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清朝前期客家人“过番”的内在动力——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社会及其对外关系研究

【doc】清朝前期客家人“过番”的内在动力——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社会及其对外关系研究

举报
开通vip

【doc】清朝前期客家人“过番”的内在动力——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社会及其对外关系研究【doc】清朝前期客家人“过番”的内在动力——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社会及其对外关系研究 清朝前期客家人“过番”的内在动力——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社会及其对外关系研究 2009第2期 NO.2,2009 客家研究辑刊 ThePeriodicaIofHakkaRessarch 清朝前期客家人"过番"的内在动力 —— 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社会及其对外关系研究 魏明枢 (嘉应学院政法系,广东梅州514015) 一 般认为,客家人只是到了近代才进人大量的海外移民时期.刘佐泉说:"对于客家人来说, 除了西方殖民...

【doc】清朝前期客家人“过番”的内在动力——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社会及其对外关系研究
【doc】清朝前期客家人“过番”的内在动力——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社会及其对外关系研究 清朝前期客家人“过番”的内在动力——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社会及其对外关系研究 2009第2期 NO.2,2009 客家研究辑刊 ThePeriodicaIofHakkaRessarch 清朝前期客家人"过番"的内在动力 —— 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社会及其对外关系研究 魏明枢 (嘉应学院政法系,广东梅州514015) 一 般认为,客家人只是到了近代才进人大量的海外移民时期.刘佐泉说:"对于客家人来说, 除了西方殖民者的武力掠夺人13的'猪仔','契约华工','赊欠单工'外,还有宋末元初闽粤两地 抗元失败和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广东西路'土客'大械斗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移居海外 的."他在此所列举的关于客家人的海外移民史实便忽略了清朝前期《梅州市华侨.志》则完全 是语焉不详.另有一些研究则往往有所涉及.? 清朝前期是客家人移民海外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笔者曾考察了清前期客家海外移民情况: 在清前期,今天梅州市所属各县至迟在乾隆年间都已产生了海外移民,这些南洋移民已受到政府 和当时人的重点关注,地方史志文献对此已普遍有了明确的记载.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是由 于大量海外移民的出现,梅州已经成为着名侨乡;二是由于雍正十一年(1733)嘉应州成为直隶州, 从而有了"嘉应五属"意识的结果,强烈的以中国行政区域为单位的地方意识的产生,使客家华侨 逐渐从华侨的整体中突现出来. 客家人迁居海外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家人在清朝前期大量迁往南洋除了地理,气 候等因素外,还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既有国内的,也有世界的),清代客家社会本身 (如客家人的性格,心理,气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甚至于人生价值取向等)对其"过 番"行动更是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 ,清前期客家地区的人满为患推动了海外移民的增长 一 般认为,明代末年,经历过巨大灾难的中国人口有所下降,大约1.525亿,到乾隆时期全国人 [收稿日期]2008—7—3 [作者简介]魏明枢(1968一),男,广东五华人,广东嘉应学院政法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l页. ?广东省<梅州市华侨志》编委会,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编:《梅州市华侨志》(未公开出版),2001年. ?典型的如:丘菊贤:《客家人向南洋迁徙问题论略》,《梅州侨史》总第9期;黄玉钊:《论客家人迁徙海外的 经历及其历史贡献》,《嘉应大学》,1997年第1期;高伟浓:《下南洋》,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 ?魏明枢:《清朝前期客家海外移民的历史文献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以梅州客家人为中心》,《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北京图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馆出版社,2006年. 26 口突破3亿大关,甚至于因此被认为这是人IZl爆炸性增长时期.?增长迅速的原因是由于承平日 久.社会较为稳定:"自圣祖以来,休养生息百有余年,民生其间,自少至老,不知有兵革之患,而又 年丰人乐,无有夭札疵疠,转徙颠踣以至于凋耗者,其户口繁庶,究不可谓尽出子虚也".?也有人 认为,摊丁人亩等政策的刺激也是重要原因.事实上,乾隆年间正好是这一政策实施后大量出生 的人员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之时.? 客家是一个移民而成的民系,清朝前期是客家人迁移相当频繁的时期.温仲和说:"又考州 志,明以前人151,未尝逾十万.至清初突增至二十余万,岂非以明末之乱,继之清兵人关,避乱而来 者多也?"显然,在明末的大动乱中,与全国整体情况不同,由于许多外地人迁入,梅州客家地区人 口竟然不但未降,反而增长了一倍多. 乾嘉时期,梅州人口则与全国情况一样迅速增长,已经是人满为患.嘉庆二十三年(1818)嘉 应五属总人I21有725612人,其中梅县由顺治八年(1651)15764人增至150273人,兴宁262316人, 五华213545人,平远,蕉岭99478人.当时潮州府属大埔县由康熙元年(1662)15012人增至嘉庆 七年102197人,丰顺县由乾隆六年(1741)72054人到嘉庆二十三年61080人.即现梅州7县在嘉 庆七年至二十五年(1802—1820)期间共有888889人.每平方公里平均56.13人.?人El的急剧 膨胀和过度增长,给贫困的山区农业社会带来了难于承受的压力.? 首先,粮食缺乏.蕉岭县总面积只有9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在清乾,嘉年间只有5万亩,稻谷 每亩年产只有200公斤,年总产约1000万公斤.而清嘉庆年间,蕉岭人121增至9万多人,每人年平 均只有100公斤谷子.《乾隆嘉应州志》也说:(嘉应州)"土瘠民贫,民知务本,而合境所产谷,不敷 一 岁之食,藉资上山之永安,长乐,兴宁.上山谷船不至,则价腾跃,故民艰食而勤树艺." 其次,环境恶化.解决粮食的溃泛一是要从外面运进粮食,以为补充.二是要加大土地开发 力度.据《乾隆嘉应州志》记载,清前期的梅州已经繁荣昌盛,今非昔比:"又前此人物稀少,林莽丛 杂,时多瘴雾.今皆开辟,瘴雾全消,岭以北,人视为乐土.此其气候,更有殊者,固不得执全粤以 概一隅,尤不得据昔日以论今也."?但是,虽"人视为乐土",但"今皆开辟".同书中也明确记载了 清初由于对山区的过度开发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乃往者,山中草木蓊翳,雨渍根茨,土脉滋润,泉 源淳蓄,虽旱不竭.自樵采日繁,草木根蒙,俱被划拨,山土松浮,骤雨倾注,众山浊流,汹涌而出, 顷刻溪流泛溢,冲溃堤工.雨止即涸,略旱即涓滴无存.故近山坑之田,多被山水冲坏,为河为沙 ?樊树志:<乾隆时期并非.人口爆炸">,<光明日报)2003年7月17日. ?《清史稿》食货一. ?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第5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赖雨桐:<蕉岭客家人侨居海外述略》,《嘉应侨史》第1O辑,第lO页.上列人口数均据《梅州市志>.另 有研究认为清前期梅州的人口压力更大得多:据<嘉庆统一志》:嘉庆25年(1820)嘉应州(包括所属4县)原额丁 口为52180,滋生男女大小丁口共1314050,又屯民男妇19170,总计1385400丁口.嘉庆25年(1819),广东省各府 及直隶丁口密度,嘉应州每平方公里为135人,仅次于广州,潮州和高州而位居第4.同年,嘉应全州田地山塘合计 1203724亩,则丁口平均不到1亩(0.87亩).见徐俊鸣,徐晓梅《古代梅州发展初探》:,《岭南文史》1984年第2 期. ?近代客家学者们如温仲和,吴兰修,黄钊等都探讨过嘉应州人口压力问题.嘉庆年间,梅县发生过一次 大天灾,吴兰修曾请求长乐县令运粮救济梅县.从上山的永安(即今广东省紫金县),长乐和兴宁等地运粮接济梅 县的事实说明,五华,兴宁等县的人口压力可能要稍好,其海外移民的动力主要是工商业发达而非人口对土地的压 力所致,与梅县,大埔等地有很大区别,移民人数相对梅县来说也更少. ?王之正:《乾隆嘉应州志),程志远等整理,1991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出版,第41页. 27 渍,至不可复垦,其害甚钜.此宜培植草木,以蓄养泉源,而后旱可不竭,雨亦不致山水陡发也."? 人口的过度增长,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必然要寻找工作,对于政府必然带来巨大的压力,会引起 社会的大骚动.传统中国的改朝换代以及历史动乱便往往是由于人El压力的无法解决而导致的. 在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中,封建政府对于人口膨胀的解决办法一般有二个方面:一是由 政府主持从狭乡迁往宽乡的移民;二是扩大农业生产,比如尽量扩大开垦荒地.应该说,清初在这 些方面都是做得相当好的.?但粮食的严重缺乏和环境的严重恶化表明,客家及沿海地区内部已 经难于承受人口的继续增长,已经不能扩大生产,客家人必须另寻出路.面对如此巨大的人口压 力,清政府在客家及沿海地区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鼓励从东南亚特别是暹罗和越南进1:3粮食或者从邻近省份转运入粮食."南,韶近山而 瘩,仰食于江西,惠,嘉,潮仰给于台湾,外夷之米".?这种粮食的运输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总计外省 和外国每年长距离运销广东的大米不下四,五百万石,与官方运至京畿的六省南漕几乎相埒."? 其次是移民垦殖.移民有民间自发与官方主持两种.清前期客家人的移民方向主要有六个: 一 是迁往客家大本营的周边地区;?二是迁往粤西,这甚至于导致了后来的土客械斗;?三是迁往内 地,典型的如"湖广填四川";?四是迁往台湾等沿海地区;?五是迁往海南;六是迁往东南亚地区. 这几个地点的移民原因应该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南洋移民与国内移民在本质上看,都是由于客家 社会内部原因造成的. 值得指出的是,一般认为,清政府的海禁政策阻碍人们迁往东南亚等海外地区.其实,乾嘉时 期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人口流动.高翔认为,清前期中国政治演变中存在两个趋势:其中之一 是政府对基层社会控制的松驰化趋势,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革除弊政,除豁贱民;二是迁徙自由; ?王之正:《乾隆嘉应州志>,程志远等整理,1991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出版,第38页. ?清初几个皇帝都大力奖励土地开垦.而且,康熙帝目睹人口的急剧繁衍,以为人口与土地的比例已经失 调.于是,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降旨实施"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以摸清人口的底细(《清代全史?绪 论》第5卷).高宗时对此更加重视.谕内阁日:"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承平日久, 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田土,亦不啻倍蓰.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犹幸朕临御以 来,辟土开疆,幅员日廓,小民皆得开垦边外地土,藉以暂谋衣食.然为之计及久远,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 升平之福.各省督抚及有牧民之责者,务当随时劝谕,俾皆俭朴成风,惜物力而尽地利,慎勿以奢靡相竞,习于怠惰 也.是时编审之制已停,直省所报民数,大率以岁造之烟户册为据.行之日久,有司视为具文,所报多不详疑,其何 以体朕欲周知天下民数之心乎?"(《清史稿》食货一).于是,他们更加强调并鼓励对土地的开垦,到后来,甚至于 将小块土地也已开垦完了,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 ?龙廷槐:(-9王胡中丞言粤东沙坦屯田利弊书》,转自'广东文徵》第5册.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l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南学术)2o02年第 3期. ?罗勇:<略论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客家研究辑刊》1996年第1期. ?刘平:<被遗亡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刘正刚:<清代四川的广东客家人》,<客家研究辑刊>1996年第1期.文中认为,广东客家人人川的动机 是:"为了'发迹兴旺',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因逃荒游浪而移居四川."而清初四川的社会环境也为这些移民的"求 富发迹"心理创造了条件,包揽棍徒大肆宣扬四川的富饶更坚定了他们入川的决心. ?由于内陆可耕地开发已接近最大值,往沿海海岛屿的迁居其实早已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不仅台湾如此. 乾隆五十五年谕:"广东总督奏称,„„沿海各省所属岛屿,多有内地民人安居乐业."并且认为这些岛民多与"洋 盗"有联系,应该加强管理.五十七年,谕:"据福宁所奏,山东一省海岛居民二万馀名口,各省海岛想亦不少.当遵 照前言,不准添建房屋,以至日聚日众.仍应留心访察,勿任勾结匪徒,滋生事端."(《清史稿》食货一). 28 三是安静自然的政治思想;四是市场调节经济的思想.?事实上,清代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宽松, 人口流动是比较频繁的,在海外移民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即使施琅督台时也有许多客家人偷渡 到台湾去.清前期嘉应客家人在国内的移民具有较大的自由,他们甚至于新到一地后由于先占有 某一土地的永佃权还可以转佃给他人.?中国社会内部人口必然要向外迁移的客观历史形势,清 政府的海禁其实并不能完全禁绝海外移民,这是理勰客家向海外迁移的先决条件. 二,清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客家海外移民的增长 人口密度过大成为社会的重大难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在以劳动力为社会生产力 的主要标志和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的传统社会,人口和耕地面积急剧的,大幅度的增长是社会 经济繁荣的主要标志."?在古代社会中,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促进的.客家地区人口不断增 加也成为梅州经济发展的首要表现.?事实上,人口众多也会促使人们寻找新的生活门路,从而转 移到其他行业或者移民到别地方去.清前期,客家地区的工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人口转向 从事工商业. 手工业:兴宁是清前期客家地区手工业较发达的地区.嘉庆年间已流传一首织布和做纸扇的《竹 枝词》:"粗茶淡饭妾心欢,辛苦随郎渡日难;妾纺棉花郎画扇,郎为天热妾为寒".顺治年间.福建上 杭人傅耀祖,工于制摺扇,因打死粮差逃至兴宁,隐居兴宁后街,以制扇为业,其后裔迁居永和榄子围, 扇业便在永和一带兴盛起来.嘉庆五年(1800年),兴宁叶塘黄惊寨人黄北光,从江西学回编棕技艺, 返家开业,艺传全村,始创兴宁编棕业.此时的发展为咸丰年问兴宁手工业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大埔的瓷业在明朝嘉靖年间据说就已经有八处大瓷窑,到清朝成为南方着名的瓷器生产地 之一,?高陂瓷与铁锅等成为梅州四大出口商品.大埔,丰顺,梅县各地盛产烟叶,产品经韩江运到 潮州府城,加工成吸水烟用的皮丝烟,有些也出口南洋,这就是颇有盛誉的"潮烟".? 商业:客家商人足迹遍及国内外.在清代,大埔与兴宁都是重要的交通和商埠中转站,这两地 的商业在当时的梅州,甚至于广东来说都是相当地典型.乾隆时,大埔人"经商于吴,于越,于荆, 于闽,于豫章„„足迹遍天下".?康熙四十六年(1707),经朝廷核准,兴宁盐额派于龙川县和赣州 府属各县.雍正九年(1731)官方批定兴宁盐额通融准于销售至江西长宁,会昌,于都,宁都,安远, 石城,瑞金,兴国等地,从此成为定例.兴宁城沿河一带建有盐铺街,逐渐成为盐埠.兴宁成为潮 汕盐运销中转要地,当然也会带致客栈,饭店以及日杂等服务性商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兴宁的 手工业产品如笔,墨,纸扇,草席和土布等也都被带动起来.梅州与赣南,闽西之间存在着盐及其 他海味与大米的交换,这需要大批民夫,其中许多是客家妇女.她们挑盐上江西,福建,然后又从 江西,福建担米返回广东贩卖.在乾隆年问,平远生产的葛布远销苏杭,生铁则运至芜湖.在东江 惠州所属各县的圩市,以及粤北,赣南,湘南等地,则有"无兴不成市"之说,这表明兴宁人在这里经 ?高翔:<论清前期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第180—182页. ?周荣:《永佃权与清代农民生活》,《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 ?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绪论》(第5卷绪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国欣:'古经济重心南移与梅州客家经济的形成》,《客家研究辑刊)1993年第1期. ?饶宗熙主编:《潮州志?实业志》"磁土"条,转引自《潮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萧冠英:《六十年来之岭东纪略》,广州:培英图书印务公司,1925年,第l5页.转引自杜经国,黄挺:《潮 汕地区古代海上对外贸易》,饶宗熙主编:《潮学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5页. ?《乾隆大埔县志》卷1O. 29 商者之多. 当然,清前期几代皇帝都是片面重视农业而根本不了解工商业,他们当然不可能将剩余劳动 力有意识地转往工商业.他们采取了重农抑工商政策,典型地体现在粤东矿产开采相当发达而清 政府采取严禁的政策.康熙四十五年(1706),程乡(今梅县)丙村黄羌坪四皇山开凿石窟200余米 采煤,这是梅州有史可查的最早煤窑.雍正十二年(1734),嘉应州程乡县白渡圩河边一带发现并 开采煤炭.是年采煤工不下千人,是当时嘉应州煤炭的主要产地.乾隆元年(1736),平远八尺乡 角坑排下村人肖新发,肖雪廷创办大坝炼铁厂.? 面对这种矿产的开采局面,清政府一向持否定态度,并采取了严禁政策:"鉴于明代竞言矿利, 中使四出,暴敛病民,于是听民采取,输税于官,皆有常率.若有碍禁山风水,民田庐墓,及聚众扰 民,或岁歉觳踊,辄用封禁.„„世宗即位,群臣多言矿利.粤督孔毓殉,粤抚杨文乾,„„相继疏 请开矿,均不准行,或严旨切责.十三年,粤督鄂弥达请开惠,潮,韶,肇等府矿,下九卿议行.上以 妨本务停止.盖粤东山多田少,而矿产最繁,土民习于攻采.矿峒所在,千百为群,往往聚众私掘, 啸聚剽掠.故其时矿东开矿,较他省尤为厉禁."雍正帝认为,开矿"为侥幸贪得之计,长喧嚣争竞 之风."故停止开采.?因此,"广东自康熙五十四年封禁矿山,至乾隆初年,英德,阳春,归善,永安, 曲江,大埔,博罗等县,广州,肇庆两府,铜铅矿均行开采."直到道光,咸丰年间,为济军需而大弛矿 禁.?清乾隆时期镇平已有民众采煤,并受到禁止.?嘉庆十二年(1807)lO月,镇平高思乡,白马 乡,丰田乡发现金,铝等矿,开采民众数千,而惠潮道林天培严厉申禁.(康熙三十九)1700年,丰顺 县仲坑山银矿由商人何锡具呈开采,曾有注册矿工l3万余人,规模较大.但4年后被封禁,何锡也 被捕,死于狱中.? 清政府严禁采矿对于客家人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客家人向外移民,同 时也引起 了海外移民的增长. 首先,工商业的发展为客家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有了更精彩的外面世界的 概念和工商业经济观念,也带来了人们对于行业上人口流动观念的更新,人们不再"安土重迁",也 不再局宥于小农经济生活.已有研究者认为:"清代乾,嘉以后,惠州,兴宁,五华等县客民,目睹广 州工业发达,试往经营,获利后,此三县接踵前往者数万人.梅县,大埔,蕉岭客家人,见汕头商业 市场繁荣,有不少人便迁徙该地从商,逐步成为汕头工商业的大户.这是客家人由山地走向平原, 由平原走向都市发展的重要过程."?因此,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自主择业和人口在行业间的自由流 动,这使客家人能够自由地外出谋生,在国内外不同行业之间发生人口流动,或单身式的(如黄恒 有),或结伴而行(如罗方伯,16大伯公"张理). 其次,一方面严禁采矿,同时又要面对当时粤东人口对于土地的严重压力,客家人往外移民也 就更为迫切.清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妥善安置这些采矿工.雍正八年至十年(1730一 ?《梅州市志》编纂委员会:<梅州市志?大事记》(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清世宗实录》卷154,第9页,雍正十三年四月丁已上谕. ?柯劭志等撰:<清史稿?食货五》"钱法,茶法,矿政". ?《梅州市志?大事记>:道光十九年(1839)11月15日,在镇平县大地桥头竖立了严禁民众采煤的碑文: "乾隆十三,三十六,四十,四十二年以前,宪陈,曹吴史备任迭经呈请封禁." ?刘禹轮:<丰顺县志>(1943年铅印本)卷十二,矿产,银产;卷二十三,文艺.转 引自金应熙:<十九世纪中 叶前的越南华侨矿工>,暨南大学历史系东南亚史研究室编:<东南亚史论文集》,1980年,第78页. ?赖雨桐:(客家研究文集》,1995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4页. 30 1732)为广东巡抚,雍正十年至乾隆三年(1732—1738)为两广总督的鄂尔达曾将当时广东采矿和 农业移民开垦等的情形上奏清廷:"粤东地方,山海交错,民俗刁悍,贫苦者多,所以小民惟利是图, 每于封禁之矿山,潜往偷挖.甚至贩私盗窃,毫无顾忌.虽因习尚浇漓,轻蹈法网,亦由无田可耕, 无业可守,遂致渐流为匪也.臣自抵粤以来,将奉到历次谕旨,刊刻遍示,晓谕劝导,并严饬该地方 文武官弁,时加巡逻,勿任矿徒聚夥偷挖.臣随行查各属矿土,及实在无业穷民,已据各属报到二 千余户,正在商酌安插0"?鄂尔达这个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反映出清政府传统农业立国的宗旨和政策,同时也表 明,严禁政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他只好细心调剂"实在无业穷民","使其衣食有赖."具体 的解决办法是,将剩余劳动力往鹤山,恩平,开平等多荒地的县迁移,并且要做好安顿工作. 第三,东南亚地区矿产的开采吸引了许多客家人移民南洋.清政府虽然严禁矿产开采,但社 会上对于矿产(主要是铜,锡,银等)的需求量却很大,这导致了民间对矿产开采虽禁不止.上述鄂 尔达的报告中对于粤东人的贬低,从另一角度看,这正是粤东的民俗和心态,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 引下移民到了南洋.已有研究指出:"客家人是新马早期华族移民中的一个重要小群体,自1786 年槟城开埠以后移入新马地区.他们大部分是手工艺,劳工和商人,其中嘉应州人占多数,其余的 包括惠州,大埔,丰顺,永定和增城客等."?在越南,由于阮氏,郑氏政权重视开采而吸引了大量华 侨矿工,这些矿工多是客家人.?在加里曼丹,当地原住民达雅克人已能用原始方法淘取金沙,但 直到18世纪中叶华侨成批移人才有了大规模的开采.1740—1745年间,曼帕瓦苏丹巴能帕汗从 汶莱招2O余名华工开金矿,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三发苏丹起而效法,将炉末和拉腊出租给华工开 金矿.此后,华侨便逐渐由拉腊扩展到蒙特拉度和坤甸属地曼多(东万律).这些信息传人中国 后,引起了一大批中国人南渡.罗芳伯,张亚才等兰芳公司成员便是其中重要代表,他们在今印度 尼西亚加里曼丹西部的山口羊地方,靠挖金矿为生.?据《兰芳公司历代年册》记载,罗芳伯时"人 丁约有两万余人之间,开金湖者居多,亦有耕种,生意,业艺等项经纪."? 总之,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人口在行业之间的转移,并促进了客家海外移民的增 长.在清前期的客家地区,人员行业间流动其实是比较频繁的,所引起往南洋的海外移民也是非 常普遍的,其实质是空间上与行业上的人口流动.从空间上看,是从一国迁到另一国.从行业上 看,则是士农工商四民之间的转移,主要是从士和农往工商转移.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并且都有 一 部分人到了南洋,成为早期华侨.应当指出的是,客家的人口迁移往往都只被当成从空间上的 流动,行业上的流动却往往被忽视了.人员流动给客家社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主要是信息 的转移,观念的变化,促进了客家社会历史的发展. 三,客家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客家人走向世界 清前期中国和客家社会的客观情况,导致客家人必然地要往外迁移,但客家人迁往南洋也有 一 定的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和文化心理以及对于南洋的确切了解等因素.正如论者所说:"与外国 ?剪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85页. ?颜清湟:<早期新马的客家会馆》,见谢剑,郑赤琰主编《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第701页,转引自司 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金应熙:<十九世纪中叶前的越南华侨矿工》,暨南大学历史系东南亚史研究室:《东南亚史论文集》,1980 年. ?秦宝畸:《洪门真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O00年,第348页. ?罗英祥:<漂洋过海的客家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6页. 3】 人的接触,开阔了广东人的眼界,他们可以早于中国内地的人们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思想也比内 地人更加开放,较之普通中国人反对移民的情绪要小.„„广东人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因此所养 成的独特心理才是促使他们移民海外的重要因素.这是除福建等少数地方以外的其他省份人民 所缺乏的.99?客家地区亦具有推动老百姓过番的独特的人文环境. 清代梅州的文风,学风历来受到夸耀,被说成是人文鼎盛.郭沫若说是"人物由来第一流". 乾隆《嘉应州志》称:"士喜读书,多舌耕,虽困穷,至老不肯辍业.近年,应童子试者至万有余人. 前制府请改设州治疏称,文风极盛,盖其验也.99?乾隆十七年(1752),全国会试,殿考,广东取进士 11名,其中嘉应州本属(程乡)占5名,轰动广东全省.从顺治元年(1644)到道光元年(1821)的 177年中,梅县科举考试共中进士49人,居全广东省之冠.大埔县共点了l5名翰林,占当时潮州 的十分之九.?据《嘉应州志》,《梅县教育志》,有清一代梅县经乡试考取的举人有621人,内有解 元l5人(其中文解元10人,武解元5人),进士90人,其中武进士22人.章炳麟也曾说:"广东称 客籍者,以嘉应诸县为宗.当宋之南逾岭而来时,则广东已患人满,平原无所寄其足,故树艺于山 谷间„„惟好读书,虽穷人子亦必就傅二三年,不如是将终身无所得妃耦."g幡耒在《程乡》一诗曾 盛赞清前期梅州:"迢递层城枕碧流,披图知是古梅州.三春胜概南田洞,万古英风铁汉楼.饶有 江山供客览,虚传瘴厉使人愁.儒风见说如邹鲁,文献还思细访求."可见清前期的梅州已经是有 相当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说"虚传瘴厉使人愁",称赞这里"地多胜景,文教兴盛."?客家方言日:晤 读书,有老婆. 程乡读书人的大量增加同时也表明,在读书这一行业中的竞争已越来越激烈.而读书往往要 有一定的经济保障.人口的膨胀带来了社会人均经济水平的恶化,这就使许多穷士们由于家境不 佳而不得不面对最现实的世俗人生,寻求新的社会出路,这又促进了客家社会传统价值取向的转 变.同时,客家人本身传统上纯朴的生活观念等等,都使客家读书人并不介意"求利",他们在"转 业"时并不表现出孔乙已的迂腐,他们也不介意于海外移民,表现出务实经世的精神.显然,客家 "士喜读书"其实只是一种"仕途经济",虽希望以"文墨"立身,却并不完全沉迷于读书一途,更加 强调的是立身,谋生. 事实上,梅州的海外移民中,文化层次的确是相对较高的.当时的华侨仍然保留着中国的风 俗文化"新埔客人虽降服英夷,并未改从服色",而且还是学习中国文化,特别注意从中国招徕教 师,"招嘉应州之贫士,至彼教其子弟,又召粤中书匠,刊刻汉文书籍."?包世臣在嘉庆年间(1828) 特别提到的这句话,可见当时嘉应州出国者中有大量的读书人,且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后来, 在印尼众多的华校中,教书先生均以客家人为多.?着名的"大伯公"张理正由于是读书识字者,从 而树立了他的领袖地位.其他一些客籍着名侨领的情况与之相似. 罗方伯,梅县石扇人.他"少负奇气,业儒不成,去而浮海."?罗方伯虽自认为:"才本鸠拙,志 ?吴金平:(19世纪中国人移民加拿大原因初探》,《历史教学)2001年,第16页. ?王之正:《乾隆嘉应州志》,程志远等整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1991年,第44-45页. ?古直:<客人对》,转引自丘菊贤《梅州客家研究大观》,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第2O页. ?罗翔云:'客方言》章炳麟序,影印本,国立中山大学国学院丛书. ?黄雨选注:《历代名人人粤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71—372页. ?包世臣《致广东按察使姚中丞书》:,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 (上),北京:中华书局, 1982,第l7页. ?吴美兰:《客家人在印度尼西亚的共生与认同》,《嘉应大学}1999年第1期.. ?温仲和:《光绪嘉应州志》本传. 32 切莺迁",而且自"惭非宿学高贤",但他又是"耕辛凭舌,砚苦为田."?一篇"怡情"的《金山赋》表 现了他很高的才智和学力.他"好读书,常怀大志,„„而且多才多艺,诸子百家,无所不晓."有人 认为,他是天地会首领,在国内站不住脚才过番去.但他"长不满五尺"的身材,实在不象是一个习 武弄棒的人.他说他缺乏经商的资本,但"闻金山之盛也,时怀仰止之私衷","远适他乡,原效陶朱 之致富".显然,是南洋丰富的矿产吸引他来到了异国他乡,并且因此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即便 如此,他仍然表现出一种士子情怀与文化情结.他的诗句很明显地表现出他内心深处"士"与"商" 的冲突. 谢清高,梅州市金盘桥人.谢清高年纪不大时便跟从商贾到海南岛从事海外贸易,l8岁时,他 所乘船因风而覆,他则为葡萄牙人救起并随其船游历各国.这些事实当然意味着程乡当时确实有 一 批人在从事海外贸易.他晚年定居澳门,并将自己的海外经历及所见形成了《海录》一书.论者 认为:"一个比较合理的推定就是谢清高原本有一个日记或笔记本类的底本,底本的名称即《海 录》.谢清高口授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是对这个底本的补充,说明.否则我们很难想象,谢清高能仅凭脑子就记 住近百个国名,地名(这仅限于总目中的,不包括每一国中的区划名或地名),方位, 航程,风俗,特 产,甚至外国译名.杨炳南在澳门看到了谢清高的底本,而吴兰修是在家乡看到了谢清高的底 本".?那么,谢清高早年读过书,起码亦是"性喜读书"者.他往来各国能学习各国的语言,双目失 明后还能作翻译以自给.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程乡人文之盛,读书风气之浓厚.此外,杨 炳南与吴兰修虽为举人,但遇到谢便同情谢的境遇,赞许谢清高的人品,并将其所述记录,加工,整 理和补充而成《海录》,他们表现出对海外情况的浓厚兴趣,这与程乡与海外关系紧密不无关系. 南洋各地气候,生活习惯以及生态环境等也与南中国的条件相当,因此,闽粤人移民南洋有其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上的方便.梅州虽非近海,许多人亦以为梅州非滨海之地.如:廖荣春认为, 客家人地处韩江,北江和东江的上游,一无航海知识,二无商业经验.?《乾隆嘉应州志》亦说:"况 嘉应峻岭巨嶂,四围阻隔,与濒海之地不同".?论者列举了明清时期来自广东l9个县市的商人海 外移民共99人,其中梅县,大埔,蕉岭是"内陆地",其他l6个县市则均是珠江三角洲和潮州地区 的"沿海地区".?这种区分梅州为非滨海之地的意义在于将客家当作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农耕社 会,而这种社会普遍地"安土重迁",因而区别于海洋文明.这种看法当然是值得重新商榷的. 事实上,即便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农耕社会也并不仅仅"安土重迁".作为农民,人们更重视对 土地的追求而不惧往外的迁移.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土地分配原则是:"天下之田,天下 之人同耕之,此处不足,迁移彼处,彼处不定,迁移此处."中国古代社会中从田少人多处迁往田多 人少的所谓"宽乡"的例子亦不少.因此,传统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着频繁迁移现象,这同样反映 了客家人的移民心态.作为移民形成的民系,客家人的迁移史显然是大规模的,持续的,长期的过 程.客家人不惧往外,他们勇于开拓,无论客观条件多么地恶劣,他们随处可以生根.但是,他们 也因此深知:"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朝难."?因此,他们普遍地表现出对故家的留恋,这是他们对于 ?罗方伯:《金山赋》,许德生,杨汾:《罗芳伯事略》,《嘉应侨史》试刊号,第47—48页. ?安京:<(海录)校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4页. ?廖荣春:《嘉应会馆在马华历史上所处的地位》,《嘉应侨史》(总第四期),1989.1. ?王之正:<乾隆嘉应州志》,程志远等整理,1991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古籍部出版,第41页. ?黄启臣,庞新平:《明清广东商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69页. ?魏明枢:<认识旧传统文化,培养新客家精神——从华侨文化看客家传统精神的再造》,"文化建设和文化 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 33 平稳生活的向往.张弼士在南洋发财,但对他元配是如此地好,对家是如此地好.清末客家华侨 在汕头建铁路,其目标是要将他们的故乡与海洋用铁路联系起来. 客家也绝非纯陆地的农耕社会.客家人从陆地走向海洋,认识,利用海洋的历史也较为久远. 地处韩江上游的梅州人,对于大海并不陌生.他们历来有一种做大海主人的意识和能力.勇于接 触外部世界的开放意识与个体自觉意识.五华着名的乾隆庚辰恩科武状元李威光 是重要的海军 将领.?五华县锡坑人李海熊,李耀扬兄弟,在清朝嘉庆初年的海疆"擒洋盗","出洋捕盗"而立功 受奖,当时的海疆并不太平,客家人在海洋安全中亦起重要作用.五华的魏大斌在嘉庆六年 (1801)署龙门协副将时禀称:安南内战,驱使许多"赴夷地开垦耕种"的内地民人,即华侨上战场, 导致许多华侨逃回内地躲避,等乱平后又"仍回夷地耕种".?这些人中便有一些客家人,民国《大 埔县志》中便有一些记载. 当然,与国内的移居地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南洋是"封禁地",且"距省垣千里而遥".但新加 坡等东南亚地区在"乾隆四十年间"便已成为"粤之惠,潮,闽之漳,泉,无业贫民私逃开垦"之地.? 这与台湾等地区吸引内地移民是相似的.根据清代蕉岭举人黄香铁的记载:"邑中地狭民稠,故赴 台湾耕佃者,十之二三,赴吕宋咖喇吧者,十之一."?他并未以迁往台湾和迁往菲律宾有何区别,只 是蕉岭县当时迁往台湾者比迁往南洋者多十之二三而已. 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其实是其宗族性,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南洋 的华人移民中,国内各邦华侨也有相对集中的居住地.客家人的宗族血缘思想在其"过番"活动中 起了重要的牵引作用,着名的大埔华侨张弼士之走南洋便是由同村的华侨引出洋的.客家人说: " 一 出身就是一大帮".梅县李国泰先生对其家族中华侨出国历史介绍说:"十七世荣发,荣盛两公 相继'过番'.„„从情理推断,十七世之往越南,极可能十六世就在越南.其时出洋,多有水客接 带,并要有相熟的人可投靠.„„从十六世开始,代代有人出洋,成'番伯公'者为多数,象荣发公 赚钱后回乡置业者不多."?不论是官方文献,还是梅州的地方文献都表明,从清初开始客家地区就 一 直源源不断地有人出国"过番",并且形成了移民南洋的风气,到乾嘉时期客家进入了第一次移 民海外的高潮时期.?可以说,这一批华侨的牵引,成为近代客家人走向世界并形成世界性民系的 重要基础.如果没有清朝前期这一批早期海外移民的牵引,就不会有近代以后客家人更大的海外 移民高潮,更不会有2O世纪初年华侨社会的大发展. ) (校对:冷剑波 ?温训:《道光长乐县志》,《人物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661 页. ?包世臣《致广东按察使姚中丞书》:,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 (上),北京:中华书局, 1982,第17页. ?黄香铁:《石窟一征》. ?李国泰:《从梅县塘头下李氏存契看客家在梅州发展历程>,《客家研究辑刊)2OO5年第1期,第32页.十 六世(1768—1843年);十七世荣发(1798—1878),活动年代主要在咸丰时期. ?魏明枢:《清朝前期客家海外移民的历史文献记录——以梅州客家人为中心》,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编 (20o4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34
本文档为【【doc】清朝前期客家人“过番”的内在动力——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社会及其对外关系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9KB
软件:Word
页数:28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17-11-13
浏览量: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