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试卷2

马克思试卷2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试卷2综合试卷(二) 一、单选(20分) 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B ) A.世界是发展的 B.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C.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D.世界是物质的 2、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 D )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准确地说明...

马克思试卷2
综合试卷(二) 一、单选(20分) 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B ) A.世界是发展的 B.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C.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D.世界是物质的 2、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 D )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准确地说明了世界的本源 B.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上帝造人”是宗教的观点,是正确的 4、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看,可分为两大思潮,这两大思潮是( A ) A.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B.存在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C.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 D.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5、发展的实质是 ( D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D ) A承认联系与承认孤立的对立 B.承认发展与承认静止的对立 C.承认全面与承认片面的对立 D.承认矛盾与否认矛盾的对立 7、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8、2003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人类实践的构成要素这个角度来看,承担此次任务的“神州五号”飞船属于( D ) A.实践的主体 B.实践的客体 C.实践的手段 D.实践的中介 9、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 A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 10、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 B )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1、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2、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A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C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14、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1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16、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17、从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不同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可分为(D)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经济意识和政治意识 C.阶层意识和阶级意识 D.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1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B ) A.历史宿命论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1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A )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自然属性 C.人的道德品质 D.人的心理素质 20、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C ) A.社会的经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B.社会的政治制度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社会精神文明的程度 二、多选(20分)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BCD )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 D.否认了世界的矛盾性 2、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 AB ) A.心外无物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理在事先 D.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 BCD ) A.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社会规律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 AD ) A.与事物不可分 B.与事物直接同一 C.与事物并非直接同一 D.客观的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BC ) A.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B.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C.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D.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6、“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意味着( BCD )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没有任何差别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客观实在性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在自身内部的矛盾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 7、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BCD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8、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ABD )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C.人的本质是自由 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9、“白马非马”的命题( ABD )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BCD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三、辨析题(任选6题, 30分)。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错,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或者说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并非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 错,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但人脑本身并不产生意识.意识就其形式而论是主观的,就其内容而论则是客观的.一切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错,新旧事物有着根本的区别,新事物是在否定旧事物的基础上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但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扬弃,即批判地继承.新事物在抛弃旧事物的糟粕的同时,批判地继承了积极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并把它们作为自身存在与发展的 基础.如果绝对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失去联系,新事物就失去了得以产生的基础,更谈不上发展. 4、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错,所有的唯物主义派别在认识论上都主张反映论,即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然而,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才是能动的反映论.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错,科学技术并不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要素,而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渗透在生产力诸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科学技术也不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它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通过实体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 7、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错,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由于人的社会关系会发生变化,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8、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错,社会意识虽然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在发展变化上具有不同步性.社会存在变化以后,同原有的社会存在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不会立竿见影地全部消失,在一定的时期内,旧的社会意识依然存在,并阻碍社会的发展.但 是,旧的社会意识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社会存在的进一步的变化,旧的社会意识或迟或早总要消失. 四、材料题。(16分。) 材料题(一) 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们作出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 材料2:休谟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材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 材料3: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须的足够的感官。 请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 (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1)材料1的观点带有不可知论的倾向。材料2的观点是不可知论。材料3的观点是可知论。 (2)他没有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没有看到认识能力具有无限性的一面。 (3)人的感官是把人的意识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不是二者分隔开来的屏障,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自己的感官,我们的知觉就能达到与知觉的事物的本质相符合。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分辨感性知觉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 材料题(二)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摘自孟德斯鸣?论法的精神?) 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其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保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合理性在于:夸大自然环境的作用,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五、论述题(任选1题14分) 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目标及其重大意义。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有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而这两部分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三个代表”为统领,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 (3)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即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目标: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共同的根本目的,是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②经济是基础,政治和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政治和文化建设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只有把经济搞上去,生产发展了,人民生活提高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政治文化建设才有深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③政治和文化对经济又有巨大反作用,所以我们在抓紧经济建设的同时,又要搞好政治和文化建设。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发挥我党的政治思想工作优势,以促进经济建设,并保证经济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行。 3、如何理解人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1)所谓人的价值,就整个人类来讲,是指人类对世界的改造及其成果能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程度和状况,反映的是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是自我价值:一是个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这是社会价值。这两方面是辨证统一的,当他们发生冲突时,社会价值处于主导和中心地位。 (2)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作为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在这两方面中后者是更重要的标准,因为社会要提供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产品,首先得先把它创造出来,要求个人为社会尽责。两者矛盾时,我们主张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因此,我们主要是从个人对社会进步贡献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有价值的人。社会主义的“人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首要强调人民的价值,认为只有在人民价值中才能谈到每个人的价值,个人价值只有靠社会和集体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时,要提倡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本文档为【马克思试卷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法学
上传时间:2019-08-24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