泻而下,把缭绕的山岚呈现出来。三四句集中描写山岚。诗人描写山岚主要写其色与其动。第三句写其色白如云,可见山岚之浓;第四句写山岚之流动如溪,可见山岚之变幻。这两句描写山岚有色有形,生动形象。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主 语文试题 第 85 页 共 190 页 要原因是,作答时不能沉下心来读懂诗中之景,导致答题时要点不准确或者不全面。还有的考生答题时思路不清楚,表达不明确。更有甚者,两个问题只答一个,而丢掉另一个。 (2)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 语文试题 第 86 页 共 190 页 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原因2分~每点1分,分析2分~每点1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原因一:喜爱山中夜景(1分);分析,重点是“惜夜景”(1分)。?原因二:思家(1分);分析,重点是“无家客”(思家)和“独”(孤独)(1分)。不分析“独”也不扣分。 注意:本小题只有一问, 语文试题 第 87 页 共 190 页 所以考生若在分析之后再点出原因,也应算对。 【难度】0.66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评价作品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一问题既是对后四句具体信息的理解,也是通过阅读全诗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开门惜夜景”一句是全诗中的关键句,前四句主要是写景,由这一句开始进入抒情。“惜”字直接告诉读者,诗人 语文试题 第 88 页 共 190 页 无眠的原因之一是爱赏山中夜景。“矫首看霜天”又是后四句的过渡性句子,由爱赏山中夜景而转入思家羁旅之情的抒发。“霜天”说明是秋季,古代文人有悲秋的心理传统,诗人由“霜天”之触动而生发思家羁旅之情。“无家客’’“独不眠”直抒胸臆,交代了诗人不眠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着眼全诗分析问题,只看到“无家客”‘独”等,体会到羁旅思乡的情感,却没 语文试题 第 89 页 共 190 页 有看到“惜夜景”之意,顾此失彼。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荀子• 劝学》) 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2)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 语文试题 第 90 页 共 190 页 赋》)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子曰:“道不同,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4)闾阎扑地, ________________;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语文试题 第 91 页 共 190 页 高山仰止, ________________。(《诗经•车韋》)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不尽长江滚滚来(2)寄蜉蝣于天地 齐彭殇为妄作 (3)如今有谁堪摘 不相为谋(4)钟鸣鼎食之家 景行行止 ,每句1分~有错则该句即不给分, ?如果四个小题都答了,只看前三个小题,不 语文试题 第 92 页 共 190 页 管前三个的对错。?注意每一小题有两空,每一空1分。?有错别字、漏字,该空都不得分。 【难度】0.75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本题四个小题都选取了中国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名句。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背诵积累不够,不填写或者填写别的句子;二 语文试题 第 93 页 共 190 页 是背诵不够准确,错字、漏字、多余字太多,如错写《赤壁赋》中的“蜉蝣”、《兰亭集序》中的“彭殇”等,尤其同音或者近音字的错写,如将“齐”误写成“其”,将“滚滚来”写成“滚 滚流”等,还有的将《论语》中“不相为谋”误写作“不相谋”。 16.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要求:语意连贯,合乎逻辑。(4分) 语文试题 第 94 页 共 190 页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 ? 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 ? 竭泽而渔,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 ,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如果 ?甚至 语文试题 第 95 页 共 190 页 ?因此 ?否则 ,每个1分~表示相同关系的其他关联词语使用合理亦可, ?如果。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答“假如”“要是”等都可以。?甚至。带有递进意义的关联词语。答“甚至于”“进而”“以至于”等都可以。?因此。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答“所以”也可以,答“因而”也不算错。?否则。表示假设与上文相反的一种情况的关联词语。答“不然”“反之”等都可以。 语文试题 第 96 页 共 190 页 注意:应填入关联词语,如果不是关联词语,则不算对。如将“否则”说成“不这样做”。 【难度】0.60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本题选用的材料是由两个句子构成的一个语段。第一个句子,主要讲忽视经济质量改善会带来的后果,第二个句子主要讲要避免该后果应该采取的措施。第一个句子,由 语文试题 第 97 页 共 190 页 “势必”可知“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一个假设性的推测结果,据此得出?应该填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如果”等;“盲目开发”和“竭泽而渔”是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两种方式(前者含有因认识不清而蛮干(后者指不计后果、不留余地地取用(含有完全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利益之意,在自然资源的破坏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进一层,因而?处应选择表递进 语文试题 第 98 页 共 190 页 关系的“甚至”。后一个句子,主要是针对第一个句子表达的假设性后果所应该采取的措施,所以两个句子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应填“因此”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是对前一分句进行反面假设推论的结果,因此?应填表假设关系的“否则”等关联词语。 正确作答本题,需要准确分析语段内的句子之间,句子内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逻辑 语文试题 第 99 页 共 190 页 关系、层级关系,并且能够正确选择显示其相应关系的关联词语,以使语段语意连贯,合乎逻辑。考生因为不能准确理解语句内容之间的关系,不能抓住关键性词语以理清语意关系和逻辑关系,因而难以选定准确的关联词语。另外,有的考生不知道关联词语的含义,填写了非关联词语如“继续”,因而不能得分。17.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 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 语文试题 第 100 页 共 190 页 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 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 等,语意相关。(4分)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 ? 。 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 ? 。 语文试题 第 101 页 共 190 页 示例一:?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 ?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 示例二:?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 ?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每句2分。句式、字数1分~内容1分, ?句式(字数):用××做„„(共4字),××××(4字即可,不限于AACD式结构);内容:前7字是老师所做(主语是老师) 语文试题 第 102 页 共 190 页 的事情(奉献),后4字是对其的描述。?句式(字数):××××(4字,并列的四项),V不-补语(表示否定的意思,不一定用否定式)-您-××的-××;内容:用××××也不能充分表达您(老师)的××。 注意:内容上还应注意合理。严格说示例二?也不尽合理(赤橙黄绿画不完还有青蓝紫)。不过这可以说是逻辑的问题,可以从宽。注意上下句要搭配,下句的内部也要搭 语文试题 第 103 页 共 190 页 配。 【难度】0.75 【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对该题的分析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对偶句式特点。对偶讲究词性相同,字数相等,但宽式对偶不必讲究平仄相间,上下句在用词上可相同,如本题中的“用”“不”“的”。句式上,“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是“介词结 语文试题 第 104 页 共 190 页 构+动宾短语,+AABC式动词性短语”,语义关系为“用何物做何事,怎么样”;“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句式是“ABCD式并列结构,„„不„„的„„”。二是内容上的得体贯通。根据语境可知,老师是赞颂的对象,所选语句应在感情色彩上与此相关一致,表达上还要注意上下文在语意上的照应。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对句式的分析不准确、不到位。如“加减乘除” 语文试题 第 105 页 共 190 页 四字并列结构,有的考生因分析不出这一点而做出的答案不合要求。还有的考生只顾仿用句式,不顾句子内容是否合乎逻辑,也导致失分。 18.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字。(4分)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 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 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 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 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 语文试题 第 106 页 共 190 页 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 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 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 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 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思维和行为活动?~每点1分。‚精神或物质成果?答成‚精神和物质成果?亦可。不符合定义格式~扣1分,超字数扣1分, 语文试题 第 107 页 共 190 页 ?重要信息(4点)不能遗漏,每点1分。“精神成果”说成“新的认识”、“物质成果”说成“新的事物”也算对。?定义格式:定义项,是,种差,的,属概念。不符合格式的扣1分。?4点重要信息的先后排列只要通顺即可。?超字数扣1分(可以不计超多少)。 【难度】0.60 【分析】本题考查语段压缩、信息筛选整合、语言表达简明 语文试题 第 108 页 共 190 页 准确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作答本题要注意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筛选信息,即提炼必要信息,淘汰次要信息。二是整合信息,即确定各信息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是用定义格式表述信息,即被定义的概念一种差+属概念。四是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不能超字数。本题的被定义概念是“创造”,通过首句可提炼出的信息是“创造是人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语文试题 第 109 页 共 190 页 通过三四句可提炼的信息是“创造成果有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两种类型”;最后一句的信息是“创造成果必须是首次获得的”。由以上所筛选出的三点信息可看出各信息点彼此之间的关系,即创造是人的思维和行为活动,这种活动导致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形成,而这种成果具有首次获得的特征。这样,按照定义格式和语言表达简明原则, 可将“创造”定义为“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 语文试题 第 110 页 共 190 页 思维和行为活动”。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答案不符合定义格式,二是答案中写出的句子不通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余华 语文试题 第 111 页 共 190 页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 语文试题 第 112 页 共 190 页 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 语文试题 第 113 页 共 190 页 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 语文试题 第 114 页 共 190 页 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 语文试题 第 115 页 共 190 页 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 语文试题 第 116 页 共 190 页 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 语文试题 第 117 页 共 190 页 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 语文试题 第 118 页 共 190 页 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 语文试题 第 119 页 共 190 页 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 语文试题 第 120 页 共 190 页 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 有删改) 19.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老迈年高;?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第??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第?点2分~答‚对生命 语文试题 第 121 页 共 190 页 的眷恋?‚对生活的乐观?等也可。概括不当扣1分, ?是老人和老牛共同的生理特征,?是两者共同的经历,?是两者体现出的共同的精神特征。??各1分,?2分。各点意思对即可。?答“善良”可给1分。 所谓“概括不当”应该理解为“概括不够”(或不够概括),如只是列举原文而未加概括或概括得不“简要”,应在全题得分中扣1分。 语文试题 第 122 页 共 190 页 【难度】0.46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本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小说《活着》,将原小说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做了融合,比较清晰完整地展现了失去亲人之后的老人福贵与老牛相依为命的关系,老人给老牛起名“福贵”,也暗寓以牛观人之意。通过福贵的自述可知,他自己“寿命长”,买下的牛 语文试题 第 123 页 共 190 页 年纪也很大,甚至被村民打趣称比福贵他爹的年纪还大,可见“老迈年高”是二者的相似点之一。福贵的五位亲人先后离开人世,可以推想他人生的艰辛与孤苦,而老牛也“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由此概括出“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老人与老牛都处于生命的暮年,甚至可以说是风烛残年,但他们却活成了让村里人“又惊又奇”的“老不死的”,足见牛和人生命的顽韧,而无论老人讲述人生过往还是诉 语文试题 第 124 页 共 190 页 说当下生活时所表现出的恬然与达观也可佐证其对生命的乐观,由此概括得出答案的第三要点。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对文本的分析不够全面、透彻,因此答案要点不全;二是概括能力不够,只是照搬原文中的某些具体内容,如有的考生在答案中只写了原文中的“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 语文试题 第 125 页 共 190 页 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等等,没有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简要概括。 20.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分) (1)运用比喻,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望。 ,手法1分,效果1分~也可 语文试题 第 126 页 共 190 页 答‚对牛的喜爱?‚渴望有个伴?‚把牛当成亲人?等~意思对即可, 两个句子,各2分;分别要求分析两个方面: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每个方面各1分。 (1)表现手法:比喻;表达效果:体现了什么(意思对即可,除评分标准列出的之外,如“反衬老人的孤独”也对)。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 语文试题 第 127 页 共 190 页 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 (2)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手法1分,效果1分~答‚老态?‚疲惫?中的一点即可, (2)表现手法:细节描写(答“形象和动作描写”或只答“形象描写”或“动作描写”也算对,答“白描”也算对,只答“描写”不算对);通过什么细节(或形象、动作) 语文试题 第 128 页 共 190 页 表现出了“老态”和“疲惫”(意思对即可,只答其中一点也可)。不说通过什么也不扣分。 【难度】0.68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也是余华创作从起初刻意追求先锋品格向有意“告别虚伪的形式”转型的标志之作, 语文试题 第 129 页 共 190 页 其文风朴实,用语精简,对事物和人物的描述准确到位而又力避繁复,在阅读上丝毫不会给读者制造语障,但又自有一种力透纸背的犀利。本题的两句即是如此。第一句在文中承接福贵老人动了买牛的念头而来,用了一个比喻,把“牛”比喻为小孩子,虽然很简单,但却分明可以让读者体味在饱经变故之后老人内心对亲人、对陪伴、对家庭的念想与渴望。第二句则通过“沾满泥”“微微晃动”等常人习 语文试题 第 130 页 共 190 页 焉不察的细节,巧妙而精准地刻画出老人与老牛的老迈和疲态。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阅读文本不仔细,分析不准确。如第一句话是老人买牛之前的想象,表达的是他的渴望之情,而不少考生理解为老人已经与老牛生活在一起,对老牛像对孩子一样喜爱。第二句话明明写的是两个福贵,可是有的考生却将其分析为“用了拟人手法”,将牛写成人的形象。考生失分的另一个 语文试题 第 131 页 共 190 页 原因是,审题不仔细,只是一味解释语句含意,而没有答出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21.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每点1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语文试题 第 132 页 共 190 页 4个要点,每点1分。??两点,意思比较明确(?重点是“照应开头”)。?的回答情况比较多样,合理即可。如“乡间生活生生不息”、“安详和谐”、“宁静自然” 都算对。?的“深化主题”和“增添意味”只答一个方面也算对。具体说到对主题的深化,如说“衬托出了老人的孤独”也算对。 所谓“其他答案,酌情给分”,主要应该在?和?两方面去考虑给分:?是指这种乡 语文试题 第 133 页 共 190 页 间生活所具有的内涵(特点),?是指这种景物描写对于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涉及这两方面内容的答案应该看答得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即可归入其中给分,如果不合理即不给分。 【难度】0.56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本文在讲述完老人福贵的故事、交代“我”与福贵告 语文试题 第 134 页 共 190 页 别之后,着意用了一段景物描写作为收束,体现了作家的艺术匠心,在主题和结构上都有重要作用。这段景物描写,如渐渐拉远的长镜头,向读者呈现了暮色四合、农人归家的景象,这是老人福贵与老牛生活的乡间环境,而乡间百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透露的是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炊烟燃起、女人吆喝孩子等暗示亲情和家庭对人的意义,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并照应福贵的命运,增添小说的 语文试题 第 135 页 共 190 页 意味。此外,小说从下午开篇,以傍晚作结,使得作品浑然统一,结构完整。 答案的四个要点,除了第四点是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得出之外,其他三点均从环境的角度,分析鉴赏了结尾的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升华与深化作用,如果考生品味作品内涵的能力不够,只对景物描写做孤立理解而不能联系全文,就要失分。 2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 语文试题 第 136 页 共 190 页 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 ?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 ?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 ?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语文试题 第 137 页 共 190 页 评分标准给出了4个要点,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有的考生答“以‘活着’为线索”(结构作用),也是合理的,也可给一点的分(2分)。 所谓“酌情给分”,也包括每个要点是给2分还是给1分,都需看回答的意思是否合理、表达得是否充分、清楚。 语文试题 第 138 页 共 190 页 【难度】0.57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虽然本文是节选,但点出了福贵先后遭遇五位亲人逝去的遭际,而他能够依然顽强坚韧地活着,并自得其乐,较好地与原小说的主旨,即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保持了一致,所以也仍然沿用了原小说的题目“活着”。与一般名词性 语文试题 第 139 页 共 190 页 的标题不同,“活着”是一个表示状态的动词,以之为题目,首先便准确地概括了文中老人和老牛老迈年高的生存状态;而人和牛虽然饱经沧桑ô但依然活得有滋有味,其中所体现出的老迈与韧性、苦难与达观的辩证,自然会促发读者对这种“活着”状态的体会,进而引发其如何对待生命的困厄与艰难的思考。“活着”这一词汇本身对小说主旨而言也是相当精警恰切地涵盖,其言简义丰,耐人琢磨。作答 语文试题 第 140 页 共 190 页 这道题,需要考生着眼全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体会“活着”的意蕴。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面对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分析问题思路不清,以致作答时要点不鲜明,表达也比较模糊。另外,探究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需要较高的阅读视野和深刻的思维品质与之相适应,不少考生在这方面也有欠缺。 语文试题 第 141 页 共 190 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注] 沈从文 ?‚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 语文试题 第 142 页 共 190 页 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臵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这过程实由着迷起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语文试题 第 143 页 共 190 页 ?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 语文试题 第 144 页 共 190 页 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 语文试题 第 145 页 共 190 页 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肖邦、巴赫、莫扎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我 语文试题 第 146 页 共 190 页 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 语文试题 第 147 页 共 190 页 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 语文试题 第 148 页 共 190 页 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 语文试题 第 149 页 共 190 页 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 有删改) [注] 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 19.本文第?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 语文试题 第 150 页 共 190 页 何作用,(4分) ?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写他对音乐的痴迷作铺垫。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分,过程和原因各1分。?2分,“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1分,“作铺垫”1分。注意“意思对即可”。 【难度】0.46 语文试题 第 151 页 共 190 页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文章内容和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作为一篇人物传记,作家用他特有的文风记述了内弟张定和痴迷音乐的经历,寄寓了他对当时中国青年的期望。文章第二段详细叙写了定和从学习图案画、照相到最后学习音乐的过程,并强调了他最后选定音乐的原因,其目的在于说明只有音乐才最适合张定和的特质,“音乐迷”的称号当之无愧,从而很自然地照 语文试题 第 152 页 共 190 页 应了题目和第一自然段的“音乐迷”,也为下文叙写张定和对音乐痴迷的种种表现埋下了伏笔,使文章水到渠成,而无斧凿之痕。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体现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缺一不可。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原因,一是阅读时分不清层次,二是不能着眼全文分析本段的作用,因此作答时缺失要点。另外,考生概括能力不强,只是零碎地叙述原文内容,也是失分的原因。 语文试题 第 153 页 共 190 页 20.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 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 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 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 物,早已把定和征服 了。(2分) (1)?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 语文试题 第 154 页 共 190 页 ,每点1分, (1)2分,每点1分。?西方音乐大师(要点1)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世界(要点2),?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又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中包括两个要点方得1分。?只说被征服或只说痴迷于音乐都可以。 (2)过去的“迷” 既已证 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 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 语文试题 第 155 页 共 190 页 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 久的跋涉。 (2)?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 ,每点1分, (2)2分,每点1分。对“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含意的理解,意思对即可。 【难度】0.68 语文试题 第 156 页 共 190 页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对重要语句的理解,一定要联系语境。第一句出自第三自然段,本段是通过写定和在上海的种种表现来体现他对古典音乐的痴迷的,因此这句话依然是说张定和痴迷于音乐,只是从肖邦、巴赫等西方音乐大师的角度入手。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音乐大师“用五线谱迷住了自己”,“叉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意思 语文试题 第 157 页 共 190 页 是大师们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二是定和被他们征服,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第二句出自文章的最后,是沈从文对定和的评价和期望,也包含了两层:一是对定和的评价,“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是说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二是沈从文对定和的期望,“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是说定和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 语文试题 第 158 页 共 190 页 上更坚定地走下去。 有的考生不会分析语句的重要信息和语义层次,因此作出的答案,要点不明,思路不清,甚至丢掉答案要点。 21.本文??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4分) ?定和在上海痴迷于西洋古典音乐的情形;?定和在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重庆避难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 语文试题 第 159 页 共 190 页 ,第?点2分~第??点各1分。概括不当扣1分, 所谓“概括不当”,应理解为“概括不够”(或不够概括)(参见六一之19小题) 【难度】0.56 【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文??段都是表现定和对音乐痴迷的,概括筛选的范围已经非常明确,关键是如 语文试题 第 160 页 共 190 页 何把具体内容加以提炼概括。第?段通过西洋朋友之口叙写了定和的种种具体言行,细细分析,可以看出地点都是在上海,种种表现也都围绕着定和对西洋音乐的痴迷,所以这一段可概括为“定和在上海痴迷于西洋古典音乐的情形”。第?段写抗战时期定和从上海到重庆的逃亡过程,包含两层:一是逃亡途中,一是到重庆之后。所以这一段是从两方面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的:一是在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 语文试题 第 161 页 共 190 页 独带乐谱,一是重庆避难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总之,??段是从三个方面来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的,概括时要点不要缺失。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对内容层次梳理不清,对核心信息的把握不够准确,概括、整合能力还有待加强,表述还不够简洁清楚。 22.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语文试题 第 162 页 共 190 页 ?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确定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力,当会有所收获。 ?真正追求艺术,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 ?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与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 语文试题 第 163 页 共 190 页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主要意思是合理确定目标并为之努力就会有所收获;?主要意思是真正追求艺术应该摒弃功利性;?应该持之以恒不因环境而变;?艺术的作用。 本题的回答应有开放性。“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所谓“酌情给分”,也包括每个要点是给2分还是给1分,都需看回答 语文试题 第 164 页 共 190 页 的意思是否合理、表达得是否充分、清楚。 【难度】0.57 【分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作为探究题,本题意在让考生从不同角度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体悟文本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做好这个题目,既要源于文本,又要高于文本;既要研读文本,又要联系生活。从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可以得出“要根据 语文试题 第 165 页 共 190 页 自身情况和爱好,确定目标,才会有所收获’’的启示。从张定和以“超越功利的单纯气质”对待音乐,可以得知“真正追求艺术,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从定和在逃亡途中还痴迷音乐,我们可以悟出“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道理。从结尾处沈从文的议论可以得出“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与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一,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的 语文试题 第 166 页 共 190 页 启示。当然这道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考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认知事物的水平不同,可能还会有其他答案,只要合情合理,也是可以的。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原因,一是结合文本不够,不能立足文本,从中寻求启示;二是缺乏个人见解,作答过程只是在表述传主的作为和作者对他的评价;三是表达不够清晰条理。 语文试题 第 167 页 共 190 页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 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 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 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 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 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 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 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 字?,莫言在被‚咬?之后~ 语文试题 第 168 页 共 190 页 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 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 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 意;?自拟题目;?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体特征鲜明;?不 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意的范围。 【难度】0.73 【分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本材料相对开放,写作角度较多。试题材料主要包含两 语文试题 第 169 页 共 190 页 方面内容:一是《咬文嚼字》杂志对著名作家作品的挑错,指出其使用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知识方面的谬误;二是著名作家的积极回应。从杂志社举办这一活动的意义入手,可以叙写正确或者错误使用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知识的故事,叙述自己使用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知识的经历,可以反映现在文化缺失的现状,论述敢于质疑权威、正确使用历史文化知识在传统继承中的作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等。从作家积 语文试题 第 170 页 共 190 页 极回应的角度,可以写从善如流、知错就改善莫大焉、闻过则喜、请别人挑错来消除谬误、严谨认真做人、地位与心胸、地位与修养、客观对待知识缺陷等。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等。 考生写作失分,主要还是因为缺乏真情实感和个性化见解。写议论文,通常是提出观点,堆砌几个材料,再加上几句可有可无的议论就组成了一篇文章;写记叙文,通常把一些不符合逻辑的情节或 语文试题 第 171 页 共 190 页 一件小事极力夸大,无病呻吟,拉杂拼凑。这样的文章,说理苍白,叙述无味,很难打动读者。另外,不少考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够,错字较多,也影响了作文的得分。 2013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知识题评分说明 四、(24分) 语文试题 第 172 页 共 190 页 13.(10分)(1)共5个赋分点,每点1分。?负济世长才:重点看“负”(负有、具有)“济”(救)“长”(优异)。如果翻译有误(如“负”:辜负、有负;“济”:救济;“长才”:重任、才能众多),有两个对了即可不扣分。?尝树旗鼓,砺矛戈:重点看“尝”(曾、曾经)“树”(树立、树起、竖立,竖起不对,)“砺”(磨砺、磨)。如果翻译有误(包括“尝”未翻译),有两个对了即可不扣分。?帅众而捣退之:重点 语文试题 第 173 页 共 190 页 看“帅”(率领,动词)。?有意植勋业:重点看“植”(建立、树立)。?以自见者:重点看“见”(显露、显现、表现)。 (2)共5个赋分点,每点1分。?其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重点看“易”(改变)“凌”(冒、迎)“行”(品行、德行)。其中又以“易”为最关键。如果“易”译错了,本点不得分;如果“易”翻译对了,“凌”和“行”的翻译可适当放宽(如“行”译为行动、行为,“凌” 语文试题 第 174 页 共 190 页 译为度过、越过)。?非松也耶:重点看“也耶”(吗,疑问助词)。如果翻译错了,则本点不得分。如个别考生翻译成“不是松树不是这样”,虽然意思好像没说反,但是严重偏离原句,不应算对。?每托之:“托”(借、借用、依托、假托)“每”(常常、屡次、每每,错误;每次、每当)“之”(松树/它)。如果其中两个对了就可不扣分。?以自厉:重点看“厉”(激励、振奋)。如果译错了,本点不得分。?求 语文试题 第 175 页 共 190 页 君之志,盖亦若斯:重点看“君”(章三益,译成“他”也算对)“盖”(大概、恐怕,表较为肯定的推测语气)和“斯”(这样)。如果其中对了两个,即不扣分。 14.(8分)(1)?三四两句中的“烟”的特点:2分。“色白”“具有动态”(流动)各1分。?如何描写:2分,对“色白”和“具有动态”的描写各1分。 色白:只指出比喻而未进一步分析(如“使用了比喻手 语文试题 第 176 页 共 190 页 法来描写”)可以算对;未指出比喻手法而在分析中指出了如云的白色,可理解为包含了比喻,也算对。 具有动态:实际上采用了比拟手法,不过评分标准中未指出,所以,指出“比拟”(拟物)算对,未指出不算错。具体分析中指出来“流”的作用即应算对。 注意:如果没有明确回答第一问(答出“色白”和“具有动态”),而在分析描写时指出了这两个特点,可以认为已 语文试题 第 177 页 共 190 页 经看出来了“烟”的特点,但回答不明确,第一问可给1分。如果在分析描写时只指出来一个特点(如有“色白”而无“具有动态”),则第一问不得分。 (2)?原因一:喜爱山中夜景(1分);分析,重点是“惜夜景”(1分)。 ?原因二:思家(1分);分析,重点是“无家客”(思家)和“独”(孤独)(1分)。不分析“独”也不扣分。 注意:本小题只有一问, 语文试题 第 178 页 共 190 页 所以考生若在分析之后再点出原因,也应算对。 15.(6分)?如果四个小题都答了,只看前三个小题,不管前三个的对错。?注意每一小题有两空,每一空1分。?有错别字、漏字,该空都不得分。 五、(12分) 16.(4分)?如果。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答“假如”“要是”等都可以。 ?甚至。带有递进意义的关联词语。答“甚至于”“进而”“以至于”等都可以。 语文试题 第 179 页 共 190 页 ?因此。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答“所以”也可以,答“因而”也不算错。 ?否则。表示假设与上文相反的一种情况的关联词语。答“不然”“反之”等都可以。 注意:应填入关联词语,如果不是关联词语,则不算对。如将“否则”说成“不这样做”。 17. (4分)?句式(字数):用××做„„(共4字),××××(4字即可,不限于AACD式结构);内容:前7 语文试题 第 180 页 共 190 页 字是老师所做(主语是老师)的事情(奉献),后4字是对其的描述。 ?句式(字数):××××(4字,并列的四项),V不-补语(表示否定的意思,不一定用否定式)-您-××的-××;内容:用××××也不能充分表达您(老师)的××。 注意:内容上还应注意合理。严格说示例二?也不尽合理(赤橙黄绿画不完还有青蓝紫)。不过这可以说是逻辑的 语文试题 第 181 页 共 190 页 问题,可以从宽。注意上下句要搭配,下句的内部也要搭配。 18. (4分)?重要信息(4点)不能遗漏,每点1分。“精神成果”说成“新的认识”、“物质成果”说成“新的事物”也算对。 ?定义格式:定义项,是,种差,的,属概念。不符合格式的扣1分。 ?4点重要信息的先后排列只要通顺即可。 ?超字数扣1分(可以不 语文试题 第 182 页 共 190 页 计超多少)。 六(一)(18分) 19.(4分)?是老人和老牛共同的生理特征,?是两者共同的经历,?是两者体现出的共同的精神特征。??各1分,?2分。各点意思对即可。?答“善良”可给1分。 所谓“概括不当”应该理解为“概括不够”(或不够概括),如只是列举原文而未加概括或概括得不“简要”,应在全题得分中扣1分。 20.(4分)两个句子,各2 语文试题 第 183 页 共 190 页 分;分别要求分析两个方面: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每个方面各1分。 (1)表现手法:比喻;表达效果:体现了什么(意思对即可,除评分标准列出的之外,如“反衬老人的孤独”也对)。 (2)表现手法:细节描写(答“形象和动作描写”或只答“形象描写”或“动作描写”也算对,答“白描”也算对,只答“描写”不算对);通过什么细节(或形象、动作) 语文试题 第 184 页 共 190 页 表现出了“老态”和“疲惫”(意思对即可,只答其中一点也可)。不说通过什么也不扣分。 21.(4分)4个要点,每点1分。??两点,意思比较明确(?重点是“照应开头”)。?的回答情况比较多样,合理即可。如“乡间生活生生不息”、“安详和谐”、“宁静自然”都算对。?的“深化主题”和“增添意味”只答一个方面也算对。具体说到对主题的深化,如说“衬托出了老人的孤独” 语文试题 第 185 页 共 190 页 也算对。 所谓“其他答案,酌情给分”,主要应该在?和?两方面去考虑给分:?是指这种乡间生活所具有的内涵(特点),?是指这种景物描写对于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涉及这两方面内容的答案应该看答得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即可归入其中给分,如果不合理即不给分。 22.(6分)评分标准给出了4个要点,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 语文试题 第 186 页 共 190 页 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有的考生答“以‘活着’为线索”(结构作用),也是合理的,也可给一点的分(2分)。 所谓“酌情给分”,也包括每个要点是给2分还是给1分,都需看回答的意思是否合理、表达得是否充分、清楚。 六(二)(18分) 19.(4分)?2分,过程和原因各1分。?2分,“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1分,“作铺垫”1分。注意“意 语文试题 第 187 页 共 190 页 思对即可”。 20.(4分)(1)2分,每点1分。?西方音乐大师(要点1)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世界(要点2),?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又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中包括两个要点方得1分。?只说被征服或只说痴迷于音乐都可以。 (2)2分,每点1分。对“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含意的理解,意思对即可。 21.(4分)所谓“概括不当”,应理解为“概括不够”(或不 语文试题 第 188 页 共 190 页 够概括)(参见六一之19小题) 22.(6分)?主要意思是合理确定目标并为之努力就会有所收获;?主要意思是真正追求艺术应该摒弃功利性;?应该持之以恒不因环境而变;?艺术的作用。 本题的回答应有开放性。“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所谓“酌情给分”,也包括每个要点是给2分还是给1分,都需看回答的意思是否合理、表达得是否 语文试题 第 189 页 共 190 页 充分、清楚。 语文试题 第 190 页 共 190 页
本文档为【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考试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376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1-18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