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学概论论述题

美学概论论述题

举报
开通vip

美学概论论述题美学概论论述题 四,简答题 1. 把握中国色彩系统的三个主要逻辑。P227 ?一种原色的由浅入深的序列。 ?一种色包括多种色,其界限从本身到与之相邻的色的边缘。 ?根据色彩对人的生理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多种色彩象征体系。 五,论述题 1. 人类审美体验共通性的表现和本质。 表现: 纵观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印度美学对于审美类型的基本分类可知人类的审美体验具有共通性。 首先,从作为美的审美对象上来说,基本可以分为美悲喜三大类型,中国美学中,以二、三、四、八、二十四作为分类的层级,印度美学中以二、三、八、十作为...

美学概论论述题
美学概论论述题 四,简答题 1. 把握中国色彩系统的三个主要逻辑。P227 ?一种原色的由浅入深的序列。 ?一种色包括多种色,其界限从本身到与之相邻的色的边缘。 ?根据色彩对人的生理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多种色彩象征体系。 五,论述题 1. 人类审美体验共通性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和本质。 表现: 纵观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印度美学对于审美类型的基本分类可知人类的审美体验具有共通性。 首先,从作为美的审美对象上来说,基本可以分为美悲喜三大类型,中国美学中,以二、三、四、八、二十四作为分类的层级,印度美学中以二、三、八、十作为层级,佛莱理论也是二、四、五、二十四层级。美、悲、喜又可以分为次级类型,美下面分为优美,壮美、典雅;悲下面悲情、悲剧、崇高、荒诞;喜下面有怪、丑、滑稽。 其次,从审美对象的历史展开上来说,美悲喜三大类型又有一种历史逻辑的递进关系,历时性上,只有有了美,悲和喜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共时性上,美悲喜一旦成为审美对象,三大类型就有了一种共时性逻辑结构,也正是这一逻辑结构才使美学成为美学。 再次,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不同关系上来说,人类的审美体验都主要有三种类型。1、主体与对象同一(美:优美、壮美、典雅);2、主体低于对象(悲:悲态、悲剧、崇高、荒诞);3、主体高于对象(喜:丑、怪、滑稽) 本质: 不管不同历史、地域时期人类的审美体验如何不同但总可以找到共同通性,这种共通性的本质便在于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统一的人类审美的集体无意识。 来源:人对于作为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在本质上的同一的自我认识。审美的最后,通向了一种内模仿和移情的物我同一的感受,正是这种感受使人产生了形式美感 构成:形式美元素(点、线、形、色)依据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主从结构搭配等结构法则所组成的具有美感的整体系统。 本质属性:形式美感的产生本质上是对宇宙同一性的自我意识 2. 形式美感的来源、构成和本质属性。 (本文整理160) 来源:人对于作为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在本质上的同一的自我认识。审美的最后,通向了一种内模仿和移情的物我同一的感受,正是这种感受使人产生了形式美感 构成:形式美元素(点、线、形、色)依据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主从结构搭配等结构法则所组成的具有美感的整体系统。 本质属性:形式美感的产生本质上是对宇宙同一性的自我意识 3. 为什么说美在主客之间, (本题440字) 美,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开出的圣洁之花。美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加以体现,美在于主客体间自由的关系,美是人类观赏到自己的全部本质力量和谐活动的瞬间体悟到的自由。 美=客体形象+主体美感=直觉形象,美感=客体的美,主体的快感,形象直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美是主客同构的。但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并不总是审美主体。只有当他进入审美活动之后,他才是审美主体;一般意义上的认识对象也并不总是审美对象,只有当对象进入审美活动之后,它才成为审美对象。 在审美现象中,审美对象不等于美的对象。凡是审美活动中的认识对象都叫作审美对象,美的对象只是审美对象中的一部分。当然,它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审美活动是人的一般活动中的一部分。只有人在感官刺激下建立了审美意识之后,以审美的态度关注、感受、认识对象(建立审美关系)之后,审美活动才得以进行。由此审美活动是客体提供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主体进行体认,审美主客体的交流与统一。而它们相互契合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对象具有同一性:天人合一。 因此,美在主客之间(主客同构)。 4. 请谈谈美学与数学之间的相通之处。 (本文整理430字) 1、和谐性:美是和谐的,“和谐”是美学的一条重要的原理。和谐性也是数学美的特征之一。和谐即雅致、严谨或形式结构的无矛盾性。数学的和谐表现为它能够为自然界的和谐、生命现象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等找到最佳论证。和 谐是数学美的最高境界。 2、形象性:美育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它总是通过审美对象的鲜明形象来诱发和感染教育者的。数学中直观教具、精美图形以及数形转化的方法都能产生审美教育中的形象性。 3、情感性:美育通过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受教育者将有一定情绪体验,得到一定的情绪陶冶和心理满足,若能通过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激发起学生情感的涟漪,那无异于为学习添加了催化剂。 4、自由性:美育给人以自由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只有进入自由境界才能产生美感,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注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善于引导和启发。 5、鲜明性:审美教育伴随着情感的激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在心灵中留下鲜明的印象,有时,即使知识被遗忘,而那触动情感的形象,却终生难忘。 科学美来源于自然美,但它不是指大自然的美的景色,而是指潜藏在感性美之后的理性美, 并为理智所能领悟的自然界内在结构所显示的和谐、秩序、简单、统一的美,是审美者通过 理解、想象、逻辑思维所体验到的美。科学美是中小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科学美又称科学理论美,包括科学实验美。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 是客观物质运动规律的反映和总结。 科学美在各门自然科学中是广泛存在着的。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的自然界,它既繁纷复杂、 气象万千,又和谐统一。 数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存在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是一个“美的王国”, 数学中的美,不仅表现在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还表现在它的精确美、抽象美、逻辑 美、简单美、符号美、和谐美、对称美、秩序美、统一美上。正如英国数理学家罗素所说: “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纵观数学领域的一切公理、 公式和定理,无不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秩序、对称、和谐、统一的美的反映。数学家正是由 于对这种真理和美的追求才促进了数学自身的发展,从计数到总结运算法则;从加法、乘法 的逆运算到减法、除法;从具体数字到建立代数方程;数的概念也从正数发展到负数,从正 有理数发展到负有理数,从实数发展到复数和虚数等,无一不是对数的王国的秩序、对称与 和谐的追求。 数学中各种公式、定理、定律,无不以简洁、优美的形式,显示已知和未知、定量和变量、 数量和质量、空间与时间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人感到一种逻辑的力量。数学研究的成功,使 得各门自然科学,能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成为精确的科学。数学中存在 的美不仅为数学家所倾心,也越来越被其他门类的科学家所推崇,它被誉为是科学美中的皇 后。 5. 谈移情(内模仿)现象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本文整理430字) 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移情现象是原始民族的形象思维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在语言、神话、宗教和艺术的起源里到处可见。 “移情说”是中西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点,而中西方在此论题上存在着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然而,这种分歧产生的原因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移情说”作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一直都是中西美学研究的重点。就西方“移情说”来说,自产生以来,其理论研究从未停止,其内容逐步丰富。西方学者注重理论的深入和精微,力求从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多角度分析甚至再现“移情”现象。 西方移情说偏重人的感情外射,即“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中国诗学也有移情入景,但并不止于人情外射 于物,它还有因人的“物化”而对物情有志的同感,即情与物同,心物交感,情境交融。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物我为一”的思想。 西方的移情主要的表现是联想,这个和心理学关系比较密切;人在联想时,把没有生命的东 西看成有生命的,仿佛它们也有情感、思想,这种错觉显示的就是“人化的自然”。 西方的移情主要表现在象征主义上,对于空间的某些想象形成了审美愉悦,它的内容显现的 是对非审美主体的重视和对非理性主义的信仰,但更深一层则是超现实的真实. 东方的移情主要表现在意境韵味上,对于某些实物的取象、品味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它 的内容显现的是对审美主体的重视和对人性的内观审视,但更深一层给人的感觉则是朦胧 也就是说,西方的移情在形式上更重于幻化,而东方移情在形式上更重于真实。 6. 谈审美活动中认识层次的构成及其依据。(本文整理250) 构成:两种方式: 一:形式结构层:对诉诸于感官的作品形式与结构状态的审美。 形象图式层:对作品所表现内涵的审美,包括形象、故事、情感、观念、命运、环境等。 意味蕴藉层:对作品渗透、蕴藉和暗含在形象图式后面更为深沉的情感和认识体验的审美。这种审美通常是在主 体与对象的交互运动中进行的。 二:金字塔结构:由低到高分别为低俗(流行乐)、含蓄(唐诗宋词、矫情(当代艺术)、病态(林黛玉的病态美)。 根据:1,审美过程的渐进性; (结合自身理解,自圆其说) 2,认识活动的由浅极深。 (结合自身理解,自圆其说) 7. 谈特定文化条件对审美活动的制约。(本文整理317) 地方的差异,导致文化差异大,南方吃小米,北方吃面食,北方地带较南方地带冷得多,气候不同,一样的季节里,在衣着上的审美观点也不同。56个民族,各族有各族的传统,各族的文化,各族的习俗,在审美活动中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东西方在审美活动中就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喜欢完美无缺,中国人的大一统团圆的思想归根结底还是归结于中国哲学的起源里面的原始的朴素思想的一个延续。完美可能起源于人类早期对对自然的模仿、概括或者简化的结果。西方人的残缺之美,残缺虽然是形的残缺,但是只要残缺的恰当,比完美的更美,完美的东西让人产生喜爱,残缺之美就是将美的你喜爱的东西毁坏给你看,让你产生更深层的震撼与怜悯,让你更加珍惜、触动,调动深层的情绪。 8. 谈人的本质与美本质的关系。P80 (本篇要点400字)人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对于两者的关系我个人认为是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总结为一下三点: A 人的本质是自我,人活着就在实现自我,即进行审美实践,在此基础上,才形成审美欣赏,从而,审美欣赏的本质、只能通过审美实践来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而审美欣赏活动的出现,决定了美的存在是必然的,的本质问题就相应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B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物体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属性,只有事物的社会属性才可能是美的本质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 1、美是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的一种价值属性,而不是各种客观自然属性 2、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美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C 美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能力,而这种创造能力正是一种人本质的体现。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产物,但并不是一切社会价值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产物都是美。总之,只有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的产物才是美。 9. 哥特式建筑怎样体现“崇高”之美, (本篇要点522字)1)每一种建筑的风格形式,都是人类为表达某种特定的生存理念及满足其精神慰藉和审美诉求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建筑物作为“凝动的音乐”不仅具有美学上的功效,而且是人们心灵世界的一种物化形态。 2)哥特式教堂的建筑之美,令人击节赞叹,擎天的高塔将此内蕴外观皆丰富无比的教堂巨构与天地相契合,有如自然中一片密闭的森林,除了令人心往神驰之外,也为人留下了弥久的感动。 3)哥特式教堂带给人的,不在于寻索,乃在于静候。正如罗丹所说:“人们从大教堂带走的记忆,使人不由得不肃静;正是在这种肃静里,灵魂才能体验无上的欣慰和思想的快乐。”所以,教堂建筑并不在描绘任何的东西,在它那里,开放着一个世界,一个通往神圣之域的世界。 4)所有哥特式教堂处处充满着这一类神圣符号,如高耸入云的塔尖、宏伟的正堂、巨大的穹窿和支柱,精美的绘画和栩栩如生的雕刻。走进哥特式教堂,相对于高耸直立、坚实厚重的内墙,人就显得格外的渺小,微弱和朦胧的光线,使人萌生罪恶感深重的压抑。黑暗并不可怕,相反的,它好似带有召唤的姿态,像是准备向人明示某些东西似的,为等待和虔敬的心灵播下信仰。 5) 哥德式教堂的庄严与堂皇,能激起心灵的伟大思想和情感,从而把人投向惬意、赞叹与向上延展的愉悦之中。 10. 除了形式美规律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因素可以使对象具有美的品质, (本题要点390字) 1,人与对象的同一性,即美源自人的一种感受。美是因为有了人才出现的,因为美并不是客体的不以人的存在与否为转移的物质实体,也不是客体与人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客观性质,而是人对客体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既要有客体才会出现,但有找不到它存在于客体的何处。 2,自然美,作为一种美的表现形态,注重用一种自然的感性特征唤起人心中的美的体验。自然美表现为一种天然的底蕴,一个对象具有自然美的韵味,它也就具备了美的品质。例如,我们说的月亮是美的;良辰美景。当然是有条件的,时间、地点、环境等也对其产生影响。 3,社会美。社会美是创造美的基础,是美的目标。作为与人相关的一种形态,它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围绕着我们的生活,只有当对象能触动人们对生活美的感受时才能认为该对象是美的。 4,艺术性。美是艺术的重要特性,没有美就没有艺术;艺术以美为目标,因此,一个美的对象是包含艺术性的,通过艺术性可以表现出美的品质。 11. 请分析下面材料的审美意义:(本文要点500字) 1)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2)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论述:均为辛弃疾的词。 对移情做出归纳:移情从内模仿的完结处开始,表现为主体的主动性。所移之情与客体的性质或客体性质的某方面有同质之处。移情突出的是主体情感的辐射作用。移情是主客体的浑然合一。(P69) 1)词一:一二句寄情于景,,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寄托遥深,表现无限的怅惘。“青山”如马是词人驰骋疆场的渴望,但烟雨又遮住了青山。这是移情之一,给无生命的静止客体灌注生命。「望来终不来」写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不说愁,而愁极深,虽极感慨,仍以蕴藉出之。人们说头发因为愁而白,那沙鸥岂不是一身的愁,拍手笑之,似乎不再惆怅,但「愁」并未消失。鸟愁是虚,人愁是实,实际上「一身都是愁」是与「烟雨却低徊,望来终不来」暗中息息相关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移情之二,将动物通过移情拟人化。 2)词二读起来明白如话,满纸酒气,可是大痛藏于其间。上片,一句是说唯醉里聊可欢笑,醒时苦痛自知。“要愁哪得工夫”,是躲避语,这点醉里的工夫就不要再让我愁了。“近来”二句, 通过反话表达圣贤书无用,实是批判现实的无道。下片写醉态极逼真,亦含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抗争。心情外射,将人情移入客体,移情之三体现的淋漓尽致。 12.从美的特征角度对比分析下面两首诗歌。(本文要点750字)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 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泪》杨亿 锦字停杼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谁闻垅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拭袂时。汉殿微凉金 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多情不等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论述: 1)美具有客观存在性,具有物的尺度的完善性。美是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美是一个感性具体的存在。让我们去听听那悠远的晚唐之音。“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晚唐政乱飘摇,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旋涡并成了牺牲品。《泪》是一首伤春之作,前3联列举历史上6件与悲哀有关之事,写6种泪。——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谁闻垄水回肠后,更听巴猨拭袂时。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2)美具有形象的可感性。美,不是不可捉摸的。凡是美,都可以直接被人们的感官感知,都具有形象。如李诗中的人间美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而宋诗《泪》中 列举历史上6件与悲哀有关之事,写失宠、别离、伤逝、怀德、绝域怀乡与英雄末路等6种泪。美与形象是结合在一起的。 3)美符合人的尺度,与人有内在同一性,具有感染性。任何事物的美,都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给人一种享受和陶醉。美是一个整体,它与人的尺度是相互依存的,有内在统一性,美的感染性也是从这种统一中表现出来的。“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泪》最后一联写出了诗人感伤身世之泪。 4),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客体形式中必然包含着符合自己形式的内容。《锦瑟》一诗中,正是最好体现,优美的意向,华美的辞藻,雅美的典故,工整的对偶,与深情的思念,美好的回忆,人生的惆怅集合,使读者感受到无穷的意味。而《泪》一诗,形式上同样优秀,但是悲苦的主题却十分的空洞,没有层层的深入感。 13,试论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产生了那些方面的结果。 柏拉图曾问:什么是美,他不是问的什么是具体美的东西。而是问为什么这些东西是美的,不同的事物我们都说它美,说明这些不同的事物中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决定着我们要叫它为美,是什么东西决定了它们是美的,这就是美的本质问题。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产生了以下三种结果: 1)使西方文化产生了美学 美是什么之问意味着,只有把握了美的本质,才能把握具体的审美对象。这样追求美的本质,是理解各种具体之美的基础。两千年来,从追求美的本质开始去建立一个美学体系。他们一次次对美的本质的不断追问,构成了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2)改变了关于美的观念 柏拉图之问意味着一种对美是什么的思维方式的确立。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具体之美和美的本质的关系。二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又是被决定者和决定者的关系,美的本质是决定者,决定着一切具体事物之为美,具体事物是被决定者,它们靠了美的本质才成为美。 柏拉图之问以一理论逻引向了两种结果:其一是美的等级划分。美的本质为高级,具体的美是低级。其次,有了美的本质,人们知道自己以前认为的美,在严格意义上,不是美。所以如何辨析真正的美,就要懂得美的本质,懂得美学。 3)追求美的悖论 美是什么之问使人面对美的事物时,不把思想局限在这一事物本来有限的美上,而是追问在它之后或之上的决定它之为美的本质。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柏拉图最后说:“美是难的”。西方文化一直处于渴求知道什么是美而又始终不知道美是什么的精神困境之中。 14.美学中的审美对象可分为自然对象和人类加工(或创造)对象两大类。你认为它们各自有怎样的审美特征,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它们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什么必然性吗,以上问题请用事实材料加以表述。 美学中的审美对象可分为自然对象和人类加工(或创造)对象两大类。美也分为自然美和人工美。 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比如园林,西方园林所体现的就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人类加工(或创造)对象,就离不开对象本身,是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人工创造的对象,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15.请用事实材料说明中西美学的差异性。 中国文学讲究意境,要“言有尽,意无穷”,语言上也是“话有三说,巧说为妙”。绘画上更是讲究留白。都说太过 直白的东西就缺乏美感,没有了想象空间,不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对西方文学了解不深,凭感觉来看,现代西方美学讲究冲击力,文章要简洁有力,以能抓住眼球、让人记住或者震撼为目标,越直接越好,都是用简洁有力的手段直接表达主题。 进一步看,中国文学纪实作品罕见,大多数流传下来的是文人娱乐消潜的工具,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所以重在表现技巧不在主题。对技巧的追求的苛求,有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作证。 近代的西方文学,应资产阶级革命而产生,一切为了生产效率,不知不觉中沾满了务实的气息,为宣传资产阶级政治纲领和产品,文学成为手段,一切为了目的服务,直入主题。所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才会获诺贝尔文学奖,极为简洁有力的文字,表现出宏大的人与自然的主题。从这个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说鲁迅曾获得提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鲁迅的“匕首”文风还是和西方近现代审美有些接近。 从哲学上讲,中国古典哲学讲究“天人合一”,是一种融合的审美观,一般美学体现在自然、宁静,要留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西方讲究“实用即真理”,是一种利益关系,也就是万物为我所用,所以在审美上主要也是为表现主题所用。
本文档为【美学概论论述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8
浏览量: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