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剧本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戏曲剧本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举报
开通vip

戏曲剧本传播研究文献综述戏曲剧本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戏曲的剧本传播,主要涉及戏曲剧本的刊刻、抄写、选辑、改写等问题,后人也是大致从这些方面对戏曲剧本传播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包括对戏曲剧本的整理刊刻和对剧本的传播研究,可是说是方法多样,目光独特,例如有的学者从明清小说文本中所提到的剧目进行戏曲版本研究,从书籍的版画对戏曲传播研究,从《牡丹亭》年画对戏曲传播进行研,其中更多的学者则从刊刻、抄写、选辑、改写等角度进行研究,这些角度难免重合,但却各有意义,各得其所。 戏曲传播这种究繁荣的背后,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为从元...

戏曲剧本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戏曲剧本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戏曲的剧本传播,主要涉及戏曲剧本的刊刻、抄写、选辑、改写等问题,后人也是大致从这些方面对戏曲剧本传播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包括对戏曲剧本的整理刊刻和对剧本的传播研究,可是说是方法多样,目光独特,例如有的学者从明清小说文本中所提到的剧目进行戏曲版本研究,从书籍的版画对戏曲传播研究,从《牡丹亭》年画对戏曲传播进行研,其中更多的学者则从刊刻、抄写、选辑、改写等角度进行研究,这些角度难免重合,但却各有意义,各得其所。 戏曲传播这种究繁荣的背后,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为从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剧本传播手段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例如在元代由于戏曲刚处于发展阶段不可能有大量的选本,其传播的主要方式就应该是以抄本为主,而明清面对大量剧本,这些剧本的质量参差不齐,艺人、文人们就有必要对他们做一些筛选,这样就产生了选本,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做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同样是选本,那么艺人、文人、书商之间有没有因为出发点的不同而造成戏曲剧本在传播中发生变化,对于折子戏的产生是艺人表演的推动呢还是文人的加工提炼的功劳,从抄本这个角度我们又可以考虑艺人和文人谁是戏曲抄写的主力,书商在刊刻一本书的时候他们又会选择艺人版本还是文人版本,总之我们不可以做机械的研究,而应该在整 1 理文献资料的同时把研究更加深入。中国古代戏曲的剧本传播比较复杂,涉及到作者、改编者、文人、艺人、商人、接受者等不同知趣倾向的群体,他们对戏曲持有不同的态度都在影响剧本本身的传播,所以在剧本传播研究过程中也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这些关系虽然极其复杂,但前人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现就对前人在剧本传播方面的研究做如下疏理: 刻本抄本研究 关于元明清戏曲的刻本、抄本研究,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 概述性质的文章,对于整个元明清时期的戏曲刻本、 抄本或者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剧本抄刻情况做出详细介绍。 孙崇涛的《中国戏曲刻家述略》以刻家为主线概述了中国古代戏曲刻家、刻本的情况。开篇简述了中国古代戏曲刻家的总体历史,即起于元,盛于明,继于清,并分别用几句话概括了元明清三代戏曲刊刻的概况,指出元代全国戏曲刊刻的两大中心,即北京和杭州。明代中期之后,戏曲刊刻的中心向南方转移,清代坊刻剧本不及明代繁盛,但官刻与私刻的曲谱、曲选、汇刻却是空前繁富,且图书印制质量非前代所能企及。同时,各种地方戏曲的坊刻脚本、唱本,应运而生。 接下来再按照各主要戏曲版本的刻家分布、历史及刊本名目等情况,分地区加以具体介绍。主要介绍了北京、浙江、江苏、安徽、闽广、平水等地的戏曲刻家情况,一方面对于这些地区的戏曲刊刻总体特点给予介绍,指出在该地区区戏曲刊刻繁盛的原因;另一方面介绍了该地的主要刻家刻本,对其特色、价值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说明,也 2 列举出了一些重要刻本的戏曲目录。最后还对戏曲“自刻本”这一情况进行了特别的说明。全文考证审慎、论述详细,阅读之后,能够对于中国元明清三代的戏曲刻家有完整的认识,是鸟瞰全局之作。 与此并列,孙崇涛的《中国戏曲写本述略》是对于中国古代戏曲写本的完整介绍,该文先是介绍了写本的概念,然后说明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戏曲可以分成几类。接着“戏曲写本巡礼”部分分“汇抄”、“单抄”、“稿本”三个部分,简述我国一批重要的戏曲写本情况。 文中特别介绍了《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和《复庄今乐府选》等重要的汇抄戏曲写本和藏家;分戏曲作品与戏曲理论两类介绍了作者所知的一些单抄本的情况。最后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戏曲写本的利弊,对于今人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戏曲写本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这两篇文章一起构成了对于元明清戏曲刻本和抄本的完整介绍,给初学者和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另外,吴书荫《明代戏曲文学史料概述》分“现存明代戏曲述要”、“明代戏曲文献的整理研究”和“戏曲文献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三个部分,概述了明代戏曲文献情况。李舜华的《清代戏曲文献简述》由“戏曲作品之发现与著录”,“戏曲作品之搜集、整理与刊行”,“戏曲史料的介绍与整理”三方面的文献整理,概述了清代戏曲文献的基本情况,勾勒出百年来清戏曲研究的轨迹。其中也包括了刻本和抄本的研究。 郭英德《中国古典戏曲文学文献整理刍议》从曲籍影印、曲籍编校两方面, 对于二十世纪以来对于中国古代戏曲刻本、写本、选本的 3 整理状况进行了简述, 大力提倡以严肃的学术态度进行戏曲典籍的影印和编校,推动戏曲文学、戏曲艺术研究的进展。并批评了目前此领域内存在的一些不遵守学术规范、纯粹的商业行为,呼吁有效地保证学术质量, 促进学术事业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尤其具有指导意义和警示意义。 二、单独介绍某个版本或某一地区、某一类的戏曲刻本或抄本情况。 孙崇涛《古代江浙戏曲刻本述考》按照各主要戏曲版本的刻家、分布、历史、刊本名目等情况对江浙一带的刻本加以介绍,乃是从《中国古代戏曲刻家考略》一文中单抽出江浙地区进行讲述,内容与该文大致相同。 霍福的《青海目连手抄本述略》介绍了中国戏剧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宗教剧“目连戏”作为一人剧种已经消亡了之后仅存的剧本《目连宝卷》手抄本和目连说唱本《目连救母幽冥宝传》手抄本的主要内容。将戏曲史上的这一份宝贵遗产广而告之,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朱恒夫《清代戏曲抄本叙录》一文披露了一些根据建国以后的各种调查研究新发现的目前不为人知的清代戏曲抄本,对其进行简介。如 福建永安市青水乡丰田村发现的大腔戏抄本《白兔记》、福建梨园戏抄本《朱文赶鬼》等,这种介绍,主要分为剧种介绍、抄本形态介绍、剧本内容介绍,收藏人介绍等几个方面,比较全面。使世人能够对这些抄本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现象有一定的认识,这些文献一般 4 收藏在当年的戏曲艺人的后人的手中。 辽宁省图书馆刘冰的《〈琵琶记〉的代表性刻本:凌濠初朱墨套印本》一文对该刻本的内容、作者、刻者、绘画插图、版本形态、收藏人等情况一一进行介绍,使读者了解了其基本情况。 吴 敢《〈今乐府选〉叙考》对于姚燮《今乐府选》未刊稿进行考察,对其版本形态和所著录的剧目进行介绍。 易雪梅《甘肃明清戏曲抄本初鉴》简述了甘肃省图书馆收藏的一批极其珍贵的甘肃清代戏曲抄本情况,兼论甘肃戏曲文化背景的历史成因,指出这些抄本的价值意义即几乎囊括了甘肃早期地方剧中的初级形态与舞台演出畸剧目原貌。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甘肃地方戏曲剧种彤成(传播、发展的历史脉络。 黄仕忠《日本大谷大学藏明刊孤本〈四太史杂剧〉考》,对题目中所论“四太史杂剧”进行介绍,指出其版本价值。 三、论述剧本传抄或辗转传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文章。 伊维德《我们读到的是“元”杂剧吗——杂剧在明代宫廷的嬗变》一文指出了元代杂剧被明代统治者改编为一种宫廷娱乐之后发生的许多本质变化,意识形态的压力、戏剧演出环境的变化等都对杂剧剧本产生了影响。万历后,《元曲选》的编者又将这些宫廷演出本改编为江南文人书斋中阅读的案头剧本。认为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元”杂剧文本实际上与元元代的演出脚本相差甚远。 邓晓东《世间两种〈窦娥冤〉一〈窦娥冤〉版本比较》一文仔细比勘《窦娥冤》现存《古名家杂剧》、《元曲选》、《古名剧合选?酹江 5 集》三个版本文字曲词之异同,发现《元曲选》本与《古名家》本是两个不同的版本,其差异影响到对作品的解读。就蔡婆改嫁、窦娥对天的看法、窦天章形象、剧本结构、细节以及《酹江集》本的情况进行梳理,理清各版本之间的关系,指出各版本之于剧情人物形象刻画的优劣,为全面研究和评价《窦娥冤》打下了基础。 俞为民《南戏文本形态的特征及其演变》指出南戏的文本形态是随着南戏本身的产生与发展逐渐演进的,期间产生了提纲戏、舞台 记录本和文人整理的坊刻本等三种文本形态,并依次论述了这三种形态的主要特点。提纲戏产生于南戏形成初期,具有情节不联贯、 因袭雷同、及变异性等特征;舞台记录本是艺人为演出而记录的文本,首有四句题目,全本不分出,无出目,文本中多错别字;文人整理的坊刻本是文人参与戏曲创作及书坊射利而出现的,文本体制规范,多有插图、音释及评点,并在语言与剧情上也作了改动。 南戏剧本从这三种形态依次演进的过程,也是南戏逐步发展成熟的发展过程。从这一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南戏剧本的传播受到演戏体制方式的制约,文人的创作心态对于剧作的改动、书坊等商业力量对于剧本传播的推动。 杜海军《赵琦美校勘杂剧之功及对戏曲文学发展的贡献——兼论孙楷第说赵琦美于脉望馆杂剧校勘无功说》一文驳斥了学者以为赵琦美对 脉望馆杂剧有抄而无校的错误观点,认为赵琦美抄校脉望馆杂剧共分三个步骤:一是考证,二是抄录,三是校勘。客观地指出了赵琦 6 美杂剧校勘的文学贡献。 板俊荣的《明万历抄本〈钵中莲〉之【补缸调】的词谱考释》属于交叉学科的研究,考释抄本中没有流传下来的音乐曲调。 董捷《〈西厢记〉插图的绘刻者》一文,论述了各种版本的一系列完整而不可多的《西厢记》插图构,对其艺术演变进行探索,指出了《西厢记》剧本传播过程中书商冒署画家的名号和绘刻者和刻工的相互关系及他们在版画风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这两个问题。 四、根据某一刻本或抄本研究某些特定问题的文章。 杜海军的《〈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刻本性质及戏曲史意义》一文属于关于历史上某一著名刻本的专门研究,该文充分肯定了《元刊杂剧三十种》对于研究元杂剧发展史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但是用较大的篇幅驳斥了学术界汪诗佩等人对于其刻本性质的界定,认为其不是建本,然后从其刻本形态、强烈的广告意识、宾白科范的简略、刻板的巾箱本形式、俗体字的写法、刊刻风格等多个方面的特征考察,认为该刻本乃是由多个剧团刻就的版本,是艺人为了演出或传授剧目而自刻,非是坊本。并将这些剧本中字体风格相同或相近的归为一类,共分九类,大胆推测其有可能就是来自于一个演出团体,是这些团体自己使用的保留剧目的演出本,也可称作选本。认为《元刊杂剧三十种》有多少类风格相同的剧本,也就有可能是来自多少个剧团的选本,即出自九个剧团之手。 文章对于《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刻本性质的考订论据充分,让人信服,后文对于三十种戏曲的分类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思路,但是此 7 种推测能否成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杜海军《从元刊杂剧重新审视元杂剧体制之原貌》一文如其题目所说,从现存刊刻最早的元杂剧选本《元刊杂剧三十种》考察元杂剧的原始形态,认为元杂剧分折不规范,题目正名使用的不规范,并诸宫调形式的影响。根据刻本研究对于一些学术界认为的杂剧体制“常识”提出质疑。 包建强、胡成选的《〈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及其校勘》认为《元刊杂剧三十种》在剧本形式、音乐体制、组曲方式、用字风格等方面都体现出演剧特性及艺人的参与,从而断定《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经过艺人改编的通俗演唱脚本。这一观点与杜海军的《〈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刻本性质及戏曲史意义》中所提出的相一致。同时该文又提出了对于《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校勘整理,历来皆以明代版本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趋向于典雅的文人化,这种倾向恰与元刊本的文化特征相悖的问题。认为校勘元本,应尊重其原貌,少校改,多注释,并开辟元本的通俗文艺研究之路。不失为一种有指导性的见解。 全本戏与折子戏研究 从全本戏演变为折子戏,是我国戏曲演进的重要规律之一。在戏曲艺术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从杂剧、传奇到花部,都有全本戏。由于全本戏是戏剧自然的存在形式,专门研究全本戏的成果极少,徐扶明《全本戏简论》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大致介绍了全本戏的主要特点、各种类型划分、艺术体制与独特功用,指出全本戏以独立的一 8 本戏为限,故事情节具有自始至终的完整性,剧本有一定长度但力求一次演毕,它们大多情节曲折,故事完整,可以比较广阔地反映复杂的生活场景,比较完整地再现事件的全过程,比较连续地涌现众多的人物形象,符合我国戏剧观众探究故事的来龙去脉、希望知悉其前因后果的鉴赏习惯。作者还指出了全本戏与折子戏和连台戏的密切关系:为了在演出过程中凑够时间,全本戏,尤其是传奇,就不可能对一本戏的全部场子平均使用力量,势必对重点场子细致表演,而对次要场子简单带过,艺人们把某些场子重点挑出来,精益求精,单独演出,便形成了折子戏,有时对全本戏加以延长,又可成为连台戏。 折子戏是以“折”或“出”为独立结构的戏剧演出,相对于全本戏而言,它的情节大都是片段性的、不完整的,时至今日,戏剧依然借折子戏形式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对于折子戏的研究自建国以后方才纳入研究者的视野,但不管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呈现着一个良好的上升趋势。根据2008年李慧博士学位论文的统计数字,建国以来折子戏的研究成果大致如下表所示:(括号中数字表示该项成果中所包含的昆剧折子戏的成果数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折子戏的几篇文章大都是以介绍折子 9 戏基本常识的方式出现。1959年马少波的《关于折子戏——答记者问》主要回答了“对提倡折子戏的看法”、“折子戏与本戏的关系”、“折子戏的艺术特点以及对于剧作者的启示”、“怎样发展折子戏”四个方面的问题,虽然以访谈的形式成文,但亦能前后连贯,论述也比较详细周密,对于人们初步了解折子戏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文革十年中,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出现了样板折子戏的专场演出,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确切地说,对于折子戏深入研究的成果从文革结束后才真正开始出现。1948年写起、1960年初稿完成、初版于1980年并在之后不断修订的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是作者几十年心血的结晶。正如赵景深先生序言中所介绍,这本书“是一种探索,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创 1举”,堪称拓荒之作。该书的第四章《折子戏的光芒》是折子戏系统研究的早期成果,被赵景深称为“应该特别注意的精彩的重点”、“最值得称道的一章”。文章把折子戏的兴起视为昆剧演出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折子戏的产生、特点、演出活动等方面第一次对折子戏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究。作者认为折子戏必须具备三个递进相关的条件:一是源于传奇、是全本戏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必须是舞台艺术演变的自然结果;三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舞台化的特点分外鲜明,终于取得独立性。折子戏从全本戏中拆下来并被看作独立的艺术品受到社会注意是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康熙前期折子戏的盛行已初露端倪,至康熙末叶以迄乾嘉之际,整个剧坛已基本上为折 1 赵景深《原序》,见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0 子戏演出风习所笼罩,而折子戏的搬演也在此时渐趋成熟。折子戏新成就的具体体现是在剧本方面增强了剧作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表演艺术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作者还从折子戏角度寻求全本戏演出,指出一本传奇在其折子戏兴起之前与折子戏之后的演出方式大异其趣,认为在折子戏盛行的年代,全本戏只能起到点缀作用,路子越走越狭。该书虽然主要针对的是昆剧,但是也适用于其它剧种,具有一定的普泛意义。由于研究对象和材料的有限性,文中部分结论受到了后世学者的质疑,但该书的楷模意义是无法抹煞的。 80年代涉及折子戏的其它论著还有周妙中《清代戏曲史》、王永健《中国戏曲文学的瑰宝——明清传奇》、薛宝琨《笑的艺术》、曹聚仁《听涛室剧话》、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等,重要论文包括洛地《关于昆班演出本》与徐扶明《折子戏简论》。其中,《折子戏简论》一文从折子戏的含义、产生、选本、折子戏与墨本戏的关系、折子戏的长处等方面对于折子戏进行了系统的论说。总体而言,折子戏的研究基本格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大致形成,关于折子戏研究的基本问题,如折子戏的含义、形成、选本、折子戏与全本戏的关系、折子戏的艺术特质等,均已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进入90年代,折子戏研究进一步深入,陈为瑀《昆剧折子戏初探》是迄今为止惟一以昆剧折子戏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该书从“作者生平”、“故事提要”、“单出介绍”、“出处”、“角色分行”五个方面对常演的昆剧折子戏进行了细致的文献梳理工作。周维培《曲谱研究》一书中将折子戏文本与曲谱联系起来,专门探讨折子戏选本与戏曲工 11 尺谱的关系,角度十分新颖。李晓《昆剧表演艺术的“乾嘉传统”及其传承》一文把折子戏视为乾隆传统的标志,与陆萼庭的观点一脉相承。方家骥、朱建明主编的《上海昆剧志》也对《杀惜》、《太白醉写》、《惊梦》等传统折子戏表演的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张生筠《中国戏曲的折子戏》一文概述了折子戏的成因和艺术特点,并结合实际讨论了编演现代戏曲折子戏的相关问题。1999年郭英德教授出版的专著《明清传奇史》在第四编“强弩之末的传奇”中列有“折子戏的流行”一节,指出折子戏逐渐成为舞台上的主要演出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人传奇新戏的内在疲软所促成的。文章详细分析了折子戏的“杂剧”、“摘锦”、“零出”三个别名,并根据明代戏曲选本和戏曲演出的文献材料对折子戏的演出形式进行了考辨,断定至迟在嘉靖年间,剧坛上已经出现了折子戏的演出形式;万历年间,折子戏演出已相当盛行,但当时折子戏的演出大多还只是清唱,在正本戏之后插演散出戏也已成为一时习俗;明末清初时期,折子戏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在舞台上广为演出,这种演剧方式首先盛行于士大夫的厅堂书斋演剧或酒馆戏园观剧,引发起人们浓厚的兴趣;大约在康熙年间,剧坛上演出折子戏已蔚然成风;康熙末年以迄乾、嘉之际,整个剧坛便基本上为折子戏演出风气所笼罩,大量传统剧目的折子戏强有力地支配着舞台。书中还详细指出了乾、嘉时期折子戏最常见的三种演出方式,并对折子戏长盛不衰的奥秘与它对昆剧表演艺术的功用进行了一定论述。 这一时期台湾学者对于折子戏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其中最值 12 得关注的是王安祈《明代戏曲五论》、《传统戏曲的现代表现》与林逢源的《折子戏论集》三部专著。王安祈《明代折子戏变型发展的三个例子》、《再论明代的折子戏》在陆萼庭的研究基础之上把折子戏的研究领域拓展到明代,试图突破昆剧的局限,向昆剧之外的折子戏探秘;《从折子戏到全本戏——民国以来昆剧发展的一种方式》、《由<芦林>说到昆剧的全本与折子》两篇文章则着重探讨了折子戏与全本戏的关系,并对昆剧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一定展望。林逢源《折子戏论集》中《折子戏的名义、选本及其兴起的因素》一文对折子戏的名义、选本做了一定梳理,从剧本内在因素与社会宴会演剧、祀神演剧两方面讨论折子戏的兴起。该书的最后还附有《折子戏选本出目汇编》,资料丰富而条理,为折子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 进入21世纪以来,对于折子戏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探讨折子戏的形成与发展的成果在这一时期很丰富。廖奔《折子戏的出现》对折子戏出现的时间、形成原因、推动其艺术独立的因素以及它的含义做了一定探讨。戴申《折子戏的形成始末(上、下)》对于“折”和“折子戏”两个概念进行了清理,认为折子戏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有家班女乐为折子戏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传统戏曲求新除旧与进取深化、家乐梨园的兴趣与士大夫和缙绅对戏曲艺术崇尚、商品经济市场运作等方面。杨毅《折子戏成因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探微》将折子戏的成因归结为戏曲抒情特性和表演技巧化的体现、戏曲点线结构演进的必然、戏曲艺术对明代前中期精神伦理化的反动三个方面,并论述了折子戏在当前戏曲艺术改革中的重要现实意义。齐 13 森华《试论明清折子戏的成因及其功过》认为折子戏的兴盛是清唱传统的自然延伸,家乐的普及化为其勃兴提供了最适宜的温床,并分析了折子戏在丰富与提高我国戏曲表演艺术、延续中国戏曲的整体生命、保存大量佚失剧目、积累剧目整改和演出的经验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陈刚《戏曲的经典化形式:折子戏》将折子戏根据题材内容与情感倾向分为悲剧、喜剧和闹剧三种,根据唱、念、做、打的表演方法分为四种,对于折子戏的形成、发展、价值等也有一定的探讨。陈恬《论京剧折子戏之形成》追溯了京剧折子戏的来源及变化,指出京剧折子戏的形成和逐渐定型是继承徽、汉、昆、梆等历史悠久的声腔剧种演出剧目和表演经验的过程,也是京剧表演水平日益精进、逐渐成熟的过程,她还在《论京剧折子戏的艺术特征》一文中从独立性、规范性、稳定性三个方面分析了京剧折子戏,也是这一时期对于京剧折子戏研究的突出成果。程奋只、尤利英《浅论清代昆曲折子戏的兴起》解释了乾隆初期昆曲折子戏的突跃式发展,将清代折子戏区别于明代折子戏的原因归纳为中国戏剧通过一种新形式的崛起来组建一个合格的渡口,从而完成向自身审美核心和民间本质的过渡,并提出这为戏曲向民间和演艺的回归与转型提供了直接的契机。 另外,从美学角度探讨折子戏艺术成就的有毕国民《浅谈“折子戏”及其喜剧特点》,乔丽《在凝结中开放—昆剧折子戏美学特征》杨云峰《细节——折子戏艺术的精魂》等。从传播学角度探讨折子戏之特征的有魏明扬《试析折子戏的传播特征》,赵兴勤《折子戏?短剧?单齣选本与戏曲传播》,朱伟明、朱丽霞《案头与场上——试论 14 张凤翼剧作的传播流布》、赵春宁《<西厢记>传播研究》,王省民、黄来明《戏曲传播中的碎片化——论<牡丹亭>折子戏及其审美特质》等。在折子戏的史料研究方面有李慧的《<金瓶梅词话>:考察折子戏演出之重要史料》与《<礼节传簿>:考察明代折子戏演出之重要史料》。个案的研究以汤显祖为重点,如李玫《汤显祖的传奇折子戏在清代宫廷里的演出》,赵天为《古代戏曲选本中的<牡丹亭>改编》,江巨荣《<牡丹亭>的折子戏》,王省民《从全本戏到折子戏——对<牡丹亭>改编的传播学解读》,解玉峰《从全本戏到折子戏——以汤显祖<牡丹亭>的考察为中心》等。也有对当下折子戏演出的思考,如马建华《理性保护与良性发展—从昆剧的折子戏、缩编戏、改编戏谈起》。尤海燕《试论明代折子戏在“花旦”脚色演化中的作用》一文则从细节分析透入戏曲史的发展,以独特的角度考察了折子戏的历史意义。 2008年厦门大学李慧的博士学位论文《折子戏研究》在综观建国以来折子戏研究的基础之上,梳理了古代折子戏发展的历史,探讨了从全本戏到折子戏的转变过程,论述了折子戏的表演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从古典文献如小说、笔记、日记了解明清两代折子戏演出与观赏生态,从折子戏选本中了解折子戏剧目的积累与衍变,从折子戏演出台本与身段谱中寻求折子戏的表演神韵,以传统的目录版本学与考据学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折子戏做出了一番立体观照。在论文的附录部分,作者还对《缀白裘》所收花部折子戏进行了微观研究,并指出了它们在地方戏研究中的文献资料价值。与本文同年完成的还有李婧的硕士学位论文《明代昆曲“折子戏”研究》,作者运用大量 15 折子戏文本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明代昆曲折子戏进行了探讨,尤其针对昆曲折子戏的形成原因、表演“看点”、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2009年,尤海燕的博士学位论文《明代折子戏研究》较为全面地分析梳理了明代折子戏的产生原因、整体状况、发展演变、戏曲角色与声腔的变迁、地位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文献研究与资料考证相结合、整体观照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并且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折子戏进行量化分析,是明代折子戏研究领域较为细致全面的成果。 台湾学者曾永义先生《论说“折子戏”》一文是近年来折子戏研究领域的突出成果,作者对折子戏称名过程进行了的详细梳理,将折子戏定义为“体制短小独立而经舞台淬砺而已艺术脚色化的戏齣”,并把体制短小独立、经舞台淬砺与艺术脚色化视为折子戏的三要素与折子戏源生、形成、成熟的三阶段。文章指出,以乐侑酒之礼俗、家乐之传统与明清家乐之兴盛、以及南戏传奇之冗长及文词之雅化实为折子戏源生之三个重要背景;先秦至唐代之“戏曲小戏”、宋金杂剧院本、北曲杂剧四折每折作独立演出,乃至明清民间小戏与南杂剧之一折短剧都是折子戏的“先驱”;正德至嘉靖年间、万历至康熙年间、乾隆至道光年间分别为折子戏的“雏形”、“成形”、“成熟”时期。文章资料翔实、论证充分,对前代学者的观点能够进行自己的反思,堪称折子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在对于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与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全本戏与折子戏的研究还是比较充分的,对于折子戏在戏曲史与表演学史上的意义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对于折子戏的研究呈现从静态到动态、从 16 宏观向微观的多元视角,可以大致为我们提供一个详细的发展脉络。但是,戏曲是一个动态而丰富的整体,折子戏则是这个整体中十分精华的部分,对于折子戏的研究也应当是立体的,目前的研究不管是在文本细读、表演方式探究方面,还是对于折子戏独特意义的探讨,都并不完全充分,还有待学者的进一步挖掘。 戏曲选本研究 中国文学选本的传统源远流长。戏曲选本是古代文学选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戏曲的一种重要传播形式,对于戏曲选本的探讨主要体现在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两大方面。相对于对诗、词、文诸选本,戏曲选本的出现较晚,对于戏曲选本的研究整体上也处于较弱的状态。 二十世纪前半叶,关于戏曲选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剧目的清理、辑佚和本事的考证上。郑振铎在《中国戏曲的选本》一文中对于戏曲选本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把戏曲选本定义为选录一部戏曲的完全一出戏或一出以上的书本,认为戏曲的选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专供唱曲者之用的,第二类不仅供给专门的伶工或爱美之‘票友’用的,而且给一般人以戏曲的精华,而使之尝一鼎臠。他还指出中国戏曲选本具有保存戏剧研究的原料、演剧史资料以及吸引读者兴趣的重要意义,并罗列了《纳书楹》、《缀白裘》等五个戏曲选本的目录,为研究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资料。叶德均通过戏曲选本致力于明代剧目清理和研究,他的《曲目钩沉录》和《曲品考》均收录在其遗著《戏曲小说丛考》。前者所录曲目均“以南北曲系统之 17 戏曲为限,大抵取材于诗、文、词集、诗话、杂著、方志、书目、小说、戏曲诸书,以未见著录且无传本者为限”。后者则侧重于对《曲品》所著录的曲目的考订辨讹,对《曲品》所存在的简脱或遗漏进行了辩证。由于这两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至今仍为学界称道。傅惜华的《中国古典戏曲总录》全书共分为八编,著录宋金元明清戏曲作家作品,将戏曲作品分为杂剧、戏文、院本和传奇四大类。其中包括《明代杂剧全目》和《明代传奇全目》两种,后者著录明传奇有姓名可考者618种,无名氏作品332种,总计950种。两书编写体例相同,都以明代传奇和杂剧的历史发展为线索,以曲家为序,以剧目为纲著录该剧的文献记载、存佚情况、流传版本以及收藏地点,并间有考证,该书已成为戏曲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20世纪50年代,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王古鲁先生的《明代徽调戏曲散出辑佚》,该书的内容主要摘自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新刻京板青阳时调词林一枝》、《鼎雕昆池新调乐府八能奏锦》、《鼎刻时兴滚调歌令玉谷新簧》、《新刊徽板合像滚调乐府官腔摘锦奇音》以及尊经阁文库所藏《鼎锲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春》等书,辑录了12种剧目的12出折子戏,其中像《招关记》的《伍子胥过招关》、《同窗记》的《山伯千里期约》、《和戎记》的《昭君亲自和戎》、《长城记》的《姜女亲送寒衣》等都是民间流传下来的稀见作品。庄一拂编著的《古今戏曲存目汇考》收录明代杂剧和传奇的剧目远超过傅惜华的著录,该书注意剧情介绍、考订本事来源、附记作品影响,但也确有著录疏漏、考订欠精等缺憾。 18 《古本戏曲丛刊》是20世纪整理出版的规模最大、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部大型古代戏曲作品集。此书编辑工作自五十年代初开始,原由郑振铎主持,后由吴晓铃主持。此书原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共出九集,收入戏曲作品一千种以上,目前出版的有初、二、三、四、五、九集,共收作品770余种。其文献价值正如邓绍基所总结的那样,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收录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版本,开风气之先;第二,收录梨园传抄本:第三,辑印前代戏曲总集;第四,收录大量孤本和罕见剧本。因此,它称得上是元明杂剧的集大成者。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有较多的文献资料可以利用,研究者的眼光转向对戏曲选本的研究方面。早先的一些有关戏曲史方面的著作一般较少涉及戏曲选本问题,1995年安徽出版社出版的赵山林著的《中国戏剧学通论》则在书中第九章列有专节介绍戏曲选本,作者将戏剧选本分戏曲剧本集、戏曲剧本单出选集、戏曲散曲(俗曲)选集三类,以题解的方式列举介绍了戏曲选本共计七十一部之多,其中题解中对每部选本的内容简单加以介绍,而对其版本、存佚等情况介绍较详细,有利于研究者按图索骥,资料参考性较强。 1999年,吴敢在《<中国古代戏曲选本?剧本选辑>叙录》(上、下)两篇文章中按混合选集与专题选集两个类别汇集了《六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春》、《梨园集成》、《梨园雅调》等26种剧本选集,具有很强的资料性,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该作者在2005年还发表了《说戏曲散出选本》一文,梳理了戏曲散出选本的发展轮廓。此外,孙崇涛、黄仕忠《风月锦囊笺注》、孙崇涛《风月锦囊考释》均由中华书局于2000年出版, 19 是对《风月锦囊》进行专题研究的两部重要论著。 2004年,朱崇志的《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研究》一书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更定出版。作者把戏曲选本定义为“戏曲选家根据一定的意图、依据一定的编选原则和编选体例,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戏曲作品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剧、单出或单曲汇聚而成的作品集。在外在形式上,戏曲选本表现为剧选、出选、曲选三种形态;而在内层价值上,它则分别具有清读、清唱、表演的功能”,规范清楚,逻辑严密。该书对于戏曲选本的研究,具体从“源流论”、“文本论”、“思想论”、“文献论”四个层面进行。对于戏曲剧本的源流,作者认为它萌生期始于民间,成熟期文人介入、提升,经过文人文化层的渗透、整理,转型期间又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回到民间。对于戏曲选本的文本,作者分杂剧、戏文、传奇三种类型加以讨论。对于戏曲选本所蕴含的思想,分戏曲发生观、戏曲特征观、戏曲功能观三方面,对于戏曲选本的文献价值,分辑佚、校勘两方面加以讨论,列举具体例证,排比对照,细致入微。该书的“余论”部分还指出了戏曲选本双重游离性的特征:既不能作为纯粹意义上的文本,又无法直接称之为表演实录。总体而言,该书将戏曲选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以理论驾驭材料,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2007年,郭英德教授在《稀见明代戏曲选本三种叙录》以扎实的文献学功底考述了《曲选》、《词珍雅调》与《万锦清音》三种明代戏曲选本的体例,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与文献学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另外,赵山林2008年出版的专著《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中也有关于戏曲选本的两个章节,但 20 该部分初稿均由朱崇志撰写,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海外汉学家对于戏曲剧本的研究也很值得一提,由于资料所限,略举两位汉学家为证。一位是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他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就着意搜寻流落海外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的《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就是他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并带入中国的。《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是三个明代折子戏选本的合集,其中,《乐府玉树英》和《乐府万象新》发现于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大明天下春》发现于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这三个选本都是在中国早已失传的珍本,其对明代折子戏研究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另一位是荷兰汉学家龙彼得,他也是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就着力搜寻海外各种公共图书馆、私人藏书室里的中国典籍,并先后在英国和德国发现了《满天春》、《钰妍丽锦》、《百花赛锦》三种明刊本,其中,《钰妍丽锦》和《百花赛锦》主要是散曲和剧曲,而《满天春》则是典型的折子戏选本。更重要的是,《满天春》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部方言形式的明代折子戏选集,其珍贵性不言自明。不仅如此,龙彼得还经数十年研究,完成了《古代闽南戏曲与弦管——明刊三种选本之研究》的长篇论文,对《满天春》等三种选集刊刻的年代、地点、剧出与曲文的本事,闽南戏曲的演出情况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考索,证实《满天春》刊于万历甲辰(1604)年,并认为“用方言演戏曲的班子与用正音的是同时并存”。论文中“1589,1791在海外的演出”一节引用了国外对中国古代戏曲演出的部分记载,视角非常独特,亦是国内难得一见的材料。 21 鲁迅先生曾说:“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或选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册数不多,而包罗诸作,固然也是一个原因,但还在近则由选者的地位,远则凭古人之威灵,读者想从一个有 2名的选家,窥见许多有名的作品。”戏曲选本不管是在文学、文献还是传播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这方面的研究是学术界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仍有待后来者的进一步开发。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 郑振铎.郑振铎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8. [3] 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6. [5]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6] 朱崇志.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4. [7] 曾永义.曾永义学术论文自选集[M].北京:中华书 局,2008. [8] 赵山林.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2 鲁迅:集外集?选本。鲁迅全集(第七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135页。 22 社,2008. 23
本文档为【戏曲剧本传播研究文献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850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5KB
软件:Word
页数:1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20
浏览量: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