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史·女性·解构——黄子平的批评分界

史·女性·解构——黄子平的批评分界

举报
开通vip

史·女性·解构——黄子平的批评分界史·女性·解构——黄子平的批评分界 史?女性?解构——黄子平的批评分界 第2l卷 Vo1.21 第2期 NO.2 龙岩师专 JournalofLongyanTeachersCollege 2003年4月 July,2003 史?女牲?禳构 —— 黄子平的批评世界 朱利民 摘要:黄子平是新时期一位重要的批评家,其批评的史家视野,对女性的深切关注和对解构主义的继承与改造显示 出他与众不同的批评模式和思路,也显示出其非比寻常的地位,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其论述. 关键词:隐喻;生产;女性;...

史·女性·解构——黄子平的批评分界
史·女性·解构——黄子平的批评分界 史?女性?解构——黄子平的批评分界 第2l卷 Vo1.21 第2期 NO.2 龙岩师专 JournalofLongyanTeachersCollege 2003年4月 July,2003 史?女牲?禳构 —— 黄子平的批评世界 朱利民 摘要:黄子平是新时期一位重要的批评家,其批评的史家视野,对女性的深切关注和对解构主义的继承与改造显示 出他与众不同的批评模式和思路,也显示出其非比寻常的地位,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其论述. 关键词:隐喻;生产;女性;解构 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44X(2003)02—0026—03 作为批评家必须有自己的批评特色才能在批评界占有 一 席之地,在八十年代的批评界曾经活跃着一位非常着名的 批评家——黄子平.他在新时期的批评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位 置.谈新时期的文学批评不谈黄子平,那将是不完整的.他的 批评的史家风范,对女性的深切关注以及对解构主义的批评 的身体力行和改造等等,都显示出其独特地位. 一 ,史家风范 用史家的视野来研究作家作品,把作家作品放到社会时 代的大背景下去分析,以确定文学的社会历史意义,这恐怕 是八十年代的批评家惯用的批评手法.但如何显示出自己的 批评的个性就难了.黄子平先生的史学眼光首先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他将 作家作品放到社会历史环境下去考察作家作品的时代意 义.《病的隐喻与文学生产》开篇就写到”从文学史或社会思 想史的角度去读丁玲的短篇小说《在医院中》,其值得重视的 原因不在这部作品本身,而在作品与多重历史语境之间的关 系……”…开篇就点明了作者的研究视野和角度.作者接下来 分析了丁玲《在医院中》前后出现一系列作品,在对作品人物 陆萍的经历作了史家似的阐释.指出丁玲实际上是陆萍演绎 了一个鲁迅弃医从文的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作者同时把目光引向建国后, 指出几十年后为什么是”组织部”(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而不是”医院”,从”社会卫生学”的角度指出陆萍这一 “不洁之物”的作用及其价值,由此让读者”感受到的正是这 种深刻不安的历史气氛”.口 黄子平批评的史家笔法更重要的体现在其批评能见出 文学的变迁.解构主义者认为,批评家的书写(批评活动)也 是一种创作.黄子平批评活动的创造性体现在,在其批评的 建构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中国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 脉络.按时间顺序(批评文本所批评的文本的写作时间)来阅 读黄子平的”作品”,我们可以完整地了解中国20世纪文学 的发展历程.从《<故事新编>:时间与叙述》到《命运三重 奏:<家>与”家”与”家中人”》,《病的隐喻和文学生产》, 《”革命史小说”:时间与叙述》,《汪曾祺的意义》,《语言洪水 中的坝与碑——重读</ix鲍庄>》,《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 收稿日期:2002_11—06 艺术发展》,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20世纪中国小说的发展 脉络和不同历史阶段文学的不同形式发展概况.这些文章分 别指出了20年代,30年代,40年代,5o_—_70年代,80年代 文学的发展概况:20世纪中国文学由启蒙到救亡,由自由发 展到文学为政治服务,由改造国民劣根性到歌功颂德再到百 花齐放的发展历程.文学的救亡任务是由现代期中国文学来 承担的.在《<故事新编>:叙述与时间》指出《故事新编》是 “关于用叙述来征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一个处于?未 完成状态?.仍将讲述下去的故事”,【3从而以此来隐喻中国的 启蒙任务远没有完成,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这不同于其 他论者往往只指出中国新文学的启蒙任务因为”救亡”(李泽 厚语)而被迫中断,是救亡压倒了启蒙那样指出启蒙的”未完 成状态”同时也是一种开放的状态,提出”启蒙”的”辟人荒” 的任务有而且一定有继续的的可能.一个或一代作家是远不 可能完成的.在这种深刻洞见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创 作历程及作者思想发展的轨迹,发批评的姿势完成了建构文 学史的任务. 所谓史,有比较才会有史,仅仅只是共时性的描述不能 说是史.必须有历时性的描述,而历时性的描述必然具有比 较的眼光.因此史家的眼光必然伴随着比较的视野或者说正 是因为比较的观察角度才使得他具有了史家的风范.在《病 的隐喻与文学生产》中,作者将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作比.指出它(《在医院中》——引者)是”《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的?先驱?,陆萍正是40年代医院里新来的青年人”,[41这 是颇具洞见的概括,一针见血的指出:解放前延安的文学生 产已经奠定了解放后全国的文学生产模式.也暗示出这些所 谓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文学作品要遭遇的厄运.在这里我们不 仅见出了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且通过这种比较的视野廓清了 文学发展的脉络.在《革命?土匪?英雄传奇》中.作者分析 的是革命历史小说,重点是在50——70年代的反映革命的 文学作品,但是作者却将眼光拉回了鲁迅的《阿Q正传》.随 后分析了革命回忆录《红旗飘飘》,《星火燎原》,电影《回民支 队》,长篇小说《红旗谱》,《烈火金刚》.通过不同作品的比较 达到作者的分析目的.在《汪曾祺的意义》中,作者找到了一 条中断已久的”史的线索”的接续,这”便是从鲁迅的《故乡》 《社戏》.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 兰河传》,师陀的《果园城记》等等延续下来的?现代抒情小 说?的线索”l,这与其说是汪曾祺的线索不如说是黄子平的 线索.这线索又是在对这些作品的比较分析中获得了如此深 刻的洞见.没有比较和鉴别就不可能有如此独到的发现的. 二,女性化视角 新时期开始后,外国一切的先进的和不先进的东西都涌 入国内,包括西方的文艺批评方法,这其中就有女权主义批 评方法.笔者不敢说黄子平一定受到女权主义批评的影响, 但从其批评文章中却分明地感到作者批评时的女性视角.也 许,中国在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真正的女性文学,没有 女性批评,哪怕是采用女性视角来进行文学批评的也是凤毛 麟角. 二十世纪是中国女性解放的世纪,而女性的解放首先是 从家庭婚姻中解放出来,从男子的压迫中解放出来,而这一 层次的解放又往往涉及到一个隐秘然而又永恒的话题—— 性,因为离开了女人也就无法谈”性”,离开了”性”也许就没 有”女人”可谈,至少对中国二十世纪的绝大多数文学作品而 言是这样的.因而对文学中性的关注,也是对女性的命运的 关注.而如何在作品中既表现性不落人淫秽的泥沼,这是许 多作家探索的领域,批评家对这些描写就格外关注,黄子平 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是对作中对女性描写的关注.在《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 个”叙事模式”的抽样分析》中指出出现在同一”叙事 模式”中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有两种特点:”其一,如果我们 能延用鲁迅先生的说法,把?妇女性?划分为?女儿性,妻性和 母性?的话”,…知识分子女性无疑属于后者,”即使她们还年 轻,也更象一个饱经忧患的少妇,而不象一个少女.”…”其二, 我们无法把她们看作是与知识分子同病相怜的?沦落人”„,【9 她们是苦难土地的化身.从而进一步指出”《绿化树》里的马 缨花,也比《灵与肉》里的李秀芝,似乎多了一点什么”.是除 了”妻性”和”母性”之外的”南国女儿美”和”女人的心计”.对 作品中女人命运密切关注,使得他的批评与同时代批评家相 比显现出迥然思想洞察力——这就是女性视角.王光明在 《释放文学内部的能量——黄子平的文学批评》中认为黄子 平的批评能够”深入文本的内理路”,11o]这确是的评,但我以 为这与其说是源于他对文章的细读,不如说是他在读文本时 采用的女性化视角使得他的阅读能够深入文本. 如果说以上论述还是说他以女性眼光来阅读文本的话, 那么还更深的一个层次,那就是作为一个女人来阅读.当然 说他作为一个男人而以女性身份来阅读作品,似乎有点不伦 不类,但只要我们仔细阅读一下他的批评文本就不会再坚持 一 己的私见了.在《革命?性?长篇小说》中,从《孽海花》, 《蚀》,《霜叶红于二月花》,《锻炼》一直到《我在霞村的时候》. 谈其中女性的描写,对女性命运的深沉关注,打破了以男性 父权的眼光审视女性的思维定视.在分析巴金的《家》时批评 家也多关注的是女性,体现出他的一贯视角. 由于女性的细腻,使得他能够深入文本,注意文本的细 枝末节,善于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意象.在《命运三重奏: <家>与”家”与”家中人”>中黄子平抓住富典型意义的意向 “脱离枯树的绿叶”进行论证,指出旧的一代必然灭亡新的一 代必然胜利.…在《千古艰难唯一死——读几部写老舍傅雷 之死的小说》中,抓住”士可杀不可辱啊!”,”为什么践踏中国 文化?不死,还等什么?”,”死,可是要理由的么?”,”死并没 有死去”等语句分析,并以此做标题,统摄全部分,既能论证 充分又能一目了然. 三,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与逃离:解构主义的中国先行者与改造者 改革开放使得各种西方文艺理论涌人中国,在西方按先 后顺序出现的诸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西方文艺批评方法 却在中国并行不悖,西方一百多年的文学思潮在中国舞台上 仅仅用十年就统统上演一遍.在人们习惯于用社会历史批评 方法为文艺批评的武器的年代,这些批评方法的出现.无疑 为中国的文学批评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批评家们认为有必要 以西方文论来建构中国的文学批评,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 的.但一部分批评家为了标新立异,不求甚解,对西方文论生 吞活剥,囫囵吞枣,把西方文化强行嫁接到中国的文学批评 上,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造成理论与文本(即对文本的具体 分析)的脱节,使得理论与分析之间的存在着巨大的缝隙,这 种缝隙由于作者对理论自身缺乏深刻的理解而使得读者甚 至专业的批评家都无法填补,也就出现了看不懂的现象,由 此而出现了所谓的中国文论的”失语症”.如何将西文论与中 国传统的批评结合起来,创作出符合中国读者口味的批评文 本,就成了摆在每一个中国批评家面前的一个迫切的需要解 决的问题. 在追求西方文论与中国批评结合的批评家中.黄子平是 先行者,也是一枝独秀的,具体体现在他对解构主义文论的 深刻理解,创造性的运用和改造上. 在《语言洪水中的碑与坝——重读<小鲍庄>》中,作者 运用解构主义的理论对王安忆的《小鲍庄》进行创造性的解 读,从而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作者开篇就运用解构主义 的理论指出”即用即弃式的阅读其实读到的总是?我们自 己?,从一个文本中理解到的仅仅是我们以前已理解的东西. 一 个定式,一个已研读过的固定文本.也就是说不同故事的 消费等于同一故事的重复.”Il完全是解构主义的话语模 式.指出罗兰?巴尔特的解构理论表面”任何文本都是?可写 的?,每一个故事都从?内部?分裂成若干个故事,并呈现复杂 纷纭的联结方式,又由于?互文性?而播撒到?外帮?更复杂纷 纭的故事网络深处.”Il”互文性”,”播撒”,都是典型的解构 主义话语.接着作者用解构主义方法解读《小鲍庄》是”拟神 话”与”叙述的原罪”的结合,从而得出”《小鲍庄》至少讲了两 个互为隐喻的故事,两个关于人与洪水的故事:自然的洪水 与语言的?洪水?.”【l?接下来用解构主义关于语言的观点分 析了小鲍庄的外来者——拾来,小翠子,武疯子——的遭遇, 指出是由于”仁义”的语言系统使然,从而消解了传统的”中 看/中用”,”正传/怪话”,”清冷/疯”的二元对立的观点,进 而对”文疯子”鲍仁文的”当代神话”符码进行分析,得出:是 由于对文本中的人物进行了捉弄;《小鲍庄》解说的是”坝与 碑”结成的网.最后黄子平先生居然跳出来说:”你问我重读 《小鲍庄》意味着什么?我说,我在坝和碑虚幻地存在着的地 方下了一次网.或许倒是因为坝蜿蜒着,碑耸立着,叙述和重 读才不得不一再进行……”作者无疑是道出了他重读《小鲍 庄》的原因,但其真正的价值又不在于他的重读,并且这个重 读的理由是那么的不充分.这个结尾所暗示的意义是:他的 解读也不过是众多解读中的一种而已,<小鲍庄》是二个永远 开放的结构,读者永远不可能穷尽它,因为”叙述和重读不得 不一再进行……”最后作者连自己对<小鲍庄》的解读或者说 是解构也解构了.这种分析深得解构主义的批评的精髓.在 <与”他人”共舞》中也同样使用了解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影响的焦虑.其”错置”实际上是解构主义的”倒置”理论. 无须多举例了,在黄子平众多的批评文章中,随时都可 以找到”隐喻”,”二项对立”,”逻各斯各中心主义”,”差异”, “影响的焦虑”,”播撒”等解构主义的语汇,但我们又会发现 这些简单的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的嫁接,正如上面分析的他 对<小鲍庄》的解读一样是丝丝入扣的. 但他不只是对解构主义的毫无保留的继承.他没有照搬 西方解构主义理论,而是有所扬弃.表现在他不象解构主义 者那样沉迷于语言文字游戏,使得他的文章读起来不象西方 解构主义批评文章那样如坠云雾里.同样是在<语言洪水的 坝与碑——重读<,J,鲍庄>》中,作者说”实际上,把?重读? 视为纯粹的语言游戏,把它封闭在纸面上,将表明不过是一 种貌似激进的怯懦”,既保留了解构主义的语言学理论又 抛弃了把文学视为语言游戏的狭隘性,文章通俗易懂,跳出 了西方解构主义批评文章追逐语言游戏的窠臼,体现出理论 选择的自觉性和为我所用性. 当然黄子平的批评也并非十全十美.受解构主义影响的 缘故.有时在分析时过度追求文章的结构分析,忽视了影响 文学的外在因素,舍弃了社会历史批评的合理因子,因此文 „章有时也有过于偏激之处.同样是在《语言洪水中的碑与坝 —— 重读</JX鲍庄>》中,他摈弃了《小鲍庄》写作的文化大 背景——寻根思潮和新儒学的兴起.以及王安忆访美归来的 心灵振动,【l6J虽然得出了有价值的和与众不同的结论,但总 觉得不尽人意,还有有价值的东西值得开掘.但我们不虚该 求全责备,任何一个优秀的批评家都不可能在一篇短短的评 论文章中穷尽一个永远开放的文本的所有意义,何况不同时 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历,不同思想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呢? 今天的我们再来读黄先生的文本当然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以上是对黄子平的解读,如果你要间我为什么解读黄子 平,借用黄先生在<语言洪水中的碑与坝——重读<,J,鲍 庄>》的结尾一段话,我解读黄子平的原因是:我在黄子平文 章筑起的语言的碑与坝之下迷路了,每一次的寻找都意味着 重读的一再进行. 参考文献 【11黄子平.语言洪水中的坝与碑——重读<小鲍庄> 【A】.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三卷fC】.上海:东 方出版中心,l997.286. 【2】I4】黄子平.病的隐喻和文学生产【A】.”灰阑”中的 叙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37.162. 【3】黄子平.<故事新编>:时间与叙述【A1.”灰阑”中的 叙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o1.137. 【5】【6】黄子平.汪曾祺的意义【A】.”灰阑”中的叙述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34. 【7】【8】【9】黄子平.同是天涯沦落人【A】.黄子平.沉思 的老树的精灵【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239.240. 240. 【lO】王光明.释放文学内部的能量——黄子平的文学 批评【J】.当代作家评论,2001,(2):102. 【l1】黄子平.命运三重奏:<家>与”家”与”家中人” 【A】.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C】.上海:东方出版 中心,1997. [12】【l3】【l4】黄子平.语言洪水中的坝与碑——重读 </in,鲍庄>【A】.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三卷 【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287.291.287 _【l6】王安忆.归去来兮【J】.文艺研究.1985,(1):76. (上接第25页) 终于跨越了这个”坎”.作为一部心理自传式的小说,在叙述 人称上,余华选择了非成人的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视角, 进入回忆之门,以”我”的真实体验和心理感受来叙述故事, 这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受,从而让人们去体会人类存在的真 相,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作家余华在叙事艺术探索 上的良苦用心.另外,在这部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物 和故事又开始出现,因而有评论家认为《呼喊与细雨》这部小 说是余华对先锋小说的全面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是向传统的回归,是先锋 的撤退.我认为这是一个肤浅的观点,作为一个先锋作家,先 锋性并不是单纯地从形式或者内容的表面上去衡量,而应从 其小说艺术的探索上去衡量,具体到余华这个作家,我是从 其早期小说创作及转型期小说创作中对叙事艺术的探索和 生命本真追寻两者的融合上来判断其先锋性的,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呼喊与细雨>超越了前期的小说创作. 当然<呼喊与细雨》在对叙事艺术的探索和对人类生存 真相探寻的契合上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对<呼喊与细雨》的 阅读中读者会经常感受到余华前期小说中那种全知全能的, 暴君式的叙述者出现,比如”我”(孙光林)的出生故事,冯玉 青和儿子的故事,”我”曾祖父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在作品 中都非主人公”我”亲身经历的事,而是由别人讲述自己才知 道的,在这里读者依然能感觉到叙述者的入侵.由此我们可 以看出余华小说创作转型期的”痕迹”.但是,在这部长篇小 说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作家余华是在有意地反叛和修复前 期小说中叙述形式的缺陷,试图结合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和 中国的本土精神及传统的叙事方式来重建一种小说本体艺 术观念,尽管在《呼喊与细雨》中还存在一些艺术缺陷.但它 无疑是余华整个小说创作具有标志性的作品.在随后的<活 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在对叙事艺术探索和对人类生 命本真探寻的契合上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l1余华.余华作品集(二)-(虚伪的作品)【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81. 【2】余华.余华作品集(二)?(虚伪的作品)【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82. 【3】余华.余华作品集(二)?(河边的错误)后记【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5.289. 【4】余华.余华自述【J】.小说评论,2002,(4):37.
本文档为【史·女性·解构——黄子平的批评分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48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4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