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批判极权到拥抱强权

从批判极权到拥抱强权

举报
开通vip

从批判极权到拥抱强权从批判极权到拥抱强权 对话索尔仁尼琴 作者:优游 来源:财新《中国改革》 2011年第7期 本站发布时间:2011-7-2 20:07:11 阅读量:2135次 俄罗斯导演索科洛夫(Alexander Sokurov)的纪录片《对话索尔仁尼琴》,长达200分钟,断断续续看完了,看得很累。大量的对话,长长的镜头一动不动,索尔仁尼琴就在镜头前,时而平缓,时而激昂地叙述着。这部纪录片拍于1999年,当时,他已从流亡之地美国佛蒙特,回到他魂牵梦萦的俄罗斯近五年,距他辞世还有近十年。就在那段时间里,影片记录了这颗“俄罗斯...

从批判极权到拥抱强权
从批判极权到拥抱强权 对话索尔仁尼琴 作者:优游 来源:财新《中国改革》 2011年第7期 本站发布时间:2011-7-2 20:07:11 阅读量:2135次 俄罗斯导演索科洛夫(Alexander Sokurov)的纪录片《对话索尔仁尼琴》,长达200分钟,断断续续看完了,看得很累。大量的对话,长长的镜头一动不动,索尔仁尼琴就在镜头前,时而平缓,时而激昂地叙述着。这部纪录片拍于1999年,当时,他已从流亡之地美国佛蒙特,回到他魂牵梦萦的俄罗斯近五年,距他辞世还有近十年。就在那段时间里,影片记录了这颗“俄罗斯的良心”在他寓所里的一举一动,也记录了他对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看法。对于索尔仁尼琴的研究者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具有史料价值的纪录片。 坎坷的前半生 我看的这个版本,共分为四段。前两段比较琐碎,主要是导演与索尔仁尼琴在森林中散步,他们随意地聊天,主要围绕索尔仁尼琴的生平。还采访了索尔仁尼琴的妻子,通过她的眼睛观察索尔仁尼琴。在这两段中,索科洛夫充满对索尔仁尼琴的尊敬,所聊话题过于轻松,让人觉得这只是索氏的一名崇拜者对于他最后时光的记录。对于这些过于零碎的东西,我缺乏兴趣,虽然我还是从中了解了不少索尔仁尼琴的生活细节。 他是个遗腹子,他的父亲出生于农民家庭,是一个并不安分的人,经过努力成了一名大学生。大学才上了三年,又志愿去了“一战”前线。不过倒是安全地回来了,娶了索尔仁尼琴的母亲,一个美丽的女子。电影中将他父母的照片展示了出来,属于俊男靓女。可惜对于他们来说,幸福还是太短暂。结婚几个月之后,这位未死于前线枪林弹雨的父亲,却死于一次狩猎走火,留下了倒霉的新娘和尚未出世的儿子。那正是俄国风雨飘摇的日子,就在他出生的前一年,阿芙乐尔号战舰的炮响,把俄国乃至整个世界都轰进近一个世纪的社会试验之中。 除了与外祖父一家生活的数年,索尔仁尼琴更多的时间是与年轻的母亲相依为命。他在外祖父家里的几年里,大约是他人生中较为快乐的日子,乡间的俄罗斯风情,应该给他幼小的头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外祖父独自来到俄罗斯的边陲之地,很快就成为一个经营数千英亩土地的农场主。索尔仁尼琴深情回忆他的外祖父,认为他是一位非常好的农场主,农场里的农民都很喜欢他。他已将外祖父当成了父亲。至于他的母亲,在电影中他则很少提及,尽管她独自抚育着索尔仁尼琴,并将他当成自己一生的希望。当索科洛夫问及他的母亲喜欢什么颜色时,索氏陷入了长思。他想起了母亲在外祖父家里所弹的暗红色桃心木的钢琴,想起了短暂的农场岁月,那应是他人生最有色彩的时候。此后,农场收归国有,他对母亲的记忆也变成了灰白色的。 尽管红色的苏维埃政权夺走了他外祖父的财产,也改变了他的人生,年轻的索尔仁尼琴却仍然对于共产主义抱有热情,这是让我感觉意外的地方,但联想到索氏最后十余年的思想,其实这只是一种轮回。人的思想往往转了一个圈,又重新回到原点。索尔仁尼琴在罗斯托夫大学拿的是物理与数学的学位,同时也从莫斯科大学获得了函授的文学学位。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索氏在美国时,可以在家中辅导他的三个孩子各门功课。 他与他从未谋面的父亲走了相同的路,命运却不相同。他经历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他从军了,作为炮兵,做得很出色,并很快荣升红军大尉。如果他没有在给同学的信中讨论“斯大林的错误”,因而在战争结束前被逮捕入狱,恐怕世界会少了一颗“俄罗斯的良心”,而苏联会多一位索尔仁尼琴将军。他被判处八年徒刑,并被流放至西伯利亚,出狱后辗转至哈萨克斯坦。这段经历成为索尔仁尼琴一生的财富,也改变了他的思想与人生。 狱中及流放的十年,让索尔仁尼琴亲身体验了这个极权体制最为黑暗与罪恶的一面。他本来属于这个政权的异质者,但由于一出生就处于那样高度政治化的社会中,自然也就被裹挟其中,再加上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很快适应了那种体制。现在又被这个体制抛了出来,并且沉到了最底层,这当然对他的打击非常大。索尔仁尼琴的伟大之处亦在于此,他并未因此沉沦下去,相反却从这里重新观察这个社会,并深刻地认清了这个体制的本质。 1956年他解除流放并获得平反,那段痛苦的经历也在他心中发酵沉淀,并化成文字喷涌而出,反映关押政治犯的特别劳改营生活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一出版即引起强烈反响,也让世界了解到苏联体制最黑暗之处。此后,索尔仁尼琴几乎所有作品均与体现了人性与体制之恶的特别劳改营有关。从《玛特辽娜的家》到《第一圈》《癌症楼》,索尔仁尼琴在国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同时也让他与苏共当局决裂了。1969年,他被开除出作家协会。 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73年,他在巴黎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古拉格群岛》的第一卷。“古拉格”是苏联关押政治犯的特别劳改营的简称,索尔仁尼琴把苏联比作海洋,“古拉格”像群岛一样遍布在海洋中。1974年,索尔仁尼琴被剥夺苏联国籍并被驱逐出境。苏联切除了一个“毒瘤”,而俄罗斯收获了一颗“良心”,世界也得到了一个与极权体制坚决抗争的思想者。 比苏联长寿 《对话索尔仁尼琴》介绍了索氏的前半生,然而这并非一部传记片,影片的重点并不在此,最吸引观众的也不在这个地方。这部电影真正的精彩之处在于后半部分,特别是第四段,那也是最不轻松的一段。索尔仁尼琴在镜头前坐下,面对导演与观众,开始了正式的对话。他们谈到了文学,谈到了历史,谈到了政治,也谈到了现实。已经80岁的头脑,仍然还是那么富于洞察力,还是那么敏锐,当然还有深植于他内心的那份顽固。 索尔仁尼琴与他反抗的苏维埃政权,差不多前后脚来到这个世界。布尔什维克1917年在俄国夺取政权,第二年,索尔仁尼琴呱呱坠地。他所深爱着的俄罗斯传统,正是早他一年诞生的红色政权所要摧毁的目标。从富家子弟到一贫如洗,他与这个政权一同成长着。他与这个政权的第一次较量,就让这位曾经的红军连长身陷囹圄,惨遭流放。十年“古拉格”生活,倒是成就了索尔仁尼琴,也让他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变得强大起来。 索尔仁尼琴是幸运的,他虽被对手驱逐出国,却比对手长寿。苏联在1991年轰然坍塌,只存在了70余年。而索尔仁尼琴2008年辞世,远比对手活得长久,他不光看到了极权政权的垮台,而且在1994年,接受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邀请,风光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并且还有更多的时间阐述自己的思想,进一步思考俄罗斯的命运。 索尔仁尼琴以文学名世,但一生又与政治紧密相连。他因言获罪,因为抨击苏联体制的罪恶被驱逐到美国,到了美国却又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苏联体制瓦解,让他回到了日思夜想的俄罗斯,然而俄罗斯转轨之后的世风日下又引起了他深深的不满。在影片中,他关注文学,但更多的兴趣在于政治。他批判当时俄罗斯的道德沦丧,批判资本对于传统的侵蚀,也哀叹大俄罗斯的荣光不再。 他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批判是极其尖锐的,即使已经年过八旬,也锋芒未减。在影片中,索科洛夫问到:“从1917到1918年,我们为什么会选择一场如此激烈的改变呢?为什么我们不选择对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加以改良,代替一切从零开始?”索尔仁尼琴对索科洛夫采用的“选择”一词极为反感与愤怒,他说那根本就不是选择,如果说选择,那也是被强迫的惟一选择。他认为,“红色力量破坏了所有社会建设的萌芽。” 不过,他对于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仇视,固然是因为这种主义摧残人性,限制人的自由,但更大的原因是他认为这种主义彻底否定了宗教,否定了支撑着整个俄罗斯民族心灵的东正教,同时也摧毁了俄罗斯的传统,而这种传统却是索尔仁尼琴最为珍视,并愿为之奉献一切的东西。 令人遗憾的暮年 在索尔仁尼琴心中,只有宗教与俄罗斯是最重要的。只要是他认为危害这两者存在的东西,他必予以坚决反击。他一方面批判布尔什维克主义,另一方面也批判西方的自由与民主,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原因是前者以一种并非根植于俄罗斯传统的思想,来取代俄罗斯人的信仰,瓦解了整个俄罗斯社会的传统;而后者对于正宗的俄罗斯文化来说是异质的东西,损害了俄罗斯纯洁的道德,并让俄罗斯失去了统领世界的荣誉。他对于一切现代的东西都充满了厌恶,讨厌电脑,讨厌金钱,讨厌资本的侵袭,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才是他的理想。其实,他是一个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也是一个极端的俄罗斯文化的崇拜者。 在影片中,他谈到了哈萨克斯坦,这个曾经接纳他的地方。当地曾经打算将一条大街命名为索尔仁尼琴大街,却由于许多人反对而作罢,因为索尔仁尼琴认为哈萨克斯坦不应该从俄罗斯分离出去。索尔仁尼琴说,哈萨克斯坦独立是出于愚蠢的民族主义。他主张大俄罗斯主义,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俄罗斯重新合并乌克兰与哈萨克斯坦。他只记得恢复俄罗斯的光荣,而忘记了强大沙皇时期及苏联时期对于其他弱小民族的深重的伤害。其实,这与他所竭力批判的苏联体制的罪恶,又有多大差别? 在苏联垮台之前,索尔仁尼琴的批判与揭露入木三分,向世界揭示极权体制的罪恶。然而,当最大的敌人倒下后,他的枪口失去了目标,露出了彻底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面目。所以,进入21世纪以后,垂暮之年的他能够与普京一拍即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普京的吹鼓手。但是,他的话语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振聋发聩,启人深思。他先前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独身一人出于良知与强权斗争。但他最后却是与强权结合在一起,认可强权人物的恣意专断,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2008年,曾被称作“俄罗斯良心”的索尔仁尼琴辞世,俄罗斯为其举行了国葬,备享哀荣。这是他应得的,毕竟他为俄罗斯付出了如此之多,他对摧残俄罗斯与人类良知的苏联体制给予了无情的批判。俄罗斯应该记住他,世界也应该记住他。 不过,回首索尔仁尼琴的一生,也许他最精彩、最值得所有人铭记的,仍然是他1994年回到俄罗斯之前的岁月。回到俄罗斯以后,虽然他的思想与立场并未改变,但世界的情形却已经改变了。他曾经批判一种极权,最后却又拥抱一种强权。
本文档为【从批判极权到拥抱强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87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8-31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