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 文化· 传承· 发展——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大学· 文化· 传承· 发展——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举报
开通vip

大学· 文化· 传承· 发展——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大学· 文化· 传承· 发展——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大学?文化?传承?发展,—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李 晖 冯晓莹 内容提要: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其核心是大学精神。历史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延续与发展。通过内涵的发展、质量的提升发挥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 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大学文化 ...

大学· 文化· 传承· 发展——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大学· 文化· 传承· 发展——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大学?文化?传承?发展,—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李 晖 冯晓莹 内容提要: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其核心是大学精神。历史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延续与发展。通过内涵的发展、质量的提升发挥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 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大学文化 1.文化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总的趋势是概念的外延越来越宽,内涵越来越深。将人类与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区别的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化学意义上的精神文化,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道德等。 文化的起源是“由人变文”,文化的功能则体现“以文化人”。文化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时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 2.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大学人”以校园为重要空间,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共同培育和营建的大学文化,得到学校师生的普遍认同。 “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纽曼)。“大学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服务站’”(克拉克?科尔)。中国对现代大学的理解,大多引用蔡元培先生对大学的定性—“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引领文化建设的主要机构和主要阵地,成为提炼民族文化并向普通民众传播的地方。“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校的主体。因此,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 大学文化不同于其他群体的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民主自由、严谨求实,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倡导道德、崇尚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文化。大学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的凝聚,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弘扬先进文化的制高点。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 3.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稳定的,并为大学人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高等教育办学特色的灵魂。凡是拥有相当美誉度的名校,都有自己的校格和灵魂。如剑桥的儒雅经典、牛津的一往无前、哈佛的出类拔萃,耶鲁的坚实典雅,清华的百折不挠,北大的学术自由等。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主要表现为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和敏锐的时代精神。 作为大学精神象征的校训,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学校办学传统、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对大学特有文化内涵的简练表述。从一个大学的校训往往可以直接看到该校的文化品位、思想灵魂和办学特色。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自由、平等、民主、科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明辩、慎思、笃行”;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天津大学的“实事求是”„„而世界著名大学校园内的人工标志,如校徽、校园建筑等,都可以成为校园文化内涵的载体,并因其象征的学术意义而使人们感受到一种优良的学术风气。 毫无疑问,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凝聚、激励着大学人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引导、规范、感染、调适着大学人,乃至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人格建构等方面。 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1。文化传承 一般而言,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与主体结合的过程中受内在机制的支配而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要求,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呈现出再生的特性。文化传承是文化本身具有的属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因。首先,文化传承是一种社会强制。该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毫无选择余地地承袭和传递这种文化。其次,文化传承是民族共同体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文化积淀的过程,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形成民族文化传统,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第三,文化传承机制内涵着文化的选择机制。文化在传承发展中,文化主体的价值判断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合乎时代的选择,使文化具有阶段性、变异性和时代特征。 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现实意义。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一个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往往都是经典文化有其辉煌的历史如中国的京剧、昆曲等,千百年来被当做“国宝”,代代相传。也有些文化则退出历史舞台。二是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其存续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吻合。中国封建社会“氏族文化”中的“浸猪笼”、缠足束胸,封建等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等统统被遗弃。三是时代特征。有些民族文化,特别是经典文化,被“原汁原味”地传承;有的则被“革新”后才被现代人认同。因为一定的文化都是为一定时代的人服务的,适用于古人的文化,未必一定适用于新人。文化的传承必然与文化的创新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是历经千百年演化、汇集而成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特质和风貌。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内容不但受到国人的重视,也深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2。文化创新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文化引领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创新关乎文化发展的全局。“创新”一词由英文“In Ov ate”翻译而来,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之意,其外延相当宽泛。从一定意义上看,文化(包括科学文化) 的创新是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正是文化的创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使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能够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创新传统。五千多年来,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及思维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各民族间相依共存,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己鲜明个性的同时,相互吸纳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凝聚力、熔铸力、生命力极强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各学派文化的争鸣与交融,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中华文化体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在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中,“洋为中用”,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中国文化传统中那种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已渗透于整个民族的血液之中,自有其顽强的生命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变革创新的传统得到了极大的弘扬,由此带来的巨大成就令世人瞩目,并实现了民族文化一次又一次的创新。 3。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文化创新渗透在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之中,是传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 关键。 文化的创新是传承中的创新。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漠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创新必须着眼于传承,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但是,传统文化资源不可能自然而然地成为现代化发展的资源,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离开创新,就缺乏传承的动力,就会使我们陷入保守和复古。文化创新包括价值观念的创新(实质是塑造核心价值观)、知识体系的创新、思维方式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等。 三、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内在动力。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大学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之后的第四大职能。 大学以自身纯洁的德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发挥着重塑德性的作用;大学是时代的智者,是推动社会潮流的先行者,紧扣时代的脉搏,赢得自身的持续发展,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大学的本质是她的文化性或学术性。以服从真理和崇拜权威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机制是大学组织整合的主导机制。在当前,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大学是丈化的传承中心 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大学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就是知识的传习和文化的濡染。一所大学的文化是否有特色,内涵是否深刻丰厚,其历史积淀是必不可少的。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于《周易》中的卦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明清华大学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一代科学巨匠钱学森不仅给中国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更留下了无穷的精神遗产。他以爱国、奉献、创新6 字诊释了98 岁的科学人生,人们在连绵不断的思念中,将钱学森一生秉持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新的科学精神传播、延续。 2。大学是文化的创造中心 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崇高使命。结合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大学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发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引进外来文化,不断产生新思想、新观点。大学拥有的众多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是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引领者。一方面,大学文化使教师不断熏陶与养成、传承与创新,在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发展着自己。另一方面,大学教师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主要创造者。通过教师的精神风貌、思想观念、教育观念,严谨治学和学术自律的态度,通过教师的教学文化和教学风格,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大学师生们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探究真理,发展知识,并且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丰富着本民族及全人类的文化。 3。大学是文化的交流中心“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季羡林)。大学是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的中心。在全球化、国际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国际交流日益活跃,大学通过学术交流的渠道和形式,在研究、消化异质文化和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大学、大学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全球的视野,处理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关系。经过选择、批判和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四、大学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作用的挥 1.责任、创新、引领 大学是传承人类文明、提升人类精神、守护人类尊严之地,是知识、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创新者,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这种作用? 第一,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大学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发挥好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积极作用。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家大师、一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立足所在地域和地区的实际,深入发掘、整理、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发掘和阐发。大学往往与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连在一起,假如北大、清华不在北京,北京是否依然是中国文化的中心? 没有牛津、剑桥,英国还是人们心目中的英国吗? 没有哈佛、耶鲁、麻省,美国也不一定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地处天津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城市的大学,应开展对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广泛深入研究,弘扬“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的天津精神,为把天津市建设成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实现文化传承、创新的结合。大学本身具有保守性和创新性。大学的保守性表现为对特定理想人格的永恒追求。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应有对社会文化和大学自身的固守和坚持,保持一份清醒,坚守伦理、良知的底线,不轻率、随意地迎合社会而丧失自己的本真。但大学更应当走在创新的前头。因为大学拥有大批人才—拥有丰厚的知识、处于各学科发展的前沿的学者、专家、教授,思想敏捷、富有探索精神、追求真理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应当而且能够提出新见解、发现新理论。大学拥有的尖端仪器设备、丰富的图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资料,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和传递最新科技信息:大学的学术环境和民主科学的气氛提供了较为自由的创新空间;大学还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和窗口,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激发出创新火花。 第三,发挥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学是创造和培育新文化的中心,理应承担引领文化的重大使命。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的今天,大学应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和教育大学生,在文化建设中引领大学自身文化、社会文化。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国际和国内以及校际之间的交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向度的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的融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我国当代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继而推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2。重建、培育、超越 培育大学文化在本质上是精神的重建,重建“为知识而知识”、“为艺术而艺术”的单纯和执著;重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担当意识。 首先,超越对权力的过度迷恋、对金钱的贪求。相对于西方大学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的传统,中国大学中官本位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唯有超越,才能重建。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大学文化无一例外地受到功利主义文化的影响。唯有在功利性需求面前保持对大学自身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反思和坚守,才能不辱大学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着力营造培育大学精神的校内环境,实现大学内涵的发展。近期,几乎所有的“985”学校都在着手教学改革,强调“一流本科”的重要性。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说: “一流教学、一流本科”是该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基。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表示:“当北大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时,也就是北大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之日”。清华大学早在2009 年就开展了一项大学生学习调查,试图了解清华本科课堂“离世界一流有多远”面对“外面的世界太功利,学校的氛围太浮躁,虚拟的世界太精彩,科学的精神太淡漠”的现状,应着力培育追求“高深学问”的“精神”氛围,即良好的校风。通过管理者、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通过一定的物质文化的支撑与保证,通过制度文化的规范与约束,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知识技能合格的公民。 再次,服务社会,在实践中传承和创新文化。“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201 1 计划”出坚持“三个面向”,打破分散封闭、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教结合和产学研用结合等发展理念。,’2 01 1 计划”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工作重点是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创新人才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要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一要更加关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二要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三要主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促进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作者:李晖,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冯晓莹,天津商业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未来与发展》2000 年第1期。 [2] 孙家正:《关于文化创新问题》,《光明日报》2003 年9 月3 日。 [3] 潘惫元、刘小强:《文化的创新与保守—大学教授的艰难选择》,《教育研究》2008 年第3 期。
本文档为【大学· 文化· 传承· 发展——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2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