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之路

【doc】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之路

举报
开通vip

【doc】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之路【doc】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之路 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之路 ——— 历史与理论HISTORY&THEORY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80周年 杂录》中曾经写道"经过大匠之手艺,年 代之磋磨,有一些石头的确是会蕴含生 气的"."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 角倾颓的基地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 及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 温雅的儿女佳话,到血流成渠的杀 戮.……潜意识里更有眼看他起高楼. 眼看他楼塌了凭吊与兴衰的感慨."这 段文字反映出他们对建筑遗迹的认识 这些遗迹记载着历史的变迁.具有历史 价值,文化...

【doc】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之路
【doc】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之路 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之路 ——— 历史与理论HISTORY&THEORY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80周年 杂录》中曾经写道"经过大匠之手艺,年 代之磋磨,有一些石头的确是会蕴含生 气的"."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 角倾颓的基地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 及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 温雅的儿女佳话,到血流成渠的杀 戮.……潜意识里更有眼看他起高楼. 眼看他楼塌了凭吊与兴衰的感慨."这 段文字反映出他们对建筑遗迹的认识 这些遗迹记载着历史的变迁.具有历史 价值,文化价值.梁思成,林徽因首先在 国人面前提出了文物建筑性质的新观念 它已经超出一般人对建筑实体的认识, 将文物建筑的性质上升到诉说人间沧桑, 历史演绎的载体的概念.今天看来,与 《威尼斯宪章》中所谓建筑是历史信息载 体的精神完全一致.把文物建筑作为"历 史信息的载体"来看待.对于国内文保界 人士来说.基本是在2O世纪8O年代,改 革开放以后,了解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 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后才重视的,因 此在这以前,文物建筑的修缮工程中,抹 杀历史信息的情况时有发生.常常会用 现代人的观念去改变文物的原状,使其 失掉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42保存文物建筑应保存其原貌 梁思成在《曲阜孔庙之建筑及其修 葺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中曾经提出:我们今日所处的地 位于两千年以来每次重修时匠师所处的 地位有一个根本不同之点,以往的重修 其唯一的目标,在将已破敝的庙庭,恢复 为富丽堂皇工坚料实的殿宇,若能拆去 l19屋,另建新殿,在当时更是颂为无尚的 功业或美德.但是今天……我们须对各 个时期之古建筑负保存或恢复原状的 责任.梁思成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 考》中指出:破坏部分需修补之.……有 失原状者,须恢复之,……复原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较为 复杂.必须主其事者对原物形制有绝对 根据方可实施.否则仍为原型.不如保 存现有部分,……以保存现状为保存古 建筑之最良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晚年还曾提 出着名的整l19如旧"之说."在重修具 建筑2010TARCHITECTURALJOURNAL 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中.一般应 以整1日如旧为我们的原则".不应"涂 脂抹粉做表面文章.这些观点主要精 神是保存文物建筑原貌,与今天的"最小 干预"原则完全一致. 43呼吁全社会一起来保护文物 早在1932年所写的((蓟县独乐寺观音 阁山门考》一文中就曾谈到:"保护之法 首须引起社会注意使知建筑在文化上之 价值使知阁门在中国文化史上及中国建 筑中上之价值,是为保护之治本办法.而 此种之认识及觉悟,固非朝夕所能奏效 其根本乃在人民教育程度之提高,此是另 一 问题,非营造师一人所能为力. 他还曾提出"立法"的问题,在社 会方面,而政府法律之保护.为绝不可少 者.……而古建筑保护法尤须从速制 定,颁布.施行每年由国库支出若干, 以为古建筑修葺及保护之用,而所用主 其事者,尤须有专门智识在美术.历史, 工程各方面皆精通博学,方可胜任.…… 唯望社会及学术团体对此速加注意.共 同督促政府从速对于建筑遗物.与以保 护.以免数千年文化之结晶沦亡于大地 之外." 44重视文物建筑周围环境的保护 基于在营造学社期间对于文物建筑 的保护思想,梁思成在1964年闲话文 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更进一步提出"一 切建筑都不是脱离了环境而孤立存在的 东西.……对人们的生活,对城乡的面 貌它们莫不对环境发生一定影响同 时.也莫不受到环境的影响.在文物建筑 的保管,维护工作中,这是一个必须予以 考虑的方面".在将近半个世纪以后的 2005年发布的西安宣言》,提出"古建 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 是其重要性和独特性的组成部分."应当 通过规划手段和实践来保护和管理周边 环境".两者竟然如此相似j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识:中国 营造学社在文物建筑保护方面,提出了 许多前瞻性的具有理论意义的思想,为 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鞭 8O 中国营造学社的 学术之路 王贵祥 摘要/回顾中国营造学社先辈学者们所开拓 的中国建筑史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学术之路,指 出中国营造学社不仅在已经开创的文献发掘与 遗迹考察相结合,关注法式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层面的深入上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中国建筑史学的外 延层面如历史建筑保护,旧城保护,中国近 代建筑史,中国现代建筑史,中国乡土建筑考 察与研究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中国营造学社学术之路科学与 系统与世界对话法式与制度古建筑保护 ABSTRACT/Lookingbacktotheacademicroadopened upDytheSocietyforResearchinChineseArchitecturefor Chinesearchitecturehistoryandhistoricbuilding conservation,theSocietymaderapidprogressnotonlyon pioneeringthecombinationofdocumentsexplorationand ruinsinvestigation,anddeep?goingonrules,butalsoon abundantachievementsintheextensivefieldofChinese architecturalhistorysuchashistoricbuildingconservation, ancientcityconservation,modernChinesearchitecture history,andlocalbuildinginvestigationandstudies,etc. KEYWORDS/theSocietyforResearchinChinese Architecture,academicroad,scienceandsystem,dialogue totheworld,rulesandregulations,conservationofancient building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收稿日期:2009—12—17 成立于1929年的中国营造学社标志 了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自己的古代 建筑史研究之发端.在此之前,除了乐嘉 藻的以文献为基本线索的《中国建筑史》 之外,主要是一些外国人的研究.其中稍 显者.例如19世纪后期英国的詹姆士?弗 格森(JamesFergusson,伊东忠太《中国 建筑史》中译作法古孙")的<<Eli度及东 洋建筑史》(HistoryofIndianandEastern Architecture)以及2O世纪初的伊东忠太的 东洋建筑概说》和支那建筑史》,《支 那建筑装饰》以及关野贞,常盘大定的 支那佛教史迹》(后增编为《支那文化史 迹》)等.1937年陈清泉将伊东忠太的《支 那建筑史》译为中文并更名为《中国建 筑史》. 从这一时期的研究中我们已经看 出东西方学者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上的严 重分歧.深郁于西方中心论中的西方学 者,虽在其着述中也谈到中国建筑.但损 贬之意极为明显.如伊东忠太引英人弗 格森《印度及东洋建筑史》中语所说中 国无哲学,无文学,无艺术.建筑中无艺 术之价值,只可视为一种工业耳.此种工 业,极低级而不合理,类于儿戏."…. 作为一位东方学者伊东忠太当然 不会对弗格森辈的谬语表示赞同.伊东 氏在驳斥弗氏的胡言乱语时说:中国无 哲学与文学一语,实所谓盲者不惧蛇之 类,殊无批评之价值.彼所谓建筑不合理 者,即指屋顶之轮廓多成曲线耳.在彼等 之见解,凡建筑之屋顶,应限于直线,如 用曲线则不合理云.此实非常之谬误也. 屋顶之形,绝无限于直线之理.若由中国 人观之,欧美之建筑,亦未尝合理也.要 之彼以自国之建筑为合理,而以之律他 国之建筑,此如以自国之文典,律他国之 语,而谓他国语为误谬也."…这样的 批评应是十分贴切的. 至少站在东方人立场上的伊东忠太 对中国建筑的看法还是公允的,伊东氏 将中国建筑纳入了东洋建筑之"三大系 统"中,并且给予了充分肯定:"三大系 统者,一中国系,二印度系,三回教 系.……中国系建筑为汉民族所创建,以 中国本部为中心,南及交趾支那,北含蒙 古,西含新疆,东含日本.其土地之广,约 达四千万平方华里,人口近五万万,即占 世界总人口约百分之三十.其艺术究历几 万年虽不可知,而其历史,实异常之古.连 绵至于今日,仍保存中国古代之特色,而 放异彩于世界之建筑界,殊堪惊叹.… 伊东氏对中国建筑的这样一种界定, 虽然是以日本人的眼光,而将中国之大 家庭做了不无恶意的分割.并将日本放 在了中国文化圈的一部分中这样一种 大而化之的概念与当时日本人所着意的 颇具侵略性的大东亚之攻略思路亦不无 关联,但其从建筑学意义上的这一划分 除了刻意遗漏了的朝鲜半岛建筑之外 大致符合中国建筑所影响,所囊括的范 围.至少伊东氏对于中国建筑之研究,是 充满了热情的:东洋三大艺术中,仍能 保持生命,雄视世界之一隅者,中国艺术 也.印度艺术随国土之灭亡而衰,回教艺 术,亦随国土之衰亡而不振.中国虽衰, 但地广民众,根底深固,虽隆盛不及往 日,但仍大有可观.况当其最盛时代,其 优秀冠绝世界,今已为世界所共认乎? 近顷欧美学者,所以着眼于中国艺术,而 由考古学上文化史上艺术上及其他各方 面专心研完者,洵有因也."l1】. 然而,纵观伊东氏之《中国建筑史》. 在方法论上,虽也主张以书籍之研究与 遗迹之调查为依托.但郁于当时的交通 与社会环境,伊东氏也不得不慨叹说: 山东一省之遗物,欲完全踏查,尚非易 事,况中国全体乎7…因而,伊东氏的 研究.仍然没有跳出乐嘉藻之以文字为 主要依托的方法论窠臼.其理由亦着 盖凡研究中国者,不问事实如何,文字 之研究皆不能付诸等闲.盖中国为文字 之国,中国之文字与他国之文字,根本迥 异.中国文字乃一有意义之研究资料.在 建筑方面,研充中国关于建筑之文字,即 研究建筑之本身也.【.1.由此可知.伊东 氏的《中国建筑史》难以对中国建筑史 的学术框架做出真正的架构,并且难以 81 真正涉人中国建筑研究的根本部分.因 而架构中国建筑史的学术框架.将中国 建筑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的任务就历史 性的落在了中国营造学社的那一群志士 仁人们的肩上. 作为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窗口.中 国营造学社汇刊》在其创刊之首篇,在其 刊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字桂莘,时 人称朱桂老)的中国营造学社缘起》一 文中,就提出了鲜明的中国建筑研究的 学术路径.首先.朱启钤明确地肯定了中 国建筑的学术价值:中国之营造学,在 历史上,在美术上,皆有历劫不磨之价 值."口"接着,朱启钤就将文字直指中国 建筑研究在方法论上之要旨:"年来东西 学者,项背相望,发皇国粹,靡然从风. 方今世界大同,物质演进,兹事体大,非 依科学的之眼光,作有系统之研究,不能 与世界学术名家,公开讨论."【】 显然,在这里朱桂老提出了两个基 本的概念.一是.对中国建筑的研究.要 依"科学的之眼光作有系统之研究."二 是,要将中国建筑的研究"与世界学术名 家,公开讨论."这也就从两个方面为中 国营造学社的学术奠定了基本的方向, 一 是其科学性与系统性:二是其国际性. 即与国际建筑史学的研究能够有所对话 或接轨至少,应该使传统中国建筑,能 够在世界建筑之林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地 位.但何以能够达成这一点呢7朱启钤 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首先.他力推对于古代建筑典籍宋 营造法式》一书的系统研究.在《中国 营造学社汇刊》之首卷首册的扉页,即是 宋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李明仲)的画 像题为"宋李明仲先生像"并对李明 仲的生平做了简单介绍,其中不乏敬仰 之心.朱桂老在《中国营造学社缘起》一 文中第2段.在初步表述营造学社的基本 研究宗旨之后.文笔直指有关宋《营造法 式》的研究问题:工艺经诀之书,非涉 俚鄙,即苦艰深.良由学力不同,遂滋隔 阂.李明仲以淹雅之材,深任将作,乃与 造作工匠,详悉讲究,勒为法式,一洗道 ARCHITECTURALJOURNAL20101建筑 ——— 历史与理论HISTORY&THEORY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80周年 器分涂,重士轻工之锢习.今宜将李书读 法用法,先事躬穷,务使学者,融会贯通, 再博采图籍,编成工科实用之书."[】 显然,在朱桂老看来对于中国建筑 之研究,应首重对其原典的诠释性研究, 躬穷其意.理解其法,融会贯通.再博采 图籍,编成可供学习研修的书籍.这既反 映了营造学社的研究重视其原典性,也 重视其系统性.惟有系统之研究,方能树 立中国建筑之独立的学科体系,以能"与 世界学术名家,公开讨论". 其研究的要点仍在于中国建筑之 学科体系的内在术语与结构之相互关联 性的诠释:营造所用名词术语,或一物 数名,或名随时异,亟应逐一整比,附以 图释,纂成营造辞汇.既宜导源训诂,又 期不悖于礼制."I21这显然是将中国建筑 的研究,首先奠基于中国学术研究的根 基之上.即对建筑原典的名词术语加以 训诂图释,并结合实物,逐一比较.形成 完整的古代术语与实际结构与构建的对 应关系.而这也正是梁思成十分着力于 宋《营造法式》的基础性研究原因之一. 而梁先生在对宋《营造法式》的系统研究 之前所进行的先期研究清式营造则 例》,也是着力于清代建筑名词术语与结 构名物的一一对应关系,及其整体的结 构造型与艺术分析之上的.梁先生的研 究思路,与朱桂老最初的立足于中国自 己学术根基上基本构想恰恰是吻合的. 作为一门古代的工艺结构与造型体 系.建筑自有其独立的术语与结构名物 体系.西方建筑研究的学术史上,在17 世纪之前,主要的着力点.也是落在其建 筑的名词术语,与比例关系细部线脚等 等的详细分析之上.西方人尤重柱式的 研究,而柱式问题涉及柱身,基座,柱 头.及柱上所承托的檐口等各个部件的 构造,比例与详细线脚的分划与具体尺 寸的确定,实为西方建筑造型与艺术的 核心问题.因而一直历来受到学者的关 注.西方建筑史上的许多学术大家,如16 世纪意大利的塞里奥,维尼奥拉和斯卡 莫齐.17世纪法国的布隆代尔,佩罗等. 建筑2010TARCHITECTURALJOURNAL 都是将柱式研究作为其基本的研究路径 的.中国建筑之结构名物.在细部的构造 上.出于木结构搭造建构的需要演绎出 一 套远比西方柱式为复杂的材分,构造 与比例体系.中国建筑中的柱子与斗棋, 其复杂程度也绝不亚于西方建筑中的柱 式体系.因而,首先立足于中国建筑的术 语体系与结构名物体系的对应与系统研 究,显然是扼住了中国建筑研究的命门, 是解开中国建筑研究之迷团的根本所在. 正是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营造学 社开创者朱启钤在学社汇刊的开篇就将 这一研究目标明确地昭示出来;梁思成 在其极其繁复的研究计划中.也始终贯 穿这一条主线,即对明清时代,与唐宋时 代的建筑之名词术语与构件名物的系统 缜密的整体性研究.梁先生在这一方面 的研究,既是对西方建筑传统研究方法 的一个承续,也是对朱桂老所提出的这 一 基本研究方略的一个锲而不舍始终 如一的坚持.接着.在朱启钤文章中,又 明确了中国建筑研究的另一个特点—— 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并重的研究方法: "古人宫室制度之见于经史百家者,皆宜 取证;并应注重实物.凡建筑所用,一甓 一 椽,乃至冢墓遗文,伽蓝旧迹,经考古 家,美术家,收藏家,所保存所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者, 尤当征作资料,希其援助.至古人界画粉 本——实写真形,近代图样模型影片,皆 拟设法访求."_2】2 朱桂老将这种将文献与实物相并重 的方法特别集中在古代建筑实例遗存 与明清建筑典章制度两个方面.以期解 决"制度因革之推求的建筑史学基本问 题方面:"辽金元明之遗物,塔寺宫殿,硕 果尚存;明清会典,及则例做法,令甲具 在.由此推求,可明制度之因革.……清 代雍乾年间,工部物料价值,以及各省工 料价值诸书,与内庭圆明园等工料则例, 皆属官书.居今稽古,不难推知佣值之高 下,物力之变迁,盖工部所营,如坛庙宫 殿城垣及廨舍仓库,案庳有度.经制悉准 典章,其内庭及圆明园所营.苑圆寺观, 及装修陈设,穹奇侈巧,结构恢诡,然匠 82 心所运,不逾规矩,历史象征,固班班可 考者也." 将建筑历史研究的目标.定位在探 求"制度之因革"这已经抓住了建筑历史 研究之根本,从而比之西方人和日本人 仅仅"着眼于中国艺术,而由考古学上文 化史上艺术上及其他各方面专心研究" 的研究方向向前迈进了很大的一步.其 目标已经深入到中国建筑之本源性的制 度层面上了而达成这一目标的手段正 是基于对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的并重上.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营造学社的 研究与此前伊东氏以文字为主要依托的 研究方法论之间划出了一个明显的区别. 在梁思成后来撰写的为什么研究 中国建筑》一文中,又对这种制度层面的 研究做了进一步强调:"这好比是在欣赏 一 国的文学之前,先学会那一国的文字 及其文法结构一样需要.所以中国现存 仅有的几部术书,如宋李诫《营造法式》,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乃至坊间同行 的《鲁班经》等,都必须有人能明晰的用 现代图解译释内中工程的要素及名称, 给许多研究者以方便.【31.梁先生正是循 着这个思路展开他的主要研究的,他的 两部重要着作《清式营造则例》与《宋营 造法式注释》,就是以这种基础性的古代 建筑法式制度研究为基本目标的. 从后来的学社机构设置上及研究论 文的发表上,也可看出这一基本研究宗 旨与研究方法论是得到充分地贯彻的. 如学社内部分为由刘敦桢主持的文献部 与由梁思成主持的法式部.文献部更着 力于古代历史文献的发掘与整理;而法 式部更着力于建筑之结构.造型与细部 之法式制度的探索与研究.两个部门都 在发掘古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充分仰 赖了古建筑实际案例的考察与测绘.从 而从根本上改观了古代中国建筑史研究 的方向与局面.建筑史的研究从文献发 掘,到实例考察,从案例分析到制度探 究,形成了一个前后贯通的科学而缜密 的研究方法论格局,并且在极其短的时 间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学术成就. 1930年7月距离学社成立仅仅一年 时间.《中国营造学社;ETIJ))第一卷第一 册就隆重问世而从第一期出版至抗战 爆发的1937年在短短的8年时间中,学 社先后出版了6卷21册(期);E+lJ,平均 几乎每年出版3册(期).在抗战爆发后的 8年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学社颠沛流离于 大西南.在物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 仍然以战时至为简陋的方式坚持出版了 一 卷两期营造学社~ETI]. 在梁思成所撰的《中国营造学社汇 刊》第7卷复刊词中,我们看到了这一艰 难的过程.也看到了学社同仁艰苦卓绝, 锲而不舍的决心:"《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第六卷第四期出版的时候,正值七七抗 战爆发.此后本社南迁到长沙,到昆明, 又到了四川南溪的李庄.虽然在建筑调 查研究及服务方面,我们都极力不使中 辍,但本社刊物则因印刷方面的困难无 法解决,停顿至今已满7年了.我们始终 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从这短短数言,已经可以力透纸背. 使我们深切地体验到当时学社境况的艰 难.但其中之我们都极力不使中辍"一 语.更为感人肺腑.可以想象,在那样一 种艰难困苦的境况中.在漫天的弥漫硝 烟中.还有那么一些志士仁人,仍然孜孜 不怠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的学术求 索之中,而"极力不使中辍".这应该是 一 种何等高尚的学术追求7 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 期编者梁思成所撰《为什么研究中国建 筑》一文中.已经可以看出当时建筑史学 所面临的窘况了: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 是逆时代的工作.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 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 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 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 有标准,对于本国旧工艺却已怀鄙弃厌 恶心理.……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 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 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 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日 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 筑.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 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 惜.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Hfst0ric Landmark),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Loc&I color),为一民族文化之显着表现者,亦常在 "改善"的旗帜下完全牺牲.l3_ 梁先生的忧虑,也道出了学社同仁 的心声.这也是中国营造学社在重视历 史研究的同时,也致力于古建筑保护事 业的原因所在.而这保护之要恰也在于 深入的研究,并通过研究以唤醒社会对 于历史建筑的保存之关注.对此,梁思成 说:"在此时期中,也许没有力量能及时 阻挡这破坏旧建的狂潮.……幸而同在 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 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 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液中另求新的发展, 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除非我们 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 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 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 国建筑的研究. 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充唤醒社会, 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 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 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 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 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这里或许可以看出梁思成由其早期 专心致力于建筑历史研究向后来的充分 关注古建筑遗存保护是有一个转变过程 的.正是看到了古代建筑所面临的巨大 危机,梁先生才不失时机地将建筑历史 研究与古代建筑保护这两项事业紧密地 结合了起来并赋予两者以同等重要的 地位.因而可以说.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学 术诉求中,历史的研究.与历史建筑的保 护是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之上的.二 者不可有丝毫的偏废.非重历史之研究 则对所保护之对象的价值没有充分的认 知,而不重历史遗存之保护.则历史研究 的对象也就渐渐地会消失殆尽.这._学 术思路,与19世纪末与2O世纪初的西方 人及日本人对中国建筑研究之猎奇性的 83 研究思路,又有了根本的区别. 概而言之,从重读《中国营造学社汇 刊》首卷首册朱启钤的发刊词和七卷一 期的复刊词.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营造 学社的学术之路早已清晰的彰显在这些 简明扼要的文字中无论是最初的立足 于科学与系统的研究.及与世界接轨的 学术理念和依赖于古代典籍与现状遗 存的结合.着力于中国建筑制度层面的 研究;还是后来的针对历史遗存的迅速 衰亡而提出的在专注于建筑历史研究的 同时,刻意于历史建筑遗存的保存与保 护的研究都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营 造学社的意欲将中国建筑彰显,独立于 世界建筑之林.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 帜的学术思路.这样一种思路.与西方人 对传统中国建筑所采取的鄙夷态度,以 及日本人的将东方建筑大而化之以期 模糊中国建筑特有的民族与文化特征的 做法,取了截然不同的学术路径. 正是循着中国营造学社先辈们所开 拓的中国建筑史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学术 之路.才有了自1949年以来6O年的中国 建筑史学虽起伏跌宕,但却朝气蓬勃的 研究历程.而这数十年的建筑史学研究, 不仅在中国营造学社已经开创的文献发 掘与遗迹考察相结合,关注法式制度层 面的深入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 中国建筑史学的外延层面,如历史建筑 保护,『19城保护,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 现代建筑史,中国乡土建筑考察与研究 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以说.尽 管中国建筑史学科学前面的学术之途仍 然充满艰辛,但中国营造学社先驱们所 提出的科学的,系统的可以与世界建筑 史学对话的学术路径.已经初步达到了 预期的效果,并且随着文献与考古资料 的进一步发掘,以及研究手段的进一步 优化,一定会有更大更深入的拓展.一 参考文献 [1】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王云五,傅纬平编.陈 清泉补译.台湾商务印书馆:4-6,8,9.14,15. [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1卷第l册.1930:l,2,12. [3】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7卷第1期1945:3,5, 6.12. ARCHITECTURALJOURNAL2010T建筑
本文档为【【doc】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之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9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6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