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湘军军制对晚清军事改革的影响

湘军军制对晚清军事改革的影响

举报
开通vip

湘军军制对晚清军事改革的影响湘军军制对晚清军事改革的影响 湘军军制对晚清军事改革的影响 内容摘要:19世纪中叶,一支由书生统领的湘军崛起,并在与太平天国农民军的激烈对峙争斗中取得胜利,充当了清王朝的最后一排柱梁,从而几乎决定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命运。湘军制度对晚清兵制的影响,其余波直到清末才止。所以有清一代的军制,咸丰前是八旗、绿营制度的时代,咸、同至光绪甲午为湘军制度的时代,甲午战后为兴练新式陆军的时代,而论其转变,则以湘军为其枢纽。 关键字: 湘军 军事改革 影响 一、湘军兴起的历史背景 清朝国家的经制军队原有八旗、绿营两个体系。八旗早...

湘军军制对晚清军事改革的影响
湘军军制对晚清军事改革的影响 湘军军制对晚清军事改革的影响 内容摘要:19世纪中叶,一支由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生统领的湘军崛起,并在与太平天国农民军的激烈对峙争斗中取得胜利,充当了清王朝的最后一排柱梁,从而几乎决定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命运。湘军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对晚清兵制的影响,其余波直到清末才止。所以有清一代的军制,咸丰前是八旗、绿营制度的时代,咸、同至光绪甲午为湘军制度的时代,甲午战后为兴练新式陆军的时代,而论其转变,则以湘军为其枢纽。 关键字: 湘军 军事改革 影响 一、湘军兴起的历史背景 清朝国家的经制军队原有八旗、绿营两个体系。八旗早已腐败,不堪征战重任。而另一支国家经制军绿营,则在制度上存有严重的弊病。平时绿营军实行汛牟驻防制,三分之一左右的兵力用于驻防,造成兵力极其分散,缺乏集中的训练与监督;且军政不分、差操不分;又兵饷微薄,不足以赡其身家,从而养成了绿营兵将钻营滑巧、谋利敛财、漫无纪律、贪生怕死的积习。绿营兵在初期还不失为清王朝可以依靠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但乾隆中叶以后,这支军事力量每况愈下,将领生活奢侈,兵士纪律废弛。到鸦片战争时期,绿营兵已经积弊深重,不堪战守。清王朝遇事用兵,不得不临时招募乡勇。 鸦片战争后,随着阶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在两广地区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此时绿营兵完全失去战斗力,“旧日绿营,遂同虚设”。太平军进攻桂林时,只有一万人左右,而广西的绿营军就有两万两千人,又征调云、贵、川、湘、鄂、皖等省的绿营兵,共计有八、九万人之多,在数量上远远胜于太平军,而太平军所向披靡,直下南京。随着江南、江北大营的垮台,标志着作为清朝国家权力最重要的工具 — 绿营被打碎了。这样,清朝统治者已不可能指望绿营军来战胜太平军了,统治者迫切希望寻找另外的反革命劲旅来对抗太平天国革命的打击。于是,曾国藩组织的湘军便出现了。鉴于清朝经制军已完全腐化,根本无力担负镇压太平天国的重任,故 【1】曾国藩在筹建湘军时就一再强调:“非别树一帜,改弦更张,断不能办此贼也。”曾国藩就是要对原有军队进行改革,用全新的思想和方法来编练湘军。这时,由地主阶级编练的湘军代替了绿营作为对抗革命维护反动统治的新工具。“以新军代替绿营的决策,在对太平战争说,是一个有决定性意义的决策;在中国兵制史说,是 【2】以‘勇营’代替绿营的开端,是一个决定后来四十多年中国军队制度的决策。” 二、湘军军制 1853年初,为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咸丰命曾国藩去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他以罗泽南的湘勇为基础,略仿明朝戚继光的办法,幕练了一支“以忠义之气为主”的反动武装湘军。曾国藩办湘军的方针,是利用同乡、同族、同学、师生、亲友等封建关系,拉拢一批受孔孟之道熏陶、愿为保卫“圣道”、“伦常”而死战、在科举道路上失意、一心想立君功、升官发财的顽固地主绅士和书生我充任湘军骨干。其制完全不同于八旗、绿营。 湘军在招募方面有三大规条:一、统兵必亲自招募,不假手于人;二、严定选兵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三、必在湖南原籍招募,取具保结。曾国藩组织湘军,鉴于绿营将不知兵,兵不用命的弊病,故用自招的山农,以代有籍的世兵。在湘军制度里,统兵必亲自招募,不假手于他人,成为一条不成文的法规。其制凡统帅欲建军,拣统领数员,各檄募若干营,营官由统领挑选,哨牟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牟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层层挑选以成军。湘军招募,又严定选择的标准。湘军招募士卒,以湘乡、宝庆一带山僻的地方为主,专取精壮的、朴实的 、有士气的山民,凡油滑的 、有市井气的 、衙门气的都一概不收。至于招募士兵必就原籍招募,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因为募兵往往不如征兵易于管束,是由于招募时,不能详其籍贯,而游匪无赖得以混迹其间。于是入伍以后,轻于犯法,动辄逃亡。欲救其弊,惟有先选营哨官,令各就原籍招募,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的一法,庶几兵士都系土著,有家室妻子的眷顾。然后在营则什长、哨官、营官、统帅易于管束。遣散归籍,则知县、团总、户长,易于查察,遇有私逃,则营官、统领禀知本省,也可以按籍逮捕。 在营制方面。鉴于绿营机构重叠,非战斗人员过多,各营人数不一,编制不齐所造成的混乱局面。曾国藩认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必须有严格的军制。湘军编制以营为单位,“一营之制:营官亲兵六十名,亲兵什长六名。分前、后、左、右四哨,哨官四员,护勇二十名,什长三十二名,正勇三百三十六名,伙勇四十二名, 【3】一营共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四员在外。”此外,曾国藩还首创长夫制。绿营兵的主要任务是在各地镇守,除此之外,还有担负其它各种差役,如河工、漕运、守陵等。这样,其任务庞杂,而军中又没有专门的后勤部队来承担军中杂务,因而平时,平时无法集中精力训练,战时则到处拉差抓夫,扰害民间。鉴于这种情况,曾国藩别出心裁,特设长夫制。所谓长夫,是辎重兵兼工兵,在行军时担任搬运,在扎营时分则掘壕、筑墙。“长夫平均每一百人用三十二人,一营共用一百八十人,长夫为湘军的后勤夫役,许减不许增,若拔队远行,营官别拔公夫抬劈山炮,,不在此数内。营以上为分统、统领、统帅、大帅。兵有定额,各级将领职权清楚,规定每哨八个队中,一、五位抬枪队,三、七为小枪队,各队后紧随一个刀矛队。亲 【4】兵六个队中,一、三为劈山炮队,五位小枪队,各队后亦随一个刀矛队。”这既是根据湘军当时实际出发,有利于发挥各种武器的长处,又在实际上接近于西方国家的营制。 在饷章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兵饷合一、厚薪练兵、就地筹饷。清朝兵权、财权皆归中央,战时统兵大权由皇帝任命,兵将从各省抽调,军饷费用皆由户部从国库解送或从各省应缴款项中指拨。兵权与饷权在地方也是分离的,领兵者只管领兵,发饷者只管发饷,各按规章办事,二者之间并无统属关系。兵饷供应是兵权的标志,军队由谁发饷,谁就实际掌握了军权。以往清朝的各级武装力量皆由中央政府供饷,兵权也无疑为国家所有。曾国藩编练湘军,由于清朝政府国库空虚,除少数款项由户部指拨和外省协济外,其所有饷需几乎全部自筹。当军饷由国库供应,将士得到口粮和赏赐后会深感皇恩浩荡,思想如何报效国家;一旦军饷自筹,军队就成为了统兵将帅的私产;即使由户部指拨和各省协济的款项,亦有统兵将帅发放。这样,牟兵感恩图报的对象,也就只能是湘军的各级将帅也并非是国家了。于是,兵权和饷权就合二为一,落到统兵大员手中。曾国藩主张厚饷练兵,他认为绿营战斗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兵饷太低。绿营平时每月饷银马兵二两,战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清朝初年尚可维持生活,及至道光以后,已不够五口之家食用,因而不得不出营做小贩生意谋生。鉴于此,曾国藩决定实行优厚的饷章制度,使官兵安心服役。在制定湘军饷章时,大幅度的提高了士兵的粮饷供应标准,使之数倍于绿营。力求使勇丁所领月饷不仅能保证个人,而且能上事父母下蓄妻子,兵勇无须顾忌家口,可以一心一意在前线战斗。与绿营相比,湘军士兵的月薪较绿营士兵多1-3倍;与农民相比,则远远高出自耕农的收入,更是佣工收入的十几倍。因为当时中央财政困竭,其饷都是由大帅就地筹饷而来。这种就地筹饷的办法,军饷不是由户部筹拨,而归疆吏将帅就地自筹。自咸丰后,国库空虚,清廷不得不给疆吏将帅以就地筹饷的权力。湘军就地筹饷的办法,大别有七种:一办捐输,二运饷盐,三兴厘金,四拨丁漕,五请协济,六提关税,七收杂捐。自行这种办法后,结果造成了督抚专擅地方财政的现象。 湘军的遣散制度,其制大别有二:一 遣撤旧勇,另建新营 ;二 统将营,并撤其军。遣撤旧勇,另建新营,是于行军老气惫之后,因为士兵从征日久,渐染暮气,故必须将旧勇遣撤,另行招募,然后才能壁垒一新。至于统将离营,并撤其军,是与上条不同的,上条是撤军不撤将,这条是撤将并撤其军。湘军之制,因为军营必须自招,不能假手于他人,故统将离营,必撤其军,而不能就旧营而换新将。为了把这支军队抓在自己手里,曾国藩注重对士兵的思想教育。曾国藩治军,纪律严明,规定各种纪律几十条,严禁将士吸食洋烟、赌博及奸淫。如营中有吸食洋烟者 尽行责革。营外有烟馆卖烟者,尽行驱除。他还进行爱民教育,不许兵勇欺压百姓。曾国藩说:“用兵之道,以保民为第一要义。”所以将士不得“强掳民夫,强占民房”。如有违抗者,“即行指名禀明,军法从事” 。此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曾国藩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湘军的精神支柱。曾国藩把军营纪律与封建道德糅合在一起,强制灌输,教化士兵。基本概括为:禁嫖赌,戒游惰,慎言语,敬尊长。湘军每逢三、八操演,曾国藩必亲到校场演讲。以致士兵只知有长官,而不知有国家 。绿营法令太繁,士兵编籍入伍,伺应差使,专讲仪节。湘军则法令简单,营规只有数条,治病惟事征战,不应差使。故湘军帕手短衣,朴成耐苦,有军人勇敢之风,而无衙门差役的习气,与绿营染官气的情况不同。 三,湘军军制对晚清军事改革的影响 曾国藩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兵制改革,不但是清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对之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清朝的主力由经制绿营逐渐转移到了湘、淮私属军。军权乃至财政和人事等项大权也由中央转移到了地方督抚手中。曾国藩建制湘军,是晚清军事变革的先声,对清朝此后的兵制变革有很大的影响。其最大的影响是改革了清代的兵制,以募兵制代替了世兵制,开创了“兵为将有”的先例。湘军中养成了一种风气,除非招募、选拔过自己的顶头上司,其他人无论官职大小、地位高低、皆拒不从命。所以,不仅湘军以外的人不能对它进行指挥,即使湘军内部亦须节节管束,层层下令,谁都难以越级指挥下级部队。“行湘军此制,则上下 【5】相继,其将存,其军完。其将死,其军散” 。整个湘军实际上都成为以本部长官为核心的武装集团,从全体牟兵到每个组成部分、各级作战单位都变成私人武装。随着湘军的不断发展壮大,各级指挥系统逐渐完善,营官之上,有分管数营的分统;分统之上,有自主一路的统领;统领之上,有独当一面的统帅;统帅之上,有总统全军的大帅,即曾国藩。这样,层层兵权都落入私人手中,再不像八旗、绿营那样为清朝最高统治者所有了。 “ 清代兵为将有的起源,实始于湘军。将帅自招的募兵制代替了兵权归兵部的世兵制。从而兵将间的关系与军队与国家的关系也跟着改 【6】变了”。 此外,曾国藩主张厚饷练兵,他的饷章制度就当时而论,它的优点有三:第一,增加士兵的口粮。湘军陆军正勇每日口粮一钱四分,每月四两三钱,较绿营马兵口粮多一倍,战兵口粮几乎多三倍,守兵口粮多四倍,除个人生活外,还可以补助家庭,所以能专心操防。第二,湘军饷章不论平时战时饷需面议分别,与绿营制度遇征战出境则例于坐粮之外,加之盐折、夫价、余丁等款不同。绿营饷章,“平日有 【7】粮少之名,临事无省费之实,百年受养兵之累,应急无破寇之效”。湘军饷章却没有此弊。第三,湘军每营军需立有定限,将领各有公费,一所以防冒滥,一所以 为将领养廉。绿营何尝没有军需则例,只因仅有例领若干,例价几何的条文,而未立有军需定限,所以条例越多,冒滥越盛。所以太平天国起义时,清廷征调各省绿营前往抗拒,自道光三十年冬起,至咸丰三年春止,前后不过两年多,用兵不过九万七千七百余名,经户部奏拨军需银至两千五百一十万余两。而曾国藩直辖的湘军的军需,自招募起至解散止,前后十二年,全军初起时已一万七千人,其后逐渐增加,到同治元年共十二万人,而所用军需还不到三千万两。湘军的饷章制度,本是为着补救绿营的流弊而作,绿营平日饷薄,士兵兼营他业,战时则饷需繁多。且军营冒滥,流弊不一,都因饷章制度立法不善所致。湘军饷章,没有平时战时的分别,首加士兵口粮,以收养兵的功效,其平时军费虽多于绿营,而战时军费则少于绿营。次立军需定限,以防军营冒滥。这些方面,都改革了绿营的流弊,而受到一定得效果。正是优厚的饷章制度和高额的军饷待遇使湘军获得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湘军作战二十余年,尽管伤亡不断,但湘军子弟仍能源源补给。在咸丰、同治年间,东南各省勇营都以这个饷章做准则。其后淮军代兴,仍是一准此项饷章。直到袁世凯小站练兵,始变通其规模,但曾国藩厚饷养兵的原则,仍被袁氏诸人所采用。“所以 【8】湘军的陆军饷章,前后共支配了咸、同、光三朝四十年的军营饷章制度。”曾国藩还首创长夫制,使湘军摆脱了绿营差役的羁绊,可以一心一意冲锋陷阵,在提高战斗力的同时,也避免了战时随意抓夫拉差扰害百姓,减缓了兵民对立的情绪。袁世凯也效法曾国藩建立长夫制。在作战过程中,曾国藩注意购买洋枪洋炮装备湘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曾国藩对旧有兵制的系统化的改革,对此后淮军的兴起和袁世凯新建陆军的编练影响较大。 (一) 淮军 淮军是在曾国藩的指使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它脱胎于湘军又迥异于湘军。当时,太平军再入湖北,进攻湖南,清王朝大为震恐,下令曾国藩率湘军出战,湘军训练甫成,一战即溃。后来,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干涉和太平天国的内讧,给湘军以可乘之机,湘军才逐步取得战场主动。但要完全战胜太平军,仅仅依靠湘军是相当困难的,曾国藩既想扩展自己的实力,又深恐遭清廷的疑忌,不得已采取变通的方法,向清廷保荐了一批依附于自己的幕僚、将领,以壮大反革命的武装力量。他特别器重安徽合肥人李鸿章。1862年,李鸿章衔命赴庐州府招募淮勇,募得淮勇五营,曾国藩又调拨淮勇数营,组成了又一支对抗太平天国的反革命武装,因为这支军队开始主要从淮河流域招募而来,故名淮军。继曾国藩之后,李 【9】鸿章以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起家,“可谓曾国藩的‘门生’,袁世凯的‘老师’。” 李鸿章招募淮勇,乃系秉承曾国藩意旨。曾国藩意在“创立淮勇新军,以济湘军之穷”。当时主要是打算解决湘军战线延长和兵力不足的矛盾。 【10】“湘淮‘本系一家,淮由湘出,尤有水源木本之谊’。”因而湘军和淮军有着基本的一致性。其一曰:营制粮糈皆同。湘淮军改革绿营之制,略仿戚继光束伍成法,分营立哨。此外,淮军还因袭了湘军的薪粮、恤赏、濠垒、营务处、粮台等制度。其二曰:兵为将有。湘淮军“以招募易行伍”,以将帅自招的募兵制度代替了兵权归于兵部的世兵制。从而改变了兵与将、军队与国家的关系。淮军与湘军一样,先设官,然后由官招兵。就是因为这种制度使统领、营官、哨官成了大帅的私属,而牟勇也成了营官、哨官的私兵,“一营之中指臂相联,牟勇视营、哨,营、哨视将 【11】领,统领视大帅。”全军只服从李鸿章,完全成了“李家军”。李鸿章还效仿曾国藩,坚持对淮军进行封建思想教育,加强了对士兵的控制。“淮军的营制、 营规, 【12】尽法湘军,淮军之于湘军,好似儿子之于母亲。” 当然淮军从建立之初,就有某些区别于湘军的特质。其一曰兵将冗杂。湘军的组建原则是“选士人,领山农”。湘军将领主要是一些名利熏心而政治地位不高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中有科名的多达30人,淮军则有所不同,李鸿章虽然身为翰林,但却鄙薄那些以科名相标榜的人。他重视的不是门第身世,而是才能韬略;加之急于成军,饥不择食,广收杂揽,因而在13营淮军的11位统领中,只有举人廪生各一人,其余多为地主团首、降将、盐枭、防军等。这表明淮军将领的知识结构,比之于湘军将领要差得多。至于淮勇也不像湘勇那样以山农为主,而多是团勇、降众。其二曰志在利禄。曾国藩是一位理学家,特别注意对湘军灌输反革命思想和进行军事训练。李鸿章一面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辨等明威”;一面以利为义,用功名利禄,子女玉帛诱使将牟为清朝反动统治流血卖命。 在镇压太平军以后,湘军淮军又奉命北上围剿捻军,湘军势大跋扈,为满洲贵族所嫉妒,老奸巨猾的曾国藩不得不裁撤湘军之一部。同时,湘军日益腐化,兵饷为将领克扣,激起兵变,加之在战争中的损失,使湘军的实力遭到严重的削弱。淮军继而得势,李鸿章的政治地位日益显赫。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淮军不断增长,并为帝国主义所支持,使用了洋枪洋炮,成为当时军阀中最大的一支队伍。清王朝也不得不依靠和利用李鸿章及其淮军来进行统治。 (二)新建陆军 湘军的崛起,对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分解作用,满汉统治者间实力的对比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地方督抚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到了光绪末年,朝廷一兵、一卒、一响、一糈,都要仰求于督抚。清政府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也做了种种努力。在湘淮军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以后,湘、淮军大部分被派到边防、海防及内地关隘重地。为了使这些军队正式得到国家承认,左宗棠建议清政府把湘、淮军变为国家经制之师。清政府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同意了这个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这实际上是清政府 与地方地主阶级的地方武装相互妥协的结果。于是留防勇营被称为防军,实际上是私人武装以国家军队的形式存在。为此,清政府改编绿营,企图与防军相抗衡,于是出现了练军与北洋海军。可是在甲午战争中,号称“天朝上国”的清王朝,竟然败在“东洋一隅”的日本手下,无论防军、练军、北洋海军都全军覆没。战败的教训,使清政府认识到“必全按西法,庶足以御外侮”。统治阶层中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编练新式陆军的要求。于是清政府采取西方的组织和装备训练新军,新建陆军出现了。 甲午战争以后,清王朝决定创办新式陆军。这时袁世凯弄到一个浙江温处道的官职,充“督办军务处”差委,留在北京。他邀集一伙人,译撰兵书,又接受慈禧太后宠臣荣禄的指示,拟出新建陆军的各种 规章制度 食品安全规章制度下载关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关于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范本关于公司规章制度 。后来,醇亲王载沣、庆亲王奕劻会同军机大臣荣禄等,奏请光绪帝改变军制,保举袁世凯训练新军。还在袁世凯督练新军之前,两江总督张之洞首先聘请德国军官和北洋武备学堂的学生,筹办“自强军”二千八百六十人,后来扩充至五千人。淮军官僚,长芦盐运使胡菊棻,在离天津南七十里的新农镇练“定武军”十营四千七百五十人。后来,胡菊棻被任命为督办津芦铁路大臣,清朝政府决定将定武军交由袁世凯接统,继续训练,又增募二千二百五十人,扩至七千人,在新农镇开始督练新军。这样,北洋有新建军,南洋则有自强军,是为清朝创练新军之始。 袁世凯在新农镇,训练新式陆军,历史上称为“小站练兵”。他正是从小站练兵发家,后来北洋军阀的许多头面人物,大多在小站时即跟随袁世凯,所以北洋军阀嫡系又有“小站系”之称。小站系事实上构成了后来北洋军阀武装政治集团的班底。袁世凯凭借这支武装,使自己身价倍增。他出卖维新志士,破坏戊戌变法运动。用维新派的鲜血,向后党效忠,获得了慈禧太后和荣禄的信任。1898年,在慈禧的懿旨下,荣禄将北洋各军改为“武卫军”,亲自节制。武卫军分设左右前后中五军,每军约一万人左右。荣禄兼统中军,马玉昆统前军,董福祥统后军,聂士诚统左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被编为“武卫右军”,人数有原来的七千人到了一万人。1889年,在山东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要求撤换山东巡抚毓贤,改派一位“能干的人”,带着“操练很好的军队”去山东维持“秩序”。清政府为了迎合帝国主义的口味,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袁世凯一上任就对帝国主义百般献媚,而对爱国人民残酷镇压,任意屠杀。1900年,义和团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英、法、美、意、日、俄、奥、德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战争,清政府曾令袁世凯调兵保卫北京。但袁世凯按兵不动,继续与帝国主义勾结,坐视侵略军占领北京。他一方面与上海领事团成立“中立协定”,另方面又同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参加帝国主义的分裂活动—“东南互保”。结果,武卫 军前后左中四部在对付八国联军战争中几乎全部溃灭,独有按兵不动的袁世凯所部武卫右军不仅保留下来,而且还有较大发展,扩充为马步炮队二十营,成为北方最大的一支反革命武装。 袁世凯所督练和亲自统帅的这支新建陆军是与湘、淮军一脉相承的,而与淮军的关系尤为密切。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以募兵制代替了世袭制,实行将必自选、兵必自招、饷由帅筹、兵归将有的建军原则,从而引起了晚清兵制的重大变革。军队由国家的武装力量变为带兵统帅的家兵家将,成为将帅为自己谋求私利的武装集团,他人不得插手,即使国家也不能随意调用。这种情况导致各地纷纷效仿湘军和淮军的办法,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则由淮军脱胎而来,以淮军余裔为主干,袁世凯本人即是淮军统领吴长庆的部属,又被李鸿章所有意培养,新建陆军进一步发展了湘、淮军兵为将有的传统。“士兵只知有袁宫保,而不知有大清朝”。虽在军制上有所改革,但从清朝的军事力量来说,它是自八旗、绿营、湘军淮军一脉相承而来的。在军事装备训练方面,袁世凯采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以增强新建陆军的战斗力;然而,在选拔将牟方面,他却仍然因袭湘淮军阀的旧习,固守“兵为将有”的成见,把军队紧紧控制在自己手中。新建陆军的将牟几乎全部出身于淮军行伍或北洋武备学堂,就是袁世凯的‘家兵家将’也与淮军血肉相联,“所以人们称 【13】其为‘淮军余孽’。”袁世凯在开始编练新军时就认为,新军不仅要军容壮观,装备近代化,而且要训练有素。他指责旧军腐败,武备废弛,“固由于训练之无法,实始于选募之不精”“兵力强弱,在慎选于募兵之始”。“凡募兵必须遴派妥员分赴风气刚劲之处,厚给口食,逐细挑选”,尤其不准招募曾经出入于防练各军的游勇溃卒,以杜绝旧军队积习的浸染。 军队是维持统治秩序的主要工具,是国家的武装力量,历代统治者都将军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最高军权由皇帝独揽,但湘军崛起后情况大为改变。袁世凯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为了控制新建陆军,从编练开始,就将各项大权牢牢抓在手中,刻意培植私人武装,网络为他服务的人才。袁世凯除了搜罗和招揽一批亲朋好友、门生故旧外,也从各处无色了一些军事方面的人才。许多北洋武备学堂的学生和留学人员均被委以重任。新建陆军和湘淮军的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脉相承的,但新建陆军的封建性达到了新的阶段。新建陆军将领的选用,更加赤裸裸地用金钱收买,拜义父,讲师生,拜把兄弟,结儿女亲家,封官许愿,小恩小惠,安插亲信等各种手法,培植死心塌地的爪牙。新建陆军从诞生起就自立门户,独树一帜,被袁世凯训练成带有浓烈的人身依附性质的武装。从曾国藩到袁世凯,一脉相承,使军队由国家的武装力量变为统兵将帅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武装集团。 额设夫役制度,就是在正兵之外,设有长夫制。长夫之制,于1854年由曾国藩 首创。新建陆军受湘军的影响,除正兵7000人外,还额设长夫3800名。正兵平时可以在训练时集中精力刻苦训练,以提高军队的素质,战时则能在长夫的配合下,全身心地投入战斗,无疑会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长夫制的设立,是军队建设过程中,加强后勤工作的一项得力措施,加强了湘军、新建陆军的镇压职能,对后来的军队兵种配置也起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过去清王朝只承担八旗、绿营的军费,而不承担后来新募湘、淮军的军费开支。但是这些乡勇部队,又是维护其政权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只好允许湘淮统帅他们自行解决粮饷的问题。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与曾国藩、李鸿章的湘淮军在这点上大不相同,它的军饷根本不需自筹,而是由户部供应的,因此,没有财政上仰给与人的后顾之忧。在旧军中,官牟层层克扣士兵薪饷,普遍引起兵变。袁世凯很明白,要使军队忠于个人,主要是靠确实保障按月定期发给厚饷,再加之小恩小惠。袁世凯为了笼络军心,还在募兵告示中宣示了士兵伤病、死亡所能受到饷银的优遇。俸饷为军队之性命所系,虽然俸饷优厚,并不表示军队的战斗力高,但是粮饷微薄,无疑会影响士兵的招募和军队的战斗力。袁世凯继承曾国藩的厚饷养兵思想。旧制绿营饷章,马兵2两,步兵1.5两,守兵1两。湘军正勇月饷数额与绿营兵战时饷额相当,超出绿营兵平时饷额1-3倍,而新建陆军则更高。优厚的饷银对农民出身的士兵有一定的吸引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兵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新建陆军也注重封建思想的灌输,首重训兵,次重练兵。他网络了一批文人,为他炮制无数的训词以及《劝世歌》来教化士兵。袁氏练兵处广招封建文人,对牟兵讲述“经史大义”灌输“忠君”“尽孝”等封建思想。要求士兵守营规,勤操发,奋果敢,卫良民,怀国耻,惜军械,敬长官,崇笃实,知羞耻等等,特别是在军中供设他的长生禄位牌,向士兵灌输“袁大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为袁大人卖命”的思想,培养对他个人的信仰与忠诚,以致士兵“只知有袁宫保,而不知有大清朝”。 其核心就是要把士兵驯服成效忠舍命的工具和奴才。封建伦理纲常的教化带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有助于曾、袁牢牢驾驭和控制军队。“把新建陆军的全体官兵固结在袁世凯的周围,形成一种以封建关系为纽带的特殊团体,也就是北洋军阀 【14】集团中一直盛称的‘北洋袍泽’关系。” 自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的五十多年内,清王朝衰败的征兆日益显露。外有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内有农民革命的反抗、打击。连年不断的战争灾难,民众涂炭,辗转于死亡线上,人们迫切期待一种新的生活,即使统治阶级内部也希望有所变革。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窘境,维护统治,清政府外而妥协投降,不惜出卖中华民族的利益,以换取外国侵略者的支持和谅解;内而加紧防范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向汉族军阀官僚开放政治权力,以博取他们的忠心和效命,这就使满汉统治阶级的 权力逐步得到调整。其中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支柱—军队的改制是一个重要环节。北洋军阀就是在清王朝的经制兵八旗、绿营之外,继湘、淮之后,创建新式陆军的过程中得以逐步形成的。袁世凯利用北洋军,篡夺了国家政权,并最终导致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民族忧患更深,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局面的形成,寻根溯源不能不追溯到曾国藩的军制改革和湘军的建兵原则。湘军的崛起,拉开了清末兵制改革的序幕,湘军自招、自练、自有的募兵制代替了世兵制的八旗、绿营兵制,从而引起了晚清兵制的重大变革。湘军始创的勇营兵制,在近代中国军事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成为从传统兵制向近代兵制过渡的一种媒介,而新建陆军的创建,是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的标志,为清末全国军制改革提供了蓝本和先导。 注释: 【1】王定安著《湘军记》,岳麓书社 , 1983年版第186页。 【2】罗尔纲著《湘军兵志》,中华书局 , 1984年版第20页。 【3】罗尔纲著《湘军兵志》,中华书局 , 1984年版第92-93页。 【4】罗尔纲著《湘军兵志》,中华书局 , 1984年版第159-160 页。 【5】罗尔纲著《湘军兵志》,中华书局 , 1984年版第135页。 【6】罗尔纲著《湘军兵志》,中华书局 , 1984年版第212页。 【7】罗尔纲著《湘军兵志》,中华书局 , 1984年版第115页。 【8】《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三 【9】谢本书著《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6页。 【10】苑书义著《李鸿章传》 ,人民出版社,第48页。 【11】王定安著《湘军记》,岳麓书社 , 1983年版第338页。 【12】罗尔纲著《湘军兵志》,中华书局 , 1984年版第206页。 【13】 李宗一著《袁世凯传》,中华书局 ,1980年版第57页 。 【14】来新夏著《北洋军阀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第121页
本文档为【湘军军制对晚清军事改革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12
浏览量: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