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脉诊在躯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

脉诊在躯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

举报
开通vip

脉诊在躯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脉诊在躯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 齐向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 通过总结脉诊的临床功能,认为脉诊在诊治临床躯体性疾病中,可以辨识体质、 致病因素、中医病机、西医疾病及对所患疾病具有预测功能。指出提高临床脉象征象的辨识 水平,加强脉象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势在必行。 脉诊;体质;生活经历;病机;预测 脉象原理是根据中医“有诸内,必形之于诸外”的独特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早在脉学形 成之时的《内经》时代,古代医家就发现通过脉诊可以获得人体大量的机体状态的信息,并 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帝曰:脉...

脉诊在躯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
脉诊在躯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 齐向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 通过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脉诊的临床功能,认为脉诊在诊治临床躯体性疾病中,可以辨识体质、 致病因素、中医病机、西医疾病及对所患疾病具有预测功能。指出提高临床脉象征象的辨识 水平,加强脉象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势在必行。 脉诊;体质;生活经历;病机;预测 脉象原理是根据中医“有诸内,必形之于诸外”的独特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早在脉学形 成之时的《内经》时代,古代医家就发现通过脉诊可以获得人体大量的机体状态的信息,并 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 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素问?脉要精微论》) 。在 其传承的几千年的过程中,经过医家的探索和研究,极大丰富了脉象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的“全息”信 息,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脉象具有反映个体的生理特点,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 和周围环境所表现出的应答反应,疾病状态时的各种病理信息、还可以进行预后的判断等功 能,因此,有人形容脉象象一首正在演奏的人体生理功能的大型交响乐,它的每一个音符都 发映了人体健康状况。 1 一切事物“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人类一切疾病的发生,都与其具 体个体的先天体质和后天境遇因素有关。其中先天因素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样 一个外在因素,作用到不同体质的人身上就会出现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医宗金鉴》说: “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实化,或从虚化,故多端不 齐也。”如饮冷纳凉,对于相对阳气偏盛的人,会起到清其火热,纠正机体阳热偏盛的作用, 而对于阳气偏虚弱的人,则会进一步伤害其阳气,加重其阴寒内盛,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嗜热饮酒等则正好相反。因此,在诊病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要对患者的先天因 素进行判定,先知其常,然后才能达变。脉象诊断在人体体质判断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 地位。“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来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 形性则吉,反之者,则为逆也。”(《脉经?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顺逆法第五》)先通过脉 象特点寻找出先天因素,之后再在此基础上,发现脉象特征的疾病现象。对于体现人们先天 因素的脉象古人称之为“常脉”。张景岳说:“故凡诊脉者,必须先识脏脉,而后可以察病 脉;先识常脉,而后可以察变脉。于常脉中,可以察人之器局寿夭;于变脉中,可以察人之 疾病吉凶。此诊家之大要也。”(《景岳全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脉神》) 。脉象作为凭据判断人的体质,古 人有过许多论述,《中藏经?脉要论》说:“脉者,乃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 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虽然人群的体质 根据生理特点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脉象都能对其生理特点够给与正确地反映。生理阶段体质 分类:婴幼儿童代谢旺盛,且体内水分含量较高,脉象显得滑数;老人阴阳气血偏衰,脉象 则虚弱而涩滞;青壮年之人,气血旺盛,并强力劳作,脉搏搏动强大有力;性别分类:男性 为阳,寸强尺弱;女性为阴,尺强寸弱;身材体态分类:身体高大之人则脉长,身材短小之 人则脉短;肥胖之人皮下脂肪较厚,脉位较沉;瘦薄之人,皮下脂肪较少,脉位显得肤浅; 阴阳体质分类:一般来说,“太阴、少阴之人”体质的人阳气偏虚,在体内循行较慢,鼓动 血行力弱,故脉搏相对迟缓、至数少和脉搏的压力较小;“太阳、少阳之人”,阳气相对偏 盛,在体内的循行和鼓动血行有力,故脉搏相对较快,至数疾数,脉搏的压力较大;“阴阳 和平之人”,血气平和,脉搏的至数、力度和态势较为平和适中。五态人体质分类:从临床 实用的角度来看,五态人的分类方法其临床指导意义最大,关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最为密 切,因此笔者对五态人的脉象进行了初步归类整理。木型之人脉象脉位较浮,脉体不宽,有 疾数之感,脉管有撼动性和发散性;火型之人脉位浮,脉体宽,有洪数之感,脉管搏动震撼 周围组织,随着脉象的搏动有辐射之感。土型之人,脉位中居,脉体宽,脉管厚,舒舒缓缓。 金型之人脉位中居,脉体不宽又紧缩之感,脉体搏动明显,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脉管较薄。 水型之人脉位较沉,脉体宽,有周围组织关系不清晰,脉象跳动缺少撼动力。对照《内经》 所给出的五态人的特征,临床反复寻摸,即可以识得正常五态人的脉象,在此脉象基础上, 显现稍有的变化即极为病脉。在常见的体质脉象而外,临床还可以见到古人称之为“六阴脉”、 “六阳脉”,为脉形的特别洪大和纤小,此为先天禀赋使然,不是病态脉象,如何运用“六 阴、六阳”脉诊断疾病,另当别论。 2 人们繁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进行饮食男女的基本生理活动,都要与其周围的自然 界形成种种联系关系,在这些活动中如果出现与其生理机能不相协调,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导 致机体疾病的发生,所有这些致病因素都会通过脉象信息得出判断。 (1)饮食:饮食摄入是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所必需进行的生物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为生 存和健康提供所需的物质基础。中医认为,水谷之精微是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之源,五脏功 能旺盛,气血充盈,四肢百骸的强健都赖之与濡养。饮食摄入虽然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 如此重大的意义,但如果饮食不节,经常过饥、过饱都也可直接损伤脾胃,耗伤正气,为外 邪的侵入与内邪的滋生创造条件,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一般来说,由于饮食因素导致疾病 分为,饮食营养不良、饮食营养过剩、饮食不洁,从古代医家论述来看,结合目前的社会饮 食状况,饮食营养的过剩是主要的病理因素,也就是古人所成的“积食”,纵观古代医籍中 关于积食的脉象,“浮大而涩”(《诊家枢要》) 、“右关紧盛”(《诊家枢要》) 、“右关 滑”(《诊家枢要》) ,《脉义简摩》引《脉如》说:“脉来细数弦滑,则伤食;短涩实疾, 亦伤食”。由于饮食过剩,脾胃运化不及,积滞在体内,酿生痰浊,影响机体的气血循环, 所以脉位较沉,脉象搏动幅度较小,脉象搏动传送的速度较慢,脉体有一种饱满的感觉,桡 动脉血管壁与周围的组织界限模糊不清,给人以混浊的感觉,因此,常导致血脂血糖值的升 高,许跃远称之为“脉浊”[ 1 ]。 (2)劳倦内伤:其中分为劳役和房劳,尽管劳动是人类所必须从事的活动,但是过度的 劳役则令人体的阳气过度发散,汗出后伤耗机体的津液,导致气血两伤。以此,体质素强之 人,强力久劳则脉浮,脉管粗大而硬,就是古人所说的“劳勩则粗硬倍常”;体质素弱之人 强力久劳则脉浮而有散的感觉,脉管虚软而不充盈,有一种空豁的感觉,所谓“弦数弱大, 则劳倦极也”。早婚或房劳过度伤及肾精,机体精气亏虚,则脉象显现“微弱伏数”或芤大 无力。 (3)外邪侵袭:古代之时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居处寒冷潮湿,或冒雨劳作,因此,感 受风寒湿邪的机会较多,当前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由此引起人们疾病的机会较少,但 是在非常条件之下,仍然有发生的可能。周学海曾对感受风寒湿邪的脉象进行记载,周学海 曾说:“凡风寒湿寒从上从表受着,其脉之浮分,必有一层硬壳,指下微硬,两傍有边成线, 起伏不大,应指微有力;略按则皮壳不见矣,其脉即渐窄,反不及上面之宽矣,却有两傍无 边,散漫不能成线”,“凡风寒湿寒从下受着,其脉之浮分,不见皮壳,或有边,或无边, 应指无力,约略中线稍硬;略按则中线在指下渐劲,起伏不大,而脉形渐宽矣;再重按,则 仅留中线如丝,指下梗梗,无起伏也。”[ 2 ]感受风寒湿邪,由于湿性下注,寒邪收引,故 多出现尺脉的弦紧或兼滑的脉象。曾治一东营市的石油工人,患腰痛有年,辗转多处诊治, 效果不佳。诊其脉右尺弦紧,且有边。询之有长期的野外工作和饮冰镇啤酒的历史,其腰痛 的性质为疼痛而沉重,诊为《金匮要略》的“肾着证”,系内外寒湿相合注于下焦所致,用 “肾着汤”加减6剂而愈。 3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躯体疾病是医者应对的主体,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 了认识疾病的方法和思维过程的不同,因此产生二种医学的理论的差别,中医注重机体的功 能状态,西医注重形体的结构,其实是一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两个方面,此不赘述。对于脉象所能反映 的现象却包含了这两个方面。 (1)病机:脉象的起源,至今没有准确的定论,笔者认为,这是古代医家依据中国传统 文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在某种特定形势之下脉象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借以对 机体的功能状态给予说明和揭示逐步形成的。因此,传统的脉象征象反映出的是中医的病机。 脉象对中医病机的阐释主要是:机体正气量的多寡,如气盛、气虚,血旺、血虚,阳盛、阳 虚,阴盛、阴虚,精盈、精亏等;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形式的变化,如阳升动和散越太过、 气机郁痹于内、气陷不升、阳气亡失等;机体正不胜邪,邪气内居,影响气血循行,如痰浊 水湿内停、瘀血内聚等。脉象对中医病机的反应,其形迹有一定规律可循,但不是必然,必 须是根据脉象的“位、数、形、势”进行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周学海说:“盖求明脉理者, 须将位、数、形、势四字讲的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脉 简补义》)古人在脉学理论中常常有某种形态的脉主某病或症状的说法,笔者认为此说不妥, 与某种特定形态的脉象相对应的因该是某种特定地病机,而在此病机之下,常常会出现某种 或一组症状,如脉象上窜透过寸部,表明是机体的阳气升动太过,火热上炎,常常出现头痛, 因此“寸浮头痛”的说法,但是在临证时却发现有些患者并无头痛症状,而是头晕或耳鸣或 失眠或咽痛,因此,脉象表现的迹象特征表明的是中医的病机。 (2)西医疾病:自上世纪的90年代,《脉诊新法》问世以来,脉诊与西医的对应关系得以被发现。其作者金伟先生是一位盲人,在近30年的临床工作,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形 成的独特地脉诊经验,并结合现代的血液流变学、信息学、和数学创立的一种诊脉方法,有 别于中医传统脉诊。“金氏脉学”将每次脉搏跳动确定了A1、A2、A3、B1、B2、B3、C1、C2 8个动点,而每个动点又可分为前、后两个点位。同时进行上下分层,区分为浅层脉动、中 层脉动、深层脉动和底层脉动,其中的浅层、中层、深层脉动又分为浅层面和深层面两个层 面,底层因为贴近挠骨,不易区分浅深层面。脉搏上的动组和动点是脉搏本身固有的,某个 脏器发生病理改变时,脉博上对应该脏器的动点会发生性状变异。“金氏脉学”所发现脉象 的病理信息与是直接与西医的疾病相对应的,是脉象所表现出的全息生物现象。笔者有幸与 金伟先生同在一个城市,作为一个脉诊的爱好者,使得我拜访并了解了“金氏脉学”诊脉和 认识方法,依照我对脉象的感触灵敏程度来评判,可以看出金伟先生对脉象的感触至深。只 有真正掌握传统脉学的人才能对金氏脉学进行评论。无论目前社会和业内人士对金氏脉学的 态度如何,只要认真地研究了这种新的脉学,或认真的考察了金氏诊脉过程,感受其通过脉 诊对患者疾病的把握,你就会觉得金氏脉学是20世纪我国医学界的重大发现之一。金氏脉学脉点与组织器官中某一确定脏器的原理相对应的原理,脉点特定的病理形态与该器官的病变 有关,相对于传统脉学其定位性更为准确。将其纳入中医的辨证诊断理论体系中,认真研究 和改造实属必要。 4 脉象的预测功能主要是根据脉象所体现机体的正气的盛衰和运动趋势,来判断机体的发 展情况,包括躯体疾患的易患性,所患疾患的的向愈、向恶的转归等。 (1)躯体疾病的易患性:机体正常地生理状态是阴平阳秘,而阴平阳秘的基础是机体正 气的多寡和运动态势的中规中距,脉象可以对以上二者做出清晰的判断。因此,根据脉象搏 动所表现出的特征能够预测躯体疾病的易患性。如脉象的搏动无力,发散力较弱既可以判断 出其人素体阳气不足,因此也就易患阳虚和寒邪内侵和水湿内停等的疾患;若果脉象躁数, 脉体干燥之感,就可以判断出这人是阴虚阳热之体,所以之后易患阴虚阳热的疾患;从对体 质脉象上看,“土形之人”则易患痰食、食积的疾患。 (2)疾病的愈、恶趋向:用脉象特征判断疾病的愈后是古代脉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阴 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 故知死时”(《素问?脉要精微论》) 。 《内经》中有大量的内容论述这方面的内容,如“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 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素问?玉机真藏论》) ,说明脉证不能相应 甚至相反,则预示疾病的预后较差。《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还以癫痫为例进行说 明,“帝曰:癫疾何如?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帝曰:癫疾之脉, 虚实何如?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癫疾痰浊内阻,其脉滑大为气机尚通,此可自愈; 而脉小坚急者,为正气郁痹于内不得外出,属于邪气内闭,因此病情比较凶险。张仲景也有 大量用脉象判断愈后的记载,“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 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 为欲愈”。“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古代医籍中用脉象预测疾病趋 向的医案不胜枚举,值得今人认真研究挖掘。 5 脉象为中医学所独有,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几千年来在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 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目前的中医教育方式的改变,没有延用古人一对一的师承教学,没 有口授心传的过程,使得诊脉的技巧和征象的辨识水平普遍没有达到古人的精湛程度,因此, 脉诊在临床中的主角角色大打折扣。事实上,离开了脉象的参与很难言中医的辨证。加强中 医的脉象研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总结古代的脉象基础理论,包括脉象主病、征象的辨识技巧和凭脉用药。(2)培训中医人员的脉象水平,脉象的辨识具有技术 和技巧性,需要手把手、心对心的传授,因此,集中临床的脉诊高手对临床医师进行培训实 属必要。(3)正确对待近几年来出现的全息脉学,将其纳入到中医的体系中,如金伟、许跃 远等发现了与西医疾病相对应的脉搏特征,通过传统识脉的方法论,对二位先生所发现的脉 搏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使其为我所用,发展中医脉学理论。(4)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进行脉象的客观化、可视化研究,使脉诊技术现代化,拓展脉象解释人体奥秘更大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 1 ] 许跃远. 中华脉神[M ].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7: 68. [ 2 ] 郑洪新,李敬林. 周学海医学全书[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575.
本文档为【脉诊在躯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9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9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