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

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

举报
开通vip

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 篇一:中国行政史 中国行政史 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三公宰相制:具体内容是改丞相为大司徒、太慰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空相权,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汉成帝时,又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

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
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 篇一:中国行政史 中国行政史 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三公宰相制:具体内容是改丞相为大司徒、太慰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空相权,开了汉代宰相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改革的序幕,到汉成帝时,又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从宰相制度上讲,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3、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4、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 1 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5、中央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该局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该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审议会。设计及审议的事项包括政治经济建设计划及预算、党政制度机构及重要法规的调整、重要政策的建议、政府各机关各年度施政计划等。 6、简述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制在体制上的差异,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的内容与隋唐六部的分工已基本相同,但两者从体制上讲是有很大差异的,主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幕僚机构,诸曹人员不是国家正式公职人员。而隋唐六部则是中央主要行政职能部门,六部尚书是朝廷命官,是都省办公会议的法定参加者,吏、兵两部尚书在唐初还常兼任宰相。 (2)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秘书班子,诸曹人员仅协助丞相处理公务,其分曹的方法因时代、社会需要、机关结构调整以及主官政见不同而发生变化。而隋唐六部作为正式的国家职能部门,拥有法定的职权,并在处理、执行政务上拥有 2 一定的自主权,其机构设置也相对稳定得多。 7、简述清朝“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遭遇的主要阻力, (1)最高决定权的二元化。戊戌变法是在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与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之间的激烈斗争中进行的。尽管光绪名义上已是“权归于一”的皇帝,但太后几十年垂听政所形成的最高决策者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由于最高决策权不统一,政令往往前后相左,使下级执行起来无所适从,行政效率自然低下。 (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当时清政府的军事大权被 的亲信荣禄所掌握,光绪仅仅靠几个没有实权的维新派推动改革,显然是难奏其效的。 (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先是使光绪将支持改革的大学士同和开缺回籍,后是规定新授二品以上官员须向太后,再后来是后党官员多方掣改革,致使新政令难以落实。 (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在地主,除湖南巡抚陈外,其余督抚或推;或应付。 8、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特点, (1)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尽管当时要对当前清官僚和立宪派作出平衡照顾,但实际设置的机构非“因人而立”,而是根据客观需要,将能合在一起的机构尽量归并。 (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总长直接受总统指挥,次长 3 也由总统“简任”,总长、次长各为1人,形成总统-总长——资长三层独任制的领导方式,避免了副职过多,纠不清的矛盾。 (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因当时正处在战火末熄的非常时期,故各部顺序的排列以陆、海军部为首,尤以陆军部的地位最为重要。但是,由于受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建制并不很完善,权限划分也比较粗放,带有较多的“临时”色彩。当然,与历代封建王朝的六部建相比,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中央行政体系。 9、据北洋政府1913年1月,公布的《文官保障法草案》的规定,除特任官公使、秘书以外,其余文官享有哪三项保障, (1)文官非受刑法的宣告、惩戒的处分不得免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予免职:?因身体残废、精神衰弱或年老不能胜任者;?自请免官者。 但上述免职须经文官惩戒委员会审查核准。 (2)文官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转任同等以下职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令其休职:?依惩戒法的规定交付惩戒委员会审查者; ?由于刑事案件被告诉、告发者; ?因官制变动,官署和员额合并裁撤者。 4 (3)文官的免职或休职须得上一级长官执行。简任官属于国务院或直属国务总理的,其免职或休职均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执行;属于各部或直属各部总长和各省行政长官的,均由各部总长或各省行政长官经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执行。荐任官和委任官的免职或休职办法以此类推。休职文官除不执行事务外,其待遇与在职官员相同。 10、简述《陕甘宁边区级政府干部管理暂行通则》根据统一管理和明确分工负责的原则所具体规定的各级干部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形式, (1)边区政府民政厅直接管理的人员包括边区政府各厅、处的秘书、科长和直属机关负责人;专员公署专员、秘书、科长;县长、县政府委员会和县政府秘书、科长,区公署区长等。 (2)民政厅委托专员公署管理的人员主要是政府科长级干部。 (3)有关部门分别管理并向民政厅备案的人员包括边区政府各厅、处、股级以下干部;各直属机关科长以下干部;各类文化技术干部;专署和县政府股长以下干部;区助理员,乡长和乡政府委员及文书等。 以上三种形式构成了边区干部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 11、保持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系统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5 (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中国封建社会官员的管理制度与中央集权管理管理体制的需要相适应,这一套管理制度既控制官员本身,又为专制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以之来调节封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弱化社会内部的摩擦,使官僚队伍按封建统治的要求形成合力。 (2)监察机关的人事监督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监察制度是一种具有双重职能的特殊制度,既是皇帝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体现的是专制皇帝个人的意志,此乃监察制度的主导方面,同时又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法制、进行自我调节的机关,反映着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总之,监察制度为维护封建秩序和保证中央政令的执行以及整个封建国家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作用。 (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即?人主莅权、大臣议权?。?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些其它的办法:(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大臣可利用皇帝生前上“尊号”、死后加“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意来对皇帝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刷新政治。(开国帝皇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往往 6 有较大的防微杜渐作用,也可以被用来充当大臣制止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 12、试述魏晋面北朝时期的行政决策方式,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体制既从总的趋势上呈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集中倾向,又不时伴随出现背离中央集权的分散倾向。这种体制上的两重性也反映到行政决策上,使这一时期的行政决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程序: (1)权臣擅政、皇帝被置于傀儡或半傀儡地位的偏离中央集权原则的决策方式,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权臣迭出。这些权臣的目的在于夺位改统,因此,他们逐步剥夺皇帝的行政决策权,使皇帝完全成为他们的傀儡。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膨胀,成为行政决策上对皇权的一种制约。这一时期的行政决策多出现皇帝和士族共同决策的局面。在这种政治格局之下,皇帝往往处于半傀儡地位,但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频繁,这造成皇权一定程度的衰落。但改号易统之后,昔日的权臣变成了现今的君主。君臣地位的转换使他们必定十分注重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紧紧抓住行政决策权,以避免大权劳落。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皇帝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志,独立地行使行政裁决权。依决策内容的不同,决策 7 方式有所差异,大致上有以下两种形式: ?对于重大的事务,依据秦汉以来的传统决策形式采用的集议的方式,由皇帝召集群臣集议,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 ?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通过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在这一决策程序中,各机构上报文书经三省审核后,择要送达君主,皇帝裁断后由承担草诏工作的官员草诏,经皇帝认可后,由宰相副署,然后下达执行,行政决策过程即告结束。 13、禅让制:尧舜时代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制度。 14、战国时期上计制:上计制是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国数、赋税数、户口统计以及治安情况。其具体做法是: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 15、行台尚书省:是金朝地方上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特殊区域。金太宗、金熙宗时,金先后在燕京和汴京设行台尚书省,其在行政体制上沿袭中原汉制,与金内地保持一定差别。天德二年(1150年),海陵王下令废除行台尚书省,使政令统一于朝廷。金代末年,由于抵御蒙古、西夏、南宋三面夹击 8 的军事需要,金又设立了许多行台省,金宋行台省的性质和元初行省基本相同,可以说已开元代行省制度的先河。 16、批红:是明代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之一。皇帝用红笔在奏章上批答,作出最高裁决,称为批红。明宣宗已将批红之权部分让给了宦官,明宣宗以后的皇帝多昏庸无能,但又不愿分权于臣僚,于是便托权于具有很大依附性的宦官,宦官便乘机弄权,司礼监秉笔太监取得代皇帝批红的权力,成为皇帝处理机务最为帖近的助手。 17、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人民委员会由主席、各人民委员、工农检查委员会主席、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等组成。 18、母系氏族公社与后来国家这种政治共同体对社会的管理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1)母系氏族公社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由于生产力低下,不可能出现剩余产品,因而不会产生剥削现象,只能通过平等占有生产资料和平等分享劳动成果来维护共同体的存在。 (2)这时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而不是像后来的国家那样按地域划分其国民,也不同于后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来组织成员。 (3)它实行原始民主族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 9 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论决定。 19、简述秦汉时期的官员考课制度, (1)对各级中央政府主管官员的考核。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在皇帝不亲政事的情况下,由尚书代皇帝行使考核权,并交皇帝核准。九卿则由丞相和御史两府联合进行考核。 (2)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通常由丞相、御史三府通过上计形式进行。上计考课分为常课和大课。 (3)郡对县的考课。常采用“秋冬集课”的方式,一般利用大会都试的机会进行,令长必须参加。到东汉时,令长不再亲行,而遣丞慰以下至郡国上计。 (4)对各级官府的非主管官员,由各部门主管官员负责考核。 (5)、考课完成后,按官员政绩和品德分别作出结论并给予奖罚。考课成绩特别优异者称?最?,对成绩优良者分别给予褒奖、增俸、赐金、升职、赐爵等各种奖励。考核考核成绩较差者被称为?殿?,要追究责任,给予惩罚。 20、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 唐代的行政决策既是一种专制的个人决策形式,同时又是一种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群体决策方式,把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决策形式融为一体的就是皇帝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掌 10 握最后裁定之权。体现出群体决策特点的是唐代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会议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1)大臣廷议。可以分为皇帝主持的朝会和尚书省集议两种方式。 (2)宰相以及高级文臣武将参与决策会议。一般在朝会结束后,宰相留下来与皇帝就朝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于重大问题,皇帝召开有宗室、勋臣、宰相以及高级文臣武将参加的会议。 以上各种决策会议,都属于行政决策的辅助手段,在中国古代国家中,最高决策权属于皇帝,故无论是哪种决策辅助手段,一旦形成意向性决策意见后,都须按一定程序形成诏敕,方能具有法律效力。 篇二:中国行政史 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三公宰相制:具体内容是改丞相为大司徒、太慰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 两府” ,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 计相” 。 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 11 中央设计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 行政三联制” 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人民委员会由主席、各人民委员、工农检查委员会主席、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等组成。 母系氏族公社与后来国家这种政治共同体对社会的管理有所不同,表现为哪些方面,(1)母系氏族公社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2)这时社会组织形式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不像后来的国家按地域划分其国民,也不同于后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来组织成员。(3)它实行原始民主族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论决定。 简述秦汉时期的官员考课制度,(1)对各级中央政府主管官员的考核。。(2)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通常由丞相、御史三府通过上计形式进行。的社会职能发生变化。改革以前,土地的所有权 属于国家。赋税改革后,国家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实际上取消了公私田之分(2)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与基层行政组织的变革。改革以前,土地国有,君主封赐土地以基层行政组织为单位。改革以后,一家一户的小农成为生产单位,集体在公田上耕耘的“ 井田制” 趋于瓦解。户口的整顿为基层组织由乡遂双轨制过过度到乡里单一制奠定了基础。 12 为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主要在哪些方面对前代制度进行调整,(1)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加强中央对全国的行政管理。(2)削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简述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的独创性经验,(1)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充分发挥政权机关的积极性察每六年一次。四品以上京官的考察由皇帝亲自主持,先由官员自我裁定,然后交皇帝裁决;五品以下京官的考察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主持,然后呈报皇帝批准。 清代旗盟制度:是清代在蒙古族聚居区实行的管理体制。旗是行政单位,每旗设扎萨克一人掌管一旗事务,若干旗组织成盟,设正、副长各一名,盟长不是旗的上级行政单位,是旗上的监察机构,盟长主管监察旗扎萨克,召集各旗会盟,然后将会盟诸事上报理藩院。 弼德院:晚清政府在成立仿“ 责任内阁” 时,仿照英日枢密院设立的机构,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用以制约内阁。 简述西周的中央官僚机构(1)西周中央国家机关体系中,周天子的地位最高,权力最大。(2)西决策技术系统。 简述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制在体制上的差异,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的内容与隋唐六部的分工已基本相同,但两者从体制上讲是有很大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幕僚机构,诸曹人员不是国家正式公职人员。而隋唐六部则是中央主要行政职能 13 部门,六部尚书是朝廷命官,是都省办公会议的法定参加者,吏、兵两部尚书在唐初还常兼任宰相。(2)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秘书班子,诸曹人员仅协助丞相处理公务,其分曹的方法因时代、社会需要、机关结构调整以及主官政见不同而发生变化。而隋唐六部作为正式的国家职能部门,拥有法定的职权,并在处理、执行政务上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其机构设置也相对稳定得多。 简述清朝“ 百日维新” 期间行政执行遭遇的主要阻力,(1)最高决定权的二元化。(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 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特点, (1)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 据北洋政府1913年1月,公布的《文官保障法草案》的规定,除特任官公使、秘书以外,其余文官享有哪三项保障, (1)文官非受刑法的宣告、惩戒的处分不得免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予免职: 因身体残废、精神衰弱或年老不能胜任者; 自请免官者。但上述免职须经文官惩戒委员会审查核准。(2)文官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转任同等以下职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令其休职:A依惩戒法的规定交付惩戒委员会审查者;B由于刑事案件被告诉、告发者;C因官制变动,官署和员额合并裁撤者。(3)文官的免职或休职须得 14 上一级长官执行。简任官属于国务院或直属国务总理的,其免职或休职均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执行;属于各部或直属各部总长和各省行政长官的,均由各部总长或各省行政长官经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执行。荐任官和委任官的免职或休职办法以此类推。休职文官除不执行事务外,其待遇与在职官员相同。 简述《陕甘宁边区政府干部管理暂行通则》根据统一管理和明确分工负责的原则所具体规定的各级干部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形式,(1)边区政府民政厅直接管理的人员包括边区政府各厅、处的秘书、科长和直属机关负责人;专员公署专员、秘书、科长;县长、县政府委员会和县政府秘书、科长,区公署区长等。(2)民政厅委托专员公署管理的人员主要是政府科长级干部。(3)有关部门分别管理并向民政厅备案的人员包括边区政府各厅、处、股级以下干部;各直属机关科长以下干部;各类文化技术干部;专署和县政府股长以下干部;区助理员,乡长和乡政府委员及文书等。 以上三种形式构成了边区干部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 保持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系统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哪几方面,(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2)监察机关的人事监督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15 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决策方式,魏晋南北朝的行政体制既从总的趋势上呈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集中倾向,又不时伴随出现背离中央集权的分散倾向。这种体制上的两重性也反映到行政决策上,使这一时期的行政决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程序:(1)权臣擅政、皇帝被置于傀儡或半傀儡地位的偏离中央集权原则的决策方式,通常表现为 两种情况:A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权臣迭出。B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膨胀,成为行政决策上对皇权的一种制约。(2)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 禅让制:尧舜时代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制度。 战国时期上计制:上计制是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 仓库存粮、垦田数、赋税数、户口统计以及治安情况。 行台尚书省:是金朝地方上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特殊区域。 批红:是明代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之一。皇帝用红笔在奏章上批答,作出最高裁决。 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 (3)郡对县的考课。常采用“ 秋冬集课” 的方式。(4)对各级官府的非主管官员,由各部门主管官员负责考核。 16 (5)、考课完成后,按官员政绩和品德分别作出结论并给予奖罚。 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 唐代的行政决策既是一种专制的个人决策形式,同时又是一种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群体决策方式,把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决策形式融为一体的就是皇帝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掌握最后裁定之权。体现出群体决策特点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1)大臣廷议。(2)宰相以及高级文臣武将参与决策会议。 以上各种决策会议,都属于行政决策的辅助手段,在中国古代国家中,最高决策权属于皇帝,故无论是哪种决策辅助手段,一旦形成意向性决策意见后,都须按一定程序形成诏敕,方能具有法 律效力。 简述在‘ 百日维新’ 期间,光绪帝实施的一系列改革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1)在行政机构方面,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撤去闲散重迭的衙门..(2)在人事行政方面,改革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3)在行政动作方面,提倡上书言事,严格办事规程。 简述直系军阀统治时期的行政决策,1920年7月直皖战争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府。在直系军阀统治的4年中,北京政府的行政决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直奉联合控制决策权。(2)直系利用兵权支配决策权。1(3)曹锟以大总统名义直接掌握决策权。 试述元代的行政监察制度, (1)元代监察机构组织相当 17 完整,有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和各道肃政廉访司三级。(2)御史台是元代最高行政监察机构,其作用和地位均高于宋、金旧制,处于和中书省、枢密院三足鼎立的地位。元朝御史台沿用唐朝三院制度。(3)在地方行政监察上,元代分全国为几个大监察区,京都附近由御史台直接监察,其它大监察区由行御史台负责监察。(4)元代在大监察区之下再分22个小监察区,即22肃政廉访司,其监察区域称道,它们分别隶属中央御史台和西、南两行台。(5)元代监察制度较前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监察法规的制定,如《设立宪台格例》、《察司体察等例》、《行台体察等例》等。这些法规和条例使行政监察规范化,保证了监察机构的正常运转。(6)元代监察体系的弊端也十分突出。首先,主要监察职务被蒙古贵族垄断,严重影响了监察机构作用的发挥。其次,蒙古贵族享有特权,不受监察法规的制约,监察机构无权对一些特权机构,如宣政院、大宗正府、皇宫事务机构等进行监察。这些都无疑使监察机构保证封建国家机器正 常运转的功能受到限制。 试述苏区工农民主政权的特点,工农民主政权是由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与历史上的其它政权相比,它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采取“ 议行合一” 的管理体制。(2)贯彻发主集中制原则。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对人民广泛的民主。另方面,工农民主政 18 权实行高度集中。(3)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一、精简行政机构。二、严格编制定员。三、减少副职,不设虚位。 西周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在地方实行的行政体制。 战国时期的郡县制:郡县制是战国时期各国推行的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特点:一其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而非分封世袭之贵族;二郡县以下的行政机构是以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君可以通过郡县长官把自己的权力一直延伸到社会的底层。这一制度萌芽于春秋时期。 节度使:最初是唐代设于边区的军事长官,职权以领军为主,并无监察地方政务的职能,也无固定辖区;安史之乱后,战火延及内地,地方政务依仗军权而推行,节度使遂掌握地方政治、军事和财政大权,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高级行政长官。 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年间设立的中央机构。军机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 军事需要,以期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军机处初设时,其职权仅限于军事方面,但以后事权逐渐扩大,最后发展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 平政院:是北洋军阀政府的行政制裁机关。平政院成立于1914年4月,直属于大总统,院长由总统特任,指挥监督全院事务。 简述春秋时期各国赋税改革对行政体制的影响,春秋时期各国的赋税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土地关系和赋税财政制 19 度的根本变革,它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且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上层建筑国家职能的变化,赋税制度的改革对国家行政体制的变革有巨大的影响。(1)使国家 (2)按照“ 三三制” 原则组成行政机关,吸收各阶层人民参加行政事务的管理(3)实行民主决策,重视征询和采纳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和建议(4)实行精兵简政和逐级负责制,提高工作效率(5)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督体系(6)严格干部标准,加强干部的教育和考核奖惩,干部的福利待遇以不高于熟练劳动者的所得收入的原则。 简述晚清时期的行政监督制度,(1)都察院行政监督功能的强化。晚清,由于时局变迁,都察院的行政监督功能无从发挥。因此,清政府在宣布预备立宪的同时,即决定整顿都察院,强化都察院的行政监督功能。1907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都察院整顿变通章程》,主要内容如下:一、改革都察院内部机构;二、简化监督程序;各部院只须就紧要事体向都察院陈奏,不必每事必报。三、改革御史推荐办法。通过整顿,都察院的行政监督功能有所加强。(2)资政院、咨议局的行政监督资政院、咨议局是作为清朝中央和地方议会的预备机关而设立的,所以,它们对于行政的监督与议会监督行政相类似,也是通过议事权、咨询权和纠核权来实现的。(3)弼德院的行政监督 清政府在成立仿“ 责任内阁” 时,设立了弼德院,作为皇 20 帝的咨询机构,并用以制约内阁。(4)行政裁判院和审计院的筹建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曾准备设立行政裁判院和审计院,分别作为中央行政司法机构和审计监督机构。行政裁判院和审计院的筹建,是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中的大事,它说明了行政监督的法制化已是大势所趋。由于清政府很快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上述两个行政监督机构也就胎死腹中了。 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决策,(1)临时大总统在决策中的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采取总统制,不设国务总理,临时大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最高行政首长,直接统辖中央行政各部。临时政府的最高行政决策机关是由临时大总统与各部总长组成的国务会议。临时政府的重大决策,几乎都是在国务会议上作出的。临时大总统作为国务会议主席,在决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临时参议院对行政决策的影响。临时参议院是南京临时政府的离高立法机关,不是行政机关,但是由于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的行政决策有着密切关系。(3)参谋本部在中央决策中的作用。南京临时政府的军事机关是大元帅大本营和参谋本部。大元帅大本营是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参谋本部是军令机关,不入政府系列,直接隶属大总统。参谋本 部实际上掌握着军事决策权和部分行政决策权。 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使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逐步走 21 向制度化和系统化,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行政管理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3)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4)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官僚制。官僚制的特点,它是一种和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它具有以下特点:一、官员职位不能世袭,只能凭能力和功劳由国家授予;二、官吏只能依法按上级的规定行使职权,上级通过‘ 上计’ 来考核官吏,依据官吏工作实绩予以奖惩,并作为官员升迁的依据;三、俸禄制取代食封制。可见,君主通过官僚制完整地控制了国家的人事权,使中央集权政体获得了组织上的保证。 试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的基本趋向和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各届政府,基本上都是军人控制下的政府,因而其行政执行必受到军阀势力的影响,呈现出如下两个基本的趋向:1)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意志为依归。2)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实力消长为依归。(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行政执行,从总体上来说是相当混乱的,造成混乱的原因十分复杂,仅从行政管理的层面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体制混乱,权限不清。2)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3)内阁 22 派系复杂,互相牵制。 4)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 宗法制:是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西周时才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它的核心问题就是通过血缘亲疏及长幼辈分的血族观,保证嫡长子继承王位。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为门阀政治服务的选官制度。 京察:是明代朝廷对京官定期的考察,后被清代沿用。京察与外察相对应,对京官的考 周中央政府在周王以下设有辅弼大臣,传说三公,即太师、大傅、太保为最高辅佐官员。(3)三公以下有政务官和文化教育官两个系统 简述唐代启敕的草拟和颁行过程,(1)草诏有三种程序:一、由宰相将君相议政结果整理要点,称为‘ 词头’ ,作为草诏的依据,中书舍人中负责草诏的‘ 知制诰’ 据宰相交下的词头负责草诏;二、皇帝派宦官至中书宣布诏敕要点,中书记录,称为‘ 宣底’ ;三、皇帝召知制诰入宫面授要点。(2)审诏要经过四个程序:一、中书舍人有权封还词头;二、中书舍人如无异议,由中书令、中书侍郎与中书舍人共同签名送门下审议;三、门下给事中审议后,如认为不妥,可在稿上涂改,奏返中书;四、经门下给事中审议通过的诏书,由侍中、侍郎、给事中共同具名申请交发尚书省执行,经皇帝审定认可后正式交尚书省施行。 简述金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23 金代行政官员的考核由吏部负责,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对任职期满官员的政绩予以考评;二是对所有在任官员进行考核。(1)金代对任职届满官员的政绩考评有一套完备的制度。官吏赴任时均要带一纸证书,称‘ 解由’ ,‘ 解由’ 上详叙官员在上一任期内的政绩及任期和资历,吏部根据‘ 解由’ 来评价官员的政绩和才能,并将‘ 解由’ 主要内容摘抄下来,称‘ 铨头’ ,再将该官员历任‘ 铨头’ 汇集起来,成为该官员的人事档案,称‘ 行止簿’ ,作为吏部对该官员进行人事调整的依据。(2)金代对所有在任官员的考核也有一套完备的规定。以对县令的考核为例,泰和四年金代制定考评法,即‘ 四善、十七最之制’ ,实际是对县令进行政绩、才能和个人素质测评的21项标准。明昌四年,金代又采取以官员任职区域内人民的态度作为考核依据的考核方法,凡得到辖区内人民称赞的官员即被认为是廉能官。 简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提高军事委员会地位的措施,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授权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执行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的‘ 统帅陆海空军’ 的职权,指挥全民,负国防全责。同时,军事委员会内部领导体制及机构也作了较大调整,大大地提高了军事委员会的地位。(1)改变领导体制。(2)进一步扩大编制。军事委员会堪称国民政府直属机关中最庞大的机关(3)进一步加重职权。 可见,军事 24 委员在抗战期间也发展成为国民政府中地位最高、权势最重的机关,它名义上直属国民政府,但实际权力远在国民政府之上。 简述苏区的行政决策,(1)中国共产党是苏维埃政权的领导者。党对苏维埃的领导主要表现在决策问题上。苏区党组织对苏区政府的行政决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苏区政府的决策行为,主要是根据党组织的有关决议制定具体的执行性方案。(2)苏区政府行政机关的决策,主要采取合议制和首长负责制两形式:一中央人民委员会和地方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均实行合议制。二、中央人民委员会所属各部和地方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所属各部,实行首长负责制。 试述明朝的科举制度, 明朝的科举考试依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1)正式考试之前要举行两次预备性考试,分别由考生所在县、府长官主持。凡通过县试者有资格参加县学,凡通过府试者除参加府学外,还有资格参加正式考试,称为童生。(2)院试在府城或直隶州治举行,由各省学道长官学政主持。院试及格者称生员,俗称‘ 相公’ 或‘ 秀才’ 。考中秀才就意味着从此脱离平民阶层而踏入统治圈内,成为走上仕途的起点。 (3)乡试在南、北二京和各省城举行,秀才、国子监监生具有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每三年一次,由皇帝钦命的主 25 考官主持。乡试考中者称举人,举人获得会试资格,即使会试不中,也可被授予官职。(4)在乡试的第二年,全国举人赴京参加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 贡士’ 。(5)贡士还要到奉天殿试,即皇帝亲自主持的一场策试,殿试后分三甲出榜,皆称进士。一 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三人即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之职,二、三甲进士可参加翰林院庶吉士考试,称馆选,馆选考取后称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学成后授职。明中叶后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凡经馆选而成为庶吉士的进士均被认为是储相。庶吉士虽晚三年授官,且学习期间待遇微薄,生活清苦,但许多进士都乐于此道,因为庶吉士在未来仕途上处于易飞黄腾达的优越 地位。 试述清朝的行政监察制度, (1)清朝监察系统基本承袭明代制度,以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2)清仿明制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清初六科设为独立机构。(3)都察院下设有十五道监察御史。(4)清朝对地方的监察采取双轨制。(5)清朝还设有两个特殊的监察机构,即宗室御史处和内务府御史处。 侨州郡县:是东晋时期在地方设置的特殊行政区。 九寺五监:唐 26 代设置的独立的中央职能部门,它和尚书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处于平等地位,与六部无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与六部重叠之处甚多,与六部之间存在着分工和制约的复杂关系。六部主管政令,九寺五监则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九寺为太府寺、司农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卫慰寺、太仆寺、大理寺,五监为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 达鲁花赤:乃元朝官职名称。元代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在行省以下的各级行政机构中均设置达鲁花赤,通常由蒙古人担任,间或亦参用色目人,其地位高居同级行政长官之上,“ 译署” ,是清朝政府于1861年1月20日设立、共存了40年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实际上总揽了清政府外交、防务和洋务大权,是一个既有买办性又有近代性的行政管理机构。 中华民国军务院:是护国战争开始后为统一西南护国讨袁军政事务,各省护国军于1916 年5月8日在广东肇庆正式成立的具有全国性质的临时中央军事政治机关。 专员公署:全称是行政监察专员公署,它不是抗日民主政权一级政权组织,各地专员公 署的具体设置和组织机构也因地而异。 简述战国时期各国中央政府官员的分类,(1)中枢官员。这包括:相。国尉、柱国。御史。(2)职能官员。文武分职 27 使官僚制度得以迅速发展,各国官员的名称较以前大增,各种从事具体行政管理的职能官员的设置格局基本形成。秦汉时期的九卿制初具规模。 简述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制度,(1)在蒙古族聚居区实行盟旗制度。(2)清朝今新疆地区实行伯克制度(3)清朝将东北封闭起来,实行军事统治(4)清朝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5)宋朝皇帝还是按‘ 兼听’ 的原则,采用各种会 议制度来集思广益。故宋代决策程序基本沿袭前代,分为会议和皇帝裁决两个阶段。(1)宋代会议制度可分为例行常朝、便殿议政和临时朝议三大类。(2)以上各种会议形式只是为皇帝作出决断提供具体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起到沟通信息的任用,至多也只是提出一个供皇帝参考和选择的决策方案。各级官员所享有的只是决策的建议权,最后能否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还有待于皇帝的决断。 简述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临时大总统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核心,临时大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最高行政首长,拥有职权:(1)军权。大总统统率全国海陆军;(2)和战权。大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可以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3)创制权。大总统有制定官制、官规之权。(4)任免权。大总统有任免文武职员之权。(5)复议权。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不同意,可于十日内交回复议。(6)设置法院权。大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设 28 立中央裁判所之权。 试述宋代为适应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而对监察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1)台谏趋于合是创建了议会监督制。(1)根据1912年1月2日颁布的《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规定,临时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方式有:议决临时政府的预算;检查临时政府的出纳;议决临时大总统交议事件;答复临时大总统咨询事件;并对临时大总统的宣战、媾和、缔约、制定官制、任免官员、设立法院等行为行使同意权。(2)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随后颁布的《参议院法》,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的行政监督权。根据两法规定,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方式有四种:质问;弹劾;查办;建议。(3)议会监督制的建立,为使行政管理进入法制化的轨道奠定了基础。遗憾的是,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简述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决策,(1)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者,而且也是其行政决策的领导者;(2)抗日民主政权自身的行政决策活动,采取集体决策的方式进行。在边区和县级政府中,均设有进行集体决策的机关——政府委员会。(3)为了保证行政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失误,抗日政权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十被称为‘ 监临官’ ,掌印办事,握有实权。 考满:是明代针对每一个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的 29 从政资历和政绩,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 临时约法:为了用法律形式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确立下来,临时参议院根据 孙中山的指示精神制定,于1921年3月11日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正式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是南京临时政府立法建制方面最重要的成果。《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相比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是采取总统制,而是采取责任内阁制。 简述秦汉中央政府的列卿制度,(1)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卿,其职能如下:一、奉常。西汉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二、郎中令。西汉改称光禄勋,掌宫廷警卫。三、太仆。掌宫廷车马。四、卫慰。掌皇宫保卫。五、典客。西汉曾更名大行令、大鸿胪,掌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六、廷尉。掌司法。七、治粟内史。西汉更名大农令、大司农,掌财政税收。八、宗正。掌皇族内部事务。九、少府。掌山河湖海税收及手工业制造。以上官员称为九卿。除此之处,还有与九卿地位相当的中尉、将作大匠和大长秋等,他们和九卿合称列卿。(2)列卿制度是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制度,列卿制度体现出君主专制的精神,即官员 30 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简述秦汉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体制,针对各少数名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的风俗民情的现实,秦汉中央政府采取了非常灵活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2)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侯、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当是一种高度内部自治的方式。(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监督。(4)持节护官。 简述清朝的回避制度, (1)亲族回避。(2)职务回避。(3)地区回避。 简述中国工农民主政权创造的行政管理经验,(1)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代表大会,由代表大会选举或任命行政机关领导成员,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制度。(2)行政机关贯彻精简廉洁的原则,实行首长职数限额制和大体平均的供给制。(3)实行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4)贯彻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严格挑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5)实行调查研究、典型试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等工作方法。 简述苏区行政监督主管部门监督所采取的主要形式,(1)由中央政府发布命令,规定统一时间和要求,各自进行自上而下的工作检查。(2)上级领导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深入基层, 31 实地检查和指导下级政府的工作。(3)下级行政机关按时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工作。试述清朝的官员考核制度,清初官员的考核基本承袭明代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种,后将考满、考察合为一体,形成划一的制度。(1)清初考满方式基本承袭明代,但改为一年一考,三考为满。(2)考察与考满合为一体后,规定每三年考核一次,由吏部考功司主持。对京官的考察称京察。对地方官的考察称大计。(3)清朝考核官员名义上由吏部负责,但实际上吏部仅负责办理手续而已,考察大权分散于 各级长官手中。总之,清朝吏部的考核之权比明代吏部大为下降。 试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行政执行方面采取的改进措施,(1)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会。(2)推进行政三联制。(3)实行分层负责制。(4)推行幕僚长制。(5)改进公文处理办法。强调文书处理“ 贵在快捷” ,要求各机关切实做到“ 层层节制” ,“ 级级负责” 。 馆选:是明代开始采取的一种考试制度,明代进士一甲三人被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之职,二、三甲进士可参加翰林院庶吉士考试,称馆选。 内三院清代中央机构。天聪十年,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 总理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称“ 总署” 或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清初仍沿袭土司制度,实行间接 32 统治。雍正年间以后,清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废除世袭土官,改设和内地相同地地方官,进行直接统治,这反映出清朝中央集权的统治已深入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简述清政府‘ 维新新政’ 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六部之首。(2)设立商部。(3)设立巡警部(4)设立学部。(5)设立财政处、练兵处和税务处。(6)撤裁有名无实的衙门。 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执行的基本情况,(1)严格办事规程,保证决策的贯彻执行。(2)改革文书制度,提高行政效率。(3)行政执行中的种种阻力。首先,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破坏。其次,是临时政府内部成分复杂,意见极不统一。第三,是“ 次长内阁” 难以有效动作。第四。是临时政府没有控制地方政权,难以将决策健全和监察贯彻下去。 隋唐时期行政监督有了新的发展,这表现哪些方面,(1)监察机构的逐渐健全和监察职责的日益分明。(2)对监察官员任用的特殊程序。(3)分道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的确立。(4)参与司法审判。(5)多种地方监察形式的并存。 试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决策体系,(1)决策的权力中心为国防最高委员会。(2)决策的技术系统为中央设计局(3)决策的参谋系统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 征辟:是汉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 33 要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军镇:是十六国末在北方地区建立的一种完全的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 南面官制:是統治者模仿唐代制而建的一套管漢人的制度。南面官以漢人為主,但也有大人。南面官系統是政權的權重心所在。 乡老人制:是明代对乡村管理所采取的一种统治方法,“ 老人” 由州、县地方官吏在每一乡挑选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从担任,协助地方官吏统治广大乡村,负责教化乡民和处理乡民的诉讼事务,只有重大案件才诉诸官府。 总裁会议制:中华民国军政府改组后建立的一种行政体制。改组成的军政府设总裁会议,经半数组成,每次会议轮流推1人为主席,未经国会决议或同意,总裁不得擅自决定内外政策和任命政务员,经半数以上议员决议可以弹劾总裁。 简述皇权的主要内容,总的来看,皇权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所有的行政管理都是以皇帝为轴心进行的,具体地说, 皇权主要包括以下内(来自:WwW.xltkwJ.cOm 小龙 文档 网: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容:(1)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享有最高审判权,并有大赦权;(3)最高军事权; (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和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情况的考察权。 34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度,为隋唐成熟而定型的三省制度奠定了基础,(1)从三省职权划分上看,这一时期三省权力虽有消长,但大体上是分别从决策、执行、封驳三个方面分割原宰相之权力,为隋唐三省制度下三省职能在行政运行中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原型。(2)从宰相职权的演变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宰相之名者并非一定是真宰相,真宰相必须具有“ 开府” 品级,录尚书事,为门下官,这使宰相权力最后法定于三省长官,更从体制上为隋唐确立三省制度奠定了基础。 简述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政事堂在体制上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哪几点,(1)唐初宰相多为兼职,除三省长官外,还以他官居宰相位,加“ 参预朝政” 、“ 同中书门下三品” 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之事,以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共同充任兼职宰相。(2)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3)中书门下体制下存在着宰相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两种倾向。中书门下体制本是一种相对分散的集体宰相制,但也有个别宰相因受皇帝宠信而擅权。 简述宋代的行政决策制度,宋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较前代有较大提高,皇帝在行政决策中的独断地位亦大幅 35 上升。但在个体的决策程序上, 一(2)皇帝直接控制台谏官(3)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试述1948年‘ 行宪国大’ 后,南京政府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1948年‘ 行宪国大’ 选出总统、副总统后,国民政府改为总统府。新政府的行政体制有较大的变化:(1)设立国民大会。国民大会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由依法选出的国民大会代表组成,代表全国国民行使职权。(2)设立总统和总统府。1948年5月蒋介石任总统后,为了所谓‘ 行宪’ ,对政府机构进行了改组,取消了过去的国民政府主席和国民政府委员会,代之以总统和总统府。总统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总统依法行使如下职权:统率全国陆海空军;宣布法律,发布命令; 行使缔结条约及宣战,媾和之权;公布戒严;行使大赦、特赦、减刑及复议之权;任免文武官员;授予荣典;国家遇有天灾人祸或财政经济上有重大变故时发布紧急命令之权;解决院与院之间争执问题。(3)五院行政体制的变化“ 行宪国大” 后,按照宪法的规定,重新设立了五院。五院的行政体制与从前也有所变化。 行政院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立法院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司法院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考试院为国家最高考试机关。监察院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 家臣制:是西周分封制下卿大夫所采用的组织管理制度。 猛安、谋克制: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建立的地方行政体制。 36 政事堂:袁世凯为加强自身的统治于1914年5月设立的机构。政事堂实为一咨询机构。 贿选宪法:是指曹锟在1923年10月就职‘ 贿选总统’ 后为掩人耳目,指使国会通过的 《中华民国宪法》。这部宪法赋予总统以极大的权力,便利了大总统曹锟的专制独裁。 边区政府委员会:是边区最高行政机关,由边区参议会选举若干人组成。边区政府主席为边区最高行政长官,对边区参议会及边区政府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边区政务。 简述西周的行政监督形式, 西周的行政监督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天子、诸侯各自对其下属‘ 邦国’ 的监督,二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各自对其直接辖区的监督。(1)对邦国的监督。(2)天子、诸侯对其辖区的监督和检查主要依靠官员进行。 简述隋唐时期中央政府主要的职能机构,(1)隋唐中央政府职能机构以尚书六部为主,以诸寺、监为辅,形成相互平行,既有分工,又有制衡的行政职能部门体系。从分工上看,六部执掌政令,九寺五监分掌具体事务,两者之间形 成总领和具体分管的关系。从制衡上看,六部与诸寺、监形成双层制约的关系。六部执掌政令而不管具体事务,而具体管理各项事务者又无政令之权,形成一层制约关系。具体分管各项事务的诸寺监要接受六部的指导和监督,但诸寺、监长官也可以直接听从皇帝的指示,并在对六部指令有不同 37 看法时可直接上奏请示皇帝,形成又一层制约关系。 (2)六部二十四司。隋唐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人事、财经、文教礼议、军事、司法监察和建设等事务,是执掌政令的重要中央职能部门。六部每部之下各辖四司,共二十四司。各司之间分工清楚,职责分明。 (3)九寺、五监。九寺五监与尚书六部在职能上基本上处于平行地位,与六部无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与六部重迭之处甚多。九寺各设卿一员、少卿二人为正、副长官,寺丞管理寺内日常事务。各监职官设置情况则较为复杂。 简述明朝行政官员的主要考核形式,(1)考满。考满是针对每一个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政绩,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2)考察。考察是针对全体在职官员而言的,由朝廷定期举行。除考核各级官员的政绩外,着重对官员的违法行径和渎职行为进行清理和处置。在考察中把官员的不称职行为按其轻重程度的不同分为八个等级,考察分为京察和外察两种。 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议会监督制,南京临时政府传统封建王朝相比,在行政监督方面最大的区别 分重视征询和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试述明朝行政决策的主要方式,(1)会议制度作为皇帝 38 酝酿决策的会议形成很多,明初皇帝用得最多的是内廷会议。(2)票拟与批红。部院题请、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构成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从宣德年间起,内阁开始有票拟权。内阁票拟后由皇帝作出最高裁决,用红笔在奏章上批答,称为批红。对票拟内容不同意,皇帝可加以改动或发还内阁令其重拟,称为改票。(3)封驳制度。内阁在行政决策过程中除有票拟权外,还有封驳之权,即内阁如认为皇帝诏书因不合时宜而不便下达时,可将诏书封还并加以驳正。除内阁外,六科也有封驳权。 试述清末行政执行的新变化,(1)清末,随着‘ 新政’ 和‘ 预备立宪’ 期间行政体制改革的进行,在行政执行中也出现了新变化:中央各部实行了专任之法,做到权责一致。加强各部尚书的行政权力;建立办公会议制度。行政执行逐步规范化、标准化。(2)1911年仿‘ 责任内阁’ 成立后,行政执行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统一了事权。 改变越级奏报的惯例。 明确各部的自行处置权。(3)上述变化是形势使然,且多为官样文章,而其实际意义是十分有限的,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晚清政府行政管理逐渐颓败的局面。 察举制:察为考察,举为荐举,察举即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荐举。察举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其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科目,丞相、列侯、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荐举人才,然后由皇帝亲自对被荐举者 39 进行策问,根据对策等第高下授予官职。 典签:为南朝所设官职。典签具有监察官员的性质,但终未形成制度。 内制和外制:是宋代皇帝的最后裁决以诏敕形式公布的两种不同情况。中书舍人所草之诏为‘ 外制’ ,多为常例之诏命,‘ 内制’ 则由翰林院学士负责。 府院之争:是指皖系军阀统治时期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棋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 国民参政会:是1938年根据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而成立的民意机关。 简述战国时期主要的选官方式,(1)荐举之法。(2)自荐。(3)除掌握知识和拥有能力的士阶层外,一般庶民还可以通过耕战而‘ 因功授官’ ,功较能更容易掌握,故此标准更易为大多数人所掌握,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也具有重要意义。(4)也应看到的是,在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的残余仍有很大程度的残留,以血缘关系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在战国时期官员选拔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军政一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1)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后,作为管理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的州牧多兼军职,这一传统被魏晋南北朝各政权所继承。(2)这一时期郡之官制基本遵循两汉制度,设守及丞,魏时还恢复了都尉之制,但郡守多兼领军职,加将军之号,无军职之郡守地位低,为人所耻笑。从上述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 40 期的中、高级地方政区的行政权已为武官所把持。 简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积累的行政管理经验,(1)试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2)加强党对政权的领导、保证行政管理的正确方向。(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建立民族地区民主自治政府。(4)加强决策咨询,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5)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办事制度,提高行政效率。(6)实行人民监察制度。(7)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保持行政机关的廉洁。 简述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1)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2)人民委员会根据行政工作的需要和分工负责的原则,设立各种人民委员部和各种职能性的委员会,作为人民委员会行使国家行政权的职能机关。(3)人民委员会的直属机构还有邮政总局、国家人民银行、中央出版社、中央印刷局、外贸总局、中央合作总社、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国》、总务厅、中华苏维埃大学等。 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有哪些主要特点,(1)把对敌斗争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 要条件;(2)重视司法干部的考核和奖惩;(3)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 试述秦朝时期宰相制度的变迁,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经 41 历了从丞相制到三公宰相制,再到尚书台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1)丞相制(2)中外朝制(3)三公宰相制(4)尚书台 中外朝制:指武帝时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 羁縻府州:是唐代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自治性质的地方行证机构。 幕僚长制: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推行的一种机关工作制度。 以党透政:是战后国民党为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活动的监督所推行的工作方式。 军事管制委员会:是在人民解放区总部、军区及前线司令部的领导下,新收复的大城市 军事管制期间统一的军政领导机关。 简述秦汉中央政府的行政监察制度,(1)秦及西汉初年,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监察官员,既掌管监察,又担任副丞相。(2)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宰相制度的变更也使监察组织发生变化。御史中丞纠察百官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通过督部刺史纠察地方官员,二是通过侍御史、殿中执法纠察中央官员,三是通过公卿奏章,纠察百僚。 简述清朝议政的会议形式, 清朝议政的会议形式有议政王大臣议、廷议、九卿议、阁 42 议等。此外,凡有大政还可交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奉行阁议。廷议、九卿议、阁议的结果最终由皇帝独断。 簡述1947,南京國民政府改組後與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的,同及其性質,(1)1947年改组后的国民政府与抗战期间的国民政府有如下三点不同: 扩大国民政府委员的职权。吸收部分国民党以外人士参加,号称是‘ 多党政府’ 、‘ 联合政府’ 。试行行政院负责制。行政院根据国务会议的决议,对行政事务‘ 负全责’ 。但国民政府主席的权力并没有削弱。(2)改组后的国民政府是‘ 由训政达到宪政之过渡期间’ 的政府。虽然吸收部分国民党以外 人士参加,但并未改变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专制政体。 简述1948年,‘ 行宪国大’ 后,南京政府的行政决策体制,1948年‘ 行宪国大’ 召开后,由于整个政治体制的变化,南京政府的行政决策体制和决策方式都发生了变化。(1)总统处于行政决策中枢地位。(2)行政院的决策。(3)国民党对行政决策的控制。 简述为解决政权建设迅速发展和行政干部严重不足的矛盾,人民民主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1)结合民主选举,大量选拔工农积极分子,充实各级基层政权。(2)从军队中抽调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干部战士留在新解放区担任行政干部。(3)通过增设副职,为夺取全国政权储备干部。(4)通过举办各种干部学校和培训班,为新政权培养和造就干 43 部。(5)争取和改造旧政权人员,特别是旧政权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以解决新政权建设的需要。(6)吸收党外民主人士参加民主政权,发挥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试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尽管近代中国行政管理走过的是一条荆棘丛生、坎坷不平的道路,但其改革和进步的趋势仍然清晰可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清晰度越来越明显,最后终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标志,翻开了中国行政史上最光辉的一页。(1)旧的管理体制已经崩坏,改革成为时代潮流。(2)新的社会因素逐步壮大,行政管理日趋民主化和科学化(3)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篇三:中国行政史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了) 中国行政史-----多选题 1.中国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的特色有:强烈的神权色彩\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2.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主要有: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大臣利用“尊号”、“庙号”等的尊褒贬抑来促使皇帝刷新政治\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素质\开国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有防微杜渐作用. 3.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和发展的动力来自 44 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割剧的矛盾. 4.中国封建社会当相权和皇权产生矛盾时,皇帝抑制相权的方式主要有:用更替辅佐机构来消弱相权\使宰相职权分散化. 5.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风的表现形式有: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 6.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国家结构和组织形式是:等级君主专制结构\国家联盟的组织形式. 7.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大体由以下几种权力机关进行管理: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 8.商代的职官大体可分为:宗教类\政务类\事务类. 9.西周设置的辅弼大臣有:太师\太傅\太保\冢宰 10.西周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联系与决策所采用的礼仪方式主要有:朝会\聘问. 11.战国时期各国中央政府的中枢官员主要有:国尉\御史\相. 12.战国时期的选官方式有:荐举之法\自荐\因功授官\葆子. 13.战国君主进行行政决策常用到的两种会议制度是:朝会上由群臣集议\与个别大臣商议. 14.战国时期,各国都建立了一套相应的文书制度,常用的形式有:玺\符\节. 15.战国时期对官员进行考核的内容有:仓库存粮\垦田数\ 45 赋税数\户口统计\治安情况. 16.秦至西汉初年的丞相权力十分广泛,主要包括:草拟法律权\弹劾百官权\处理日常政务之权\参与决策权. 17.秦汉专制君主决策信息的获取方式有:官员秦事\监察官员汇报. 18.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通过上计形式,上计考课分为:常课\大课. 19.秦汉时期圣旨的种类和下达方式有:制书\诏书\诰\手迹. 20.汉代任用官员采取试用方式当时被称为:守\假. 21.秦汉时期会议形成主要有:集议\商议. 22.西汉政府补充官僚队伍的形式有:任子\訾选\征辟\察举. 23.西汉初年的主要选官途径是:任子\訾选制. 24.魏晋时期御史台下属监察官为:诒(持)书侍御史\殿中侍御中\侍御中. 25.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的一些调整是:在州上设都督诸州事\强化县级行政管理. 26.西晋时期的官员俸禄发放种类有:实物\货币\力役 27.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在行政执行过程中拥有的权力是:享有对诏敕的解释权\享有在行政执行中的组织指挥权. 28.唐代和六部在职级上处于平行地位的监有: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 29.唐代职掌和兵部相关的机构有:卫尉寺\太仆寺\军器监. 30.唐代决策文书的形式有:册书\制书\敕. 46 31.唐代的行政运行已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其法律制度形式有:律\令\格\式. 32.唐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科考试的内容有:贴经\诗赋\时务策. 33.隋唐时期选官途径除了科举制外还有:门荫\行伍\流外入流\入幕. 34.唐代吏部铨选官员的四制是指:身\言\书\判. 35.唐代考核中四善是:德义有闻\清盛明著\公平可称\格勤匪懈. 36.五代北宋时期中央中枢机构主要有:枢密院\中书门下\三司使. 37.五代北宋的中枢机构三司是指:盐铁\转运\度支. 38.宋代的二府指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 39.在唐代中期以后割据地方的节度使拥有的权力有:掌握地方军权\掌握地方民政权\掌握地方财政\掌握地方人事权\拥有节度使职位的世袭权. 40.北宋路级设立的行政管理机构有:经略安抚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 41.北宋时期州府属官有:录事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司理参军. 42.北宋时和州同级直隶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有:府\军\监. 43.宋代会议制度按类划分有:例行常朝\便殿议政\临时朝 47 议. 44.宋代为了适应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对监察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其正确地表述有:台谏趋于合一\皇帝直接控制台谏官\轻重相制、交叉监督.不正确的表述有:增设监察机构\扩大监察范围. 45.宋代的选官途径有:科举\荫补\军功\流外补职\纳资入官. 46.宋代官员任用中的回避制度也日趋完善,主要表现为:有亲属关系者均不得供职于同一机关\地方官回避本籍\地方官回避自己有地产的州县. 47.辽朝的中枢决策机构是:北,南宰相府\北,南枢密院. 48.辽朝北、南枢密院的职掌有:中枢决策\最高军事权\兼管行政事务. 49.辽朝在行政决策中存在着相当明显的氏族制度残余,表现在:各部落酋长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母权制的遗留. 50.辽代的官员选任途径是:世选\科举. 51.金朝废除勃极烈制后,中央新的政务中枢和军事中枢是:尚书省\枢密院. 52.金代录用女真人为行政官员的途径是:科举\荫补\世选\军功. 53.金朝地方州的设置有:节度使\防御州\刺史州. 54.金朝的尚书省拥有:决策权\最高行政权\行政监督权 55.元朝的行政中枢和军事中枢是:中书省\枢密院. 48 56.元朝官员的入仕途径主要有:怯薛出身\吏员出职\贡授\科举\承荫制度. 57.元朝的官员任用回避制度主要内容有:回避原籍\回避宗族. 58.明朝宣德以后,内阁设置了官署,其名称为:制敕房\制诏房. 59.明代翰林院的地位和作用是: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高级决策人才的培养机构\文化机构. 60.明代宦官所拥有的权力有:提领特务机构\代替皇帝在内阁票拟上批红\执掌印玺\监控内阁议事\收纳通政封进的本章. 61.明代吏部所设四司是:文选司\验封司\稽勋司\考功司. 62.明代中央机构中独立的事务性机构有: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 63.明代的三法司组成机构有:大理寺\刑部\都察院. 64.明代布政使司的主要职掌是:宣布和执行中央政令\考察官吏\掌握一省田土与户口、赋税. 65.明代对乡村的管理采取的统治办法是:里甲制\乡老人制. 66.明代的地方监察的三种形式是:督抚对地方的监察\各道监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的监察\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区域的监察. 49 67.明代的科举考试程序有: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68.明代的入仕途径有:荐举\学校\科举\承荫\由吏而官. 69.曾经作为清朝中枢决策机构的有:国议\南书房\军机处. 70.清代总督领有的权力有:拥有文职道、府以下的人事任免权\拥有武职副将以下的人事任免权\拥有对所属文官的监察权\拥有制定一省行政法规的权力\拥有对县、府、按察司所审案件的司法裁判权. 71.清代地方地位平行的省级大员是:总督\巡抚\提学. 72.清代巡抚的具体职掌有:考察全省地方官员\主管本省关税、盐务和漕运\监督乡试\主持武科考试\战时督理粮饷. 73.清代军机处的工作内容有: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和皇帝谕旨的撰拟\充当皇帝的决策顾问\任免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 74.清代官员的入仕途径主要有:科举\举贡\保举\捐纳\荫补. 75.清朝官员任用制度中比较强烈的民族歧视色彩表现在:汉人做官入仕大部分只能通过科举\在科举考试中分满,汉榜\一些特殊机构完全不用汉人\在满汉官职机构中,政务决定权多由满官掌握\实行官缺制,以确保满族贵族在政权中的优势地位. 76.清代的官员回避制度内容有:亲族回避\职务回避\地区回避. 77.清代对官员的考核标准是:守\政\才\年. 78.清代京察大计之后列为革职提问的有:贪\酷 50 79.在戊戌变法与“新政”期间,清政府设立或改革的行政机构有:把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巡警部\学部. 80.辛亥革命失败后,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中国先后建立的政府有:中华民国(护国)军务院\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中华民国(护法)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广州国民政府. 81.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共在各根据地建立的政权形式有: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人民民主政权. 82.清政府为适应对外关系的发展,先后设立的负责对外关系的机构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海关总理务司署. 83.在变法维新运动中,资产阶级改良派建立的类似政党雏形的组织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84.总理衙门的职能有:管理外交\办理洋务\负责边防\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 85.总理衙门作为行政管理机构,从性质上讲具有:买办性\近代性. 86.晚清政府的行政监督机构有:都察院\资政院\咨议局\弼德院. 87.临时大总统的职权包括:军权\和战权\创制权\任免权\复议权. 88.辛亥革命后,各省建立的军政府大体上包括两种类型,它们是:福建类型\湖北类型. 89.临时政府的最高行政决策机关国务会议的组成者包括: 51 临时大总统\各部总长. 90.临时政府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方式有:质问\弹劾\查办\建议. 91.临时政府时期的文官大体分为: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 92.在1913年1月,袁世凯先后颁布的各种《划一令》中,把地方行政体制定为:省\道\县. 93.袁世凯统治中国时,省级最高行政长官先后被称为:民政长\巡按使. 94.北洋政府时期,正式划定的特别行政区有:京兆\川边\热察绥. 95.袁世凯于1912年11月公布的新的《公文程式令》中,把公文分的种类有:令\布告\状\咨\公函. 96.北洋军阀政府时的行政诉讼机关有:平政院\肃政厅. 97.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方式主要有:文官考试\甄别\甄用. 98.1912年10月公布的《中央行政官员等级法》规定行政官员按所任职务与任用方式不同,分的等级有:特任官\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 99.国民政府的“五院”指的是: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 100.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政府的层级结构包括:国民政府\五院\五院所属各部. 52 101.南京政府的监察院的行政监督工作有:监察院本部\派遣监察使\审计监督. 102为了便于叙职和给俸,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将所有官员按其资历和所司职务分为:特作\简任\荐任\委任. 103.南京政府依据官员性质与任用方式不同,把官员分为:政务官\事务官. 104南京政府行政官员的经济待遇的主要形式有:俸给\公费\恤金. 105.南京政府对犯错的公务员的惩处形式有:解职\降级\记过. 106参加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的派别与党派有:国民党\共产党\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 107.1939年,国民政府推行的新县制的行政层次结构包括:县\区\乡\保. 108.抗战期间,对行政机构监督的机构与方式包括:国防最高委员会\国民党\国民参政会\巡回督导团\监察院. 109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所属官吏考试的种类有:公职候选人的考试\任命人员的考试. 110.抗战期间,为了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国民政府采取的改进措施有: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会\推行行政三联制\实行分层负责制\推行幕僚长制. 111.1947年改组后的国民政府与抗战前的国民政府不同之 53 处在于:扩大国民政府委员会职权\吸收非国民党人士参加\试行行政院负责制. 112.监察院作为最高监察机关,它的权力有:同意\弹劾\纠举\审计. 113.1949年1月南京政府为整顿吏治,而颂布的公务员“三法”指的是: 《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俸级法》. 114.中共“八七会议”确立的总方针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115.中华苏维埃行政区划中,处于中共中央政府直接领导的省份是:湘赣省\闽浙赣省\湘鄂赣省\粤赣省. 116.苏区工农民主政权在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时,为贯彻精简和效能原则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严格编制定员\精简行政机构\减少副职、不设虚位. 117.苏区政府行政机关的决策,主要形式有:合议制\首长负责制. 118.苏区的各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来自:共产党\人民群众\工农检察机关\主管部门\审计机关. 119.苏区行政人员的选拔任用的方式主要有:选举制\委任制. 120对苏区行政人员的奖惩,主要采取的方式有:精神奖励\晋升职务\降职撤职. 121.抗日民主政权的政权机构有:边区\县\乡. 122.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监督主要有:共产党的监督\参议 54 会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群众民主监督. 123.群众民主监督的形式主要有:平时监督\选举过程的监督\通过群众团体监督. 124.边区各级行政人员的任用方式有:选举制\委任制\聘任制. 125.从1948年到建国初期,建立的大区人民政府有:陕甘宁边区政府\华北人民政府\中原人民政府\东北人民政府. 126.华北人民政府由两个边区组成,这两个边区政府是:晋察冀\晋冀鲁豫. 127.内蒙古自治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划有:盟\旗\区\县\街. 128.大区下辖的地方行政机构有:行省\专署\县\区\乡. 129.军管会下设的机构有:警备司令部\市政府\物质接管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秘书长. 130.大行政区和省人民政府设置的会议有:政务会议\部门工作会议\专门会议\联席会议\工作汇报会议. 131.各解放区人民政府进行的行政监督有:党的监督\权力机关监督\内部监督\群众监督\审计监督. 中国行政史—--单选 1.中国古代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主专政两个阶段行政管理的相同点是:个人独裁的管理体制. 2.中国奴隶制国家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所基于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55 3.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度. 4.中国封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成熟和定型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5.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的封建行政法典是:唐六典. 6.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7.中国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 8.西周时期确立的王位继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制. 9.西周时期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都实行:乡遂管理体制. 10.商代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者的种族奴隶从事生产的区域被称为:内服. 11.最早确立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西周. 12.开创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的是:夏朝. 13.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成称为:巡狩. 14.西周王朝上下级的行政联络方式主要有觐\天子发布政令\聘和巡狩. 15.西周政治制度的中心内容是:宗法制. 16.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保证嫡长子继承制. 17.春秋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包括:田税和军赋. 56 18.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趋于瓦解,取代它的是:官僚制. 19.官僚制的雏形是:家臣制. 20.战国时期文官系统的首脑是:相. 21.春秋时期最早进行赋税改革的国家是:齐国. 22.春秋时期赋税改革之后的赋税形式是:实物形式. 23.战国时期各国中枢机构中的武职人员一般称之为:国尉. 24.战国时期对官员的考核形式是:上计. 25.战国时期文官系统的首脑是:相. 26.战国时期选拔官员的标准和原则是:治国才能. 27.从西周至春秋前期,无论是王畿还是诸侯卿大夫的邦畿,都实行:国鄙制. 28.郡县两级管理体制形式的时间是:战国. 29.秦汉时期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是:郡. 30.东汉时期事实上的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尚书台. 31.秦汉时期皇帝有关一般行政命令的文书称为:诏书. 32.东汉末年,曹操三下求贤令,其选官不论出身、门第,甚至在道德上也不求全责备,这一选官原则被称为:唯才是举. 33.汉代地方政府不违反中央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享有一定的:自由载量权. 34.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后,中央最高监察官变为:御史中丞. 35.汉代郡对县的监察执掌者是:督邮. 57 36.汉武帝以后,西汉选择官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 37.地方官回避本籍制度开始于:汉武帝时. 38.实行官员回避制度”三互法”是在:东汉. 39.两汉时期和丞相府联合进行考核工作的是:御史府. 40.实行郡县与王国并行的双轨管理体制的朝代是:汉朝. 41.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权主要集中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御史台. 42.由汉代察举制演变而来并性质相同的选官制是:九品中正制. 43.在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过程中,选拔官员的实际依据是:门资. 44.魏晋时期,三省权力逐渐上升,它们分别从三个方面分割原宰相的权力,这三个方面是:决策、执行、封驳。 45(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地方基层组织是:三长制。 46(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47(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一种维护大官僚大贵族世袭政治权利的选官制是:九品中正制。 48(唐代依汉代管理西域之例,为协调与少数民族关系、管理各归附少数民族而设立的行政机构是:都护府。 49(隋唐时期,史部铨选官员的标准是:身、言、书、判。 50(唐朝时期,政事堂经历了门下政事堂和中书政事堂两个阶段,到唐玄宗开元十一年,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 58 51(唐代前期开始在边远军事重地设置的逐渐掌握一州或数州民政, 52.唐代掌分察和分巡地方司法案狱的官员是:监察御史。 53(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最主要途径是:科举。 56(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以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有督、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是:羁縻府州。 57(唐代官员身体欠佳或年逾七十可以退休,称为:致仕。 58(唐代中枢机构中处理尚书六部来文,并负责提出处理意见的官员是:中书舍人。 59(唐代前期负责草诏拟旨的中枢机构官员是:中书舍人。 60(唐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科考试的中心内容是:诗赋。 61(唐代皇帝临时下诏,亲自主持的考试为:制科。 62(唐代设置的九寺中和刑部职掌相关的是:大理寺。 63(五代时期各政权中枢机构中掌握军政两方面决策大权,和皇帝共同决策,并拥有军务方面执行权的机构是:枢密院。 64(五代时期州机构的体制性质是:军政合一。 65(五代北宋中央专管财政的官职是:三司使。 66(五代时期因战乱频和频繁、政局动荡,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入幕制。 67(宋代科举最主要的类型是:常科。 59 68(宋代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是:磨勘制度。 69(宋代主持一路军务的机构是:经略安抚司 70(宋代由皇帝主持,为疏通君臣关系,提供决策信息而召开的决策会议称之为:例行常朝。 71(古代皇帝授权宰相等高级官员主持的会议叫:迁议。 72(宋代科学考试过程中最终一次考试是:殿试。 73宋代最重要的选取官途径是:科举选士 74(中国古代在官员的选择途径上纳资入官法律化是在:宋代 75(辽朝设置的中央机构体系在历史上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相比有很大不同,其特点是:建立南北面两套官僚体系。 76(辽代统治者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法,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即契丹官制,统称:北面官制。 77(辽朝中枢机构中,由皇族、后族担任的官职是:北、南府宰相 78(辽朝在设立的南面官系统中,掌握军政实权的机构是:汉人枢密院 79(辽代专门为笼络汉人设立的选官制是:科举制。 80(辽代五京道执掌司法和监察之权的是:处置使司 81(金熙宗时中央行政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尚书省 82(金朝在路一级设置的行政官员中,掌管军政和民政的 60 官员叫:都总管 83(金朝在地方行政州一级采取的统治方针是:军政合一 84(金朝的决策机构是:尚书省。 85(除六部外,元代还有一系列负责某项具体业务的事务性职能机构,其中掌管佛教事务的是:宣政院。 86(元朝设置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同时负责管理吐蕃政务的机构是:宣政院 87(元代中央总理政务的部门是:中书省 88(元朝路的行政长官称:总管 89(元朝监察制度较前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是:制定了监察法规 90(元代主管军机大事和武官人事的最高军事中枢是:枢密院 91(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朝 92(明朝内阁票拟制度开始于:英宗 93(明代诸寺中权力较前代有所增强的是:大理寺 94(明代中央机构中,负责收纳秦章的是:通政司 95(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后,六部地位空前提高,百官联名上疏时领衔为首的是:吏部尚书 96(明代最高监察机关是:都察院 97(明代为加强上下级间的联系和对府县施政善的监督而设置的布政司的派出机构是:分守道 61 98(明代省级三司中主管民政和财政的官员是:承宣布政使 99(明代中央行政机构中掌管营造制作、农田水利诸事务的是:工部 100(清代初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101(清朝为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务而新增设的机构是:理藩院 102(清代雍正之后,中央中枢机构中的核心机构是:军机处 103(明清时期中级地方行政区划的基干是:府 104(清初在蒙古族聚居区实行:盟旗制度 105(清朝在东北地区建立的行政体制是:八旗制度 106(清朝最高一级地方行政组织是:省 107(清代在西藏地区实行的制度是:政教合一制度 108(清代作为府的分防单位,后来逐渐成为固定的行政单位的机构是:厅 109.范清代考察官吏的实际大权掌握者是:各级长官 110(清代监察机构中职权范围最广的是:十五道监察御史 111(明清时期吏部在派任甄选官员时都采取了一种方法叫:掣签法 112.清代为避免宦官专权而设置的机构是:内务府 62 113(清代排在政府机关首位、高居内阁六部之上的是:宗人府 114(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非常有名的行政管理机构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15(孙中山在让位袁世凯前,主持制定的最重要的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6(抗战开始后,为统一党政军的指挥,国民政府设立的最重要的行政机构是:国防最高委员会 117(工农民主政权是工农劳动阶级的政权,它的管理体制是:议行合一 118(1905年,孙中山组织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中国同盟会 119(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的时间是:1861年 120(南洋通商大臣初名为:五口通商大臣 121(同文馆设立的时间是:1862年 12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从厘定官制开始的。 123(1901年,晚清政府为督办“新政”而专门设立的机构是:督办政务处 124(清政府在台湾设省的时间是:1885年 125(清政府设立的制约内阁的机构是:弼德院 126(晚清政府新政改革的核心决策机构是:督办政务处 127(南京临时政府的核心是:临时大总统 63 128(南京临时政府的建制原则是:三权分立 129(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中变革最不彻底的一级政权是:县级政权 130(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由大总统任命的文官是:简任官 131(南京临时政府与封建王朝相比,在行政监督方面最大的区别是创建了:议会监督制 132(南京临时政府与传统封建王朝相比,在行政监督方面最大的区别是创建了:议会监督制 133(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的行政体制实行的是:大元帅制 134(南京临时政府最高行政决策机关是:国务会议 135(袁世凯在撤销国务院后,设立的辅弼性机构是:政事堂 136(“超责任内阁”的总理是:段祺瑞 137(“贿选总统”指的是:曹锟 138(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各个时期,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以及具体的管理方式都有较大变化,但各派军阀统治的共同特点是:实行军事独裁 139(1914年,在袁世凯颁布的[省官制中,把民政长改为:巡按使 140(1922年,直系控制政府时期,把各省军政长官由督军改为:督办 141(北洋军阀政府于1914年成立的行政弹劾机关是:肃 64 政厅 142(北洋政府时期,在行省内部自成单位的一个特例是:东省特别行政区 143(袁世凯为分散省权而强化起来的一级行政区域是:道 144(国民党所谓的“训政时期”始于:1928年 145(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平日工作、学识和操行 146(国民政府五院院长的选任机关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147(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为适应国民党部署反共内战需要而设立的省政府的派出机关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48(南京国民政府的决策中心是:中政会 149(国民党中政会内部的领导体制,从1928年到1931年采取的是:委员合议制 150(抗战期间,中国党政军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防最高委员会 151(抗战期国民党调整党政机关的原则之一是:在省及特别市采取党政联系的形态 152(抗战期间最重要的决策机关是:国防最高委员会 153(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正式设立“民意机关”即:国民参政会 65 相关热词搜索:唐代 简述 决策 形式 行政 简述行政决策 的分类 简述行政决策的特点 66
本文档为【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48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4KB
软件:Word
页数:5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8
浏览量: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