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3年中考考点预测[策划]

2013年中考考点预测[策划]

举报
开通vip

2013年中考考点预测[策划]2013年中考考点预测[策划] 2013年中考考点预测—课内文言文 时间:2013-03-25 10:52:47 来源:树才学校 作者:树才学校 资源分类: 考试攻略 所属年级: 初中三年级 所属科目: 语文 资源评分: 8 邹忌选择汇总14套 (一)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修八尺有余(高) 弗如远甚(不) B.朝服衣冠(衣服) 面刺过失(指责) C.时时而间进(时时刻刻) 谤讥(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D.市朝(公共场合) 明日(明天) 5下列句子中的...

2013年中考考点预测[策划]
2013年中考考点预测[策划] 2013年中考考点预测—课内文言文 时间:2013-03-25 10:52:47 来源:树才学校 作者:树才学校 资源分类: 考试攻略 所属年级: 初中三年级 所属科目: 语文 资源评分: 8 邹忌选择汇总14套 (一)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修八尺有余(高) 弗如远甚(不) B.朝服衣冠(衣服) 面刺过失(指责) C.时时而间进(时时刻刻) 谤讥(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D.市朝(公共场合) 明日(明天) 5下列句子中的“之”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D、王之蔽甚矣 6、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齐王纳谏,齐国最终“战胜于朝廷”,这表现了齐王善于纳谏,也从侧面写出了邹忌善于讽谏。 B、对邹忌的美,其妻、妾、客的回答语气有差别:其中妻的语气最重,因为邹忌确实比徐公美,妻是发自内心的赞美。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人数的变化显示着齐王纳谏,并不断改正自身不足,齐国政治清明。 4.答案A B. 服 穿戴C. 时时 不时,有时候D. 明日 第二日 5.答案:A分析:A的,其余消独 6.答案:B分析:其妻是因为偏爱他,才说他比徐公美 (二)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5加点“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之”意思用法相同一项( ) A(徐公来,孰视之 B(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6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4答案: C 受蒙蔽 5.答案: B 的 6.答案: D (三) 1、下列加点字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君美甚:非常 B面刺寡人之过:当面/期年之后:半年 C皆朝于齐:朝见/王之蔽甚矣:蒙蔽 D门庭若市:城市/吾妻之美我者:认为我美 2、下列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门庭若市/若为佣耕 B吾妻之美我者/无可进者 C臣之妻私臣/由此观之 D皆朝于齐/苍鹰扑于殿上 3、《邹忌讽齐王纳谏》表述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文字表现出邹忌是个头脑敏锐、善于分析事理、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政治家。 B、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齐王是个能够接受臣下意见,关心民众疾苦的统治者。 C、作者要表达的主张是:要“战胜于朝廷”。 D作者还表达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主题。 答案:1A.2D.3C 直言不易 (四)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之蔽甚矣 蒙蔽 | 谤讥于市朝 议论 B朝服衣冠 早晨 | 臣之妻私臣 偏爱 C期年之后 满一年 | 时时而间进 间或 D能谤讥于市朝 集市 | 熟视之 仔细 2.下面语句中用法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旦日 | 明日 B数月之后 | 停数日 C.吾妻之美我者 | 出入之迂也 D.而形貌迤逦 | 而复问其妾也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绉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表现了绉忌有自知之明,明智精细,善于推理,借助生活小事讽喻齐王的谋臣形象,表达了作者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的愿望。 B.绉忌把驾驶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C.作者最后分为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概括表明齐王在纳谏过程中,努力整顿和改革政治的实现。 D.绉忌纳谏后,最后一句表明齐国强大了,而齐国强的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齐国人才济济,有很多类似于绉忌的人。 答案:1.C 2.D 3.D原因是广开言路 (五)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身高 B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通“熟”,仔细 C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 偏爱 D王之蔽甚矣 蔽:蒙蔽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例句:徐公来,孰视之 A.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 燕、赵、韩、魏闻之 D.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3分) A. 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B.邹忌采用“讽喻”的方法进谏,说理生动、自然简明,令齐威王易于理解和接受。 C. 本文的主旨是:只有多方听取意见,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 D. 从邹忌不断窥镜而自视、反复询问他人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自信的人。 4.、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臣之妻私臣 偏爱/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私情 B、妾之美我者 无实义,放在主谓间,消独/齐国之美丽者 的 C、皆以美于徐公 比/皆朝于齐 D、时时而间进 间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离间 答案1D.2C.3D.4D (六)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劝谏的对象是齐威王,其目的是让齐威王听纳忠言,振兴齐国。 B文章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这种托物寓理的写法是《战国策》的特点。 C文章在叙事的时候,仍然注意人物刻画。它的主要人物邹忌。 D实际上,邹忌从来没有受蔽,他一直是清醒的,并且善于思考。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B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是邹忌讽谏时设喻说理的前提。 C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写到了妻、妾、客的赞美,从中悟出婉言让人愉悦的道理。 D邹忌讽谏时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3、对文章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通过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真实的意见,做到“纳谏除弊”,才能把事情办好。 B文章第一段是纳谏的原因。写三问三答,最后引出与徐公的对比,写出徐公从自信到自惭到自悟的过程。 C文章第二段为课文的中心。邹忌见威王之后,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谏。使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D文章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广开言路,对于积极进谏者,分不同的情况给予奖赏,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4、选出对文意理解的一项( ) A(本文通过邹忌对自己家庭间事情的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B(邹忌,作为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C(邹忌,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D(从文中进谏的人“门庭若市”等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平时不善治理国家,问题百出,否则也不会这么多人进谏,由此说明他是一位昏君。 5、选出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 ) A(邹忌欲言劝谏大事,但却从家庭琐事谈起,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从心理人情相通的角度,最终达到进谏成功的效果。 B(邹忌运用对比推理,由私臣、畏臣、求臣而被蒙蔽,推知私王、畏王、求王而亦受蒙蔽,国事、家事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了。 C(齐王决定纳谏,谏分三种,赏分三种,不到一年,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D(由于齐威王能虚心纳谏,所以齐国不战而胜,燕、赵、韩、魏都纷纷主动前往齐国拜见齐王。 6、选出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 ) A(本文情节完整,人物生动。全文只有300多字,情节却相当完整,对人物刻画讲究,如齐王在文中只两个动作,贤君形象却跃然纸上。 B(本文巧设比喻,以大喻小。以生活小事来说明纳谏的重要,娓娓道来,入情入理。 C(本文叙事简洁,剪裁巧妙。如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后来进谏时,却只作概括叙述。 (本文语言生动幽默。如邹忌的三问,内容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D 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内容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不大一样。 答案1B非托物喻理.2C.3B是邹忌从自信到自惭到自悟.4D齐王非昏君.5B类比.6B以小喻大 东阳选择汇总14套 (一) 4、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弗之怠 怠:懈怠 ,、走送之 走:快步走 ,、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 ,、俟其欣悦 俟:等待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俟其欣悦 安陵君其许寡人 ,、久而乃和 足肤皲裂而不知 ,、无从致书以观 计日以还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益慕圣贤之道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作者讲述自己求学时道路之苦,生活之苦,是感慨今不如昔,世风日下。 B、 文中极度渲染环境之恶劣,表现的是求学之路的艰辛,从而反衬出作者求学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 C、 求学虽苦,但苦中有乐,内心有了精神的安慰,思想有了知识的寄托,因而就不觉得“口体之奉不若人”了。 D、“色愈恭,礼愈至”两个“愈”字,相当传神,既写出了作者态度谦和,又反衬出作者求师的艰辛,进一步体现了作者之“嗜学”。 答案4B.5D.6A目的是劝勉马生勤学 (二) 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常趋百里外 趋:跑 B(俟其欣悦 俟:等到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常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 A 或遇其叱咄 或凭或立 B 足肤皲裂而不知 国险而民附 C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 略无慕艳意 人物略不相睹 6.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4.A 趋:快步走。 5.D 一点儿。 6.B 目的是劝勉马生勤学 (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 A、作者用大量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是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与教育作用; B、文章开篇写“手自笔录”来解决嗜学与家贫的矛盾,描述了借书、抄书、还书的 艰辛,勤奋刻苦的结果是“遍观群书”; C、文章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适当之处加以渲染和对比描写,同时还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思想; D、文章分别叙述了作者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毅力,一是借书,二是求教,三是负笈远游,表现了作者在艰苦条件下刻苦勤奋、毅力非凡的学习精神。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文章写了幼时得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B、文中用“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了 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C、文章总共进行了三次对比,意在反衬出作者的“勤且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度; D、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答案:(1)B未言借书之艰辛 (2)C 4次 (四).(1)下列虚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弗之怠; B.或遇其叱咤; 当余之从师也。 门人弟子填其室。 C.俯身倾耳以请; D.久而乃和 不敢出一言以复。 足肤皲裂而不知。 (2)下列虚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 B. 烨然若神人 以 若 以衾拥覆。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 之 至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色愈恭,礼愈至 答案:1C 2 C (五)1、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走送之(代指书)。 B.从(跟从)乡之先达。 C.或(或许)遇其叱咤 。 D.则(就)又清焉。 2、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计日以(用,把)还。B.俟(等待)其欣悦。 C.礼愈至(周到)。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中间)。 3、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主人日再食(伙食)。 B.腰(腰)白玉之环。 C.烨然(„„的样子)若神人。D.故余虽(虽然)愚。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义正辞严 答案1 C(有时)2 A 来3 B(腰佩) 4B 唐雎—选择汇总28套 (一)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应 /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B、而君逆寡人者 违抗 /非若是也 如果 C、秦王怫然怒 „„ 的样子 /休祲降于天 从 D、今日是也 这样 /寡人谕矣 明白 7、下面语句中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孤之有孔明 D、贤能为之用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8 A、选文第1段就表现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中一个“其”字充分表现出秦王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 B、面对秦王的无理要求,唐雎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为理由,态度鲜明,语气坚定,干脆地予以了拒绝。 C、选文第3段矛盾加剧,变得更加尖锐,秦王以“天子之怒”进行威胁,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D、唐雎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例,来表明自己也将与秦王同归于尽,可见唐雎面对残暴的秦王也束手无策,只能用死来完成使命。 答案:6B.7C.8D (二)6(下面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向是 (2分) A 请广于君 ( 扩大 ) B虽千里不敢易也( 即使 ) C 天下缟素 (穿丧服) D长跪而谢之曰 ( 致谢) 7(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2分) A(辍耕之垄上 B.送孟浩然之广陵 C.专诸之刺王僚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8(对文段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分)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两句是秦王的质问,也透露出其威胁之意。 B(“否,非若是也”唐雎的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 C(唐雎强调安陵君不肯易地的原因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这一句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既说明安陵君宁“守”不“易”是崇仰先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御敌之心,倒有扩张之意。 D(唐雎复述安陵君的答辞,但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成反问句,是为了缓和双方的矛盾,是一种外交技巧。 答案6.D.7C.8C (三) 1(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愿终守之 愿:原意 C(天下缟素 缟素:丧服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虽: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虽千里不敢易也 B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以:以头抢地耳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者:以君为长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写唐雎以布衣之怒反击天子之怒,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文末说秦王“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D.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事例的用意是一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否则便挟天子以令诸侯,令秦王无可奈何 1答案: A2答案:C3答案:D非挟天子以令诸侯 (四) 1.下列句子中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秦王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不怕牺牲、外强中干 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事例的用意是一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否则便挟天子以令诸侯,令秦王无可奈何 C.全文最后一段描写唐雎的神态的变化是从侧面烘托他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D.文末说秦王“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2.对文段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两句是秦王的质问,也透露出其威胁之意。 B(“否,非若是也。”唐雎的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 C(唐雎强调安陵君不肯易地的原因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这一句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既说明安陵君宁“守”不“易”是崇仰先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御敌之心,倒有扩张之意。 D(唐雎复述安陵君的答辞,但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成反问句,是为了缓和双方的矛盾,是一种外交技巧。 3.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第1段就表现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中一个“其”字充分表现出秦王居高临下, 盛气凌人的姿态。 B、面对秦王的无理要求,唐雎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为理由,态度鲜明,语气坚定,干脆地予以了拒绝。 C、选文第3段矛盾加剧,变得更加尖锐,秦王以“天子之怒”进行威胁,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D、唐雎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例,来表明自己也将 与秦王同归于尽,可见唐雎面对残暴的秦王也束手无策,只能用死来完成使命。 4.下列说法不当的是( )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 唐雎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出使秦国,可以说是临危受命。 唐雎说“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言下之意是觉得秦 王用于交换的五百里土地太少了。 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秦王最后对唐雎“长跪谢之”,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了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 5.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无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文章第一段,谢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可见唐雎是临危受命 文章第二段唐雎委婉地拒绝了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立场 故事的结果是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谢之”表示屈服 答案:1D.2C.3D.4C.5C非委婉,是严正立场 (五)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庸夫之怒也 表判断语气/天下缟素。 穿丧服 B、故不错意也 通“措”,置/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轻视 C、请广于君 广大/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为易 D、非若是也 这样/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成为四个人 7、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译: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译: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C、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译: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D、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容易,怎么仅仅值方圆五百里呢, 8、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徒 :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B、于:受地于先王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其:安陵君其许寡人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D、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大易小 9、对本文人物的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唐雎优柔寡断,秦王骄横凶暴,不可一世。 B、唐雎不畏强秦,忠贞爱国;秦王骄横凶暴,色厉内荏。 C、唐雎一直胆大心细,秦王始终胆小怕事。 D、唐雎不畏强暴,刺杀了秦王;秦王善辩却理屈词穷。 10、“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的潜台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用“天子之怒”对抗“布衣之怒”,即使“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也宁愿天下人负我,不愿我负天下人。 B、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C、秦王指责唐雎“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安陵君屈从他的意志。 D、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不堪设想。 答案:6.C 7.D 8.D 9.B 10.D (六)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因:因为 C. 否,非若是也 是:这样 D. 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 直:只,仅仅 7.下面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安陵君其许寡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D(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为坛而谋,祭以尉首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两句是秦王的质问,也透露出其威胁之意。 B(秦王由开始时杀气腾腾到后来“色挠,长跪而谢之”充分体现了其虚弱的本质。 C(“彗星袭月”,“白虹贯日”等本是自然现象,本文将这些现象与人事联系,是为了突出天子的威力,也表现了唐雎的迷信思想。 D(文章最后一段,对秦王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他对唐雎的恭维明显言过其实, 正面表现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同时也烘托出唐雎的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答案: 6.B 7.D 8.C (七)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应 /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B、而君逆寡人者 违抗 /非若是也 如果 C、秦王怫然怒 „„ 的样子 /休祲降于天 从 D、今日是也 这样 /寡人谕矣 明白 7、下面语句中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孤之有孔明 D、贤能为之用 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第1段就表现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中一个“其”字充分表现出秦王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 B、面对秦王的无理要求,唐雎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为理由,态度鲜明,语气坚定,干脆地予以了拒绝。 C、选文第3段矛盾加剧,变得更加尖锐,秦王以“天子之怒”进行威胁,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D、唐雎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例,来表明自己也将与秦王同归于尽,可见唐雎面对残暴的秦王也束手无策,只能用死来完成使命。 答案6B.7C.8D (八)6(下面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向是 (2分) A 请广于君 ( 扩大 ) B虽千里不敢易也( 即使 ) C 天下缟素 (穿丧服) D长跪而谢之曰 ( 致谢) 7(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2分) A(辍耕之垄上 B.送孟浩然之广陵 C.专诸之刺王僚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8(对文段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分)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两句是秦王的质问,也透露出其威胁之意。 B(“否,非若是也。”唐雎的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 C(唐雎强调安陵君不肯易地的原因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这一句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既说明安陵君宁“守”不“易”是崇仰先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御敌之心,倒有扩张之意。 D(唐雎复述安陵君的答辞,但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成反问句,是为了缓和双方的矛盾,是一种外交技巧。 答案6D.7C.8C 出师表—选择汇总21套 (一)1(对于全文段义理解正确的是( ) A( 在分析魏国优势劣势的基础上,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开张圣听) B( 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与对先帝的无限同情。 C( 追述先帝托孤以来的心情及做法,阐述自己兴复汉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报先帝忠陛下之情。 D( 再次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表明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信心。 2(对全文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蜀汉后期诸葛亮安邦定国的一种策略:以守代攻,与其主动出击还不如坚固防守。 B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出师前写下了这篇表文。 本文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 C(诸葛亮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D(诸葛亮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有激发刘禅的爱国情怀的作用。 3(下列语句搭配错误的是( ) A(当前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C(作者志趣: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D(临危受命: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C分析:A(是蜀汉;B(是感激;D(是出师。 2.B分析:A(以攻代守,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主动出击C(北D(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3.C分析: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二)4(选出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要在乱世中活下来就不错了,哪里还去想在诸侯那里扬明显身呢,)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因此十分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C、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打了败仗的时候还接受重任,在危急的关头奉命出使) D、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庶民百姓虽然才能平庸,但是要靠他们才能除掉奸臣顽敌) 5(写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3分) A、作者自叙身世经历,说明先帝创立基业之艰难,意在暗示陛下守成不易,一定不能忘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B、作者自叙本志及功业,意在向陛下表明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才能和雄心。 C、作者忆先帝“三顾”之恩和临崩托孤之事,表达了忠于先帝和陛下的真挚感情和“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作者自叙经历是为了颂扬先帝的伟业,意在警示陛下要明白自己的职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6(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4(B 5(C 6.(B (三) 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时 B.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C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遗留 D.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咨:询问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塞忠谏之路也 悉以咨之 B. 则汉室之隆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C.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D .孤之有孔明 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面选文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了广开言路、亲贤远佞两条建议。 B. 作者为了突出广开言路的重要,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谈,更能让人动心。 C. 从选文的叙事、议论和抒情中,可以感到作者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D. 写法上首先从打开进言之路谈,在此基础上再谈赏罚分明和亲贤远佞的问题,这样说理主次分明,更能让人接受. 1.C 2.B 3.A (四) 10(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第一段写自己生平,意在表达后主应具感恩戴德之情,表明自己前面所言都属忠谏. B.回忆21年不平凡的经历说明先主和自己创业艰难,激励后主不可半途而废。 C.选文第二段“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说明此次北伐目的。 D.两段文字追述以往经历,说明北伐目的,表明自己劳苦功高,志向远大,要求后主不要听信谗言,加害自己。 11.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帝”是指刘备 ,“陛下”是指刘禅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此”指代 “今汉室倾颓,奸臣窃命.” B(第?段在分析形势之后,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陛下之恩而愿报效,提出 “开张圣听”的建议,并指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恢弘志士之气” C(诸葛亮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曾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来评价这篇文章。 D(“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出师>>表文以记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12.下列句子中,表明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一项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C(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D(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C 2.C 3.D (五) 13(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夙夜忧叹(早晚) B (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 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 (以塞忠谏之路也(塞满) 14、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C 咨臣以当世之事 D. 以塞忠谏之路也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 B 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 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 C 诸葛亮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 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D 这篇文章是主旨是希望后主能够亲贤远小 最终目的是为了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1.D 2.D 3.D (六)16.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躬耕于南阳 达于汉阴 B、„„败军之际 „„兵革之利 C、先帝不以„ 以俟夫观人风者„ D、苟全性命„ 奉命于败军„ 17.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说明北伐的时机已成熟。 B、作者用“报先帝”、“忠陛下”收结这一层意思,表达对后主无限“感激“之情。 C、“忧“、”愁“二字,深刻表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D、这一层叙述接受先帝“托付“,”“夙夜忧叹“,惨淡经营的苦心。 18.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先帝“临终寄臣以大事“交代了作者出师北伐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先帝的夙愿。 B、“忧“、”愁“二字,深刻表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受命以来“作者分两步行动,首先平定南方,然后北伐中原,从而完成了先帝的托付。 C D、本段以记叙为主,陈述作者的心愿,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情。 16.B 17. B 18.C (七)1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亲贤巨,远小人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A B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C D 愿陛下亲之信之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0、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组(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躬耕于南阳 A B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苟全性命于乱世 遂许先帝以驱驰 今南方己定,兵甲己足 C D 杂然相许 兵革非不坚利也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 陟罚臧否(善恶) B. 性行淑均(平) C. 此皆良实(善良、诚实) D. 引喻失义(适宜、恰当) 19.D 20.B 21.C 醉翁亭记 (一),、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何陋之有 ,、辍耕之垄上 ,、邻人之孀妻 ,、渔人甚异之 ,、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对第?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答案:1C.2,.3, (二)6 选出加点词与“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的“于”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三顾臣于草庐中 C皆以美于徐公 D骈死于槽枥之间 7选出加点词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的“翼然”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形 C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将军身披坚执锐 8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一篇游记,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C文章第二段写了山中春秋冬夏四时之景及宴游之乐。 D文章末段写了“乐”的几种境界,以“太守之乐”为最高境界,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醉翁之意”。 答案:1A2B3C (三)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B(野芳发而幽香 香 C(山行六七里 沿着山路 D(佳木秀而繁阴 滋长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泉香而酒冽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B(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行者休于树 D(醒能述以文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 B. 写宴饮之乐,作者故意宕开一笔,不直入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这样写,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 C. 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的主旨。 D. 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读罢却又让人觉得不仅仅是在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许多的思想情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既有“乐民之乐”, 也有一种寄情山水的消极的情绪。 答案4、B 5、C 6、D (四) 1.下列句子中词语未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将军身被坚执锐 D.佳木秀而繁阴 2.下列句中“之”字意思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 B.山间之四时也 C(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山水之乐 3.下列句子意思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景视角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俯而仰,由全部到局部再到个别。远镜头照山,近镜头照水,特写镜头照亭。 B.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共六幅画面,是山水之乐的具体内容,是欣赏之乐。 C.第三段“滁人”是太守治下的百姓,他们老老少少,热热闹闹,悠然自得,自得其乐,是百姓之乐。 D(第三段“众宾”是太守的幕府和下级,他们在工作时随太守入山宴饮,不顾公务。 答案:D C D (五) 1(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个的是( ) A云归而岩穴暝 B杂然而前陈者 C佳木秀而繁阴 D水落而石出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泉而茗者”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这谁 B伛偻提携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山行六七里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旨应理解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 B第三段开头写滁人的游乐,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C写出太守的宴饮之乐,不直入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醉在其中,是因为泉香酒冽。 答案:1B.2A.3D与民同乐 (六) 5、下列句中方框内词语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泉香【而】酒冽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佳木【秀】而繁阴 D、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间【之】四 6、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写景由近到远,“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踞临泉上。 B、文章一共描绘了四幅图画。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滁人游。 C、文中“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句将山水之乐具体化。 D、本文意境优美,分别从: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换之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 答案:1C 2D 3C A、本文第一段写景由远到近,“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踞临泉上。 B、文章一共描绘了四幅图画。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D、本文意境优美,分别从: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换之美,动静对比之美,四个方面进行描写。 岳阳楼记选择20 套 1.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正确的一项( )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驻守) B.朝晖夕阴(晖:光辉) C.沙鸥翔集(集:鸟停息在树上) D.宠辱偕忘(宠:宠爱) 2.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连月不开 日出而林霏开 B.横无际涯 左手倚一衡木 C.而或长烟一空 上下一白 D.百废具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的写景过渡到下文以情景交融的笔法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B.三四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对应为一喜一悲,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迁客骚人”相同的人生境界。 C.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D.本文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C 2.C 3.B 4.下面各句中,对画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增其旧 制(规模) B连月不 开(打开) C然则 何时而乐耶(既然这样,那么)D至若春和 景 明(日光) 5.比较下列各组中画线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而者之为 B 此则岳阳搂之大观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 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 6.对课文理解有误的是( ) A 作者在文中略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原因是“前人之述备矣” B 《岳阳楼记》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因此规箴友人 C 《岳阳搂记》作者以个人感受为重,体现与民同乐的思想。 D 本文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4.B 5.B 6.C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予观夫(那)巴陵胜状(胜状:好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备:详尽) C. 越明年(越:跨过) D. 薄暮冥冥(薄:迫近)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B. 忧谗畏讥 能谤讥于市朝 C. 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 D.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作青云白鹤观 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B. 作者略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原因是“前人之述备矣”。 C. 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政治抱负,并以此规劝友人。 D.本文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 7.C 8.D 9.D 10.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浮光跃金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B. 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 C.去国怀乡 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连月不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望天门山》) 11.“先天下之忧而忧”一句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天下之,忧,而,忧 B. 先天下,之,忧而忧 C. 先天下,之忧,而忧 D. 先,天下之忧,而忧 12..下列加点的“于”与“多会于此”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D.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10.C 11.D 12.B 13..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尝试着了解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情。 B.我经常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 C.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D.我曾经寻求过古时仁人志士们的心情。 1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的意思是居住在高高的庙堂里。 B.“处江湖之远”的意思是指在遥远 的江湖间漂泊流浪。 C.这段文字运用了引用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明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 13.C 14.D 1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连月不开 旁开小窗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作青云白鹤观 C. 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D.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17.下列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固以怪之矣 C. 以塞忠谏之路也 D. 扶苏以数谏故 18.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B. 第?段中,“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过渡到下文以情景交融的笔法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C. ?,?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对应为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D. 第?段是全篇的重心,表达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负和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 16.B 17.D 18.D 19.下面各句中,对画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增其旧 制(规模) B连月不 开(打开) C然则 何时而乐耶(既然这样,那么) D至若春和 景 明(日光) 20.比较下列各组中画线的字,意识相同的一项是 ( ) A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而者之为 B 此则岳阳搂之大观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 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 19.B 20.B
本文档为【2013年中考考点预测[策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77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2KB
软件:Word
页数:3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7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