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邓论和三个代表总结

邓论和三个代表总结

举报
开通vip

邓论和三个代表总结邓论和三个代表总结 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邓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邓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与社会历史条件: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邓论的形成和发展是时代的需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关系出现了趋于缓和的迹象。它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论是当代中国...

邓论和三个代表总结
邓论和三个代表总结 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邓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邓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与社会历史条件: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历史条件下,邓论的形成和发展是时代的需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关系出现了趋于缓和的迹象。它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基础上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1. 它坚持 的新境界; 2. 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3. 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 进行正确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 总的说来,它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形成的时代背景: 1.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2.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 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4.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三各代表”就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形成的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 1. 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活动领域(非公) 2. 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出现了多样性(效率与公平) 3. 物质利益的多样化日趋明显,群众的不同利益要求越来越多 4. 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加入了党组织) 5. 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 6. 党员干部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队伍主流是好的) “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贯彻“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是同马列毛邓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1世纪头20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将长期面临三个重大课题: 1. 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 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 2. 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断 增强综合国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3. 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 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领导核心。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确立和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毛邓的精髓。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把实践作为最高的权威,解放思想是在研究新情况的过程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使我们的思想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两者是同一思想过程的两个侧面,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 要做到两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确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求是精神。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 “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只要符合,就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包括了生产力的问题,还有生产关系的问题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确立任务的依据是:1.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2.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3.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 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紧迫性。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 已进入初级阶段,不能离开(对我国社会性质的界定) 2. 还处在初级阶段,不能超越(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界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表现: 1. 从发展水平看,这一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 段; 2. 产业结构状况,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由农业国向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 业的工业化国家转变; 3. 经济形态,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市场化程度较高 的历史阶段; 4. 文化教育发展水平 5. 人民富裕程度 6. 地区差别状况 7.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 8. 精神文明建设 9. 实现目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在实践中可以排除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左”),又可以抵制背离社会主义的错误主张(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第一次是我们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1)改革和革命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2)两者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3)都具有根本兴、广泛性和深刻性。a.改革是对旧体制的根本兴变革;b.改革涉及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内容的全面变革;c.各个深刻引起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稳定又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在中共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三个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1. 坚持以邓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2.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施科教兴国 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3.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进来”和“走出 去”相结合) 4.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体,政治协商制度,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 5.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 独立智利支持) 6.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7. 坚持党对军队的决定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8. 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爱国统一战 线,民主党派,民族,宗教,“一国两制”) 9.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和平共处 五项基本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新秩序) 10.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拒腐防 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发展观 主要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 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三农”问题,建设新农 村) 4.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不光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关系到社会稳 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5. 坚持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生态环境) 6. 坚持改革开放; 7. 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005年2月19日,胡强调: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走”战略步骤: 1. 从1980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2. 到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5年提 前完成) 3.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 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邓在1979年提出小康的概念。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 发展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 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保体系比较健全,就业比较充分,缩小工农、城 乡、地区差别 2.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3.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完备的现 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学习型社会 4.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整个社会走上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良性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具备的有利条件: 1. 我国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2. 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 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 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1. 这一战略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 2. 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目的和归宿 3. 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4. 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率,减少资源占用和消耗;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是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1.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3.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于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和生活质量有 着重要意义) 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20世纪80年代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和内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健全合作、互助、扶持机制;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农业: 国民经济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 1. 农产品是解决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吃饭问题,温饱) 2. 农业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 3. 农业、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 因此,农业的发展将最终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基础地位,不能动摇) 农业的发展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国家对农业实行必要的保护政策,还要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搞活经济实行开放,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 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生产能力,增加非农 产业收入,巩固基础地位) 2. 增加农民收入 3. 改善农村面貌 4. 培养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5.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多予少取放活”) 6.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农村税费改革)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1. 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 2. 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3.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4. 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粗放型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经济增长包括两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方面: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经济增长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提高统一起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 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 2. 是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3. 是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客观要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是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把科技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 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速度要以提高效益为前提;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效益也是结构的一种反映;质量是速度、结构和效益的最终反映,最终都是要通过质量来体现。(速度Vs结构Vs效益Vs质量) 发展才是硬道理,结构合理是手段,效益是保证,质量是体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科技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 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3. 科技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现代生产和管理的主体。科技的发展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决定于教育。科技、教育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途径是把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素质教育,教育结构调整,建设学习型社会) 加快科技创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好型社会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消耗获取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发展循环经济;2.保护修复自然状态;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4.强化资源管理;5.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资源得到有效开发):1.要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党政人才,企业家,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2.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以市场为基础性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经历两个阶段:1.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传统市场经济发展阶段;2.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是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道效益好的环节中去。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它能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使它们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 1.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 基本制度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 2. 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使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 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3. 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谁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 区别,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发挥它们的长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包含两层含义:1.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2.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表现在: 1. 经济关系市场化 2. 企业行为自主化 3. 宏观调控间接化 4. 经济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表现在: 1.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 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 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有两点必须明:a.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 2. 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 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 级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 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 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制度优 越性的重要表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它是我国国企改革的方向。深化国企改革,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a.产权清晰 b.权责明确 c.政企分开 d.管理科学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公司制企业是以法人制度为核心的企业。 2.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目标是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价格改革是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一要改革历史遗留的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的价格体系;二要改革不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 3. 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这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又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在调控模式上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1. 由原来的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 2. 由原来的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为主; 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向以指导性计划为主。 3. 由原来的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重点是加快财税、金融、投资、计划体制的改革。 4.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5. 建立多层次的社保制度。(安全网,稳定器) a.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 本养老模式 b. 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c. 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d. 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 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 1.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 有制经济是现代化建设的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进行宏观调 控的重要物质基础) 2. 我国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从范围上讲,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其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1.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3.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4.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保证。 否定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否定社会主义。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摆到正确的位置上,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这一点上,两者是一致的。两者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减少的进程中,不能对立起来。要营造能使两者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处理好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关系。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上可以实行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 股份制是所有制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有利于实行政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促使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活动,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有利于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筹集资金解决企业发展资本不足的问题,还有利于建立跨地区/行业/所有制/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股份制的性质(姓“资”姓“社”)如何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股份合作制是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它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内容: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老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 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 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按劳分配,从根本上否定凭借占有生产资料而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的权利,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按劳分配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只承认人们的劳动差别及由此产生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和富裕程度的差别。它把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直接联系起来,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收入分配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1. 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只是以企业为单位的个别劳动的 组成部分。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并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2. 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而只是局部范围内的。 3. 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是以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作为计量标准的,而不是按照 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算的。 4. 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现实生活中按劳分配的实现要受 到商品价格因素和价值运动规律的影响和制约。 按劳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还只能近似地实现。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分配方式是由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同时分配方式又是所有制的实现。 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主体) 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分配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要素都具有商品性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 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 1.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 确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 我们的分配政策,要有利于合法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 先富后富政策的根据: 1. 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每个人的个人情况不同,得到的劳动 报酬也不同) 2. 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 3.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必然优胜劣汰) 4. 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不平衡是绝对的,实现共 同富裕也是如此,不可能是同步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 在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出现收入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的现象。注重社会公平实质就是如何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问题。 我们的分配政策,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分配制度上保证了把提高效率放在优先地位,必然也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这种差距的拉大是有其必然性的。但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又要求避免收入差距过分悬殊。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1.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 2.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总之,要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产阶级专政(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这是我国的国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2.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完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 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必然有中国的特色: 1. 从政权组织的阶级结构和专政的对象来看,参加国家政权的有工人阶级、农 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还有民族资产阶级(现在民族资 产阶级不存在) 2. 从党派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3. 从概念的表述看,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国情,有其突出特点。这样的提法 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防止 曲解和片面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人代制的核心内容。 任何国家的民主,都受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我们的民主不是抽象的民主,而是具体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掌握立法权的全国人大居最高地位,这样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结合的产物。 八个民主党派: 政治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1. 中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共领导的, 是中共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 2. 合作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共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 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4. 都必须以 这一制度在实践上是行之有效的,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去过各族人民大团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加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也是我国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邓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也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抓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保证和支持。 那种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经济建设,是很不全面的。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包括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艰巨性): 1. 我国还没有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的高度发达的 经济文化。 2. 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 3. 认清在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要有一个过 程。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起来: 1. 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是完全一致的 2. 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3. 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也是完全一致的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一个基本要求,没有民主与法制,人民不可能当家作主,那就不是社会主义。 尊重和保障人权: 所谓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跟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 人权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江泽民指出,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两者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反对借口人权干涉一个国家的内政,也反对把人权作为实现对别国的某种政治企图的工具。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三个要点: 1.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即党领导人民群众实行依法治国 2. 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3. 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依法治国同坚持党的领导是一致的。共产党执政,领导国家,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必然要领导人民遵守、实施法律,党的活动也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 实行依法治国的历史意义: 1.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2. 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民主同法治是密不可分的 3. 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党的十五大 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4. 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稳定压倒一切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发展,也需要人的思想认识等主观条件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1.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 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经济制度是基础,政治制度是保证,意识形态是精神支 柱)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a. 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b.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c.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d. 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证 e. 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技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 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就显得突出 总之,一个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一个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一个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这就是我们今天对精神文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3. 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 辅相成:在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和互相 促进的。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对精神文明建设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精神 文明建设也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巨大的反作用。两个文明必须一起抓。坚持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又是德治经济。市场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有法律来保障。(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治国又是民主的根本保障。依法治国也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政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表现,同时它也离不开法制保障。(文化) 4.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是关键,联系实际是途径,弘扬正气是落脚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必须以马列毛邓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两个素质,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它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思想道德建设包括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 在思想道德建设中,首先要抓好理论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就寓于邓论和“三个代表”中。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结合,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巨大动力。社会主义和祖国又内在一致性。 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奋斗精神,是现代化的思想保证,是党永葆先进性、团结带领人民取胜的法宝,是各项事业进步的动力。 社会主义党的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当前我国思想道德的两个层次: 1. 共产主义道德 2. 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 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主要是承认了分配上的合理差别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1. 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深深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创造活动 2. 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应该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 3. 要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社会主义文艺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发展文学艺术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具体表现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物质和文化财富的创造性密不可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国两制”涵义: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1. “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2. 实行“两种制度”。 3. 在港、澳、台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4. 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 “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它的依据仍是马克思主义,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 “一国两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统一的原则。它是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途径。 “一国两制”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 “一国两制”也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出发的。 “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范例。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1995年1月28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了四点意见: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这是一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保护台湾同胞根本利益的法律,是反对和遏制“态度”分裂势力的法律。它不是一部针对台湾人民的法律,不是一部战争的法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新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多元化趋势加强,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开始趋向缓和,国际间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趋势。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的基本思想: 1. 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 2.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突出问题 3.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东西方的对抗Vs世界要和平的矛盾,是当代世界在政治上的主要矛盾。 南北方差距的扩大Vs国家要发展的矛盾,是当代世界在经济上的主要矛盾。 和平问题成为当代世界政治最突出的问题和集中体现;发展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和集中体现。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在加剧。 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 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维护和平。 之所以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因为:1.从世界来看,霸权主义当今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2.从中国看,争取世界和平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在国家利益中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处理国家关系时,不能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放在首位。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一贯以向前看的立场和态度,妥善对待历史恩怨,对待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中国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绝不允许别人将自己的强加于中国。)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中国是维护第三世界国家利益,促进发展的可靠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工人阶级:国家的领导阶级,是中共的阶级基础,是党和国家的基础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对我国国民经济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中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农民:是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领导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大历史责任。依靠知识分子,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共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共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坚持中共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坚持党的先锋队的性质,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改革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1. 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2. 坚持勤奋学习,扎扎实实提高实践“三个代表”的本领 3. 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 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创造一流工作业绩 5. 坚持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6. 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本文档为【邓论和三个代表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6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7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