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综述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综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综述 教育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孜孜以求的事业,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教育的内涵和对象在不断变化着。在当代,教育在承担为社会培养各领域人才的功能同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发展每个人的潜能,体现人本主义的价值。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石,我国庞大的人口资源能否转化为人才资源,基础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在一个人口庞大地域广阔的国家内,义务教育的公平显得尤为重要。公正和公平是社会主义国家保障人民权利的根本要求,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其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权...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综述 教育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孜孜以求的事业,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教育的内涵和对象在不断变化着。在当代,教育在承担为社会培养各领域人才的功能同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发展每个人的潜能,体现人本主义的价值。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石,我国庞大的人口资源能否转化为人才资源,基础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在一个人口庞大地域广阔的国家内,义务教育的公平显得尤为重要。公正和公平是社会主义国家保障人民权利的根本要求,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其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当下社会发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要教育薄弱乡村教育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会有希望。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因其涉及人口广、社会效应深而格外引发了学界讨论。在此,试图对相关研究做一番梳理。 一(概念界定 何谓教育公平,袁敏在《教育公平研究综述》一文中提取了四种观点:1.教育机会均等说,见于瑞典的胡森、美国的科尔曼的学说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反对教育歧视公约》。2.教育平等说,见于袁振国的《当代教育学》,指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受教育机会的平等。3.教育公平社会说,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延伸和发展,见于郑淮《略论我国社会公平的变化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和孙新的《教育公平的社会学分析》。4.教育公平差异说,即在保障基本的教育权利平等的基础之上保护并尊重个体的差异发展,见于曾继耘《论差异发展教学与教育公平的关系》、钱志亮《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公平问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年会会议综述》、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公平新论》。 何谓义务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义务教育”所下的定义为:“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也称为强迫教育、免费教育或 ?普及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权中的义务的规定带有“双重强制”性。即不仅强调儿童的就学义务,同时也强调国家提供公平的就学条件的义务。 何谓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是一个方位概念,它指城市边界以外的区域。本文中的农村义务教育是个广义的概念,指在县(含县级市和郊区)和县以下地区的义务教育,它是义务教育 ?的一个区域概念。 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历史沿革 特别针对乡村的教育运动可上溯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乡村的惨淡现实状况,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一批教育家开展了乡村教育实验,“到1931年,全国名 ?目繁多、旨趣不一的乡村教育运动实验区多达193处,遍及全国各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探索历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要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步骤的实行普及教育”。文革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受到严重影响,教育事业基本停滞。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小学教育的逐步普及,借鉴国外义务教育的惠民富民的政策,我国开始酝酿实施义务教育。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国要齐心协力,要重视、支持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到1985年在农村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在城市基本普及10年义务教育。”当时,国家财政是基础教育的唯一投入者,而国家财力有限,直接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 ?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赵勇《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指导教师:李坚 ?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军凤《我国现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伦理分析》指导教师:廖其发 ?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赵勇《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指导教师:李坚 和发展。 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走上了法制化道路。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教育经费的管理相应的改为由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切块安排的管理体制,中央已经把基础教育的工作下放到地方负责,县乡基层政府成为义务教育经费负担的主体。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经济薄弱的县乡开始收取名目繁多的教育杂费,以至于后来逐渐演变成乱收费,出现更多的儿童上不起学,最终导致农村义务教育与最初的免费目的背道而驰。“分税制”的实施,使乡镇财政可以支配的财力更少,而此时,国家又将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下放给了县、乡。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始于2000年,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税费改革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同时由于相关配套改革没有及时到位,使乡镇财政更加紧张,给本已步履维艰的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转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使得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教师工资拖欠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此前,义务教育主要由乡镇政府财政支持,我们称之为“以乡为主”的义务教育体制。2002一2006年间,为适应税费改革的形势需要,依据200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义务教育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重心上升到县,形成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体制。 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订1986年4月12日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为核心内容,强调政府应当承担的出资义务,其中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就是义务教育体制由“地方负责、以县为主”改为“经费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政府办。98年义务教育法虽然规定了“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但由于经济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不足,使得部分地区无力办学,以各类“学杂费”的形式将负担转嫁给学生。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增加了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等内容,加大了省级政府的统筹能力和责任。新《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2006年我们国家实施了分步免除学杂费的政策,到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我国全面推开,保障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政策。2008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相关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在全面普及城乡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力争教育的均衡性发展。2010年将基本完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提高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的补助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地方财政负担免费提供地方课程的教科书所需资金,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最近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要求进一步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新世纪初,国家就开始逐渐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先后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全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等政策和措施,2005 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但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落后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还将是一条漫漫长路。 当前,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的不公平问题突出表现在: ?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徐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及出路研究》 指导教师:董江爱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邵新顺《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析论》 指导教师:张锡恩 ? 三.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实问题 (1)教育资金投入及分配方式的城乡差别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在总量上农村学校稍占优势,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学生人数多,需要的教育经费比城镇要多,实际上农村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并不能满足其发展。从城乡生均教育经费的绝对数差异上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而且有扩大的迹象。农村学生获得的生均教育经费是明显低于城镇的。 2006年我国开始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各级财政共同投入,在各投资主体责任明确的基础上,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投资主体重心偏低的问题。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施后,随着中央财政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也产生了“挤出效应”,即部分地方政府因中央增加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而自身减少对其投入的现象。此外,由于我国多级政府构架以及分税制的存在,义务教育的提供更多地依靠地方政府,但由于地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应的财政收入上的差异,各地及城乡之间的教育投入存在很大差异。 前些年各地为了突击实现“两基”,许多学校采用借贷等形式筹集资金建校,虽然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但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税费改革前,农村学校危房改造资金主要靠农民集资解决,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取消了农民集资,仅靠学校自身己无力消化旧有债务,因而农村教育债务矛盾凸现出来,不少学校因此而被债权人告上法庭或封堵校门。 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农村教育由于经费不足,使得大部分教育经费更多地安排在了个人部分,用于发放教师工资福利等,实际上用到公用部分以及基建方面的资金很少,这就造成教育资金在使用结构上又出现不合理现象,农村教育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发展教育。 (2)基础教学设备的城乡差别 从教学设施上看,多数农村小学没有图书室、实验室、活动室,更不须说电教室、微机室。从教学手段上看,基本上还是靠原始的“三个一”(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师一张嘴),农村教育仍然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不管是在生均计算机、生均藏书量,还是在危房面积上,城乡差距都是非常大的。 (3)师资配备的城乡差别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编制是依据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按照在校学生数量确定的。初中农村为18:1,县镇为16:l,城市为13.5:l;小学农村为23:l,县镇为21:1,城市为19:1。”这种教师编制标准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取向。 就目前情况看,城镇学校教师编制相对过剩,农村学校教师严重缺编。同时,城乡教师学历特别是高学历差距很大。在教师职称方面,城市农村也相差了一个层次。 ? 本节参考文献: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 雷婧《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指导教师:何加明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赵勇《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指导教师:李坚 杜尚荣、李森《当代中国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思考》,《教育导刊》2011年第10期 魏正子、叶开明《关于基础教育“教材城市化”倾向的思考》,《昆明学院学报》2010年 第5期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周凤仙《教育薄弱乡村形成原因分析及发展研究对策》指 导教师:王冬生 段俊霞《困境与出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河南科技学院 学报》2011年第8期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林秀珠《论对农村教育文化补偿》指导教师:王晞 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玉波《师资配置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指导教师:朱仁 显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晓琴《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及出路研究》指导教 师:董江爱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徐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及出路研究》指导教师:董江 爱 农村学校因为办学条件、教师待遇等方面与城镇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许多优秀教师都逐渐流向了城镇,造成农村教师数量不足,一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目多。由于教师流失严重,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就不得不聘请一些文化水平、知识结构并不符合条件的人作为代课教师,同时还存在一种现象,当高中缺教师的时候就从初中教师中进行选拨,初中缺教师,则从小学教师中选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另外,农村师资水平的问题还体现在学科结构方面。当前在农村学校的专任教师中,专业不对口、所教非所学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非专业,甚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或专业教育。此外,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年富力强、业务成熟的中青年教师向城镇和发达地区流失的加剧,农村教师的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乡村教师知识结构有些偏于“旧”、“弱”的倾向, 缺乏开发意识和研究水平,他们时常采用的是在教学参考书关照下的教材,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几乎没有使用过,严重缺乏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4)教学与课程取向的城乡差距 在新课改一步步推进的同时,不少研究者也注意到了新课程明显的城市化导向。所谓“教材价值导向的城市化”,就是指教材所产生一种促使学生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向城市倾斜的无形力量。这似乎也就给学生一种暗示:农村代表了原始落后,城市代表了先进文明这种暗示会促成一种价值导向。与此同时,就会造成教学目标的迷失,似乎教学只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向往与羡慕。 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其主要表现在阅读内容与活动内容两个方面。在新教材的阅读内容上,出现了许多对农村孩子来说非常陌生的城市素材,如“超市”、“连锁店”、“动物园”、“立交桥”等,活动内容的设计几乎都是参观博物馆、动物园,游览名胜古迹,去图书馆利用搜索引擎查资料等。显然,这些活动只有在城市才能开展。这会造成农村孩子的学习困难并最终导致学习失败,更为严重的是使他们脱离了自己的“文化母体”,将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世界”带入了另一个未知天地,这会动摇农村的根基。除了教材的阅读内容与活动内容具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外,教材中所使用的语言也都是来自城市的书面表达。学者们总结后得出新教材的话语都是来自城市的书面表达,不是农村孩子所熟悉的方言、土语。而新教改却强迫农村学生适应规范化的文语系统,强迫农村学生与自己所熟悉得符号系统相脱离,不仅不利于农村孩子现今的学习,也不利于他们以后的生活。研究者认为,新课改后的“教材城市化倾向”还体现在评价考核的内容上。当今的考试内容大多是以城市生活为背景,反映的是城市的热门话题。这些考试内容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实在太欠公平,由于早期教育以及乡土文化环境的差异,导致农村孩子的认知与经验较城市孩子匮乏。 价值倾向的城市化必然意味着对农村孩子的教育脱离了其乡村文化母体。据学生家长及群众普遍反映,孩子学了语文不会写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书、协议书之类的农村应用文,学了数学算不了帐,学了化学不懂化肥和农药。由于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学不到一技之长,许多学生悲观失望失去了读书的信心,同时也挫伤了学生家长送孩子继续上学的积极性。随着乡村文化的异化或缺失,乡村儿童的成长中,日常生活精神滋养缺失,使他们处于生命的迷茫中,甚至失去对乡村生活应有的亲近情怀,产生厌学情绪。 (5)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 在小学方面,城镇小学毕业生几乎都能全部升入初中继续学习,然而在农村却达不到这样的水平。截止到 2001 年,农村小学的升学率也只达到了85.2%,还没有实现 100%的升学率。2006 年,全国普通小学的升学率为 99.3%,也就说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进行的很彻底,仍然有 0.07%的孩子没有继续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农村的孩子。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涂猛透露:据青基会调查,60%以上的农村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而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从这个调查可以算出农村中学的升学率也就在 40%以下,许多农村孩子就此结束学习,流入社会。 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困境的原因剖析 (1)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的二元教育体制 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农村急剧衰败,农民问题日渐严重,城乡二元结构开始表现出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社会主义改造,1953 年,国家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开始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从而拉大了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国家又开始实行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三农”问题更加凸显,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二元结构再次被强化。 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国家在义务教育方面采取城市优先、差异发展的教育政策,更加注重对城市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在《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规定“在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新建、改建、扩建所需资金,在城镇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或者通过其他渠道筹措;在农村由乡、村负责筹措,县级人民政府对有困难的乡、村可酌情予以 ?补助。”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在当时,国家对城镇与农村义务教育给予不同的待遇。这项制度长期实行的后果之一,就是人们对此现实逐渐习以为常,形成了教育公共政策中“城市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和“城市优先”的思维定势,最需要扶持的广大农村地区得到的资源 ?远远少于城市,从而最终加剧了历史形成的城乡差距。城乡对立的二元模式,把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把人牢牢地束缚于他所在之地。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经费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负担,基础教育资源按户籍分配,而且基础教育入学实行“就近原则”,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公。农村儿童只得在农村就学,接受质量较差的教育。而且,城乡二元社会导致农村教学目的错位。升学是农村青年“鲤鱼跃龙门”的重要途径,受教育被视为脱离农村艰苦环境和求得城市生活方式的唯一出路。所以,升学主义教育根深蒂固, ?农村学校教学目的严重错位。 (2)对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不合理 从世界范围来看,义务教育财政制度中,中央政府和高层次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比重均在43%以上,最高的达到100%,而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平均为37: 63,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投入的比例不足20%。即使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后,从国家下发的有关文件看,中央及省级政府只是在非制度化的转移支付上有一定程度的加强。中央 ?和地方政府仍然没有负担起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投入责任主要落在县级财政的肩上。 由于我国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总量不足,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投入在各级教育之间的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当人均 GDP 在 600 美元--2000 美元之间时,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经费分配比例应该大致为 40.5:29:17.9。在我国,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之间的配置比例失调。高等教育投入比重偏高,而在初等教育以及中等教育中 ?的投入不足。 1994 年实行分税制后,县级政府实现的财政收入除“两税”要按比例上缴中央财政外,省、地市政府还将来源比较稳定、数额大的收入种类作为共享收入甚至固定收入。最终造成财力越来越向上一级政权集中,县级财力越来越薄弱。与此同时,在各级政府将财权上移的同时,又不断将事权下移。公共事业特别是占县级财政支出大头的义务教育仍然由县级政府承担。县级财政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与义务教育支出的刚性特征不相适应,致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农村中小学建校债务负担沉重等问题随之而来。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开 ? 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 雷婧《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指导教师:何加明 ? 李淼《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基础教育公平:体制性障碍及改革路径探索》,《教育与经济》2011年第4期 ?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赵勇《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指导教师:李坚 ? 张燕、曲铁华《农村义务教育投融资法制困境及破解路径》,《中国发展》2011年第4期 ? 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 雷婧《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指导教师:何加明 始,取消了来自农民的专门用于教育的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由此引起的缺口由政府承担。国务院提出了农村义务教育开始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投入管理体制,加大中央及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使得乡级政府不再承担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这一次的改革将原本由乡级政府和农民分担的部分转移到了县级政府身上,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重任落在县级财政身上,这就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对经费的需求更多地依赖于县级财政状况。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税费改革使县级财政义务教育筹集资金的渠道更为单一, 11这造成县级财政很难弥补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缺口。 (3)现行转移支付的制度性缺失 现行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分税制之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性转移支付。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采取的是税收返还形式,是以地区税收水平为基础的,税收多的地区获得的返还收入就多,而税收少的地区获得的返还就少,这种转移方式使得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义务教育不均等的状况进一步加大。同时,在专项转移方面,我国的教育专项投资大部分都是以某种项目或者是某一工程的形式作为载体,因此在具体的资金拨付、使用以及管理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部门,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机构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与绩效评价,一部分专项资金到了基层之后并没有发挥专款的作用。比如说在基建支出方面。基建经费是由各个学校通过向计划部门申请,由计划部门审批决定,具有明显的协商性质。在这种情况下,协商过程中就存在许多可能的操作空间,比如一些重点学校或者示范学校凭借自身的社会地位拉关系、搞游说,甚至出现“寻租”现象,目的就是为学校争取更多的基建资金。农村学校因自身规模有限、财力有限,无力与城镇学校竞争。因此在基建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12就难免会出现挤占农村学校基建资金的情况。 (4)学校设置及管理的缺陷 近几年为了优化教育资源,农村纷纷进行撤点并校,一个乡镇分片办几所规模较大的小学,于是有些学生不得不走10多里路才能上学。山区的路陡峭难行,尤其是在冬春季节或雨雪的天气,孩子们早晚走那么远的泥路,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安全不放心,只好等孩子到了十几来岁才让其上学。这些孩子感到年龄比同年级学生大许多,难为情,于是读了几年就辍学了;有些学生难以忍受每天走那么远的险路,又没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就弃学了。 一些学校校长没有清晰办学思路、缺乏质量意识,仅以维持代替管理,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只求学校相安无事,不求提高学校品位,得过且过,失去质量目标和竞争意识。在贫困农村中小学中,因学业成绩差受到老师的不公正对待的情况也不少,这些学生承受着难以言状的心理压力,学习的积极性受挫,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信心,严重影响着学习成绩。有些中小学教师自身素质偏低,继续教育和勤学业务的自觉性、主动较差,以“抄教案、搬教参、老样子、老方法、老不上进”来维持现状,致使“不顾学生实际、不讲教学方 13法、随意传授、强行注入”的课堂教学弊端依然存在。 (5)乡村文明母体的没落 乡村少年与乡土之间的互动遭遇着双重危机,一是在以城市取向为中心的当下课程体系之中,乡土价值的遮蔽,或者说作为底层级的、补充性的价值,而整体上呈现边缘化; 与此同时,整体上应试教育的体制,使得乡村教育只可能更多地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乡村价值进入乡村学校教育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二是乡村文化的荒漠化以及由此而来乡村教育文化基础的瓦解。乡村少年置身教育之中,却触摸不到乡土价值的深层滋养,导致自我存在文化自 11 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 雷婧《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指导教师:何加明 12 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 雷婧《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指导教师:何加明 13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周凤仙《教育薄弱乡村形成原因分析及发展研究对策》指导教师:王冬生 信心的缺失与生命根基的浅薄化。这使得乡村少年身处乡土之中,却触摸不到真实的乡土, 14反而是越来越疏离。 (6)师资配置不公平 造成同一地区城乡之间,同一层级的学生群体享受到的教师资源的不公平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教师的初始配置;二是教师的不合理流动。从历史角度看,由于我国师范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的是“优生优配”的原则,优秀的师范毕业生被分配到生活环境和工资待遇相对高的城镇中小学和城镇的重点中小学校,城镇中小学在教师的初始配置上就远远优于农村中小学。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格局对所有农村中小学教师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为了规范农村中小学教师向城镇流动各地普遍采取了“公开考核,择优录用”的方式。在这种政策的作用下,农村流向城镇的中小学教师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处于事业最富创造性的中青年期,有较高的学历、突出的教育教学水平,多数人拥有中高级职称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与此同时,为了弥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短缺,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规定,城镇中小学的新任教师必须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并服务满一定年限后才允许流动。这些教师的成长期留给了农村,成熟期奉献给了城镇。某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把到农村任教作为对城镇不合格教师的一种惩罚性措施提出来,城乡中小学师资呈现强烈的“马太效应”, 15加剧了城乡中小学间教师资源的不公平现象。 目前我国在教师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体制,教师的福利得不到保障。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地方自治”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福利较城镇更无法得到满足。如农村教师在获得政治荣誉、晋级评职机会、完成各种培训任务方面处于明显弱势,这些就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留人难”的状况,一些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和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更多的选择福利待遇更好的城镇学校发展,造成了农村教师资源的流失。无论是经济发达的省份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都普遍地存在农村教师工资的拖欠问题。而我国对教师行业准入资格认定的执行也并不严格。目前,全国有 700 多万农村学生是在代课教师的班上学习。因此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培养优秀教师对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然而,当前我国农村教师培训观念淡薄,教育培训制度的不健全是影响农村教师质量提高到关键。在我国,许多农村教育部门没有根据农村地区的教师情况制定培训计划,或制定后由于实施条件的不足而没有真正实施。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对教师的培训缺乏有力的、可 16行的政策要求和法律约束,使得许多学校对教师培训不加重视。 (7)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偏差 在教育薄弱乡村,一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家长终年在为子女的温饱而奔波,他们无力负担学生有限的书杂费,甚至希望子女帮助家庭挑起生活的负担。经济的困难,观念的落后,受教育目的模糊为薄弱的教育埋下了恶性循环的种子。同时,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而教育方法简单,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无法正确引导子女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些家庭富裕,文化水平又不高的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对孩子娇生惯养,使孩子养成了好吃、好玩、獭惰的 17坏习惯,不愿受学校的种种约束,对孩子负面影响很大。 近几年,许多农民家长由于对我国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了解,不清楚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很多人就会认为读书根本没什么用处。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大中专生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很多农民认为上大学不分配工作,就会认同“上学无用论”的观点。我国目前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初高中课程的设置对考不上大学孩子几乎没有多少用处,只能回 14 刘铁芳《回归乡土的课程设计:乡村教育重建的课程策略》,《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第6期 15 李方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的构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第1期 16 王靖《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制度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9期 17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周凤仙《教育薄弱乡村形成原因分析及发展研究对策》指导教师:王冬生 家务农。近几年来,由于受经济大潮的影响,农村大量农民外出务工,随着农村城市化加快,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产生的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一是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即使由国家来承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杂费,依然有大量农村学生选择辍学。在大部分农村,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均认为学历不用太高,只要会写几个简单的字就可以了。二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农民的收入低,即使他们完成了义务教育,很大一部分家庭根本支付不起高校的四年学费以及生活费,导致一些孩子宁愿放弃大学梦,放弃九年义务教育,辍学去打工。三是孩子的模仿心理较强,很容易受同龄人行为的影响。由于本身知识的基础比较差,再加上部分学校未实现素质教育仍片面强调升学率,使这部分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孩子见到别人不读书,自己也会产生放弃读书的念头而选择辍学。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 18不好的孩子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 (8)法制不健全 中国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的规定,仅在《义务教育法》与《教育法》中有原则性的表述,但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手段,仅依靠行政手段难以得到具体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教育法》规定,逐年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上世纪末达到的要求是4%,可是至今这个比例都没有达到。中国义务教育经费紧缺,许多地方擅自变更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经常挤占、挪用、截留、延付教育经费,根本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款予以惩处。实施义务教育首先应保证基本的教育投入,但就全国来讲,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总量应为多少,占多大比例,谁来监督执行等,由于没有专门的教育投入法,中国义务教育投 19入几乎是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五. 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构想 (1)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规范转移支付 要细化和明晰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分级分类承担经费的责任。要以县为基本单位,管理以县为主,经费投入以省为主,转移支付以中央为主,建立起相对集中的经费投入体制,并根据具体省份和地区情况适当调整比例分成。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政府除了要增加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力度和一般性转移支付项目之外,在专项转 20移支付方面,还要着重向农村倾斜。在构建专门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时,还是应更多地采用专项性转移支付形式,把义务教育从一般性转移支付当中划分出来,将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优先于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要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形成独立的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科目,把义务教育经费预算重点放到国家财政初次分配的环节进行编制,不再是放到第二、第三甚至更低的再分配环节编制。设计合理的转移支付拨款模式,是落实转移支付目标的必要条件。这里给出两种可供参考的设计模式: 一是总额比例补助模式,即上级政府对县级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不考虑具体支出项目直接划拨给县级政府。县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额的分担在全国范围内可按两种方式进行,在全省人均财政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由省、地两级政府弥补,中央不进行补助或只对特定项目进行少量补助。对其余省份,中央、省、地三级政府都要承担补助责任,并明确划分三级政府的补助项目及比例。二是分项比例补助模式,即按照义务教育支出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基建经费、贫困生补助经费四个项目分别进行补助。上级政府根据财政 21能力对下级政府的财政缺口进行一定比例的分项转移支付而不是全额转移支付。 结合我国广大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必 18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徐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及出路研究》指导教师:董江爱 19 张燕、曲铁华《农村义务教育投融资法制困境及破解路径》,《中国发展》2011年第4期 20 李淼《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基础教育公平:体制性障碍及改革路径探索》,《教育与经济》2011年第4期 21 刘桂莉,刘国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政策与公平问题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及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l)统一与规范原则:要采取用统一的客观因素,统一的计算公式,统一的数据口径,规范的方法测算农村义务教育的标准支出需求。(2)公平与合理原则:农村义务教育对农村收费的依赖程度和财政较为困难的区县(市),上级要补助多一些,反之,上级要补助少一些,以发挥财政转移支付调解农村义务教育差异的功能,分配力求公平、合理。(3)公开与透明原则: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考虑的因素、采取的数据客观,测算方法和过程要透明,分配结果要公开。在公开、公平、合理的基础上,适当照顾贫困地区的 22原则上。 改变原来不合理的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将教育资金更多地从非义务教育领域转向义务教育领域。每年财政收入的增量优先安排农村义务教支出,保证农村教育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以及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也 23要逐步增长。 加大乡村基础教育投入有两层含义,一是纠正以往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远远落后于城市基础教育投入的做法,要在经费投入上实现教育公平;二是要清晰地认识到,加大乡村基础教育投入只是权宜之计,它不会从根本上解决基础教育城乡差距问题。虽然也有人认为,对农村教育倾斜也是一种公平,但我们要理性地看到,这只是对以往城乡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公平的呐喊,绝对不是教育公平理念所追求的境界。因此,在加大乡村基础教育投入时,要科学调 24研、合理安排,做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充分体现教育公平理念的平等和公正。 要真正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免费,政府还需做许多,比如交通费、伙食费以及由于孩子 25太小而需雇佣生活教师的经费等等。对历年拖欠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债务、教职工工资,要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积极筹措资金,逐年清理消化,保证农村学校轻装前进。建立农村中小学贫困生助学金制度。国家和省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农村中小学贫困生,建立助学的标准、助学金发放的资格、程序、使用和监督等有关制度;地市县和基层政府、学校 26也应制定自己的助学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资助农村中小学贫困生的助学体系。 建立义务教育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效率:首先,完善教育及相关法律的建设,其次,各级人大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严格审查义务教育教育预算,第三,财政部门以及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建立一套监督考察体系,把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安排、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和考核、以及中小学校的收费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 27重要内容,第四,积极引进项目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加强和改善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水平。 笔者认为,应在各县市教育局设立中央直属的“义务教育经费管理部”,此部不受县市教育局管理,而是由中央直接任命,而且“义务教育经费管理部”还有权利监督教育局的工作情况。同时,国家还应设立一位或几位工作人员于教育局中,让他们来监督“义务教育管理部”的工作。有了这样相互牵制的机构,才能让教育经费顺利到达目的地,真正把农村的教育落到 28实处。 (2)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 建立义务教育的标准化制度。将所有的省级、市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权下放,划归县一级政府管理,从根本上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出身”不平等的问题,统一接受所属县级政 22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晓琴《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及出路研究》指导教师:董江爱 23 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 雷婧《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指导教师:何加明 24 吴伟花《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基础教育差距问题的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25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赵勇《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指导教师:李坚 26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周凤仙《教育薄弱乡村形成原因分析及发展研究对策》指导教师:王冬生 27 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 雷婧《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指导教师:何加明 28 魏正子,叶开明《关于基础教育“教材城市化”倾向的思考》,《昆明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29府的经费安排和政策安排。同时,保证越是贫弱的学校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 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建设,逐渐消除旧的、不合理的制度,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制度。造成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它是农村向城市迈进的第一道障碍,因此改革这一不合理的制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应该建立城乡统一、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逐步推进城乡公用设施一体化建设,并通过先进技术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村民意识,改变农村新“读书无用论”错误观点,增加农民对 30教育的需求。 (3)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及业务水平 要严格执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积极推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宁缺毋滥,优化教师队伍,逐步实际配足、配优师资,保持学校的生机与活力。把政府对教师的管理变成教师的自我管理:只要是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可以到任何学校应聘,可以自主选择学校进行合理流动;教师编制和工资水平都可以由学校自主决定,教师的社会保障将随人走而不受制于单 31位。依法治教,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失职的人员,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 首先,要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实现“同工同酬”。其次,要加快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关键是取消户籍中所包含的各种权利,使户籍簿只是作为居住地的一个证明。再次,要推进教师保障的社会化进程,促使教师从“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实现安置就业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分离,实行社会化管理,降低教师流动的风险,解决教师流动的后顾之忧,最后,要加快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重新认定教师身份,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统一配置师资,实行教师的“无校籍管 32理” 每学年或每个学期,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挑选一定数量符合条件的中青年农村教师进入城镇较好的中小学校做为期一年或一个学期的学习性流动。作为最低的保证性措施,在一定年限内,这些中青年教师必须在原农村学校服务,或只能在本地区特定的农村学校之间流动。 设立短期、中期、长期三种进修培训体系。短期培训为一至三个月,主要是通过各种短期进修更新知识,了解教改信息,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中期进修为三个月至半年,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综合学力或帮助优秀教师进一步深造;长期进修时间一年至三年左右,主要是为已有学历的教师提供系统、正规的教育,以获得更高学历。我们可以参照日本我们可以借鉴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并采取相应的“柔性流动机制”,规定优秀教师必须定期到教师资源缺乏地区任教,但是其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利益不随岗位的更换而降低并且给予一定的补偿,对于财政困难地区的代课教师问题,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一问题,积极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与教师上岗培训制度,鼓励代课教师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对于那些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代课教师,应该给予其上岗培训的机会,通过测试者可以让其转正。这样即 33解决了代课教师的去留问题,也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 为了提高农村的师资水平,实现对农村教师资源的补偿,笔者建议以政策为导向实行师役制。其基本内涵是指在教师职前教育结束后,只要准备从事教师职业,均应去农村学校任教一定时间,类似服兵役一样,无一例外,期限届满后,才有资格回城进入人才市场,自主选择合适的教师岗位。笔者建议修改《教育法》,将“师役制”视为一种国家行为并具有强 29 李淼《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基础教育公平:体制性障碍及改革路径探索》,《教育与经济》2011年第4期 30 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 雷婧《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指导教师:何加明 31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周凤仙《教育薄弱乡村形成原因分析及发展研究对策》指导教师:王冬生 32 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玉波《师资配置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指导教师:朱仁显 33 王靖《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制度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9期 34制性。 农村中小学培养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所承担的相对成本比城镇中小学要高很多,因此,优秀教师的流失对农村中小学校的不利影响也大大超过城镇中小学校。可以建立农村优秀教师流动的“转校”机制:农村优秀教师流出时,必须经流出和流入双方学校协商及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教师流入方必须向教师流出方学校交纳一定数额的“流出”补偿费。“转校费”原则上由接受农村优秀教师转入的学校承担。教师“流出”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用这 35笔“教师流出补偿费”建立专门的“农村教师发展教育基金”,专款专用。 还可采取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所谓顶岗实习就是把小教专业大三本科生派到农村小学进行教育实习,暂时顶替一些教师的岗位,农村小学安排优秀教师作为实习生的指导教师。所谓置换培训就是用两名小教专业的大三本科生暂时顶替一名小学教师的岗位,把那名小学教师置换出来进行免费短期脱产培训。在培训中应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应该改以往的“拨款”为“投资”,培训什么要按“需方”来评定,然后将培训项目以招标的形式向市场购买。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一政策的实施会使一些不热爱教师行业的毕业生钻政策的空子,此外,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可能引发的新不公平问题,如签订这样的契约意味着让刚刚高中毕业、社会化程度不高的大学生,必须在解决眼前经济困难和以后较窄的职业平台之间做出选择。根本方法是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对服务期限较长的给予评定职称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其次,要建立一整套诚信机制,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加快实施非重点师范院校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非重点师范院校,尤其是中西部的师范院校,他们的毕业生大部分都回到中小学,甚至是农村中小学,他们更是我国不发达地区教师的中坚力量, 36所以应该成为免费师范生教育的重中之重。 (4)创新乡村义务教育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各地对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没有足够的认识,往往将小学教育置于初中教育的从属地位,导致学校布局按小学和初中分设,学制管理按初中、小学分段,教学管理重初中轻小学。为此,建议进一步提升小学教育的地位和管理层次,切实将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实现乡 (镇) 范围内农村小学相对集中办学的基础上,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小学教育进行统筹安排与统一管理。 应当进一步理顺部门之间的教育管理权限,依法按部门职能将教育经费预算、教师编制与职称评定等宏观管理权统筹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将教育经费划拨、学校财务管理、教师职称申报与档案管理、校长聘任等教育微观管理权统一归集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教育经费使用权、教师聘用权适当下放到学校,把教学业务管理权与教师业绩评定权还给学校。今后各地要全面推行县教育部门集中管理模式,由县教育局设立“教育财务核算中心”或“教育支付中心”,并通过实行“县直管校”模式改革,将包括片联校在内的所有农村中小学财务全部纳入统管范围,整体提升乡村教育财务管理效率与效益。特别是要加快推进乡村教育经费管理信息化, 建立起各级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学校互联互通的财务管理信息网络, 使乡村教育财务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轨道。 加强教育内部督导检查,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并积极支持与鼓励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及时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正确引导社会各界热心参与学校管理事务,大力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乡村教育监管机构,以乡镇或“学区”为单位成立乡村教育协调委员会,吸纳乡镇政府部门领导、村委会负责人和社会知名人士参与当地教育的管理与监督,负责统筹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学校与周边关系,并参与对学校的评价,从而 34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林秀珠《论对农村教育文化补偿》指导教师:王晞 35 李方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的构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第1期 36 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玉波《师资配置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指导教师:朱仁显 37为乡村教育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保证乡村教育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只有把薄弱乡村教育工作的发展情况与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的考核、任免、评价挂起钩来,才能保证有关法规得以执行和落实,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所学校质量的好环,关键在校长。要舍得把那些政治思想素质较高、教育观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勇于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善于管理、团结勤奋的干部调配、充实到薄弱学校领导班子中去,同时对 38薄弱学校的校长要实行目标责任制。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经费投入标准、校舍建设标准、教学设施和设备标准、书本费标准、师资标准、班额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机构标准、教学管理标准以及学生入学率、保有率、转学率、择校率标准等。小学、初中按照划片、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招生,学生入学率和毕业时的保有率必须达到一定标准,转学率和择校率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标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不得随意增减课程、课时;禁止公办学校开办民办学校;禁止节假日补课;严禁教师对本校、本班学生实行有偿补课;严禁任何部门、团体、机构、学校和教师组织学生统一购买省教学用书目录以外的教学用书、教辅资料、图书和学生用品 39等等。 (5)优化教材与教学设计思路 农村学校应当改变以往照搬发达地区和城市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做法,防止单纯强调义务教育的所谓“知识性”、“系统性”的做法,必须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转“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贫困地区必须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注重课本教程的发展,寻找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增强义务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联系及对群众入学 40的吸引力。 乡村教育所置身其中的乡村文化是由学校文化与乡村空间所隐含的隐性文化相互融合的共同体,而学生精神视野的蒙发也来自于学校文化与他们所经历其中的本土文化之间相互和谐与补充的过程。一是需要着实理解乡村社会; 二是需要着实理解乡村孩子的知识视界。 41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勾销城乡二元分立产生的怨恨情绪,引导乡土价值真实地呈现在乡村少年生命发展的历程之中,而不是简单地美化乡土,反过来贬抑现代文明。地方性知识 (local knowledge) 和普遍性知识(universal knowledge) 都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不可或缺的知识形式。我们不仅需要普遍性课程知识向乡土知识的开放性,同时也需要乡土知识向普遍性知识的开放性,避免乡土知识本身的僵化。在普遍性知识绝对居高临下的背景下,关注普遍性知识向乡土知识的开放性,乃是当务之急。 在现成的课程体系中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乡村自然与人文环境,依靠学校、教师个人的创造性的教育智慧,以适合孩子们的适当的形式引入到课堂教学。比如: 把类似蝴蝶、昆虫等乡村自然资源引入课程之中; 把民间歌舞、体育等乡村人文资源引入课程。以地方为单位,有组织地开发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地方课程与乡土教材。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之外,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优秀阅读资源,包括经典的乡土文化阅读资源。乡村在课程中的呈现并不是纯自然的,而是一种建构性的,是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建构出来的理想性的乡村。换言之,我们要让孩子们理解的乡村首先不是当下的、现实的乡村,而是在想象中唤起的乡村形象,唤起对乡土所蕴含的真善美的尊崇。这种真善美的精神不会自在地呈现出来,它必须具有对于当下现实的超越性,是在孩子们心中被激发出来的。其次,乡土课程不能回避现实,不能把现实的乡村过于理想化。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们积极应对乡村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 37 杨金红《创新乡村教育管理模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第10期 38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周凤仙《教育薄弱乡村形成原因分析及发展研究对策》指导教师:王冬生 3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邵新顺《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析论》 指导教师:张锡恩 40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赵勇《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指导教师:李坚 41 杜尚荣,李森《当代中国乡村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思考》,《教育导刊》2011年第10期 42要以及当下乡村周遭的问题和困境。 在现实世界中,阅读不仅具有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及能力的直接功效,而且还会间接影响个人未来的竞争能力。如果在小学阶段,农村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范围和阅读质量都落后于城镇学生,那么在未来的选拔性考试、就业应聘等竞争中,他们就会有很大的概率处于不利局面。尤其是在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阅读的经济价值可能会越来越明显,如果在起跑阶段就已经落后,那么其未来的竞争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阅读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应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小学的图书资源,尽量创造条件,实现城乡小学之间、农村小学之间的图书共享。这样,不但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图书利 43用效率,也可以顺应当前“好书”由城市———县镇———农村顺次流通传递的规律。 教材编写者应在中小学教材中加入农村一望无垠的土地,加入勤恳劳作的朴实的农民。基础教育教材出现城市化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材的编写者主要集中在教育发达的几个省市,教材编写人员也大都来自大学及中心城市的特级教师,没有农村优秀教师参与。因此教材的内容不仅不能很好地反映农村社会现实,有时反而将原来仅有的极少数农村素材改成了城市化素材。在挑选教材的设计者时,应让一定数量的教学经验丰富的农村教师参与。只有他们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独特性,只有他们可以消除农村与城市在教育上的隔阂,只有他们可以把农村文明看得透彻。 考核评价的内容不应只偏向城市孩子所熟知的城市热点事件,或是城市素材,而应给农村孩子多一点表现的空间。考核评价的标准不应“一刀切”,而应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让农村 44孩子有机会步入城市生活,也利于他们今后为农村教育做贡献,加速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 (6)完善立法,协调各级政府关系 要正确认识现有的利益集团的博弈,设计决策活动中多方博弈的共赢机制。其次,要全面考察不同受教育群体的利益诉求,不断推进教育活动的民主化,特别是决策程序的民主化, 45以保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要和利益在教育制度中得到全面反映。 虽然《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都有所规定,但法条分布过于分散,法条之间存在某些矛盾,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为了使义务教育投入有法律保障,制定并实行专门的《义务教育投入法》以规范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监督过程,是一项急迫的立法任务。为此,建议尽早制定《义务教育投入法》。该法应定位于使支持义务教育发展的资金投入渠道不是一次性的、临时性的,而是长期的、稳定的。《义务教育投入法》应当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是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等对义务教育投入各应承担的责任;义务教育事业的投入渠道;义务教育经费在教育总体投入中的比例;义务教育投 46入资金使用的监督及处罚措施等等。 改革后,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主要督促抓好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中的“一体两翼”工作,即“一体”是指以课程改革作为农村中小学业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体,“两翼”是指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技术管理体制的开发研究。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大课程体系,增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体制,落实科研兴教战略;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改进农 47村中小学教育管理手段,丰富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功能。 (7)其他 42 刘铁芳《回归乡土的课程设计:乡村教育重建的课程策略》,《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第6期 43 陈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教育公平——从推进农村小学生阅读说起》,《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1期 44 魏正子,叶开明《关于基础教育“教材城市化”倾向的思考》,《昆明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45 李淼《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基础教育公平:体制性障碍及改革路径探索》,《教育与经济》2011年第4期 46 张燕、曲铁华《农村义务教育投融资法制困境及破解路径》,《中国发展》2011年第4期 47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晓琴《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及出路研究》指导教师:董江爱 对向教育捐赠的企业、个人采取优惠政策。 合理利用学校闲置资源:当前,小学的入学高峰已经过去,各地为了普及义务教育而兴建的部分校舍及配套设施处在闲置状态,合理利用这一部分学校资源也是学校增收的一条途径。学校可将闲置校舍租赁给商业机构用作商业用途,缓解教育经费的困难。但是对学校闲置资源的运用必须以保障学校正常教学为前提,否则,学校闲置资源的利用就成了舍本求末。 进行国际教育融资:在我国当前教育资金积累不够,金融市场规模有限,利用外资有利可图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境外资金是加快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境外教育资金的方式主要有向国际金融组织、国际商业银行和外国政府贷款,我们还可以利用世界银行贫困项目, 48争取获得国际上的教育资金援助。 作为一种探索、一种设想,可以实行“指标调节”和“分数调节”的试行办法,并以此建立起有效的教育公平调节机制。所谓的“指标调节”办法,就是由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把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较好的高中的招生指标的绝大部分,按照毕业生人数、教育质量等因素定向分配给各初中学校,由初中学校制定相应的条件标准和办法程序,按指标择优推荐,向毕业生及家长公示接受监督,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高中统一审录。所谓的“分数调节”办法,就是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初中学校评出不同的类别等次,确定不同类别等次学校的调节分数,在高中联招考试录取中,按照考生联考成绩加上“分数调节”的分值投档审 49录,以减少学生就读不同类别等次学校引起的招生录取中教育不公平的矛盾。 六. 研究角度总结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绝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还广泛牵扯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从期刊、学位论文的情况看,从城乡二元制和财权事权不统一这两个角度做分析较为常见,实地的考察、深入基层的研究也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法,也有研究者从更高的理论层次或更新颖的观察视角提出自己的论证,在此简要总结。 1. 文献计量 周谷平,余源晶在《近30年来政策话语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基于<教育部工作要点>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提取并统计《工作要点》中有关教育公平的关键词词条、出现年份、密集度和词频,并计算出每年有关教育公平用词量在文本中的累积覆盖率,希望通过对近30年来《工作要点》话语的研究,考察我国教育政策中有关公平问题的内容分布和走向。 通过分析,论文给出结论:为补偿经济文化不利群体或资源缺乏地区教育之不足,国家有着明确的弱势扶持的政策取向。文本中对教育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弱势群体教育以及教育补偿的关注贯穿始终。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以及在这两项的教育补偿上用词量始终较高,说明国家的教育政策试图缩小这些差异,在这两方面注意力分配较多。 2. 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与罗尔斯“正义论” 林秀珠在《论对农村教育文化补偿》中运用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学校文化是根据支配性文化集团的惯习方式制定出来,并将这些支配性惯习转换成一种统治阶级易于接受的文化资本形式。学校则将由家庭出身所决定的、并非平等的各种资源视为一种‘天赋’,并通过授予自称公平的各种资格证书使支配性文化资本所有者通过他们在学校的‘成功’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使再生产合法化)与罗尔斯“正义论”(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等诸多理论对我国实施教育文化补偿进行了分析,我国进行教育补偿势在必行,而国家的一些措施的确符合教育补偿的原则,实际需要却仍有较大缺口。 3. 投融资视角 张燕、曲铁华在《农村义务教育投融资法制困境及破解路径》从投融资视角分析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对其现实困境进行探索,并提出优化措施。 48 钟智《税费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研究综述》,《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2期 49 余常德,朱伯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探析》,《西部论坛》2011年第2期 4. 定量分析与数理模型 陈维青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中的转移支付问题研究》一文中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总体分体和典型个案相结合,对比分析与数理模型等方法,对转移支付问题进行了更准确的研究。 数理模型举例: 测算下一级某地政府应投入的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最低标准 测算下一级政府实际能承担的义务教育生均经费 4. 伦理学角度 张军凤在《我国现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伦理分析》一文中从教育制度伦理(即教育制度的合道德性或合伦理性,指教育制度本身蕴涵的伦理道德追求和价值判断以及对教育制度的平等、公平、合理与否等的伦理认识与评判)的角度对我国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建立、实施的合伦理性予以反思分析。根据教育制度伦理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建构我国平等、公平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观点与对策建议。 七. 小结 检索“农村义务教育”,所得研究成果动辄上千,说明这一主题已引发学界广泛关注。时间有限,不能穷极所有文献,仅沙海拾贝,粗略对此领域做一归纳总结。 在这一领域很多研究成果都颇有见地,且角度多样,方法多样,或是结合中央有关政策,或是研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或是分析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或是考察新课改后课程设计中的城市化倾向,或是探析乡村教师生存境遇,且许多研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社会制度等更根本的层面,剖析了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现状的严峻与复杂,同时,研究者结合自身田野考察或生活经验,并参考国外相关措施,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建议。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将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我们期待届时有更多更有质量的研究成果,也相信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将拥有更阳光的未来 附录:参考文献 1.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赵勇《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指导教师:李坚 2.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徐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及出路研究》 指导教师:董江爱 3.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邵新顺《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析论》 指导教师:张锡恩 4.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军凤《我国现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伦理分析》指导教师:廖其发 5.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 雷婧《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指导教师:何加明 6.杜尚荣、李森《当代中国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思考》,《教育导刊》2011年第10期 7.魏正子、叶开明《关于基础教育“教材城市化”倾向的思考》,《昆明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8.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周凤仙《教育薄弱乡村形成原因分析及发展研究对策》指导教师:王冬生 9.段俊霞《困境与出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10.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林秀珠《论对农村教育文化补偿》指导教师:王晞 11.李淼《城乡教育公平的制度弊端探讨与反思》,《农村经济》2011年第12期 12.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玉波《师资配置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指导教师:朱仁显 13.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晓琴《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及出路研究》指导教师:董江爱 14.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徐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及出路研究》指导教师:董江爱 15.刘胡权《教育民俗与乡村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16.李淼《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基础教育公平:体制性障碍及改革路径探索》,《教育与经济》2011年第4期 17.周谷平、余源晶《近30年来政策话语对教育公平的关注》,《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18.张燕、曲铁华《农村义务教育投融资法制困境及破解路径》,《中国发展》2011年第4期 19.郝文武《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布局问题》,《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20.刘铁芳《回归乡土的课程设计:乡村教育重建的课程策略》,《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第6期 21.李方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的构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第1期 22.吴伟花《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基础教育差距问题的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23.刘桂莉,刘国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政策与公平问题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及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4.杨金红《创新乡村教育管理模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第10期 25.王青霞、张家军《论公共教育政策视角下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6.王澍《时代发展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研究综述》,《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3期 27.陈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教育公平——从推进农村小学生阅读说起》,《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1期 28.钟智《税费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研究综述》,《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2期 29.余常德,朱伯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探析》,《西部论坛》2011年第2期 30.林永希《陶行知、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评述》,《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31.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刘鹏《西部义务教育救助制度建设的问题研究》指导教师:焦克源 32.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徐晖《中国教育城乡差别研究》指导教师:邱永渠
本文档为【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5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7-10-13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