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终稿]好父母教好“富二代”

[终稿]好父母教好“富二代”

举报
开通vip

[终稿]好父母教好“富二代”[终稿]好父母教好“富二代” 好父母教好“富二代”.txt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 用情浅的会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 用情深的会先放弃。?,,—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男女授受不亲,中国哪来13亿人口。好父母教好“富二代” 内容简介 中国妇女出版社新近推出“2009年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家教作家”之一东子的最新力作《好父母教好“富二代”》。 “富二代”是2009年至今的一个“热词”,可惜负面新闻居多,由此带来“富二代”的教育问题引人关注。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到2009年底,中国家庭年收入10万以上的“新富家庭”已...

[终稿]好父母教好“富二代”
[终稿]好父母教好“富二代” 好父母教好“富二代”.txt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 用情浅的会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 用情深的会先放弃。?,,—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男女授受不亲,中国哪来13亿人口。好父母教好“富二代” 内容简介 中国妇女出版社新近推出“2009年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家教作家”之一东子的最新力作《好父母教好“富二代”》。 “富二代”是2009年至今的一个“热词”,可惜负面新闻居多,由此带来“富二代”的教育问题引人关注。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到2009年底,中国家庭年收入10万以上的“新富家庭”已达2600多万,由此催生了2000多万个“富二代”孩子。这些90后和00后出生的孩子,很多不知道感恩、不孝顺父母、不自强自立、没有爱心,但却好逸恶劳、狂妄自私、任性骄横、欺辱凌弱,以“飙车、攀比、炫富、摆阔„„”为荣,由此成为新一代“寄生虫”。 于是,人们发出感慨:现代家长该如何教子,“富二代”该怎样教育, 有鉴于此,东子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子体会,专门为现代家长打造了全国首部原创性“富养、富教” 手册 华为质量管理手册 下载焊接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ld手册下载 ——《好父母教好“富二代”》。 本书所及的“富二代”不仅仅是指“富一代”的子女,还包括虽然家庭不是很富有,但 是肯在未成年子女身上“花钱”,让孩子“富有”的家长的孩子。 这些家长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期望用金钱买到最好的教育,使孩子有个好的未来。可往往事与愿违,这种“砸钱”的所谓精英教育,不仅“买”不来好孩子,而且还为其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大把钞票的投入,“回收”的却是孩子的懒散、自私、没有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 于是,“富二代”家长们困惑了:自己官升了,钱有了,日子好过了,可孩子却不知怎么教育了。 “富二代”不差钱,差的是教育。再多的钱也买不来一个好孩子,要教育好孩子,家长必须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具有科学而理性的教子观念,掌握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提高自身的素质,否则,有多少钱也是没有用的,孩子将来带给你的烦恼,很可能要超过你当初缺钱时的烦恼。 自序:多少钱能买来一个好孩子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据估算,到2009年年底,中国家庭年收入10万以上的“新富家庭”已达2600多万,由此催生了2000多万个“富二代”孩子。这些90后和00后出生的孩子,很多不知道感恩、不孝顺父母、不自强自立、没有爱心,但却好逸恶劳、狂妄自私、任性骄横、欺辱凌弱,以“飙车、攀比、炫富、摆阔„„”为荣,由此成为新一代“寄生虫”。 于是,人们发出感慨:现代家长该如何教子,“富二代”该怎样教育, 有鉴于此,东子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子体会,专门为现代家长打造了这 部教子手册——《好父母教好“富二代”》。 本书提及的“富二代”,不仅仅是指“富一代”的子女,还包括虽然家庭不是很富有,但是肯在未成年子女身上花钱,让孩子“富有”的家长的孩子。 这些家长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期望用金钱买到最好的教育,使孩子有个好的未来。可往往事与愿违,这种“砸钱式”的所谓精英教育,不仅“买”不来好孩子,而且还为其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大把钞票的投入,回收的却是孩子的懒散、自私、没有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 于是,“富二代”家长们困惑了:自己官升了,钱有了,日子好过了,可孩子却不知怎么教育了。 在南方经营连锁餐饮的李女士,最近把生意上的事托付给了下属,一直在北京奔波。目的是给10岁的儿子找一所北京最好的学校。用她的话说:“咱不差钱,为了孩子花多少钱都值~ ” 李女士的儿子现在上小学三年级,在当地的省重点小学念书。入学前也是“重礼”相赠,老师们都给面子,把这孩子当开心果,可孩子的成绩却长期稳居下游。李女士急坏了,“英语数学及格都悬,这才小学,将来怎么办~” 她取消了儿子的所有课外活动,斥巨资给孩子报 这是李女士常说的一句话,了高级辅导班。“又不是没钱,我要给儿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 她甚至报了北京一名校的EMBA班,周末打“飞的”上课,目的就是要结识一些子女年龄相当的大学教师,向他们学习该怎么教育孩子。 在我们的身边,抱有李女士这种思想的“富二代”家长非常普遍,他们认为要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这些家长除了无度的教育投入外,还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的大款派头,于是一些“中小学生大款”应运而生。孩子的手机、电脑、MP4及一些高档用品用具一应俱全,吃的穿的就更是随心所欲了。于是,无论家境贫富与否,只要是孩子提出的愿望,家长都会尽力帮他实现,由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学生大款”。 南京一个11岁的小学生每个月的零花钱有几千块,孩子经常请同学出入高档酒店,有时还去桑拿房。这个同学过10岁生日时,家长竟然为此花掉100万元,举行了豪华盛大的生日酒会。 眼下,城市中的不少中小学校流行高消费的不良风气,超前消费、畸形消费等在一些中小学生当中愈演愈烈。由此,很多孩子小小年纪爱名牌,爱摆阔,虚荣攀比„„ 其实,孩子的高消费,正是我们的“富二代”家长用善良的愿望,铺成一条通往地狱的路,再用金钱驱赶着自己的孩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孩子在哪方面容易出风头,他就喜欢往哪个方面下工夫。孩子喜欢摆阔,喜欢以钱来“表现自我”,他还肯在学习上下工夫吗,他身边肯定会有一些为了占便宜而故意奉承他的人,还会有不少人主动来和他做“朋友”,但是,这些朋友很可能都是些酒肉 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能干什么好事呢,我们该知道:很多少年犯都是钱“烧”的。 所以,我们的现代家长光会挣钱是不行的,还要会教育孩子,提高自身的素质,否则,有多少钱也是没有用的,孩子将来带给你的烦恼,很可能要超过你当初缺钱时的烦恼。 “富二代”不差钱,差的是教育。再多的钱也买不来一个好孩子。要教育好孩子,家长必须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具有科学而理性的教子观念,掌握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东 子 2009年岁尾于长春 何谓“富二代”(1) 什么是“富二代”,简单地说就是“富一代”的子女。“富一代”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二是近年涌现出的“新富族”,他们是近几年靠自己打拼崛起的新一代。他们的子女大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初出生,生活条件优越,思想新潮。而本书所谈的“富二代”,是指这些“富一代”子女,以及虽然家庭不是很富有,但是肯在未成年子女身上“花钱”,让孩子“富有”的家长的孩子。 “富一代”的新富族 我们的城市里,不经意间出现了一群人,他们被称为“新富一族”。 “新富”是近几年推出的一个新概念和新名词,曾入选《新周刊》“2004十大关键词”。所谓新富族(New Rich),就是指既能拥有物质财富,又能拥有享受人生时间的新生活形态,他们在体验世界美好的同时,也确保自己有不错的收入。新,指进入富裕的时间较短,且通常相对年轻的群体;富,指经济状况良好,或者自己收入较高,或者家庭收入较高。 中国新富族有三个主要特征:家庭年收入在10万~100万之间;年龄在22岁~45岁之间;家庭资产通常在100万~1000万人民币,家庭资产主要由房产、汽车、金融性资产和家庭耐用消费品四项构成。 调查显示,中国新富人群呈现年轻化的明显趋势,其中,20世纪70年代生人高达66%,60年代和80年代生人的比例则分别为13%和21%。新富群体主要由以下几类人组成:企业公司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干部和时尚白领,证券营销人员,影视体育明星,经纪人,“海归”及其他“暴富”的自由职业者。 调查发现,新富群体呈现金字塔分层。4%的新富居于第一阶层,他们的家庭年收入一般为60万~100万,家庭资产为600万~1000万;21%位居第二阶层,家庭年收入为30万~60万, 家庭资产为300万~600万;而第三阶层则占据了这一群体的75%,他们的家庭年收入为10万~30万,家庭资产为100万~200万。 新富大多已经拥有自己的房产和汽车。他们所拥有汽车的价格,基本在10万元以上,其中大部分集中在10万元到15万元之间。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的新富都是靠勤奋努力、自己打拼富起来的。换句话说,他们的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靠“原罪”获取,新富的钱挣得实实在在,无可厚非。 与传统人群饮食习惯不同的是,新富个人平均每个月花在饮食方面的费用在2000元左右,其中用于食品购买700元左右,外出就餐花费1300元左右。新富的饮食结构向西方看齐,典型表现在牛奶、面包、黄油、奶酪等乳制品、脂肪含量高的食品消费比传统人群高得多。 新富们爱打扮,这是个人的自我表现、自我尊重和社会认同的社交需求。在形体外观方面,新富每月的花费在1200元左右,其中包括服装费、健身费和美容、美体、美发的费用。还有用于个人消费的白金、黄金,年花费在15000元左右。 新富爱玩,每年用于旅游的支出在20000元左右,且国际旅游较多。很多新富都具备包容、开放、学习的心态。新富大多喜欢上网,每周上网时间达到20个小时左右,每天平均上3个小时。 经济肯定是新富最关心的,从新富的理财理念就可以看出,经济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00,的新富有自己的金融资产,其中有40,的新富投资股票,同时有31,的新富进行定期储蓄,还有12,的新富进行国债、基金投资。因此新富这个阶层必然要关心中国的股票市场、银行的利率等,而他们所有的投资、他们所有的物质生活,都和这个国家的经济总体情况息息相关。 虽然新富们事业有成,婚姻也很美满,但是他们的教子却不尽如人意。 由于新富们普遍是“苦孩子”出身,靠自己多年打拼,才奠下了基业。随着物质的富足,新富有了孩子后,普遍拥有补偿心理。由于觉得自己小时候受过很多苦,就千方百计地补偿给孩子,恐怕孩子再像自己当年那样吃苦。 补偿心理过重、对孩子呵护过多的新富家长,不仅限制了孩子的发展,还会使孩子丧失交往能力,失去自信,最终成为低能儿、社会上的无用人。无度的满足孩子的物欲,最终孩子成了败家子,败尽了家财。 在中国,新富教子出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爸爸不尽职责,见钱不见人;妈妈爱心过剩,溺爱横流。事业有成的新富父亲们每天公务繁忙,应酬多多,家里的事情一概交予妻子或保姆打理,孩子要多少钱给多少钱,但是踪影难觅,连全家吃个团圆饭的机会都少之又少„„溺爱在中国家庭里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物质富有的新富家庭里,特别是母亲们的“爱”, 几乎丧失理智:包办代替、娇惯迁就、过度保护、无原则满足„„ 何谓“富二代”(2) 自己不是很富有,却想尽一切办法“富”孩子的家长 相对于新富族而言,大多数家庭只是温饱有余,不用说富有,就是小康也尚有距离。而这些家庭的很多孩子却也成了“富二代”。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孩子却只有一个,所以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而对于孩子的一些物质要求,无论是吃的喝的,穿的还是玩的,只要孩子张嘴说要,家长则会毫不犹豫地加以满足。 对于这种做法,大多数家长不以为然:“我们有这个经济条件啊,满足孩子的要求也没什么困难,为什么不能让孩子高兴呢,”甚至没有经济条件的家长也声称:“没钱借钱也要给孩子买,别的孩子有的,咱的孩子不能没有。别的孩子花钱上好学校,我的孩子借钱也要上好学校。”真应了“铁人”王进喜的那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几乎是每个现代家长的想法。 很多家长自己省吃俭用,来满足孩子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需求,结果是如今儿童消费品比成年人的都贵;麦当劳、肯德基店里永远都是拥挤不堪的景象,孩子们大嚼着汉堡包和炸鸡腿,一些家长则在一边看着;中高档酒店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日宴上高朋满座;不少中学生甚至有的小学生已经使用上了新款高档的手机。 不要以为这些孩子都是富家子弟,他们当中有的父母是下岗的,父母为了生存到处奔波打工,一些家长给自己买块豆腐都要捡便宜的买,可满足起宝贝儿子、女儿的需求来却毫不吝惜。有些家长娇惯孩子已经到了丧失理智的地步。在家里,他们让孩子先吃,钱让孩子先花,一切都让孩子“优先”享用。 一个教初中的老师无限感慨地说:“现在班里有一些学生花钱如流水,挥霍父母的钱一点不心疼,过生日动辄几百上千。有的孩子的确是家里有钱,而有的家里并不富裕,但是这些家长有很多共同点:年轻时都受过苦,都想在孩子身上补偿,生怕孩子委屈着,有求必应,久而久之,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你看看那些孩子的课桌,里面塞满了各种零食。连考试时嘴里都叼着巧克力,桌边放着可乐,后背靠着厚厚的卡通毛垫子,那做派,哪像是来念书的,整个一个小少爷。唉~花的是父母的钱,他们不知道赚钱的辛苦。而有的孩子,纯粹就是打肿脸充胖子,明明没有那样的家庭条件,也要跟有钱的孩子比。”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物质要求得到相应提高,这无可厚非。但家长为了孩子,苦了自己,一味娇惯孩子,迁就孩子的各种要求,使孩子养尊处优,一个个变成了“贫一代”家里的“富二代”。 中国“富二代”知多少 现代中国人对于财富的追求始于改革开放之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左右,“万元户”成为有钱人的代名词,这是人们在解放后对于“中国富人”第一次从资 产(资本)上进行定义,那时候的万元户所拥有的财产,在中国大多数老百姓的心目中,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经济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一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一切都会显得水到渠成。 中国的老百姓从切身生活的变化能够感觉到或者推测到,中国已经有了相当一大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甚至到现在,人们还不知道中国究竟有多少富人。那么,中国的富人或者中国的富豪究竟有多少呢, 其真实数据是很难探知的,不仅很难知道究竟有多少富豪,同时,也很难清楚这些富豪究竟拥有多少资产,因为中国人向来不愿“露富”。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一,中国的富豪正在形成一个庞大的阶层;第二,其拥有的资产虽然难与发达国家的富豪相比,但也绝对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文数字”。 当然,对于这些富豪中的新富们,依然是一个难以有确切答案的数字。综合相关媒体的报道,中国年龄在22岁~45岁,个人年收入超过10万的新富族,保守数字有2600万。 “新富”不是男人的专属,“新富女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此外,新富族中涌现出了很多80后。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再过几年,80后“新富族”将替代70后,而成为“新富族”的主力军。 两千多万新富族为我们催生了1000多万个“富二代”孩子,而像上文中提到的家长是“贫一代”的“富二代”孩子,在我国至少有两个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随之而来的孩子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富二代”的问题多多(1) 除了前面说过的,“富二代”还有这样两种类型: 第一种属于“努力进取接班型”。他们的父母意识到自己企业的发展与知识是分不开的,于是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这些孩子也非常珍惜父母打拼所积累的家业,努力学习,不断获得成功。这种类型的“富二代”不足20%。其中的一部分孩子不局限于从事父辈的传统行业,投身于科技含量高的新兴行业,比如IT产业、软件开发、广告传媒等。 第二种属于“纨绔子弟败家型”。这种现象在“富二代”中很普遍,占80%以上。很多“富一代”父母在打拼创业中吃了很多苦头,不愿意让子女再吃苦,给孩子提供非常优越的生活条件,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最终导致“富二代”们飞扬跋扈、唯我独尊的性格。在他们的眼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父母都可以为他们摆平,只要有钱,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这些“富二代”的弱点较普通青少年要多,他们大多不懂得宽容和感恩,不知道尊重他人,过于自我、散漫和奢侈„„由于这些孩子在溺爱中长大,他们往往不思进取、坐吃山空,不完成学业,有的甚至无视法纪。 新闻报道 浙江在线2009年8月12日报道,一位20岁左右的瘦弱男子,由于自己所驾驶的宝马车无牌照、无保险,被高速交警要求暂扣车辆,没想到,“宝马男”当场发飙,在高速公路上演了一出“砸车秀”和一出“自寻短见秀”,令交警和路人瞠目结舌。 经查,该男子姓程,1990年出生,是慈溪一私营企业老总的儿子。他本人在宁波注册了一家外贸公司,也是一位公司老总。那天,“程总”驾着宝马车准备到宁波办事,没想到车辆被扣,从小娇生惯养的他,气不打一处来,演了一出闹剧。 身边故事 有一个6岁男孩,爸爸开着大公司,妈妈当处长,把孩子惯得在家里称王称霸。吃饭的时候保姆往他盘子里夹菜,动作稍微慢一点,他就蛮横地抓起盘子朝着保姆使劲摔,弄得保姆一身菜;他看电视的时候,谁都不能换频道,即便爷爷奶奶拿起遥控器,他也会大发脾气: “别动我的电视~” 这个男孩到了幼儿园也很霸道,遇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是自己一个人霸占着,不肯和别人一起分享。虽然自己啥都不缺,但是如果班里的孩子带些吃的或玩的来,他看到后就一把抢过去占为己有。 给“富二代”家长的建议 教育孩子要“富精神、穷物质”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口号曾引起过很多现代家长的共鸣。尤其是经历过物质匮乏时期的家长们都有这样的心声:现在生活富裕了,再也不能让孩子过自己小时候那样的苦日子了。别说“小皇帝”“小公主”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即使是已成年的孩子做“啃老族”,花着父母的钱也毫无愧意。 杭州一个很有名的律师说,自己的儿子,岁,全家人给儿子买东西从来都不会皱一皱眉毛。衣服、食品、玩具,什么都要买最好的,花在他身上的钱一年少说也要四五万元。他的理由是,现在工作太忙,陪孩子的时间太少,总觉得对不起孩子,只有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 还有些新富家长说,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太可怜了。学习上我们帮不了什么忙,只能在物质上给孩子最好的。 很多父母其实明白道理:不能在物质上过度满足孩子,教育孩子做人比成才更重要。但 无法回避的是,一些家庭的教育已经进入了一种畸形状态: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根深蒂固,往往舍不得孩子受苦,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而对孩子的要求就只有一个:好好学习。 被“过度满足”的孩子特别依赖父母,没有生活的体验和社会的阅历,更承受不了挫折和失败。特别当有大量金钱可以支配的时候,他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做各种危险的尝试。当孩子的需要被过度满足时,他的快乐感会递减。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应时时牢记“再富不能富孩子”这一原则。 “富二代”的问题多多(2) 在物质方面,要“穷”孩子,而精神方面,则要给予孩子富足些。 “富精神”是“富”孩子的思维、能力,对于生活的态度、情感以及对探索的欲望,这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穷物质”也不是必须要让孩子过艰苦的生活,而是要让他们经历挫折教育,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取舍、满足、克制、感恩与尊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勇敢、自强的个性。东子建议 拯救“富二代”要从教育“富一代”开始 15岁的少年王某是福州的富家子弟,因调戏少女不成而大打出手。事情发生后,其父母动用了一切资源和一切办法去帮助儿子,甚至托人假扮受害人的家人对警方说,他们已决定 和王家私了。 这样的父母,真是“神通广大”啊~不仅有钱有权,而且非常“聪明”。但他们是否知道,他们的“败家子”之所以乱来,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儿子面前无所不能。 孩子生在富人家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某些“富一代”对“富二代”的教育方法上,这些父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成功者,但作为家长却是很失职、失败的。“给孩子钱”和“送孩子进最好的学校”是这些父母最常用的两种手段,殊不知,恰恰是这两种行为之间的矛盾性,最终使任何一种方法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因为“给钱”是父母不想孩子受苦,可以让他们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成长;而“送名校”则是想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有知识有教养的栋梁之材。但是,从“富二代”的角度想,既然钱想要多少有多少,我还努力读书干吗呢,既然读书是为了将来赚钱,但父母已经有足够的钱给我花了,我还有必要读书吗,所以,这种富裕的生活,自然就减弱了他们的奋斗欲望和学习动力,人生也没有了明确的目标。于是乎,在金钱中放纵自己就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唯一乐趣。 “富一代”以为给了孩子钱就等于给了一切,就万事大吉了。这些父母每天忙于生意应酬等事情,无暇顾及子女,只好托给保姆照顾,而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联就只剩下了钱。长此以往,“富二代”们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又没有知心朋友,开始变得飞扬跋扈、脾气暴躁、我行我素,越来越叛逆,甚至想要通过闯祸来引起父母和其他人的关注。结果出了事父母也会花钱或者通过关系替他摆平,“富二代”们毫发无损地嚣张着,越来越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就算捅天大的娄子也会安然无恙„„ 这些“富二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缺失的,心灵是扭曲的,这都要归咎于父母的教育。中国的“富二代”是穷人在教育富人,即“富一代”是白手起家摆脱贫穷,但仍然没有摆脱“穷人思维”;“富二代”生在优越的条件下,但“精神贫穷”。教育者都没有摆正心态,又怎能要求他们教育好下一代呢, 所以,要拯救这些“富二代”,就要从对“富一代”的教育做起,只有“富一代”的父母们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摆正了,才有可能不让“富二代”误入歧途。 作为“富一代”,父母首先要自我检查、反省,主动承担起“传道”育人之责,要责无旁贷地开展明德尚美、恪守公德、敬重生命、回报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教育中,要从知识灌输向“首先学会做人”转移,应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引导“富二代”积极向上。 “富一代”们要教会子女如何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给其灌输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和消费观,要帮助子女在人生态度、心理素质诸多方面筑牢“防火墙”,要让“富二代”打消“有钱能够摆平一切”“钱无所不能”的念头。要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培育高尚的品格。东子建议 物质富足了,还要不要孩子吃苦(1)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家长心肝宝贝的孩子个个衣食丰裕,这些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压根儿不知“吃苦”为何物。这些做家长的,对子女花钱从不限制,因为怕孩子吃苦,所以家里家外一应事务父母全部包揽。从小孩出生抚养长大,到读书、成家,甚至为他们购买好住房、家具等,有的子女长到20多岁成了家,还要父母来给做饭、收拾家务。 很多家长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我年轻时已经吃过苦了,为什么还要让我的下一代再吃苦呢, 也有些父母看到现在的孩子从来没吃过苦,不肯吃苦,也不知道什么叫吃苦,为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忧,于是,要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比如送到山区农民家住几天,或者上“吃苦夏令营”锻炼,但事到临头往往又下不了狠心。在家长的“不忍之心”下,孩子们缺少了对苦日子的感受,因此也就淡漠了对现实的珍惜。 当父母希望孩子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在学校好好学习时,孩子们往往不以为然。有的孩子甚至对乘公交车、骑自行车上学颇有怨言,觉得没有车接车送,是吃了苦,受了委屈。当家长讲起自己上高中时,好多学生连自行车都没有,来回步行,有的学生交不起伙食费,从家里带馒头,天天开水泡馒头吃咸菜,孩子却反驳:“现在什么年代了,还说那些有什么用,” 于是,我们的家长妥协了。但是在对孩子该不该吃苦的问题上依然困惑不已。 那么,在物质富足的今天究竟该不该让孩子吃苦呢,答案是肯定的。 其实,吃苦是对孩子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种磨炼。不能吃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不能吃苦的孩子很难对现实有深刻了解和理解,更难有宽广的胸怀和责任的担当。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家长们应该“狠”下心来,鼓励孩子从小树立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信念,让孩子经受更多的锻炼。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从国内到国外,“适者生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 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 给“富二代”家长的建议 不经历磨难很难成大器 不经历磨难就很难成大器,试问,从古至今哪一位成功者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吃苦不但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力、耐挫力,还可以培养个人独立生存的能力。 没有经历过饥饿的历史,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耘者的可敬,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或者伸手乞讨的可怜。没有受过寒流的抽打,血液里、骨髓里就不能孕育出抗争的细胞。 身边故事 银川市有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家庭条件优越,可孩子却只知享受,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这位企业家果断地中止了孩子的学业,把他送到一个铁合金厂当炉前工。在那里“锻炼”一个月后,孩子说太苦,要回学校读书,家长坚决不同意。半年之后,这个企业家终于“开恩”,“批准”孩子回校上课。离开炉前,重回校园,孩子知道了珍惜时光,节俭度日。于是发奋读书,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这位企业家的非常之举,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得到的。 大多数的家长是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一点苦,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在生活上,孩子可以说事事顺心,很少有被拒绝的时候。久而久之,孩子连叠被子、洗衣服这样的小事也做不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事都做不了,还能指望做大事,因此,时下有不少大中小学生,他们一遇到挫折,心里就承受不了,要么自杀,要么胡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伤害。 家长千万别怕孩子吃苦 为了不让孩子吃苦,父母吃多大苦都心甘情愿,这是我国绝大多数“富二代”的家长的心态。父母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做法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这种做法无疑剥夺了孩子实际锻炼的机会,孩子没有锻炼就永远也不能长大,不能成熟。 孩子缺乏锻炼,就等于将来缺乏生存本领,表面上看是父母爱护孩子,实则是害了孩子。父母错就错在要避免孩子遭受自己曾经受过的苦。因为他们只把孩子读书看做学习,以为做其他事情没有用。其实,对孩子来说,经历过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学习。孩子经历的事情越多,学习的机会就越多。家长怕孩子吃苦而自己包揽,其实就等于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机会。 物质富足了,还要不要孩子吃苦(2) 孩子通过亲自做,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感受到生活的艰辛,通过劳动获得快乐和自信,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 育女心得 女儿依依(范姜国一)在她的新书《范姜国一的快乐初中》里,曾写过洗衣服给她带来的快乐: 小的时候,我也洗过衣服,不过大件的厚衣服我洗不动,还是由妈妈来帮我洗。而我能洗的也只有小袜子、小背心这样的东西,那我也不放过它们,抹上一层洗衣皂,用我的小手使劲地搓出泡泡,在水里涮涮后,用我最大的劲把它们拧干。这就是小时候的我洗衣服的过程,现在看来,我现在洗衣服的方法显然很先进——用洗衣机。 现在家里的衣服都由我来洗,大件用洗衣机,小件或者容易染色的手洗。家里一般一个星期洗一次衣服,有时候小件的衣服脏了随手就洗了,所以每个星期六,就是我的工作日了。 这一天,我把家里的脏衣服都搜出来,放在洗手间的地上,然后进行分类。一般分为大件、小件两类,因此我把爸爸和我的运动服放进了洗衣机,剩下的背心、袜子、毛巾等小衣物放进了一个大盆子。将洗衣机插上电后,我在衣物的上面撒上适量的洗衣粉,然后按下开关,随后选择程序和水量,最后按“开始”就可以了。洗衣机开始运转了,我这里也不能停下来,把水灌到大盆里,将其放到地上,拿出我的小帮手——搓衣板,找了个小板凳坐下来,开始工作了。 望着满满一盆的脏衣服,我心里想着:先洗哪个呢,先洗毛巾吧,毛巾好洗。说动就动。我在盆里把毛巾拽了出来,打上肥皂,放在搓衣板上有模有样地搓了起来。先是把毛巾整个的放在搓衣板上,使劲地来回搓,后来我就有针对性地清洗污点。不一会儿,我的毛巾上就有了肥皂的清香,之前的那几个污点也消失了,这像是对我的一种鼓励,我开心地继续“干活”。 接下来,我拿出前两天吃柿子时,被溅上了两个小点的白衣服,像刚才那样打肥皂后搓,可是这个却没那么容易。我用尽了浑身解数也没能制服那两个小斑点,如果当时就洗了,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难了,我心里后悔极了。没有办法,只能把它先放到一边,让它被水泡 一泡,可能会好一点儿。 经过了半个小时的艰苦奋斗,盆里只剩下了那一个钉子户——“小白”。当我正愁怎么处置它的时候,我忽然感觉周围的环境不太对劲,仔细一看,洗衣机旁边产生了一个人造喷泉。原来我在按下“开始”后,忘记把排水管放下了,所以洗衣机到了排水的时间,可是水管是竖着的,就自动地把水从水管里排了出来,最后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我顾不得欣赏,急忙把水管放下,就看到那水像是受了惊吓的动物,以极快的速度奔到目的地——下水管道口。回过头,看到固执的“小白”,我索性趁着洗衣机放水的工夫,将小白扔进了洗衣机的大嘴巴,把小白交给它处理。 20分钟后,洗衣机的隆隆声停止了,接替它的是洗衣机完成任务的提示音。听到这声音,我跑到洗手间,将洗衣机打开,把这些被洗得很干净的衣服拿出来(当然,包括已经被制服的“小白”),进行最后一个环节——晾衣服。 这一次洗衣服的时间一共为1个小时,每个周末我都有这样一个小时的快乐家务劳作。 父母现在让孩子吃的苦少,孩子得到的知识和经验就少,将来很可能吃的苦就多。所以,家长别怕孩子吃苦。当然,让孩子学会吃苦也要讲究科学,孩子所吃的苦一定要适合孩子的身心特点。 吃苦受难是孩子的“必修课” 许多从日本归来的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教子方法赞叹不已。他们介绍说,日本的幼儿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逢冬天,幼儿都要赤身裸体于风雪之中滚爬跌打一定的时间。天寒地冻,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但在一旁的家长们个个硬着心肠,没有一个上前搂住自己的孩子。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孩子真正的健康。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日本父母就给自己的孩子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出外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家长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我们中国的孩子则不同,许多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点苦,经受一点点磨难。在生活和学习上,孩子遇到一点点困难,家长就心疼得不得了,并赶快替他排除。不少父母对孩子上学送,放学接,中间还送牛奶;孩子做完作业不愿意收拾书包,家长赶忙替他们整理;甚至替孩子洗脸、穿衣服,也被认为是家长“理所当然”的事。刮风怕吹着,下雨怕淋着,冬天怕冻着,夏天怕热着,就像温室里养花一样,从不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受锻炼。 100年前,梁启超先?曾慷慨陈词:“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掷地有声的话,是 否能让我们警醒,~ 自古英雄多磨难~太轻松优越的生活,太多的宠惯会让孩子们患上“软骨病”,他们需要社会的历练,需要风雨的吹打,让他们变得更坚强,更勇敢。 生活的艰难正是孩子成长所必须要经历的,也是成长必需的营养。如果父母真的是为孩子好,就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的艰辛,历练他的意志,正所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 物质富足了,还要不要孩子吃苦(3) 育女心得 为了孩子将来有个强健的体魄,也为了让孩子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从小我就有意识地培养女儿依依的吃苦能力。从自己打理自己,帮助料理家务,到乡下参加农业生产;从出游在外,到在家学习,该吃的苦头我都让她“品尝”。可能有人要说,你不是倡导快乐教育吗,怎么还让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啊,其实,我所倡导的快乐,不是随心所欲为追求享乐而获取快乐,而是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的快乐,通过付出努力征服困难而获得的快乐,这样的“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最初让孩子吃苦,我也心疼,但是看着孩子日渐坚强自信,我心想:这苦吃得值~当然,让孩子吃苦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切不可让孩子做超越极限或无法承受的事。由于依依自小有这种意识,所以每次劳动她都很高兴,每次爬山、远足、旅游她都很开心。我买车几年了,大多时候就在楼下停着,无论是上学还是逛街、购物、游玩,她从来没有要求我去送送她。有时我看天气不好或者时间来不及主动提出送她,大多时候她都推却了:“爸爸,没事,我自己坐车去就行~” 看着邻居的孩子上学放学车接车送,不坐爸爸的车不出门,我就自豪于我那懂事、自立、坚强、能吃苦的好女儿。 现在不是讨论孩子该不该吃苦的问题了,而是要明确吃苦是孩子的一门“必修课”,要想想该怎样放手让孩子去吃苦了。 孩子的零花钱该怎么给(1) 在给不给孩子零花钱的问题上,家长中的观点各不相同: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零花钱决不能少,理由是不让孩子在同伴面前自卑;也有些家长信奉“会用才会赚”,多给零花钱,想让孩子从小学会消费;还有些家长不给孩子分文零花钱,他们的想法是,孩子从小用惯了,长大不懂得珍惜。 在中国传统的“俭以养德”的思想下,少数谨小慎微的家长对孩子管束过严,什么事都不让做,对孩子的零花钱是严格控制,一分不给。孩子的正当要求也被苛刻对待,家长杜绝孩子与钱有任何的接触,对孩子的需求也是亲力亲为,生怕孩子学坏了。结果导致孩子长大了也不知该怎样存钱,不知怎样买东西合算,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个人财务保持支出合理。 与此相反,也有相对多一些的家长存在这样的思想:如今生活富裕了,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父母用不断满足孩子各种无休止的欲望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爱。结果,又让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好逸恶劳,追求高档名牌,结果是苦了父母,害了孩子。 我认为给孩子一些零花钱是应该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在外面与其他同学和朋友在一起,难免有时要买点什么,比如小食品、饮料之类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总是没钱买,而其他的同学和朋友都有,孩子会在心理上造成不平衡感和羞耻感,长期这样,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 零花钱对于孩子并非一无是处,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在金钱上过分吝啬于他,孩子在性格上将会变得猥琐。”的确,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学会怎样使用钱,成年后其财商会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撰写此书,我专门就孩子零花钱的问题做了相关调查,发现很多家长没有搞清“零花钱”的基本概念,他们把平日给孩子的钱和过年给的压岁钱,以及给孩子的相关奖励基金与“零花钱”混淆在一起。另外,很多家长竟然把给孩子买书本、吃饭的钱当做零花钱,所以就出现了每天给孩子10元、20元甚至100元高额零花钱的现象。 现在孩子手里的钱无非三种来源:一是平时家长给的零花钱;二是过年过节或生日时家长或亲友给的压岁钱;三是孩子取得了某种进步,家长给予的物质奖励。这三种钱都属于孩子所有,但支配方法却大不相同。零花钱数额较小,就是日常零花的,无须储蓄;压岁钱数额相对较大,父母要帮助孩子存起来,培养其理财能力;孩子所获得的奖金一般数额多于零花钱、少于压岁钱,所以可以二者兼备,让孩子自行消费一部分,父母帮助孩子存起一部分。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孩子的零花钱要绝对属于孩子自行支配的,主要用途是购买孩子喜欢的小饰品、小玩具、小食品等小件物品。至于孩子的书本、伙食、服装等花费,均属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生活费用,这些消费不等同于给孩子的零花钱。 综上所述,孩子的零花钱一定要给,但要有个合理的给法。 给“富二代”家长的建议 孩子的零花钱要定期定量给 对孩子的零花钱,许多“富二代”家长的问题不在于给还是不给,关键是给多少和怎么用。 家长在给孩子零花钱前,最好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了解同城、同校、同年级学生的零花钱水平,大体在一个什么水平线上。对孩子的零花钱数额,不能太小气,也不能过度,最好维持在同年级孩子的平均线左右。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应有不同的零花钱标准。根据孩子的年龄,可每两年为孩子涨一次“工资”。若遇物价上涨,家长应主动为孩子涨“工资”。 家长应以公事公办的态度和孩子进行讨论零花钱问题,达成彼此满意的解决办法。告诉孩子,协议一旦达成,就必须遵守执行;也要让孩子明白,零花钱是家庭生活的一项规定, 不是谁可以随意改动的。当然,做家长的也要严格遵守,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好坏而随意增减给孩子的零花钱。 孩子的零花钱该怎么给(2) 育女心得 我给女儿依依的零花钱是从上街的“1元消费”开始的。 依依从三四岁开始,每次带她上街,我都答应为她消费1元钱,让她自己选择她喜欢的小零食或小玩具。这一消费习惯一直延续到她上学后。上了小学看到别的孩子都有一些零花钱,依依问我是否也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些零花钱。我告诉她可以,并了解了其他孩子的零花钱情况。很多家长每天给孩子1元、2元、5元不等,也有的一周给10元、20元甚至50元的,当然有些孩子的零花钱包括前面所说的购买书本的钱。 根据依依的实际需求,我和孩子商定:每周给孩子2元钱零花钱。孩子当时嫌有些少,我告诉她,这2元其实也是可给可不给的,因为她成长的所有费用爸爸妈妈都给她花,而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没有零花钱的,况且班里也有父母不给孩子零花钱的。最后依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依依就这样捧着每周得到的2元零花钱,快乐地“玩过了小学”上了初中。上初中后,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物价水平,我将依依的零花钱上涨为每周5元,孩子很高兴,就这样又“乐过了初中”。而与依依同班的一个孩子每周30元零花钱还嫌少,因为那个孩子在小学时每周就20多元。 现在上了高中的依依,零花钱已经涨到每周10元了,每个周末回来除了伙食费及学习用品费,孩子还可以领到这10元零花钱,就是这10元,依依还月月有剩余。其实,按我的家庭收入情况,每周给她100元甚至几百元也不成问题,可是我没有那样做,因为我知道:爱要理性才是真爱,给孩子太多的零花钱对孩子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孩子的零花钱不能没有节制地随要随给,养成乱花钱的毛病。 一要定期给孩子发一段时间的零用钱,由其自行支配,如有节余由孩子自主处理,从小培养孩子理财的能力。 二是要定量给。因为孩子的自制能力较差,一次不要给太多的零花钱,可分成较短的时间段多次给,如每周或半月给一次,并且控制在基本够花的数量为宜,使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如果遇到孩子有集体活动,如组织郊游、去动物园等,可以酌情给一些零花钱,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 给孩子的零花钱,不得超过家庭的负担能力。父母要把孩子的花费和需要放在心上,以便决定给他多少零花钱。这个问题,需要夫妻双方配合默契。父母也应懂得按时按量地支付孩子的零花钱,不致因为工作或家务繁忙而忘了这回事。 从给零花钱开始,让孩子学会理财 给孩子零花钱是孩子学习理财的第一步,但家长也需要了解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零花钱,以及给孩子多少零花钱合适。当孩子知道零花钱怎么花后,他成为未来理财专家的第一步也就开始了。 如何恰当地给孩子零花钱,成了许多“富二代”家长头痛的一件事。给少了,怕孩子不够花;给多了,又怕孩子胡乱花。所以,在上文中我说了,家长们应该掌握一个限度。 孩子的零花钱该怎么给(3) 作为家长,除了供应孩子吃穿和学费外,正确引导孩子消费十分重要。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为了防止孩子乱花钱,完全控制孩子消费的方法也不可取,因为孩子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他需要花钱购物适当消费,关键要看孩子消费得是否正当。东子建议 当然,让孩子决定零花钱的使用不等于放任自流,要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加强家长的监督作用。如果你在给孩子零花钱的同时,对零花钱的使用加以关注,对孩子进行引导,帮助孩子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给孩子提供参考,孩子就会对花钱有正确的概念。这就要求家长教会孩子制订理财计划。 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尽可能多地考虑孩子对这些钱的支配意见。待孩子年龄稍大,可以独立拟定计划时,不妨让孩子自己拟定消费计划,家长只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消费计划一旦制订,就要要求孩子按计划执行,家长定时进行小结,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育女心得 依依5岁时的一天,我带着孩子在家附近的南湖新村溜达了一大圈,在快进家门的时候,依依憋不住说:“爸爸,我那1元还没消费呢。”这时,我才想起忘了给孩子1块钱买东西。于是,一边道歉一边给她掏钱。她到商场不一会儿就出来了,一手拿着几根彩绳,另一只手递给我一枚5毛的硬币:“爸爸,还剩5毛。” 我愣愣地接过钱后,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说:“孩子,这件事你做得很好~知道为爸爸省钱了。可这5毛钱爸爸不要,它是属于你的,你把它保管好,哪天想买啥,你再花。”我把钱硬塞到孩子的手里„„ 从5岁时的还剩5角钱到现在的10元零花钱月月有剩余,可以看出女儿依依的节俭之风和理财之能。写到这里,要再添上一笔,这是一件刚刚发生的事。 前几天依依从学校来电话称,由于保管不当,手机进水,不能使用了,看看能否买个新手机。孩子现在使用的手机是前几年我买的,已经很老化了,功能也很不灵活了,考虑到孩子住校不能没有手机,于是我答应她等周末回来让她自己去买一个新的。我告诉她,主要是考虑实用,不能买太贵的,300~400元的就可以。 2009年10月25日上午,依依揣着我给她的400元钱,乐呵呵地独自乘公交车去了红旗 街(长春市的三大商圈之一)。下午回来向我展示她的新手机,并把剩回来的钱一并交给我。当我接过孩子交回来的200元钱时,感到很诧异:“怎么剩这么多,” 依依解释道,这部手机只花了198元,另外的2元坐车了,所以正好剩回200元。孩子一边解释一边高兴地说:“虽然这部手机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但是很实用,而且还很结实,况且模样也不错,所以我就选它了。”我表扬了依依后,随手奖励她50块钱,这在我的家庭里,要算是大奖了,奖项是“勤俭节约”。 管好孩子的零花钱,不仅仅是节俭的问题,更是培养孩子的一种习惯,一种能力。 对孩子“严格”好,还是“宽容”好(1) 在对待孩子该严格还是宽容的问题上,很多“富二代”家长举棋不定。有的对孩子过于严格,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心理;而过于宽容,又担心养成孩子刁蛮任性的坏习惯。 孩子1岁时,抢小朋友的玩具,因为他以为凡是看见的就是自己的;2岁时,他不肯让别人玩他的小车,因为他不懂分享;3岁时,他常把“不”挂在嘴边,因为他要自己“做主”。父母明白了孩子的发展规律,就要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等他慢慢长大。 不过到了4岁,虽然有些事情仍然是情理之中的,但父母在理解的同时,也该开始设立相对严格的规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因为孩子不守规矩的时间越长,家长就会越来越听之任之,而这对任何一方都有害无益。 有一位母亲要她6岁的儿子去清理他自己的房间。可小孩不听话,吵吵闹闹的就是不干。如此对峙的局面当然令人不快,这位母亲只好不再提及此事,以求得安宁。但是她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只要他胡闹下去,他就能随心所欲。就这样,孩子们学会了怎样让大人妥协。这样的宽容实际就是放纵,而这样的家长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 现在的不少“富二代”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越来越宽容,当孩子淘气时,家长克制自己将要爆发的冲动,努力为孩子开脱。但是,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孩子,更多的父母开始发觉,宽容也是需要限度的,让孩子们有章可循、学会承担明确的行为责任会更好。没有纪律约束的孩子会变得过分关注自我,自私自利,而且不快乐——还会使周围的人也苦不堪言。 当然,纪律严明并不意味着苛责甚至虐待。家长不管是制定规则还是实施惩罚,都应该心平气和,饱含关爱,注意别胁迫和恐吓孩子。 身边故事 在我的案头摆着一封出自一位15岁男孩之手的“求救信”。 东子老师:您好! 无意中从电台收听了您主持的“东子心理热线”节目,感觉您很善解人意,所以我求您救救我,一个已没有多少生活情趣和信心的人!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三代单传,而我又是家中的独子,所以爷爷奶奶、父母对我寄予了又深又重的期望和爱。但父亲生性专制独断,脾气暴躁,并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因此对我的爱是“暴风骤雨”式的;而母亲则性格懦弱,对父亲是言听计从,父亲对我施威时,母亲从不敢劝阻或给我一点儿怜爱。母亲生气时,惩罚我的方式就是絮叨,不停地责骂,埋怨或者失望地一遍遍诉说自己的期望不能得以实现。从小到大我就是在这样的父亲身边生活,就是在这样的管教方式下一天天走向痛苦的深渊。 小时候,对于父母的严厉我只感到恐惧。记得上幼儿园时,每天早晨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门口,我就像虎口逃生的兔子一样撒腿就往教室里跑,几乎从未与父亲说再见。而别的小朋友总要偎在父母腿边撒一会娇才肯磨磨蹭蹭地走进园里。那时候在幼儿园里是我一天中最为快乐的时光,而回到家里我则不敢随便走动,不敢随便说话,因为稍有不慎,父亲的大巴掌就会落到我的屁股上。有时候我挨了打还不知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误。 上小学后我悄悄有了点反抗意识,常常在放了学后有意不回家,拖至很晚回家后,父亲必定铁青着脸准备审问,我就迅速从书包中掏出早已写好的作业,告诉他自己去同学家写作业了。时间久了,这一招不灵了,父亲要求我放学后必须立即回家,并开始限制我的课余活动,于是因为放学回家的时间晚了,我常常受到教训和惩罚。 记得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天我带了几个同学在家里写作业,有一个同学作业写完后就跑到我家客厅里打开电视机看动画片。我禁不住动画片的诱惑,放下了未写完的作业跟出去看,其他几个未写完作业的同学也跟了出来。这时父亲下班回来了,见我们守着电视机正看得起劲,脸一下子沉了下来,一言不发地走进了我的房间。我明白这一下又要挨板子了,果不其然,父亲拿着我写了一半的作业出来,使劲将本子摔在我的头上,接着就冲我的后脑勺甩了一巴掌,恶声恶气地说:“小兔崽子,作业没写完敢看电视,是不是皮肉又痒痒了,!”吓得几位同学一溜烟地走了。这件事极大地刺伤了我的自尊心,我开始由最初简单的恐惧,逐渐增添了不被父母尊重的痛苦和绝望。 升入中学后我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父母对此大为不满,挨骂挨打的次数更多了,为此我的性格也变得消沉和内向。在一次次因考试分数低而挨父亲巴掌之后,我学会了撒谎,每次考完试,父亲问起时我不是说卷子没发,就是说老师没有给分数,或者干脆将分数涂改一下。有时谎言露了馅,我就会尝到重重的体罚滋味。在这期间,我曾几次逃学,早晨背着书包装着去上学,出了家门?跑到录像厅里、游戏厅里一混一天,到了放学时间,我会没事似的回家。直至老师找到家里,父母才知道真相,于是罚站、不准吃饭,什么惩罚都挨过,那段时间真是恨透了父母„„ 今年7月我就要初中毕业了,父母希望我考入市重点高中,将来顺利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可我想上职业中专学技术。但我不敢说出我的真实想法,我该怎么办呢, 对孩子“严格”好,还是“宽容”好(2) 给“富二代”家长的建议 “严”而有“格”育英才 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严格要求,对孩子的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严格引导,这是使孩子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保证。没有严格的要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纠正,缺点得不到克服,孩子极易朝家长所期望的相反的方向发展。但是,严格要求并不是打骂责罚,更不是虐待。棍棒教育会使孩子觉得父母无情冷漠,甚至对父母、对社会充满敌意,反而起不到教育作用。 父母爱孩子的初衷都是一样的。但由于教育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其结果也是千差万别。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鼓励,需要父母的信任、理解和尊重,过分的苛求和严厉的管教都会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使他们长期处于压抑心态之中,久而久之,孩子或者变得懦弱消沉,或者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应懂得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而给予鼓励式启发式教育,但这并不等于反对对孩子严格要求。严格要求应当严而有格,就是在合理的要求范围内,在孩子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之内,而且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孩子一犯错误就火冒三丈,不问缘由非打即骂,也就是说,严厉应有度。 严格要求孩子要有章法。父母平时要对孩子的行为提出要求,制定规定,然后按照这些要求、规定去规范孩子的言行,指导教育孩子的成长。如果父母只是凭着自己脑子中的是非观念或情绪好恶来教育孩子,随意打骂、责罚他,只能使孩子无所适从,一次犯错受到惩罚后仍不知下次该如何避免犯同类错误,而且孩子还会对父母的惩罚产生不服情绪。 另外,严格管教不允许不教而诛,就是说在孩子犯了错误后,最忌讳不管三七二十一痛打一顿,事后又不讲清打他的缘由,指出他的错误所在。严格要求的前提是教育,对孩子应当坚持教育在先,通过教育逐步让孩子了解到哪些行为是错的。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不敢如实告诉父母,或者改分数,或者谎称老师没有给分数,这是不诚实的表现,应当受到批评。但是如果在孩子偶然为之时,家长没有在这方面对孩子讲清道理,进行教育,那就不能只怪孩子,而且孩子撒谎的原因是害怕父母的责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家长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 “宽严相济”教出好孩子 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家长既满怀关爱又不失权威,对孩子既支持又限制,也就是宽严相济,其教育的孩子往往学习出色,自信心强,社交顺利,总体来说也比要么过于宽松、要么过于严格的家长所教育的孩子更为成功。 爱孩子是家长的天性,每个家长都会把孩子的饥饱冷暖挂在心上,希望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随着孩子年龄渐长,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日渐增强,孩子在许多事情上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和主意,这时如果家长还硬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孩子,势必会引发冲突,影响亲子感 情。而如果采取宽容的教育方法,则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冲突,赢得孩子对家长的尊重。 家长对待孩子宽容,绝不等于放纵,也不等于孩子犯了错误不闻不问。这里所说的宽容,是指家长对孩子所犯的一般性错误行为暂时不作指责和批评,经过家长和孩子双方冷静思考后,再来共同确定或者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对孩子宽容的教育方法,就是要求家长对孩子的过失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再发表意见。这种后处理的办法既体现家庭教育的正确性,同时也给孩子留有审视自己正确与否的时间。 对孩子“严格”好,还是“宽容”好(3) 对别人要宽容,这是做人的基本品德;对孩子要宽容,这是做家长的基本素质。当孩子偶尔做错了一件事情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而不是动辄发怒,粗暴地训斥,或者打骂孩子。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孩子的那些过错行为具有偶然性和盲目性,并没有构成一种习惯,而这种偶然性又往往是由于好奇心和喜欢模仿等原因造成的,并非是孩子有意识的错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宽容是对孩子的理解。孩子体会到了家长的理解,会更加珍惜家长的宽容,加倍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更规范,尽力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让家长满意。东子建议 有不少“富二代”的家长,看到孩子做错了事,要么不问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要么对孩子的错误听之任之,这种粗暴和放任自流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家长的粗暴行为会束缚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活动会在家长的粗暴中遭到伤害;而放任自流与简单粗暴恰好相反,一个是管得过松,一个是管得过紧。管得过松会因为失去教育作用而影响孩子的成长,而管得过紧又会影响教育效果。 所以,宽严相济,才能教出好孩子。 对孩子实施“听话教育”对不对(1) 最近,南京市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对1643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97%的家长希望小学生做“听话”的孩子,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里听老师的话。 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信奉“听话”教育,中国的不少家长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爱顶嘴的孩子就是“坏孩子”。这种思想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听话”也是中国家长对孩子讲得次数最多的,在教育孩子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孩子在家里被时时教训要听父母的话,孩子上幼儿园被千叮咛要听阿姨的话,孩子上学了也要被万嘱咐听老师的话,孩子参加工作了父母又谆谆教诲要听领导的话。总之,听话的孩子总是招人疼、惹人爱,不听话的孩子则总是招人嫌、惹人烦。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认识,不少家长往往刻意要求孩子对自己的无条件顺从。一些家长觉得自己绝对正确,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自己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还多,孩子当然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教诲;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我生你养你,供你吃供你喝,况且说你也都是为你好,你作为孩子凭什么不听我的;另一些父母则很霸道:“我是你爸(妈),你就得听我的。” 于是,当孩子与大人出现分歧时,大人经常武断地表态“你错了”“你这样不对”;当孩 子想对某件事做个说明时,便会遭到父母更严厉的训斥:“不许顶嘴~”“还嘴硬,”更有一些缺乏耐性的家长,十分反感孩子顶嘴,当孩子向他们的权威发出挑战时,盛怒之下免不了对孩子拳脚相加一番。 不错,孩子小,需要家长多加引导,教育孩子尊敬父母也是正理。孩子听话,往往懂事早,学习认真,做事踏实,这自然是好事。然而,家长如果对孩子一味进行“听话教育”,把“听不听话”作为衡量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就失之偏颇了。再说,有时候听大人的话未必就对,不听大人的话也未必就错。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大人如此,孩子也一样。当父母、老师对孩子发出指令时,如果孩子认为大人的指令不正确,或不一定正确,或不明确时,便有可能不执行,这也就出现了孩子“不听话”的现象。当孩子“不听话”时,大人应从孩子的立场出发,想想孩子为什么要听你的话,若确实需要孩子听,也要选择一种能够让孩子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 给“富二代”家长的建议 “听话教育”淹没孩子的个性 凡事要求孩子“听话”,就会淹没孩子的个性,孩子就会少动一次脑筋,多生出一份依赖,长此以往,将阻碍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造就具有独立精神的人才,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试想,若没有一大批勇于独立思考,敢于“不听话”的开创型人才,社会谈何发展,人类谈何进步,鲁迅先生曾说过:“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然而我们所施的是什么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惟有兔子式的逃跑而已。” 我们的“听话”教育,培养的无非是唯唯诺诺、看人眼色行事的驯服工具,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国家发展能有什么益处呢, 大量的事实证明:孩子很多奇思妙想和创造性思维,都被父母的“听话教育”给扼杀了。 “听话教育”损害孩子心理健康 一味要求孩子“听话”,会严重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听话”的孩子并不是没有问题,也不是就不想淘气,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想做“好孩子”的渴求,使他们不敢或较少提出问题,不去按儿童的年龄特征自然地行事,常常压抑着自己。 一项调查表明,“听话”孩子中48%不爱提问,43%自述胆小,37%对创造发明不感兴趣。他们在“好孩子”“好学生”“真听话”的赞许下觉得有压力,不敢流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刻板型的内向性格。这样的孩子容易拘泥于琐碎小事,不善着眼大局 考虑问题。这会使孩子视野狭窄,思维方式机械单调;在低年级时学习成绩尚可,升入高年级后,成绩逐渐下降,甚至跟不上班;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弄不好就会产生彷徨、疑惑、不知所措等心理问题。 客观地说,孩子不听话、爱顶嘴,倒是有许多积极意义的: 第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顶嘴,说明他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敢于表达和坚持自己的见解,如果家长这时能够听取和采纳孩子正确的意见,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有价值的,这对他的自信心的提高大有裨益;相反,如果总是用“听话”两个字去教育孩子,只能养成孩子唯唯诺诺的性格。 第二,提示父母教育的不当。孩子顶嘴通常发生在父母批评不得法孩子不服气时,孩子没做错事而受到父母的冤枉时,孩子不想马上去做的事可父母硬逼着他去做时,或者大人心情不好拿孩子出气时。其实这些都反映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的方式方法有问题,父母正好可以从孩子的不满情绪和顶嘴的表现中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从而来改变和提高自己。 第三,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的顶嘴也是一种心理宣泄,这是孩子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如果孩子心里对大人的不恰当的所作所为不敢怒、不敢言,许多委屈都憋在肚里,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非常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忧郁、头痛、精神不振、懦弱等不良心理反应。 顶嘴实际上意味着孩子的心理在成长,说明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说明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说明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 当孩子年龄尚小且自理能力较差的时候,让孩子按大人的指导去做是可以的,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以后,再总是用“听话”去教育孩子和要求孩子,就显得有些偏颇了。这时,父母应该认可孩子在心理上的成长,积极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想法,采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帮助和指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抱怨什么“孩子长大了,不听话了”,或者简单地采取高压政策使孩子屈服。 对孩子实施“听话教育”对不对(2) 要让孩子学会质疑 我首先声明自己不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我们七兄弟中我是最不听话的一个,自然也是挨打最多的一个。用父母的话说,我小时候就不是“东西”,在家不听父母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事实上我的确是这样,因为我自小叛逆。我认为不管是谁,错的就是错的,无论父母还是老师,你错了就应该承认,而我没错干吗让我承认错呢,所以很多时候我因为挑老师和父母的错,而被斥为难管的孩子;因为不服他们的批评,死不认错,而常常被父母责打。 育女心得 我的质疑精神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我的女儿,不同的是我不仅没有因此而打孩子,而且还鼓励她与我“对着干”(向我质疑)。 有很多家长认为我的女儿依依是个优秀的孩子,一定很听话,从不犯错。其实不然,依依恰恰是个很叛逆的孩子,但是这个孩子讲理。我也不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我总是告诉她,不管是谁,即便是爸爸妈妈或是老师,你认为他是错的就不要听,谁的意见正确听谁的。 依依很小的时候,我就告诉她,老师的话、父母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不要盲从,要学会质疑,学会发现问题。大一些了,我又告诉她,对书本上的东西也不能照单全收。因为书是人写的,而人无完人,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一点错误没有。所以,读书的时候也要学会质疑,也就是批判地吸纳。 在我的“提醒”下,依依果然经常对我们说的话、对书上说的话表示怀疑。她经常指着书中的一句话问我:“爸爸,你看这句话说得对吗,这个词用得是不是不够贴切,” 其实,在生活中,孩子的顶嘴就是很好的一种质疑,正是因为孩子对家长的做法或观点不认同,他才顶嘴,以求自己的做法或观点得到验证、肯定。所以,家长要理性对待孩子的叛逆和顶嘴,一定要给孩子顶嘴的机会。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孩子都去与家长、老师对着干,首先要尊重长辈,长辈正确的话孩子一定要“听”。但大家都要共同遵从一个理: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谁正确听谁的~ 孩子应该上“普通校”还是“重点校”(1) 我没有探究中国的学校是哪一天开始分重点校和普通校的。但我一直认为,所谓的重点校就是一颗“毒瘤”。本来人人生而平等,为什么非要搞什么重点校、普通校,人为地制造不平等。更为可悲的是,重点校里竟然还有什么重点班、试验班、高甲班、甲班、甲甲班„„ 最近几年,也许是国家意识到了所谓重点校存在的弊端,有意识地淡化这种提法,有一些重点校不再叫重点校,换了个名词,叫“示范校”。不知道这“示范校”和重点校的区别在哪里,是不是“换汤不换药”, 每年的初夏,“富二代”家长们一个个摩拳擦掌,使出浑身解数要给孩子联系一个最好的学校:结束了幼儿园生活的孩子,要上重点小学;小学毕业的孩子,要上重点中学;面临中高考的孩子,要上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 在不少家长看来,唯有上了重点小学,孩子才有可能考上重点中学;而只有上了重点中学,孩子才可能考上重点大学;而上了重点大学,孩子才能有出息,才能成才成功。因此孩子唯有上了重点学校,家长心里才算有了底,才可以松口气,才可以面对别人的询问自豪地说出孩子所上的学校的名字。 为了能让孩子上这个“重点”,家长们真可谓是削尖了脑袋,甚至是不择手段、掏空家底、拉尽关系„„ 身边故事 家居北京的李梅是一个内科医生,自从儿子出生以后,她便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儿子身上。为了儿子能有一个灿烂的未来,李梅看了不少育儿书。 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李梅把他送进了家附近的一所普通小学,学习压力不大,儿子过得很开心。 儿子上二年级时,李梅参加了一次大学同学聚会,大家都当了父母,聚会的话题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了孩子教育问题上。这次聚会让李梅醍醐灌顶,她这才知道,想在北京上一所好初中很难,“要不然就是孩子争气,奥数和英语成绩好,要不然家长就得有过硬的关系”,很多同学都这么介绍。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聚会后,李梅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得知很多“好小学”学习抓得非常紧,二年级就开始有奥数班,孩子每天都会有作业。相比之下,自己的儿子太轻松了。 动用了自己和丈夫的所有社会关系,李梅终于把儿子送进了一所重点小学。看着儿子抱回来的奥数题和每天记作业的小本本,李梅觉得自己总算对得起儿子了。 好景不长。一个学期后,李梅发现了儿子的变化,以前儿子早上总是兴高采烈地起床,然后催着爸爸妈妈把自己送到学校,放学回来也总是不停地给李梅介绍着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现在,儿子早上总要赖在床上,放学后就埋头写作业。 李梅心里很矛盾。她分析了自家的情况,自己和丈夫都是普通职员,而且儿子从小五音不全,没有令人羡慕的特长,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孩子的成绩。李梅坚定了想法,鼓励儿子:“为了将来能有个好前途,咱们现在就得吃点儿苦。” 一个周末,李梅走进儿子房间,发现儿子正坐在桌子前面撕东西,走近一看,儿子撕的是一本奥数题集,纸篓里已经装满了撕得碎碎的纸片。 看着儿子烦躁的样子,李梅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她突然怀念起儿子在普通小学上学时的笑声。 当天,李梅和丈夫进行了深入交流,核心问题就是到底要把儿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无论他将来做什么,如果他不能快乐地生活,我们也会很痛苦。” 于是,李梅决定让儿子顺着自己的个性发展。她又把儿子转回了原来的学校。儿子喜欢生物,李梅跟儿子一起参加了一个环保组织,在别的孩子上辅导班的时候,李梅却带着儿子种树、认识树种、爬山。 笑容又慢慢回到了孩子的脸上。 很多人对李梅把儿子从千辛万苦才进入的好学校(重点校)转出来很不理解,有些人劝 李梅别太冲动了。李梅认为:“不停地参加竞赛、上辅导班确实对儿子的小升初有好处,但是他对学习越来越感到厌烦,不利于他将来的发展。” 回过头来,李梅觉得她是打赢了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战争,一场给孩子上“普通校”还是“重点校”的战争。李梅说,现在每天看着儿子兴奋地告诉她自己又解决了什么难题,是她一天最开心的时刻。 像李梅这样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把孩子送往或转学到重点校的家长有很多,但是像李梅这样又把孩子转出重点校的却很少很少。这是一个让人敬佩的妈妈,她的以人为本的育子之道值得很多家长学习。 孩子应该上“普通校”还是“重点校”(2) 给“富二代”家长的建议 孩子上“重点校”未必成才 无论是面对家长还是面对媒体,谈起对孩子的教育,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上‘重点校’未必都成才,而上‘普通校’未必都不成才。成才的主观因素很重要,再好的环境,主观不努力或自身天赋差,也难以成才。” 身边故事 前两天在我的博客上,我看到一位家长的留言: 东子老师,我从今天(2009年11月5日)的《新文化报》上看到了对您的女儿范姜国一的报道,我马上奔到重庆路的新华书店买了《范姜国一的快乐初中》这本书,回到家我女儿没吃饭就把这本书从头看到尾。孩子看完后,我接着看。书虽然是孩子写的,但是我更敬重你这位称职的好父亲。 我当初给孩子选择初中的时候,花几万块钱择校费给孩子找了一个升学率高的重点学校,结果孩子起早贪黑地被题海战术搞得身体透支,得了上学恐惧症,不敢上学了。看到孩子这个样,我真后悔当初的选择。现在看来孩子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早两年让我看到你的书该有多好啊~ 现在一些重点学校交了钱就敞开大门招生,学校教室正常一个班级能坐下50个学生,多招了一些择校生又不扩建校舍,一个年级将近20多个班,一个班级里要坐70多个学生,甚至有的班80多个学生。学生呼吸紧张,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从范姜国一的书里看出,他们所在的年级才不到5个班,班级的学生不超过50人)。 学校早上6:40就开始早自习,中午12点下课后给半个小时吃饭时间,12点30分开始自习,1点开始上课,老师也不让学生出教室。晚上5点多放学,晚上9点前作业都做不完。有的学生家离学校远,早上5点多就起床,吃饭没胃口,还要挺一上午。学校的体育课形同虚设,大多数体育课被语、数、外给占用了。由于班级挤,个别老师除了上厕所根本不让孩子出教室。还有的老师占孩子下课的时间讲题。 学生课业负担重、社会活动少,缺少户外锻炼和呼吸新鲜空气,得不到睡眠和休息,加上我家孩子身体弱,性格内向,由此惧怕上学„„ 这不是唯一的案例,很多孩子上重点校的家长都有此感受。 为什么很多“富二代”家长都把眼睛瞄上了“重点校”呢,一是所谓的为了孩子的前程,二是家长虚荣心的攀比。 其实,孩子成不成人才,看的不是就读的是什么学校。孩子不努力,再优越的学习条件,再好的学习环境,也是枉然。而且,把握不好,自认为置身名校而飘飘然,反而会被优越的环境给消磨掉了向上的斗志。 当然,我不是说上“重点校”就是不好。如果你的孩子学习好,自己又有此愿望,家里经济条件又能够满足,或者家离学校很近,上“重点校”本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是重点校里的孩子至少有一半不是这种情况,而是父母人为地把孩子制造成“重点生”,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 孩子上“普通校”一样成才 读到这里,一些家长不禁要问:那么你的孩子上的是“普通校”还是“重点校”啊, 不回答我想大家也会猜到:范姜国一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路走来,都是普通学校陪伴她快乐地成长。 育女心得 女儿依依结束了学前班生活,也要上小学了。当时我家附近有全省闻名的重点学校——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和东北师大附属小学,也有非常普通、名不见经传的光机子弟小学、二二八厂子弟小学。当其他家长费尽心机地把孩子往省二实验、师大附小送的时候,我不声不响地到二二八厂子弟小学给女儿报了名。 有一天,女儿从幼儿园放学回来,对我说:“爸爸,我不上二二八厂子校了,我也要上省二实验。”我问女儿:“为什么,”“我们班的小朋友没有几个上二二八厂子校的,很多都上省二实验了,老师说那里的学校好。” 第二天送女儿上幼儿园,刚见到我,孩子的老师就问:“东子老师,依依说她小学要到二二八厂子校上,是真的吗,”“是啊。”“怎么不到省二实验,很多家不在省二实验学区的孩子,家长都拿几万元的择校费把孩子送去;有些工人家庭拿不出那么多钱,都想办法托人、借钱,有条件没条件都在想尽一切办法进省二实验读书。就连二二八厂的工人都不送孩子到他们的子弟校上,而是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到二实验或东北师大附小,可依依怎么能到二二八厂子校呢,~”旁边很多送孩子的家长也都流露出不解的神情。我一了解得知,女儿学前班的36名孩子,有27名上省二实验或东北师大附小这样的重点小学,只有9名上光机子校和二二八厂子校这样的普通小学。 孩子应该上“普通校”还是“重点校”(3) 是呀,为什么不送孩子上重点学校呢,扒拉扒拉我的“斤两”:一来,当时我的家庭收入每月也有几千元,两三万元的择校费也拿得出;二来,在别人看来,我大小也算个名人,名人的孩子就该上贵族学校、重点学校;三来,我多年来一直从事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也算和教育工作沾边,妻子更是正经八百的教育工作者,像我们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尤其重视孩子的教育,重视孩子教育岂能不让孩子上重点学校,这一衡量,难怪那么多人不理解,放着重点学校不去,干吗把孩子送到一个普通学校 去, 不为别的,因为我信一个理:一个人能否成功或者说有出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因素,客观环境仅仅是众多因素之一。 想想我的求学时代,因出身农家,小学上的是农村小学,中学读的是乡中学,走到今天,自觉混得还可以,最起码在某一领域有点小成就,比一些重点学校毕业的人也不差啥。 所以,进了重点学校不一定就有出息,而不上重点学校不等于今生就比别人差。况且,家长都忽略了一点,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孩子学习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课本,一样的教学大纲,普通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也不见得就比重点中学的差到哪去。我有自信,我的女儿决不会因为上重点就成了神童,上了普通校就成了庸人。 我不送孩子上重点校,只是想让孩子明白:将来她的成功完全要靠她自己主观上的努力,不要有任何依赖于外界条件的思想。不送孩子上重点校,还想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虽然希望她将来能有出息,但更希望她能拥有快乐。远离重点校人为造成的激烈的竞争气氛,让孩子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度过她的学习生活,这是我们的心愿„„ 只是我当时还不能对女儿说这些,因为她还不能完全懂得这些。当她再一次对我说,不想到二二八厂子校,想上二实验的时候,我告诉她,二二八厂子校校园的花和二实验里的一样漂亮,二二八厂子校里的老师脸上的笑容和二实验学校老师脸上的一样灿烂。当你成为二二八厂子校的一名小学生,你很快就会喜欢你的学校,因为它不比任何一所学校差,别的学校有的它都有,笑声、歌声、掌声;阳光、雨露、关爱„„ 13年过去了,今日已获得“高分、高能、高品”的女儿,很好地验证了这一切。 孩子该不该上“特长班”(1) 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把孩子送到重点校;同样的理由,家长又给孩子报了名目繁多的特长班(兴趣班、课后班)。 每个周六日或寒暑假,几乎在中国所有城市的课外辅导机构,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妈妈们背着琴啊、二胡或画夹什么的,生拉硬拽地把孩子拖进了教室;而孩子一个劲儿地往回拽,不想进那个门„„ 每每至此,我都会为这些孩子感到可怜,同时也为这些家长感到可悲。然而,这样既可怜又可悲的景象正在越演越烈„„ 家长违背了孩子的意愿,孩子做不情愿的事情,他们又怎么可能快乐呢, 其实,孩子有特长或是有此爱好,为了丰富生活、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报个特长班也是不错的一件事。可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上,没兴趣的“兴趣班”,不是对我们成人的一个极大讽刺吗, 所以,我不赞成报这个班那个班,尤其不赞成盲报、乱报。要报也一定要结合孩子的自身情况,看看是否具备哪方面的特长,对这个班有没有兴趣,再者也要考虑一下家庭的经济状况,看看是不是条件允许。 其实,很多家长对此也有一肚子苦水,一是不菲的经济投入,二是大量的时间投入,而给孩子带来的却是苦不堪言的重负。何至于此呢,正如大多数家长感言: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将来会更激烈,别的孩子都上特长班,都有特长,我们孩子没有,将来怎么参与竞争,这也是无奈之举,是被迫做出的选择。 身边故事 一位小学三年级孩子的母亲说,我们家长累点没啥,孩子现在吃点苦将来就少受罪。上一个培训班20多天,一般就得花600元到900元,加上资料费等,1000元也拿不下来。这些年来我们家没有添置一件家具,我和孩子他爸没买一件衣服。这些我都没有怨言,但是这样下去,我真是有些顶不住了。好在孩子还争气,就为了这一点,我吃多少苦都值得。 其实孩子比我们累,从小学 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练习题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练习题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起,他几乎没休息过一个双休日,到假期比上学还忙。孩子懂事,从不抱怨,但我能看出来,他不愿把生活搞得这样苦。可是你说我愿意吗,别人都这样,都被卷到这种竞争的潮流中,你能例外,谁现在另类,他将来就要倒霉,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不说别的,你考不上个好学校,将来找不到个像样的工作,靠什么生活, 试想,如果中国有5000万个孩子学舞蹈,有5000万个孩子学二胡,有5000万个孩子学钢琴„„换句话说,中国所有的孩子都有特长,那么不就等于所有的孩子都没有特长吗,将来的竞争不依然残酷吗,所以,改变孩子将来竞争取胜的法宝,不是所谓的特长,而是适合孩子自身的一技之长。 大多数家长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无论参加什么培训班,目的就是“拿成绩”上重点。教育应该是方法、能力、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单一成绩的取得,可很多家长不懂得这些。 给“富二代”家长的建议 把假期还给孩子 每当寒暑假来临,各类特长班的招生广告就塞满了家长的手,一些“富二代”家长纷纷 给孩子报起了特长班,使得孩子只有“寒”而没有“假”。 学校教育为什么要实行寒暑假制度,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在国外放假的次数还要多。孩子平日学习生活紧张,利用假期放松一下,有张有弛,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到了下学期,可以事半功倍,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假期就是要孩子好好玩,彻底放松,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可我们大多数家长却把假期当成孩子另外一个课堂,甚至把双休日也变成学习的延续,这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高效率的工作中,每一个人都感到很累,所以,在假期里,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一片自由天空,无忧无虑地享受自己的快乐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惬意的事情对于孩子成长非常有利。 所以,要把假期还给孩子,让他们轻轻松松、痛痛快快地享受属于他们的假期。 明确孩子上特长班的目的 目前,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都参加各类特长班的学习。我对沈阳和长春几所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统计,正参加特长班的学生已经超过半数,90,的学生有过上特长班的经历。 特长教育应该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让其更积极地享受生活。特长培养必须有前提,即孩子学有余力,兴趣为先,尤其不要和考级考证挂钩。家长在为孩子报课外特长班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孩子的爱好及智力底数,并由此做出选择。 儿童正处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学习班安排不可太多。否则,不仅会分散孩子的精力,还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家长在给孩子报班之前,一定要明确上特长班的目的。上特长班是为了陶冶情操,还是为了学一技之长,如果纯粹是功利目的,非要让孩子达到某种水平,而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是不合适的。 如果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角度看,这一时期确实是培养孩子兴趣的好时期。但家长要注意的是,过分勉强孩子学习会适得其反,家长着急上火,孩子也苦不堪言。兴趣班上得如此辛苦,“兴趣”从何而来, 孩子该不该上“特长班”(2) 不要让孩子同时学习多种技能 我在北京的一次签售活动中,一个胖乎乎的10岁男孩哭唧唧地说,妈妈给他同时报了7个兴趣班,晚上、周六日„„走马灯似的,把他累得不想活了,非要我救救他。 而南京的一位家长,在暑期里花了2000多元,给5岁的女儿报了6个兴趣班,结果暑假还没过半,孩子就开始厌学,家长也累得生了病。 大连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从星期一至星期五,白天在幼儿园学习,吃过晚饭顾不上休息,便又被妈妈带着出去参加特长班。妈妈同时为她报了小提琴、舞蹈、绘画三个班,每个班一周一至两次,天天晚上都排得满满的。好不容易到了周末,还有钢琴和英语、数学班等着。一周下来,孩子说啥都不想学了。 这完全是家长急功近利的表现所致。适当给孩子报个班可以,可不顾孩子身心特点的盲报,真是害人害己。再说,同时要求孩子上几个特长班,会分散他的注意力,结果“一瓶不满、半瓶晃荡”,为此会加重孩子的负担,甚至使孩子产生厌学及其他不良情绪。 不要苛求孩子 实际上,许多“富二代”家长在孩子身上赋予了太多的功利色彩。他们并不完全是关心孩子的兴趣所在,而更多的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无情地抹杀了孩子的主动性。年轻的父母们碰在一起,就会比较谁的孩子学会的东西多,有的还硬要把孩子推向众人面前进行表演。在家长眼里,过级考取各类证书是学习效果最有力的证明。这种缺乏兴趣的被动学习,对孩子来说只能是事倍功半。 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如果给孩子制订太高的目标,孩子会因为太难而丧失信心,从而放弃努力。家长可以时常为他制订一个近期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样,孩子就会满怀信心地去学习了。 我真心希望,父母不要再生拉硬拽地把孩子拖进一个又一个的培训班,去考一个又一个的过级证。因为,这种举动除了自己累、孩子苦之外,而无其他意义。 和取得什么成绩、考了什么证相比,孩子的健康快乐才更重要~东子建议 为什么我的孩子自私自利(1) 自古以来,爱心一直被看做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标准和社会的灵魂所在。古今中外,人们都在推崇爱心。作为人性的基础,它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同时也是人际关系的纽带和润滑剂,没有爱心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然而,很多成功人士发现,自己的孩子正面临着一种爱心缺失的危机。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极强,蛮横霸道,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生来就该被宠着惯着,事事为他们服务,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甚至指责辱骂。他们在外面不关心别人,在家里也不知道心疼父母。 这些孩子把自己和别人分得很清,从不关心别人的事,没有责任感,思想偏激,心胸狭窄,想问题往往爱钻牛角尖,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同情心的缺乏使他们漠视别人的不幸和灾难,甚至会快意于别人的苦痛;他往往心态不稳,一旦遭受挫折,受到委屈 就无法承受,继而进行报复,很可能使自己的行为超越法律和道德的范畴,良知的缺失会让这些孩子为了寻找刺激和快感,做出我们成人无法理解的事。 这些孩子的表现真让他们的父母忧心忡忡。 身边故事 一 林林6岁了,长得白白净净,非常招人喜欢,尤其在爷爷奶奶眼里,更是心肝宝贝。全家人对林林都疼爱有加,每次爸爸妈妈出门都会给他带回好吃的、好玩的,每次做了好吃的饭菜也让他先尝。每次当林林饿了或是渴了的时候,自己不会去找,而是站在屋子中央大声喊。这时保姆或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会赶紧给他找吃的、喝的。 时间久了,林林的坏习惯慢慢也养成了。到了吃饭的时候,往往是坐下来就吃,根本不懂得尊敬长辈,让爷爷奶奶先吃。尽管妈妈提醒他,比如“爷爷腿脚不好,要等爷爷奶奶一会儿”等,他却好像没听见。 有一次,开牙医诊所的爸爸从南京带回了好吃的桂花鸭,保姆把鸭子切好盛到盘里摆到饭桌上,喊大家来品尝。林林第一个跑出来,看着桌上的鸭肉,突然大声说:“你们别吃啦,这还不够我一个人吃的呢。”然后就把鸭肉端到了自己跟前。妈妈非常生气,可还是希望能心平气和地给儿子讲道理,让他明白自己这么做是不对的。 “林林是个好孩子,赶快把鸭子拿过来,让大家都尝尝。爷爷奶奶都没吃呢~这么多鸭肉,你自己也吃不完啊~”可是无论妈妈怎么说,林林就是不听,还是使劲捂着盘子。到后来更离谱,竟然端着盘子跑到另一间屋子,关起门自己一个人躲在里面吃。过了好一会儿,林林终于把门打开了,把一盘残羹端给爷爷,说了一句:“你吃吧„„” 二 11岁的周昕人见人爱,每次考试都在全班数一数二,还是个能歌善舞的孩子。周昕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不到40岁都当上了教授,别人都很羡慕他们,家长事业有成,孩子聪明可爱。 可是在家里,周昕一直以“小公主”自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想要什么就要什么,一切都得顺着自己,稍不如意还会使性子,甚至和爸妈对着干。 在学校,班主任老师因为周昕学习好,总是夸她品学兼优,同时也希望她能帮助成绩差的同学。可老师每次对她说的话,她全当“耳边风”。一次谈话中,周昕终于向老师吐露了心声:“我为什么要帮他们,帮了他们,他们的成绩上去了,就会成为我的对手,我才不会那么傻~” 给“富二代”家长的建议 告诉孩子,自私必然导致孤立无援 有这样一个故事: 夏天到了,10只猴子约好了一起去后山的桃园摘桃子吃,他们每人背了一个小箱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到了后山上,猴子们就开始摘桃子了,有的往高处爬,有的去远处找,大家都努力地寻找成熟的桃子。 其中一只叫斯斯的猴子非常狡猾,不肯爬高也不肯绕远,于是它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鬼主意。斯斯对其他猴子说:“大家都去摘桃子了,没人运桃子啊,不如我把大家摘的桃子都给运到我们的小箱子里吧。”众猴子想想,也有道理,这样大家摘完了桃,就可以直接回家了。于是大家都把各自摘的桃子交给了斯斯。斯斯再把桃子放到大家的箱子里。斯斯总是把最大最好的桃子放到它自己的箱子里,把差一些的桃子放到别的猴子的箱子里。 树上的桃子摘得差不多了,猴子们都从树上下来了,问斯斯:“我们的桃子都放好了吗,”斯斯说:“大家放心,都放好了,每个箱子都装满了。”其实斯斯只给每个箱子装了一个箱子底,不过十来个桃子,却把最好最大的桃子码满了自己的整个箱子。 为什么我的孩子自私自利(2) 回去的路上,猴子们各自背着各自的箱子,成群结队地往家走。别的猴子都很轻松,只有斯斯背着沉重的箱子,却也不敢声张,抢着走到前面,装作轻松的样子,生怕别人发现他的秘密。山路又陡又滑,斯斯累得气喘吁吁,一个不小心,沉重的箱子把他压得往后倒下,后背的箱子一下子摔烂了,又大又好的桃子顺着山坡一个一个滚下山谷。众猴子这才发现原来斯斯给自己留下了那么多大桃子。 大家都没有作声,回到了山下,大家都拿出自己的桃子来吃,虽然桃子不大,但是个个都很甜。只有斯斯一个桃子也没有了。 事实证明,自私的结果要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要么是品尝不到快乐。 要让孩子知道爱父母 心理学研究证明,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自私,心中无他人,劳动观念差等消极心理,主要是家庭教养不当造成的。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大多是在众星捧月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一些“富二代”家长甚至把孩子当成“小祖宗”“小皇帝”,对孩子百依百顺,给他们无限关怀与疼爱,却不注意培养他们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使孩子以为众人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不懂也不会去爱别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因此,做父母的要从小在孩子心灵中埋下爱的种子。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财富,而是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促进 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自己穿脱衣服,学着铺床叠被,自己洗脸洗脚,自己收拾玩具、图书。另外,帮家长干些家务,如:帮助摆碗筷、浇花、剥豆、择菜等。从小培养孩子爱惜粮食、图书、玩具等,培养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有条有理的好习惯。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历尽艰辛,付出了伟大无私的爱,孩子在这融融挚爱当中长大成人,产生对父母的依恋和热爱。父母可以把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艰辛展示给孩子看,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劳,强化孩子热爱父母的情感。让他们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产生体贴之情,学会爱父母。 为什么我的孩子自私自利(3) “富二代”家长还可以抓住具体事例进行训练,使孩子心中有父母,有他人。比如妈妈生病了,家人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知道妈妈哪里不舒服,她需要一些什么帮助,并让孩子为妈妈做一些小事情。这种训练,可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的病痛冷暖,体会父母的喜怒哀乐。东子建议 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孩子是家庭中最小的一员,家庭大成员要细心呵护小成员,这当然是应该的。但是,孩子在享受家庭成员对他关爱的同时,也应该像其他家庭成员一样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到这一点其实不难,就是要给孩子定规矩,要坚持。比如说,让他从小就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劳动中体谅他人的辛苦,并且逐步学会遇到问题能换位思考;不要让孩子吃独食,有好吃的要大家分享,有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等。 人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家长要改变“学习好则百好”的观念和“什么事都由着孩子”的教育态度。要知道,一个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都不考虑他人、不考虑后果的孩子,将来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未来的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重新设计与组织。这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很难适应提倡团队合作精神的现代社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有个明确的观念:孩子自私自利、没有爱心,绝对是人格的缺失,必将羁绊个人的发展。 为什么我的孩子说谎骗人(1) 每年的5月2日,美国居民都要过一个特别的节日——“诚实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埃默纽的男孩。他5岁时父母双亡,成了一个孤儿。8岁那年的一天晚上,他刚睡着,被楼下一阵敲打声惊醒。他下楼一看,继母正在谋杀一个酒店里的小贩。第二天,继母教他在警察面前瞎说,男孩不想说谎。继母就把他双手吊在梁上,用柳条抽打他,逼他瞎说,这样抽打了几个小时,男孩还是不肯说谎。最后,男孩被活活打死了„„后来,当地政府为男孩建造了一个纪念碑和一座塑像。纪念碑上写着“怀念为真理而屈死的人,他在天堂永生”。 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这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诚实到不惜用生命来捍卫良心,捍卫真相,捍卫尊严。小男孩用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诚实无价。 在我们看来,今天能像那个孩子一样在大是大非面前珍视良心、珍视诚信的例子,已无异于天方夜谭。现在许多家长想得更多的问题恐怕是:我的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了说谎,学会了随意允诺而不去践守,为什么我的孩子作文中写的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可一边却仍然谎话连篇,视承诺为儿戏呢, 身边故事 一 一个私营企业老总,痛心疾首地给我讲起他11岁儿子的种种“劣行”:“我那个儿,真不争气~不怕你笑话,现在我都摆弄不了了。这小子撒谎骗人就像家常便饭。按理说我们管得都挺严啊,他怎么养成这毛病,你就说不让他吃小食品吧,本来是为他好,怕他不正经吃饭;再说那东西没营养,还净是添加剂什么的。他看我们不让吃,就磨他奶奶买,买完被我们发现还不承认,硬说是奶奶要给他买的。还跟他奶奶说学校大扫除,要放学晚回家,结果却上网吧玩游戏去了。我也吓唬过他:‘如果你再不好好写字、做作业、再撒谎,就把你的手打断。你再去骗你奶奶,我和你妈就不要你了,让你流落街头去要饭~’唉,你说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这孩子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我可没辙了„„” 二 当记者的杨女士最近发现自己的女儿说谎。有一次,母女俩约好了时间见面,可女儿来晚了,就对妈妈说等了半天没有公交车,而实际上公交车3分钟一辆,她只是因等同学而晚了;还有一次,女儿第二天要用于参加比赛的作文没能让老师批改,可女儿却告诉妈妈:“老师看过了,很好~”实际上后来杨女士得知,女儿是因为参加大队委的会而没有来得及把作文给老师批改。 杨女士很困惑:“我已经原谅她好几次了,也不想在老师面前戳穿她,因为在学校她是个表现很好的孩子,可她明明有正当的理由,为什么还要说谎呢,” 据我的调查了解,造成孩子说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怕父母打骂:有些做父母的,每逢孩子做错了一件事,便要骂或打孩子。孩子怕骂怕打,便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掩饰得到父母的宽恕,于是孩子第二次、第三次做错事时,便再次说谎来求得宽恕了。 2.逃避现实:有时孩子为了不愿意做或不能做某事时,便叫“头疼呀~”“肚子疼呀~”用各种谎言去欺骗父母,这种谎言又往往得到父母或教师的同情,因此以后便也常说谎去推诿了。 3.好虚名,要面子:一件好事本来不是他做的,但说是他做的,可以得到奖赏,面子光彩,于是他说谎了;不好的事本来是他做的,但做得不好,怕丢脸,于是他说那件事不是他做的,也说谎了。 4.为了达到某种愿望:可这愿望又不符合家长的规定。比如孩子最近经常和某个同学一起玩,但是这个同学不是父母印象中的好孩子的类型,为了怕父母唠叨,也为了怕父母干涉自己与这个同学的交往,孩子就会出现撒谎的行为。 给“富二代”家长的建议 弄清孩子撒谎的原因 尽管孩子的撒谎原因很多,但有两条是肯定的:一是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撒谎,撒谎是后天学会的;二是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撒谎。所以,遇到孩子撒谎这个问题,父母首先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孩子从哪里学会的撒谎,是父母不注意,自身有这样的行为,还是交往的同学中有人有这样的行为,二是孩子为什么撒谎,是不是父母的一些行为导致的,这当然不是指父母让孩子撒谎,而是父母的一些做法,导致了孩子为了避免惩罚和父母的唠叨,而对父母不报告真实的情况。 孩子一旦有了撒谎的习惯,家长要做的,一是反省自身的行为,看看自己是不是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说话方式太武断,干涉孩子太多;二是可以有意识地揭穿孩子的行为,但是不要对老师说,那样也许会伤害孩子太重。家长这样做,并不是把揭穿孩子当做目的,而是作为一个教育的契机,跟孩子聊聊撒谎的危害,同时也让孩子认识到,任何事情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要正确运用奖惩手段 为什么我的孩子说谎骗人(2 帮助孩子认清说谎不会成功,即使蒙混过关,也不过是暂时的。而诚实会减轻对他过失的惩罚,撒谎则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同时应该不断地教育孩子要诚实,孩子有了诚实的行为,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 同时,还要注意亲子关系的民主化,让孩子信任家长,依靠家长,不必害怕讲出真实情况而受罚。这样就会防止或改掉孩子说谎的坏毛病。 要灌输正确的道德观 家长不能忽视孩子撒谎的严重性,特别是最初孩子在一些小事上偶尔说谎时,家长切忌一笑了之,否则,便实际上等于鼓励这种行为。父母要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认识任何形式的不诚实都是不道德的,于己于人都是有害的。告诫孩子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是诚实。结合一些生动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常说谎的人,即使最后说了实话,也没人相信了。 做家长的要以身作则 一位母亲说,遇到孩子撒谎时,她首先警告孩子:如果撒谎,她将用剪刀剪去他的舌头。以后孩子似乎乖多了。很多家长也用过这个不得已的办法。但是,我们要问的是:“如果孩子真的撒谎了,你真会剪掉他的舌头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家长就是在向孩子撒谎~做家长的用谎言来教导孩子不要撒谎,这岂不是笑话~ 事实上,很多家长正是在不知不觉中教导了孩子去撒谎。 身边故事 小明的爸爸是一位领导干部。一天,爸爸正在看录像,外面传来门铃声。爸爸让小明去开门,并教给他说:“有人找我就说爸爸不在家。”小明这样做了。但是,他迷惘地问爸爸:“你明明在家,为什么说不在呢,”爸爸就说:“我现在不愿意别人打扰~”一次,两次,小明认为父母撒谎是一种应付的技巧,撒谎也不是什么大错误。因此,小明就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撒谎。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常常为了诱导孩子做一件事,就轻易许诺,而事后就忘记了。孩子的希望落空了,他发觉父母在欺骗自己,在向自己撒谎。比如,妈妈嘱咐儿子,在奶奶家要听话,如果表现好,就带孩子出去玩。但遇到星期天有许多家务要做,就把日期推后,而且一推再推,不了了之。孩子因为妈妈的诺言没有实现,感到失望,并因受骗而愤怒。此外,孩子也从中得到了一些经验:为了要达到目的,夸张一点说话、许诺也无妨;父母在对自己撒谎,自己受骗了;父母的言行不一致;父母是会失信的,以后不能完全相信他们的话;撒谎是允许的。 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受家长的影响很大,他们对父母的崇拜,使他们会下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吸收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待人处世的态度。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形成了自己的人格、个性和品质。所以,要纠正孩子撒谎的习惯,家长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东子建议 为什么我的孩子好逸恶劳(1) 勤劳上进历来是国人推崇的修身美德,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根基。一个勤劳的人必定会发愤图强,有所作为;一个勤劳的民族必定会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引领人类前行的脚步。可以说,时代需要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个人也需要这种进取向上的力量。 曾几何时,“富一代”父母忽然发现,这种勤劳奋发的精神已经被“少爷”“小姐”们彻底忽略掉了,或者干脆说是抛弃掉了。这些孩子的表现,让这些身为成功人士的父母焦急失望而又无可奈何。 身边故事 一 我的一位邻居是做物流生意的,生意做得很成功,太太在家做全职,他们的女儿在离家不远的重点中学读初三。据邻居太太讲,女儿这么大了,内裤和袜子还是妈妈给洗。因为要上早自习,孩子每天都要起早,妈妈也就要起得更早给女儿做早餐,然后开车把女儿送到学校。而孩子放学的时候,妈妈再开车去把孩子接回家。妈妈每天都要给孩子做夜宵,看着写作业的女儿吃下去了,再把女儿换下来的衣服洗干净了,伺候着孩子洗漱睡觉后,妈妈才肯上床休息。 除了把女儿照顾得妥妥帖帖之外,平时,妈妈从不用孩子动手做家务,即便孩子要刷碗,她都夺过来自己干。结果,孩子读高中的时候住校,刚过一星期就被学校送回了家,说是孩子生活不能自理。原来,每天孩子起床都不叠被子,影响了宿舍的卫生评比;每顿吃完饭也不刷碗,下顿接着吃,结果得了肠炎;衣服脏了,更是不知道怎么洗,大夏天的身上一股味。孩子还经常哭,说想家,想妈妈„„ 二 一位老师痛心疾首,对我一口气讲了数桩贵族学校里学生的“罪过”:“很多孩子好吃懒做,从不会委屈自己,因为家境富裕,从小没受过苦,所以根本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在他们身上浪费现象太严重了,去食堂看看都让人心疼。好好的馒头米饭,没吃几口就倒掉,饮料不对胃就扔掉。我们学校离肯德基近,天天中午都有一些学生跑出去,花几十甚至百元买回大包小包的高热量垃圾食品当做午餐。更有学生讲究得更加‘有创意’,有次停了半天水,居然有学生用买来的成箱矿泉水洗脸洗头„„” 这些孩子贪图享受,嫌贫爱富,瞧不起农村人和普通劳动者,价值观严重扭曲。老师给他们讲道理,他们却说:“谁让他们是农村人,他们就该过穷日子。”“劳动人民嘛,就应该劳动。” 给“富二代”家长的建议 培养孩子动手劳动的习惯 很多“富二代”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和关心,包揽了全部或大部分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有的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还阻止孩子参加学校里的公益劳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想:我不叠被子有人自然会给我叠,我不收拾碗筷自然有人收拾„„反正一切事情父母都安排得好好的,我不必动手。殊不知家长的一片好心,却在家庭内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环境”,使孩子滋生不劳而获和好逸恶劳的思想。 通过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使孩子自觉地抵制不劳而获和好逸恶劳的思想。家长可以经常教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并巧妙安排,使他有兴趣、愿意干。比如休息日,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上集市买菜,而后全家动手,一人做一样菜;吃饭时父母与孩子一起评议,看谁的菜做得色、香、味、形俱佳,好吃又有营养。孩子做的菜哪怕并不好吃,父母也要找出优点,给以真心的夸奖,且要津津有味地吃。这样,孩子一定会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以后会更有兴趣地做这方面的事。再如,父母和孩子一道收拾房间,一起折叠衣物„„在做的过程中,随时注意赞扬他,同时也告诉他怎样做才会做得更好。此外,还应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创造者。这是人的心灵深处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而劳动正可以满足这种需要。在劳动过程中,孩子会逐步认识劳动的意义,从而自觉地抵制不劳而获和好逸恶劳的思想。正如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指出的那样:劳动使一个人的道德变得高尚,使他尊重任何一个职业的劳动者,仇恨那些寄生虫和剥削者、怯懦者、懒汉。有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观念的树立就比较容易了。 为什么我的孩子好逸恶劳(2) 育女心得 依依在她的《范姜国一的快乐初中》中写了一篇《我做针线活》,就是讲述她动手劳动的快乐体验: 我最早做针线活是9岁的时候,当时我和爸爸独自生活在大连,虽然当过兵的爸爸针线活做得不错,但是由于他很忙,所以有时我就自己动手了。有一天脱鞋时,突然发现我的一只袜子前脚趾处开了两个洞,我说怎么穿着不舒服呢,再说也难看呀。我原本想让爸爸给我缝上,可见爸爸日夜为我操劳,我不忍心打扰爸爸,再说也要自己尝试一下。于是,我穿针引线干了起来。 要想把线穿到针眼里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针眼太小了,不小心就穿错了,反复十几次终于穿上了,随后再打个死结。拿着穿好的针线,将袜子洞口周边的布揪起来,缝到了一起,缝完后,袜子坏了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包子一样的小鬏,虽然样子很难看,穿着也不是很舒服,但是总算把脚趾包住了。 爸爸知道后,表扬了我,并且耐心地教我缝纫技术。在爸爸的激励和教授下,我的兴趣越发浓厚,技术也更娴熟了。 半年后的一天放学回到家,我发现书包不知道怎么刮的,开了一个大口子,足足有15厘米长,这要不及时缝上,我的课本就都得丢掉。爸爸最先发现后,要给我缝,我争着要自己动手,爸爸不放心,说是书包的布太硬我缝不动,我就说试试看,如果实在缝不动再给爸爸缝。 于是,爸爸拿过来一个叫“顶针”的东西说:“千万注意,别扎手上。”随后告诉我“顶针”的使用方法。我按爸爸讲的方法开始了艰难的缝补,这书包确实比袜子硬多了,不用“顶针”根本扎不进去,好在这个“顶针”帮了大忙。这个“顶针”实在其貌不扬,就是一个直径有1厘米,长2厘米左右的一个空心铁箍,铁箍外表有密密麻麻的小眼。把这个铁箍套在能用力的手指上,然后让那个小眼对准针头(针尖的另一头,穿线的那头)用力一顶,就扎进去了。 整整两个多小时的艰辛劳作,累得我满头大汗,任务终于完成了,被撕开口子的书包终于“重归于好”。爸爸高度地赞扬了我,并且得到了为我颁发的“不畏困难奖”,还领我美餐了一顿,得到了足可以买两个小玩具的物质奖励。 通过缝补袜子和书包,既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也磨炼了我的吃苦能力,还使我感到很大的成就。此后我自己需要缝补的东西,我都自己动手,有时还帮爸爸缝呢。后来,我已经不满足于这样的缝缝补补,我想到了自己缝制一个物件,体现一下自己的创意。 基于这种想法,10岁生日过后,我的第一件缝制作品诞生了——毽包~我向邻居阿姨要了一块小花布,准备好了针、线、顶针等缝制用具,还有一个在商场里买回来的毽包样品,准备就绪,就开工制作了。我的第一道工序是把布对折叠好,然后齐边开始缝制,也许是太激动了,一高兴竟然把四个边都缝上了,忘了留放米的口了。 于是,只好拆开一面,放进些事先准备好的玉米(原来想放小石头了,太硬怕踢着疼,就放软些的玉米了),大致放了50多粒玉米,感觉差不多了,我又再三检查,确认准确无误,我才把拆开的那一边缝上,我怕开线不结实,就来回缝了好几圈。“大作”完成后,我急不可待地踢了起来,虽然不如买的那个好看和受用,可毕竟是自己付出的劳动换来的,所以我还是很得意。 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毽包”,为我又赢得了爸爸设立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两项家庭奖励。 嘻嘻,你羡慕了吧,那你也动手吧~ 告诉孩子没有“后路” 新闻报道 重庆市合川县42岁的冉敬芳,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10岁那年和父亲要饭时被火车碾断右脚。她16岁开始在县城等地经营卤菜和批发牛肉、牛皮的生意,自己谋生。到如今,她已是当地一个拥有上千万资产的大老板。 眼看着两个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2008年8月底,冉敬芳与丈夫商议“和孩子们签订‘不继承协议’,免得他们产生其他奢望”,丈夫同意了她的这一想法。 为稳妥起见,冉敬芳还召集孩子开了几次家庭会议,最后达成协议,其内容有:“孩子如果愿意读书以及深造,父母必须全力支持;如果谁自动放弃读书,就必须投入社会就业,未满16周岁的必须在家参加劳动,家长不做任何经济上的援助„„父母的财产以及遗产只能由父母支配,任何子女没有权利过问以及干涉。” 对于母亲要求签订的这份“吝啬”协议,冉敬芳的大女儿开始有些抵触情绪,后来也逐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为锻炼子女,春节冉敬芳让两个孩子在自家楼下摆摊擦皮鞋,自己挣压岁钱。暑假时,她又让孩子到自己的养殖场像普通工人一样打工。对于母亲的严格要求,她的子女均表示自己长大后不会依靠母亲,将自食其力。冉敬芳说:“我就是断他们的后路,以?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我一只脚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他们手脚完好,为什么不能比我干得更好,” 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父母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劳动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劳动对每个人的作用。劳动创造了整个人类社会。离开了劳动,社会就不能发展。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结果。对于个人来说,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也是极其重要的。 香港实业家霍英东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刻苦耐劳占了95%。”他小时候做过加煤工、搬运工,当过船上的铆钉工,实验室的制糖工。他既非建筑行业的工程师,又不是原 房地产业中的商人,完全是半路出家,却很快成为香港房地产业的巨子,原因何在,很重要的一点,靠的就是刻苦耐劳的精神。 “富二代”家长还要以自身的行动教育孩子,抵制不劳而获和好逸恶劳的思想。父母对自己要严格要求,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药剂。 如果家长能合理安排家务劳动,热心参加公益劳动,在共同的家务劳动中,引导孩子发现劳动的乐趣与价值,就会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影响。反之,如果家长平时为家务吵吵闹闹,自己就是不劳而获和好逸恶劳者,势必影响到孩子,使之产生厌恶劳动、贪图享受的思想情绪。 为什么我的孩子自以为是(1) “自以为是”是新富家庭的孩子经常表现出的一种现象。孩子从小到大的心理转变很大,尤其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他们经常会想:“我现在已经上幼儿园(小学、初中)了,是大人了,我什么都行,我家要啥有啥,不用再让父母管了„„”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这种想法表示很无奈。 身边故事 一 9岁的小童从小是个要强、拔尖的孩子,干什么都要赢别人、都要得到别人的表扬才行。如果她输了,就会用大哭、大闹来表示自己的不满。为了让女儿高兴,让她必须赢不能输的心理得到满足,爸爸妈妈总是顺着女儿的意思,在和她下棋、玩扑克和做游戏时故意输给她,对她的一切表现都给予热情的表扬、鼓励——“你真棒”“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是最能干的”等,反正是什么话最好听,什么话最让女儿兴高采烈就说什么。 可是,在学校就不行了。小童上课回答问题、做作业不可能保证不出一点儿错,偶尔还会因为马虎、不认真被老师批评,这是小童万万接受不了的,每次都会不管不顾地在同学、老师面前大哭一场,再回家发一通脾气,弄得老师一点办法没有。 和同学在一起,小童也总是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最对、方法最好,对同学们说的话不以为然,也看不起别人。而一旦事实证明她错了,或是在游戏、比赛时输给了别人,小童就会不依不饶地找各种借口,为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做解释,或是干脆就说是别人耍赖,而永远不承认自己输了。当然,她自己心里也不舒服,就回家去和爸爸妈妈找茬儿、吵架,在爸爸妈妈故意的谦让和顺从中找回心理平衡。 二 娜娜6岁了,可总是自以为是,做什么事都不让人说,哪怕爸爸妈妈是用商量的口气也不行。比如妈妈说:“我觉得你这个知了画得有点圆了,它下边是不是有点尖尖的呀,我们下次捉活的,好好观察一下好吗,”娜娜就满不在乎地说:“我觉得知了就是这样的。”妈妈如果说:“这个曲子咱练了这么多遍了,为什么总不能顺利过关呢,咱俩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了好不好,”娜娜就会反驳说:“我不知道,我认为我弹得挺好的。” 娜娜的妈妈发愁地说,娜娜的自以为是还不仅仅是以上几点,娜娜平时对任何事情都是这个态度,不管对错,只是按照她自己的想法去做。马上要上学了,如果上了学也和老师对着干,那该怎么办啊, 孩子出现“自以为是”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孩子本身的确具有某些方面的优势,比一般的孩子做得都要好,他自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一旦内心的自豪表露于外,往往便是父母眼中的“自以为是”。 其二,孩子确实比其他的孩子容易骄傲,取得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绩便沾沾自喜,忘乎所以。 其三,家境条件好的孩子,有天然的优越感,瞧不起那些家境差的孩子,便高傲自满。 给“富二代”家长的建议 不要过分鼓励孩子 对于不服输的孩子,父母要能正确对待。一方面,这是孩子自信心、上进心的一种表现,父母要给予肯定和保护;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给予孩子一些挫败教育,让孩子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永远都不能自满、骄傲,满足于自己的成绩,让孩子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家长对孩子的表扬、夸奖,不能是泛泛的、没有原则的。要就他某个行为、表现,有针对性地表扬,比如孩子主动地收拾了房间,妈妈如果只是说“你真棒”,就不如说“你把房间收拾得真干净”,既让孩子明白了自己好在哪里,又不至于盲目地觉得自己什么都好。 父母要鼓励和教会孩子向别人学习,发现和吸取别人的优点,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和大家友好地相处。父母作为成年人,在与孩子相处时,难免会有意无意地呵护、迁就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孩子之间的地位、关系是平等的,会使孩子在更加公平、自然的环境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也有利于孩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为什么我的孩子自以为是(2) 对待的确自以为是的孩子,我们首先要注意只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避免因过度夸大他的成绩,导致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同时让他清楚,人的这一生如果只盯着自己的成绩,不能放眼周围的世界,就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东子建议 不要给孩子创造“特权”环境 身边故事 小强是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由于他的爸爸和学校有业务关系,就关照学校领导照顾好小强,这导致小强在学校备受呵护,享有很多特权。比如:迟到了没人批评,上课不举手就可以说话,犯了错误也不会被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家长等。但是不遂人愿的是,小强逐渐变得不服从学校管理,在家和父母说话也很冲,大家都觉得他变成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老师家长的呵护不对吗, 是的。首先,老师家长的呵护给小强带来了特权,因为孩子都有比较心理,小强和同学一比较很容易察觉出不同。小孩子不知道这种不同的原因,还以为是自己身上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或者是出奇的优点,老师才会对自己这么特殊。经过这种特殊呵护的孩子,往往很傲慢,颐指气使,自以为是。 其次,过早接触这些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会使孩子过早进入假社会化,觉得只要有权力、能讨好老师,即使不努力学习也可获得想要的东西。这种想法会污染孩子的心灵,使他把精力用在自以为是和骄傲自满上,不仅自己不努力,还会轻视用功学习的同学。 再次,孩子的世界是围绕着老师的,其他同学也会模仿老师的样子,也以小强为核心。这种从众行为会使小强误以为自己有领导方面的天才,导致更加骄傲自满。 据了解,小强在家里也是小霸王,父母很困惑,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够管教,自己家的孩子怎么一点儿都不能管呢,一管小强就说“我去告诉老师去”,这使父母也无能为力。家庭和学校的气氛共同培养了小强自以为是的性格,孩子并不是真正有能力,到了长大真该社会化的时候,小强会在残酷的竞争中摔得很惨。 所以,父母不要把孩子的成长环境弄得太优越,在温室里面长大的花朵会经受不住外面的风雨,一旦遇到挫折更容易被摧残。父母也不要把等级观念带给年幼的孩子,告诉老师,要像对待其他同学那样对待小强,小强犯了错误该批评时就要批评。 “服从”同样是孩子需要学会的 身边故事 随着8岁的君君一天天地长大,其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遇到事情,总想按着自己的小心思去做。但毕竟他还是一个孩子,于是便会出现,你这边刚刚提醒过了,他那边就把祸闯了。最让人担心的是,他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每一次君君在楼下的花坛处跳来跳去时,妈妈总会提醒他注意安全,可君君总会说:“没事妈妈,我不会摔的。”玩游戏出危险是君君生活中常有的事,淘气的君君很是让妈妈担心。有一次,花坛与花坛间的石台很高,结果君君一不小心摔了下来,磕掉了两颗门牙。 因为君君的不听话,结果挨了爸爸的巴掌。爸爸问君君知不知道为什么被打,君君回答得很准确:“不听大人的话,自以为是。”于是顺着这个话题,爸爸妈妈指出了生活中君君其 他的自以为是的事情:弹钢琴,练了两遍就说“我都会了”,可是第二天再弹全部是错的;教写字的时候不看,总是说“我会”,结果到自己写的时候笔画就是错的„„爸爸妈妈就这样一路数落着君君,只是希望他这巴掌不要白挨,可以帮他改掉一些自以为是的毛病。 要让孩子承担一些行为后果,这样他以后才能学会服从。学会适当的“服从”,可以使孩子更好地融入群体,赢得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 为什么我的孩子懒惰成性(1) 很多“富二代”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懒惰而困惑,一方面他们舍不得孩子干活,另一方面看着孩子懒惰成性又有些着急。因为他们深知,一个懒惰的孩子是很难成大器的。 其实,不仅仅是家境富足的孩子容易懒惰,家境一般的很多孩子也是懒惰的。 追根溯源,这一切问题都要算到家长头上,不科学的教育理念,不当的教养方式,促使孩子们一个个懒惰成性。 身边故事 一 雯雯已经上四年级了,学习成绩很好,但就是不爱劳动,每当班级大扫除的时候,她都找借口请假,或是找一个很轻松的活慢慢地干。当老师把她叫到一边,很真诚地劝她要热爱劳动时,她却很不耐烦地对老师说:“我在家里从来没有劳动过,我们家劳动的事情从来都是保姆做。” 老师把雯雯的话转告给了雯雯的妈妈,雯雯妈也无奈地说:“这孩子从小就懒,没有办法。” 二 明明的妈妈说,明明9岁了,干什么事情都特别懒惰,能做好的事情也不好好做。比方说写字吧,本来能写好,可他总是写得乱七八糟,不愿意一笔一画地写,嫌太累。做作业也是挑简单的做,遇到难题就绕着。 每到周末,明明就是玩,不着急写作业,等星期天晚上实在不写不行了的时候才去写,结果写不完,周一早自习借别人的抄,被老师发现了还得挨罚。各科老师都说明明懒,上课就是会也懒得举手发言。明明的妈妈很困惑,不知应该怎么办, 孩子的懒惰,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完全不做或懒于做家务。很多孩子十几岁了,连锅碗瓢盆都还没有碰过,基本的生活知识也没有,基本的劳动常识也不懂,一旦需要独立生活,就会处处碰壁。 2.自己能做的事不做。有些懒惰的孩子明明是自己能做的事,却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去做。他们最大的理由就是那不是属于自己的事情。这样的事情有一些是与己无关的事,他们就不会去做,比如,为花园里的小树小花松土施肥,很多人就认为那是园丁的事,或是父母的事,又不是自己养的花,所以这样的事他们也就懒得去做。 另一种是虽然是自己能做的事,也与自己有关,可是他们都指望父母来做,所以也懒得动手。比如最常见的家里的卫生,如抹桌子、洗洗茶杯什么的,还是可以做的。但是懒惰的孩子就是不做,他认为反正有父母做。 3.自己该做的事也不做。现在有很多的孩子因为过于依赖父母,所以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本来应该是自己做的事却不做,把它推给别人。 给“富二代”家长的建议 家长要走出家庭劳动教育的误区 当前我国家庭劳动教育存在五大误区。 误区一:鄙视普通劳动者。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下贱”的代名词。 误区二:“孩子太小,与劳动无关”。幼儿园老师教孩子自己洗手,跟老师一起把小椅子摆好,把玩具刷洗干净,回到家里孩子跟在大人身后,也想做点事。妈妈却说:“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别给我帮倒忙,不用你插手~”不少父母总觉得“劳动”离自己的孩子太远,无意之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积极性。 误区三:把劳动当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孩子上学了,父母们总是这样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是成才的唯一标准。 误区四:“现在生活富裕了,没有必要让孩子劳动”。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每周的值日成为他最头疼的事情。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钱雇同学帮自己干,干一次给5元钱。老师发现并批评他时,他却振振有词:“我们家的活儿都是保姆干,我爸说了,咱家有钱,这些活儿用不着自己干。”花钱可以雇人干活,却剥夺了孩子的劳动体验,买不来孩子的劳动技能。 误区五:用劳动惩罚孩子。有的孩子平时根本没有做家务的习惯,偶尔考试没考好或者在外面淘气了,家长就用干家务活儿作为惩罚手段,这样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式,即使家长有心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也很难调动起孩子对劳动的热情。 为什么我的孩子懒惰成性(2) 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越早越好 让孩子适当地参加劳动益处很多,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可以避免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可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怎样引导孩子热爱劳动呢, 当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走路,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参与意识是很强的。见大人扫地,他会抢走你的笤帚,非要自己扫;见大人洗碗,他会卷起袖子,学着你的样子动手干。他把和大人一起干活儿看得像做游戏、玩玩具一样有趣。如果在这时家长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并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告诉他笤帚怎么拿,碗怎样洗,孩子会很高兴的,而且会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所以,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越早越好。 孩子天生并不懒。如果父母真正了解了孩子,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失误,或许可以从转变自己的认识、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开始,来教育孩子热爱劳动、学会劳动,从而改变孩子的懒惰行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练就立足社会的本领。 育女心得 依依劳动教育是从锻炼做家务开始的。女儿两岁多一点,就有了做家务的意识。记得有一次,她不小心把水洒在地上了,没有人提醒她,自己就去卫生间拖出了拖把,吃力地走到洒水的地方,一点点把水蹭干净。想一想一个走路都还不稳的小娃娃,拖着一个大大的拖把在那里拖地,是怎样一个情景呢,奶奶不忍心,想过去接过拖把,被我拦住了。大家忍俊不禁地看着依依像个小耗子一样,拖着长长的“尾巴”,在地板上拖出长长一道水印,重新把拖把送回了洗手间„„后来,依依就这样学着穿衣服、整理房间、买菜、修鞋、做饭„„ 教育孩子要有吃苦的精神,不要给懒惰任何借口 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得懒惰,大多是因为先从思想或者说是精神上就已经开始变懒了,因为精神上的懒惰,我们才变成身体上懒惰的人。 身边故事 青岛有一个女孩子名叫甘琦,这个女孩子外语学得特别好,她那个英语老师是个英国人,劝她说:“你呀,有学习天分,你能不能到英国留学,我可以给你担保。”这个女孩子当然很愿意,回家跟妈妈商量,她妈妈说:“咱家没钱,你要去就全靠你自己的奖学金。”甘琦妈妈下岗了,爸爸身体又不好,哪里有钱去留学呢,结果这孩子就考试,一考就考上了,奖学金也有了,后来就到了英国去留学。 念高三时,问题又来了,甘琦的奖学金不够了。这时,她爸爸也已经去世了,妈妈生活得很困难,她不能向家里要一分钱。怎么办呢,她就去找工作,打了好几份工,每日里东奔西走的,一下课就去打工,挣了钱来上学。 后来甘琦学校的校长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她找来,说:“甘琦小姐,我知道你非常勤奋,你这么出去打三份工,太辛苦了,我有一份工作给你,你如果愿意做,打这一份工就够你上 学用了,但是我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干。”甘琦说:“校长,我愿意干~你说吧,什么活儿,”校长说:“刷厕所,我们这个学校有好几个厕所,需要一个人打扫,你愿不愿意,”甘琦说:“我愿意,我一定打扫得非常干净~” 于是,甘琦每天放学就打扫厕所。她的同学很多来自贵族家庭,一看这个中国学生居然打扫厕所,瞧不起她,但是甘琦自己非常自信。她说:“我靠的是自己劳动挣钱,我是干净的,我是有尊严的。”结果,最让她那些同学惊讶和不得不佩服的是,高中毕业的时候,甘琦考上了英国的剑桥大学。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懒惰的孩子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主动争取,最终也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的孩子,才会达到梦想的目标。所以父母要告诉我们的孩子,一定要努力克服懒惰的坏习惯。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自强自立(1) 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爱孩子是父母之天性和职责,可是过多的爱只会使孩子长时间沉溺于父母编织的温柔保护圈里,阻碍孩子的个性成熟,限制孩子的人格独立。 在大多数新富家庭中,孩子从出生开始,家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就对他们呵护有加,怕他们吃不好,怕他们受委屈,更不舍得让他们出去经风雨见世面。孩子能自己做事情了,父母和保姆也是大包大揽,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了,让孩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父母甚至利用各种关系,为孩子的求学就业大开方便之门,为孩子铺就一条洒满鲜花的人生大道„„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辈的深恩厚泽,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一旦遭遇不测,身处逆境,则无所适从、一蹶不振。有的甚至长大成人了,结婚生子了,还依偎在父母的翅膀底下“啃老”~ 身边故事 这是一个大二学生在网上发的帖子: 先说说我的成长经历吧。童年的时候父亲做汽车配件生意,生意红火,父母很忙,我就经常被父母关在家里一个人玩过家家,客人来了我就躲到没有人的房间。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父母总是把我当橡皮泥人偶一样捏着。比如,我要学骑自行车,他们不让我学,说怕出交通事故;我不想吃饭的时候硬让我吃,不想喝绿豆汤,不想喝牛奶(已经饱死了,根本吃不下),他们硬要我喝;以前想学美术不让我学,说画画的没出息,他们想要我同他们一样将来赚大钱,以至于后来在大学里,他们安排的是我不喜欢的专业,我学得踉踉跄跄。 他们嘴上老说我是“小孩子”,从不把我当成人看:我的日记要偷看;我在上什么网要偷看;写日志要偷看;网上聊天要偷看,我写信也要看„„我的什么事情父母都要管~上网聊天打字还要偷偷摸摸的,他来了我就把窗口最小化,浪费了很多时间。吃饭要管,穿个鞋子也要管,还老叫我“抓紧时间”。还有理发,是老妈带我到认识的人那里去理发;衣服不是自 己买的,鞋子不是自己买的,我连自己衣服鞋子的尺寸都不知道;菜是怎么买的也不懂,从来没有这个心思;早点也由老爸买好端上来„„很多很多事情,我都没自己干过„„ 我不想就这样一直下去,做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会耽误掉我的前途。我希望改变点什么,想在实际生活里结交一些朋友。可是,我和别人的互动能力好差,在学校里一个朋友也没有。一次,我想自己找家店理发,可是一进门,话都不知道说什么,因为我从来没有自己独自去理过发,我今后该怎么办呢, 给“富二代”家长的建议 少一些干涉,多一些鼓励 当我们放手要孩子自己去做事情的时候,孩子难免会有失误的时候,或者不如我们意的时候。这时候,做父母的应该记住一点:“少一些干涉和指责,多一些鼓励和赞扬。”既然让孩子独自处理问题,就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就应该尊重孩子处理事情的方式。在孩子做错了的时候,父母只需委婉地不动声色地加以引导就可以了。训斥、指责只会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自主做事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想要再树立信心就难了。 育女心得 2006年4月底,应江苏教育电视台的邀请,我们全家来到该台参加录制《玩过小学》这期节目。根据台里的安排,节目在晚上录制,当日下午该节目的执行制片人兼编导陈琼和依依妈妈两人,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轮番嘱咐依依:“一定要说好,不然还要重录„„”依依很认真又显得很无奈地频繁点头。 我见状,委婉地制止了她们善意的“教导”,我说这些事你们不用管了,我来和依依谈。过后我问依依:“刚才陈阿姨和妈妈的话你记住了吗,”“记是记住了,可我怕出错。”依依脸上写着担忧的表情。我告诉女儿,不要听他们的,到时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好了。“那万一我说错了呢,”“没事,你是小孩子,说错了也没人怪你的。”“那我就放心了~”依依高兴地喊了一声“耶”,并和我击一掌。 结果,毫无心理负担的依依第一次接受电视访谈,表现得出奇的棒,甚至超常发挥了她的才智。节目播出后,反响也很好。 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的干涉简直无处不在,其实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给予适当的鼓励,孩子会做得更好,如果人为地给孩子增加压力,往往适得其反。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自强自立(2) 让孩子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很多家长出于爱孩子,觉得孩子遇到的问题越少越好,或者遇到问题由父母来帮助解决,孩子才不会有烦恼。其实,家长这样做,也许孩子一时不会有烦恼,但更大的烦恼在他成人之后。因为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遇到问题,他就会想到求助,而若没有人帮他,他就会陷入无助、恐慌的状态中,如此,他会有举步维艰的感觉。 因此,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小,就剥夺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孩子能不能解决问题,不在年龄大小,也不在聪明程度,而在于他们是否经常自己解决问题,在于他们的经历。所以,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制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让孩子通过一次次的独立处理问题的经历成熟起来。 在对女儿依依实施自立教育的过程中,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只要依依能自主的事情,我总是鼓励孩子自己做主。小到今天穿什么衣服,自己喜欢的玩具想放在什么地方,这个周末怎么过等,大到假期想到哪里旅游,要不要参加什么兴趣班,邀请什么样的朋友来家里„„这些事情我们都有意识地放手,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抉择,鼓励她进行判断和思考,并最终作出决策。甚至,我偶尔还会特意制造出一些“问题”,让依依去解决。 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要靠自己去走。父母之于孩子,使命不是陪孩子走他要走的每一步,而是舍得放开手让孩子学着自己走路。我们要做一个“旁观者”,对孩子少“呵护”一点,对孩子的事情少参与一点,不必想着要帮孩子或者为孩子做这做那,要孩子尽早学会自己走路,自己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东子建议 天下所有的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顺利成长、成熟,独立于社会。那么,就从现在开始,让孩子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只需给予适当的激励、适时的引导、适度的关注、适宜的评价就可以了。请记住:不喧宾夺主,让孩子做主角,我们来当好配角~孩子今天的“自主”就是明天的独当一面~ 给孩子自立的机会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好像习惯了一直对孩子照顾下去,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在孩子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该逐渐放手,该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所以,孩子本可以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了,母亲依旧要日日将自己选择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孩子本可以自己出门买文具,父亲依旧要坚持做孩子的采购员;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往返于学校和家中,可是父母还是要轮换着接送;孩子已经可以独立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了,家长还要一手包办,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孩子的意愿„„ 就拿每年的高考来说吧,高考前夕,咨询学校和专业成了热门。然而仔细看看,来咨询的几乎全是父母带着已经成年的孩子。考什么学校、选择什么专业本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可很多父母总不放心让孩子自己去做。太多家长喜欢越俎代庖,根本不让孩子有自己选择的机会,而是包办孩子的志愿和理想。所以说,中国很多孩子的理想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志愿上填写的专业是父母的,不是自己的。 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有照顾和抚育孩子的义务,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提供给孩子,但是千万不可以代替本应由孩子去做的一切,如果那样就会限制孩子的成长,剥夺孩子生长的空间。孩子是要走向未来的,而未来社会是能力型社会,孩子的生存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自学能力、身心自我调节能力等决定着他未来的发展。这诸多能力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从生活实践、交往实践、学习实践中才能获得。所以,当孩子一点点长大,我们要适时放手,让孩子去做他们该做、他们能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自强自立(3) 学会自立,成就未来 如果不能主宰自己,人就永远是一个奴隶。 让孩子从小学会自主自立,就是为了使孩子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从而为孩子的人生奠定立足之本。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应该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立习惯。而习惯是在点滴的生活中慢慢养成的,良好的自立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一世的。 有一个对某私立小学学生的自理能力的调查,结果发现家长或保姆每天给孩子整理书包的占68%,洗脚的82%,穿衣服的79%,不陪读孩子就不做作业的67%,每天开车接送孩子的95%。由此可见,孩子缺乏自理自立能力,首先要从家长身上找找原因。许多父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总是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其实,有时候,父母完全没必要什么事都去管,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做。 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孩子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因为父母的溺爱,而剥夺了他们自立的能力。事实证明,小时候父母包办代替的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长大后也就越不自立。东子建议
本文档为【[终稿]好父母教好“富二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9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6KB
软件:Word
页数:72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8-15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