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审洪承畴降清

【doc】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审洪承畴降清

举报
开通vip

【doc】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审洪承畴降清【doc】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审洪承畴降清 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审洪承畴降清 第11卷第5期 2009年1O月 遵义师范学院 JournalofZunyiNormalCollege Vol_l1.No.5 Oct.2009 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审洪承畴降清 徐国红 (遵义师范学院编辑部,贵州遵义563002) 摘要:洪承畴作为明清两朝的重臣,由于降清之事一直受到后人訾议,被冠以"汉奸","贰臣"之恶名.然而,当历史 已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摒弃传统之成见,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新审...

【doc】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审洪承畴降清
【doc】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审洪承畴降清 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审洪承畴降清 第11卷第5期 2009年1O月 遵义师范学院 JournalofZunyiNormalCollege Vol_l1.No.5 Oct.2009 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审洪承畴降清 徐国红 (遵义师范学院编辑部,贵州遵义563002) 摘要:洪承畴作为明清两朝的重臣,由于降清之事一直受到后人訾议,被冠以"汉奸","贰臣"之恶名.然而,当历史 已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摒弃传统之成见,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新审视洪承畴降清问题,展示其所蕴 含的"人性"本能. 关键词:以人为本;洪承畴;降清 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583(2009)-05—0018—04 AReestimationofHongChengchouSSurrendertotheQingEmperor fromthePerspectiveof?TakingManasMan'' xUGuo—hong (JournalEditorialDepartment,ZunyiNormalCollege,Zunyi563002,China) Abstract:Asanimportantdynasty—spanningminister,HongChengchouSsurrendertotheQingEmperorhasbeenre— proached,entitled"atraitortoChina"of'aturncoatofficial".Whenhistoryspansintotodayoft he21stcentury,weshould reestimateHongChengchouSSUlTendertotheQingemperorfromtileperspectiveof"taking manasman"todisplaythe radianceof"humanism". Keywords:takingmanasman;HongChengchou;surrendertoQingemperor 关于洪承畴降清问题,追本溯源,最早始于清初 明朝遗民之訾议,他们或囿于"华夷之辨"称其为"汉 奸",或囿于"忠臣不事二主"称其为"贰臣",这一否 定性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遂成为此后学界之主流,洪承畴也理所 当然地被定格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当历史已迈 人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马克思唯物史观早已成为史 学研究之圭臬,仍有不少人恪守古人之窠臼,在洪承 畴降清问题上,只视其结果丽不究其原委,只视其现 象而不洞悉其本质,以貌似公正之词"汉奸","贰臣" 对洪承畴大加诛伐,这确实有负历史之公正.有鉴于 此,本文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将洪承畴回归其历 史,追溯其降清的心路历程及其所产生的结果,重新 审视其降清问题,拂去历史尘埃,展示其"人性"之本 能. 洪承畴(1593一-1665),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 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文韬武略,冠绝当 时.他崛起于明清鼎革之际,是明末清初两朝重臣. 在明朝,他被崇祯皇帝倚为股肱之臣,官至三边总 督,蓟辽总督;在清朝,他又被顺治皇帝视为社稷之 干城,官至江南经略,西南五省经略.可见,洪承畴无 论是在明朝还是在清朝,其爵位不可谓不显.这些显 赫的爵位同时也见证了洪承畴对明清两朝的非凡之 功和耿耿忠心.然而,因松山之战被俘降清,他的一 切历史功绩和个人名节都黯然失色.明朝遗民骂他 是"汉奸";清朝乾隆说他是"贰臣".对于洪承畴降清 问题,如果摒弃传统之成见,采用新的视角即"以人 为本"来考量,就会发现洪承畴降清实则人性的本能 使然. 一 ,从所投之主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洪承畴降清可谓顺乎天 而应乎人.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如果 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来审视,择主而事就是对贤臣 个人选择权的肯定,它出乎于人的一种意愿,属人之 常情.然而,常情之事不一定具有合理性,因为每个 收稿日期:2009„0622 作者简介:练圉红,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编辑部副编审. 18 徐国红?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审洪承畴降清 人的择主能力不同,所择之主或为明主或为庸主昏 主,亦是常有之事.如果所择之主为明主,则可谓弃 暗投明,情理相宜,属理性之情;如果所择之主为庸 主昏主,则可谓明珠暗投,情理相悖,属非理性之情. 那么,何谓明主,何谓庸主昏主呢?一般而言,大凡顺 乎民意,得民心者,则为明主;逆乎民意,失民心者, 则为庸主昏主.按照这一说法,明清易代之际,如果 将崇祯帝和皇太极放在历史的天平上作-x~比,就 会发现洪承畴"降清"可谓顺乎天丽应乎人. 1.崇祯帝性格缺陷致使其人心离散 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于天启七年 (1627)登上皇位,帝号崇祯.当时,明王朝已是千疮 百孔,病人膏肓.早在崇祯祖父明神宗时,由于皇帝 怠政,万事不理,朝政极其腐败,矿监,税吏胡作非 为,民命如丝类倒悬,亡国之祸初露端倪.史书日: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卷21)【】再到其兄长天启皇 帝时,又出现宦官魏忠贤祸乱朝纲,党争剧烈,民生 境遇更是雪上加霜,国之将亡已是积重难返.史乘抨 击道:"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祸,亿兆离心,虽 欲不亡,何可得哉."(卷22)f鉴于其祖父怠政,兄长 重用阉人的教训,崇祯在其即位之初,勤于朝政,铲 除阉党,启用东林党人,朝政为之一新.然而,好景不 长,崇祯很快又暴露出了其性格缺陷.如果说性格决 定命运,那么崇祯的人生悲剧就源于其性格悲剧. 其一,过分节俭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不治之症. 过分节俭如果仅仅针对于个人行为,则不失为一种 美德,但若用之于国家,则又另当别论.崇祯即位之 初,为了节省国家开支,大幅度地裁撤驿站,致使因 失业而无法生活的驿卒聚众起义,后来闻名天下的 李自成就是其中之一.《米脂县志》记载:"明末李自 成,银川驿之一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 臂一乎,卒至土崩,不可救."然据统计,崇祯裁撤驿 站所节省银子也不过为30万两,仅相当于皇宫一月 支出.如此漠视黎民生计,则节俭之美德何以存!民 心何以不散! 其二,生性多疑好猜,错杀忠臣良将.一代名将 袁崇焕对明朝忠心耿耿,战功显赫,曾取得了宁远之 战,宁锦之战和北京保卫战的辉煌胜利,创造了明清 辽东战场上的奇迹,使辽东形势大为改观,被誉为 "明之长城".然而,令人倍感痛心的是,他不是捐躯 于疆场而是含恨死于自己所浴血保护者之手.结 果,"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卷259) [1]如此冤杀忠臣良将,情何以堪,理何以明,将心何以 聚!难怪有人说,自袁崇焕死后,无论谁投降满清都 是可以理解的了. 其三,刚愎自用,视生命如草芥.崇祯帝自认为,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以此为理念, 由他下令处死的高级官员共计有:辅臣1人,尚书4 人,总督督师7人,巡抚11人,侍郎以下的官员更是 数不胜数.而这些官员,除少数确有其罪外,大多数 都是无罪之入,有的甚至根本就是有功无罪.难怪到 了崇祯后期,出相入阁被官员们视为畏途.马克思指 出:"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 其为人."(卷1)】此话何其真也. 总而言之,崇祯帝为人行事,情理相悖,民心丧 尽,作为一国之主,何其昏也. 2.皇太极力行仁政以悦民心 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于天命十一年 (1626)登汗位.在位期问,他顺应满清社会封建化的 趋势,以民生为依归,大力推行仁政,以取悦民心. 其一,大行"安民"之举.皇太极即位后,以"治国 之要,莫先安民"为理念,鉴于汉官汉民不堪忍受民 族歧视和压迫而l不断逃亡之事,放宽"逃人法".规定 以前私逃者,或与明朝暗中交往者,事属已往,虽被 告发,都不予以追究,结果,"逃者皆止,奸细绝迹" (卷1)【3j.而"安民"之要重在"养民",皇太极深知其 理,他对于归降的汉人既不杀也不辱,且给予妥善安 置,包括分给他们土地,房屋,并配以妻室.为了加强 对降人的管理,皇太极改变了前代编汉人为奴的政 策,将他们一律编为民户即个体自由民.他说:"归降 之地土,即我地土;归降之民,即我民人","皆吾赤 子,来归之后,自当加以恩养"(卷5)【3】.这些较为开 明宽容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汉人的基本利 益,"由是汉人安堵,咸颂乐土"(卷1)f3j. 其二,重视农业生产.皇太极以"专勤南亩,以重 本务"为依归,认为百姓致富其根本在农桑.他说: "五谷乃万民之命所关"(卷61)嘲为确保农业生产时 间,皇太极下令停止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规定以后 "止令修补,不复兴筑,用恤民力,专勤南亩,以重本 务."(卷1)[3Lff.~还告诫诸臣:"嗣后有滥役民夫,致妨 农务者,该营牛录章京,小拨什库等俱治罪."为提高 农作物的产量,皇太极倡导因地制宜,适时耕种.他 指出,"至树艺所宜,各因地利.卑湿者可种稗稻,高 粱;高阜者可种杂粮.勤力培壅,乘地滋润,及时耕 种,则秋成刈获,户庆充盈.如失时不耕,粮从何得 耶!"这些切实可行的农业举措无疑会使老百姓的生 活得到改善. 其三,团结汉族官僚和知识分子.大凡有作为 者,都十分重视人才.皇太极也不例外,他认为人才 对国家有着无穷无尽的益处.他说:"惟多得人为可 喜耳.金银币帛用之有尽,如收得一二贤能之人,堪 为国家之助,其利赖宁有穷也!"(卷6)嘲鉴于其父晚 年轻视汉官的作法,皇太极实行优礼汉官的政策,以 范文程为例即可窥其一斑.努尔哈赤时,他仅仅是一 l9 第11卷第5期遵义师范学院2009年10月 个人微言轻的章京.皇太极嗣位后,"拔置公帷幄", "以公为秘书院大学士,领机密".每逢议事,皇太极 总问:"范章京知否?"如果臣下的议奏有不妥之处, 皇太极便道:"何不与范章京议之?"奏事大臣回答 说:"范亦云尔."(卷232)[41皇太极才下令依奏办理. 此外,为了吸收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皇太极大兴科 举,谕旨日:"自古及今,文武并用,以文治世,以武克 敌.今欲振兴文教,试录生员.诸贝勒府及满,汉,蒙 古所有生员,俱令赴试.中式者以他丁偿之."(卷2) [41这就使得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参加到后金政权中来, 从政治上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统而言之,皇太极为人行事,情理相宜,民心大 悦,作为一国之主,又何其明也. 通过以上二位君主为人行事的对比,不难洞悉 到,清主之明,明主之昏,可谓泾渭分明.故洪承畴归 依于开明贤德之主,背明投清可谓顺乎天而应乎人. 二,从其心路历程来考量,洪承畴降清可谓曲尽 其道 洪承畴从松锦大战打响至最后"降清",由于其 "忠臣不事二主"的观念根深蒂固,非理性情感难以 释怀,在生与死,利与弊的人生道路上,走过了一段 艰难的心路历程,真可谓曲尽其道. 1.从战争开始至被俘前,怀抱必死之心 松锦大战打响后,洪承畴遵从君命,违心放弃了 "持久之战"的正确方略而改用"速战速决"的错误方 略,这就使自己陷入进退维谷之中.因为面临专制君 主的错误决策,无论他抗命还是遵命,都是死路一 条.如果他抗命不遵,效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的古训,按照自己战守双筹,步步为营的方略行事, 虽说胜多于负,却会背上"抗命不遵,大逆不道"的罪 名,这样,既会使其忠名受损,也难逃杀身之祸;如果 他违心遵命,虽说他文武兼备,雄冠当时,但也难逃 失败的厄运,因为执行错误的决策,只会产生失败的 结果.而败军之将在当时要想保住名节,除非战死, 如果活着回来,既失名节,也难逃一死.前几任督抚 如熊廷弼,袁崇焕的命运就是前车之鉴.质言之,在 敌对双方的生死决战中,面临着专制君主的错误决 策,忠就意味着死,这就是专制皇权留给忠臣的必由 之路,洪承畴也难逃此厄运.显然,从洪承畴执行错 误决策的那一刻起,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崇祯十 四年(1641)八月,松锦决战失利,洪承畴被困松山, 外援断绝,形势危急,史料记载:"内无粮草,外无援 兵,封疆诚岌岌危矣!"[51在此情形下,洪承畴对诸将 说:"守亦死,不战亦死,若战或可幸万一,不肖决意 孤注,明天望诸君悉力."(卷97)『61结果,明军突围惨 败,洪承畴率领2万残兵退守松山孤城达半年之久. 在此期间,洪承畴多次派人求援,他望穿双眼,也不 20 见一兵卒,一粒米.其实,松山之围也并非无解.从当 时的情形来看,既然战争不能解决,明朝完全可以通 过和谈的方式,作出一定的让步来解松山之围,这也 是一件极可能的事,因为皇太极一直都希望与明罢 兵息战.然而,崇祯帝既不派兵救援,也不和谈,徙然 坐等松山城破,坐视洪承畴等杀身成仁.如此漠视民 命,如此漠视将才,怎不令人心寒,怎不让人背弃!最 后,"松山城内,糗粮罄绝,人皆相食"(卷61)【3】.松山 副将夏承德暗通清军,作为内应,出卖了洪承畴.这 样就使洪承畴陷入了生与死的艰难抉择中. 2.从被俘至降清前,生与死之抉择期 洪承畴被俘之后,有两条绝然不同的路供其选 择.一条是通向天堂之路,在这条路上,死与封建名 节相伴随行,它是杀身成仁者所心仪之路,是一条非 理性情感之路;另一条是通向人间之路,在这条路 上,生和个人理想相伴随行,它是治国平天下者所心 仪之路,是一条理性情感之路.实际上,这两条路的 抉择就是人之非理性情感与理性情感的较量.作为 明朝重臣洪承畴来说,他既有杀身成仁者的忠君情 怀,又有治国平天下者的爱民情结.身陷囹圄的洪承 畴必须在二者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这是一种 何等痛苦的选择,我们从洪承畴抉择的心路历程就 可知其端倪.起初,洪承畴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史 书日:洪承畴"骂贼不屈,唯向西叩头,称天王圣明, 臣力已竭,死之"(卷98)[61.当劝降的满将举刀恐吓 洪承畴时,他竞"延颈承刃,始终不屈",只求速死,并 且绝食数日.可见,洪承畴被俘之初,确实坚贞不屈. 计六奇在《明季北略》里也谈到,当清兵在主帅面前 强迫洪承畴下跪时,他轻蔑道:"吾天朝大臣,岂拜小 邦王子乎?"(卷18)按常理,败军之将若敢对胜利者 说出这样轻蔑的话,很少有不被杀头的.然洪承畴若 不是怀抱必死之心,他但不会如此出言不逊.不过, 这也从另一侧面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了皇太极具有非凡的容人气量 和胸襟.事实确也如此,对于洪承畴的种种表现,皇 太极并不介怀,反而被他的气节,文韬武略所打动, 一 意收为己用,他唯恐照顾不周,礼贤恩厚,锦衣美 食供给不断,还不时派人嘘寒问暖,耐心细致地劝慰 他.文献称:"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古 今事."(卷237)[41.就在劝降与反劝降的心理争锋 中,我们大可揣测到,洪承畴非理性情感和理性情感 之间必然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旦 这种变化积淀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非理性情感向 理性情感的回归.当然,这是一种曲折的回归,故也 是一种痛苦的回归. 3.曲折中归于理性 某日,天气严寒,皇太极来到囚所,解下貂裘大 衣披在洪承畴的身上,并关切地问道:"先生得无寒 徐国红?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审洪承畴降清 乎?"正是这一充满人性关怀的真诚举动和问候点燃 了洪承畴压抑已久的理性情感火花,使其理性情感 终于战胜了非理性情感,实现了情理相宜,使他看到 了其活着的生命价值.他瞠视皇太极良久,感叹道: "真命世之主也!"(卷237)[41随即叩头请降.可见,洪 承畴在是否降清的问题上,皇太极作为皇帝之身,不 惜屈尊,亲临囚所,将自己的貂裘给洪承畴披上,确 实会使洪承畴产生心灵震撼,成为其归顺清朝的重 要因素之一.但我认为洪承畴归顺清朝最根本的原 因应该是,皇太极行为举动中所蕴含的礼贤下士仁 者风范所产生的人格魅力以及明清二君对比在洪承 畴心中所产生的巨大落差所致.因为洪承畴是一位 才智非凡,远见卓识之人,决非小恩小惠所能打动. 他从皇太极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聪明才智可以得到施 展的机会.这可从皇太极与大臣的对话中得到印证. 当时诸贝勒大臣对皇太极厚遇洪承畴不满,皇太极 便问道:"'吾曹栉风沐雨数十年,将欲何为?'诸将 日:'欲得中原耳.'上笑日:'譬诸行道,吾等皆瞽.今 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故皇太极"待承畴之重 也!"(卷237)[41此既是皇太极厚遇洪承畴之目的,也 是洪承畴施展人生抱负之所求,此可谓情投意合.崇 德七年(1642)五月五丘,洪承畴剃发在崇政殿向皇 太极跪请降清.至此,洪承畴走完降清的全部心路历 程. 从洪承畴降清的心路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当 一 国之君失道寡德缺少理性从而最终失去人心时, 貌似权威的"忠臣不事二主"和"华夷之防"也阻挡不 了人从非理性情感向理性情感的回归,不论此人曾 拥有过多么显赫的地位. 三,从其结果来审视.洪承畴"降清"顺应了历史 的发展 洪承畴"降清"虽说背离了其"忠臣不事二主"的 初衷,但却在曲折中演绎出了人性的本能. 1.体现了对人生命权的最大尊重 当洪承畴被俘之后,他面临着生与死的选择.一 般来说,求生恶死,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只要不是 以牺牲其他人Jl生命为代价,都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和 满足.洪承畴被俘之时,他已为大明王朝倾尽了最后 的努力,应该可说问心无愧,而腐朽的大明王朝事实 上已将他抛弃.与之相反,新兴的清王朝却对他求之 若渴.在此情况下,洪承畴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实现 了从非理性晴感向理性情感的回归,投降了他理想 中的明主,这既是对漠视生命者的嘲讽和珍视生命 者的回报,更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因为 在"以人为本"中,生命高于一切,生命权是最基本的 人权,是实现其它一切人权的前提.洪承畴归依于自 己的生命权,可谓既在情亦在理. 2.是对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合理诠释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 指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 ,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要,安全需要 其中,"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洪承畴更不 例外,对于他来说,身处明清鼎革之际,从小就接受 儒家"修齐治平"的教育,加之,其才华出众,自然具 有"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而当时腐朽的明 王朝却不能为他提供施展文武全才的机会.此时此 际,洪承畴如果选择拒降而从容赴死,虽或成为流芳 千古的壮举,但却会埋没其一身才华.在英名与才华 之间,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洪承畴理性地 选择了才华,投身到大清的统一战争和建设之中,为 天下苍生谋福祉,从而也成就了其"自我实现需要" 之梦. 3.使黎民百姓免受生灵涂炭之苦 洪承畴"降清"之后,以天下苍生为念,竭诚尽 志,造福黎民百姓.他针对清兵以往到处烧杀抢掠的 野蛮行径,提出约法三章:"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 掠财物",同时免除三饷;鉴于满清的民族征服政策, 倡议禁止实施"剃发令","易服令";面对"剃发令"所 引起的强烈反抗,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 招抚江南,等等,从而使时人免受了许多战乱之苦. 清咸丰间举人吕宗健在《咏洪文襄》一诗中写道:"无 奈受恩深覆载,遂甘攘诟救疮痍".表明洪承畴忍辱 负重,为救黎民百姓而降清,并对把洪承畴列为"贰 臣"提出质疑:"尽道文襄入贰臣,吾侪尚论贵在真."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称赞道:"生灵不涂炭,功高 谁不知."[81这些都可谓公正明理之言. 综括全文,洪承畴降清实现了其从非理性隋感 向理性情感的回归.从其所择之主来分析,洪承畴降 清可谓顺乎天而应乎人;从其心路历程来考量,洪承 畴降清可谓曲尽其道;从其结果来审视,洪承畴降清 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参考文献: .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张廷玉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A-IL出版社,1995 [3】清太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李光涛朋清史料【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8. 【6]谈迁.国榷[M].北京:中华书局,1958. 【7]计六奇.明季北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王宏志.洪承畴传【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魏登云) 21
本文档为【【doc】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重审洪承畴降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23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