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士学位自评报告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士学位自评报告

举报
开通vip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士学位自评报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士学位自评报告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学士学位授予资格 许 昌 学 院 2016年4月6日 目 录 第一部分 自评报告 ..................................................................................................... 5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概况.......................................................................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士学位自评报告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士学位自评报告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学士学位授予资格 许 昌 学 院 2016年4月6日 目 录 第一部分 自评报告 ..................................................................................................... 5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概况............................................................................ 5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初见成效............................................................ 6 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23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25 第二部分 教学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 27 - 1.建设规划类....................................................................................................- 27 - 1.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12,2017年)................ - 27 - 1.2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课程建设发展规划......................................... - 31 - 1.3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 33 - 1.4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 35 - 2.规章制度类....................................................................................................- 37 - 2.1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材征订与教材建设管理办法.................... - 37 - 2.2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学督导工作条例......................................... - 41 - 2.3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听课制度......................................................... - 42 - 2.4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辅导答疑制度................................................. - 43 - 2.5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平时作业管理规定......................................... - 44 - 2.6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实习实训教学工作管理规定......................... - 45 - - 2.7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学档案管理规定......................................... - 48 2.8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考试管理办法................................................. - 50 - 2.9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研室工作规程............................................. - 54 - 2.10食品与生物学院教师培训方案....................................................... - 57 - 2.11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带头人培养实施细则........................... - 60 - 2.12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双师型师资建设实施办法........................... - 62 - 2.13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导师制实施细则........................................... - 64 - 2.14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工请假、考勤制度................................... - 71 - 2.15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加强师生交流管理办法...- 72 - 2.16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 - 74 - 3.质量标准类....................................................................................................- 91 - 3.1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培养方案质量标准......................................... - 91 - 3.2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 - 92 - 2 3.3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 93 - 3.4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 95 - 3.5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材选用质量标准......................................... - 97 - 3.6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 98 - 3.7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 99 - 3.8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实习质量标准....................................... - 100 - 3.9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 ............................ - 101 - 4.教学评价类.................................................................................................. - 102 - 4.1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学检查制度............................................... - 102 - 4.2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 104 - 4.3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课教学评价体系................................... - 107 - 4.4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实习教学评价体系........................................- 110 - 4.5食品与生物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 113 - 5.奖励资助类.................................................................................................. - 123 - 5.1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精品群建设奖励办法................................... - 123 - 第三部分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 127 - 第四部分 食品质与量安全专业培养方案 ........................................... - 131 - 2012级食品质与量安全专业培养方案........................................................ - 131 - 2013级食品质与量安全专业培养方案........................................................ - 136 - 2014级食品质与量安全专业培养方案........................................................ - 142 - 2015级食品质与量安全专业培养方案........................................................ - 148 - 第五部分 食品质与量安全专业主干课程大纲 ..................................... - 156 - 1.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 - 156 - 1.1《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 156 - 1.2《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 165 - 1.3《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教学大纲................................................ - 178 - 1.4《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 196 - 1.5《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 202 - 1.6《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11 - 1.7《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 222 - 1.8《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 228 - 1.9《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 238 - 1.10《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大纲...................................................... - 242 - 1.11《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 251 - 3 1.12《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255 - 1.13《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 260 - 1.14《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 264 - 1.15《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 273 - 2.专业主干课程考试大纲.................................................................................. - 278 - 2.1《食品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 278 - 2.2《食品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 - 281 - 2.3《食品工程原理》考试大纲............................................................ - 285 - 2.4《食品化学》考试大纲.................................................................... - 289 - 2.5《食品分析》考试大纲.................................................................... - 292 - 2.7《食品工艺学》考试大纲................................................................ - 296 - 2.8《食品添加剂》考试大纲................................................................ - 298 - 2.9《食品营养学》考试大纲................................................................ - 302 - 2.10《食品毒理学》考试大纲.............................................................. - 305 - 2.11《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践》考试大纲.................................. - 308 - 311 - 2.12《食品标准与法规》考试大纲.......................................................- 2.13《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考试大纲.............................................. - 315 - 第六部分 食品质与量安全专业教学计划 ........................................... - 318 - 1. 2012—2013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 318 - 2. 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 320 - 3.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 321 - 4. 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 322 - 5. 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 323 - 6. 2014—2015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 324 - 7. 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 325 - 8. 2015—2016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 326 - 4 第一部分 自评报告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概况 随着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原经济区的快速推进,工科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扩大。经过近3年的专业论证、师资储备,2011年向河南省教育厅申请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2012获得教育部、省教育厅批复开始招生。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食品质量与安全及相关领域内进行分析检测、质量控制、安全评价、生产管理、教学及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全院专业教师的不懈努力下,经过近四年的建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以及管理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目前,本专业专任教师29人(含化学类课程的校内兼职教师)。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2人,讲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 本专业现拥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实验室、食品工程原理实验室、食品化学实验室、食品分析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价实验室等9个专业实验室,建有包含纯净水、果汁、焙烤、啤酒、酸奶等项目的综合实训中心,可达到连续化生产水平,同时建有“许昌市食品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许昌市传统食品加工及质量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总面积达到2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完善的实验设备,满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环节和学生创新项目的需求。 2012年以来,本专业有2门课程入选校级优质课程建设,1个校级教学团队,6门课程入选转型发展课程项目建设。专业教师共发表论文109篇,其中SCI收录29篇,EI收录3篇,核心期刊55篇;鉴定/结项/获奖成果共3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6项,获省级以上奖励6项;在研课题30项,其中省部级以 5 上5项;出版著作6部,其中主编3部;共获得教学研究项目14项,其中结项7项,在研7项。 本专业2012年开始招生,生源较稳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共招收学生194人,其中2012年招生42人,2013年38人,2014年45人(其中包含12级延长休学年限3人,外系转入1人),2015年69人。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初见成效 1. 制定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方案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一直高度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制定了全面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措施,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该专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1 专业定位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面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食品质量与安全行业培养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安全评价、生产管理、教学及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专业定位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品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还比较薄弱。虽然中国从事食品安全工作的专业人员总数已发展到数百万人以上,但是随着食品贸易的活跃和国际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各方面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全国各级食品卫生管理、质量监督检测等执法部门和食品加工企业都非常需要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业人才。 许昌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早在三国时期的曹魏屯田就为许昌的农耕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底蕴。近年来,许昌市的食品工业紧紧依托农产品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增加投入,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培育发展了烟草制品业、肉制品加工业、小麦加工业和大豆加工业四大优势产业以及豆制品、蜂产品、红薯“三粉”制品、生物保健品、食用菌系列五大特色食品。但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在对食品产业形成巨大的挑战。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注重食品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定位在培养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安全评价、生产管理、教学及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校食品质 6 量与安全业正是瞄准了这一战略机遇,为河南省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2)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办学水平、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1)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计划,不断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探索与教育国际化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2)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 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以及进入社会后的竞争能力。 3)坚持“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 的办学特色,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本专业的学科地位、不断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4)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建立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创新体系,不断提高专业的整体实力,确保专业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在竞争中进一步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优化教学过程控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提高对人才培养质5 量的自律意识。积极进行教学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 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许昌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将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食品行业行业等部门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安全评价、生产管理、教学及科研等工作。 1.2 专业建设规划及措施 本专业建设“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坚持专业“以人为本,与企业接轨,强化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面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理念,以学科建设促专业发展,通过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使本专业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稳步提高,逐步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成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办学特色鲜明、学生能够充分就业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 7 科专业。 (1)专业建设规划 1)学科专业建设 做大做强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集中力量争取尽快形成特色,以求进一步增强和提高本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优势和竞争力以及本学科在中原经济区的影响力。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内学术水平较高、科研力量较强、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与特色专业。 2)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方式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包括学历水平、职称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计划到2020年的建设目标是该专业教学科研人员达到35人(含校内兼职教师),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100%以上。 3)人才培养 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坚持面向食品质量与安全行业,紧跟行业对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 )实践教学 4 以“主导、自主、开放、创新”为实践教学理念,继续深化和完善食品质量与安全实践教学新体系和学校、企业、学生三级联动的“工程化”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形成能够完成“验证、设计、创新等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学生竞赛、项目开发、科研活动等一条龙”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巩固和发展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想方设法开拓新的实习和实训基地,增建5-10个学生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 5)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 加大科研团队的建设,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努力使本专业教师在分析检测、质量控制、安全评价研究等领域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同时,在科研基地建设方面,利用现有“许昌市食品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许昌市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省级的教学科研平台,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打造良好职称条件,努力打造一支或几支与本学科相关的科研创新团队。 6)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8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学院、学校层面为学生搭建平台,加强对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2)建设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不断加强自身人才培养,增强造血机能,建立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 ?保证高级职称人员从事教学工作,同时培养年轻教师,鼓励中青年教师深造,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好梯队建设。 ?积极引进人才。一方面通过人才招聘模式全职引进博士教师;另外通过校地合作的“双百工程”,引进专业发展所需的工程和管理人才作为我院的兼职教授,以许昌地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研发主管、质量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等为主要聘用对象。 ?对现有人员培养,主要通过学术交流、学术访问及等方式使教师不断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把提高高级职称比例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求高级职称人员多帮助、指导年轻教师,同时也要对年轻教师适当加压,鼓励先进,促进他们更快成长。 ?积极开展纵向横向科研合作,形成良好的科研梯队,培养人才,锻炼队伍。争取每年立项3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每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篇以上,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2)课程建设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强化实践性课程,增加自主性课程,并充分考虑各类课程比重及其之间的相互衔接。逐步形成与相应课程配套的较为完善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电子课件和资源库“四合一”的课程体系。 ?增加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设计。从培养目标出发,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增加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设计的内容。 ?改革毕业设计的内容。针对当前其它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毕业设计的内容。设计题目要体现专业特色,难度要高于课程设计,内容要体现综合性和应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优质课程建设。努力提高所有教师教学水平,专业主干课程都纳入优质课、 9 精品课建设范围,力争在2020年前新增优质课程3门以上,并有1-2门课程发展为精品课。 3)教学管理建设措施 从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和学生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制定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进度表、科研基地建设、教学法指导、考核标准和方法等细则,优化管理;制定课堂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归档资料的验收标准;建立完善的奖惩责任制,通过管理,发挥潜力,促进人才培养。 4)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模式上,通过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 学生与学生互动“激活”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从单向性、封闭性向互动性、开放性转变,采取讨论式、导学式、研讨式、报告式等多种形式。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组成员不断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积极踊跃上台进行讲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实施课内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提出问题与案例驱动的课内分级实践教学模式,增强课内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及问题与案例驱动的课内分级实践教学模式已在12级、13级本科教学中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问题与案例驱动的课内分级实践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及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手段上根据课程的特点与内容,课程组开发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借助于课件,可让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知识与原理有直观认识。根据教学需要,专业所有基础课程建有课程网站,教案、大纲、理论课件、习题、实验指导书、实验手册、实验课件、实验工具、参考文献已全部上网,并且及时更新,向师生开放,为学生提供自主学生、研究式学习平台。 5)资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上,侧重于形成科学体系与提高质量,使之能够准确地反映学 10 科发展的特点、内在规律、发展趋势和教学规律,不但重视每本教材的内容与质量,而且注重教材的体系与衔接。教材建设采取自编和选用国内高质量教材多种途径,并遵循以下规则:教学内容成熟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保持稳定的高水平教材,反映学科前沿的专业课程选用原版教材,与专业研究方向相结合的特色专业课自编教材。近年来,本专业建设团队成员主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共参编教材4部,其中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主编1部,副主编2部。 ?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对教学难点进行动画演示,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利用学校网络空间,初步建成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网站,逐步实现了教学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提供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多方位学习的平台,成为学生开放式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部分专业课程通过网络建立了教学辅助平台,可以浏览和下载学习资源、发布课程公告、网上评教、网上提交作业、网上测试以及在网上与学生在线讨论、辅导答疑等。 2012年以来专业教师共有3人次参加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高校生命科学),获得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9人次获得许昌学院课堂教学大奖赛二等及以上奖励;1人入选许昌学院教学名师。 6)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主导、自主、开放、创新”为实践教学理念,继续深化和完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核心课程,提出基于职业能力需求,以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初步工程能力以及工程能力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能力递增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学校、企业、学生三级联动的“工程化”实践教学模式;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在现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增加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增加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加大集中实训所占学分比例;改革实验、实训及实习的考核方法,从过去的由实验(实习)报告定成绩向从实践的各个环节进行考核,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通过“项目”驱动学生研究性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工程能力。 ? 实验室建设。为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办学条件,我院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实验室建设,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先后投资700多万元新建了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室、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实验室、大型分析仪器 11 实验室等,加上我院现有的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食品化学实验室、食品分析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室、食品工艺实验室等,目前该专业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000多万元,同时建有“许昌市食品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许昌市工程技术中心”,从硬件上使实验教学得到了有力保障。同时制订有严格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并为每个实验室配备了专职教辅管理人员,从软件上保障了实验课教学的高质量开展。 ?实习基地建设。本专业积极探索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新途径,构建“全学期不间断、实践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本专业建设的大学生综合性创新型实践基地包括:校外实践基地、校内综合创新实训中心、校企共建协同创新产学研平台。本专业与双汇集团、众品食业、质源豆制品、欧利优乳业、鄢陵御泰堂红花种植合作社等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其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承担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建有1个校内综合创新实践中心,可进行焙烤食品加工、纯净水(含饮料)生产、发酵食品(酸奶)加工连续化生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食品新技术的孵化器,承担课程综合实验、毕业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创新与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双汇集团、众品食业、质源豆制品、欧利优乳业、元化生物等企业共建协同创新科研平台,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培养学生科研素养,承担课程设计性实验、创新与实践、毕业论文(设计)。 7)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 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和我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定位,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专业建设。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提升科研水平,实现科研对教学的反哺。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采用以老带新的团队合作方式,使每位教师都开展科研活动,全面提高团队科研能力,通过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团队的知识创新,促进教学工作。 8)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文化氛围 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校园文化场,使大学生被浓厚的人文信息与科学信息所包围,接受持久、广泛而深刻的熏陶。在发扬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以结合专业特点的科技、学术活动为重点,以融入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品牌活动,着重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努力 12 营造健康、高雅、和谐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力开展学术、科技、体育、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和舞台,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经过四年的建设,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获批许昌学院“重点学科”,成功申报许昌学院“食品生物化学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食品质量与安全教研室获许昌学院“优秀教研室”称号,食品专业实践教学获“教学改革先进集体”荣耀称号。 1.3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招生前我们认真审视、讨论,以“应用型、创新性”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适用、实用、够用”为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反复论证、修改,制订了符合新形势需求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新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实基础、强能力、有创新、职业素养高的应用型人才。方案修订中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2012-2015级培养方案中的集中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均在34%以上。执行教学计划基本符合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计划的规定。现有培养方案可以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得到保证,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训练,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具备自我发展的基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与教学时数、专业必修课与教学时数、实践类课程与教学时数符合教育部的基本要求。培养方案设置的必修课程已经全部开出,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见201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执行教学计划表,我们认为执行情况基本是好的。各类课程按照培养方案制定有教学大纲,大纲对实践类课程应训练的内容和应达到的要求明确,各门课程能够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表1 201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各类课程学分学时构成表 理论实践 占总学理论学实践学课程类别 总学分 总学时 学分 学分 分比例 时数 时数 通识类必修课 62 54 8 35.4% 928 913 15 专业基础课 必 38 26 12 21.7% 629 425 204 修 集中实践教学34 34 19.4% 课 环节 小计 134 80 54 76.5% 1557 1338 219 选 专业限选课 19 15 4 10.9% 336 264 72 修 专业任选课 10 8.5 1.5 5.7% 166 140 26 13 课 通识类选修课 12 12 6.9% 216 216 小计 41 35.5 5.5 23.5% 718 620 98 合计 175 115.5 59.5 100% 2275 1958 317 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百分比: 34%。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院2011-2016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同时还鼓励骨干教师制定实施个人进修、提高计划。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通过成立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科研水平,同时通过提前根据课程体系及教师学术研究方向分配课程,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准备自己以后教授的课程,提高教学效果。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建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师资状况已经得到初步改善。从长远发展来看,本专业仍需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及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高级工程师。 2.1 专业负责人 王德国,1975年5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许昌市食品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许昌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许昌市工业项目竣工验收专家,许昌市职业卫生专家,许昌市拔尖人才,许昌学院首届杰出青年骨干人才,许昌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先后主持NSFC-河南人才培养联合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项目、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项目等省厅级以上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获“国家大学科技园杯”科技创业大赛二等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授权专利3项。主要工作/研究经历: 2009.7 -至今,许昌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其中2011.5 -2013.10,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动物免疫重点实验室(博士后);2013.12 -2014.12,美国农业部东部研究中心(访问科学家)。 2.2 专业教师配备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办好专业的根本,也是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和培养高素 14 质人才的关键。经过近5年的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逐渐形成了一支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结构基本合理、基本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形成了科研方向明确,科研成绩突出的专业学术梯队和学科带头人。目前该专业任课教师共29人,其中博士22人,硕士6人,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6.6,;教授4人,副教授12人,讲师13人,中级以上职称人数占全体任课教师总数的100%。 2.3 专业教师结构 经过多年的人才储备和培养,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20-29岁0人,30-39岁17人,40-49岁11人,50-59岁1人。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基本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均承担有本科教学工作。 表2 201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师资队伍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位 毕业院校 专业 高远浩 男 教授 博士 安徽大学 无机化学 1 1968.03 高分子化学陈新华 男 教授 博士 河南大学 2 1972.08 与物理 孙 婷 女 教授 硕士 河南师范大学 有机化学 3 1972.09 赵艳茹 女 教授 学士 河南师范大学 化学 4 1955.06 李品将 男 副教授 博士 华侨大学 燃料敏化 5 1976.12 法文君 女 副教授 博士 武汉大学 材料化学 6 1981.06 黄保军 女 副教授 硕士 郑州大学 分析化学 7 1977.03 鞠志宇 男 副教授 博士 郑州大学 有机化学 8 1974.12 李公春 男 副教授 硕士 南开大学 农药学 9 1971.08 向天成 男 副教授 博士 中科院化学所 物理化学 10 1973.01 郭丽丽 女 讲师 硕士 河南师范大学 物理化学 11 1980.04 武小满 女 讲师 博士 厦门大学 物理化学 12 1977.01 孙国富 男 副教授 硕士 日本新泻大学 化学工程 13 1968.02 15 农产品加工王加华 男 副教授 博士 中国农业大学 14 1979.12 及贮藏 王德国 男 副教授 博士 东北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 15 1975.05 食品营养与肖付刚 男 副教授 博士 江南大学 16 1978.07 安全 李培睿 女 副教授 博士 郑州大学 凝聚态物理 17 1973.11 中科院武汉病张永清 女 副教授 博士 微生物学 18 1975.12 毒研究所 刘海英 女 讲师 博士 陕西师范大学 植物学 19 1969.12 西北农林科技王 军 男 讲师 博士 食品科学 20 1978.03 大学 张晓伟 男 讲师 博士 天津科技大学 食品科学 21 1982.03 西北农林科技高雪丽 女 讲师 博士 食品科学 22 1982.01 大学 食品营养与孙军涛 男 讲师 博士 江南大学 23 1982.02 安全 北京协和医学 孙思胜 男 讲师 博士 院-清华大学医生药学 24 1982.07 学部 西北农林科技李光辉 男 讲师 博士 食品科学 25 1985.12 大学 魏泉增 男 讲师 博士 天津科技大学 发酵工程 26 1983.06 李伟民 男 讲师 博士 扬州大学 草业科学 27 1985.03 西北农林科技程晶晶 女 讲师 博士 植物保护 28 1982.02 大学 王丽娜 女 讲师 硕士 河南大学 分析化学 29 1976.11 本专业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优先选派培养对象到国内外进行培训、考察、参加学术活动,支持青年骨干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建设成一支综合素质高、相对稳定、不断提高的师资队伍。2012年以来,2人获得“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人获得“许昌市拔尖人才”称号,2人获得“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计划,2人获得“许昌学院杰出青年骨干教师”。食品学院是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挂靠单位,建有“食品质量与安全快速检测”河南省高校创新团队。 承担201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的教师共25 16 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占36,;讲师14人,占56,;助教2人,占8,。 承担201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含实验课)教师2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讲师11人,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达100,。 表3 专任教师结构表 类别 人数 比例 博士 22 76% 学历 硕士 6 21% 学士 1 3% 教授 4 14% 副教授 12 41% 职称 讲师 13 45% 助教 0 0% 50-59岁 1 3% 年龄 40-49岁 11 28% 30-39岁 7 59% 2.4 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 (1)教师教学教研能力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神圣”理念,通过暑期培训、定期开展教研室研讨会和领导听课以及专业教师互相听课等形式,促进和激励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学生评教均在良好以上。2011年以来专业教师共有3人次参加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高校生命科学),获得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9人次获得许昌学院课堂教学大奖赛二等及以上奖励; 1人入选许昌学院教学名师。 (2)教师科研能力 2012以来,广大教师在认真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在科研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共发表论文109篇,其中SCI收录29篇,EI收录3篇,核心期刊55篇;鉴定/结项/获奖成果共3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6项,获省级以上奖励6项;在研课题3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5项;出版著作6部,其中主编3部;共获得教学研究项目14项,其中结项7项,在研7项。 2.5 实验教师队伍 17 有5人的专职实验员队伍,其中高级职称1人,硕士3人,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基本能够满足本专业实验教学要求。 盛淑玲 女 大专 高级实验师 分析化学专业 田文瀚 男 硕士研究生 助理实验师 食品科学专业 余小娜 女 硕士研究生 助理实验师 微生物学专业 杨晓露 女 硕士研究生 食品科学专业 成 明 女 本科 食品科学专业 3. 改善教学条件,注重利用效率 3.1 专业实验室 为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办学条件,我院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实验室建设,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先后投资700多万元新建了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室、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实验室、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等,加上我院现有的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食品化学实验室、食品分析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室、食品工艺实验室等,目前该专业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000多万元,同时建有“许昌市食品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许昌市工程技术中心”,从硬件上使实验教学得到了有力保障。同时制订有严格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并为每个实验室配备了专职教辅管理人员,从软件上保障了实验课教学的高质量开展。 3.2 专业图书资料 图书资料是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2012年以来,校图书馆共购买食品质量与安全类图书资料2200多册;专业期刊37种(含电子期刊)。近几年来,全体教师充分利用专业图书资料,丰富了教师的专业视野,扩充了自身的知识储备。不仅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而且在科研方面也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设计方法。 3.3 实习基地 本专业积极探索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新途径,构建“全学期不间断、实践能力 18 递进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本专业建设的大学生综合性创新型实践基地包括:校外实践基地、校内综合创新实训中心、校企共建协同创新产学研平台。本专业与双汇集团、众品食业、质源豆制品、欧利优乳业、鄢陵御泰堂红花种植合作社等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其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承担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建有1个校内综合创新实践中心,可进行焙烤食品加工、纯净水(含饮料)生产、发酵食品(酸奶)加工连续化生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食品新技术的孵化器,承担课程综合实验、毕业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创新与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双汇集团、众品食业、质源豆制品、欧利优乳业、元化生物等企业共建协同创新科研平台,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培养学生科研素养,承担课程设计性实验、创新与实践、毕业论文(设计)。 4.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4.1 课程建设 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工程,完善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秀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任课教师队伍稳定,每门课程均由2名以上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主讲。参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基础课建设有序推进。现有食品微生物、食品工程原理2门校级优质课程,食品微生物系列课程1个校级教学团队。 4.2 教材建设与选用 教材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重要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修课选用20种教材,其中18种为教育部获奖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或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优秀教材比例达到90,。专业任远课程选用教材全部为国家规划教材。另外,我们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共参编教材4部,其中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主编1部,副主编2部。 4.3 教学研究与改革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以来,始终以育人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管理为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并在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食品质量与安全教研室定期开展教学法的研讨与交 19 流,促进专业教师转变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授课,所有课程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2012年初,我们经过充分讨论和研究,制定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规划,4年来,基本按照规划确定的思路开展建设工作。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共获得教学研究项目14项,其中结项7项,在研7项。 在实践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了一套适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参与校内的生产实训,在焙烤实训、酸奶实训、啤酒实训等项目上,实施全过程质量关和安全关的意识培养,要求从原料采购、配方研究、工艺优化、批量生产,到营销、成本核算全过程的实训。 4.4 质量监控 根据许昌学院教学管理规定、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考试工作管理规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先后制定了教学检查工作实施办法、实验教学质量检查细则、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方案、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实施办法以及考试命题质量标准和听课制度等。 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明确合理的质量评估标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执行,有效保证了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 5.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5.1 实验教学 我院现有的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食品化学实验室、食品分析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室、食品工艺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配备了专职教辅管理人员,从软件上保障了实验课教学的高质量开展。专业实验课的实验开出率100,,保证了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动手能力受到系统训练,实验教学符合大纲要求。 5.2 实习教学 经过努力,我们在校内建设了焙烤实训室、饮料生产实训室等实训相关基地,学生实习已可以完全在校内正常开展。实习课程开出率100,。通过到许昌市食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代表的先进单位的参观或顶岗实习,使学生开阔眼界,拓宽 20 知识面。同时,获得必要的生产实践知识、技术管理知识和技术开发知识,从而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尽快成为业务骨干打下良好的基础。 6.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本科学生开始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初步尝试。它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要目标,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对此非常重视,制定了详细的毕业论文(设计)规章管理制度。 6.1 基本规范要求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主管院长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办法。具体体现在: (1)贯彻落实学校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成立毕业论文(设计) 领导小组,拟定本单位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 (2)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资格审查、选题审查,对初次担任指导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及时研究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成立院答辩委员会,组织毕业论文答辩工作。 (4)做好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工作,并做好推荐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工作。 6.2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及教师自身科研方向,拟定适合学生专业特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展实验、培养创新思维等能力的相应数量的备选毕业设计题目,这些题目科学合理、难度适当,体现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指导老师和毕业生共同遴选出的论文(设计)题目绝大部分为食品安全应用领域,其余部分为相关理论研究。 6.3 指导教师 参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16届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的教师共9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7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22.2%;具有博士学历学位教师9 21 人,比例达到100%。所有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经验和较高的科研水平,能够胜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 表4 食品质量与安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信息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位 指导人数 肖付刚 男 副教授 博士 1 1978.10 2 王德国 男 副教授 博士 2 1975.05 8 魏泉增 女 讲师 博士 3 1975.12 1 孙军涛 男 讲师 博士 4 1982.02 5 刘海英 女 讲师 博士 5 1969.12 9 高雪丽 女 讲师 博士 6 1982.01 2 王丽娜 女 讲师 博士 7 1976.11 5 孙思胜 男 讲师 博士 8 1982.07 5 李光辉 男 讲师 博士 9 1985.12 4 6.4 过程管理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一贯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及过程管理。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方案和学校对毕业论文工作的安排意见,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点,2015年9月部署了2016届毕业论文工作,2015年10月完成了选题工作,目前大部分学生已完成实验工作,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在毕业论文工作各环节我们制定了系列规章制度和写作规范文件。选题方面,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单人单题,论文要以实验数据作支撑,设计要求提交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按要求提交开题报告;实验或者设计过程方面,要求详细记录数据,并在中期检查中予以展示;论文撰写方面,依照《食品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执行,实行论文撰写格式规范化;论文检测及评阅方面,所有论文安排不少于1名教师(非指导老师)进行评阅,评阅符合答辩要求的进行在线检测,重复率超过30%不得进行答辩,需要进行修改,并再次评阅和检测。 6.5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2 毕业答辩工作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由答辩委员会主持进行。答辩委员会的组成有专业课和技术基础课教师参加。答辩小组人员不少于4人(含答辩秘书1人),小组组长由具有副高职称或者博士学位教师担任(高校教龄不少于3年),学生需要进行PPT答辩;论文资料整理方面,在论文答辩结束后,按照学院要求提交相关纸质材料,留档保存。 答辩结束时,答辩小组根据学生答辩情况写出具体答辩评语,根据论文及答辩情况,并参考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意见给出论文成绩,连同答辩记录交给学院答辩委员会审核,最后由学院统一向学生公布成绩。 7. 专业建设特色 (1)工程化教育、创新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融合,夯实基础、注重实践、面向需求、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 (2)“一个目标,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个目标是培养食品质量工程师和食品安全工程师,三个层次是“研发、设计、应用”。 (3)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以工程与需求为导向、突出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职业素质的培养,实施“四个面向”、“三个结合(理论与)”、“三级联动”的“四三三”人才培养模式。 (4)专业教师与工程师相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5)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与行业标准优化课程体系、融合工作任务,更新教学内容。 (6)以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培养为主,构建以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 初步工程能力、工程能力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能力递增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学校、企业、学生联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7)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组建企业孵化团队与大学生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过4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对照教育厅新专业建设指标体系,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与 23 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本专业建设以来,教师队伍的结构、素质、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缺乏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数量和质量相对不足,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外聘教师还缺乏资金、政策、体制的支撑。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力度,注重从工程一线引进具有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通过合作企业的师资培养,加强现在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师资队伍整体发展,努力建设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满足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 鼓励专业教师积极走向企业参与岗位培训,同时也将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资料带回课堂,使专业始终保持“实用性”和“先进性”。 2、教学改革有待加强。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还不能完全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如何进一步整合优化、专业课程如何紧跟技术发展、与行业需求接轨、如何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等方面还需继续做出努力。教学团队、优质课、精品课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借学校转型发展之际,进一步加大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力度,积极开展以培养方案符合度、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内容更新、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努力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打造成河南省品牌特色专业。 3、课程建设有待加强。 因专业开设时间短,课程建设成效不足,目前现有的大部分精品课程、优质课程都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建设力度不足,为此我们将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与建设,探索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加大与合作企业共建专业教材的力度,对主干课程采取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大资源共享课程的培育力度,对重要课程负责人加强培养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尽快申请建设。 4、管理队伍与制度有待完善。 现有的专职管理队伍人员不足,几乎都为专任教师兼任,没有较多精力从专业发展、专业学习上引导学生,同时,管理方法不能完全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规章制度还待完善。为此,应匹配合理的专职化管理队伍,加强管理人员 24 的岗位培训与业务学习,增强他们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意识,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 5、实习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及专业特点,食品质量与安全方向校内外专业实训和实习基础偏少,缺少与知名食品质量与安全厂商的合作。下一步采取的措施是:在校内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学设备设施,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引进知食品质量与安全企业进校园创建创新基地,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专业建设内涵,加强老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在校外方面,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特别是知名食品质量与安全企业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扩大校外实习基地,鼓励专业教师积极走向企业参与岗位培训,同时也将企业的新技术带回课堂,使专业始终保持“实用性”和“先进性”。 6. 与国内外同行、高校、科研院所联系不够 ,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不足 虽然在以前的科研工作中,我们也和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但只限于固定的几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领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及时获取新的科研技术信息,知识更新步伐缓慢。同时,因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对此,我们应加强与同层次校园的合作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通过教师长期或短期到企业学习培训,增强实践能力,从而更好服务地方。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有以下工作: 1.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基地 探索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引优质企业引进校园,通过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发挥他们的产业优势,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专业建设内涵,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上的培养,提升教师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 2. 大力加强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统筹考虑社会需求、行业特点和专业发展要求,通过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的深度交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食品质量与安全不同岗位应具备的能力领域、知识与技能。根据要求进行职业技能和课程知识的模块化封装, 25 在现有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将与某些关键技能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养整合成一个个教学模块,形成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食品质量工程师和食品安全工程师。 3. 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资源共享课,多形式多渠道地为学生服务。 在优质课基础上,逐步推进网络公开课建设,教学资源上网,建立多维的教学资源库,让学生随时可以自我学习。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6年3月31日 26 第二部分 教学管理制度 1.建设规划类 1.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12,2017年) 在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的形势下,我们根据自身条件和今后发展的要求,于2011年申报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该专业经审批2012年开始招生。为了稳步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其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科研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广、素质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从事食品生产和研究领域内新理论、新技术研究开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特制定该专业5年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的目标 通过5年的建设,使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处于校内先进水平;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科学合理,能体现当代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方向;实习基地稳固、可靠,可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室面积及仪器设备数量完全符合国家规定,保证实验教学的质和量达到相应要求;教师教育观念超前,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手段先进,教学质量优良。 二、专业建设规划 1、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我系的办学效益。根据该专业今后几年的发展目标和我院的实际,争取到2017年,使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出现“结构合理,梯队整齐,优质高效”的良好局面。这支队伍,除能满足该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外,还能使若干名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走在全省同类院校的前列,实现该专业师资队伍三高(队伍高素质,教学高质量,科研高水平)的目标。根据该目标,制定2012,2017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2012,2017年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目标 ?全体教师自觉做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012,2017年平均每年新进专业任课教师3人。在对新进教师进行考察 - 27 - 时注重层次和水平,保证2012年以后进入我院的教师均具备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上的学历。5年内,使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80%以上,使教师的学历结构能适应该专业教学的需要。 ?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途径,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把培养名师和选拔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结合起来,到2017年,使该专业的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达到3人以上,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以上。 ?创造条件,使人才脱颖而出,力争2017年该专业的高级职称人数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标准。 (2)完成五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措施 ?全体教师都要提高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爱院如家,为院奉献。 ?对中青年教师,院里要根据其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他们报考博士研究生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采取配备导师的方法以老带新,以在职学习为主的方式对全体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和提高。同时,积极和学校主管部门联系,每年争取派出1,2名青年教师到国内名牌大学进修。 对于部分中年教师,在在职学习提高的同时,要有计划地(每年1,2名)? 安排他们到国内外做高级访问学者。 ?充分利用学校的政策,让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尽可能多的参加本专业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让学校聘请数名国内著名学者为我院的名誉教授,一方面通过与省内外名牌大学的联系,把我院的教师派出去,和他们一起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由此带动该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2、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通过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共同体现。它们的关系是:课程体系是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设置又必须反映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特点,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是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具体细化为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这样就能将课程作为实现培养目标、达到培养规格的有效载体。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使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践课等具有合理的比例且更符合专业特点,更贴近实用。让学生在 - 28 - 校学习有兴趣,走出校门用得上。为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借鉴先进高校好的经验、认真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适时优化课程体系,科学设置相关课程,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计划。通过课程功能的充分发挥,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建议学校要下大力气开设好公共选修课(包括课程的设置、上课及科学管理)。 (2)加大专业必修课设置的改革力度,通过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使专业必修课具有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实用性强的突出特点。 (3)重视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该类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起关键作用,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目前,我们制订的教学计划中有4个系列19门这样的课程,到2012年,我们将设置该类课程达到25门以上。 (4)实行导师制,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把素质教育由课堂向课下延伸。 5)将专业必修课《食品工程原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中的2-3门建设成为校级优质课,1-2门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3、教材建设 (1)严格按照教材选用程序选择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材,必须有70%以上选用获奖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十一五规划教材及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3)对部分专业选修课,要责任到人,组织自编具有专业特色、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4)经过认真准备,力争实现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使用英文原版教材零的突破。 4、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加强实践教学、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硬件,其建设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目前该专业已建成的实验室有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室、食品分析实验室等3个专业基础课实验室,总面积为380平方米。2012,2015年,分轻重缓急,将陆续增建食品化学与营养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专业课实验室和开放性实验室,增扩建实训中心,新建面积达960平方米,计划仪器设备投 - 29 - 入达到800万元,以满足专业课实验和学生实践创新、做毕业论文的需要,使专业课实验的种类和开出率均达到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 5、实习基地建设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校与全国知名企业双汇集团校企联合创办的专业。今后2-3年内,要利用此基础,继续加强与双汇集团的联系,同时与周边地区的众品集团、天达公司、姚花春酒厂等食品企业积极协作,签定协议,使其挂牌成立许昌学院实习基地。通过稳固的实习基地的建立,确保该专业学生的实习高质量,有收获。 6、图书资料 建议学校图书馆在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以满足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参考及涉猎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知识为原则,较大量的购买该专业方面的图书和期刊。与此同时,高度重视我院资料室的建设。5年内计划投入30000元,使我院资料室逐步成为期刊、文摘、工具书及专业译著、专著品种多,数量适宜的功能较为完备的资料室,以满足教师备课、科研及学生做毕业论文的需要。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2年3月 - 30 - 1.2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课程建设发展规划 课程建设是学院教学的基本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作。通过课程建设可以推动教学过程的改进、教学设施的改善和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为抓好课程建设,结合我校课程建设规划和我院具体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课程建设发展规划 课程建设采取整体规划,分级建设,突出重点,全面推动的方案进行建设。用3-5年时间,本院开出的全部课程都必须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其中20,的课程达到校级优质课课程的标准,5,的课程应达到校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同时争取1-2门省级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分校、院两级建设。 1(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级重点课程建设 (1)学院要在校级重点课程之外每个专业确定1-2门本院的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为重点课程,确定建设负责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建设计划。 2)学院对本院的校级重点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要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支持,( 在教学设备的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给予优先解决。 (3)申报院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应具备条件 1)院级课程评估为优秀课程。 2)有课程负责人,原则上要求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对本课程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3)有至少2-3人的较为稳定的队伍,结构比较合理。 )有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参考资料和一定的图书资料、设备。 4 5)教学各环节管理较规范,课程教学效果较好。 (4)学院重点课程申报立项办法 1)立项采取“各教研室申报、学院审定”的办法进行。 2)申报项目及课程负责人由各教研室统筹规划、集体讨论后确定。 3)由教研室向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提出院级重点课程申请,经学院审定后确定立项名单。 - 31 - 4)凡批准立项的课程必须向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呈交重点课程建设计划任务书,保证按期完成建设目标。 (5)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管理 被批准列为院级重点建设的课程,必须通过重点课程建设中期检查。对已经开始重点课程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的课程,继续列为院级重点课程建设序列;对未开始进行重点课程建设的,取消其院级重点课程资格,由学院给予重新安排。 2(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校级重点课程建设 (1)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立项的范围 1)学院重点课程(即学院在重点课程建设中被评选出来,在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结构及水平方面有一定基础,有发展后劲的课程)。 2)有课程负责人,原则上要求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对本课程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2)校级重点课程申报立项办法 申报项目及课程负责人由学院统筹规划、集体讨论后确定。 (3)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 列为校级重点建设的课程,由学院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并优先保证,以促进我院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的达标率。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设施)建设和教学过程建设。围绕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要求是:建设一支稳定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制订相对完整适用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实习大纲;选用或编写内容新颖、准确反映各学科发展方向,且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和满足教学要求的参考资料;运用必需的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建立严格的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检查评价制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2年7月 - 32 - 1.3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一、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师资队伍现状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目前共有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1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8人,助教 1人;其中8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具有硕士学位,硕士以上学位人数占教师总数的82.3%;在编的主讲教师中有90%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硕士以上学位人数占教师总数的90.9%;所有教师都通过岗前培训。从教师年龄上看,17位教师中50岁以上有2人、40-50岁有2人、30-40岁有12人、30岁以下有1人,30岁以下教师人数相对较少。在编的主讲教师中已有两名教师考取了食品行业从业资格证书。 虽然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目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基本能满足学院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但从学院11位专职教师总体情况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在职读博1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人,硕士学位人数少;11位专职教师中副教授4人、讲师6人、助教1人,具有食品行业从业资格证书的教师2人,专职教师教授欠缺、讲师比重大、“双师型”教师数量少,教师队伍整体学历、职称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师资队伍“十二五”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以创新学术团队为载体,加强优秀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经五年努力构建一支由专任教师、校内外兼职教师、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开放式的教学队伍。专任教师达到20人左右,其中硕士以上学位达到90%以上,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60%以上;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以上。培养出2名在省内外本学科有影响的学术实带头人,5名左右教学优秀教师、2-3个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 2、年度发展目标 2011-2012学年度,引进2-3名博士、1名硕士, 1名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 2012-2013学年度,引进1-2名博士、1名硕士, 1-2名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 2013-2014学年度,引进1-2名博士、1名硕士, 1-2名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 - 33 - 2014-2015学年度,引进1-2名博士、1名硕士, 1名教师晋升教授职称。 每年重点培育1名优秀教师,派出1名教师到公司企业工作1个学期,聘请1名公司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授课;规划期满6名以上教师具有“双师型”教师授课资格和能力,教学优秀教师5名以上,形成目标明确、成员相对固定的2-3个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 三、实现规划目标的措施 (1)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电话、网络、招聘会、教师学缘关系等)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力争完成2012年度人才引进计划; (2)根据学院教师队伍年龄和职称结构特点,合理调配教师理论和实验课教学任务;定目标定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针对性制定奖惩措施、加大科研奖惩力度;选定目标重点培养,安排培养对象到博士后工作站专门开展研究工作; (3)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加大高层次纵向和横向课题申报研究力度,以项目促科研; (4)鼓励教师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联合,共同在高层次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 (5)制定措施建立培育引进“双师型”教师、理论课实验课双肩挑教师激励机制,根据实际需要聘请兼职教师3-5名到校授课指导工作,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专门人才。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 - 34 - 1.4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为了进一步提高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学团队的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强教学与科研能力,特制定学院课程教学团队在未来五年内的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形成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较合理的教学队伍, 有省级教学名师;在教学改革研究上有省级教学成果;在课程建设上有省级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发扬实践加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在教学和科研水平上形成特色。 教学团队要形成有特色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做出有影响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二、建设计划 1、在教学团队中扩大博士学位教师所占比例,有博士学位教师要达到90%以上。 2、形成若干稳定的科研方向,每年有3-6篇科研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3、团队成员主持或参与1-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或教研项目的研究。 4、团队中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贡献率要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5、取得1-2项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或教学成果奖。 、加强课程建设和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6 体系。 7、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目标改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质提高几方面协调发展。 8、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构建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选课平台,改革考试方式和方法,进行分层次教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的教风和学风。 三、具体措施 1、针对食品学院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和建设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想,要加强课程建设和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2、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目标改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 - 35 - 在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质提高几方面协调发展。 3、要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构建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选课平台,还要改革考试方式和方法,分层次教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的教风和学风。 、要加强教学改革研究。要形成制度,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有规律、经常的4 教学改革交流和研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5、要及时把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成果渗透到教学中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注重培养青年教师,以老带新,明确目标和责任。团队成员之间要经常听课,相互交流,共同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7、要努力提高科研能力。有计划地开展学术讲座和报告,相互交流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专著或论文讨论班,有效地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品位。 四、保障措施 1、引进高学历、高学位教师,鼓励在教学团队中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2、确定科研方向,每个方向都形成课题组,由组长负责组织科研攻关。 3、按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对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确保经费的投入,以保证建设质量。 4、积极申请各项研究项目,与省内外有关院校联合开展研究,提升研究能力。 5、发挥青年教师的重要作用,培养教学团队的后备力量,保持学院课程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6、在教学与科研中加强创新性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 7、改革教育思想观念,专业教育以人为本,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1年7月 - 36 - 2.规章制度类 2.1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材征订与教材建设管理办法 教材征订是教学运行的基础,做好教材征订工作,对保障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全院各专任教师应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认真、及时地做好教材选订工作。 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我院党政领导班子一贯重视教材建设,在提倡引进和使用国内外优秀教材、国家重点教材的同时,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教材和专著。 为了进一步配合我院精品课程建设,加强我院教材建设,规范管理,提高自编教材的质量,促使我院教材建设工作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形势,根据学校有关教材征订、出版规定的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教材的征订 1(该项工作由教学副院长负责协调、教学秘书具体承办,各教研室主任分别负责选订各专业下学期使用的教材,并交由院教学副院长审核后报教务处,同时院系存档。 2(准备资料:教学任务表、各出版社有关的教材清单、教务处统一要求的教材征订表。 3(管理程序: (1)教学秘书将教学任务表正式下达到各教研室主任; (2)各教研室主任将教学任务下达到本教研室各位教师; (3)教师根据本人教学任务对教材选订提出意见或建议; (4)各教研室选定教材并将征订教材汇总后交教学秘书 (5)教学秘书将院汇总后的教材汇总表交院教学副院长; (6)院教学副院长审核教材汇总表并签字; (7)教学秘书将院教学副院长审核并签字的教材汇总表交教务处质量保障科; 4(注意事项: - 37 - (1)选择教材时,应尽量选用近三年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省部级、面向21世纪、十二五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所占的比例不低于80%。 (2)教材科在具体征订教材时,出现极少数教材订购不到的情况时,由教学秘书联系更换教材,并把相关材料提交教务处。 (3)选用教材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同一专业要使用统一教材。 二、教材的建设 1.加强领导,健全教材建设工作的组织管理 我院成立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在主管教学院长领导下,规划研究指导本院的教材建设工作。院教材建设处理日常事务的办事机构设在教学秘书办公室。 (1)规划全院教材出版年度计划,并检查实施情况。 (2)研究我院教材建设工作的各项措施和政策。 (3)审定教材出版资助申请,推荐资助出版教材并确定资助等级。 (4)推荐参加省级及以上优秀教材评奖。 (5)指导教材编写质量的提高和教材建设研究工作。 (6)协助联系出版社。 2.认真制订教材建设规划 (1)教材建设是我院的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我院所有教研室均应制订教材建设规划,既有较长期(5年)的打算,亦要有短期(2~3年)的具体计划。 (2)学院要组织教研室认真研究本相关学科国内外教材现状及特点,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结合我院的学科方向、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本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彼此的衔接、配合、内容划分,制订教材建设规划。 (3)教材建设的内容,应包括本专科生必修课、选修课的教材,实验(实践)课教材、习题集、实验指导书、设计指导书等配套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但首先要编写解决本学科当前教学中没有合适用书而影响教学效果的课程教材,以及编写出体现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具有明显特色的教材,对已有多种版本且水平较高的教材,原则上是择优选用,不再重新编写。 (4)为提高我院总体教材编写水平,提倡和支持各教研室合作编写教材,同时结合课程建设,组织编写系列教材。 - 38 - 3.教材编审的基本原则 (1)学科统编教材任务的编者,编写时应以各编审小组的教材编写大纲为依据,按规定要求编写。 (2)凡我院自编教材应依据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编写,内容要求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教学规律,注意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4.教材编写,实行主编责任制 (1)要出高质量的教材首先要选好教材的编著者,编著者必须在本学科有较深厚的基础,较高的学术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并掌握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态。 (2)教材的编写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1-2人主编,多人协编方式;二是个人独立完成。两种方式都予以鼓励,但凡是多人合编的,都要确定主编人,实行主编责任制。主编人由教研室提名产生。主编人确定协编人员,拟定编写方案,并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参编人员不宜过多,以3-5人为限。 (3)各教研室都应重视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特别要鼓励长期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年骨干教师编写教材。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在教材编著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要为老教师提供条件,鼓励他们著书立说,编写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教材或专著。 (4)教材编著也允许计划外自定任务,自行联系出版,但应报所在学院同意后,方可作为教材使用。计划外的编著,应以完成本职工作为前提。 5.教材编审工作的程序 (1)我院一般每年11月底之前确定下一年教材建设计划,经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后执行。在教材建设计划和规划中,要写明编写选题、名称、内容、要求及编著者姓名。 (2)根据年度计划,由我院主管教学院长给编著者下达编写任务书一式二份,学院、编者各一份。 (3)无论是统编教材或是自编讲义均应通过审稿程序,统编教材的审稿人由有关部门教材编审委员会确定,自编讲义审稿人由各教研室确定。审稿人必须主讲过所审教材或其所属同类课程,或是对该教材(包括同类讲义)内容熟悉、颇有研究。审稿人的学术水平应高于或至少相当于编著者的水平。 - 39 - (4)讲义审稿由教研室按编写计划邀请校内教师审稿。审稿人应认真、全面地对书稿进行审查,着重审核书稿的科学性及适用性,注意基本内容的系统性及文字的通顺精练,应纠正书稿中的错误,提出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审稿人在审稿完毕后,要对所审讲义写出评语。 6.设立教材建设基金 为鼓励我院教师编写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著作,我院设立教材建设基金,主要用于奖励优秀讲义、资助教材出版、开展教材研究和交流活动的费用. (1)学院教材研究经费用于教师在编写教材过程中收集有关资料(查阅、购买、复印、翻拍)和部分差旅费。经费的具体数目由学院教学委员会根据课题的具体情况确定,使用该经费编写的教材必须在两年内完成。所收集的图书、资料在教材编写完成后,统一交学院教务员保管。 (2)学院教材编写者应做到专款专用。学院教学委员会有权对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按计划进行者,将采取停拨、少拨经费等措施。 (3)教材编写工作进行到中期,编者必须向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交初稿。 (4)使用该经费编写的教材要达到出版水平。 三、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此前相关规定同时废止。本办法由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解释。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制订日期:2010-6-10 - 40 - 2.2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学督导工作条例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督导和对教育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督导组主要职能是:对本院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视察、监督、评价和指导,随机听课,调查研究,向院领导提出报告和建议,使教学工作得到加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督导组的主要任务是: 1、开展经常性的听课评课活动,指导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教学,提高业务水平; 2、深入教学第一线,对教学过程中的好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教风、学风及教学管理等情况,及时向主管教学的领导提出建议和意见; 3、协助组织典型课、示范课的观摩教研活动; 督导组成员配置及任职条件 第三条 1、督导组配置督导员若干名,适当兼顾相关学科和专业; 2、督导组设组长一人; 3、督导员任职条件是:(1)具有副高或博士学位以上专任教师;(2)政治思想好,师德高尚,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在群众中威信较高;(3)身体状况良好,年龄原则在60岁以下,能胜任督导工作。 第四条 督导员的权利 1、可组织或参加有关督导工作的会议和活动; 2、可在课堂及其它教学场所进行督导活动; 、可直接向督导对象了解情况,交换意见; 3 4、对在教学工作中有显著成绩或有严重失误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可向院领导提出奖惩建议; 第五条 本条例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1年9月 - 41 - 2.3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听课制度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完善我院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课堂教学内容、检查督促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每学期开学一周内,根据教研室工作计划中的听课安排,以教研室为单位统一到教学秘书处登记领取听课记录本,听课记录本存放在个人业务档案中随时备查。 二、原则上以听本教研室和重头课教师为主,兼顾其他教研室人员,所听教师不少于4人。听课人员应按听课要求逐项填写记录本有关内容,听课后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集体评课反馈。 三、教学指导委员会不定期对各个教研室听课与反馈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先进教研室评选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每学期期末教学秘书将听课结果分析整理后报主管院长,结果作为年度教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各级人员听课学时数要求 1、院党政领导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学时。 2、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学时。 3、教研室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学时。 4、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学时。 5、工作不满三年的新教师每人学期听课不少于10学时。 6、同时属于不同部门人员,以最高级别要求的为主。 六、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此前相关规定同时废止。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解释。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1年7月修订 - 42 - 2.4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辅导答疑制度 教学中的辅导答疑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展,是教师完成和落实教学工作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彰显个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学习途径。为了克服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只重课堂讲授,淡化课后辅导的倾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我院教学工作,适应新形势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辅导答疑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辅导答疑制度。 1、辅导答疑范围包括专业课(含专业选修课)和跨学院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2、辅导答疑工作每学期从第二周开始。 3、辅导答疑工作安排应与课堂教学相协调,每两节课为一单元,每周每门课程安排一次。 4、各课程辅导答疑地点由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予以规定,院内开设的专业课(含专业选修课)的辅导答疑活动,由本院具体安排。跨学院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绘画基础、线性代数,平面色彩构成)由课程所在学院和任课教师所在单位具体协商安排。 5、辅导答疑安排一经确定,辅导教师要严格遵守工作安排,按时到位辅导,如因特殊情况需变更辅导时间,须提前一天报课程所在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以做好变更通知。 6、辅导答疑采取全方位、开放式,辅导对象不受课程所在专业或班级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所需要的辅导答疑,辅导教师不得以学生的身份为由而拒绝为其辅导。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1年7月修订 - 43 - 2.5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平时作业管理规定 平时作业是形成性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也是督促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反馈自学情况的有效途径,为加强对各专业学生平时作业的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1、主讲教师定期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部分课程布置一定量电子作业),具体作业量、交作业形式由主讲教师确定。 2、平时作业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不允话抄袭他人作业,不允许复印,一律用钢笔或圆珠笔书写,要求字迹工整,书写整齐,电子作业需要文档格式整理规范,功能描述清楚,一旦发现抄袭他人作业者,该门课形成性考核成绩按零分计算,对只作部分作业者酌情扣分,不做作业者得零分。 3、学生要按时交作业,不得随意推迟或不交作业,电子类作业,提交到任课老师指定的邮箱或网络学习空间里。因故不能按时交纳作业的学生,必须提前到主讲教师处递交 申请报告 工作调动申请报告申请赶工费用报告农业普查经费申请报告幼儿园办园申请报告设备购置项目申请报告 ,主讲教师批准后可推迟交纳作业,否则,该次作业成绩按零分计算。 4、平时作业按主讲教师要求上交,待批阅后登记下发,缺题要补做,错题要纠正,电子类作业主讲教师进行网上批改与答疑。对学生的作业,主讲教师按时批阅、登记、对作业情况要及时向学生反馈。 5、平时作业可通用电子邮件、软盘、文字等多种形式完成上交。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1年7月修订 - 44 - 2.6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实习实训教学工作管理规定 专业实习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敬业、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专业实习工作的管理,使其更为规范化和科学化,依据《许昌学院专业实习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专业实习包括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时间原则上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时间为准,特殊情况下,学院以上报教务处核准的专业实习实施计划执行。 第二条 专业实习领导小组。学院成立专业实习领导小组,小组组长:刘学功,副组长:何庆华、王加华。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包括实习方案制定、实习质量监控、优秀实习生鉴定与推选等工作。 第三条 专业实习分配。学院根据《专业实习执行计划》中的专业实习类型和特点要求,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并对实习学生进行分配;实习生有特殊情况需向学院申请,经教学院长批准后,可缓期实习,学院教务科进行备案。 第四条 专业实习方式。各项实习以学院安排为主,积极完成实习任务,切实提高学生各项能力。专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两种方式,学院鼓励集中实习。需要分散实习必须向学院提出申请,在实习前一周提交《分散实习回执表》,经学院实习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可进行分散实习,审核不通过要求集中实习。集中实习、分散实习要求一致,严格执行实习方案中的各项实习任务,记录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报告。 第五条 专业实习内容。《专业实习执行计划》安排后,实习领导小组组织相关教师依据《许昌学院专业实习管理办法》制定实习方案,实习方案中明确实习目标与要求、实习任务及安排进度等内容,并报教务处审核。 第七条 在实习前一周,学院向实习基地提交专业实习大纲、实习方案和实习学生名单,与实习基地协调做好实习各项准备工作。 第六条 根据实习方案的要求,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实习规定,向学生讲授实习大纲和实习内容,介绍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和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宣布实习纪律,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基地指导教师按照专业实习方案安排实习,并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和管理。 - 45 - 第七条 实习期间,带队教师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到实习基地了解实习情况,积极协调解决实习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并作好实习工作记录,实习结束后1周内提交实习总结报告,学院教务科存档。 第八条 学院领导小组采用走访、电话咨询等手段对分散实习情况进行了解、监督。对于没有在实习单位实习的学生视情况酌情处理,情况严重者取消实习资格,不给予实习成绩。 第九条 分散实习的学生,离校前应与学院签署协议,自己对在校外期间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负完全责任。 第十条 实习期间遵守实习方案规定的实习纪律和实习基地相关规定。 第十一条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实习报告要求。 1、实习前必须领取本科生专业实习手册、学生专业实习鉴定表,按照格式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实习结束后1周内根据学院要求提交实习手册、鉴定表等材料。 2、实习期间,认真填写实习记录。包括:指导教师、实习地点、实习时间、实习项目、实习内容、实习过程及方法、实习体会和收获、存在的问题及困难等。 3、实习期间必须完成实习方案中确定的实习任务,毕业实习具体包括: (1)了解实习基地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业务范围、运作模式等,听取报告及讲座,有相关记录。 (2)了解食品生产的组织方式及技术管理方法。接受相关培训、听取报告及讲座,有相关记录。 (3)了解食品加工中的检测知识和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原料、成品、半成品的性质规格与用途,有相关记录。 (4)掌握1-2个食品生产工段的主要工艺流程,熟悉生产原理及主要控制条件,简要画出主要设备布局图。 (5)经历不少于2个工作岗位的实习培训,基本掌握岗位工作要求、主要设备操作方法;掌握1-2个主要食品加工设备的工作原理、设备型号、结构特点和操作条件。 4、认真撰写总结,包括企业实习内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及对实习企业提出的改进方法、措施等建议;经过实习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毕业实习的感受,以及对学院和实习单位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等。 - 46 - 第十二条 严格专业实习管理。实习记录和实习报告是实习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对于实习不合格不给予实习成绩,实习生将不能获得相应学分。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负责解释。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1年7月修订 - 47 - 2.7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学档案管理规定 为了加强教学档案、教学资料的管理,充分发挥档案、资料信息应有的作用,以适应学校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育评估、教学检查等的需要,特制定本办法。 一、归档范围 1、综合类 (1)学校转发的上级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告知性文件、布置具体工作的文件、要求填报的各种统计报表存根材料。 (2)关于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方案、培养规格、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的有关文件资料;学院教学工作的各种规划、计划、总结等;学院有关教学工作会议纪要(记录)、简报等有关材料。 (3)学院和学校制定的各种教学制度、规定、办法以及有关教学工作的文件。 (4)与企业签订的合作协议书,有关校企合作活动的相关记录、材料、照片等,校企合作成果。 2、教学运行管理类 (1)全院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任务、课程表、教学进度表、评价有关材料、听课表、听课记录、评教资料、考试安排表、教师业务档案。 (2)各类教研活动会议通知、记录、纪要、总结等有关资料,各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3、教学业务类 (1)专业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校内实训计划、总结、过程材料;有代表性的实习报告、优秀实习学生的有关材料;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关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及文件;毕业设计(论文)计划、总结、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书,评审意见、成绩单等有关资料,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原件及附件、毕业设计作品实物或照片、图片、电子文档等;和函授工作文件。 (2)专业建设方案、专业设置的申报材料;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质课 - 48 - 程、一般课程建设的规划、实施过程、总结等有关材料;专业团队申报等材料;实验室建设材料,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含学习考察、进修、学术交流等)。 (3)教师基本情况、学生基本情况。 (4)学校和学院规章制度。 (5)各种考试试卷命题审批表、试卷样卷、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试卷分析表、学生考试试卷、专业主干课程考查试卷、学生成绩登记表、教材资料。 4、教学研究类 (1)各类教改项目的立项申请书、立项批准书、立项汇总表、成果总结。 (2)教师科研(教研)论文汇总表、论文复印件。 (3)教师自编教材、专著样书,汇总表(包括自编或主编教材、讲义、教学指导书、习题集、实验(实训)指导书、实习指导书)。 5、其他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文件和资料 二、教学档案的归档要求 1、根据档案利用价值的时间长短确定教学档案的保管期限,可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凡需永久性保存的教学档案一律由学院档案室保存管理;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教学资料也要保存管理。 、凡需归档的教学文件材料,尽量采用原件,规格相对统一,一般用计算2 机打印,不能打印的则要求用碳素墨水或蓝黑墨水书写,字迹工整,图文清晰,编目造册,存放在安全可靠、防火、防盗、防霉、防雨的地点,并定期检查,做到防潮、防虫蛀、防遗失。 3、教学档案必须由专人负责管理,不得丢失。有关教学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随时做好资料的积累和固化,并向有关管理部门提供。教学档案一般不外借,查阅应办理借阅手续,限期归还,并注意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4、所有教学档案材料一般要求长期保存。教学日历、教学任务书、实习有关资料、教学检查座谈会记录、各类听课记录、毕业设计(论文)、考试试卷、实验报告等原则上要求保存三年以上。销毁教学档案、教学资料必须严格、慎重,确需销毁的,须进行必要登记,并须经主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批准。 5、所有归档的教学档案,必须按照相关要求,由专职教学管理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后归档,并妥善保管。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49 - 2011年6月修订 2.8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考试管理办法 为落实学校有关考试工作的精神,认真做好考试各环节的工作,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有关考试工作,推动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形成,全面提升我院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特制本办法。 一、组织工作 1、考试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刘学功 赵建勋 副组长:王加华 王德国 何庆华 成 员:刘海英 肖付刚 高雪丽 郭卫芸 办公室:217(教学秘书兼办公室主任) 2、巡视小组: 第一组:刘学功、王加华、刘海英、李培睿、郭卫芸、张玉(填写巡视记 录表) 第二组:赵建勋、王德国、何庆华、高雪丽、肖付刚(填写巡视记录表- 附件1) 二、考前准备 1、考场及监考安排:王加华、张玉; 2、考场的卫生由辅导员安排学生打扫; 3、考试纪律的宣讲由辅导员安排对全体学生进行宣讲;并组织学生学习《许昌学院考试工作管理规定》,《学生考试违规的认定与处理办法》,《许昌学院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各任课教师应单独对所指导的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应强调: (1)不允许带手机进入考场,带手机视为作弊;(2)考试结束前20分钟才允许提交试卷。 4、各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注意按时、按要求完成以下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许昌学院考试工作管理规定》,《学生考试违规的认定与处理办法》,《许昌学院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 (2)收样卷及命题审批表。 (3)审查试卷:检查试卷是否符合学校规范要求,分值是否正确,准确。(凡 - 50 - 签字人要对试卷负责)。 (4)分配评卷小组。 (5)收成绩单,试卷分析,重修成绩单。 (6)试卷复查。 5、各位监考教师应携带监考手册,并在黑板上书写警示性标语:“考试违纪严重警告;考试作弊不授学位;两次作弊开除学籍;代考被代双方开除”与举报方式:电话(2968813)、信箱(w.jiahua@163.com)、QQ(465643760)。 三、考试监考规定 1、主管教学的院长具体负责,院教学秘书具体组织实施,各教研室主任、监考教师积极配合工作。 2、根据学院考试日程安排,监考人员必须提前20分钟到达指定考场(有特殊要求需提前应提前向教学院长或同考场监考教师说明); 3、监考人员要严格按考场规则组织考试,并于开考前五分钟向学生宣读“考场规则”,对拒不服从、监考安排的考生,监考教师有权取消其考试资格; 、检查考生的学生证和考试证,核对学生身份,对无有效证件的考生令其4 退出考场; 5、监考人员对考试内容不得做任何解释,也不允许做与考试无关的事,不准擅离职守; 6、对轻微违反考试纪律的考生,监考人员应当众予以口头警告,再次违反者应终止其考试或取消其考试资格;对作弊的考生,应立即收缴其试卷并在其试卷上注明“作弊”字样,收取物证,并责令其退出考场,要求写出书面检查,监考人员填写《考试作弊违纪处理表》,交主管教学的院长签署意见后上报教务处; 7、对考试作弊视而不见或私自处理者,一经发现,按学校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予以处理; 8、监考人员不得随意延长考试时间,到时应立即收卷,清点数量准确收齐后缴给试卷收发人员; 9、资料归档:对考试作弊学生资料及处理文件应交由教学秘书留档。 四、考试试卷命题、试卷分析 考试试卷命题及考试试卷分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管理保证,是教学工作总结性的环节,可以测试教学的效果,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教师根据成绩考核的反馈信息,可调节、控制、改进教学过程,以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具体要 - 51 - 求如下: 1、各教研室主任要严把试题质量关,使试题具有较高的质量标准。 2、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拟定试题,试题分量要适中,难易适度;试题不得超越教学大纲对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 3、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应力求全面,题型要灵活多样,以保证全面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情况、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思想观点。 4、每种考试试卷在考后由命题教师认真填写考试试题分析报告,认真分析总结试题特点和学生成绩高低的原因,提出下一步教学改进措施。 5、考试试题分析报告经教研室主任签字后,期末交本院存查。 五、试卷的管理 1、试卷的保密: 样卷的收交以教研室为单位收齐后, 教研室主任审核,汇总完成后,交教务员保存,并按要求填写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收发表后,连同样卷一并送交教务处。 2、试卷的收发、保存:包括取试卷、分试卷、发试卷、(外院系)接受试卷、送试卷要做好登记工作(分试卷、接受试卷、领取试卷均要签名),具体由教务员负责,专业任课教师协助,以免发生意外。试卷收发要有记录,并签字;公修试卷的交接要填写公修试卷收发记录表(见教务处主页),考试当天送交完毕,并且试卷交接要有签名,试卷的接收与发放由教务员或考务工作办公室人员负责。 3、试卷的装订:任课教师负责。试卷的存档:教务员负责。 4、试卷资料袋用于封装以下资料:试卷命题审批表、学生成绩单、考场记录表、A、B空白试卷及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平时成绩评定依据、试卷分析、补考试卷及成绩册、上 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练习题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练习题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重修试卷及成绩册等,由任课教师完成后与试卷的一并上交,试卷资料袋封面要求填写清楚,由教务员教师验收并存档。(成绩单一式三份,试卷分析一式两份(签名与时间都必须手写,一份装档案袋,由教研室主任收齐之后,盖章签名完成后,转交教务员处,重修成绩单一式三份(留级重修与正常重修分开打印),由任课教师签名盖章后直接交到教学秘书处)。 六、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的待遇按全体教师监考平均工作量对待。 七、附则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此前相关规定同时废止。本办法由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解释。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52 - 2011年7月 - 53 - 2.9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研室工作规程 为了充分发挥教研室在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使教研室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不断提高我院整体教学水平、教研水平、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条例。 第一条 教研室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研究组织,是我院直接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基层单位。肩负着教学、科研、师资培养、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及教书育人等任务。根据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需要,我院现有软件、硬件,应用,网络,数字媒体,公共计算机基础等六个教研室。 第二条 教研室应在我院领导下,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和师资培养等工作。教研室设主任一人,由院领导提名,经民主评议,报人事处和教务处备案;教研室主任在院长和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本教研室的工作和协助院领导完成其它工作。 第三条 教研室日常工作 1、学习和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上级文件精神和学院有关规定,加强师德教育和教风建设,努力提高全室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坚持教书育人。 2、组织安排本教研室的教学工作,抓好各个教学环节,如备课、讲课、实验课、辅导答疑、考试、考查、实习等,并重在落实,确保教学工作稳定有序地运行。 3、掌握所开课程的教学状况,切实做好期中教学检查,认真听取师生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要问题应及时向院领导反映。 4、做好考试命题、监考、阅卷、成绩评定、试卷分析和课程教学总结等各项工作,保证教学质量。 5、在院领导下健全各项教学文件,加强教学资料建设。对各个教学环节要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培养方案、教学进度,组织编写实验指导书、习题集、试题库等。 6、抓好教材建设。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专业(学科)特色,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发挥教研室优势,自编教材。对使用统编或规划教材 - 54 - 的课程,要注意不断更新内容,并结合专业特点编写参考资料或补充讲义。 7、抓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室的建设工作,逐步实现教学、科研手段现代化,提高现有设备利用率,加强仪器设备的维修和管理。 8、组织教学业务学习,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搞好教学改革,每学年学期初应制定本学年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经常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或教师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意见和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共同研究改进措施和改革办法。 9、建立听课制度。教研室应建立互相听课制度,每学期在教研室内部至少要组织2次以上观摩教学或教学交流活动,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每学期组织本教研室全体教师至少相互听课3次。 第四条 会议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教研室的集体作用,教研室应定期召开会议,一般两周1次,全室教师参加,并做好会议记录。 、按照学院安排,坚持进行有计划的政治、时事学习活动。 1 2、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活动;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教书育人情况与经验的研究。 3、教研室不定期召开室务会议,研讨和处理教研室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第五条 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研室的基本建设。教研室在确保所开课程在预期内达到合格标准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分院(部)按照优秀课程标准进行建设,争创校级、省级优质课和精品课程。 第六条 科研工作。针对不同课程的老师积极组织参加各种科学研究。 第七条 学术研讨。每学期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应不少于2次,交流科研工作的动态、经验,不断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并经常为本专业学生进行学术讲座。 第八条 教研室主任职责 1、每学期开学应根据院里安排的工作计划,组织制订本教研室教学、科研、专业及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工作计划,编写教研室工作计划日程表。学期末做工作小结,学年结束后做年度总结并向院领导汇报工作。 - 55 - 2、负责落实每学期的教学任务,按教学计划协助组织教学,拟定教学大纲,选编教材和教学资料,协调科研任务和其它工作,保证教学质量。 3、负责试卷的初步审查,组织本教研室的阅卷工作。 4、教研室主任除协助进行教学检查和评估外,还应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性听课,每学期保证对本教研室所属人员每人听课不少于一课时次,认真填写《听课记录表》。 5、组织例会学习或共同讨论决定教研室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6、完成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 教研室成员职责 1、教研室成员在教研室主任带领下共同承担本教研室各项职责和任务。 2、教研室成员要加强师德和专业道德修养,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决定,主动关心教研室建设。教研室成员有对教研室的建设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权利。 3、教研室成员应完成教研室主任所分配的教学、科研等工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4、教研室成员要加强团结、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发挥集体力量,弘扬团队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第十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1年7月 - 56 - 2.10食品与生物学院教师培训方案 为促进学院内涵建设、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根据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践行科学发展观,以《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按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办事。 二、主要目标 以尽快提升全院教师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为主要目标,按照按需培养、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为重点,以加强培养、规范管理为主要手段,积极筹划,创新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 三、培养原则 (1)思想与业务并重,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教师培养按照统筹规划、按需培养、分级负责的原则实施。 (3)严格要求,严格考核。 四、培养方案 1、加强师德师风培养 (1)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方法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2)培养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3)树立法纪观念和团队精神; 2、加强教学能力培养 (1)跟班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门课(含理论课及实验课) (2)备课、试讲(可在本教研室,也可吸收学生参加)。 (3)公开教学,一年不少于1次。公开教学由教研室安排本专业教师听课和评议。 (4)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和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技术。 - 57 - (5)全面了解本专业实验室管理规定及其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掌握实验教学的全部流程和环节,参与实验教学工作。 3、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1)撰写学术论文。 (2)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3)加入科研团队,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主动参与学术研究或技术开发服务。 (4)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每年都必须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青年教师除外)。 4、其他方面 (1)积极参加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 (2)积极参加学院、研究所和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活动。 (3)完成学院、研究所和教研室交给的其他工作任务。 五、培养的主要措施 1、实施指导教师制度 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和熟悉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采用青年教师培养指导教师模式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的培养期限,本科学历为5 年,硕士研究生学历为2年,博士研究生学历为1年。新聘青年教师到校三个月内,所在研究所(教研室)确定其学科方向,为其指定一名治学严谨,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高级职务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其系统熟悉教学、科研业务基本环节,帮助其制订发展规划。 2、坚持做好岗前培训工作 要继续坚持每年暑假对新进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的工作。由院系领导班子牵头,采取新进教师试讲——观摩老教师讲课——新进教师回讲的方式进行培训。培训过程中,老教师对新教师讲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评析,新进教师积极吸取老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改正不足之处。以此保证新进教师在正式上岗之前教学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3、坚持做好教师教学大奖赛工作 - 58 - 将教师教学大奖赛作为一项师资培训的中心工作抓好,并将其日常化、常规化。在学校比赛前,坚持分上下学期两个阶段进行院系初赛,从中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学校比赛。努力在全院形成了争先恐后、力争上游的竞争态势。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1年9月 - 59 - 2.11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带头人培养实施细则 为加强我院专业建设,提高我院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稳定和吸引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结合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实际,特制订以下专业带头人培养实施细则。 一、专业带头人岗位职责 1、制订本专业发展规划,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方案,根据方案,积极组织实施并通过学院的评审验收。 2、组织和领导本专业科学研究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以本人为第一身份主持或组织申报获得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和省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并取得公认的研究成果;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3、负责本专业专业梯队的建设工作,确定不少于三人的培养对象,指导他们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对象每年应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正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篇以上,培养对象同时又是其科研助手,有义务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科研工作。 4、提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确定教学改革目标,并通过学院组织的定期评审验收。主讲的课程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每学期教学质量评价为优秀。 5、指导青年教师1-2名,帮助他们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每学期修改教案2-5篇;听课3-5人次;讲评会不少于2次;指导的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带头人聘任对象和条件 1、聘任的对象为副教授以上职称。 2、拥护党的领导,为人师表,作风正派,师德高尚,团结协作。 3、具有领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组织和指导教师从事教学、科学研究的能力。对本专业的教学和改革有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取得过公认的成果 4、治学严谨,学风端正,学术民主意识浓厚,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全局意识。 5、从事教学第一线工作,独立系统地讲授过至少二门本科生主干课程,积 - 60 - 极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教学效果优良,教学业绩显著,近三年来作为第一完成人或第一主持人至少有一项成果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6、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三、专业带头人的聘任办法 1、专业带头人要坚持标准,宁缺毋滥,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聘期一般为三年,聘期内严格考核,实行动态管理。 2、专业带头人岗位的设置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专业梯队、教学及教学改革的需要,由学院进行确定。 3、专业带头人聘任人选在全院范围内公示。 四、考核与管理 1、专业带头人实行聘期目标管理。考核分为学期考核、年度考核和终期考核,每次考核评估由学院对专业带头人的履职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学期考核不合格者,学院给予警示,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学院取消专业带头人资格,予以解聘。 2、在聘期内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学院直接予以解聘: (1)严重违反国家法律和学院有关规章制度;(2)出现重大教学事故或工作事故;(3)因个人责任,给学院造成名誉和经济方面重大失者;(4)因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岗位职责者。 3、专业带头人在聘期内作出重大成就,学院另行奖励。 五、本细则自颁布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在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食品与生工程学院 2011年7月 - 61 - 2.12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双师型师资建设实施办法 双师型教师是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兼备行业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对提高我院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 指导思想 造就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科梯队合理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力争使其中部分特别优秀的教师成为省内有影响的“双高型”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 自2012年起五年内,每年保证2名教师具有“双师”资格,到2016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达60%。 三、“双师型”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 1、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师从业基本条件,具有相应专业的技术等级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2、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或文化知识,能胜任一门以上实践课教学工作,能全面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 四、“双师型”教师等级的划分及培养目标 1、教师培训常态化,特别是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鼓励教师取得教师以外其它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以项目带动方式鼓励教师参与专题培训。 2、鼓励教师取得专业执业资格。 3、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行业第一线,进行轮训,培养本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其从事技能训练教学的水平。 4、从企业、科研单位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人员。 5、从企业、科研单位中聘请具有教学能力的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扩大兼职教师比例。 - 62 - 五、激励措施 具有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后,根据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教学需要,又取得中级以上、与现从事专业一致的执业资格或教师以外其它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在教学、科研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根据其业绩表现给予适当奖励,在政策范围内,在职称晋升、项目申报、骨干教师培养、干部运用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2年7月 - 63 - 2.13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导师制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学业导师制建设,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学业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根据学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学业导师是指受聘后对本科生的学业规划、专业学习、创新能力培养负有指导责任的专兼职教师。 第二章 任职条件 第三条 学业导师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为人师表,关心学生成长成才。 (二)熟悉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熟悉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学校的教育管理规定。 (三)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指导能力。 (四)须具备高级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含在读)、或副处级以上职务。 第三章 工作职责 第四条 学业导师的主要职责有: (一)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就业去向等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培养规格和要求,培养学生增强专业学习兴趣与专业自信心。 (二)指导学生制定并督促实施学业规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科偏好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发展目标、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帮助学生确立出国留学、考研、就业或创业的发展目标。指导学生逐步实施学业规划和学习计划。 (三)指导学生专业学习。指导学生选课、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帮助学生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较完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体系;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介绍专业方面 - 64 - 的最新动态、学科理论和实务的新变化;指导学生见习、毕业实习,学校鼓励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在二、三年级提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实验等相关准备。 (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鼓励学业导师将自己主持或参与的课题介绍给学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学业导师的课题研究。 (五)关心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学习出现问题的学生寻找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对受到学业警告等的学生给予帮助,制定课程重修计划,落实学业帮扶措施。 第四章 遴选与聘任 第五条 符合学业导师任职资格的我院专、兼职教师均可申请担任学业导师,由学院聘任,报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备案。 第六条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可以从本学院专任教师中选聘,也可以从校内其他学院、科研机构、机关有相关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中选聘。跨单位选聘的,需经所聘教师所在单位同意。 第七条 学生学业导师的配备采取学生选择或组织委派的方式进行。学校鼓励实行学业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 学业导师的选聘在新生报到后的一个月内进行。学院实施全程导师第八条 制,负责指导学生的大学全程学习,聘任后原则上不予调整。确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需提交书面申请,学院签署意见后报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备案。 第九条 担任学业导师的本专业专职教师指导的每一届学生原则上不超过10人,兼职教师指导的每一届学生原则上不超过5人。 第五章 管理与考核 第十条 学院制定学业导师制工作手册,抓好学业导师制工作的具体落实。 第十一条 学业导师采用个人自荐和学院指派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符合导师资格的教师都有义务承担本科生学业指导工作,受学院指派后不履行学业导师义务的教师年终考核不得评优,并暂缓岗位晋升和聘任。 第十二条 学业导师指导工作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方式进行。每学期定期集中指导至少2次,每学年不少于4次;分散指导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每学年指导不少于10学时。学业导师每次指导后须在学生学业规划书上记载。学业导师要通过电话、邮件、短信、聊天工具等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指导。 - 65 - 第十三条 学业导师考核由学生评价、指导情况检查和学院评价三部分构成,考核工作每学年末由学院组织完成。其中:指导情况的检查由各教研室组织并作出评价,占20%;学生评价由学院组织学生进行测评,占50%;学院评价由学院学业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占30%。 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其中优秀比例不高于20%。学业导师考核办法和每学年的考核结果报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备案。 第十四条 学院设立优秀学业导师称号,对工作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学业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被评为优秀学业导师的教师,在年度考评时,予以推荐评优;另外,在下一年度学院优先资助参加校内外教学、科研等活动。考核不合格的,当年人事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并取消学业导师资格,三年内不得申请公派出国或校外进修。 第十五条 学院在年终绩效分配时,按照每生每学期1学时的标准核算,并报教务处、人事处核准认定。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六条 一线专职辅导员不得兼任学业导师。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66 - 食 品 与 生 物 工 程 学 院 学生学业导师工作手册 姓 名: 职称/职务: 工作 单位: 时 间: ~ 学年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制 - 67 - 填表说明 1. 本表作为学业导师工作记录本, 2. 认真如实填写工作记录~如为单独指导~学生签名要求为本人签字~如为集体指导~学生代表签名即可, 3. 本工作手册请妥善保管~每学年末提交~作为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4. 本工作手册每学年更换一次。 - 68 - 一、导师、学生基本信息 导师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职称/职务 毕业院校 最高学历学位 毕业专业 现从事专业 研究领域,方向, 学生基本信息 序号 姓名 性别 专业班级 联系方式 家庭联系人/电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69 - 二、指导记录(1) 日期 年 月 日 地点 时间 时 分— 时 分 参与人员 指 导 内 容 工 作 反 馈 学生签名 - 70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2年7月修订 2.14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工请假、考勤制度 为了确保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学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依据许昌学院有关文件和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此制度。 一、严格履行请假制度 (1)事假:教工因事必须请假者,可请事假。 (2)公假:因公外出学习、开会等,可请公假。 (3)病假:教工因病不能上班者,须持市级以上医院证明,来校办理请假手续。 (4)产假:女职工产假为六个月,办理请假手续后方可休假。 (5)婚假:教工婚假为半个月,办理手续后方可休假。 二、请假办法 教工请假在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办公室填写请假条,由院长审批签字后方可生效,并在教学副院长处办理调课、停课通知单。假期结束后教工应及时到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办办理销假手续。 三、认真执行考勤制度 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由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办公室负责记录教工出勤情况,作为年终考核依据。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1年7月 - 71 - 2.15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加强师生交流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规范教学环节,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特制订本办法。 一、教学指导委员会听课 教学指导委员会随时组织教师听课,每学年把全体教师的课听一遍(获得教学大奖赛一、二等奖可考虑除外),听课反馈作为年度教学考核和教师教学大奖赛推荐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集中备课、集中听课、集中评课等活动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为了在课堂教学效果上有明显的改观。我院决定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集中备课、集中听课、集中评课等活动。具体由教研室主任组织实施,详细措施写进每年教研室年度工作计划中。 三、以公开示范课和教学大奖赛为抓手,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为了强化课堂教学,选拔、培养优秀教师,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决定每年举行一次公开示范课和教师教学大奖赛,一般公开示范课在教学大奖赛之前举行,具体举办由各教研室轮流组织。 四、举行多层面的师生交流座谈会,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1、院系管理层面 以年级或班为单位选出学生代表,由主管教学副院长、由主管学生副书记、教学秘书、团委书记、教师代表、辅导员、教务员组成,召开学习、教学、思想和生活等方面的座谈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这样的会议。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情况,并及时将学生反馈在周五教师例会上给教师反馈,解决学生学习等出现的各种问题。会议由教务员做会议记录,存档备查。辅导员通知学生时间地点。 2、任课教师层面 - 72 - 召开任课班级学生座谈会。任课教师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学生座谈会(集中在每学期的开学和期中进行),保证和每个学生交流一遍。主要交流该门课程学习方面和学风方面的问题等。座谈会要有会议记录,座谈记录本放在自己业务档案中备查。座谈的时间地点由任课教师负责通知学生。 开展课堂教学评教问卷调查(附件1),任课教师利用上课快结束或其他时间选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差(每学期至少2次,一次学期初,一次学期中),把结果反馈给学生,根据意见或建议改进自己课堂教学水平。课堂调查反馈表放在课程建设档案盒中(如本学期有该课程的话)或自己的业务档案盒中。教研室主任牵头规划本教研室的课程建设,并把课程建设的关的资料进行归档备查。 五、附则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此前相关规定同时废止。本办法由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解释。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2年2月27日 - 73 - 2.16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既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教育过程,又是对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总结与检验,是对学生本科毕业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衡量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指标。为积极推进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切实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章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第一条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主管教学工作院长的领导下,按照学院、教研室、指导教师层层负责、分级管理、学生独立完成的方法进行。教务处是学校主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学院向教务处负责。 第二条 学院工作职责 1(成立由院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为副组长,各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 (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动员,向各教研室布置毕业论文(设计)工2 作任务。 3(组织安排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评阅和答辩工作,安排指导教师、评阅教师;成立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小组成员及秘书。 4(汇总本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并报教务处备案。 5(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初期、中期、终期检查。 6(审定本院毕业论文(设计)成绩。 7(评选本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并向学校推荐。 8(做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9. 做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资料的归档工作。 第三条 教研室工作职责 1(成立由指导教师组成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导小组。 2(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审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 74 - 3(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各阶段指导工作,及时研究和处理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向所在院推荐毕业论文(设计)审阅教师、答辩教师。 5(负责严格把关,杜绝毕业论文(设计)中抄袭、剽窃、代作等现象。 6(向所在院推荐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7(做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第四条 指导教师的资格及要求 1(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者已取得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具有本专业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学术水平。 3(助教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但可以在教研室的安排下协助指导教师工作。助教协助指导毕业论文(设计),须经所在院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对其学术水平进行测评、把关,审定资格。 4(指导教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换。 5(如有学生确因专业特点及选题类型而需要在校外有关单位做毕业论文(设计)的,须事先提出申请,经学院严格审核批准后,由学院聘请合作单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同时应由校内本专业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负责,掌握论文(设计)要求、进度,协调有关问题。采用该种合作指导方式时,合作指导的校外教师及学生名单要报教务处备案。 6(一名指导教师最多指导10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 第五条 指导教师的职责 1(指导学生学习《许昌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拟定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2(掌握与所指导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关的资料,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3(指导学生选题。 4(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期间,要保证与所指导的学生交流畅通,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设计)原始数据(资料),并定期或不定期检检查,并给出审阅意见(要有教师签名和时间)。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指导教师收回实验(设计)数据记录本并保存,备查。 5(在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独 - 75 - 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加强对学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6(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要根据学生的研究能力、工作态度、论文(设计)的质量等写出评语并给出恰当的评分。 7(加强与学生、学院领导小组的联系,及时反馈在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8(协助答辩小组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预审,并指导学生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做好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推荐工作。 9. 加强过程管理,确保评阅稿、检测稿、最终提交稿一致(按照修改意见修改情况除外),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第六条 评阅教师资格要求和职责 1(评阅教师的资格审查参照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查要求执行。 2. 评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按照所在学院的安排,全面审阅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认真填写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对毕业论文(设计)中所存在的优点、缺点进行全面评价,并给出评阅成绩。 3. 同一篇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阅教师与指导教师不能为同一人。 4. 评阅教师应该核实毕业论文(设计)的原始数据记录。 第七条 对学生的要求 1(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展以前,认真学习、领会《许昌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等文件的要求及内涵。 2(按照指导教师下达的《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查阅文献,了解学术界对自己要研究课题的研究状况,拟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及实验方案,制作PPT演示文档进行开题答辩,通过后方可进入实验。 3(按照《许昌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要求,保质、保量、独立、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并及时向指导教师汇报工作进展情况,获得指导教师的指导。认真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图纸),接受指导教师检查,答辩结束后提交实验记录本。 4.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完成后,接受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阅,并接受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资格审查。 - 76 - 5. 违反学校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规定,缺乏相应的指导环节而直接提交定稿的学生,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6.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前要填写《毕业论文(设计)独创性声明》,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系独立完成,没有任何抄袭或请人代写现象。 7. 答辩结束后,学院有权按照规定对本院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存档、保管及教学使用,学生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拒绝。如涉及到原创性保密数据者,学生可在《许昌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授权声明》中说明。 第二章 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程序 第八条 毕业论文(设计)动员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始前,各学院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动员,组织师生学习本管理办法,明确职责及要求。安排必要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的培训和毕业论文(设计)专题讲座。 第九条 确定题目及指导教师 1(每年10月份,学院确定当学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名单,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论文 (设计)的选题,上报教研室,经讨论确定后上报所在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题目确定后,应向学生公布,指导学生选题。12月底,各学院填报《毕2 业论文(设计)题目统计表》,报教务处备案。 第十条 填写与下达任务书 1(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均应在学生确定选题后,向学生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2(《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应由指导教师根据各课题的具体情况以及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大纲填写,经教研室主任、主管教学院长审查签字,于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选定后一周内下达学生。 3. 任务书中除布置整体工作任务,提供必要的资料外,应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和量化的工作要求,并列出参考文献目录。 4. 由多个学生共同完成的课题,应分别向每一位学生下达任务书,并明确每个学生须各自独立完成的工作。 5. 任务书一经审定,指导教师不得随意更改,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应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变更原因,经教研室负责人同意,院主管领导批准。 - 77 - 第十一条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 指导教师和学生应重视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工作。指导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具体指导。 2. 学生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后,指导教师应写出评议意见,由教研室组织有关教师组成审核小组,学生开题报告采取PPT答辩形式进行。开题报告审核小组不少于3人,由指导教师及至少2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本专业教师组成,其组长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两年以上指导经验教师担任。 3. 审核小组根据学生的开题报告及指导教师的评议意见,给出“通过”、“完善后通过”或“未通过”的终审意见。未通过审核的开题报告,应及时通知学生修改后重新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后续实验(设计)工作。 第十二条 毕业论文(设计)检查 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过程中,各教研室应严格管理,并按要求进行前、中、后三阶段检查。并向学院提交检查总结,领导小组汇总后提交到教务处。 1. 前期检查:检查指导教师到岗情况,课题进行的必须条件是否具备,安排是否合理,任务书是否下达到每位学生。 2. 中期检查:着重检查学风、工作进度、教师指导情况、学生实验数据记录情况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必要、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向教务处报送中期检查情况总结。 3. 后期检查:全面检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度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形成检查报告,报送教务处。 4.答辩结束后,学校采取外审方式,按一定比例抽查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外审结论不合格者,该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即视为不合格,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 组织答辩及成绩评定 1(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应于答辩前两周向学校报送答辩工作安排、答辩委员会名单及答辩小组名单,并在学院公布。 2(答辩前一周学生提交毕业论文(设计)终稿电子档,由指导老师负责网上检测。学术重合率检测,具体办法另行规定。学术重合率原则上不得高于30%,检测结果不合格者,取消被检测者的答辩资格。 - 78 - 3.为了确保答辩用纸质文档与检测文档相一致,检测合格的毕业论文(设计)由指导教师按照提交检测的电子档统一打印,提交到学院教学办公室,在答辩前由学院发给答辩小组。 4.答辩小组组织学生答辩,答辩结束后,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经答辩委员会审定后报送教务处,经教务处审核后方可公布。 第十四条 总结及资料保存 1.答辩结束后,学生应将全部资料上交指导教师。由学院安排统一装订、保存。 2.每年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各教研室要对当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总结,并撰写总结报告,评选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报送学院领导小组,审核汇总后报教务处。 3.因教学改革和培养计划变更而使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前进行的,按上述程序整体前移。 第三章 毕业论文(设计)写作 第十五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原则 1(科学性。选题符合学科特点,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能体现专业培养目标。 2(创新性。选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能涉及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研究前沿。 3(针对性。选题能针对本学科具体问题,可操作性强,在方案、步骤、思路等方面具有饱满的工作量和难度,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4(实践性。选题应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注意理论与社会和生产实践的结合,尽可能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能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 5(综合性。选题能反映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十六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方式与要求 1(选题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从学院公布的选题中选择。 - 79 - (2)自选题目。自选题目须经学院领导小组审定。 2(选题原则上一人一题,若确实需要采取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作形式的,必须明确每名学生应独立完成的任务,并在题目上加以区别,或加副标题以示区别,并在任务书中加以体现,以保证每名学生都受到较全面的训练,具有饱满的工作量。 3(学校提倡学生将毕业论文(设计)与专业实习、社会活动、科学活动、工程技术、工程实践、第二课堂等结合起来,体现产学研一体化。依专业不同,来自社会生产实践的选题应占一定的比例。 4.选题一经选定,不得随意更改。确实需要更改的,须经指导教师所在的教研室研究决定,并报学院批准。 5.下列情况的课题不宜安排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 (1)课题偏离本专业所学基本知识; (2)课题范围过专、过窄或课题内容简单,达不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3)课题过大、过难、过深,毕业论文(设计)期间难以完成或不能取得阶段成果。 第十七条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类别及工作量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根据专业不同可分为工程设计、实验研究、产品研发、理论研究等几类。基本工作量要求的指导性意见如下: 1. 实验研究选题,除了按期独立完成实验,并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处理,对结果进行详尽分析外,还必须撰写不少于6000字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 2. 毕业设计选题,除了按期独立完成规定数量的图纸绘制外,还必须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设计说明书,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3. 新产品研发类选题,除了按期独立完成实验,并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处理,对结果进行详尽分析外,还必须撰写不少于6000字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另外在论文答辩时,提供至少3份研发产品样品,产品质量在论文答辩成绩中应占有一定比例(原则上为20%左右)。 4. 理论研究选题,需撰写不少于8000字论文,其中必须包含较新颖的理论观点,理论推导等重要内容,参考文献不低于20篇。 第十八条 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基本要求 - 80 - 1(毕业论文(设计)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能较好地体现对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2(观点明确,论据翔实,论证严密,结论明确,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 3(研究方法正确,步骤合理,数据资料完整,图表清晰。 4(文字通顺,表达清楚,撰写规范。 5(毕业论文(设计)应体现出对学生专业理论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研究性,工作总结或单纯的案例分析等不能作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十九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要求按照《许昌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执行。 第四章 毕业论文(设计)评阅与答辩 第二十条 评阅 1.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教研室应安排专业内具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阅资格的教师,对每一份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严格的评阅,并给出评阅成绩,评阅结果报学院答辩委员会。 2.学院答辩委员会根据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意见,审核每名学生的答辩资格。 第二十一条 答辩 1(所有具备答辩资格的本科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 学院成立由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和教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的方向,分别组织成立答辩小组,实施学生论文的答辩工作。答辩小组由3人以上单数组成。小组成员须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组长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两年以上指导经验教师担任。答辩小组另设秘书一名。 3. 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不能同时担任该论文(设计)的答辩小组成员。 4. 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资格审查结果确定答辩学生名单,安排答辩日程。并在答辩工作开始前一周公布。 5.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采取PPT形式进行,答辩主要是考核学生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答辩组成员 - 81 - 提问时应避免所提问题过于集中,或过偏、过深。 6. 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成员要对学生的答辩情况进行评议,并给出答辩成绩。学生的最终答辩成绩由所有小组成员的平均分得出。 7. 答辩小组秘书认真填写《许昌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小组全体成员均须在记录表上签字。 8.其它问题。 (1)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不得代替学生回答、解释问题或以其它任何形式参与答辩。 (2)答辩过程中,不允许答辩小组成员之间对不同观点进行争论。 第五章 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 第二十二条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按百分制计分,总分为100分,由三部分构成:指导教师审阅成绩占25,,评阅教师评阅成绩占25,,答辩成绩占50,。其中任何一部分的成绩达不到该成绩60,的及格线者,即视为该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不及格。每部分成绩均按百分制评定,然后按比例折合。 第二十三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应呈正态分布,一般情况下90分以上成绩不得超过学生总数的10%。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毕业论文(设计)不及格: 第二十四条 1(参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实际时间少于规定时间二分之一者(包括请假、旷课等原因)。 2(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者。 3(虽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但未经指导教师或论文评阅人签署意见者。 4(没有参加答辩者。 5. 具有严重的技术性错误者。 6(历史纪录资料不全者。历史记录资料包括论文写作期间各阶段原始资料,主要有: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终稿、指导教师审阅意见表、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答辩记录表。 7. 没有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原始数据记录,或者数据记录本没有指导老师签名。 第二十五条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按照学校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 82 - 第二十六条 凡存在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或请人代写现象者,一经发现,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视为零分,并依据相关文件规定作永久性结业处理。 第六章 毕业论文(设计)归档 第二十七条 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两周内,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装入学校统一印制的毕业论文(设计)资料袋。装入毕业论文(设计)资料袋的资料应能够完整体现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和指导过程。同时,教学秘书将学生选题登记表、成绩登记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各打印一式2份,所在院保存一份、送交教务处一份。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七、八学期。 第二十九条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结束一周内,所有参加答辩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可接受查询。 第三十条 所有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存档、保管、公开及教学使用,由学院根据相关规定处理,不再逐一征求学生意见。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由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负责解释。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5年01月09日修订 附件1.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附件2.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附件3.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审阅意见表 附件4.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附件5.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 - 83 - 许昌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在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 任务下达时间 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及其时间安排 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技术指标 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及应完成的成果形式 毕业论文(设计)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签名: 教研室主任签名: 学院主管领导签名: 年 月 日 - 84 - 许昌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在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 论文题目 填表说明:1、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研究的动态、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选题的特色及创新点、论文的写作提纲或毕业设计(创作)的基本思路、主要参考文献等;2、开题报告内容、写作进度、具体时间安排及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的意见栏目要求采用宋体小四号字、18磅行距打印;3、“意见”、“教师签名”及“日期”要求手写体。(可另附页,填表时请将此填表指导语删除) - 85 - 写作进度及具体时间安排 起止日期 主要研究内容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开题审核小组意见: 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 86 - 许昌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审阅意见表 学 院 指导教师 职称 学生姓名 专 业 班级 论文题目 字数 填表说明1、指导教师评语(对优点、缺点进行全面评价,字数不少于300字);2、指导教师评语内容要求采用宋体小四号字、18磅行距打印;3、审阅结论填写:同意答辩、修改后再审、不同意答辩。4、“成绩”、 “是否同意答辩”“指导教师签名”及“日期”要求手写体。 (可另附页,填表时请将此填表指导语删除) 成 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 87 - 许昌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评阅人姓名 单位 专业 职称 学生姓名 专业 班级 论文题目 字数 1、评阅人意见(不少于300字);2、评阅人意见内容要求采用宋体小四号字、18磅行倍距打印;3、评阅结论填写:同意答辩、修改后再审、不同意答辩。4、“成绩”、 “是否同意答辩”、“评阅人签名”及“日期”要求手写体; (可另附页,填表时请将此填表指导语删除) (百分制,需手写) 成 绩 评阅教师签名: 年月日 - 88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 学生 班 性别 专业 姓名 级 答指导 答辩 辩 教师 职称 时间 地姓名 点 字题目 数 填表说明:1、答辩记录包括答辩过程中答辩小组成员每次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情况以及答辩组每位成员意见等各环节内容,本页不够可另附纸,装订时装订于本页之后;2、答辩记录内容要求采用宋体小四号字、18磅行距打印;3、“答辩成绩”、 “答辩小组秘书签名”、“答辩组成员签名”及“学院意见”及“日期”要求手写体。 (填表时请将此填表指导语删除) 答辩小组秘书签名: (本页后附答辩记录共 页) 年 月 日 - 89 - 评分项目 满分 答 学术水平与实际能力(研发产品质量) 30 辩 论文(设计)撰写质量 10 评 分 综合运用基础理论能力 30 标 内容陈述及回答问题情况 30 准 合 计 100 构 成 姓 名 职 称 成 绩 签 名 组 长 答 答 辩 辩 小 成 组 成 绩 员 最 终 成 绩 答辩小组意见 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学院意见 学院签章: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盖章) 年 月 日 - 90 - 3.质量标准类 3.1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培养方案质量标准 培养环节 要素 标准 以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方向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并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目标 培养目标的确立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制定 和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增强 知识 培养目标 与 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有利于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能力 素质 既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要求,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修养 心方面的严格规定 毕业 学校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总体要求提出具体的要求;各专业根要求 据专业特征和学院教学实际对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明确 毕业要求 学位 严格按照国家学位授予条件和要求,确定学位授予 授予 课程 根据学校教学实际,将所有课程整合成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分类 方向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四大类 通识类课程的安排符合相关文件精神和学校的教学实际 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的设置合理, 比例恰当,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清晰,经过充分论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课程 课程设置 要求 结构 所有课程都必须具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具体可 行,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当 实践教学环节对依据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课程 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和实际教学效果,每学年调整课程结构一次 调整 调整程序规范,有客观科学的依据,并经过本专业委员会认真研讨 注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强调学科研究方法的传授,能结合学科教学内容 和主讲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锻炼学生 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完成规范的实验报告或调查报告。科研要求在教科学 学大纲中得到体现,成绩记入考核要求。 研究 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重大比赛, 积极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各种条件和必要的经费支持,实践教学 对学生创造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所获得的突出成绩给予相应的认定。 专业 有稳定的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和较强的实习指导力量,实习安排符合专业实习 特点和有关规定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体现专业相关性,安排符合相关规定 积极支持学生参与学校、学院或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社会实践 活动,锻炼自身的组织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 - 91 - 识,社会实践活动列入学生的毕业要求,给予一定的学分 3.2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 环节 要 素 标 准 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准确、清晰、简明扼要 说明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科学合理,层次分明 课程教学改革简介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和特色 符合时代要求,着重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 宗旨 的转变,在教学中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 想 在内容更新与拓展上有明显突破,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创新 正文 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思想 (主体) 从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的角度出发,按照相 应教学层次的需要,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各教学 章节安排 环节安排,与相关课程的结构联系紧密,分工合理,能有 效避免重复和遗漏 特色 科学合理,体现时代性,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参考书 列举科学规范,突出层次性,数目恰当 与课程内容的联系较紧密,简繁得当,参考价值较大,实 参考资料 附录 用性较强 紧扣课程教学内容,能够对巩固和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习题或思考题 起到重要作用 - 92 - 3.3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项目 要 素 标 准 培养目标 目标明确、 具体 专业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和科研基础,符合学校定位 定位 建设专业 及自身办学条件 指导定位 思想 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具有较强的 规划 操作性 专任教师及生师比 专任教师满足教学需要, 生师比满足22:1 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有系统的、科学的规 整体结构状态与发展趋势 划和配套政策,尤其在年青教师的培养方面措施 数量与得力 结构 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 ?60% 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配备齐全,结构合理,满师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队伍 足实践教学需要 符合岗位资格教师?95%,学缘结构合理,本专业 主讲教师资格 毕业的教师比例较大(?80%) 主讲 教授、副教授上课资格 教授、副教授近三年内均曾为本科生授课 教师 教学水平 教学水平高,有较好的教学质量 科研水平 科研成果较多,科研促进教学成效明显 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设施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 实验室、实习基地状况 教学教学 教学要求,面积达到有关规定;管理手段先进 基本基本 专业图书资料品种齐全,资料丰富,使用率高,设施 设施 图书资料 满足教学需求 - 93 - 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制定 有利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精培养 方案 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执行 执行情况好。 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满足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 符合学生学习实际,严格执行 教案或讲义 教案详实具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课程 有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执行严格。教材 教学教材选用与建设 选用整体水平高,使用效果好;有相关的教材编 建设写规划和措施。 与改 革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时不少于15%,效果显著 注意内容更新,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标要求,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实践 动,效果好。 教学 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或有指导实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或实习) 习的具体方案) 实验室(或资料室)开放时间长,开放范围及覆 实验室(或资料室)开放情况 盖面广,利用率高 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实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 基本理际水平 论与基有一定数量的获校级以上(不含校级)奖的科技本技能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文化作品 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毕业设结合实际,能全面反映培养目标要求 教学合训练等情况 计(论效果 文) 论文或设计质量 符合学术规范,有一定的创新 就业 应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80%,毕业生受社会欢迎 社会 声誉 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好,学生满意 - 94 - 3.4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课程建设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和效果,直接关系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加强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与关键措施。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设施)建设、教学过程建设、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要求。 一、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思想好,事业心强,教学、科研水平高,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技能特长结构合理。 (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师德高尚,学术造诣较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2 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 3(课程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二、教学条件(设施)建设 1(课程体系完善,学院各专业开设的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以及相关联的教学实践环节比例合理,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开设足够的选修课、必修课。 2(有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计划,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学生使用教材满意。有相对完备的参考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 3(实验室基本实验设备配备齐全,确保专业教学计划如期实施,使专业实验的开出率达到95%以上。校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稳定,运行良好。实践教学 - 95 - 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进行一定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并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4(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运行机制良好;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 三、教学过程建设 1(课程的教育目标准确,教学大纲反映学科发展新成就,满足课程教学需要。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2(理论课程设计内容新颖,有底蕴;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内容体现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4(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有一定的措施和成果。 四、教学管理 1(教学各环节(教材选用、备课、讲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教学检查、教学研究)等教学基本制度健全,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执行情况良好。 (教学档案中教学工作计划、总结、试卷分析、教学活动记录等资料齐全2 规范。 近年来,在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为目标的课程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成果突出。现有食品微生物、食品工程原理2门校级优质课程,食品微生物系列课程1个校级教学团队。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充分发挥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示范作用,带动课程整体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 96 - 3.5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材选用质量标准 环节 要 素 标 准 按照要求认真填写教材选用申请表,严格审批程序,无空缺和代签现选用申请 象。 选择 选用时间 按照规定的时间为开课课程选用教材。 选用审核 所选用教材须经院教材建设小组论证通过。 逻辑性 教材结构体系优化,逻辑性强,有鲜明特色。 教材内容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通过该教材的学习能掌握本学科 适应性 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材能激发学生兴趣、满足求知 需要,可读性强。 内容 教材能处理好与其它课程的衔接,反映本系统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发系统性 展规律。适于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认识规律 符合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富于启发性。 能力培养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用性 取舍得当,深度适宜,利于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 绪论,正文,习题(或思考题),参考文献齐全。 文字规范,简练,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标点、符号、公式及计量单文字符号 位符合国家标准符号。 表达 图表表达 图文配合恰当,图表清晰,准确。 书页装订 教材无缺页、白页,装订平整。 封面设计 封面、封底能反映本书内容,格调健康。 教材配备 全部课程应有教材,学生人手一套。 教材更新 使用近三年新出版教材?80%。 优秀教材使用占全部教材的60%以上,优秀教材指校级以上获奖教材、 优秀教材使用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主管部门使用 或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先进的外文原版教材等。 价格 价格质价相符,物有所值,学生易于接受。 建立教材质量跟踪体系,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对选用教材进行质量跟选用评价 踪调查。 - 97 - 3.6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指标 质量标准 备课认真,教案齐全 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教学内容熟悉,授课认真 按时上、下课,上课期间不开手机 教学 不缺课,不随意调、停课或请人代课 态度 教书育人,严格课堂管理,尊重、爱护学生,注重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平时成绩记录完备 课后辅导耐心及时,作业批改认真 教学内容充实,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 信息量适度,反映学科前沿动态,注重教学内容更新 内容 概念准确清晰,观点正确,逻辑结构合理 重点突出,难度、深度适宜 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教学 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方法 手段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开展教学 普通话教学,语言生动流畅,快慢适中,感染力强 教态自然,肢体语言运用恰当 (针对不使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工整,字体规范,图示标准,版面利用合理;(针对使教学 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适合使用多媒体设备,课件直观、形象,内容科学、正确、能力 规范,信息适量,交互性好 授课思路清晰,讲授知识系统、逻辑严谨、表述准确、重点突出 现代教学辅助手段运用合理、有效,操作使用熟练 课堂秩序良好,学生到课率高,课堂气氛活跃,互动良好 教学 学生能较好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反映良好 效果 学生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 98 - 3.7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指标 质 量 标 准 组织与 有进行实验教学的管理组织,管理职责明确,实验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管理 有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学工作流程和要求,并严格执行 实验教学大纲齐全,大纲符合课程目标和实验技术的新发展,符合教学对象实际情况, 科学可行;应具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验教学 文件 有适用的、高质量的实验教材、讲义或指导书,内容及体系更新及时 学生实验考核办法及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齐全 教案齐全,清晰,详实,具可操作性 实验应在实验室人员协助下由授课教师独立进行,学生应按照实验要求测定实验数据、 处理数据并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教学 准备 实验场地整洁,仪器设备状态完好,实验材料齐备;指导教师对仪器设备状态清楚,安 全措施到位 实验分组方式及分组人数合理,并预先及时通知到学生 实验内容完整,实验目的、原理、注意事项讲授清晰,讲课与实际操作时间分配合理 实验 严格学生实验预习检查制度,记录完整;对学生实验操作指导认真,实验现象解释正确; 辅导答疑主动热情,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授课 与 遵循启发式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训练,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指导 结合 严格实验课堂管理,学生实验数据检查认真,原始记录签字确认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内容要求明确,批改及时、认真,批改率100%,评阅意见准确 实验各项成绩给定有依据,记载完整、规范、准确,且有指导实验的任课教师本人签名 成绩评定 实验设计合理、报告内容完整,原始数据真实、数据处理正确、误差分析严密;报告书 写工整、卷面整洁、图表清晰,其中符合技术文件撰写规范要求的实验报告份数?80% 综合评价 不少于60%的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评教活动,学生满意度高 - 99 - 3.8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实习质量标准 指标 质 量 标 准 实习大纲内容完整、全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 实习教学 各专业实习计划及教学实施计划安排合理 文件 各种实习教学文件内容完整、阐述详尽 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条件良好,能很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实习场所的选择与专业对口,能充分满足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证每个学生实 习地点落实 实习教学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40人,人员安排落实到位,教学经 验丰富,熟悉生产或工作实际,责任心强 条件 严格执行实习教学计划,保证实习学时数 学生实习经费专款专用,使用合理、有效 学院、专业教研室、指导教师认真履行各自岗位工作职责,实习过程的组织、检 查和指导到位 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做好实习动员及岗前安全教育工作 实习教学 有符合学院专业特点的《实习成绩考核办法》以及《学生分散实习、自行联系实管理 习管理办法》等有利于加强实习管理的文件 有明确的纪律要求,执行严格,遵守安全、保密和劳动保护等有关规定,学生无 违纪和事故发生 学生实习手册记录详细,内容与专业联系密切,资料或数据记录完整准确,具有 真实性和原创性 实习报告内容完整,真实可信;教师批阅认真,有评语,成绩评定合理 实习教学认真做好实习总结工作,积极组织实习经验交流,针对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质量 极改进,效果明显 实习总成绩应依据实习报告成绩、实习日志质量、实习出勤率与违纪情况及实习 单位鉴定或现场指导人员评语等方面综合评定,并按5级分制给出成绩(优秀、 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学生对学院实习的教学与组织工作、实习基地(场所)的情况表示满意 实习综合 评价 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实习态度、实习效果、实习纪律表示满意 特色 特色鲜明,有创新性,有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 100 - 3.9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 指标 质 量 标 准 按照培养目标围绕本学科和专业选择一定实用价值的、具有所学课程知识、能力训 练的题目 内容一般不超过本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能体现教学计划中对“三基”(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题目难易度与份量适中。 选题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要求能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选题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价 值 坚持每人一题。 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摘要及关键词(中英文)、目录、致谢、附录、参考文献等 内容完整、规范。 认真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文献,同时阅读自选资料,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 不少于10篇(部)。 文字通顺、无错别字;标点符号、计量单位使用准确;图纸、框图、表格、曲线等论文 (设计) 符合国家标准或工程要求。 撰写质量 正文字数符合要求:不少于8000字。 设计合理,理论分析与计算正确;实验数据准确可靠,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分 析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对研究的问题有独到之处或有较深刻的分析;结构严谨, 逻辑性强,论述层次清晰 论文(设计)表格项内容填写完整,符合规范 开题报告撰写认真, 设计方案 关于薪酬设计方案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停车场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室设计方案农贸市场设计方案 或论文撰写提纲切实可行,安排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表格手写质量 答疑记录详细明确,原则上每周至少记录一次 答辩 简要阐述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重点突出,能准确流利回答问题 论文(设计)有独特见解,富有新意或对某些问题有较深刻的分析,有一定的学术价学术水平 值或应用价值 - 101 - 4.教学评价类 4.1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学检查制度 教学检查分为学期初教学检查、学期中教学检查、学期末教学检查和教学情况抽查等四个部分。 一、学期初教学检查 期初教学检查是对学期初教学准备和开始工作的全面检查。期初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教室安排、教材到位情况、教学安排和实践环节落实情况、教学文件制定情况以及其它教学支持服务情况。具体要求如下: 期初教学检查安排在学期正式上课前后一周内进行,由院(部、中心)的教学秘书负责,教研室组织实施。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准备情况,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含实习实训计划)和教学讲稿的完成情况,课程安排、上课时间、上课地点、教材到位的落实情况,如有临时变动需通知相关教师和学生。对不符合有关要求的,应尽快整改按要求完成。填写《期初教学情况检查表(附表1)》。 二、学期中教学检查 期中教学检查是对教学工作执行情况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全面检查。检查的主要项目有:任课教师的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执行情况。 期中教学检查时间为每学期的第9—14周,以院(部、中心)、教研室自查为主,教务处负责督促和抽查,具体教学检查内容如下: l(教学文件 各单位要组织专人按有关要求,对任课教师的教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验(见习、实训)任务(计划)书、指导书的编订情况进行认真检查,保证教学资料完整性和规范性。 2(教学计划执行情况 检查内容包括教师授课进度执行情况(含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执行情况,以及教学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进、改革的情况等。 期中教学检查的结果,由教学单位填写《期中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含实验) - 102 - 汇总表》(附表2), 院(部、中心)存档,并形成文字总结。 三、学期末教学检查 期末教学检查的项目与期中检查基本相同,重点为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及效果。检查方式以各院(部、中心)自查为主,教务处根据具体情况组织抽查。 1.学生学风 各单位可采取适当形式,如召开座谈会(可邀请部分学生代表参加)等,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班级所在教研室和教务处,以制定解决方案,及时解决。 2.教师自查情况 检查内容包括教师授课进度执行情况(含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执行情况、作业布置及批改情况。检查方式为教师自查填报《教学检查教师自查表》(附表3),各院(部、中心)组织教研室复核确认。 3.院系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检查统计本学期各项教学文件、表格的填写与完成情况、整理归档情况;各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质量情况;试卷和考风考纪情况;统计后填写《期末教学工作完成情况检查总结表》(附表4)。 四、教学情况抽查 教学情况抽查主要基于对教学运行情况的反馈来进行。 由教务处对专家领导听课、同行评议、学生信息员等反馈的情况,认真分析并开展调查研究。对确实存在问题的课程,要重点检查该课程的教学情况,包括教师备课、授课和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情况,进行随堂听课和抽查教师教案等。对教学检查的结果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帮助督促教师改进教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1年7月修订 - 103 - 4.2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评定的活动,是确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是否合格的过程,它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为了保障课堂教学质量,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将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分为三部分:即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教师课堂教学互评。 一、 学生评教 学期: 主讲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班级: 评教等级 评教项目 评教内容 A B C D A.语言简练,内容与概念讲解准确无误 B.讲解准确,语言欠佳 教学内容与讲解 C.讲解基本准确 D.讲解概念混乱,含糊不清,时有差错 A.教学态度很认真,备课充分 B.教学态度较认真,备课较充分 教学态度 C.教学态度较认真,备课较充分 D.教学态度不认真,上课无教学资料 A.语言生动,讲解熟练,重点突出,难点讲 解充分 B.语言熟练,重点突出,但难点讲解不够 重点与难点讲解 C.语言平淡,重点、难点不够明确,基本完 成教学任务 D.语言单调乏味,概念模糊,条理不清 A.方法灵活,启发引导,能激发学习、思维 积极性 B.方法灵活,启发引导,但方法欠缺 教学方法 C.缺乏准确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教学能力 欠佳 D.方法呆板,内容讲解不清,缺乏课堂组织 A.课后布置作业,每次批改认真有评语,并 能对作业做课堂评价与讲解;考核内容适合 教学基本要求,阅卷评分公正 B.课后布置作业,批改次数较多,批改较认作业布置、批改与考核 真,但无评语;考核内容基本适合教学要求, 阅卷评分较公正 C.课后布置作业,批改次数较少,批改无评 语,无课堂评价与讲解;考核内容基本适合 教学要求,阅卷评分欠公正 - 104 - D.课后未布置作业,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不 相符,阅卷不严肃,常有人情分 合计总分 注:1.此表共五大项,每大项各占20分,总计100分。每一大项内分为A、B、C、D四个等级。A :20分,B :15分,C :10分,D :5分。评价者只能选择一个等级。 2.请同学们持严肃态度,实事求是给老师评分 二、课堂教学教师自我评价 学期 课程名程 主讲教师 授课班级 评 价 等 级 评价指标 评 价 内 容 与 要 求 不合优 良 合格 评定 格 1、目标明确、具体 5 4 3 2 教学目标 2、目标全面、适当 5 4 3 2 3、让学生知道目标 5 4 3 2 1、内容正确,富有思想性、教育性 5 4 3 2 2、知识点落实 5 4 3 2 教学内容 13、联系学生经验 8 6 4 0 11、步骤清楚、活动转换 8 6 4 0 1程序与方法 2、教学、管理方法把握 8 6 4 0 13、全程以目标为定向 8 6 4 0 1、语言、板书、教态 5 4 3 2 教学素养 2、真诚、热情、民主 5 4 3 2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5 4 3 2 学生主动学习 1、目标达成程度 5 4 3 2 - 105 - 2、提问发言的多少 5 4 3 2 3、质疑问难的质量 5 4 3 2 4、合作交流的状况 5 4 3 2 评价分数 评价意见 三、教师课堂教学互评 主讲教师 授课内容 授课时间 评课者 评价评价等级 评 价 要 素 情况记载 指标 A/B/C/D 符合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目标 符合学生实际 学习资源科学充足 教学方法灵活得当 教学评价正确、适时、多样 策略 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辩性,展示问题解决过程和思 维过程 及时调控,富有教学机智 参与态度主动积极,习惯良好 学生参与人数较多、方式多样、时间充裕 活动 善于倾听,乐于合作,勇于质疑,见解有新意 环境宽松和谐,师生真情流露 教学互动丰富有效 氛围 师生情绪饱满 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教学学生学习有兴趣,个性得到展示和发展 效果 每个学生都有所获(结合学生评价表给予评价见附表1) 教学 特色 A等:A级有13个及以上,不出现B 级以下的等级;B等:B级及 等级综合以上的等级有13个及以上,不出现D 级以下的等级;C等:C级说明 等级 及以上等级有13个及以上;D等:其余为D等 - 106 - 4.3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课教学评价体系 一、教师评价 实验课程名实验项目名称 称 实验指导教班级 实验地点 师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和标准 分值 评分 1、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齐全 5 2、有实验报告 5 实验准备 3、实验指导教师有准备充分的教案或讲稿 5 (20分) 4、实验耗材准备充分,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3 5、实验设备完好,实验系统初始化设置到位 2 1、实验项目目的性强,能反映实验课程主要内容的综合应7 用 2、能够结合实验内容,介绍本学科的新成果、新发展,开6 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内容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与实验要6 ( 30分) 求不同的实验方法 4、实验项目设置与进度合理 6 5、能够使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手段,明显改善实验教5 学效果 1、对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进行准确6 的讲解 2、结合实验内容提出启发性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增加实5 验课堂的互动 3、对实验内容和技术掌握熟练,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实验过5 实验指导 程中出现的问题 ( 30 分) 4、对实验课堂的秩序和纪律管理有序 4 5、能够注意观察实验学生的反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热情6 耐心地给予解答 6、对实验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敬业勤勉,在实验过程中没4 有随意离开实验室 1、实验指导教师布置和检查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报告,并给2 予恰当的评价 实验报告与2、实验指导教师对实验报告要求明确 1 考核 3、实验指导教师能认真批阅实验报告,指出学生报告存在(10分) 2 的问题并给予解答 4、有规范的考核标准和办法 1 - 107 - 5、考核结果公正、合理 2 6、有考核分析和总结 2 1、实验目的清楚、实验内容有价值 2 实验效果 2、实验内容与课程结合紧密,进度合理 4 (10分) 3、学生反馈情况好,收益大 4 总分 评委意见 和建议 说明:1、本评价体系包括评委评教、学生评教两部分,每一部分总分为 100 分,其权重分别为 0.4 、 0.6 。 2、评价每项评分可精确到0.1分。 二、学生评价 专业 班级 实验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评分 得分 10 仪器设备状态完好,实验材料齐备 实验准备 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齐备,指导教师认真检查实验(20分) 10 预习情况 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联系紧密,内容充实,时间分配10 合理 实验讲解清楚,实验要求明确,示范操作规范 10 实验指导 (50分) 指导实验认真负责,回答问题耐心细致 10 注重启发式教学,能独立完成实验 10 实验报告全批全改,且批改认真、仔细,返回及时 10 - 108 - 10 实验教学效果良好,能全部掌握实验内容 实验效果 10 通过实验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0分) 重视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能提高实验动手10 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 分 学生对本实验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 109 - 4.4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实习教学评价体系 学院名称: 评估年级: 评估等级: 主评估标准 评估等级 参要一级 二级 考 观资料来源 指标 指标 权A级 C级 A B C D 测重 点 基有签约的校外有签约的实习实习基地地实习基地每个基地每个专业1协议书及6% 6 4.8 3.6 2.4 基 状专业3个以上。 个以上。 利用情况 地 况 建 实习单位有实习单位有导《实习单设 80%指导教师具60%的指导教师位指导教备高级职称或师具备高级职(10%) 4% 4 3.2 2.4 1.6 状师情况一相当于高级职称或相当于高况 览表》 称。 级职称。 领成立学院实习成立学院实习导领导小组,分工学院实习领导小组,但分4% 4 3.2 2.4 1.6 重明确,责任落工作计划 工不具体。 视 实。 实习 有系统、完整的准备 计实习工作计划,(30%) 划对实习目的、内有实习计划,但学院实习 4% 4 3.2 2.4 1.6 制容、进程、要求内容不全面。 工作计划 订 等有明确的安 组 排及要求。 织 实习前落实了学院实习实领 实习点,并合理实习前落实实计划,同意习导划分了实习组。习点。分散实习接收函件,点(20%) 分散实习的,有的,有同意接收与《实习4% 4 3.2 2.4 1.6 的同意接收实习实习的函件和生、实习单落的函件和联系联系电话。 位联系一实 电话。 览表》 指导教师与实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之比小于师习生之比1:35,《实习指或等于1:30,生中级职称以上导教师情4% 4 3.2 2.4 1.6 且中级职称以比 指导教师不少况一览表》 上指导教师不于60% 少于80% - 110 - 召开有实习领实实习动员较简导小组成员、指习单,参加人员不音像及存导教师、实习生4% 4 3.2 2.4 1.6 动少于应参会人挡资料 参加的实习动员 数的80%。 员会。 1.实习期间实习1.实习期间实领导小组成员领习领导小组成到集中实习点领导小组导员到集中实习指导工作不少实习工作10% 10 8 6 4 督点指导工作1于3次,实习期记录 察 次,实习期间未间未出现任何出现任何事故。 事故。 1.深入了解并协 检查调实习单位对1.了解实习单指导实习工作的具位对实习工作(30%) 体安排,与实习的具体安排。2.教单位、导师保持指导实习生开实习师密切联系。2.市指导教师展工作每周不20% 20 16 12 8 过程指内实习指导实工作笔记 少于1次,分散导 习生每周不少(50%) 实习的学生至于3次,对分散少电话沟通2实习的学生至次。 少电话沟通3 次。 专 业每位实习生应每位实习生应实实习完成高质量的完成专业实习习专业实习成果专业实习报告1报告1篇和其20% 20 16 12 8 报报告 篇和其它形式它形式的实习(20%) 告的实习成果。 成果。 报 告 1.实习结束后, 及时召开总结 大会,组织实习1.召开实习总1.学院实习总 小组、实习生、结会,进行了经领总结。2.总结 指导教师认真验交流。2.有书总结导结会议记评 进行经验交流。面实习总结报5% 5 4 3 2 小录。3.实习(15%) 价2.有全面、系统告,内容较简组 成绩一览的书面实习总单。3.实习成绩(20%) 表。 结报告.3.实习评定合理。 成绩评定科学 合理。 - 111 - 1.组织实行小组 认真总结,互相1.对全组成员评议。2。认真1.指导教师指做出书面鉴定,对全组成员做工作总结。导填入相关评定出书面鉴定,填2.学生实习 5% 5 4 3 2 教表格。2.指导教入相关评定表成绩评定师 师工作总结简格。3.指导教师表 单。 工作总结认真、 全面。 认真总结经验,实学生实习 提出今后努力自我鉴定简单、习成绩评定 5% 5 4 3 2 方向。认真填写不全面。 生 表 自我鉴定。 实 习 单实习单位对实实习单位对实学生实习评价位习生评价优秀习生评价优秀成绩评定5% 5 4 3 2 (5%) 的率在90%以上。 率在70%以上。 表 评 价 总分 100% 注:低于A级标准高于C级标准的评为B级,低于C级的评为D级。 - 112 - 4.5食品与生物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 内涵 等 级 标 准 一级 二级 主要观测参考 评估 等级 内 涵 说 明 指标 指标 点 权重 等级 计分 A C 符合本岗位资格是指应 符合本岗位符合本岗位资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指导教2.5 资格的教师格的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 师资格 ?95% ?85%-90% 格证或具有讲师以上职 务教师。 *本专业中 教授、副教 1.1 指 授指导毕2.5 均参加指导 ?90% 指导导 业论文(设教师 教 计)情况 师 参加过科研是指取得科及 *指导教均参加过科 研成果鉴定证书者;实指 师的科研研与实际工参加过科研与际工作如工程设计、企导 与实际工3.3 作,其中有实际工作者 业策划、……项目已得工 作背景情省级以上科?90% 到实施或具有三年以上作 况 研项目 本专业岗位工作者。 本专业指导教师中若其1.2 中有一人超过等级标准指导*每位教 均<8人 均?10人 规定仍为A级,不超过工作师指导学3.3 3人降为B级,超过4情 生数适当 人降为C级。 况 等 级 标 准 一级 二级 主要观测参考 评估 等级 内 涵 说 明 指标 指标 点 权重 等级 计分 A C 每位教师均每位教师均能能每周用4 每周用?2个半个半天与所天与所指导的 指导学生交*指导时学生交流、讨流、讨论; 间与精力2.5 论;所有的学 所有的学生投入情况 生均无方案性 均无方案性(或写作大纲(或写作大 无原则性)错纲无原则误 性)错误 指导的学生 选题均为一指导的学生选 人一题;同题均为一人一*指导的一教师指导题;其中不应选题与内2.5 的学生设计有?1/3的设计 容情况 或撰写的论(论文)内容 文与前届设与前届学生重 计(论文)复 内容不重复 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毕 *生均毕 加大对毕业论文(设计)业 业实习、工作的经费投入,采取 设 毕业论文2.5 ?120元 ?100元 切实措施改变当前对毕 计 (设计) 业论文(设计)工作投(论 环节经费 2.1 入不足的状况。 文) 经 环 “合理地”是指符合财会费 全部、合理?80%合理地节 规定,直接用于学生、地用于毕业用于毕业实工 *经费利指导教师开展毕业实3.3 实习、毕业习、毕业论文 作 用 习、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设计)工作条 工作各主要环节的必要工作中 中 件 经费支出 - 114 - 等 级 标 准 一级 二级 主要观测参考 评估 等级 内 涵 说 明 指标 指标 点 权重 等级 计分 A C 实验室、实习校内外实习场所面积与生 基地完善;*实践条均教学仪器设3.3 设施满足因 件 备值达标;能材施教的实满足教学基本 践教学要求 2.2 要求 教学满足课题需满足课题基本设 *文献资 3.3 要,使用方需要,使用方 施 料 便 便 均能满足本能满足本专业 *工作环专业各选题90%选题需1.5 境 需要,使用要,使用基本 方便 方便 适应专业培 养目标要能适应专业培 求,能切实养目标要求和做到与科学 *题目的做到与科学研3.3 研究、科技 性质 究、科技开发、毕 开发、经济经济建设和社业 建设和社会 会发展相结合 设 发展紧密结3.1 计 合 选题(论 质量 具备本专业的综合训练文) 能全面体现能体现本专业内容是指具备本专业必选 专业培养目 培养目标和培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题 标和培养规*题目的养规格要求,识、相关知识的综合运 2.5 格要求,具 综合训练 基本具备本专用和必要的基本技能、备本专业的 业的综合训练方法以及本专业实际工综合训练内内容 作与研究工作初步能力 容 的综合训练内容 - 115 - 等 级 标 准 一级 二级 主要观测参考 评估 等级 内 涵 说 明 指标 指标 点 权重 等级 计分 A C 能达到专业基本能达到专教学计划对 业教学计划对本教学环节本教学环节所 所规定的目*题目的规定的目的,的,结合实 难度与份2.5 结合实际,因 际,因材施量 材施教,尚可 教,均能进进行一定创新行创新精神 精神与实践能与实践能力力培养 培养 毕业实习管理文件包括 实习大纲、实习计划, 实习大纲、明确实习地点、实习内实习大纲、实 实习计划齐容和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文习计划基本健4.3 全,切实可的要求及时间分配等, 件与执行 全,执行较严行,执行严学生按自己的毕业论文格 格 (设计)题目和内容进 行社会调查,搜集资料、 案例、技术数据的活动。 管 4.1 毕业毕业实习 实习(调研)安 的管排合理,学 理 理 生实践和动 手能力得到毕业实习安排*毕业实充分的训基本合理,资检查实习日记、实习总习(调研)4.3 练,资料收料收集基本满结(报告)。 情况 集充分,为足需要 毕业论文 (设计)撰 写提供重要 资料 - 116 - 等 级 标 准 一级 二级 主要观测参考 评估 等级 内 涵 说 明 指标 指标 点 权重 等级 计分 A C 毕业论文(设计)的管 理文件包括毕业论文 具有达到教(设计)教学工作计划学目的要求 (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的毕业论文具有基本达到(设计)的目的、内容、*毕业论(设计)教符合教学目的选题原则,对指导教师、文(设计)学工作计要求的教学工 2.5 学生的要求,时间安排、 的管理文划、工作计作计划、工作成绩考核),毕业论文件与执行 划、指导书,计划、指导书,(设计)工作计划(根并且切实可执行较严格 4.2 据每年具体情况而编行,执行严毕业写),毕业论文(设计) 格 论文指导书(根据具体课题, (设由专业教研室编写)。 计) 集中进行教的管 学检查2次以理 上,情况调查毕业论文(设计)过程*毕业论表填写认真,教学检查1次,中教学检查包括毕业论文(设计)实事求是并情况调查表填文(设计)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4.3 有指导教师写和检查记录全过程教学检查,即各 学检查情认真修改的情况符合要院(系)负责主要抓好况 毕业论文(设求。 初期指导、中期检查、 计)原稿及详结束验收的检查。 细的检查记 录 - 117 - 等 级 标 准 一级 二级 主要观测参考 评估 等级 内 涵 说 明 指标 指标 点 权重 等级 计分 A C 指导教师对 学生严格要 *检查指求,有足够导教师对指导教师基本 在岗时间及学生进行上能对学生进时对学生进 指导答疑行指导答疑,2.5 行指导答 和修改毕并能指导学生 疑,并指导业论文修改毕业论文学生认真修 (设计)(设计)原稿 改毕业论文情况 (设计)原 稿 进入毕业环节的学生应4.2 该认真执行学校制定的毕业 管 《毕业论文(设计)工论文学生能在学 作管理办法》,完成学生(设校规定时间 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计)内很好的独学生在规定时理 各项要求。学生必须在的管立完成毕业间内能独立完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毕理 *检查学论文(设成毕业论文业论文(设计)。毕业论生对毕业计)。毕业论(设计)。毕业 文(设计)文本主要应论文(设文(设计)论文(设计)2.5 包括:毕业论文(设计) 计)的要的撰写能严的撰写能基本的正文,毕业论文(设求完成情格执行学校执行学校本科 计)任务书、毕业论文况 本科毕业生毕业生毕业论(设计)说明书或图纸、 毕业论文文(设计)撰设计计算书,摘要及其(设计)撰写规范及规定 参考文献等。毕业论文写规范及规(设计)的撰写必须严 定 格执行《许昌学院本科 生毕业论文(设计)撰 写规范及规定》。 管 4.2 *检查各有能体现专有体现专业特各专业自行制定的 5.0 毕业专业毕业业特点的毕点的自行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评 - 118 - 等 级 标 准 一级 二级 主要观测参考 评估 等级 内 涵 说 明 指标 指标 点 权重 等级 计分 A C 论文论文(设业论文(设的毕业论文分标准应该体现不同专 (设计)的评计)的评分(设计)的评业特点。并有较强的操 理 计)分标准、标准,且有分标准,毕业作性、科学性。毕业论 的管 答辩程序较强的操作论文(设计)文(设计)成绩按优秀、 理 的制定及性、科学性。成绩评定能按良好、中等、及格、不执行情况 毕业论文五级分制评及格五级分制评定,并 (设计)成定。 按学校规定严格控优、 绩按五级分工科类优良的比例,切实把好毕 制评定,并秀毕业论文业论文(设计)质量关。 严格控制(设计)未含 管理程序中指导教 优、良的比经济分析和社师的“评语”应规范,对 例。 会效益分析的该生的毕业论文(设计) 工科类内容;文科类的学术水平与在本教学 优秀毕业论毕业论文未含环节中的实际表现,依 文(设计)定量分析和据学校、学院与专业教 必须含有经WTO规则应学计划的规定标准要求 济分析和社用的内容。 写出评语,并对其答辩 会效益分析能基本履资格提出认证建议。答 的内容。 行毕业论文辩委员会应对该生的毕 能严格(设计)管理业论文(设计)与答辩 遵循和执行程序和答辩程的学术水平,依据国家 毕业论文(设序,组织学生高等教育法和学位条例 计)的管理程进行毕业答写出评语和评定成绩, 序和答辩委辩。 作为其毕业与学位资格 员会的职责,认证的重要依据。 确定答辩程 序,并严格履 行答辩程序, 组织学生进 行毕业答辩。 - 119 - 等 级 标 准 一级 二级 主要观测参考 评估 等级 内 涵 说 明 指标 指标 点 权重 等级 计分 A C 4.3 *毕业论2.5 质量标准完质量标准基本毕业论文(设计)教学 毕业文(设计)善,执行严建立,且能执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论文的质量标格 行 包括目标确定,毕业论(设准 文(设计)质量标准的 计)建立、信息的收集(统毕业论文(设初步形成了毕 质量计与测量)、评估,信计)质量保证业论文(设计) 控制 息反馈、调控等环节。 与监控体系质量保证与监 *毕业论文 完善,积极开控体系,能开展理 (设计)质2.5 展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设 量评估 (设计)教学计)教学工作评 工作评估活估活动,有成 动,成效显著 效。 指导教师在 对学生进行 毕业论文 (设计)指 导答疑、修 改、审阅中能严格要求, 能够做到以严谨治学,教 学 身作则,严书育人,能投 *教师的 5.1 格要求、严入精力基本完 师德修养教师4.3 谨治学,教成毕业论文 和敬业精风范 书育人,集(设计)环节风 神 中精力完成的各项教育教 毕业论文学任务,关心 (设计)环学生。 节的各项教 育教学任 务,主动关 心学生成 才。 - 120 - 等 级 标 准 一级 二级 主要观测参考 评估 等级 内 涵 说 明 指标 指标 点 权重 等级 计分 A C *学生遵 守校纪校学生均能自 ?90%的学生规和学校觉遵守校纪能自觉遵守校 制定的学校规和学校纪校规和学校生实习和制定的学生 2.5 制定的学生实 毕业论文实习和毕业习和毕业论文 (设计)论文(设计)(设计)工作工作管理工作管理办 管理办法 办法的情法 况 5.2 *调动学有符合实际 学习生进行毕的措施,学 风气 业实习、生参与各项 毕业论文学习活动积有学风建设措2.5 (设计)极主动,在施 积极性的毕业设计与 措施和效撰写论文中 果 勤奋进取 毕业论文能纠正毕业论倡导科学、求实、勇于 (设计)能文(设计)脱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 *学风建紧密结合实离实际的倾学风,切实纠正毕业论2.5 设情况 际,科学、向,无弄虚作文(设计)脱离实际的 求实和勇于假、抄袭等不倾向,杜绝弄虚作假、 创新 良行为 抄袭等不良行为 从开题、立论、资料收 毕 6.1 集、方案比较、调查、 *解决实分析解决实有一定的分析业 能力实(试)验、总结、提际问题的2.5 际问题的能解决实际问题 设 水 炼观点或结论等方面能力 力强 的能力 计 平 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 121 - 等 级 标 准 一级 二级 主要观测参考 评估 等级 内 涵 说 明 指标 指标 点 权重 等级 计分 A C 将所学的本专业必需 的基础理论、基本知*综合知对综合知识有一定的对综识、必要的基本技能、识的应用2.5 的应用能力合知识的应用方法和相关知识融会 能力 强 能力 贯通、联系实际的能 力,扩大知识面,应用 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 *在工作在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在工作中应 中应用各在工作中能应外语、文献资料、计算、 2.5 用各种工具 种工具的用各种工具 绘图和数据处理等能的能力强 能力 力。 *撰写科撰写科研报有一定的撰写(论 研报告、 告、论文、科研报告、论文) 论文、设2.5 设计和表文、设计和表 教 计和表达、交流的达、交流的能学 达、交流 能力强 力 效 的能力 果 论文的质量:结构严 谨,文字通顺,用语符 号技术规范,图表清 楚,书写格式规范,工6.2 作量饱满;图纸质量:毕业结构、工艺合理,图样 论文*论文或论文或设计规6.5 质量好 绘制及技术要求符合 (设设计质量 范,质量合格 国家标准,图面质量符计)合要求;分析、计算: 质量 综合分析正确、合理, 设计、计算准确无误; 有一定的理论或实际 价值和创新之处。 - 122 - 5.奖励资助类 5.1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精品群建设奖励办法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结合我院的实际,为全面提高我院的教学水平,规范本科教学环节,减少申报各种教学项目或课题的重复性劳动,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特制订本办法。 一、 精品课程申报要求 1、 院系所有在编在岗教师(含院系兼职教师)均可报名申请精品课程立项; 主持人只能参与1项,其他人员最多参与2项。课程组的每位任课教师 原则应上过该门课程,新建专业可适当放宽。 2、 课程组至少由3人组成的结构合理、人员较为稳定、教学水平较高、教 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课程负责人原则上要求有副高或以上职称,院系 新专业可以适当放宽,负教师梯队中至少有副教授1人、讲师1人。 3、 课程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前沿性;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 段,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用网络进行教学和 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教改成果、网络课 件、授课录像等要能够在网上运行并免费开放,逐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 共享。 4、 课程组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新,成效显著,发表有高质量的教研论 文,或获得过校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或主持、参与过省、部级以上 教改研究课题(负责人限前5名)。 5、 凡验收通过的精品课程(含校级、省级、国家级),按后续支持政策给 予支持,凡验。 6、 收通过校级优质课直接列入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立 项资助。 7、 我院精品课程建设周期为2年,2年内不能验收通过的,取消精品课程 资格停拨经费并追回部分已拨付经费。 二、立项答辩形式和内容 凡准备立项的人员要填写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精品课程申报表和课程资源的更新与上网规划进度表。 1、形式:PPT的形式汇报,其中课程组陈述并进行演示5-8分钟,专家提 问3-5分钟。参加答辩教师自带U盘或移动硬盘,并提前15分钟到达答 辩地点。 2、答辩人着重以下几个方面陈述: ?本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本人承担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如已承担过 多少遍讲授任务、教学效果如何等,); ?本门课程已有基础或主要特色(如师资队伍基本状况、教学大纲、教材 建设、题库建设、多媒体教案、特色之处和课程网站建设等); ?本课程的建设思路(重点谈拟达到的主要目标及规划)。 三、验收标准 (一)验收内容 1、课程的建设目标、完成进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建设情况、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情况等。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含校级精品课程要求的内容;试题库建设;课程改2 革成果(项目、论文、获奖等);相关的科研成果;(实验)教材建设;团队建设;教学效果(专家听课、同行听课和学生评教)等)。 3、课程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主要从教学改革成效,试题库建设成效,教材(实验实践类指导书)建设成效和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四个方面重点考核。 (二)验收程序、内容和标准 1、提出验收申请。课程负责人提出评估验收申请,认真、如实地填写《计算机学院课程建设评估验收申请书》,如因故确实需要延缓验收的课程,由课程负责人提前向学院提出延期申请,说明延期原因,延缓验收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半年。凡是因故延迟的课程,该课题组成员在同等条件下申报类似课题的不予推荐。 2、自查自评。项目组认真总结课程立项建设以来的建设成效,并对照《计算机学院课程建设评估指标和内涵》,在自查基础上,根据二级指标逐条撰写《课程自评报告》。 3、专家组(以校外专家为主,部分校内专家参与)验收评估标准。院领导 - 124 - 小组在一年后立专家组分别对院级精品进行中期验收,中期验收标准达到“许昌学院课程建设评估指标内涵及标准”中的B级指标、终期检查要达到完成A级指标中的90%以上。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4、验收环节为:听取课程负责人汇报(10分钟以内),专家提问(5-8分钟),审查课程建设支撑材料、查看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情况等。 5、验收结果 验收结果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3种。通过验收的精品课程享有“计算机学院精品课程”称号,有效期3年。课程组主要成员在院系评先表优,职称推荐上优先考虑。未通过验收的视课程建设情况做延期结题或撤销处理,撤销处理的追回给予资助经费并限制类似项目的申报。 (三)需提交的验收材料 1、《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课程建设评估验收申请书》(一式五份) 2、《课程自评报告》(一式五份) 3、该门课程建设的相关成果及佐证材料:包括最终成果和课程建设的过程性材料。如课程教学(实验)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试卷库、编写或出版的教材(含实验教材)、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立项结项证书、获奖情况及其它教学改革材料等。 4、试题库(6套试卷含标准答案)或试题在线自动生成系统。 以上材料(含申请书和自评报告电子版)请务必于学院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材料到院系精品课程评估领导小组。 四、奖励政策 凡通过我院立项的精品课程,每门课程学院拨付一万元的建设经费,用于网站建设、团队建设、材料打印装订、发表相关教研论文、项目获奖申报、教材出版等,经费分三次拨付,立项时先拨付3000元作为启动基金,一年后中期查通过的,再次拨付3000元,未通过的暂缓拨付,并限期整改。2年后结项通过后拨付最后的4000元,如果没有按照要求完成,追回已经拨付的部分经费。 五、后续支持政策 - 125 - 精品课程验收通过后,对该门课程给予一定的后续支持,具体标准如下(单位:元) 精品课程级别 每年的资助额 主讲教师的课程系数 备注 食品与生物工 2000 10%、7%、5%(限前3名) 程学院 许昌学院 3000 15%、10%、7%、5%、3%(限前5名) 20%、17%、15%、12%、10%、7%、5% 河南省 10000 (限前7名) 35%、30%、25%、20%、15%、12%、10%、 国家级 30000 7%、5%、3%(限前10名) 说明: 1、所有资助期限为课程验收通过后(以学期为计算单位,不足一学期的从 下个学期算起)连续三年。 2、课程系数分配由课程负责人在结题前根据贡献大小指定,并在结项书中 排名,且排名指定后不再更改。系数指原始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且为该 门课程真正的授课人(仅挂名不上课的不在此列)。 3、后续资助费用主要于网站的维护、更新和教学改革等。 六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此前相关规定同时废止。本办法由食品与生 物工程学院负责解释。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制定日期:2011年9月5日 - 126 - 第三部分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士学位授 予工作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1981年颁布)、《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办法》(豫教高一字[1990]216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学位〔2010〕9号)以及《许昌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结合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2个专业,按已有普通本科专业所属学科门类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三条 按《许昌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和要求,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如下: 主任委员:刘学功 副主任委员:王德国 王佳华 委员:刘海英、高雪丽、肖付刚、郭卫芸 秘书:张玉 第四条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职责: 1、贯彻执行本细则所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的要求和程序,逐个严格审核本学院各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学士学位资格和条件(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各门课程的成绩、专业,教育实习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鉴定等材料),提出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拟授予、异常授予和不授予学士学位的学生名单并予以公示。 2、向学位办报送拟授予、异常授予和不授予学士学位的学生名单及有关材料。 - 127 - 3、负责处理学士学位授予工作中的遗留问题,并根据有关规定提出初步意见,报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 4、负责受理学位委员会交办的有关事宜。 5、协助学位办做好学士学位证书的发放工作。 第三章 学士学位授予条件 第五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可授予学士学位: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校学习期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许昌学院学生守则》;有良好的修养,品行端正。 2、较好地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门知识,完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项要求,取得毕业资格。具体如下: (1)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76学分,其中通识类课程74学分,专业基础课38学分,专业选修课29学分,实践类课程35学分。 (2)在校期间,培养方案中所有必修课程、限选课程、模块课程最终考核成绩均达到及格。同时,所修全部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0以上(含2.0)。 3、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表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第六条 本科毕业生有下列情况之一,不授予学士学位: 1、未获得毕业资格者。 2、在校学习期间,受到留校察看(不含)以下纪律处分两次以上(含两次)或留校察看及以上纪律处分者。 3、在校学习期间参加各种考试作弊者(含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 4、在校学习期间,所修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在2.0(不含2.0)以下者。 5、毕业论文(设计)不合格者及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严重的舞弊作伪行为者。 6、在学习期间,《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者。 7、在学位授予工作各环节中,有严重的舞弊作伪行为或因其他原因,经学位委员会审核认为不能授予学士学位者。 - 128 - 第七条 异常授予学士学位条件: 对有第六条第3、第4款所列情况,对应第4款:在校学习期间,所修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在2.0(不含2.0)以下1.8以上(含1.8),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 1、获得实用新型、发明授权专利者。 2、在省级及以上科技作品、科技发明、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英语演讲、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省级一等奖及以上者、获国家级三等奖及以上者。 3、毕业当年考取硕士研究生或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者。 4、毕业当年考取国家机关公务员者。 第四章 学士学位授予程序 第八条 在本科阶段最后一学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结束后,学生领取并填写《许昌学院学士学位授予申请表》。 第九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依据本实施办法的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对每个毕业生进行审核,确定授予和不授予学生名单,填写《授予学士学位学生名单》和《不授予学士学位学生名单》,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任签字后,报送校学位办公室。 第十条 校学位办公室对分委员会上报的初审名单进行复核,并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交复核意见。 第十一条 学校召开学位委员会会议,审定授予、异常授予、暂缓授予及不授予学士学位的学生名单。学位委员会主任在《授予学士学位学生名单》、《异常授予学士学位学生名单》、《暂缓授予学士学位学生名单》和《不授予学士学位学生名单》上签字后,连同会议纪要交学位办备案存档。 第十二条 对已授予的学士学位,如发现有舞弊、弄虚作假等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及本细则规定者,经学位委员会复议予以撤销。 第十三条 学位办向经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学士学位获得者颁发学位证书。 第五章 学士学位授予异议、复议事项的处理 第十四条 在学校公布授予学士学位结果后五个工作日内,对该结果有异议 - 129 - 的学生,可向化学化工学院分委员会提出书面复议申请,由分委员会调查核实;如情况属实,分委员会在收到申请后五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报学位办进行复核;学位办复核后,如认为确有必要,向学位委员会提请复议。 第十五条 学位委员会在收到复议申请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复议,并将复议结果通知学院分委员会,由学院分委员会通知到学生本人。 第十六条 学校对在学士学位授予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细则适用于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本科学生。 第十八条 本细则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十九条 本细则由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分委员会负责解释。 许昌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1年12月 - 130 - 第四部分 食品质与量安全专业培养方案 2012级食品质与量安全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食品质与量安全 专业代码:082702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检测、管理和认证的基本技能,熟悉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法规与标准,能够胜任食品质量与安全及相关领域内分析检测、质量控制、安全评价、生产管理、教学及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卫生规范、食品分析检验技术等专业知识,接受食品安全生产及检测技术、质量控制和管理、相关科研方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餐饮业安全生产、质量监控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宽广的科学视野,能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备扎实的化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 3、掌握餐饮业、食品生产、贮藏运销、相关农用化学品及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4、具有食品质量监控、管理、安全性分析和检测的技能。 5、熟悉我国有关食品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卫生质量标准,及相关的国际法规。 6、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发展学习的能力,掌握信息化社会交流表达的方式与信息获取方法,能够阅读英语专业文献,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要课程 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毒理学、食品标准与法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与食品安全、食品质量与安 - 131 - 全管理、食品质量检验技术等。 四、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1、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可在3—6年中完成学业。 2、学位:符合许昌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175学分;其中通识类必修课应修满62学分,选修 课应修满12学分;专业基础课应修满38学分;专业方向课程应修满29学分;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修满34学分。 六、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一)通识类课程(应修74学分,其中必修62学分,选修12学分) 学分 总学时 考核 开课 课程 课程 开课 课程名称 周学时 备注 类别 学期 单位 方式 代码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考试 社科部 91034 2+1 2 30 1 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科部 91043 2 2 36 2 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社科部 91040 2+1 2 36 3 考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科部 91044 3+3 3 54 4 考试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形势与政策 社科部 91001 2 1 1-4 考查 大学英语(1) 公外部 92002 4 4 60 1 考试 大学英语(2) 4 2 考试 公外部 92003 4 72 大学英语(3) 公外部 92004 2 2 36 3 考试 必修大学英语(4) 公外部 92005 2 2 36 4 考试 课程 计科院 11141 计算机应用基础 2+1 2+1 30+15 1 考试 体育与健康(1) 1 1 考试 公体部 93002 2 30 体育与健康(2) 公体部 93003 1 2 36 2 考试 体育与健康(3) 公体部 93004 1 2 36 3-7 考试 俱乐 部 体育与健康(4) 公体部 93005 1 2 36 3-7 考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1 考试 教科院 12周 14143 3 36 英语自主学习 98004 4 1-8 创业教育 98005 2 32 高等数学1 4 1 考试 数统院 05171 4 60 - 132 - 高等数学2 数统院 05172 4 4 68 2 考试 线性代数 数统院 05173 2 2 34 2 考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数统院 05174 2 2 34 3 考试 大学物理 3 2 考试 电信院 06171 3 51 大学物理实验 电信院 06172 0+1 3 18 2 考查 电工与电子技术 电信院 06173 2 2 34 3 考试 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 电信院 06174 0+1 3 18 3 考查 选修在全校开设的课程中选 12 216 考试 课程 修 小计 66+8 1129+15 (二)专业基础课(应修38学分) 学分 周学时 总学时 考核 课程 开课 课程 开课 课程名称 备注 类别 学期 单位 方式 代码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专业导论(食品质量与食品院 讲座 17011 1 2 16 1 考查 安全) 无机及分析化学 化学院 17074 4 4 60 1 考试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化学院 17075 0+2 0+4 0+36 1 考查 有机化学 化学院 17076 3 3 48 2 考试 有机化学实验 考查 化学院 17077 0+1 0+3 0+18 2 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 化学院 17078 3 3 48 3 考试 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实化学院 17079 0+1 0+3 0+18 3 考查 验 专业 必修食品生物化学 考试 食品院 17002 3 3 51 3 课程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 食品院 17101 0+2 0+4 0+32 3 考查 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院 17003 3 3 48 4 考试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食品院 17102 0+2 0+4 0+32 4 考查 食品工程原理 考试 食品院 17004 4 4 64 4 食品工程原理实验 食品院 17103 0+2 0+4 0+32 4 考查 食品化学 食品院 17005 2.5 3 45 4 考试 食品化学实验 考查 食品院 17104 0+1 0+3 0+18 4 食品分析 食品院 17006 2.5 3 45 5 考试 - 133 - 食品分析实验 食品院 17105 0+1 0+3 0+18 5 考查 小计 26+12 425+204 (三)专业方向课(应修29学分,其中限选19学分,任选10学分) 学分 周学时 总学时 考核 课程 开课 课程 开课 课程名称 备注 类别 学期 单位 方式 代码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食品工艺学 考试 食品院 17031 3 4 48 5 食品添加剂 食品院 17032 2 3 36 5 考试 食品营养学 食品院 17033 2 3 36 5 考试 限 食品毒理学 食品院 17034 2 3 36 6 考试 选 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践 考查 食品院 17035 2 3 36 6 课 食品标准与法规 食品院 17036 2 4 36 7 考查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 食品院 17037 2 3 36 5 考试 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验 食品院 17038 0+4 6 0+72 6 考查 食品专业英语 考查 食品院 17051 1.5 3 24 6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食品院 17052 1.5 3 24 7 考查 文献检索与利用 食品院 17053 1+0.5 3+2 18+8 7 考查 功能食品 食品院 17067 1.5 3 24 6 考查 中国药膳概论 考查 食品院 17068 1.5 3 24 7 天然产物提取 食品院 17069 1.5 3 24 7 考查 食品包装学 食品院 17056 1.5 2 24 5 考查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 考查 食品院 17057 1.5 2 24 5 专业食品感官评定 食品院 17058 1.5+1 2+3 24+18 5 考查 任选 食品生物技术 食品院 17059 1.5 2 24 6 考查 课程 食品工程高新技术 食品院 17060 1.5 2 24 6 考查 食品物流学 考查 食品院 17061 1.5 2 24 7 食品文化概论 食品院 17064 1.5 2 24 5 考查 食品伦理学 食品院 17065 1.5 2 24 6 考查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食品院 17066 1.5 2 24 6 考查 财务管理 考查 经管院 10171 1.5 2 24 5 食品市场营销 经管院 10172 1.5 2 24 6 考查 企业管理概论 经管院 10173 1.5 2 24 7 考查 - 134 - 小计 23.5+5.5 404+98 (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修34学分) 实践教学环节 承担 课程代码 学分 周数 学期安排 备注 名称 单位 军事理论与军训 91046 2 1 专业认识实习 食品院 17202 1 1 2 焙烤食品工艺实训 食品院 17204 3 3 5 果蔬奶饮品工艺实训 食品院 17208 2 2 6 膳食结构调查与营养配6学期暑假 食品院 17209 3 3 餐设计 食品质量与安全评价设食品院 17210 4 4 7 计 企业生产实习 食品院 17205 8 8 8 毕业论文(设计) 食品院 17206 6 7-8 创新学分 在校期间 食品院 17207 2 社会实践 在校期间 98003 2 素质拓展 在校期间 98002 2 就业指导与训练 在校期间 98001 合计 34 七、各类课程学分学时构成表 课程 实践 占总学分理论学实践学总学分 理论学分 总学时 类别 学分 比例 时数 时数 通识类必62 54 8 35.4% 928 913 15 修课 必 专业基础21.7% 38 26 12 629 425 204 课 修 课 集中实践19.4% 34 34 教学环节 小计 76.5% 134 80 54 1557 1338 219 专业限选10.9% 19 15 4 336 264 72 课 选 专业任选5.7% 10 8.5 1.5 166 140 26 课 修 课 通识类选12 12 6.9% 216 216 修课 小计 23.5% 41 35.5 5.5 718 620 98 合计 100% 175 115.5 59.5 2275 1958 317 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百分比: 34%。 八、其它有关问题说明 1、公共选修课分自然与科学技术,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经济与社会, - 135 - 哲学与道德心理,语言与写作及其它等六个大类,统一由学校组织开设。每位学生必须至少跨三个大类修够12个学分方准毕业。 2、就业指导与训练为所有本科生必修课,记1.5学分,学分单独计算。 2013级食品质与量安全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食品质与量安全 专业代码:028702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食品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检测、管理和认证的基本技能,熟悉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法规与标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安全评价、生产管理、教学及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卫生规范、食品分析检验技术等专业知识,接受食品安全生产及检测技术、质量控制和管理、相关科研方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餐饮业安全生产、质量监控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宽广的科学视野,能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备扎实的化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 3、掌握餐饮业、食品生产、贮藏运销、相关农用化学品及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4、具有食品质量监控、管理、安全性分析和检测的技能。 5、熟悉我国有关食品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卫生质量标准,及相关的国际法规。 6、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发展学习的能力,掌握信息化社会交流表达的方式与信息获取方法,能够阅读英语专业文献,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要课程 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 - 136 - 毒理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践、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食品质量检验等。 四、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1、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可在3—6年中完成学业。 2、学位:符合许昌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175学分;其中通识类必修课应修满62学分,选修课应修满12学分;专业基础课应修满38学分;专业方向课程应修满29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修满34学分。 六、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一)通识类课程(应修74学分,其中必修62学分,选修12学分) 学分 总学时 考核 课程 开课 课程 开课 课程名称 周学时 备注 类别 学期 单位 方式 代码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社科部 91034 2+1 2 30 1 考查 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考试 社科部 91043 2 2 36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社科部 91040 2+1 2 36 3 考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科部 91044 3+3 3 54 4 考查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形势与政策 考查 社科部 91001 2 1 1-4 大学英语(1) 公外部 92002 4 4 60 1 考试 大学英语(2) 公外部 92003 4 4 72 2 考试 大学英语(3) 2 3 考试 公外部 92004 2 36 必修大学英语(4) 公外部 92005 2 2 36 4 考试 课程 计科院 11141 计算机应用基础 2+1 2+1 30+15 1 考试 体育与健康(1) 公体部 93002 1 2 30 1 考试 体育与健康(2) 1 2 考试 公体部 93003 2 36 体育与健康(3) 公体部 93004 1 2 36 3-7 考试 俱乐 部 体育与健康(4) 公体部 93005 1 2 36 3-7 考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科院 12周 14143 2 3 36 1 考试 英语自主学习 4 1-8 98004 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 2 32 高等数学1 数统院 05171 4 4 60 1 考试 - 137 - 高等数学2 数统院 05172 4 4 68 2 考试 线性代数 数统院 05173 2 2 34 2 考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数统院 05174 2 2 34 3 考试 大学物理 3 2 考试 电信院 06171 3 51 大学物理实验 电信院 06172 0+1 3 18 2 考查 电工与电子技术 电信院 06173 2 2 34 3 考试 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 电信院 06174 0+1 3 18 3 考查 选修在全校开设的课程中选 12 216 考试 课程 修 小计 66+8 1129+15 (二)专业基础课(应修38学分) 学分 周学时 总学时 考核 课程 开课 课程 开课 课程名称 备注 类别 学期 单位 方式 代码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专业导论(食品质量与食品院 讲座 17011 1 2 16 1 考查 安全) 无机及分析化学 化学院 17074 4 4 60 1 考试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化学院 17075 0+2 0+4 0+36 1 考查 有机化学 化学院 17076 3 3 48 2 考试 有机化学实验 考查 化学院 17077 0+1 0+3 0+18 2 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 化学院 17078 3 3 48 3 考试 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实化学院 17079 0+1 0+3 0+18 3 考查 验 专业 必修食品生物化学 考试 食品院 17002 3 3 51 3 课程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 食品院 17101 0+2 0+4 0+32 3 考查 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院 17003 3 3 48 4 考试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食品院 17102 0+2 0+4 0+32 4 考查 食品工程原理 考试 食品院 17004 4 4 64 4 食品工程原理实验 食品院 17103 0+2 0+4 0+32 4 考查 食品化学 食品院 17005 2.5 3 45 4 考试 食品化学实验 考查 食品院 17104 0+1 0+3 0+18 4 食品分析 食品院 17006 1.5 3 27 5 考试 - 138 - 食品分析实验 食品院 17105 0+2 0+4 0+32 5 考查 小计 26+12 425+204 (三)专业方向课(应修29学分,其中限选19学分,任选10学分) 学分 周学时 总学时 考核 课程 开课 课程 开课 课程名称 备注 类别 学期 单位 方式 代码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食品工艺学 考试 食品院 17031 3 4 48 5 食品添加剂 食品院 17032 2 3 36 5 考试 食品营养学 食品院 17033 2 3 36 5 考试 限 食品毒理学 食品院 17034 2 3 36 6 考试 选 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践 考查 食品院 17035 2 3 36 6 课 食品标准与法规 食品院 17036 2 4 36 7 考查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 食品院 17037 2 3 36 5 考试 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验 食品院 17038 0+4 6 0+72 6 考查 食品专业英语 考查 食品院 17051 1.5 3 24 6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食品院 17052 1.5 3 24 7 考查 文献检索与利用 食品院 17053 1+0.5 3+2 18+8 7 考查 功能食品 食品院 17067 1.5 3 24 6 考查 中国药膳概论 考查 食品院 17068 1.5 3 24 7 天然产物提取 食品院 17069 1.5 3 24 7 考查 食品包装学 食品院 17056 1.5 2 24 5 考查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 考查 食品院 17057 1.5 2 24 5 专业食品感官评定 食品院 17058 1.5+1 2+3 24+18 5 考查 任选 食品生物技术 食品院 17059 1.5 2 24 6 考查 课程 食品工程高新技术 食品院 17060 1.5 2 24 6 考查 食品物流学 考查 食品院 17061 1.5 2 24 7 食品文化概论 食品院 17064 1.5 2 24 5 考查 食品伦理学 食品院 17065 1.5 2 24 6 考查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食品院 17066 1.5 2 24 6 考查 财务管理 考查 经管院 10171 1.5 2 24 5 食品市场营销 经管院 10172 1.5 2 24 6 考查 企业管理概论 经管院 10173 1.5 2 24 7 考查 - 139 - 小计 23.5+5.5 404+98 (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修34学分) 实践教学环节 承担 课程代码 学分 周数 学期安排 备注 名称 单位 军事理论与军训 91046 2 1 专业认识实习 食品院 17202 1 1 2 焙烤食品工艺实训 食品院 17204 3 3 5 果蔬奶饮品工艺实训 食品院 17208 2 2 6 膳食结构调查与营养配6学期暑假 食品院 17209 2 2 餐设计 食品质量与安全评价设食品院 17210 4 4 7 计 企业生产实习 食品院 17205 8 8 8 毕业论文(设计) 食品院 17206 6 7-8 创新学分 在校期间 食品院 17207 2 社会实践 在校期间 98003 2 素质拓展 在校期间 98002 2 合计 34 七、各类课程学分学时构成表 课程 实践 占总学分理论学实践学总学分 理论学分 总学时 类别 学分 比例 时数 时数 通识类必62 54 8 35.4% 928 913 15 修课 必 专业基础21.7% 38 26 12 629 425 204 课 修 课 集中实践19.4% 34 34 教学环节 小计 76.5% 134 80 54 1557 1338 219 专业限选10.9% 19 15 4 336 264 72 课 专业任选选 5.7% 10 8.5 1.5 166 140 26 课 修 课 通识类选12 12 6.9% 216 216 修课 小计 23.5% 41 35.5 5.5 718 620 98 合计 100% 175 115.5 59.5 2275 1958 317 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百分比: 34%。 八、其它有关问题说明 1、公共选修课分自然与科学技术,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经济与社会, - 140 - 哲学与道德心理,语言与写作及其它等六个大类,统一由学校组织开设。每位学 生必须至少跨三个大类修够12个学分方准毕业。 - 141 - 2014级食品质与量安全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食品质与量安全 专业代码:028702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食品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检测、管理和认证的基本技能,熟悉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法规与标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安全评价、生产管理、教学及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卫生规范、食品分析检验技术等专业知识,接受食品安全生产及检测技术、质量控制和管理、相关科研方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餐饮业安全生产、质量监控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宽广的科学视野,能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1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与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 3、掌握餐饮业、食品生产、贮藏运销、相关农用化学品及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4、具有食品质量监控、管理、安全性分析和检测的技能。 5、熟悉我国有关食品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卫生质量标准,及相关的国际法规。 6、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发展学习的能力,掌握信息化社会交流表达的方式与信息获取方法,能够阅读英语专业文献,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要课程 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践、食品质量与安全管 - 142 - 理、食品质量检验等。 四、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1、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可在3—6年中完成学业。 2、学位:符合许昌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175学分;其中通识类必修课应修满72学分,选修课应修满12学分;专业基础课应修满47学分;专业方向课程应修满27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修满39学分。 六、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一)通识类课程(应修72学分,其中必修60学分,选修12学分) 学分 总学时 考核 开课 课程 课程 开课 课程名称 周学时 备注 类别 学期 单位 方式 代码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考查 社科部 91034 2+1 2 30 1 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科部 91043 2 2 36 2 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社科部 91040 2+1 2 36 3 考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科部 91044 3+3 3 54 4 考查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形势与政策 社科部 91001 2 1 1-4 考查 大学英语(1) 公外部 92002 4 4 60 1 考试 大学英语(2) 4 2 考试 公外部 92003 4 72 大学英语(3) 公外部 92004 2 2 36 3 考试 必修大学英语(4) 公外部 92005 2 2 36 4 考试 课程 计科 11141 计算机应用基础 2+1 2+1 30+15 1 考试 学院 体育与健康(1) 公体部 93002 1 2 30 1 考试 体育与健康(2) 公体部 93003 1 2 36 2 考试 体育与健康(3) 公体部 93004 1 2 36 3 考试 体育与健康(4) 1 4 考试 公体部 93005 2 3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科院 12周 14143 2 3 36 1 考试 英语自主学习 98004 4 1-8 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 98021 2 32 高等数学1 4 1 考试 数统院 05171 4 60 - 143 - 高等数学2 数统院 05172 4 4 68 2 考试 线性代数 数统院 05173 2 2 34 2 考试 大学物理 电信院 06171 3 3 51 2 考试 大学物理实验 0+1 2 考查 电信院 06172 3 18 电工与电子 电信院 06173 3 3 48 3 考试 电工与电子实验 电信院 06174 0+1 3 18 3 考查 选修在全校开设的课程中选 12 216 考试 课程 修 小计 64+8 56+1 1061+51 (二)专业基础课(应修47学分) 学分 周学时 总学时 考核 开课 课程 课程 开课 课程名称 备注 类别 学期 单位 代码 方式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专业导论(食品质量与考查 食品院 讲座 17011 1 2 16 1 安全) 机械工程基础 考试 机电院 06173 4 4 64 4 无机及分析化学 化学院 07171 4 4 60 1 考试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化学院 07172 0+2 0+4 0+36 1 考查 有机化学 化学院 07173 3 3 48 2 考试 有机化学实验 考查 化学院 07174 0+1 0+3 0+18 2 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 化学院 07175 3 3 48 3 考试 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实专业化学院 07176 0+1 0+3 0+18 3 考查 验 必修 课程 食品生物化学 考试 食品院 17002 3 3 48 3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 食品院 17101 0+2 0+4 0+32 3 考查 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院 17003 3 3 48 4 考试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食品院 17102 0+2 0+4 0+32 4 考查 食品工程原理(1) 考试 食品院 17004 3 4 48 5 食品工程原理实验(1) 食品院 07177 0+1.5 0+4 0+24 5 考查 食品工程原理(2) 食品院 17005 2 3 36 6 考试 食品工程原理实验(2) 考查 食品院 07178 0+1.5 0+4 0+24 6 食品化学 食品院 17006 2 2 32 4 考试 - 144 - 食品化学实验 食品院 17103 0+1.5 0+3 0+24 4 考查 食品分析 食品院 17007 2 3 36 5 考试 食品分析实验 食品院 17104 0+1.5 0+3 0+24 5 考查 人体生理概论 考试 食品院 17014 2 3 36 3 食品专业英语 食品院 专题 17051 1 2 16 6 考查 小计 33+14 41+32 536+232 (三)专业方向课(应修27学分,其中限选18学分,任选9学分) 学分 周学时 总学时 考核 课程 开课 课程 开课 课程名称 备注 类别 学期 单位 方式 代码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 食品院 17032 2 3 36 2 考试 食品质量管理学 考试 食品院 17037 2 3 36 4 食品机械与设备 食品院 17008 2 3 36 5 考试 限 食品营养学 食品院 17015 2 3 36 5 考试 选 食品工艺学 食品院 17009 4 4 64 5 考试 课 食品添加剂 考试 食品院 17010 2 3 36 6 食品卫生学原理 食品院 17016 2 3 36 6 考试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食品院 17016 2 4 32 7 考查 食品试验设计 考查 食品院 17052 1.5 3 24 6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食品院 17053 1+1 3+3 18+18 6 考查 食品生物技术概论 食品院 17064 1.5 3 24 4 考查 食品感官评价 食品院 17065 1.5+1 3+3 24+18 6 考查 食品毒理学 考查 食品院 17066 2 3 36 5 药理学基础 食品院 17059 2 4 32 6 考查 专业 任选中国药膳 食品院 17060 2 4 32 7 考查 课程 功能食品学 食品院 17025 1.5 2 24 5 考查 食品文化概论 考查 食品院 17061 1.5 2 24 5 食品伦理学 食品院 17062 1.5 2 24 6 考查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食品院 17063 1.5 2 24 6 考查 财务管理 经管院 10171 1.5 2 24 5 考查 食品市场营销 考查 经管院 10172 1.5 2 24 6 - 145 - 企业管理概论 经管院 10173 1.5 2 24 7 考查 小计 27 432 (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修34学分) 实践教学环节 承担 课程代码 学分 周数 学期安排 备注 名称 单位 军事理论与军训 91046 2 1 工训中工程训练 17081 3 3 3 心 膳食结构调查与营养配食品院 17091 2 2 4 餐设计 食品工艺实训1 食品院 17083 3 3 5 食品工艺实训2 食品院 17084 3 3 6 食品卫生检验实习 食品院 17092 2 2 6 专业综合设计 食品院 17086 3 3 7 食品企业生产实习 食品院 17087 8 8 6-8 毕业论文(设计) 食品院 17088 6 7-8 食品专业发展前沿报告 在校期间 食品院 17089 1 创新学分 在校期间 食品院 17090 2 社会实践 在校期间 98003 2 素质拓展 在校期间 98002 2 合计 39 七、各类课程学分学时构成表 课程 实践 占总学分理论学实践学总学分 理论学分 总学时 类别 学分 比例 时数 时数 通识类必60 52 8 32.4% 896 845 51 修课 专业基础必 47 33 14 27.6% 768 536 232 课 修 课 集中实践39 39 21.1% 教学环节 小计 146 85 61 81.1% 1664 1381 283 专业限选18 18 7.6% 312 312 课 专业任选选 9 9 4.9% 144 144 课 修 课 通识类选12 12 6.4% 216 216 修课 小计 39 39 18.9% 688 688 合计 124 61 100% 2352 2069 283 185 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百分比: 33%。 - 146 - 八、其它有关问题说明 1、公共选修课分自然与科学技术,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经济与社会,哲学与道德心理,语言与写作及其它等六个大类,统一由学校组织开设。每位学生必须至少跨四个大类修够12个学分方准毕业。 2、集中实践环节《食品专业发展前沿》要求学生听取食品相关的学术报告,每次学术报告需要提交总结材料,在校期间累计听取不少于4次学术报告方可获得学分。 - 147 - 2015级食品质与量安全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食品质与量安全 专业代码:028702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培养目标 实现课程 1.1.1数理基础知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 1.1基础1.1.2化学基础知识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 科学知识 1.1.3生物学基础知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 识 1. 知1.2.1专业基础知识 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 识动植物检疫,仪器分析,ISO、HACCP、GMP原理与实获1.2.2专业知识 践,食品原料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践,1.2扎实 取 食品工艺学,食品毒理学等 的专业基 础知识 1.2.3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 1.2.4工程基础知识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程原理实验 1.2.5工程应用知识 工程实训 2.1.1工程认知与系工程实训,企业实践,食品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统表达 食品分析实验,动植物检疫实验,仪器分析实验,食品 安全风险源调查及分析,啤酒评价及质量控制实训,焙2.1.2食品质量控制烤食品生产工艺实训,酸奶评价及质量控制实训,企业知识及应用 实践,腐竹评价及质量控制实训,HACCP 技能综合训练,2.1专业 企业实践 知识运用 能力 2.2.1.3本专业的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导论,食品专业发展前沿报告,食品文能现状、趋势动态、新化概论,无公害食品生产与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力技术、新产品和新方培认证,创新学分,企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 法 养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食品市场营销,企2.1.4专业综合能力 业管理概论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毕业论文2.2.1 运用计算机及 专业软件的能力 (设计) 2.2计算 机及外语大学英语,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食品专业英语,公共应用能力 2.2.2外语运用能力 选修(第二外语),食品专业发展前沿报告(国际),毕 业论文(设计) 2.3设计2.3.1实验设计、技能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 - 148 - 及创新能与结果分析 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实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微 力 生物学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 分析实验,动植物检疫实验,仪器分析实验,试验设计 与数据处理 2.3.2工程技能与工食品工程原理实验,创新学分,企业实践,毕业设计 程系统思维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语文等选修课,辩论赛等 2.4.1语言交流能力 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军训,课程实验,工程实训,2.4组织 管理能力 2.4.2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素质拓展, 各种晚会、竞赛及社团活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3.1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全的人格 食品文化概论,食品伦理学,军事理论与军训 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军训,各类竞赛活动、科技活3.2 坚强的意志及自信心 动 课程实验,工程实训,课程设计,企业实践,毕业论文3.3 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 3. (设计) 综 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食品专业发展前沿报告,创新学合 3.4 强烈的事业心及广阔的视野 素 分,大学生学科竞赛 质 3.5 工程素质 食品工程原理及实验,工程实训,毕业论文(设计) 培 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军训,创新活动、各类竞赛及养 3.6 团队协作精神 集体活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3.7 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 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军训,运动会,各种校内体育3.8 良好的身体素质 比赛和社团活动等 - 149 -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食品质量与安全 专业代码:082702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食品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检测、管理和认证的基本技能,熟悉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法规与标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安全评价、生产管理、教学及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卫生规范、食品分析检验技术等专业知识,接受食品安全生产及检测技术、质量控制和管理、相关科研方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餐饮业安全生产、质量监控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宽广的科学视野,能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与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 3、掌握餐饮业、食品生产、贮藏运销、相关农用化学品及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4、具有食品质量监控、管理、安全性分析和检测的技能。 5、熟悉我国有关食品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卫生质量标准,及相关的国际法规。 6、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发展学习的能力,掌握信息化社会交流表达的方式与信息获取方法,能够阅读英语专业文献,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要课程 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践、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食品质量检验等。 四、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 150 - 1、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可在3—6年中完成学业。 2、学位:符合许昌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180学分;其中通识类必修课应修满59学分,选修 课应修满12学分;专业基础课应修满39学分;专业方向课程应修满32学分;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修满38学分。 六、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一)通识类课程(应修71学分,其中必修59学分,选修12学分。) 学分 总学时 考核 课程 开课 课程 开课 课程名称 周学时 备注 类别 学期 单位 方式 代码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社科部 91034 2+1 2 30 3 考查 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考试 社科部 91043 2 2 36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社科部 91040 2+1 2 36 5 考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科部 91044 3+3 3 54 6 考查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形势与政策 考查 社科部 91001 2 1 1-4 大学英语(1) 公外部 92002 4 4 60 1 考试 大学英语(2) 公外部 92003 4 4 72 2 考试 大学英语(3) 2 3 考试 公外部 92004 2 36 大学英语(4) 公外部 92005 2 2 36 4 考试 必修计科院 11141 计算机应用基础 2+1 2+1 30+15 1 考试 课程 体育与健康(1) 公体部 93002 1 2 30 1 考试 体育与健康(2) 1 2 考试 公体部 93003 2 36 体育与健康(3) 公体部 93004 1 2 36 3 考试 体育与健康(4) 公体部 93005 1 2 36 4 考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科院 12周 14143 2 3 36 1 考试 英语自主学习 4 1-8 98004 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 食品院 98021 2 32 6-7 考查 高等数学1 数统院 05171 4 4 56 1 考试 高等数学2 数统院 05172 4 4 64 2 考试 线性代数 2 2 考试 数统院 05173 2 34 - 151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数统院 2 2 32 3 考试 大学物理 电信院 06171 3 3 51 2 考试 大学物理实验 电信院 06172 0+1 3 0+18 2 考查 选修在全校开设的课程中选 12 216 考试 课程 修 小计 64+7 1049+33 (二)专业基础课(应修39学分) 学分 周学时 总学时 考核 开课 课程 课程 开课 课程名称 备注 类别 学期 单位 方式 代码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食品质量与安全导论 食品院 讲座 17011 1 2 16 1 考查 无机及分析化学 化学院 07171 4 4 60 1 考试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考查 化学院 07172 0+2 0+4 0+36 1 有机化学 化学院 07173 3 3 48 1 考试 有机化学实验 化学院 07174 0+1 0+3 0+18 1 考查 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 化学院 07175 3 3 48 2 考试 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实化学院 07176 0+1 0+3 0+18 2 考查 验 核心食品生物化学 考试 食品院 17002 4 4 56 2 课程 专业食品生物化学实验 考查 食品院 17101 0+2 0+4 0+32 2 必修 核心课程 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院 17003 3 3 48 3 考试 课程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食品院 17102 0+2 0+4 0+32 3 考查 核心食品工程原理 食品院 17004 4 4 64 3 考试 课程 食品工程原理实验 化学院 07179 0+2 0+4 0+32 3 考查 核心食品化学 食品院 17006 2 3 36 3 考试 课程 食品化学实验 考查 食品院 17103 0+1 0+3 0+18 3 食品分析 食品院 17007 2 3 36 4 考试 食品分析实验 食品院 17104 0+2 0+4 0+32 4 考查 - 152 - 小计 26+13 412+218 (三)专业方向课(应修32学分,其中限选 22 学分,任选10学分) 学分 周学时 总学时 考核 开课 课程 课程 开课 课程名称 备注 类别 学期 单位 方式 代码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 核心动植物检疫 食品院 17015 3 4 48 6 考试 课程 动植物检疫实验 食品院 17106 0+2 0+4 0+32 6 考查 核心仪器分析及实验 食品院 17016 2+2 3+5 36+45 5 考查 课程 ISO、HACCP、GMP原限 6 考查 食品院 17017 2 3 36 理与实践 选 课 食品原料学 食品院 17018 2 2 32 4 考查 核心食品营养学 食品院 17019 2 3 36 4 考试 课程 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践 食品院 17020 2 3 36 7 考试 食品工艺学 食品院 17021 3 4 48 5 考试 食品毒理学 考试 食品院 17022 2 3 36 4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食品院 17042 1.5 3 24 5 考查 粮油食品加工学 食品院 17043 1.5 3 24 5 考查 食品专业英语 食品院 17051 1.5 3 24 6 考查 食品添加剂 考试 食品院 专题 17032 1.5 3 24 5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食品院 17053 1+1 3+3 18+18 6 考查 食品标准与法规 食品院 17036 1.5 3 24 6 考试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 考试 食品院 17037 1.5 3 24 5 专业 任选无公害食品生产与认证 食品院 17038 1.5 4 24 6 考查 课程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 食品院 17039 1.5 4 24 6 考查 食品企业环境监测技术 食品院 17040 1.5 4 32 7 考查 食品生物技术 考查 食品院 17059 1.5 2 24 5 食品文化概论 食品院 17062 1.5 2 24 5 考查 食品伦理学 食品院 17063 1.5 2 24 6 考查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食品院 17064 1.5 2 24 6 考查 财务管理 考查 经管院 10171 1.5 2 24 5 - 153 - 食品市场营销 经管院 10172 1.5 2 24 6 考查 企业管理概论 经管院 10173 1.5 2 24 7 考查 小计 28+4 488+77 (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修41学分) 实践教学环节 承担单课程代码 学分 周数 学期安排 备注 名称 位 军事理论与军训 91046 2 1 工训中工程实训 17081 3 3 2 心 食品安全风险源调查及分食品院 17093 3 3 3 析 啤酒评价及质量控制实训 食品院 17094 1 1 6 焙烤食品生产工艺实训 食品院 17095 3 3 5 酸奶评价及质量控制实训 食品院 17096 1 1 4 腐竹评价及质量控制实训 食品院 17097 1 1 6 HACCP 技能综合训练 食品院 17098 3 3 7 企业实践 食品院 17089 8 8 6-8 毕业论文(设计) 食品院 17090 6 6 8 食品专业发展前沿报告 在校期间 食品院 17091 1 创新学分 在校期间 食品院 17092 2 社会实践 在校期间 98003 2 素质拓展 在校期间 98002 2 合计 38 七、各类课程学分学时构成表 课程 实践 占总学分理论学实践学总学分 理论学分 总学时 类别 学分 比例 时数 时数 通识类必59 52 7 32.2% 866 833 33 修课 专业基础必 39 26 13 21.3% 630 412 218 课 修 课 集中实践38 0 41 22.4% 教学环节 小计 136 78 61 75.9% 1496 1245 251 专业限选22 18 4 12.0% 385 308 77 课 专业任选选 10 10 0 5.5% 180 180 0 课 修 课 通识类选12 12 0 6.6% 216 216 0 修课 小计 44 40 4 24.1% 781 704 77 - 154 - 合计 180 118 65 100% 2277 1949 328 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百分比:34.4% 八、其它有关问题说明 1、公共选修课分自然与科学技术,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经济与社会,哲学与道德心理,语言与写作及其它等六个大类,统一由学校组织开设。每位学生必须至少跨四个大类修够12个学分方准毕业。 2、核心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不低于6.5或平均分不低于70分(补考或重修以最高分计算)方可毕业。 3、集中实践环节《食品专业发展前沿》要求学生听取食品相关的学术报告,每次学术报告需要提交总结材料,在校期间累计听取不少于4次学术报告方可获得学分。 - 155 - 第五部分 食品质与量安全专业主干课程大 纲 1.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 1.1《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074 课程英文名称: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学时数:60 学分数:4 适用层次和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它打破了传统的基础理论、元素化学、分析化学分块编排的模式,以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解离平衡)以及化学的基本原理如原子和分子结构理论、分散系、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等为主线,将难度较大的理论知识和枯燥的元素化学知识交叉编排,将四大平衡与相应的滴定分析方法融合在一起。这种编排方法的优点是:(1)难点得以分散,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更为紧密;(2)学生对所学理论的应用更加清晰、透彻;(3)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匹配更加容易;(4)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教学对象、教学时数等具体情况,灵活取舍教材。这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提高学习兴趣,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为后续化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理论,掌握化学分析方法的相关理论和应用,并能辨别与评价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应用的限制,掌握有关测定原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逐渐学会查阅定量分析的有关资料。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 - 156 - 第一章、物质的聚集状态(2学时) 第一节 气体 主要知识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 第二节 液体和溶液 主要知识点: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电解质溶液的表观解离度、活度、活 度系数、离子强度。 第三节 固体 主要知识点:晶体的特征、结构和分类。 第四节 等离子体(自学) 第二章、化学分析、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4学时) 第一节 分析化学概述 主要知识点:分析方法的分类、化学分析的一般过程、滴定分析主要方法 和方式、标准溶液的配制、滴定分析的计算。 第二节 测量误差 主要知识点: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减免、误差的表示方法。 第三节 少量的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自学) 第四节 有效数字 主要知识点:有效数字的位数、修约规则、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第三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4学时)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主要知识点: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化学、焓和焓变、盖斯定律 (自学)。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主要知识点:自发过程、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反应自发方向的判断。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自学) 第四节 化学反应限度 主要知识点:化学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摩尔吉 布斯自由能变、化学平衡移动。 第五节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应用(自学) 第四章、酸碱平衡(6学时) - 157 - 第一节 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平衡 主要知识点:酸碱质子理论、酸碱解离平衡、解离度。 第二节 影响酸碱解离的主要因素 主要知识点:稀释定律、同离子效应、盐效应。 第三节 酸碱平衡中组分分布及浓度计算(自学) 第四节 溶液酸度的计算 主要知识点:一元弱酸(碱)溶液酸度的计算、多元酸(碱)有关离子浓 度的计算。 第五节 溶液酸度的控制与测试 主要知识点:酸碱缓冲溶液作用原理、缓冲溶液酸度的简单计算、酸碱指 示剂。 第六节 酸碱滴定法 主要知识点:强酸、强碱的滴定曲线、滴定突跃与指示剂的选择;酸碱滴 定法的应用(自学)。 第七节 物质的酸碱性与有关性质(自学) 主要知识点:非水溶剂酸碱性、软硬酸碱理论。 第五章、沉淀,溶解平衡(6学时) 第一节 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主要知识点:溶度积与溶解度、溶度积规则、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主要 因素。 第二节 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 主要知识点: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及相关计算。 第三节 沉淀的形成与纯度(自学) 第四节 沉淀分离与富集 主要知识点:沉淀分离(氢氧化物和硫化物沉淀分离)。 第五节 无机材料制备与组分含量测定中的沉淀法(自学) 第六章、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平衡(6学时) 第一节 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 主要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平衡、电极电势的测定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电极电势的应用 - 158 - 主要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电极电势、耐斯特方程、利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次序和限度,利用电极电势计算有关平衡常数,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 主要知识点:氧化还原滴定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滴定结果的计算。 第四节 氧化还原平衡的应用(自学) 主要知识点:金属的防护、化学电源。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8学时) 第一节 配合物与螯合物 主要知识点:配合物与螯合物的特点、配合物的命名。 第二节 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主要知识点:配位平衡与稳定常数、配位平衡的移动(多重平衡)及有关计算。 第三节 配位滴定法 主要知识点:常用配位滴定剂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特点,影响EDTA与金属离子配位反应的主要因素,条件稳定常数、准确滴定单一金属离子的条件、金属指示剂作用原理、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第四节 配位平衡的应用(自学) 主要知识点:配位平衡在物质分析和分离中的应用、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在生物化学医药学中的应用、在催化工业中的应用、在电镀工业中的应用。 第五节 新型特殊配合物(自学) 主要知识点:金属羰基配合物、夹心配合物、簇状配合物、大环配合物 第八章、原子结构(4学时) 第一节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主要知识点:氢原子光谱、玻尔理论。 第二节 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主要知识点:微观离子的波粒二象性、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重点:四个量子数)。 - 159 - 第三节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主要知识点: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鲍林近似能级图、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第四节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主要知识点: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第五节 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自学) 主要知识点: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 第九章、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8学时) 第一节 共价键理论 主要知识点:现代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共价键的特征、键参数,杂化轨道理论要点、杂化轨道类型,配合物价键理论的要点、中心离子轨道杂化类型、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要点及应用。 第二节 分子间作用力 主要知识点:分子的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第三节 离子键理论 主要知识点:离子键理论要点、典型的AB型离子晶体、离子极化、晶格能。 第四节 非离子型晶体 主要知识点: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混合键型晶体。 第五节 实际晶体(自学) 主要知识点:晶体缺陷、非整比化合物、富勒烯。 第十章、主族元素选论(4学时) 第一节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主要知识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重要化合物。 第二节 硼、铝 主要知识点:硼、铝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 第三节 碳族元素 主要知识点:碳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第四节 氮族元素 - 160 - 主要知识点:氮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第五节 氧、硫 主要知识点:氧、硫的重要化合物。 第六节 卤族元素 主要知识点:卤族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2+2+2++第七节 NH、Na、K、Mg、Ca、Ba离子和常见阴离子的鉴定 4 ++2+2+2++主要知识点:定性分析概述,NH、Na、K、Mg、Ca、Ba离子和常4 见阴离子的鉴定。 第八节 主族元素的生物功能(自学) 主要知识点:主族元素的生物功能 第十一章、副族元素选论 (4学时) 第一节 副族元素通性 主要知识点:副族元素通性 第二节 铬、锰 主要知识点:铬、锰的重要化合物。 第三节 铁、钴、镍 主要知识点:铁、钴、镍的重要化合物。 3+3+3+2+2+2+2+2+第四节Al、Cr、Fe、Fe、Mn、Ni、Co、Zn离子的鉴定 3+3+3+2+2+2+2+2+主要知识点:Al、Cr、Fe、Fe、Mn、Ni、Co、Zn离子的鉴定。 第五节 铜、银 主要知识点:铜、银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 第六节 锌、镉、汞 主要知识点:锌、镉、汞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 2+2+2+2+2+3+第七节Hg、Pb、Cu、Cd、Sn、Sb(?)、Bi离子的鉴定 2+2+2+2+2+3+主要知识点:Hg、Pb、Cu、Cd、Sn、Sb(?)、Bi离子的鉴定。 第八节 副族元素的生物功能(自学) 主要知识点:副族元素的生物功能。 第十二章、吸光光度法(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主要知识点: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吸光光度法的特点、光吸收的基本 - 161 - 定律、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 第二节 目视比色法与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主要知识点:目视比色法,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基本部件。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主要知识点:显色反应及其选择、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第四节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主要知识点:入射光波长的选择、参比溶液的选择。 第五节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自学) 主要知识点:高含量组分的测定——示差法、多组分分析、光度滴定、解离常数的测定、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第十三章、常用分离技术(2学时) 第一节 溶剂萃取分离法 主要知识点: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 第二节 离子交换分离法 主要知识点: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能指标、离子交换反应和离子交换亲和力。 第三节 层析分离法 主要知识点: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等基本概念。 第十四章、化学信息基础(自学) 第一节 计算机化学 主要知识点:计算机化学的定义、应用及其最新研究领域。 第二节 Internet化学化工信息资源检索 主要知识点:搜索引擎、专业网站查找化学信息。 第三节 网络化学化工信息资源简介 主要知识点:专利资源、期刊、软件等资源简介。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结合实验的方式进行,加强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动手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化学与工农业及人类生活的关系、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某些现代测试手段;重点掌握 - 162 - 平衡的原理、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平衡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掌握化学热力学、物质结构、分散体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会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化学现象,会运用基本分析方法和测试手段进行一般的化学分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将化学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 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除教材外,应给学生指定相关的参考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作业方面: 每章布置复习题,要求习题量较大。可用每章后的附习题,也可另外给出作业。目的使学生对课堂知识作深入复习。 考试环节: 闭卷考试110分钟。考试内容应多样化,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的考试。 四、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 配合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开设有专门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另外,本课程是一些后续课程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先修课,为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培养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五、学时分配表 学 时 分 配 章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1 2 2 2 4 4 3 4 4 4 6 6 5 6 6 6 6 6 7 8 8 8 4 4 9 8 8 - 163 - 10 4 4 11 4 4 12 2 2 13 2 2 14 0 0 六、成绩考核方式 每学期期末安排期末考试,闭卷。 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百分制)。 平时成绩包含平时作业、考勤、问卷调查或期中考试。 七、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 推荐教材: 【1】倪静安、商少明、翟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一版。 【,第2】贾之慎、张仕勇。无机及分析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二版。 2. 教学参考书: 【1】商少明、倪静安、翟滨。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释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 【2】史启祯。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3】高胜利等。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学习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4】胡世斌、黄蔷蔷等。无机及分析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5】武汉大学、吉林大学。无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6】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大纲修订人:陈新华 大纲审定人:张富捐 制订日期:2012-7-2 - 164 - 1.2《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076 课程英文名称 Organic Chemistry 学时数:48 学分数:3 适用层次和专业: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有机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无机化学的基础上,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的规律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1、学生应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在如何研究有机化学方面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 2、初步了解简单有机化合物的英文名称及专有名词的英文翻译、简写,为进一步深造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3、课程内容尽量选用新材料、新内容,透过这些材料介绍学科的发展情况,使学生对本学科某些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有所了解。 4、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早期渗入善于发现科学难点而又勇于攻克科学难点的意识,也要早期渗入应用意识,让学生了解一些生产实际流程,了解如何将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掌握一些解决与有机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既能适应尖端理论和高科技研究的需要,又要适应将科学研究尽快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 第一章 绪论 (1学时) 第一节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知识点: 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涵义,了解有机化学的重要性;明确什么是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三大任务。 - 165 -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主要知识点:了解有机化合物特性。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其表示方法 主要知识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其表示方法 第四节 有机化学与食品科学的关系 主要知识点:了解有机化学与食品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本质及构性关系 (2学时) 第一节 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 主要知识点:1.理解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以及共价键对分子结构的贡献;2.用 共价键理论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3.区分σ键和π键。 第二节 共价键的属性 主要知识点:了解用共价键的键参数描述有机分子中各原子在空间的分布。 第三节 电负性和键的极性 主要知识点:了解用电负性和键的极性描述有机分子中各原子在空间的分布。 第四节 共价键的均裂和异裂 主要知识点:掌握共价键的均裂和异裂方式。 第五节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主要知识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六节 酸碱的电子理论 主要知识点:了解酸碱的电子理论。 第七节 分子间作用力(自学) 主要知识点:了解分子间作用力。 第八节 有机化合物构性相关理论 主要知识点:了解有机化合物构性相关理论。 第九节 有机化合物构性相关分析的解析程序 主要知识点:了解有机化合物构性相关分析的解析程序。 第三章 波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2学时) 第一节 电磁波和吸收光谱 主要知识点:了解吸收光谱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紫外光谱(UV) - 166 - 主要知识点:1.了解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及其表示方法;2(熟悉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第三节 红外光谱(IR) 主要知识点:1.了解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及其表示方法;2(熟悉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11第四节 H-核磁共振谱(H-NMR)(自学) 1主要知识点:1.了解H-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及其表示方法;2(了解化学位移、 1自旋偶合、自旋裂分及H-核磁共振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第五节 质谱(MS)(自学) 主要知识点:1.了解质谱的基本原理及其表示方法;2(了解质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第四章 开链烃 (7学时) I 烷烃 第一节 烷烃的命名 主要知识点:1(重点掌握系统命名法;2(了解烷烃普通命名法;3(掌握简单烷基结构和命名。 第二节 烷烃的异构现象和构象 主要知识点: 1(熟练掌握碳胳异构;2(熟悉碳和氢的类型;3(掌握乙烷、正丁烷的构象;应用分子内能变化图,分析乙烷、正丁烷的各种构象,并能确定二者的优势构象。4(熟悉透视式、楔线式及投影式的变换 第三节 烷烃的结构 3主要知识点:熟悉sp 杂化以及σ键的特征; 第四节 烷烃的性质 主要知识点:1(掌握分子间力(偶极-偶极作用力、色散力、氢键)与有机化合物物理性质的关系。2(理解氯代自由基反应机理,应用自由基反应机理分析烷烃氯代反应的过程。 第五节 烷烃的波谱分析 主要知识点:了解烷烃的波谱分析 II 烯烃和炔烃 第六节烯烃和炔烃的分类和命名 - 167 - 主要知识点:掌握烯烃和炔烃的分类及系统命名法; 第七节 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主要知识点:1(掌握烯烃的顺反异构和Z/E命名法;2(掌握炔烃的异构现象。 第八节 烯烃和炔烃的结构 2主要知识点: 1(熟悉sp杂化及π键的特点;2(熟悉sp杂化及三键的形成。 第九节 烯烃和炔烃的性质 主要知识点:1(掌握亲电加成反应的机理及解释;应用亲电加成反应机理综合分析各类不饱和脂肪烃的加成过程;2(重点掌握烯烃的各类亲电加成反应类型;3(掌握炔烃的各类亲电加成反应类型;4(理解炔烃与烯烃亲电加成的差别(比较与烯烃加成反应的速度)。 第十节 烯烃和炔烃的波谱分析 主要知识点:了解烯烃和炔烃的波谱分析。 第十一节 共轭二烯烃及其反应性能 主要知识点:1(掌握π-π共轭、p-π共轭及σ-π超共轭作用;2(熟悉共轭二烯烃的1,2-加成和1,4-加成作用及双烯合成。 第十二节 萜类(自学) 主要知识点:1(了解异戊二烯和橡胶;2(了解萜类的分类、命名及代表化合物。 III 工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烃类(自学) 主要知识点:1(了解石油及其加工产品。2(了解乙烯和植物的内源激素。 第五章 环烃 (6学时) I 脂环烃 第一节 脂环烃的命名 主要知识点:掌握脂环烃的系统命名。 第二节 环烷烃的结构 主要知识点:了解环烷烃的张力学说。 第三节 环烷烃的性质 主要知识点:掌握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 环烷烃的立体化学 主要知识点:1、熟悉环烷烃的顺反异构;2、掌握并能分析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 168 - II 芳香烃 第五节 芳香烃的分类和命名 主要知识点:掌握芳烃命名和官能团的次序。 第六节 苯的结构 主要知识点:了解苯的凯库勒结构及共价键的杂化轨道理论; 第七节 单环芳香烃的性质 主要知识点:1、熟练掌握芳烃的化学性质;2、了解芳环上进行亲电取代反应的基本类型和反应机理; 第八节 取代苯的定位规律 主要知识点:1、理解芳环上进行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2、重点掌握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第九节 稠环芳香烃 主要知识点:了解联苯、萘(结构、性质)、蒽和菲。 第十节 芳香性及休克尔规则 主要知识点:1、了解非苯芳烃的涵义;2、掌握Huckel(4n+2)规则及判断非苯芳烃的方法 第十一节 芳香烃的波谱分析 主要知识点:了解芳香烃的波谱分析。 第六章 旋光异构 (3学时) 第一节 物质的旋光性 主要知识点:理解旋光性和比旋光度的意义; 第二节 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主要知识点:理解手性、手性碳、对称因素、对映体等概念; 第三节 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主要知识点:1、掌握Fischer投影规则以及Fischer投影式与Newmann式、锯架式、楔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重点掌握构型的R/S标定法;应用R/S标定法正确命名出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旋光异构体名称;3、掌握含有一个和多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现象; 4、理解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等概念。 第四节 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主要知识点:了解脂环化合物、不含手性中心化合物的光学异构现象; - 169 - 第五节 旋光异构体的性质 主要知识点:熟悉旋光异构体的性质 第六节 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主要知识点:了解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第七章 卤代烃 (3学时) 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主要知识点:掌握卤代烃的分类、异构现象和系统命名方法。 第二节 卤代烃的结构 主要知识点:掌握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卤代烃的性质 主要知识点: 1、重点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1)亲核取代反应(水解、醇解、氨解、氰解、与AgNO作用)、亲核取 3代反应历程(S 1、S 2)及其影响因素; NN (2)消除反应、消除反应历程(E1、E2)、消除反应的取向、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 3)理解消除反应历程和亲核取代反应历程的区别与联系;取代和消除反( 应的竞争; 2、掌握烃基不同而卤素相同的卤代烃的化学反应活性及鉴别方法; 3、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涵义,掌握Grignard试剂的生成、结构、特性及应用,正确把握Grignard试剂使用的条件和应用范围;了解卤代烷与金属Li、Na的反应及应用。 第四节 卤代烃的波谱分析 主要知识点:了解卤代烃的波谱分析。 第五节 卤原子的化学活泼性与卤代烃结构的关系 主要知识点:掌握不同卤原子的化学活泼性,并能应用于鉴别和排序。 第六节 卤代烃的代表化合物(自学) 主要知识点:1、掌握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氯苯、氯乙烯等的某些特殊性质及其用途;2、了解有机氟化物的特点,四氟乙烯、氟氯烃的应用。 第八章、醇、酚、醚 (6学时) - 170 - I 醇 第一节 醇的分类和命名 主要知识点:掌握醇的命名; 第二节 醇的结构 3主要知识点:1、理解氧的sp杂化、氢键; 2、掌握醇的结构特征;解释醇与水性质的相似性。 第三节 醇的性质 主要知识点: 1、掌握醇的物理性质; 2、重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1)与无机酸和有机酸的反应(掌握醇与无机酸和有机酸反应的条件); (2)脱水反应:分子内脱水(掌握应用碳正离子稳定性原理判断脱水后产物的结构);分子间脱水(掌握分子间脱水的条件); (3)氧化或脱氢 第四节 醇的代表化合物(自学) 主要知识点:了解重要的醇,二醇,三醇。 II 酚 第五节 酚的分类和命名 主要知识点:掌握酚的命名。 第六节 酚的结构 主要知识点:掌握酚的结构特征 第七节 酚的性质 主要知识点:1、了解酚的物理性质2、掌握酚的化学性质(酚的酸性、酯化、酚醚的生成、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第八节 酚的代表化合物(自学) 主要知识点:了解酚的代表化合物 第九节 醇和酚的波谱分析 主要知识点:了解醇和酚的IR和NMR,了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特征吸收。 III醚 第十节 醚的分类和命名 - 171 - 主要知识点:掌握醚的命名。 第十一节 醚的结构 主要知识点:掌握醚的结构特征 第十二节 醚的性质 主要知识点:1、了解醚的物理性质2、掌握醚的化学性质(生成yang盐、过氧化物) 第十三节 醚的代表化合物 主要知识点:掌握环氧化物的性质和应用。 第九章、醛、酮、醌 (6学时) I 醛和酮 第一节 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 主要知识点:了解醛、酮的分类方法和醛、酮的系统命名方法。 第二节 醛和酮的构性相关分析 主要知识点:理解醛、酮的结构,能够运用原子轨道理论和元素的电负性来解释羰基的结构特征。 第三节 醛和酮的性质 主要知识点:1、掌握醛、酮物理性质;能够从分子间作用力的观点解释醛、酮的沸点比相应的醇低,但比醚高,以及低级醛、酮易溶于水的原因。2、掌握醛、酮的化学性质(羰基亲核加成;α-氢原子反应;还原和氧化);重点掌握利用格氏试剂合成不同醇的应用。3、理解亲核加成反应机理。 第四节 醛和酮的波谱分析 主要知识点:了解醛、酮的光谱性质。 第五节 醛和酮的代表化合物(自学) 主要知识点:了解乙醛、苯甲醛、丙酮、环已酮等的性质、工业制法和它们在工业上的用途。 II 醌(自学) 主要知识点:1、了解醌的命名、结构及化学性质(加成反应、还原反应)。2、了解醌的代表化合物——天然染料(茜红和大黄素)、维生素K。 第十章、羧酸、羧酸衍生物和取代酸 (7学时) I 羧酸 - 172 - 第一节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主要知识点:掌握羧酸的系统命名规则和常见羧酸的天然来源及其俗名名称。 第二节 羧酸的结构 主要知识点:了解羧酸中羧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并能用原子轨道杂化理论和共轭效应加以解释。 第三节 羧酸的性质 主要知识点:1、理解羧酸的物理性质,能够运用分子间氢键和电子效应解释羧酸比相应的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沸点和水溶性都高的原因。2、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以及酰氯、酸酐、酯和酰胺形成的条件。3、掌握用电子效应和氧负离子的稳定性解释羧酸的酸性大于苯酚更大于醇的原因,以及区别羧酸、苯酚和醇的酸性的方法。4、掌握取代基的性质对羧酸酸性的影响,并能运用电子效应、立体效应和溶剂化效应解释其原因。 第四节 羧酸的波谱分析 主要知识点:理解羧酸的光谱性质。 第五节 羧酸的代表化合物(自学) 主要知识点:1、了解甲酸、乙酸、乙二酸、苯甲酸、丁烯二酸、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和已二酸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它们的工业制法和应用;2、掌握甲酸和乙二酸具有还原性的特点及其原因。 II 羧酸衍生物 第六节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主要知识点:能够熟练地根据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式写出其名称,或根据羧酸衍生物的名称写出其结构式。 第七节 羧酸衍生物的性质 主要知识点:1、掌握羧酸衍生物发生的水解、醇解、氨解反应,并能用电子效应的观点解释各类羧酸衍生物发生上述反应的反应活性次序以及羧酸衍生物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2、理解酯在酸或碱催化下的水解反应历程(加成—消除反应)及其异同点,熟悉酯水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第八节 羧酸衍生物的代表化合物 - 173 - 主要知识点:1、理解乙酰乙酸乙酯产生互变异构现象的原因;重点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2、了解尿素、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III取代酸 第九节 取代酸的命名 主要知识点:以羟基酸、羰基酸为例了解取代酸的分类和命名。 第十节 取代酸的性质 主要知识点:1、能够运用电子效应解释由于羟基酸分子中的羧基和羟基间的相互影响所表现的特性反应;2、理解羰基酸的涵义及其结构特征,了解丙酮酸、β-丁酮酸容易脱羧的性质。 第十一节 取代酸的代表化合物(自学) 主要知识点:了解取代酸的代表化合物。 第十一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 (3学时) I 胺类 第一节 胺的分类和命名 主要知识点:掌握胺的分类、命名。 第二节 胺的结构 主要知识点:掌握胺的结构和氮原子的杂化状态。 第三节 胺的性质 主要知识点:1、了解胺的物理性质;2、掌握胺的化学性质(碱性、成盐、氨的烷基化和酰基化,与 HNO 反应);3、了解季铵盐和季铵碱的性质以及季铵碱2 的热消除规律(Hofmann规则)以及季铵盐作为相转移催化剂的作用原理。 第四节 胺的波谱分析 主要知识点:理解胺的波谱特征。 第五节 胺的代表化合物(自学) 主要知识点:了解苯胺、二甲胺、乙二胺和已二胺的性质、工业制法和用途。 II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第六节 重氮盐的反应 主要知识点:重点掌握重氮盐的性质以及它们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第七节 偶氮染料和酸碱指示剂(自学) - 174 - 主要知识点:了解偶氮染料及染料的显色原理;了解酸碱指示剂。 第八节 有机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自学) 主要知识点: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颜色的关系。 第十三章 杂环化合物及生物碱 (2学时) I 杂环化合物 第一节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主要知识点:掌握杂环化合物按环的数目分类方法以及单杂环化合物母体的命名法和稠杂环中嘌呤的编号顺序、喹啉及吲哚的碳环母体结构。 第二节 单环杂环化合物的结构 主要知识点:掌握呋喃、噻吩、吡咯、吡啶的结构特征,学会运用分子轨道理论和Htickel规则解释它们具有芳香性(稳定性)的原因,并能用元素电负性的观点说明它们的芳香性为什么不相同。 第三节 单环杂环化合物的性质 主要知识点:1、掌握五元杂环化合物化学性质(芳香性、亲电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吡咯的弱酸性和弱碱性);2、掌握六元杂环化合物化学性质(碱性、芳香性、亲电取代反应、亲核取代反应、环对氧化剂的稳定性、还原反应)。 第四节 重要的杂环衍生物 主要知识点:1、了解呋喃、噻吩和吡咯的重要衍生物(糠醛、血红素和叶绿素、噻唑、咪唑);2、了解吡啶、嘧啶的重要衍生物;3、了解吲哚及其衍生物、喹啉及其衍生物、嘌呤及其衍生物。 II 生物碱(自学) 主要知识点:1、了解生物碱的涵义、生物碱的分类和提取方法。2、了解几种生物碱简单的生理功能。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1、掌握重要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和同分异构现象。 2、初步掌握典型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能关系,应用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解释典型有机分子的结构。 3、理解重要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了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工业制法及其主要用途。 - 175 - 4、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初步熟悉特性官能团的转换及设计有 机合成路线。 5、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游离基、碳烯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 应中的作用。 6、熟悉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反应历程。 7、理解立体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8、了解分子波谱学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 9、了解几类重要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知识。 四、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 有机化学是学生后续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食品化学》等课 程的重要基础,在这些课程中有机化学的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五、学时分配表 学 时 分 配 章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1 1 1 2 2 2 3 2 2 4 7 7 5 6 6 6 3 3 7 3 3 8 6 6 9 6 6 10 7 7 11 3 3 13 2 2 总计 48 六、成绩考核方式 - 176 - 期末结束进行考试,任课教师共同出题、协同阅卷,要求考试内容的覆盖面广,涵盖教学大纲要求的大部分教学知识点,符合考核大纲的要求。难度程度要适中,能够体现和切实考核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七、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推荐教材: 【1】傅建熙(有机化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汪小兰(有机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教学参考书: 【1】邢其毅(基础有机化学(上、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胡宏纹(有机化学(上、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 【3】曾昭琼(有机化学(上、下,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大纲修订人:孙婷 大纲审定人:牛亮峰 制订日期:2013-1-10 - 177 - 1.3《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078 课程英语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学时数:48学时 学分数:3学分 适用层次和专业: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提供理论基础。物理化学主要研究化学反应的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以及与这些变化规律有密切联系的物质的结构及性质(宏观性质、微观性质、界面性质和分散性质等)。是环境、轻工、食工、生物、材料等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它包括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单独开课。 本课程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胶体化学、凝胶、泡沫和分散体系流变性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本课程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明确热力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热力学处理问题的方法,熟悉热力学中的基本运算。 2、掌握稀溶液的实验规律,了解热力学处理理想液体混合物和稀溶液的基本方法。 3、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能根据热力学函数计算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掌握一些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作定量计算。 4、理解反应速度、反应级数和活化能等概念。掌握各种因素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及其规律。 5、熟练掌握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离子迁移率等基本概念。掌握电导测定的应用。 6、理解表面自由能的概念。掌握气 - 液、气 - 固、固 - 液界面吸附的规律、理论、公式及计算。了解表面活性剂的重要作用。 7、简要了解溶胶的基本特征和性能,稳定及破坏。 8、了解凝胶、泡沫和分散体系流变性等相关概念与常识。 - 178 -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1)能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加深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这些知识和原理不仅是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其它与化学有关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基础;(2)学会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由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大纲中带星号(*)的章节,可按教学的实际情况取舍或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二、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讲课48学时) 绪论与气体(3学时) 主要知识点: ? 物理化学学科的基本内容 ? 物理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 ?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 理想气体性质及基本定律;实际气体方程 第一章、热力学(10学时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主要知识点: ? 热力学的内容、方法与局限性 ? 体系与环境 ? 状态和状态函数 ? 过程和途径 ? 状态函数的全微分性质 ? 反应进度 ? 热和功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主要知识点: ?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和数学表达式 ? 热与过程 ? 热容 - 179 - ? 可逆过程 第三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 主要知识点: ? Gay-Lussac-Joule实验 ? 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 ? C与C pv ? 理想气体的绝热可逆过程 第四节 热化学 主要知识点: ? 等压、等容热效应 ? 热化学方程式 ? 盖斯定律 ? 几种热效应 ? 基尔戈夫定律 第五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主要知识点: ?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叙述 ? 熵的概念 ? 熵变的计算 ? 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 第六节 吉布斯自由能 主要知识点: ? 定义 ? ,G的计算 第七节 偏摩尔量 主要知识点: ? 偏摩尔量的概述 ? 偏摩尔体积及其应用 第八节 化学势 - 180 - 主要知识点: ? 概述 ? 化学势判据 ? 各种体系的化学势 第九节 稀溶液依数性及其应用 主要知识点: ? 蒸气压降低 ? 沸点升高 ? 凝固点降低 ? 渗透压 第二章、相平衡(6学时) 第一节 相律及其应用 主要知识点: ? 相体系 ? 单组分体系的相平衡 第二节 单组分体系的相平衡 主要知识点: ? 克拉贝龙方程及克,克方程 ? 水的相图 第三节 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 主要知识点: ? 二组分体系的相律及相图的分类 ?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概念与特征 ? 蒸气压-组成图 ? 温度-组成图 ? 杠杆规则 ? 精馏 第四节 非理想双液系气-液相图 主要知识点: ? 正(负)偏差都不很大的体系 - 181 - ? 正偏差很大的体系 ? 负偏差很大的体系 第五节 完全不互溶双液系 第六节 部分互溶双液系相图 第七节 简单低共熔体液-固相图 *第八节 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相图 *第九节 有固熔体的二组分相图 主要知识点: ? 固相完全互溶体系的相图 ? 固相部分互溶体系的相图 第十节 分配定律与萃取技术 第十一节 多相体系平衡与相变 * 主要知识点: ? 多相体系平衡的一般条件 ? 相转变 第十二节 相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主要知识点: ? 相分离的概念 ? 常用相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章、化学平衡 (3学时) 第一节 化学反应方向的限度与平衡条件 主要知识点: ? 化学反应过程中Gibbs自由能和化学势的变化 ? 化学反应限度与平衡条件 第二节 化学反应等温式与平衡常数 主要知识点: ? 单相反应体系的化学反应等温式与平衡常数 ? 多相反应体系的化学反应等温式与平衡常数 第三节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主要知识点: - 182 - ? 浓度或分压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四节 平衡常数与平衡转化率的测算 主要知识点: ? 平衡常数的测定 ? 平衡常数的计算 ? 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第四章、化学反应动力学(3学时)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达 主要知识点: ? 化学反应速率 ?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 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 ? 化学反应速率常数 第二节 简单级数的反应 主要知识点: ? 一级反应 *? 二级反应 ? 零级反应 *? 准级反应 *第三节 反应级数的测定 *第四节 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 主要知识点: ? 对峙反应 ? 平行反应 ? 连串反应 ? 链反应 第四节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183 - 主要知识点: ?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活化能 *第五节 催化反应 第五章、表面现象 (3学时) 第一节 表面及表面特性 第二节 弯曲液面的表面现象 主要知识点: ? 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 ? 弯曲液面上的蒸汽压 第三节 润湿作用及其应用 第四节 固体表面的吸附 主要知识点: 概述 ? 液气吸附 ? 气固吸附 ? 常用吸附剂 *第五节 多孔性固体 *第六节 粉体的表面现象 *第七节 单分子膜及其应用 主要知识点: ? 单分子膜的组成与结构 ? 单分子膜的性质 ? 单分子膜的性质的聚集状态 ? 单分子膜的应用 ? 单分子混合不溶膜 ? 生物膜 ? LB膜与仿生膜及其应用 第六章、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3学时) 第一节 表面(界面)张力 - 184 - 主要知识点: ? 表面张力的概念 ? 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 ? 表面张力的测定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性质及用途 第四节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结构 主要知识点: ? 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吸附 ? 吸附层结构 ? 影响表面吸附的因素 ? 表面吸附的作用 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通性 主要知识点: ? 物理性质的浓度拐点 ? Krafft点与浊点 ? 胶束及胶束浓度 第六节 HLB值及其测算与应用 主要知识点: ? HLB值概述、估算和测定 ? 乳化剂亲油亲水平衡值的其它表示法 ? 温度对HLB值的影响 第七节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主要知识点: ? 增溶作用 ? 润湿与渗透作用 ? 分散和絮凝作用 ? 起泡和消泡作用 ? 去污作用 ? 在机械法磨制微粉方面的应用 - 185 - 第七章、电解质溶液 (4学时)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主要知识点: ? 离子导体 ? 法拉第电解定律 ? 离子的电迁移 第二节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主要知识点: ? 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 电导的测定 ? 电导率、摩尔电导率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 离子独立移动定律 第三节 强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第四节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第五节 电导率测定的应用 *第八章、电极与电池 *第九章、应用电化学 *第十章、高分子溶液 第十一章、溶胶(3学时) 第一节 分散体系 主要知识点: ? 分散相 ? 分散介质 第二节 溶胶的制备与净化 第三节 溶胶的动力性质 主要知识点: ? 布朗运动 ? 扩散与渗透压 ? 沉降与沉降平衡 第四节 溶胶的光学性质 - 186 - 第五节 溶胶的电学性质 第六节 溶胶分散体系的双电层理论 第七节 溶胶的胶团结构 第八节 溶胶的稳定性 *第九节 气溶胶 主要知识点: ? 气溶胶概述 ? 气溶胶中分散相的相互作用 ? 雾与雾化 ? 气溶胶的应用 ? 气溶胶的破坏 第十二章、凝胶(4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主要知识点: ? 凝胶的概念 ? 凝胶的结构与特征 ? 凝胶的类型 第二节 凝胶的触变性及其应用 第三节 凝胶的膨胀性及其应用 主要知识点: ? 凝胶膨胀性的概念 ? 凝胶膨胀机理 ? 有限膨胀与无限膨胀 ? 膨胀热与膨胀压 ? 影响凝胶膨胀的因素 ? 凝胶膨胀性的应用 第四节 凝胶的吸附性及其应用 第五节 凝胶的离浆性能及其应用 主要知识点: ? 离浆的概念与特点 - 187 - ? 凝胶离浆的机理 ? 离浆过程热力学 ? 离浆过程动力学 ? 影响离浆量和离浆速率的因素 ? 离浆作用及其应用的相关问题 第六节 凝胶的制备及胶溶作用 第七节 凝胶的黏弹性 主要知识点: 凝胶黏弹性的概念、表征、测定以及实例 第八节 常见凝胶 第十三章、乳状液 (3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主要知识点: ? 乳状液的概述 ? 乳状液的形成条件 ? 乳化剂 第二节 乳化剂的选择方法 主要知识点: ? 乳化剂选择依据 ? 乳化剂的选择方法 第三节 乳化技术与乳状液的制备 主要知识点: ? 乳化作用 ? 乳化设备 ? 乳化方法 ? 影响乳状液分散度的因素 ? 乳状液的物理性质 ? 乳化剂乳化能力的表征 ? 乳化技术的应用 第四节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及其决定因素 - 188 - 第五节 乳状液的稳定性 主要知识点: ? 乳状液稳定的概念与原因 ? 乳状液不稳定机理 ? 乳状液稳定性的常见评价指标 ? 乳状液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第六节 乳状液的破坏 第七节 微乳状液及其应用 主要知识点: ? 微乳状液概述 ? 微乳液结构 ? 影响微乳液形成及其类型的因素 ? 微乳液与乳状液的比较 ? 微乳液的应用 第十四章、泡沫 (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主要知识点: ? 泡沫(体系)的概念及作用 ? 泡沫的分类 ? 气-液泡沫 ? 气-固泡沫 第二节 泡沫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常用起泡剂与稳泡剂 第十五章、分散体系流变性(2学时) 第一节 流体的流变性与黏弹性 主要知识点: ? 流变性 ? 力学模型 ? 黏弹性流体的两个特征 - 189 - 第二节 流体的黏度 主要知识点: ? 黏度概念 ? 黏度的表达式 ? 流体黏度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流体的基础流变学 主要知识点: ? 概念 ? Newton流体及非Newton流体 ? 震凝流体及胶变流体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第0章、绪论与气体 (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学习目的; 2(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混合气体的性质(分压和道尔顿定律、分容和阿马格定律)。 第一章、热力学 (9学时) 目的要求: 1(理解体系、环境、功、热、热力学能、焓、热容和可逆过程等基本概念; 2(掌握热力学状态函数的定义及特性,理解热力学能变与定容热,焓变与定压 热之间的关系; 3(熟练掌握利用热力学一定律计算各种过程的功、热、热力学能变和焓变; 4(深刻理解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的含义,体积功和非体积功的含义; 5(理解热力学焓、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和标准摩尔反应焓等概念, 掌握其计算方法; 6(能用基尔霍夫公式计算不同温度下化学反应的焓变; 7(了解自发过程特点,明确热力学第二定律含义; 8(掌握熵和Gibbs自由能的概念及熵增加原理与Gibbs自由能降低原理;能够 运用它们来判别过程的方向和限度。能熟练地计算各种过程的ΔS、ΔG; 9(理解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意义,了解它们之间区别。掌握偏摩尔量集合公式 - 190 - 及应用; 10(能够运用化学势判据判断相变化的方向; 11(深刻理解稀溶液依数性的含义,熟练掌握稀溶液依数性在测算纯物质摩尔质 量方面的应用。 第二章、相平衡 (6学时) 1(理解相律和杠杆规则; 2(掌握单组分系统相图和应用; 3(掌握二组分系统气—液平衡相图的特点(包括温度—组成图,压力—组成图); 4(了解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及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 5(理解二组分系统固—液平衡相图,相图部分要求会填写相图中各区域存在的物质,能用相律分析相图和计算自由度数,能从实验数据绘制相图。 第三章、化学平衡 (3学时) 1(明确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会用热力学数据计算标准平衡常数; 2(掌握用等温方程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3(理解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会用等压方程计算不同温度下的标准平衡常数; (了解压力和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组成的影响; 4 5(理解平衡常数的测定,掌握平衡组成的计算。 第四章、化学反应动力学 (3学时) 1(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法、速率常数以及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等概念; 2(掌握零级反应和一级反应的速率公式的形式和特点,能从实验数据求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 3(明确活化能的概念及温度、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阿伦尼乌斯公式及其应用。 第五章、表面现象 (3学时) 1(理解表面张力和表面Gibbs自由能的概念; 2(理解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概念,掌握Laplace公式; 3(了解Kelvin公式,能够用Kelvin公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4(理解润湿和接触角的概念,掌握Young方程; - 191 - 5(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含义和区别。掌握Langmuir吸附理论和Langmuir 等温式, 了解Freundlich经验式和BET吸附等温式的联系与区别; 6(了解溶液界面的吸附,理解Gibbs吸附等温式; 7(了解粉体的表面现象方面的知识。 第六章、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 (3学时) 1(了解表面活性剂知识,理解表面活性剂的重要性能,熟悉表面活性剂在日常 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应用,能运用表面活性剂解决实际问题; 2(重点掌握表面活性剂的表面与界面张力属性及测定方法、亲油亲水平衡值、 表面吸附、吸附层结构、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质及用途; 3(熟悉表面活性剂的分类、HLB值的测算方法和表面活性剂通性等内容; 4(了解绿色与温和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等内容。 第七章、电解质溶液 (3学时) 1(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和法拉第定律; 2(理解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掌握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与 浓度的关系,熟练掌握电导的计算; 3(理解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4(理解电导测定的应用; 5(理解电解质活度和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 6(掌握离子强度的计算方法; 7(了解电解质溶液理论(离子氛模型),掌握Debye--Huckel公式及相关计算方法。 第十一章、溶胶 (3学时) 1(明确分散体系的分类,理解溶胶的三大特性; 2(了解溶胶的制备与净化方法; 3(掌握Brown运动,了解溶胶的其它动力学性质; 4(掌握Tyndall现象及应用; 5(理解电泳、电渗现象,了解溶胶的其它电学性质,理解胶粒带电的原因,掌 握胶粒的双电层结构和胶团的结构式; 6(理解影响胶体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的因素;判断电解质对溶胶聚沉能力的大小。 - 192 - 第十二章、凝胶 (4学时) 1(掌握凝胶的概念; 2(掌握凝胶的触变、膨胀、吸附和离浆等重要性质,能利用这些原理解释一些现象; 3(掌握凝胶的制备原理与方法; 4(了解常见的凝胶及其重要应用。 第十三章、乳状液 (3学时) 1(掌握乳状液理论的相关概念与常识; 2(掌握乳化剂概念。 第十四章、泡沫 (2学时) 1(熟知泡沫体系的组成、泡沫体系基本性质; 2(掌握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3(熟练掌握发泡、稳泡和消泡理论知识和有关工艺技术。 第十五章、分散体系流变性(2学时) 1(理解流变性的含义和涉及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流变性的影响因素; 2(掌握几种主要流变模型流体的流动特性、形成机理、及其应用; 3(掌握流变性的测定方法、仪器和装置。 四、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 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它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数学为工具,从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的联系入手,去寻找化学变化规律。物理化学的任务就是把化学领域中各个现象联系起来,对于其中的一般规律性予以更深刻,更本质地探讨。只有学习了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之后,才能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等学科的内在联系,一般规律性给予更深刻、更本质地探讨。所以印永嘉教授说:“无机化学是化学的四肢,有机化学是化学的驱体,分析化学是化学的眼睛,而物理化学是化学的灵魂。”“没有物理化学知识的人,不能说懂化学。” 《普通物理》和《无机化学》也讲授了相当份量的《物理化学》的部分内容,但是前者侧重物理现象的内容较多,而《物理化学》侧重化学现象的内容较多,内容则要向更深发展,更加广泛。《无机化学》更注重公式的意义和应用,而《物理化学》更重视公式的推导,对公式的物理意义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 - 193 -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物理化学》课程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研究式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和辅助设备为《物理化学》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靠保障。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信息量加大,内容丰富多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率。 六、学时分配表 学 时 分 配 章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其他 0 绪论 气体 3 3 1 热力学 9 1 课下 10 2 相平衡 6 课下 6 3 化学平衡 3 3 4 化学反应动力学 3 3 5 表面现象 3 课下 3 6 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 3 3 7 电解质溶液 2 2 9 应用电化学基础 1 1 11 溶胶 3 3 12 凝胶 4 4 13 乳状液 3 3 14 泡沫 2 2 15 分散体系流变性 2 2 七、成绩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考核办法:结合课堂学习情况、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方法对学生学习进行监控和评估,这种评定方法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所学课程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加入了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水平的因素,有助于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期末考试考核办法:考试采取闭卷考试。 3、课程综合成绩评定:最后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八、推荐教材与学习资源 - 194 - 1、推荐教材 【1】刘志明等编.《应用物理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年 2、参考书 【1】沈文霞编.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年 第五版. 【2】天津大学编.《物理化学简明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杜凤沛等. 《简明物理化学》.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4】印永嘉等编.《物理化学简明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第三版 【5】梁文平等编.《新世纪的物理化学》.科学出版社. 2004. 第一版. 【6】吴鼎泉等编.《化学热力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第一版. 【7】刘士荣编著.《物理化学感念辨析》. 湖南化学出版社.1985. 第一版. 【8】朱传征.《物理化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傅献彩等编. 《物理化学》上、下册. 高教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第五版. 3、主要学习资源:PPT和flash动画等。 大纲修订人:郭丽丽 大纲审定人:赵艳茹 制订日期:2013-8-20 - 195 - 1.4《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7002 课程英文名称: Food Biochemistry 学时数: 51 学分数:3 适用层次和专业: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食品生物化学及实验》是以生物为对象,以化学观点研究生命本质的科学,它是用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功能,以及食品组分在人体中的代谢及营养功能。 《食品生物化学及实验》课程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历史,掌握糖类、脂类、核酸、蛋白质的结构、组成、理化性质,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酶的作用特点、影响酶活力的因素,了解酶的作用机理、辅酶的组成与功能;对于生物体内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重要的代谢有较深入的认识,熟悉其中重要的生物化学代谢过程,并对生物体内的各种反应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后继食品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等一系列重要课程的基础,并提供实验技术和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 绪 论( 1 学时) 主要知识点:生物化学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生物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生物化学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糖 类(5 学时) 第一节、糖的分类、结构及存在 主要知识点:糖类物质的主要生物学作用、化学组成、结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单 糖 主要知识点:单糖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检测方法、常见单糖及衍生物。 第三节、寡 糖和多糖 主要知识点:寡糖和多糖的定义、分类、结构与性质、常见的种类。 - 196 - 第二章、脂类及生物膜( 3学时) 第一节、脂类的概述 主要知识点:脂质的定义、脂类的生物学作用、脂类的分类。 第二节、脂类的分类 主要知识点:脂肪酸、单纯脂、复合脂、衍生脂的分子结构特点和各自 主要种类,脂肪酸、甘油三酯的理化性质。 第三节、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主要知识点: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结构和结构特点、生物膜的功能。 第三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 6 学时) 第一节、蛋白质概述 主要知识点:蛋白质的概念、生物功能、化学组成、分子组成。 第二节、氨基酸,,蛋白质的构件分子 主要知识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分类、重要理化性质 第三节、蛋白质的结构 主要知识点: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特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四节、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主要知识点:1.蛋白质的两性电离、蛋白质的溶解性、蛋白质胶体性质、蛋 白质的呈色反应及变性。 第五节、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一级结构确定 主要知识点:沉淀、电泳、透析、层析、超速离心等分离纯化方法,二硝基氟 苯法,羧肽酶A、B、C法,Edman降解法。 第四章、核酸化学 ( 3学时) 第一节、核苷酸 主要知识点:核苷酸的化学组成、种类 第二节、核酸的结构 主要知识点: DNA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RNA的空间结构 和种类。 第三节、核酸的性质 - 197 - 主要知识点:核酸的水解、两性解离性质、紫外吸收,核酸的变性、复性和 分子杂交。, 第四节、核酸的分离提取与序列测定 主要知识点:核酸的提取方法,Sanger双脱氧法、Maxam, Gilber化学断裂 法。 第五章、酶 ( 6学时) 第一节 酶的概述 主要知识点:酶的定义、种类、命名。 第二节、酶催化作用的机制 主要知识点: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诱导契合、酸碱催化、共价催化。 第三节、酶促反应动力学 主要知识点: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抑制剂、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第四节、 酶活性的调节 主要知识点:酶原的激活、共价修饰调节、变构调节等酶结构的调节,同工酶调节。 第六章、生物学能与生物氧化( 3 学时) 主要知识点:生物学能、自由能、氧化磷酸化、呼吸链的概念,呼吸链的组 成及电子传递过程,磷酸氧化偶联机制。 第七章、糖代谢( 6学时) 第一节、糖的分解代谢 主要知识点:多糖和低聚糖的降解, 糖酵解、柠檬酸循环、戊糖磷酸途径 的化学反应过程、能量计算和关节调节点。 第二节 糖的合成代谢 主要知识点:葡萄糖异生作用化学反应过程及调节、糖原的合成。 第八章、脂质代谢(4学时) 第一节、脂肪的分解代谢 主要知识点:脂肪的水解、甘油的代谢、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酮体代谢。 第二节、脂肪的生物合成 主要知识点:3-磷酸甘油的生物合成、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三酰甘油的 - 198 - 生物合成。 第九章、蛋白质代谢( 4学时) 第一节、氨基酸分解代谢 主要知识点:氨基酸的联合脱氨基作用、尿素的形成(鸟氨酸循环)、氨基酸降解后碳骨架的去路。 第二节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主要知识点:氨的同化途径、转氨基作用。 第十章、核苷酸代谢( 4 学时) 第一节、核酸的分解代谢 主要知识点:核酸的酶促降解、嘌呤碱和嘧啶碱的分解。 第二节、核酸的合成代谢 主要知识点: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第十一章、物质代谢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调节( 2学时) 主要知识点:糖、脂质和蛋白质各代谢途径的交汇点,物质代谢的酶水平调节、 细胞水平调节、激素水平调节、神经水平调节。 第十二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 4 学时) 第一节 核酸的合成代谢 主要知识点:DNA的生物合成和修复、RNA的生物合成和加工。 第二节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主要知识点:蛋白质的合成体系、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翻译后蛋白质的加工。 第三节 基因表达的调控 主要知识点:蛋白质的合成体系、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翻译后蛋白质的加工。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分为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部分,静态生物化学部分重点是蛋白质、酶和核酸的化学,动态生物化学的重点是氧化磷酸化的过程,糖和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脂肪酸、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代谢。本课程难点是:蛋白质空间结构,酶的作用机理和蛋白质合成。 2、生物化学涉及的内容很多,在本课程中68学时内难以面面具到,因此在 - 199 - 课程内容选择上做到既有一定的覆盖面,同时又突出重点和难点。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增添和专业有关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3、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学生实验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上要理论和实验教学并重。 四、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 生物化学是各门食品科学的基础,特别是微生物学、食品化学、营养学等各科的基础,在食品科学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后继一系列重要课程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并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学时分配表 学 时 分 配 章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绪论 1 2 1 5 4 2 3 4 3 6 6 4 3 4 5 6 6 6 3 4 7 6 6 8 4 4 9 4 4 10 4 4 11 2 4 12 4 6 七、成绩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考核办法: 平时上课出勤率、课堂情况与平时作业结合 2、期末考试考核办法:闭卷考试 - 200 - 3、课程综合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30%)与期末考察(70%)结合。 八、推荐教材与学习资源 1.推荐教材: 王淼,吕晓玲等主编,食品生物化学.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0年 2.主要学习资源: 教学参考书: [1] 王镜岩主编,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谢达平主编,食品生物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3] 罗纪盛主编,生物化学简明教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大纲修订人:刘海英 大纲审定人:肖付刚 制订日期:2013-9-12 - 201 - 1.5《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003 课程英文名称:Food Microbiology 学时数:48 学分数:3 适用层次和专业: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食品微生物学是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必修课之一。通过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国内外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学习并掌握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产品开发、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主要目的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存在的问题,及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以胜任解决有关微生物的实际问题的要求,为学习食品分析、食品营养与卫生、相关的食品专业课和食品加工储藏奠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 绪论(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和进化地位;掌握微生物的共同特性;了解微生物学的主要发展历史,掌握其重要代表人物的主要贡献;了解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重点: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微生物发展史上代表性人物的主要贡献。 难点:微生物五大共性。 主要内容:微生物的概念和类群;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性;微生物五大共性;微生物学及其分科;食品微生物学。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形态、构造和功能(8学时) - 202 -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细菌细胞的一般形态、大小;学习和掌握原核微生物细胞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结构特点。掌握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的区别。掌握革兰氏染色的基本过程、染色原理和实际应用。了解细胞主要内含物的化学组成和应用价值;学习和掌握细菌特殊结构-芽孢、糖被、鞭毛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研究芽孢、糖被的意义。学习和掌握细菌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了解其他原核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革兰氏染色原理;芽孢、糖被、鞭毛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细菌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 难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的差异;革兰氏染色原理;芽孢的结构和抗热机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特殊形态;细菌的异常形态;细菌的大小;细菌的染色。 第二节 细菌细胞的结构 细菌细胞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化学组成和结构;革兰氏染色过程、机理和意义;缺壁细菌;古生菌;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芽孢、糖被、鞭毛和菌毛;芽孢的结构和抗性;鞭毛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 细胞的繁殖和群体形态 细胞的无性繁殖和二等分裂过程;细菌的固体和液体培养特征;菌落和菌苔;食品、医药和工业常见的细菌。 第四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 放线菌的菌丝分化及与人类的关系;蓝细胞细胞的特化形态及与人类的关系;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6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真核微生物的特征和主要类群组成。掌握酵母菌的一般形态大小、细胞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了解丝状真菌的细胞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培养特征和霉菌菌丝体的特化形式。掌握蕈菌的锁状联合及其意义。 重点:酵母菌的形态、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霉菌细胞形态和菌丝体的特化 - 203 - 形式;蕈菌锁状联合的形成及意义。 难点:酵母菌的繁殖和生活史;蕈菌锁状联合的形成。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真核微生物的特征及主要类群;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组成;真核微生物的鞭毛结构。 第二节 酵母菌 酵母菌的分布和人类的关系;酵母菌的形态结构;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酵母菌的菌落;酵母菌的代表属。 第三节 丝状真菌 霉菌的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霉菌细胞的形态和结构;霉菌的繁殖和生活史;霉菌的培养特征和代表种属。 第四节 蕈菌 蕈菌菌丝的分化;锁状联合、形成过程、意义和繁殖方式。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6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病毒的概念;学习和掌握病毒的特点、大小、形态、化学组成和结构。学习和掌握烈性噬菌体的增殖过程和一步生长曲线。了解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掌握溶源菌的检测方法及意义。了解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等亚病毒的主要特点。 重点:病毒的特点、化学组成和结构;烈性噬菌体的增殖过程和一步生长曲线;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和检测方法。 难点:烈性噬菌体的增殖过程;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组成 病毒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类群;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群体形态。 第二节 病毒的繁殖 病毒的繁殖方式和特点;噬菌体的增殖过程;一步生长曲线;病毒的溶源性 - 204 - 反应和溶源菌的检测。 第三节 亚病毒因子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第四节 病毒与实践 病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病毒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微生物生长所需六大营养要素及它们的生理功能;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划分依据和划分类型;掌握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掌握培养基设计和配制的方法;了解培养基的概念和类型。 重点:微生物六大营养要素;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培养基的设计原则;培养的主要类型。 难点: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培养基的设计原则。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 碳源;氮源;无机盐;水;生长因素;能源。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微生物营养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的微生物营养类型。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吸收的因素;简单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这四种吸收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第四节 培养基 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6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生物氧化的过程和类型;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发酵的概念、特点、产能途径和意义。掌握微生物呼吸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学习和掌握光合微生物三种产能方式的特点;掌握生物固氮的基本要素;了解微生物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过程及青霉素的抑菌机理;了解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重点:发酵的概念、特点、产能途径和意义;微生物呼吸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光合微生物产能的特点;生物固氮的六要素。 难点:发酵的特点和产能途径;呼吸的类型和特点;生物固氮。 - 205 -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生物氧化的形式、过程、功能和类型;发酵的概念、特点、产能途径和意义;有氧呼吸的产能过程和特点;无氧呼吸特点和类型;化能自养微生物产能特点和类型;光能营养微生物的光合磷酸化; 第二节 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联系 两用代谢途径;代谢物回补途径。 第三节 微生物耗能代谢 自养微生物的CO固定;生物固氮六要素;细胞壁肽聚糖的生物合成和青霉2 素的抑菌作用机制;微生物的次级代谢。 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方式;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实例。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6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微生物生长测量的主要方法、原理;学习和掌握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和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学习和掌握有害微生物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物理、化学方法;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高效灭菌的原因和影响灭菌效果的因素。 重点: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控制有害微生物的原理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原理和影响因素。 难点: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的特点和应用;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测生长量;计繁殖数。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四个时期的特点、出现原因、影响因素和在实践上的应用;连续培养的原理和类型。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生长温度三基点和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按照与氧的关系微生物的分类和SOD学说;pH对微生物的影响。 - 206 - 第四节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实验室培养法;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与微生物生长控制有关的几个概念;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物理方法;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控制有害微生物生长的化学方法;抗生素的杀菌、抑菌机理及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6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证明遗传物质是核酸的三个经典实验和微生物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和特点;掌握微生物基因突变的规律和分子机理;掌握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掌握细菌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了解微生物菌种衰退、复壮和保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重点:基因突变的机制和类型;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和过程;细菌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 难点:基因突变的机制;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的筛选原理和方法;细菌基因重组的方式和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遗传物质是核酸的三个经典试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形式;质粒的概念、特点和类型。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基因突变的机制;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诱变育种的原理和一般过程;营养缺陷突变株的筛选。 第三节 基因重组与杂交育种 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转化、接合、转导的发现、类型和特点;原生质体融合;真核微生物的准性生殖。 第四节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二、微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关系;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 207 -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自然环境下微生物的分布及多样性特点;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C素、N素循环中所起的作用。 重点: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N素循环。 难点: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互生关系和共生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开发 土壤中的微生物;二、水体中的微生物;空气中的微生物;食品中的微生物;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人体中的微生物。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互生、共生、寄生、拮抗等关系的概念、特点典型代表实例和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第三节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微生物在碳素循环和氮素循环中的作用;氮素循环的反应类型。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总授课时数为48学时,该课程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授课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并注重介绍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动态,以使学生达到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及时了解专业动态,开拓知识视野,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材的目的。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以细菌、真菌、病毒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了解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掌握灭菌操作和纯种培养为重点的基本实验技术,了解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方法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应用。 四、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 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与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生物技术、食品分析、食品保藏、食品营养与卫生、发酵工程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系列重要课程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 208 - 根据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该课程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授课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采用启发式、鼓励式教学方法,上下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全面应用多媒体,利用大量图、表等将繁杂的内容网络化、条理化、简明化和形象化,结合生活、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大量实例以弱化抽象的理论,提高学生学习食品微生物课程的热情和兴趣。 六、学时分配表 学 时 分 配 章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3 3 绪论 1 8 8 2 6 4 3 6 6 4 4 4 5 6 8 6 6 6 7 6 6 8 3 3 七、成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总成绩=平时成绩(30%)+笔试成绩(70%) 平时成绩:作业、考勤、课堂表现 八、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推荐教材: 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教学参考书: (1)樊明涛, 赵春燕, 雷晓凌. 食品微生物学. 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0 (2)何国庆, 贾英民, 丁立孝. 食品微生物学,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 209 - (3)黄秀梨, 辛明秀. 微生物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刘志恒. 现代微生物学(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5)何国庆, 丁立孝, 宫春波主译. (美James M. Jay).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第7版),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 (6)沈萍, 陈向东. 微生物学(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徐岩(译).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第五版),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3、网络参考资源: (1)江南大学食品微生物学精品课 (2)南京农业大学食品微生物学国家级精品课 4881fbad-074b&courseID=S0600238&resourceType=courseware (3)河南工业大学食品微生物学精品课 (4)武汉大学微生物学精品课 ;courseID=C030001& uuid=8a833996-18ac928d-0118-ac9291f8-066e 大纲修订人: 李培睿、张晓伟 大纲审定人: 制订日期: - 210 - 1.6《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004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 学时数:68 学分数:4 适用层次和专业: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必修课之一。本课程是在高等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承前启后,由理及工的桥梁。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流体流动、传热、传质的基本原理;具备运用所学理论进行食品工程设计及控制食品生产过程的能力;熟悉食品生产中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的构造、操作原理、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单元操作各种问题的能力,以便在食品生产、科研与设计中强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设备生产能力及效率,降低设备投资及产品成本,节约能耗,防止污染及加速新技术开发等。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 绪论(2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工程原理的性质、任务、学习方法;掌握单位换算、物料衡算、能量衡算的基本方法。 重点:单元操作的概念单位换算、物料衡算、能量衡算。 难点:经验公式的单位变换、试差计算法。 - 211 - 主要内容: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现代食品工业的特点,食品工程与化学工程的关系,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特点、内容及任务。 第一章 流体力学基础(共12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流体平衡和运动的基本规律,熟练掌握静力学基本方程式、连续性方程式、柏努力方程式的内容和应用、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在此基础上解决管路计算、输送设备功率计算等问题。 重点:静力学基本方程、连续性方程、柏努力方程式的内容和应用;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离心泵的工作原理;离心泵的特征曲线;泵的功率计算和选型。 难点:柏努力方程式的推导及其应用、流动边界层的概念、流动阻力计算公式的推导。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基础知识与概念 单元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单位制及量纲分析;不可压缩流体的概念;牛顿流体、流体黏度的定义、单位;理想流体。流体静力学基本知识、等压面、流体静力学的应用。 第二节 流体流动能量平衡 稳定流动、热力体系的概念;总能量方程及其应用;不可压缩理想流体的伯努利方程;实际不可压缩流体的柏努力方程。 第三节 管中流动 连续性方程;流动类型及雷诺准数;水力直径;圆管中的层流、哈根-泊肃叶定律;沿程阻力、局部阻力、阻力系数。 第四节 简单管路计算 管路计算方法。 第五节 液体输送设备 泵的类型;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正位移泵的主要性能参数及特点;泵的 - 212 - 特性曲线;泵的安装高度;气缚、气蚀现象;管路特性;泵的工作点。泵的轴功率计算。 第二章 传热(共10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传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 重点:掌握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普郎克定律、斯蒂芬一波尔滋曼定律、克希霍夫定律及其应用、计算。 难点:稳定传热过程的计算与应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热传导 傅立叶定律;热导率;单层及多层平壁的热传导;单层及多层圆筒壁的热传导。 第二节 对流传热 牛顿冷却定律;对流传热系数;膜状冷凝、滴状冷凝的对流传热系数。冷凝过程的强化;核状沸腾、膜状沸腾。 第三节 辐射传热 普郎克定律;斯蒂芬一波尔滋曼定律;克希霍夫定律;黑体、镜体、灰体的定义;物体的辐射能力。 第四节 稳定传热过程计算 热量衡算;总传热速率方程;总传热系数、灰体总传热系数的计算;污垢热阻;平均温度差;总传热面积的计算;传热过程的强化;换热器种类、结构及特点、流体流程的选择。 第五节 换热器 换热器种类、结构及特点、流体流程的选择。 第三章 制冷与食品冷冻(2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卡诺循环、逆卡诺循环,掌握制冷原理和方法及其应 - 213 - 用。 重点:制冷原理、冻结曲线。 难点:卡诺循环、逆卡诺循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制冷技术原理 制冷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 第二节 制冷剂与载冷剂 制冷剂要求与选用原则,制冷剂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食品的冻结 水的冻结;食品的冻结曲线;水分结冰率与最大冰晶生成取;冷冻对食品的影响;食品冻结速度与时间。 第四章 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流动(共10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非均相物系用机械方法进行分离的原理、适用范围及主要设备的性能。要求能够根据分离任务正确选择分离方法和设备。 重点:沉降的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过滤操作的原理,过滤基本方程式及过滤计算。 难点:沉降速度的计算、过滤方程式的推导。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流体绕过颗粒及颗粒床层的流动 球形度;床层的特性;流体通过颗粒床层的压降。 第二节 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 斯托克斯公式,沉降速度的计算,影响沉降速度的因素。 第三节 固体流态化与气力输送 固体流态化定义、散式流化和聚式流化;流化床的主要特性、流化床的压力 - 214 - 降;气力输送的定义及优、缺点。 第四节 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 降尘室的计算;旋风分离器的性能、旋风分离器的选用;过滤介质、助滤剂;过滤设备(板框压滤机、液滤机、转鼓真空过滤机);过滤基本方程;间歇过滤过程计算。 第五章 液体搅拌(2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流体间的各种混合原理,掌握评价物料混合度的各种方法,掌握乳化操作原理。 重点:物料混合度评价。 难点:乳化原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液体搅拌混合的基本理论 混合度;混合原理;混合的稳定性;混合速率。 搅拌器性能 第二节 搅拌器装置;搅拌器选型;搅拌器功率。 第三节 乳化 乳化机理;乳化液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乳化剂及其作用;乳化设备。 第六章 筛分与粉碎(2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熟悉粉碎原理和方法,了解粒度分布和力度测定方法,掌握各种粉碎方法的适用对象,掌握筛分机理和方法。 重点:食品材料特性及各种粉碎方法的适用对象。 难点:筛分机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粉碎 - 215 - 粉碎理论、磨介式粉碎、冲击式粉碎、转辊式粉碎、切割碎解。 第二节 筛分 筛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筛孔的种类与排列;筛面运动方式。 第七章 吸收与蒸馏(共1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传质学基本概念,掌握吸收、解吸、蒸馏的机理,掌握吸收、精馏塔的计算和应用。 重点:等温条件下低浓度逆流吸收塔的计算与应用,两组分连续精馏塔的计算。 难点:分子扩散、涡流扩散,吸收、解吸机理,精馏原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质学基础 菲克定律、分子扩散速率、扩散系数;对流传质双膜理论;填料塔、板式塔。 第二节 吸收与解吸 亨利定律的几种表达形式、吸收剂的选择;总传质速率方程。 第三节 吸收塔的计算 物料衡算、操作线方程;最小液气比、吸收剂的用量;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的计算;吸收塔的操作型计算。 第四节 蒸馏 拉乌尔定律、气液平衡相图、相对挥发度;平衡蒸馏、简单蒸馏;精馏原理。 第五节 双组分连续精馏塔的计算 理论板的概念、恒摩尔流假定;物料衡算、操作线方程;进料热状况;逐板计算法与图解法求理论板数;板效率;回流比、全回流、最小回流比;双组分连续精馏的操作计算;热量衡算。 第六节 其他蒸馏简介 - 216 - 恒沸精馏、萃取精馏、分子蒸馏。 第八章 液体吸附与离子交换(自学)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吸附的基本概念、吸附过程与吸附理论;熟悉固定床吸附操作计算;了解离子交换的基本概念和机理;熟悉固定床离子交换的计算。 重点:固定床吸附操作计算,固定床离子交换操作计算。 难点:吸附理论和离子交换机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液体吸附 吸附作用与吸附剂、吸附理论、吸附操作、吸附计算。 第二节 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概念与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机理、离子交换速率、离子交换操作计算。 第九章 浸出与萃取(自学)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浸出的基本概念、浸出过程与浸出理论;掌握浸出级数的求取方法;了解萃取的基本概念、萃取相平衡及其操作原理;掌握单级萃取基本计算;了解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重点:浸出级数的求取方法。 难点:浸出理论、萃取相平衡及其操作原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浸出 浸出理论、浸出速率与溶剂的条件、浸出操作流程、浸出操作计算、浸出装置。 第二节 萃取 液-液相平衡关系、萃取过程计算。 - 217 - 第三节 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和特征、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流程和应用。 第十章 膜分离(共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膜分离的基本原理及分离机理,学会膜分离装置的选用。 重点:膜分离中浓差极化与膜污染的消除方法。 难点:超滤和反渗透的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膜分离过程分类、膜的分类及性质、膜性能。 第二节 反渗透 反渗透基本原理、浓差极化现象及对反渗透操作的影响;渗透通量。 第三节 超滤 超滤原理、超滤的浓差极化现象、影响渗透通量的因素;渗透通量的衰减及解决方法。 第四节 反渗透和超滤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矿泉水的生产、纯净水的制备、果汁的澄清、果汁浓缩、乳清蛋白回收、啤酒的精制。 第十一章 溶液浓缩(自学)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膜分离的基本原理及分离机理,学会膜分离装置的选用。 重点:膜分离中浓差极化与膜污染的消除方法。 难点:超滤和反渗透的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 - 218 - 第一节 蒸发 蒸发操作及其特点、单效蒸发、多效蒸发。 第二节 冷冻浓缩 冷冻浓缩操作原理 第十二章 食品干燥(共10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蒸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 重点:蒸发中的温差损失、物料衡算、能量衡算。 难点:单效、多效蒸发的能量衡算。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湿空气的热力学性质 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比热容和比体积;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露点温度。 第二节 湿空气的焓湿图及使用方法 湿空气的焓湿图;焓湿图的使用方法。 第三节 湿物料的基本性质 干基水分、湿基水分;水分的活度。 第四节 湿物料常压热风干燥过程 热风干燥过程计算,干燥器的热效率、干燥效率、蒸发效率。 第五节 对流干燥理论 物料干燥机理,干燥速率、干燥速率曲线。 第六节 喷雾干燥技术简介 喷雾干燥流程、雾化原理。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 - 219 - 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习,要求掌握研究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构造及工艺尺寸的计算(或选型)。培养分析和解决有关单元操作各种问题的能力,以便在食品生产、科研与设计中到强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设备生产能力及效率,降低设备投资及产品成本,节约能耗,防止污染及加速新技术开发等。初步掌握食品过程开发、设计与操作的有关方法。 四、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机械制图》等课程 后续课程:《粮油食品工艺学》、《畜产食品工艺学》、《果蔬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食品工厂设计》。 本课程与上述先行课程及后续课程无内容上的重复,并起到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课以讲授为主,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采取“精讲精练”的原则,辅助以电子教案和多媒体以及CAI课件,重点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对于课程中不属于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范畴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并在课堂模拟教学及讨论。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 六、学时分配表 学 时 分 配 章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绪论 2 2 第一章 10 2 12 第二章 8 2 10 第三章 2 2 第四章 8 2 10 - 220 - 第五章 2 2 第六章 2 2 第七章 10 4 14 第八章 0 自学 0 第九章 0 自学 0 第十章 4 4 第十一0 自学 0 章 第十二8 2 10 章 合计 68 七、成绩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和考勤(30%)+闭卷考试(70%) 八、推荐教材与与学习资源 1、推荐教材: 李云飞, 葛克山 主编. 食品工程原理(第二版).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2、教学参考书: (1)柴诚敬 主编. 化工原理(上下). 天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食品工程原理概念与习题解答.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 (3)刘伟民, 赵杰文 主编. 食品工程原理.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4)杨祖荣 主编. 化工原理.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网络参考资源: (1)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原理精品课 (2)上海交通大学食品工程原理精品课 (3)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原理精品课 - 221 - (4)江苏大学食品工程原理精品课 大纲修订人:王加华、孙国富 大纲审定人:徐静莉 制订日期: 2013年6月15日 1.7《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005 课程英文名称:Food Chemistry 学时数:45 学分数:2.5 适用层次和专业: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必修课之一。本课程是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食品材料(原料和产品)中主要成分的结构和性质;这些成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等。 主要目的是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中主要组分的化学和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这些组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食品化学知识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和实验工作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即培养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和一定的探索学习研究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化学的发展历史及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该课程在食品科学中的地位和意义。掌握食品化学的定义、研究方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 - 222 - 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重点:食品化学的定义、研究方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变化。 难点: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主要内容:食品化学的概念、历史、食品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食品高新技术、食品化学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 水(6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水和冰的结构及其性质,含水食品的水分转移规律,分子流动性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掌握水在食品中的重要作用、存在的状态,水分活度和水分等温吸湿线的概念及其意义,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重点:水在食品中的重要作用、存在的状态,水分活度和水分吸着等温线的概念及其意义,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难点: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主要内容:水和冰的结构及其性质,分子流动性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水在食品中的重要作用、存在的状态,水分活度和水分等温吸湿线的概念及其意义,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6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主要的单糖种类及其衍生物,多糖类物质在食品加工和储藏中的作用。掌握单糖、低聚糖、淀粉和果胶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重点:单糖、低聚糖、淀粉和果胶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质。 难点:非酶褐变,淀粉的老化和糊化。 主要内容:单糖、低聚糖、淀粉和果胶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第四章 脂类(6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脂肪及脂肪酸的组成特征和命名;熟悉脂肪结晶、熔融特性、油脂乳化等物理性质,过氧化值、酸价、碘值等油脂评价方法,油脂加工化学;掌握脂肪氧化的机理及影响因素,抗氧化剂的抗氧化原理。 重点:脂肪氧化的机理及影响因素,抗氧化剂的抗氧化原理。 难点:脂肪氧化的机理 主要内容:脂肪及脂肪酸的组成特征和命名;脂肪结晶、熔融特性、油脂乳 - 223 - 化等物理性质,过氧化值、酸价、碘值等油脂评价方法;脂肪氧化的种类及影响因素,抗氧化剂的抗氧化原理;油脂加工化学。 第五章 蛋白质(8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结构、分类、特点、理化性质和生物功能性质;常见食品蛋白质的特点及其在食品工业上的具体应用;蛋白质改性的方法。掌握蛋白质变性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蛋白质功能性质产生的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储藏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和营养变化。 重点:蛋白质变性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蛋白质的功能性质。 难点:蛋白质的功能性质 主要内容: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结构、分类、特点、理化性质和生物功能性质;蛋白质变性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蛋白质功能性质产生的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储藏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和营养变化;蛋白质改性的方法。 第六章 酶(6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酶的化学本质、分类与酶活力和酶的反应动力学;掌握影响酶活力的因素以及固定化酶的基本方法;掌握食品加工中重要的酶类以及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重点:影响酶活力的因素以及固定化酶的基本方法;食品加工中重要的酶类以及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难点:酶反应动力学;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影响酶活力的因素;固定化酶;食品原料中的内源酶的作用对食品质量的影响;食品加工中重要的酶类以及酶在食品中的应用。 第七章 维生素与矿物质(2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种类及其在机体中的主要作用;掌握维生素和矿物质在食品加工处理、储存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重点:掌握食品中维生素损失的主要原因; 难点:维生素和矿物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主要内容:维生素与矿物质推荐允许摄入量与食品中营养素的添加;食品中 - 224 - 维生素损失的原因;食品中常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第八章 色素与着色剂(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常见的色素和着色剂的结构、性质及其使用要求;熟悉食品色素的概念、分类和常见的食品色素;掌握常见食品天然色素的化学结构、性质和在食品储藏加工过程中发生的重要变化及其影响,以及控制色泽的技术与原理。 重点:食品中常见色素与着色剂在食品储藏加工过程中发生的重要变化及其影响,以及控制色泽的技术与原理。 难点:控制色泽的技术与原理。 主要内容:食品中的天然色素(血红素化合物、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苷、类黄酮化合物、单宁、甜菜色素、焦糖色素);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食品着色剂;国外使用的食品着色剂。 第九章 食品风味(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中呈味物质的相互作用,常见气味物质的有机化学类别及其气味;熟悉食品呈味物质的呈味机理和食品香气的形成途径;掌握常见食品的呈味物质的呈味特点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重点:常见食品的呈味物质的呈味特点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难点:食品呈味物质的呈味机理和食品香气的形成途径。 主要内容:植物来源食品的风味;肉类风味;鱼和海产品的风味;风味化合物生产途径;味觉、风味研究新课题。 第十章 食品添加剂(自学)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开发研究动态,理解食品添加剂的概念,掌握食品中常用添加剂的作用机理、使用范围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重点:常见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难点: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主要内容:酸度调节剂;防腐剂;抗氧化剂;甜味剂;膨松剂;保湿剂;螯合剂;稳定剂和增稠剂;抗结剂。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核心课,其目的是使食品专业学生了解食品材料中主要成分的结构与性质,食品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 225 - 和这些组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和作用对食品色、香、味、质构、营养和保藏稳定性的影响。 本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加工与保藏的理论和技术提供一个必要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食品加工、保藏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打下一个较宽广的理论基础。同时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提供指导与帮助。 四、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 后续课程:《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机械》、《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添加剂》。 本课程与上述先行课程及后续课程起到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课以讲授为主,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采取“精讲精练”的原则,辅助以电子教案和多媒体,重点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对于课程中不属于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范畴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并在课堂模拟教学及讨论。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 六、学时分配表 学 时 分 配 章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3 3 第一章 5 1 6 第二章 5 1 6 第三章 4 1 1 6 第四章 6 1 1 8 第五章 4 2 6 第六章 1 1 2 第七章 2 1 1 4 第八章 - 226 - 2 1 1 4 第九章 0 自学 0 第十章 合计 45 七、成绩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和考勤(30%)+闭卷考试(70%) 八、推荐教材与与学习资源 1、推荐教材: 王璋,许时婴,汤坚 主编. 《食品化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阚建全等编 《食品化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教学参考书: (1)刘岭渭主编 《食品化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马永昆主编 《食品化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3)菲尼马主编 王璋等译 《食品化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谢笔均主编 《食品化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5)江波等译 《食品化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王璋等编 《食品酶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7)石阶平等译 《食品化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3、网络参考资源: (1) 江南大学食品化学精品课 (2)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化学精品课程 大纲修订人:高雪丽、孙军涛、李伟民、朱明涛 大纲审定人: 制订日期: 2013年3月14日 - 227 - 1.8《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006 课程英文名称:Food Analysis 学时数:45 学分数:2.5 适用层次和专业: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主要研究和探讨食品外观、口感、化学组成的检验与分析的学科。鉴别食品品质和营养组成,判断食品是否受到污染,开发新的食品资源,提高食品质量及寻找食品的污染源。以促使生产出品质优良,营养齐全的新鲜食品是本学科的主要任务。一般包括物理检验、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检验。同时结合每一单元开出相关实验,使学生掌握各种食品的分析检验方法,掌握食品分析仪器的正确使用及维护等知识。训练学生掌握食品分析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评价食品的品质。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第一节 食品分析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主要知识点:一、食品分析的性质 二、食品分析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 食品分析的内容 主要知识点:一、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 二、食品添加剂的分析 三、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分析 四、食品感官鉴定 第三节 食品分析方法及进展 主要知识点:一、食品分析方法 二、食品分析方法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第二章 样品前处理技术(2学时) - 228 -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制备及保存 主要知识点:一、样品的采集 二、样品制备 三、样品保存 第二节 样品预处理技术 主要知识点:一、有机物破坏法 二、溶剂提取法 三、蒸馏法 四、色层分离法 五、化学分离法 六、浓缩 第三节 分析方法的选择 主要知识点:一、正确选择分析方法的重要性 二、选择分析方法应考虑的因素 三、分析方法的评价 四、不同分析方法测定结果差异性的检验 第四节 国内外食品分析标准简介 主要知识点:一、建立分析标准的意义及作用 二、国内食品分析标准 三、国外食品分析标准 第三章 实验评价与数据处理(3学时) 主要知识点:一、分析的可靠性 1.准确度与精密度 2.误差 3.灵敏度和检测限 二、标准曲线 1.线性回归 2.相关系数 3.结果报告 第四章 食品的物理检验法(3学时) - 229 - 第一节 食品的物理分析法 主要知识点:一、液态食品的物性测定相对密度的测定 二、固态食品的物性测定 第二节 食品的物性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色度的测定 二、粘度的测定 三、质构的测定 第五章 水分和水分活度值的测定(3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主要知识点:一、水的作用 二、水分的存在状形态 三、水分测定的意义 第二节 水分测定的方法 主要知识点:一、干燥法 二、蒸馏法 三、卡尔•费休法 四、其他水分测定方法介绍 第三节 水分活度的测定方法 主要知识点:一、测定水分活度值的意义 二、水分活度值的测定方法 第六章 灰分及重要矿物元素的测定(3学时) 第一节 灰分的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总灰分的测定 二、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以及酸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 分的测定 三、特殊灰化方法 第二节 几种重要矿物元素的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钙的测定 二、铁的测定 三、碘的测定 - 230 - 第七章 酸度的测定(3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主要知识点:一、酸度的概念 二、测定酸度的意义 三、食品中有机酸的种类与分布 第二节 食品中酸度的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食品总酸度的测定 二、食品pH的测定 三、食品中挥发酸的测定 第八章 脂类的测定(3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主要知识点:一、脂肪测定的意义 二、脂肪提取剂的选择 第二节 脂肪测定的方法 主要知识点:一、索氏提取法 二、酸水解法 三、罗紫—哥特里法 四、巴布科克法和盖勃法 五、氯仿—甲醇提取法 六、其他方法 第三节 食用油脂几项理化特性的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 酸价的测定 二、碘价的测定 三、过氧化值的测定 四、皂化价的测定 五、羧基价的测定 第九章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3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主要知识点:一、 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种类 二、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意义 - 231 - 第二节 可溶性糖类的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可溶性糖类的提取和澄清 二、还原糖的测定 三、蔗糖的测定 四、总糖的测定 五、可溶性糖类的分离与定量分析 第三节 淀粉的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酸水解法 二、酶水解法 三、旋光法 四、植物性样品中直、支链淀粉的测定 五、熟肉制品中淀粉的测定 第四节 纤维素的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粗纤维的测定 二、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测定 三、膳食纤维的测定 第十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3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主要知识点:一、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意义 二、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第二节 蛋白质的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凯氏定氮法 二、蛋白质的快速测定 第三节 氨基酸的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甲醛滴定法 二、电位滴定法 三、茚三酮比色法 第十一章 维生素的测定(3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主要知识点:一、维生素含量测定的意义 - 232 - 二、食品中维生素的种类及其含量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脂溶性维生素的性质 二、维生素A 的测定 三、β-胡萝卜素的测定 四、维生素D的测定 五、维生素E的测定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水溶性维生素的性质 二、维生素B1的测定 三、维生素B2的测定 四、食品中维生素C的测定 第十二章 食品添加剂的测定(3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主要知识点: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 二、食品添加剂的测定意义 三、食品添加剂的常测项目、测定方法 第二节 食品中甜味剂的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糖精钠的测定 二、其它常用甜味剂的测定 第三节 防腐剂的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概述 二、苯甲酸、山梨酸的测定 三、其它防腐剂的测定 四、禁用防腐剂的检验 第四节 发色剂的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亚硝酸盐的测定 二、硝酸盐的测定 第五节 合成色素的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薄层层析法。 - 233 -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三章 食品中限量元素的测定(3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主要知识点:一、限量元素测定的意义 二、食品中限量元素的卫生标准 三、元素的分离与浓缩方法 四、食品中限量元素的测定方法 第二节 食品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重金属铅的测定 二、重金属铜的测定 三、重金属锌的测定 四、重金属铬的测定 第三节 食品中主要非金属元素测定 主要知识点:一、食品中砷的测定 二、食品中硒的测定 三、食品中氟的测定 第十四章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3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主要知识点:一、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来源 二、食品中有害物质测定的意义 第二节 食品中药物残留及其检测 主要知识点:一、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其检测 二、食品中兽药残留及其检测 三、食品中渔药残留及其检测 第三节 食品中生物毒素及其检测 主要知识点:食品中常见生物毒素的种类和来源及其检测方法 第四节 食品中污染物的检测 主要知识点:食品中常见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及其检测方法 第十五章 辐照食品的检测(1学时) 第一节 概述 - 234 - 主要知识点:一、辐照食品的种类 二、辐照食品测定的意义 第二节 辐照食品的检测方法 主要知识点:常见辐照食品的检测方法 第十六章 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检测(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主要知识点:一、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的种类 二、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检测的意义 第二节 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安全性检测方法 主要知识点:常见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中有害成分的检测方法 第十七 课程论文写作及试讲(3学时) 主要知识点:学生分组写出一篇综述,并在课堂上试讲和讨论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理论总授课时数为45学时。课程教学以教师教学为主,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提问,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注重介绍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动态,以使学生达到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及时了解专业动态,开拓知识视野,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材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对食品基本营养成份、食品添加剂、食品中有害物质等理化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并了解几类食品的卫生检验,使学生能独立进行分析操作,并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培养学生掌握食品分析与检验中重量法、容量法等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比色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仪器分析方法在食品分析与检验中具体运用。学习食品分析与检验中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了解几类食品卫生指标的分析检验。 四、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 食品分析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和食品工艺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其中无机化学、有机 - 235 - 化学、生物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等学科是食品分析的基础,而食品分析又是果蔬加工学、乳品工艺学、食品安全检测等课程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以师生交流启发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思路,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进行学习,避免简单地“灌输型”传授知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 六、学时分配表 学 时 分 配 章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1 1 1 2 2 2 3 3 3 4 3 3 5 3 3 3 3 6 7 2 1 3 8 3 3 9 3 3 10 3 3 11 3 3 12 3 3 13 3 3 14 3 3 15 1 1 16 2 2 17 3 3 48 - 236 - 七、成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考核 总成绩 = 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平时成绩:作业、考勤、课程论文 八、推荐教材与参考书 1.推荐教材: (1)王永华编著,《食品分析》(第二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参考书: (1)刘长虹编著,《食品分析及实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周光理编著:《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侯曼玲编著:《食品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张水华编著,《食品分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大纲修订人:肖付刚 大纲审定人:王加华 制订日期:2012.6 - 237 - 1.9《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031 课程英文名称:Food Technology 学时数:48 学分数:3 适用层次和专业: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食品工艺学是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机械学和食品工程等基础知识、研究食品资源利用、生产和贮运的种种问题,实现生产的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课堂主要讲授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制品、肉及肉制品、蛋及蛋制品、奶与奶制品、果蔬等制品在贮藏、加工或制造过程及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具体方法。 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理解该课程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各类食品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加工原理、方法、工艺过程等;学会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原理进行生产管理和新产品开发,为以后从事食品行业的生产及技术管理、新产品研发、工厂设计等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工艺学的发展历史及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该课程在食品科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重点:食品的概念、食品的分类方法、食品工业的发展及其前景。 难点:食品的概念、食品的分类方法。 主要内容:食品的概念、食品的分类方法、食品工业的发展及其前景、食品工艺学课程简介、本课程学习要求。 第二章 粮谷制品工艺(12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米粉、面条及方便面的加工艺;掌握各种焙烤食品的加工方法;了解焙烤食品的分类。 重点:焙烤食品的加工。 难点:蒸煮挤压食品的特点和生产原理。 - 238 - 主要内容:米粉、面条及方便面的加工艺 ;蒸煮挤压食品的特点和生产原理以及挤压过程中各组分的变化;各种焙烤食品的加工方法和分类。 第三章 果蔬制品工艺(12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果蔬原料及其加工特性。掌握果蔬干制原理、干制方法、果蔬的糖制基本原理、果脯蜜饯的加工工艺、果蔬罐头加工原理、糖水水果罐头加工技术及品质控制。 重点:果蔬干制原理、果蔬罐头加工原理、糖水水果罐头加工技术。 难点:果蔬干制原理、果蔬罐头加工原理。 主要内容:果蔬原料及其加工特性、果蔬的分类、果蔬的主要成分、影响果蔬加工的其他因素、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果蔬干制原理、干制方法与主要设备、果蔬干制技术、干制品的包装、贮藏和复水,果蔬的糖制基本原理、果脯蜜饯的加工工艺、品质控制、泡菜加工原理、工艺、咸菜和酱菜加工原理及工艺,果蔬罐头的分类及原料、罐头加工原理、糖水水果罐头加工技术及品质控制。 第四章 肉制品加工工艺(12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中式肉制品及西式肉制品加工工艺。 重点:腌腊肉制品的概念和种类、加工、保藏原理、腌制方法、腌腊肉制品的加工、西式火腿的种类及特点、带骨火腿的加工、去骨火腿的加工、里肌火腿及lachs火腿的加工、成型火腿的加工、灌肠制品的加工。 难点:肉的形态结构、肉的化学组成及性质、肉的物理性质、肉的成熟、肉的变质、肉的新鲜度检验。 主要内容:介绍猪、牛、羊等肉品的种类、分布及特点。肉的形态结构、肉的化学组成及性质、肉的物理性质、肉的成熟、肉的变质、肉的新鲜度检验。辅料的概念、作用及管理、调味料、香辛料、添加剂。腌腊肉制品的概念和种类、加工、保藏原理、腌制方法、腌腊肉制品的加工、西式火腿的种类及特点、带骨火腿的加工、去骨火腿的加工、里肌火腿及lachs火腿的加工、成型火腿的加工、灌肠制品的加工。 第五章 软饮料工艺(10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软饮料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各类软饮料用水的处理方法;掌握碳酸饮料及果蔬汁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 - 239 - 重点:软饮料用水、各种软饮料的配料、包装容器及材料等的具体要求;碳酸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果汁和蔬菜汁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各操作单元对本饮料的影响。 难点:碳酸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果汁和蔬菜汁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各操作单元对本饮料的影响 主要内容:软饮料的概念和分类及其发展简史;软饮料用水、各种软饮料的配料、包装容器及材料等的具体要求;碳酸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果汁和蔬菜汁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各操作单元对本饮料的影响。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涉及很多工艺原理与技术,应尽可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学习和掌握食品加工的基本原理、方法,并能正确运用食品加工技术原理,分析、解决食品加工中的主要问题。掌握食品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中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其控制方法,深入了解食品原辅材料的性质对加工过程产生的影响,特别是某些特殊成分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明确有关食品生产中主要工艺条件和方法的选择依据,进一步掌握工艺理论及其应用。对食品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应有一定的了解。 四、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食工原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专业基础课。 食品工艺学以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加工及保藏原理、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微生物、生物化学等专业课程为基础,并为后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时将学科前沿和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引入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以师生交流启发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思路,重点讲思路、讲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进行自我学习,避免简单地“灌输型”传授知识。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每个章节理论讲授后,均列出几个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使知识固化。 3、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根据课程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像、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集了有关现场检测的录像资料以及国内外有关现代食品检测案例资料,作为教师备课的教学素材。 - 240 - 六、学时分配表 学 时 分 配 章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2 2 第一章 12 12 第二章 12 12 第三章 12 12 第四章 10 10 第五章 合计 48 七、成绩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和考勤(30%)+小论文(70%) 八、推荐教材与与学习资源 1.推荐教材: 赵晋府主编,食品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 2.教学参考书: 【1】陆启玉主编,粮油食品加工工艺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2】董全主编,果蔬加工工艺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周家春主编,食品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大纲修订人:高雪丽、刘海英 大纲审定人: 制订日期: 2016年3月14日 - 241 - 1.10《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032 课程英文名称:Food Additive 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层次和专业: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品的贮藏与加工中占有重要地位,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可以大大简化生产过程,而且可以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与营养质量。本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对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原理、生产状况、新产品开发和应用情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对食品添加剂的国内外生产概况和安全管理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达到在食品生产和开发中能正确选择、运用的食品添加剂的教学目的。 主要目的是通过主要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及其理化特征、主要作用与用法、作用原理、安全性等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常用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原理、生产状况、新产品开发和应用情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了解食品添加剂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安全管理方法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情况,从而达到在食品生产和开发中能正确选择、运用的食品添加剂的教学目的,并培养学生有获取国内外最新食品添加剂生产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产生和发展;掌握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基本功能;了解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和监督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标准要求。 - 242 - 重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难点: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和监督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标准要求 主要内容:食品添加剂的产生和发展;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基本功能;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和监督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标准要求;食品添加剂安全评估的模式和方法。 第二章 食品乳化剂(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乳化剂的定义,HLB值、CMC值的概念;了解乳化剂的作用机理;乳化剂的发展趋势 重点:乳化剂的定义,HLB值、CMC值的概念 难点:乳化剂的作用机理 主要内容: 1(乳化剂的定义,HLB值、CMC值的概念; 2(乳化剂的作用机理; 3. 常见乳化剂的基本特性及在典型食品中的应用; 4. 乳化剂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食品增稠剂(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增稠剂、稳定剂的定义、增稠剂的特性与分类、增稠剂的作用。 重点:增稠剂、稳定剂的定义和增稠剂的作用。 难点:增稠剂的特性与分类。 主要内容: 1(增稠剂、稳定剂的定义; 2(增稠剂的特性与分类; 3(增稠剂的作用; - 243 - 4(增稠剂的来源和种类。 5. 增稠剂的典型物种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 第四章 食品防腐剂(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食品防腐剂的定义和特征、防腐剂的分类、防腐剂的 抗菌原理。 重点:食品防腐剂的定义和特征和防腐剂的抗菌原理。 难点:防腐剂的抗菌原理。 主要内容: 1(食品防腐剂的定义和特征; 2(防腐剂的分类; 3(防腐剂的抗菌原理; 4(常见的防腐剂的种类; 5. 防腐剂使用的注意事项; 6. 其他防腐剂的种类。 第五章 食品抗氧化剂(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抗氧化剂的定义及其作用机理、抗氧化剂使用的注意 事项、三种主要抗氧化剂的主要种类;了解油溶性抗氧化剂中主要抗氧剂的的制 备方法 重点:抗氧化剂的定义及其作用机理 难点:油溶性抗氧化剂中主要抗氧剂的的制备方法。 主要内容: 1(抗氧化剂的定义; 2(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 - 244 - 3(抗氧化剂使用的注意事项; 4(三种主要抗氧化剂的主要种类; 5. 油溶性抗氧化剂中主要抗氧剂的的制备方法; 6. 兼容性抗氧化剂的生产制备。 第六章 营养强化剂(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营养强化剂的概念、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了解 维生素类和氨基酸及含氮化合物类营养强化剂的主要种类 重点:营养强化剂的概念和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 难点: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 1(营养强化剂的概念; 2(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 3(维生素类和氨基酸及含氮化合物类营养强化剂的主要种类; 4(营养强化剂的分类及常见物种; 5(无机盐类及脂肪酸类营养强化剂的主要种类。 第七章 食品着色剂(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熟悉人工合成着色剂和天然着色剂的主要种类,了解人工 合成着色剂的一般性质,掌握食品着色剂的定义和分类。 重点:食食品着色剂的定义和分类。 难点:食用天然着色剂的的使用注意事项。 主要内容: 1(食品着色剂的定义; 2(食品着色剂的分类; - 245 - 3(人工合成着色剂和天然着色剂的主要种类; 4(人工合成着色剂的一般性质; 5. 食用天然着色剂的的使用注意事项; 6. 其他食用天然着色剂的种类。 第八章 食用香精香料(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香料的生产技术,香精、香料的定义以及二者之间的 关系。 重点:香精、香料的定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食用香精调制的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 1(香精、香料的定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香气强度的定量表示方法; 3(分子结构对香味的影响; 4(香精的基本组成及常用术语; 5. 香精、香料的使用功效; 6(食用香料的分类及常用的食用香料和香精; 7(香料的生产技术。 第九章 食品调味剂(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调味方法;熟悉滋味物质的分类;熟悉酸度调节剂在 食品加工中的作用。 重点:使用酸度调节剂的注意事项。 难点:甜味剂的应用。 主要内容: - 246 - 1(味觉的概述; 2(滋味物质的分类; 3(酸度调节剂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 4. 甜味剂的应用; 5(使用酸度调节剂的注意事项; 6(糖醇的生理特性。 第十章 食品增味剂(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酵母增味剂的特点;掌握食品增味剂的概念及分类。 重点:食品增味剂的概念及分类。 难点:复合增味剂的种类和制备。 主要内容: 1(食品增味剂的概念; 2(食品增味剂的分类; 3(氨基酸类增味剂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4. 复合增味剂的种类和制备。 5. 酵母增味剂的特点。 第十一章 酶制剂(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酶制剂的研究进展,掌握酶制剂的概念以及酶制剂使 用的基本要求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功能和作用。 重点:膜酶制剂使用的基本要求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功能和作用。 难点:常用酶制剂的性质、使用条件和操作要点。 主要内容: 1(酶制剂的概念; - 247 - 2. 酶制剂使用的基本要求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功能和作用; 3(常用酶制剂的性质、使用条件和操作要点; 4. 食品工业酶制剂的特点; 5. 酶制剂的研究进展。 第十二章 其他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配料(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面粉处理剂和膨松剂的定义;掌握消泡剂和拮抗剂的定义。 重点:食品配料与食品主料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食品配料定义和种类界定的依据和出发点。 主要内容: 1(面粉处理剂和膨松剂的定义; 2(消泡剂和拮抗剂的定义; 3. 食品配料与食品主料的区别和联系; 4. 食品配料与食品主料的定义; 5. 食品配料定义和种类界定的依据和出发点。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限修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习,学生应当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意义和发展过程,认知食品添加剂及对提高食品质量和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掌握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技术理论和应用原理,熟悉有关食品添加剂法规管理知识,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四、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 后续课程:《粮油食品工艺学》、《畜产食品工艺学》、《果蔬食品工艺学》、。 - 248 - 本课程与上述先行课程及后续课程无内容上的重复,并起到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课以讲授为主,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采取“精讲精练”的原则,辅助以电子教案和多媒体以及CAI课件,重点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对于课程中不属于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范畴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并在课堂模拟教学及讨论。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 六、学时分配表 学 时 分 配 章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第一章3 3 绪论 第二章 3 3 第三章 3 2 3 第四章 3 3 第五章 3 3 第六章 3 3 第七章 3 2 3 第八章 3 3 第九章 3 3 第十章 3 2 3 第十一3 3 章 第十二3 3 章 合计 36 - 249 - 七、成绩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和考勤(30%)+闭卷考试(70%) 八、推荐教材与与学习资源 1、推荐教材: 李凤林,黄聪亮,余蕾.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年 2、教学参考书: (1)食品添加剂. 黄文,江美都,肖作兵,侯振建.中国质检出版社. 2013年 (2)孙宝国. 食品添加剂.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年 3、网络参考资源: (1)中国食品添加剂网 (2)中国食品添加剂应用网 大纲修订人:孙思胜 大纲审定人: 制订日期: 2014年9月15日 - 250 - 1.11《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033 课程英文名称:Food Nutrition 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层次和专业: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营养学是研究食物营养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的科学,通过学习食品中基本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及现代营养学观点上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营养特点与功能,帮助学生掌握人体对各种营养需要量。熟悉不同人群的能量代谢状况以及特殊生理条件下如婴幼儿、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老年人等各种人群的特殊营养需要,了解由于营养摄入失衡而造成的相关疾病。在此基础上将营养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人民生活实践,从宏观上研究解决合理营养的有关理论、技术和社会措施等社区营养,并对开发营养强化食品、功能食品提供理论支持。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其重点在于阐述营养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明晰营养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趋势,指导学生做到膳食平衡,并从食品保健角度开发新食品。 教学目的为: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或掌握营养学知识的学习方法;(2)掌握食品营养学基本概念、术语,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3)普及营养学知识,确保学生能够科学合理进行食物搭配和摄取;(4)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与解决生活过程遇到具体的饮食、卫生问题;(5)使学生初步具备营养膳食平衡的宣传的能力;(6)为学生今后从事营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使受教育人 - 251 - 群能正确运用营养科学知识和营养与健康关系于饮食实践中,采取合理的膳食模式,使多种膳食危险因素下降,以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7)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民营养卫生健康状况的了解;(9)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有关营养学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 理论部分: 第一章:营养素(15学时) 主要知识点:蛋白质的功能;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蛋白质营养不良及营养状况评价;蛋白质供给量及食物来源;脂类的分类及功能;脂类的营养学评价;脂类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碳水化合物的分类、食物来源;水化合物的功能;碳水化合物的供给人体基础代谢;活动能量消耗;物热效应;膳食纤维及其分类;膳食纤维的功能;膳食纤维的来源;钠的营养、功能;钙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铁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碘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锌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硒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维生素A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维生素D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维生素E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硫胺素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核黄素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烟酸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维生素B6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叶酸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抗坏血酸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 第二章:不同人群营养(9学时) 主要知识点:妊娠各期生理特点;娠期营养需要;娠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和胎体的影响;妊娠期的膳食原则;营养对泌乳量的影响;哺乳期的生理特点;乳期的营养需求;乳期的膳食原则;儿生长发育特点;幼儿生理特点;幼儿营养需要;幼儿的合理喂养;学龄前儿童营养与膳食;学龄儿童的营养与膳食;青少年营养与膳食;衰老的基本概念;年人的生理代谢特点;食营养因素与衰老;老年人的营养需要;老年人的膳食;养与动脉硬化;营养与高血压;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类;营养因子对糖尿病的影响;糖尿病的营养防治;肥胖的定义及诊断;肥胖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分类;肥胖对健康的危害;肥胖病的流行病学;肥胖的预防与防治。 第三章:膳食营养平衡(3学时) 主要知识点: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概念;每日膳食营养供给量;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方法;营养调查与营养监测概念;居民 - 252 - 营养状况调查;社会营养监测;;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与居民健康;膳食结构;中国2001,2010年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 第四章:天然食品的营养(3学时) 主要知识点: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豆类及其制品的营养价值,蔬菜、水果的的营养价值,动物制品的营养价值。 第五章:加工食品的营养(3学时) 主要知识点:营养强化食品的概念与作用保健食品的概念、分类及发展状况,保健食品常用的功能。 第六章:特殊食品的营养价值(3学时) 主要知识点:保健食品的概念、分类及发展状况,保健食品常用的功能。第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食品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营养不良症以及生理需要量;掌握各类食品的营养特点;了解不同生理病理人群的生理特点;掌握不同人群的膳食原则;掌握社区营养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知识,为以后的营养配餐工作或食品加工和研发提供营养卫生方面的理论知识。 四、本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的联系 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与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安全学、食品加工与保藏、食品分析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注重营养的今天,营养知识是营养食品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是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采用问答法、讨论法、讲演法、设计营养配餐等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食品营养知识的认识及认知。 2、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食品营养学现代研究进展,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在作业和练习方面,适当增加案例分析题目,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习中应注意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做到举一反三。教学方法上注意多表现应用方面的内容,形 - 253 - 式上运用多种媒体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并激起强烈的兴趣。 4、除教材外,应给学生指定相关的参考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六、学时分配表 理论部分: 学 时 分 配 章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15 15 1 9 9 2 3 3 3 3 3 4 3 3 5 3 3 6 六、成绩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考核办法:作业加上课提问(百分制) 2、期末考试考核办法:期末考察(百分制) 4、课程综合成绩评定:期末考查70%+平时成绩30% 七、推荐教材与学习资源 1、推荐教材:孙秀发主编?食品营养学?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1.7 2、主要学习资源: (1)李世敏主编 ?应用营养学与食品卫生管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006年出版 (2)陈炳卿主编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0年出版 - 254 - (3)钟耀光主编 ?食品安全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年出版 大纲修订人:王丽娜 大纲审定人: 制定日期:2014年8月 1.12《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毒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034 课程英文名称:Food Toxicology 学时数:36(理论) 学分数:2(理论) 适用层次和专业: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食品中外源性化合物的性质、来源、形成途径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并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的目的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性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性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二、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毒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新技术;掌握食品毒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重点:食品毒理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和方法。 难点:动物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 主要内容:食品毒学的定义、任务、性质和地位;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食品毒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食品安全性控制与人类食 - 255 - 物链。 第二章 食品毒理学基础(8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毒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重点:毒性和毒性作用;效应和反应、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 难点:剂量-反应关系;毒效应谱 主要内容:理解食品毒理学常用术语;毒性和毒性作用、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毒效应谱、毒性作用分类;表示毒性损伤的指标:剂量,反应关系、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 第三章 食品中外源性化合物的来源、转运与转化(5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的概念、意义及分类;掌握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动的过程;掌握毒物跨膜转运的几种方式及特点。 重点: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的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生物转运过程及方式;生物转化的形式。 难点:毒理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主要内容:理解外源性化合物在体内的转运和转化过程,掌握生物转化的基本原理及代谢反应的基本过程;生物转化的类型及机理;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方式。 第四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常用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处理方法;掌握食品毒理学实验的设计原则;了解毒理学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重点:常用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和处置方法;食品毒理学实验的设计原则。 难点:实验动物的染毒方式。 主要内容:毒理学实验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正确设计 - 256 - 实验分组并进行实验;毒理学实验结果处理和分析。 第五章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一般毒性作用及评价(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一般毒性作用的概念、试验目的;掌握急性毒性的试验设计方法与评价标准。了解蓄积毒性作用的概念和试验方法。 重点:一般毒性作用的概念和试验目的。 难点: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方法和评价标准。 主要内容:毒性实验的基本目的、不同毒性试验所表述的外源性化合物的毒物性质;急性毒性实验的基本实验方法和评价方法。 第六章、食品中化学物质的致突变作用及评价(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化学物诱发突变的类型和基本概念;了解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机制;掌握致突变试验的检测终点和原理;掌握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 重点:化学物诱变突变的类型及概念;致突变试验原理及其评价方法。 难点:致突变试验效应终点的确定和类型。 主要内容:化学毒物致突变的类型;不同毒物对遗传物质的影响机理;基因突变的基本规律;致突变作用的机制;如何在实验中观察基因突变,及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 第七章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致癌作用及评价(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化学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种类;化学致癌的过程及其特征;化学致癌物的种类与分类方法;化学致癌作用的主要评价方法。了解肿瘤相关概念。 重点:化学致癌的分子机制;化学致癌物的种类与分类方法;化学致癌的评价方法。 难点:化学致癌的启动、促癌、演进阶段及其特征。 主要内容:外源性致癌的基本原理;化学致癌的基本过程及特征;致癌实验 - 257 - 的基本方法;化学致癌物的分类及其概念;化学致癌作用的主要评价方法及其相关步骤。 第八章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生殖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及评价(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生殖发育毒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生殖发育毒性和致畸试验设计的原理、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原则。 重点:生殖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的概念和试验设计原理。 难点:。生殖毒性和致畸毒性试验结果的评价方法。 主要内容:了解生殖和发育毒性的表述方法;掌握生殖和发育毒性实验的基本原理;生殖毒性的特点;生殖毒性实验和致畸作用的实验设计和结果评价方法。 第九章 食品中各类化学物质毒理学(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食品中有毒物质的种类、性质、毒性及毒素去除方法;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污染物种类、形成条件、影响因素、毒性及预防措施。 重点:食品中有毒物质的来源、种类、性质及毒去除方法。 难点: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污染物种类、毒性及预防措施。 主要内容:食品中有毒物质的种类、性质、毒性及毒素去除方法;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污染物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毒性及预防措施。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食品中外源化学物吸收、分布、转化的基本原理、引起毒性损伤的机制、影响毒作用的因素;了解食品外源化学物的基础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神经及行为毒性的损伤特点和试验方法;掌握食品外源化学物分析和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原理、法规、程序。 四、本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的联系 在学习该门课程前,应先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化学》、《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工艺学》等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 258 - 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以师生交流启发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思路,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进行学习,避免简单地“灌输型”传授知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 六、学时分配表 学 时 分 配 章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1 4 4 2 8 8 3 5 5 4 4 4 5 3 3 6 3 3 7 3 3 8 3 3 9 3 3 七、成绩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考核办法:考勤+作业评价平时成绩(百分制) 2、期末考试考核办法:试卷考试成绩(百分制) 3、课程综合成绩评定:平时成绩(30%)+期末考察(70%) 八、推荐教材与学习资源 1、推荐教材: (1)严卫星编著,《食品毒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主要学习资源: (1)王心如主编,《毒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2003. (2)李建科主编,《食品毒理学》,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3)李龙主编,《现代毒理学实验技术原理与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 259 - 大纲修订人:李培睿 大纲审定人: 制定日期: 1.13《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7035 课程英文名称: Food Hygiene——Theory and practice 学分数:2 学时数:36 适用层次和专业: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践,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饮食安全的科学。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出发,掌握食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预防措施,食源性疾病的特点、预防,食品卫生管理。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和了解食品安全的最新国内外进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 1. 食品卫生与食品工业(3学时) 主要知识点:食品卫生与食品工业的关系 基本要求:了解食品卫生对食品生产企业的重要性。 熟悉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 260 - 掌握是屁卫生学的概念。 2. 生物性污染与食品卫生的关系(9学时) 主要知识点:生物性污染与食品卫生的关系 基本要求:食品污染和食品生物性污染的定义 食品中生物性污染的种类、来源及其传播途径 食品腐败变质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此过程中食品的变化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生物性污染所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及症 状。 3. 化学性污染与食品卫生的关系(6学时) 主要知识点:生物性污染与食品卫生的关系 基本要求: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化学性污染及其来源 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化学性污染的预防措施 . 物理性污染与食品卫生的关系(3学时) 4 主要知识点:物理性污染与食品卫生的关系 基本要求:掌握物理性污染及其来源。 常见物理性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5.食品生产卫生设计(3学时) 主要知识点:食品生产卫生设计 基本要求:熟悉食品企业选址的原则。 了解规范化食品厂房设计与建筑特点。 熟悉规范法食品企业所要求的设施。 掌握食品加工设备的设计与要求。 了解卫生设计的验证的目的与意义 6. 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3学时) 主要知识点: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 基本要求:熟悉不同生产区域的卫生要求。 熟悉清洗与消毒的方法、原理。 掌握食品生产人员的卫生要求。 熟悉食品加工工艺的卫生 - 261 - 7. 食品生产的卫生管理(3学时) 主要知识点:食品生产的卫生管理 基本要求:食品生产卫生管理要素。 了解良好操作规范的起源与实施情况。 标准卫生操作的主要内容。 HACCP原理及其实施步骤。 全面质量管理在食品卫生中的作用。 8. 各类食品生产中常见的卫生问题(3学时) 主要知识点:各类食品生产中常见的卫生问题 基本要求:了解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指标。 各类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卫生问题。 各类制品中主要卫生问题的预防控制措施。 9. 卫生与管理(3学时) 主要知识点:卫生与管理。 基本要求:卫生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 了解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 验证与持续改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总授课时数为36学时,该课程采用授课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并注重介绍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动态,以使达到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开拓知识视野,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材的目的 四、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 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践是食品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与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安全学、食品加工与保藏、食品分析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注重营养的今天,营养知识是营养食品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是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 五、学时分配表 学 时 分 配 章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1 3 3 - 262 - 2 9 9 3 6 6 4 3 3 5 3 3 6 3 3 3 3 7 8 3 3 9 3 3 六、成绩考核方式 最后的总成绩有两个方面组成,一为平时成绩占30%,二为论文成绩占70%。 平时成绩是作业及出勤的综合成绩,论文成绩为学生撰写的与本课程有关的论 文。 七、 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推荐教材: 钱和主编?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践? 化学工业出版社 2.教学参考书: 大纲修订人:王丽娜 大纲审定人: 制订日期:2014年9月 - 263 - 1.14《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036 课程英文名称:Standard and Regulation in Food 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层次和专业: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食品标准与法规是从事食品生产、营销和贮存以及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它是研究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与法治管理的科学,是食品科学与质量管理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学科。食品标准与法规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公共必选课,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内外食品标准与法规基本概念,食品标准与法规之间相互依存关系,掌握食品质量卫生法规、标准的地位与作用,熟悉法规、标准与市场经济和食品安全体系的关系,并学会制定食品标准和食品卫生许可证、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程序和体系文件编制。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标准法规的基本概念;掌握标准与法规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系。 重点:标准与法规的区别及关系。 难点: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框架与组成。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标准与法规的关系及其作用 - 264 - 一、标准与法规相关概念 二、标准与法规的关系区别及其作用 第二节 国内外标准法规概况 一、我国食品标准法规概况 二、国际食品标准法规概况 第三节 标准与法规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一、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系 第二章 标准化与标准的制定(共8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明确标准化的基本该念和方法原理;了解国内外标准化管理概况及标准的分类和内容;掌握标准制定的原则和标准化活动的基本原则,并学会制定食品质量标准。 重点:中国标准化管理体制,标准化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战略地位,标准化方法原理。 难点:标准的种类,标准化过程及其特点,标准化法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基本概念、国外和国际标准化管理及机构概况、中国标准化基本情况、标准化法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标准化方法原理与标准分类 标准化方法原理、标准化活动的基本原则、标准的分类。 第三节 食品标准的制定 标准的制定原则、程序和方法步骤、GBT1.1—2000版的概述、标准的结构、标准编写的具体要求。 - 265 - 第三章 食品安全管理及安全控制(共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与法规体系;明确食品卫生标准的监督与管理;掌握食品卫生许可证、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卫生管理及申报与获证资料准备;能够初步开展食品卫生的执法工作。 重点:食品安全法主要内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 主要内容: 食品安全基本概念,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概况,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食品安全法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新资源食品安全管理,保健食品安全管理,食品添加剂安全管理。 第四章 产品质量法与质量安全认证(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产品质量法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了解产品质量法的重要条款解释;熟悉GB/T19000和ISO22000:2005标准的主要内容;明确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实施。 重点:食品质量特性,我国质量管理法规体系。 难点:产品质量法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国家监督抽查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要求。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产品质量法 产品质量法立法宗旨与实施意义、产品质量法概述、产品质量法重要条款解释、违反产品质量法案例。 第二节 GB/T19000系列标准介绍 GB/T19000系列标准现状与发展、GB/T19000系列标准结构与体系。 第三节 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介绍、ISO22000:2005标准的理解。 - 266 - 第四节 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实施 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与标志、基本要求、审查细则和资料的准备。 第五章 计量法与计量认证(共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计量概念与特点及立法原则以及计量法的主要内容;掌握计量认证的法律依据与评审准则和农业部质检中心基本条件与审查认可细则;熟悉计量认证的程序和有关认证资料的准备。 重点:实验室计量认证;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 难点:实验室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 主要内容: 计量及计量认证相关基本概念;计量法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实验室计量认证特点与评审准则;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食品检验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方法和评审准则;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 第六章 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与认证(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不同食品许可证的类型及特点,熟悉食品流通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中央厨房许可证审证程序和条件;掌握食品生产许可证(QS)的基本要求,学会编制审证文件的编写;了解“三品一标”概念及其异同点,掌握其各自的认证条件,学会审证文件体系的编写。 重点:食品生产许可证(QS)条件;食品流通许可证条件;餐饮服务许可证条件。 难点:中央厨房许可证条件;“三品一标”认证条件;体系文件编写。 主要内容: 1.食品生产许可证(QS); 2.食品流通许可证; 3.餐饮服务许可证; 4.中央厨房许可证; - 267 - 5.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与认证; 6.绿色食品管理与认证; 7.有机产品管理与认证; 8.地理标志产品管理与认证。 第七章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6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标准机构及概念,掌握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使用原则及要求;了解不同类型预包装食品标签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预包装食品标签的强制标示内容和豁免条件;熟悉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要求,学会运用规范指导及管理食品生产。 重点:食品添加剂功能类别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预包装食品强制标示内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强制标示内容。 难点:核心营养素/营养成分表/NRV;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的主要内容 筛分机理。 主要内容: 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关概念; 2.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标准 GB14880; 3.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 4.预包装食品标签GB7718; 5.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GB28050; 6.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13432; 7.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GB10344; 8.食品检验标准GB5009/GB4789; 第八章 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共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国际标准的组织及其运行;熟悉采用国际标准原则; - 268 - 熟悉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重点:国际标准的组织及其运行;采用国际标准原则与意义。 难点:欧盟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及其运行。 主要内容: 1.CAC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 2.CAC标准构成及其制修订; 3.WTO组织机构与原则; 4.ISO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 5.ISO标准分类及其制修订; 6.采用国际标准原则与意义; 7.欧盟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及相关机构; 8.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9.日本食品卫生管理体制。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食品标准与法规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本课程主要是介绍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与食品标准的关系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标准化的战略地位。介绍中国食品标准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食品标准的制定原则,依据和方法,步骤,并能够按照GB/T1.1-2009版的规定起草食品标准,学会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与认证:重点了解标准化法,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和有关地方法规,掌握食品标准与法规文献检索方法,学会运用法律法规处理食品违法案件等。 四、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食品化学》、《安全原料生产技术》、《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食品工艺学》等。 - 269 -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课以讲授为主,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采取“精讲精练”的原则,辅助以电子教案和多媒体以及CAI课件,重点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对于课程中不属于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范畴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并在课堂模拟教学及讨论。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 六、学时分配表 学 时 分 配 章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绪论 2 2 第一章 8 8 第二章 4 4 第三章 4 4 第四章 4 4 第五章 4 4 第六章 4 4 第七章 6 6 第八章 4 自学 4 合计 36 七、成绩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和考勤(30%)+闭卷考试(70%) 八、推荐教材与与学习资源 1、推荐教材: 农业部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张建新主编《食品标准与技术法规》,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1 2、教学参考书: - 270 - 张建新 陈宗道主编,《食品标准与法规》,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 张建新主编《食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法规应用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12月 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张建新主编,《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概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张建新副主编),《农业标准化》,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年1月 中国轻工业上海设计院翻译,FDA食品法规(2001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 3、网络参考资源: 网站类别 网 址 精品课程资源网 慕课教学网址 食品伙伴网 爱课程网: 北京大学MOOCs课程: 新浪公开课: 网易公开课: 国内公开课教学网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尔雅通识课程网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质量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等政府网站 大纲修订人:李光辉 大纲审定人:肖付刚 - 271 - 制订日期:2015年08月31日 - 272 - 1.15《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037 课程英文名称:Food Quality Control And Food Safety Management 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层次和专业: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限选课之一。本课程从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系统地阐述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介绍了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监管体系(机构、组织),支持体系(法规、标准、规范)及过程控制体系(食品良好操作规范、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以及食品质量检验的技术和方法等。 主要目的是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质量成本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支持体系、控制体系),培养学生将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食品安全生产质量控制中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即培养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和一定的探索学习研究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质量和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了解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特点及其重要性,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重点:质量和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难点:产品质量形成的规律。 主要内容:质量概念及其演化,质量管理的概念及其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企业质量管理。 第二章 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6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质量管理中常用的7种工具与技术;掌握质量管理中的数学方法的基本原理,能够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活动中灵活运用这些工具。 重点: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 - 273 - 难点: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 主要内容:质量管理中的数据及统计方法,质量管理的7种工具:分层法、调查法、相关图法、排列图法、因果图法、直方图法、控制图法等。 第三章 食品质量成本管理(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质量成本的概念、质量成本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掌握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够在企业中实际运用。 重点: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难点:如何进行质量成本优化。 主要内容:质量的经济性、质量成本的基本概念、质量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的优化、全面质量成本的概念。 第四章 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及其监管体系(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概念,熟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掌握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 重点:食品安全监的管体系。 难点:食品安全监的管体系。 主要内容:质量安全、现代食品安全理念、社会责任感、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第五章 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6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欧美食品法规的核心内容,熟悉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章程和主要工作;掌握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的主要内容,以及新食品安全法。 重点:食品安全法。 难点:新旧食品安全法的不同之处。 主要内容: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国际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 第六章 食品标准(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国内外有关食品标准和标准化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编制标准和贯彻实施标准;熟练掌握查询获取国内外食品标准文献的方法。 重点:我国食品标准的现状及问题,食品安全标准的主要内容。 难点:我国食品标准的现状及问题。 - 274 - 主要内容:标准概述,我国食品标准,国际食品标准,食品 标准文献检索 第七章 ISO质量管理体系 (3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了解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内容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步骤,掌握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步骤。 重点:掌握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步骤。 难点:ISO22000与HACCP相比较有哪些不同。 主要内容: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第八章 良好生产规范(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企业制定和实施良好操作规范的程序和措施,了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概念,掌握食品良好操作规范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 重点:食品良好操作规范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农业良好生产规范的主要内容。 难点:GAP、GMP、SSOP、HACCP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农业良好生产规范GAP,加工良好生产规范GMP,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其有机食品。 第九章 食品安全过程控制体系-HACCP系统(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HACCP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学会在食品中制定HACCP计划及应用。 重点:HACCP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在食品中实施的具体步骤。 难点:如何实施HACCP。 主要内容:HACCP的基本原理,HACCP实施的基本步骤。 第十章 食品质量和安全检验(自学) 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会建立食品质量和安全检验组织机构、编制质量检验计划和实施质量检验。 重点:食品质量和安全检验。 难点:食品安全性评价 - 275 - 主要内容:食品安全检验、抽样检验和送样、感官检验、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安全性评价。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限选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质量成本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支持体系、控制体系),使学生将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食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四、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食品生物化学》等课程 后续课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评价设计、工艺实训、企业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 本课程与上述先行课程及后续课程起到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课以讲授为主,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采取“精讲精练”的原则,辅助以电子教案和多媒体,重点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对于课程中不属于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范畴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并在课堂模拟教学及讨论。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 六、学时分配表 学 时 分 配 章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3 3 第一章 5 1 6 第二章 3 1 4 第三章 2 1 3 第四章 4 1 1 6 第五章 2 1 3 第六章 2 1 3 第七章 - 276 - 2 1 1 4 第八章 2 1 1 4 第九章 0 自学 0 第十章 合计 36 七、成绩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和考勤(30%)+闭卷考试(70%) 八、推荐教材与与学习资源 1、推荐教材: 陈宗道 主编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教学参考书: (1)杨永杰 主编,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2)刘雄主编,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3、网络参考资源: (1) 上海交通大学食品安全精品课 (2) 浙江大学食品安全精品课程 大纲修订人:孙军涛 大纲审定人: 制订日期: 2014年3月14日 - 277 - 2.专业主干课程考试大纲 2.1《食品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食品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食品生物化学及实验》课程考试旨在考核学生对生命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功能,以及食品组分在人体中的代谢和营养功能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属水平测试。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即糖类、脂类、核酸、蛋白质的结构、组成、理化性质,以及生物体内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重要的生物化学代谢过程、各种反应规律的认识,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依照《许昌学院考试工作管理规定》中命题原则、命题要求、组卷要求的规定进行命题。 三、考试内容及分值 第一章 糖类(5分) 1. 了解多糖的种类和功能; 2. 掌握重要单糖、双糖、多糖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3. 熟练掌握葡萄糖的构型、构象、理化性质和常见双糖的结构式。 第二章 脂类及生物膜(10分) 1. 了解脂质的定义、脂类的生物学作用、脂类的分类; 2. 掌握脂肪酸分子的共性,磷脂分子的双亲性,生物膜化学组成,流动镶嵌模型要点; 3. 熟练掌握磷脂分子结构,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5分) 1. 了解蛋白质的生物功能多样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 掌握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蛋白质各级结构的特点和有关名词概念,蛋白质的重要性质和分离、纯化、鉴定方法; 3. 熟练掌握基酸的结构特点,蛋白质各级结构的特点。 - 278 - 第四章 核酸化学(10分) 1. 了解核酸的测序、核酸提取分离的原则; 2. 掌握核苷酸的缩写符号,DNA双螺旋结构模型,mRNA和tRNA结构特 点,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分子杂交; 3. 熟练掌握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第五章 酶(10分) 1. 了解酶的作用特点和作用机制; 2. 掌握酶活性的表示与酶活力的计算,以及酶动力学的规律;掌握各种类 型抑制剂的作用特点; 3. 熟练掌握酶活性中心、酶活力的计算。 第六章 生物能学与生物氧化(5分) 1. 了解氧化磷酸化偶联机理; 2. 掌握ATP的分子结构和作用,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组分的顺序; 3. 熟练掌握ATP的分子结构和作用。 第七章 糖代谢(10分) 1. 了解糖在体内的合成、分解及转化的各途径的相互关系; 2. 掌握糖酵解、柠檬酸循环、糖异生途径、糖原合成的化学变化过程; 3、熟练掌握糖酵解,柠檬酸循环。 第八章 脂类代谢(10分) 1. 了解脂类在生物体内的合成、分解及转化的代谢途径; 2. 掌握脂肪酸β氧化及脂肪合成过程; 3. 熟练掌握脂肪酸β氧化,能量计算。 第八章 脂类代谢(10分) 1. 了解脂类在生物体内的合成、分解及转化的代谢途径; 2. 掌握脂肪酸β氧化及脂肪合成过程; 3. 熟练掌握脂肪酸β氧化,能量计算。 第八章 脂类代谢(10分) 1. 了解脂类在生物体内的合成、分解及转化的代谢途径; 2. 掌握脂肪酸β氧化及脂肪合成过程; 3. 熟练掌握脂肪酸β氧化,能量计算。 第九章 蛋白质代谢(10分) 1. 了解三大营养物之间的相互转变及其意义; 2. 掌握氨基酸脱氨基、α-酮酸碳架的命运、尿素循环,遗传密码的阅读, 中心法则,蛋白质合成及其酶和重要因子的作用; 3. 熟练掌握氨基酸的降解和转化。 - 279 - 第十章 核酸代谢(5分) 1. 了解核苷酸降解及核苷酸合成的不同途径之间的关系,RNA转录及转录 后的加工; 2. 掌握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DNA复制及其酶类; 3. 熟练掌握PRPP、IMP及乳清酸的合成,DNA复制。 第十一章 物质代谢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调节(10分) 1. 了解三大营养物代谢在整体水平的相互关系; 2. 掌握关键酶,代谢交汇点; 3. 熟练掌握代谢途径之间的调控。 四、试题类型 1、选择题 2、填空题 3、名词解释 4、计算题 5、简答题 、问答题 6 五、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笔试 2、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六、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七、主要参考教材及资料 [1] 生物化学, 王镜岩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 生化化学,张曼夫主编, 中国农大出版社, 1994年 [3] 食品生物化学,谢达平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4] 现代生物化学, 黄熙泰,于自然等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制作人(签字):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院系部领导审核(签章): 2013年9 月 1日 - 280 - 2.2《食品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1.全面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本学科上的进步和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2.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如实评价考试质量好坏,借此发现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总结教学成功经验,对照微生物教学大纲,查漏补缺,改进教学方法。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学生对有关微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生长情况、生理生化特性、遗传学特性等基本理论知识及无菌操作、分离纯化等相关实验技术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全面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及技能的掌握情况,试卷命题必须具有很好的考察性、能较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且具有较好区分度,使重点内容能够在试卷中得到体现;在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考察的同时,要注重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试题类型上应该多样化,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三、考试内容及分值 绪论(5分) 1. 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掌握微生物学的有关概念,及相关科学家对微生物的贡献 3、熟练掌握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形态、构造和功能(25分) 1(了解原核微生物的种类、形态、构造及其功能,原核生物鞭毛的构造。 2(掌握真细菌及古细菌细胞壁及细胞膜的构造,理解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及步骤,理解溶菌酶、青霉素等抑制细菌生长的机理。 - 281 - 3(熟练掌握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及古生菌细胞结构的异同。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5分) 1(了解真核微生物(酵母菌、霉菌、蕈菌)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 2(掌握酵母菌及霉菌的生殖方式及菌落特征。 3(熟练掌握酵母菌的生活史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15分) 1(了解病毒和亚病毒的种类、形态、结构及特点 2(掌握病毒的结构特点,繁殖方式,繁殖过程 3(熟练掌握噬菌体的种类、增殖过程及一步生长曲线各阶段特点。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5分) 1(了解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营养要素及其作用、培养基的类型、配制原则及方法 2(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各种营养类型的特点 3(熟练掌握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各自特点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15分) 1(了解微生物独特的合成代谢途径,掌握代谢调节的方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2(掌握化能异养型及光能营养性产能类型及过程。 3(熟练掌握呼吸、无氧呼吸、发酵产能原理。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15分) 1(了解控制微生物的方法及原理,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化学治疗剂的作用机理。 2(掌握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及原理。 3(熟练掌握典型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各个阶段的特点在工业中的应用。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15分) 1(了解遗传物质证实的经典实验,遗传物质的七种存在水平,菌种衰退、复壮及保藏的方法及原理 2(掌握基因突变的特点,诱变育种方法、原理及过程,各种突变型的筛选方法 - 282 - 3(熟练掌握原核生物、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途径及原理。 四、试题类型 1、选择题 2、填空题 3、判断题 4、名词解释题 5、问答题 五、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闭卷 2、记分方式:百分制 3、考试时间:110分钟 六、成绩评定方式 1、平时作业占总评成绩的30%; 2、期末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成绩30% , 期末成绩70% 七、试卷分析 1、对试题的分析 ? 试题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 ? 试题分量是否适合。 ? 试题难易是否适度。 ? 是否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 2、对考试成绩的分析 分析学生成绩是否呈正太分布,什么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3(考试成败分析及今后教学改进的意见。 八、主要参考教材及资料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沈萍,陈向东编著,《微生物学实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83 - 2008. (3)[美]MT马迪根等主编,杨文博等译. 《微生物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 2001. (4)沈萍,《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董明盛,《食品微生物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6)江汉湖,《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制作人(签字):李培睿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院系部领导审核(签章): 2016年 3月 10 日 - 284 - 2.3《食品工程原理》考试大纲 《食品工程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考试旨在考察考核学生在本学科领域内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工程原理主要涉及各个单元操作的过程和设备,包括若干工程问题的处理方法,过程的计算等等,经过考试,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分析方法、重要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属水平考试。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计算方法等方面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该课程试题命题准确,科学,充分体现该课程的特点。试题表达简明扼要,题目编排顺序合理,试题评分标准公正明确。重点突出,命题内容涵盖教学大纲中的主要知识内容,题量适中,试卷范围,深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基本知识占60%,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占20%,较难的题目占20%。 三、考试内容及分值 绪论(2-3分) 1(了解食品工程原理的研究对象、单元操作的分类。 2(掌握单位制和单位换算。 3(熟练掌握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 流体力学基础(20-25分) 1(了解流体的性质以及与流动相关的物理量 (密度、压力、粘度、流量、流速等)的概念 ,流体在管内流动产生摩擦阻力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液体输送机械类型。 2(掌握流体流动类型和判别方法,管内流体流动的速度分布规律;离心泵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要点。 - 285 - 3(熟练掌握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连续性方程式、柏努力方程式及其各自的应用,阻力系数的确定,流体流动阻力计算,简单管路系统计算。熟练掌握离心泵的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离心泵的气蚀现象与气缚现象,离心泵的工作点与流量调节。 第二章 传热(15-20分) 1(了解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概念,傅立叶定律、牛顿公式、斯蒂芬 - 波尔茨蔓定律、克希霍夫定律热传导。 2(掌握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速率方程,传热过程的强化,典型传热设备的类型及结构,污垢热阻。 3(熟练掌握换热器的总传热速率方程,热量衡算,总传热系数的确定,传热平均温差,换热器计算。 第四章 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流动(10-15分) 1(了解非均相物系的分离方法及应用场合,分散相、连续相的概念 2(掌握重力和离心力作用下的沉降速度的计算及所用设备(降尘室、离心机、旋风分离器等)的构造和操作;掌握过滤的基本概念;流化床的主要特点及流体力学特性。 3(熟练掌握恒压过滤的计算(过滤速率和洗涤速率基本方程式的应用),过滤常数的确定及常用过滤设备的构造和操作。 第七章 吸收与蒸馏(30-40分) 1(了解气体吸收的分类,吸收和脱吸过程的机理和吸收系数的确定方法;平衡蒸馏、简单蒸馏、恒沸精馏和萃取精馏的原理,连续精馏热量衡算 2(掌握气 - 液相平衡关系,吸收剂的选择;两组分溶液的气液平衡;板式塔的流体力学性质,理论板概念和恒摩尔流假设。 3(熟练掌握双膜模型理论,吸收速率方程式,全塔物料衡算及操作线方程,吸收剂用量的确定,填料层高度的计算;精馏原理和流程,全塔物料衡算,精馏段和提馏段操作线方程,进料热状况对操作线的影响, q 线方程,理论塔板数和塔高的计算,回流比的概念,最小和适宜回流比的计算和选择。 第十章 膜分离(3-5分) - 286 - 1(了解膜分离过程分类、膜的分类及性质、膜性能。反渗透和超滤在食品 工业中的应用 2( 掌握反渗透、超滤基本原理;渗透通量。 3( 熟练掌握浓差极化现象及对反渗透操作的影响 第十二章 干燥(10-12分) 1(了解化工常用干燥设备的结构和特点 2(掌握湿空气的性质,干燥物料的性质 3(熟练掌握湿度图,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能量衡算,干燥曲线,干燥速 率曲线, 干燥时间计算 。 四、试题类型 1、填空题 2、单选题 3、判断题 4、简答题 5、计算题 五、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闭卷 2、记分方式:百分制 3、考试时间:110分钟 六、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成绩30 %+期末考试成绩70 % 七、主要参考教材及资料 1.推荐教材: 李云飞主编. 食品工程原理(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教学参考书: [1] 柴诚敬主编. 化工原理(上下),天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287 - [2] 食品工程原理概念与习题解答,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3] 王志魁编,化工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 杨祖荣主编,化工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制作人(签字):王加华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院系部领导审核(签章): 2012年 1 月 18 日 - 288 - 2.4《食品化学》考试大纲 《食品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食品化学》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食品化学的基本知识,食品的化学组成及其性质,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机理,食品的营养成分及色、香、味成分在加工、贮藏中的变化对食品营养质量、感官质量的影响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属水平测试。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试卷的内容、范围、难易程度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食品化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命题内容以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主要知识内容为主,将对于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有效结合,并注意内容的覆盖面及代表性,应有合理的难度和区分度。 三、考试内容及分值 第一章、绪论(3分) 1. 了解食品化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方法、目的、任务。 2. 掌握食品化学变化对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的影响。 第二章、水(12分) 1. 了解水、冰的结构与性质及在食品中的重要作用、食品中水分转移规律、分子流动性和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2. 掌握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水分活度和吸湿等温线的概念、水分活度和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18分) 1. 了解主要单糖、多糖种类及其衍生物,掌握单糖的性质、结构、分类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2. 掌握功能型低聚糖的理化性质功能及在食品上的应用。熟悉几种重要多糖的结构、性质及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作用 - 289 - 第四章、脂类(12分) 1. 了解天然脂肪和脂肪酸的组成、命名、卵磷脂及胆固醇的结构和性质,脂肪替代物的定义和种类 2. 掌握脂肪的物理性质、氧化机理及影响因素、油脂在加工贮藏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第五章、蛋白质(15分) 1. 了解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常见活性肽以及蛋白质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生物功能性质 2. 掌握蛋白质变性机理及影响因素、蛋白质功能性质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及在食品工业上的具体应用;蛋白质在食品加工贮藏中发生的物理、化学、营养变化;常见的食品蛋白质及其特点。 第六章、酶(20分) 1. 了解酶的化学本质、分类与酶活力和酶的反应动力学。 2. 掌握酶促褐变的机理、影响因素及控制手段;食品加工中重要酶类及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熟悉固定化酶的优缺点及基本方法。 第七章、维生素与矿物质(6分) 1. 了解维生素及矿物质的种类及在机体中的重要作用。 2. 掌握维生素的一般理化性质、在加工处理中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食品品质所产生的影响;掌握矿物质在食品加工、处理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对机体利用率产生的影响。 第八章、色素与着色剂(8分) 1. 了解其它天然色素及合成色素的性质。 2. 掌握叶绿素、血红素、花青素的性质;掌握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的反应机理。 第九章、食品风味(6分) 1. 了解味的相互作用;掌握酸、甜、苦、咸、鲜味的基本知识。 2. 掌握食品香气物质的形成途径;掌握动、植物食品香气的产生途径。 第十章、食品添加剂 1. 了解食品工业中常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 四、试题类型 - 290 - 1、填空题 2、单选题 3、名词解释 4、简答题 5、问答题 五、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闭卷 2、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3、考试时间:110分钟 六、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七、主要参考教材及资料 《食品化学》,阚键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2版。 《食品化学》,王璋(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食品化学》,王璋,许时婴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制作人(签字):高雪丽、孙军涛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院系部领导审核(签章): 年 月 日 - 291 - 2.5《食品分析》考试大纲 《食品分析》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食品分析》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有关食品外观、口感、化学组成及微生物的检验与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属水平测试。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学生对有关对有关食品外观、口感、化学组成及微生物的检验与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 命题的原则: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全面考察学生对食品分析基础理论及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试卷命题必须具有很好的考察性、能较全面的考察学生的食品分析基本知识和技能,且具有较好区分度,使重点内容能够在试卷中得到体现;在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考察的同时,要注重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试题类型上应该多样化,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三、考试内容及分值 第一章 绪论(5分) 1. 了解食品分析的发展趋势和食品分析的内容 2. 掌握食品分析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章 样品前处理技术(10分) 1(了解样品的保存方法,样品预处理的目的 2(掌握食品样品的采集的定义、原则、准备以及样品分类,分析方法的评价 3(熟练掌握样品预处理的方法,不同分析方法测定结果差异性的检验 第三章 实验评价与数据处理(5分) 1(了解实验评价的各种方法。 2(掌握标准曲线的拟合和评价方法,掌握利用标准曲线测定样品浓度或含量的方法。 - 292 - 第四章 食品物理检验(5分) 1(了解感官检验的种类、方法。 2(掌握感官分析的基本要求,固态食品的物性测定方法及原理。 第五章 水分和水分活度值的测定(10分) 1(了解水分在食品中存在的状态。 2. 了解蒸馏法和卡尔.费休法的原理及适用范围、特点。 3(掌握重量法测定水分含量的原理,适用条件、步骤、产生误差的原因。 4(熟练掌握烘箱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的原理、操作技能及注意事项 第六章 灰分及重要矿物元素的测定(10分) 1(了解食品中灰分测定的意义;水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步骤;特殊的灰化方法。 2(掌握总灰分的测定方法、基本概念、具体步骤及灰化条件选择 3(熟练掌握干法灰化测定食品中灰分含量的原理、操作技能及注意事项。 第七章 酸度的测定(10分) 1(了解了解酸度测定的内容以及意义。 2(掌握酸度的基本概念和总酸度、有效酸度、挥发酸的测定方法及其原理 3(熟练掌握酸度计测定酸度的原理、样品的预处理、操作技能、酸度计的调整、使用及注意事项 第八章 脂类的测定(10分) 1(掌握提取剂的选择,样品的预处理,所用提取剂的种类、特点及适用范围。 2. 掌握巴布科克氏法、盖勃氏法、罗斯一哥特里氏法、氯仿—甲醇法及其它方法测定粗脂肪的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 3(熟练掌握索式抽提法测定脂肪含量的原理、测定步骤、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条件、注意事项。 第九章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10分) 1(了解酶水解法、高氯酸法、旋光法测定淀粉的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以及粗纤维、果胶物质的测定方法。 2(掌握样品中糖的提取,以及提取液所用澄清剂的种类、特点,掌握还原糖法、缩合反应法、碘量法、纸上层析法及其他方法测定单糖和低聚糖的原理, - 293 - 特点及适用范围。 3(熟练掌握菲林试剂法(还原糖法)测定总糖及还原糖的原理及试验方法,菲林试剂的配制、标定及滴定终点的确定。 第十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10分) 1(了解常量凯氏定氮法与微量、半微量凯氏定氮之间不同之处 2(掌握染料结合法、双缩脲法、酚试剂法、紫外线吸收光谱等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特点以及含硝食品含氮量的测定方法 3(熟练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的原理、使用仪器、操作步骤,以及加速消化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十一章 维生素的测定(5分) 1(了解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 、维生素C的其他测定方法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 2(掌握三氯化锑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维生素A和维生素D;荧光计法测食品维生素B1;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食品中维生素C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第十二章 食品添加剂的测定(5分) 1(了解各种添加剂使用的剂量,了解掌握各种添加剂的测定原理与测定方法 2(掌握元素的分离与浓缩方法 3(熟练掌握发色剂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原理、结果计算和注意事项 第十三章 食品中限量元素的测定(5分) 1(了解钙、铁、磷的其他测定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掌握含有限量元素食品的预处理——螯合萃取原理、影响因素和消除干扰离子 3(熟练掌握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钙含量、邻二氮菲比色法测定铁含量、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四、试题类型 1、填空题 2、名词解释题 3、简答题 - 294 - 4、问答题 5、计算题 五、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闭卷 2、记分方式:百分制 3、考试时间:110分钟 六、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成绩 30 % + 期末考试成绩 70 % 七、主要参考教材及资料 (1)王永华编著,《食品分析》(第二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张水华编著,《食品分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刘杰编著,《食品分析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9. (4)刘长虹编著,《食品分析及实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周光理编著,《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制作人(签字):肖付刚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院系部领导审核(签章): 2012年 7 月 - 295 - 2.7《食品工艺学》考试大纲 《食品工艺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食品工艺学》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食品工艺学导论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属综合能力测试。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指导学生撰写论文。面制品加工方向:围绕面制品的加工、品质及其常见添加剂的应用写综述。也可将“面制品”作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根据个人情况写一篇与面制品相关的综述。果蔬制品加工方向:围绕果蔬加工技术、果蔬加工产品、果蔬资源综合开发技术等内容写1篇综述论文。软饮料加工方向写1篇综述论文发酵技术、产品、发展方向写1篇综述论文 三、考试方式 每人撰写两篇涉及食品加工技术、加工工艺、食品品质影响因素、或食品加工安全等方面的综述性学术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 四、要求 任选两个方向,字数不少于3000字,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其中英文不少于2篇,上交日期2016.1.4号之前。 五、评分标准说明 1、每篇论文总分100分,由中英文摘要(20%),正文(70%),参考文献(10%)组成; 2、具体考核内容包括文章格式、语言表达、内容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3、最后得分为两篇文章的平均分。 六、文章格式标准 中文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行间距选1.5倍行距。其它标注详细见附件说明。 - 296 - 七、注意事项 严禁出现抄袭及类同,如有抄袭类同,均按零分对待。 八、主要参考教材及资料 《蛋制品工艺学》,张兰威等,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果品蔬菜加工工艺学》,叶兴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7月第2版。 《软饮料工艺学》,胡小松、蒲彪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 《乳品科学与技术》,孔保华,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肉品工艺学》,葛长荣,马美湖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陈学平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软饮料工艺学》,邵长富主编,轻工业出版社,1997年。 《乳与乳制品工艺学》,骆承庠,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蛋制品工艺学》,高真主编,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 制作人(签字):高雪丽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院系部领导审核(签章): 制订日期: 2016年3月14日 附件:文章标准说明 食源蛋白降血压肽的研究进展 高雪丽 (许昌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许昌 461000) 摘要: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最近的报道标明除了牛奶蛋白,其它一些食物也是降血压肽的来源,通过体外试验已经证明了其降血压效果,然而想要进一步证明其降血压性必须基于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本文综述了当前 - 297 - 食源蛋白降血压肽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降血压肽 高血压 人类健康 2.8《食品添加剂》考试大纲 《食品添加剂》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食品添加剂》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食品添加剂分类、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基本添加原则、常用食品添加剂的性质、作用及其应用的掌握程度,衡量学生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利用食品添加剂解决食品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的指导思想:全面考察学生对食品添加剂分类、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基本添加原则、常用食品添加剂的性质、作用及其应用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试卷的内容、范围、深度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命题内容以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主要知识内容为主,将对于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有效结合,并注意内容的覆盖面及代表性,应有合理的难度和区分度。 三、考试内容及分值 第一章、绪论(3-5分) 1.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品种与分类、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管理、法定编号、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概况和工业现状; 2. 掌握食品添加剂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食品乳化剂(5-10分) 1. 了解乳浊液和乳化剂的定义、乳化剂的种类和分类、乳化剂的主要应用食品、乳化剂应用及实例; 2. 掌握乳化剂的作用、常用乳化剂的特性与应用; 3. 重点掌握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乳化剂使用注意事项。 - 298 - 第三章、增稠剂(5-10分) 1、了解增稠剂的定义、增稠剂的种类和分类; 2. 掌握增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与功效、动物来源、植物来源、微生物来源增稠剂的特性与使用、食物中添加标准; 3. 重点掌握增稠剂的一般性质。 第四章、防腐剂(5-10分) 1. 了解防腐剂的定义、种类和分类; 2. 掌握使用防腐剂的注意事项、常用防腐剂特性与使用、可添加食物种类、添加标准; 3. 重点掌握防腐剂的作用机制。 第五章、抗氧化剂(5-10分) 1. 了解抗氧化剂的定义、抗氧化剂的种类和分类; 2. 掌握使用抗氧化剂的注意事项、常用抗氧化剂的特性与使用、可添加食物种类、添加标准; 3. 重点掌握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 第六章、着色剂(5-10分) 1. 了解着色剂的定义、着色剂的种类和分类; 2. 掌握着色剂的特点、使用着色剂注意事项、常用着色剂的特性与使用、可添加食物种类、添加标准; 3. 重点掌握着色剂的作用及发色机理。 第七章、香精、香料(5-10分) 1. 了解香精、香料的定义、种类和分类; 2. 掌握香精、香料的特点、使用香精、香料注意事项、常用香精、香料的特性与使用、可添加食物种类、添加标准; 3. 重点掌握香精、香料的作用。 第八章、食品调味剂(5-10分) 1. 了解食品调味剂的定义、种类和分类; 2. 掌握甜味剂的定义、甜味剂种类、分类和特点、甜度及其影响因素、常用甜味剂的特性与使用、甜味剂的选择、甜味剂的应用实例;酸度调节剂的定义和种类、酸味剂的酸味味感及强弱、酸味剂的功能作用、酸味剂的安全性和主要 - 299 - 应用特性;甜味剂、酸味剂、增味剂的特点、使用注意事项;增味剂定义、种类和分类、增味剂的特点、常用的增味剂;常用食品调味剂的特性与使用、可添加食物种类、添加标准; 3. 重点掌握各类调味剂的作用。 第九章、食品护色剂和漂白剂(5-10分) 1. 了解发色剂和漂白剂的定义、种类和作用; 2. 掌握发色剂的特性与使用、发色助剂及其作用、应用;还原性漂白剂的特性与使用、使用亚硫酸盐类漂白剂注意事项及应用实例; 3. 重点掌握发色剂的发色机理、还原性漂白剂的作用。 第十章、膨松剂(5-10分) 1. 膨松剂的定义、膨松剂种类与分类; 2. 掌握碱性膨松剂、酸性膨松剂、复合膨松剂的种类、特性与使用、常用膨松剂使用实例; 3. 重点掌握复合膨松剂的组成、酸性物质的作用、种类、复合膨松剂的配制。 第十一章、营养强化剂(5-10分) 1. 了解营养强化剂的定义、种类和分类; 2. 掌握使用营养强化剂的注意事项(基本原则)、维生素类、氨基酸类、无机盐类等常用营养强化剂特性与使用。 3. 重点掌握营养强化剂的作用。 第十二章、其它食品添加剂(5-10分) 1、了解消泡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稳定和凝固剂、抗结剂、胶姆糖基础剂等添加剂的定义、分类; 2、掌握消泡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稳定和凝固剂、抗结剂、胶姆糖基础剂等添加剂的作用与使用。 四、试题类型 1. 名词解释 2. 填空题 3. 判断题 4. 简答题 - 300 - 5. 论述题 五、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1. 考试方法:闭卷 2. 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3. 考试时间:110分钟 六、成绩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相结合。 七、推荐教材及资料 【1】李凤林、黄聪亮、余蕾.食品添加剂.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2】胡国华.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3】孙宝国.食品添加剂.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制作人(签字):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院系部领导审核(签章): 2014年 9 月 16 日 - 301 - 2.9《食品营养学》考试大纲 《食品营养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食品营养学》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属水平测试。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及运用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命题本着规范、合理、科学、有效地原则,覆盖的知识面广,突出重点,难度适中。 三、考试内容及分值 第一章:营养素(40-70分) 1.了解蛋白质营养不良及营养状况评价;碳水化合物的供给;膳食纤维的来源;钠的营养、功能;烟酸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维生素B6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叶酸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 2.掌握蛋白质的功能;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脂类的分类及功能;脂类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钙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碘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锌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硒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铁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维生素A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维生素D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抗坏血酸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 3.熟悉蛋白质供给量及食物来源;脂类的营养学评价;碳水化合物的分类、食物来源;碳水化合物的功能;人体基础代谢;活动能量消耗;物热效应;膳食纤维的功能;维生素E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硫胺素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核黄素的营养、功能及食物来源。 第二章:不同人群营养(10-20分) 1.了解妊娠各期生理特点;娠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和胎体的影响;哺乳期的生理特点;婴儿生长发育特点;幼儿生理特点;学龄前儿童营养与膳食;学龄儿童的营养与膳食;青少年营养与膳食;年人的生理代谢特点;肥胖对健康的危害;肥胖病的流行病学。 - 302 - 2.掌握妊娠期的膳食原则;乳期的膳食原则;幼儿的合理喂养;老年人的膳 食原则;营养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肥胖的预防与防治。 3.熟悉娠期营养需要;营养对泌乳量的影响;乳期的营养需求;幼儿营养需 要;老年人的营养需要; 第三章:膳食营养平衡(10-20分) 1.了解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方法;居民营养状况调 查;社会营养监测;; 2.掌握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概念;每日膳食营养供给量;我国居 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 3.熟悉营养调查与营养监测概念;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与居民健康; 第四章:天然食品的营养(5-15分) 1.了解蔬菜、水果的的营养价值。 2.掌握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豆类及其制品的营养价值。 3.熟悉动物制品的营养价值。 第五章:加工食品的营养(3-10分) 1.了解营养强化食品的发展状况。 2.掌握营养强化食品的概念。 3.熟悉营养强化食品的作用及分类。 第六章:特殊食品的营养价值(3-10分) 1.了解营保健食品的发展状况。 2.掌握保健食品的概念。 3.熟悉保健食品的的作用及分类。 四、试题类型 1、单选题 2、多选题 3、填空题 4、简答题 5、论述题 五、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开卷 2、记分方式:百分制 - 303 - 3、考试时间:110分钟 六、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成绩30 %+期末考试成绩70 % 七、主要参考教材及资料 1.推荐教材: 孙秀发主编?食品营养学?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1.7 2.教学参考书: [1]李世敏主编 ?应用营养学与食品卫生管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006 年出版 [2]陈炳卿主编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0年出版 [3]钟耀光主编 ?食品安全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年出版1、推荐教 材:孙秀发主编?食品营养学?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1.7 制作人(签字):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院系部领导审核(签章): 1 月 18 日 2012年 - 304 - 2.10《食品毒理学》考试大纲 《食品毒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食品毒理学》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试题无科学性错误;试卷妥善的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重点与覆盖面的相互关系;命题内容满足该课程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主要知识内容,满足教学目的所要求的未来职业能力目标内容。 2、合理性原则:试卷的内容、范围、深度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试卷结构在题型、题量、分值、难度、区分度、认知层次比例等方面分配合理;试卷既检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效性原则:组成试卷的试题具有代表性,能够准确地测评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考试成绩较为准确地反映其学业水平的差别,学生考试的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 4、规范性原则。命题准确、明确,没有出现歧义;试题表达简明扼要,措词严谨,无关的暗示;题目的编排顺序要合理;试题的评分标准公正明确,易于掌握。 5、创新性原则。命题新颖,能够充分体现课程的特点,注意结合课程的发展,及时补充创新能力的考核。 三、考试内容及分值 第一章 绪论(5分) 主要知识点:食品毒学的定义、任务、性质和地位;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食品毒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食品安全性的现代问题,食品安全性控制与人类食物链。 第二章 食品毒理学基础(20分) - 305 - 主要知识点:理解食品毒理学常用术语;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毒效应谱、毒性作用分类;表示毒性损伤的指标:剂量,反应关系、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制。 第三章 食品中外源性化合物的来源、转运与转化(15分) 主要知识点:理解外源性化合物在体内的转运和转化过程,掌握生物转化的基本原理及代谢反应的基本过程;生物转化的类型及机理;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方式。 第四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10分) 主要知识点:理解毒理学实验的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正确设计实验分组并进行实验。毒理学实验结果处理和分析;毒理学试验的统计学意义和生物学意义。 第五章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一般毒性作用及评价(10分) 主要知识点:理解毒性实验的基本目的、不同毒性试验所表述的外源性化合物的毒物性质;掌握急性毒性实验的基本实验方法和评价方法。 第六章、食品中化学物质的致突变作用及评价(10分) 主要知识点:不同毒物对遗传物质的影响机理。基因突变的基本规律;致突变作用的机制;如何在实验中观察基因突变。 第七章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致癌作用及评价(10分) 主要知识点:外源性致癌的基本原理;致癌实验的基本方法;实验动物的喂养;肿瘤发生率与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问题。 第八章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生殖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及评价(10分) 主要知识点:了解生殖和发育毒性的表述方法;掌握生殖和发育毒性实验的基本原理;生殖毒性的特点;生殖毒性实验的实验设计。 第九章 食品中各类化学物质毒理学(10分) 主要知识点:食品中有毒物质的种类、性质、毒性及毒素去除方法;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污染物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毒性及预防措施。 四、试题类型 1(名词解释 2(判断 3(填空题 4(单项选择 5(问答题 - 306 - 五、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闭卷 2、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3、考试时间:120分钟 六、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成绩30 %+期末考试成绩70% 七、主要参考教材及资料 1(严卫星编著,《食品毒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心如主编,《毒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2003. 3(李建科主编,《食品毒理学》,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4(李龙主编,《现代毒理学实验技术原理与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制作人(签字):李培睿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院系部领导审核(签章): 2016年3月10日 - 307 - 2.11《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践》考试大纲 《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践》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食品卫生学》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食品卫生与安全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属水平测试。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及运用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命题本着规范、合理、科学、有效地原则,覆盖的知识面广,突出重点,难度适中。 三、考试内容及分值 第一章 食品卫生与食品工业(3-10分) 1.了解食品卫生对食品生产企业的重要性。 2.掌握是屁卫生学的概念。 3. 熟悉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章 生物性污染与食品卫生的关系(10-20分) 1.了解食品污染和食品生物性污染的定义,生物性污染所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病 机理及症状。 2.掌握食品腐败变质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此过程中食品的变化。 3.熟悉食品中生物性污染的种类、来源及其传播途径,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第三章. 化学性污染与食品卫生的关系(5-15分) 1.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化学性污染及其来源 2.掌握化学性污染的预防措施 3.熟悉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第四章 物理性污染与食品卫生的关系(3-10分) 1.了解物理性污染与食品卫生的关系 2.掌握常见物理性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3.熟悉掌握物理性污染及其来源。 - 308 - 第五章 食品生产卫生设计(3-10分) 1.了解规范化食品厂房设计与建筑特点;卫生设计的验证的目的与意义。 2.掌握食品加工设备的设计与要求。 3.熟悉食品企业选址的原则;规范法食品企业所要求的设施。 第六章 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3-10分) 1.了解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 2.掌握食品生产人员的卫生要求。 3.熟悉不同生产区域的卫生要求,清洗与消毒的方法、原理,食品加工工艺的卫 生 第七章 食品生产的卫生管理(3-10分) 1.了解良好操作规范的起源与实施情况 2.掌握标准卫生操作的主要内容;HACCP原理及其实施步骤 3.熟悉食品生产卫生管理要素;全面质量管理在食品卫生中的作用。 第八章 各类食品生产中常见的卫生问题(3-10分) 1.了解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指标 2.掌握各类制品中主要卫生问题的预防控制措施 3.熟悉各类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卫生问题 第九章. 卫生与管理(3-10分) 1.了解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 2.掌握卫生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 3.熟悉验证与持续改进 四、试题类型 小论文 五、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小论文 2、记分方式:百分制 3、考试时间:课下查资料并撰写 六、成绩评定方式 - 309 - 平时成绩30 %+期末论文成绩70 % 七、主要参考教材及资料 1.推荐教材: 钱和主编?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践? 化学工业出版社 2.教学参考书: 制作人(签字):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院系部领导审核(签章): 2012年 1 月 18 日 - 310 - 2.12《食品标准与法规》考试大纲 《食品标准与法规》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考试旨在考察考核学生在本学科领域内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标准与法规主要研究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与法治管理的科学,是食品科学与质量管理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学科,经过考试,检验学生对基本概念、分析方法、重要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属水平考试。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该课程试题命题准确,科学,充分体现该课程的特点。试题表达简明扼要,题目编排顺序合理,试题评分标准公正明确。重点突出,命题内容涵盖教学大纲中的主要知识内容,题量适中,试卷范围,深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占20%,较难的和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基本知识占70% 题目占10%。 三、考试内容及分值 第一章 绪论(10-15分) 1(熟悉标准法规的基本概念;掌握标准与法规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系。 2(掌握标准与法规的区别及关系。 3(理解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框架与组成。 第二章 标准化与标准的制定(20-25分) 1(了解标准的种类,标准化过程及其特点,标准化法的主要内容。 2(掌握中国标准化管理体制,标准化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战略地位,标准化方法原理。 3(熟练掌握明确标准化的基本该念和方法原理;了解国内外标准化管理概 - 311 - 况及标准的分类和内容;掌握标准制定的原则和标准化活动的基本原则,并学会制定食品质量标准。 第三章 食品安全管理及安全控制(15-20分) 1.了解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与法规体系;明确食品卫生标准的监督与管理。 2.掌握食品卫生许可证、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卫生管理及申报与获证资料准备;能够初步开展食品卫生的执法工作。 第四章 产品质量法与质量安全认证(10-15分) 1(掌握产品质量法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了解产品质量法的重要条款解释;熟悉GB/T19000和ISO22000:2005标准的主要内容;明确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实施。 第五章 计量法与计量认证(10-15分) 了解计量概念与特点及立法原则以及计量法的主要内容;掌握计量认证的法律依据与评审准则和农业部质检中心基本条件与审查认可细则;熟悉计量认证的程序和有关认证资料的准备。 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与认证(10-5分) 第六章 了解不同食品许可证的类型及特点,熟悉食品流通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中央厨房许可证审证程序和条件;掌握食品生产许可证(QS)的基本要求,学会编制审证文件的编写;了解“三品一标”概念及其异同点,掌握其各自的认证条件,学会审证文件体系的编写。 第七章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0-20分) 了解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标准机构及概念,掌握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使用原则及要求;了解不同类型预包装食品标签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预包装食品标签的强制标示内容和豁免条件;熟悉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要求,学会运用规范指导及管理食品生产。 第八章 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10-15分) 了解国际标准的组织及其运行;熟悉采用国际标准原则;熟悉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 312 - 四、试题类型 1、填空题 2、单选题 3、判断题 4、简答题 5、计算题 五、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闭卷 2、记分方式:百分制 3、考试时间:110分钟 六、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成绩30 %+期末考试成绩70 % 七、主要参考教材及资料 1.推荐教材: 农业部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张建新主编《食品标准与技术法规》,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1 2.教学参考书: 张建新 陈宗道主编,《食品标准与法规》,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 张建新主编《食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法规应用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12月 李春田主编,《标准化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张建新主编,《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概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张建新副主编),《农业标准化》,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年1月 中国轻工业上海设计院翻译,FDA食品法规(2001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 - 313 - 制作人(签字):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院系部领导审核(签章): 2012年 1 月 18 日 - 314 - 2.13《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考试大纲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质量成本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支持体系、控制体系),培养学生将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食品安全生产质量控制中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即培养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和一定的探索学习研究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二、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等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该该课程试题命题准确,科学,充分体现该课程的特点。试题表达简明扼要,题目编排顺序合理,试题评分标准公正明确。重点突出,命题内容涵盖教学大纲中的主要知识内容,题量适中,试卷范围,深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基本知识占60%,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占30%,较难的题目占10%。 三、考试内容及分值 第一章 绪论(5-10分) 了解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特点及其重要性,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掌握质量和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产品质量形成的规律,掌握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6-10分) 了解质量管理中常用的7种工具与技术;掌握质量管理中的数学方法的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活动中灵活运用这些工具。 第三章 食品质量成本管理(15-20分) 了解质量成本的概念、质量成本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掌握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如何进行质量成本优化,并能够在企业中实际运用。 第四章 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及其监管体系(5-8分) 了解食品、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概念,熟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掌握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 - 315 - 第五章 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5-10分) 了解欧美食品法规的核心内容,熟悉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章程和主要工作;掌握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的主要内容,食品标签强制性标示内容,以及食品安全法。 第六章 食品标准(5-10分) 了解国内外有关食品标准和标准化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实施标准;查询获取国内外食品标准文献的方法。掌握我国食品标准的现状及问题,食品安全标准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 ISO质量管理体系 (10-15分) 了解食品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了解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内容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步骤,掌握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步骤,ISO22000与HACCP相比较有哪些不同。 第八章 良好生产规范(10-15分) 了解食品企业制定和实施良好操作规范的程序和措施,了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概念,掌握食品良好操作规范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GAP、GMP、SSOP、HACCP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 食品安全过程控制体系-HACCP系统(10-15分) 掌握HACCP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学会在食品中制定HACCP计划及应用。 四、试题类型 1、填空题 2、单选题 3、名词解释 4、简答题 5、论述题 五、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闭卷 2、记分方式:百分制 - 316 - 3、考试时间:110分钟 六、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成绩30 %+期末考试成绩70 % 七、推荐教材与与学习资源 1、推荐教材: 陈宗道 主编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教学参考书: (1)杨永杰 主编,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2)刘雄主编,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3、网络参考资源: (1) 上海交通大学食品安全精品课 (2) 浙江大学食品安全精品课程 制作人(签字):孙军涛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院系部领导审核(签章): 2012年 1 月 18 日 - 317 - 第六部分 食品质与量安全专业教学计划 1. 2012—2013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课程周学总学考核专业模课程名称 学分 起止周次 开课部门 性质 时数 时数 方式 块方向 公共30+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3 考试 5-18 社科部 必修 5 公共大学英语(1) 4 60 4 考试 5-18 公外部 必修 公共30+3计算机应用基础(1) 2+2 3 考试 5-18 计科学院 必修 0 公共体育与健康(1) 2 30 1 考试 5-18 公体部 必修 公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 36 2 考试 5-16 教科院 必修 专业高等数学1 4 60 4 考试 5-18 数统学院 必修 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 4 60 4 考试 5-18 化工学院 必修 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4 36 1 考查 10-18 化工学院 必修 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概论 2 30 2 考试 5-18 食品学院 必修 小计: 项目 学分 周次 起止周次 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 2 4 1-4 实 践 环 节 小计 2 4 院主管教学院长: 教务处主管处长: - 318 - - 319 - 2. 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课程周学总学时考核专业模课程名称 学分 起止周次 开课部门 性质 时数 数 方式 块方向 公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考试 社科部 2 36 2 1-18 必修 公共大学英语(2) 考试 公外部 4 72 4 1-18 必修 公共计算机应用基础(2) 考试 计科学院 2+2 36+36 2+1 1-18 必修 公共体育与健康(2) 考试 公体部 2 36 1 1-18 必修 专业高等数学2 考试 数统学院 4 72 4 1-18 必修 专业线性代数 考试 数统学院 2 36 2 1-18 必修 专业大学物理 考试 电信学院 4 72 4 1-18 必修 专业大学物理实验 考查 6周 电信学院 3 18 0+0.5 必修 专业有机化学 考试 化工学院 3 48 3 1-16 必修 专业有机化学实验 考查 6周 化工学院 3 18 0+0.5 必修 小计(必修课): 项目 学分 周数 起止周次 实 践 环 节 小计 院主管教学院长: 教务处主管处长: 3.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课程周学总学学考核专业模课程名称 起止周次 开课部门 性质 时数 时数 分 方式 块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必修 考试 社科部 2 36 3 1-18 大学英语(3) 必修 考试 公外部 2 36 2 1-1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必修 考试 数统院 2 34 2 1-17 电工与电子技术 必修 电信院 2 34 2 考试 1-17 0+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 必修 6周 电信院 3 18 考查 1 专业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 化学院 3 48 3 考试 1-16 必修 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实专业0+6周 化学院 0+3 0+18 考查 验 必修 1 专业食品生物化学 食品院 3 51 3 考试 1-17 必修 专业0+食品生物化学实验 考查 食品院 0+4 0+32 9-17 必修 2 形势与政策 必修 考查 社科部 2 20 2 9-18 小计: 项目 学分 周数 起止周次 实 践 环 节 小计 院主管教学院长: 教务处主管处长: 4. 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课程周学总学考核专业模学分 起止周 开课部门 课程名称 性质 时数 时数 方式 块方向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修 考查 社科部 3 54 3+3 1-18 体系概论 大学英语(4) 必修 考试 公外部 2 36 2 1-18 专业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院 3 48 3 考试 1-16 必修 专业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考查 食品院 0+4 0+32 0+2 9-16 必修 专业食品工程原理 食品院 4 64 4 考试 1-16 必修 专业食品工程原理实验 化学院 0+4 0+32 0+2 考查 9-16 必修 专业食品化学 考试 食品院 3 45 2.5 1-15 必修 专业食品化学实验 食品院 0+3 0+18 0+1 考查 10-15 必修 小计: 项目 学分 周数 起止周 实 践 环 节 小计 院主管教学院长: 教务处主管处长: 5. 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总学 起止 周学时考核方专业模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学分 开课部门 数 式 块方向 时数 周 食品分析 专业必修 考试 食品学院 6 45 2.5 11-18 食品分析实验 专业必修 考查 食品学院 0+3 0+18 0+1 12-17 食品工艺学 限选课 考试 食品学院 4 48 3 3-14 食品添加剂 限选课 考试 食品学院 3 36 2 3-14 食品营养学 限选课 考试 食品学院 3 36 2 3-14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 限选课 考试 食品学院 3 36 2 3-14 食品包装学 专业任选 考查 食品学院 4 24 1.5 3-8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 专业任选 考查 食品学院 2 24 1.5 3-14 24+1食品感官评定 专业任选 考查 食品学院 4+3 1.5+1 13-18 8 食品文化概论 专业任选 考查 食品学院 4 24 1.5 3-8 财务管理 专业任选 考查 经管院 2 24 1.5 4-15 招生就业 创业教育 必修 考试 3 24 2 9-16 处 专业导论(食品质量 专业必修 考查 食品学院 4 16 1 9-12 与安全) 小计: 项目 学分 周数 起止周 焙烤食品工艺实 实 3 3 1-3 训 践 环 节 小计 院主管教学院长: 教务处主管处长: 6. 2014—2015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课程周学总学学考核专业模课程名称 起止周 开课部门 性质 时数 时数 分 方式 块方向 限选食品毒理学 考试 食品学院 3 36 2 1-12 课 食品卫生学原理与实限选考查 食品学院 3 36 2 1-12 践 课 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限选考查 食品学院 6 0+72 0+4 1-12 验 课 专业 食品专业英语 考查 食品学院 3 24 1.5 1-8 任选 专业 功能食品 考查 食品学院 4 24 1.5 7-12 任选 专业食品工程高新技术 考查 食品学院 4 24 1.5 1-6 任选 专业食品市场营销 考查 经管院 4 24 1.5 1-6 任选 小计: 项目 学分 周数 起止周 果蔬奶饮品工 2 2 13-14 艺实训 实 膳食结构调查 践 与营养配餐设3 3 18-20 计 环 节 小计 院主管教学院长: 教务处主管处长: 7. 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课程性周学时总学学考核专业模课程名称 起止周 开课部门 质 数 时数 分 方式 块方向 专业限 食品标准与法规 考查 食品院 4 36 2 1-9 选 小计: 项目 学分 周数 起止周 食品质量 与安全评实 4 4 1-4 价设计 践 环 节 小计 院主管教学院长: 教务处主管处长: 8. 2015—2016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课程性周学时总学学考核专业模课程名称 起止周 开课部门 质 数 时数 分 方式 块方向 小计: 项目 学分 周数 起止周 企业生产 8 8 实 实习 毕业论文践 6 (设计) 环 节 小计 院主管教学院长: 教务处主管处长:
本文档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士学位自评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69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02KB
软件:Word
页数:354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2-18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