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清季学制改革下的学堂与经学

【doc】清季学制改革下的学堂与经学

举报
开通vip

【doc】清季学制改革下的学堂与经学【doc】清季学制改革下的学堂与经学 清季学制改革下的学堂与经学 2011年第5期 第51卷 (总233期)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UNYAT—SENUNIVERSITY (SOCIALSCIENCEEDITION) No.5201l V01.51 GeneralNo.233 清季学制改革下的学堂与经学术 朱贞 摘要:清季新式学堂与经学的关系,背后有两条主线:一是"中体西用"立学宗旨的确立,使本为引进西 学而设的新式学堂增设了经学等中学课程;一是分科教学,中学从整体一...

【doc】清季学制改革下的学堂与经学
【doc】清季学制改革下的学堂与经学 清季学制改革下的学堂与经学 2011年第5期 第51卷 (总233期)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UNYAT—SENUNIVERSITY (SOCIALSCIENCEEDITION) No.5201l V01.51 GeneralNo.233 清季学制改革下的学堂与经学术 朱贞 摘要:清季新式学堂与经学的关系,背后有两条主线:一是"中体西用"立学宗旨的确立,使本为引进西 学而设的新式学堂增设了经学等中学课程;一是分科教学,中学从整体一块到划分为经学,史学,文学等课程. 经学作为中学的重要内容,不能在西方学科中找到对应,其在新学堂的安置问题,是解决新旧教育衔接转换的 重要环节.经过张百熙与张之洞分别在壬寅与癸卯学制中的筹划,经学在新式学堂确定了位置.梳理学制和 经学课程的关系,可以显示学堂系统下中国学问从不分类到渐趋专门的演变. 关键词:经学;学制;分科;新式学堂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11)05—0022—13 经学原本作为中国传统学问的大道,然而民初以来,体现中国学问独特性的经学转至若存若亡.究 其原因,与清末分科观念的引进以及有系统的学堂取代旧学关系密切."经过清季和民初的两度分科教 学与分科治学,中国的所有思想学术文化被按照西洋统系分解重构",从此以后,普遍而言,中国固有学 问有无统系,已经成为问题.单就经学而言,自清末壬寅,癸卯学制出台,以西方学术分类衡量中国固 有学术,破坏了经学本身的地位价值?.要了解这一变化,就要考察壬寅,癸卯学制及其指导下的新式 学堂从无系统到有系统所带来的转变. 一 ,无系统时期的学堂与经学 近代中国,自西式学堂诞生以来,中西学如何一统于学堂就成为问题.清廷最后确立了"中体西 用"的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但实际上,学堂是先有了"西用"之学,然后再逐步确立"中体"观念.反映在学堂课程 层面,语言,技术类学堂初兴之时,重在引进西学,经学并未成为科目.甲午后,肄习普通学的新式学堂 开始大量出现.分科观念为官方办学所接受,与西学对应的中学内容在一些学堂中被不断界定,经学也 成为按照西方学术观念被分解的中学课程之一.随着学务进程的开展,在建立新学制的呼声中,设经学 成为官方定论. 早期的在华教会学校为了吸引中国学生,已经注意到中西课程并重,加授经学等中国传统知识. 1890年在华传教士大会上,以潘慎文为首的一批传教士,明确提出教会学校的教学计划应该包括三个 方面,即基督教书籍,中国经书和西方的自然科学.甚至一些传教士头痛的已经不是是否教授儒学经典 收稿日期:2011—06—15 作者简介:朱贞(1985一),男,河南永城人,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广州510275). ?桑兵:《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见蒙文通:《论经学遗稿三篇?丙篇》,《经学抉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9页.钱穆也持有类 似观点,认为若把近代西方学术分类眼光加以分析,便没有了经学独立的存在.见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四部概论》, 《钱宾四先生全集》第25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第3页. 清季学制改革下的学堂与经学 的问题,而是应当怎样教授的问题?.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虽然各有安排,大体上经学多习四书,程度较 高的兼及五经.由于采取西方分科,分级设学的办法,这些教会学校不仅有经学教育的内容,而且有了 层级安排.像山东登州文会馆分备斋,正斋两级,大致对应小学,中学程度.备斋程度较低,主要学习 《孟子》,《诗经》,《大学》,《中庸》.程度较高的正斋,则有《礼记》,《书》,《左传》,《易》等?.这无疑会 对人们的观念造成一定影响.不过,一般而言,清政府对于外国在华学校一直采取既不承认也不管辖的 方针?.中国人自办的新式学堂,有着自己的理念用意和发展轨迹. 同治元年(1862)开办的京师同文馆,被视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肇端@.同文馆的创办初衷,是应对 外交需要培养外语人才,故所教所学仅限于外国语言文字?.所谓"阁束六经,吐弃群籍",于中国旧学 一 概不问?.是为新式学堂中"西用"早于"中体"的明证.之后相继开设的语言,技术学堂也标明学习 西学.这样安排,看似与中学无涉,可是随着西学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中学开始受到冲击. 朝野上下,关于中,西学的问题被不断拿出来讨论.被称为早期维新派的冯桂芬为了"攘夷",提出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之后,郑观应等人也提出类似主 张.直至1898年 张之洞《劝学篇》问世,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的观念系统阐发?.戊戌期间,冯,张二人的 着述由光绪皇帝先后诏发,风行于世,"中体西用"的观念为朝野上下所接受.在这一观念逐步确立的 过程中,一些新式学堂随之将经学等中学课程增设起来.官员在举办技术类学堂时,重申可以中国之心 思通外国之技巧,不可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中体的问题进入学堂.尤其是甲午战争前后,电 报,医学,铁路,矿务等技术学堂相继创办,开始贯彻中体西用思想.两广电报学堂规定,学生除学习西 学外,兼课四书五经,以知礼义.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江南储材学堂的学生也要兼习经史,习《春秋》, 《左传》等. 起初,无论新式学堂还是书院,课程中的经学,经史等名目,不过是相对西学而提出的中学"代表", 分科还只是一个模糊的观念.办学堂者一面抱有中国传统不分科的治学取向,一面拼合西学.甲午后, 情况发生了变化,如梁启超所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语.此前中西学的主辅位置明确,此 后却强调二者不可偏废,是为甲午后的新知@.朝野上下也逐渐接受西方的学术分科观念,各书院开始 "定课程",以大学堂为首的普通学堂明确将中学分科设置. 甲午战后出现学习一般西学知识的普通学堂,且发展很快@.其课程设置不同于语言技术类学堂, 中西学课程的种类大幅度增加,在西学课程中增添了政治,伦理等内容,在中学课程中废除了八股词章, 增加了掌故,史地,通鉴,律法等内容.1896年,管理官书局大臣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提出学问 宜分科,不立专门,终无心得.分科治学,成为朝廷办学的方针.人们不断尝试用分科的办法来规划中 ?胡卫清:《传教士教育家潘慎文的思想与活动》,《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 ?王元德,刘玉峰:《文会馆志》,潍县:广文学校印刷所,1913年. ?参见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22页. ?丁韪良:《同文馆记》,《教育杂志》第27卷第4号,1937年4月10日. ?宝鏊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7,第l8页. ?梁启超:《变法通议?学校总论》,陈景磐,陈学洵主编:《清代后期教育论着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下册,北京 1997年,第439页. ?冯桂芬:《制洋器议,采西学议》,《校郡庐抗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49—57页. ?参见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第522页. ?《沈文肃公政书》,卷4,《奏折》,第6页. ?参见罗志田:《西潮与中国近代思想演变再恩》,《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 l0一ll页. ?据统计,1895年至1899年间创办的100余所新式学堂中,普通学堂占84所.见乐正:《从学堂看清末新学》,中 山大学1985年硕士论文. 23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学,导致中学课程名目渐多?.戊戌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为应对新学不得不讲而中学过于繁难的状 况,提出易简之策以救中学.所列举的中学各门,为经学,史学,诸子,词章,理学等,并寄希望于学堂专 师以之纂成专书,初步显示了其主张的中学课程分类?.大学堂章程将普通学课程分为经学,理学,中外 掌故学,诸子学和初级的算学,格致学,政治学,地理学以及文学,体操等十种,为全体学生必修科目?. 至此,中学划分的课程名目已先后有经学,史学,文学,掌故之学,舆地之学,理学,诸子学等数种.此后, 传统学术在学堂中所分学科大致未脱离这个范畴. 中学既然已经分科,那么各科孰轻孰重的问题自然走上台面.经学地位重要,在一些学堂的开办章 程和办法中得到体现.大学堂确立以中体西用为立学宗旨,明文规定经学是各学根本,"经学所以正人 心,明义理,中西学问皆以此为根柢.若不另立--I'-J,何以为造端之地?"?湖南正始学堂章程规定,立学 中西并务,以经义为归宿,故先学群经.不能遍者,则以六经为卒业?.但一些学堂设课时,标榜为各学 基础的并不仅仅是经学,而是经,史等学并列,经学的地位并未凸显.像天津中西学堂中学课程就强调 讲读经史之学?,南洋公学章程也规定,公学所教以通达中国经史大义,厚植根柢为基础?.这固然是由 于时人分科观念模糊,中学的经,史划分不清,也因为经,史等传统学问的地位在清季发生了转变,这一 点在日后的学制章程中得到了体现. 分科设学下的经学教育,与旧时相比有了明显变化,注意到中西教法的差别,提出用新法教授初学 蒙童?.方法上开始强调讲解,主张"略变从前教育之法,减其记诵之功,益以讲解之业"?.形式上一些 学堂尝试分级设置,经学等中学课程有了简单的层级分别和衔接.天津中西学堂为最早分级设学的新 式学堂.其二等学堂即"外国所谓小学堂",主要讲求四书等学.头等学堂即"外国所谓大学堂",在熟 悉四书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求经史.除了分级设学外,一些独立的一级制新式普通学 堂,还初步与其他学 校形成衔接关系.1896年,钟天纬设立上海三等公学,内分蒙馆,经馆,实为外国的小学堂.按其规划 本意,依南北洋头,二等学堂例,经馆即三等学堂,蒙馆即四等学堂@.其中,蒙馆以识字明义为主,经馆 则专读四书五经,兼习英文.实则自蒙馆,经馆,二等,头等学堂诸阶段,将小学至大学堂各阶段衔接起 来,而经学教育在经馆以上各阶段课程中得到贯彻. 整体来看,这一时期新式学堂的经学等课程,仍旧呈现混乱状态.虽然中体西用的办学取向得到官 方认可,但人们认为各专门学堂不过是在书院之外另设机构专习语言文字,机械制造,农工商矿等类知 识,"操众事以效其职业"@,偏重专门之学,经学等中学课程仍多不设.早期师范学堂的情况略有不同, ?《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麦仲华编:《皇朝经世文新编》卷5,《学校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初编第78辑第 771册,第376页. ?《守约》,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卷270,劝学篇一,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 9726---9732页. ?后孙家鼐因课程门类太多,有所精减.将理学并入经学为一门,诸子,文学皆不必专立一门.见朱寿朋编:《光 绪朝东华录》第4册,总第4155----4157页. ?《管理大学堂大臣孙家鼐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32辑第317册,第285页. ?《正始学堂大概章程》,《湘报》第176号,1898年l0月14日. ?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麦仲华编:《皇朝经世文新编》卷5,《学校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初编 第78辑第771册,第389--390,394--395页. ?《皇朝政典类纂》学校十五,第4294页. ?钟天纬:《学堂宜用新法教授议》,朱有辙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年,第582页. ?《论说?拟教育办法画一条例》,《湖南官报》1902年5月30日. ?《上海三等学堂重刻本》(1903年),《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第578,590页. ?《胡聘之请变通书院章程折》,《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第156页. 24 清季学制改革下的学堂与经学 但结果一样,如南洋公学师范馆虽然规定中西兼学,因来学者"于国学素具根底,故国学并不上课"?. 各普通学堂兼顾经史,自成一统,科目课程五花八门,以何经启蒙,各阶段应读何书,多自定章程,互不衔 接.随着学堂数量的增加和学务规模的扩大,制定全国统一学制,资为程式,来规范全国各级各类学堂 的科目,学级与学时设置,便成为新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制定壬寅,癸卯学制很大程度依赖于对日本学制的借鉴,但日本设学,经学被放人哲学科和文学科 内的汉学来研究,与中国情形不同.而当时日本的教育界人士对于中国新学制内是否设经学,态度,意 见并不统一,"此邦有识者或劝暂依西人公学,数年之后再复古学;或谓若废本国之学,必至国种两绝;或 谓宜以渐改,不可骤革,急则必败"?. 事实上,随着对中学消亡的忧虑,新学制中要不要设经学,清廷早有定论.戊戌年皮锡瑞考察时务 学堂试卷,就感慨道:"今观诸生言洋务尚粗通,而孟子之文反不通,中学将不亡耶?"?1903年恽毓鼎科 考阅卷时,也发现"各房二场卷,往往颂扬东西国为尧舜汤武,鄙夷中国则无一而可, 至有称中朝为支那 者.西学发策之弊,一至于此". 朝堂之上,"亡中学"的趋势引起重视,并设法采取挽救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1901年发布的新政改革上谕,重申三 纲五常不可变?.之后奏准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实际上成为具体变革方案,其中《变通政治人才为先 遵旨筹议折》列举了学制改革的草案,再次重申经学万不可废的主张,"总之,中华所以立教,我朝所以 立国者,不过二帝三王之心法,周公,孔子之学术".并规划了立学的简单办法,将经学融人各阶段课程, 还有了将经学独立列为高等学校专门一科的想法@. 对各地学务管理权限极大的各省督抚,主张在新式学堂中设经学等课程以保存中学,且付诸行动. 他们遵旨条陈新政,讲求实学,不废经学成为共同呼声?.1901年11月,袁世凯奏办山东大学堂办法, 仿照小,中,大学堂程度,分备斋,正斋,专斋三等,另设蒙养学堂.经学作为要项,出现在各阶段课程表 中?.各地参照山东模式,兴办学堂之风遍及全国.而作为大学堂程度的专斋在江苏得到实现,经学成 为其中一科?.张之洞于湖北规划了简单的学制体系,专门学堂有农,工,师范,方言,仕学院等项,普通 学堂则按文武之分,有小学,中学,高等三级.在普通学小学,文普通中学,文高等学各阶段,都有经学课 目的设计.并于办学要旨中明确提出"幼学不可废经书"为学堂防弊要义?. 然而,学堂各阶段经学课程如何规划,并未取得一致.先不论专门与普通学堂的区别,就在小学堂 是否要读经的问题上,也有所争议:或谓四书,经,史乃根本之学,要办小学堂,先以四书,经,史,政治专 书为主@;或言学生未进中学之先,旧学功课十当去九."即都不事,亦无不可."@归 根到底,还是缺少统 ?《杨耀文记各院(班)概况》,《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第526页. ?《答贺松坡》,施培毅,徐寿凯校点:《吴汝纶全集》第3册,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第407页. ?皮锡瑞:《师伏堂未刊日记》,转引自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8年,第637页. ?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光绪二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20页. ?《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6册,第460--462页. ?《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张之洞全集》,卷52,奏议52,第1396--1398,1401页. ?《致西安行在军机处》,《张之洞全集》,卷83,电奏11,第2217页. ?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卷5,《学校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初编第79辑第781册,第365_379 页. ?《江苏学政李殿林奏为江苏江阴南菁书院遵改学堂瑾拟试办章程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档朱批奏 折,文教类,o4—01—38—189—06. ?《张之洞全集》,卷57,奏议57,第1488一l502页. ?《各省公牍?扬州府秦州罗牧猷通禀兴建小学堂章程》,《湖南官报》1902年5月26日. ?《论说?拟教育办法画一条例》,《湖南官报》1902年5月30日.这篇文字是严复所作,见王拭主编:《严复集》 第3册,书信,第562--565页. 25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一 详细的学堂章程,来规划各地学务. 二,壬寅学制与经学课程的设置 在张百熙的主持下,中国首个统一学制诞生.《钦定学堂章程》规划的壬寅学制,主要仿照日本设 学办法,划分普通学堂与专门学堂的体系,并以分科观念对原有中学课程进行规划.设经学虽然是官方 定论,具体到各类各级学堂是否设置,如何设置,仍是新学制要解决的难题. 新学制中设不设经学的问题,张百熙早有判断.在1902年的《奏办京师大学堂疏》中,他主张大学 堂先办预备科,功课"略仿日本之意",以经,史隶属政,艺二科下之政科,"四书五经……自应分年计月, 垂为定课"?.显示其已有在分科观念下设立经学课程的主张.学制出台前,张百熙曾与张之洞电商内 容,获得后者提示新学制下设经学的粗略办法:就内容而言,四书五经以及注疏解说等皆列为学堂课程; 就层级而言,小学堂主要读四书,中学后兼习五经,而中小学阶段只习专经,通大义,直到入专门学后,再 循序渐进,博考群经传注,诸家解说?.这些建议,在学制中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壬寅学制整个系统分为普通,专门两种.普通学划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分为蒙学堂和小学堂两 级,儿童自六岁起先人蒙学堂,小学堂分为寻常与高等两级.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一级.高等教育设高等 学堂和大学预科,大学堂以及大学院.专门教育则主要包括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分为简易, 中等和高等三级,分别对应高等小学堂,中学堂与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程度.师范学堂附设于中学 堂,师范馆附设于大学堂.另为已人仕途之人员考虑,于大学堂附设仕学馆. 经学课程的规划在各种学堂的章程中得到体现.整个学制体系中,普通学堂除大学 ) 院(不立课程 以及高等学堂艺科,大学堂预备科艺科外,其余各阶段皆设经学课程.专门学堂则 规定师范学堂按照大 学堂师范馆章程办理,列有经学课程.实业学堂偏重专门,大学堂仕学馆学生于经史诸学素有研究,皆 不设.各学堂所设经学课程名目分别为:普通学堂的中,小,蒙学堂称为"读经",高等学堂政科与大学 堂预备科政科称为"经学";作为大学分科之一的文学科下设经学目.专门学堂的师范学堂与大学堂师 范馆课程也称为"经学". 与上述张之洞的建议相似,经学的教学内容中小学阶段只是读经,至高等与专门学堂阶段,再修习 传注解说?.学制章程秉承清代重理学?和书塾大都以四书开蒙的传统,普通学堂蒙小学堂阶段先读四 书.小学堂至中学堂,读完五经.中学堂毕业,则十三经读毕.高等学堂阶段,续讲各经自汉以来注家 大义.分科大学因未办理,未定课程,但其预科下的政科与高等学堂程度相同.在分科大学阶段,专列 经学目.专门学堂中的师范学堂仿照大学堂师范馆章程办理,列有考经学家家法一项.自小学堂,中学 堂而至高等学堂,大学堂预备科,经学的传授以定钟点,定内容的方式在学制体系内得到贯彻. 就经学教授办法与考验办法而言,各阶段不一.蒙学堂阶段改变了传统经学的传授方式,强调教授 之法,以讲解为要,诵读次之?.为保护儿童脑力,背诵只须择紧要处试验,严戒遍责背诵.但为免儿童 遗忘,又督令每天,每月均要温习所授课程,实则仍在强调熟记,只不过条件放宽.小学堂,中学堂阶段 读经课程,则无此要求,仍将经书成诵视为可遵循的办法.至高等学堂阶段后,重在修习传注解说.大 学院则主个人研究,不主讲授.至于各阶段经学课程考验办法,蒙学堂主要就平日 讲授,随举问之,使学 ?张百熙:《奏办京师大学堂疏》,《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第832_835页. ??《张之洞全集》,卷249,电牍80,第8745页. ?清代官方重视理学,把理学作为承祧道统的学说.详见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55,6O页. ?中国初始经籍简少,故汉名士有读书精熟之说,魏经生有读书百遍之法.自六朝尚对策,唐取帖经,两宋尚词科 并记注疏子史,北宋又设神童科,幼稚即记多经,于是学童读书务为苦读强记(见《张之洞全集》,卷57,奏议57,第1488— 1502页).此后,传统书塾教学注重背诵经典,强调成诵为终身受益. 26 清季学制改革下的学堂与经学 生口答或笔答.除常日间日考问外,每旬每月又须多发数问考验所学.并有升学考试一项.自小学堂 以上各阶段,除日常考课外,又有升班考试,年终考试与卒业考试三种,经学等各门功课分数计算办法, 就平日与考试分数平均核算.相较于旧日,书塾只有日常考课与科举考试,新式学堂的经学"应考检验 次数"实际上有所增多. 将经学课程系统规划到各级各类学堂中去,是壬寅学制的首创.因为西方学科中并无经学,所以其 全盘规划只能自我统筹,无成法可资借鉴.而且相较于旧学教育有很大不同,书塾,府州县学到国子监 并无层级的递升,新学制将经学课程纳入从蒙小学堂到大学堂各阶段的系统教学中去,有了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与层级次序的递升衔接,使得经学成为类似西式教育的课程门类和分科.学堂教习须按照统 一 规定实施教学,不能全部听塾师,山长的一家所言. 在新学制的框架内,各阶段教学安排的重心明显不同.就课时比重看,层级越低,中学课程的比重 越大.随着学堂层级渐高,西学课程比重相应提高,超出中学课程.详见下两表: 表1壬寅学制中,小学堂"中学"各科时刻表? 表2壬寅学制高等学堂,大学堂预备科"中学"各科时刻表 高等以上各学堂课时安排,显然西学多,中学少,这与张百熙及其所用拟定章程之人的态度有关. 张百熙在应新政改革上谕的奏疏以及进呈学堂章程的奏折中,显示了对于"参考西制"的偏重.其重用 的参与谋划学制章程的沈兆祉,李希圣等人,也勇于革新,使得时人谓"北京大学堂中皆新党人物"?. 这些因素反映在学制课程中,就是"新"多于"旧","西"多于"中".尤以大学分科章程表现最为明白, 仿照日本设文学科,将经学列为文学科七目中之一目.即经学虽列入学堂课程,却以西学分科办法来处 理,大学分科所定的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科更像是学术分类,"中学"只能依附其 中.而高等学堂艺科与大学堂预备科艺科不设经学内容,政科所习中学内容不到三分之一,显示了在分 科越来越细的高等以上学堂,重心在学习专门西学.大学堂师范馆学生后来回忆,当时所读课程并非传 统经典,"现代科学是占最大成份的"?. 细察中学的各分科课程,经学在传统中学的重要性也没有得到体现,史学和文学的地位却有所提 升.从上面两表来看,经学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占每周全部课时的比重分别为蒙小学堂1/6,中学堂 3/37—3/38,高等学堂政科与大学堂预备科政科2/36,大学堂师范馆1/36.读经课程 的课时相较文学 与史学持平甚至不如. ?本文各表均依据《钦定学堂章程》与《奏定学堂章程》(多贺秋五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清末编》所影印 章程)内容制定《钦定学堂章程》蒙学堂.,寻常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以十二日为一周,但六日即完成一个循环,故表1蒙 学堂,寻常小学堂,高等小学堂每周总时刻以六天计算.中学堂每周总时刻则按星期计算.其余各表每周时刻均按星期 计算. ?见方志钦主编:《康梁与保皇会》,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4页. ?邹树文:《北京大学最早期的回忆》,《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第960页. 27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这一情况,一方面不能忽略桐城派的影响.吴汝纶被张百熙礼聘为首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有学者 认为:受其影响,教育界直隶一脉多宗桐城古文.在直隶人脉作用下,壬寅学制较少读经内容?.赴日考 察教育期间,吴汝纶提出学堂设中学的办法,"国朝史为要,古文次之,经又次之"?.这大不同于张之洞 等人所宣扬的"中体西用"以经学为宗的论调,将史,文的地位在学堂中加以提升.古文重要性的宣扬, 显然与吴汝纶桐城派大家的身份有关,据其弟子所言,他治经主张"因文以求经意","欲穷经者必求通 其意,而欲通其意必先知文"?.甚至认为习古文才是学堂保存中学的关键,并以姚选古文为学堂必用 之书,"即西学堂中亦不能弃去不习,不习则中学绝矣"?. 另一方面,新学制经,史课时的安排与吴汝纶提出中学"以国朝史为要"的大背景,正是清季经学地 位的式微和史学地位的上升.据梁启超1902年所言:"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 学",显示在近代修习西学,史学具有较易比附的学科优势.而科考改章,废八股,改试策论,使得史学地 位得到提升.经世之风与国粹思潮,也让史学显得日益重要?.原来作为实学而并称的经史之学,在西 方学术分科视野下的学堂科目设置中,又进一步各自独立为经学和史学课程. 壬寅学制出台后,其经学课时比重偏低以及趋新的取向,先是引起朝臣不满,有报纸刊出枢臣在朝 房痛诋学堂章程,课程不善的消息?.清廷也做出反应,增派荣庆为管学大臣《清史,稿》认为朝廷此举 用意在"百熙一意更新,荣庆时以旧学调剂之"?.各地接获章程后,也出现了质疑的声音.张之洞依据 湖北学堂办法,对学制中的读经安排明确提出两个问题:学堂功课既繁,是否需要限制读全经?读经定 有次序,但学生程度不同又当如何处理?? 1903年6月,张百熙与荣庆会奏请派张之洞会商学务,以补《壬寅学制》之不足?.在张之洞的主持 下,新的癸卯学制诞生了. 三,癸卯改制与经学课程的调整 癸卯学制,是张之洞在借鉴日本学制的基础上,将湖北办学经验与个人治学观念结合,对壬寅学制 进行修订的产物.相比壬寅学制,不仅修订了中学的分科办法,调整了各类各级学堂经学课程的比重和 内容,并在学堂不同阶段分别撰述通例或研究办法,完善了学科化的授经办法.更创设经科大学,将各 经专门研究.鉴于章程中有着太多张之洞的办学经验和治学办法,以至于有人指学堂章程"名日章程, 实公晚年学案也"?. 实际上,奉命会商学务的三大臣之间关于经学课程的主张并不统一.张之洞对经学课程的设计,荣 庆与张百熙的意见就截然不同,暗合《清史稿》对二人新旧的划分:荣庆认为初等小学读经功课,课时仍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第186页. ?《桐城吴先生尺牍》第四,第55_58页. ?贺涛:《桐城吴先生经说序》,《吴汝纶全集》第4册,第1168页. ?吴汝纶:《致严复》,郑逸梅,陈左高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9集,第23卷,《书信日记集一》,上海:上海书 店出版社,1992年,第76—77页. (关于经学和史学地位嬗变的问题,可参见章太炎《论经史儒之分合》,并参考周予同《有关中国经学史的几个问 题》(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着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95页)关于经史关系的阶段分期和罗志 田《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心》(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人民出 版社,1999年,第303—341页)对清季经史关系以及从"通经致用"到"通史致用"的梳理. ?《时事要闻》,《大公报》1903年3月18日. ?赵尔巽:《清史稿?荣庆传》,卷439,列传226,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401--12402页. ?《致京管理大学堂张尚书》,《张之洞全集》,卷256,电牍87,第9029----9030页.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总第5036--5037页. ?许同莘编:《张文襄公年谱》,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74册,第95页. 28 清季学制改革下的学堂与经学 旧太少,建议增加?;张百熙及其下属则认为经学,词章内容增加过多,隐约抵制?.各方意见不合,会议 多次,未能定议.不过,张之洞奉旨会商学务,实际上成为新学制的主持者,终究以其意见行事?. 1904年1月奏准的《奏定学堂章程》(因是年是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无论整体系统还是经学设 置,都承接了壬寅学制的部分内容,如仿照El本学制,学堂统系分为普通,专门两块,学科设置采取分科 办法规划中学,读经次序方面主张先以四书开蒙,中小学堂阶段只是读经,高等以上各学堂才开始研究 经学注疏,读经方法小学阶段都强调讲解,以及增加考试作为检验经学教学效果的办法等.但两者在各 阶段的教授内容,办法等细节方面,存在很多差异. 癸卯学制普通学教育层级与壬寅学制不同,先设学前教育性质的蒙养院,再分为三段六级.第一阶 段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堂与高等小学堂两级.第二阶段中等教育,包括中学堂一级.第三阶段高等 教育,包括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分科大学与通儒院.师范教育分为初级与优级,程度分别对应中学堂 与高等学堂.实业教育进一步细化,各项实业学堂均分为高,中,初三等.此外,还有译学馆,进士馆,仕 学馆等. 整体看来,普通与专门学堂的经学课程内容都有所增加.普通学堂除蒙养院与政法,文学,医,格 致,农,工,商等七个分科大学外,自小学堂至经科大学皆设经学课程.高等学堂阶段不像壬寅学制有政 科,艺科设与不设的区别,所分三类皆设经学课程.壬寅学制中文学科目下的经学更是直接列为分科大 学之一,通儒院也将经学列入专科.专门学堂则初级师范学堂完全科设读经讲经,简易科不设;优级师 范公共科与分类科皆设,加习科不设.大学堂师范馆,照优级师范章程办理.实业学 堂分为农,工,商三 种,仍旧偏重专门,与学生素有根柢的大学堂进士馆,译学馆等皆不设经学课程. 各学堂所设经学课程名目也有所变化:普通学堂中,小学堂经学课程名为"读经讲经",高等学堂为 "经学大义",经科大学分为十一门:周易学,尚书学,毛诗学,春秋左传学,春秋三传学,周礼学,仪礼学, 礼记学,论语学,孟子学与理学.专门学堂则初级师范学堂完全科设"读经讲经",优级师范公共科设 "群经源流",分类科设"经学大义". 同时,癸卯学制比壬寅学制更加详细地制定了中小学堂读经的步骤和教授办法,将学生每年应读经 书字数标出,使得各学堂便于掌控学生的读书进度.就各阶段教授办法而言,小学堂时期为保护儿童脑 力,强调经学课程以讲解为最要.但与壬寅学制不同的是,不强责背诵的对象,只是"记性较钝学生", 一 般学生仍主张"每13所授之经,必使成诵乃已".故小学堂每星期经学课程十二点钟,一半时间来读 经,一半时间用来挑背及讲解.中学堂科目增多,每星期读经六点钟,挑背及讲解只有三点钟.为加深 记忆,中小学堂均有每日半点钟温经时间,属于自习性质,不计入学堂时刻.高等学堂以上阶段,转为讲 授经学大义.到了经科大学,各经的专门研究重在自学而非授课,"为教员者不过举示数条以为义例,听 ". 学生酌量日力,自行研究 各阶段经学课程,张之洞皆订有通例或研究办法,实际上完善了新的教育系统内的授经办法:中小 学堂讲经,主张先明章指,次择文义,务须平正明显,切于实用,忌"繁难"与"好新恶奇".高等学堂则由 于经义奥博无涯,学堂晷刻有限,只讲诸经大义?.直至分科大学阶段,才开始研究.大体上遵循三个主 要步骤,即先明各经源流及流派;次以群经,诸子和史学等以证该经;再次以外国科学等证该经等.由于 张之洞一方面兼采汉宋,另一方面则主张中西会通,各阶段课程并无明显划分汉宋壁垒?,又注意将西用 之学与经学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强调通经致用,将群经总义定为"宜将经义推之于实用",各经研究"务 ?《癸卯十一月十三日致荣华卿尚书》,《张文襄公函牍未刊稿》,所藏档甲182—393. ?《时事新闻》,《大公报))1903年8月1日,8月17日,8月21日,8月24日. ?《时事新闻》,《大公报》1903年8月17日. ?所谓讲大义,即"切于治与身心,治天下者,谓之大义.凡大义必明白平易,若荒唐险怪者乃异端,非大义也". 《守约》,《张之洞全集》,卷270,劝学篇一,第9727页. ?这一做法也有可能受到作为其幕友的陈澧弟子梁鼎芬的影响. 29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当与今日实在事理有关系处加以考究". 至于经学课程的检验办法,因各学堂考试种类较壬寅学制增加,分为临时,学期,年终,毕业,升学五 种,使得考试检验随之增多.其中毕业考试内容规定尤其细致,分内,外两场.外场口试各学科分类,内 场笔试则头场须试经论.经学课程的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方式,一方面继承了科考形式,一方面增加了口试与检查学科 讲义 氰化物测定慧律法师六祖坛经3集35控烟知识讲座讲义宋大叔教音乐完整讲义华为财务bp 的内容?. 此外,癸卯学制修订了壬寅学制中小学阶段的课时比重,经学课程大幅度增加,蒙小学堂,高等小学 堂和中学堂分别由1/6,1/6,3/37_3/38,增加到2/5,1/3,1/4左右.详见下表: 表3《奏定学堂章程》中,小学堂"中学"各科时刻表 高等学堂阶段取消原来政科,艺科设与不设的区别,各分类皆列有经学课程.更创设经科大学,列 有专经研究.除了普通学之外,专门学堂的经学比重也有所增加.初级师范学堂完全科经学授讲课时, 程度等同于中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分类科程度等同于高等学堂,课时略减.但无论初级师范还是优级师 范,经学课时比重都超过壬寅学制中大学堂师范馆的规定.显示中学分科首重经学.故该章程的立学 宗旨阐明: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作为全学纲领的《学务纲要》也多处 提到经学万不可少,明确表示对经学的偏重. 癸卯学制虽然整体增加了各阶段经学课程,但中小学堂阶段诵读的经书内容,却较壬寅学制有所减 少.这是因为在中西并学的情况下,张之洞主张要保存中学,必须守约易简以救之?.在学堂功课既繁 的情况下,不得不限制读全经?.壬寅学制规定,自中学堂后,十三经全部读毕.癸卯学制则规定至中学 堂毕业为止,春秋只读《左传》,《礼记》,《仪礼》,《周礼》只读节本,尔雅不读.实际上十三经中只读十 经,且有三经只读节本,所学内容减少甚多.详见下表: 表4壬寅,癸卯学制中小学堂读经内容比较表? 到了高等学堂以上阶段,讲授经学大义的内容也有变化.张之洞早于《书目答问》经部下阐明:"经 ?关于学堂考试与立停科举的关系,详见关晓红:《殊途能否同归:立停科举后的考试与选材》,《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集刊》第59期.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军机处录副奏折,文教类,学校项,7213—44,胶片号:537—3258. ?《守约》,《张之洞全集》,卷270,劝学篇一,第9727页. ?《致京管理大学堂张尚书》,《张之洞全集》,卷256,电牍87,第9029---9030页. ?本表参考了周东怡:《清末学制c二扣c于为r就经裤缝科目彀置挡奄内容I7..-9"L-》《7,地域文化 研究》No.6(2010.3).但周表关于癸卯学制中初等小学堂第二,三年所读经书内容有误. 3O 清季学制改革下的学堂与经学 学,小学书,以国朝人为极,于前代着作,撷长弃短,皆已包括其中"?.故一反壬寅学制读汉以来注家大 义的规定,主张各经注疏等以国朝诸家之书为要.详见下表: 表5壬寅学制,癸卯学制高等学堂经学科目内容比较表 癸卯学制的章程条文,大都认为出自于陈毅之手?.但其中经学课程的规划,据张之洞身旁幕僚所 记,全部由张亲自操刀,"学务纲要,经学各门及各学堂之中国文学课程,则公手定者也"?.此言确非泛 论,学制中的一些主张,"张氏烙印"极为明显,在张之洞早期着述和奏稿中都有所体现.如没有放弃作 《劝学篇》时对康有为借公羊而谈变法的警惕性,言讲《公羊》,必须《公羊》,《觳梁》,《左传》三传并习. 小学堂读经主张讲解经文宜从浅显,深奥者入高等学堂再研习,并强调高等小学堂必读《诗》,《书》, 《易》数经的做法言论,可寻迹于张之洞此前所上《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而中小学阶段读《周 礼》,《仪礼》与《礼记》主张用节本,也早在接获壬寅学制时便已提出?.通过癸卯学制,张之洞得以将 湖北经验和个人治学办法落实到全国的学务规划中去. 壬寅学制未及完全施行,癸卯学制颁布后,新旧教育的衔接转换开始走向实践.作为旧学代表,分 科设学下的经学课程,无疑会引起时人的关注和讨论. 四,反应与评议 经学课程设置是要按照西方学制整合传统旧学,因而成为新学制被关注的焦点.经学规划是否合 适,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怎样,众说纷纭.学制中经学课程的规划,立意很高,但最终要落于实处.作为学 堂教育参与主体的教习与学生,展现了各自对于经学课程的接受程度.随着学制的推行,经学课程的实 施效果,背离了张之洞的初衷.时人评价,也出现了怀疑和否定的倾向. 学制立意强调分科治学,但在实际规制中,经学却存在于多处学科课程之中.如修身,人伦道德等 科,主要内容就是四书等经学大义.史学与中国文学等课程的开展,也离不开经学.如保存中国文辞的 目的,是为了方便读古经籍;研究中国文学,也离不开群经;研究史学,《左传》等是重要内容等等.这显 示了新学制中分科治学的精神,并不能完全掩盖与中学本身的关联.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学作为学 科存在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引发对经学与各科关系的讨论. 关于经学与各科关系的讨论,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经学,伦理与修身的共存问题.修身,伦 理内容多取自四书,五经大义,与读经课程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夫四书五经,何者非修身,何者非伦理? 吾不知此外更以何者为修身,伦理也"?.故时论认为,或将经籍大义归并人修身?,或将修身,伦理归人 ?范希曾补正,徐鹏导读:《书目答问补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页. ?胡思敬:《大臣延揽不慎》,《国闻备乘》,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55页.另见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 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教育世界》1906年第118,119号. ?许同莘编:《张文襄公年谱》,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 174册,第87页. ?该折提出:"经文古奥,幼年读之明其义理之浅者,长大以后渐解其义理之深者.若幼学未经上口,且并未寓目, 中年以往必更苦其奥涩厌其迂远,岂耐研寻."见《张之洞全集》,卷57,奏议57,第1488--1502页. ?《致京管理大学堂张尚书》,《张之洞全集》,卷256,电牍87,第9029--9030页. ?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光绪三十年七月初九日,第250页. ?《奏定小学堂章程评议》,《时报》1904年5月22日. 31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读经课?.一是经科,文科大学的分置存在争议.两次学制对分科大学的规划本就不同,壬寅学制参照 日本大学分类办法,经科纳入文学科下.癸卯学制则将经学与理学放入专为中国固有学术而创设的经 科大学,史学与文学放入可以对应西学分类的文科大学?.王国维在看过大学堂分科章程后,认为经学 与文学内容联系密切,"必欲独立一科以与极有关系之文学相隔绝,此则余所不解也"?.不赞同将经科 与文学科分列,主张废置经科,仍放人文学科下.若想表达尊经之意,则将文学科置于各分科大学之首 即可. 虽然对于分科规划有不同意见,但癸卯学制对于经学的注重,却是显而易见的.一些趋新的报刊, 认为奏定学堂章程过于强调旧学,必强学生读十三经,二十四史,"更令萦心于旧学 .王国维 之经说"? 则进一步揣i贝4张之洞的本意,认为分科大学,经学文学二科章程为"张尚书最得意之作",不惮于"学术?
本文档为【【doc】清季学制改革下的学堂与经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17-11-13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