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萧乾研究述评.doc

萧乾研究述评.doc

举报
开通vip

萧乾研究述评.doc萧乾研究述评.doc 羁旅人生 心系家国 ——萧乾研究述评 (一) 1910年1月27日,在北京东北城根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里,一个男婴诞生了,孩子母亲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孩子的父亲在自己这唯一的儿子出生前月余就死去了,从此母子俩便是彼此生命里唯一的支柱,当然贫困与耻辱就是这个不完整的家庭的副产品。尽管一直以来母亲的爱对他来说几乎就是整个世界,然而,“他10岁时,已是个无家可归的孤儿,过早地尝到了人间的辛酸;18岁便背井离乡,去汕头探索人生了;30岁作为《大公报》特派记者活跃在欧战前线,目睹了人类的正义...

萧乾研究述评.doc
萧乾研究述评.doc 羁旅人生 心系家国 ——萧乾研究述评 (一) 1910年1月27日,在北京东北城根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里,一个男婴诞生了,孩子母亲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孩子的父亲在自己这唯一的儿子出生前月余就死去了,从此母子俩便是彼此生命里唯一的支柱,当然贫困与耻辱就是这个不完整的家庭的副产品。尽管一直以来母亲的爱对他来说几乎就是整个世界,然而,“他10岁时,已是个无家可归的孤儿,过早地尝到了人间的辛酸;18岁便背井离乡,去汕头探索人生了;30岁作为《大公报》特派记者活跃在欧战前线,目睹了人类的正义和罪恶;47岁时,一夜间成了右派,被押到渤海湾的农场去改造,进一步体味到人间的险恶;69岁右派改正,恢复了做人的尊严”?。 充满坎坷不平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在其晚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尽管已近耄耋之年他仍保持着相当旺盛的创作活力,对于自己的生活始终充满信心,努力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到最后一刻,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惊讶的坚持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来源便是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对生命的无限激情和热爱。 可以说萧乾的一生就是二十世纪的时代同行人:三十年代走上文坛,他是一个作家;四十年代漂泊欧美,他是一位记者;五十年代国家政治气候下,他是一名翻译者;八十年代以后,他的笔又恢复了生命,写下了大量的散文和回忆录;然而贯穿他一生的还有个书评家的梦,除此之外他还热心鼓励和推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以及台湾与大陆两岸文学的研究和交流。多难的国家,复杂的社会,坎坷的经历,萧乾漫长的一生走的路很远,见的人也太多,师长、朋友、晚辈,无不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有时候还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萧乾曾经说过他最佩服和敬重的中国现代作家就有鲁迅、冰心、巴金等。冰心和萧乾的世纪之交一直是为人们所称颂的,早在二十年代,作为冰心弟弟的同学的“饼干”就已经是冰心家的常客了,而且在冰心的心目中俨然也把他当做了自己的弟弟。九十年代冰心为台湾版《浪迹人生——萧乾传》作的序言字里行间无不满溢着爱与亲切,同时也不乏褒奖之辞“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在文学创作上,他是个多面手,他会创作,会翻译,会评论,会报导„„像他这样的,什么都来一手的作家,在现代中国文坛上,是罕见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冰心对萧乾的评价是既真且挚的,并非停留在感性层面,对于他在现代中国作家和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评判也是颇为中肯的。而另一位更近于师长的挚友便是巴金,他曾说过在自己周围所接触的作家 中,最有才华的有三个,一个是沈从文,一个是曹禺,还有一个就是萧乾。我们不能说巴老的话就一定是真理,但是这个评价从巴老这样一位奉行“讲真话”且具有伟大人格的尊者口中说出至少已经足够引起我们的注意。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可以说是更具实在意义的老师,这就是沈从文,可以说如果萧乾没有遇到沈从文,我们真的无法确定是否还会有后来的为人所知的萧乾。在萧乾于黑暗中不停地辛苦摸索的时候,沈从文如一颗启明星,指引着他一步一步迈进文学的殿堂。他的第一篇小说《蚕》是经过沈从文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此后又指导其写作,亲自为其审阅批改,可谓用心良苦,同时又把他带进了所谓“太太的客厅”,结实了徐志摩、林徽因等人,他自己身上也便多了一个“京派”的标签,这些都说明了沈从文的爱才和惜才,而对于萧乾来说,这对他以后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带地图的旅人”,这已几乎成了萧乾的特有称呼,而个中缘由便是一个真正的朋友——杨刚跟他之间的一次对话,1929年他们都还是燕京大学的学生,杨刚总是引导和督促他学习革命理论以分析生活、理解生活,而当时的他心里却只想着漂泊、流浪,想着把自己全身心投进生活之流,当一个“百代之过客”,毫不在意朋友的好心警告:不带张地图会掉进深渊或在生活之林迷路被老虎狮子吃掉,正如他自己所说“没关系。反正只有一辈子好活。掉进深渊——深渊就不该去体验体验,既然总有死的一天,狮子老虎肚子里不是比埋在埋在黄土里还暖和吗,”?萧乾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他跟他的朋友可不一样,他不愿按图索骥,不想活在既定的轨道里,而是要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去投入和体验真正的生活,这是否就注定了他大半生的漂泊命运,李辉,傅光明等都是和萧乾接触较多的晚辈,也是在萧乾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几位学者。李辉有《浪迹天涯——萧乾传》,对于萧乾的一生尽其所能的还原于自己的笔下,同时也赋予了更为诗意的理解。傅光明编了《“解读”萧乾》,对于萧乾的小说、特写、散文都有所研究,并且在于萧乾交往的过程中深为其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就连萧老曾告诉他的一句古谚语——“我没有鞋,我抱怨,直到我看到有人没有了脚”,也铭记于心。对于我们来说,从萧老对这句谚语的厚爱,静下心来,仔细思之,应该多多少少可以窥见萧乾走完这一生是怎样一种力量在心底发挥着作用。 (二) 萧乾在《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独白》中说“在我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小说仅仅占去五年(1933——1938)时间”“回想最初那五年,创作欲真是旺盛,仿佛遍地都是题材,拿起笔来就有人物和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向我扑来”,如果以时间和数量来衡量萧乾的小说,那么得出的必然不 是准确公允的评价,五年时间,十九个短篇加上一个不足十五万字的长篇《梦之谷》,数量真的不多,但是我们的着眼点应该在这些作品本身以及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和他当时的心态、在作品中所渗入的真实的生活体验等。早在萧乾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篱下集》出版时,沈从文作《萧乾小说集题记》?说到“他的文章我除了觉得很好,说不出别的意见”“他的为人,他的创作态度呢,我认为只有一个‘乡下人’,才能那么生气勃勃勇敢结实”“我希望他永远是乡下人”,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沈从文对于萧乾小说的赞美同时也对他做了“乡下人”的定位并希望他永远保持。其实,萧乾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乡下人,他作品中的人物也多是城市边缘中的贫民,沈从文之所以看到了“乡下人”,是因为更注重这些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体验。萧乾曾说过:“伟大的作品在实质上多是自传的。想象的工作只在修剪,弥补,调配,转换已有的材料,以解释人生的某方面” ?,所回归到创作中,他取材的显著特点就是“多半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蓝本,书写自己在生活中深切感受过的那些东西,借以述说世事的艰辛,咀嚼人生的况味。从初期短篇《篱下》、《矮檐》、《落日》及宗教题材小说,30年代后期写出的长篇《梦之谷》,莫不有此特点” ?。不幸的童年伴随着贫困,“矮檐”下的屈辱,在很大程度上滋养了作者身上的忧郁气质,“此其(萧乾)所以现实主义的小说,几乎没有一部部深深拓着忧郁的印记” ?。焦俭在《无意流露的与有意追求的——谈萧乾小说的特征》中也说到“萧乾有了一颗脆弱的心和忧郁敏感、易被伤害的气质性格”“忧郁在萧乾的作品里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气质,是所谓生之忧郁,它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社会的种种思考”“萧乾的忧郁是感受性的”,从而得出尽管作者否认他在作品里渲染或传播忧郁甚至去努力克服,但是忧郁作为一种无意流露的情绪还是弥漫了作品。 萧乾宗教题材的小说一直是较为研究者所关注的。在唐弢、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提到,三十年代萧乾的小说“有的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宗教毒化中国人民和教会内部的腐败(《皈依》、《昙》)这些在新文学创作中是不多见的”,可见这类小说出现于当时的文坛的独特意义。《一本褪色的相册》中萧乾写到“我早年整个生活在基督教的环境里”“宗教是强迫灌输的”“宗教对我幼时的心灵给予的不是慰藉而是压迫、凌辱和创伤,因而它引起的只是反感、怀疑和反抗”,由此可以得知萧乾小说对宗教表现的内在原因。“在《蚕》里,‘我揭示给拜神者:如果宇宙真有一个创造者,对于人类命运他也是束手无策的。祈求除了现露自己的丑相以外,是徒然的。’此后,他又在《参商》里揭示了基督宣扬‘爱的力量’的虚妄,在《昙》里批判了‘上帝公平说’,毫不掩饰他对宗教教义的反感。而对宗教教义的否定,恰是源于与现实生活的不协调性,否定宗教实际是构成对人间不平等现象的批判。因此,在萧乾的宗教题材小说里,宗教文化外壳包裹的是世俗文化的实质内涵。”?美国学 者罗宾逊也作《萧乾:一位反基督教作家》,通过对于作家和作品的解读来渗入分析萧乾小说中对宗教的倾向问题。《梦之谷》是萧乾唯一一部可以说是长篇的小说,作品中所流露出的自传性、诗意化和情感性倾向都为研究者所注意到。傅光明有《诗意的<梦之谷>》,着重分析了《梦之谷》同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诗人拉马丁的小说《格莱齐拉》之间的联系,因为萧乾承认了写作时曾受到后者的影响。北京大学学生余凌《失落的歌者——评<梦之谷>》立分析足于作者本人,将这部小说作为个人的一段深刻情感经历,它之所以能够震撼读者的心灵主要“在于它的抒情笔触所渲染的强烈的悲剧氛围”《梦之谷》就是“一首失落者所倾诉的美丽的挽歌”。 作为小说家的萧乾,不乏才气和灵性,也足够勤奋和投入,虽然在数量上不够丰厚,但是评价一个作家或作品并不以此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古就有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而盖全唐。萧乾的小说无论在其思想性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也为其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中赢得的自己的地位而且是不可代替的。如果他不是急于踏上旅途,投进更为广阔的人生,或许我们还会看到“矮檐”以外的生活或更为丰富绚烂的“梦之谷”。但是,谁又能说那时的萧乾离开了小说就一定是损失呢, (三) 萧乾曾说过他有幸今生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假如有来生的话,他还是会选择新闻记者,足见他对记者这一职业的喜爱。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爱的越深,做的越好,我想萧乾可以说就是个例子吧。他之所以走上记者之路,简单地说有内外两方面因素,一是萧乾本人就是个“好动”的人,早在燕京大学是就渴望不带地图的旅行了,迫切要去体验茫茫未知的人生,而记者就要广泛地接触各种人,广泛地游历各个地方;另一是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大学时作为老师的斯诺对他的影响很大以及毕业后经沈从文等介绍进入《大公报》工作,这在客观上就为他从事新闻记者工作提供了条件。结果,本来想以新闻为手段,达到从事文学创作的目的的萧乾,倒一头扎进“手段”里,拔不出来了。特写在萧乾的写作中占的位置位置相当大,他从1933年一直写到五十年代。三十年代一组报导水灾的《流民图》可以说是萧乾旅行记者生涯的开始。1935年夏天鲁西、苏北大水来袭,无情地吞噬生命。当时《大公报》便派萧乾和画家赵望云奔赴灾区采访,一写一画,真实、逼真地再现了灾区难民的生之无望的状态以及当时社会的不公不义。《鲁西流民图》、《大明湖畔啼哭声》、《宿羊山麓之哀鸿》等仅从题目就可感受到所报道内容之恸人,然而《流民图》的创作过程是这样的,“当 田野村庄全浸在汪洋大水里,城市为大水围起,人们成千成万地冻死饿死的时候,萧乾被派到鲁西采访时住的客栈里,却还有官老爷大叫条子,又是猜拳又是清唱” ?,此时的萧乾第一次深深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所横着的那条不知其深的鸿沟,因而《流民图》虽然写的是天灾,但是在更深的层面上揭示的却是人祸。1939年到1946年的七年,漂泊异乡,亲历生死,这样一种独特的生活经验在萧乾的心理和情感层面也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看人看世也有了不一样的视野,当然诉诸笔下的世界图像和内心潜流也更具力量。傅光明《欧战风云中的中国记者》详细介绍了萧乾当时的生活以及创作状况。1946年,萧乾作为战地记者三访德国,用日记体写下了《南德的暮秋》,记录了战后满目疮痍的德国,“城市化为废墟;田野里,断枝的树无家可归的人们,闲荡着的军马和焚毁的飞机坦克,比比皆是”,不仅抒发了自己对于战争的控诉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深受战争之苦的普通民众的同情。孙雨的《文坛野马,报界奇才——萧乾报告文学研究》在萧乾报告文学研究史上是一篇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文中笔者对萧乾报告文学进行了颇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从萧乾的文学观及其文学创作、萧乾报告文学的主题阐释、萧乾报告文学的艺术个性和萧乾报告文学的地位与影响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在结语中作者明确指出报告文学应该是集文学性、生活性、使命感与正义感于一体的文学样式。鲍霁《鲜活•实在•亲切动人——评萧乾特写的艺术特色》突出了萧乾特写的三个特点:“对当前现实生活的反映迅速而及时,往往给读者以新鲜活泼之感”;“实在”“真实可信,充实饱满”;“特写里力避发议论”“用语非常注意语气,不饰、不夸、不拿腔作调,与读者平等相待”“在阅读萧乾特写时产生特有的亲切感”。总而言之,萧乾的特写首先是从自我出发,隐藏主体但不会让其消失。在《流民图》中虽然只是用笔描画了一幅幅速写,看似主体没有发表任何言论,但是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悲愤之情。其次在写作手法上,萧乾尤擅“抓拍”,善于用形象表达观点和思想。“在《血肉筑成的滇缅路》里,2500万筑路罗汉,有的负了干粮,走七八天路到达工地;有的白天筑路,晚上沿门讨饭;有的祖孙三代上阵;有的夫妻双双牺牲在工地,硬是用汗、血、肉,实际上是用中国老百姓的心筑起了西南通向国外的唯一的抗战生命线” ?,这样一幅幅实地抓拍的形象(群像),一方面丰富了特写的艺术性,同时增强了其感染力,即使今天的读来依然有种触目惊心的心灵的震颤,这样的特写就是成功的,就是好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轰动一时的社会效益,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它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不会削减反而愈见其坚。 萧乾报告文学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文学性和新闻性的高度统一——这也是报告文学的科学定义,这一要求在萧乾的创作中得到了最为完美的贯彻实践,他自己也曾说“特写则实际上就是用文艺笔法写成的新闻报导”,赵遐秋在文章中便指出萧乾的努力强化了中国报 告文学的文学性,她认为萧乾没有被“真实性”这一报告文学的生命之喉所扼住,而是在创作中达到了一种他自己所说的在鼓面上跳舞的艺术手段和艺术魅力。综上,文学性在萧乾的报告文学中有着尤为重要的地位,是曾为小说家的萧乾一直深埋于心并植入创作中,《雁荡行》这一组散文特写读来齿颊留香,深为文中那支妙笔所描绘的美景所折服同时也为景中人事所震撼,《永远流滚着》中作者亲睹了那次“二十块钱卖一条活命”的特别节目,以一根绳即悬于万丈沟壑上空的表演者卖力地取悦观者,生死仿佛于他无关,而观者之一的作者却感到“三十分钟,时间像是在我神经上碾了一场磨,我头痛,眩晕,我倒真像是才由半空落下,脑际萦绕着刺骨的摇晃的回忆”,短短几句对自身感受性的描写却饱蘸着浓浓的情感,言语之中流露出沉郁的诗意之美,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文学性让萧乾的报告文学‘活’了起来”。 (四) 萧乾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作为个体的他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八十年代以后,学界逐渐发现了萧乾的价值,遂也出现了一段时间颇为热闹的“萧乾热”。论者在解读萧乾时已不再局限于他早期的小说和四十年代的新闻特写,而更多的将研究视点拓展深入到萧乾文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萧乾与《大公报》之关系,他曾在《一个副刊编者的自白》里详细讲述了自己进行副刊编辑工作的始末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他所做的种种努力,由此可知萧乾本人对编辑副刊这一工作是充满热情的,同时也是尽心尽力的。韦芜在《一位出色的文学保姆》文中通过自己跟萧乾以及《大公报》接触的一段经历,用事实说明了萧乾对所有来搞一视同仁,一律认真负责的态度,在这块阵地上培养了不少文艺新人并给予他们热情的帮助和支持,以致作者由衷地称赞“他不是一般地、而是十分出色地当过文学保姆”。注重培养新人是《大公报•文艺》一个显著的特点,对此刘北汜《萧乾编<文艺>》、倪墨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启示》等文都有所论及。萧乾编《文艺》副刊时还有一项活动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大公报文艺奖金”的评选,这一举动不仅大大提高了报纸的知名度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评出了几部当时当然至今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小说奖为芦焚的《谷》,戏剧奖为曹禺的《雷雨》,散文奖为何其芳的《画梦录》。评奖后,副刊接连又发表了介绍和评论这三篇作品的文章,如此恰当、公正而又具权威性的评奖在当时是颇为难得的,同时对于青年作家们,不仅是获奖的几位包括所有的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们,都是一个有力的鼓舞。在萧乾手里,报纸的副刊不能仅仅是茶 余饭后的消遣,也不应该就安于一张报纸的点缀,而应具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同时在发行传播中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以得到公众的关注和认可。萧乾曾说他的第一本书是《书评研究》,他也曾在《鱼饵•论坛•阵地》强调书评的重要性“在探讨中,我深感书评对于一个国家的文艺事业——对于整个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它是读者的顾问,出版界的御史;是好书的 宣传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期保健知识宣传1冬季预防流感知识宣传手足口病防知识宣传森林防火宣传内容 员解说员,是坏书的闸门。它不一定高深,但很实际,是文艺批评或各科‘原理’的应用。他既能推动,也能过滤。”正是基于上述理念当他一接手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及《国文周报》文艺栏的时候,首先就开辟了“书报简评”,努力组织起了个书评网,这其中包括刘西渭、常风、杨刚、宗珏、李影心等热心朋友的支持。尽管后来萧乾在《一个副刊编者的自白》中以较为悲观的论调讲述了他的“书评是怎样失败的”,而作为主要书评作者之一的宗珏却并非那样想,他充分肯定了萧乾和杨刚为书评所作的努力,并且认为“萧乾的提倡并开展书评活动,从天津发端、中经上海,最后到香港,总算是开花结果了”。八九十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萧乾在书评方面的贡献,主要研究成果有葛昆元编的《怎样写书评》(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和李辉编的《书评面面观》(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两本书大量发掘和整理出把萧乾当年提倡书评事业的文章和有关资料,让世人知道萧乾不仅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和新闻记者,而且在书评事业方面也有过一番抱负并作出了贡献。翻译工作之于萧乾也是源远流长,早在三十年代初就帮美国人安澜(William D•Allen)编辑英文《中国简报》以及和杨刚一起帮助斯诺编译《活的中国》的中译英的工作。五十年代起他开始了介绍西方名著的工作,两三年里译出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选》、《好兵帅克》、《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由于社会政治的各方面的原因,六十年代他只译了《里柯克讽刺小品选》,七十年代和别人一起译了《屠场》、《战争风云》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八十年代他又翻译了易卜生的名作《培尔•金特》,九十年代尽管已是年逾八旬之际,萧乾还是与夫人文洁若合作翻译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部译著的完成不仅对于中国文学界是一大贡献,同时对于译者而言也有着独特的意义,可以说《尤利西斯》早在四十年代就已深埋于萧乾心中,如今,他终于完成了早年想完成却一直未完成的一个美丽的梦。 近年来萧乾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有两个,一是萧乾的“京派”归属问题,另一个就是着重考察萧乾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心理发展历程。首先,关于萧乾的“京派”标签问题。王嘉良在《萧乾小说的文化取向与审美选择》、《略说“京派”与京派作家萧乾》两篇文章中详细分析了萧乾创作在气质和本质上与京派的不同,从而对将他划为京派作家的做法提出异议;马丽《略论萧乾小说的“京派”色彩》、邓琼《试论萧乾的小说创作与“京派”的关系》以及孟邻、阮素雯《都市中的乡民生命》等或都纠结于萧乾“京派”归属问题。鉴此笔者认 为,“京派”本身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其本身在划分上就暧昧不清,尽管萧乾曾一度为那颇为著名的“太太的客厅”的座上之宾,深受沈从文等师友的影响,但是仔细分析作品就会发现其与所谓“京派”的不同,正如王嘉良所指出的“他(萧乾)同文学史上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意识的主流文学倾向的接近”正是其较之当时在创作中极力加浓诗意色彩和淡化社会意识的“京派”作家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对于知识分子萧乾这一典型个体的研究,丁亚平《历史的探寻与跋涉——由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看一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心态》指出了萧乾灵魂深处深厚的民族意识与情感的涌动,看到了他立于十字路口在无祖国的恐惧下对于回家的执著。日本学者丸山昇也作文《从萧乾看知识分子的选择》,着重分析了在大环境下面对选择时,萧乾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现象。归根结底,问题的关键在于,祖国之于萧乾的意义是不仅神圣的同时更是一种骨肉相连的牵挂,“在洋山洋水面前,民族感情变得更为激切”,它是“埋在灵魂深处的东西”。所以萧乾一再强调,“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时刻牵挂着故土的游子。他手里什么地图也没有,有的仅仅是一颗蹦跳着的爱祖国的心”,也正是这颗心,牵引着他于1946年不顾众人的劝说而断然拒绝了剑桥的教职,将自己的整个人和整颗心都留在了他所深爱的国土上。 晚年的萧乾老当益壮,仿佛真的要补足那二十年的笔下空白,他以超出常人想象的创作活力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回忆录等,以致冰心都为他的异常旺盛的生命力和创作激情所惊叹不已。在《未带地图的旅人》的卷首语中萧乾写到:“我比许多人倒霉,又比另外许多人幸运。我一生受过罪吃过苦头,可也有过好日子。我做过后来十分悔恨的事,也做过至今仍认为自己做对了的事。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又曾有机缘在地球上一些角落闯荡过一阵子。我一生崎岖坎坷,然而心中始终有所追求。”短短几句话便概括了自己那跌宕起伏、多彩不凡甚至可以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语言是朴实的,但是这一字一句里所凝聚的情感和力量却是动人心魄的。最后,我想以萧乾为他的十卷本文集所写的序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它以同样质朴的文字彰显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其垂垂暮年对于祖国最大的心愿同时也体现了其人其文格之伟大光辉。——“即将迎来21世纪。我对我们这个民族满怀希望。我希望我们能充分吸收往昔的教训。我衷心预祝未来的中国不但富强,而且也是一个自由、文明、合理、公正,一个畅所欲言、各尽所能的国家。” 注释: ? 沈吉庆《京都访萧乾》,《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 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散文特写选》代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 沈从文《萧乾短篇小说题记》,天津《大公报••文艺》1934年12月15日第128期。 ? 萧乾《我与文学》,原载《小树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 ?王嘉良《萧乾小说的文化取向与审美选择》,《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 刘西渭《篱下集——萧乾先生作》,《文季月刊》1936年6月1日第1卷第1期。 ? 赵遐秋《强化了中国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浅议萧乾在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 王庆同《萧乾与特写》,载傅光明、孙伟华编《萧乾研究专集》,华艺出版社,北京,1992 年5月。
本文档为【萧乾研究述评&#46;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01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3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