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编辑】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补贴制度与政策选择 作者:程国强

【编辑】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补贴制度与政策选择 作者:程国强

举报
开通vip

【编辑】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补贴制度与政策选择 作者:程国强【编辑】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补贴制度与政策选择 作者:程国强 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补贴制度与政策选择 程国强 一、我国农业补贴的制度变迁与政策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业征税等方式汲取农业剩余,长期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全面实现由剥夺农业向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型,初步建立新时期农业补贴的制度框架。本文根据我国工业化发展历程,系统回顾建国以来农业补贴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分析揭示农业补贴政策转型的基本特征。 (一)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农业负保护 ...

【编辑】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补贴制度与政策选择 作者:程国强
【编辑】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补贴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与政策选择 作者:程国强 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补贴制度与政策选择 程国强 一、我国农业补贴的制度变迁与政策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业征税等方式汲取农业剩余,长期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全面实现由剥夺农业向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型,初步建立新时期农业补贴的制度框架。本文根据我国工业化发展历程,系统回顾建国以来农业补贴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分析揭示农业补贴政策转型的基本特征。 (一)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农业负保护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但由于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上的严酷封锁,我国实施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不得不依靠国内资源动员和资金积累。而当时我国工商业受战争的严重破坏,发展迟缓,几近停顿甚至倒退。因此,工业化原始积累只能依赖农业这一传统部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近半个世纪中,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总体而言,国家工业化的基本政策取向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农业剩余是工业化的基本源泉。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农业实行全面计划管理, 1 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成为我国工业化原始积累的主要实现形式。概括而言,这一时期的农业补贴制度有以下特征: 第一,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行计划管理,通过低价垄断收购汲取农业剩余。1953年,为适应工业化建设和保障城镇居民粮食供应的需要,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如,要求农民按国家规定的收购品种、收购价格和收购计划的分配数量将粮食交售给国家;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人口实行计划供应;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严禁所有私营粮食工商业、加工厂等私自经营粮食。如此,一方面,国家以低价向城市居民和工业部门供应粮食,另一方面,保持工业企业低工资和原料低成本,形成超额利润,以利、税的形式纳入国家财政,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据牛若峰估计,1952,1978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部门攫取的资金达3992亿元(程国强,1993)。 第二,对农业部门征税成为国家财政支持工业化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1950,1956年间,我国按农业人口平年收入水平,实行全额累进税率(3%,30%不等)对农业课征税赋。1956年以后,按土地性质征收不同税率的农业税,其中国有土地的农业税率为6%,集体土地仍按1955年的税率计征,约10%。1958年,我国制定了《农业税条例》,实行比例税率,税率约为10%,15%。虽然1961年调减至10%以下,随后在1964年又恢复至原税率。统计数据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1950年全国农业各税收入19.1亿元,占当年全国总税收的39%;自此到1978年间,农业各税基本维持在每年30亿元左右(其中1961,1965年稍低),但其 2 在总税收中的比重逐步下降至5.5%。这一阶段,农业部门累计为国家提供税收达821亿元(图1)。 图1 1950,1978年农业税收收入 图2 1950,1978年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注:(1)农业各税包括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契税和烟叶税;(2)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包括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和其他支出,自1998年起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包含增发国债安排的支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 第三,农业生产资料低价销售和亏损补贴,是这一阶段支持农业的主要方式。1950,1978年,农资销售价格不断降低,中央统一定价的化肥出厂价格降低7次,降价总额达26亿元;农药出厂价格降低6次,降价10亿元,销售价格降低9次,降价总额5.5亿元;农机产品价格降低10次(1959,1979年间),降价幅度超过40%;农用柴油、农用薄膜也多次降价(宋洪远,2000)。始于上世纪50年代对国营拖拉机站实施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后来逐渐扩展到柴油、农业用电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等方面。进入70年代,农资价格补贴大幅增加,仅1978年就达到了23.9亿元。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从1950年2.7亿元增加到1978年150.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应从4%提高至13.4%(图2)。但是,这20多年间,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额仅 3 1577亿元,年均78.9亿元。 1978年开始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不仅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带动和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程国强,2005)。这一时期农业补贴政策的主要特点为: 一是,通过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方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1979年国家将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超购加价幅度由原来的按统购价加30%,提高到新的统购价加50%,六种粮食(小麦、稻谷、谷子、玉米、高粱、大豆)国家统购价格平均每50公斤由10.64元提高到12.68元,提高幅度达20.9%,1980年再次提高到13.08元,1981年增加到13.49元,3年累计增幅达26.8%(程漱兰,1998)。 1985年,国家将粮食统购改革为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定购,定购品种为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定购价格按“倒三七”比例定价,即三成按统购价格,七成按超购价格。定购外的粮食品种实行市场价格,但若市场价格低于统购价格,国家仍按照统购价格敞开收购。1986,1989年,国家调减粮食合同订购数量,扩大农民议价和市场价销售数量,分地区、分品种地每年小幅度提高粮食的合同定购价格,并将合同定购与平价化肥、柴油和预购资金挂钩,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与1985年相比,1989年籼稻、小麦、玉米的合同定购价格分别提高43.3%、14.2%、21.8%。 二是,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逐步增加。1979,1985年间,由于粮 4 食收购价格提高而销售价格不变,价格倒挂使补贴支出急剧增长,粮棉油价格补贴支出从1978年的11.1亿元快速上升到1980年的102.8亿元,1985年已经达到198.7亿元。在此背景下,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出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从1979年的13.6%持续下降至1985年的7.7%;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等甚至出现了绝对量的下降(图3)。但从1986年开始,国家积极调整农业投入政策,通过规定农业投入的比重和增长幅度、建立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扩大对农业信贷支持等,增加大型水利工程、重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的投入。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和支农支出分别从1985年37.7亿元、101亿元增加至1990年66.7亿元、221.8亿元,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回升到1982年水平。 三是,农业税收仍呈增长趋势。图4显示,农业各税从1978年28.4亿元、1985年42.5亿元持续增长到1990年87.9亿元,增加2.1倍,年均增长幅度达9.9%。其中,自1985年开始,农业各税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从2.06%回升至1990年的3.11%。 图3 1979,1990年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图4 1979,1990年农业税收收入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 5 四是,部分支持农业的优惠政策被取消。前一阶段执行的农资降价政策被停止,改革为浮动价格和综合价格,该政策使磷肥、碳铵、尿素等化肥价格不断上涨;部分农资价格优惠政策也随之取消,如1982年取消了农用柴油的优惠价格,1984年又取消了农资生产企业的价外补贴和倒挂补贴。 综合而言,在工业化起步阶段,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直接或间接地从农业部门抽取资源,为工业化提供积累。据有关专家测算,1952,1990年间,我国农业部门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净资金贡献达9530亿元。其中,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流入工业部门的资金约6990亿元,占73.4%;通过农业税收流入工业部门的资金为1850亿元,占19.4%;通过农村储蓄流入工业部门的资金为676亿元,占7.1%(郭书田,2009)。 (二)工业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的农业取予平衡政策 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政策逐步由歧视、剥夺向支持、补贴转型,对农业的取予政策趋于平衡(程国强等,1998)。主要特点有: 第一,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施粮食保护价制度。1990年,为解决粮食连续丰收后农民卖粮难问题,国家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制度,建立“收购余粮、稳定生产、丰歉调剂、稳定市场”的粮食专项储备制度。保护价制度和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国家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提供重要保障。随后,国家先后提高城镇居民粮食销售价格和定购价格,基本实现了购销同 6 价,为进一步改革粮食购销体系创造重要条件。1993年实行保量放价政策,即保留定购数量,收购价格随行就市,粮食价格开始由市场供求决定。与此同时,国家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和粮食储备体系。 1993年底粮食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国家从1994年起,恢复并加强了对粮食购销、价格、市场方面的控制和干预,且连续3年提高粮食定购价格,四种粮食(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平均定购价格从0.52元/斤提高到0.82元/斤,还允许地方以此为基准价,可以在上浮不超过10%的范围内确定具体的收购价格。1997年,实行按保护价全面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保护价收购的双重作用下,粮食连续丰收、市场粮价持续下降,国有粮食企业购销价格倒挂,加上企业经营不善,亏损挂帐严重。国家用于粮棉油的价格补贴从1990年267.6亿元增加至1997年413.7亿元,到2000年达到758.7亿元,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表1)。为此,迫切要求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粮食购销政策的改革完善。 表1 1990,2003年我国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 单位:亿元 年份 粮棉油价格补贴 年份 粮棉油价格补贴 年份 粮棉油价格补贴 1990 267.6 1996 311.4 2002 535.2 1991 267.0 1997 413.7 2003 550.2 平均水平 1992 224.4 1998 565.0 1993 224.8 1999 492.3 1990,1997 267.5 1994 202.0 2000 758.7 1998,2003 584.5 1995 228.9 2001 605.4 1990,2003 403.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 第二,增加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90年代初,国家出台诸多政策文件,从投入比重和增长幅度上要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并明确提出财政投资和银行信贷等要向农业部门“倾斜”。如1993年《农业法》要求,“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 7 应高于国家财政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以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为契机,国家出台一系列向农业倾斜的支农惠农政策,当年增发的1000亿元国债中,35%用于农林水利和生态工程建设。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达到1154.8亿元,比上一年增加388.4亿元,其中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增加319亿元,占到增量部分的82.2%。到2003年,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持续增长到1754.5亿元,年均增长13.2%(图5)。1998,2004年,农业部门累计利用国债项目资金达2596亿元,占国债长期建设资金的30%(贾康等,2009)。主要用于江河治理骨干工程、大型水利工程、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建设、生态综合治理、以工代赈等支出。 第三,农民负担日益加重。如图6所示,农业各税从1991年90.7亿元增加至2001年481.7亿元,2003年已经达到了871.8亿元,平均每年增加60亿元,年均增长20.8%。1999年,全国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费总额达1450亿元,其中纳税额仅336亿元,占税费总额比重不足25%, ?三提五统高达620亿元,占42.8%(表2)。根据农业部统计,2000年农民缴纳的税费总额为1259.6亿元,人均承担141.4元,相当于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其中,人均纳税45.3元,三提五统73.5元,教育集资及附加21.7元(谢旭人,2008)。 ? “三提五统”是指村级三项提留和乡(镇)五项统筹的简称。村级三项提留,即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从农民生产收入中提取的用于村一级维持或扩大生产、兴办公益事业和日常管理开支费用,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乡镇五项统筹,即乡镇政府向所属单位(包括乡镇、村办企业、联户企业)和农民收取的用于乡村两级办学(即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村道路建设等民办公益事业的款项。 8 图5 1991,2003年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图6 1991,2003年农业税收收入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 表2 1999年我国农民负担基本情况 单位:亿元、% 农业税农业特产三提农村 清理政府性两工以其他 项目 屠宰税 总计 及附加 税及附加 五统 教育集资 收费基金 资代劳 社会负担 金额 190 116 30 620 36 200 58 200 1450 比重 13.1 8.0 2.1 42.8 2.5 13.8 4.0 13.8 100 资料来源:谢旭人:《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P41。 在这一阶段,尽管国家仍然通过征收税费等方式汲取农业资源,但财政用于农业的转移支付也快速增加,农业取予政策趋于平衡。 (三)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农业政策全面转型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 ?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明确了走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 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9 战略任务、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自2004年起,连续出台8个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中央“一号文件”, ?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共同构成新时期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度框架,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补贴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由此意味着我国农业政策的全面转型,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价格支持政策成为补贴支持农业的核心举措。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为保证粮食市场供应、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对重点粮食品种(即稻谷和小麦)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并于2005年率先在南方稻谷主产区启动稻谷(包括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预案,至今已多次实施最低收购价收购;小麦自2006年开始已经连续5年在主产区实施最低收购价收购。 特别是,自2008年起国家连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国标三等)分别从2007年的每斤0.72元、0.69元、0.69元提高至2011年的0.95元、0.93元、0.93元,增长31.9%、34.8%、34.8%;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国标三等)从每斤0.70元、0.72元、0.75元提高到1.02元、1.07元、1.28元,增长45.7%、48.6%、70.7%(表3)。实践表明,持续提高最低收购价格,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效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朱满德等,2011)。 ? 200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 10 2008年,针对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和“卖难”问题,国家适时出台临时收储措施,在主产区对玉米、大豆、油菜籽等实施临时收储措施。除2010年玉米市场价格持续走高,未实施临时收储以外,对大豆和油菜籽的临时收储措施逐步常态化。与最低收购价格类似,国家也逐步提高农产品的临时收储价格。 表3 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与临时收储价格调整 单位:元/斤 品种 执行范围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白小麦 未 0.72 0.72 0.77 0.87 0.90 0.95 河南/河北/江苏/小麦 红小麦 启 0.69 0.69 0.72 0.83 0.86 0.93 安徽/山东/湖北 最动 混合麦 0.69 0.69 0.72 0.83 0.86 0.93 低湖南/湖北/江西/早籼稻 0.70 0.70 0.70 0.77 0.90 0.93 1.02 收安徽/广西 吉林/安徽/江西/中晚籼稻 0.72 0.72 0.72 0.79 0.92 0.97 1.07 购稻谷 湖北/湖南/四川/价 黑龙江/辽宁/江粳稻 0.75 0.75 0.75 0.82 0.95 1.05 1.28 苏/广西/河南 中晚籼稻 南方稻谷产区 未启动 0.94 临稻谷 粳稻 东北稻谷产区 未启动 0.92 时玉米 东北产区 未启动 0.75 0.75 收大豆 东北产区 1.85 1.87 1.90 油料 储 油菜籽 油菜产区 2.20 1.85 1.95 注:(1)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价格的等级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为国标三等,每个等级之间的差价为0.02元/斤;(2)2008年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是国家两次提价后的价格,第一次提价为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分别为0.75、0.70、0.70元/斤,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分别为0.75、0.76、0.79元/斤;(3)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范围从2008年开始包括广西,中晚籼稻和粳稻从2008年开始包括辽宁、江苏、广西、河南;(4)不同产区的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有所差异,其中,内蒙古和辽宁为0.76元/斤,吉林为0.75元/斤,黑龙江为0.74元/斤。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政策文件整理。 第二,政策性补贴由流通环节转向生产环节,对农民直接补贴逐步成为支持农业的重要方式。2002年,国家启动大豆良种补贴政策试点,经过8年实施,良种补贴品种已逐步扩大到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马铃薯、花生、青稞、生猪、奶牛等,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和棉花的良种补贴实现全面覆盖。2004年,为加快农业机械化进 11 程,建立农机具购置补贴,对农民购置先进适用的农机具给予补贴,并不断增加品种目录,加大补贴力度。同年,中央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即粮食直补);为减轻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2006年中央又出台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这四项针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措施,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农业补贴总额和支持水平大幅提高。上述四项直接补贴,从2002年的1亿元、2004年的145.2亿元,快速增长到2009年的1274.5亿元,2010年财政预算安排的补贴资金达1344.9亿元。2007年开始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亦从21.5亿元上涨到59.7亿元,2010年预算安排补贴资金达103.2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43.5亿元,增长75%。随着直接补贴项目不断增多、补贴范围逐步扩大、补贴强度持续增加,国家财政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持续增长。 第四,农民负担大幅减轻。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000年中央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4年提出从2004年开始,农业税税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并在5年内全部停止征收;农业税附加随之降低,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取消。2005年全面取消牧业税,同时加快降低农业税税率的步伐。2006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正式废除,标志着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1999年相比,取消农业税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达1250亿元,平均每个农民减负140元。 第五,对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持续增加。为调动地方政府抓好粮油生产的积极性、鼓励粮油产业发展,中央对粮食生产大县、油料生产 12 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奶牛养殖大县实行奖励措施;中央财政加大对大中型灌区等水利骨干工程、小型农田水利等田间工程、农业科研创新能力、良种繁育与技术推广体系、农技服务与农业病虫害防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等建设的支持等。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已经由过去补贴流通环节向补贴生产环节、补贴消费者向补贴生产者全面转型,初步形成价格支持、直接补贴和一般服务支持等功能互补、综合补贴和专项补贴相结合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涵义 对农业实行补贴,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成功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经验。本文研究表明,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政策取向大体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农业负保护政策(即政府对农业部门实行索取剥夺的政策措施),工业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的农业取予平衡政策以及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支持政策的全面转型。 从政策结构看,实施了长达50多年的农业负保护政策,主要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农业税收实现;对负保护政策的调整,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实行农产品价格支持以及不断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为标志;新世纪以来全面取消农业税,探索实施农产品价格支持措施和直接补贴政策等,则意味着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农业补贴制度的基本框架。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国家自立、经济繁荣和社 13 会安定的基础。对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农业资源严重短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关键时期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建立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确保农业继续发挥基础支撑和关键保障作用,事关工业化、城镇化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全局。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明确指向、突出重点;市场导向、遵循规则;协调配套、提高效能”原则,以保障粮食基本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重点产品、重点地区和关键环节为核心,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直接补贴为主体,建立指向明确、重点突出、市场导向,操作简便、协调高效、受益直接的农业补贴制度。 二、我国农业补贴制度设计的目标与重点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建立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确保农业继续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事关整个现代化事业全局。本文从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探索研究农业补贴设计的目标取向、基本原则和重点选择。 (一)农业补贴制度设计的目标取向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目前我国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成熟,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提升,农 14 ?业补贴的能力不断增强。如粮食直接补贴等“四项补贴”规模从2002年首次启动时的1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400亿元。2008年以来,连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价格,价格支持水平大幅提高。从长期趋势看,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支持力度,是今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政策选择。 但是,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仅大致相当于上世纪60年、70年代初的日本以及80年代末的韩国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农业现代化水平也与同时期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相对发达国家而言,目前我国农业补贴支持还比较低。如2007,2009年,OECD国家的平均 ?农业补贴率为22%,其中韩国达52%,日本47%,加拿大26%,欧 ?盟23%,而我国只有9.1%。韩国、日本的农业支持总量相当于本国农业总产值的64%,美国为36%,欧盟、加拿大分别为32%和26%,我国却只有13%(见表1)。显然,现阶段我国尚不能像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给农业以巨额补贴,更不具备全面、大规模补贴支持农业的能力。 表1 2007,2009年主要国家农业补贴水平 澳大 OECD 欧盟 美国 日本 韩国 加拿大 中国 平均 利亚 农业产值(亿美元) 4594 3046 812 349 350 364 6564 农业支持总量(亿美元) 3751 1478 1092 519 224 20 94 878 占GDP比重(%) 0.9 0.9 0.8 1.1 2.4 0.2 0.7 2.1 ? 即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 ? 即农业补贴占农业总收入的比率。其中,农业补贴用OECD的生产者支持估计(PSE)方法测算,农业总收入为农业产值与财政预算支持之和。 ? 即支持总量估计(TSE),用OECD方法衡量实施农业支持政策措施后,从纳税人和消费者转移到农业部门的所有补贴。 15 占农业产值比重(%) 32 36 64 64 6 26 13 农业生产者补贴(亿美元) 2568 1283 303 414 193 14 68 642 占农业收入比重(%) 22 23 9 47 52 4 17 9.1 注:数据均为2007,2009年平均水平,其中中国2007,2009年平均水平根据作者计算。 资料来源:OECD:PSE/CSE database,2010;中国数据系作者计算。 因此,现阶段农业补贴制度设计,一方面,政策目标不宜过宽过泛,必须增强政策的针对性与指向性,明确界定政策的核心目标与综合目标,集中力量解决目前农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另一方面,注重顶层设计,构建统筹协调、功能互补的政策框架,避免不同目标彼此冲突、互不兼容,尽可能降低政策操作成本,最大限度提高政策效能。 基于此,我们认为,现阶段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必须优先保障实施;综合目标则是确保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农业竞争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多功能等,须在实现核心目标的基础上,统筹兼顾(见图1)。 农业补贴政策目标农业补贴政策目标农业补贴政策目标 农业多功能 核心目标 农业可持续发 展 环境保护 农业竞争力 食品安全 农民收入 粮食安全 图1 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定位 16 之所以界定如上所述的核心目标,一方面,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历史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运行的战略需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耕地、淡水等农业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增强,种粮比较效益持续降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难度越来越大,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任务更加艰巨。与此同时,由于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城镇化发展等,农产品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越来越困难。对于我国现阶段而言,粮食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安全问题。必须始终立足国内粮食基本自给,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必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到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因此,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即“保供给”),依然是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业政策的首要目标。 另一方面,农民增收困难,已经成为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到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 17 费需求的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等。实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最大潜力在农村消费市场,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农民消费能力。因此,农民收入问题不仅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更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增加农民收入”(即“促增收”),是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任务。 保供给,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才能顺利推进,才可能有效解决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才有可能增强国家的补贴能力,提高农业补贴水平、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在农产品价格逐步上涨的情况下,保供给也可促进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促增收,是保供给的重要前提。只有农业经营收入的稳定增长,才可能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确保实现“保供给”目标。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增长,尤其是非农就业收入增长使得农业收入比重下降,将促进农业劳动力流向非农部门、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形成集中规模化种植、商业化生产,进一步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见图2)。 综合而言,“保供给、促增收”目标二位一体,互为基础、互为前提,是现阶段我国农业补贴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目标。 18 非货币性收入: 社会保障体系 …… 公共服务 经济增长 货币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农业经营收入 促增收 保供给 农业生产投资 土地流转 专业化生产 转移就业 规模化生产 图2 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目标:保供给、促增收 (二)构建农业补贴政策框架的基本原则 按照“保供给、促增收”的政策目标,设计和构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框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我国是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等问题将长期存在;农户数量大、经营规模小、农业比较效益低也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建立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循序渐进,建立稳步增长的农业补贴投入机制,促进补贴政策的制度化、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和科学化。 第二,明确指向、突出重点。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 19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任务,更加注重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有限的农业补贴政策资源集中使用到重点品种、重点地区和关键环节。 第三,市场导向、遵循规则。选择补贴政策措施,要以市场化导向,注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适应市场规律,一般产品主要靠市场调节,重点产品也应尽量减少市场干预 ?和扭曲。要根据WTO规则和我国的承诺,确保补贴总量、支持结构和政策措施符合WTO规则要求。目前我国的“黄箱”补贴还有一定 ?空间,应用好用足“黄箱”补贴措施,对重点产品、重点地区探索建立与产量、种植面积等挂钩的直接补贴机制和市场扭曲程度相对较少的价格调节机制。 第四,协调配套、提高效能。要注重整合支农政策,发挥价格支持与直接补贴相互配套的政策合力与综合效能;统筹利用信贷、保险等机制,通过分工组合、功能互补,发挥政策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益;要注重协调国内补贴支持与进口保护措施,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三)现阶段农业补贴的重点领域 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设计农业补贴制度,要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明确指向、突出重点;市场导向、遵循规则;协调 ? 即非特定产品补贴不超过农业总产值的8.5%,特定产品补贴不超过该产品产值的8.5%。 ?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非特定产品的“黄箱”支持空间较大,但部分特定产品的“黄箱”支持,如棉花、大豆、小麦等产品今后面临较大压力,可能会突破微量允许水平。 20 配套、提高效能”原则,以保供给、促增收为目标,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指向性和有效性为导向,以补贴重点产品、重点地区和关键环节为核心,突出解决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点矛盾和关键问题,全面提高政策的综合效能。因此,应重点补贴以下领域: 1.重点补贴产品 纳入农业补贴支持范围的重点农产品,主要有如下三类: 一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农产品,主要包括作为口粮直接消费的小麦、水稻等粮食品种。对这些粮食品种的补贴支持,是确保粮食安全、实现保供给目标的关键措施。特别是,要根据水稻供需关系趋紧的新形势,在现有支持措施基础上,研究建立专门针对水稻的补贴支持新机制。 二是对市场供给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的农产品,如玉米、猪肉产品,这是实现保供给目标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大多数居民对食品价格仍然十分敏感,人们的承受能力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直接关系到稳定市场预期、确保宏观经济健康稳定运行。建立玉米、肉类等农产品的补贴机制,确保市场供应和稳定,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三是部分进口敏感性农产品。如目前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国内产量的3倍,油菜籽、棉花的进口量分别占到国内产量近1/4,对国内生产影响明显,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和市场稳定(见表2)。 因此,建议近期优先重点补贴支持水稻、小麦等粮食品种;中长期逐步拓展到玉米、生猪、肉牛、奶牛、油菜、大豆、棉花等农产品 21 (图3)。 表2 中国主要进口农产品进口量 单位:万吨 食用植大豆 棉花 油菜籽 食糖 物油 2000 1042 5 297 179 68 2001 1394 6 172 165 120 2002 1131 18 62 319 118 2003 2074 87 17 541 78 2004 2023 191 42 676 122 2005 2659 257 30 621 139 2006 2824 364 74 669 137 2007 3082 246 83 838 119 2008 3744 211 130 816 78 2009 4200 153 320 816 106 2009年国内产量(万吨) 1554 638 1366 2009年进口量占国内产量的比270 24 23 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年;海关总署,《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 表3 中国主要农产品品种结构 1995 2000 2005 2009 作物种植结构(,) 稻谷 20.51 19.17 18.55 18.68 小麦 19.26 17.05 14.66 15.31 玉米 15.20 14.75 16.95 19.66 大豆 5.42 5.95 6.17 5.79 马铃薯 2.29 3.02 3.14 3.20 花生 2.54 3.11 3.00 2.76 油菜 4.61 4.79 4.68 4.59 棉花 3.62 2.59 3.26 3.12 甘蔗 0.75 0.76 0.87 1.07 蔬菜 6.35 9.75 11.40 11.61 畜产品产量结构(,) 猪肉 65.95 65.65 63.93 牛肉 8.53 8.19 8.31 羊肉 0.43 0.41 0.41 牛奶 90.02 96.11 94.2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22 主要农产品供给 粮食安全 口粮 消费 纺 小麦 水稻 织畜产品和奶制品 油脂油料 纺织原料 业 生猪 大豆 棉花 就 奶牛 业畜牧饲料 玉米 贡 肉牛 油菜 献 缺乏比较优势 应对进口冲击 图3 中国农业补贴重点产品的选择 注: 表示补贴支持的主要原因; 表示补贴支持的其他原因。 2.重点补贴地区 补贴政策必须有明确的地域指向,重点支持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区位优势明显的农产品主产区。一方面,增强政策的指向性和有效性,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调动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鼓励资源条件好的农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因范围大引起执行、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降低政策执行成本,提高政策效能。 重点补贴区域,如表4所示分别为:13个粮食主产省(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2.2%、83.1%和77%);大豆优势产区东北地区(产量占全国产量的55.4%,其中仅黑龙江省占 23 全国产量的39.5%);棉花主产区(产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占全国产量的79.2%,其中新疆占39.6%);油菜籽主产区(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5个省,占全国产量的63.7%);猪肉主产区(猪肉产量保持在200万吨以上的13个省,占全国产量的76.1%,其中300万吨以上的4个省,占32.7%)。 表4 中国农产品主产区(%) 稻 谷 小 麦 玉 米 大 豆 棉 花 主产区 1.黑龙江 1.新 疆 72.15 83.14 77.03 39.47 39.58 平衡区 2.安 徽 2.山 东 15.10 15.72 21.21 8.47 14.45 主销区 3.内蒙古 3.河 北 12.75 1.14 1.76 7.67 9.48 4.河 南 4.河 南 6.27 8.11 5.吉 林 5.湖 北 5.40 7.54 前五位: 前五位: 67.27 79.16 东北产区 20万吨以上:8省 55.40 91.92 黄淮海产区 10万吨以上:9省 20.27 93.88 油 菜 籽 猪 肉 牛 肉 湖 北 四 川 河 南 17.32 9.70 13.21 四 川 湖 南 山 东 14.64 8.08 10.96 安 徽 河 南 河 北 11.55 7.97 8.70 湖 南 山 东 内蒙古 11.23 6.98 7.46 江 苏 湖 北 吉 林 8.91 5.72 6.58 前五位: 前五位: 前五位: 63.65 38.45 46.90 100万吨300万吨以30万吨以 63.65 32.72 53.23 以上: 上: 上: 5省 4省 6省 50万吨以200万吨以20万吨以80.08 76.12 73.30 上: 上: 上: 8省 13省 10省 注:(1)表中系2009年数据;(2)主产区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13省、自治区;主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福建、海南等7省市,其余省份即是产销平衡区;(3)大豆优势产区主要是东北产区和黄淮海产区,其中东北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黄淮海产区包括河南、安徽、山东、河北。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3.补贴关键环节 24 要针对提高农产品单产、品质和产能,调动农民和地方积极性,稳定市场、提高竞争力,促进增收等关键环节,采取指向明确、针对性强的价格支持、挂钩补贴等措施,减少中间环节的漏损,提高政策实施效率。如进一步完善良种推广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 三、我国农业补贴的政策选择与制度框架 现阶段支持保护农业究竟选择怎样的补贴方式,是采取直接补贴措施,还是实行价格支持政策,本文根据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要求,在比较和选择农业补贴方式与政策工具的基础上,探讨构建农业补贴制度的基本框架。 (一)应采取怎样的农业补贴方式, 综合发达国家多年的政策实践,用于农业补贴的政策工具可归纳为两种类型,即:一是对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的支持措施,包括:(1)价格支持措施,即通过价格政策、市场干预措施等向农民和农产品提供补贴支持,补贴成本由政府财政和农产品消费者共同负担;(2)直接补贴措施,即按照一定标准和条件直接给予农民的补贴,补贴支出由政府财政负担。其中,直接补贴可进一步分为与当期农产品产量、价格、种植面积、动物数量、投入品使用、农户经营收入等挂钩的直接补贴(简称“挂钩补贴”),以及与上述不挂钩的直接补贴(简称“脱钩补贴”)。 ?二是政府对农业的一般服务支持措施,即通过政府公共财政对 ? 即不针对农民和特定农产品的补贴措施。 25 整个农业部门的补贴支持,包括科研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等支持计划。 其中,价格支持措施,对促进农业生产、调动农民积极性作用最 ?直接,影响最显著。而挂钩的直接补贴措施,有的对促进农业生产作用明显,有的则对农业生产基本没有激励作用,但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如与农户收入挂钩的直接补贴)。 因此,若以“保供给”为补贴目标,按政策影响效果排序,可选择的政策工具依次为:价格支持,挂钩的直接补贴。若以“促增收”为重 ?点目标,则应选择脱钩的直接补贴,挂钩的直接补贴与价格支持措施(如图1所示) 现阶段农业补贴“保供给、促增收”二位一体的政策目标,要求选择政策工具时,既要注重产出效应,也要统筹考虑收入转移效率。因此,必须综合选择和实施价格支持与直接补贴等政策措施。 保促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 供增 给收 价格支持 脱钩的直接补贴 产收与商品产量挂钩的非出财力约束 入 固定补贴:差价补贴 效转与商品产量挂钩的补贴 与收入挂钩的补贴 应移 与商品产量挂钩递的固定补贴 效减 率 与现期种植面积挂钩的补贴 与现期种植面积挂钩的补贴 ?递 指与农产品价格、产量、种植面积、投入品使用以及收入等挂钩的直接补贴。 增 ? 即与农产品价格、产量、种植面积、投入品使用以及收入等不挂钩的直接补贴。 26 挂钩的 与商品产量挂钩的补贴:差价补贴 与投入品使用挂钩的补贴 直接补贴 价格支持 与收入挂钩的补贴 图1 基于政策目标的农业补贴方式选择 (二)农业补贴政策工具及其选择 1.价格支持措施的适用性 从理论上看,价格支持措施主要适用于供求缺乏价格弹性的农产品,是现阶段农业补贴的首选政策工具。如稻谷、小麦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供求价格弹性较低,具备实施价格支持的基础条件。特别是目前稻谷供求矛盾凸显,若要进一步调动稻农生产积极性、保持水稻生产稳定发展,价格措施理应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从国外经验看,尽管各国农业资源条件差异较大、政策目标也不尽一致,但价格支持多年来始终是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基础性措施。其中,最低保护价是各国使用比较普遍的价格支持措施。据OECD估计,OECD国家1986-1988年价格支持占整个农业补贴的比重达77.1%,尽管近年来各国减少了价格支持,但2005-2007年仍然达51.5%。国际经验表明,价格支持政策指向明确,操作相对简单,作 27 用直接、见效较快,对那些补贴能力不强、保障农产品供给压力较大的国家,是一项首选措施。其缺点是扭曲市场信号,若长期实施,将导致农产品结构性过剩,使政府财政负担沉重。 第一,美国。是最早采取农产品价格支持措施的国家,其于1933 ?年建立的农产品销售贷款支持制度(相当于“最低保护价制度”),将信贷支持与价格支持有机结合,虽然70多年来对操作方式进行多次调整,目前仍然是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石。对于中国而言,由于拥有数以亿计的农户,政策的执行、管理与监督成本与美国差异巨大,因此须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价格支持方式。 ???第二,欧盟。采用目标价格、门槛价格与干预价格“三位一体”的价格支持机制。该政策实施的关键,在于必须具有有效的进口保护机制和巨大的财政补贴能力。相对而言,中国不具备采取类似政策的基本条件。一是,包括粮食等在内的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开放性市场,难以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效隔离,无法实行进口保护;二是,中 ? 其基本机制是,政府预先规定相关农产品的“贷款价格”(相当于政府为农民设置的“最低保护价”),农民可用农产品作为抵押品,按政府规定的“贷款价格”申请贷款。当市场价格高于“贷款价格”时,农民可按市场价格销售农产品,偿还按“贷款价格”借的贷款,赚取所得利润;当市场价格低于“贷款价格”时,农民则将抵押的农产品交给美国农业部所属的商品信贷公司,即相当于政府按“贷款价格”作为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民的农产品。 ? 目标价格,指欧盟制定的农业生产者指导价格,根据共同体市场农产品的最高价格确定。 ? 门槛价格,是欧盟对进口农产品的控制价格,其加上进口农产品在共同体内部的运费和装卸费后,大致等于欧盟农产品的目标价格。若进口农产品的到岸价格低于门槛价格,欧盟将按照进口价格和门槛价格之间的差额征收差价税。 ? 干预价格,即农产品最低价格。当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干预价格时,欧盟按照农产品市场价格与干预价格之间的差价向农户支付差价补贴。干预价格是共同体市场粮食等农产品的最低价格,农民可直接在市场上出售粮食,领取政府的差价补贴,也可将粮食按政府干预价格卖给政府指定的收购部门。 28 国农产品具有供需紧平衡特征,大豆、棉花等农产品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因此,农产品市场具有内在开放性特征;三是,目前中国的财政补贴能力还十分有限,无力承担巨额补贴资金需求。显然,欧盟的价格支持体系也不适应中国的具体实际。 第三,日本的农产品最低保证价格、韩国的政府收购价格,与中国目前的最低收购价作用机理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操作方式差别较大。值得借鉴的是日本的稳定价格带制度,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在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价格的合理波动,抑制企业囤积居奇、投机炒作行为,适用于生产周期短、价格波动频繁的农产品。 2.可供选择的直接补贴措施 发达国家近年实行的直接补贴,大多以农产品价格、产量、种植面积(动物数量)、投入品以及农户收入水平等为依据。如美国的“贷款差额补贴”、日本的“水稻生产收入稳定计划”、韩国“稻米差价补贴”等与产量和价格挂钩;美国的“反周期补贴”、日本的“稻米差价补贴”与现行市场价格挂钩,欧盟的“补偿性补贴”以作物种植面积、牲畜数量为依据。这些挂钩直接补贴,既能有效稳定农民收入,又对市场机制扭曲相对较小,逐步成为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主要方式。相反,WTO鼓励实行的与产量、面积或价格不挂钩的直接补贴措施却并不普遍,如只有美国采取“固定直接补贴”。 中国近几年农业补贴的政策实践也表明,若不能将农业补贴与种植面积、产量等有效挂钩,其生产效应的边际递减特征,最终将使政 29 策失去刺激生产的作用,转变为单纯的收入支持政策。这是目前中国农业补贴工具选择困难的根本原因所在。 综合而言,目前可供选择的直接补贴工具主要有: ?第一,差价补贴。差价补贴既有价格支持的特征,又有直接补贴的性质,是发达国家由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转型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政策措施。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这与“保供给、促增收”的补贴政策目标高度一致,理应成为补贴制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与商品产量挂钩的差价补贴,要求准确掌握每个农户的农产品销售信息,要有健全的农业信息系统,或者由具有控制力的大型农业企业主导农产品流通。而中国农户众多、居住分散,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遍布各地,成千上万的粮食经纪人和购销企业活跃在田间地头,从农户手中直接收购,因此难以获得准确的粮食销售信息。在无法掌握农产品销售信息的情况下,该政策的可操作性明显不足。 但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的差价补贴,则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如山东省采用卫星遥感测量技术核查小麦实际种植面积,以县(市)为单位,对农户自报、村委会核定、汇总上报的小麦种植面积核查修正,用于作为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发放依据。 值得重视的是,其一,由于差价补贴与目标价格、市场价格相联 ? 差价补贴,指农民按市场价格随行就市销售粮食等农产品,政府预先确定一个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两者之间的差价给予农民补贴;若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该政策。 30 系,如果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过大,政府用于差价补贴的预算支出将大幅度增长。若对差价补贴总量不加限制,一方面财政有可能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黄箱”补贴突破8.5%的微量允许水平,导致WTO成员的挑战。其二,对于季节性、年际间价格波动剧烈的农产品(如猪肉等),原则上不适宜实施差价补贴。其三,对国内产需缺口大、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大豆、油菜籽、棉花等资源型农产品,如果国内支持价格与进口价格“倒挂”,将导致进口产品大量涌入,抵消价格支持的作用。因此,对此类农产品,应选择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的差价补贴方式。 第二,投入品补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投入品补贴是各国广泛使用的一种挂钩补贴。其中,对农业信贷利息、农用能源、种子、化肥、灌溉及农业保险等补贴最为常见,但补贴方式差异较大。如欧盟对种子补贴、美国对商品贷款利息补贴等均与商品产量挂钩,而中国的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却与种植面积挂钩。现阶段,中国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还比较落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要素配置和投入结构不够合理,利用投入品补贴引导和优化要素投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既十分必要,也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面积补贴。即与种植面积挂钩的直接补贴。发达国家的一般经验是,如果以自耕农为主,面积补贴由农业经营者获得,能够产生增产增收的政策效应;如果以佃农为主,面积补贴将以土地租金的形式转移给土地所有者(或登记承包者),对产出的激励效应亦随之减弱。目前中国仍以自耕农为主,但佃农的数量及经营规模快速扩张。 31 今后若农产品价格较低,不能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按种植面积的直接补贴有可能会演变为纯粹的收入支持措施。因此,若将面积补贴和价格支持措施组合使用,则既能促进增产,又能使农户直接受益,有效实现保供给、促增收的政策目标。 (三)现阶段中国农业补贴基本框架的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现阶段农业补贴制度的设计,应以保供给、促增收为目标,以支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和重点区域为重点,以价格支持为基础,以直接补贴为主体,形成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操作简便、受益直接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体系(如表1所示)。主要包括: 1.价格支持措施 第一,对稻谷、小麦等品种,继续在主产区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居民消费习惯、农业生产成本、供需结构、国内国际比价等新形势,应进一步提高小麦和稻谷,特别是优质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水平,有效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当最低收购价格高出国际市场一定 ?水平后,应考虑锁定最低收购价格水平,综合实行挂钩直接补贴等措施。 第二,探索建立玉米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价格带制度。所谓价格稳定带制度,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为防止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稳定市场交易,由政府委托指定政策执行主体,按市场价格随行就市收 ? 不同经济水平下,城乡居民对粮食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不同,提高生产者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显著不同。例如,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内粮食支持价格水平原则上不超过国际市场的50%,工业化后期可调高至150%。 32 购或销售农产品,调节农产品市场流通量,将价格稳定在某一合理的价格区间内,维护农产品市场稳定。 可考虑用稳定价格带制度替代现有的临时收储措施,在东北主产区,针对玉米开展试点工作。待时机成熟后,推广至猪肉等重点农产品。 2.直接补贴措施 第一,对大豆、油菜籽等探索实施差价补贴政策。政策设计的关键是,要合理确定差价补贴总量,按实际种植面积核算补贴标准,直接补贴到农户。可考虑先对主产区油菜籽开展试点工作,若取得预期效果,再推广至大豆、棉花、食糖等农产品。 第二,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畜牧养殖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支持力度。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作为综合性补贴,应着力发挥对种粮农民生产激励和收入转移的双重效应;畜牧业养殖补贴,应有效发挥稳定畜产品生产者收益、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效用;农机具购置补贴,应起到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作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为了引导和支持农户参与农业保险,分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减轻农民因自然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恢复灾后生产能力。 第三,积极探索土地流转补贴,对土地转出农户给予直接补贴,鼓励小农户和兼业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业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33 ?第四,建立专业农户直接补贴制度,重点培育高素质的农业经营主体;对专业农户及种粮大户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予以支持,给予投资补助和利息补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给予补贴支持,提高保障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一般服务支持 建立完善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农业一般服务支持体系,如科研推广、培训、粮食安全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等支持计划(参见表1),本文不作具体讨论。 ? 即以农业经营为主业、规模适度的农户,不包括大规模的商业化农户。 34 表1 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基本框架 备注 OECD WTO 现有补贴项目 拟新增补贴项目 分类 分类 最低收购价政策 价格核心 临时收储措施 黄箱 支持 政策 稳定价格带制度 工具 差价补贴 黄箱 粮食直补 绿箱 农资综合补贴 黄箱 生 重点 良种补贴 黄箱 政策 挂钩产 畜产品养殖补贴 黄箱 措施 中 补贴 者 农机具购置补贴 黄箱 国 支 农业信贷利息补贴 黄箱 农 持加快 专业农户补贴 黄箱 拓展 业 项目 农业环保补贴 绿箱 补 贴 制 退耕还林补贴 脱钩 灵活 绿箱 度 实施 补贴 退牧还草补贴 农村扶贫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 测土配方施肥补贴 般 服现代农业示范工程 绿箱 务 病虫害防疫体系建 支 设 持 粮食安全公共储备 以工代赈 注:此表中农业补贴政策措施系非穷尽的列举。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若干建议 按照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明确指向、突出重点;市场导向、 遵循规则;协调配套、提高效能”原则,现阶段我国构建以价格支持 为基础、以直接补贴为主体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体系,必须进一步创 新农业补贴支持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强农惠农的新思路、新方式和新 35 途径。为此,我们建议: (一)积极探索建立重要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 在全球农产品日益能源化、金融化背景下,如何保持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市场与价格的基本稳定,对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建议对重要农产品实行稳定价格带措施,其基本作用机制为,当市场价格低于政府确定的最低保证价格时,为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政策执行机构按照最低保证价格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农产品;当市场价格高于最高干预价格时,为保证市场平稳运行,政策执行机构将农产品储备投放市场,增加供给、平抑价格;当市场价格处在稳定价格带以内,政府对价格不采取干预措施,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价格(图1)。如政府掌握的储备不足,可以通过紧急进口等措施增加市场供给,使价格稳定在可控范围内。 调控:价格平抑机制 抛出储备,增加市场供应 最高干预价格 稳定价格带:市场机制 价格预警信号 最低保证价格 调控:最低保证价收购 增加储备,减少市场供应 图1 农产品稳定价格带制度 36 目前玉米作为饲料以及粮食深加工原料,国内购销市场化程度较高。特别是在国际市场,由于美国40%以上的玉米生产量用于燃料乙醇生产原料,玉米价格已经与石油价格紧密相关,对国内市场价格影响显著,使近年来玉米价格波动频繁,对其它粮食产品以及养殖、食品等下游产品市场影响巨大,保持市场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建议以东北主产区的玉米作为试点,研究设计玉米稳定价格带制度。设计要点为: 第一,合理确定玉米调控价格水平。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费者以及下游养殖业承受能力和玉米成本收益等因素,合理确定玉米的最低保证价格和最高干预价格。要注重与市场调节机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保持政策的基本稳定。 第二,抓紧建立粮食等农产品价格预警系统。建议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系统、农业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中储粮总公司原粮收购价格等信息为基础,建立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预警监测信 ?息系统。及时发布价格预警,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第三,明确政策执行主体。最低保证价格收购与价格平抑调控互为一体,建议由同一政策执行主体承担。 第四,建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调控储备。借鉴目前粮食专项储备、政策性临时储备的经验,探索建立重要农产品调控储备,专门用于稳定市场。需要注意的是,调控储备量不宜掌握过多,避免形成市场不 ? 这可以作为整个价格支持措施的基础技术支撑。将该系统的市场价格信息,作为启动或退出国家政策性收购的依据,改进和完善当前仍带有随意性的政策启动机制。 37 稳定预期,加剧市场波动。 建议采取市场化方式收购重要农产品的调控储备。即在市场价格处于稳定价格带以内时,政府指定的政策执行主体在一定期限内,根据国家质量标准要求,按市场价格挂牌收购,完成储备收购计划即退出。收购执行情况、进度监控、执行监管、审核验收等程序可参照目前“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相关规定;收购费用包干使用,保管费用补贴、贷款利息补贴由中央财政负担。如果市场价格处于稳定价格带以内,但处在相对高位运行,可以设定收购最高限价。当市场价格高于收购最高限价时,暂停调控储备收购,待农产品价格回调至最高限价以下再行收购,防止收购进一步推动价格高位上扬。 第五,政策执行的监督。执行稳定价格带制度,难点在于按市场价格挂牌收购的监管。建议在启动调控储备收购时,按启动前若干天(如7,10天)市场平均价挂牌收购,保持该价格水平不变;此后,则按照市场平均价格挂牌收购,收购进度在一个周期执行后即上报。 (二)稳妥推进差价补贴措施试点 由于大豆、油菜籽国内供需缺口较大,进口依赖严重,对外开放度高,现行临时收储措施的托市保价效果较为有限,难以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对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产品的托市调控应把握好如下几点,一是必须充分考虑其国内产需缺口大、对外开放度高的特点,注意防止出现进口抵消调控效果的“漏损效应”;二要尽可能减少对市场机制的扭曲;三是补贴应合理适度,既要保护农民利益,又要财政能够承受;四要利用冬闲田资源,既鼓励扩大油菜生产,又避免与粮争地; 38 五要符合加入WTO的承诺。 因此,建议对东北主产区的大豆、长江中下游等主产区的油菜籽试点实施差价补贴措施。亦即,政府预先确定大豆、油菜籽的目标价格,农民按市场价格随行就市销售。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两者之间的差价给予农民补贴;若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该政策。政策试点设计的要点为: 第一,制定目标价格。其基本原则是,补偿大豆、油菜籽等农产品生产成本,使农民获得合理收益。 第二,统一核定差价。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由国家根据当年大豆、油菜籽收获季节平均市场价格统一核定,一年一定。 第三,确定补贴资金的总量。原则上,大豆、油菜籽差价补贴资金总额,等于生产量乘以差价。但该补贴属于不可免除的“黄箱”政策,需遵守WTO农业补贴规则,因此对差价补贴资金应实行总量控制。若测算的差价补贴资金需求总额超过WTO微量允许补贴空间,则应以微量允许空间为上限。 第四,包干分配、直补到户。按照补贴资金总量控制、分省县包干、直补到户原则,国家按有关省份近3年平均产量比例关系实行包干分配,各省再包干分配到县(市)。农户通过已有的直接补贴或良种补贴发放渠道,按照补贴资金与大豆、油菜籽种植面积挂钩方式,据实领取补贴资金,并张榜公示,接受监督。 如果试点取得成功,建议逐步推广到水稻以及具有类似特点的棉花、食糖等农产品,探索建立目标更加清晰、作用更加直接、操作更 39 加简便、效果更加显著的新型农业价格支持与补贴政策体系。 (三)研究设计针对重要产品、关键环节的专项补贴措施 第一,水稻专项补贴。建议以水稻作为试点,抓紧研究与农民种稻面积或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的水稻专项直接补贴。可考虑采取如上 ?所述的差价补贴,或价外加价等办法,与已有的最低收购价、种粮补贴相配套,建立鼓励水稻生产的政策支持新机制,缓解水稻供需紧张矛盾。 第二,专业农户补贴。对粮食主产区经营耕地面积在一定范围内(如30亩,150亩),且主要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按粮食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补贴。种植规模较大的商业化农户(如150亩以上),由于能够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因此不纳入补贴范围。 第三,农业信贷利息补助。建议采取项目申请的方式,对专业农户用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自主投资,给予定额的直接投资补助;对商业化种粮大户,给予信贷利息补贴或者提供低息贷款。 第四,农业环保补贴。以粮食主产区的专业农户为补贴对象,对 ?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方式导致的损失给予一定补贴。 (四)进一步完善现行补贴政策措施 对目前正在实施的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以及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措施,要在系统评估政策综合效果、总结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与操作办法,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即在水稻最低收购价基础上,另外加价补贴农民。具体操作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设计。 ? 例如,使用有机肥或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使用量等。 40 1.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及执行过程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抓紧完善。 第一,市场机制被弱化,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向逐步增强。一方面,国家近年连续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另一方面,国家通过最低收购价等干预性收购掌握了市场上的大部分粮源,粮食市场供应依赖于政策性粮源的拍卖,形成了政府调控政策主导着粮食市场基本走向的格局。 第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溢出效应”引发不合理的市场预期,可能加剧粮食市场波动的风险。如近几年连续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形成了粮价“只涨不跌”的市场预期,改变了农户、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等主体的行为,农户惜售心理日益增强、售粮节奏出现明显变化,购销企业因为有最低收购价格托底敢于囤积居奇、待价而沽。而市场上的粮食流通量大幅度减少,导致加工企业对政策性粮源依赖加重,市场对调控政策变化越来越敏感,极容易引起恐慌性抢购等不利于粮食市场稳定的行为。 第三,2009年玉米临时收储以及2010年小麦与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设计,将单一执行主体调整为多元主体。其目的在于增强托市机制,减少托市收购对市场的扭曲作用。但政策实际执行表明,多元主体确实有利于强化托市机制,支撑粮价上行,但并没有减少市场 41 扭曲,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市场的控制,增强农民和下游企业的不稳定预期,提高政策执行与监督成本,增加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特别是,由于各个托市收购主体性质不一、出发点不同,加之缺乏相应的配套监管约束及惩处机制,使政策执行容易变形走样,形成逆向调控效应。 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必须统筹考虑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利润水平、市场供求、不同品种之间比价及国际市场价格等因素,合理制定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应逐步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保证最低收购价提价幅度高于粮食生产成本上涨幅度。 第二,坚持实行单一政策执行主体。必须保证托市收购和价格平抑等国家粮食调控政策执行主体的同一性和唯一性,坚持实行单一政策执行主体,明确执行主体的权责利,防止多元主体带来的利益争夺与责任推诿。建议充分发挥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具有政令畅通、步调一致、雷厉风行的体制优势以及管得好、调得动、调得快、用得上的保障能力与执行能力,将国家可调用的调控粮源集中纳入垂直管理体系的直接控制之下,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第三,实现政策的启动与退出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加快建立制度化的政策启动与退出机制。如果新粮上市期间,市场平均价格低于国 ? 部分参与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经营性企业,本质上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与政府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的目标存在根本性冲突。这些企业参与政策性托市收购,就可以利用政策优势及自有资金实力,增强掌控粮源与市场控制的能力,获取更大利润。 42 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即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当市场价格回升至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之上,则要求政策执行主体必须自动停止或及时退出收购。必须加快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和惩处机制,对未能及时退出的政策执行单位追究责任并予以严厉的经济处罚。 第四,适度控制收购数量。如果最低收购价收购量达到市场流通商品量的30%,40%,有关部门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结合市场价格走势等情况,放缓或退出最低收购价收购,尽可能地给其他市场主体预留足够的商品粮,增加大型粮食企业垄断余留粮源和掌控粮价话语权的难度,消除部分企业抢购或囤积的动机。 政策操作要求,一是确定委托收储库点,按照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粮食安全储存、有利于监管、有利于销售的原则,由政策执行主体自主选择具有一定资质和条件的委托收储库点及延伸收购点。二是加强对委托收储库点资金和粮食的监督与管理,加大对政策执行中违规违纪处罚力度。三是提高为农民售粮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简化程序、降低农户售粮成本,使小农户从最低收购价政策中获益。 2.改进临时收储措施 2009年,采取多元主体参与临时收储措施,通过一次性运输费用补贴,鼓励和引导粮油加工企业到东北产区收购玉米、大豆,在南方油菜籽产区收购油菜籽。政策执行结果表明,部分参与临时收储的经营性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在市场价格低于临时收储价格时,并不进行托市收购,多是徘徊观望;而当市场价格回升到临时收储价格之上时,为获取国家的费用补贴纷纷抬价抢购,进一步推动价格快速上 43 涨,形成逆向调控效应。由于流向多元主体的临时收储粮食,粮权不属于国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特别是玉米,在2010年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个别托市企业减缓销售进度、囤积待涨,加剧粮价的异常波动。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临时收储措施,首先,必须坚持“单一”政策执行主体政策,避免多元主体分化政策效果;其次,建立制度化的政策启动与退出机制,防止政策操作的随意性;第三,探索建立临时收储与调控储备一体化操作机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具体操作可以参考最低收购价政策。 3.加强和完善直接补贴措施 对今后新增的直接补贴,要建立与农民实际种植面积挂钩的政策机制。其关键是,抓紧建立“农业补贴基础信息管理系统”。该信息系统包含全国各个农户土地承包与种植面积的地理信息基础性数据,能够准确甄别和确定各农户的产量、种植面积等情况。有关部门应充分应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农户承包地登记、确权及农业普查等工作,率先在粮食主产区建立以农户为单位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种植面积基础数据库和土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为今后开展各类政策性补贴、农业保险、粮食估产等工作奠定技术基础。 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行补贴政策。要着力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操作不规范、权力寻租等所导致的政策漏损和溢出效应。要进一步完善补贴操作办法、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与管理,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主体。 44 第一,粮食直补。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从实际效果出发,建议将其转变为脱钩补贴,纳入“绿箱”直接收入支付,为“黄箱”补贴实施保留政策空间。同时,要进一步增加粮食直补资金总量。 第二,农资综合补贴。按照“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原则,实施动态调整机制,新增补贴资金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着力提高主产区种粮农民的补贴强度。对生产的激励作用,关键要尽快实现补贴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 第三,良种补贴。现阶段暂不宜增加补贴品种,建议着力提高重点品种的补贴强度,逐步取消差价供种的补贴方式,全部采用直接现金补贴农户的办法,尽快与实际种植面积有效挂钩。 第四,农机具购置补贴。充分考虑农机具存量结构与分布,补贴资金向农机动力不足的粮食主产区倾斜。完善补贴操作办法,探索申请补贴、选机购机、补贴报销相互分离的操作方式,切实加强补贴执行的管理和监督。 第五,畜产品(生猪、奶牛)养殖补贴。改革目标为“反周期补贴”,特别是在价格较低时,切实稳定生产者收益,要防止补贴政策导致供给和价格波动。 第六,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一是,采取差异化补贴方式,适度提高对粮食主产区、中西部财力困难地区以及重点粮食品种的中央财政保险保费补贴比例。将原来由农户承担农业保险保费部分调整为中央财政新增农业补贴资金(如农资综合直补)代为缴纳。二是,保费补贴范围局限于主要农作物保险(或加上少数重点养殖业保险),重点 45 是高风险、低收益的作物品种,如粮油作物。对高风险、高收益的品种,如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等,应鼓励采取商业保险。三是,将种粮大户转入土地纳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四是,承担保费补贴的保险业务机构由地市级政府(或省级政府)统一确定,并要求基层政府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宣传资料及保险合同发放至每个农户手中。五是,加强对保险机构灾后理赔的监督与管理。六是,加快建立国家再保险机构,对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再保险费用给予补贴或优惠。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46 运动与健康 题目: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指导老师:欧阳靜仁 班级:热能092班 姓名:林灿雄 47 学号:200910814223 48 摘要: 这篇文章通过对人体运动系统组成的介绍,以及体育锻炼对运 动系统的作用和影响的一点点描述,给平时不重视锻炼的人说明了体 育锻炼的好处,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重视体育锻炼。 本文部分地方参考相关文件,可信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同时也 未免有疏落之处,请指正。 参考: 49 关键词: 骨,骨连接,骨骼肌,支架作用、保护作用和运动作用,合理的体育锻炼,三磷酸腺苷(ATP)酶 50 前言 体育锻炼与我们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都有人在运动,各种球类运动、跑步、游泳等等...大家都知道体育锻炼对人体是有好处的,然而具体有些什么好处呢,这个答案有多少人知道。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可以增加大家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体育锻炼既可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又可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因而肌肉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而有力。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的耐力。 体育锻炼能保持肌肉张力,减小肌萎缩和肌肉退行性变化,保持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使脊柱的外形保持正常,从而能够减少和防止骨骼、肌肉、韧带、关节等器官的损伤和退化。 51 一、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 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骨、骨连接和骨骼肌。骨以不同形式(不动、微动或可动)的骨连接联合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体形的基础,并为肌肉提供了广阔的附着点。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动动力装置,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一)骨的组成部分: 骨bone是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的器官,是在结缔组织或软骨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发育过程(骨化)形成的。成人骨共206块,依其存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各部分骨的名称、数目见下页表。 骨的形状: 人体的骨由于存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形态也各异。按其形态特点可概括为下列四种 : 1、长骨 long bone 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状。可分为一体两端。体又叫骨干,其外周部骨质致密,中央为容纳骨髓的骨髓腔。两端较膨大,称为骺。骺的表面有关节软骨附着,形成关节面,与相邻骨的关节面构成运动灵活的关节,以完成较大范围的运动。 2、短骨 short bone 为形状各异的短柱状或立方形骨块,多成群分 52 布于手腕、足的后半部和脊柱等处。短骨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常具有多个关节面与相邻的骨形成微动关节,并常辅以坚韧的韧带,构成适于支撑的弹性结构。 3、扁骨 flat bone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和胸腔的壁,以保护内部的脏器,扁骨还为肌肉附着提供宽阔的骨面,如肢带骨的肩胛骨和髋骨。 4、不规则骨 irregular bone 形状不规则且功能多样,有些骨内还生有含气的腔洞,叫做含气骨,如构成鼻旁窦的上颌骨和蝶骨等。 (二)骨连接 1、韧带连接 两骨之间靠结缔组织直接连结的叫韧带连接。韧带ligament多呈膜状、扁带状或束状,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肉眼观呈白色,有光泽,附着于骨的地方与骨膜编织在一起,很难剥除,有的韧带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肉眼观呈淡黄色,叫做黄韧带(如项韧带)。一般的韧带连接允许两骨间有极微的动度。但有些骨与骨之间,两直线缘相对或互以齿状缘相嵌,中间有少量结缔组织纤维穿入两侧的骨质中,使连结极为紧密,叫做缝,如颅骨的冠状缝和人字缝。 2、软骨结合 相邻两骨之间以软骨相连接叫软骨结合。软骨组织属结缔组织 53 的一种,呈固态有弹性,由大量的软骨细胞和间质构成,由于间质的成分不同,又有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力软骨的区分。第一助骨连于胸骨的软骨属透明软骨,而相邻椎骨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则由纤维软骨构成。由于软骨具有一定弹性,所以能做轻微的活动。有的软骨结合保持终生,而大部分软骨结合在发育过程中骨化变为骨结合。 3、骨结合 由软骨结合经骨化演变而成,完全不能活动,如五块骶椎以骨结合融为一块骶骨。 (三)骨骼肌 骨骼肌又称横纹肌,肌肉中的一种。 肌细胞呈纤维状,不分支,有明显横纹,核很多,且都位于细胞膜下方。肌细胞内有许多岩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细丝状肌原纤维。每一肌原纤维都有相间排列的明带(I带)及暗带(A带)。明带染色较浅,而暗带染色较深。暗带中间有一条较明亮的线称H线。H线的中部有一M线。明带中间,有一条较暗的线称为Z线。两个z线之间的区段,叫做一个肌节,长约1.5~2.5微米。 相邻的各肌原纤维,明带均在一个平面上,暗带也在一个平面上,因而使肌纤维显出明暗相间的横纹。骨骼肌细胞构成骨骼肌组织,每块骨骼肌主要由骨骼肌组织构成,外包结缔组织膜、内有神经血管分布。骨骼肌收缩受意识支配,故又称“随意肌”。收缩的特点是快而有力,但不持久。 运动系统的肌肉属于横纹肌,由于绝大部分附着于骨,故又名 54 骨骼肌。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躯体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被拉长后,当拉力接触时可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程度。肌肉的弹性可以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肌肉内还有感受本身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不断将冲动传向中枢,反射性地保持肌肉的紧张度,以维持体姿和保障运动时的协调。 二、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运动系统主要起支架作用、保护作用和运动作用。人体的运动系统是否强壮、坚实、完善,对人的体质强弱有重大影响。例如,骨架和肌肉对人体起着支撑和保护作用。它不仅为内脏器官,如心、肺、肝、肾以及脑、脊髓等的健全、生长发育提供了可能,而且能保护这些器官使之不易受到外界的损伤。骨、软骨、关节、骨骼肌是人体运动器官,骨的质量,关节连接的牢固性、灵活性,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运动能力。 合理的体育锻炼能促进骨的血液循环,增加对骨的血液供应,使正处旺盛造骨时期的骨组织能获得更多造骨原料,加速造骨过程,加快骨的生长。增强骨的抗折抗弯抗压扭曲等能力,使骨更坚固。还能预防关节的变形,保持骨的弹性,延缓骨的老年性退行性变化。除此之外,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增强韧带的弹性,增加关节的稳固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含量减少,肌肉内结缔组织增多,肌肉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肌肉毛细血管增多。 55 体育锻炼时,由于肌肉的活动,促使肌肉内毛细血管大量开放,这样肌肉可获得比平时多得多的氧气及养料,大力促进肌肉的生长,使差价活动的肌纤维数量增加。 三、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既可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又可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关节稳固性的加大,主要是增强了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结果,同时与关节和韧带的增厚也有密切的关系。关节灵活性的提高,主要是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肌肉伸展性加大的结果。人体的柔韧性提高了,肌肉活动的协调性加强了,就有助于适应各种复杂劳动动作的要求。 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因而肌肉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而有力。正常人的肌肉约占体重的35,,40,,而经常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肌肉可占体重的45,,55,。 体育锻炼可使肌肉组织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如肌肉中的肌糖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红蛋白等含量都有所增加。肌球蛋白、肌动蛋白是肌肉收缩的基本物质,这些物质增多不仅能提高肌肉收缩的能力,而且还使三磷酸腺苷(ATP)酶的活性增强,供给肌肉的能量增多。肌红蛋白具有与氧结合的作用,肌红蛋白含量增加,则肌肉内的氧储备量也增加,有利于肌肉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继续工作。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的耐力。因为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内线粒体的大小和数量成倍增加,同时在锻炼时还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安静时肌肉每平方毫米内开放的毛细血管不过80条左右,剧烈运动时开放数可增加到2000,3000条)从而产生更多的能量。因 56 此,长期坚持锻炼,可使肌肉的毛细血管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出现囊泡状,增加肌肉的血液供应量。 体育锻炼能保持肌肉张力,减小肌萎缩和肌肉退行性变化,保持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使脊柱的外形保持正常,从而能够减少和防止骨骼、肌肉、韧带、关节等器官的损伤和退化。 讨论:太极拳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总的来说,太极拳是技击与健身相结合的古老拳术。要求心境意导,呼吸自然,思想专一,心理安静,意念引导动作,呼吸要求自然平稳,并与动作相配合。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圆括自然,周身协调;刚柔相济。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有氧运动,是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充分协调的全身运动。太极拳运动是一种神经系统协调下的全身运动,在运动中使全身各种细胞,器官同时平均发展为原则。练太极拳可以“蠕筋骨,利关节”,有抗老防衰之功效。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而太极拳重视下肢运动,练太极拳腿部肌肉发达,血管丰满,这样就增加了血液输送与回流的泵力。另外,虚实转换能锻炼两腿的耐力,对维持人体的平衡大有好处。即使运动时全身之肌肉虽已成疲劳不堪的状态,而心脏的搏动并不失常,呼吸并不困难,相反的在运动后,尚能感到比运动前呼吸轻松舒畅。太极拳运动要求松靜与运动相结合,松靜反应主要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平稳,呼吸匀长,微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而且练太极拳对许多慢性而服药不易见效的疾病会产生显著疗效。 57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视体育锻炼,只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才能拥有强健的体魄以及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及工作,完成我们的理想。 58
本文档为【【编辑】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补贴制度与政策选择 作者:程国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25
浏览量:22