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心理学自考复习题

文艺心理学自考复习题

举报
开通vip

文艺心理学自考复习题第 1 页共21 页 文艺心理学自考复习题(0816) 第一部分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心理学的产生是以()为代表的实验心理学的出现。 A、康德 B、费希纳 C、布洛 D、克罗齐 2、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 A、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 B、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C、科学实验和马克思主义 D、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 3、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 A、作家心理 B、作品心理 C、读者心理 D、审美体验 4、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

文艺心理学自考复习题
第 1 页共21 页 文艺心理学自考复习题(0816) 第一部分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心理学的产生是以()为代表的实验心理学的出现。 A、康德 B、费希纳 C、布洛 D、克罗齐 2、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 A、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 B、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C、科学实验和马克思主义 D、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 3、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 A、作家心理 B、作品心理 C、读者心理 D、审美体验 4、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 A、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 B、格式塔文艺心理学 C、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D、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5、20世纪初期就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艺创作现象并写出《红楼梦评论》的是() A、蔡元培 B、王国维 C、朱光潜 D、胡风 6、以下不是朱光潜的著作的是()。 A、《悲剧心理学》 B、《变态心理学》 C、《文艺心理学》 D、《论诗三札》 7、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 B、作家的创作心理 C、读者的接受心理活动 D、作品的心理蕴含 8、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真正的奠基人,并写出第一部《文艺心理学》的是()。 A、王国维 B、鲁迅 C、朱光潜 D、胡风 9、提出“出入说”的是()。 A、庄子 B、李贽 C、王国维 D、郭沫若 10、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 A、科学主义 B、人本主义 C、存在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多选题。 1、文艺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 A、经验的 B、演绎的 C、实证的 D、归纳的 E、思辩的 2、中国古代有丰富的文艺心理学见解,以下属于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观点的是() A、虚静说 B、童心说 C、迷狂说 D、兴会说 E、净化说 3、文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有() A、艺术家心理 B、创作心理 C、艺术接受中的心理蕴含 D、艺术作品中的心理活动 E、变态心理 4、郭沫若认为诗歌等于以下哪些相加() A、想象 B、直觉 C、情调 D、适当的文字 E、形象 5、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 A、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心理测试法 E、内省法 答案:一、1、B 2、B 3、D 4、D 5、B 6、D 7、A8、C 9、C 10、D 二、1、ACD 2、ABD 3、ABCD 4、ABCD 5、ABCDE 三、名词解释。 1、文艺心理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创作、文学作品、 艺术接受中的问题。其研究的核心对象是审美体验。 2、审美体验:是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指向的是人的生命, 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 刍和体现。 四、判断分析题。 1、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缺乏,文艺心理学完全是西方的舶来品。(×)。 第 1 页共21 页 1 答:不对。因为人类自从有了审美的能力,有了文学和艺术,也就有了美学思想,也就有了文艺心理学思想。如中国古代的“虚静说”、“发愤著书说”、“兴会说”等。 2、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真正开创者是朱光潜。(√) 答:正确。因为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出现了新的高潮,其代表是朱光潜。他的《文艺心理学》一书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可谓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3、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的一切心理活动。(×) 答:不对。因为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有很多,如想象、联想等。而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一种体验性质的。 4、文艺心理学与文艺学的关系最密切。(×) 答:不对。因为文艺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最密切。普通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的基础,为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一般理论、观点和方法。离开了普通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就很难完成。 五、简答或论述题。 1、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2007年4月已考) 答: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四方面。 (1)是作为体验阐释者的艺术家的心理活动。艺术家创作的基础是体验,只有深刻 的体验,才能激发创作的冲动。 (2)是作为体验迹化的创作心理过程。该部分主要分析创作动机、艺术家创作的心 理状态,如癫狂状态、沉思境界、内觉体验等。 (3)是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作家的体验必须通过语言等形式化 因素,才能将其体验传达出来为读者所理解、感知。 (4)是作为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心理。艺术作品最终要为读者所接受,才能成为现 实的作品。读者如何接受以及作品对读者的效益是该部分分析的主要内容。2、文艺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什么? 答:文艺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密切,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观点和方法是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普通心理学很难完成。但是二者也有区别: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它的研究多采用实验的方法,力求定量定性。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特殊的心理即审美心理,它多用体验和内省的方法。 定量定性难度大。文艺心理学在运用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方法和观点时必须根据文艺心理学对象的特点加以消化和改造,使之成为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第二部分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一、单项选择题。 1、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人是()。 A、弗洛伊德 B、厨川白村 C、弗洛姆 D、荣格 2、“净化说”(宣泄说)的提出者是()。 A、苏格拉底 B、德谟克里特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 A、深度知觉理论 B、唤醒理论 C、异质同构理论 D、心理距离说 4、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 A、格式塔质 B、表现性 C、简化原则 D、镜像阶段论 5、在马斯洛看来,人的最高需要是()。 A、爱 B、尊重 C、情感 D、自我实现 6、贝里尼关于艺术心理学的代表性著作是()。 A、《冲突、唤醒和好奇》 B、《思维的结构和方向》 C、《新实验美学的诸种研究》 D、《美学和心理生理学》 7、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和“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是()。 A、荣格 B、阿德勒 C、拉康 D、柯勒 8、以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是()。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9、“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句话是()说的。 A、弗洛伊德 B、荣格 C、莎士比亚 D、托尔斯泰 10、《美学导论》的作者是()。 A、黑格尔 B、荣格 C、费希纳 D、维戈茨基 11、“恋母情结”属于()的观点。 A、精神分析学派 B、格式塔心理学派 C、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D、实验心理学派 12、“镜像阶段论”是()提出的。 A、拉康 B、阿德勒 C、鲁利亚 D、克罗齐 13、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最主要是提出了(),并将其成功地运用到艺术的解释之中。 A、简化原则 B、知觉概念 C、运动视觉 D、平衡原则 14、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 A、第一个层次 B、第二个层次 C、第三个层次 D、第四个层次 15、弗洛伊德认为一切艺术家无不是白日梦型的幻想者,这种认识是()。 A、完全错误 B、完全是一种猜想 C、揭示了艺术家创作动力的来源 D、唯心主义的认识 16、“格式塔”的意思是()。 A、用标准格式修建的塔 B、指不同质料建筑的塔 C、指“完形” D、指心物同构 17、马斯洛认为与高峰理论相对的理论是()。 A、低潮理论 B、平原理论 C、高原理论 D、山地理论 18、高峰体验是()提出的著名学说。 A、考夫卡 B、吉布森 C、马斯洛 D、阿恩海姆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实验心理学学派的有() A、马斯洛 B、费希纳 C、贝里尼 D、吉布森 E、泽基 2、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 A、无意识 B、意识 C、前意识 D、潜意识 E、显意识 3、拉康对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的改造集中体现在对心理功能下属概念()的描述上。 A、镜像 B、集体无意识 C、想象 D、符号 E、现实 4、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原则是()。 A、格式塔质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表现性原则 D、同形论(异质同形论) E、知觉原理 5、以下属于马斯洛高级需要的有() A、饮食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的需要 D、认识需要 E、审美需要 6、以下属于高峰体验的有() A、对古典音乐的欣赏 B、与大自然的交融 C、翩翩起舞 D、热恋中 E、领悟真理 答案:一、1、A2、D 3、B 4、C 5、D 6、D 7、B 8、B 9、B10、C 11、A12、A13、B14、D 15、C 16、D 17、C 18、C 二、1、BCDE 2、BCD 3、CDE 4、BD 5、CDE 6、ABCDE 三、判断分析题。 1、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思想既有值得肯定的,也有值得否定的。(√) 或: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观点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 或:弗洛伊德作泛性者,其学说的价值是不应该得到肯定的。(X) 答:因为:一,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把研究的视觉伸入人的无意识中进行了大胆推测的人,他的关于梦、性意识的升华、恋母情结等的论述,无不给人以极大启示。 二是他过分看重性本能在文艺活动中的作用,是片面的。心理是复杂的,不仅与人的本能有关,还与社会实践有关。 2、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学说完全抛弃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X) 答:不对。因为: (1)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弗洛伊德 的无意识理论主要是指个体无意识,而荣格认为无意识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部分。 (2)弗洛伊德认为个体无意识是支配人的心理最核心的因素,而荣格则认为,集体无意 识比个体无意识对人心理的影响更大,且反对弗洛伊德将性欲看作心理原动力的观点。 因此,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有继承,也有抛弃。 3、一个具有自卑情结的人,一定会有追求超越的动机。(√) 答:正确。因为:阿德勒说:“自卑感本身并非变态,它是改变人类地位的原因。”他认为,艺术家同处于自卑感的儿童一样,他们的心中总是拥有着某种目标,而且往往是由想象而生的优越性目标。想象的目标越是优越,艺术家的不安和痛苦就可能越深,但也有可能同时意味着可以激发更为惊人的创造力,获得某种真正的自卑的超越。 4、艺术活动中的高原体验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是大体一致的。(X ) 答:不对。因为高峰体验(注:名解)是马斯洛自我实现中的重要概念,指人在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中可能感受到的一种欢乐至极的体验。高峰体验是自我完善过程中的一种奖赏,类似宗皈依时刻的神秘体验。它的特征是瞬间产生,转眼即逝,但这样的时刻到来能产生强大的冲击波。 高原体验(名解),指的是对于感受到的敬畏和神奇作出平静的、稳重的积极的反应,是一种平和而又持续的欢乐心境。它没有前者那么强烈的感情色彩。 5、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学对西方文艺心理学可以说是一种修正和补充。(√) 答:因为社会历史学派自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人作为指导来研究心理现象,既重视人的心理活动的心理机制,又强调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制约性,既关注个体心理也重视社会心理,其中又特别地突出活动在心理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他们所提出的理论、观点,从一个重要的角度纠正了西方心理学的种种偏颇。 四、名词解释。 1、唤醒理论:(1)又称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与审美愉悦的关系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贝里尼提出。(2) 他发现,随着刺激重复出现和时间的推移,表象间的新奇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引 申到审美领域,引发审美愉悦的唤醒有两种,一是渐进性唤醒,一是亢奋性唤醒。 2、俄狄浦斯情结:(1)这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学说。(2)是指每个男孩都有杀父 恋母的情意综。这是根据他的泛性论得出的结论,或又称为“恋母情结”。 3、潜意识:(1)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2)潜意识 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 是一种被压抑的东西。人的精神的绝大部分是潜意识的部分。 4、集体无意识:(1)这是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命题。(2)集体无意识是指那种由于某种潜在 体验的普遍性而形成的人类悟性的基本模式或原型的贮存。它不为个体显意 识所掌握,集体无意识的意义远在个体无意识之上。 5、原型: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命题。所谓原型指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性倾向,是心理经验 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动, 6、自卑情结:(1)是阿德勒动机理论的重要解释概念。原指源于器质性缺陷的自卑感,后兼 指因种族歧视造成少数民族儿童的自卑感。(2)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人有之的一 种情绪,起源于童年期的弱小和无肋,但只有附加的器质性缺陷和社会性挫伤才会形 成一种复杂的情结。 7、镜像阶段论:是拉康提出的。他认为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在我与物之 间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人就达到一次主体性跃迁 的转换点,也就是进入镜像阶段,它分为初次同化和二次同化阶段。 8、需要层次理论:(1)马斯洛充分意识到了需要在人的内心世界中的地位,勾画了人的需要 的构成和层次性特点。(2)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成了七个层次,分别 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 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 9、自我实现理论:(1)是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已的潜能 得以实现的倾向。(2)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人发展或发现真实 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 10、高峰体验(见4页)11、高原体验(见4页) 五、简答题或论述题。 1、简要说说费希纳在《美学导论》中提出的审美的实验研究的原则。 答:费希纳在《美学导论》中提出了十六种原则。它们分别是:审美阈原则;审美加强原则;多样中的统一原则;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清晰性的原则;审美联想原则; 审美比较原则;审美序列原则;审美调和原则;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满的原则;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审美感受的双重表象原则;审美的传导原则;审美的适中原则;审美的耗力最小原则;审美的安定性原则。 2、简述弗洛伊德对梦的论述。 答:弗洛伊德发现和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形成了梦的分析技术。他在《梦的释义》一书中阐述了有关梦的论述。 (1)梦有巨大的压缩作用。而压缩也有一种躲避潜意识监视的倾向。同样,艺术家在选择和提炼题材时也是为把潜意识中的力比多加以伪装和变形。(2)梦总是呈现视觉的形象,绝少有抽象、无形的思想。在梦的世界里,最为活跃和流动不定的总是与记忆有关的情绪性表象,具有很强的可再现性。(3)梦中的视觉形象几乎都是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戏剧性”中。也就是说,它与日常生活中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而是一种移位了的东西。(4)梦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特别是与性有实质的联系。梦不是什么无稽之谈,而总是有所指涉,有所意味。 3、论述弗洛伊德对文学的论述。 弗洛伊德对文艺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艺术家也是一类寻求力比多能量宣泄或转移的人,只不过是使节余的精力通过想象升华到社会所认可的方向上去而已。因此他认为,一切艺术家,无不是白日梦型幻想者。形成了三种观点:(1)艺术家追寻压抑的宣泄或者力比多的转移往往具有固着性,因而他们同精神病人颇有相似之处。(2)艺术的形式只是隐秘个人性欲得以满足的过渡物,而形式之下或背后的内容才是真正使人得到快乐的情绪对象。(3)任何形式都透露或掩饰着变形了的欲念,因而对艺术符号加以解剖,最终都可以达到艺术家意识深层的内容。 二、弗洛伊德对艺术家早期经验和后来的艺术创作的探究,可以看作是对审美动力问题的逻辑延伸。形成了两个特色:(1)为了凸现早期经验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关联,倾向了把这种关联看作是无所不在的、普遍性的事实;(2)由于这种特定联系的存在,艺术作品的理解、阐释得到了一种可靠的依据。 4、怎样评价弗洛伊德的文艺观。 答:弗洛伊德的文艺观中既有值得肯定的,又有值得否定的。 首先,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把研究的视线牵入艺术家的最幽深的内在世界的心理学家。 其次,弗洛伊德在谈论某一个艺术理论命题时,他往往会涉及到更多的问题。 第三,弗洛伊德作为第一个对艺术表现出极大兴趣的专业心理学家,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当然,弗洛伊德的偏频甚至肤浅也是赫然的。 第一,在总的原则上,弗洛伊德理论的非社会学倾向,不但在前提方面是不可验证的,而且在许多地方引申得有点离奇了。 第二,假如力比多的转移、升华是必然的和普遍的,那么这种转移或升华寄托在艺术的形式之上是否都有确定的价值? 第三,因为弗洛伊德在阐述艺术心理学的问题时,基本采取“六经注我”式的态度,因而他所解释的作品不一定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最后,他对艺术的社会功能的描述暗含了一种不切实际的乐观倾向。 5、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了两条重要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让为人的一个知觉视野具有组织起来的趋势,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图形。 提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结论。 二是同形论,又称为异质同构论。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 6、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观点为以下几方面。(1)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一件艺术品必然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上表现出一种独特性质,考夫卡称之为“格式塔质”。(2)表现性。表现性也就是艺术品中的“格式塔质”,它是在作品中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中呈现出的总体性质。或者说是由可见的艺术品表现出来的不可见的意蕴。(3)艺术抽象的重要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历来反对将知觉与思维截然分开。他们认为在人的感知中就已经包含了思维的因素。(4)视觉艺术中的运动。A、作品的运动性取决于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比例。B、倾斜也能造成整个形状的运动感。C、变形、频闪等手段造成的运动效果。(5)视觉艺术中的平衡。平衡对于艺术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艺术品所要求的平衡是视知觉的平衡,是一种主观经验,而非物理现象。 7、简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或: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有什么重要特征? 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观点对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决定论的原则。他们认为,心理决定于生活方式,并且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它总是积淀着社会文化历史的蕴含。 二是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则。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突出的贡献就是对心理和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探讨,强调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则。 三是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的原则。他们认为人的心理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又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第三部分艺术家与体验 (后面几部分是考试的重点,每次都有简答题和论述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体验的核心是() A、经历 B、认识 C、情感 D、意蕴 2、优美体验主要是愉悦情感,而崇高体验的特征是() A、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 B、主要是痛感 C、主要是快感 D、与滑稽感相同 3、李白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说明的文艺心理学现象是()。 A、通感 B、移情 C、内摹仿 D、直觉 4、一般说来,出生于贫困家庭或身体有残疾的艺术家,更多的体验是() A、丰富性体验 B、崇高体验 C、缺失性体验 D、归依体验 5、经验与体验的差别在于()。 A、体验能够见出意义,经验则为生理性的。 B、体验使用头脑,经验使用心理。 C、体验和经验都使用身体,但体验更真实。C、体验是思考,经验是情感。 6、艺术家保留赤子之心的体验类型是()。 A、爱心体验 B、宗教体验 C、归依体验 D、崇高体验 7、愧疚体验与艺术家的道德水准有密切关系,还与之有关的心理特征是()。 A、情感 B、感知 C、认识 D、想象力 8、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 A、只有积极意义 B、主要是积极意义 C、无所谓 D、只有负面影响 9、“庄周化蝶”的寓言说明() A、直觉 B、想象 C、移情 D、摹仿 10、()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观念。 A、想象 B、情感 C、知觉 D、体验 11、痛苦的童年经验对文学创作()。 A、只有消极影响 B、有积极影响 C、无影响 D、没有积极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 1、艺术家的超越性是具体表现为()。 A、超越现实功利 B、超越时空 C、超越世俗趣味 D、超越自我的个体存在 E、超越生死 2、以下属于缺失性体验的观点是()。 A、“发愤以抒情”(屈原) B、“发愤”著书(司马迁) C、“不平则鸣”(韩愈) D、“穷而后工”(欧阳修)D、“乐者,乐也”(荀子) 3、体验生成性特征是()。 A、语言性 B、互渗性 C、意象性 D、思想性 E、回忆是其重要形式 答案:一、1、C 2、A3、B 4、C 5、A6、C 7、D 8、B 9、C 10、D 11、B 二、1、ACD 2、ABCD 3、BCE 三、名词解释题。 1、艺术体验:(1)是艺术家(创造者)在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2)体验来自于经验,但有包涵生命的意义,深刻的思想,动人的诗意。 2、童年经验:(1)又称为“童年体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 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觉、意识等。(2)每个 人的一生都要受其童年的“基本选择”的影响。 3、缺失性体验:是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的体验。艺术家的缺失越多,其缺 失性体验也就越强烈。 4、崇高体验:是指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 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 5、超越体验:是指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和超越个体实存时的经历和感受。包含着对艺术趣味 和文化环境的突破,对个体存在的超越。 6、愧疚体验: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感受。当个体因自己的某种行为违反内心的道德准则 而引发了愧悔、内疚、自责的心理反应时,这种种心理反应。 四、判断分析题。 1、经验即体验。(X )(简答:经验与体验的区别与联系) 答:不对。因为虽然经验与体验联系密切,但也有明显的区别。(1)经验是作为人的生物的与社会阅历的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则是在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2)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世界;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评判和领悟,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2、艺术家的神秘体验和宗教体验是完全相同的。(X ) 答:不对。因为:(1)艺术家的神秘体验和宗教体验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也有实质性的差别。(2)具体而言,艺术家的神秘体验仅仅指它具有超普通感官和逻辑理性的 特点,但它是对本质正确的反映;而宗教的不可知论是对人感受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否定。 艺术家的神秘体验只表明美感经验的特殊性,并不否定美感经验正确反映世界的可能性。 3、“愤怒出诗人”是正确的说法。(√) 答:正确。因为(1)所谓“愤怒出诗人”,是指艺术家的情感越丰富,则越容易创作出优秀的艺术品。(2)艺术家的体验对创作有重要的影响,而体验又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缺失性体验对艺术创作尤有意义。 4、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而言,是一生的宝贵财富。(√) 答:正确。因为童年经验包蕴着最深厚、最丰富的人生趣味,可以说它本身经常就是一种审美体验。是对经历所作的天然纯真、直观的把握,因而这种体验最接近于人的本性,是最真实,天然的,也是最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的。 五、简答题或论述题。 1、经验与体验的区别与联系。(见判断题1) 2、体验的特性与艺术活动的同构关系是什么? (1)体验的生命性与艺术的心灵性。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艺术家体验的生命性与艺术活动的心灵性是同构对应的。艺术的心灵性就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审美表现。(2)体验的情感性与艺术活动的意蕴性。艺术体验的情感性可以导致艺术的深层意蕴的发现。艺术家在体验过程中,情感灌注对象的结果,就是让对象的意蕴显露出来。 (3)体验的“忘我”与艺术的“移情”。 (4)体验的“反刍”与艺术的“诗意”。 3、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是什么? (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体验的“物我同一”境界,使艺术家似乎进入对象的生命内部,从而能够把握对象的活动轨迹和生命血脉,这才导致了文学中艺术形象的生气勃勃。(论述题要举例) (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这里的超越有两重意思:一是获得对自身的超越。作家的描写不受对象本身形体、姿态和颜色等物理性的束缚,而能见出事物的物理性以外的审美价值来。(举例)二是获得“童心”,对传统的陈规旧习和既定成见实现超越。艺术家以双重的眼光看待生活,一方面以成人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能够将生活的底蕴揭示出来,另一方面又是以儿童般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充分将生活的诗性光辉放射出来。 4、艺术体验的生成性特征是什么? 答:艺术体验的生成性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体验生成的互渗性。所谓互渗性,是指体验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为对象。先前经验对体验的生成的作用方式往往不是单向的、线型的,而是可逆的、模糊的,具有互渗性。 (2)体验生成的意象性。意向是一个人所形成的具有固定结构的心理图式,它使一个人在某种场合容易或带有习惯性地做出某些事情和感受到某种东西。这种意向主要体现为童年经验对体验生成的重要性。 (3)回忆是体验生成的重要形式。人的经验和印象都是难过记忆保存下来的,早年的经验只有在回忆中才能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接通,影响我们的心理、行为活动,同样,也以这种方式影响着艺术家的体验生成。 5、童年经验对艺术家及其创作有何意义? 答:(1)各派心理学家之间尽管有许多分歧,但都十分重视童年经验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认为童年时期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印象深刻的经验往往给艺术家的一生涂上一层特殊的 基调和底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作品情感或情绪的 基调。 (2)“童年经验”无论多重要,都离不开后来经验的作用。童年经验一方面作为既成的心 理事实自然会影响到艺术家对后来的人生经验的选择和吸收;另一方面,日后的人生 经验也不断地浸泡、濡染、改变和重塑着早期经验。 (3)艺术家的痛苦经验对其性格和气质的影响尤其巨大,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创作的 题材选择、人物原型、情感基调、艺术风格等。 6、举例分析缺失性体验对艺术家的意义。(2007年4月已考) 答:(1)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往往成为他们的一种重要的创作动因。 比如:拜伦在《唐璜》中写到:“假如劳拉做了彼脱拉克的妻子,想一想吧,他会终 身写十四行诗?”意思是说,彼脱拉克爱情上的缺失触动了他的诗歌创作。 (2)个体处于缺失状态时,总有对于缺失对象的渴求;缺失性体验不仅给人带来痛苦, 同时,往往也会唤起个体的顽强意志。 某些现代艺术家正因为童年时期的缺失感而激发了创作的动机,最终取得成功,如 海明威、契诃夫等作家,他们的父亲不是将要败下阵来就是败下阵来或自杀身亡, 这样的环境会激发他们重新建设一个世界的冲动。 (3)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首先是对自身缺失状态的体验。但从一方面看,艺术家自身的 缺失性体验往往又进而变为更为普遍的缺失的体验:他们因自身的缺失使其进而感到 社会的缺失、人类的缺失。 美国作家奥尼尔童年时没有安定的生活,缺乏温暖的家庭,青年时期贫困潦倒,这种经 历造成了他的缺失感,后来他进而超越了自身的缺失而感悟到西方社会的一种普遍的 缺失,即人们没有归属感,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了人们失去归属感的处境和心态。 (4)艺术家通过自身的缺失进而感到更为普遍的缺失时,个人的缺失性体验就已经注入 了社会、时代的内容,他们在作品中表现的就不是自已的私事。因此,高尔基说,此 时他们成为世界的回声,而不是自己心灵的保姆姆。 7、简答崇高体验的特征。 (1)崇高体验是由衷的、诚挚的高尚体验,它摒绝一切稀有矫饰和虚伪。 (2)崇高体验是遭受挫折后的异常体验。 (3)崇高体验渗透着强烈的献身冲动。 8、崇高体验的接受方式与接受特征是什么? 答:(1)崇高体验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冲口而出,势不能遏。例如:屈原、李白、杜甫、岳飞的诗歌,他们不是为了传诵、发表,而是为了把心头的块垒吐掉,以消除郁积和压抑。 二是通过某一意味深长的叙述,将崇高体验隐藏在背后。例如索福克勒斯、席勒、雪莱的剧作,用剧情使读者产生共鸣,获得崇高体验。 接受特征:(1)对于崇高体验冲口而出的作品,了解艺术家的生平及其创作心理变化、纠葛、冲突等背景,是必不可少的。 (2)崇高体验的接受特征是:第一,崇高体验的感知有个过程,对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崇 高体验的作品,感知有不同要求,对于崇高体验冲口而出的作品,了解艺术家生平及其创作心理变化、纠葛、冲突等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崇高体验隐藏在背后的作品来说,读懂故事并体味艺术家所处时代特征及他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哲理性沉思是不可或缺的。第二,感知崇高体验还有赖于接受者自已的高尚心灵。没有崇高情操不可能领悟作品的崇高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第三,崇高多借悲剧或某种悲壮且直抒胸臆的作品表现,接受者通常总是先以恐惧和怜悯的态度接受。在外部现象上,常常呈现为恶战胜善,丑战胜美,老人战胜青年的倒错。 9、艺术家神秘体验与宗教神秘性的区别是什么? 答:艺术家的神秘体验与宗教体验固然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也有实质性的区别。 (1)艺术家的神秘体验仅仅指它具有超普通感官和逻辑理性的特点,它是对本质正确的而 不是歪曲的反映。艺术是对人本质的肯定。而宗教则正好相反,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否定。(2)艺术家的神秘体验实际上只是集中表现了美感经验的特殊性。宗教的不可知论是对人的感受力和认识能力的彻底否定,也是在人与“上帝”之间划下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但艺术家的神秘体验只表明美感经验的特殊性,并没有否定美感经验正确反映世界的可能性。 10、论述归依体验的类型。 答:归依体验根据其归依的对象,大致分为三种典型的类型: (1)向宗教的归依。这个意义上的归依是指向一种具有宗教意味的本体或终极的回归,它 不一定局限于向一个特定的人格神的回归。宗教性归依体验的作用之一就是使艺术家得以超越世俗的暂时的利益得失的考虑,使心灵升华,思考一些无限与永恒的问题。 (2)向自然的归依。自然的意义首先表现为对于世俗社会与物质文明的制衡。儒家的归依 自然是人的现实需要受到挫折以后知识分子对生活方式与价值理想的选择,而道家对于自然的赞美则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对于士大夫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物质文明的激烈批判态度。 (3)向童年的归依。“使人类童年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这个命题展现了文学艺术的 特殊社会文化功能,这就是对于人类成长或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种种异化的反思、矫正与批判。在这个意义上,回归童年的冲动表现了人类对于个体成长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某种茅盾心理。 第四部分:艺术创作:体验的迹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创作动机的发生()。 A、纯偶然的 B、必然 C、介于偶然与必然之间 D、既有偶然,又有必然 2、艺术品外在形式的生成规律主要是()。 A、审美相似律 B、自动生成律 C、外在刺激律 D、异质同构律 3、癫狂状态往往是()。 A、无意识创作的突发 B、酒精刺激的结果 C、精神失常的结果 D、病态 4、一般说来,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个人的什么作用有关()。 A、潜意识 B、意识 C、无意识 D、前意识 5、反映事物本质化属性的范式被称为()。 A、图型范式 B、属相范式 C、形象范式 D、图画范式 6、审美意象可分为() A、思想图式和象征图式 B、思想的图解和象征性图式 C、思想性图式和象征图解 D、思想性图解和象征性图解 7、最早注意到艺术创作中癫狂状态的是()。 A、老子 B、柏拉图 C、庄子 D、黑格尔 8、动机簇活动中最复杂和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 A、趋避式动机冲突 B、双避式动机冲突 C、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 D、双趋式动机冲突 9、“内觉体验”为()所提出。 A、阿瑞提 B、梅拉赫 C、贝里尼 D、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集体无意识向潜动机转换的关节点是()。 A、人格个性 B、原型意象 C、自主性 D、隐喻性 E、梦幻形式 2、形象范式具有()。 A、情感性 B、充盈性 C、丰富性 D、缺失性 E、个异性 3、创作显动机的三大特点是()。 A、意象性 B、情绪情感 C、创造性 D、外在机缘 答案:一、1、D 2、A3、A4、C 5、B 6、B 7、B 8、C 9、A 二、1、BCE2、ABE3、ABC 三、名词解释题。 1、潜动机:(1)是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 (2)其特点是驱动性和潜在性。 2、动机簇:指一个动机内由几个子动机形成的丛簇现象。其来源是,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有多 层次、多维度的生理、心理、精神需求,它们汇通于同一创作活动,便构成既矛 盾又趋同的创作动机。 3、动机冲突:是指一个动机簇内各种子动机的矛盾纠葛。 4、癫狂状态:是创作中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情感最充分、最强烈的表现,它的突出心理 特征是以激情强化为标志,是无意识创作的突发。 5、艺术沉思:是创作冲动的思绪之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种深沉的平静。在深思之中涌上 心头的纷纭思绪、物象被反复回味、体验,从而形成艺术的内形式——审美意象。 6、审美相似律:(1)是使人将客观存在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 心理规律。这种心理规律是以广义相似性原理为基础的。 (2)根据这种原理,客观事物虽然纷纭复杂,但在人们的眼中却具有各种各样 的相似性。 7、形象范式:主要与人的无意识作用有关,通过无意识体验的创造性活动来实现,但又离不 开人的生活经验。它的特征主要有:情感性、充盈性和个异性三种。 四、判断分析题。 1、艺术家的癫狂状态就是常人的精神分裂。(X)(注意:简答题) 答:错。因为虽然艺术家的癫狂状态与精神病人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的不同。(1)艺术家的癫狂是一时的如痴如狂,不是精神病人的无理智的病态。(2)艺术家能从变态中返回常态,从癫狂中恢复理智,正视现实;而精神病人则不能。(3)艺术家的癫狂是有价值的和有意义的,是有所创造的;而精神病人的意向是无价值和意义的,是一种病态。 所以,两者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 2、艺术家的癫狂状态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引发。(√) 答:正确。因为外部环境的适宜刺激使蕴藏在潜意识层的情思打开突破口,使激情得以勃发。 同时由于创作性课题和长期积郁的艺术情思造成的诱发势态使艺术家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一旦外界出现偶然机遇的刺激,就不断引起意识和潜意识的活动,从而使创作主体进入癫狂状态。 3、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二者之间既有矛盾又统一。(√) 答:正确。因为艺术家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之间的矛盾统一恰恰是艺术作品价值二重性特征的主观心理基础。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反复体验、观照着自已的生存境遇与情绪积累,寻求独特的感受方式与表达方式,一方面又扮演着某种社会集团的代表者,努力成为某种“集体主体”的思想情感的代言人。因此,作家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便构成了推动他进行艺术创作的两种既相互排斥又彼此渗透的内驱力。 五、简答题或论述题。 1、创作潜动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或:潜动机的品格是什么?) 答:(1)具有驱动性。从本质上讲,潜动机是推动艺术创造的强制性驱动力。被潜动机支配时,艺术家别无选择,好像冥冥中被一只强有力的手推着走。 (2)具有潜在性,即无意识性。从表现说,这种强大驱动力从何而来常常是主体的意识 难以自我察觉的。 2、集体无意识向潜意识转换的关节点是什么? 答:集体无意识向潜意识转换有三个关节点。 (1)原型意象。原型意象是转换的枢纽,没有它,集体无意识无从转换。 (2)自主性。自主性有两个含义:一是原型意象有自主性。二是从激活到外化为作品,原型 意象是一个自动运行过程。 (3)梦幻形式。被集体潜意识操纵的作品,大都呈现为梦幻形式。因为:第一,艺术家是不 自由的。第二,集体潜意识是混沌的。 3、创作显动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意象是显动机的第一个特点。 其一,意象不是眼前客观事物,而是对记忆痕迹的加工,是局部变形的浮现,它可能舍弃或增加了某些成分,但主体却不知道。其二,意象是“一重化”现象。一重化是指意象与实物、主体与意象相混淆。 (2)情绪情感是显动机的第二个特点。 任何艺术冲动都是心理和生理力的合成,但创作中这种力却必须转换为情绪情感形式。 (3)创造性是显动机的第三个特点。 显动机的最大特点是创造性,创造是指无中生有,或对旧材料重新组合,使之陌生化。 创造性包含二重含义:首创、创伤。 4、动机冲突有哪些类型? 答:(1)双趋式动机冲突(2)双避式动机冲突 (3)趋趋式动机冲突(4)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 5、艺术家创作的癫狂状态的特征是什么? 答:癫狂这种强烈情感心理活动,至少有两种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 其一,以激情强化为标志。激情,是一种迅猛勃发、激烈而短暂的情感。激情的发生是神经过程的集中与扩散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其二,是无意识创作的突发。无意识创作是指不自觉的潜意识活动在创作主体身上发生,但主体却感知不到的心理活动。 6.艺术家的癫狂状态与精神病人的区别与辨析。(判断分析第1题) 7.艺术沉思的心理功能是怎样的?(或:艺术沉思是如何将自然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的?) 答:(1)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这段话基本涉及了艺术沉思的整个心理过程。 (2)艺术沉思所需要的心理条件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对情感的再度体验,乃 是艺术沉思的基本内涵,平静的心情作为艺术沉思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审美心境, 而审美心境的产生有赖于主体与其对象之间的一定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使人获 得审美心境为艺术沉思提供了条件。 (3)其次,平静的心境中,对被压抑在心理深层的情感储备加以“回忆”,就是艺术沉 思对情感的初步把握,也是艺术情感的初级生成。自然情感被当做艺术沉思的对 象时,会产生新的特征,也就是审美特征,它产生于人的心理之中,是在关照之 中产生的,艺术沉思通过上述二个步骤,逐渐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 8、审美意象的一般特征与类型是什么? 答:审美意象的一般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其与外在物的关系而言,意象并不指涉固定的单一之物。其次,审美意象是包含着理解、评价和情感倾向的复合性心理构成。第三,从心理功能上看,审美意象将主体心灵引向超越现实的自由之境,指向主观体验。 审美意象分为“思想的图解”与“象征性图式”两大类。 9、意境与意象联结的意义是什么? 答:审美意象的联结表现为意境。意境的意义在于通过将不同的审美意象联为一个整体而呈现出一种新的韵味。这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意境使审美意象所呈示的生命体验得到进一步凸现与强化。 第二、意境还可以使单个审美意象难以传达的内涵呈示出来。 第三、在整个意境中,单独审美意象为一些非意象因素所连缀、修饰,从而呈现特定的生命体验。 10、举例分析形象范式的特征是什么?(论述题) 答:在艺术领域中,形象范式作为对图型范式与属相范式不足的补充,从而体现出艺术独具的内在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形象范式的情感性。 形象范式从心理至文本,都充分地包含着主体情感方面的“意蕴”、“精神”、“气质” 等,总是体现为或高雅、或沉静的种种心灵情调。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 爱玛脑中闪现的那个“男子”意象。既有一定的表象可确定性,又非确切的具体形 象,因而也就是处于具体和抽象之间的一个形象范式。爱玛在这个幻影身上注入的 情感是炽热的,甚至是致命的。由于这个形象范式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一方面使 得爱玛将其视作追索的理想;另一方面又使得实际生活中的所有男性都无法满足他 的完整性。因此,爱玛的一次次的投入,又一次次破灭,形象范式成了其内心无法 摆脱的“死结”,成了为之忧伤,为之欢笑的生命本身的一部分。 第二,形象范式的充盈性。 当我们有意无意地在心里揣摩“男人”“女人”“犬”这类属相范式时,它们所显示 的表象必然是淡薄的,幽暗的,而进一步被几何化了的图型范式就更不用说了。从 一匹具体的马到一匹种属的马,其中的表象已经被概念的一般性所稀释了。但形象 范式作为一种抽象表象,即具体与抽象的中介,确仍然保持着自身的丰盈性,比属 象范式更生动,真切。 第三,形象范式的个异性。 作为属相范式的“女人”“英雄”,可以概括一切女人、英雄,但如果是形象范式, 在普希金心中的“女人”与在勃洛克心中的“女人”就很不一样。“拜伦式的英雄” 虽也是一个英雄,但不能代替一切英雄。在文学史中,“浮士德式英雄”,“司各脱 式英雄”,“卡夫卡式英雄”等,都有其个异性。 第五部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学语言的本色化是指()。 A、口语化 B、自然化 C、通俗化 D、与人的本来面目相符 2、“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主要体现出文法层面的特征是()。 A、字法 B、句法 C、篇法 D、修辞 3、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模仿 B、情感 C、节奏 D、宗教 4、鱼雁传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母题是()。 A、怀乡 B、死亡 C、爱情 D、不遇 5、作为艺术技巧的拟人手法直接脱胎于()。 A、形象思维 B、神话思维 C、原始思维 D、具象思维 6、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人生如朝露”来感叹人生短暂,这种语言表述称之为() A、比喻 B、格式化 C、程式化 D、惯用语 7、“陌生化”谈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的角度是()。 A、作家创作 B、读者的阅读效果 C、艺术作品 D、语言 8、母题与主题的基本区别是()。 A、母题具有意象 B、母题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 C、母题离不开语言的操作 D、母题就是最初的主题 9、大雁南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母题是()。 A、不遇 B、死亡 C、爱情 D、怀乡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诗句表达了人生苦短的有()。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人生譬朝露,居此多屯蹇 C、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D、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E、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藁人 2、下列诗句()不表示死亡的母题。 A、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B、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C、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D、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E、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3、文学语言的法则主要是()。 A、形象性 B、内指性 C、陌生化 D、音乐性 E、本色化 4、语音层面的心理蕴含可以进行分析的方面是()。 A、节奏 B、音律 C、停顿 D、押韵 E、排比 答案:一、1、D 2、A3、C 4、C 5、C 6、D 7、B 8、B 9、D 二、1、ABCD 2、CE3、BCDE4、AB 三、名词解释题。 1、心理表象:又称“想象表象”,是指用形象而不是以语言为媒介,在人脑中重现过去感知过 的事物,它是从描绘式表象向语言机制的过渡。 2、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 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因此,母题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 3、惯用语:(1)原指在演说中用来使听众对某种事理明白易懂的手法。 (2)现指文学史中对于某种主题的惯例化的表达语码。 (3)惯用语的一个显见的心理特征是易于引发读者相似的阅读感受,并且体会到民 族文化的延续性。 4、对立原理:首先由达尔文提出,指的是人与动物的表情动作,都遵循对立的原理,即某种 表情动作是以相反的表情动作为条件,引申到艺术活动中,是指创作中形式与题 材对立、冲突,进而出现形式征服题材的逆转。 四、判断分析题。 1、母题就是主题。(X ) 答:错。(1)所谓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因此,母题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 学传统。而主题则是文学作品的中心观念;(2)由上述概念可以看出,母题和主题有 明显区别。但是这两者也有联系,母题可以通过主题而形成。当主题成为程式化、惯 例化之后,主题也就成为了主题。 2、节奏在“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或:节奏的发生与人类的原始情绪有密切关系。(√) 答:对。因为最早的艺术形式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混合物。而节奏是使三者连为一体的“共同根源”,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部分,原始人由于情绪的发生产生舞 蹈,而伴随舞蹈唱出的各种声音也许是最早的音乐,而歌唱所使用的无意义的词则萌 芽着诗歌。所谓同源当是指诗歌、音乐、舞蹈源于节奏,同体是指诗歌、音乐都存于 舞蹈。“三位一体”艺术现象表明了节奏在原始艺术中的重要性。 五、简答题或论述题。(举例的一定要看书上的例子) 1、举例分析文学语言法则的心理蕴含。 答:文学语言组织的法则,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意义系统(包括心理蕴含)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规律。文学语言组织的法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内指性、音乐 性、陌生化和本色化。 (1)内指性与心理蕴涵的关系。 文学的语言并不一定指向外在客观世界,而是往往返身指向自身的内在世界。例如, 有人问你“黄河之水哪里来?”这连小孩也能回答:“黄河水从山上来”或“黄河水 从青藏高原来”,但诗人却不顾这一“地理学事实”而说成:“黄河之水天上来” 2、举例分析语言层面与心理蕴含。 答:文学语言的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划分,可分为四个层面:语音、文法、辞格和语体。 一、语音层面与心理蕴含。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的 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韵律两种形态。 节奏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举例闻一多 的《死水》 音律,又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 状况。其类型有:双声、叠韵、叠音和押韵等。 二、方法层面与心理蕴含。文法,是指文学创作的法则,主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 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词法,又称字法。是特定本文内语词的构成法则。古有“炼字”之说。 句法是特定本文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篇法又称章法,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有助于形成丰富而复杂的心理蕴含。 三、辞格层面与心理蕴含。比喻、夸张、反复、反讽和象征等。 四、语体层面与心理蕴含。 3、简述情节在叙事中的渐进唤起功能。 答:叙述行为这所以将重点放在情节上,正是因为情节具有一种渐进的唤起功能。 (1)在叙述过程中情节是最活跃的因素,故事中的人物或语言必须贴近社会,有生活气 息,有世俗的本相,但是,情节却不必以生活为摹本,或者说根本就忌讳与生活雷 同。 (2)好的叙事文本讲究的是情节的引人入胜、环环相扣,曲折离奇。 4、简答:模仿对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艺术美的创造起着的作用 答: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模仿的行为促进了手的进化和技能的提高。 其次,模仿的活动培养了原始人捕捉形象和鉴察形式美的眼睛。 第三,模仿操作锻炼了人类祖先的审美心理素质:对形象特征的把握、艺术想象力的 提高,同时为更高一级的心理表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母题与主题的区别与联系。(16页判断分析题第1题) 6、举例分析母题的民族文化心理蕴含。 答:(1)特定民族文学中的母题是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它以审美的方式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成员对于人与世界的独特态度与把握方式。 (2)中国文学中的一些重大而持久的母题,如死亡母题、思乡母题、隐逸母题、怀古母 题,都深刻地表达了古人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意义把握方式与审美体验方式。 7、简答:形式情绪改造、征服题材情绪并形成审美情感的心理过程 答: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题材情感作为一种刺激、引起人们情感的兴奋。 第二阶段,形式在题材的吁求下出现,形式情感与题材情感发生“对抗”、冲突,最终形式情感征服了题材情感。 第三阶段,形式情感改造、征服题材情感最终心理反应,是情感的舒泄与升华。 第六部分艺术接受心理 一、单项选择题。 1、艺术接受主体可以被视为()。 A、艺术创造的一主体 B、体验的二度阐释者 C、艺术接受的人 D、有接受能力的人 2、心理时空的主要特征是()。 A、超越性 B、有机性 C、互渗性 D、假想性 3、惯例经验对艺术家的影响是()。 A、无影响 B、只有正面影响 C、只有负面影响 D、正负面影响都有 4、批评家作为特殊的接受者,不仅有攻击性气质、丰富想象力,而且需要()。 A、审美能力 B、艺术修养 C、大体的生活知识 D、知觉敏锐 5、艺术接受的全部秘密都根源于接受主体的()。 A、生活经验 B、艺术修养 C、接受图式 D、再创造 6、最早提出艺术有心理治疗作用的“净化说”的是()。 A、毕达哥拉斯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荷马 7、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 A、攻击型气质 B、抑郁型气质 C、神经性气质 D、多血型气质 8、“认知失调”的提出者是()。 A、南丁格尔 B、费斯汀格 C、维戈茨基 D、鲁利亚 9、著名画家莫奈的名画《日出》说明艺术家需要()。 A、刻苦 B、想象力 C、丰富的情感 D、知觉敏锐 二、多项选择题。 对艺术接受过程产生积极能动的作用的接受主体的条件包括()。 A、心理图式 B、自性定向 C、心理时空 D、惯例经验 E、审美态度答案:一、1、B 2、A3、D 4、D 5、C 6、C 7、A 8、B 9、D 二、ABCD 三、名词解释题。 1、自性:自性问题指的是一种人格或个性的问题。人格指的是在可比拟的情境中所表明的那 些使一个人的行为时时一致,并且有别于他人的多多少少有稳定性的内在因素。2、心理时空(审美心理时空):是一种不同于一般认知心理时空的特殊时空表象,是美感活 动的感性直观形式,它在审美心理活动中具有主动整合对象的感性材料与主体的心 理内容的作用。具有互渗性、超越性、有机性的特点。 3、惯例经验:(1)惯例是每一个门类系统为了使该门类所属的艺术作品能够作为艺术作品来 呈现的一种框架结构。 (2)惯例经验是具有约定性的、有关艺术接受活动所涉及的接受环境、接受对象 和接受方式等的综合性心理反应机制。 4、心理常态:(1)心理学家们曾把常态界定为健康状态、平均状态、理想状态和适应过程等 四种意义。其中只有适应过程才是较为中肯、合宜的界定,它把常态看作是动态的, 一种不断顺应和发展进化的过程。 (2)如果接受者能够主动地适应接受对象从而可以理想地欣赏和获得审美愉悦, 就大致是艺术接受的常态。 5、图式:是一种先存的心理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的组合,它总是凸现出一种趋向个体的选择 性反应的内在倾向。 6、批评意识:是批评家持特定态度实现其还原欲望的心理现象。 7、心理治疗:是以设定的艺术手段所形成的心理反馈调动主体在系统发育中所具备的特定反 应潜能,从而调节其神经系统以趋向比较稳定而舒展的心境状态。 8、娱乐:艺术作为趋于快乐的积极情感活动,是对抗不同压制情感方式的力量,也是将人们 从焦虑和紧张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人性得到重建的力量。 四、判断分析题。 1、惯例经验对文学接受只有负面影响。(X ) 或:惯例经验对接受者的接受心理只有积极影响。(X ) 答:错。(1)因为惯例是艺术接受的重要现象。它对艺术接受具有两方面的影响。 (2)惯例经验既可促进和加强读者的接受,也可阻碍艺术接受,甚至会误导读者。因此, 惯例经验对艺术接受具有正、负面的影响。 2、艺术接受总是有心理图式的存在。(√) 答:对。因为(1)艺术接受总是在接受者已有的心理,体验基础上进行的。接受者的心理并非一张白纸,而是既有图式的存在。 (2)所谓接受者的心理图式指接受者在接受之前已经存在着一种先在的心理定向。 3、一个性格中和的人不适宜承担批评家。(√) 答:正确。因为一个优秀的批评家首先是一个不安分的挑剔者,一个读者日后能否成长为批评家,其初始与其说取决于他鉴赏力的高低,不如说取决于他是否是一个挑剔的人,是否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人。 4、艺术接受中的异态是不正常的。(X ) 答:错。因为艺术接受中既有常态,又有异态,都属于艺术接受中的接受现象。艺术接受中的异态首先要关注的是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情感的原野。当情感处于高度共鸣时,读者可能出现幻觉,将现实与艺术混淆,做出冲动的行为。 五、简答题或论述题。 1、艺术接受与自性或人格的变动的关系。 答:艺术接受与自性或人格的变动有四个方面的关系。 首先,人格的稳定性方面已经暗示一种变化的可能,尽管这一可能是困难重重的可能。 其次,人格的内在性方面要求变化的动力是来自心灵深处的东西。 第三,人格的一致性方面预示了这样的一种可能,如果某些心理势态真正被内化,那么它就 会在既定的方向伸展出来。 最后,人格的个体差异方面反映了人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以别人为参照。 2、审美心理时空的特征。 答:审美心理时空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审美心理时空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是指审美心理时空能突破艺术对象的客观属性的束 缚,创造出一种不同于客观时空的美感境界,这一心理过程是哲学家所讨论的“审美超功利性”命题的一个心理学基础。 (2)审美心理时空的有机性。审美心理时空是由记忆、联想等以及无意识欲望等心理因素介 入的复合时空表象,心理时空不仅整合这些感觉材料,而且要整合主体的多种经验因素,并将主体的各种经验因素与客观的感觉材料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有机的“时空意象。(3)审美心理时空的互渗性。这里的“互渗性”是指在审美心理时空的统一结构中,时间感 和空间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特点。 3、惯例经验对艺术接受的正负面影响。 答:在艺术接受中主体的惯例经验固然有无可否认的意义,然而在其后也可能潜伏着导向非“具体化”或非审美化的因素。 (1)首先,任何一种惯例经验无不具有特殊的历史性质。在漫长、复杂的流变中,各种 惯例都已凝成了一种内在的张力,从而能够制约和概括相应的接受反应、诱发特定的接受氛围。 (2)然而,在心理学的视野里,经验也时常表现出其不可靠的一面。当个体对于经验的 依从到了不自觉的无意识的状态时,盲目性就应运而生了。 4、如何认识艺术接受中的异态表现。或:艺术接受中异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艺术接受中的异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艺术接受中的异态首先关注的是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情感的原野。在心理学上,情感 既是体验,又是反映,既是冲动,又是行为。是以特殊方式表现的一种心理复合状态。 当情感处于高度共鸣时,读者可能出现幻觉,将现实与艺术混淆,做出冲动的行为。(2)明显的认知失调与情绪反映的关联,也是艺术接受异态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知失调是费 斯汀格提出的一个概念。通常,认知失调和由之而产生的情绪的无序反应,主要是因为接受主体原先的接受容量同接受对象之间的不匹配。 5、批评家应具有哪些心理特征? 答:批评家的心理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1)攻击型气质。优秀的批评家首先是一个不安分的挑剔者,一个读者日后能否成长不批评 家,其初始与其说取决于他鉴赏能力的高低,不如说取决于他是否是一个富有挑剔个性的人,是否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人。 (2)想象力。不仅艺术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批评家也同样如此,但是批评家的想象力与 艺术家的想象力有其不同之处。 (3)强化和简化的能力。所谓强化能力是指批评的过程中,批评家倾向于强化对象,强化 对象被称颂的优点,强化对象被攻击的弱点,把某种现象强化为本质。简化是指批评家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选择、舍弃。这一能力,是少数优秀的批评家才具有的能力。6、举例说明娱乐的深刻意义。(论述题) 答:(1)对个体而言,文艺能够移化心灵。举例分析艺术如何改变、陶冶、升华人的情感心灵。 (1)从宏观上讲,文艺唤起的积极情感能够对抗异化,使人性得以重建。举例分析娱乐如 何促进人的解放,消除焦虑,人格分裂等。 2007年1月四川《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0816)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是()。 A、康德 B、费希纳 C、布洛 D、克罗齐 2、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 B、作家的创作活动 C、读者的接受心理活动 D、作品的心理蕴含 3、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和“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是()。 A、荣格 B、阿德勒 C、拉康 D、柯勒 4、艺术家保留赤子之心的体验类型是()。 A、爱心体验 B、宗教体验 C、归依体验 D、崇高体验 5、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最根本原因是()。 A、模仿 B、情感 C、节奏 D、宗教 6、作为艺术技巧的拟人手法直接脱胎于()。 A、形象思维 B、神话思维 C、原始思维 D、具象思维 7、高原体验是()提出的。 A、弗洛伊德 B、荣格 C、马斯洛 D、拉康 8、愧疚体验与艺术家的道德水准有密切关系,还与之有关的心理特征是()。 A、情感 B、感知 C、认识 D、想象力 9、动机簇活动中最复杂和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 A、趋避式动机冲突 B、双避式动机冲突 C、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 D、双趋式动机冲突 10、以下不属于朱光潜的著作的是()。 A、《悲剧心理学》 B、《变态心理学》 C、《文艺心理学》 D、《论诗三札》 11、弗洛伊德认为一切艺术家无不是白日梦型的幻想者,这种认识是()。 A、完全错误 B、完全是一种猜想 C、提示了艺术家的创作动力的来源 D、唯心主义的认识 12、艺术品外在形式生成的一条基本规律是()。 A、审美意象律 B、审美主观律 C、审美相似律 D、审美互补律 13、体验的核心是()。 A、经历 B、情感 C、认识 D、意蕴 14、内觉体验为()所提出。 A、阿瑞提 B、梅拉赫 C、贝里尼 D、马斯洛 15、狐女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象征着()。 A、爱情 B、怀乡 C、怀才不遇 D、人生苦短 另五题忘记了!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 A、无意识 B、意识 C、前意识 D、潜意识 E、显意识 2、集体无意识向潜动机转换的关节点是()。] A、人格个性 B、原型意象 C、自主性 D、隐喻性 E、梦幻形式 3、艺术家的超越性体验具体表现为()。 A、超越现实功利 B、超越时空 C、超越世俗趣味 D、超越自我的个体存在 E、超越生死 4、形象范式具有()特征。 A、情感性 B、充盈性 C、丰富性 D、缺失性 E、个异性 5、以下属于高峰体验的有()。 A、对古典音乐的欣赏 B、与大自然的交融 C、翩翩起舞 D、热恋中 E、领悟真理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文艺心理学崇高体验原型心理治疗 四、判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 1、体验既经验。() 2、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之间有冲突。()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2、简述弗洛伊德关于艺术的论述。 3、艺术沉思是如何将自然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的? 4、母题同民族文化心理有什么关系? 5、简要说明文法层面的心理内涵。 六、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举例说明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第21 页共21 页 2、结合实例分析审美心理时空的特征。 第21 页共21 页21
本文档为【文艺心理学自考复习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4KB
软件:Word
页数:75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19-01-13
浏览量: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