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学]人体解刨学习题

[理学]人体解刨学习题

举报
开通vip

[理学]人体解刨学习题[理学]人体解刨学习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4、反馈 2、神经调节 5、负反馈 3、体液调节 6、正反 二、填空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_____水平的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_____。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_____。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_____和_____。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_____和_____。 6、体内在进行机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___...

[理学]人体解刨学习题
[理学]人体解刨学习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4、反馈 2、神经调节 5、负反馈 3、体液调节 6、正反 二、填空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_____水平的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_____。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_____。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_____和_____。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_____和_____。 6、体内在进行机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_____。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_____反馈调节。 三、判断 1、人体生理学是在研究人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2、细胞能在不断地自我更新中保持自身结构和机能的特殊性,这是任何非生物不可能发生 的过程。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4、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5、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一些有着固定反射弧的反射 活动。 6、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7、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1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反应,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 2、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A、突触,B、中枢,C、效应器,D、外周神经 3、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A、传入神经,B、中枢,C、传出神经,D、效应器 4、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 C、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称为激素的靶细胞,D、体液调节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 5、植物神经系统对于心血管系统是, A、控制系统,B、受控制系统,C、控制信息,D、反馈信息 6、心血管系统对于植物神经系统是, A、控制系统,B、受控制系统,C、控制信息,D、反馈信息 7、迷走神经传出纤维的冲动可看作是, A、控制系统,B、受控制系统,C、控制信息,D、反馈信息 8、动脉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动脉血压变化,使相应传入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可看作, A、控制系统,B、受控制系统,C、控制信息,D、反馈信息 9、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 人体血压稳定,B、人体体液理化特性相对稳定, 2 C、人体活动按某一特定程序进行,到某一特定目标,D、体内激素水平不致过高 10、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B、排便反射,C、血液凝固,D、局部性体液调节 11、在人体功能调节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A、全身性体液调节,B、全身调节,C、神经调节,D、局部性体液调节 12、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A、种族遗传,B、先天获得,C、数量较少,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13、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迅速,B、准确,C、持久,D、短暂 14、排便反射是, A、自身调节,B、负反馈调节,C、体液调节,D、正反馈调节 (二)双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叙述,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固定,灵活可变, 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 需后天学习获得, 数量有限,比较恒定、少变或不变, 反射活动的适应性比较有限 2、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出现反应迅速,B、局限而精确,C、作用持续时间较长, D、作用范围广泛,E、适于缓慢进行的一些生理过程的调节 3、属于条件反射的有, 3 食物入口引起唾液分泌,B、沙粒入眼引起流泪,C、望梅止渴, D、叩击髌腱引起小腿伸直,E、谈起美食引起唾液分泌 (三)多项选择题 1、以下何属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 心脏生物电原理,B、突触传递的原理,C、肌肉收缩的原理, D、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E、运动时心功能的变化 2、下述神经调节的特点正确的是, 反应为速度慢,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C、作用范围广, D、持续时间短,E、反应迅速而准确 3、反射弧组成包括, 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 4、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 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 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E、看见酸酶唾液立即分泌 五、简述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生理意义 六、论述题,试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参考答案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适应性反应。它是神 4 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 调节。 3、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 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由受控制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至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 1、整体 2、反射 3、体液调节 4、急性动物实验、慢性动物实验 5、正反馈、负反馈 6、正反馈 7、负反馈 三、判断 1、× 2、? 3、? 4、? 5、× 6、× 7、×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2、A3、B7、C8、D9、C12、D13、 C4、A5、A6、C10、D11、C14、D (二)双项选择题 1、AC 2、AB 3、CE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BDE 3、ABCDE 4、ABC 五、简述 5 1、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2、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六、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等五部分组成,缺一不可。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冰整个机体的调节机能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2、体液调节,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随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对特定组织发生作用,调节它们的活动。体液因素主要是激素。此外,组织细胞的某些代谢产物,如乳酸、腺苷、二氧化碳等,也属体液调节因素,其主要作用是引起局部血管舒张,使局部血流量增加。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持久和较广泛。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时不能绝然分离,因为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连结在一起的,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指在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不幸福经委体液而发生的适应性反应。此调节所能调节的幅度和范围虽较小,但对于生理功能调节仍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神经肌肉一般生理 一、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 6 3、主动转运 4、兴奋 5、阈强度 6、兴奋性 7、静息电位 8、动作电位 9、阈电位 10、极化 11、去极化 12、超极化 13、超射 14、局部反应 15、神经冲动 16、协同转运 17、跳跃传导 18、等长收缩 19、等张收缩 20、不完全强直收缩 21、完全强直收缩 二、填空 _______。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方式有_______和 2、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_______和_______。 3、有时关闭,有时开放是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中_______的机能特征。 4、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5、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_______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用同一个_______。 6、细胞内钾离子浓度_______细胞外,细胞外钠离子浓度_______细胞内。 7、刺激要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必须使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达到某一睹物思人值。 8、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的变化依次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9、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超高则表示兴奋性_______。 10、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有_______和_______的变化。 7 11、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理是_______。 12、可兴奋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对_______的通透性较大,此时细胞膜上相关的_______处于开放状态。 13、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_______和_______。 14、分别用几种性质不同的刺激,当它们的强度都达到阈值时,在同一可兴奋细胞所产生的动作电位波形_______,波幅_______,单细胞动作电位表现为。 15、相对不应期出现在绝对不应期_______其特点是兴奋性较正常_______。 16、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_______。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_______,明带长度_______,H带_______。 17、横桥与_______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18、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质具有三种功能状态,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9、细胞内外O的扩散转运,其扩散速度与_______和_______有关。 2 20、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_______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_______浓度梯度扩散。 21、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运方式是_______和_______。 22、刺激作用于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膜超极化达_______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上_______的爆发性开放,导致动作电位的_______。 23、人为减少可兴奋细胞细胞外液中_______的浓度,将导致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减小。 _______,其中_______具有摄取、贮存、释放钙离子的24、骨骼肌肌管系统包括_______和 作用。 25、前负荷可影响骨骼肌的_______,进而改变_______重叠程度,影响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张力。 8 三、判断 1、钠泵的作用是将钠离子运出细胞,将钾离子运入细胞。 2、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越大,静息电位绝对值越大。 3、神经纤维兴奋时,细胞膜对钠、钾离子的通透性同时增大,从而产生动作电位。 4、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对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影响。 5、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都属被动转运,因而转运速率随细胞内外被动转运的电化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6、抑制小肠上皮细胞钠泵的活动,对小肠营养物质的吸收无影响。 7、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时,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 8、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可兴奋细胞的任何变化。 9、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都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机制传导动作电位的因此二者兴奋的传导速度相同。 10、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11、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位。 12、神经细胞动作电位末期,即正后电位埋藏兴奋性较正常兴奋性低。因此此期细胞膜上的钠通道尚未完全恢复到备用状态。 13、局部的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渐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14、可兴奋细胞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该细胞在每秒钟内的最大兴奋频率。 15、骨骼肌细胞具有发达的肌管系统,横管系统与纵管系统在三联体处彼此沟通。 16、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不需消耗ATP。 17、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过程中,横桥与钙离子结合,牵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 9 18、肌肉不完全强直收缩的特点是,每次新的收缩的收缩期都出现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过程中。 19、骨骼肌收缩时,长度可以不缩短,而仅发生肌张力的变化。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关于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细胞膜是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膜, A、 B、 细胞膜是细胞接受外界或其他细胞影响的门户,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D、 水溶性物质一般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而脂容性物质则不能。 2、O和CO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属于, 22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被动转运,D、协同转运 3、白细胞吞噬细菌是属于, A、主动转运,B、易化扩散,C、被动转运,D、入胞作用(胞纳) 4、物质在特殊的细胞膜蛋白质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属于,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出胞 5、在一般生理情况下,钠泵每活动一个周期可使, A、 2个Na+移出膜外,B、2个K+移入膜内, C、3个Na+移出膜外,同进2个K+移入膜内, D、2个Na+移出膜外,同时3个K+移入膜内 6、关于易化扩散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通过一般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10 B、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 C、 作为载体的膜蛋白质与被动转运物质之间有高度的结构特异性, D、 通道蛋白质对被动转运的物质没有特异性 ++7、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A、 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B、膜在兴奋时Na+的通透性大, C、膜上ATP的作用,D、膜上钠泵的作用 8、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A、 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B、 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C、 细胞外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D、 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9、细胞膜在静息情况时,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 A、K+,B、Na+,C、Ca+,D、Cl+ 10、静息电位大小接近于, A、 钠平衡电位,B、钾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D、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11、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化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A、K+,B、Na+,C、Ca+,D、Cl+ 12、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小称作, A、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超射 13、安静时膜电位处于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 A、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超极化 11 14、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 A、局部电位,B、阈电位,C、锋电位,D、负后电位 15、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静息状态下,Na+、K+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B、 细胞接受刺激开始去极化时,就有Na+大量开放, C、 在动作电位去极化相K+通道也被激活,但出现较慢, D、 Na+通道关闭,出现动作电位的复极化相 16、动作电位的特点之一是, A、 阈下刺激,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B、 阈上刺激,出现较阈刺激幅度更大的动作电位, C、 动作电位的传导随传导距离的增加布景变小, D、 各种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各不相同 17、人工地减小细胞浸浴液中Na+浓度,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什将, A、先增大,后减小,B、增大,C、减小,D、不变 18、可兴奋组织的强度-时间曲线上任何一点代表一个, A、强度阈值,B、时间阈值,C、具有一定强度和时间特性的阈刺激,D、时值 19、引起神经细胞发生局部反应的刺激是, A、阈刺激,B、最大刺激,C、阈下刺激,D、阈上刺激 20、神经细胞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是, A、 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B、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C、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 12 D、 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21、蛙有髓神经纤维绝对不应期持续时间为2.0ms,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的动作电位的次数不可能超过, A、50次,B、500次,C、100次,D、200次 22、引起电压依从性Na+通道对Na+通透性突然增加的临界膜电位是, A、静息电位,B、局部电位,C、阈电位,D、阈值 23、关于有髓神经纤维跳跃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以相邻郞飞结间形成局部电流进行传导,B、传导速度比无髓神经纤维快得多, C、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耗能多,D、不衰减扩布 24、肌肉收缩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 A、 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缩短,B、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带不变, C、明带与暗带长度均缩短,D、明带和暗带长度无明显变化,而肌小节长度变短 25、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A、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B、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C、千世修来共枕眠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D、横管、纵管和肌浆网 26、骨骼肌中横管的作用是, A、 钙离子的贮存库,B、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C、钙离子进出肌纤维的通道,D、营养物质进出细胞的通道 27、安静时阻碍肌纤蛋白同横桥结合的物质是, A、肌凝蛋白,B、肌钙蛋白,C、肌纤蛋白,D、原肌凝蛋白 28、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 A、前负荷,B、后负荷,C、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和,D、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差 13 29、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动作电位, A、不发生叠加,B、发生叠加,C、幅值变大,D、幅值变小 30、下列属于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是, A、动作电位通过纵管向肌细胞深部,B、肌浆网释放钙离子到肌细胞浆内,C、终末 池中的钙离子逆浓度差进入细胞浆内,D、横管释放钙离子到肌细胞浆内 31、在骨骼肌收缩过程中,能与细肌丝结合的是, 钾离子,C、钙离子,D、镁离子 A、钠离子,B、 32、刺激引起兴奋是由于, A、 提高钠离子内流量,B、能使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 C、提高钾离子流出量,D、以上都不是 33、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最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A、阈电位,B、时值,C、阈强度,D、强度-时间变化率 34、大多数可兴奋细胞接受到刺激发生反应的共有表现是产生, A、神经冲动,B、收缩,C、分泌,D、动作电位 35、如果用膜外直流电刺激神经纤维,那么于膜的何处首选可能产生动作电位, A、阴极下,B、阳极下,C、阴极下或阳极下均可,D、阴极和阳极中间 36、在可兴奋细胞绝对不应期内,测试刺激的阈强度, A、无限大,B、为零,C、高于正常水平的阈强度,D、低于正常水平的阈强度 (二)双项选择 1、单纯扩散是, A、 顺浓度差转运,B、依靠膜载体,C、不耗能, D、通过膜通道,E、借助膜上泵的作用 14 2、钠泵的作用有, A、 将钠离子运至细胞内,B、将细胞外的钾离子转运至细胞内, B、 将钾离子运至细胞外,D、将胞内钠离子转运至胞外, E、将钠离子或钾离子同时转运胞外 3、绞股蓝对物质主动转运的特点是, A、 顺电位差进行,B、不消耗ATP,C、以载体为中介, D、逆电化学梯度进行,E、需要消耗ATP 4、钠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 A、易化扩散,B、主动转运,C、单纯扩散,D、出胞,E、入胞 5、钙离子通过骨骼肌细胞肌浆网膜的方式有, A、主动转运,B、单纯扩散,C、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D、出胞,E、入胞 6、下列关于生物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水平的生物电现象表现形式主要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B、 离子跨膜移动的动力是离子泵主动转运导致的膜两侧电-化学势能差, C、 生物电现象仅存在于神经纤维, D、 离子可否跨膜移动的前提是膜两侧有浓度差, E、 生物电的大小不能直接检测,只能从理论上推导 7、与神经纤维兴奋具有同样意义的是, A、神经冲动,B、阈电位,C、阈值,D、动作电位,E、静息电位 8、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 A、 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B、 不随细胞外钠离子含量的变化而改变, 15 C、 不随传导距离而改变, D、不随细胞的各类而改变, E、不随细胞处的环境温度而变化 9、兴奋性降低时, A、 阈强度增大,B、阈强度减小,C、阈电位上移, D、阈电位下移,E、阈电位和阈强度不变 10、关于阈下刺激, A、 是低于阈值的刺激,B、作用于可兴奋细胞可致幅度较低的扩布性动作电位, B、 可引起细胞膜发生紧张电位,D、阈下刺激是衡量细胞兴奋性大小的指标之一, E、任何阈下刺激的作用经过总和都可以引起可扩布兴奋性 11、在绝对不应期中细胞处于, A、 兴奋性为零,B、阈电位下降,C、阈上刺激可引起扩布 性兴奋, D、阈强度无限大,E、此期细胞膜上的钠通道一直处于失活状态 12、横桥的特性是, A、 可与肌纤蛋白结合,拖动细肌丝向M线方向滑行, B、 可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分子构型发生改变, C、 具有ATP酶活性, D、 具有腺苷酸环化酶活性, E、 横桥发生扭动时无需消耗能量 13、下述哪些过程需要细胞本身消耗能量, A、 维持正常的静息电位, B、 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大量的钠离子内流, 16 C、 在动作电位的复极化相,钾离子外流的增加, D、 骨骼肌细胞胞浆中的钙离子向肌浆网内部聚集, E、 骨骼肌细胞肌浆网向胞浆中释放钙离子 14、引起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直接因素是, A、 钙离子的释放,B、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C、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D、钙离子的回收,E、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 15、细胞生物电现象有各种表现是由于, A、 细胞外液的正离子总数比负离子总数多, B、 细胞内液的正离子总数比负离子总数多, C、 某些带电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 D、 膜在不同情况下对带电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 E、 与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无关 (三)多项选择 1、钾离子进入细胞内是, A、借助通道,B、不耗能,C、被动扩散,D、借助泵,E、顺浓度梯度 2、钠离子进入细胞是, A、借助通道,B、不耗能,C、主动转运,D、借助泵,E、顺浓度梯度 3、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A、 有结构特异性,B、竞争性抑制,C、饱和现象, D、不依赖细胞膜上的蛋白质,E、是一种被动转运 4、细胞膜对物质主动转运的特点有, A、逆浓度梯度转运,B、消耗能量,C、借助泵,D、有特异性,E、由ATP供能 17 5、Na+-K+泵的功能特点有, A、 逆浓度差、电位差的转运过程,B、由ATP供能,C、消耗能量, D、使细胞膜内外的钠离子和钾离子浓度相等,E、属于易化扩散 6、关于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叙述, A、 它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电位,B、它是膜外为负、膜内为正的电位, C、其大小接近钾平衡电位,D、其大小接近钠平衡电位,E、它是个稳定电位 7、关于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 A、 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小于细胞内的浓度,B、 B、 细胞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 C、 细胞膜主要对钠离子有通透性, D、 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大可使静息电位加大, E、 加大细胞外钾离子浓度,会使静息电位减小 8、关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叙述, A、 它是瞬时变化的电位,B、它可作衰减性扩布,C、它可作不衰减性式扩布, D、它是个极化反转的电位,E、它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9、细胞发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的变化过程有, A、复极化,B、超射,C、去极化, D、极化,E、超极化 10、关于细胞膜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动作电位的锋值报道失时接近钠离子平衡电位, B、 动作电位复极化相主要由钾离子外流引起, C、 静息电位湮没无闻略低于钾离子平衡电位, D、 动作电位可发生于任何细胞, 18 E、 动作电位复极后,钠离子和钾离子顺电化学梯度复原 11、钠泵活动所造成的离子势能贮备,可用于, A、 钠离子、钾离子的易化扩散,B、细胞各种形式生物电现象的产生, B、 继发性主动转运,D、大分子物质的入胞和出胞, E、有助于小肠上皮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12、膜通道的功能状态可区分为, A、激活状态,B、备用状态,C、失活状态,D、灭活状态,E、静息状态 13、当膜的某一离子通道处于失活状态时, A、 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减小,几乎为零, B、 即使再大刺激也不能使该通道开放, C、 如遇适当的刺激,可出现通道的开放, D、 神经纤维的绝对不应期中,膜上的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E、 失活状态的通道不可能再恢复到备用状态 14、再现刺激参数达下列哪几种情况可使细胞膜局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A、基强度,B、阈值,C、时值,D、阈下刺激,E、阈上刺激 15、局部反应的特征是, A、“全或无”的变化,B、只发生电紧张性扩布,C、无不应期, D、可总和,E、?发生不衰减性传递 16、关于骨骼肌的收缩形式,论述正确的有, A、 单个刺激引起肌肉一次快速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B、 单收缩的收缩和舒张时间决定于钙离子释放的回收时间, C、 单收缩的收缩时间约为50ms~60ms,舒张时间约国30ms~40ms, 19 D、 连结脉冲刺激,如后一刺激落在前次收缩期内则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 E、 整体内肌肉全是等张收缩 17、关于骨骼肌兴奋与收缩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肌肉的兴奋和收缩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 B、 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同时开始, C、 收缩时程比兴奋时程长得多, D、 强直收缩时,肌肉收缩可以融合而动作电位却不能融合, E、 肌肉兴奋是收缩的前提 18、细胞膜具有的功能包括, A、受体功能,B、载体功能,C、通道功能,D、泵的功能,E、屏障功能 19、以下功能依靠胞吐、胞纳作用完成的有, A、白细胞吞噬细菌,B、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C、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 D、胰蛋白酶原分泌,E、胃粘膜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五、简述 1、简述兴奋性与兴奋的区别与联系。 2、简述Na+-K+泵的的本质、作用及生理意义。 3、简述同一细胞动作电位传导的本质、特点和机制 4、简述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原理。 5、简述兴奋性的变化规律。 6、简述动作电位产生和恢复过程中钠离子通道功能状态的改变。 六、论述题 20 1、举例说明的物质转运形式。 2、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3、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4、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参考答案 第二章 神经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 一、名词解释 1、脂溶性物质自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跨膜转运。 2、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甚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向浓度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3、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膜的另一侧的过程。 4、在静息状态下,由于刺激的作用而使可兴奋细胞或组织产生或扩布性动作电位的过程。 5、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可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6、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的兴奋能力,即细胞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它由细胞内在特性决定,是产生兴奋的前提。 7、细胞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8、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接受一个有效刺激所出现的一系列的膜电位的波动。 9、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10、正常细胞在时膜电位处于内负外正的状态。 11、极化状态减小。即膜内负值较静息电位时减小。 21 12、极化状态加大。即膜内负值较静息电位时减大。 13、指去极化相中从膜内电位为零膜内电位为正的一段。 14、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15、沿神经纤维以脉冲形式传导的动作电位。 16、某些物质的必须与钠离子主动转运结合进行,故称协同转运。 17、有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在相邻接的两个郞飞结处相继出现,并继续传导下去,这种传导方式称为跳跃传导。 18、在观察后负荷对肌肉的影响时,使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这时肌肉产生的张力达到它的最大限度,收缩的初速度为零,而肌肉不出现缩短,故称等长收缩。 19、在中等强度后下,肌肉收缩时既产生张力,又出现缩短,而且每次收缩一出现张力都不再增加,这一收缩形式称等张收缩。 20、刺激频率增加,使每一个新的刺激落在前一个收缩过程中的舒张期而形成的收缩表现。 21、刺激频率增加,使每一个新的刺激落在前一个收缩过程中的收缩期,于是各次收缩的张力变化和长度缩短完全融合或叠加起来,就形成完全强直收缩。 二、填空 1、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2、脂、极性弱 3、通道蛋白质 4、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膜两侧电位差 5、钠离子、载体、 6、高于、高于 7、刺激强度、刺激作用时间、刺激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8、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9、越低 10、肌肉长度、肌肉张力 11、局部电流 12、钾离子、钾离子通道蛋白质 13、全或无、不衰减传导 14、相同、相等、全或无 15、之后、低 16、肌小节、不变、缩短、缩 22 短 17、肌纤蛋白 18、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备用状态 19、脂溶性、膜两侧氧的浓度差 20、载体、顺 21、胞纳、胞吐 22、阈电位、钠通道、去极化 23、钠离子 24、横管系统、纵管系统、纵管系统 25、初长度、粗细肌丝 三、判断 1、?2、?3、×7、×8、×9、××13、?14、?×18、?19、? 4、×5、×6、×10、×11、×12、15、×16、×17、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D 2、7、D 8、B13、A14、C21、B22、A29、A30、A A 3、D A 9、A C15、C16、C23、C24、B31、C32、4、B 5、10、B D17、C18、A25、C26、B33、C34、 C19、C20、B27、D28、D35、A36、C 6、D 11、B12、 (二)双项选择 1、AC 2、BD AB 5、AC 8、AC 9、AC AD 12、AC AD 15、CD 3、DE 4、6、AB 7、AD 10、AC 11、13、AD 14、 (三)多项选择 1、D 2、ABE 3、ABCE 4、ABCDE 5、ABC 6、ACE 7、ABDE 8、 ACDE 9、ABCDE 10、ABC 11、ABCE 12、ABC 13、ABD 14、ABCE 15、 BCD 16、ABC 17、ACDE 18、ABCDE 19、ABDE 五、简述 1、可兴奋细胞的兴奋能力称为兴奋性,而可兴奋细胞在阈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兴奋。兴奋性是兴奋的基础,兴奋是兴奋性的表现,万物 组织或细胞给予任何强的 23 刺激也不会产生。但是,没有产生兴奋的组织不一定没有兴奋性。例如给予肌肉组织光或声的刺激,不会引起兴奋,给予其电刺激则可引起兴奋。 2、Na+-K+泵是钠离子、钾离子依赖性ATP酶,本质是蛋白质。其酶活性可因细胞内钠离子增加或细胞外增加而激活。其作用是分解ATP,逆电化学梯度主动转运钠离子和钾离子。在一般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使3个钠离子移出膜外,同时2个钾离子移入膜内,这种不对等转运可使膜内负值增加,所以是一种生电泵。Na+-K+泵功能的生理意义是形成和维持细胞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浓度梯度,形成钠离子和钾离子跨膜移动的势能贮备,是产生细胞生物电和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的基础,也是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代谢的必需条件的。 3、动作电位AP传导的本质是AP在细胞膜上依次发生的过程。特点是可按原来的大小不衰减地双向扩布遍及整个细胞膜。传导机制是膜的已兴奋部分与邻接的静息膜形成局部电流,刺激静息膜局部去极化到阈电位,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顺Na+-K+泵导致的电化学梯度迅速内流,产生AP,就象外加刺激在最初的受刺激部分引起的AP一样。此过程在膜上连续进行,就表现为AP在整个细胞膜上的传导。 4、肌丝滑行学说认为,骨骼肌的收缩是肌小节中粗细肌丝相互滑行的结果。基本过程是,当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时,肌钙蛋白即与之相结合而发生构象的改变,进而引起原肌凝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至其双螺旋结构发生某种扭转而使横桥与暴露出的细肌丝上的横桥鸨位点结合,激活横桥ATP酶,分解ATP获得能量,出现横桥向M线方向的扭动,拖动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动。粗细肌丝相互滑行,肌小节缩短,明带变窄肌肉收缩。当肌浆网上钙离子泵回收钙离子时,肌浆中钙离子浓度降低,钙离子又与肌钙蛋白分离,使原肌凝蛋白双回到横桥和肌纤蛋白分子之间的位置,阻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出现肌肉舒张。 5、兴奋细胞的兴奋能力称兴奋性。兴奋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发生周期性变化。 24 变化周期 时程 兴奋性变化 从去极化开始到复极达到对任何刺激无反应,兴奋性为零 绝对不应期 不 一定程度 应 阈上刺激可产生动作电位,兴奋性低于正期 相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之后 常 阈下刺激可能会产生动作电位,兴奋性高 超常期 在相对不应期之后 于正常 阈上刺激可能会产生动作电位,兴奋性于 低常期 在超常期之后 正常 可兴奋细胞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该细胞的最大兴奋频率。 6、AP产生、恢复过程中钠离子通道功能状态依次为,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备用状态。 六、论述题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有以下几种, (1)单纯扩散,是物质单纯顺浓梯度被动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因细胞膜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所以只有O2、CO2等脂溶性分子可依靠各自的浓度差自由通过细胞膜。 (2)易化扩散,是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帮助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被动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可分二种类型,?葡萄糖、氨基酸顺浓度梯度的转运属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特征是高度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Na+、K+、Cl-等顺电-化学梯度的转运属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特征是a,一种离子通过蛋白一般只能转运一种物质且各种离子通道可被特异性阻断剂选择性阻断,b,通道构型处于何种状态具有电压依从性或化学依从性,c,通道的开放具有全或无性质。 (3)主动转运,是细胞膜通过膜上的泵蛋白逆浓度差和电位差耗能转运物质的过程。如 25 钠泵,Ca2+泵,H+泵,I-泵等。葡萄糖、氨基酸等逆浓度梯度转运属继发性主动转运,是与Na+的转运相耦联由Na+泵提供能量进行的。 (4)胞纳作用,是细胞外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如白细胞吞噬细菌。 (5)胞吐作用,是细胞内某些物质团块从细胞排出的过程。如递质、激素和消化液的分泌。 2、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膜两侧电位差(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跨膜电位)。产生原理,膜在静息状态时,对K+通透性大,对Na+通透性小,膜内K+浓度又远远高于膜外,则K+由细胞内向细胞外顺浓度差移动,因膜对有机负离子不能通透,使其留在膜内,这样,就产生了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当K+向外移动的化学力与阻止K+向外移动的电场力达到平衡时,则K+的净通透量等于零,此时的电位差称为钾的平衡电位。影响因素有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及细胞膜上K+通道蛋白的状态。 动作电位是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接受一个有效刺激,在细胞膜上发生一个短暂可逆的电位变化。其产生原理是,由于细胞受刺激后,膜上Na+通道开放,而K+通道关闭,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加上静息电位膜内负电的吸引,则Na+快速由膜外进入膜内,使膜内电位升高,并引起膜内外电位倒转,直到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即锋电位的顶端,形成去极相。而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对K+通透性恢复,则膜内电位下降,重新回到静息电位水平,则为复极相。在一次动作电位之后,钠钾泵高效率地将Na+、K+离子复原,以保持兴奋细胞具有继续兴奋的能力。 3、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如下所示, 区别点 局部电位 动作电位 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 阈上或阈刺激 传播特点 电紧张性扩布 不衰减性扩布 26 电变化特点 有总和现象, 无总和现象, 无“全或无”特点 有“全或无”特点 4、把骨骼肌细胞膜上以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性收缩过程相联系起来的中介性过程,称兴奋-收缩耦联。这个过程,目前认为至少包括三个步骤,(1)肌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沿横管膜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终末池贮存的Ca2+顺浓度差扩散至肌浆,使肌浆中钙离子浓度迅速升高,触发肌丝滑行,引起肌肉收缩。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8、运动终板 15、自主神经系统 2、受体 9、运动单位 16、皮层诱发电位 3、突触 10、牵涉痛 17、强化 4、化学突触 11、牵张反射 18、自发脑电活动 5、电突触 12、脊休克 19、第二信号系统 6、反射中枢 13、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20、条件反射的消退 7、生命中枢 14、内脏脑 21、语言优势半球 二、填空 1、人类两大信息系统是____和____。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和____。 3、外周神经包括____和____。 27 4、根据中间神经元对后继神经元效应不同,可把神经元分为____和____。 5、根据突触的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将其分为____突触和____突触。 6、典型突触由____、____和____三部分组成。 7、EPSP称为____,是一种____电紧张电位。 8、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分别是____和____。 受体,可被阿托品选择性阻断。 9、M型受体属____ 10、中枢神经元之间有____、____、____和____四种基本联系方式。 11、中枢抑制分为____和____两大类型,其中前者又可分为____和____两种形式。 12、交感神经兴奋时瞳孔____,副交感神经兴奋时瞳孔____。 13、脊髓浅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___和____感觉。 14、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递质是____,它可与终板膜上____受体相结合。 15、脊髓深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和____感觉。 16、当骨髓半离断时,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侧,深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侧。 17、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____代表区,中央前回是____代表区。 18、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主要是由于其阻断____系统兴奋传递所致,因为这一系统是____的系统,易受药物的影响。 19、视觉联络区损伤可引起____症,听觉联络区损伤则可引起____症。 20、心肌梗塞时出现牵涉性痛觉部位是____。 21、牵张反射有____和____两种类型,它们又分别称为____和____。 22、肌梭与肌纤维____排列,腱器官在肌腱中与肌纤维____排列。 23、叩击某一肌腱可引起____反射,它是一种单突触反射,其感受器是____。 24、脊休克过后,丧失的脊髓功能可以逐渐恢复,但断面以下的____则永远消失,临床上 28 称为____。 25、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调节肌紧张的____区和____区。 26、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是通过____和____协同完成的。 27、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的活动,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____的活动。 28、当环境急剧变化时____神经系统的活动明显加强,同时____分泌也增加。 29、下丘脑存在与摄食有关的中枢,是____。当血糖水平降低时____中枢兴奋。 30、边缘系统对情绪反应有明显的影响,切断两侧杏仁核可使动物情绪反应____,破坏隔区可使动物情绪反应____。 31、正常脑电图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四种基本波形。 32、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脑电波的频率将____,并出现α阻断,说明此时大脑皮层处于____状态。 33、根据脑电图的变化,将睡眠过程分为____和____两个时期。 34、从本质上可将一切信号区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称为____,一类是____称之为____。 35、第二信号是具体信号的抽象,指____,它做为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称____。 三、判断 1、神经大都贮存在突触小体中。 2、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过程中,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特别是钾离子通透性升高。 3、在一个反射活动中,虽然传出神经元的冲动来自传入神经元,但二者发放冲动的频率并不相同。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 29 5、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引起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 6、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 7、突触部位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的环节。 8、感觉传导通路在上行过程中,一般要经过一次交叉,浅感觉传导路是先交叉后上行,而深感觉传导路是先上行后交叉。 9、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递质具有“1对1”的联系。 10、一个运动单位所含的肌纤维越多,则该 皮层代表区也越大。 11、丘脑是除嗅觉外所有感觉传导最重要的换元站。 12、痛觉是没有适宜刺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必然引起痛觉。 13、躯体感觉的投射在第一体感区是倒置的而在第二体感区则是正立的。 14、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15、在骨骼肌有肌梭和腱器官两种感受器,其中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受器。 16、脊休克是由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下行纤维的易化作用所致。 17、在中脑四叠体上、下丘之间水平切断脑干,出现的去大脑僵直α属于僵直。 18、震颤麻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 19、脑干网状结构内对牵张反射的抑制区活动有赖于高级中枢的始动作用。 20、大脑皮层第一体感区、第二体感区和边缘叶均与痛觉有关。 21、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肌肉,包括面部肌肉的支配是交叉性的。 22、锥体系是完成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而锥体外系则是完成不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 23、根据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若刺激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时影响范围较广泛,而若刺 30 激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时,则影响范围较局限。 24、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25、所有汗腺都只受交感神经的单一支配。 26、机体在活动和兴奋时,迷走,胰岛素系统活动水平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水平高。 27、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又是调节内分泌的高级中枢。 28、第一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功能系统。 29、人类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现象是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 30、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时出现的主要波形。 31、突触前抑制可使突触后膜出现IPSP。 32、中枢神经元间缝隙连接部位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 33、自主性神经具有紧张性活动,如果切断则内脏器官,如心脏、小肠等的自动节律性活动便消失。 34、同一在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这取决于不同的受体。 35、所有内脏痛的传入神经都是交感神经干内的传入纤维。 36、锥体系通过α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通过γ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A、 不受温度的影响,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成正比,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31 A、胞体,B、树突,C、轴丘,D、轴突末梢 3、对神经纤维的叙述是, A、 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B、直径最大的神经纤维是A纤维, C、神经纤维主要指轴突而言,D、传导速度最慢的是B类纤维 4、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A、单纯扩散,B、化学突然,C、电突触,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5、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A、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C、兴奋节律不变,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6、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A、 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钠离子, B、 钙离子和钾离子, C、 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 D、 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7、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A、 钠离子,B、钙离子,C、钾离子和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 8、EPSP是, A、动作电位,B、阈单位,C、静息电位,D、局部去极化电位 9、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A、外周神经内,B、交感神经内,C、中枢神经内,D、副交感神经内 10、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A、 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32 C、都可向远端传导,D、都与后膜对钠离子通透性降低有关 11、神经递质贮存于, A、突触小泡中,B、突触小体中,C、突触前膜,D、突触后膜 12、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A、不必移除或灭活,B、保持较高浓度,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D、保持递质恒定 13、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5,羟色胺,D、多巴胺 14、去甲肾上腺素存在于, A、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B、神经,肌肉接头, 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D、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15、应用阿托品和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后,电刺激肠壁可引起肠肌舒张,其递质可能是, 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三磷酸腺苷,D、5,羟色胺 16、N1受体存在于下述组织结构, A、支气管平滑肌,B、内脏平滑肌,C、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D、神经肌肉接头 17、对肾上腺素能纤维正确的叙述是, A、 其末梢释放的递质都是去甲肾上腺素, B、 它包括所有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 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纤维是肾上腺素能纤维, D、 酚妥拉明可阻断其兴奋的全部效应 18、对胆碱受体不正确的叙述是, A、 N1受体存在于终板膜,B、箭毒既可阻断N1受体也可阻断N2受体, C、阿托品可阻断汗腺胆碱受体的兴奋,D、M受体激活可产生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 33 19、肾上腺素受体兴奋不涉及的作用是, A、β1受体兴奋至多数内脏平滑肌抑制,B、α受体兴奋效应主要为血管平滑肌收缩,C、 α受体兴奋导致小肠平滑肌舒张,D、α2受体兴奋导致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合成与释放去 甲肾上腺素过程改变 20、决定反射时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神经纤维传导速度,B、感受器兴奋性, A、 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D、刺激强度的高低 21、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 A、 轴突,轴突型突触,B、轴突,树突型突触, C、轴突,胞体型突触,D、胞体,胞体型突触 22、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 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B、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 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D、突触前轴突末梢处于有效不应期 23、侧枝抑制的形成是由于, A、 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B、轴突末梢去极化, C、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兴奋递质破坏过多 2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减弱的原因在于, A、 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减弱,B、兴奋性突触释放递质少, C、后膜电位超极化,D、轴丘始段去极化 25、脊髓何处损伤可引起痛、温觉与触觉分离发, A、脊髓空洞症,B、完全横断,C、半离断,D、前根受损 26、脊髓半离断可致, 34 A、同侧痛觉障碍,B、对侧温度觉障碍,C、对侧深感觉障碍,D、以上都对 27、对感觉投射系统正确的叙述是, A、 感觉传导路都是由三级神经元接替实现, B、 感觉接替核发出纤维直接到脊髓, C、 非特异投射系统可改变大脑皮层细胞兴奋状态, D、 特异投射系统传入冲动的作用在于维持动物的觉醒状态 28、对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正确的叙述是, A、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B、受到破坏时,处于昏睡状态, C、是一个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D、不易受药物的影响 29、对丘脑功能错误的叙述是, A、 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 B、 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分为两大系统, C、 也接受大脑皮层下行的纤维, D、丘脑能进行感觉的粗糙分析与综合,但与痛觉无关 30、对皮层功能结构不正确的说法是, A、 大脑皮层通常可分6层, B、 各层神经元的功能完全相同, C、 这些神经元排列成柱状,并与皮层表面垂直, D、 上述柱状结构是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31、躯体感觉的大脑皮层投射区主要分布在, 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枕叶皮层,D、皮层边缘 32、第二体感区的结构功能特点有, 35 A、 倒置分布,B、交叉投射, C、与深感觉产生有密切关系,D、与痛觉和内脏感觉关系较为密切 33、对痛觉叙述错误的是, A、 痛觉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 B、 内脏病变可引起牵涉性痛, C、 内脏痛与快痛都是伤害性刺激作用的结果, D、 内脏痛与慢痛不同,前者发生时没有情绪变化 34、痛觉的感受器可能属于, A、机械感受器,B、化学感受器,C、温度感受器,D、牵张感受器 35、传导慢痛内脏痛的纤维主要是, A、Aα纤维,B、C类纤维,C、B类纤维,D、Aγ纤维 36、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 A、腱反射,B、屈肌反射,C、对侧伸肌反射,D、肌紧张 37、快速叩击肌腱时,刺激哪一种感受器引起牵张反射, A、腱器官,B、肌梭,C、游离神经末梢,D、皮肤触觉感受器 38、脊髓的最后通路为, A、 α运动神经元,B、γ运动神经元, C、大脑皮层运动区大锥体细胞,D、小脑浦肯野细胞 39、脊髓突然发生横断,会出现, A、 断面以下骨骼肌肌紧张增加,B、膀胱和直肠中尿、粪积聚, C、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D、发汗活动增强 40、牵张反射的反射弧不直接涉及, 36 A、肌梭,B、?、?类传入纤维,C、快肌纤维,D、γ运动神经元 41、对肌梭正确的叙述为, A、 它是各种多突触反射的感受器,B、它只有感觉神经分布, C、它是牵张反射的感受器,D、它的活动不受梭内肌主动收缩的影响 42、下列有关脊休克的论述错误的是, A、 是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进入无反应状态,B、脊髓反射逐步恢复, C、反射恢复后屈肌反射往往增强,D、反射恢复后发汗反射减弱 43、屈反射属于, A、位相性牵张反射,B、条件反射,C、快速型肌牵张反射,D、原始防卫性反射 44、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水平切断脑干,可出现, A、肢体痉挛麻痹,B、脊髓休克,C、去皮层僵直,D、去大脑僵直 45、小脑受损时可出现的症状中不包括, A、肢体活动常偏离预定目标,B、静止性震颤,C、肌张力改变,D、平衡失调 46、震颤麻痹主是下列哪一通路受累的结果, A、 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能抑制通路,B、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易化通路, C、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抑制通路,D、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 47、躯体运动的大脑皮层代表区主要分布于, 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枕叶,D、皮层边缘叶 48、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是, A、肌紧张增强,B、腱反射亢进,C、肌萎缩明显,D、巴彬斯基征阳性 49、对锥体外系不正确的叙述是, A、它的皮层起源涉及大脑皮层各区,B、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与锥体系起源不相重叠, 37 C、锥体外系对机体影响是双侧性的,D、其作用主要在于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 50、能使汗腺分泌增多的自主神经是, A、交感神经释放ACh作用于N受体,B、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M受体, C、交感神经释放ACh作用于M受体,D、躯体运动神经释放ACh作用于M受体 51、属于交感神经功能特点的是, 节后纤维都是肾上腺素能纤维,B、功能总与副交感神经相拮抗, A、 C、在应激过程中活动明显增强,D、活动较副交感神经局限 52、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不出现, A、骨骼肌收缩,B、支气管平滑肌收缩,C、消化腺分泌加速,D、骨骼肌血管舒张 53、下丘脑是, A、 较高级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B、感觉初步分析与整合中枢, C、学习和记忆活动中枢,D、内分泌、内脏活动与躯体运动的整合中枢 54、对下丘脑摄食功能正确的叙述是, A、 外侧区有饱中枢,B、内侧区有摄食中枢, C、饥饿时内侧区活动抑制而外侧区活动增强,D、血中葡萄糖增高可易化摄食中枢 55下丘脑与水平衡调节无关的部位是, A、 外侧区有摄水中枢,B、内侧区有拒水中枢, C、视上核内可能有渗透压感受器,D、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ADH 56、下列哪项不属于下丘脑的功能, A、调节体温,B、调节肌紧张,C、调节内分泌,D、调节摄食活动 57、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调节有关的区域是, A、颞叶,B、额叶,C、枕叶, D、边缘叶, 38 58、大脑皮层自发脑电活动是, A、 由阈下刺激引起,B、人工刺激感受器引起, C、时有时无的无节律性活动,D、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下产生 59、按照频率由高到低次序排列,脑电波类型的顺序应是, A、β、α、θ、δ,B、α、β、θ、δ,C、θ、δ、β、α,D、β、θ、α、δ 60、人在紧张状态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是, A、出现α波,B、出现β波,C、出现θ波,D、出现δ波 61、对皮层诱发电位,正确的叙述是, A、 大脑皮层神经元自发的节律性变化而致, B、 包括后反应与主发放, C、 包括α、β、θ、δ四种波形, D、 感觉传入系统受到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变化 62、慢波睡眠中哪种激素分泌明显增加,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B、生长素,C、糖皮质激素,D、醛固酮 63、睡眠的表现不包括, A、 感觉消退,B、意识逐渐消失, C、不自主运动能力增强,D、失去对环境变化的精确适应能力 64、快波睡眠的生物意义是, A、 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B、促进记忆和幼儿神经系统成熟, C、促进食欲和消化,D、促进脑电图同步化 65、关于条件反射错误的叙述是, A、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数量无限,B、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应用而形成, 39 C、建立后可以消退,D、人类和高等动物建立条件反射还需要皮层下中枢参与 66、对第二信号系统正确的叙述是, A、 它是高等动物所共有的词语信号系统,B、是接受现实具体刺激信号的系统, C、先天具有的系统,D、是婴儿发育过程中随着第一信号活动不断加强而形成的 67、所谓优势半球的优势主要是指, A、空间辨认能力,B、语言功能,C、音乐欣赏、分辨,D、触觉认识 68、谈论梅子引起唾液分泌是, A、支配唾液腺的交感神经兴奋所致,B、非条件反射,C、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D、 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69、下列哪项指标较适用于检查睡眠的深度, A、体温变化,B、脉搏变化,C、血压变化,D、唤醒阈或脑电图 (二)双项选择 1、突触按其结构和电生理学的特征可分为, A、兴奋性突触,B、抑制性突触,C、电突触,D、化学突触,E、非电突触 2、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有, A、双向性, B、中枢延搁,C、总和,D、相对不疲劳性,E、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3、作为神经递质必要的条件不包括, A、 必须有精确性效应, B、 其作用能被人工模拟, C、 发挥作用后被排出体外, D、 神经元本身能合成并贮存之, 40 E、 能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特定生理效应 4、胆碱受体包括, A、M受体,B、N受体,C、α受体,D、β1受体,E、β2受体 5、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外周神经有, A、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B、支配肾上腺皮质的交感神经, C、膈神经,D、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E、支配支气管平滑肌的交感神经纤维 6、肾上腺素受体包括, A、M受体,B、N受体,C、α受体,D、β受体,E、N2受体 7、肾上腺素受体兴奋的效应是, A、 α受体,以兴奋效应为主, B、 β1受体,使多数内脏平滑肌抑制, C、 β2受体,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D、 N2受体,反馈调节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E、 只能被去甲肾上腺素兴奋 8、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发挥效应后的主要去路是, A、 转变为多巴胺,B、突触前膜重摄取,C、在突触间隙内被单胺氧化酶灭活, D、在肝脏破坏灭活,E、进入淋巴循环 9、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是, A、扩散,B、整合,C、兴奋,D、抑制,E、集合 10、反射中枢是指, A、 反射弧的一个环节,B、调节某一生理功能的神经结构,C、中枢神经系统, D、大脑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E、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41 11、神经纤维人所支配的组织、器官的作用有, A、代谢作用,B、功能性作用,C、营养作用,D、递质移除作用,E、释放作用 12、与EPSP产生有关的是, A、 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钾离子、氯离子通透性增大, B、 是一种超极化电紧张电位, C、 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的通透性,尤其是钠离子 通透性增大, D、 钾离子内流,膜电位降低, E、 钠离子内流,膜电位去极化 13、非突触性休学传递的特点是, A、 作用范围局限,B、作用距离远,C、潜伏期短, D、作用范围广,E、有特定的突触结构 14、深感觉是指, A、 内脏感觉,B、痛觉,C、深部压觉, D、股骨、关节的运动和位置觉,E、温度觉 15、关于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下述哪些叙述是错误的, A、 与非特异投射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无关, B、 它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C、 产生特定的感觉, D、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E、 主要终止鹫省军区4层 16、不属于躯体感觉代表区投射规律的是, 42 A、 投射区域具有一定空间分布, B、 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分辨粗细程度有关, C、 体表各部分的投射都是交叉性的, D、 体表各部分的投射在大脑皮层躯体感觉区呈倒置安排, E、 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的主要代表区 17、传导痛觉的修正稿纤维有, A、B类纤维,B、Aδ类纤维,C、Aγ类纤维,D、C类纤维,E、Aα类纤维 18、关于内脏痛的特征,正确的是, A、 缓慢、持久、定位不清, B、 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强, C、 对切割、烧灼刺激敏感, D、 体表病变可引起内脏痛, E、 对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刺激较敏感 19、对丘脑功能正确的叙述为, A、 它是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 B、 其感觉接替核可接受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 C、 其联络核接受感觉接替核传来的纤维, D、 由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特异投射系统至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E、 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20、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包括, A、 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B、 α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 43 C、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 D、 γ运动神经元是脊髓传出的最后通路, E、 γ运动神经元调节肌梭牵拉刺激的敏感性 21、屈反射, A、 是伸肌收缩的反射,B、是屈肌收缩的反射,C、是最原始的防御性反射, D、反射强弱与刺激强度无关,E、有维持姿势的作用 22、腱反射是, A、 紧张性牵张反射,B、单突触反射,C、位相性牵张反射, D、多突触反射,E、腱器官受刺激引起的反射 23、易化肌紧张的中枢部位是, A、 大脑皮层运动区,B、小脑前叶蚓部,C、网状结构易化区, D、纹状体,E、苍白球 24、去大脑僵直时, A、 伸肌紧张性抗进,四肢坚硬如柱,B、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活动占明显优势, C、血压下降,D、伸肌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E、经典的去大脑僵直属α僵直 25、基底神经节的功能是, A、 感觉的高级中枢,B、调节躯体平衡,C、调节随意运动, D、调节肌紧张,E、调节内脏活动 26、关于锥体系正确的有, A、 不只起源于大脑皮层4区,B、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只发生直接的单突触联系, C、不调节肌紧张,D、与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无关,E、可控制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27、脊髓中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有, 44 A、呼吸中枢,B、排便中枢,C、排尿中枢,D、呕吐中枢,E、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28、δ波称为睡眠型脑电波,若在非睡眠状态下出现常表示, A、 极度疲劳或深度麻醉,B、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 C、注意力过度集中,D、精神紧张,E、困倦 29、脑电图形成机制是, A、 大量冲动从特异性传入系统同步传入,引起皮层锥体细胞综合的电活动, B、 是大量皮层神经元同时产生突触后电位而综合成强大的电位变化, C、 脑电波的节律来源于丘脑, D、 丘脑节律性电活动与网状结构的冲动无关, E、 脑电图主要是由大脑皮层神经元的EPSP变化形成的 30、关于异相睡眠时相的叙述哪些是错误的, A、 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B、去同步化脑电波,C、肌紧张逐渐增强, D、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不稳定,E、唤醒阈增高 31、当大脑皮层语言运动区受损时, A、可看懂文字,B、能听懂别人讲话,C、发音器官不正常,D、能讲话,E、无需, 大脑皮层的参加 32、抑制肌紧张的中枢有, A、 网状结构的抑制区,B、小脑前叶外侧部,C、大脑皮层运动区, D、中脑红核,E、延髓疑核 33、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是, A、 作用较广泛,B、作用较局限,C、动员能量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 D、促进消化和吸收,E、机体安静时活动较弱 45 (三)多项选择 1、神经元的生理功能有, A、接受刺激,B、传导兴奋,C、整合信息,D、合成递质,E、营养性效应 2、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是, A、生理完整性,B、绝缘性,C、相对不疲劳性,D、双向传导,E、单向传导 3、轴浆运输的特征是, 不断进行的过程,B、有快慢两种速度,C、有顺向、逆向两种运输形式, A、 D、是一种被动过程,E、以上都不是 4、兴奋由神经向骨骼肌传递时发生, A、 神经末梢去极化, B、 递质与骨骼肌终板膜受体结合, C、 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D、 产生可扩布的终板电位, E、 缺钙离子可降低引起兴奋所需要的刺激强度 5、神经元缝隙连接及其生理特点是, A、 缝隙连接部位有许多桥状结构, B、 电传递一般是双向性的, C、 传递存在着明显的潜伏期, D、 连接部位的膜阻抗较低,易发生电紧张性扩布, E、 传递速度很快 6、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 突触前膜去极化,B、持续时间长,C、潜伏期较长, 46 D、通过轴突,轴突突触结构的活动来实现,E、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7、关于突触后抑制,正确的有, A、 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B、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变化, B、 突触后膜产生部分去极化变化,D、是由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 E、可分为回返性抑制和传入侧枝性抑制 8、中枢神经递质包括, A、多巴胺,B、乙酰胆碱,C、氨基酸类,D、5,羟色胺,E、去甲肾上腺素 9、神经递质失活的途径有, A、酶的降解,B、稀释,C、重摄取,D、由血液带至肝内而破坏,E、进入脑脊液 10、神经元之间的环路式联系是哪些功能结构基础,ABCE A、正反馈,B、负反馈,C、后发放,D、交互抑制,E、回返抑制 11、外周神经中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有, A、 躯体运动神经,B、交感神经节前纤维,C、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D、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E、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12、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可引起, A、 血管收缩,B、扩瞳肌收缩,C、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D、有孕子宫收缩,E、紧毛肌收缩 13、儿茶酚胺与β受体结合可引起, A、 血管舒张,B、心率加快,C、胃肠道扩约肌舒张, D、无孕子宫收缩,E、紧毛肌收缩 14、脊髓半横断时,断面以下可出现, A、 断面对侧的痛觉障碍,B、断面同侧浅感觉障碍,C、断面同侧发生深感觉障碍, 47 D、断面对侧的深感觉障碍,E、断面同侧的肢体发生运动障碍 15、关于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正确叙述有, A、 维持与改变皮层的兴奋状态,B、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C、引起特定感觉, D、容易受药物的影响,E、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16、有关大脑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正确的叙述是, A、必须通过丘脑,皮层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B、可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是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D、损伤后可引起昏睡,E、易受药物的影响 17、有关皮肤痛正确的叙述是, A、 它包括快痛与慢痛两种形式,B、感受器为游离的神经末梢, B、 可经新脊丘束和旁中央上行系统传向中枢, D、对机械性牵拉、缺血刺激比切割、烧灼等刺激更敏感,E、皮肤痛可引起内脏痛 18、与牵涉痛产生有关的是, A、 患病内脏与产生牵涉痛的皮肤区的脊髓中枢位于同一区域, B、 内脏传入冲动提高邻近皮肤传入中枢的兴奋性,使痛觉过敏, C、 内脏与皮肤的感觉经同一上行纤维传入高位中枢, D、 意识上产生错觉, E、以上约正确 19、脊髓反射有, A、肌牵张反射,B、肌紧张,C、屈反射,D、排尿反射,E、对光反射 20、骨骼肌肌梭的传入神经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兴奋, A、 拮抗肌缩短,B、γ传出纤维受刺激,C、牵拉肌肉, D、梭外肌缩短,E、梭内肌收缩 21、有关脊休克,正确的叙述是, 48 A、 脊髓与卡位中枢之间突然离断而产生, B、 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或消失, C、 动物进化程度越高,脊休克恢复速度越慢, D、 断面以下的随意运动不能恢复正常, E、 断面以下的知觉可逐渐恢复正常 22、去大脑僵直产生的原因是, A、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萄作用减弱,B、脑干网状结构易化的活动增强, B、 脊髓α运动神经元发放的冲动增多,D、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横断脑干, E、脊髓γ运动神经元发放的冲动增多 23、小脑的功能包括, A、 维持姿势平衡,B、调节肌紧张,C、协调随意运动, D、发动非精细运动,E、控制生长发育 24、人类由于锥体系或皮层运动区的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出现, A、 肌紧张增强,B、腱反射抗进,C、肌肉明显萎缩, D、肌张力降低,E、痉挛性麻痹 25、皮层躯体运动代表区的功能特征有, A、 交叉支配,B、倒置安排,C、刺激皮层一定部位仅引起个别肌肉收缩, D、运动精细程度决定于感觉敏感程度, E、身体不同部位在大脑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决有关 26、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 A、 全身多数血管收缩,B、汗腺分泌增加,C、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D、瞳孔括约肌收缩,E、逼尿肌舒张 49 27、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的特点有, A、 具有紧张性作用, B、 均有双重神经支配, C、 一般情况下,双重神经拮抗作用是对立统一的, D、 调节作用与效应器官的功能状态有关, E、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比较广泛,常以整个系统参与反应 28、有关下丘脑的功能正确的叙述是, A、 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B、存在体温调节整合中枢, C、参与生物节律的控制,D、合成神经垂体激素,E、存在摄食中枢和饱中枢 29、边缘系统包括, A、 大脑皮层岛叶、颞极、眶回,B、大脑皮层边缘叶, C、中脑红核,D、小脑蚓部,E、皮层下杏仁核、隔区 30、对脑电波正确的叙述为, A、 觉醒状态可记录到脑电波,睡眠状态记录不到, B、 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α波, C、 脑电波由快波变为慢波时,提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强, D、 睡眠过程中脑电既可有快波又可有慢波, E、 低频高幅波是去同步化的表现 31、慢波睡眠的特点有, A、 是由清醒到入睡必经时相,B、与快波睡眠交替出现,C、脑电呈同步化慢波, D、生长激素分泌增多,有利于恢复体力和促进机体生长,E、处于此期不能被唤醒 32、睡眠发生机制是, 50 A、 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些特定结构主动活动的结果, B、 慢波睡眠与中缝核头部的5,羟色胺神经元活动有关, C、 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活动可触发异相睡眠, D、 阿托品可阻断低位脑干中乙酰胆碱的作用,而阻断慢波睡眠, E、 低位脑干引起睡眠与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对抗 33、关于人条件反射正确的谈法是, A、 无关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可形成条件反射, B、 条件反射可以新建、消退、分化, C、 条件反射的建立增加了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D、 利用第二信号系统可建立词语条件反射, E、 条件反射建立过程就是学习记忆的过程 34、关于快波睡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B、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 C、易被唤醒,D、植物性功能不稳定和做梦,E、出现眼球快速转运 35、对大脑半球一侧优势现象正确的叙述有, A、 优势半球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B、 大脑皮层功能一侧优势现象仅见于人, C、 一般人右侧半球具有非词语性认识, D、 一般人右侧大脑皮层44区受损,可致严重的运动性失语症, E、 优势半球的优势主要是指语言活动的功能 五、简述 1、简述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51 2、简述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3、简述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 4、简述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 5、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6、简述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及目前确定的外周神经递质和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 7、简述胆碱受体的种类及分布。 8、简述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 9、简述锥体系的功能。 10、低位脑干有哪些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 11、简述牵涉痛产生的原理。 12、简述迷走,胰岛素系统的生理意义。 13、简述脑电波形成的机制。 14、小脑有何生理功能。 15、简述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的分布及其功能特征。 16、简述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的机制。 17、不同睡眠时相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18、简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调节的主要功能。 六、论述 1、试述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与产生原理。 2、试述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 3、试述中枢抑制及其种类。 4、内脏痛是怎样引起的,有何特征, 52 5、试述牵张反射的类型及产生原理。 6、试述牵拉肌肉时,肌肉收缩的调节过程。 7、试述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8、脊髓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9、试述脊休克的表现及产生原理。 10、大脑有哪些语言中枢,左右半球皮层的功能有何不同, 11、何谓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它们各有何生理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携带和传递神经信息功能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2、存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与神经递质结合,产生一定生理效应的特殊结构。 3、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特殊分化部位,即神经元彼此相互联系、传递信息的部位。它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 4、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传递信息的突触。 5、是以电紧张扩布形式传递信息的突触。 6、指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它们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 7、指调节许多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在人类指延髓,该部位有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呕吐中枢。此外,吞咽、唾液分泌、肾上腺髓质的反射性分泌等,均需胡延髓存在。 53 8、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骨骼肌之间形成的功能性联系称神经肌肉即运动终板。 9、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10、内脏有病时引起体表某一部位发生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 11、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被牵拉的肌肉收缩。 12、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在离断水平以下的部位,一切反射活动暂时消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休克。 13、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常伴有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故生理学上把两者看作一个功能系统。 14、边缘系统的生理功能非常复杂,它对内脏活动有广泛的影响,称之“内脏脑”。 15、因内脏活动一般不能由意志控制,故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16、人工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时,在大脑皮层一定部位引导出来的电位。 17、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孥即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 18、在安静时,大脑皮层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持续的节律性电活动,称自发脑电活动。 19、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由这些抽象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称第二信号系统。 20、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反复给予签条件刺激而不再与非条件反射相结合,条件反射便会逐渐减弱,以至完全不出现。 21、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所以称之为优势半球或主要半球,右侧半球为将要半球。 54 二填空 1、神经、内分泌 2、脊髓、各级脑 3、传入,感觉,、传出,运动, 4、兴奋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5、兴奋性、抑制性 6、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局部去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去极化 8、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 9、胆碱能 10、单线式、分散式、会聚式、环路式 11、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传入侧枝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12、扩大、缩小 13、痛觉、温度觉、轻触觉 14、乙酰胆碱、N 215、深压觉、肌肉本体 16、对、同 17、感觉、运动 18、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多突触接替 19、失读、听觉性失语 20、心前区或左上臂尺侧 21、肌紧张、腱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22、平行、串联 23、腱、肌梭 24、躯体感觉和随意运动、截瘫 25、抑制、易化 26、锥体系、锥体外系 27、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腺 28、交感、肾上腺髓质 29、摄食中枢和饱中枢、摄食 30、降低、亢进 31、α波、β波、δ波、θ波 32、增加、兴奋 33、慢波睡眠、快波睡眠 34、现实的具体信号、第一信号、现实的抽象信号、第二信号 35、语言和文字、第二信号系统 三、判断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55 ×18、×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32、?33、×34、?35、×36、?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B2、C3、D4、B5、C6、A7、C8、D9、C10、B11、A12、C13、A14、D15、C16、 A18、A19、A20、C21、A22、A23、C24、C25、A26、B 27、C28、D29、D30、C17、 B31、B32、D33、D34、B35、C36、D37、B38、A39、B40、D41、C42、D43、D44、D45、B46、D47、A48、C49、B50、C51、C52、A53、A54、C55、B56、B57、D58、D59、A 60、B61、D62、B63、C64、B65、D66、D67、B68、D69、D (二)双项选择 1、AB2、AD3、AC4、AB5、AC6、CD7、AD8、BD9、CD10、AE11、BC12、CE13、BD 14、CD15、AD16、CD17、AD18、AE19、AC20、BE21、BC22、BC23、CE24、AB25、CD26、AE27、BC28、AB29、BC30、AC31、AB32、AC33、BD (三)多项选择 1、ABCDE2、ABCD3、ABC4、ABE5、ABDE6、ABCD7、ABDE8、ABCDE9、ABCDE10、ABCE11、ABCDE12、ABDE13、ABE14、ACE15、ABD16、ABCDE17、ABC18、ABCDE19、ABCD20、ABCE21、ABCD22、ABCDE23、ABC24、ABE25、ABCE26、AB CE27、ACDE28、ABCDE29、ABE30、BCD31、ABCD32、ABCE33、ABCDE34、ABDE35、ABCE 五、简述 1、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支持、营养、保护和修复作用,另有转运代谢物质,参与形成 56 血脑屏障等多种作用。 2、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3、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后发放、兴奋节律的改变和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及易疲劳性。 4、单向传递、突触延搁、总和、对药物及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易疲劳性。 5、单向传递,属化学性传递,终板电位本质上是去极化电紧张电位,是1?1的传递,接头部位易受药物及内环境变化影响。 6、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1,能够在突触前神经元合成,,2,合成后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并在神经冲动到来时被释放到突触间隙,,3,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特异结合并产生稳定的生理效应,,4,在突触部位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摄取回收机制,,5,该递质的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增强或阻断其突触传递效应。 目前确定的外周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肽类。中枢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 7、胆碱受体分为两种,即M与N受体。M受体又名毒蕈豆碱样受体,分布于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如瞳孔括约肌,胃肠道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各种分泌腺等。N受体又名菸碱样受体,包括N受体,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细胞膜上,N受体,分布12于骨骼肌终板膜上。 8、由感受器发出冲动,沿特定的传入通路达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特点的传导系统,称特异投射系统。基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9、锥体系分别控制脊髓的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前者在于屐肌肉运动,后者在于调节肌梭的敏感性以配合肌肉运动。另外还有保持运动协调性的作用。 57 10、延髓网状结构有心血管活动中枢、呼吸中枢以及与消化功能有关的中枢,脑桥有呼吸调整中枢,中脑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等。 11、因患病内脏的传入纤维与相应体表的感受传入纤维进入脊髓的同一节段,会聚于同一脊髓后角第二级神经元,并由同一纤维上传。由于平时该通路传入冲动来自皮肤,致使产生来自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感觉。 12、迷走神经兴奋时可引起消化管运动增强和消化液分泌增多,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从而加强肝糖元合成和促进血糖利用。机体在相对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占优势,此时迷走,胰岛素系统的活动增强,从而起着促进消化吸收、储备能量、修复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13、脑电波是大脑皮层浅层大量树突与胞体的局部突触后电位总和形成的。大脑皮层脑电波节律的形成有赖于皮层下结构的活动。α波节律可能是丘脑的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同步节律传到大脑皮层使其同步化的结果。当进入大脑皮层传入冲动增多,引起去同步化时,就出现高频率,低振幅的快波,当进入大脑皮层的传入冲动减少,就会引起同步化高振幅,低频率的慢波。 14、,1,原始小脑即小脑绒球小结叶部分,与前庭核的活动相协调,从而维持姿势平衡。,2,旧小脑,尤其是前叶与肌紧张调节有关。在进化过程中,小脑前叶肌紧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而肌紧张易化作用逐渐占优势。,3,新小脑主要是小脑半球,与随意运动的协调有关。 15、,1,中央后回的体表感觉投射特征为,交叉投射,但面部为双侧投射,倒置安排,下肢代表区在顶部,头面部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区内部安排是正立的,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精细程度有关,感觉越粗细,代表区越大。,2,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有体表感觉的第二感觉区,其投射呈正立安排,双侧性投射,能对感觉作粗糙分析,并与痛觉有较密切的关系。,3,肌肉本体感觉投射至中央前回,4区,运动区。,4,内脏感觉,可投射到第一、第二 58 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和边缘系统的皮层部位。,5,视觉投射到枕叶皮层内侧面距状裂上、下两缘,一侧皮层接受同侧眼颞侧视网膜和对侧眼鼻侧视网膜的投射。 16、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就表现出头尾晚昂起,四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等伸肌张力明显增强的现象,即所谓去大脑僵直。此种僵直属于γ僵直。产生机制是,去大脑动物主要由于中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中枢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使抑制区失去了高位中枢的下行始动作用,以至其活动减弱,而易化区的活动则受到的影响较小,以至活动相对增强。下行易化作用,首选提高了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敏感性提高而发放传入冲动增多,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增强,肌紧张增强而出现僵直,此称γ僵直。 17、睡眠可分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两个时相。快波睡眠是由觉醒转入睡眠状态的必经时相,表现为脑电活动呈同步化慢波,感觉功能减退,运动反射与肌紧张减弱,副交感功能占优势,生长素分泌增多,此期有利于机体体力恢复和促进生长。快波睡眠又称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其表现为,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间断性眼球快速运动,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与梦境有关。此期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记忆活动与精力恢复。 18、,1,对摄食涛牟调节,,2,对水平衡的调节,,3,对情绪反应的影响,,4,对体温调节,,5,对内分泌等的调节。 六、论述 1、在刺激引起反射发生过程中,中枢若产生兴奋过程则传出冲动增加,若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冲动减弱或停止。中枢部分的兴奋是通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实现的,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则可带来中枢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如下,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相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钠离子的通透性因钠离子 59 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经,这种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形式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 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者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的通透性提高,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 2、下述5个方面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轴,体突触 结构基础 轴,轴突触 轴,树突触 抑制产生 突触前神经末梢 突触后膜 的部位 起作用的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 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IPSP 递 质 ?EPSP降低,不产生IPSP, 通过交互抑制作用和负反馈作 用 全面调节感觉传入活动 作用使中枢活动协调 3、在中枢神经系中,除有兴奋活动以外,还具有抑制活动,称为中枢抑制。两者相互对立统一,使中枢神经系统能协调而精确地进入反射活动,对信息进行整合。中枢抑制可分为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发生于2 个突触联合活动中,在突触前轴突末梢兴奋而抑制另一个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使突触后神经元呈抑制效应。这种抑制是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实现,故称突触前抑制。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尤多见于感觉传入系统 60 的各级中转站。从大脑、脑干等发出的下行纤维,也可对感觉传导传导发生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与其后神经元构成的抑制性突触,使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后电位,如传入侧支抑制、回返性抑制等。它普遍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尤多见于传出通路上。 4、内脏受刺激引起的疼痛称内脏痛。当内脏受到机械牵拉、痉挛、缺血或炎症等因素刺激时,由于受刺激的组织释放某种致痛物质,作用游离神经末梢,经由自主神经纤维传入脊髓,以后进入身体痛觉传导道上行至丘脑,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边缘叶和第二体感区。引起皮肤痛的刺激如切割、烧灼、针刺等,一般不引起内脏痛。 内脏痛的特点是,疼痛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定位不精确,对刺激的辨别力差,是不愉快的钝痛,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及血压变化等。 5、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受牵拉的同一肌肉作反射性收缩称牵张反射。它有两种类型,1、腱反射,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为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单突触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2、肌紧张,又称牵张反射。它是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出的多突触反射,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当肌肉被拉长时,肌梭感受器兴奋,?、?类传入纤维传入脊髓使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传出纤维使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从而完成牵张反射。腱反射以快肌纤维为主,肌紧张以慢肌纤维为主。牵张反射过程可因γ运动神经元活动而加强。当γ运动神经元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提高肌梭感受器的敏感性,可加强牵张反射。 6、当肌肉受到牵拉时,可通过肌梭和腱器官的活动对肌肉收缩进行调节。肌肉受到牵拉,肌梭,冲动沿?类和?类传入神经纤维传入脊髓,经单突触或多突触接替后,引起支配同一α 肌肉的α神经元兴奋而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以对抗牵拉。当肌肉收缩增强以至强烈收缩, 61 肌张力明显升高时,腱器官兴奋,冲动沿?类传入神经纤维传入脊髓,通过抑制性神经元,b 使支配同一肌肉的α神经元受到抑制,肌肉收缩减弱,肌张力减弱,以避免过度牵拉而造成肌肉损伤。 7、该系统是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的总称。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该系统的结构特征有,1、使出神经由节前节后纤维两部分构成,2、交感中枢发源于胸~腰13脊髓侧角。副交感神经源于?、?、?、?脑神经副交感核与骶2~4脊髓节段相当于侧角处,3、交感神经几乎分布于全身内脏器官。而副交感神经分布较局限,4、交感神经节离脏器远,节后纤维较节前纤维比例为大,反应较弥散。副交感神经相反,反应较局限,5、交感神经末梢可通过曲张体与效应细胞接触,亦可直接支配器官壁内神经节细胞。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心肌、平滑肌与腺体的活动,其特征为,1、两系统对器官的支配作用往往拮抗,但在一般情况下,交感中枢活动加强时,副交感中枢活动相对减弱,而表现协调一致的外周作用。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在于使机体休整,促进储能,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2、在某些生理状态下,两系统活动可都增强或减弱,而其中一个占优势,3、两系统对某些外周效应器的作用是一致的,4、平时对外周效应器都有持久的紧张性作用,5、它们的外周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 8、在感觉功能中,脊髓主要起传导身体感觉的作用。脊髓后角存在着身体感觉投射的第二级神经元,由这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特定传导束上行至丘脑。 在身体运动功能中,脊髓是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可完成基本的身体反射――牵张反射。在脊髓前角存在着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分别支配梭外肌和梭内肌。在上位各级中枢下行冲动的调节下而完成各种复杂的身体运动。 62 在内脏活动的调节中,脊髓是内脏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通过脊髓可以完成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及勃起反射等。但脊髓调节是初级的,不能很好适应机体的需要。 9、脊休克是指在第五颈髓水平以下将横断,使之与高位中枢失去联系后,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降低或消失、血压下降、发汗反射不出现、粪尿积聚等。以后反射逐步恢复,先出现屈肌反射、腱反射,然后出现对侧伸肌反射、内脏反射等。它主要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性调节所致。 10、人类, 一定区域与某种特定的语言功能有关。中央前回底部之前44区即布洛卡氏三角为运动性语言中枢,与说话这一功能有关,额中回后部为感觉性语言中枢,与理解话语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有关,角回为阅读中枢,与阅读文字功能有关。 在发育过程中,人类左、右立于不败之地半球机能发生分化,对大多数以右手劳动者来说,左侧半球语词活动功能占优势,右侧半球非语词性认识功能占优势。这种优势又是相对的,左半球亦有一定的非语词性认识功能,右半球也有一定简单的语词功能。 11、锥体系统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锥体束,与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为4区,其纤维中仅有10%~20%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锥体系既可直接抵达α神经元以发动肌肉运动,抵达γ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也可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改变拮抗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对抗平衡,保持运动的协调。 63 锥体外系是指直接或间接经皮层下某些 核团并通过锥体以外的下行通路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活动的系统。它包括经典的锥体外系,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和旁锥体外系三部分。锥体外系以多次突触联系,控制双侧脊髓活动,它主要调节肌紧张、肌群协调运动。 第四章 感觉器官 一、名词解释 1、感受器 5、视力 9、眼震颤 2、感觉器官 6、视野 10、听阈 3、近点 7、明适应 4、瞳孔对光反射 8、暗适应 二、填空 1、视细胞是感光细胞,分______和______两种。 2、眼是视觉的______,其适宜刺激是波长这______的电磁波。 3、眼的折光系统由透明的______、______、______和组成。 4、视神经乳头没有______细胞,称为______。 5、视觉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的共同活动完成的。 6、眼的调节主要靠______的改变、______和______,以上三者合称视近调节的三重反应。 7、睫状肌受______纤维支配,当视近物时睫状肌______,晶状体______,因而折光力______。 8、非正视眼______包括、______和______三种,可分别用______、______和______矫正。 9、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______部,而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______部。 10、明适应时间______而暗适应时间相对______。 64 11、夜盲症是由于______缺乏,而引起______减少所致。 12、颜色辨别是由______完成的。 13、瞳孔对光反射中枢是在______。 14、具有感觉色光功能的是______系统,而只具有区别明暗功能的是______系统。 15、远视眼时,远处平等光线聚集于视网膜之______,近处光线则聚集于视网膜之______。 16、晶状体弹性减弱,则眼的调节能力______,近点变______。 17、只在白昼活动的动物,其视网膜中的感觉细胞主要是______,只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则视网膜中的感觉细胞主要是______。 18、听觉器官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所组成。 19、从声音的感觉来讲,外耳起______作用,中耳起______作用,内耳起______作用。 20、______和______构成了声波由外耳传向内耳的最有效的通路。 21、听骨链固定或导致______性耳聋,耳蜗病变将导致______性耳聋。 22、前庭器官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主要功能是______。 23、球囊和椭圆囊斑的适宜刺激是______,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______。 24、耳蜗______部主要感受高频声波,耳蜗______部则主要感受低频声波的。 25、声波刺激引起耳蜗产生______电位,再由它引起听神经兴奋。 26、感音性耳聋的______导与______导同样受损。 27、椭圆囊与球囊中的毛细胞受______神经感觉末梢的支配。 28、前庭器官受刺激时,可引起______和______两种骨骼肌的反应。 三、判断 1、远视眼的近点移近。 2、视近物时瞳孔缩小,此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 65 3、晶状体形状的改变是一种神经反射。 4、当悬韧带放松时可使晶状体曲度增大。 5、暗适应实际上是眼对光敏感性逐渐提高的过程,主要与视锥细胞中感光色素的合成增加有关。 6、阿托品可使瞳孔扩大。 7、缺乏维生素A将引起色盲。 8、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是视紫红质。 9、散光眼是指平等光线不能同时聚集于视网膜的非正视眼。 10、在同一光照条件下,正常人的视野一般鼻侧较大,颞侧较小。 11、耳蜗微音器电位的频率与波形和刺激音的频率与波形完全相同。 12、对声源方向的判定需要大脑两半球的协同活动。 13、选择性损伤耳蜗顶部毛细胞时,将对高音感受发生障碍。 14、把震动着的音叉置于颅骨中线处,患耳感觉声音更响,说明是传单传音性耳聋。 15、人体在匀速旋转过程中,半规管受到刺激,引起机体产生反应。 16、舌的不同部位对各种味觉刺激的敏感性不同。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当感受器受刺激时,刺激虽在持续,但其传入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现象,称为, A、抑制,B、疲劳,C、适应,D、衰减传导 2、视近物时,眼的调节不会出现, A、晶状体变凸,B、瞳孔缩小,C、双眼会聚,D、眼轴变短 3、使近处物体发出的辐散光线能聚集成象在视网膜上的功能,称为, 66 A、角膜反射,B、视轴会聚反射,C、瞳孔对光反射,D、眼的调节 4、当睫状肌收缩时可使, A、角膜曲度增大,B、瞳孔缩小,C、晶状体曲度减小,D、晶状体曲度增大 5、眼牌静息状态时能够形成清晰视觉的眼前物体最远之点为, A、焦点,B、远点,C、主点,D、节点 6、不参与眼视近调节过程的有, 视区皮层,B、中脑的眼神经缩瞳核, A、 C、动眼神经的交感纤维,D、睫状肌环形纤维 7、对近视眼的错误叙述有, A、 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所致,B、近点较正常眼近, C、因折光力超过正常所致,D、远点移远 8、对远视眼的错误叙述有, A、 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所致,B、平行光线聚集视网膜之前, C、看远物时需要调节,D、近点移远 9、凸透镜适用于, A、近视眼视远物,B、远视眼视近物,C、散光眼,D、青光眼 10、瞳孔对光反射的互感反应失灵时,主要反映, A、脊髓损伤,B、脑桥损伤,C、中脑损伤,D、尾核损伤 11、圆柱镜适用于, A、近视眼,B、老光(花)眼C、远视眼,D、散光眼 12、缺乏某种视锥细胞时,可能导致, A、夜盲症,B、色盲,C、色弱,D、青光眼 67 13、对暗光第三的视杆细胞位于, A、视神经乳头,B、黄斑,C、视网膜周边部,D、视网膜中央凹 14、当光照增强时,瞳孔缩小,此反射称为, A、瞳孔近反射,B、瞳孔对光反射,C、角膜反射,D、幅辏反射 15、对三种视锥细胞特别敏感大事的是, A、红、蓝、紫,B、红、黄、黑,C、红、绿、蓝,D、红、黄、蓝 16、色视野范围最小的是, A、绿色,B、黄色,C、红色,D、蓝色 17、与暗适应无关的过程是, A、 从亮处进入暗处,B、视网膜对光的敏感性逐渐升高, C、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D、视紫红质的浓度逐渐降低 18、听觉的感受器是, A、耳蜗螺旋器, B、内淋巴与蜗管,C、外淋巴与卵圆窗,D、鼓膜与听骨链 19、耳廓和外耳道的主要作用在于, A、 传音作用的增压作用,B、集音作用和共鸣作用, C、感音换能作用,D、声音信息只有整合作用 20、与声波传导无关的结构是, A、鼓膜,B、听小骨与卵圆窗,C、内耳淋巴,D、膜半规管 21、听骨链的主要功能是, A、集音作用,B、共鸣作用,C、增压作用,D、减压作用 22、听阈是指刚能引起听觉的, A、 某一频率的最大振动强度,B、任何频率的最大振动强度, 68 C、某一频率的最小振动强度,D、某一频率的中等振动强度 23、正常人耳所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是, A、16-2000Hz,B、16-20000Hz,C、1000-3000Hz,D、4000-6000Hz 24、在音频范围内,人耳最敏感的振动频率为, A、16-100Hz;B、100-1000Hz;C、1000-3000Hz;D、4000-6000Hz 25、连接中耳和咽部的管道是, A、蜗管,B、咽鼓管,C、前庭阶,D、鼓阶 26、鼓膜穿孔将引起, A、感音性耳聋,B、传音性耳聋,C、神经性耳聋,D、骨传导减弱 27、前庭器官传入冲动所引起的效应中,错误的是, A、位置觉与运动觉,B、听觉,C、眼震颤,D、植物性反应 28、关于微音器电位,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其波形、频率与声波相同,B、其幅度随音强加强而加大, C、它是由毛细胞产生的,D、在听神经变性时它即消失 29、声音传向内耳的通常途径是, A、 外耳?鼓膜?听小骨?卵圆窗?内耳, B、外耳?鼓膜?听小骨?圆窗?内耳, C、外耳?鼓室空气?圆窗?内耳, D、颅骨?内耳 30、下述哪项不是前庭器官受刺激引起的反应, A、面色苍白,B、姿势改变,C、眼震颤,D、浑身发抖 (二)双项选择 1、近视眼与正视眼相比,前者, A、近点变远,B、近点变近,C、远点变近,D、远点变远,E、远点不变 69 2、关于视近物时晶状体的调节过程,错误的有, A、 睫状肌收缩,B、睫状小带被拉紧,C、晶状体曲率减少, D、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增强,E、将近处幅散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 3、视杆细胞的特点是, A、 感受弱光,B、对物体的分辨力强,C、不能感受色光, D、与色盲的发生有关,E、密集于视网膜中央凹 4、双眼视觉的特点是, A、扩大视野,B、扩大生理盲点,C、形成立体视觉,D、增强明适应,E、不利于判 断物体的距离 5、颜色视野的特点是, A、红色最大,B、红色最小,C、白色最大,D、绿色最小,E、蓝色最小 6、临床上较多见的色盲是, A、红色盲,B、黄色盲,C、绿色盲,D、蓝色盲,E、全色盲 7、关于咽鼓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它是鼓室与咽腔相通的管道,B、能平衡鼓室内外的气压,C、有中耳引流作用, D、咽鼓管闭塞易引起鼓膜外突,E、外界气压可引起鼓膜内陷 8、耳蜗微音品电位的特点是, A、 潜伏期长,B、没有不应期,C、对缺氧敏感, D、对深麻醉相对不敏感,E、在听神经变性时消失 9、传导性耳聋是, A、 多由外耳道或中耳病变引起,B、多由耳蜗病变引起,C、气导大于骨导, D、骨导大于气导,E、气导与骨导均受损 70 10、乘电梯突然上升时,人发生屈腿反应,其感受器是, A、球囊,B、椭圆囊,C、垂直半规管,D、水平半规管,E、本体感受器 (三)多项选择 1、瞳孔近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 减少进入眼内的光线量,B、增加进入眼内的光线量, A、 B、 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象差和色象差,D、增加折光系统的球面相差和色相差, E、使视网膜上形成更清晰的像 2、眼的调节过程包括, A、瞳孔缩小,B、瞳孔扩大,C、晶状体变凸,D、视轴会聚,E、眼裂增大 3、老花眼, A、 视远物不清,B、视近物不清,C、看远物和正常眼无异, D、主要为眼球前后径改变,E、晶状体弹性降低 4、若受试者瞳孔直接对光反射障碍,其损害部位可能是, A、 中脑顶盖前区,B、视神经束,C、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 D、丘脑外侧膝状体,E、丘脑内侧膝状体 5、双眼视觉的意义在于, A、 扩大平面视野,B、产生立体视觉,C、补偿盲点的影响, D、增强辨色能力,E、增强对物体距离判断的准确性 6、视紫红质, A、 是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B、是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C、在光照时迅速分解, D、分解与再合成为可逆反应,E、是一种结合蛋白质 71 7、视锥细胞的功能是, A、光敏感度高,B、光敏感度低,C、可司明视觉,D、有色觉,E、对物体分辨力弱 8、视觉三魇色是指哪几种颜色, A、红色,B、绿色,C、黄色,D、白色,E、蓝色 9、有关正确视野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颞侧视野较大,B、鼻侧视野较小,C、红色视野最小, A、 D、绿色视野最小,E、白色视野最大 10、属于明适应过程的是, A、 从暗处进入强光下,B、视网膜的光敏度降低,C、视锥细胞活动增强, D、视杆细胞功能活动逐渐增强,E、视紫红质在亮光下迅速分解 11、耳蜗微音品电位是, A、 近似麦克风式的变化,B、波形与刺激声波一致,C、此当刺刺激声波一致, D、潜伏期短,E、无不应期 12、影响高频听力的因素有, A、 耳蜗底部受损,B、耳蜗顶部受损,C、去除基底膜, D、阻断微音品电位的发生,E、阻断听神经冲动传导 13、涉及听觉产生过程的有, A、 空气振动的疏密波,B、外耳、中耳的传音装置,C、耳蜗前庭器官, D、听神经上神经冲动,E、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14、眼震不应用检查, A、 眼外肌疾病,B、视网膜功能,C、前庭功能, D、耳蜗功能,E、大脑皮层运动功能 72 五、简述 1、简述眼的视近调节。 2、简述视网膜上感觉细胞的分布与功能。 3、何谓听觉的行波学说, 4、何谓微音器电位,有何特点, 5、简述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6、为什么维生素A长期摄入不足会引起夜盲症 参考答案 第四章 感觉器官 一、名词解释 1、是指分布在体表、内脏和组织结构中,能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和装置。 2、有一些感受器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有利于感受的附属装置,通常将这些感受器及其附属装置称为感觉器官。 3、人眼作充分调节时,能算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 4、随照射视网膜光线的强弱而出现瞳孔大小的改变,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5、又称视敏度,指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一般以眼能分辨两点间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 6、是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7、从黑暗处初到强光下时,起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后才恢复视觉,这一过程称为明适应。 8、当人从亮处进入黑暗的环境,任何物体都看不清楚,经过一段时间后,能逐渐看清暗处的物体,这一过程为暗适应。 73 9、旋转刺激除引起机体各部肌肉紧张变化、植物性反应外,还会出现眼球运动。眼球发生不随意的颤动称为眼震颤。 10、指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声音强度。用以衡量听力的好坏。 二、填空 1、视杆细胞、视锥细胞 2、外感受器官、370nm~740nm 3、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4、感光、盲点 5、眼、视神经、视觉中枢 6、晶状体曲率半径、瞳孔缩小、双眼视轴会聚 7、动眼神经副交感、收缩、变凸、增强 8、近视眼、远视眼、散光眼、凹透镜、凸透镜、圆柱透镜 9、中央、周边 10、较短、较长 11、维生素A、视紫红质 12、视锥 13、中脑 14、视锥、视杆 15、上、后 16、减弱、远 17、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18、外耳、中耳、内耳 19、集音、传音、感音 20、鼓膜、听鼓链 21、传音。感音 22、球囊、椭圆囊、半规管、维持身体平衡 23、直线变速、旋转变速 24、底、顶 25、微音器 26、气骨 27、前庭、前庭 28、姿势反射、眼震颤 三、判断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四、各项选择 74 (一)单项选择 1、C2、D3、D4、D5、B6、C7、D8、B9、B10、C11、D12、B13、C14、B15、C16、A17、D18、A19、B20、D21、C22、C23、B24、C25、B26、B27、B28、D29、A30、D (二)双项选择 1、BC2、BC3、AC4、AC5、CD6、AC7、DE8、BD9、AD10、AB (三)多项选择 1、ACE2、ACD3、BCE4、ABC5、ABCE6、ACDE7、BCD8、ABE9、ABDE10、ABCE11、ABCDE12、ACDE13、ABDE14、ABDE 五、简述 1、眼的视近调节包括以下三方面, (1)晶状体调节,视近物时,通过反射使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变凸,从而使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增加,将近处的辐散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 (2)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反射性的使瞳孔缩小,以减小进入眼内的光线量和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象差和色象差,使视网膜成像更清晰。 (3)视轴会聚,视近物时,两眼的视轴同时向鼻侧聚合,使近处物象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点上,产生单一清晰的像。 2、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分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两种。 (1)视锥细胞,密集于视网膜中央凹。其功能是司明视觉与色觉,对物体的分辨力强,光敏度差。 (2)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周边部。其功能是感受弱光,无色觉,光敏度高,对物体的分辨力差。 3、行波学说认为,声波达卵圆窗后,基底膜的振动先从蜗底部开始,再以行波方式逐 75 渐向蜗顶推进。频率愈高的,基底膜最大振动的部位越靠近蜗底,反之,则靠近蜗顶。基底膜振动幅度最大部位的毛细胞受刺激最强,其冲动沿听神经传导达听皮层相应区域,产生相应单调感觉。 4、当耳蜗接受声波刺激时,可记录到一种与声音声学图形相同的挖麦克风式的电位变化,称耳蜗微音器电位。 耳蜗微音器电位的特点,(1)在一定刺激强度范围内,其频率、幅度与声波振动完全相同,(2)潜伏期极短,无不应期,不易疲劳,对低氧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在听神经变性时仍能出现。 5、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有,(1)声波经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前庭阶(外淋巴)?蜗管内淋巴,此为正常气导。(2)声波直接经中耳鼓室?圆窗?鼓阶(外淋巴)?蜗管内淋巴,此为病理气导。(3)声波经颅骨?骨迷路?鼓阶与前庭阶?蜗管内淋巴,此为骨导。 76 第五章 血液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 6、趋化性 2、血细胞比容 7、血浆 3、可塑变形性 8、血清 4、渗透脆性 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5、红细胞沉降率 10血型 二、填空 1、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____和____。血浆是____最活跃的部分,它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____。 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____。 3、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___。在脱水时,其值____,贫血时,其值____。 4、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____。 5、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___,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___。 6、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____与____之间的水平衡。 7、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____,主要是由____所形成。 8、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L。静脉注入0.9%氯化钠溶液,血浆渗透压____,血细胞形态____。 9、正常人血液PH值为____。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___。 77 10、正常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____,女子平均约为____,这种差异主要与____水平有关。 11、正常成年男子Hb的含量是____,女子的Hb含量是____。 12、红细胞的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越____,越不易____。 13、血沉的正常值男子____为,女子为____。 和____。 14、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___ 1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是____和____。 16、离心沉淀后的抗凝血液,离心管上段是____,下段是____。 17、胃腺壁细胞功能异常可使内因子缺乏,导致____吸收障碍,可引起____。 18、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____增多所致。 19、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数为____。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总数的____,淋巴细胞占总数的____。 20、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____增多,肠虫病患者血中____增多。 2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____和很强的____。 22、正常成人的血小板数量为____。血小板减少时,毛细血管的脆性____。 23、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小板____,可以堵塞小血管伤口,利于____。 24、外源性凝血过程是由____所启动,这种因子存在于____。 2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三步____,____,____。 26、血液凝固是一种____反应,加温可使凝固过程____。 27、人体血液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是____和____。 28、人体体外抗凝血,最常见抗凝剂是____和____。 29、大面积烧伤病人以补充____为好,严重贫血的病人宜输入____。 78 30、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____不被受血者的____所凝集。 31、____或____血能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 32、某人的血清中不含有抗A凝集素,其血型为____型,而血清中不含有抗B凝集素其血型为____型。 三、判断 1、存在于组织间隙的水分占体液的15%。 2、血液的比重取决于红细胞数量,数量越多,则比重越大。 3、血浆的粘滞性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血浆蛋白的含量越高,粘滞性越大。 4、红细胞叠连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本身的特性,并不决定于血浆。 5、只有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 6、Rh阳性说明红细胞表面含有Rh抗原。 7、因子?的激活是内源性凝血过程的开始。 8、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理化因素一成不变。 9、入国血浆蛋白深度不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越大,血浆胶体渗透压越低。 10、血清是经抗凝后,无红细胞的液体成分。 11、贫血时血细胞比容升高。 12、脱水时血细胞比容升高。 1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与细胞的物理性叠连无关。 14、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产生主要是机体缺铁所引起的。 15、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中性粒细胞数增多。 16、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及儿茶酚胺等生物活性物质,有利于止血。 17、外源性凝血是由因子?启动的,这种因子存在于组织中。 79 18、血液凝固三个阶段都需要钙离子的参与。 19、红细胞凝集后,经振荡不能使细胞彼此分开。 20、凝血时间的正常与否决定于凝血因子是否齐备和有无跔的浓度。 21、某人失血后输入200毫升的A型血,没有发生凝集反应,该人血型是A型。 22、Rh阴性的人二次输Rh阳性人的血时,不会出现凝集反应。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哪种缓冲对决定着血浆的PH, A、 KHCO3/H2CO3,B、Na2HPO4/NaH2PO4, C、NaHCO3/H2CO3,D、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2、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氯化钾,B、氯化钠,C、碳酸氢钾,D、钙离子 3、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项形成, A、球蛋白,B、白蛋白,C、氯化钠,D、纤维蛋白原 4、蛋白质的浓度在体液中的分布是, A、 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B、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5、秘血液凝固密切相关的成分是, A、白蛋白,B、球蛋白,C、纤维蛋白原,D、肾素 6、使血浆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A、血浆白蛋白减少,B、血浆白蛋白增多,C、血浆球蛋白增多,D、血浆球蛋白减少 7、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80 A、 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 8、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A、 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B、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C、入国问俗白蛋白含量增多,D、血细胞比容改变 9、0.9%NaCl溶液与血浆相同的是, A、胶体渗透压,B、钾郭浓度,C、钠离子浓度,D、总渗透压 10、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与红细胞发生哪些现象有关, A、凝集的快慢,B、叠连的快慢,C、运动的快慢,D、溶血的多少 11、把正常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超前超前增快人的血浆中去,会出现下述哪种情况, A、不变,B、减慢,C、增快,D、先不变,后增快 12、如将血沉增快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正常人血浆中去,会出现下述哪种情况, A、不变, B、减慢,C、加快,D、先不变,后加快 13、影响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中心静脉压,B、细胞外晶体渗透压,C、血浆和组织韹胶体渗透压,D、脉压 14、嗜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变形运动,B、吞噬作用,C、产生抗体,D、凝血作用 15、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A、雄激素,B、促红细胞生成素,C、雌激素,D、红细胞提取物 16、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不产生, A、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B、过敏性反应物质, C、肝素和组胺,D、消解酶和过氧化酶 81 17、柠檬酸钠抗凝的机理是, A、 与血浆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B、去年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 C、破坏血浆中的凝血酶原,D、与血浆中的钙离子结合而沉淀 18、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是, 12 A、再生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D、β,型地中海贫血 19、可加强抗凝血酶?活性的物质是, A、柠檬酸钾,B、草酸钾,C、维生素K,D、肝素 20、慢性少量失血引起的贫血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D、β,型地中海贫血 21、诱发内源性凝血的始动因素是, A、凝血因子?被激活,B、因子?被激活,C、血小板破裂,D、凝血酶的形成 22、可使血液凝固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A、血小板破裂,B、血管紧张素增加,C、肾素分泌增加,D、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3、引起血块回缩的因素是, A、纤维蛋白,B、血小板收缩蛋白,C、凝血酶,D、肝素 24、机体的内环境是, 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尿液 25、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 A、血清,B、体液,C、细胞外液,D、血浆 26、肾性贫血是, A、缺乏铁质,B、缺乏维生素B12,C、缺乏叶酸,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27、血管外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是, 82 A、肾和肝,B、脾和肝,C、胸腺和骨髓,D、淋巴结 28、血小板聚集的第一时相由下列哪一种因素所引起, A、 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B、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TP, C、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D、受损伤组织释放ADP 29、凝血过程中,内源性和源性凝血的区别在于, A、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支因子不同,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D、因钙离子是否起作用而不同 30、以下哪种凝血因子不属于蛋白质, A、因子?,B、因子?,C、因子?,D、因子? 31、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L,静脉注入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 A、不变,B、升高,C、下降,D、红细胞皱缩 32、通常据说的血型是指, A、 红细胞膜上受体的类型,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C、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的类型,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33、ABO血型系统的凝集素是一种天然抗体,它主要是, A、IgG B、IgA C、IgM D、IgD 34、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 A、A型,B、B型,C、AB型,D、O型 35、某人失血后,先后输入A型血、B型血各150毫升均未发生凝集反应,该人血型为, A、A型,B、B型,C、AB型,D、O型 36、ABO血型系统中有天然的凝集素,Rh系统中, A、有天然的凝集素,B、无天然的凝集素,C、天然D凝集素,D、抗D凝集素 83 37、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 A、 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B、红细胞不实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 C、血浆不使受血者的血浆发生凝固,D、血浆不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 (二)双项选择 1、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白蛋白,B、球蛋白,C、氯化钠,D、氨基酸,E、钙离子 2、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 A、 缺乏纤维蛋白原,B、含有较多的葡萄糖,C、缺乏凝血酶, D、含大量白蛋白,E、含有大量球蛋白 3、嗜中性粒细胞, A、 可产生抗体,B、可作变形运动,C、具有凝血作用, D、可吞噬某些病原微生物,E、具有止血作用 4、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A、 可释放肝素,B、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C、吞噬结核分支杆菌,D、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E、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5、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 A、肝素,B、去甲肾上腺素,C、组胺,D、肾素,E、促红细胞生成素 6、体液包括, A、细胞内液,B、唾液,C、细胞外液,D、胃液,E、汗液 7、维护血管内外和细胞内外水平衡的因素有, A、 血浆中碳酸氢盐浓度,B、血浆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C、血浆中钙离子浓度, D、血浆中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E、血浆胶体渗透压 84 8、红细胞生成的原料有, A、维生素B12,B、维生素K,C、铁质,D、蛋白质,E、维生素C 9、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素有, A、肝素,B、叶酸,C、维生素K,D、雄激素,E、内因子和维生素B12 10、红细胞生成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因素是, A、雄激素,B、铁质,C、肾素,D、促红细胞生成素,E、血管紧张素 11、缺铁性贫血, A、 红细胞数明显减少,B、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C、红细胞体积代偿性增大, D、叶酸缺乏可引起此病,E、红细胞数明显增多 12、下列情况哪些可使血沉加快, A、 血沉加快的红细胞置入正常血浆,B、正常红细胞置入血沉加快的血浆, C、血液中的白蛋白增加,D、血液中球蛋白增加,E、血液中球蛋白减少 13、能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 A、钙离子,B、5,羟色胺,C、ADP,D、ATP,E、血栓素A2 14、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 A、柠檬酸盐,B、抗凝血酶?,C、肝素,D、维生素K,E、抗凝血酶? 15、成人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变化是, A、 红细胞体积逐渐变小,B、红细胞体积逐渐变大,C、红细胞核逐渐消失, D、红细胞核变大,E、血红蛋白量逐渐减少 16、抗凝血酶?的作用是, A、 除掉纤维蛋白原,B、除掉血浆中的钙离子,C、增强肝素的抗凝, D、降低凝血酶的活性,E、阻断凝血酶激活??因子 85 17、血型可以指, A、 红细胞中受体的类型,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D、血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18、可与B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的血型有, B型,B、A型,C、O型,D、AB型,E、Rh阳性 A、 19、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始动因子是, A、因子?,B、因子?,C、因子?,D、因子?,E、因子? 20、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是避免, A、 Rh阳性受血者第二次接受Rh阴性血液, B、 Rh阴性受血者第二次接受Rh阳性血液, C、 Rh阳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阴性胎儿, D、 Rh阴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阴性胎儿, E、 Rh阴性女子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 (三)多项选择 1、下列叙述哪些与“血液的概念相符”, A、 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 B、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C、 血液的颜色是由血浆中血红蛋白所决定的, D、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血液是紫色,血红蛋白与二氧化碳结合时,血液 呈鲜红色, E、 血液的比重在1.050~1.060之间,红细胞数越多,血液比重越大 86 2、血液的基本功能有, A、分泌,B、运输,C、调节,D、防御,E、排泄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引起的变化有, A、 血容量增多,B、有效滤过压增加,C、细胞内液减少, D、组织液容量增多,E、进入毛细血管的水分减少 4、血浆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有, A、运输作用,B、供能,C、缓冲作用,D、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E、参与凝血 5、红细胞的特点, A、 正常呈双凹形,但具有可塑性, B、 平均寿命120天, C、 红细胞膜对各种物质具有选择通透性,高分子物质一般不能透过,某些低分子物质 能透过, D、 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E、 红细胞比重比血浆大,但红细胞的沉降却很慢 6、红细胞成熟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的因素有, A、维生素B12,B、雄激素,C、内因子,D、叶酸,E、铁质 7、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 A、 缺乏纤维蛋白原,B、缺乏一些参与凝血的物质, C、增加了一些凝血过程产生的活性物质,D、含有大量白蛋白,E、含有红细胞 8、白细胞的功能, A、 吞噬外来的微生物,B、吞噬机体本身的坏死细胞,C、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D、其嗜碱性粒细胞还能产生和贮存组胺和肝素,E、可形成抗体 87 9、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A、 吞噬和消灭致病微生物,B、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C、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D、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E、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10、白细胞包括, 嗜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 A、 D、淋巴细胞,E、单核细胞 11、T淋巴细胞的功能, A、 直接接触靶细胞,B、产生淋巴因子,C、体液免疫功能, D、调节T淋巴细胞的活性,E、产生多种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12、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有, A、 损伤刺激血小板释放使局部血管收缩的物质,B、在损伤处血小板粘聚, C、形成止血栓,D、促进血液凝血,E、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 13、关于,内源性凝血的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A、 洨原组织损伤首选激活因子?,B、参与凝血步骤比较多, C、所需的时间较外源性凝血长,D、许多环节有钙离子参与,E、不需因子?参加 14、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 A、 纤维蛋白降解,B、因子?降解, C、能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D、纤维蛋白降解后不再凝固, E、纤维蛋白降解后能凝固 15、肝素抗凝的作用机理是, A、 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B、增强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的亲合力, 88 C、抑制血小板的粘聚和适应反应,D、抑制因子?的激活, E、加速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16、关于缺铁性贫血,正确的是, A、 红细胞数目有所减少,B、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C、红细胞体积代偿性增大, D、失血可引起此病,E、内因子缺乏可引起此病 17、ABO血型系统的抗体是, A、天然抗体,B、主要为IgM,C、不能通过胎盘,D、能通过胎盘,E、是凝集原 五、简述 1、何谓机体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2、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 3、何谓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其大小标志什么,正常男女的血沉值是多少, 4、简述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5、血小板有哪些生理功能, 6、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7、简述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8、何谓纤维蛋白溶解,基本过程和意义如何, 9、简述ABO血型的鉴定及其在输血中的意义。 六、论述 1、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2、白细胞有何生理功能, 3、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有什么区别, 89 4、正常情况下,为什么循环系统的血液不发生凝固,而处于流体状态, 参考答案 第五章 血液 一、名词解释 1、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环境。以区别于整个机体所生活的外环境。 2、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4、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5、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速度,即以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 6、血管内的吞噬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并朝细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方向游走,到达入侵细菌、异物周围,这种特性称为趋化性。 7、指血液未发生凝固的液体部分。 8、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 9、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10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 二填空 1、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中间环节 2、内环境稳态 3、40~50%、37~48%、升高、下降 4、7~8% 5、白蛋白、球蛋白 6、血浆、组织液 90 7、晶体渗透压、氯化钠 8、不变、不变 12129、7.35~7.45、NaHCO/HCO 10、5.0×10/L、4.5×10/L、雄激素 323 11、120~160g/L、110~150f/L 12、大、破裂 13、0~15mm/h、0~20mm/h 14、蛋白质、铁 15、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16、血浆、血细胞 17、维生素B、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2 918、促红细胞生成素 19、(4~10)×10/L、50~70%、20~40% 20、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21、敏锐的趋化性、吞噬能力 922、(100~300)×10/L、增加 23、血栓、止血 24、因子?、组织中 25、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转变为凝血酶、因子?转变成纤维蛋白 26、酶促化学、加快 27、抗凝血酶?、肝素 28、草酸盐、柠檬酸钠 29、血浆、浓缩红细胞 30、红细胞、血清 31、AB型、B型 32、A或AB、B或AB 三、判断 1、? 5、× 9、× 13、× 17、? 21、× 2、? 6、? 10、× 14、× 18、? 22、× 3、? 7、× 11、× 15、? 19、? 4、× 8、× 12、? 16、? 20、?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91 1、C A 15、B 22、A 29、A 36、B 8、 2、B 9、D 16、D 23、B 30、C 37、B 3、B 10、B 17、A 24、C 31、A 4、A 11、C 18、C 25、A 32、B 5、C 12、A 19、D 26、D 33、C D 6、A 13、C 20、B 27、B 34、 14、B 21、B 28、D 35、C 7、B (二)双项选择 1、AC 5、AC 9、BE 13、AC 17、CD 2、AC 6、AC 10、AD 14、CE 18、BD 3、BD 7、11、AB 15、AC 19、AE BE 4、BD 8、CD 12、BD 16、DE 20、BE (三)多项选择 1、ABCE 6、ACD 11、ABD 16、ABD 2、BCD 7、ABC 12、ABCDE 17、ABC 3、BDE 8、ABCD 13、ABCD 4、ACDE 9、ABCD 14、ABCD 5、ABCDE 10、ABCDE 15、ABC 五、简述 92 1、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液体环境,以区别整个机体所生活的外部环境,称内环境。其生理意义,一是参与机体代谢的各种酶均需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一定离子浓度,二是对维持机体细胞形态和功能也起重要作用。 2、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晶体渗透压,主要由氯化钠形成,另一个是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其生理意义,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水平衡。 3、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其大小用血沉来测定,血沉值越小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大,血沉值越大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小。魏氏法测得正常男性血沉值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4、其功能,1、吞噬和消灭病毒、疟原虫、真菌、结核分支杆菌等致病菌,2、参与 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3、识别、清除衰老的血细胞,4、参与体内铁和胆色素代谢。 5、其功能,1、参与生理性止血,2、促进血液凝固,3、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 6、其基本过程,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2、因子?转变为凝血酶,3、因子?转变为纤维蛋白。 7、其生理功能,1、运输功能,2、缓冲作用,3、参与机体免疫功能,4、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5、参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8、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纤维蛋白和因子?水解的过程。基本过程包括,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其作用是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使血流通畅,保持血管内血液处于液态。 9、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的凝集原的不同,将血型分为4型。仅有A凝集原的为A型,仅有B凝集原的为B型,兼有A、B凝集原的为AB型,A、B凝集原均无的为O型。为防止发 93 生凝集反应,输血时应首选同型输血。在异型输血时,只限于少量,缓慢输血。异型输血原则是,供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 六、论述 3,1、红细胞的生成原料有铁和蛋白质。铁的来源有两方面,一为食物中摄取Fe ,维生素 2,3,2,在酸性环境中易吸收,每日吸收1mg左右。二为红细胞在体C将Fe还原为Fe,Fe 2,内破坏释放出来的Fe重新被机体利用。 蛋白质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分解后的多种氨基酸,在骨髓中有核红细胞内的聚核蛋白体处合成珠蛋白,作为血红蛋白组成成分。 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维生素B,内因子和叶酸。 12 叶酸正常人每日由食物中摄取50~100微克。它直接参与细胞核中DNA的生物合成,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发育、成熟。 维生素B能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促使贮存型四氢叶酸活化,而促进DNA合成。 12 内因子是胃底粘膜细胞分泌的一种粘蛋白,它保护和促进维生素B的吸收,而间接促进红12 细胞的生成。 2、血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异物的侵入,如各种料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1、中性粒细胞,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集聚于细菌侵入部位和受损组织部位而大量吞噬细菌和清除损伤死亡的各种组织细胞。2、嗜碱性粒细胞,在致敏物质作用于机体而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复合物的作用下,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物质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3、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如下作用,,1,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过敏反应中的作用,,2,参与对蠕虫的免疫作用。4、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是,,1,吞噬并消灭致病的微生物,,2,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3, 94 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4,能识别和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脂类等大分子物质,清除衰老的细胞碎片。 3、内源性凝血系统与外源性凝血系统主要区别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形成是指参与凝血过程的全部凝血因子和存在于血管之中。当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或基膜,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过程如下,1、血浆中因子?接触受损血管壁的胶 3、在?a原纤维或基膜被激活为?a,2、在因子?a的催化下,因子?被激活为因子?a,的催化下,因子?被激活为因子?a,4、因子?、因子?、钙离子和血小板磷脂共同催化因子?,使其活化为?a,5、因子?a、因子?、钙离子和血小板磷脂共同刑期怀复合物,称为凝血酶原激活物。整个形成过程参与的因子较多,反应时间较长。 外源性凝血系统是指除血管壁受损伤外,机体其他组织亦受伤并释放凝血因子参加凝血的过程。1、组织损伤释放出因子?,组织凝血致活素,进入血液后与钙离子、因子?共同组合成复合物,、在因子?、钙离子因子?组成的复合物催化下因子?转变为?a,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此过程较内源性凝血系统参加因子少,反应时间短。 4、在血管无明显损伤或破裂的情况下,心血管内也经常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说明在心血管系统正常时也发生血凝过程。然而,在正常机体内血液并没有凝固,却处于流动状态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1、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可防止经接触粗糙面活化作用而引起内源性凝血,同时也防止血小板的粘着、聚集和释放作用,防止凝血因子活化。2、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动,可迅速溶解所形成的少量纤维蛋白。3、正常血浆中存在着肝素,抗凝血酶?等抗凝物质,使凝血过程发生极为缓慢。4、血流韧带,一旦血浆中某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韧带得到稀释,并被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清除。因而循环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不凝固。 第六章 血液循环 95 一、名词解释 1、心肌自动节律性 11、射血分数 2、窦性心律 12、心指数 3、异位心律 13、心力储备 4、房室延搁 14、动脉血压 5、期前收缩 15、收缩压 6、代偿间歇 16、舒张压 7、心率 17、平均动脉压 8、心动周期 18、脉搏压 9、每搏输出量 19、中心静脉压 10、心输出量 20、微循环 二、填空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1期复极是因____外流产生的。 2、心室肌细胞的阈电位相当于____通道的激活电位。 3、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有____、____、____和____。 4、____自动节律性最高。其原因是由于____期自动____速度快,被称为正常心脏____。 5、主要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____期去极化机制的不同,把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及慢反应细胞。 6、心脏中传导速度最快的是____。 7、____和____是慢反应心肌细胞。 8、心肌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0期是由____内流所致,2期是由____外流所致。 96 9、窦房结细胞0期去极化是由____内向离子流负载所致,3期是由____外流所致。 10、决定和影响自动节律性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 11、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 12、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经历____,____,____和____。 13、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 14、心肌发生兴奋后,有一段时间,无论给它多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它再兴奋,此期称为____。 15、正常心率约____~____/分。 16、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容积保持相对不变的时期是____和____。 17、用心音图描记心脏有四个心音。第一心音发生于____,第二心音发生于____,第三心音发生于____,第四心音发生于____。 18、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输出量约____。 19、正常成人安静时每搏输出量为____,心指数约为____。 20、心脏的射血与充盈过程主要动力来源于____的舒缩活动。 21、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其中主要缩短的是____。 22、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心脏后负荷,会同时增加____,使心室收缩张力____。 23、剧烈运动可使心舒末期容积从140ml增加到160ml,此称____储备。 24、典型心电图包括五个基本波____,____,____,____,____。 25、QRS波群出现在____开始收缩之前,其波幅与T波相比通常较____。 26、心电图上的____间期是冲动从窦房结传到房室束所需的时间。 27、心动周期中室内压最高在____期末,最低在____期末。 28、每搏输出量与心舒末期容积百分比称____。 97 29、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有____,____和____。 30、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____。 31、根据泊肃叶定律,血流阻力与____和____成正比,与____4次方程成反比。 32、在体循环中,平均血流速度在____最快,在____最慢。血压以____最高,____最低。 33、平均动脉压等于____。 34、正常成人安静时的收缩压值为____,舒张压为____,脉压为____。 3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____,____,____和____。 36、增加每搏输出量将导致收缩压____,脉压____。 37、每搏输出量正常的高血压患者,由于其动脉顺应性减小,脉压则____。 38、伴有高血压和外周阻力增高的动脉硬化患者,通常收缩压____,舒张压____。 39、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约为____,它是指____和____的压力。 40、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公式,____,____,____,____。 41、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有____,____和____。 4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微循环的灌流量与总闸门的开放程度呈____比,微循环内血流分配则取决于____的开放比例。 43、动脉血压形成的基础是____,____和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44、外周阻力增加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其主要表现为____压升高,脉压____。 45、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称为____压,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于心舒末期降至最低称为____压。 46、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是____。 47、刺激心交感神经将引起心肌兴奋性____,心肌收缩力____。 48、颈动脉窦、主动脉弓感受器是____感受器,它们的传入神经大部分包含在____和____ 98 对脑神经内。 49、血压升高时,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引起心率____,血管紧张度____。 50、血流中二氧化碳分压高,通过对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____感受器作用,反射性地使外周血管____。 51、失血后,出现最快的反应是____系统兴奋,____传出冲动增多,使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____。 52、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肾上腺素增加外周阻力的效应较____。 53、心舒期长短和____压,是决定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改变____口径是机体调节冠脉血流量的主要方式。 54、由于脑组织代谢水平____,而且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因此必须有充足的____供应,才能保证脑的正常功能。 55、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它与心肌细胞膜上____受体结合,使心率____,心肌收缩力____,房室传导____,故心输出量____。 56、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它与心肌细胞膜上____受体结合,使心率____,心肌收缩力____,房室传导____。 57、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____,它与血管平滑肌上____受体结合能力较强,而与____受体结合能力较弱,故以____效应为主。 58、夹闭兔两侧的颈总动脉,可引起动脉血压____,其产生原因是____。 59、压力感受器反射是一种____调节机制,其生理意义在于____。 60、引起冠脉血管舒张的虸重要的心肌代谢产物是____。 三、判断 1、由于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速度快,所以它传导速度最快。 99 2、当心肌细胞动作电位3期钾离子外流加快时,动作电位时程将缩短。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4期钙离子的复原是由钠泵提供能量的。 4、心肌自律细胞最大复极电位负值越大,则自律性越高。 5、心室肌细胞兴奋时,钙离子除由终池释放入肌浆外,尚需来自细胞外液。 6、在心肌有效不应期内,无论给予多强的刺激也不会产生膜的任何程度的去极化。 7、在相对不应期内无,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会引起细胞发生兴奋。 8、心房收缩,使房内压升高,迫使房室瓣开放,血由心房流入心室。 9、每分钟由两侧心室共同射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 10、左心室肌肉肥厚,收缩力强,所以每搏输出量比右心室多。 11、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肌收缩前被拉得愈长,收缩力就愈大。 12、收缩力增强,若收舒末期容积不变,则射血分数不变。 13、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所以心率赶快,心输出量盐碱越大。 14、第一心音标志心室收缩开始,心室收缩力增强则第一心音加强。 15、心电图可反映心脏机械收缩、舒张过程。 16、全身阻力血管指的是动脉和微动脉。 17、平均动脉压是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和的平均值。 18、当外周阻力增加时,动脉血压升高,脉压减小。 19、动脉脉搏图的上升支表示心室收缩期,下降支表示心室舒张期。 20、血液流向静脉已无搏动,故无静脉压。 21、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α受体,使心跳加快加强。 22、安静时用相同刺激强度现时刺激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时,心率不变。 23、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 100 24、体内多数血管舒张是由于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所致。 25、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是加压反射。 26、刺激迷走神经或按压颈动脉窦区可导致心率减慢或心脏停搏。 27、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是加压反射。 28、减压反射是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调节机制中的最重要反射。 29、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都具有很强收缩血管的作用。 30、冠脉虽受交感神经支配,但交感神经兴奋时对冠脉的收缩作用不明显。 31、微动脉的舒缩活动主要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的影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活动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影响。 32、中心静脉压升高的原因有二,一是回心力量增多,二是心肌收缩力减弱,使搏出量减少。 33、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感受的血压范围是8~24kPa,尤对搏动性血压变化敏感。 34、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管和心脏活动的变化是相同的。 35、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感受装置对牵张、压力等刺激敏感。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心肌动作电位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A、具有快速去极过程,B、有较大的振幅,C、有较长的持续时间,D、复极过程较短 2、心肌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0期是由哪种离子流动引起的, A、钠离子内流,B、钙离子内流,C、钾离子,D、氯离子 3、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101 A、 0期去极为钠离子内流,B、复极1期为钾离子外流, C、复极3期为钾离子外流,D、4期有钾离子外流 4、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 A、1期复极时程长,B、2期复极时程长,C、3期复极时程长,D、4期时程长 5、窦房结细胞的阈电位相当于, A、 钠离子平衡电位,B、钾离子平衡电位, C、慢钙通道激活电位,D、快钠通道激活电位 6、心肌细胞0期去极速度主要决定了, A、兴奋性的高低,B、自律性高低,C、传导速度快慢,D、收缩性的强弱 7、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综合结果, A、 钠离子内流,氯离子外流,B、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 C、钾离子内流,钙离子外流,D、钙离子内流,钙离子外流 8、窦房结细胞的起搏活动主要是由于, A、钾离子外流衰减,B、钾离子内流衰减,C、钠钙离子内流,D、钠离子外流 9、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下述哪项错误, A、静息电位稳定,B、0期去极速度快,C、复极速度也快,D、属快反应细胞 10、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快速复极末期, A、 因钠离子内流而产生,B、因钾离子外流而产生, C、因钙离子内流而产生,D、因氯离子内流而产生 11、心肌工作细胞没有, A、兴奋性,B、传导性,C、自律性,D、收缩性 12、以下组织传导速度最慢的是, 102 A、窦房结,B、心房肌,C、心室肌,D、浦氏纤维 13、动作电位传播速度最慢,可低至0.02米/秒的纤维是, A、心房肌纤维,B、房室交界纤维,C、浦肯野氏纤维,D、心室肌纤维 14、临床上较易发生传导阻滞的部位是, A、房室交界,B、房室束,C、左束支,D、右束支 15、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A、 增强心肌收缩力,B、使心房,心室不同时收缩, C、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D、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16、自律细胞区别于非自律细胞的主要特征是, A、0期去极速度慢,B、无平台期,C、4期可自动去极,D、复极时程长 17、关于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下述哪项错误, A、 它包括窦房结,房内传导,B、它包括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及其分支, C、它们传导兴奋的速度都比心室肌快,D、其末梢是浦肯野氏纤维 18、属于快反应自律细胞的是, A、心房肌,心室肌,B、浦肯野氏纤维,C、房室交界,D、窦房结 19、属于快反应非自律细胞的是, A、心房肌,心室肌,B、浦肯野氏纤维,C、房室交界,D、窦房结 20、属于慢反应自律细胞的是, A、心房肌,心室肌,B、浦肯野氏纤维,C、房室交界,D、窦房结 21、结区的生物电特征,下述哪项错误, A、没有自律性,B、传导速度很慢,C、有明显的平台期,D、4期不自动去极 22、心肌传导细胞4期自动去极是由于, 103 A、 主要是钠离子循If通道引起的舒张期去极,B、主要是钙离子内流, C、主要是钾离子内流,D、主要是钾离子外流 23、心脏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A、房室交界,B、窦房结,C、房室束,D、浦肯野氏纤维 24、心室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 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B、阈电位水平的高低, C、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D、动作电位复极末期的长短 25、心肌细胞超常期内兴奋性高于正常,因为, A、 刺激阈值小于正常,B、兴奋传导速度高于正常, C、动作电位幅度大于正常,D、自律性高于正常 26、在有效不应期, A、 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B、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 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D、阈下刺激也可以诱发反应 27、在绝对不应期, A、 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B、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 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D、阈下刺激也可以诱发反应 28、在相对不应期, A、 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B、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 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D、阈下刺激也可以诱发反应 29、在超常期, A、 无论多么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反应,B、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发生反应, C、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反应,D、阈下刺激也可以诱发反应 104 30、在以下何时给予心室一个额外刺激不引起反应, A、心房收缩,B、心室收缩,C、心室舒张,D、整个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 31、心室在期前收缩后出现代偿间歇的原因是由于正常窦房结传来的冲动落在了期前兴奋的, A、有效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 32、心室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变化哪项是错误的, A、有效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 33、心室等容收缩期膜的状态是, A、 心肌肌浆网不发达,钙离子贮存少,B、心肌有自律性,会产生自动节律收缩, C、心肌呈“全或无”收缩,D、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34、心室等容收缩期瓣膜的状态是, A、 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B、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关闭, C、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D、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开放 35、心动周期中,主动脉瓣开放始于, A、等容收缩期之初,B、等容收缩期之末,C、等容舒张期开始,D、等容舒张期之末 36、房室瓣关闭见于, A、等容收缩期开始,B、等容收缩期末,C、等容舒张期开始,D、等容舒张期末 37、等容收缩期, A、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38、心室充盈期, A、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105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39、快速射血期, A、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40、等容舒张期, A、 心内压,室内压,动脉压,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41、一个心动周期中,相当于房室瓣开始关闭至开始开放的时程是, A、 心室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之和,B、心室舒张期和等容收缩期之和, C、心室舒张期,D、房缩期和心室收缩之和 42、从房室瓣关闭到动脉瓣关闭之间的间隔相当于, A、心房收缩期,B、心房舒张期,C、心室收缩期,D、心室舒张期 43、心动周期中,心脏瓣膜的活动,下述哪项错误, A、 房室瓣,动脉瓣开,B、房室瓣开,动脉瓣关, C、房室瓣,动脉瓣都开,D、房室瓣,动脉瓣都关 44、心动周期中,压力、容积的变化,下述哪项错误, A、 等容收缩期,动脉压最低,B、等容收缩期,心室容积最大, C、等容舒张期,动脉压最高,D、等容舒张期,心室容积最小 45、心动周期中哪一期左室压力最高, A、心房收缩期末,B、等容收缩期末,C、快速射血期末,D、减慢射血期末 46、一个心动周期中,主动脉室内压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A、快速射血期,B、减慢射血期,C、快速射血期末,D、减慢射血期末 106 47、心动周期中,主动脉压最低是在, A、等容收缩期末,B、等容舒张期末,C、心房收缩期末,D、快速充盈期末 48、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 心房收缩的初级泵作用,B、心房舒张的抽吸作用, C、血液重力作用,D、肌肉泵作用 49、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 A、快速充盈期,B、减慢充盈期,C、房缩期末,D、减慢射血期末 50、血液进出心腔按一定方向流动取决于, A、重力作用,B、心室肌收缩,C、心房、心室依次收缩,D、压力差与瓣膜开启状态 51、心指数等于, A、 每搏输出量×心率/体表面积,B、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心率, C、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D、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52、射血分数等于, A、 回心血量×100%,B、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100%, C、每搏输出量/心室收缩末期容积×100%,D、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 53、心室肌的前负荷可用哪一项间接表示, A、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B、心室收缩期容积和压力,C、动脉压,D、心房容积 54、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 A、心室舒张末期容积,B、心室收缩末期内压,C、大动脉血压,D、心房内压 55、当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减少主要因为, A、等容收缩缩短,B、快速射血期缩短,C、减慢射血期缩短,D、充盈期缩短 56、第一心音标志着, 107 A、心室收缩开始,B、心室舒张开始,C、心房收缩开始,D、心房舒张开始 57、第二心音的产生的产生主要由于, A、房室瓣开放,B、动脉瓣开放,C、房室瓣关闭,D、动脉瓣关闭 58、关于心电图,下述哪项错误, A、 反映心肌机械收缩过程, P波反映兴奋在心房传导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B、 C、 QRS波反映兴奋在心室传导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D、 T波反映心室肌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59、正常心电图中,代表心室肌复极过程的是, A、P波,B、QRS波,C、T波,D、S,T段 60、窦房结的兴奋由心房到达心室,表现在心电图上的相应部分是, A、PR段,B、P,R间期,C、Q,T间期,D、S,T段 61、容量血管指的是, A、大动脉,B、微动脉,C、微静脉,D、静脉 62、交换血管是指, A、大动脉,B、小动脉及微动脉,C、毛细血管,D、静脉 63、主动脉在维持舒张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由于, A、 口径大对血液磨擦阻力小,B、管壁厚, C、管壁有可扩张性和弹性,D、血流速度快 64、心脏射血时,大动脉内所呈现的最高压力称, A、收缩压,B、舒张压,C、脉搏压,D、平均动脉压 65、血流停止循环后,血流对血管壁的侧压称, 108 A、收缩压,B、舒张压,C、脉搏压,D、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66、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高低取决于, A、动脉血压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对关系,B、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对关系, C、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D、回心血量和心脏射血能力之间的相对关 系 67、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而搏出量增大时,动脉积压的变化主要是, A、 收缩压升高,B、舒张压升高, C、收缩压和舒张压等量升高,D、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68、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而心率加快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是, A、 收缩压升高,B、舒张压升高, C、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D、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69、大动脉管壁硬化时引起, A、收缩压降低,B、舒张压升高,C、脉搏压增大,D、脉搏压减小 70、生理状态下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外周阻力,B、每搏输出量,C、心率,D、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71、影响外周阻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A、血液粘滞度,B、血管长度,C、小动脉口径,D、小静脉口径 72、肺循环和体循环的, A、收缩压相同,B、外周阻力相同,C、每搏输出量相同,D、大动脉可扩张性相同 73、在主动脉处记录脉搏时,降中峡是在下列哪个瞬间形成的, A、 等容收缩期开始时,B、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C、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D、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109 74、中心静脉压的测定主要反映, A、外周阻力大小,B、心房快慢,C、大动脉管壁的顺应性大小,D、回心血量多少 75、心肌收缩增强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A、动脉血压升高,B、血流速度加速,C、心输出量增加,D、舒张期室内压下降 76、右心衰竭时组织液生成增加而致水肿的原因是, 毛细血管血压增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A、 C、组织液静水压降低,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77、血浆蛋白减少时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 A、 淋巴回流减少,B、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C、抗利尿素分泌增加,D、有效滤过压增高 78、影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缩活动的主要因素是, A、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C、组织代谢产物,D、乙酰胆碱 79、微循环中具有营养功能的通路, A、直捷通路,B、动,静脉短路,C、迂回通路,D、淋巴回路 80、生理情况下,对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发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 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静水压,B、毛细血管血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C、血浆晶体渗透压和毛细血管血压,D、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81、关于组织液的生成,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小动脉收缩时,组织液生成减少,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容量增多, C、静脉压升高时,组织液生成增多,D、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时,组织液生成减少 82、慢性肾脏疾病时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 A、 毛细血管静脉端血压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低, 110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D、淋巴回流受阻 83、刺激心迷走神经,下述哪项错误, A、 窦房结自律性减慢,B、心房肌收缩力减弱, C、房室传导速度减慢,D、心室肌收缩力明显减弱 84、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组胺,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 85、副交感神经对血管的主要作用是影响, A、心肌收缩力,B、心率,C、血管阻力,D、血量 86、心交感神经作用于心肌的哪一种受体, A、α肾上腺素受体,B、β肾上腺素受体,C、M胆碱受体,D、N胆碱受体 87、心迷走神经作用于心肌的哪一种受体, A、α肾上腺素受体,B、β肾上腺素受体,C、M胆碱受体,D、N胆碱受体 88、以下情况可使心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A、动脉血压降低时,B、肌肉运动时,C、血容量减少时,D、由直立变为平卧时 89、肌肉运动时,该肌肉的血流量增加,主是由于, A、 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活动减弱,B、动脉血压升高, C、相邻不活动的肌肉血管收缩,D、肌肉收缩时,局部代谢产物增多 90、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部位是, A、皮肤血管,B、骨骼肌血管,C、脑血管,D、冠状血管 91、交感缩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 92、使血管平滑肌收缩的主要受体是, 111 A、α肾上腺素受体,B、β肾上腺素受体,C、M胆碱受体,D、N胆碱受体 93、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总称是, A、血管收缩神经,B、血管舒张神经,C、血管运动神经,D、血管紧张性神经 94、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 95、去甲肾上腺素可以, A、使窦房结自律性增高,B、房室传导加速,C、心肌收缩力加强,D、以上都不是 96、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A、 心率加快,血压升高,B、心率加快,血压降低, C、心率减慢,血压升高,D、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97、外周血管阻力升高是由于, A、 血管紧张素?增高,B、交感胆碱能纤维兴奋, C、组胺释放增多,D、乳酸增多 98、心血管活动的基本调节中枢在, A、脊髓,B、延髓,C、下丘脑,D、大脑皮层 99、关于心血管中枢的紧张性,下述哪项是不存在的, A、迷走舒血管紧张,B、心迷走紧张,C、心交感紧张,D、交感缩血管紧张 100、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时, A、 静脉回心血量减少,B、肾脏排钠量减少, C、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D、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减少 101、下述物质中,哪一种长压作用最强, A、肾上腺素,B、血管紧张素?,C、肾素,D、组织代谢产物 112 102、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局部舒血管物质, A、激肽和组胺,B、去甲肾上腺素,C、血管长压素,D、以上都是 103、心动周期中冠状动脉血流量急剧减少是在, A、 心室等容收缩期早期,B、心室等容舒张期早期, C、心室等容收缩期后期,D、心室等容舒张期后期 104、冠状动脉硬化时, A、 冠状动脉阻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B、 血流粘滞度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C、 主动脉血压过低,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D、 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105、心肌缺氧时引起冠状动脉舒张,主要通过下列哪一项因素引起的, A、氢离子,B、组胺,C、腺苷,D、乳酸 (二)双项选择 1、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A、主要是由于膜对钠离子通透造成的,B、是由于膜内外氯离子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的, C、随膜外钾离子浓度而变化,D、完全等于钾离子平衡电位,E、与膜对钾离子的通 透性有关 2、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的长短决定了, A、有效不应期的长短,B、收缩期的长短,C、超常期的长短,D、静息期的长短,E、 整个动作电位时程的长短 3、影响心肌细胞精确性的因素有, 113 A、阈电位水平,B、静息电位水平,C、0期去极速度,D、4期去极速度,E、以上 都不是 4、将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及慢反应细胞的主要根据是, A、心肌自律性高低,B、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快慢,C、动作电位3期复极速度快 慢,D、传导速度快慢,E、兴奋性高低 5、影响心肌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的共同因素是, A、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B、4期去极化速度,C、静息电位(或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D、阈电位水平,E、3期复极化速度 6、正常人安静时的每搏输出量, A、左心室大于右心室,B、等于每分输出量除以心率,C、与体表面积有关,D、为 60~80ml,E、左心室小于右心室 7、正常心动周期中, A、心房收缩期处在心室舒张期内,B、心房舒张期完全处在心室收缩期内,C、心室 收缩期在心房舒张期内,D、心室舒张期处在心室收缩期内,E、心房收缩期处在心室 收缩期内 8、在心房和心室的泵血活动中, A、推动血流从心房进入心室主要靠心房收缩,B、推动血流从心房进入心室靠心室舒 张,C、推动血流从心室进入动脉主要靠心房收缩,D、房室瓣开放靠心房收缩,E、 动脉瓣开放靠心房收缩 9、以下因素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A、血钙增加,B、血钾增加,C、交感神经兴奋,D、乙酰胆碱增多,E、组织缺氧 10、交感神经兴奋,使窦房结自律性升高的原因是, 114 A、0期去极速度加快,B、4期自动去极速度加快,C、阈电位下移,D、钙通道开放, E、钾通道开放 11、迷走神经兴奋,使窦房结自律性降低的原因是, A、0期去极速率减慢,B、4期自动去极速度快加,C、阈电位下移,D、钾通道开放, E、阈电位下移 12、以下使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兴奋的是, A、压迫并阻断颈动脉血流,B、由卧位变为立位,C、动脉血压升高,D、动脉血压降 E、压迫颈动脉窦 低, 13、剧烈运动时,体循环总外周阻力降低的原因是, A、参加运动的肌肉血管舒张,B、代谢产物增多,C、交感神经放电减少,D、副交感 舒血管活动加强,E、交感舒血管活动减弱 14、以下体液因素可使外周血管阻力明显增加, A、乳酸,B、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D、血管紧张素?,E、组胺 15、心肺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常可引起, A、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减弱,B、抗利尿素分泌增加,C、心迷走神经的活动加强, D、肾素释放增多,E、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16、与心肌传导细胞比较,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 A、最大舒张电位绝对值大,B、阈电位绝对值小,C、0期去极速度快,D、无明显3、 4期,E、去极幅度低 17、窦房结所具有的功能特点是, A、正常心脏的起搏点,B、不具有传导性,C、对潜在起搏点能夺获控制,D、对房室 结活动不能阻抑,E、在体内活动不受神经影响 115 18、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房室瓣与主动脉瓣均关闭的时期是, A、等容收缩期,B、房缩期,C、减慢充盈期,D、等容舒张期,E、减慢射血期 19、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有, A、大动脉弹性,B、心肌收缩力,C、小动脉口径,D、血流粘度,E、回心血量 20、以下使组织液生成有效滤过压升高的因素是, A、小动脉端压力下降,B、组织间胶体渗透压降低,C、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D、血 浆胶体渗透压降低,E、小动脉端血压升高 21、关于心迷走神经的论述,正确的是, A、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B、兴奋时促进钙离子内流,C、兴奋时抑制钙离子内流,D、 可与心肌细胞膜上的N受体结合,E、使心肌收缩下降 22、交感神经兴奋时主要表现有, A、心输出量增加,B、心率减慢,C、回心血量下降,D、心输出量减少,E、外周阻 力增加 23、决定和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有, A、心肌收缩力,B、前负荷,C、大动脉弹性,D、外周阻力,E、回心血量 24、可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的因素有, A、迷走神经抑制,B、血容量增多,C、肾素分泌增多,D、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E、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25、动脉血压升高后,可能出现的反射活动是, A、减压反射活动增强,B、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多,C、ADH分泌增多,D、心迷走 神经活动增强,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活动增强 26、血管紧张素?的作用, 116 A、使大动脉收缩,B、使容量血管舒张,C、大动脉扩张,D、阻力血管收缩,E、使 血容量增加 27、刺激球旁细胞释放肾素的因素有, A、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B、血钠升高,C、血钾升高,D、血钠降低,E、血钾降低 28、对心血管中枢的论述,正确的是, A、基本中枢在丘脑下部,B、具有一定紧张性,C、其紧张性与体液因素刺激无关,D、 心交感中枢与心迷走中枢间呈交互抑制,E、吸气时交感紧张性降低 (三)多项选择 1、和神经纤维相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 A、去极速度快,B、动作电位时程长,C、存在明显的平台期,D、参与活动的离子各 类多,E、有效不应期长 2、心室肌的生理特性是, A、有兴奋性,B、有传导性,C、无传导性,D、有收缩性,E、无自律性 3、慢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 A、0期去极速度慢,B、由快钠离子内流所致,C、由慢钙离子内流所致,D、无明显 的复极1、2期,E、无明显的超射 4、心脏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平台期延长,可能是由于, A、钙离子内流量增加,B、钠-钾泵活动受抑制,C、钾离子外流变慢,D、氯离子内 流增加,E、钠离子外流增加 5、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 A、去极化速度快,B、动作电位幅度大,C、有明显复极1、2期,D、传导速度快, 117 E、复极速度快 6、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 A、4期自动去极速度,B、0期去极速度,C、阈电位水平,D、静息电位(舒张电位) 水平,E、以上均是 7、以下组织哪些有自律性, A、心房肌,B、心室肌,C、窦房结,D、房室束,E、浦肯野纤维 8、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有, A、阈电位水平,B、静息电位水平,C、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D、离子通道 开放的数量和开放的速度,E、细胞直径的大小 9、心室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的变化可分为, A、绝对不应期,B、局部反应期,C、相对不应期,D、超常期,E、低常期 10、决定和影响心室肌兴奋性的因素有, A、阈电位水平,B、钠通道性状,C、静息电位水平,D、钾通道性状,E、钙通道性 状 11、去甲肾上腺素可, A、增加心肌自律性细胞的自律性,B、使心房传导加快,C、使心肌不应期缩短,D、 使动作电位时程缩短,E、使心肌收缩增强 12、等容收缩期的特点是, A、心室容积不发生变化,B、心室内压上升速度最快,C、心室内压超过心房内压,D、 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关闭,E、心室内压低于动脉内压 13、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有, A、搏出量,B、心输出量,C、后负荷,D、射血分数,E、心指数 118 14、在心肌能力和前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心肌后负荷可使, A、每搏输出量减少,B、等容收缩期缩短,C、等容收缩期延长,D、射血速度减慢, E、心室充盈期延长 15、下列因素使心输出量减少, A、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兴奋,B、颈动脉内压升高,C、切断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D、 增加心舒末期容积,E、缺氧、酸中毒 16、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的原因有, A、心肌收缩力增强,B、交感神经兴奋,C、回心血量增加,D、前负荷增加,E、后 负荷增加 17、以下因素可使心输出量增加, A、静脉回流量减少,B、一定范围内增加心率,C、交感神经兴奋,D、迷走神经兴奋, E、体力劳动 18、心力贮备包括, A、收缩期贮备,B、心率贮备,C、舒张期贮备,D、余血贮备,E、心房贮备 19、真毛细血管的特点是, A、管壁很薄,B、管壁的通透性大,C、血流缓慢,D、管壁内皮细胞有吞饮功能,E、 可周期性收缩和舒张 20、大动脉弹性贮器的主要作用是, A、维持一定舒张压,B、产生外周阻力,C、旌收缩压,D、保持血流的连续流动,E、 缓冲动脉血压 21、以下可使动脉血压升高, A、心肌收缩力加强,B、小血管收缩,C、循环血量增加,D、大动脉弹性加强,E、 119 心输出量减少 22、在动物实验中以下哪几项可使动脉血压升高, A、阻断双侧颈动脉血流,B、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C、刺激减压神经,D、注射肾上 腺素,E、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23、参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体液因素有,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抗利尿素,D、血管紧张素?,E、组织胺 24、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 A、心肌收缩力增强,促进静脉血回流,B、心室搏出量加大,可促进静脉回流,C、 呼气时,静脉回流加快,D、下肢骨骼肌的交替收缩、舒张可促进静脉回流,E、站立 时,促进静脉回流 25、能引起动脉脉搏上升支斜率变大的因素有, A、每搏输出量增加,B、大动脉管壁可扩张性降低,C、外周阻力降低,D、主动脉瓣 狭窄,E、外周阻力增高 26、当人体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心血管活动的改变包括, A、心率减慢,B、下肢静脉被动扩张,C、回心血量增加,D、动脉血压降低,E、心 输出量减少 27、右心衰竭时可表现, A、颈静脉恕张,B、肝肿大,C、下肢水肿,D、中心静脉压升高,E、肺水肿 28、以下因素可使组织发生水肿, A、静脉回流障碍,B、心肌收缩无力,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D、淋巴回流受阻, 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29、关于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 120 A、对心脏有紧张性作用,B、使心率加快,C、使冠脉血流量增加,D、使心肌收缩力 增强,E、使房室传导加快 30、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心血管调节的主要结构有, A、大脑皮层,B、下丘脑,C、中脑,D、延髓,E、脊髓 31、关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哪几项正确, A、对正常范围的血压灵敏,B、是一负反馈调节,C、可将各种范围内血压波动纠正 到正常水平,D、对搏动性压力变化敏感,E、亦称为减压反射 32、血管紧张素?的作用是, A、促进醛固酮的释放,B、促进糖皮质激素的释放,C、使全身微动脉收缩,D、加强 血管中枢的活动,E、促进近球细胞释放肾素 33、引起血管舒张的因素有, A、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减弱,B、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活动加强,C、交感舒血管神 经活动增加,D、交感舒血管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一索得男适宜刺激平滑 肌的β2受体,E、交感缩血管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一于血管平滑肌α受体 34、失血时的心血管反应有, A、抗利尿素分泌增多,B、阻力血管收缩,C、容量血管收缩,D、心率加快,E、醛 固酮分泌增多 35、下列因素可使冠脉流量增加, A、心肌活动增强,B、心肌中腺苷增加,C、心肌缺氧,D、心率加快,E、心室舒张 期延长 36、脑循环的特点有, A、耗氧量大,B、因窖固定,血管舒缩受限制,C、二氧化碳可使脑血流量增加,D、 121 颅内压增高了血流量增加,E、脑血流量恒定的调节是平均动脉压在 8.09~18.6kPa(60~140mmHg)范围时 五、简述 1、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2、心肌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 4、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有哪些, 5、简述房-室延搁及其生理意义。 6、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包括哪几个时期, 7、何谓心脏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 8、何谓射血分数, 9、何谓心力储备,它包括哪几个方面, 10、何谓心输出量,正常值是多少, 11、简述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12、微循环有哪几条血液通路及各通路的作用, 13、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与哪些因素有关, 14、何谓中心静脉压,正常值是多少,它的高低取决于哪些因素, 15、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哪些, 16、心肌收缩有哪些特点, 17、一次心动周期有几个心音,第一和第二心音是怎样产生的, 18、简述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19、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局部体液因素有哪些, 20、简述冠脉循环的特点。 122 六、论述 1、以左心为例,试述心脏泵血的全过程。 2、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周期变化、特点及生理意义如何, 3、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及机制。 4、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5、试述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6、试述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对心血管的作用。 7、试比较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 8、试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动脉血压的调节。 9、试述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 10、试述心脏内兴奋的传播途径及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参考答案 第六章 血液循环 一、名词解释 1、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2、指破案率地质局控制下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3、指由窦房结以外的心肌潜在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4、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传导速度较慢,延搁时间较长,称之为房室延搁。 5、心室肌被一次额外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因该次兴奋和收缩是在下一次 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 6、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7、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123 8、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9、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搏出量。 10、每分钟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 11、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2、一般是指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13、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4、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15、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16、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于心舒末期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7、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18、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 19、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 20、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二、填空 1、钾离子 2、钠离子 3、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 4、_窦房结、舒张、去极化、起搏点 5、0 6、浦肯野纤维 7、窦房结、房室交界、 8、钠离子、钙离子、钾离子 9、钙离子、钾离子 10、4期自动去极速度 11、期去极速度和幅度、静息电位水平、邻近部位阈电位水平、邻近膜的兴奋性 12、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13、静息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钠离子(钙离子)通道的状态 14、有效不应期 15、60、100 124 16、等容收缩期、等容舒张期 17、心缩期开始、心舒期开始、快速充盈期末、心房收缩期 218、4.5~6升 19、60~80ml、3.2L/min/m 20、心室 21、舒张期 22、前负荷、增强 23、舒张期 24、P、Q、R、S、T 25、心室、大 26、P-R 27、快速射血、等容舒张 28、射血分数 29、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性能 30、心指数 31、血管长度、血液粘度、血管半径32、主动脉、毛细血管、主动脉、静脉 33、舒张压+1/3脉压34、12kPa~18.6kPa、8 kPa~12 kPa、4 kPa~5.3 kPa 35、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弹性、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相互关系 36、升高、加大37、加大38、升高、升高 39、0.39 kPa~1.18 kPa、胸腔大静脉、右心房内 40、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41、扩散、胞饮、滤过和重吸收42、正、分闸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43、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44、舒张、减小 45、收缩、舒张46、心迷走神经47、升高、增强48、压力、?、?49、减慢、降低 50、化学、收缩51、交感神经、缩血管神经、收缩52、弱53、舒张、冠状小动脉 55、去甲肾上腺素、β、加快、加强、加速、增加56、乙酰胆碱、M、54、高、小、脑血流1 减慢、减弱、减慢57、去甲肾上腺素、α、β、缩血管58、升高、减压反射减弱 2 59、负反馈、维持动脉压相对稳定 60、腺苷 三、判断 125 1、× 8、× 15、× 22、× 29、× 2、? 9、× 16、? 23、? 30、? 3、? 10、× 17、× 24、? 31、? 4、× 11、? 18、? 25、× 32、? 5、? 12、× 19、× 26、? 33、? 6、× 13、× 20、× 27、? 34、× 7、× 14、? 21、× 28、? 35、×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C 14、A 27、A 40、B 53、A 66、C 67、A 2、A 15、B 28、B 41、A 54、C 42、C 55、D 68、B 3、D 16、C 29、D 17、C 30、B 43、C 56、A 69、C 4、B 5、C 18、B 31、A 44、C 57、D 70、A 6、C 19、A 32、D 45、C 58、A 71、C 7、D 20、D 33、D 46、D 59、C 72、C 738、A 21、C 34、B 47、A 60、B 、B 9、C 48、B 61、D 22、A 35、B 74、D 62、C 10、B 23、B 36、A 49、C 75、D 11、C 24、C 37、B 50、D 63、C 76、A 12、A 25、A 38、A 51、A 64、A 77、D 13、B 26、C 39、D 52、D 65、D 78、C 126 79、C 84、C 89、D 94、C 99、A 104、A 80、B 85、B 90、A 95、D 100、B 105、C 81、D 86、B 91、B 96、C 101、B 82、B 87、C 92、A 97、A 102、A 83、D 88、D 93、C 98、B 103、A (二)双项选择 1、DE 6、BD 11、BE 16、BE 21、AE 26、DE 2、AE 7、AC 12、CE 17、AC 22、AE 27、AD 3、AB 8、BC 13、AB 18、AD 23、CD 28、BD 4、BD 9、AC 14、CD 19、BE 24、CD 10、BD 15、AC 5、CD 20、DE 25、AD (三)多项选择 1、BCDE 9、ABCD 17、BCE 25、ABE 2、ABDE 10、ABC 18、ABC 26、BDE 19、ABCD 27、ABCD 3、ACDE 11、ABCDE 12、ABCDE 20、ADE 28、ABCD 4、ABC 21、ABC 29、ABCDE 5、ABCD 13、ABDE 6、ACD 14、ACD 22、ADE 30、ABDE 7、CDE 15、ABCE 23、ABCDE 31、ABDE 8、ABCDE 16、ABCD 24、ABD 32、ACD 127 33、ABCD 34、ABCDE 35、ABCE 36、ABCE 五、简述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和复极过程分为5个时期,1、0期,去极过程,其形成机制是由于钠离子快速内流所致。2、复极1期,由钾离子为主要成分的一珲性外向离子流所致。3、复极2期,由钙离子负载的内向和钾离子携带的外向离子流所致。4、复极3期,钾离子外向离子流进一步增强所致。5、4期,又称静息期,此期膜的离子主动转运作用增强,排出钠离子和钙离子,摄回钾离子,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时的状态。 2、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期中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属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收缩性则属机械特性。 3、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因素有,1、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2、最大舒张电位水平,3、阈电位水平。 4、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有,1、电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2、静息电位(或最大舒张电位)水平,3、邻近部位阈电位水平。 5、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延搁的时间较长,称为房-室延搁。其生理意义是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从而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跔充盈血液的时间。 6、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包括,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期中,有效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和局部期。 7、由于窦房结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节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节律性冲动按一定顺序传播,引起其它部位的自律组织和心房、心室肌细胞兴奋,产生与窦房结一致的节律性活动,因此,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 其他自律组织的自律性较低,通常处于窦房结的控制之下,其本身的自律性并不表现,只起 128 传导兴奋的作用,故称为潜在起搏点。 8、射血分数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它是评定心功能的重要指标。 9、慍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它包括心率储备和搏出量储备。搏出量储备包括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 10、心输出量大都指每分输出量。是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健康成年男 /min,每搏输出量为60~80ml,则心输出量为4.5~6L/min。 性在安静状态下,心率平均为75次 11、健康成人安静时动脉血压正常值,收缩压为12.0~18.6kPa,舒张压为8.0~12.0kPa,脉搏压为4.0~5.3kPa,平均动脉压为9.3~13.7kPa。 12、微循环的通路有,1、直捷通路,其作用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静脉回流心脏。2、迂回通路,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3、动,静脉短路,对体温调节有一定作用。 13、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是指滤过力量与回流力量之差。它与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有关。 14、中心静脉压是指大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正常值为0.39kPa~1.18kPa。其高低取决于1、心脏射血能力,2、心肌收缩力量,3、体位改变,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5、呼吸运动。 15、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2、心肌收缩力量,3、体位改变,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5、呼吸运动。 16、1、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2、不发生强直收缩,3、对细胞外液钙离子的依赖性。 17、一个心动周期中有生理情况、第二心音、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 第一心音发生于心缩初期,标志心室收缩开始,是由于心室肌收缩,房室瓣突然关闭及随后 129 射血入动脉等引起的振动而形成。第二心音发生于心舒期开始,由于动脉瓣关闭,大动脉中血液减慢和室内夺迅速下降引起的振动而形成。 18、当机体血中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和氢离子浓度升高时,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发放冲动增多,以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延髓,兴奋交感缩血管中枢,经缩血管神经使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致使血压升高。此反射只能使血压升高,故称加压反射。 19、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局部体液因素有,1、激肽类物质,包括缓激肽和血管舒张素,2、组胺,3、组织代谢产物,如腺苷、二氧化碳、氢离子、乳酸等。另外氧分压降低时,也能引起血管舒张。 20、冠脉循环的特点有,1、冠脉血流丰富,流速快,血流量大。2、冠脉血流随心肌节律性舒缩呈现相应波动,冠脉血流量主要取决于主动脉舒张夺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 六、论述 1、心脏泵血包括射血和充盈过程。一个心动周期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之前,处于全心舒张期,血流由心房流入心室,使心室充盈。心房收缩,使心室得到进一步充盈,回心充盈血量增多。2、心室收缩期,分为(1)等容收缩期,此期特点是心室肌强烈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高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半月瓣开放。在等容收缩期两瓣膜均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容积不变。(2)、快速射血期,等容收缩期后,心室肌继续收缩,室内压进一步升高,超过主动脉内压,半月瓣打开,血流快速射入主动脉。此期特点是心室容积迅速减小,此期末室内压升至最高,射血速度很快,主动脉内压也随之升高。(3)减慢射血期,在快速射血期后,由于大量血液从心室射入主动脉,心室内血液减少,心室肌收缩减弱,心室容积的缩小相应变得缓慢,射血速度逐渐减慢,室内压和主动脉内压都逐步下降。3、心室舒张期,分为(1)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 130 张,室内压急剧下降,当其低于主动脉内压时,半月瓣关闭。随着心室的进一步舒张,室内压进一步下降,当其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此期特点是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急剧下降。(2)快速充盈期,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继续下降,一旦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血流由心房迅速进入心室,即靠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使心室充盈。(3)减慢充盈期,心室快速充盈后,随着心房内 不流入心室,使房室和大静脉之间的压力梯度逐渐减少,血流继续以较慢的速度充盈心室,使心室容积进一步增大。4、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心室充盈量进一步增多。 心脏泵血过程概括如下,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升高大于房内压?房室瓣关闭?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继续升高超过主(肺)动脉压?主(肺)动脉瓣开放?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室内容积减小。 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降低小于主(肺)动脉压?主肺动脉瓣关闭?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继续降低小于房内压?房室瓣开放?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室内容积增大,心房收缩?心室充盈量进一步增多。 2、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膜电位将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其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期,?有效不应期,由动作电位0期开始到复极3期膜电位达-60mV。这段时间里,无论再给它一个多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再次兴奋。在有效不应期的前一时期,即从动作电位0期开始到膜电位复极到-55mV,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膜的任何去极化,此期称为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之后,在膜电位由-55mV恢复到-60mV这段时间里,足够强的刺激可引起很小局部去极化反应,但仍不能全面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此期称为局部反应期。绝对不应期细胞兴奋性为零。局部反应期时细胞兴奋性较绝对不应期稍有提高。?相对不应期,在有效不应期之后,膜电位由-60mV复极到-80mV这段时间内,若给予心肌细胞一个高于正常阈值的刺激,可以引起动作电位,此期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低于正常。?超常期, 131 相对不应期后膜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这段时间里,用一个低于阈值刺激就可引起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可见,这一时期内心肌的兴奋性超过了正常,故称为超常期。 心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其生理意义是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保持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 3、心输出量取决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所以能影响两者的因素均可影响心输出量。 1)心输出量,影响每搏输出量主要有心肌初长(前负荷),动脉血压(后负荷)及心肌收缩能力。 ?心肌初长——异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力的改变,致每搏输出量发生变化,称为异长自身调节。正常引起心肌初长改变主要是静脉回心血量。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则每搏输出量增多,反之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受心室充盈持续时间及回流速度的影响。 ?动脉血压——后负荷影响,当动脉血压升高即后负荷加大时,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射血期可由等容收缩期延长而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由于室内剩余血量增加,静脉回流若不变,心肌初长由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而加长,进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自身调节,与心肌初长改变无关,仅以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改变增加收缩力的调节,称为等长自身调节。如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均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增加,而乙酰胆碱、缺O2、酸中毒等使心肌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2)心率,心率在40次,min,180次,min范围内,若搏出量不变,则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快而增多。若心率超过180次,min时,由于心舒期短,心室充盈量不足,搏出量减少,使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在40缩次,min以下时,由于心室充盈近于极限,延长心舒期也不 132 能提高充盈量,也使心输出量减少。 4、?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多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升高。由于收缩压升高,使血流加速,使舒张期末大动脉内存留血量增加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而脉压加大。?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则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由于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心舒末期主动脉内存留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外周阻力,如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增大时,主要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因在心舒期血液流向外周速度主要决定于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向外周流速减慢,心舒期动脉内存留血液增多,故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外周阻力主要是指小动脉口径和血液粘度而言。?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可使脉压减小。当大动脉弹性减弱时,其可扩张性减小,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弱,使收缩压升高,脉压加大。?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是相适应的,由于失血循环血量减少时,可致血压下降,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血管容积增大时,血压亦下降。 5、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其中,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推动滤过,生成组织液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是阻止滤过,促进组织液回流的力量。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133kPa,组织液生成。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为-1.00kPa,故组织液回流人毛细血管。此外,有部分组织液可流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 影响因素有,?毛细血管血压,微动脉扩张时,毛细血管前阻力减小,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血浆蛋白合成减少或丧失过多的情况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导致水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如果其通透性增加,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中,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故组织液生成增多。?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在受阻部位远端的组织间隙 133 中组织液积聚可致水肿。 6、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可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增多,引起窦房结自律性增高,房室传导加速,心肌不应期缩短,心肌收缩力增强等,表现为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最终使心输出量增多,血压升高。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可与心肌细胞膜上 M胆碱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加,K+外流增多,引起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房室传导延缓,心肌收缩力减弱,表现为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最终使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平滑肌上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维痔血管平滑肌的紧张性,使血管收缩。 7、肾上腺素能与α、β1和β2受体结合,特别是对β受体的作用远远大于去甲肾上腺素,因此,对心脏兴奋β1受体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对外周血管的作用,表现在小剂量肾上腺素作用于骨骼肌、肝脏、冠状血管β2受体,使血管舒张。作用于皮肤及内脏血管α受体,使血管收缩。肾上腺素收缩、舒张血管作用,使总外周阻力变化不明显,加大剂量时,对外周血管的收缩作用加大,外周阻力才增加。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α受体,对β受体作用小,故对体内大多数血管有明显收缩作用,使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但作用弱,通常还表现心率变慢,这是由于血压升高激发压力感受器反射而致。 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功能影响比较表 作用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心脏 心率 , , 心输出量 ,,, ? 134 皮肤粘膜血管收缩 , ,,, 血管 肌肉、内脏血管收缩 , ,,, 总外周阻力 ? ,, 收缩压 ,,, ,,, 血管 舒张压 ? ,, 平均动脉压 , ,, 注,+,增加 ,,减弱 ?,无明显影响 8、当肾脏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肾缺血,流以致密斑小管液中 Na+浓度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时,近球细胞分泌肾素。肾素使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变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经血浆中转换酶的作用转变成血管紧张素?,它再分解为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有很强的缩血管作用。血管紧张素?和?,可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可促使肾脏保钠、保水、排钾,使循环血量增多。故当激括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后,使血管收缩,循环血量恢复,升高血压。 9、当动脉血压在8.0kPa,24.0kPa(60mmHg,180mmHg)范围内波动时,可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壁被进一步扩张,压力感受器兴奋增强,窦神经及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冲动增多,从而使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紧张性降低,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升高。于是心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减少,心迷走神经传出的冲动增多,结果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另一方面,由于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由于心输出量减少和外周阻力降低,所以导致动脉血压降低。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使血压降低,故称为减压反射。 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通过减压反射减弱,使血压回升。 135 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 10、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为,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氏纤维?心室肌。 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有,(1)解剖因素,心肌细胞的直径是决定传导性的主要解剖因素,直径小的细胞电阻大,传导速度慢,反之,则传导速度快。(2)生理因素,?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0期去极速度愈快、幅度愈大,局部电流形成速度快、局部电流大,电流扩布的距离也愈大,兴奋传导快。?邻近部位阈电位水平,邻近部位阈电位水平下移,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变小,从静息电位到达阈电位的时间缩短,邻近部位易发生兴奋,则兴奋传导快,阈电位水平上移,则兴奋传导慢。 第七章 呼吸 一、名词解释 1、呼吸 7、肺活量 13、呼吸中枢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8、生理无效腔 14、肺牵张反射 3、肺的顺应性 9、血氧饱和度 15、呼吸阻力 4、胸内负压 10、氧解离曲线 16、血氧容量 5、肺泡通气量 11、潮气量 17、时间肺活量 6、肺泡通气血流比值 12、胸式呼吸 18、中枢化学感受器 二、填空 1、外界空气经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称为____,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____。 2、人体呼吸的全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即____,____,____。 3、外呼吸包括____与____两个过程。 136 4、内呼吸指的是____与____之间的气体交换或称组织换气。 5、临床上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把____总称为上呼吸道,将____称为下呼吸道。 6、使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增加的神经是____,该神经兴奋时释放的神经递质是____,作用的受体是____。 7、使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减小的神经是____,该神经兴奋时释放的神经递质是____,作用的受体是____。 8、表面活性物质是由____分泌的。其主要化学成分是____,作用是____。 9、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____,肺通气的阻力有____和____两种。 10、根据laplace定律,表面张力将使肺泡趋向____,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____表面张力。 11、肺和胸廓在静态情况下,外来压力克服弹性阻力所引起的肺容量变化称为顺应性。在两样外力作用下,扩张度小,表示____,反之,扩张度大,表示____。 12、迷走神经兴奋通过M型胆碱受体,引起支气管平滑肌____,使气流阻力____。 13、正常成人腹式与胸式呼吸同时存在,但以____为主,小儿主要是____呼吸,妊娠后期的妇女则以____为主。 14、CO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____,另外还有____和____两种形式。 2 15、通气/血流比值越小时,意味着部分肺动脉血换气不足即进入肺静脉,增加了____,而通气/血流比值增加,意味着部分肺通气不能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充分换气实际上等于增加了____。 16、运至组织的大部分O是以____形式运输,而大部分CO的运输是以____形式运输。 22 17、肺的总量=____+____。 18、呼吸的无效腔越大,则肺泡的通气量越____。 19、CO分压升高时,主要通过____感受器,其次通过____感受器,反射性使呼吸增强。 2 137 20、参与节律性呼吸形成的中枢主要有____和____。 21、低O呼吸中枢神经元的直接作用是____,而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是____。 2 22、肺牵张反射包括____和____两个反射。 23、机体对呼吸运动的调节有三条途径,即____,____,____。 24、调节呼吸运动的化学感受器是____和____。 25、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____,它对细胞外液中____浓度十分敏感。 +26、动脉血中CO浓度____、H浓度____以及O浓度____都是增加肺泡通气的有效刺激。 22 27、调节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____。 +28、肺炎和肺气肿通常导致动脉血中O水平____H和CO水平____,且使O对肺泡通气222的调节机制的敏感性____。 29、补吸气量指的是____再用力吸入的气体量,正常成人约为____。 30、氧解离曲线为____形曲线,它表示Hb中O的饱和度与____的关系。 2 三、判断 1、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2、功能残气量代表了吸气肌处于松驰状态时肺容量。 3、关于胸内负压,吸气时比呼气时低。 4、呼吸的无效腔越大,则肺泡的通气量越小。 5、人体在呼吸过程中CO的运输主要是由肺到组织,而O的运输主要是由组织到肺。 226、肺回缩力主要来源于肺内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 7、时间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用力作最大速度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呼出气量占肺容量 的百分比。正常人第1、2、3秒末分别为83%,96%,99%。 8、深吸气量等于肺活量减去补呼气量。 138 9、交感神经兴奋可使气管平滑肌收缩,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10、胸膜腔中没有空气,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腔,但腔中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在呼吸过程中,脏壁两层胸膜可以相互滑行。 1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的顺应性。 12、在一定范围内,浅而快的呼吸可明显增加呼吸效率。 13、通气/血流比值越大则肺换气越好,越小则肺换气越坏。 14、气体在血液中运输时,其物理溶解形式是化学性结合的必要前提或中介阶段,溶解的气体量随分压增高而增加。 15、肺的顺应性越大,其弹性阻力也越大,故顺应性或作为弹性阻力的指标。 16、迷走神经兴奋可使呼吸运动的非弹性阻力减小。 17、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呼吸运动的非弹性阻力增加。 18、肺的总容量等于肺活量与机能余气量之和。 19、肺余气量等于机能余气量减去补呼气量。 20、在通常情况下,当O分压降低1/10时,血液中的含氧量大约也降低1/10。 2 21、PH值降低时Hb对O的亲和力下降,使氧解离曲线左移。 2 22、因为Po差比Pco差大,所以O的扩散速率比CO大。 2222 ,23、在CO的运输中,红细胞起很重要的作用,因为HCO主要在红细胞内生成,且氨基23 甲酸血红蛋白也在红细胞内完成。 24、温度升高可使氧解离曲线左移。 25、在缺氧时呼吸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因而使呼吸增强,以体现调节作用。 26、肺扩张反射的感受器存在于肺泡,而传入神经纤维而起行迷走神经之中。 27、CO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所引起的呼吸运动变化,主要是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而起作2 139 用。 28、适当深而慢的呼吸较浅而快的呼吸通气效能差。 29、O和CO在血液中运输时,因都与血红蛋白结合,故存在着竞争性抑制。 22 30、由于CO的分子量比O大,所以临床上常见到气体扩散障碍应该是CO的扩散障碍。 22231、血液的氧容量越大,表示其含氧量越多。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呼吸是指, A、 气体进出肺的过程,B、气体进出组织细胞的过程, C、呼气和吸气之和,D、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2、内呼吸是指, A、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 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 细胞内生理氧化过程, D、 细胞器之间的气体交换 3、肺泡通气量是指, A、 每分钟进出肺的气量,B、尽力吸气后能够尽力呼出的气量, C、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D、每分钟进入肺泡内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量 4、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 A、时间肺活量,B、肺活量,C、潮气量,D、深吸气量 5、肺总容量等于, A、 余气量加肺活量,B、机能余气量加肺活量, 140 C、机能余气量加肺活量,D、肺活量加潮气量 6、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之差为, A、 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B、潮气量×呼吸频率, C、余气量×呼吸频率,D、机能余气量×呼吸频率 7、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A、吸气肌收缩,B、胸膜腔密闭,C、呼气肌收缩,D、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8、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 A、肺活量,B、肺通气量,C、时间肺活量,D、肺泡通气量 9、呼吸频率从12次/分增加到24次/分,潮气量从500ml减少到250ml则, A、肺通气量减少,B、肺泡通气量减少,C、肺泡通气量增加,D、肺通气量增加 10、吸气末肺内压, A、大于大气压,B、等于大气压,C、等于胸内压,D、小于大气压 11、胸膜腔内压等于, A、 大气压+肺内压,B、大气压+肺回缩力, C、大气压,非弹性阻力,D、肺内压,肺回缩力 12、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 A、桥脑,B、脊髓,C、延髓,D、中脑 13、体内CO分压最高的部位是, 2 A、静脉血液,B、细胞内液,C、组织液,D、毛细血管血液 14、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的有效刺激是, A、 肺牵张感受器的传入冲动,B、呼吸肌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C、一定程度的缺氧,D、一定浓度的CO2 141 15、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 气体的溶解度,B、气体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 C、气体分子量的大小,D、气体的分压差 16、血液中使呼吸运动增强的主要因素是, A、CO2分压升高,B、O2分压降低,C、非蛋白氮增多,D、乳酸增多 CO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刺激, 17、2 A、 延髓化学感受器,B、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C、脑桥呼吸调整中枢,D、脑桥长吸中枢 18、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主要是通过, A、 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B、直接刺激中枢的呼吸神经元, C、刺激中枢的化学感受器,D、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19、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主要功能是, A、 激活延髓长吸中枢,B、限制吸气相的时间, C、作为肺牵张反射的中枢,D、接受由迷走神经传入的信息 20、切断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的改变是, A、呼吸幅度减小,B、吸气相延长,C、呼吸频率加快,D、血液CO2张力暂时升高 21、给病人吸入纯氧,不能改善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缺氧状态, A、 肺炎,B、先天性心脏病右心室至左心室分流, C、左心衰肺水肿,D、在高海拔地区进行肌肉活动 22、某人的肺通气量为7.5升/分,呼吸频率为20次/分,无效腔容量为125ml,每分心输出量为5升,他的通气血流比值是, A、0.8,B、0.7,C、1.0,D、0.9 142 23、在血液中CO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2 A、物理性溶解,B、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C、碳酸氢盐,D、和水结合成碳酸 24、吸气初与呼气初肺内压相比, A、前者大于后者,B、前者等于后者,C、前者小于后者,D、以上全错 25、进行腹式呼吸的吸气时,下述哪块肌收缩, A、肋间外肌,B、腹直肌,C、肋间内肌,D、膈肌 +26、血液中H增多时,氧解离曲线, A、上移,B、不变,C、左移,D、右称 27、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 A、时间肺活量,B、潮气量,C、肺活量,D、补吸气量 28、补呼气量与残气量之和是, A、功能残气量,B、深吸气量,C、肺活量,D、肺总量 29、当氧离曲线左移时,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氧, A、增多,B、减少,C、先增多后减少,D、不变 30、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为, A、0.84,B、0.94,C、1.0,D、2.0 31、肺总量减去肺活量之差是, A、深吸气量,B、残气量,C、功能残气量,D、补呼气量 32、血氧饱和度是指, A、 血氧容量占血氧含量的百分比,B、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C、溶解氧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D、以上全错 33、呼吸调整中枢位于, 143 A、脊髓,B、延髓,C、脑桥,D、中脑 34、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最有效刺激是, A、一定程度的缺氧,B、血,H+,升高,C、一定浓度的CO2,D、以上全错 35、维持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位于, A、脊髓,B、中脑,C、延髓和脑桥,D、大脑皮层 36、当肺扩张时,可, 抑制吸气中枢,B、抑制呼气中枢, A、 C、抑制呼吸调整中枢,D、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 37、过度通气引起呼吸暂停主要是由于, A、血中乳酸增多,B、血中CO2分压过低,C、血中CO2分压太高,D、呼吸肌疲劳 38、血液中使呼吸运动加强的主要因素是, A、CO2分压升高,B、O2分压降低,C、乳酸增多,D、非蛋白氮增多 39、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下述哪项不正确, A、 能降低肺的顺应性,B、能降低肺的表面张力, C、由肺泡?型上皮细胞分泌,D、成分为二软脂酰卵磷脂 40、关于O分压,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2 A、 肺泡气>动脉血>静脉血>组织液,B、肺泡气>动脉血>组织液>静脉血, C、动脉血>肺泡气>静脉血>组织液,D、动脉血>肺泡气>组织液>静脉血 41、血液中CO分压适当升高时,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2 A、 可刺激延髓化学敏感区,B、可刺激颈动脉体, C、可抑制呼吸中枢,D、窦神经传入冲动增多 144 (二)双项选择 1、外呼吸包括, A、大气和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B、肺泡和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C、血 液运输气体的过程,D、组织细胞和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E、在细胞内 物质代谢利用氧,产生CO2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A、吞饮作用,B、物理溶解,C、化学结合,D、渗透作用,E、分泌作用 3、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吸气时肋间外肌舒张,B、呼气时呼气肌收缩,C、吸气时膈肌收缩,D、呼气时膈 肌和肋间外肌舒张,E、呼气时胸骨和肋骨恢复原位 4、肺泡回缩力来自, A、胸内负压,B、肺泡内层液面的表面张力,C、肺的弹力纤维,D、肺泡表面活性物 E、肺内压 质, 5、下列哪些肌肉不是吸气肌, A、胸锁乳突肌,B、腹肌,C、肋间内肌,D、斜角肌,E、膈肌 6、吸气时, A、肺内压增大,B、肺内压增大,C、肺泡单位面积的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减少,D、静 脉回流减少,E、胸内压减少 7、呼气时, A、肺内压降低,B、肺泡单位面积的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减少,C、胸内压减小,D、静 脉回流减少,E、胸内压增大 8、吸气末肺内压, 145 A、大于大气压,B、小于大气压,C、等于大气压,D、等于呼吸末肺内压,E、等于 呼吸末胸内压 9、CO对呼吸的调节是通过, 2 A、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B、加强肺牵张反射,C、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 感受器,D、刺激延髓化学敏感区,E、直接刺激延髓化学敏感区 10、声门紧闭用力呼气时, A、肺内压大于外界大气压,B、肺内压低于外界大气压, C、肺内压不变,D、胸膜 腔内压可变为正值,E、腔静脉与淋巴回流增加 11、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 A、肺弹性阻力减小,B、肺弹性阻力增加,C、肺顺应性不变,D、肺顺应性减小,E、 肺顺应性增大 12、与弹性阻力有关的因素是, A、肺回缩力,B、气道口径,C、气道长度,D、气体密度,E、胸廓回缩力 13、正常成年人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气,在前两秒末所呼出气体量分别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是, A、83%,B、96%,C、70%,D、80%,E、99% 14、肺水肿、肺充血时,导致气体交换减少的主要因素是哪两项, A、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B、呼吸膜交换面积减少,C、呼吸膜变厚,D、肺通气量 减少,E、肺血流量减少 15、引起呼吸道平滑肌强烈收缩的体液因素是, A、5,羟色胺,B、肾上腺素,C、缓激肽,D、去甲肾上腺素,E、以上全错 16、呼吸系统的弹性阻力是指, 146 A、膈肌的弹性回缩力,B、胸膜的弹性回缩力,C、气道阻力,D、胸廓的弹性回缩力, E、肺的弹性回缩力 17、维持正常基本呼吸节律的中枢是, A、长吸中枢,B、大脑皮质,C、脊髓,D、呼吸调整中枢,E、延髓呼吸中枢 18、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功能是, A、抑制吸气,B、接受迷走神经传入的信息,C、调整呼吸节律,D、作为牵张反射的 中枢,E、兴奋吸气中枢 CO对呼吸的调节是通过, 19、2 A、直接刺激延髓的呼吸中枢,B、加强肺牵张反射,C、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 学感受器,D、刺激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E、直接刺激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20、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的作用是, A、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B、也参与正常呼吸的调节,C、能及时排除气道内异物,D、 传导痛觉,E、有利于克服气道阻力 21、关于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感受缺氧刺激,B、血液中的H,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迅速刺激中枢的化学感受 器,C、对H,的敏感性比外周化学感受器高,D、对CO2的敏感性比外周化学感受器 低,E、位于延髓外侧浅表部位 22、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包括, A、颈动脉窦,B、主动脉弓,C、颈动脉体,D、主动脉体,E、以上均是 23、肺总量是哪两项之和, A、补吸气量,B、肺活量,C、深吸气量,D、补呼气量,E、功能余气量 147 (三)多项选择 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A、肺通气,B、肺泡气体交换,C、血液运输气体,D、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 程,E、组织气体交换 2、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哪几项正确, A、由肺泡?型细胞所分泌,B、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C、能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D、能增加肺的顺应性,E、当缺乏表面活性物质时,肺泡将出现明显的萎陷倾向 3、呼吸道在呼吸中的作用是, A、使吸入气湿润、温暖,B、净化吸入气,C、调节气流阻力,D、减少肺泡通气量, E、进行少量的气体交换 4、呼吸的作用有, A、吸入O2,B、排出CO2,C、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D、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E、 参与渗透压平衡的调节 5、用力呼吸时,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有, A、肋间外肌,B、肋间内肌,C、胸锁乳突肌,D、膈肌,E、腹壁肌 6、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是, A、使肺保持扩张状态,B、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C、维持气管及纵膈的正常 位置,D、使肺随胸廓张缩而张缩,E、降低小气道阻力 7、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有, A、肺泡膜的通透性,B、肺泡膜的厚度,C、肺泡膜的面积,D、通气/血流比值,E、 肺泡膜两侧的气压差 8、气体扩散速率与下列因素的关系,哪项不正确, 148 A、与温度成正变,B、与气体溶解度成反变,C、与扩散面积成反变,D、与气体分子 量成正变,E、与扩散面积成正变 9、肺通气过度将会出现, A、血液中CO2分压升高,B、呼吸暂停,C、肺泡O2分压升高,D、血液中CO2分 压降低,E、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 10、肺活量包括哪几项之和, A、潮气量,B、补呼气量,C、补呼气量,D、残气量,E、功能残气量 11、下列肺牵张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有, A、其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B、其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中上行入脑,C、 其作用在于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D、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E、包括肺扩张反射和 肺缩小反射 12、维持正常呼吸节律的中枢有, A、大脑皮层,B、长吸中枢,C、呼吸调整中枢,D、中枢化学感受器,E、延髓呼吸 中枢 13、平静呼气时, A、肋间外肌舒张,B、膈肌舒张,C、肋间内肌收缩,D、腹肌收缩,E、胸内负压值 减小 14、关于肺泡通气血流比值描述正确的是, A、安静时正常值是0.84,B、比值减小、如同发生动-静脉短路,C、肺尖部比值可增 至3.3,D、比值增大,使生理无效腔增大,E、肺底部比值降低 15、与胸膜腔内负压形成有关的因素是, A、肺的弹性回缩力,B、胸廓的弹性回缩力,C、肺泡表面张力,D、胸膜腔内少量浆 149 液,E、胸膜腔的密闭状态 16、影响肺通气的因素有, A、胸廓弹性回缩力,B、呼吸道阻力,C、肺血液循环速度,D、肺的弹性回缩力,E、 呼吸肌作功大小 17、影响肺活量的因素有, A、性别,B、年龄,C、体位,D、胸与胸廓的弹性阻力,E、呼吸肌活动的强弱 18、影响肺泡通气量的因素有, A、通气血流比值,B、肺泡内气体分压,C、无效腔,D、呼吸频率,E、潮气量 19、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有, A、酸碱度,B、CO2,C、温度,D、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E、以上四种因素 都不是 20、关于肺牵张反射,下述正确的是, A、其感受器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B、传入神经在迷走神经中,C、包括 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D、它在呼吸节律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E、以上全对 21、与呼吸运动有关的中枢部位有, A、脊髓,B、延髓,C、脑桥,D、下丘脑,E、大脑皮层 22、某人潮气量为0.5L,无效腔0.15L,呼吸频率为15次/分,心输出量为6L,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肺通气量为7.5L/min,B、通气血流比值为0.87,C、肺泡通气量为5.25L/min, D、 肺泡通气量为6L/min, E、通气血流比值为0.82 23、关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哪项正确, A、其传入神经为窦神经,B、切除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的调节不受影响,C、当血 150 中CO2升高或低O2时兴奋,D、其对呼吸的调节比主动脉体重要,E、以上都对 五、简述 1,何谓呼吸?呼吸的全过程由哪几个环节组成? 2,简述胸内负压的成因及生理意义。 3,肺通气的阻力有哪些?它们各由哪些因素所组成? 4,氧解离曲线左移,右移各说明什么问题? 5,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及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在检测肺通气 6,红细胞在O和CO运输中有何作用? 22 7,何谓有效通气量? 8,什么是血氧饱和度? 9,呼吸过程中肺内压有何变化? 10、何谓肺扩张反射?有何生理意义? 11,试述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部位及其敏感刺激。 12,C0对呼吸的作用及其生理意义如何? 2 六、论述 1,为什么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有效? 2,试述肺通气的原理? 3,试述肺部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4,试述调节呼吸的基本中枢及呼吸节律的形成机制。 151 + 5,试述CO、O和H对呼吸的影内及其作用途径。 22 6,试述生活在高原的正常人,熟睡时出现周期性呼吸的机理如何? 参考答案 第七章 呼吸 一、名词解释 1、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本质是吸入O排出CO,由外呼吸,内呼吸及22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三个环节组成。 2、指覆盖在肺泡膜内表面,具有降低液-气界面张力的物质。由肺泡?型细胞分泌,其化学结构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3、指在一定跨肺压作用下所产生的肺容积变化。C=?V/?P 4、指胸膜腔内的压力。在平静呼吸过程中,因其比大气压低,故叫胸内负压,主要是肺的回缩力所形成。 5、指每分钟吸入肺泡或由肺泡呼出的气体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6、指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的比值,正常为0.84。 7、指尽力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通常男性为3500ml,女性为2500ml左右,是反映呼吸功能贮备的重要指标之一。 8、解剖无效腔加上肺泡无效腔则为生理无效腔。贴于正常肺泡无效腔容积不大,故生理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几乎相等。 9、血红蛋白氧含量占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数,叫做血红蛋白氧饱和度。通常叫做血氧饱和度。 152 10、血红蛋白氧饱和度随着血液PO的改变而改变,即HbO为血液PO的函数。用坐标222图显示两者变化的相关曲线近似S形,称为氧解离曲线。 11、平静呼吸时,每一呼吸周期中吸进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年人平均为500ml。 12、以肋间外肌活动为主要动力而致胸廓运动明显,腹壁运动不明显的呼吸称胸式呼吸。 13、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它分布在脊髓至大脑皮层的各部位。 14、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反射性呼吸变化。它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15、指呼吸时所遇到的阻力,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两个方面。弹性阻力来自于肺和胸廓,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力。 16、每100ml血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最大氧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容量,因血液运动的氧主要是以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形式存在于红细胞内,溶解的量极微小,故又称为血氧容量。O分2压为100mmHg时血氧容量为20ml。 2、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17、在一次最大吸气后用力以最快速度呼气,在第1、 分数。正常人第1、2、3秒末分别为83%,96%,99%。既反映肺活量又反映肺通气速度。 +18、存在于延髓腹外侧表浅部位,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中H浓度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 +它接受H浓度增高的刺激而反射地使呼吸增强。 二填空 1、肺通气、肺泡气体交换 2、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 3、肺通气、肺泡气体交换 4、组织液、血液 153 5、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 6、迷走神经、乙酰胆碱、M型胆碱受体 7、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β型肾上腺素受体 2 8、肺泡?型上皮细胞、二软脂酰卵磷脂、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9、呼吸运动、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 10、缩小(萎缩)、降低 11、顺应性小、顺应性大、 12、收缩、增加 13、腹式呼吸、胸式呼吸、胸式呼吸 14、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物理溶解 -静脉短路、生理无效腔 15、动 16、HbO、碳酸氢盐 2 17、肺活量、残气量 18、小 19、中枢化学、外周化学 20、脑桥、延髓 21、抑制、兴奋 22、肺扩张、肺缩小 2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24、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25、延髓腹外侧、H 26、升高、升高、降低 154 27、延髓 28、降低、升高、降低 29、平静吸气末、1.5L~2L 30、S、PO 2 三、判断 1、× 6、× 11、× 16、× 21、× 26、× 31、× 2、? 7、? 12、× 17、× 22、× 27、? 3、? 8、? 13、× 18、× 23、× 28、× 4、? 9、× 14、? 19、? 24、× 29、× 5、× 10、? 15、× 20、× 25、× 30、×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D 7、B 13、B 19、B 25、D 31、B 37、B 2、B 8、D 14、D 20、B 26、D 32、B 38、A 3、D 9、B 15、D 21、B 27、A 33、D 39、A 4、A 10、B 16、A 22、C 28、A 34、D 40、A 5、A 11、D 17、A 23、C 29、B 35、D 41、A 6、A 12、C 18、A 24、C 30、A 36、A (二)双项选择 155 1、AB CE 11、BD 16、DE 21、CE 6、 2、BC 7、DE 12、AE 17、DE 22、CD 3、AB 8、CD 13、AB 18、AC 23、CE 4、BC 9、CD 14、BC 19、CD 5、BC 10、AD 15、AC 20、BE (三)多项选择 1、ABCE 7、ABCDE 13、ABE 19、ABCD 2、BDE 8、BCD 14、ABCDE 20、ABCDE 3、ABC 9、BCD 15、ABCDE 21、ABCDE 4、ABD 10、ABC 16、ABDE 22、ABC 5、ABCDE 11、ABCDE 17、ABCDE 23、ACD 6、ABCDE 12、ABCE 18、CDE 五、简述 1,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全过程包括,?外呼吸,指在肺部实现的外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通气和肺泡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细胞通过组织液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亦称组织气体交 换。 2,?形成原理,胸内负压是指胸膜腔内压比大气压低而呈负值。由于腔内只有少量浆液而无气体,故其内压并不是气体分子运动而来,而是由大气经胸膜传导而成。人出生后胸廓的发育速度比肺快,而胸膜脏、壁两层紧贴在一起,肺就始终处于被动扩张状态。肺泡的 156 弹性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使肺回缩,胸廓因其弹性而弹回其原位,这时这两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其与大气压力的方向相反,抵消了一部分大气压力,使胸内压低于大气压。习惯上以大气压为标准,设为零,其公式为,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肺回绍力。 ?生理意义,a,保持肺泡及小气道扩张,为肺通气和肺换气提供有利条件,b,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c,维持气管及纵膈的正常位置。 3,包括,?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具有对抗变形回位的力量,称为弹性阻力。主要来自肺,胸廓弹性组织回缩力。占平静呼吸时总阻力的70,。?非弹性阻力,包括呼吸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粘滞阻力。正常情况下,后两种阻力较小,可忽略不计,呼吸道阻力占80,~90,,它指气流通过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气体分子与气道之间的摩擦力。 下,氧饱和度增加,即Hb与O的亲和力增加,不易放出 4,左移表示,在同样Po22 O。右移表示,在相同Po下,氧饱和度比正常低,即能放出较多O。 222 5,肺活量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可了解呼吸功能贮备量的大小。时间肺活量反映呼吸肌力度及所遇阻力变化,是动态指标,能较好地评价肺通气功能。肺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肺的通气效率。肺泡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换气功能的基本条件。 6,?红细胞与O的运输,肺泡中的O进入血液后通过溶解形式不断进入红细胞,与22 Hb结合成HbO而运输至组织时,溶解的氧首先进人组织,同时HbO不断解离放出O通222过溶解形式供组织利用。 ?红细胞与CO的运输,CO由组织细胞不断产生后,首先溶解于血浆,接着进入红22 细胞。进入红细胞的CO约有7,与Hb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其余在碳酸酐酶作用下,2 ,,与水结合成碳酸,并迅速解离为H和HCO,前者被血红蛋白缓冲,后者大部分扩散至3 157 ,,血浆,与Na结合形成NaHCO,少部分留在红细胞内的则与K结合成KHCO而运输。 33 7,又称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或由肺泡呼出的气量,由下式表示,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8,指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正常人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3,~98,。 9,吸气开始及吸气过程中肺内压小于大气压,呼气开始及呼气过程中肺内压大于大气压。吸气及呼气未则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10、肺扩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时抑制吸气而产生呼气的反射。其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中,传入冲动沿迷走神经到达延髓,抑制吸气中枢的活动,发生呼气。该反射可使吸气不致过深过长,防止肺过度扩张,同时也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参与节律呼吸的形成。 11,外周化学感受器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他们对血液中PO,PCO22 ,,和[H〕变化敏感,当主动脉中PO降低,PCO升高或[H,升高时,感受器兴奋,传入22 冲动增加,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主要对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H,〕敏感,CO也可调激它,但不感受低O的刺 22 12,CO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当吸入气中CO浓度增加,并小于7,时可使呼22 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但当吸入气中CO浓度超过7,时,会引起CO在体内堆积,22呼吸受到抑制。CO是调节呼吸的重要化学因素,可使呼吸运动与代谢相适应,在一定范围2 内,对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是必要的。 六、论述 1,只有进入肺泡内的气体才能进行气体交换达到呼吸的目的。潮气量与呼吸频率对每 158 分通气量和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不同。当潮气量加倍和呼吸额串减半或潮气量减半和呼吸频率加倍时,每分通气量不变,即深而慢的呼吸或浅而快的呼吸对每分通气量影响不大。而对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则不一,由于解剖无效腔的存在,潮气量减少时进入肺泡的气量下降,呼吸频率的增加并不足以补偿其减少量,因此浅而快由呼吸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明显降低。导致通气血流比值下降,使部分血液得不到充分的气体交换。 另外,浅而快的呼吸使肺泡气体更新率降低,当平静呼吸时,每次进入肺泡的新鲜空气 5L减去解剖无效腔0,15L等于0,35L,即每次呼吸约有1/7的肺泡气得到为潮气量0, 更新。当潮气量减少时可导致气体更新率降低,从而使肺泡分压降低,CO2分压升高,不利于肺泡气体交换的进行。 2,肺通气的基本原理是,呼吸肌的收缩,舒张造成胸廓扩大和缩小,牵动肺扩大与缩小,造成肺内压下降与升高。在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压力差的驱动下,气体进出肺,产生吸气与呼气过程。 ?平静呼吸,吸气(主动过程) 吸气肌(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大?肺内压下降,低于大气压?空气进入肺?吸气。吸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无通气。 呼气(被动过程) 吸气肌舒张?胸廓缩小?肺随之缩小?肺内压升高,高于大气压?肺内气体徘出体外?呼气。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呼气停止。 ?用力呼吸,吸气(主动过程) 吸气肌及吸气辅助肌收缩?胸廓,肺扩大?肺内压与大气压差加大?吸入气量增多。 呼气(主动过程) 除上述吸气肌舒张外,呼气肌如肋间内肌及腹部肌肉也收缩?胸廓及肋进一步缩小?肺 159 内压增加?呼出气量增加。 3,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循环时延长,可能出现肺循环血流量减少和肺营养血液供应减少这两种情况。肺循环血流量减少,可导致通气血流比值增大,出现生理无效腔增大,气体交换量减少,从而导致全身性供O不足和CO潴留。可因动脉血CO分压和O分压不致变2222 ,化,不会通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引起呼吸反应。但脑组织液的CO和H浓度可能升高,2 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增强。由于肺血流量不足,肺通气增加也不能解除气体交换不足的问题,因而可产生呼吸困难感觉和脑供血不足的一些现象。其次,肺营养血液供应不足如导致肺泡?型细胞代谢障碍,表面活性物质产生减少时,则将导致肺顺应性变小,弹性阻力增大,呼吸费力而加重呼吸困难感觉。 4,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呼吸运动的主要部位在延髓,脑桥。延髓是产生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有吸气神经元和呼气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背侧和腹侧两组神经核团内。脑桥上部背外侧的臂旁内侧核等部位有呼吸调整中枢,它可抑制吸气并调整呼吸节律。 目前,节律性呼吸的形成用回返抑制假说来解释,即在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由延髓的吸气活动发生器引起,吸气后,通过切断机制抑制吸气,从而转入呼气。吸气切断机制可被延髓内一组吸气神经元、肺牵张感受器和呼吸调整中枢传来的冲动所激活。 , 5,CO增多、缺O及〔H〕增多均可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22 吸入气中一定浓度的CO(,7,,可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主要作用途径是通过血,脑屏2 ,障,与脑脊液和脑组织细胞外液中HO结合形成HCO,再解离出H,刺激中枢化学感223 受器,从而兴奋呼吸中枢,CO也可直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其次CO还可通过兴奋外22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使呼吸中枢兴奋。CO过低可使呼吸减弱甚至呼2 吸暂停,CO过高可相起呼吸中枢麻痹、呼吸抑制。 2 ,,, [H]升高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但H变化不是敏感因素。H 160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故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较小。 低O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但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可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尤2 其对肺气肿,肺心病等患者是发动呼吸的主要刺激。 6,高原地区的气压低,因而氧分压也低,呼吸中枢在缺O时受到轻度抑制。在熟睡2 时中枢化学感受器CO的敏感性降低。这就容易出现呼吸暂停。呼吸暂停之后,血中CO22分压升高,O分压进一步降低,于是在中枢性和外周性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下,使呼吸中枢2 兴奋,导致呼吸增强。当呼吸增强,肺通气增大后,又消除了缺O和CO增高的刺激,于22是又出现呼吸暂停,即开始第二个周期。如此,呼吸暂停与呼吸增强交替出现,而形成周期性呼吸。 第八章 消化 一、名词解释 1、消化 5、胃肠激素 9、胃腓空 13、蠕动冲 2、吸收 6、吞咽 10、呕吐 14、集团运动 3、机械消化 7、蠕动 11、胆盐 4、化学消化 8、容受性舒张 12、小肠分节运动 二、填空 1、食物在消化道内____的过程称为消化。 2、食物消化后的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____的过程称为吸收。 3、食物的消化有____和____两种形式。 4、消化道平滑肌与骨骼肌相比较,兴奋性____,收缩____。 161 5、消化器官的绝大部分都受____和____神经双重支配。 6、副交感神经主要来自____神经。其兴奋可使胃肠运动____,胆囊____括约肌____,消化腺分泌____。 7、胃肠平滑肌上记录的节律性自动去极化电位称____,当它去极达到阈电位时,可触发____电位。 8、胃肠道的内在神经丛由____神经丛和____神经丛组成。 9、胃肠道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称为____。 10、消化道平滑肌顺序收缩而完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称____。在食团的前方是____波,后面的是____波。 11、消化腺的分泌过程是腺细胞____的过程,需要消耗____。 12、促胃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胃液____,胃窦____,消化道粘膜____,促进胰岛素的____。 13、引起促胃液素释放的主要化学因素是在小肠上部和幽门的____和____。 14、头期胃液分泌受____和____两种反射的调节。 ,15、促胰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促进____中HCO的分泌。 3 16、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主要因素是____。 17、缩胆囊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引起____收缩和____分泌。 18、引起缩胆囊素释放的主要因素是小肠上部的____和____。 19、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的主要生理作用有____、____和____。 20、胃腺的壁细胞分泌____,____,主细胞分泌____。 21、内因子是胃腺____细胞分泌的,其化学本质是____,它能保护和促进____的吸收。壁、 22、可使胃蛋白酶原激活的物质是____和____。 162 23、胃蛋白酶在酸性环境中,可水解蛋白质,主要产物是____和____。 24、在胃液分泌的调节中,头期以____调节为主,胃期以____和____的调节作用较为重要,肠期则主要是____因素在起作用。 25、刺激____神经可增加胃的分泌和____胃肠运动。 26、引起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主要有____,____和组胺。 、____、____。 27、抑制胃酸分泌主要因素有____ 28、组胺对胃酸分泌起促进作用,____可以阻断组胺与H受体的结合,从而____胃酸分泌。 2 ____。 29、胃运动形式有____、____、 30、胃排空的动力是____,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后,通过肠,反射可使胃的排空____。 31、呕吐是一种通过____的反射活动,它的____冲动是由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舌咽神经及其它神经的____纤维而传到____内呕吐中枢。 32、胰液由胰腺____分泌的。胰腺导管细胞分泌____和____,胰腺腺泡细胞分泌____。 ,33、胰液中HCO的作用是____,使肠粘膜免受____的侵蚀,同时也为小肠内的消化酶提3 供了____。 34、胰液中的多种消化酶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 35、胰液中的胰脂肪酶在____和____的帮助下,可将甘油三酯分解为____、____和甘油一酯。 36、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____和____含量很少,而____的含量较丰富。 37、促进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主要有____,____和____。 38、胆汁的主要作用是通过____来实现的,其主要作用包括____、____。 39、小肠运动的形式有____、____、____。 40、小肠的分节运动是以____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 163 41、大肠的运动形式有____、____、____。 42、三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主要在____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在____吸收。 12 43、水的吸收部位主要在____,水的吸收机制可解释为____。 44、糖在____中几乎不被吸收,而在____几乎全部被吸收。 45、蛋白质必须分解成____才能被吸收,在吸收时需同时吸收____。 46、十二指肠中过多的____可引起幽门泵活性减弱,这对于____粘膜具有较大的保护作用。 三、判断 1、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 2、食物能够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循环而被吸收。 3、消化腺的分泌过程是腺细胞的主动活动过程。 4、消化道运动的主要作用在于完成对食物的机械性消化,它对化学性消化和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5、胃扬道消化液的分泌通常取决于消化道中食物的量,并不依赖镊入食物的性质。 6、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的兴奋性低,而对牵拉,温度刺激特别敏感。 7、胃肠道分泌活动通常因粘膜受到化学刺激而增强,因胃肠道壁扩张而减弱,因胃肠道运动减慢则增强。 8、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能加强腺体的分泌作用,交感神经兴奋时能抑制其分泌作用。 9、食道的大部分肌肉均为平滑肌,但不包括它的上端。 10、当吞咽的蠕动波下行到食管下端时,胃食管括约肌以及胃平滑肌发生反射性收缩。 11、在胃充盈时,胃的牵张程度增加,可引起胃内压力稍有增加,同时胃底平滑肌的紧张性降低。 164 12、蠕动发生的方向仅仅是向肛门方向。 13、肠道扩张可引起蠕动。在正常情况下,在食团的上端为收缩波,在食团的下端为舒张波。 14、胃排空的快慢主要由胃的一些因素来决定,它们是通过调节幽门泵活动而发挥作用。 15、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腰骶部。 16、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胃。 17、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消化腺是胰腺。 18、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吸收的速度是相同的,吸收速度并不取决于该部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以及食物在该部分的组成及停留时间。 19、胃肠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蛋白质。 20、唾液分泌的调节是通过神经反射性调节和体液调节来实现的。 21、头期胃液分泌,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 22、胃期胃液分泌,引起促胃液素释放的刺激物是盐酸。 23、食物进入小扬,刺激小肠引起的胃液分泌,称为胃液分泌的肠期。其特点是胃液分泌量较少。 24、副交感神经对胃有抑制和兴奋两种影响。 25、胃容受性舒张的传出通路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26、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胰腺迅速分泌水样胰液。 27、胰腺腺泡中含有胰蛋白酶。 28、三种营养物质在胃中排空速度的快慢顺序是脂肪、糖、蛋白质。 29、蛋白质具有强烈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 30、组织胺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 165 31、小肠分节运动是以纵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好张作用。 32、促胃液素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比组织胺大。 33、小肠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 34、脂肪吸收不良可导致B族维生素吸收不良。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液的形式是, A、单纯扩散B、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D、出跑作用 2、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解律起于, A、环形肌层,B、斜形肌层,C、纵形肌层,D、粘膜层 3、消化道平滑肌的紧张性和自动节律性主要依赖于, A、 交感神经的支配,B、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C、壁内神经丛的作用,D、平滑肌本身的特性 4、刺激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可引起唾液不分泌, A、少量、粘稠唾液,B、大量、稀薄唾液,C、少量、稀薄唾液,D、大量、粘稠唾液 5、对脂肪、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 A、胃液,B、胆汁,C、胰液,D、小肠液 6、胃液分泌的胃期,是由食物的机械性、化学性刺激引起,通过下述哪条途径完成, A、迷走神经,B、促胃液素,C、内在神经丛,D、所有上述因素 7、一种在小肠液中存在而在胰腺分泌液中不存在的酶是, A、胆固醇脂酶,B、脂肪酶,C、淀粉酶,D、肠激酶 166 8、分泌盐酸的是, A、主细胞,B、壁细胞,C、粘液细胞,D、胃幽门粘膜G细胞 9、唾液分泌的调节, A、神经反射,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以上都不是 10、在食团进入胃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是, A、立即中止,B、持续几分钟,C、持续一两小时,D、因pH值较低而增加 11、在胃内蛋白质的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产物是, A、少量多肽,B、胶原,C、际和胨,D、非蛋白质食物 12、有关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哪一项是错误的, A、持续时间短,B、量大、酸度高,C、胃蛋白酶含量高,D、与情绪有关 13、引起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乙酰胆碱,B、促胃液素,C、组织胺,D、脂肪 14、下列哪一项不是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A、盐酸,B、蛋白质,C、脂肪,D、高渗溶液 15、胃蠕动的开始部位是在, A、胃贲门部,B、胃幽门部,C、胃中部,D、胃窦 16、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 A、C1,,B、HCl,C、Na,,D、K, 17、分泌胃蛋白酶原的腺细胞是, A、壁细胞,B、主细胞,C、粘液细胞,D、G细胞 18、胆汁的主要作用是, A、激活胰蛋白酶,B、促进脂肪消化、吸收,C、促进淀粉水解,D、中和胃酸 167 19、胃的容受性舒张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条途径实现的, A、交感神经,B、迷走神经,C、壁内神经,D、促胰液素 20、下列关于胃运动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胃的尾区有明显的收缩活动,B、蠕动对胃内容物有混和作用, C、胃的头区不参与排空,D、胃窦部蠕动波明显加强,能将食糜排出至小肠 21、三种主要食物在胃中排空的速度由快至慢的顺序排列是, A、 糖、蛋白质、脂肪,B、蛋白质、脂肪、糖, C、脂肪、糖、蛋白质,D、糖、脂肪、蛋白质 22、胃排空的动力是, A、胃的运动,B、胃内容物的体积,C、十二指肠的酸性食糜刺激,D、脂肪类食物 23、延缓胃排空速度的主要因素是, A、幽门两侧压力差增大,B、稀的流体食物,C、糖类食物,D、脂肪类食物 24、促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的主要物质是, A、盐酸,B、肠激酶,C、糜蛋白酶,D、组织液 25、激活糜蛋白酶原的主要物质是, A、盐酸,B、肠激酶,C、胰蛋白酶,D、组织液 26、胆汁中参与消化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A、胆色素,B、胆固酵,C、胆盐,D、脂肪酸 27、胆汁的主要作用是, A、乳化脂肪,B、分解脂肪,C、激活胰蛋白酶原,D、促进蛋白质消化 28、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 A、 水份多、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丰富,B、水份和碳酸氢盐的含量少,酶丰富, 168 C、水份和碳酸氢盐含量多,酶含量少,D、水份少,碳酸氢盐和酶含量亦少 29、胆计中与消化有关的是, A、胆固醇,B、胆色素,C、胆盐,D、胆绿素 30、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 A、 大量的水份和HCO3,,而酶含量很少, 少量的水份和HCO3,,而酶含量也很少, B、 C、 少量的水份和HCO3,,而酶含量丰富, D、 大量的水份,而HCO3,和酶含量很少 31、胃肠内容物通过消化道时,在下列哪一部分停留时间最长, A、胃,B、空肠,C、回肠,D、十二指肠 32、引起胆囊收缩的一个重要体液因素, A、胆盐,B、促胃液素,C、促胰液素,D、促胰酶素 33、三大类主要物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被吸收的部位, A、十二指肠和空肠,B、空肠和回肠,C、十二指肠,D、回肠 34、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对胃粘膜有破坏作用,该物质, A、碳酸氢盐,B、胆汁,C、高渗溶液,D、氨基酸及肽类 35、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的运动形式, A、容受性舒张,B、紧张性收缩,C、蠕动,D、分节运动 36、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引起大量胰液分泌的主要机制是, A、 迷走神经兴奋,B、小肠粘膜释放促胃液素, C、交感神经兴奋,D、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 37、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169 A、脊髓胸段,B、脊髓腰骶段,C、延髓,D、脑桥及中脑 (二)双项选择 1、关于唾液的生理作用,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 唾液可以湿润和溶解食物,易于吞咽,B、唾液可清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 C、唾液具有杀菌作用,D、唾液可使蛋白质初步分解,E、唾液不能使淀粉分解 2、胃液分泌的调节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A、交感神经,B、迷走神经,C、促胰酶素,D、促胃液素,E、胰岛素 3、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方式为, A、 通过消化道肌肉收缩运动的机械消化, B、 通过消化道细菌的发酵作用, C、 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完成的化学消化, D、 不需耗能的被动性消化, E、 通过消化道细菌的腐败作用 4、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哪两项是错误的, A、 壁细胞分泌盐酸,B、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D、幽门腺分泌粘液,E、内因子由主细胞分泌 5、胃容受性舒张通过, A、 迷走-迷走反射,B、肌间神经丛,C、交感神经, D、膈神经,E、去甲肾上腺素 6、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点有, A、 收缩缓慢,B、有规律的自动节律性收缩,C、富有伸展性, 170 D、对电刺激敏感,E、收缩后舒张时程较短 7、胃腺壁细胞分泌的物质有, A、内因子,B、粘液,C、盐酸,D、胃蛋白酶原,E、维生素B12 8、下列各种因素中,哪项不能引起胃泌素分泌, A、 刺激迷走神经,B、扩张刺激幽门粘膜,C、脂肪灌注幽门部, D、盐酸灌注幽门部,E、高渗溶液 9、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的物质是, A、糜蛋白酶原,B、肠激酶,C、胰蛋白酶,D、糜蛋白酶,E、碱 10、胃酸的生理作用有, A、 激活胃蛋白酶原,B、有助于铁和钙的吸收,C、直接使脂肪分解, D、抑制小肠内消化液的分泌,E、促进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11、可破坏胃粘膜屏障的物质是, A、酒精,B、阿斯匹林,C、盐皮质激素,D、蛋白胨,E、1,7NaCl 12、内因子对维生素B12的作用是, A、 能与其结合成复合物,B、保护其不被消化液所破坏,C、促进其合成, D、可使其作用增强,E、E,促进其分泌 13、关于胰液分泌的调节,错误的是, A、 食物是胰腺分泌的自然因素, B、 在非消化期,胰液仍大量分泌, C、 胰腺分泌受神经与体液双重调节,而以神经为主, D、 迷走神经兴奋可促进胰液分泌, E、 体液因素主要是促胰液素与缩胆囊素 171 14、缩胆囊素的生理作用有, A、 抑制胰酶分泌,B、促进胆囊收缩,C、抑制胃液分泌, D、促进胰酶分泌,E、促进胃运动 15、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A、 肠-胃反射,B、胃蛋白酶,C、胃内压, D、加压反射,E、胃内容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 16、向十二指扬内灌注大量盐酸可引起, A、肠液分泌,B、胃液分泌,C、胰液与胆汁分泌,D、胃运动分泌,E、排空增加 17、下列哪项不是胆囊的功能, A、 使胆汁酸化,B、减少胆汁中胆盐含量,C、分泌碱性磷酸盐, D、浓缩胆汁,E、调节胆道压力 18、促胰液素, A、 是由小肠的S细胞产生,B、在盐酸刺激下分泌量明显增加, C、迷走神经兴奋时分泌量增加,D、主要使胰酶分泌增加, E、使水和碳酸氢盐分泌轻度增加 19、关于大肠运动特点,下列哪项正确, A、 有蠕动冲,B、对刺激反应强烈,C、运动少而缓慢, D、常出现逆蠕动,E、平时有较弱的蠕动 20、小肠绒毛运动,下述哪项正确, A、 进食后产生节律性伸缩和摆动,B、不受神经的调节, C、饱食时运动缓馒,D、具有卿简作用,E、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172 (三)多项选择 1、唾液的成份除了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外还有, A、唾液淀粉酶,B、粘蛋白,C、溶菌酶,D、尿素和尿酸,E、氨基酸 2、胃酸的作用是, A、 激活胃蛋白酶原,B、供给胃蛋白酶适宜的酸性环境, C、使蛋白质变牲易于消化,D、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E、胃酸进入小扬后可促进胰液、胆计的分泌 3、刺激胃液分泌增多的因素有, A、促胃液素,B、乙酰胆碱,C、组织胺,D、阿托品,E、盐酸 4、在消化期内,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A、盐酸,B、蛋白质,C、脂肪,D、高渗溶液,E、氨基酸和多肽 5、迷走神经兴奋时,可引起, A、 胃平滑肌收缩,B、胃液分泌增加,C、胃液分泌减少, D、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增多,E、抑制胃排空 6、胰液中含有以下哪几种酶和酶原, A、糜蛋白酶原,B、胰蛋白酶原,C、脂肪酶,D、核糖核酸酶,E、淀粉酶 7、关于缩胆囊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促进胆囊收缩,B、促进胰液中的酶分泌,C、抑制胃液分泌, D、脂肪酸抑制其分泌,E、盐酸促进其分泌 8、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有, A、 兴奋性较高,B、能自动节律性收缩,C、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 D、富有伸展性,E、对化学,温度和机械刺激不敏感 173 9、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抑制胃酸分泌的机制有, A、 食糜刺激十二指肠粘膜产生缩胆囊素, B、 酸性食糜刺激十二指扬引起肠胃反射, C、 食糜刺激十二指肠粘膜产生促胰液素, D、 食糜刺激十二指肠粘膜产生促胃液素, E、 食糜刺激十二指肠粘膜产生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 10、消化道的功能有, A、消化作用,B、分泌作用,C、吸收作用,D、排泄作用,E、防御作用 11、促胰液素的作用有, A、 抑制胃酸分泌,B、抑制胃的运动,C、促进胰腺小导管细胞分泌碳酸氢盐, D、抑制胰腺小导管细胞分泌水份,E、促进胃蛋白酶分泌 12、消化道的肌肉属于骨骼肌的有, A、食管上端,B、胃,C、十二指肠,D、肛门外括约肌,E、口腔 13、胆汁成分包括, A、胆固醇,B、卵磷脂,C、胆色素,D、胆盐,E、盐酸 14、刺激小肠运动的化学物质有, A、促胃液素,B、5-色胺,C、P物质,D、促胰液素,E、胆盐 15、B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消化液有, A、唾液,B、胰液,C、胆汁,D、胃液,E、小肠液 16、大肠的运动形式有, A、蠕动冲,B、分节运动,C、集团蠕动,D、袋状往返运动,E、容受性舒张 17、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是, 174 A、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和, B、 增加食糜与肠粘膜的接触机会, C、 促进肠壁内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D、 促进食糜向前推进, E、 促进小肠分泌消化液 18、调节胆汁分泌和排出的神经体液因素, A、 迷走神经兴奋,B、促胰液素,C、胆囊收缩素(缩胆囊素), D、促胃液素,E、胆盐 ,19、下列哪些物质的吸收需要Na参加, A、水,B、脂溶性维生素,C、葡萄糖,D、铁,E、氨基酸 五、简述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哪些? 2,什么是胃肠激素?在消化功能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胃肠激素有哪几种? 3,胃酸有何生理功能? 4,胃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 5,图示胃盐酸分泌的机制? 6,小肠有哪几种运动形式?各有何生理意义? 7,简述胆汁的成分及其在消化中的作用。 8,将动物双侧迷走神经切断是否能严重影响胰液分泌?为什么? 9,为什么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 六、论述 175 1,论述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2,胃液分泌的多少是如何进行调节的? 3,试述胰液的主要成份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第八章 消化 一、名词解释 1、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通过消化道肌肉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混合,并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4、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5、胃肠道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 6、食团由口腔经食管蠕动送入胃的过程。 7、由平滑肌顺序收缩而完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8、当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食管、胃壁牵张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部肌肉松弛。 9、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0、胃内容物及部分肠内容物经食管和口腔被驱出的动作。 11、肝细胞分泌的胆盐排入小肠后,绝大部由回肠末端吸收,经门静脉回肝脏的过程。 12、指以环形肌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 13、在小肠存在有一种行进速度快传播较远的蠕动。 14、在大肠存在有一种进行很快且前进很远的蠕动。 二填空 176 1、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2、进入血液或淋巴 3、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4、较低、缓慢 5、交感、副交感6、迷走、加强、收缩、舒张、增多7、基本电节律、动作 8、肌间、粘膜下9、胃肠激素10、蠕动、舒张、收缩 11、主动活动、能量12、分泌、收缩、生长、释放13、蛋白质消化产物、乙酰胆碱 14、条件、非条件15、胆汁、胰液16、盐酸 17、胆囊、胆汁18、蛋白质消化产物、脂肪及其消化产物 19、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窦运动、引起胰岛素释放20、壁、糖蛋白、维生素B 1222、胃酸、胃蛋白酶23、蛋白呩、蛋白胨 24、神经、内在神经丛、促胃液素、体液25、迷走、加强 26、乙酰胆碱、促胃液素27、盐酸、脂肪、高渗溶液28、甲氰咪呱、减少 29、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 30、胃运动、减慢31、中枢神经系统、传入、感觉、延髓 ,32、外分泌部、水、HCO、消化酶 3 33、中和胃酸、胃酸、最适pH34、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 ,35、胆盐、胰辅脂酶、甘油、脂肪酸36、水、HCO、酶 3 37、促胰液素、缩胆囊素、促胃液素38、胆盐、乳化脂肪、促进脂肪酸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39、分节运动、紧张性收缩、蠕动40、环形肌41、蠕动、分节推进运动、袋状往返 +运动42、小肠、回肠43、小肠、被动吸收44、胃、小肠45、氨基酸、Na46、酸、十二指肠 三、判断 1、? 2、× 3、? 4、? 5、× 6、? 7、× 177 8、? 12、× 16、× 20、× 24、? 28、× 32、? 9、? 13、? 17、? 21、× 25、× 29、? 33、× 10、× 14、× 18、× 22、× 26、× 30、× 34、× 11、? 15、? 19、× 23、? 27、× 31、×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D 13、D 19、B 25、C 31、B 37、B 1、D 7、 2、C 8、B 14、B 20、C 26、C 32、D 3、D 9、A 15、C 21、A 27、A 33、A 4、B 10、C 16、B 22、A 28、B 34、B 11、17、23、29、35、5、C C B A C A 12、A 18、B 24、B 30、A 36、D 6、D (二)双项选择 1、DE 5、AB 9、BC 13、BC 17、BC 2、BD 6、AC 10、AB 14、BD 18、AB 3、AC 7、AC 11、AB 15、AC 19、CE 4、BE 8、DE 12、AB 16、AC 20、AD (三)多项选择 1、ABCDE 2、ABCDE 3、ABC 4、ACD 5、ABD 178 6、ABCDE BCE 12、ADE 15、CE 18、ABCDE 9、 7、ABE 10、ABCDE 13、ABCD 16、BCD 19、ACE 8、BCD 11、ABC 14、ABC 17、ABC 五、简述 1,?对化学,机械牵张和温度刺激较敏感,?紧张性收缩,?自动节律性运动,?伸展性。 2,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称为胃肠激素。起重要作用的有,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和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 3,胃酸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所需酸性环境。?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杀灭和抑制随食物入胃的细菌。?胃酸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小肠液和胆汁的分泌。?有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4,?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 5,胃壁细胞分泌HCl的机制图示如下, 6,?紧张性收缩,是其他运动的基础。?分节运动,其意义,a,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和,b,使食糜与肠粘膜紧密接触,c,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回流,?蠕动,把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一步。 179 7,胆汁的成分很复杂,除水外有胆盐、胆酸、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以及血浆中所有的无机盐等。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和胆汁酸的作用,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乳化脂肪。脂肪乳化成微滴后,分散于水溶液中,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从而促进了脂肪的消化,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相结合,形成水溶姓复合物,促进脂肪的吸收。胆盐本身还是一个利胆剂。总之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8,将动物双侧迷走神经切断对胰液分泌有一定影响,因为去除了胰液分泌的神经反射性分泌途径,但并不严重影响胰液分泌,因为胰液主要是在肠期分泌的。胃内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刺激小肠粘膜S细胞释放促胰液素,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及其分解产物等,能刺激小扬粘膜释放促胰酶素,以上二种激素使胰腺分泌量和含消化酶量都很多,故在消化中起重要作用,即使去除神经反射因素,胰液分泌减少也不严重,故对消化影响不大。 9,因为,?小肠中食物己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 8小时,?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 较长,约3, 六、论述 1,消化道受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1)副交感神经支配消化道,一是通过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支配胃、小肠、盲肠、升结肠和横结扬。末稍释放乙酰胆碱使之收缩加强。另一是盆神经副交感纤维支配结肠其余部分及直肠、肛门内括约肌,兴奋时亦使其收缩,但肛门内括约肌松驰。 (2)交感神经来自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和腹下神经节,节后纤维支配胃肠道及肛门内括约肌。兴奋时使肠道运动减弱,但使肛门内括约肌收缩。 (3)在消化道壁内存在着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可以接受胃肠内机械和化学性刺激而产生局部反射,引起局部运动和分泌。 180 2,胃液分泌的多少受神经、体液因素调节,是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与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相互拮抗统一的结果。 (1)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 ?胃液分泌的头期,由进食过程中有关视、嗅、听的刺激和食物进入口腔后机械及化学性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冲动传至延髓、丘脑下部、边缘叶和大脑皮层等中枢,经迷走神经兴奋,除直接兴奋腺细胞外,尚可引起幽门部粘膜释放胃泌素,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胃腺而分泌胃液。该期分泌的特点是量多、酸度高、消化力强。 ?胃期,食物入胃后引起的胃液分泌。食物对胃底、胃体的机械性刺激,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和通过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引起胃液分泌。食物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壁内神经丛而作用于幽门部的粘膜G细胞使其释放胃泌素,促进胃液分泌。本期特点是分泌量多,酸度也高,但消化力较头期弱。 ?肠期,是由食物进入肠内而引的胃液分泌,称为肠期胃液分泌。是由食物机械和化学刺激小肠粘膜而释放促胃液素、胆囊收缩素等,经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该期特点是分泌量少,占消化期分泌量的10,。 (2)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盐酸,幽门部pH降低到1,2—1,5,十二指肠pH降低到2,5均能抑制胃酸分泌。这是一种负反馈自动调节方式,对调节胃酸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脂肪及分解产物进入十二指肠后亦有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可能是小肠粘膜产生的促胰液素,抑胃肽等物质作用的结果。使分泌量,消化力均有降低。 ?高渗溶液进入十二指肠亦有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 食物在胃、肠内均有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但食物的某些成份和HCl则是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二者对立又统一,使消化期胃液分泌维持一定水平。 181 3,正常人每日胰液分泌量约为1—2升。其成份及作用如下,?碳酸氢盐,它由胰腺小导管细胞分泌。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粘膜免受酸的侵蚀,同时也提供了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最适pH环境。?胰淀粉酶,它以活性形式分泌,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酶原初分泌出来时无活性,只有被激活为蛋白酶才可将蛋白质分解。 第九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一、名词解释 1、体温 4、行为性体温调节 2、基础代谢 5、体温调定点 3、温热性出汗 二、填空 1、体温通常是指___。 2、相对恒定的体温是___和___的重要条件。 3、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___温最高___温最低。 4、常温下,安静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 主要散热方式是___。 5、人体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和___。 6、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___。 7、蒸发散热可分为___和___两种。 8、出汗可分为___和___两种。 182 9、出汗是反射性活动,其基本中枢位于___,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 10、小汗腺受___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纤维。 11、不显汗与汗腺分泌无关,它是通过___来实现的。 12、致热原能使下丘脑的“调定点”水平___。 13、醛固酮能___汗腺导管对NaCl的重吸收。 ,另一部分在___。 14、外周温度感受器一部分在___ 15、体温调节的整合中枢位于___。 16、当下丘脑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时,体温调定点___。 17、女子体温在排卵后期___,这种变动可能与血中___水平变化有关。 三、判断 1、基础代谢率是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的最低代谢率。 2、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3、正常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处于经常的波动之中,这是因为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在不断发 生变化。 4、环境温度很低时,人体不存在蒸发散热。 5、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对,蒸发散热就成了散热的唯一方式。 6、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室温20?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 7、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体表温度可随之发生相应的波动。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的高低应当是, 183 A、 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B、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2、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上午8,10时,B、下午3,4时,C、清晨2,6时,D、夜间10,12时 3、女性月经期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行经期,B、排卵前,C、排卵后,D、排卵日 4、人体腋下温度正常值是, A、36,0?,37,4?,B、36,7?,37,7?, C、36,9?,37,9?,D、37,5?,37,6? 5、影响能量代谢最重要的因素是, A、环境温度,B、进食,C、精神、情绪,D、肌肉活动 6、劳动或运动时,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 A、肝脏B、脑,C、心脏,D、肌肉 7、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B、传导和对流,C、发汗蒸发,D、不显性发汗 8、给高热病人使用酒精擦浴是, A、增加辐射散热,B、增加传导散热,C、增加蒸发散热,D、增加对流散热 9、给高热病人使用冰帽和冰袋的作用是, A、增加辐射散热,B、增加传导散热,C、增加蒸发散热,D、增加对流散热 10、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较多的部位是, A、视前区—下丘脑前部,B、下丘脑后部,C、大脑皮层运动区,D、脑干网 11、决定体温调定点的部位在, 184 A、下丘脑,B、大脑皮层,C、下丘脑后部,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状结构 12、人体感受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刺激的主要感受器是, A、中枢冷敏神经元,B、皮肤热感受器,C、中枢热敏神经元,D、皮肤冷感受器 13、当环境温度高于30?时,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变化是, A、降低,B、升高,C、先升高后降低,D、不变 14、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最高的物质是, A、糖,B、脂肪,C、蛋白质,D、混和食物 15、当下丘脑温度升高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是 A、减少,B、不变,C、增加,D、先增加后减少 16,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 A,二磷酸腺昔, B,三磷酸腺昔, C,磷酸肌酸, D,葡萄糖 17,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来衡量,下述哪项不是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A体重, B,环境温度, C,蒸发散热, D,精神紧张程度 18、测定基础代谢率要求的基础条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空腹,B、无体力活动和精神紧张,C、环境温度18,25?,D、深唾状态 19、下列哪个部位不存在中枢温度感受器, A、PO/AH,B、小脑,C、中脑,D、下丘脑 20、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 A、糖尿病,B、红细胞增多症,C、阿狄森氏综合征,D、甲状腺功能亢进 (二)双项选择 1、女性月经周期中,体温的变化有, 185 A、排卵前较高,B、排卵后降低,C、排卵前较低,D、排卵后升高,E、行经期高 2、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A、心脏,B、肾脏,C、肠,D、脑,E、肝脏 3、当蒸发成了唯一散热途径时, A、 环境温度低于体温,B、环境温度高于体温, C、环境温度等于体温,D、精神紧张时,E、与环境温度无关 4、某病人受到致热原的作用体温升至39?,在此情况下, A、 机体产热量一直大于散热量, B、 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C、 体温升高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 维持高热阶段时,产热量大致等于散热量, E、 产热量与散热量变化不明显 5、中枢温度感受器的分布比例为, A、 热敏神经元多,B、热敏神经元少,C、冷敏神经元多, D、冷敏神经元少,E、冷、热敏神经元相等 6、近年来发现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是, A、 控制产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B、 控制散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C、 控制产热和散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D、 对体温调节起整合作用的部位, E、 只存在热敏神经元而不存在冷敏神经元 (三)多项选择 186 1、汗液与血浆成分相比较, A、 氯化钠浓度低于血浆,B、葡萄糖浓度几乎为零, C、脂类浓度相等,D、尿素氮高于血浆,E、蛋白质浓度为零 2、影响体温发生生理性变动的因素有, A、环境温度,B、测量时间,C、性别,D、体表面积,E、年龄 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 A、肌肉活动,B、环境温度,C、食物特殊动力效应,D、精神活动,E、体温 4、在环境温度低于20?时,人体散热的方式主要有, A、辐射,B、传导,C、对流,D、不感蒸发,E、汗液蒸发 5、刺激下丘脑后部的产热中枢,可引起, A、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B、发生寒战,C、交感神经兴奋,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E、产热增加 6、人在寒冷环境中的反应有, A、 皮肤血流量减少,B、皮肤温度降低C、代谢降低, 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E、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7、引起出汗的因素有, A、 环境温度升高,B、情绪激动,C、交感神经兴奋, D、精神紧张,E、注射乙酰胆碱 8、使得汗液蒸发加快的因素有, A、 环境温度高,B、环境温度低,C、空气湿度大, D、空气湿度小,E、空气对流速度快 五、简述 187 1,人体体温临床上常用的测量部位有哪些?其正常值各是多少? 2,根据散热原理,如何给高热病人降温? 3,简述人体的散热器官和散热方式。 六、论述 1,试述人体体温相对恒定的原理。 参考答案 第九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一、名词解释 1、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2、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即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状态下,室温保持在20?,25?,排除肌肉活动、食物和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 3、由温热性刺激引起的汗腺分泌 4、机体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对体温的调节。 5、由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活动所决定的体温恒定水平。 二填空 1、机体深部平均温度2、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3、直肠、腋窝4、辐射、蒸发 5、肝脏、脑6、皮肤7、显汗、不显汗8、温热性出汗、精神性出汗 9、下丘脑、下丘脑10、交感、胆碱能11、体表蒸发12、上升13、增加14、皮肤、粘膜15、下丘脑16、升高17、升高、孕激素 三、判断 1、× 2、× 3、× 4、× 5、? 6、? 7、? 四、各项选择 188 (一)单项选择 1、B D 9、B 13、B 17、A 5、 2、C 6、D 10、A 14、C 18、D 3、D 7、C 11、D 15、C 19、B 4、A 8、C 12、D 16、B 20、D (二)双项选择 1、CD 2、DE 3、BC 4、CD 5、AD 6、CD (三)多项选择 1、ABE 3、ABCDE 5、ABCDE 7、ABCDE 2、ABCE 4、ABCD 6、ABE 8、ADE五、简述 1,腋下温度,36,0?,37,4?,口腔温度36,7?,37,7?,直肠温度,36,9?,37,9? 2,?利用冰袋、冰帽给高热病人降温(传导散热),?注意通风,降低室温(对流散热),?用酒精擦身(蒸发散热),?降低室温,增加辐射散热。 3,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另外还有其他排泄器官也可借排泄活动散发少部分热量。 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不显性蒸发和发汗)。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惜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时,可借蒸发散热。 六、论述 1,?体温相对恒定有赖于体内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产热主要来自体内食物分解代谢。?散热方式有四种,辐射、传导和对流是物理性散热方式。安静状态下以辐射散 189 热为主,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则蒸发成为唯一散热途径。?体温调节是反射活动。感受器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粘膜与内脏,以冷感受器为主)和中抠温度感受器(下丘脑,以热敏神经元为主)。当环境温度改变后通过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中枢(下丘脑),然后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产热和散热系统,使体温适应温度变化而恒定。?人类还存在有行为性调节来保持体温桓定。 第十章 排泄 一、名词解释 1、肾小球滤过率 9、渗透性利尿 2、肾小球滤过分数 10、原尿 3、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11、终尿 4、肾小管重吸收 1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5、排泄 13、肾小管,H,Na交换 6、肾糖阈 14、肾髓质高渗梯度现象 7、球管平衡 15、排尿反射 8、水利尿 二、填空 ___两部分组成。 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___,它由___和 2、供应肾单位血液的两套毛细血管网是___和___。 3、皮质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___和___。 190 4、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___。 5、滤过分数是指___与___的比值。 6、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动力是___。 ,7、Cl在___为主动重吸收。 8、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的重吸收主要接受___的调节。 9、肾小管和集合管有分泌___,___和___的作用。 ,,,,,,10、酸中毒时,H的分泌___,H,Na交换___,K,Na交换___,导致血K___。 ___分泌,并在___释放入血。 1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___和 12、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主要刺激是___和___的改变。 13、醛固酮由___分泌,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___的重吸收和对___的排出。 14、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___和___的调节。 ,15、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H过程中,需要___的参与。 16、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___。 17、机体的排泄途径有___,___,___和___。 18、肾脏的主要功能有___,___和___。 19、尿生成的基本步骤为___,___和___。 20、肾小球有效滤过压,___。 21、糖尿病病人的多尿属于___利尿。 22、肾脏内与肾素分泌调节有关的感受器是___和___。 23、肾外髓部高渗梯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内髓部高渗梯度形成则与___和___有关。 24、肾血流量自身调节接受压力牵张刺激的部位是___。 25、正常人动脉血压保持在___范围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191 26、排尿反射的传出神经是___和___。 27、由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液体量,通常占肾小球滤液的___,左右。 28、水利尿时,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的感受器是___。 29、尿液的浓缩主要在通过集合管时完成,其关键因素是___和___的作用。 30、交感神经兴奋时,膀胱逼尿肌___,尿道内括约肌___。 三、判断 1、排泄是指将机体代谢的终产物,包括食物残渣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2、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肾小球,肾小管和集合管所组成。 3、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有效滤过面积与肾血浆流量成正比。 4、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最大,对终尿量的调节作用也最大。 ,5、终尿中的K主要来源于肾小球的滤过。 6、小管液的渗透压是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 7、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与动脉血压,滤过膜的通透性及滤过面积成正比。 8、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已达极限时,尿中一般不会出现葡萄糖。 ,,9、HCO的重吸收与H分泌有关,主要以CO的形成吸收入肾小管细胞内。 32 10、一般血压变动范围内,正常人肾血流量依靠自身调节维持相对恒定。 11、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不是根据尿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比较而确定的。 12、决定尿量的主要环节是肾小球滤过率,而不是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13、由腰髓发出的腹下神经兴奋时,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弛,促使排尿。 ,14、Na在髓袢升支细段是被动重吸收。 15、近球小管对HO的重吸收是等渗性重吸收,与人体是否缺水无关。 2 16、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十囊内压。 192 ,17、Cl在髓袢升支细段重吸收是继发性主动转运。 ,18、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都能分泌H。 19、当尿中出现葡萄糖时,尿中糖的浓度为肾糖阈。 20、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21、抗利尿激素是由神经垂体合成,贮存和释放的。 ,22、肾小管对NH的分泌和H分泌有相互促进作用。 3 23、快速经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尿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24、正常成年人肾小球滤过率平均为125ml/min。 ,,,,25、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H,Na交换和Na,K交换有相互抑制作用。 26、盆神经受损时,机体将出现尿失禁。 27、能使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增加的激素为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28、循环血量增多时,肾素分泌增多,使血中血管紧张素增多,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 29、排尿反射是正反馈调节。 ,,30、醛固酮能促进近曲小管对Na重吸收和K的分泌。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皮质肾单位的结构特点是, A、 分布于肾皮质内层,B、肾小球体积较大, C、髓袢甚短,D、入球小动脉口径比出球小动脉细 2、近髓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 A、产生肾素,B、浓缩、稀释尿液,C、排泄Na,和Cl,D、释放血管升压素 3、有关肾的内分泌物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193 A、分泌前列腺素,B、分泌肾素,C、分泌肾上腺素,D、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4、致密斑的主要功能是, A、 直接释放肾素颗粒,调节泌尿功能,B、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 C、直接感受入球小动脉收缩,D、感受流经远曲小管的NaCl浓度变化 5、在一定血压范围内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主要靠,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多种调节 6、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流量, A、不变,B、减少,C、增多,D、先减少后增多 7、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A、 每分钟每侧肾脏生成的原尿量,B、每分钟每侧肾脏生成的终尿量, C、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原尿量,D、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终尿量 8、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B、髓袢升支细段,C、集合管,D、髓袢升支粗段 9、主动重吸收氯离子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B、髓袢升支细段,C、髓袢升支粗段,D、集合管 10、输尿管结石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 肾小管毛细血管血压明显下降,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囊内压升高,D、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 ,浓度感受器在, 11、肾脏的Na A、入球小动脉管壁,B、出球小动脉管壁,C、近球细胞,D、致密斑 12、关于肾小球的滤过,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出球小动脉收缩,原尿量增加,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原尿量减少, 194 C、肾小囊内压升高,原尿量减少,D、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原尿量减少 13、不论终尿是稀释尿还是浓缩尿,哪一段小管液始终是低渗的? A、近曲小管,B、髓袢降支,C、髓袢升支,D、远曲小管 14、关于抗利尿激素,下述如项是错误的? A、 由垂体后叶释放, 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加大, B、 C、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时,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增加分泌, D、 大静脉和心房扩张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15、水的重吸收在下述哪个部位接受ADH调节? A、近球细胞,B、髓袢降支,C、髓袢升支,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16、下列哪个因素与尿生成有密切关系? A、 血,脑屏障,B、血,脑脊液屏障 C、肾小球滤过膜的电学屏障与机械屏障,D、认胃粘膜屏障 17、肾糖阈的正常值为, A、8,9mmol/L,B、9,10mmol/L,C、10,11mmol/L,D、11,12mmol/L 18、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滤过量, A、增多,B、减少,C、不变,D、先减少后增多 19、正常成年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平均为, A、80ml/min,B、100ml/min,C、125ml/min,D、150ml/min 20、肾小管中重吸收能力最强的部位是, A、近曲小管,B、远曲小管,C、髓袢,D、集合管 21、决定终尿量多少的肾小管段是, 195 A、近曲小管,B、髓袢升支,C、髓拌降支,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22、关于排尿反射,下述哪项不正确? A、 排尿反射的基本中枢在骶髓,B、排尿时阴部神经抑制, C、副交感神经使尿道内括约肌舒张,D、交感神经兴奋膀胱逼尿肌 23、支配肾脏的神经对尿生成的作用主要影响, A、 肾小管对氨基酸的重吸收,B、肾小管对酸的排泄, C、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D、肾脏的血压和血流 24、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下降,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囊内压升高,D、滤过膜通透性减少 25、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B、囊内压升高, C、滤过膜通透性减小,D、肾小球滤过总面积减小 26、在兔急性实验中,静注20,葡萄糖溶液引起尿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B、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 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D、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27、阴部神经兴奋时, A、 膀胱逼尿肌收缩,B、膀胱括约肌收缩, 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D、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28、关于肾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它是由近球细胞分泌的, B、 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Na,浓度升高时,可刺激它分泌, 196 C、 交感神经兴奋,可刺激它分泌, D、 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时,可刺激它分泌 29、损毁视上核,尿量和尿浓缩将出现什么变化? A、 尿量增加,尿高度稀释,B、尿量增加,尿浓缩, C、尿量减少,尿高度稀释,D、尿量减少,尿浓缩 30、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最敏感的因素是, A、循环血量减少,B、疼痛刺激,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31、合成血管升压素的主要部位, A、脑垂体,B、神经垂体,C、下丘脑,D、下丘脑视上核 32、血管升压素对肾脏的作用是, A、 抑制肾小球的滤过炸用,B、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C、减少肾血统量,D、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 33、促进醛固酮分泌的因素主要是, A、血Na,升高,B、血K,降低,C、肾素,D、血管紧张素? 34、交感神经兴奋,肾素分泌, A、不变,B、增多,C、减少,D、先减少后增多 35、醛固酮对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是, A、 促进Na,的重吸收和对K,的排泄,B、促进K,重吸收和对Na,排泄, C、促进Na,重吸收,抑制K,排泄,D、促进K,重吸收,抑制Na,排泄 36、浓缩尿液的主要部位在, A、集合管,B、远曲小管,C、髓袢,D、近曲小管 37、肾直小血管血流过快时,尿浓缩能力, 197 A、降低,B、增加,C、不变,D、先降低后增加 38、肾外髓部高渗梯度形成的机制是, A、 髓袢升支细段主动重吸收Na,和C1,, B、 髓袢降支细段对Na,不通透, C、 、髓袢升支细段的NaCl被动扩散, D、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K,,Na,交换 39、当动脉血压下降到6,7kPa,8,0kPa时引起少尿的原因主要是, A、 肾小管重吸收增多,B、肾血流量减少,滤过率降低, C、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D、醛固酮分泌增多 40、下列不见尿量增加的情况是, A、糖尿病,B、循环血量增加,C、交感神经兴奋,D、动脉血压升高 41、肾小管实现排酸保碱作用最主要是通过, A、 尿酸排出,B、H,的分泌和H,,Na,交换, C、K,的分泌和K,,Na+交换,D、铵盐排出 42、下列不属肾胶功能的是, A、生成尿液,B、分泌醛固酮,C、参与调节水电解质平衡,D、与酸碱平衡调节密切 相关 43、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醛固酮分泌减少,C、肾小球滤过率增加,D、血管升压 素分泌减少 44、肾功能不全时不会出现, A、尿崩症,B、高血压,C、贫血,D、水电解质紊乱 198 45、正常时决定尿液浓缩程度的关键是, A、 醛固酮的作用,B、血管升压素释放入血多少, C、髓袢对Na,的通透性,D、远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 (二)双项选择 1、正常尿液中不应该出现哪些物质? A、氯化钠,B、氯化铵,C、葡萄糖,D、蛋白质,E、尿素 2、对尿量调节作用较大的激素有, A、抗利尿激素,B、甲状旁腺素,C、甲状腺素,D、醛固酮,E、胰岛素 3、尿液酸化是由于以下哪些原因? A、 远曲小管分泌H,进入尿中, B、 正常K,与H,交换,并从肾小管内被重吸收, C、 氢离子与肾小管液NaH2PO4起反应成为Na2HPO4, D、 尿液中有大量的H,排泄时,其中大部分以铵盆形式出现, E、 与血浆相比,尿液中存在着相当高的H2CO3 4、循环血量减少时,反射性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的感受器是, A、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B、左心房和腔静脉处容量感受器,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D、延髓化学感受器,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5、以下哪些属于渗透性利尿? A、 大量饮水使尿量增多,B、糖尿病患者的多尿, C、静滴20,甘露醇,D、静滴5,葡萄糖1000ml,E、静滴生理盐水 6、下述有关抗利尿激素的叙述,那些是错误的? 199 A、 它是由神经垂体合成的激素,B、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C、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可使它的分泌减少,D、循环血量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E、抗利尿激素使尿量减少 7、机体在酸中毒时表现为, A、 肾小管H,的分泌增加,B、HCO3,重吸收减少,C、H,,Na+交换增强, K,,Na,交换也增强,E、血钾浓度降低 D、 8、用家免进行“影咱尿生成因素”的实验结果中,错误的是, A、 静注大量生理盐水,尿量增加, B、 静注1?10000去甲肾上腺素0,5ml,尿量增加, C、 静注速尿,尿量增加, D、 静注垂体后叶素2单位,尿量增加, E、 静注20,葡萄糖5ml,尿量增加 9、皮质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 A、 产生肾素,B、浓缩、稀释尿液,C、生成尿液, D、释放醛固酮E、合成血管升压素 10、肾脏内调节肾素分泌的感受器有, A、间质细胞感受器,B、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感受器,C、肾小囊脏层的压力感受器, D、致密斑感受器,E、远曲小管感受器 11、肾小球滤过膜阻止血浆蛋白质滤出的结构和物质是, A、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跑,B、基膜层和肾小囊脏层,C、肾小囊壁层, D、滤过膜各层覆盖的涎蛋白,E、前列腺素 12、与血浆比较,终尿中缺乏的物质有, 200 A、蛋白质,B、Na,,C、K,,D、Cl,,E、葡萄糖, 13、对抗原尿生成的压力有,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C、血浆晶体渗透压, D、肾小囊肢体渗透压,E、肾小囊囊内压 14、机体在大失血应急情况下调节肾血流量的主要神经、体液因素有, A、交感神经,B、副交感神经,C、前列腺素,D、肾上腺素,E、血管紧张素原 15、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激素主要有, A、去甲肾上腺素,B、血管紧张素,C、血管升压素,D、甲状腺素,E、醛固酮 16、葡萄糖在近曲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 A、 65,,70,,B、100,重吸收,C、借载体扩散, D、与Na,重吸收耦联进行,E、重吸收没有限度 ,17、Na在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方式主要是, A、 H,,Na,交换,B、K,,Na,交换,C、以泵,漏方式主动重吸收, D、与HCO3,耦联重吸收,E、生成铵盐 18、调节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的因素有, A、 血浆晶体渗透压,B、循环血量,C、交感神经, D、迷走神经,E、血浆胶体渗透性 19、由肾脏生成,与调节动脉血压有关的活性物质有, A、肾素B、血管紧张素原,C、促红细胞生成素,D、前列腺素,E、维生素D3 20、输入生理盐水使尿量增多的原因有, A、 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血管升压素合成释放减少, B、 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201 C、 增加晶体渗透压,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D、 增加循环血量,血管升压素合成释放减少, E、 增加晶体渗透压,血管升压素合成释放减少 21、集合管浓缩尿液的基本条件是, A、 远曲小管内液为低渗液,B、血管升压素的存在, C、肾髓质保持高渗状态,D、醛固酮的作用,E、血浆晶体渗透压相对稳定 22、肾内髓部形成高渗梯度的因素主要有, A、 尿素再循环,B、髓拌升支细段的NaCl向组织间液扩散, C、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主动重吸收,D、直小血管逆流交换作用, E、髓袢降支细段对水不通透 23、近曲小管分泌、排泄的物质有, A、H,,B、葡萄糖,C、酚红,D、K,,E、NH3 (三)多项选择 1、肾小管液流经的结构有, A、肾小球,B、肾小囊,C、近曲小管,D、髓袢,E、远曲小管 2、皮质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 A、 肾小球较小,B、髓袢较长,C、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粗, D、球旁细胞含肾素颗粒较多,E、出球小动脉分出直小血管 3、与肾小球滤过有关的因素是, A、 有效滤过压,B、滤过膜通透性,C、滤过膜总面积, D、肾血流量,E、肾小囊胶体渗透压 202 4、肾脏的生理功能有, A、 生成尿液,排泄大量代谢终产物,B、参与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C、分泌肾素,D、分泌血管升压素,E、参与调节酸碱平衡 5、肾脏血液供应特点有, A、血流量大,B、肾髓质的血统量占90,以上,C、正常情况易受全身动脉血压影响, 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高,E、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低 D、肾 6、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完全或绝大部分被重吸收的物质有, A、Na,、K,、Cl,,B、水,C、尿素,D、肌酐,E、葡萄糖 7、下列哪些物质在近球小管能主动重吸收? A、Na,,B、K,,C、Cl,,D、葡萄糖,E、水 8、关于肾小管分泌氢离子,下述哪几项是正确的? A、 分泌的H,是细胞代谢的产物,B、与Na,存在H,,Na,交换, C、与肾小管液中HCO3,结合生成H2CO3,D、不影响NH3的分泌, E、碳酸酐酶活性增加,H,的分泌减少, 9、与大量饮水引起尿量增多有关的因素有, A、 有效循环血量增多,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C、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D、抗利尿激素分泌释放减少,E、醛固酮分泌减少 10、大量失血引起尿量减少是因为, A、 循环血量威少,B、肾小球滤过率减少,C、醛固酮分泌增多, D、抗利尿激素分泌释放增多,E、发汗量增多 11、以下哪些属于主动重吸收? A、肾脏对水的重吸收,B、近曲小管对Na,的重吸收,C、近曲小管对Cl,的重吸收, 203 D、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E、近曲小管对K,的重吸收 12、捉进球旁细胞分泌肾素的因素有, A、 动脉血压下降,B、循环血量减少,C、肾小球滤过Na,量减少, D、交感神经兴奋,E、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13、入球小动脉明显收缩可引起, A、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升高,B、肾血浆流量减少,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减慢, D、肾小球滤过率降低,E、尿量减少 14、快速静注大量生理盐水使尿量增加的原因是, A、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B、循环血量增加,C、肾血浆流量增加, D、醛固酮分泌增加,E、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15、有关水利尿的叙述是, A、 大量饮水后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B、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 C、ADH合成与释放减少,D、尿量增加,E、生理意义是维持机体水与渗透压平衡 16、肾脏产生的活性物质有, A、肾素,B、前列腺素,C、经化维生素D3,D、醛固酮,E、促红细胞生成素 17、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有, A、 肾小管内溶质浓度,B、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C、肾小球滤过率, D、血管升压素,E、醛固酮 18、肾小管参与机体酸碱调节的活动过程包括, A、 分泌H,和H,,Na,交换,B、分泌NH3和生成铵盐, C、分泌K,,Na,交换,D、排出HCO3,,E、以上都是 19、关于醛固酮,叙述正确的是, 204 A、 由肾上腺髓质分泌, B、 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对K,的排泄, C、 循环血量减少,可促进其分泌, D、 血钾浓度升高,使其分泌减少, E、 血纳浓度降低,使其分泌增加 20、促进血管升压素合成释放的因素有, A、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B、循环血量减少,C、动脉血压下降, D、疼痛刺激,E、情绪紧张 21、以下哪些情况下可引起尿浓缩功能减退? A、 肾髓质纤维化,B、髓袢升支粗段功能减退,C、高蛋白饮食, D、集合管功能障碍,E、抗利尿激素分泌功能障碍 22、肾功能降低可引起, A、 血浆中尿素浓度升高,B、肌酐、尿酸等物质在体内潴留, C、血钾降低,D、水肿,E、碱中毒 23、排尿过程是, A、 膀胱内尿量增加,内压升高,刺激膀胱壁牵张感受器, B、 传入冲动传至脊髓排尿中枢, C、 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D、 环境适合排尿时,盆神经兴奋,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抑制, E、 膀胱收缩,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 五、简述 1、简述肾脏的功能。 205 2、简述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 3、肾小球滤过膜两种屏障作用的物质,结构基础是什么?它们如何起作用? 4、何谓肾小球滤过率?其值是多少? ,5、近曲小管,髓袢升支粗段和远曲小管对Na的重吸收方式有何特点? 6、肾小管怎样参与机体的酸碱平衡调节?简述近曲小管的排酸保碱作用? 7、肾素由哪里分泌?它对机体水盐平衡如何调节? 8、简述血管升压素的来源?作用和分泌调节因素。 ?尿量有何变化?其机制如何? 9、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20ml后 10、何谓球管平衡?有何生理意义? 11、何谓渗透性利尿及水利尿? 12、举例说明影响尿生成的因素有哪些? 六、论述 1、试述大量出汗引起尿量减少的机制。 2、试述尿生成的过程及形成多尿的可能原因。 3、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及肾疾患时出现蛋白尿的可能机制。影咱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4、试述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的机制及尿液浓缩过程。 参考答案 第十章 排泄 一、名词解释 1、指单位时间内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总量。正常成年人约为125ml/min。 2、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约为19,。 3、指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其压力高低决定于三种力量的大小,即有效法过压,肾小球 206 毛细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十囊内压)。 4、肾小管小球滤过形成的超滤液(原尿),在其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溶质透过肾小管的管壁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去的过程。 5、指机体把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摄入体内过量的有用物质(如水和无机盐)、药物、异物等,经由血液循环,从不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 6、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值为9,10mmol/L(160,180mg,7、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滤过率的65,,70,,称球管平衡。其生理意义是使终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变动。 8、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称水利尿。主要是因为饮水量增多,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血管升压素的合成和释放减少所致。 9、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溶质浓度增高时,形成的渗透压增大,从而对抗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称渗透性利尿。 10、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物质滤出到肾小囊囊腔中所形成的滤液称为原尿。 11、肾小球的滤出液,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之后的液体。 12、循环血量减少或动脉血压下降致肾缺血时,可使肾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增多。肾素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进而生成血管紧张素?,再生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和?又能促进醛固酮分泌。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三者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保持一致,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功能系统。 ,,13、肾小管上皮细胞生成的H,可与小管液中的Na以1,1经管腔膜的载体进行逆向同 ,,步转运。此过程既可排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H,同时又保留Na形成NaHCO,从而实现3排酸保碱作用。 207 14、肾脏皮质组织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但肾髓质组织液的渗透压比血浆渗透压升高,呈高渗状态,且由外向内,越接近肾乳头,渗透压越高,比血浆高出2倍,3倍甚至 ,4倍,此现象称肾髓质高渗梯度现象。其形成与各段肾小管对Na,水和尿素的通透性各不相同有关。 15、当膀胱内尿量增加到400,500ml时,膀胱内压升高,刺激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脊髓骶段的排尿反射中枢,再沿盆神经传出,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与此同时,反射性抑制阴部神经,使外括约肌松弛,于是尿液从膀胱排出,此为排尿反射。 填空 1、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2、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3、生成尿液、分泌肾素4、收缩 5、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6、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7、髓拌升支粗段8、血管升压素 ,,9、H、K、NH10、增多、增多、减少、升高 3 11、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垂体12、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 ,,13、肾上腺皮质球状带、Na、K14、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钾血钠浓度15、碳酸酐酶16、脊髓骶段17、肺脏、皮肤、消化道、肾脏 18、排泄、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内分泌19、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20、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十囊内压) 21、渗透性22、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 23、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尿素再循环、髓袢升支细段的NaCl向组织间液扩散24、入球小动脉管壁25、10,7,24,0kPa26、盆神经的传出纤维、阴部神经 208 27、9928、渗透压感受器29、肾髓质高渗状态、血管升压素30、松弛、收缩 三、判断 1、× 6、× 11、× 16、× 21、× 26、× 2、× 7、? 12、× 17、? 22、? 27、? 3、? 8、× 13、× 18、? 23、× 28、× 4、× 9、? 14、? 19、× 24、? 29、? 5、× 10、? 15、? 20、× 25、? 30、×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C 8、A 15、D 22、D 29、A 36、A 43、D 2、B 9、C 16、C 23、D 30、D 37、A 44、A 3、C 10、17、24、31、38、45、C B A D A B 4、D 11、D 18、A 25、D 32、B 39、B 5、C 12、B 19、C 26、B 33、D 40、C 6、B 13、D 20、A 27、C 34、B 41、B 7、C 14、C 21、D 28、?B 35、A 42、B (二)双项选择 1、CD 5、BC 9、AC 13、BE 17、AC 21、BC 2、AD 6、AD 10、BD 14、AD 18、AB 22、AB 3、AD 7、AC 11、BD 15、CE 19、AD 23、AC 4、AB 8、BD 12、AE 16、BD 20、BD (三)多项选择 209 1、CDE ABD 13、BDE 19、BCE 7、 2、ACD 8、ABC 14、BCE 20、ABCDE 3、ABCD 9、ABCDE 15、ABCDE 21、ABDE 4、ABCE 10、ABCD 16、ABCE 22、ABD 5、ACE 11、BDE 17、ABCDE 23、ABCDE 12、ABCDE 18、ABC 6、ABE 五、简述 1、肾脏的功能有三个方面, ?肾脏生成尿液,排泄多种代谢产物及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过剩物质。 ?肾脏具有内分泌功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胆钙化醇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肾脏通过对排出尿液量和成分的调整能调节机体的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2、肾小球滤过膜有机械屏障作用和静电屏障作用。机械屏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层,基膜层和肾小囊脏层组成,能阻止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和血浆中大分子物质滤出。静电屏障的物质基础是覆盖在滤过膜各层的涎蛋白,因其带负电荷,故有阻止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子通过的作用。 3、肾脏生成尿液的基本过程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饱和大分子血浆蛋白外的其它成分可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作用,使原尿中机体需要的物质又被重吸收回血液,?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可向小 ,,管液中排泄H,K和NH等物质并最终形成终尿。 3 4、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原尿)的总量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年人平均为125ml/min,故24小时超滤液总量可达180L。 210 ,,,5、近曲小管重吸收Na是以泵,漏模式和H,Na交换形式进行的。髓袢升支粗段是以,,,Na?2Cl?K同向转运形式重吸收。远曲小管是在醛固酮调节下进行重吸收。 ,,,,,6、肾小管主要通过H分泌和H,Na交换,NH分泌生成铵盐及K,Na交换的活动3 ,,参与机体酸碱平衡调节。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通过其自身代谢活动产生H,所生成的H, ,,一方面通过H泵主动转运到小管腔,另一方面与小管液中的Na以1,1的比例经管腔膜 ,,,逆向同步转运,即H进入小管液,Na进入小管细胞内。进入小管细胞内的Na经管周膜 ,,主动转运入组织间液,然后与一起重吸收回血液的HCO合成NaHCO,形成血液中的33 ,,碱储备物质。近曲小管就是这样以其诽H保Na活动而实现排酸保碱作用。 7、由肾脏的球旁细胞分泌。当体内循环血量减少,使肾血流量减少时,球旁细胞分泌的肾素增多。肾素可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I,进而生成血管紧张素?,再生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和?都有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作用,从而促进肾 ,,,,小管的保Na,保HO和排K作用,使循环血量得以恢复,血中Na、K比例得以保持。 2 8、血管升压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细胞合成,经下丘脑,神经垂体束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到神经垂体,在此贮存并释放入血。其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调节其分泌的因素有,?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循环血量的变化。 9、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20ml后,尿量明显增加。因为注入高浓度葡萄糖后,可使血糖浓度升高,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也增多,并且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极限,以致小管液中的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增大,因而对抗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尿量增多。 10、正常情况下,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滤过率的65,, ,70,,此现象称球管平衡。其产生与近端小管对Na的恒定比率重吸收有关。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11、因小管液溶质浓度过高,致使渗透压过高,从而阻止对水的重吸收所引起尿量增多的 211 现象称渗透性利尿。因大量饮用清水,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使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重吸收水减少,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水利尿。 12、凡能影响尿生成三个过程的因素,均可使尿液的质和量发生变化。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一是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例如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毛细血管狭窄或阻塞,加上滤过膜缺乏唾液蛋白,结果会出现少尿、无尿、蛋白尿等症状,二是有效滤过压的变化,如急性大出血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降低,可出现少尿或无尿,结石或肿瘤堵塞肾小管,集合管或输尿管,使囊内压升高,可导致尿生成障碍,大量输生理盐水致血浆胶渗压降低,可使尿量增加,三是肾小球血浆流量的变化,如剧烈运动等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中的血浆肢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加快,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 ?影响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一是小管液的浓度,例如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限度,导致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增高,阻碍了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且尿中含糖,二是激素的作用,如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时,可使尿量增加,每天可排出10升以上的低渗尿形成尿崩症,另外醛固酮分泌的改变,也改变尿液的质和量。 六、论述 1、?汗液是低渗性液体,大量出汗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晶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HO2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大量出汗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a,对心房和大静脉处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使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肾小管对HO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2 b,肾内入球小动脉内血流量减少,对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刺激减弱,激活了牵张感受器,使肾素释放增加,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血浆中醛固酮增多,增加远曲小 212 ,管和集合管对Na、HO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2 2、尿生成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肾小球的掳过作用,原尿的生成,滤过率的多少等。 ?肾水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的方式、特点等。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泌H、K和NH等。 3 ?形成多尿的可能原因,第一,肾小球滤过作用增强。如滤过膜通透性增大,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和肾血流增多等。第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如肾小管内溶质浓度增加,引起渗透性利尿,大量饮水,晶体渗透压降低,使血管升压素合成释放减少,引起水利尿,肾髓质高渗状态破坏,小管液通过集合管时不能得到浓缩等。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 ?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当通透性改变或面积减少时,可使尿液的成分改变和尿量减少。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显著降低(如大失血)或囊内压升高(如输尿管结石等)时,可使有效强过压降低,尿量减少。如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蛋白明显减少或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时,则有效滤过压升高,尿量增多。 ?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大时,滤过率高,尿量增多,反之尿量减少。 肾疾患时出现尿蛋白的机制,一方面是滤过膜机械屏障作用降低,以致部分大分子的血浆蛋白能不受阻止而滤过。另一方面可能是滤过膜各层所覆盖的涎蛋白减少,静电屏障作用降低,使带电荷的血浆蛋白容易通过滤过膜而出现蛋白尿。 4、?肾髓质组织液为高渗,且越接近肾乳头部其渗透压越高,呈高渗梯度现象。 ?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有关因素,U形髓袢的逆流倍增作用,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主动重吸收是外髓部形成高渗的主要原因,尿素再循环和NaCl在髓袢升支细段向组织间液扩 213 散是内髓部形成高渗的原因,U形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对保持肾髓质高渗状态有重要作用。 ?尿液浓缩主要在通过集合管时完成。在此实现尿液浓缩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集合管周围保持高渗状态和渗透梯度,二是有血管升压素的存在。故来自远曲小管的低渗液,在通过集合管时,由于水分被重吸收,渗透压逐渐升高而成为浓缩尿液。 第十章 排泄 一、名词解释 1、肾小球滤过率 9、渗透性利尿 2、肾小球滤过分数 10、原尿 3、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11、终尿 4、肾小管重吸收 1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5、排泄 13、肾小管,H,Na交换 6、肾糖阈 14、肾髓质高渗梯度现象 7、球管平衡 15、排尿反射 8、水利尿 二、填空 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___,它由___和___两部分组成。 2、供应肾单位血液的两套毛细血管网是___和___。 3、皮质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___和___。 4、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___。 5、滤过分数是指___与___的比值。 214 6、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动力是___。 ,7、Cl在___为主动重吸收。 8、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的重吸收主要接受___的调节。 9、肾小管和集合管有分泌___,___和___的作用。 ,,,,,,10、酸中毒时,H的分泌___,H,Na交换___,K,Na交换___,导致血K___。 ___分泌,并在___释放入血。 1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___和 12、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主要刺激是___和___的改变。 13、醛固酮由___分泌,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___的重吸收和对___的排出。 14、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___和___的调节。 ,15、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H过程中,需要___的参与。 16、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___。 17、机体的排泄途径有___,___,___和___。 18、肾脏的主要功能有___,___和___。 19、尿生成的基本步骤为___,___和___。 20、肾小球有效滤过压,___。 21、糖尿病病人的多尿属于___利尿。 22、肾脏内与肾素分泌调节有关的感受器是___和___。 23、肾外髓部高渗梯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内髓部高渗梯度形成则与___和___有关。 24、肾血流量自身调节接受压力牵张刺激的部位是___。 25、正常人动脉血压保持在___范围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26、排尿反射的传出神经是___和___。 27、由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液体量,通常占肾小球滤液的___,左右。 215 28、水利尿时,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的感受器是___。 29、尿液的浓缩主要在通过集合管时完成,其关键因素是___和___的作用。 30、交感神经兴奋时,膀胱逼尿肌___,尿道内括约肌___。 三、判断 1、排泄是指将机体代谢的终产物,包括食物残渣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2、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肾小球,肾小管和集合管所组成。 3、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有效滤过面积与肾血浆流量成正比。 4、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最大,对终尿量的调节作用也最大。 ,5、终尿中的K主要来源于肾小球的滤过。 6、小管液的渗透压是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 7、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与动脉血压,滤过膜的通透性及滤过面积成正比。 8、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已达极限时,尿中一般不会出现葡萄糖。 ,,9、HCO的重吸收与H分泌有关,主要以CO的形成吸收入肾小管细胞内。 32 10、一般血压变动范围内,正常人肾血流量依靠自身调节维持相对恒定。 11、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不是根据尿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比较而确定的。 12、决定尿量的主要环节是肾小球滤过率,而不是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13、由腰髓发出的腹下神经兴奋时,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弛,促使排尿。 ,14、Na在髓袢升支细段是被动重吸收。 15、近球小管对HO的重吸收是等渗性重吸收,与人体是否缺水无关。 2 16、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十囊内压。 ,17、Cl在髓袢升支细段重吸收是继发性主动转运。 ,18、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都能分泌H。 216 19、当尿中出现葡萄糖时,尿中糖的浓度为肾糖阈。 20、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21、抗利尿激素是由神经垂体合成,贮存和释放的。 ,22、肾小管对NH的分泌和H分泌有相互促进作用。 3 23、快速经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尿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24、正常成年人肾小球滤过率平均为125ml/min。 ,,,,25、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H,Na交换和Na,K交换有相互抑制作用。 26、盆神经受损时,机体将出现尿失禁。 27、能使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增加的激素为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28、循环血量增多时,肾素分泌增多,使血中血管紧张素增多,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 29、排尿反射是正反馈调节。 ,,30、醛固酮能促进近曲小管对Na重吸收和K的分泌。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皮质肾单位的结构特点是, B、 分布于肾皮质内层,B、肾小球体积较大, C、髓袢甚短,D、入球小动脉口径比出球小动脉细 2、近髓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 A、产生肾素,B、浓缩、稀释尿液,C、排泄Na,和Cl,D、释放血管升压素 3、有关肾的内分泌物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分泌前列腺素,B、分泌肾素,C、分泌肾上腺素,D、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4、致密斑的主要功能是, 217 B、 直接释放肾素颗粒,调节泌尿功能,B、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 C、直接感受入球小动脉收缩,D、感受流经远曲小管的NaCl浓度变化 5、在一定血压范围内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主要靠,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多种调节 6、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流量, A、不变,B、减少,C、增多,D、先减少后增多 7、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B、 每分钟每侧肾脏生成的原尿量,B、每分钟每侧肾脏生成的终尿量, C、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原尿量,D、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终尿量 8、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B、髓袢升支细段,C、集合管,D、髓袢升支粗段 9、主动重吸收氯离子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B、髓袢升支细段,C、髓袢升支粗段,D、集合管 10、输尿管结石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B、 肾小管毛细血管血压明显下降,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囊内压升高,D、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 ,11、肾脏的Na浓度感受器在, A、入球小动脉管壁,B、出球小动脉管壁,C、近球细胞,D、致密斑 12、关于肾小球的滤过,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B、 出球小动脉收缩,原尿量增加,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原尿量减少, C、肾小囊内压升高,原尿量减少,D、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原尿量减少 13、不论终尿是稀释尿还是浓缩尿,哪一段小管液始终是低渗的? 218 A、近曲小管,B、髓袢降支,C、髓袢升支,D、远曲小管 14、关于抗利尿激素,下述如项是错误的? E、 由垂体后叶释放, F、 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加大, G、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时,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增加分泌, H、 大静脉和心房扩张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15、水的重吸收在下述哪个部位接受ADH调节? A、近球细胞,B、髓袢降支,C、髓袢升支,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16、下列哪个因素与尿生成有密切关系? B、 血,脑屏障,B、血,脑脊液屏障 C、肾小球滤过膜的电学屏障与机械屏障,D、认胃粘膜屏障 17、肾糖阈的正常值为, A、8,9mmol/L,B、9,10mmol/L,C、10,11mmol/L,D、11,12mmol/L 18、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滤过量, A、增多,B、减少,C、不变,D、先减少后增多 19、正常成年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平均为, A、80ml/min,B、100ml/min,C、125ml/min,D、150ml/min 20、肾小管中重吸收能力最强的部位是, A、近曲小管,B、远曲小管,C、髓袢,D、集合管 21、决定终尿量多少的肾小管段是, A、近曲小管,B、髓袢升支,C、髓拌降支,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22、关于排尿反射,下述哪项不正确? 219 B、 排尿反射的基本中枢在骶髓,B、排尿时阴部神经抑制, C、副交感神经使尿道内括约肌舒张,D、交感神经兴奋膀胱逼尿肌 23、支配肾脏的神经对尿生成的作用主要影响, B、 肾小管对氨基酸的重吸收,B、肾小管对酸的排泄, C、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D、肾脏的血压和血流 24、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B、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下降,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囊内压升高,D、滤过膜通透性减少 25、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B、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B、囊内压升高, C、滤过膜通透性减小,D、肾小球滤过总面积减小 26、在兔急性实验中,静注20,葡萄糖溶液引起尿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B、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B、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 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D、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27、阴部神经兴奋时, B、 膀胱逼尿肌收缩,B、膀胱括约肌收缩, 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D、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28、关于肾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E、 它是由近球细胞分泌的, F、 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Na,浓度升高时,可刺激它分泌, G、 交感神经兴奋,可刺激它分泌, H、 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时,可刺激它分泌 220 29、损毁视上核,尿量和尿浓缩将出现什么变化? B、 尿量增加,尿高度稀释,B、尿量增加,尿浓缩, C、尿量减少,尿高度稀释,D、尿量减少,尿浓缩 30、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最敏感的因素是, A、循环血量减少,B、疼痛刺激,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31、合成血管升压素的主要部位, A、脑垂体,B、神经垂体,C、下丘脑,D、下丘脑视上核 32、血管升压素对肾脏的作用是, B、 抑制肾小球的滤过炸用,B、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C、减少肾血统量,D、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 33、促进醛固酮分泌的因素主要是, A、血Na,升高,B、血K,降低,C、肾素,D、血管紧张素? 34、交感神经兴奋,肾素分泌, A、不变,B、增多,C、减少,D、先减少后增多 35、醛固酮对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是, B、 促进Na,的重吸收和对K,的排泄,B、促进K,重吸收和对Na,排泄, C、促进Na,重吸收,抑制K,排泄,D、促进K,重吸收,抑制Na,排泄 36、浓缩尿液的主要部位在, A、集合管,B、远曲小管,C、髓袢,D、近曲小管 37、肾直小血管血流过快时,尿浓缩能力, A、降低,B、增加,C、不变,D、先降低后增加 38、肾外髓部高渗梯度形成的机制是, 221 E、 髓袢升支细段主动重吸收Na,和C1,, F、 髓袢降支细段对Na,不通透, G、 、髓袢升支细段的NaCl被动扩散, H、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K,,Na,交换 39、当动脉血压下降到6,7kPa,8,0kPa时引起少尿的原因主要是, 肾小管重吸收增多,B、肾血流量减少,滤过率降低, B、 C、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D、醛固酮分泌增多 40、下列不见尿量增加的情况是, A、糖尿病,B、循环血量增加,C、交感神经兴奋,D、动脉血压升高 41、肾小管实现排酸保碱作用最主要是通过, B、 尿酸排出,B、H,的分泌和H,,Na,交换, C、K,的分泌和K,,Na+交换,D、铵盐排出 42、下列不属肾胶功能的是, A、生成尿液,B、分泌醛固酮,C、参与调节水电解质平衡,D、与酸碱平衡调节密切 相关 43、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醛固酮分泌减少,C、肾小球滤过率增加,D、血管升压 素分泌减少 44、肾功能不全时不会出现, A、尿崩症,B、高血压,C、贫血,D、水电解质紊乱 45、正常时决定尿液浓缩程度的关键是, B、 醛固酮的作用,B、血管升压素释放入血多少, 222 C、髓袢对Na,的通透性,D、远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 (二)双项选择 1、正常尿液中不应该出现哪些物质? A、氯化钠,B、氯化铵,C、葡萄糖,D、蛋白质,E、尿素 2、对尿量调节作用较大的激素有, A、抗利尿激素,B、甲状旁腺素,C、甲状腺素,D、醛固酮,E、胰岛素 3、尿液酸化是由于以下哪些原因? F、 远曲小管分泌H,进入尿中, G、 正常K,与H,交换,并从肾小管内被重吸收, H、 氢离子与肾小管液NaH2PO4起反应成为Na2HPO4, I、 尿液中有大量的H,排泄时,其中大部分以铵盆形式出现, J、 与血浆相比,尿液中存在着相当高的H2CO3 4、循环血量减少时,反射性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的感受器是, B、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B、左心房和腔静脉处容量感受器,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D、延髓化学感受器,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5、以下哪些属于渗透性利尿? B、 大量饮水使尿量增多,B、糖尿病患者的多尿, C、静滴20,甘露醇,D、静滴5,葡萄糖1000ml,E、静滴生理盐水 6、下述有关抗利尿激素的叙述,那些是错误的? B、 它是由神经垂体合成的激素,B、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C、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可使它的分泌减少,D、循环血量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E、抗利尿激素使尿量减少 223 7、机体在酸中毒时表现为, B、 肾小管H,的分泌增加,B、HCO3,重吸收减少,C、H,,Na+交换增强, D、K,,Na,交换也增强,E、血钾浓度降低 8、用家免进行“影咱尿生成因素”的实验结果中,错误的是, F、 静注大量生理盐水,尿量增加, G、 静注1?10000去甲肾上腺素0,5ml,尿量增加, H、 静注速尿,尿量增加, I、 静注垂体后叶素2单位,尿量增加, J、 静注20,葡萄糖5ml,尿量增加 9、皮质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 B、 产生肾素,B、浓缩、稀释尿液,C、生成尿液, D、释放醛固酮E、合成血管升压素 10、肾脏内调节肾素分泌的感受器有, A、间质细胞感受器,B、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感受器,C、肾小囊脏层的压力感受器, D、致密斑感受器,E、远曲小管感受器 11、肾小球滤过膜阻止血浆蛋白质滤出的结构和物质是, B、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跑,B、基膜层和肾小囊脏层,C、肾小囊壁层, D、滤过膜各层覆盖的涎蛋白,E、前列腺素 12、与血浆比较,终尿中缺乏的物质有, A、蛋白质,B、Na,,C、K,,D、Cl,,E、葡萄糖, 13、对抗原尿生成的压力有, B、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C、血浆晶体渗透压, 224 D、肾小囊肢体渗透压,E、肾小囊囊内压 14、机体在大失血应急情况下调节肾血流量的主要神经、体液因素有, A、交感神经,B、副交感神经,C、前列腺素,D、肾上腺素,E、血管紧张素原 15、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激素主要有, A、去甲肾上腺素,B、血管紧张素,C、血管升压素,D、甲状腺素,E、醛固酮 16、葡萄糖在近曲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 65,,70,,B、100,重吸收,C、借载体扩散, B、 D、与Na,重吸收耦联进行,E、重吸收没有限度 ,17、Na在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方式主要是, B、 H,,Na,交换,B、K,,Na,交换,C、以泵,漏方式主动重吸收, D、与HCO3,耦联重吸收,E、生成铵盐 18、调节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的因素有, B、 血浆晶体渗透压,B、循环血量,C、交感神经, D、迷走神经,E、血浆胶体渗透性 19、由肾脏生成,与调节动脉血压有关的活性物质有, A、肾素B、血管紧张素原,C、促红细胞生成素,D、前列腺素,E、维生素D3 20、输入生理盐水使尿量增多的原因有, F、 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血管升压素合成释放减少, 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G、 H、 增加晶体渗透压,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I、 增加循环血量,血管升压素合成释放减少, J、 增加晶体渗透压,血管升压素合成释放减少 225 21、集合管浓缩尿液的基本条件是, B、 远曲小管内液为低渗液,B、血管升压素的存在, C、肾髓质保持高渗状态,D、醛固酮的作用,E、血浆晶体渗透压相对稳定 22、肾内髓部形成高渗梯度的因素主要有, B、 尿素再循环,B、髓拌升支细段的NaCl向组织间液扩散, C、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主动重吸收,D、直小血管逆流交换作用, E、髓袢降支细段对水不通透 23、近曲小管分泌、排泄的物质有, A、H,,B、葡萄糖,C、酚红,D、K,,E、NH3 (三)多项选择 1、肾小管液流经的结构有, A、肾小球,B、肾小囊,C、近曲小管,D、髓袢,E、远曲小管 2、皮质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 B、 肾小球较小,B、髓袢较长,C、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粗, D、球旁细胞含肾素颗粒较多,E、出球小动脉分出直小血管 3、与肾小球滤过有关的因素是, B、 有效滤过压,B、滤过膜通透性,C、滤过膜总面积, D、肾血流量,E、肾小囊胶体渗透压 4、肾脏的生理功能有, B、 生成尿液,排泄大量代谢终产物,B、参与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C、分泌肾素,D、分泌血管升压素,E、参与调节酸碱平衡 5、肾脏血液供应特点有, 226 A、血流量大,B、肾髓质的血统量占90,以上,C、正常情况易受全身动脉血压影响,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高,E、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低 6、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完全或绝大部分被重吸收的物质有, A、Na,、K,、Cl,,B、水,C、尿素,D、肌酐,E、葡萄糖 7、下列哪些物质在近球小管能主动重吸收? A、Na,,B、K,,C、Cl,,D、葡萄糖,E、水 8、关于肾小管分泌氢离子,下述哪几项是正确的? B、 分泌的H,是细胞代谢的产物,B、与Na,存在H,,Na,交换, C、与肾小管液中HCO3,结合生成H2CO3,D、不影响NH3的分泌, E、碳酸酐酶活性增加,H,的分泌减少, 9、与大量饮水引起尿量增多有关的因素有, B、 有效循环血量增多,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C、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D、抗利尿激素分泌释放减少,E、醛固酮分泌减少 10、大量失血引起尿量减少是因为, B、 循环血量威少,B、肾小球滤过率减少,C、醛固酮分泌增多, D、抗利尿激素分泌释放增多,E、发汗量增多 11、以下哪些属于主动重吸收? A、肾脏对水的重吸收,B、近曲小管对Na,的重吸收,C、近曲小管对Cl,的重吸收, D、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E、近曲小管对K,的重吸收 12、捉进球旁细胞分泌肾素的因素有, B、 动脉血压下降,B、循环血量减少,C、肾小球滤过Na,量减少, D、交感神经兴奋,E、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227 13、入球小动脉明显收缩可引起, A、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升高,B、肾血浆流量减少,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减慢, D、肾小球滤过率降低,E、尿量减少 14、快速静注大量生理盐水使尿量增加的原因是, B、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B、循环血量增加,C、肾血浆流量增加, D、醛固酮分泌增加,E、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15、有关水利尿的叙述是, B、 大量饮水后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B、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 C、ADH合成与释放减少,D、尿量增加,E、生理意义是维持机体水与渗透压平衡 16、肾脏产生的活性物质有, A、肾素,B、前列腺素,C、经化维生素D3,D、醛固酮,E、促红细胞生成素 17、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有, B、 肾小管内溶质浓度,B、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C、肾小球滤过率, D、血管升压素,E、醛固酮 18、肾小管参与机体酸碱调节的活动过程包括, B、 分泌H,和H,,Na,交换,B、分泌NH3和生成铵盐, C、分泌K,,Na,交换,D、排出HCO3,,E、以上都是 19、关于醛固酮,叙述正确的是, F、 由肾上腺髓质分泌, G、 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对K,的排泄, H、 循环血量减少,可促进其分泌, I、 血钾浓度升高,使其分泌减少, 228 J、 血纳浓度降低,使其分泌增加 20、促进血管升压素合成释放的因素有, B、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B、循环血量减少,C、动脉血压下降, D、疼痛刺激,E、情绪紧张 21、以下哪些情况下可引起尿浓缩功能减退? B、 肾髓质纤维化,B、髓袢升支粗段功能减退,C、高蛋白饮食, D、集合管功能障碍,E、抗利尿激素分泌功能障碍 22、肾功能降低可引起, B、 血浆中尿素浓度升高,B、肌酐、尿酸等物质在体内潴留, C、血钾降低,D、水肿,E、碱中毒 23、排尿过程是, F、 膀胱内尿量增加,内压升高,刺激膀胱壁牵张感受器, G、 传入冲动传至脊髓排尿中枢, H、 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I、 环境适合排尿时,盆神经兴奋,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抑制, J、 膀胱收缩,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 五、简述 1、简述肾脏的功能。 2、简述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 3、肾小球滤过膜两种屏障作用的物质,结构基础是什么?它们如何起作用? 4、何谓肾小球滤过率?其值是多少? ,5、近曲小管,髓袢升支粗段和远曲小管对Na的重吸收方式有何特点? 229 6、肾小管怎样参与机体的酸碱平衡调节?简述近曲小管的排酸保碱作用? 7、肾素由哪里分泌?它对机体水盐平衡如何调节? 8、简述血管升压素的来源?作用和分泌调节因素。 9、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20ml后?尿量有何变化?其机制如何? 10、何谓球管平衡?有何生理意义? 11、何谓渗透性利尿及水利尿? 12、举例说明影响尿生成的因素有哪些? 六、论述 1、试述大量出汗引起尿量减少的机制。 2、试述尿生成的过程及形成多尿的可能原因。 3、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及肾疾患时出现蛋白尿的可能机制。影咱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4、试述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的机制及尿液浓缩过程。 参考答案 第十章 排泄 一、名词解释 1、指单位时间内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总量。正常成年人约为125ml/min。 2、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约为19,。 3、指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其压力高低决定于三种力量的大小,即有效法过压,肾小球毛细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十囊内压)。 4、肾小管小球滤过形成的超滤液(原尿),在其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溶质透过肾小管的管壁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去的过程。 5、指机体把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摄入体内过量的有用物质(如水和无机 230 盐)、药物、异物等,经由血液循环,从不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6、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值为9,10mmol/L(160,180mg,)。 7、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滤过率的65,,70,,称球管平衡。其生理意义是使终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变动。 8、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称水利尿。主要是因为饮水量增多,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血管升压素的合成和释放减少所致。 9、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溶质浓度增高时,形成的渗透压增大,从而对抗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称渗透性利尿。 10、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物质滤出到肾小囊囊腔中所形成的滤液称为原尿。 11、肾小球的滤出液,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之后的液体。 12、循环血量减少或动脉血压下降致肾缺血时,可使肾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增多。肾素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进而生成血管紧张素?,再生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和?又能促进醛固酮分泌。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三者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保持一致,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功能系统。 ,,13、肾小管上皮细胞生成的H,可与小管液中的Na以1,1经管腔膜的载体进行逆向同 ,,步转运。此过程既可排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H,同时又保留Na形成NaHCO,从而实现3排酸保碱作用。 14、肾脏皮质组织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但肾髓质组织液的渗透压比血浆渗透压升高,呈高渗状态,且由外向内,越接近肾乳头,渗透压越高,比血浆高出2倍,3倍甚至 ,4倍,此现象称肾髓质高渗梯度现象。其形成与各段肾小管对Na,水和尿素的通透性各不相同有关。 231 15、当膀胱内尿量增加到400,500ml时,膀胱内压升高,刺激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脊髓骶段的排尿反射中枢,再沿盆神经传出,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与此同时,反射性抑制阴部神经,使外括约肌松弛,于是尿液从膀胱排出,此为排尿反射。 二填空 1、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2、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3、生成尿液、分泌肾素 4、收缩5、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6、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7、髓拌升支粗段8、血管升压素9、H、K、NH 3 10、增多、增多、减少、升高11、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垂体 ,,12、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13、肾上腺皮质球状带、Na、K14、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钾血钠浓度 15、碳酸酐酶16、脊髓骶段17、肺脏、皮肤、消化道、肾脏 18、排泄、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内分泌19、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20、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十囊内压) 21、渗透性22、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 23、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尿素再循环、髓袢升支细段的NaCl向组织间液扩散 24、入球小动脉管壁25、10,7,24,0kPa 26、盆神经的传出纤维、阴部神经27、99 28、渗透压感受器29、肾髓质高渗状态、血管升压素30、松弛、收缩 三、判断 1、× 2、× 3、? 4、× 5、× 6、× 232 7、? 11、× 15、? 19、× 23、× 27、? 8、× 12、× 16、× 20、× 24、? 28、× 9、? 13、× 17、? 21、× 25、? 29、? 10、? 14、? 18、? 22、? 26、× 30、×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A 15、D 22、D 29、A 36、A 43、D 1、C 8、 9、C 16、C 23、D 30、D 37、A 44、A 2、B 3、C 10、C 17、B 24、A 31、D 38、A 45、B 4、D 11、D 18、A 25、D 32、B 39、B 5、C 12、B 19、C 26、B 33、D 40、C 13、20、27、34、41、6、B D A C B B 14、C 21、D 28、?B 35、A 42、B 7、C (二)双项选择 1、CD 5、BC 9、AC 13、BE 17、AC 21、BC 2、AD 6、AD 10、BD 14、AD 18、AB 22、AB 3、AD 7、AC 11、BD 15、CE 19、AD 23、AC 4、AB 8、BD 12、AE 16、BD 20、BD (三)多项选择 1、CDE 4、ABCE 7、ABD 10、ABCD 2、ACD 5、ACE 8、ABC 11、BDE 3、ABCD 6、ABE 9、ABCDE 12、ABCDE 233 13、BDE 16、ABCE 19、BCE 22、ABD 14、BCE 17、ABCDE 20、ABCDE 23、ABCDE 15、ABCDE 18、ABC 21、ABDE 五、简述 1、肾脏的功能有三个方面, ?肾脏生成尿液,排泄多种代谢产物及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过剩物质。 ?肾脏具有内分泌功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胆钙化醇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肾脏通过对排出尿液量和成分的调整能调节机体的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2、肾小球滤过膜有机械屏障作用和静电屏障作用。机械屏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层,基膜层和肾小囊脏层组成,能阻止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和血浆中大分子物质滤出。静电屏障的物质基础是覆盖在滤过膜各层的涎蛋白,因其带负电荷,故有阻止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子通过的作用。 3、肾脏生成尿液的基本过程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饱和大分子血浆蛋白外的其它成分可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作用,使原尿中机体需要的物质又被重吸收回血液,?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可向小 ,,管液中排泄H,K和NH等物质并最终形成终尿。 3 4、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原尿)的总量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年人平均为125ml/min,故24小时超滤液总量可达180L。 ,,,5、近曲小管重吸收Na是以泵,漏模式和H,Na交换形式进行的。髓袢升支粗段是以,,,Na?2Cl?K同向转运形式重吸收。远曲小管是在醛固酮调节下进行重吸收。 ,,,,,6、肾小管主要通过H分泌和H,Na交换,NH分泌生成铵盐及K,Na交换的活动3 234 ,,参与机体酸碱平衡调节。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通过其自身代谢活动产生H,所生成的H, ,,一方面通过H泵主动转运到小管腔,另一方面与小管液中的Na以1,1的比例经管腔膜 ,,,逆向同步转运,即H进入小管液,Na进入小管细胞内。进入小管细胞内的Na经管周膜 ,,主动转运入组织间液,然后与一起重吸收回血液的HCO合成NaHCO,形成血液中的33 ,,碱储备物质。近曲小管就是这样以其诽H保Na活动而实现排酸保碱作用。 7、由肾脏的球旁细胞分泌。当体内循环血量减少,使肾血流量减少时,球旁细胞分泌的肾素增多。肾素可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I,进而生成血管紧张素?,再生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和?都有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作用,从而促进肾 ,,,,小管的保Na,保HO和排K作用,使循环血量得以恢复,血中Na、K比例得以保持。 2 8、血管升压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细胞合成,经下丘脑,神经垂体束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到神经垂体,在此贮存并释放入血。其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调节其分泌的因素有,?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循环血量的变化。 9、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20ml后,尿量明显增加。因为注入高浓度葡萄糖后,可使血糖浓度升高,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也增多,并且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极限,以致小管液中的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增大,因而对抗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尿量增多。 10、正常情况下,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滤过率的65,, ,70,,此现象称球管平衡。其产生与近端小管对Na的恒定比率重吸收有关。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11、因小管液溶质浓度过高,致使渗透压过高,从而阻止对水的重吸收所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渗透性利尿。因大量饮用清水,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使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重吸收水减少,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水利尿。 12、凡能影响尿生成三个过程的因素,均可使尿液的质和量发生变化。 235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一是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例如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毛细血管狭窄或阻塞,加上滤过膜缺乏唾液蛋白,结果会出现少尿、无尿、蛋白尿等症状,二是有效滤过压的变化,如急性大出血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降低,可出现少尿或无尿,结石或肿瘤堵塞肾小管,集合管或输尿管,使囊内压升高,可导致尿生成障碍,大量输生理盐水致血浆胶渗压降低,可使尿量增加,三是肾小球血浆流量的变化,如剧烈运动等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中的血浆肢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加快,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 ?影响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一是小管液的浓度,例如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限度,导致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增高,阻碍了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且尿中含糖,二是激素的作用,如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时,可使尿量增加,每天可排出10升以上的低渗尿形成尿崩症,另外醛固酮分泌的改变,也改变尿液的质和量。 六、论述 1、?汗液是低渗性液体,大量出汗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晶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HO2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大量出汗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a,对心房和大静脉处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使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肾小管对HO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2 b,肾内入球小动脉内血流量减少,对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刺激减弱,激活了牵张感受器,使肾素释放增加,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血浆中醛固酮增多,增加远曲小 ,管和集合管对Na、HO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2 2、尿生成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肾小球的掳过作用,原尿的生成,滤过率的多少等。 236 ?肾水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的方式、特点等。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泌H、K和NH等。 3 ?形成多尿的可能原因,第一,肾小球滤过作用增强。如滤过膜通透性增大,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和肾血流增多等。第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如肾小管内溶质浓度增加,引起渗透性利尿,大量饮水,晶体渗透压降低,使血管升压素合成释放减少,引起水利尿,肾髓质高渗状态破坏,小管液通过集合管时不能得到浓缩等。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 ?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当通透性改变或面积减少时,可使尿液的成分改变和尿量减少。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显著降低(如大失血)或囊内压升高(如输尿管结石等)时,可使有效强过压降低,尿量减少。如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蛋白明显减少或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时,则有效滤过压升高,尿量增多。 ?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大时,滤过率高,尿量增多,反之尿量减少。 肾疾患时出现尿蛋白的机制,一方面是滤过膜机械屏障作用降低,以致部分大分子的血浆蛋白能不受阻止而滤过。另一方面可能是滤过膜各层所覆盖的涎蛋白减少,静电屏障作用降低,使带电荷的血浆蛋白容易通过滤过膜而出现蛋白尿。 4、?肾髓质组织液为高渗,且越接近肾乳头部其渗透压越高,呈高渗梯度现象。 ?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有关因素,U形髓袢的逆流倍增作用,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主动重吸收是外髓部形成高渗的主要原因,尿素再循环和NaCl在髓袢升支细段向组织间液扩散是内髓部形成高渗的原因,U形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对保持肾髓质高渗状态有重要作用。 ?尿液浓缩主要在通过集合管时完成。在此实现尿液浓缩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集合 237 管周围保持高渗状态和渗透梯度,二是有血管升压素的存在。故来自远曲小管的低渗液,在 通过集合管时,由于水分被重吸收,渗透压逐渐升高而成为浓缩尿液。 第十二章 生殖 一、选择题 1、睾酮的化学性质是 A、固醇类 B、类固醇 C、胺类 D、肽类 E、蛋白质 2、睾酮由睾丸的下列哪种细胞分泌 A、间质细胞 B、支持细胞 C、精原细胞 D、精母细胞 E、精子 3、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合成与分泌睾酮的激素是 A、FSH B、SH C、ACTH D、LH E、GnRH 4、雄激素结合蛋白是由下列哪种细胞产生的 A、肝细胞 B、睾丸间质细胞 C、睾丸支持细胞 D、睾丸生精细胞 E、睾丸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5、随尿排出的睾酮代谢产物主要是 A、双氢睾酮 B、脱氢异雄酮 C、雄烯二酮 D、17-羟类固醇 E、17-氧类固醇 6、抑制素的化学性质是 A、肽类 B、类固醇 C、糖蛋白 D、胺类 E、蛋白质 7、抑制素由睾丸的哪种细胞分泌的 A、间质细胞 B、支持细胞 C、精原细胞 D、精母细胞 E、精子 8、抑制素对下列哪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A、LH B TSH C、FSH D、PRL E、GH 9、能促进支持细胞分泌抑制素的激素是 A、LH B、ACTH C、TSH D、ADH E、FSH 10、雌二醇的化学性质是 238 A、胺类 B、肽类 C、类固醇 D、固醇类 E、白质 11、下列哪一种激素能在排卵前一天左右诱发排卵所必需的LH峰 A、雌二醇 B、孕酮 C、促卵泡激素 D、抑制素 E、雌三醇 12、尿中排出的雌三醇是下列哪一种激素的代谢产物 A、皮质醇 B、雌二醇 C、睾酮 D、孕酮 E、孕二醇 13、孕酮的化学性质是 A、蛋白质 B、肽类 C、胺类 D、类固醇 E、固醇类 14、下列有关孕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促进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 B、促进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变化 C、子宫发育 D、促进并维持女性特征 E、促进子宫收缩 15、育龄期女子基础体温的双相变化是有下列哪种激素的作用 A、雌激素 B、孕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LH E、FSH 16、月经正常的妇女,其月经黄体能维持几天 A、3-5天 B、5-7天 C、7-9天 D、9-11天 E、12-15天 17、尿中排出的孕二醇是下列哪种激素的代谢产物 A、皮质醇 B、雌二醇 C、雌三醇 D、雄酮 E、孕酮 18、女性月经周期诱发排卵最重要的激素是 A、FSH B、GH C、PRL D、LH E、GnRH 19、女性月经周期中,月经来潮是由于血中 A、E2浓度下降,P浓度升高 B、E2浓度升高,P浓度下降 C、E2和P浓度均不变 D、FSH和LH浓度均下降 E、LH浓度显著升高而形成LH峰 20、精子获能的主要部位是 A、睾丸曲细精管 B、附睾 C、阴道 D、子宫颈 E、子宫腔 239 21、正常情况下,精子和卵子在何处相遇而发生受精 A、输卵管壶腹部 B、输卵管伞部 C、输卵管漏斗部 D、子宫腔 E、子宫颈 22、妇女在妊娠过程中妊娠黄体能维持多久时间 A、6周左右 B、8周左右 C、10周左右 D、12周左右 E、14周左右 23、hCG的化学性质是 A、蛋白质 B、糖蛋白 C、肽类 D、胺类 E、类固醇 24、hCG的化学结构和生理作用与下列哪种激素基本相似 A、FSH B、PRL C、LH D、hCS E、GnRH 25、在妊娠过程中,胎盘分泌的hCG何时到达高峰 A、卵子受精的第5-6天 B、妊娠2-3周 C、妊娠4-5周 D、妊娠6-7周 E、妊娠8-10周 二、名词解释 1、inhibin 2、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 3、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 4、luteinizing homone surge ,LH surge 5、testosterone,T 6、estradiol,E2 7、progesterone,P 三、问答题 1、简述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2、简述下丘脑-垂体对睾丸的调节作用 3、何谓精子获能,有何生理意义 4、试述月经周期血浆中GnRH,FSH,LH,雌二醇与孕酮含量的动态变化 及其相互关系 5、简述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与激素的关系 6、试述妊娠中hCG血含量的动态变化,并说明其生理意义 四、论述题 1、何谓卵巢周期,试述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 240 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 生殖 一、选择题 1B 7B 12B 17E 22C 2A 3D 8C 13D 18D 23B 4C 9E 14B 19C 24C 5E 10C 15B 20E 25E 6C 11A 16E 21A 二、名词解释 1、睾丸支持细胞与卵泡颗粒细胞分泌的糖蛋白激素。它对腺垂体FSH的分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在生理剂量时对LH分泌却无明显的影响。 2、下丘脑调节肽的一种,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腺垂体LH与FSH的释放,并以促进LH的释放为主,进而影响睾丸和卵巢的生殖与内分泌功能。 3、腺垂体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精子的生成与卵泡的发育。 4、指血中黄体生成素浓度的明显升高。排卵前一天左右,雌激素血浓度达高峰,在其作用下,下丘脑分泌GnRH增强,进而促进腺垂体分泌大量LH与FSH,血中LH浓度明显升高而形成LH峰,它是控制排卵的关键性因素。 5、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其主要作用有维持生精、刺激生殖器官生长发育、维持正常性欲,以及促进蛋白质合成等。 6、卵泡内膜细胞与颗粒细胞共同参与合成的类固醇激素,其主要作用有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并维持与正常状态。此外,对机体的代谢也有明显影响。 7 月经黄体细胞和妊娠黄体细胞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其主要作用是安宫保胎,使子宫内膜和子宫肌适应于孕卵的着床和维持妊娠。妊娠10周后,胎盘也可分泌孕酮。 三、问答题 1、雄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一,维持生精作用,,二,刺激男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促进男性副性征的出现并维持其正常状态,,三,维持正常性欲,,四,促进蛋白质合成,同时还能促进骨骼生长和钙磷沉积和红细胞生成等。 四、论述题 1、卵巢周期是指女子在生育年龄、排卵与黄体形成呈现周期性变化,每月一次,周而复始的过程。卵巢的周期性活动一方面受下丘脑-腺垂体的调控,另一方面卵巢分泌的激素又对下丘脑-腺垂体进行反馈调节。习惯将卵巢周期分为卵泡期和黄体期。现分述如下, ,1,卵泡期,卵泡期开始时,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均处于低水平,对腺垂体FSH和LH分泌的反馈抑制作用较弱,血中FSH和LH先后逐渐增多,升高的FSH和LH共同促使卵泡发育和雌激素合成。至排卵前一周左右,卵泡分泌的雌激素明显增多,与此同时,增加的雌激素和颗粒细胞分泌的抑制素对FSH的分泌产生反馈抑制作用,使血中FSH水平下降,而雌激素浓度达顶峰。高浓度的雌激素通过正反馈作用,促使下丘脑分泌GnRH和腺垂体分泌的FSH和LH增加,尤以LH增加最为明显,形成LH峰。LH在孕酮的配合下,此时卵泡破裂排卵。 241 ,2,黄体期,排卵后卵泡塌陷,颗粒细胞形成黄体并大量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高浓度的孕激素和雌激素抑制下丘脑GnRH和腺垂体FSF和LH的分泌。如未、,受孕FSF和LH的减少使黄体随之退化,血肿孕激素和雌激素的浓度则明显下降,子宫内膜得不到这两种激素的支持,出现子宫内膜脱落与流血。由于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分泌减少,使腺垂体FSH和LH的分泌又开始增加,重复另一周期。 绪论 生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部分著名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动物学的远祖。最早对动物进行分类研究的生物学家,对鱼、两栖、爬行、鸟、兽等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作了大量工作。 129-199,古希腊解剖学家、医生。写出了大量医学和人体解剖学方面盖伦,Galen, 的文章。 维萨力欧,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解剖学家。开始用人尸作解剖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被誉为现代解剖学奠基人,1543年发表《人体的结构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首次引入了寰椎、大脑骈胝体,砧骨等解剖学名词。 哈维,Havey,1578-1657,英国动物生理学家,血液循环理论的创始人。1682年发 242 表《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论》一书,其研究标志近代生理学的开始。 洛维,Lower R,1631-1691,英国解剖学家。首次进行动物输血实验,后经丹尼斯,Denis,第一次在人类进行输血并获得成功。 列文虎克,Avan Leewenhock,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改进了显微镜,观察了动物组织的微结构,是首次观察到细菌和原生物的微生物学家。 林奈,Linnaeus,1707-1778,瑞典博物学家。1735年出版《自然系统》,奠定了动物学分类的基础。 伽尔夫尼,Galvani L,1737-1798,意大利生理学家。首次发现机体中的带电现象,进行了大量“动物电”方面的实验,开创了生物电研究的先河。 巴甫洛夫,Sechenov IM,1829-1905,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在心血管神经支配、消化液分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首次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 施塔林,Starling EH,1866-1927,英国生理学家。1915年首次宣布“心的定律”的发现,对循环生理作出独创性成就。1902年与裴理斯,Beiliss WM,合作,发现刺激胰液分泌的促胰液素,1905年首次提出“激素”一词。 朗德虚太纳(Landsteiner K,1868-1943)德国生理学家。首先发现ABO血型,为临床人工输血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3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坎农,Cannon WB,1871-1945,美国生理学家。1926年首次提出“稳态”一词,他认为,生活的机体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有赖于许多调节机制的作用才得以保持,机体功能的任何变化,都是为保持其内环境生活状态的稳定。稳态已经成为生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谢灵顿,Sherring CS,1857-1952,英国神经生理学家。1897年首次提出“突触”一词,对大脑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如膝跳反射的本质、大脑皮层运动区的交互神经支配、本体感受器及其通路原则等,为神经系统生理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于1932年和安德里恩,Adrian,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娄维,Loewi O,1837-1961,德国药理学家和生理学家。1920年用蛙心灌流实验证明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迷走物质”是心脏得到抑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突出的化学传递理论。 班丁(Banting FG,1891-1941)加拿大生理学家。1922年首次报道发现胰岛素,并在此之后获得胰岛素晶体,其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班丁和Macleod于192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林可胜,1897-1969,中国卓越生理学家。中国生理学会第一届会长,23岁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194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消化生理的研究,首次提出“肠抑胃素”一词,获得国际上的光发应用。 243 蔡翘,1897-1990,中国生理学会奠基人之一。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重要从事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间脑和中脑区间的“蔡士区”,Tsai’area,,与视觉信息的调制关系。 霍奇金,Hodgkin AL,1941-,英国剑桥大学生理学家。利用枪乌贼局轴突围实验材料,研究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与赫胥黎,Huxley AF,和埃克尔斯,Eccles JC,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海门斯,Heymans JF,1925-1925,比利时药理学家和生理学家。海门斯父子共同发现主动脉弓区域的化学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对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分压敏感,并反射作用于呼吸中枢,对呼吸中枢及外周感受器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1938年获诺贝尔生理学获医学奖。 第一章 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名词解释, 单位膜, 电镜下所观察到的细胞膜的三层结构,即内、外两层亲水极与中间层疏水极,称之为单位膜。质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膜、线粒体膜和核膜窦为单位膜。单位膜是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主动转运,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 ++的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 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闰盘,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模特化,凸凹相连,形状呈梯状,呈闰盘。 神经原纤维,位于神经元胞体内,呈现状较之分布,在神经元内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尼氏体,为碱性颗粒或小块,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朗飞氏结,神经纤维鞘两节段之间细窄部分,称为朗飞氏节。 问答题, 1. 细胞中存在那些细胞器,各有何功能, 膜状细胞器由有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非膜状细胞器有中心体和核糖体。 内质网功能,粗面内质网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也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光面内质网除作为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外,还参与糖类、脂肪、等的合成与分解。 244 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参与分泌颗粒的形成。小泡接受粗面内质网转运来的蛋白质,在扁平囊中进行加工、浓缩,最后进入大泡形成分泌颗粒,移至细胞的顶部,然后移出胞外。 线粒体功能,是细胞内物质氧化还原的重要场所,细胞内生物化学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窦由此供给,故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 溶酶体功能,溶酶体内含有的酸性磷酸梅和多种水解酶,能消化进入细胞内的细菌、异物和自身衰老和死亡的细胞结构。 中心体功能,参与细胞的游戏分裂,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质的移动有关。 核糖体功能,合成蛋白质。 2. 物质进入细胞内可通过那些方式,各有和特点, 被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包括单纯扩散,如脂溶性物质,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和通道,,如非脂溶性物质。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 ++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 胞饮和胞吐作用,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通过细胞膜运动将物质吞入细胞内。 3. 结缔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何结构和功能特点,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骨、软骨、血液、肌腱、筋膜。 疏松结缔组织,充满与组织、器官间,基质多,纤维疏松,细胞少。有免疫功能。 致密结缔组织,纤维较多,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保护功能。 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构成。有维持体温、缓冲、支持等作用。 4. 肌肉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和功能特点,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细长似纤维状,又称肌纤维。细胞质称肌浆,内含可产生收缩的肌原纤维。肌肉组织可分骨骼肌、心肌、平滑机3种类型。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受意识支配,心肌收缩持久,有节律性,为不随意肌,平滑肌的收缩有节律性和较大伸展性,为不随意肌。 5. 神经组织由几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各有和特点,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有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组织中期支持、营养、联系的作用。 245 第二章 运动系统 问答题, 1. 简述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征, 全身的骨通过骨连接结构成人体骨骼,全身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颅骨连接成颅,可分为脑颅和面颅。躯干骨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椎骨又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他们通过骨连接构成脊柱。胸椎、胸骨和肋骨通过骨连接构成胸廓。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又分别可分为上,下,肢带骨和上,下,肢游离骨。上、下肢带骨分别把上、下肢骨与躯干骨相连结。全身骨的结构特点是与人类直立行走、劳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达相适应的,如颅骨的脑颅发达,上肢骨轻巧,下肢骨粗壮等,骨盆和足弓也有相应的形态特征与之相适应。 2. 与人类的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相适应,人体骨骼肌配布有什么特点, 全身肌肉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全身肌肉的配布与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密切相关。为适应直立姿势和劳动,颈后、背部、臀部和小腿后面的肌特别发达,上肢为适应劳动,屈肌比伸肌发达,运动手指的肌也比较其他动物分化的程度高,下肢肌粗壮。为适应表达感情和语言,口周围肌和表情肌发达。 3. 骨骼肌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特征如何, 骨骼肌的收缩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其机械变化包括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等。肌肉收缩时也发生一系列的能量代谢,包括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两种形式。持久的活动可引起肌肉的疲劳。 第三章 神经系统 名词解释, 反馈,为中枢常见的一种反射协调方式,中枢内某些中间神经元形成环状的突触联系即为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 极化,对于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称为极化。 ++平衡电位,当k的扩散造成膜两侧的电势剃度足以对抗由于浓度剃度所引起的k的进 ++一步扩散时,离子的移动就达到了平衡,这时,k的净内流量,k跨膜流动到达平衡,膜对+k的跨膜净通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稳定于某一相对恒定水平。 246 去极化,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称为去极化。 突触,是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 受体,是指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是镶嵌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复合体。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事故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去极化方向发展。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同样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但他却是引起细胞膜电位向着超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 量子释放,对每一个囊泡来说,Ach的释放是整个囊泡内容物的一次性释放,这种方式称为量子释放。 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总和,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动,时间总和,,或许多条传入纤维同时传入冲动,空间总和,至同一神经中枢,则阈下兴奋可以总和起来,达到一定水平就能发放冲动,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总和。 交互抑制,当一刺激所引起的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引起屈肌中枢发生兴奋时,另一方面却使伸肌中枢发生抑制。结果屈肌收缩,与其伸肌舒张,这种现象成为交互抑制。 诱发电位,人为地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使其产生冲动,传至大脑皮质,能激发大脑发质某一特定区域产生较局限的电位变化。这个电位称为诱发电位。 牵张反射,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被牵拉肌肉的收缩。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的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是牵张反射的一种类型——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的意义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第二信号系统,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对这些抽象信号刺激发生反映的大脑皮层称第二信号系统。 去同步化,当传入信息增多时,将引起大脑皮质中个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一致,则出现高频率、低幅度的波形,称为去同步化。 问答题, 247 1. 举例说明机体生理活动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兴奋通过神经元的环状联系,则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性质不同,而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如果环式结构内各个突触的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这是一种正反馈作用,如果环式结构内存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同其返回联系的胞体形成抑制性突触,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信号被减弱或停止,这是一种负反馈作用。 2. 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组成,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 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在神经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Na通道和K通道,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大小主要由这些离子通道开放的程度所决定。我们已经知道,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在 ++数值上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当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刺激以上强度的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活。由于不用离子通道激活的程度和激活的时间不同,当膜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时,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4. 何谓可兴奋性组织或细胞的不应期现象,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可兴奋组织受到两次以上的阈下刺激时,能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阈下总和,给予细胞一次阈刺激,细胞兴奋后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绝对不应期内 ,细胞对第二次刺激将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兴奋组织不应期的存在表明,单位时间内组织只能产生一定次数的兴奋。 5. 试述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 ++-+散并作用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想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 +透性,因Na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轴突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者 +--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提高,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 248 6. 简述神经信号引起肌肉收缩的主要生理事件, 神经传向肌肉并引起肌肉的收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间涉及电—化学—电的相互转换,同时伴随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起全部过程的主要事件总结如下, 2+,1,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到达轴突终末,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Ca从细胞外进入突触前膜中。 2+,2,在Ca的促发作用下,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乙酰胆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完成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启动肌膜上Na、K通道开放,Na、+K沿肌膜离子通道流动,产生终板电位,完成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 ,4,当终板电位达到肌细胞膜的阈电位时,引发肌膜产生肌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并沿肌膜迅速向整个肌细胞扩布, 2+,5,肌动作电位传入肌内膜系统,引起肌膜系统终池中的Ca进入肌丝处, 2+,6,Ca与肌钙蛋白复合体结合,使横桥与肌动蛋白的作用点结合,粗细肌丝相对滑动,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肌膜上的电信号,转换成肌肉的机械收缩。 7. 简述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肌肉收缩时在形态上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结果使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和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 ++受体结合后,终板膜离子通道对Na和K的开放,产生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肌阈电位值时,触发产生一个沿肌膜向外扩布的肌膜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肌纤维的内膜系统进入肌细胞内,引发一次迅速的肌肉收缩事件。在此过程中,首先是肌细胞膜上的电信号 2+引起贮存在肌内膜系统终池中的Ca的释放,并引发了横桥循环,肌肉缩短。 8. 试述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离子通道具有识别、选择和通透离子的功能。膜上的离子通道有的是通过化学分子控制的,这类通道称为化学门控通道,另一种为跨膜电压控制的,如我们在动作电位一节中介绍的,为电压门控通道。事实上,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某种情况下,一种门控通道也能对另一种通道施加一定的影响。它的结构特点为,其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 9. 试述与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组成所有这类受体的多肽链均是7次跨膜,形成蛇状的跨膜受体,另一个特征是它与一种G蛋白相偶联。这一类受体的种类极多,它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蛋白质超家族。与G蛋白偶联系统由3部分组成,受体、G蛋白和效应器。 249 10. 反射弧由那些部分组成,试述其各部特点。 由五部分组成, ,1,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它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 ,2,传入神经,由传入神经元的突起所构成。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背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内,与感受器相连,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3,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一个简单的和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所涉及的中枢范围是不同的,需要这些部位的神经元群共同协调才能完成正常的呼吸调节活动。 ,4,传出神经,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如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把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5,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11. 试述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始部位和主要功能。 位置 起始 主要功能 薄束/楔束, 后索 脊神经节细胞 传导本体性感觉及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前/后束, 外侧束 后觉细胞 传导本体性感觉 脊髓丘脑束, 外侧束 后觉细胞 传导温、痛、触、压等浅感觉 皮质脊髓侧束, 外侧束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质脊髓前束, 前索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质运动区 红核脊髓束, 外侧束 红核 调节屈肌紧张 前庭脊髓束, 前束 前庭神经外侧核 调节伸肌紧张 网状脊髓柱, 前、侧索 脑干网状结构 易化或抑制脊髓反射 12. 试述脑神经的分布、主要功能及相应核团的位置, 名称 核的位置 分布及功能 嗅神经 大脑半球 鼻腔上部黏膜,嗅觉 视神经 间脑 视网膜,视觉 动眼神经 中脑 眼的上下、内直肌和下斜肌调节眼球运动,提上睑肌, 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以及睫状肌调节晶状凸度 滑车神经 中脑 眼上斜肌使眼球转向下外方 三叉神经 脑桥 咀嚼肌运动,脸部皮肤、上颌黏膜、牙龈、角膜等的 浅感觉、舌前2/3一般感觉。 250 外展神经 脑桥 眼外直肌使眼球外转 面神经 脑桥 面部表情肌运动,舌前2/3黏膜的味觉,泪腺、颌下 腺、舌下腺的分泌 位听神经 延髓、脑桥 内耳蜗管柯蒂氏器的听觉,椭圆囊,球囊斑及3个 半规管壶腹嵴的平衡功能。 舌咽神经 延髓 咽肌运动,咽部感觉、舌后1/3的味觉和一般感觉、 颈动脉窦的压力感觉器和颈动脉体的化学器的感觉。 迷走神经 延髓 咽喉肌运动和咽喉部感觉,心脏活动,支气管平滑肌, 横结肠以上的消化管平滑肌的运动和消化腺体的分 泌 副神经 延髓 胸锁乳突肌使头转向对侧,斜方肌提肩 舌下神经 延髓 舌肌的运动 13. 肌紧张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 由于骨骼肌受重力牵拉而反射性收缩造成的。由于全身每块骨骼肌的张力不同而又互相协调配合,从而得以维持身体的姿势。当部分肌肉的张力发生改变时,姿势也随着改变。肌紧张不表现出明显的动作,所以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中,由于同一块肌肉中的肌纤维交替进行收缩,因而能持久地维持而不易疲劳。 14. 何谓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以浅感觉和深感觉为例,说明其感觉传导通路。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觉冲动沿特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径路。 躯干、四肢浅感觉的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到皮肤和黏膜内,其末梢形成感受器。中枢突经由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灰质后角内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越至对侧,在脊髓白质的前外侧部即前外侧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束。后者历经延髓、脑桥、中脑至丘脑外侧核,在此更换为第三级神经元,再发生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的躯干、四肢感觉区。 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通路,头面部的痛、温和粗略触觉的传导通路也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分布到头面部的皮肤和黏膜内,其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主核,在此更换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行,经脑干各部至丘脑外侧核,更换第三级神经元,后者发出轴突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 251 到中央后回下1/3的感觉区。 15. 试述大脑皮质主要的沟、回及功能分区。 大脑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每个大脑半球分3个面,即背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分布在背外侧面的主要沟裂有中央沟、大脑外侧沟、顶枕裂、矩状裂。这些沟裂将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分区, ,1, 体表感觉区 ,2, 肌肉本体感觉区 3, 视觉区 , ,4, 听觉区 ,5, 嗅觉和味觉区 16. 试述大脑皮质支配身体各部的感觉和运动代表区的特点。 中央后回的投射具有如下特点, ,1,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向皮质的投射具有交叉的性质 ,2,总的空间投射是倒置的,下肢代表区在中央后的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部代表区在底部。 ,3,投射区域的大小与躯体各部分的面积不成比例,而是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程度以及感受器的密集程度和传导这些感受器冲动的传入纤维数量有关。 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以下特点, ,1,运动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呈交叉支配,即一侧运动区主要调节和控制对侧躯体运动。 ,2,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 ,3,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而不与肌肉的大小想适应。运动越精细、越复杂的部位,其代表区越大。 ,4,以适当强度的电流刺激运动代表区的某一点,只会一起个别肌肉收缩,或某块肌肉收缩,而不是肌肉群的协同收缩。 ,5,运动区的神经细胞与感觉区一样,呈柱状纵向排列,称运动柱。一个运动柱可以控制同一关节的几块肌肉,而同一块肌肉又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 17. 什么是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述其功能特点。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的共同上行通路。特异性感觉纤维经过脑干时,都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短突触多次更换神 252 经元后,抵达丘脑的皮质下联系核,再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由于上行过程中经过脑干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复杂的换元传递,因而失去了特异感觉的特异性和严格的定位区分,上行纤维广泛终止于大脑皮层的各层细胞,不引起特定的感觉,所以称非特异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18. 比较说明椎体系和椎体外系的功能特点。 锥体系统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与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为4区,其纤维中仅有10%~20%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锥体系既可直接抵达神经元以发动肌肉运动,抵达神经元以调整肌索敏感性,也可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改变拮抗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对抗平衡,保持运动的协调。 锥外体系是指直接或间接经皮层下某些核团并通过锥体外系和旁锥体系三部分。锥体外系以多次突除联系,控制双侧脊髓活动,它主要调节肌紧张、肌群协调运动。 19. 试述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特点。 脊髓的牵张反射首先受到脑干网状结构的调控。刺激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能使四肢牵张反射加强,称为易化作用。相反,刺激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则四肢的牵张反射抑制,肌紧张降低,称为抑制作用。网状结构易化区的范围较大,并向上延伸到间脑腹侧的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范围较小,局限于延髓上部网状结构内侧区。脑干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易化和抑制作用保持着相对平衡,若脑的一些部位受到损伤,这种平衡将被破坏。 20. 试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与大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和垂体具有密切的联系。 ,1,体温调节 下丘脑内存在着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血液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可使它们的电活动发生变化,进而通过调节身体的散热或产热机制,将体温调定于一定水平。 ,2,摄食行为调节 下丘脑是处理和调制饥饿、饱胀信息的主要中枢。下丘脑的腹内侧区还分布着葡萄糖感受器,当血糖水平升高时,导致饱中枢兴奋,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 ,3,水平衡调节 电刺激该区,经短时间的潜伏期,动物开始大量饮水,破坏此区,则动物饮水明显减少。此外,下丘脑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血液渗透压的变化,进而通过控制饮水行为或激素分泌,调节体内的水平衡。 ,4,对内分泌腺的调节 他们通过控制垂体的激素分泌,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影响各种内脏功能。 ,5,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与昼夜节律有关。破坏该核团,导致动 253 物原有的一些昼夜周期节律性活动,如饮水、排尿等节律紊乱或丧失。 21. 试述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调节的功能特点。 ,1,内脏的双重神经支配,绝大部分内脏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经,又接受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形成双重神经支配。仅有少数内脏和组织只受交感神经的支配。正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不同作用和双重支配,内脏器官的功能才能保持稳定,从而有利于机体整体对环境的适应。 ,2,自主神经中枢的紧张性,交感、副交感神经及其神经节仅仅是自主神经系统的外周部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它们的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自主神经中枢经常有冲动 2的发放,称为紧张性发放。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活动则与中枢神经组织内CO浓度密切有关。 ,3,交感中枢和副交感中枢的交互抑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作用不仅表现在外周,在交感中枢与副交感中枢之间,也存在交互抑制关系,即交感中枢紧张性增强时,副交感中枢紧张性就减弱,反之亦然。 22. 试比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递质和受体。 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远,其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一根节前纤维往往和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所以一根节前纤维的兴奋可同时引起广泛的节后纤维兴奋。 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神经节不构成神经链,而是分散地位于它们所支配的器官附近,节后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支配就近的器官,因此节后纤维一般很短。此外,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仅和少数节后纤维发生联系,因而刺激副交感神经引起的反映较为局限。 23.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小脑半球与随意运动的协调密切相关。小脑半球和大脑皮质之间具有往返纤维联系,形成复杂的反馈环路。小脑半球受损后,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都会失控,同时肌张力也减退,行走时摇晃不定成蹒跚状,不能进行肌轮换的快速运动,不能完成精细的动作。这说明小脑半球对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小脑半球损伤后的运动协调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24. 试述正常脑电图各波的频率范围和功能意义。 在头皮的不同部位,脑电图的幅度不同,在不同的状态下,其波形也有很大的差别. 25. 试述两种不同的睡眠时相及其特征。 慢波睡眠阶段,脑电图特征呈高振幅同步化慢波。生理功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嗅、视、听、触等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紧张性降低,腱反射减弱,以及血压降低、心率减慢、 254 瞳孔缩小、尿量减少、代谢率降低、体温下降、发汗增多、胃液分泌增多和唾液分泌减少等一系列的自主性神经功能的变化。异相睡眠为睡眠过程中周期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脑电图与觉醒时相似,呈低振幅去同步化快波。异相睡眠是神经细胞活动增强时期,可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新突触的建立以及记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在整个睡眠期间交替进行。 26. 什么是条件反射,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几种不同的条件性抑制。 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消退抑制,是内抑制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则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乃至对条件刺激完全不发生反映。这是由于原来引起兴奋性反映的条件刺激,转化成为引起抑制性反应的条件刺激所致。 分化抑制,如果以后只在条件刺激出现时给予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予强化,结果只有得到强化的条件刺激仍保持阳性效应,那些得不到强化的近似刺激就不在引起反映,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这样引起的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延缓抑制,在条件反射实验中,一般条件刺激出现20s左右以非条件刺激强化。如果将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的时间间隔延长,例如,最后达3min,则将形成延缓条件反射。是由于此时皮质内发生了抑制过程,称为延缓抑制。 27. 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布对称性。 在发育过程中,人类左、右半球功能发生分化,对大多数以右手劳动者来说,左侧半球语词活动功能占优势,右侧半球非词语性认识功能占优势。这种优势又是相对的,因为左半球亦有一定的非词语性认识功能,右半球也有一定简单的词语功能。 第四章 感觉器官 名词解释,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视强光时缩小,视弱光时散大的现象称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近反射,视远物时瞳孔散大,视近物时瞳孔缩小的现象称瞳孔近反射。 暗适应,当人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看不清物体,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能看清的现象。 视力,又称视敏度,是指眼分辨两点最小距离的能力。 视野,单眼固定不动,正视前方一点时能看到的范围。 255 色盲,眼缺乏辨别颜色能力的现象。 问答题, 1. 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特定的感受器对某种类型的刺激较其他类型更容易起反应,这种类型的刺激就是适宜刺激。然而,某些感受器也可对非适宜刺激产生比适宜刺激弱得多的反应,得到与适宜刺激同样的感觉。要想使刺激引起感受器兴奋,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通常把作用于感受器引起人体产生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值。 ,2,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电位和感受性冲动的发放 ,3,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并不总是产生同样大小的感受器电位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这类感受器可降低去极化范围和程度,使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下降,甚至不再产生反映。根据产生适应的快慢,将感受器分为紧张型感受器和时相型感受器。 ,4,感觉的精确度,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区域内,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野。感受野大小随支配皮肤区域内的感受器密度而不同,感受器空间分布密度越高,感受野亦越小,其感觉的精确度或分辨能力也就越高。 2. 眼近视时是如何调节的, 眼折光力的调节使睫状肌中环行肌收缩,引起连接于晶状体的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使眼的总折光能力增大,使光线聚焦成象在视网膜上。调节反射时,除晶状体的变化外,同时还出现瞳孔缩小和两眼视轴向鼻中线的会聚。瞳孔缩小主要是减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两眼会聚主要是使看近物时物象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3. 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常,如何矫正,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平行光线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到视网膜时光线发散,以至物象模糊。近视也可由于眼的折光能力过强,使物体成象于视网膜之前。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以至主焦点的位置在视网膜之后,使入眼的平行光线在到达视网膜时还未聚焦,而形成一个模糊的物象。远视眼的特点是在看远物时就需要动用眼的调节能力,而看近物时晶状体的调节已接近它的最大限度,故近点距离较正常人为大,视近物能力下降。 散视,正常眼的折光系统的各折光面都是正球面的,从角膜和晶状体真个折光面射来的 256 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 4.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在形态上均可分为4部分,由内向外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的主要区别在外段,其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椎细胞外段呈圆锥状。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与神经节细胞联系。 5. 简述视杆细胞的光换能机制。 光量子被视紫红质吸收后引起视蛋白分子变构,视蛋白分子的变构激活视盘膜中的一种G—蛋白,进而激活磷酸二酯酶,使外段胞浆中的AMP大量分解,而胞浆中的AMP大CC量分解,使未受光刺激时适合于外段膜的AMP也解离而被分解,从而使膜上的化学门控C +式Na通道关闭,形成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6. 什么是三原色学说, 在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线特别敏感的3种视锥细胞或相应的3种感光色素,不同波长的光线可对与敏感波长相近的两种视锥细胞或感光色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从而引起不同颜色的感觉——即丰富的色彩。在人的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因而具有相应的视觉空间分辨特性。 7. 简述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 鼓膜振动推动附着在鼓膜上的锤骨柄,带动整个听骨链。所以,鼓膜振动经3块听小骨传递,使抵在前庭窗上的镫骨底板振动,引起内耳前庭窗膜所构成的声能量传递系统,发挥了很好的增压减振的生理效应。 8. 什么是行波学说。 基底膜的振动不像所假设的那样以一种驻波的形式震动,而是以一种行波方式由蜗底较窄的基底膜部分向蜗顶端较宽部分移动,这就是所谓的行波学说。 9. 简述椭圆囊和球囊在维持身体平衡上的作用。 椭圆囊和球囊是感受线性加速度和头空间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由于毛细胞的纤毛埋在含有碳酸钙结晶的耳石或耳沙膜中,而耳石又给耳石膜以质量,当头向左或右倾时,重力使耳石膜产生压力量变造成纤毛弯曲。如头向左倾时,左耳石器官毛细胞上的纤毛受牵拉而使毛细胞则超级化,反之则亦然。毛细胞去极化兴奋前庭神经纤维,冲动传导至脑,产生头部位置感觉,并引起肌紧张反射性改变以维持机体姿势平衡。 10. 简述半规管功能。 257 半规管是感受正、负旋转加速度刺激的感受器,各自的平面相互接近互相垂直。这种排列使头部在空间作空间作旋转或弧形变速运动时,由于与旋转平面一致的水平半规管内每个毛细胞的纤毛都处于特定位置,动纤毛离鼻或头前最近,而最小纤毛或静纤毛离头最近。当半规管对刺激过度敏感或受到过强厘刺激时,会引起一系列自主性功能反应,出现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眩晕、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等现象。 11. 何谓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在头向左旋转时,内淋巴液的惯性使纤毛从左向右移动,液体的相对运动引起脑左边的毛细胞纤毛向动纤毛方向移动并去极化,而脑右边毛细胞的纤毛向静纤毛方向移动并超级化,相应地脑左边的前庭神经增加他们的动作电位发放率,而脑右边的前庭神经则降低它们的动作电位发放率。于是这种信息被传递到脑,被翻译成头正在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当半规管对刺激过度敏感或受到过强刺激时,会引起一系列自主性功能反映。 12. 按功能划分,感受器由那些主要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化学物质浓度刺激。 痛感受器或伤害性感受器,只要感受组织损伤刺激。在组织受到如过强的机械、热或化学能损伤性刺激时,可激活这类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热感受器对高于体温的温度变化起反应,冷感受器对低于体温的温度变化起反应。 本体感受器或机械感受器,对机械力或引起感受器变形的刺激敏感。 第五章 血液 名词解释, 细胞外液,是指组织液、血浆、脑脊液和淋巴液等,它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故又称为内环境。 稳态, 人体大部分细胞与外界隔离而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外也构成了机体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产生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是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最主要物质。 血液凝固, 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258 血型,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 Rh血型,在大部分人的红细胞尚存在另一类抗原,称为Rh因子。根据红细胞膜上的Rh因子建立的血型系统称为Rh血型系统。 问答题, 1. 血液对机体稳态的保持具有那些重要作用, 人体大部分细胞与外界隔离而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外也构成了机体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血液对于维持肌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全部物质和代谢产物都需要通过血液和血液循环完成交换和排出体外。血液中存在于血液酸碱平衡、血液凝固、免疫防御、运送氧和二氧化碳有关的各种细胞、蛋白和因子。 2. 白细胞由那些主要类型,试述其主要功能。 根据白细胞的染色特征,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颗粒白细胞,简称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另一类称为无颗粒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加机体的免疫反应。由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参与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组成了机体对入侵异物和体内畸变细胞防御的全部内容。血小板主要参与机体的血凝反应。许多因子的活化都需在血小板的磷脂表面进行,因而为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了条件。凝血过程中血小板能释放许多与血凝有关的因子。 3.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是怎样发挥其免疫功能的, 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称为细胞免疫反应。在细胞免疫反应中,T细胞并不分泌抗体,而是通过合成和释放一些特殊细胞因子来破坏肿瘤细胞、限制病毒复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为体液免疫。B细胞激活后形成浆细胞,可分泌大量抗体,抗体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直接与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4. 试输血液凝固的主要过程。 血液凝固反应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血液凝固可人为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首先由凝血因子激活因子X,然后由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凝血酶,最后导致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形成不容性的纤维蛋白。血凝是一个逐级放大的级联正反馈过程。机体存在血凝和抗凝两个系统,互相颉颃的、两个作用相反系统的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59 5. 机体中的抗凝血和凝血系统是怎样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的, 正常血管中,少量、轻度的血凝会经常发生,如果所形成的血凝块不能及时清除,将使血管阻塞,引起严重后果。然而,正是由于血将中存在纤溶酶,他可使血凝时形成的纤维蛋白网被溶解,清除不必要的血栓,使血管变得通畅。同时,血浆中还存在对抗纤溶酶,两者对抗的结果,可以使纤溶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如果纤溶过弱,可能导致血栓生成或纤维蛋白沉积过多等现象,纤溶过强,可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消耗过多,产生出血倾向。纤溶系统对于限制血凝范围的扩展和保持血液流畅具有重要意义。 6. 试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为保证输血的安全,必须遵循输血的原则。在准备输血时,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形相符,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和受血者的Rh血型相符,以避免受血者被致敏后产生抗Rh的抗体。 第六章 循环系统 名词解释,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沿一个方向流动。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使血液循环的管道,瓣膜是保证血液按一个方向流动的特有结构。 窦性心率,指在窦房结以外的心肌潜在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搏排出量,简称排出量。 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动脉,是血管由心脏射出后流往全身各个器官所经过的血管,可分为大、中、小、微动脉4种。 静脉,是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血管。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通常以毫米汞柱为单位。 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周期性的压力波动引起动脉血管所发生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微循环,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问答题, 260 1. 简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体循环,左心室搏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除外,,进行物质交换后,再经各级静脉汇入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血液沿上述路径循环称体循环。由于左心室的血液来自于肺部,经气体交换,是含氧较多的、鲜红的动脉血,在全身毛细血管除进行气体交换后,变为静脉血。 肺循环,右心室搏出的血液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后,经肺静脉回左心房。血液沿上述路径循环称肺循环。由于右心室的血来自于由全身返回心脏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静脉血变成含氧较多的动脉血。 2. 简述人体心脏的基本结构。 心脏为一中空的肌性器官,由中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后上部为左心房和右心房,两者间以房中隔分开,前下部为左心室何有信使,两者间以室中隔分开。房室口边缘有房室瓣,左房室之间为二尖瓣,右房室之间为三尖瓣。右心房有上下腔静脉口及冠状窦口。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左心房右四个静脉口与肺静脉相连。左心室发出主动脉。在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部的内面,都有3半月瓣,分别称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 3.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那些特点, 复极化时间长,有2期平台。其动作电位分为除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离子基础是, 2+0期为Na+内流,1期为K+外流,2期为Ca缓慢持久内流与K+外流,3期为K+迅速外流,4期为静息期,此时离子泵增强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得以恢复。 4. 心脏为什么会自动跳动,窦房结为什么能成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心脏使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泵血。心脏的泵血功能与心脏的结构特点各生理特性有关。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并将兴奋经特殊传导系统传到整个心脏,保证了心房和心室肌细胞分别称为两个功能合胞体。心室在心脏泵血功能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由于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心室内压的变化,通过瓣膜有序的开放与关闭,导致血液的射出与回流,使血液周而复始的沿一个方向流动。 5. 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是怎样产生的, 正常心脏是按窦房节发出的兴奋进行节律性收缩活动的。在心肌正常节律的有效不应期后,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其他部位兴奋,使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或期前收缩。 当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以前,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以内,因而不能引起心肌兴奋和收缩。这样,在一次期外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次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代偿间歇。 261 6. 在一个心动周期,心脏如何完成一次泵血过程,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有次序的收缩和舒张,造成心腔内容积和压力有规律的变化。压力变化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心腔内压力的变化,伴随着心内瓣膜有规律的开放和关闭,这就决定了血液流动的方向。 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心房收缩,心房压力升高,将血液挤压入心室。 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时,心室压力增高,当室内压大于房内压时,使房室瓣关闭。当室内压大于动脉压时,动脉瓣开放,血液迅速射入主动脉。 心室舒张期,心室舒张,室内压下降,动脉瓣关闭,当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心房血流入心室。 7.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由哪些,如何影响, ,1,心肌初长—异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力的改变,致每搏排出量发生变化,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2,动脉血压,当动脉血压升高即后荷加大时,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射血期可因等容收缩期延长而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 ,3,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自身调节,心肌初长改变无关,仅以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改变增加收缩力的调节,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4,心率 8. 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于其影响因素。 心脏收缩的产生的动力和血流阻力产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主要因素。 正常情况下,血液流经小动脉时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所以心室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液不可能全部通过小动脉,不少血液停留在动脉中,充满和压迫动脉管壁,形成收缩压。同时,由于大动脉管壁具有很大弹性,随着心脏射血,动脉压力升高而弹性扩张,形成了一定的势能贮备。心室舒张时,扩张的动脉血管壁产生弹性回缩,其压力继续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并随着血量逐渐较少而下降,到下次心缩以前达到最低,这时动脉管壁所受到的血压测压力即为舒张压。 9. 支配心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各有和作用, 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节后神经纤维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心肌细胞膜生的受体为β型肾上腺 262 素能受体。当去甲肾上腺素与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后,激活了腺苷酸化酶,使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继而激活了细胞内蛋白激酶,使蛋白磷酸化,心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 2+激活,Ca内流增加,提高了心肌收缩力。去甲肾上腺素还能加快肌浆网钙泵的转运,从而加快了新技术张速度。此外,去甲肾上腺素能加强4期内向电流,使自动除极速度加快, 2+自律性提高。通过提高Ca内流,使房室结细胞动作电位幅度增大,房室传导加快。因此,交感神经能使心脏出现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心迷走神经起源于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出的节前神经纤维与心内神经节细胞发生突触联系,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胆碱 2+能受体,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肌浆网释放Ca减少。乙酰胆碱还可抑制钙通道, 2+减少Ca内流,激活一氧化氮合酶,产生NO,通过胞内鸟苷酸环化酶受体,使细胞内cAMP 2+2+增多,降低钙通道开放的概率,减少Ca内流。由于Ca内流减少,使心肌细胞收缩力减弱,房室交届慢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最低,传导速度减慢。在窦房结细胞,乙酰胆碱与 ++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经Gk蛋白促进K外流,抑制4期以Na为主的递增性内向流,从而降低自律性,心律减慢。 血管的神经支配,支配心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可分为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缩血管神经在全身血管广泛分布,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而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则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去甲肾上腺素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能力较与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能力强,故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 交感舒血管神经主要分布于骨骼肌血管,这类神经的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M型胆碱能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 副交感输血管神经只有少数器官分布。 10. 动脉血压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当血压升高时,动脉扩张程度增大,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冲动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孤束核,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分别到达延髓头端副外侧部和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下降,心交感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和交感缩血管中枢传至心脏的冲动减少。同时,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高,心迷走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增多。于是心律减慢,心输出量减少。次反射称“减压反射”。 当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减压反射减弱,血压回升。 11.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有和影响, 263 肾上腺素核区甲肾上腺素均能使心律加快,心脏活动加强,心输出量增加。但两者最终作用的结果取决于靶细胞上的受体类型及与受体的亲和力。肾上腺素可使某些器官的血管收缩,而另一些器官的血管舒张。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加强,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脏的抑制效应超过去甲肾上腺素的直接加强效应。故心律减慢。 第七章 呼吸系统 名词解释, 外呼吸,又称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内呼吸,又称组织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与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吸气时,吸气肌收缩,胸腔的前后左右和上下径均增大,肺容积随之增大,空气吸入。呼气时,呼气肌收缩,胸腔的前后左右和上下径均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空气被驱除。 胸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平静吸气时,在吸气初,肺的容积随着胸腔和肺的扩张而增大,肺内压暂时下降,低于外界大气压。吸气末,肺内压提高到与大气压相等水平,达到暂时平衡。反之,在呼气初,肺的容积随着胸腔和肺的缩小而缩小,肺内压升高,气体排出。呼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达到平衡。 潮气量,为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一般成人为500ml。 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总和为肺活量。 无效腔,呼吸是存在于呼吸道内的气量,并不参与肺泡与血流之间的气体交换,故称之为无效腔。 呼吸膜,肺泡气中的O2向毛细血管血液中扩散使,或CO2由毛细血管向肺泡扩散时,都要通过4层膜,一是肺泡内表面很薄的液膜层,其中含有表面活性物质,二是肺泡上皮细胞层,三是与肺毛细血管内皮之间的间质层,四是毛细血管的内表皮。4层合称肺泡——毛细血管膜,即呼吸膜。 ---氯转移,红细胞内HCO浓度超过血浆中HCO浓度时,HCO又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333 中,同时血浆中等量的Cl-转移到红细胞内,保持离子平衡,此过程称为氯转移。 264 呼吸中枢,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反射性呼吸变化。他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问答题, 1. 呼吸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德国层称为呼吸。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维持体温所需的热量,都来自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氧化过程所需的氧必须从外界摄取,而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必须及时向外界排出。氧必的摄取和二氧化碳排出在生命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机体内代谢的正常进行河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 胸内负压的成因及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当婴儿出生后第一次呼吸,气体入肺后,肺被动扩张,具有回缩倾向的肺随之产生回缩力,使胸膜腔内开始产生负压。以后,在发育过程中,胸廓发育的速度大于肺发育的速度,肺被牵拉得更大,回缩力也更大,使胸内负压也随之增加。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保持肺泡及小气道呈扩张状态,?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3. 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 呼吸肌的收缩、舒张造成胸廓扩大和缩小,牵动肺扩大与缩小,造成肺内压下降与升高。在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压力差的驱动下,气体进出肺,产生吸气与呼气过程。 4.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处分压外,还有呼吸膜厚度核扩散面积,气体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 5. 比较深而浅和浅而快的呼吸,哪一种呼吸效率高,为什么, 只有进入肺泡内的气体才能进行气体交换达到呼吸的目的。潮气量与呼吸频率对每分同气量和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不同。当潮气量加倍和呼吸频率减半或潮气量减半和呼吸频率加倍时,每分通气量不变,即深而慢的呼吸或浅而快的呼吸对每分通气量影响不大,而对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则不一。 6. 无效腔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 呼吸是存在于呼吸道内的气量,并不参与肺泡与血流之间的气体交换,故称之为无效腔。 每次吸入,首先进入肺泡的是上次呼气之末存留于呼吸道内的肺泡气,然后,才是新吸入的气体,每次呼气时,首先呼出的是上次吸气之未充盈与呼吸道内的吸入气,然后才是肺泡气。无效腔增大,呼吸运动加深变慢。 7. 体内O2,CO2增多,酸中毒时,对呼吸有何影响, +血液中CO, H浓度的改变引起呼吸中枢兴奋性改变途径有,直接作用于化学中枢感2 265 受器,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 在正常情况下,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分压变化的敏感性比外周的化学感受器强,所2 以中枢化学感受器在维持CO分压稳定方面气重要作用。但当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敏感2 性受到抑制时,呼吸中枢对于由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传来的冲动仍能发出加强呼吸的反应。CO浓度过高,将直接麻痹呼吸中枢,所以不仅不能使呼吸加强,反而使其减弱2 甚至停止呼吸。 +动脉血中CO分压和 H浓度增加时,也对外周化学感受气起刺激作用,兴奋后发出的2 冲动沿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传到延髓,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 缺O对呼吸的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切断动物的窦神经或切除颈动2 脉体后,缺O就不再引起呼吸加强,缺O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的。 22 8. 呼吸节律是如何形成的, 当延髓吸气中枢兴奋时,它一方面向下发出冲动,到达脊髓吸气肌运动神经元引起吸气运动,另一方面又向上发出冲动,到达桥脑上部的呼吸调整中枢使其兴奋。当呼吸调整中枢兴奋时,它可抑制长吸中枢及吸气中枢的活动,使延髓吸气中枢的活动转入抑制,引起被动呼气。此后,由于延髓吸气中枢的活动转入抑制,上传导呼吸调整中枢的冲动减少,呼吸调整中枢的兴奋减弱,则对长吸中枢以及延髓吸气中枢的抑制也减弱,延髓吸气中枢又重新兴奋,继而又发生吸气动作。这样就形成力吸气与呼气交替的节律性呼吸运动。由此可见,呼吸运动是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活动被高位呼吸中枢下传的抑制性冲动周期性的切断造成的。 9. 吸烟对呼吸系统有何危害, 烟草中含有许多致癌物以及能够降低肌体排出异物能力的纤毛毒物质。这些毒物附在香烟烟雾的微小颗粒上,到达肺泡并在那里沉积,彼此强化,结果又大大加强了致癌作用。每天吸烟10支以上的人,肺癌死亡率要比不吸烟者高2.5倍。肺癌患者的90,以及各种病症的1/3是吸烟引起的。此外,吸烟还会引起喉癌、鼻咽癌、食道癌、胰腺癌、膀胱癌等。吸烟会使心血管病加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生成血栓,造成心律不齐,甚至突然死亡。有研究者发现,吸烟者由冠心病引起的猝死率比不吸烟者高4倍以上。吸烟会损害神经系统,使人记忆力衰退,过早衰老。吸烟会损害呼吸系统,经常吸烟的人长年咳嗽、咳痰,易患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呼吸道疾病。吸烟者容易患胃溃疡病,因为烟雾中的烟碱能破坏消化道中的酸碱平衡。 第八章 消化系统 266 问答题, 1. 消化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什么叫消化、吸收,人体有哪些消化方式, 消化系统有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小肠自上而下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消化腺有唾液腺、胰、肝、食管腺、胃腺、肠腺等。 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消化方式,机械性消化,即通过消化管运动,将食物磨碎,并使其与消化也充分混合,同时将其向消化管远端推送,化学性消化,即通过消化液的各种化学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2. 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层次结构, 除口腔、咽外,消化管壁由内向外一般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 粘膜位于腔面,有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组成。 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 除口腔、咽、食管上锻和肛门除的肌层为骨骼肌外,其余部分均为平滑及。 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者称纤维膜,分布于食管和大肠末端,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者称浆膜。分布于大、小肠。 3. 消化管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征, 兴奋性,消化管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平滑肌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核舒张期所展示间都比骨骼肌长。 伸展性,消化管平滑肌由很大伸展性,可比原来长度伸长2~3倍。 紧张性,消化管平滑肌经常保持一种微弱的收缩状态,使消化管保持一定的张力或紧张性。 自动节律性,消化管平滑肌离体后,放入适宜的环境中,仍能进行节律性收缩,但收缩的节律不如心脏规则,且收缩缓慢。 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消化管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核化学刺激较敏感,对生物组织代谢物刺激特别敏感。 4. 试述胃和肝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为上口称贲门,接食管,下口称幽门,接十二指肠。上方为胃小弯,下方为胃大弯。为可分为4部。即进贲门的贲门部,自贲门向左上方膨出的胃底,胃中部的胃体,角切迹至幽门之间的部分称幽门部。 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4层结构构成。 267 食物在胃内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何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右叶大,下面凹陷不平,中间的横沟称肝门。 肝外着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肝实质,将肝组织分隔成肝小叶。在肝小叶中央贯穿一条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有发射状排列的肝细胞索。从立体结构看,肝细胞排列成肝板,肝板和肝细胞索之间有肝血窦。 肝功能,,1,分泌胆汁。 ,2,代谢功能,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类合成与分解都在肝内进行,并贮存于肝细胞内。当身体需要时,可将这些物质释放入血。 ,3,防御和解毒功能,肝血窦内肝巨嗜细胞对人体有防御功能。肝中各种酶可将有毒物质转变成无毒物质。 5. 试述小肠壁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小肠壁分4层。 环状壁,是由小肠的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的横行皱壁,皱壁在小肠上段发达。 粘膜上皮,为单层主庄上皮,主要有吸收细胞和杯型细胞两种。肠绒毛表面有明显的纹状缘。扩大吸收面积。杯型细胞分泌粘液,有润滑作用。 小肠绒毛,是位于环状壁表面细小的指状突起。是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向肠腔表面突出形成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较高而且密集,回肠绒毛稀疏并逐渐变低。在绒毛中轴有中央乳糜管,主要吸收脂肪。绒毛中轴平滑肌的舒缩,使绒毛不断伸缩以推动淋巴与血液运行。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 肠腺,是由小肠上皮下限入固有层中所形成的管状腺。腺管开口于相邻绒毛根部之间。 组成肠腺的细胞有5种,吸收细胞,内含多种酶,与消化有关,杯型细胞,分泌粘液,paneth细胞,内含溶菌酶和肽酶,有杀菌和消化作用,未分化细胞,对小肠上皮细胞进行修复和再生,内分泌细胞,分泌肽类激素。 6. 肝内的血液循环途径如何,胆汁的产生排放途径如何, 进入肝的血管有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故肝的血液丰富。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入肝后,反复分支,分别成为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动脉,两者继续分支一并通入肝血窦。再由肝血窦流入中央静脉,出肝小叶汇入小叶下静脉,经肝静脉出肝,注入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胆囊位于肝门右前方的胆囊窝内,胆囊借胆囊管与胆总管相连通。肝细胞分泌的胆汁首先进入胆小管,经小叶间胆管汇入左、右肝管,出肝门汇入肝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胆总管与胰管汇合,共同开口与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出有肝胰壶腹扩约肌环绕。平时 268 该扩约肌收缩,胆汁经肝管、胆囊管入胆囊贮存。进食后,胆囊收缩和扩约肌舒张,使胆汁排入十二指肠。 7. 试述胃肠道的运动形式和生理意义。 胃运动的形式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食物对咽和食管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头区肌肉舒张,为容量增大,称为容受性舒张。它适应于摄入大量食物,而胃内压变化不大。 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性收缩,称为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有助于保持胃的正常位置和形态,并使胃腔内有一定压力,有利于消化液渗入食物。以及协助运送食物入十二指肠。 蠕动,胃蠕动是朝幽门方向进行的环形收缩波,平均每分钟3次。胃的反复蠕动可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并推送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 小肠的运动 紧张性收缩,小肠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性收缩,称为紧张性收缩。当紧张性降低时,肠腔易于扩张,肠内容物的混合和转运减慢,相反,紧张性升高,小肠的转运作用加快。 分节运动,是一种以肠管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分节运动可使消化液和食糜充分混合,并能增加与肠壁的接触,有利于消化、吸收的进行。此外,它还挤压肠壁,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蠕动,是环形肌和纵形肌都参与的一种波形活动。小肠蠕动始于十二指肠,向大肠方向运行。肠内容物借此向前推送。但运行速度较慢,每分钟约1~2cm。 8. 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如何, 唾液中水占99%,其余为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粘蛋白、球蛋白和少量无机盐。 唾液作用,湿润和溶解食物,并引起味觉,清除口腔中食物残渣,冲淡和中和进入口腔中的有害物质,对口腔其清洁和保护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有杀菌作用,粘蛋白可中何谓酸,并在胃酸作用下发生沉淀,附着与胃粘膜上,形成保护性屏障,以增强胃粘膜对抗胃酸的腐蚀作用,淀粉酶可分解麦芽糖。 胃液PH值0.9~1.5。主要成分包括无机物如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等,有机物如粘蛋白和消化酶。 盐酸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酸性环境,变性蛋白质,易于水解,抑制和杀灭细菌,引起胰泌素的分泌,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有利于铁和钙的吸收。 269 胃蛋白酶原被盐酸激活后,可分解蛋白质产生示和胨和少量的多肽及氨基酸。 黏液可润滑食物,碳酸氢盐可中和胃酸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 内因子是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促进维生素B吸收。 12 胰液PH值7.8~8.4。含有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 胰淀粉酶,将淀粉水解胃麦芽糖。 胰脂肪酶,在胆汁协同作用下,将脂肪分解胃甘油和脂肪酸。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酸和胰蛋白酶本身也能激活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在胰蛋白酶作用下可被激活。胰蛋白酶 和胨。 和糜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示 胆汁主要成分为胆盐、胆色素等。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胆汁的消化作用主要通过胆盐实现。胆盐作用,加强胰脂肪脉活性,和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乳化脂肪使脂肪变成微滴,增加与酶的接触面积,便于脂肪分解。 小肠也是由小肠的肠腺及十二指肠腺所分泌的。PH值7.6。含多种消化酶,如肠致活酶、肠肽酶、肠淀粉酶、肠蔗糖酶、肠麦芽糖酶等。由小肠分泌入肠腔的只有肠致活酶,它可激活胰蛋白酶原,其他消化酶存在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上或细胞内,对一些进入上皮细胞的营养物质继续起消化作用。 9. 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和大肠内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食物经咀嚼被切碎,并于唾液混合。食物对口腔内各种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引起胃、胰、肝、胆囊等器官活动加强。 食物入胃5min左右,胃蠕动开始。并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和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胃内食糜经胃排空排入十二指肠。在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极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营养成分被吸收。食物残渣进入大肠。残渣中水分、无机盐有大肠吸收。 10.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是在哪些部位被吸收的,怎样吸收的, 单糖是糖类在小肠中吸收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主动转运而吸收的。糖被吸收后,主要进入血液,经门静脉进入肝,然后在肝内贮存或进入血液循环。 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后,才能被小肠吸收。是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主动转运而吸收的。糖被吸收后,主要进入血液,经门静脉进入肝,然后在肝内贮存或进入血液循环。 在小肠内,脂肪的消化产物脂肪酸和甘油一酯等,很快与胆盐形成混合成微胶粒。携带脂肪的消化产物通过覆盖在小肠绒毛表面的非流动性水层到达微绒毛。并释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透过细胞膜进入粘膜上皮细胞。 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被吸收后,在细胞内合成乳糜微粒,并以胞吐形式释出胞外,经 270 细胞间隙,进入小肠绒毛中的中央乳糜管,经淋巴循环再进入血液。中、短链的甘油一酯和脂肪酸是水溶性的,可经上皮细胞进入毛细血管,再经门静脉进入肝。 11. 植物性神经对消化管活动的主要调节作用是什么, 大部分消化器官,除口腔、食管上段及肛门扩约肌外,都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而副交感神经最为主要。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能促进胃肠的运动,使其紧张性增强,蠕动加快,因而胃排空和肠内容物推进加速,能使胆囊收缩,胆汁排放,能引起唾液、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以及少量小肠液的分泌。 交感神经兴奋时,能抑制胃肠的运动,使其紧张性降低,蠕动减弱或停止,因而胃排空延缓,肠内容物推进减慢,对胆囊运动起抑制作用,能引起唾液分泌的量少,而粘蛋白增多,对胃腺仅能使粘液细胞分泌。因而胃液减少。消化力减弱。 消化器官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他们对某一器官的作用往往是相互结颃的。但在机体内,两者又是相互协调的,这种协调需要各及中枢的配合。 12. 试述胃肠激素的概念及主要作用。 胃肠激素是胃肠道粘膜上一些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多种特殊化学物质总称。 胃泌素又称促胃液素,是位于胃窦和小肠上段粘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迷走神经的冲动以及对内分泌细胞的化学刺激,均可引起胃泌素的释放。主要作用是促进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盐酸增多,而对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的作用较弱。还能促进胃窦运动。 胰泌素又称促胰液素,是由位于小肠上段粘膜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在盐酸和食糜作用下,可刺激内分泌细胞释放胰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分泌水及碳酸氢盐,使胰液大量增加,而酶的含量不高。 胆囊收缩素是由小肠粘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食物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作用于小肠时,引起胆囊收缩素的分泌。主要作用是引起胆囊收缩,胆汁排出,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胰酶。 肠抑胃素由小肠粘膜内分泌细胞释放。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和抑制胃肠运动。 13. 以胃肠分泌为例,说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过程。 胃肠道的消化腺的分泌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来实现的。 非条件反射,食物对胃的刺激可引起胃、肠的运动和分泌。此外,消化管上部器官的活动可影响下部器官的活动。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刺激了口腔和咽喉等处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引起胃的容受性舒张,以及胃液、胰液、胆汁的分泌。食物入胃后,也能引起小肠和结肠运动增强。 271 条件反射,人在进食时,进食前,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以及进食的环境和有关语言,都可以引起胃肠运动和消化腺分泌。巴甫洛夫在1889年,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假饲实验,结果发现,狗吞入食物,通过口、咽、食管流出体外,但也能引起胃为液分泌。只让狗观看食物,不让它吃食物,也会引起胃液分泌。这是由于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作用于视觉和嗅觉,引起调件性反射。如果在胃以上切断双测迷走神经,假饲时没有胃液分泌。由此可见,迷走神经中含又可以促使胃液分泌的神经纤维。 消化腺的分泌也受体液调节。 体液因素包括胃肠道激素和组织胺等。 胃肠激素是胃肠道粘膜上一些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多种特殊化学物质总称。 胃泌素又称促胃液素,是位于胃窦和小肠上段粘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迷走神经的冲动以及对内分泌细胞的化学刺激,均可引起胃泌素的释放。 胰泌素又称促胰液素,是由位于小肠上段粘膜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在盐酸和食糜作用下,可刺激内分泌细胞释放胰激素。 胆囊收缩素是由小肠粘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食物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作用于小肠时,引起胆囊收缩素的分泌。 肠抑胃素由小肠粘膜内分泌细胞释放。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和抑制胃肠运动。 14. 根据消化系统整体功能,试述平时饮食卫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消化器官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整个消化过程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在通常情况下,消化管各段之间,消化腺之间,消化管和消化腺之间腺呼影响,相互制约,彼此协作,共同完成消化吸收的生理功能。根据以上关系,平时注意饮食卫生是有重要意义的。如咀嚼不够的食物入胃后会加重胃的负担,引起胃肠道消化障碍。消化器官的活动是有规律进行的,若吃饭不按时,久之,会引起消化道疾病。如果长期早餐过少,营养成分缺乏,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有影响。注意合理营养,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 第九章 营养、代谢与体温调节 名词解释, 必需氨基酸,因为人体内不能从体内其他物质合成的氨基酸,必须经常的直接从食物中获得,这些氨基酸称必需氨基酸。必须氨基酸有蛋氨酸、色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 氮平衡,机体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速率相等。 272 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这种食物的热价。 食物的氧热价, 通常将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呼吸商,机体通过呼吸从外界环境中摄取O,呼出CO。一定时间内呼出CO的量与222吸入O量的比值,CO/O,称为呼吸商。 222 基础代谢率,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问答题, 1.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剧烈运动是产生热量可超过安静状态使许多倍。 精神活动,当人体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代谢率比安静时明显增多。这一方面是因为精神紧张会使骨骼肌的紧张性增加耗热量和产热量增加,另一方面精神紧张时会引起激素类物质分泌量增加,如肾上腺分泌活动加强,也会增加代谢率。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人体在进食后一段时间,产热量比进食前多。食物能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环境因素,环境温度过高或过底,对人体的代谢率和产热量均有显著影响。环境温度低,会反射性增加肌紧张和发生寒战,结果增加产热量。环境温度高,代谢率升高。 2. 什么叫能量代谢,简述体内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ATP为体内直接贮能物质,肌肉组织中的磷酸肌酸也可贮存能量。二者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贮存于释放。能量在体内的转变是很复杂的,除肌肉收缩完成一定量的机械功外,其余形式的能量最后也都变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散发到体外。 3. 如何用间接侧热法测定基础代谢率, 在一般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量与产物量之间呈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基本规律也适用于人体内营养物质氧化供能的反应,是能量代谢间接测热法的重要依据。根据每种营养物质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即每消耗1升氧氧化营养物质能产生的能量或1g某营养物质氧化的产热量,,以及3种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各自氧化的数量,然后根据公式可求出单位时间聂机体的产热量。 4. 人体的体温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体温恒定是通过调节人体的产热和散 273 热两个生理过程处于动态平衡。调定点学说认为,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设定了一个温度调定点,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体温数值,37?,,当体温偏离调定点设定的温度时,经温度敏感神经元将信息传到体温调节中枢,引起机体产热和散热装置活动的变化,最终使体温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5. 试述人体产热和散热的途径。 体内的热量是由3大营养物质在各组织器官中进行分解代谢时产生的。因此,体内一切组织活动都产生热,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和骨骼肌。 人体产生的热量大部分经皮肤散到外界,小部分经呼吸道通过呼气发散,由粪、尿带走的热量更少。 第十章 泌尿系统 名次解释, 排泄,指机体把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摄入体内过量的有用物质、药物、异物等,经由血液循环,从不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肾单位,是肾的基本单位。每个肾单位有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的起始部分,上皮细胞变窄而高,细胞排列紧密,形成一个椭圆形盘状的聚集区,称致密斑。 足细胞,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层,细胞形态特殊,由许多足状突起,称足细胞。 球旁细胞,在入球小动脉接近肾小球的一小段上,血管壁的一些平滑肌细胞变态成上皮样细胞,称球旁细胞。 肾小球有效率过压,指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其压力高低取决于三种力量的大小,即有效过滤压=肾小球毛细胞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值为9—10mmol/l,160—180mg%, 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滤国率的65%—70%,称球管平衡。其生理意义是使终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变动。 排尿反射,当膀胱内尿量增加到400—500ml时,膀胱内压升高,刺激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脊髓骶段的排尿反射中枢,再经盆神经传出,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与此同时,反射性抑制阴部神经,使外括约肌松弛,于是尿液从膀胱排出,此为排尿反射。 问答题, 274 1. 简述肾脏的生理功能。 肾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的重要器官之一。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代谢中产物和多余的水及各种电解质,只要以尿的形式由肾排出。肾对维持机体水平衡和酸碱平衡,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肾单位是肾的基本功能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它们与集合小管共同完成泌尿机能。 2. 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是什么,有和生理意义, 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血管粗,因此肾的血流量大,平均每分钟1200ml血流经双肾,这有利于肾小体的有效率过率。肾动脉入肾门后,在肾窦内分支,经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体内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成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体。然后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分布于皮质和髓质内的肾小管附近,供应肾小管营养和进行重吸收作用。经过两次毛细血网,然后汇集成静脉,由小叶间静脉?弓状静脉?叶间静脉?肾静脉。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介于皮质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血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而髓质肾小管附近的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3. 尿是怎样生成的,简述其基本过程。 尿的生成过程包括3个环节,肾小球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与排泄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重吸收是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而分泌是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物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的转运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水的重吸收率的多少不仅决定着尿量的多少,而且决定着尿的渗透浓度。 4. 影响肾小球滤过滤的因素有哪些, 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当通透性改变或面积减少时,可使尿液的成分改变和尿量减少。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显著降低或囊内压升高时,可使有效滤国压降低,尿量减少。 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大时,滤过率高,尿量增多,反之尿量减少。 5. 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有哪些, 肾小管重吸收是指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溶质透过肾小管管壁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血液的过程。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有,?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溶质浓度 275 增大,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则尿量增多。?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率始终保持在滤过率的65%—70%。?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状态。?激素的作用,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时,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6. 大量饮水后和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汗液是低渗性液体,大量出汗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晶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HO的重吸收增加,2 尿量减少。 大量出汗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心房和大静脉处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使下丘 DH增多,肾小管对HO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肾内入球小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2 动脉内血流量减少,对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刺激减弱,激活了牵张感受器,使肾素释放增加。 7. 什么是渗透性利尿, 因小管液溶质浓度过高,致使渗透压过高,从而阻止对是水的重吸收所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渗透性利尿。由于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故尿量减少。 8. 试述抗例尿素和醛固铜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抗利尿素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的。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排尿量。循环血量的改变也能刺激感受器而反射性地影响抗利尿素的释放。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肾素是肾小球近球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它能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可使小动脉收缩,动脉血压升高,同时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9. 尿是如何被浓缩的稀释的。 尿液的稀释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造成的。尿液的浓缩则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仍滞留在小管液中造成的。重吸收作用的变化对尿量的影响特别显著。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问答题, 1. 试述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特异性,激素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选择性的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 信息传递作用,激素作为“信使”,将生物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只调节靶细胞固有的功能活动或物质代谢反应的强度与速度。 276 高效生物放大作用,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粗放大作用,逐级放大,形成一个高效生物放大器。 激素间相互作用,多种激素共同参与膜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和颉颃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2. 试述氮类激素和类固醇类激素的作用机制。 氮类激素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Sutherland 学派1965年提出的。认为激素是第一信使,当激素与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后,激活了与之偶连的G蛋白,通过G蛋白再激活膜内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转化为环一磷酸腺苷,cAMP,,cAMP作为第二信使,进一步促进蛋白激酶的活化,影响细胞内许多重要酶的功能蛋白质的活性,引起细胞各种生物效应。 类固醇类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类固醇激素是一类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入胞后,有的激素,糖皮质激素,先与胞浆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受体蛋白发生构性变化,从而是激素——受体复合物获得进入核的能力,由胞浆转移至核内,再与核受体结合,从而调控DNA的转录过程。生成mRNA,mRNA透出核膜并诱导蛋白质的合成,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另有些激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进入细胞后,可直接穿过核膜,与相应受体结合,调节基因表达。 3. 下丘脑产生哪些主要激素, 抗利尿激素、催产素和下丘脑调节肽。 4. 垂体分几部分,各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如何, 垂体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腺垂体结构功能,腺细胞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核嫌色细胞。嗜酸性细胞有两种,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催乳素细胞,分泌催乳素。嗜碱性细胞有3种,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神经垂体结构功能,主要由大量的神经纤维、垂体细胞、丰富的突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贮存有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胞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并释放入血。 5. 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生理作用。 ,1,生长激素,促进骨骼和软组织生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脂肪的动员和利用,抑制体内糖的利用,因而使血糖升高。 ,2,催乳素,促使发育完全而又具备泌乳条件的乳腺开始分泌乳汁,并维持泌乳。 ,3,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生长、发育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实现甲状腺激素的 277 各种生理功能。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5,促卵泡激素,促进女子卵泡生长发育,并在少量黄体生成素的协同作用下,促使卵泡分泌雄激素。 6. 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及生理作用。 ,1,升压素,在生理浓度时起抗利尿作用。可与肾集合管管周膜上V2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CAMP,使官腔膜蛋白酶磷酸化而改变膜的构型。 ,2,催产素,?可使乳腺腺泡周围肌上皮细胞收缩,引起射乳,还可维持乳腺继续泌乳。?可促进子宫收缩,对非孕子宫作用较小,而妊娠子宫较敏感,雌激素可提高子宫对其的敏感性,孕激素作用相反。 7.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和腺垂体是怎样联系的,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联系是下丘脑——垂体束。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胞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经下丘脑——垂体束的轴浆流动运送至神经垂体的轴突末梢贮存。在由各种刺激下,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发生兴奋,神经冲动延神经纤维传至末梢,引起神经末梢内贮存的激素释放入血。 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途径是垂体门动脉系统。下丘脑“促垂体区”的神经内分泌核团,产生的调节腺垂体激素释放激素属于多肽类化合物。促进腺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肽,称为“释放激素”或“释放因子”。相反,抑制腺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肽,称为“释放抑制激素”或“释放抑制因子”。垂体调节肽对垂体的分泌具有特异性雌及作用或抑制作用。 下丘脑“促垂体区”的神经分泌细胞合成的下丘脑调节肽,沿结节垂体束,经轴浆顺向流动,运送至位于中央隆起的神经末梢,并释放出来,弥散入垂体门脉系的初级毛细血管网,然后沿门微静脉运送至腺垂体的次级毛细血管网,在此弥散至腺垂体的分泌细胞,促进或抑制该处细胞的分泌活动。 8. 腺垂体的分泌是怎样调节的, 下丘脑可促进腺垂体的分泌,腺垂体分泌的促激素有促进靶腺激素的分泌,靶腺激素对下丘脑——腺垂体的分泌也有影响。 负反馈调节,下丘脑——腺垂体激素促进靶腺的分泌,但当血液中的靶腺激素增多时,能反过来抑制下丘脑——腺垂体激素的分泌。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正反馈作用,当血液中的靶腺激素增多时,对下丘脑——腺垂体起兴奋作用。如性腺激素。 9. 甲状腺激素合成与释放的过程, 278 甲状腺激素包括四碘甲腺原氨酸,即甲状腺素,以及少量的三碘甲腺原氨酸。甲状腺激素的形成经过合成、贮存、碘化、重吸收、分解和释放等生理过程。滤泡上皮细胞摄取酪氨酸等氨基酸,在粗面内质网合成甲状腺球蛋白的前体,运至睾尔基复合体加上糖的部分,并浓缩成分泌颗粒,以胞吐的方式排入滤泡腔内贮存。滤泡上皮细胞基底面的胞膜上有碘泵,可将碘离子逆浓度差摄入细胞内,在国氧化物酶的作用下活化,然后透过细胞膜进入滤泡腔,与甲状腺球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结合形成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贮存于滤泡腔内。 在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滤泡上皮细胞以胞饮方式将滤泡腔内的碘化甲状腺球蛋白重吸收入胞质内,吞饮小泡于溶酶体融合,溶酶体内的蛋白水解酶可分解甲状腺球蛋白,形成T4和T3。T4和T3释放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靶组织。 10. 甲状腺激素有何生理作用, 甲状腺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发育过程,提高生经系统的兴奋性。 对代谢的影响,促进能量和物质代谢。可加速许多组织内糖和脂肪的氧化分解,增加耗氧量和产热量。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组织分化、生长和发育的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11. 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各有什么生理作用, 甲状旁腺素,作用于骨,促进骨内破骨细胞的活性,使骨组织溶解,释放磷酸钙入血。 作用于肾,促进肾小管对钙的吸收。 作用于肠道,促进肠对钙的吸收 降钙素,促进钙盐沉积于骨的基质形成新骨,并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活动,较少骨质溶解,使血钙降低。 12.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各有什么生理作用, 胰岛素是调节体内糖、蛋白和脂肪代谢,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一种重要激素。 对糖代谢的作用,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促进葡萄糖变成脂肪酸,并抑制糖异生,降低血糖。 对脂肪代谢的作用,促进肝脏合成脂肪。抑制脂肪酶活性,较少脂肪分解。 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促进氨基酸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进入细胞,加快细胞核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作用于核糖体,加速翻译过程,促进蛋白合成。 13.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髓质素各有什么生理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眼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279 盐皮质激素生理作用,眼皮质激素以醛固酮为代表,对水盐代谢的作用最强。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重吸收纳、水和排出钾。 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 (1)对代谢的作用,促进糖异生,抑制葡萄氧化,是血糖升高。促进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蛋白质分解,加速氨基酸转移至肝,生成肝糖原。促进脂肪分解。 ,2,在应激反应种的作用,增强应激功能。在应激反应中,有害刺激作用于下丘脑,和腺垂体而引起糖皮质激素增多,改变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抵抗有害刺激。 其他功能,可使血中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使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可提高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提高血管的张力和维持血压。 肾上腺髓质激素生理作用,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生理作用相似。髓质激素与交感神经系统构成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其生理作用与交感神经系统紧密联系,共同完成应急反应。当机体遇到特殊紧急情况时,如畏惧、焦虑、局痛等,交感——肾上腺系统立即被调动起来,髓质激素分泌大量增加,他们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其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警觉状态,反应灵敏,呼吸加强、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心跳增加血压升高,血流量增大,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全身血液重新分配,肝糖原及脂肪分解,适应能量需求。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 名词解释, 血睾屏障,睾丸支持细胞之间形成紧密连接,在组织间隙与曲细精管之间形成屏障,使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曲细精管内,也可防止生精细胞的抗原性物质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自身过敏反映。 生殖周期,是哺乳动物普遍具有的生命现象,表现为雌性生殖能力出现周期性变化。人类女性从青春期到绝经期出现周期性排卵,而怀孕期和哺乳器都能造成一段时间内排卵的终断。 促卵泡激素,由垂体分泌,调节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促卵泡激素有增强黄体生成素刺激睾酮分泌的作用。 黄体生成素,由垂体分泌,调节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 问答题, 1. 何谓男性生殖系统和男性生殖功能, 280 男性生殖系统由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组成。内生殖器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和附属性腺,外生殖器有阴茎和阴囊。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精密调节下,这些器官协调工作以产生有功能的精子,并将这些精子输送到雌性生殖道内。 男性生殖功能,睾丸得生精作用及内分泌作用。 精子发生,精原干系胞增殖更新,精母细胞经过一次复制和两次连续成熟分裂,形成单倍体的精子细胞,在经变态形成精子。 正常生精过程还有赖于睾丸间质细胞合成雄性激素。而雄激素释放受下丘脑和垂体调控。支持细胞除支持、营养生殖细胞外,还能分泌抑制素和雄激素结合蛋白。雄激素主要维持、促进生精作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男性副性征的出现。 2. 睾丸是怎样产生精子的,生精过程有何特点, 精原干系胞增殖更新,精母细胞经过一次复制和两次连续成熟分裂,形成单倍体的精子细胞,在经变态形成精子。这个过程有着严格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3. 睾丸支持细胞在生精过程中有哪些作用, 支持细胞防止精子自身抗原与机体免疫功能系统接触及避免有害因子进入曲细精管,以维持一个有利于精子发生的适宜的为环境,还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支持细胞具有参与精子发生的各种受体。在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支持细胞可合成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和抑制素,雄激素结合蛋白与睾酮结合以维持曲细精管局部高浓度的睾酮环境,从而促进生精过程,而抑制素通过影响促卵泡激素分泌来调节整个酶分泌系统。此外,支持细胞对生精细胞具有支持和营养作用。支持细胞还能够鉴别并吞噬受损的生精细胞,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参与睾丸的调节作用。 4. 男性附性器官有何生理作用, 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共同构成附性腺。他们参与维持精子的生命活力,并保障其成功的运送到雌性生殖系统内,最终与卵子受精。 5. 雄激素主要来自那种细胞,其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主要成分为睾酮。支持细胞除支持、营养生殖细胞外,还能分泌抑制素和凶激素结合蛋白。雄激素主要维持、促进生精作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男性副性征的出现。 6. 睾丸功能活动是如何调节的, 支持细胞参与构成血睾屏障。支持细胞防止精子自身抗原与机体免疫功能系统接触及避免有害因子进入曲细精管,以维持一个有利于精子发生的适宜的为环境,还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支持细胞具有参与精子发生的各种受体。在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支持细胞可合成分 281 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和抑制素,雄激素结合蛋白与睾酮结合以维持曲细精管局部高浓度的睾酮环境,从而促进生精过程,而抑制素通过影响促卵泡激素分泌来调节整个酶分泌系统。此外,支持细胞对生精细胞具有支持和营养作用。支持细胞还能够鉴别并吞噬受损的生精细胞,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参与睾丸的调节作用。 睾丸间质细胞在黄体生成素作用下合成分泌雄激素。 睾丸具有自身调节功能。睾丸的各种主要细胞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受促性腺激素调节,另一方面它们有合成、分泌多种激素和因子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内分泌功能,同时睾丸的各种细胞又有极为复杂的旁分泌和自分泌功能。 睾丸的反馈调节主要体现在间质细胞分泌的睾酮、双氢睾酮对下丘脑、垂体的负反馈调节及支持细胞分泌抑制素和激活素对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分别产生负反馈和正反馈作用。 7. 雌激素和孕激素各有哪些生物学作用, 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雌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雌、孕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卵泡发育成熟,子宫内膜呈周期性变化,生殖器官和生殖激素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同时也存在反馈调节。 8. 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卵巢、垂体和下丘脑激素浓度相应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如何, 月经周期开始时,血中雌、孕激素水平低下,对下丘脑负反馈作用弱,GnRH分泌增加,刺激腺垂体分泌FSH和LH。FSH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应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呈增殖期变化。排卵前一天左右,高浓度的雌激素增强GnRH和FSH、LH分泌。LH使成熟卵泡排卵,并维持黄体功能,分泌大量雌、孕激素。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排卵后,黄体分泌的雌、孕激素反馈抑制GnRH和FSH、LH分泌,使黄体退化,雌、孕激素浓度随即下降,子宫内膜剥落流血。下一个月经周期又开始。 9. 何谓雌激素分泌的双细胞学说,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动物试验表明雌二醇的生成需两种细胞,即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卵泡内膜细胞具有黄体生成素受体,在黄体生成素刺激下产生C-9产物,即雄激素包括雄烯二铜及睾酮,分泌到血液,或经基底膜到颗粒细胞。颗粒细胞上有促卵泡激素受体,促卵泡激素活化芳香化酶系统,是雄激素转化为E2,并使颗粒细胞增值。 10. 何谓受精和着床,其发生部位、过程及影响因素如何, 受精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精子的生命周期相当短,必须迅速运送到输卵管壶腹部受精。 着床是胚泡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它涉及到子宫内膜与胚胎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在子宫。 11. 妇女妊娠期间内分泌有何变化,胎盘有何功能, 282 胎盘是重要内分泌器官。在妊娠早期,台喷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有效延长了卵巢的黄体功能。在妊娠晚期,胎盘分泌的孕酮和雌激素替代了卵巢功能,、使子宫内膜的结构能长时间维持,以适应胚胎发育的需要。 12. 何谓分娩,分娩是如何发生的, 分娩是成熟胎儿从子宫经阴道排出体外的过程。分3个时期,子宫颈扩张,娩出胎儿,娩出胎盘。整个过程是通过胎儿和母体间的相互作用,调节子宫肌收缩儿完成的。 第十三章 人体的生长和发育 问答题, 1. 人体的生长发育可分为几个时期,各有和特点, 生长过程是从受精卵开始,直至个体或组织衰亡为止的持续过程。巨人体各器官发育的特点,可分为出生期和出生后期。生后期的生长发育可分为4个时期。第一期为胎儿期,该期生长占优势,机能分化少。第二个时期为出生儿到成人时期。第三个时期为成人期,绝大部分组织、器官生长仅限于对损伤和废弃组织的修复和更新,及疾病后的康复。第四个时期为老年期,该期各种机能缓慢衰退。 2. 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各有和特点, 营养因素、生态因素、社会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营养因素,糖类提供能量,蛋白质形成和更新组织细胞,无机盐与血液、肌肉、骨的生成和一些生理活动的维持相关。 生态因素,阳光、空气、水分、食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些自然因素也影响人类的生长发育。它们对人类的身高、肤色、鼻型、发型、头型有较大影响,对人体胸阔的发育、眼睑、脸型、面型、瞳孔颜色、肢体比例也有关系。 遗传因素,是影响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人体代谢生理、生化等功能都受遗传因素影响。 疾病,急性、慢性传染病对生长发育由直接影响。可导致器官的严重伤害。 体育锻炼和劳动,是促进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和增强体质的主要因素。可使心肌发达,收缩力增强,使心输出量增加。可提高肺活量,改善肌肉和血液循环,实际纤维增粗,肌肉重量和体积增大。 精神因素,体内外各种感受器官通过边缘系统于下丘脑发生密切联系,从而调整情绪、食欲、体温、血压等中枢。 3. 人体的衰老有哪些主要原因, 283 衰老是人体在其生命过程中整个机体形态、结构、功能逐渐衰退以至死亡概率随年龄逐渐增加的总的现象,衰老大致包括功能衰退和易损伤性或死亡概率增加。 自然寿限,各种生物的自然寿命都是有限的。 衰老的基本学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中毒学说,包括大肠中毒和代谢中毒。 2) 细胞结构改变学说,包括胞质凝胶态的改变及蛋白质改变。 3) 自由基学说,包括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和DNA突变。 4) 免疫学说,免疫系统功能衰退及自体免疫。 5) 遗传学说,包括基因主宰,生物钟、遗传缺陷。 6) 错误成灾说,由于年龄增加,发生变异的分子逐渐积累,旧错误诱导新错误,导致 错误成灾,引发衰老。 7) 膜电位学说,由于膜电位改变引起衰老。 8) 交连学说,包括过氧化物和DNA及蛋白质等发生交连,胶原蛋白交连增多。 此外,有人还提出热量限制和衰老的关系。 组织解剖学部分 一、选择题 1,胸骨角平对 A.第1肋软骨 B.第2肋软骨 C.第3肋软骨 D.第4肋软骨 E.锁骨 2,胸椎 A.横突根部有横突孔 B.椎体上、下缘各有一半圆形肋凹 C.棘突呈板状,平伸向后 D.棘突末端分叉 E.椎孔成三角形 3,属于上肢带骨的是 A. 肱骨 B. 肩胛骨 C. 尺骨 D. 髋骨 E. 髂骨 4,肱骨体后面中份有一斜行的沟是 A. 尺神经沟 B. 结节间沟 C. 桡神经沟 D. 三角肌粗隆 E. 斜线 284 5,与桡骨头关节凹相关节的是 A. 尺骨头 B. 肱骨小头 C. 尺骨鹰嘴 D. 肱骨滑车 E. 冠突窝 6,参与骨盆界线围成的有 A.髂嵴 B.坐骨结节 C.耻骨梳 D.耻骨联合下缘 E.髂前上棘 7,参与膝关节构成的是 腓骨上端 C、 胫骨上端 D、 胫骨粗隆 E、 三角韧带 A、 股骨上端 B、 8,眉弓的深方有 A、 上颌窦 B、 蝶窦 C、 额窦 D、 筛窦 E、 上矢状窦 9,属于躯干肌的是 A、 臀大肌 B、 旋后肌 C、 胸锁乳突肌 D、 额枕肌 E、 三角肌 10,通过主动脉裂孔的结构是 A、 胸导管 B、 迷走神经 C、 下腔静脉 D、 食管 E、 十二指肠升部 11,属于表情肌的是 A、 咬肌 B、 颞肌 C、 额枕肌 D、 翼内肌 E、 翼外肌 12,臀大肌的作用是 A、 使髋关节屈 B、 使髋关节伸 C、 使膝关节屈 D、 使膝关节伸 E、 使髋关节旋外 13,心的位置位于 A. 胸膜腔内 B. 胸腔的上纵隔内 C 胸腔的前纵隔内 D. 胸腔的中纵隔内 E. 胸腔的后纵隔内 14,左心室的入口是 A.冠状窦口 B. 左房室口 C.下腔静脉口 D.左肺静脉口 E. 上腔静脉口 285 15,动脉韧带 A. 连于肺动脉与升主动脉之间 B. 来源于动脉圆锥 C.是动脉导管闭锁的遗迹 D. 由肌纤维构成 E. 是静脉导管闭锁的遗迹 16,防止左心室的血逆流入左心房的瓣膜是 A.二尖瓣 B. 三尖瓣 C.主动脉瓣 D.肺动脉瓣 E. 冠状窦瓣 17,睾丸动脉起自 A.腹主动脉 B. 髂总动脉 C.髂内动脉 D.髂外动脉 E. 股动脉 18,子宫动脉起自 A.腹主动脉 B. 髂总动脉 C.髂内动脉 D.髂外动脉 E. 阴部内动脉 19,属于主动脉弓的分支是 A. 左锁骨下动脉 B. 右锁骨下动脉 C. 右颈总动脉 D. 左冠状动脉 E. 右冠状动脉 20,属于肠系膜上动脉的直接分支是 A. 脾动脉 B. 中结肠动脉 C. 左结肠动脉 D. 乙状结肠动脉 E. 阑尾动脉 21,奇静脉 A. 起自左腰升静脉B. 收集左肋间后静脉C. 注入下腔静脉D. 注入上腔静脉 E. 注入头臂静脉 22,大隐静脉走行经过 A. 外踝前方B. 外踝后方C. 内踝前方D. 内踝后方E. 内外踝连线中点 23,头静脉 286 A. 为上肢的深静脉B. 起于手背静脉网桡侧C. 沿肘窝正中走行D. 注入头臂静脉 E. 沿前臂和臂内侧走行 24.肝门静脉 A. 有静脉瓣B. 注入下腔静脉C. 收集腹腔内所有器官的静脉血 D. 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合成E. 由肝的静脉汇合而成 25,胸导管常注入 A. 右静脉角B. 左静脉角C. 上腔静脉D. 右颈内静脉E. 右锁骨下静脉 26,右淋巴道管 A. 注入右静脉角B. 注入左静脉角C. 收集右半身的淋巴D. 收集左半身的淋巴 E. 收集头、颈、上肢的淋巴 27.关于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胃充盈时,胃大弯向右下方移动 B. 胃底是指贲门切迹平面以上胃的部分 C. 幽门部的右侧部分称幽门窦 D. 胃肌和胃粘膜在幽门形成环行皱襞称幽门瓣 E. 幽门管通常居胃的最低部 28.不与胃后壁相邻的器官是 A. 胰 B. 横结肠 287 C. 左肾 D. 左肾上腺 E.右肾上腺 29.关于十二指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紧贴腹后壁,为腹膜内位器官 B. 可分为升部、水平部和降部三部分 C. 十二指肠上部近幽门的一段称十二指肠球 D. 降部内侧壁有十二指肠大乳头 E. 水平部在第3腰椎水平自左向右横越脊柱的前方 30.下列器官中具有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的是 A.回肠 B.阑尾 C.十二指肠 D.盲肠 E.空肠 31.关于盲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属腹膜间位器官 B. 是大肠的起始部 C. 三条结肠带在盲肠根部集中 D. 回盲部仅包括回肠末端和盲肠两部 E. 回盲瓣是呈前、后位的两个半月形皱襞 32..有关肝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呈不规则的楔形,分膈、脏面和上、下端 B. 肝的膈面由冠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 C. 膈面后部没有腹膜被覆的部分称裸区 D. 左侧纵沟前部有镰状韧带 288 E. 右侧纵沟后部有静脉韧带 33.关于胆汁的产生及排出途经的说法,何者正确 A. 胆囊有产生、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B. 胆汁经肝管、肝总管、胆囊管排入十二指肠 C. 胆汁由胆囊产生,经胆囊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 D. 胆汁经胆囊管、肝管、胰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 E. 胆囊内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进入十二指肠 34.开口于中鼻道的鼻旁窦是 A. 额窦、筛窦、蝶窦 B.上颌窦、蝶窦、筛窦前、中群 C. 额窦、上颌窦、筛窦前、中群 D. 额窦、上颌窦、筛窦后群 E. 额窦、上颌窦 35,成对的喉软骨是 A. 甲状软骨 B.环状软骨 C. 会厌软骨 D. 杓状软骨 E. 甲状软骨、杓状软骨 36,右主支气管的特点是 A. 细而短直 B. 粗、短、直 C. 细、长、横平 D.粗、长、直 E.长、直 37,关于纵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总称 B.心脏位于后纵隔,食管位于前纵隔 C.纵隔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和腰段 D.由于心脏的原因纵隔略偏向右侧 E.心脏位于前纵隔 38.属于肾皮质的结构是 A. 肾小盏 B. 肾盂 C. 肾乳头 D. 肾柱 E. 肾大盏 39. 肾的被膜自外向内依次为 289 A. 肾脂肪囊,肾纤维囊,肾筋膜 B. 肾筋膜,肾脂肪囊,肾纤维囊 C. 肾纤维囊,肾脂肪囊,肾筋膜 D. 肾筋膜,肾纤维囊,肾筋膜囊 E. 肾纤维囊,肾筋膜囊 40.关于输尿管的正确说法是 A. 全程行于腰大肌前面 B. 属腹膜外位器官 C. 分为腹、盆两段 D. 在女性经子宫动脉前上方达膀胱 E. 输尿管管腔有2个狭窄 41. 女性尿道开口于 A. 阴道口后方 B. 阴道口前方 C. 肛门前方 D. 阴道前庭后部 E. 膀胱 43.成人脊髓圆锥下端平齐 A,第1腰椎体下缘 B,第2腰椎体下缘 C,第3腰椎体下缘 D,第1骶椎体下缘 E,第12胸椎体下缘 44,脊神经节细胞属 A,双极神经元 B,假单极神经元 C,多极神经元 D. 联络神经元 E. 运动神经元 45.关于楔束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脊髓后索全长 B,主要传导下肢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C,在脊髓后索中位于薄束的内侧 D,属第二级感觉纤维 E,主要传导上肢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46.关于脊髓丘脑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位于脊髓外侧索中 B,它的外侧与脊髓小脑后束毗邻 C,纤维起自对侧的脊神经节细胞 D,在白质前连和处越边 E,位于脊髓后索中 290 47,当前角运动细胞的胞体或轴突受损伤 时,它所支配的骨骼肌失去随意运动, 表现为 A.不能完成反射活动 B,肌张力增高 C,不出现肌萎缩 D,属痉挛性瘫痪 E,病理反射阳性 48,在延髓与动眼神经副核属于同一功能柱 的核团是 A,上泌涎核 B,下泌涎核 C,疑核 D,副神经核 E,舌下神经核 49,在脑桥与疑核属于同一功能柱的核团是 A,三叉神经脑桥核 B,面神经核 C,上橄榄核 D,上泌涎核 E,迷走神经背核 50,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的纤维起于 A,动眼神经核 B,动眼神经副核 C,滑车神经核 D,展神经核 E,疑核 51,唯一自脑干背面出脑的脑神经是 A,动眼神经 B,滑车神经 C,三叉神经 D,展神经 E,面神经 52,关于小脑的描述错误的是 A,属锥体外系 B,主要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 C,中间部狭窄称蚓 D,小脑皮质各部结构相同 E,皮质中梨状神经元的轴突出小脑, 部分止于红核,一部分止于丘脑腹前 核和腹外侧核 53.属于旧小脑的结构是 A,绒球 B,蚓垂 C,小脑扁桃体 D,小脑叶片 E,小脑后叶 54.背侧丘脑内接受三叉丘系纤维的核团是 A,腹前核 B,腹外侧核 C,腹后外侧核 D,腹后内侧核 E,背内侧核 55.属于上丘脑的结构是 A,上丘 B,内侧膝状体 C,松果体 D,枕 E,外侧膝状体 291 56.下丘脑与垂体前叶功能有关的核是 A,视上核 B,室旁核 C,乳头体核 D,漏斗核 E,丘脑前核群 57,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核团是 A,乳头体核 B,室旁核 C,丘脑前核群 D,丘脑腹外侧核 E,丘脑腹前核 58,与黑质有往返纤维联系的结构是 A,旧纹状体 B,新纹状体 C,杏仁体 D,乳头体 E,苍白球 59,内囊位于 A,豆状核、尾状核和纹状体之间 B,豆状核、尾状核和壳之间 C,豆状核、尾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 D,豆状核、背侧丘脑和纹状体之间 E,壳和屏状核之间 60.右侧内囊出血可出现 A,右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B,右侧肢体弛缓性瘫痪 C,左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D,左侧肢体弛缓性瘫痪 E,左右两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61,本体感觉的传导通路 A,传导皮肤的痛、温觉 B,第一级纤维在脊髓形成薄束和楔束 C,第二级纤维交叉后在脑干外侧上行 D,第三级纤维通过内囊膝到大脑皮质感觉区 E,第二级纤维交叉后形成脊髓丘脑束 62,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通路 A,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 B,三叉神经脊束是第二级纤维 C,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运动核 292 D,第三级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 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E,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 63.关于锥体系中皮质脊髓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躯干肌接受双侧皮质脊髓束的支配 B,在锥体下端约75,-90,的纤维交叉 C,皮质脊髓前束只达脊髓上胸节段 D,含少量不交叉越边纤维 E,以上都对 64,临床上进行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是将针尖刺入 A,硬膜外隙 B,硬膜下隙 C,蛛网膜下隙 D,马尾 E,软膜下腔 65.下列动脉哪一个不是颈内动脉的分支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后交通动脉 E,前交通动脉 66,下列哪一动脉不参与形成脑底动脉环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颈内动脉 E,基后交通动脉 67,脑脊液的产生部位是 A,上矢状窦 B,蛛网膜粒 C,脉络组织 D,脉络丛 E,蛛网膜下腔 68,不属于臂丛的神经为 A.尺神经 B.桡神经 C,膈神经 D.肌皮神经 E,肋间神经 69,支配股四头肌的神经为 A.坐骨神经 B.闭孔神经C.股神经 D.腓总神经E.腓总神经 70,支配小腿三头肌的神经为 293 A.坐骨神经 B.腓总神经C.胫神经 D.股神经E.股神经 71,上牙痛时的传入神经是 A.眼神经 B.上颌神经C.下颌神经 D.舌下神经E. 面神经 72,面神经的作用为 A.支配咀嚼肌B.支配舌肌C.支配腮腺的分泌D.支配舌下腺的分泌E. 支配胸锁乳突肌 73,不受迷走神经支配的器官为 A.肝 B.胃C.乙状结肠 D.横结肠E.空肠 74,人体内最大的副交感神经为 A.膈神经 B.面神经C.胸神经 D.迷走神经E.动眼神经 75.可使瞳孔缩小的神经是 A. 眼神经 B. 视神经C. 动眼神经D. 交感神经E. 滑车神经 76.当病人拔下牙时,需麻醉的神经是 A. 眼神经B. 上颌神经C. 下颌神经D. 舌神经E. 舌下神经 77.迷走神经的作用为 A. 支配面肌的运动B. 支配舌肌的运动C. 控制整个腹腔脏器平滑肌的运动 D. 控制心肌的运动E. 控制呼吸肌的运动 78.支配舌肌运动的神经为 A. 下颌神经B. 迷走神经C. 舌咽神经D. 面神经E. 舌下神经 79、属于纯感觉性的脑神经有 A、动眼神经B、滑车神经C、三叉神经D、视神经E、面神经 80,穿行于卵圆孔的是, A,下颌神经B,上颌神经C,脑膜中动脉D,上颌动脉E,椎动脉 294 81,三叉神经 A,属含有副交感纤维的混合性脑神经B,到颅腔外后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C,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D,感觉纤维只分布于面部皮肤E,以上都不对 82,支配腮腺分泌活动的神经是 A,面神经B,迷走神经C,舌咽神经D,耳颞神经E,以上都不是 83,右侧舌下神经受损伤,结果导致 A,右侧半舌粘膜感觉丧失B,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C,右侧半舌味觉障碍D,左侧半舌肌萎缩E,以上都不对 84,关于前列腺的正确说法是 A. 与膀胱底相邻B. 为男性生殖腺之一C. 呈粟子形,尖朝上底朝下 D. 有尿道穿过E. 为女性生殖腺之一 85,射精管开口于 A. 尿道膜部B. 尿道球部C. 尿道海绵体部D. 尿道前列腺部E. 膀胱 86,关于精索的正确说法是 A. 从睾丸上端至腹股沟管腹环 B. 由结缔组织包被输精管而成 C. 从睾丸上端至腹股沟管皮下环 D. 精子排列成索状 E. 从睾丸上端至腹股沟管皮下环 87,关于卵巢的正确说法是 A. 是腹膜外位器官B. 卵巢动脉起于髂内动脉C. 后缘有血管出入 D. 借卵巢固有韧带连子宫底的两侧E. 是腹膜间位器官 88,关于子宫的正确说法是 A. 为腹膜外位器官B. 位于膀胱和直肠之间C. 其长轴呈垂直位 D. 子宫底连有骶子宫韧带E. 子宫底位于子宫的下方 295 89,维持子宫前倾的主要韧带是 A. 子宫阔韧带B. 子宫圆韧带C. 子宫主韧带和骶子宫韧带 D. 骶子宫韧带和子宫阔韧带E. 子宫圆韧带和子宫主韧带 90,变移上皮分布于 A,气管 C,膀胱 B,食管 D,结肠 91,杯状细胞常见于 A,单层扁平上皮 C,复层扁平上皮 B,单层柱状上皮 D,单层立方上皮 92,内皮衬贴于 A,气管 C,膀胱 B,食管 D,血管 93,具有屏障作用的细胞连接是 A,桥粒 C,中间连接 B,缝隙连接 D,紧密连接 94,下列哪项不是细胞侧面的细胞连接 A,桥粒 C,中间连接 B,半桥粒 D,紧密连接 296 95,下列哪项细胞连接又称为通讯连接 A,桥粒 C. 中间连接 B,缝隙连接 D,紧密连接 96,腺是 A,以腺细胞为主要成分的腺上皮 C,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B,有大量分泌细胞的器官 D,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97,浆液性细胞的最主要形态特点是 A,核为圆形,居细胞偏下部 C,有高尔基复合体 B,有粗面内质网 D,有酶原颗粒 98,粘液性细胞的最主要形态特点是 A,有粗面内质网 C,有高尔基复合体 B,有粘原颗粒 D,核扁圆形,居细胞基底部 99.关于疏松结缔组织特点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分布最广泛 D. 细胞成分种类较多 B,纤维排列疏松 E,无血管 C,基质含量较多 100,成纤维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表示其 A,功能旺盛 C,进入衰老状态 B,功能静止 D,准备分裂增生 101.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细胞是 297 A,成纤维细胞 C,巨噬细胞 B,浆细胞 D,肥大细胞 102,具有趋化性的细胞是 A,成纤维细胞 C,肥大细胞 B,巨噬细胞 D,浆细胞 103,与过敏反应有关的两种细胞是 A,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 C,浆细胞和肥大细胞 B,巨噬细胞和浆细胞 D,肥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104,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是 A,成纤维细胞 C,浆细胞 B,巨噬细胞 D,肥大细胞 105,构成基质蛋白多糖复合物主干的是 A,透明质酸 C,糖胺多糖 B,蛋白质 D,硫酸软骨素 106,肿瘤细胞等可产生哪种物质破坏基质的防御屏障 A,透明质酸酶 C,碱性磷酸酶 B,胶原蛋白酶 D,酸性磷酸酶 107,产生组织液的部位是 A,毛细血管动脉端 C,毛细血管 B,毛细血管静脉端 D,毛细淋巴管 108、软骨囊是指 298 A,软骨细胞所在的小腔 C,软骨细胞的细胞膜 B,软骨细胞周围的软骨基质 D,软骨周围的结缔组织 109、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 A,软骨细胞类型 C,纤维类型 B,无定形基质成分 D,软骨细胞和纤维类型 110,骨组织的主要特点是 A,细胞种类多 C,骨基质呈板层状 B,胶原纤维多且排列紧密 D,细胞外基质钙化 111,骨陷窝和骨小管内有 A,骨细胞 C,组织液 B,毛细血管 D,骨细胞和组织液 112,相邻骨细胞突起之间有 A,连接复合体 C,桥粒 B,缝隙连接 D,紧密连接 113,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相同超微结构特点是 A,溶酶体多 C,粗面内质网丰富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B,滑面内质网丰富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D,溶酶体和线粒体多 114,骨质的结构呈 A,板层状 C,均质状 B,条索状 D,团块状 115,骨膜的主要功能是 299 A,保护作用 C,成骨作用 B,营养作用 D,营养和成骨作用 116,骨骼肌纤维的肌膜向胞质内凹陷形成 A,终池 C,横小管 B,肌浆网 D,纵小管 117,骨骼肌纤维内只有粗肌丝而无细肌丝的是 A,明带 C,暗带 Z线 B,H带 D, 118,Z线位于肌原纤维的 A,暗带 C,暗带与H带之间 B,H带 D,明带 119,肌节是 A,明带 + 暗带 C,位于相邻两条Z线之间 B,位于M线与Z线之间 D,位于相邻两条M线之间 120,骨骼肌纤维收缩时 A,暗带和H带缩短 C,明带和暗带缩短 B,明带和H带缩短 D,暗带缩短 121,细胞间不能形成缝隙连接的是 C,平滑肌细胞 A,心肌细胞 B,骨骼肌细胞 D,骨细胞 122. 肌细胞的滑面内质网特称 300 A,肌浆网 C,密体 B,横小管 D,终池 123.构成粗肌丝的蛋白质是 A,肌动蛋白 C,肌钙蛋白 B,肌球蛋白 D,原肌球蛋白 124,尼氏体相当于电镜下的 A,溶酶体 C,线粒体 B,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D,高尔基复合体 125.化学突触内与神经冲动传递直接相关的结构是 A,线粒体 C,突触小泡 B,微管 D,微丝 126,具有吞噬功能的神经胶质细胞是 A,少突胶质细胞 C,星形胶质细胞 B,室管膜细胞 D,小胶质细胞 127,神经元传导神经冲动是通过 A.微管 C,神经内膜 B,轴膜 D,突触小泡 128,数量最多的神经元是 A,运动神经元 C,中间神经元 B,感觉神经元 D,高尔基I型神经元 129,有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式是 301 A,在轴膜上连续进行 C,由一个郎飞结跳到相邻的郎飞结 B,在髓鞘内跳跃进行 D,由一个髓鞘切迹跳到相邻的髓鞘切迹 130,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细胞是 A,星形胶质细胞 C,小胶质细胞 B. 施万细胞 D,卫星细胞 131,最常见的突触方式是 A,轴,体突触和轴,树突触 C,轴,树突触和树,树突触 B,轴,体突触和轴,轴突触 D,轴,轴突触和树,树突触 132,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细胞是 A,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B,少突胶质细胞 C,小胶质细胞 D,施万细胞 133,肌梭的主要功能是 A,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 B,感受肌腱张力 C,感受骨骼肌的压觉 D,引发肌 302 303
本文档为【[理学]人体解刨学习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50KB
软件:Word
页数:31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