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文学论文】《古文观止》所选宋代散文中文学与建筑的“姻缘”探析

【古代文学论文】《古文观止》所选宋代散文中文学与建筑的“姻缘”探析

举报
开通vip

【古代文学论文】《古文观止》所选宋代散文中文学与建筑的“姻缘”探析【古代文学论文】《古文观止》所选宋代散文中文学与建筑的“姻缘”探析 《古文观止》所选宋代散文中文学与建筑的“姻缘”探析 《古文观止》所选宋代散文中文学与建筑的姻缘探析 论文代写 自古以来,文学和建筑就分属论文联盟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前者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后者则属于客观物质的范畴。但是,文学与建筑的姻缘关系却是古今中外共有的现象:有的文学作品因建筑而产生,如雨果的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大量的有关长城的传说、散文、诗歌等等;而有的建筑却是由文学成就的,它的设计灵感以及所...

【古代文学论文】《古文观止》所选宋代散文中文学与建筑的“姻缘”探析
【古代文学论文】《古文观止》所选宋代散文中文学与建筑的“姻缘”探析 《古文观止》所选宋代散文中文学与建筑的“姻缘”探析 《古文观止》所选宋代散文中文学与建筑的姻缘探析 论文代写 自古以来,文学和建筑就分属论文联盟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前者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后者则属于客观物质的范畴。但是,文学与建筑的姻缘关系却是古今中外共有的现象:有的文学作品因建筑而产生,如雨果的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大量的有关长城的传说、散文、诗歌等等;而有的建筑却是由文学成就的,它的设计灵感以及所包含的文化传承都来源于文学作品,如彭一刚教授为新加坡华侨大学建校40周年庆典而设计的标志性建筑,灵感就来源于屈原《离骚》中的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等。而中国建筑与文学的联姻世所罕见,尤其是《古文观止》中所选宋代散文篇目里文学与建筑的联姻现象更为突出。 《古文观止》作为我国文学爱好者的通俗语文读物,自清康熙年间到现在已经流行了几百年,对一代代读书人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选取了从先秦至明末的文章共222篇,入选的人物大都是有影响的作者,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历代散文发展的轮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古文观止》所选篇目不难看出,文学与建筑的姻缘由来已久,尤其是宋文51篇中,与建筑有关的竟有17篇,占了宋文总篇目的1/3:包括王禹偁2篇,李格非1篇,范仲淹2篇,欧阳修3篇,苏轼6篇,苏辙1篇,王安石1篇,司马光1篇。宋代著名作家几乎囊括其中,这种带普遍性的文学与建筑的姻缘关系,很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探析。宋文中与建筑有关系的篇目如此之多,又如此集中,这种现象绝非偶然。 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统治者的喜好,为散文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约20年内平定了南方的后蜀、南唐和北方的北汉等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战乱的局面,基本上统一了中国,人民获得了比较稳定的生产环境,统治者也采取一些放松压迫、减轻剥削的措施,使阶级矛盾趋向缓和,农业、手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社会呈现了繁荣的景象。宋王朝为了粉饰太平,有意提倡诗赋,君臣彼此唱和,形成风气。这些就为宋代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宋代散文就在这种大气候下应运而生。所以,《古文观止》所选散文中宋文就占了51篇,其中包括17篇与建筑有关的散文,这不得不归功于宋代文学的繁荣以及统治者的喜好。 二、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了他们参政的热情,使他们无论在朝在野都能关心朝政,关心人民 鉴于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北宋统治者从建国之初就采用了崇文抑武的国策。宋太祖即位的第二年,就以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了禁军统帅的兵权,而改为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需要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任。这样一来,士大夫们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大地提高,他们以国家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发表政见,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镇阳读书》),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议政热情空前高涨。像 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等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曾担任朝廷高官的人,他们在朝执事时能勤于政务,勇于言事,而当他们的政见与统治者不合,甚至冒犯龙颜遭到贬谪时,仍关心着国家前途和百姓命运,还强调为官者要安不忘危(欧阳修《丰乐亭记》)、要与民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儒释道三教合一,改变了士大夫们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态度,也改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潮,使宋代士大夫们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前代文人的人生态度大致分为仕、隐二途,仕则兼济天下,隐则独善其身,两者不可兼容。宋代士大夫们则不同,他们都有参政的热情,入仕之后也大多能勤于政务,勇于言事。然而他们在积极参政的同时,仍能保持比较宁静的心态。因为宋人已把自我人格修养的完善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所以宋代的士大夫虽然承担了比唐人更多更重的社会责任,也受到朝廷更严密的监控,但并不缺乏个性自由。他们可以在仕途失意,社会责任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去追求经过道德自律的内心的自由,可以抒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豁达情怀,也可以称羡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生活(苏轼《放鹤亭记》),还可以抒发自己不屑于政治上的迫害(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也与前人不同:宋人有很强的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个人意识不像唐人那样张扬,他们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事业顺畅时并不得意忘形,命运坎坷时也不至于呼天抢地。正如范仲淹被贬后写的《岳阳楼记》中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欧阳修被贬,还能写出《醉翁亭记》这样寄情山水的好文章来;苏辙被贬,还能写出《黄州快哉亭记》,表示不屑于为政治上的迫害 毕业 而悲观消沉;苏轼暮年被贬荒远的海南,却也不戚戚于个人忧患,吟诗作文,成就了他文学业绩中的最后辉煌等等,无不体现他们平和、淡泊的人生态度。 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将禅的意味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形成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生活态度,毕业从而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他们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物。这种审美情趣在苏轼的《超然台记》中集中体现出来,他认为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所以他们能以俗为雅,且能随遇而安,自我寻乐而忘乎个人得失,宋文中大多数与建筑有关的散文就是他们这种审美情趣的体现,如除苏轼的《超然台记》,还有苏轼的《喜雨亭记》、《放鹤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等。 四、文以载道思想的盛行,使文学家能借看似闲适的文章来发表议论,达到关心政治的目的 文以载道思想在宋代文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将之置于审 美功能之上。当然,大多数文学家,在强调道的同时,并未放松对文的追求。譬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散文,读来琅琅上口,通俗但不失典雅。正由于宋代文学强调社会功能,所以,宋文中议论成分加强,往往采用议论来反映社会、干预政治,以表达政见为目的的奏议文理所当然是洋洋洒洒地大发议论,就是亭台记这样一类的散文,作者照样能在叙事、写景之时,加入一些议论,像苏轼的亭台记就几乎篇篇有议论。如他的《凌虚台记》中就有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等议论,说明人生于世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自有其安身立命的凭借,而不在于兴建什么工程等上面。正因为议论几乎存在于宋文的所有文体之中,所以,宋代文人借亭台楼阁记等以描写建筑为主的散文,穿插议论,来抒发他们对社会、对政治的关心,尤其是在他们被贬谪后,通过这些文章从侧面或反面来表情达意实在是一种最好的方式。他们或歌颂前贤,如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赞美严光不贪官禄的高洁品质及汉光武帝刘秀礼贤下士的阔大胸襟;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歌颂韩愈挺身而出反对唐宪宗迎取佛骨,以振兴儒学的道统为己任,及其为潮州人民做出的贡献。或告诫为官者要为国为民计,如告诫宰相应该勤、慎(王禹偁《待漏院记》),强调谏官责任非常重大,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司马光《谏院题名记》);告诫达官贵人必须关心天下的兴亡,不能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李格非的《书〈洛阳名园记〉后》);宰相不应以衣锦还乡为荣,应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欧阳修的《相州昼锦堂记》)等等。或表达自己对人生的豁达姿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表明游于物之外、无往而不乐的心境(苏轼的《超然台记》),或重视农业生产、关心人民生活(苏轼的《喜雨亭记》)等。使自己在朝能通过奏议文阐发政见,在野即可通过一些看似闲适的文章来表明心迹。这也是宋代散文中文学与建筑姻缘之常见的原因。 毕业论文 五、领袖的表率作用,使宋代文学家喜用描写建筑的散文来寄寓自己的情感 作为宋代文学领袖的欧阳修,喜欢借用描写建筑的散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醉翁亭记》既精整雅丽,又简洁轻快流畅,表情达意真切感人,且以乐为文眼,堪称宋代散文的楷模。在他的影响下,宋代文人形成了借用描写建筑的散文来抒发各种情感尤其是快乐、洒脱情感的惯例。 其他参考文献 th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 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 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 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 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 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 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 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 2009.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 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 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 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 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本文档为【【古代文学论文】《古文观止》所选宋代散文中文学与建筑的“姻缘”探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68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22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